调味料审查细则十篇

时间:2023-04-11 19:47:31

调味料审查细则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1

关键词:工程造价 管理控制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其核心内容是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等等。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是按照既定的造价目标,对造价形成过程一切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监督和审核,揭示偏差,及时纠正,保证造价目标的实现。

一、决策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

决策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要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程度最高,达到70%-90%。建设规模、建设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等因素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如何合理选择、科学抉择,关健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前关健工作,由粗到细可分为: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误差率在+10%以内。由于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评价阶段,各阶段相应形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这样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作为限额目标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造价起着制约作用。由些可见,只有在项目决策阶段,通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拟定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论证,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才能保证其他阶段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科学合理、能够实现。

二、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

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在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和工艺设计三个阶段中。这三个阶段要重点把握四原则:

(一)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相结合原则

从经济合理性角度看,工程造价应该尽可能低。但如果一味追求降低造价,势必造成功能下降、风险增加,甚至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导致整个项目失败;技术先进是要求项目应该尽善尽美,功能水平先进,但可能会造价高昂。技术和经济存在矛盾,实践中我们要满足使用者要求、确保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技术先进。

(二)考虑项目全寿命费用的原则

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通过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力求项目全寿命费用最低。

(三)近期与远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项目设计不仅要满足眼前或者短时间内的要求,还应该满足项目未来需要。如果一味追求高标准,如对未来功能要求过高,就会出现投资浪费、资源闲置;如果一味追求节省投资,功能标准过低,可能很快就出现功能落后。所以要兼顾近期和远期要求,远期要求更多应采用合理规划、分步实现的策略。

(四)限额设计原则

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按照施工图预算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通过优化设计,在设计阶段避免工程造价“三超”现象发生。

三、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

(一)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在施工中,因设计粗糙、地质或地形资料不详、出现地下障碍物或文物以及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等主客观原因,都可能产生设计变更。这些变更的发生增加了工程造价控制的难度。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变更关口,对涉及增加投资额较大的设计变更,必须经项目审批单位、原设计单位、认可。

(二)认真进行现场签证

首先强调签证生效的前提,明确签证合法有效需具有的印章和签字。应明确签证权限和签字责任人,坚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签证管理原则,并且做到客观、准确、及时。在施工过程中,现场代表要与监理工程师配合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因工程已隐蔽无法核实而出现扯皮现象。

(三)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在现代建设工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减少双方的纠纷,维护双方利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建设单位一方面要全面履约,以避免索赔的发生;另外,对施工单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及时提出索赔,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四)严控工程材料质量和价格

材料费在工程实施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很多材料由于建设单位不能及时明确标准,招投标前只能确定为暂估价。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控制材料质量和价格十分关健。对招投标中,施工单位自主报价的材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要严格按设计要求把质量关,防止以次充好;对于招标时确定的暂估价,首先要暂估价格限度内,根据建设单位认可的深化设计,通过查阅权威机构公布的价格或近期类似地区项目招投标价,来确定暂估项目的材料价格。

四、完工验收阶段造价管理与控制

工程验收合格后,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审价中价机构,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严格审核竣工结算编制依据

工程竣工结算应依据包括:《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经备案的施工合同、补充合同或补充协议;工程竣工图纸及相关资料;双方确认的工程量、追加(减)的工程价款和索赔、现场签证事项及价款;投标文件、招标文件;其他相关依据。

(二)认真核实结算工程量

根据竣工图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工程量计算。 一般来说在送审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审核人员应通过踏勘现场,增加对工程整体的感性认识;通过与工程参建各方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全面掌握工程实际情况。

(三)审查工程量清单未列项目工程定额的套用

结合施工合同,审查所套用定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的定额相符,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价格是否按合同约定执行,计算单位与定额单位是否一致,正确把握定额项目套用。

(四)审查索赔费用依据

首先,搞清工程索赔发生的原因,是建设单位原因还是不可抗力或不利的物质条件,应进行费用索赔还是工期索赔。其次,审核索赔是否按程序提出,索赔费用是否依据合同条款;第三,查看索赔资料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监理工程师及建设单位造价专业人员签字认可、审核确认。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严把各道关口,加强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才能彻底根治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顽症,才能使工程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2

关键词:内部审核 实验室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颁布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策划》,主要是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审查而颁发的。里面提出了对于实验室质量管理进行内部审核时应当注意的审核范围、审核方式以及抽样方案制订的技术方法。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审核方式和审核技术,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效率。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四步法审核方式:举行首次会议、收集相关审核材料、确定审核结果及召开最后会议。

1.举行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内部审核工作的开始,是相关审核工作人员一起举行的一次会议,会议召开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受审核部门同审核部门联系、沟通,确认下一步审核工作。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确认审核范围、原则、涉及到的环节及部门、审核时间、工作进度安排计划;第二,审核部门同受审核部门进行沟通,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保证审核的公平性、公正性;第三,请相关负责人就工作运行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简单讲解,相关审核工作人员督促审核部门积极参与审核工作,为审核单位和审核工作组建立沟通渠道。首次会议的召开时间一般比较简短,半个小时左右就相关工作进行协商和沟通。

2.收集审核材料和证据

收集相关材料可以使得审核结果评定有理有据,把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供内部审核工作人员判断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国家审核标准和要求。收集审核证据不是乱来的,它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第一是关于收集证据和资料的条件:首先,收集的证据应当满足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需求;其次,收集证据要合理、科学,抽样检查要有全面性和代表性;最后,将收集好的资料和证据保管好,以便以后查询,已经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环节可以简要些记录,而不合格的地方要详细记录下来,以便最后对其作出客观的判断。第二,收集方法多样化。在审核过程中,应当采取多样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取面谈、现场观察、检查追踪等方式。关于面谈,审核工作人员可以询问有关在岗工作人员,讲谈中要提到相关质量管理体系问题,不能参杂私人情感,更重要的是对于在面谈中无法核实或确定的信息要做好记录,以免最后做出不公平的评判。审核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审查相关工作档案、文件来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情况,档案记录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客观的证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核工作人员要注意查看档案记录是否对现行的管理工作还有效,有效的文本才能作为证据的一部分。此外,审核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观察现场工作环境来收集相关证据和材料。所谓眼见为实,在现场所收取到的信息可以作为评价的证据,而作为审核人员在进行现场考察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被审核工作人员是否遵守了相关工作准则和程序;二、看看执行体系文件能否有效地控制检测质量。

3.确定审核结果

审核结果就是将收集到的证据和资料同审核准则进行比较而得出评价结果。通常我们进行审核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第一、筛选证据和材料。审核工作人员要把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整理、筛选,将那些不够准确的信息、文本记录剔除出去,只有准确、无误的信息才能作为评价证据。审核组在筛选资料时要凭着耐心、责任、客观的态度,经过校对、验证之后才能纳入证据资料队伍。第二、审核工作人员把筛选出来的相关证据同审核准则进行对比,以便进一步确定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哪些评价标准条例。在审核证据是否符合判断标准时,审判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审核证据作为依据,不可歪曲事实,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进行评价和判断。第三,认真记录不合格报告。所谓审核证据不合格是指审核证据没有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工作人员如果做成不符合的判决,就要对形成的结果文件进行处理,填写不符合报告。填写时要把时间、地点、情况、违反相关审核条款内容交代清楚,以方便受审核部门的调整和改正。第四,汇报和分析审核结果。为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审核组在审核活动结束后应当召开一次内部总结会议,进行工作汇报及评价。主要是对审核中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部门、工作环节进行探讨,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对比以往历史审核结果看看现在有没有改善,体系运行质量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落后了。

4.召开最后一次审核结果会议

最后一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内部审核工作的完成,一般情况下末次审核会议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召开的。参与者主要是高级管理人员、受审核部门相关负责人、质量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审核组成员。会议的主题是向受审核部门介绍审核结果,对于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要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对各个受审核部门的配合工作给予感谢,并且在会议上再次说明本次审核的目的、准则、范围和相关部门,此外,还应当简单地说明审核过程,对审核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让相关负责人来发表建议,提出有效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措施,进一步强调内部审核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审核过程,它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相关人员数量大。在内部审核实施过程中,审核组要同受审核部门做好审核前的沟通工作。在审核过程中收集有效证据,对于收到的证据进行认真筛选和验证,把不符合准则的资料和证据剔除出去。做好相关交代会议的召开,完美地收工。唯有在每一个环节本着负责、细心、认真的态度进行审核,才能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做出客观而公正地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3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结算;审核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

自从《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3(以下简称“03规范”)于2003年3月27日颁布以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已广泛地运用在建设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编制、投标报价、合同价款的约定、工程价款的支付、竣工结算等方面。特别是《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以下简称“08规范”)的颁布,修订、完善了前期实施中发现不足之处,更加有利于规范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计价行为。

一、审查送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符合性

1、审查送审资料的完整性,一般工程结算审核项目应提交以下资料:

(1)招标文件(含招标答疑、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等)、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

(2)设计施工图、竣工图纸;

(3)经审查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

(4)开工报告、竣工报告;

(5)图纸会审纪要或技术交底、设计变更通知单、技术核定单、现场经济签证单、材料认价单、中间计量支付资料等;

(6)基础、钢筋等隐蔽验收资料;

(7)地质勘探资料;

(8)主要材料、设备购货发票、合同等;

(9)安全文明施工费的计算依据、施工企业规费取费标准;

(10)送审结算书;

(11)与结算有关的其它资料。

2、审查送审资料的真实性。验证资料是否真实的主要措施如下:

(1)送审资料应是原件,如送审资料是复印件应与原件进行核对;

(2)审查送审资料是否与现场实际一致;

(3)审查送审资料反映的情况是否与常规做法有较大偏离。

3、审查送审资料的符合性是指审查送审资料是否前后一致,是否按相关规定程序完成签字手续等,主要应审查以下方面:

(1)审查竣工图纸是否与设计施工图加设计变更、图纸会审纪要、技术核定单一致。

(2)审查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现场经济签证单等是否按顺号提交,是否有漏页;

(3)审查送审资料之间是否有相互矛盾、表述不一致之处;

(4)审查送审资料是否按相关规定完善签字程序,特别需注意不同人员的签字权限。

二、审查计价原则是否正确

计价原则是指工程造价结算的确定方法。确定计价原则的最主要依据是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投标文件、招标文件等,其中施工合同是工程结算的最主要的依据。工程量清单由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一)、措施项目清单(二)、其他项目清单、规费与税金项目清单组成,其组成的各部分应如何结算,在施工合同中都有明确的约定。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施工合同约定的结算条款一般为固定单价合同,即,结算时的工程量按实计算,项目综合单价按中标单价计算。同时对于承包人应承担的风险及超出风险约定的费用如何结算做了约定,例如,对由于设计变更、招标清单漏项等原因引起的新增项目如何计价;对于措施项目清单中的项目是包干使用还是按实计算;对于人工费、材料费等涨(跌)价引起的工程造价上涨(下跌)怎样调整等做了约定。因此要做好竣工结算审核必须全面仔细的阅读理解施工合同的每一条条款,同时要注意合同各组成部分的解释顺序,如果合同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矛盾之处,应按解释顺序的先后来确定。

三、审查工程量

工程量的计算要严格依据清单规范规定工程量计算规则,按照竣工图纸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同时要注意招标清单中的项目特征、清单编制说明等。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与以往的预算定额大不相同,例如,清单规范中的“挖基础土方”(编码010101003)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为“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即不包含工作面及放坡产生的工作量,其费用包含在综合单价中;以四川省计价定额为例,挖基础土方的工程量是包含了工作面及放坡产生的工作量。以上述两种不同的计算规则计算的工程量相差巨大,有时达到50%以上。招标清单中的项目特征也是计算工程量的重要的依据,这是与以往的预算定额的主要不同之处。

四、审查综合单价

以一般的固定单价合同为例说明。合同中一般约定对于清单中已有的项目应按其合同综合单价执行,已有的项目即指项目的编码、特征、名称、计量单位完全一致的项目。但是对于招标清单中的漏项或非承包人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造成增加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时,新增项目的综合单价如何确定是结算审核中的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08规范”对此做了如下原则性的规定:1、合同中已有适用的综合单价,按合同中已有的综合单价确定;2、合同中有类似的综合单价,参照类似的综合单价确定;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综合单价,经发包人确认后执行。规范执行初期,一些合同简单地将上述原则照搬下来,但在结算时却发现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引起发包、承包双方的争议,原因在于没有具体的细则。例如,对于类似项目的定义就是一个争议的焦点,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争议双方对同一个项目是否为类似项目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断。介于以上情况,其后的合同中对上述原则做了细化,减少了争议。例如,有些合同约定,对于项目特征完全一致,仅主要材料的品牌、价格发生了变化的项目,不作为新增项目,仅对发生变化的材料进行价差调整。对于新增项目的单价该怎样确定,有些合同约定按施工期的当地计价定额及其配套文件重新组价,并按中标价与控制价的比例下浮等。这些细则的陆续出现都有效地减少了结算中的争议。

在审核由招标清单错项、漏项引起的新增项目时应特别注意对漏项的确认。由于招标清单是由招标人提供的,投标人在投标报价时不能对招标清单进行修改(措施项目清单除外),因此招标清单的编制错误由招标人承担,错项、漏项就是其中主要的两种。特别是漏项的判断对于发、承包人双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承包人来说,如果发现清单有漏项,就可以进行索赔;对于发包人来说,如果清单有漏项,就意味着增加合同外的投资。根据以往的结算案例,判断是否为清单漏项,不能只看项目特征中是否包含漏项内容,还必须仔细研究清单的编制说明、招标文件的相关条款、投标文件的综合单价的明细组成、相关的施工技术要求等。例如,在屋面刚性防水项目中,清单项目特征未具体描述刚性防水层的嵌缝要求,仅选择了一个标准图集号。结算时,承包人认为刚性防水层中的油膏嵌缝在项目特征中未描述,是漏项。后经审核人员仔细查阅投标文件的项目单价组成明细表、招标清单、标准图集,发现刚性层中油膏嵌缝在所选用的标准图集上有明确的施工要求,在投标文件的该项目单价组成明细表中套用的定额中也包含了油膏嵌缝的工作内容,因此不是漏项。

五、审核措施项目

措施项目有措施项目清单(一)及措施项目清单(二)组成,措施项目清单(一)由安全文明施工费、夜间施工、二次搬运、冬雨季施工、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装、施工排水、施工降水、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等不能计算工程量的项目组成。措施项目清单(一)中的费用除安全文明施工费外,一般均由投标人根据自身的投标方案自行填报,因此合同一般约定包干使用不做调整。安全文明施工费一般根据施工项目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计算。例如,四川省规定结算时安全文明施工费需按项目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评价及费率测定表计算,未按要求进行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评价及费率测定的,不计算安全文明施工费。

措施项目清单(二)由可以计算工程量的项目组成,其计价方式与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一致,即有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例如,混凝土模板、脚手架等项目。该部分项目的工程量应按实计算,综合单价按中标单价执行。在以往的结算中,这里也是主要的争议所在,原因就在合同中泛泛的约定措施项目包干使用。这种约定是与规范的规定不一致的,规范规定招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标明的工程量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竣工结算的工程量按发、承包人双方在合同中的约定应予计量且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确定。措施项目清单(二)中的项目的清单工程量是由招标人提供的,投标人是不能修改的,如果合同又约定包干使用,是不公平的。

五、审核超出风险约定的项目(合同调整项目)

合同中一般对于承包人应承担的风险做了明确的约定,例如,对于施工期间人工费、材料费的涨跌;由于非承包人的原因引起的施工用水、用电不能满足施工需要而增加的费用;设计变更、基础地质条件变化等引起部分项目的工程量大幅度增减导致原中标综合单价已不适用,需重新确定项目综合单价;国家、地方政策变化导致的费用变化等。

1、审核材料价格涨跌超出合同约定风险幅度的材料费调整

材料价格是综合单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费用的比例往往达到60-70%以上。但材料价格在施工期间的变化是非常普遍的。有些大宗材料,例如房建工程中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的价格变化达到3-5%以上就会对整个工程的造价产生影响。另外,如装饰、安装材料等,由于招标时尚不能完全确定其品牌、规格、档次、型号、参数等,其实际采购价与投标价相比往往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确定材料价格是竣工结算审核的重点之一。

对于由投标人自行报价的材料,合同一般会约定一个风险幅度,风险幅度内的价格涨跌,不做调整。超出合同约定风险幅度的应做调整。例如,某种材料费上涨时的调整的公式如下:

Q材=(P2-P1×(1+a))*M

Q材-应调整的材料费;P2-施工期的材料调整价格;P1-招标期的材料基准价;a-合同约定的该种材料的风险幅度;M-应调价格的该种材料的结算用量。

招标期的材料基准价(P1)在合同中约定,一般是项目当地造价管理部门的招标期的该种材料的市场信息价。

材料调整价格(P2)的确定最合理的方式应是施工期的材料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但这种方法要求发、承包双方都有较强的管理能力,随时跟踪材料价格的波动及记录材料的相应用量,较难实现。一般现实中,都是以项目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定期的材料市场信息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调整价。

2、审核人工费的调整

近年来建筑工程中人工费的上涨已经成为发、承包双方都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均将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列为了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大部分合同已不将人工费的上涨风险全部转嫁到承包方,而是双方分担或由发包方单方承担。例如,四川省大部分工程,特别是国有项目已将人工费的上涨作为合同价款调整的因素之一。调整的方式以四川省为例说明如下,

Q人=(R2-R1)×N

Q人-应调整的人工费; R1-招标期的人工单价

R2-施工期的人工单价;N-应调整的人工工日数

由于市场的人工单价难以确定,四川省一般是以调整人工费率的形式来处理,即由各地的造价管理部门根据市场人工费变化的情况不定期地人工费调整的费率,供建筑市场参与各方使用。上述公式中的人工单价相应调整为,

R1-招标期的人工费调整的费率

R2-施工期的人工费调整的费率;

N-应调整的定额人工费

3、部分项目的工程量大幅度增减导致原中标综合单价已不适用,需重新确定项目综合单价。

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设计变更、基础地质条件变化等引起部分项目的工程量大幅度增减导致原中标综合单价不适用的情况出现。例如,由于基础地质条件变化,导致土方项目的工程量大幅度增减,原投标单价已不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对于此种情况,规范规定,当工程量清单项目工程量的变化幅度在10%以外,且其影响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0.1%时,其综合单价以及对应的措施费(如有)均应做调整。调整的方法是由承包人对增加的工程量或减少后剩余的工程量提出新的综合单价和措施项目费,经发包人确认后调整。在现实中,此种情况一般按合同约定的新增项目的综合单价确定原则来执行。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从“03规范”到“08规范”已经实施了六年了,从一开始的不适应,问题频发,到目前的愈来愈完善、愈来愈规范。特别是经历了竣工结算中出现争议、及其之后的协商处理到经验总结,这种计价模式已经越来越体现出它在工程计价中的优势来。

参考文献: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4

速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使用粮食、畜禽肉、水产品、果蔬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加工后快速冷却工艺生产,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者预先定量制作在密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中,并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及销售的提供给消费者的经加热后可直接食用的冷链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类、其他类)。

已纳入餐饮服务环节管理的盒饭不适用本细则。

冷链食品的申证单元为1个,其产品类别编号按其他食品类别进行编制。生产许可要注明相应的产品品种,即其他食品[冷链食品(主食菜肴类、其他类)]。生产许可证附页须注明获得许可生产的冷链食品包括主食菜肴类、其他类的具体品种明细。

本细则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完整生产工艺条件的,不予生产许可。

二、生产许可条件审查

(一)管理制度审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的规定,对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主要生产原料管理制度,原辅料采购制度,技术标准、工艺文件及记录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制度,检验管理制度,产品防护管理制度,物料储存和分发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运输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产品追溯及召回制度、产品留样制度、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问题报告制度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二)场所核查

按照《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照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现场核查以下场所要求。

1. 企业厂房选址和设计、内部建筑结构、辅助生产设施应当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总使用面积应不少于4000平方米。

2. 有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

生产车间一般包括原料处理车间(清洗区、解冻区、切配区、洗蛋间等)、原料贮存间、热加工车间、冷却车间、内包车间、外包车间、工器具清洗间(用于清洗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用具和容器,有明显的区分标识,存放区域分开设置)等,辅助设施包括检验室、原辅料仓库(冷冻库、冷藏库、常温库等)、包材仓库、成品冷库等,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使用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原料处理车间应分别设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食品原料的清洗槽和加工台案,清洗槽和加工台案的数量或容量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应明确标识。

3. 生产车间和辅助设施的设置应按生产流程需要及卫生要求,有序而合理布局。

应根据生产流程、生产操作需要和清洁度的要求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各加工操作场所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顺序合理布局,并能防止食品在存放、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冷却间、内包装车间及外包车间应有温度控制及监控设施。

4. 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生产区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油烟、排水等条件,有低温要求的加工场所应配有降温设施,生产区应配有排污、杀菌、防蝇、防虫、防鼠等设施。

5. 车间内应区分清洁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和一般作业区。区域的划分要明确,且应相互分隔,并有显著标识加以区分。

清洁作业区,即清洁要求高的作业区域,包括内包车间、冷却车间等场所。准清洁作业区,即清洁要求次于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包括热加工车间、工用具保洁车间等。一般作业区,即清洁度要求低于准清洁作业区的作业区域,包括原料加工车间、外包装间、工用具清洗消毒场所、原料贮存场所等。

6. 企业应定期对清洁作业区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每年应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查。清洁作业区内部隔断、地面应采用符合生产卫生要求的材料制作;空气应进行杀菌消毒或净化处理。日常运行中,清洁作业区的空气洁净度检测和监测按照下表进行。

冷链食品生产清洁作业区动态标准控制表

7. 企业应保证全程冷链条件,包括冷藏贮存、冷藏运输、冷藏销售条件。

(三)设备核查

应核查《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中申报生产能力和企业拥有的生产设备数量、参数的适应程度。

1.必备的生产设备(根据生产工艺需求)

(1)原料清洗消毒设备(如清洗槽、洗菜机、去皮机等)

(2) 解冻设施 (如化冻设施等)

(3)切配设备(如切菜机、切肉机、绞肉机、切丝机、切丁机等)

(4)熟制设备(如炊饭设备、炒锅、蒸汽夹层锅、焯烫机、油炸机、烧烤机、蒸箱等)

(5)速冷设备(如真空冷却设备、速冷库等,并配有温度指示装置)

(6)热力消毒设备、灭菌设备(如针对加工器具消毒柜等)

(7)包装设备(包装机、计量称重设备、与包装设备联动的自动打码机等)

(8)金属探测器。

2. 必备的检验设备

检验设备的数量应与企业生产能力相适应。应审查企业提交的检验设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书面报告。配备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宜的仪器设备,检验仪器设备和检验用计量器具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校验。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包括:1、分析天平(0.1mg);2、天平(0.1g);3、灭菌锅;4、微生物培养箱;5、显微镜;6、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7、干燥箱; 8、滴定管;9、水浴锅等。

(四)设备布局、基本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

1. 设备布局

设备的布局应当符合工艺的需要。

2. 基本工艺流程

原料摘洗(解冻)切配熟制、调理(灭菌)速冷降温包装成品(金属检测)贮存冷链运输及销售

3. 关键控制环节

(1)原料采购、处理:符合接收标准,剔除不可食部分;

(2)解冻:温度的控制;

(3)调理热加工:加热时间、中心温度控制;

(4)快速冷却:时间、温度控制,确保食品烧熟后在短时间内将其中心温度降至

(5)包装、冷藏、运输及销售:温度控制,确保食品在10℃的条件下进行贮存、运输、陈列和销售。

(6)食品添加剂使用品种及添加量应符合国家标准GB2760的规定。

三、产品相关标准

SB/T10648《冷藏调制食品》、SB/T10652《米饭、米粥、米粉制品》、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99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相关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经备案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四、标签和标志、包装、贮存、运输、销售

冷链食品的标签应符合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 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

冷链食品的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相关规定。

冷链食品的包装容器及其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销售的包装应完整、不易散包。

冷链食品贮存冷藏库库温应在0℃~10℃范围内。冷链食品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混运。冷链运输车应具有温度监控设备,且温度应保持在0℃~10℃。

冷链食品应在温度0℃~10℃范围内冷藏柜陈列,不应裸露销售。

五、保质期

(一)冷链食品的保质期依企业标准执行,保质期限一般为24小时至48小时。企业在取得充分、可靠、科学的食品安全依据,以及第三方产品保质期测试实验合格的基础上,自行确定保质期。

(二)保质期限起始时间从产品包装结束起计算,要求精确到小时、分钟。

六、检验项目

冷链食品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感官、净含量、标签、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致病菌、过氧化值、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

出厂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进行检验,至少包括:感官、净含量、标签等。

企业应对每批产品进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过氧化值(油炸类食品)等项目检测;每日至少对1批次产品进行致病菌项目检测;每月至少对2批次产品进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项目检测。

冷链食品型式检验按该产品执行的标准进行全项检验。企业每年至少进行2次型式检验。

企业可以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检测,但应保持检测结果准确。企业使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设备应定期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比对或者验证。快速检测结果呈阳性时,应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复检(致病菌可委托检验)。

七、抽样方法

根据企业申请发证产品的品种(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食品原料),每个品种均应抽取进行发证检验。抽样单上按该产品的具体名称填写。

在企业的成品库内随机抽取发证检验样品。所抽样品须为同一批次保质期内的产品,抽样基数不得少于200个最小包装,随机抽取20个最小包装。样品分成2份。1份检验,1份备查。样品确认无误后,由抽样人员与被抽查单位在抽样单上签字、盖章、当场封存样品,并加贴封条,封条上应有抽样人员签名、抽样单位盖章及抽样日期。样品应注意冷藏保存。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5

一、选择题解题分析

首先,心态调整很重要,要把握如下原则:良好的心态,是正确思维的开端。好的心态对做好选择题非常重要,其次,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精力要集中,决不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因为单项选择题要求答案唯一,题目难度不大,分值却相当可观。而且选择题是高考中最常用的较稳定的题型,一般来讲,单选题90%属于基础内容,容易得分,如失分相对来讲就不值了。同时做好首题单项选择题,能产生良好的情绪,更有利于做后面的非选择题。当然,具体到每一题还是综合知识加技能的运用,下面就从纯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每题的构成要素,语句特点及基本要领来寻求破题突破。

1、认清选择题构成的三要素

选择题构成的三要素为指导语、题干、题肢。指导语规定了选择题的基本类型和答题要求。题干的作用是指出问题和规定所答问题的范围、层次、角度等。题干一般由问句或陈述句构成,形式多样化,有“引文式”、“材料式”、“图表式”、“漫画式”等。题肢也称选项,是题干后面供选择的答案,一般每小题设四个题肢,有正确的、错误的、不符合题意的。

2、掌握选择题解答的基本要领

第一步:审清题目的指导语,确定题目的基本类型。

第二步:审清提干,确定题目的规定性,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

(1)审清提干的主旨和层次。主旨,即中心意思,只有准确理解题干的主旨,才能进一步找到题干和题肢的真实联系,从而正确作答。审题干的层次,要把比较复杂的题干内容分解为若干层次,以句号或分号来分层次,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题干的内涵。

(2)审清题干考查的范围,四大范围: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若考查哲学则分清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3)审清题干的要求,弄清是选原因、选结果,还是表明性、体现什么等,一般出现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对题目作出了具体规定:如这表明、这说明、这是因为、这意味着、这揭示了、由此可见等。

(4)审清题干的选择方向:正向选择还是反向选择。

(5)找题干的关键词句或意思,如重点、中心、关键、性质、属性、根本等。

第三步:审清题肢。审题肢是建立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的,是做选择题的最后一步,因此,不能孤立地审题肢。

选择题常规陷阱有以下几种:题肢观点本身错误;题肢在题干材料中缺乏支撑或缺乏足够支撑;题肢是对题干的缺乏必然联系的二级引申;在因果、条件、正误、异同关系中的反向题肢;鉴于此,解题方法有:

(1)排除法

排错,即排除观点错误的选项(逆向选择除外)。

排异,即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的选项,包括“二级引申”。

排重,即排除对题干内涵揭示较肤浅,与题干构成同语反复或简单重复的题肢。

排反,即排除因果、条件、正误、异同关系中颠倒的题肢。

排乱,即排除内涵大小与题干不相符合的题肢,包括内涵大于或小于题干的题肢。

(2)比较法

即在有多个题肢都与题干存在一定关联的情况下,根据全面性、深刻性原则,通过比较选择最佳选项。如A、B、C三个题肢都在题干中可以找到一定的支撑,但C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一个信息点,B项只反映了题干材料的另一个信息点,而A项则综合反映了这两个信息点,那么,在单项选择题中就只能选A项。

(3)推测法

技巧一:对组合选择题,可用“求交集法”推测,如在①②③④四个选项中,能确定①应入选,②不应入选,但无法确定③④,则可先排除不含①的题肢和含②的题肢,保留含①同时不含②的题肢,然后再作分析。

技巧二:如果两个题肢在内涵上大体一致,或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就意味着选其中一个则必选另外一个,那么在单项选择题中只有一种可能,即都不选。

技巧三:如果两个选项在逻辑上相互对立或排斥,则在组合选择题中,不可将两者同时入选。是否选择其中一个,要视题干的规定性而定。

最后正确涂卡与检查。在试卷上正确标记选定的选项,保持试卷整洁,不乱涂乱画,防止自己最终也搞不清楚到底选哪个选项;选择题做完后,要及时涂卡,填涂要规范,题号不要弄错,并进行仔细检查,检查时如没有绝对把握,以第一次选的为准,不要乱修改,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觉,切忌钻牛角尖;检查无误后,再做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解题分析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学生往往失分多,如何帮助学生在做政治非选择题时少失分,多拿分,不防从审题和规范答题两个方面加以剖析:

1、学会审题很关键

第一步: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哲学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

(2)明确问题的类型: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①“是什么”类

此类题比较简单,问什么,答什么,注意内容要答完整。

②“为什么(原因)”类

设问所运用的语言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

方法:先答现状,再答意义。答意义时要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从直接到间接,从国内到国际。

③“怎么办(措施)”类

设问所运用的语言有:“应该怎样做”、“应采取的措施”等。

方法:一定要回归教材,运用书本、时政术语,针对设问的主体来答对策。

④“体现”类

设问所运用的语言:“材料怎样(如何)体现”、“在材料中如何怎样体现的”等。

方法:先答书上原理,再答材料的哪句话或哪层意思说明这一观点。

⑤“认识(评价)” 类

设问所运用的语言:“如何认识”、“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方法:要辩证全面地去分析(认识),即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不能只看一方面,片面认识(评价)。

⑥“启示”类设问所运用的语言:“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

方法:从材料说明的道理和要求我们应该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方面考虑,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格式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⑦“图表”类

设问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有三问:①“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①“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③“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方法: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明确设问主体:如经济学有政府、企业、个人等。政治学有国家、政党、公民等。

(4)明确设问和材料、书本知识、时政热点的关系。第二步:审材料

要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答案藏在材料里,答案应从材料来,材料信息的利用率与得分率呈正比,材料利用得越充分,得分的机会就越多。

(1)审材料的中心内容。

阅读文字材料时提倡以句为单位来读,不要以字、词为单位来读,给材料划分层次,弄清每层的意思,按句号和分号进行分点提炼和总体归纳;弄清各层次的内在联系,概括、归纳其反映的中心问题,找到中心主旨。阅读图表材料必须做到看标题、看图表的项目和数据、看图像运动轨迹和看表注,进而对有关指标进行纵横比较分析,得出图表的中心内容。

(2)审材料提供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如问题是问“为什么”,找材料中有关原因类、意义类信息。问“怎么样(如何)”,找材料中有关“措施”类信息等。

(3)审材料与书本知识相关的信息。

材料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要做到审材料联想教材,判明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做到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表述,把材料语言转化为书本语言。从材料反映表象的文字、数字中,经过抽象思维,发现其隐含的原理,或者对材料进行归纳、慨括,使原理“显现化”,也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审材料与时政热点相关的信息。如“新农村”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

第三步:调用知识。(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回答问题的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

(4)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知识,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2、规范化答题重要

(1)答案构成规范化:教材观点+材料观点+时政语言+自我创新观点。将理论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来印证理论。要避免三种倾向:①把问题要求和材料抛在一边,漫天撒网,一味堆砌理论观点,就理论而理论地空谈一番。 ②一味照搬材料,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③理论和材料不能互相印证,理论观点和材料是“两张皮”。 (2)答案表述规范化:书本语言(教材中的原理,规范用语)、材料语言(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在答题时必须使用的语言)、时政语言(中央文件中的规范用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语言)。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竣工结算审计内容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竣工结算是指施工单位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竣工验收质量合格后,由建设单位进行的最终工程价款的结算,也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为此要求审计人员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工程竣工结算编审制水平,做好竣工结算审核工作,有效控制造价。

一、竣工结算审计的内容

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首先是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结算以工程量入手,同时结合图纸、工程量清单、合同、现场核实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注重研究现行定额,严格界定定额使用范围,看有无高套、重计、计算时小数点位移等现象,在此基础上重点审查对工程项目的价格产生影响的事项:

1、合同条款及补充合同的内容。

2、工程材料和设备价格的变化情况。

3、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

4、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建筑经济政策变化情况。

二、竣工决算审计的常用方法

为实现工程决算的快速审查,就要按照从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简化审查的原则,对编制的预决算采用对比、逐项筛选和利用统筹法原理迅速匡算等技巧、方法,使审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2.1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省地区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首先,根据竣工图全面计算工程量。将计算的工程量与审核对象的工程量一一进行对比。同时,根据定额或单位估价表逐项核实审核对象的单价。

2.2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决算中的项目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连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查或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2.3重点抽查审计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计法,其与全面审计法之区别仅是审计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有侧重地,有选择地根据竣工图计算部分价值较高或占投资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量。

2.4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

2.5筛选审计法。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量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

2.6分析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

三、竣工结算审计时应注意以下重点

3.1重点掌握工程基本情况,搜集、查询工程施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签证,材料的合格证、单价等竣工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发生对原设计图纸的变更。审计时,审计人员首先要向建施双方收集各种设计变更资料和隐蔽工程的实际收方签证,然后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实地查看,核对签证内容是否与原合同规定相符,认真做好现场审计纪录,以便于为结算审计做好充分准备,防止和避免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相互勾结、串通一气、营私舞弊。

3.2重点审计工程量计算情况。在工程结算审计中,应在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础上要查看施工图纸、施工变更单、隐蔽工程记录、施工合同等资料,对施工单位所报的工程量按规则逐一进行审查核实,必要时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抽样检查,验证隐蔽工程纪录的真实性。

3.3重点审计定额套用情况。定额套用是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又一重点。工程预算定额是计算工程造价和办理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随着建筑工程的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出现,与定额项目不完全相同做法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审查施工单位套用定额项目时是否进行了合理的定额换算,有无低套高或在套用了综合定额后再套用单项定额的现象。

3.4重点审计材差调整情况。建筑工程的材料品种繁多,产品来源渠道不一,价格差别很大,加上施工中各方面的监督力度又不够,致使施工单位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在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及时了解建筑材料市场的当期价格行情,是否存在跨期高套单价、虚抬单价的行为。同时应重点审查施工单位有无舍近求远购买质次价高的材料以及将不允许调整材料价差的材料进行价格调整。一是要审计材料用量分析是否准确。工程材料是否按施工实际用料计算,有无虚列材料用量的现象存在。二是要审计材料单价是否合理。以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地材料价格信息为主要依据,对材料价格信息中明确的材料单价,可结合掌握的市场行情,合理确定其价格。

四、讲究审计技巧、实事求是提升职业道德

4.1结算审查工作一般时间安排较紧,在审查时应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为实现工程预结算的快速审查,要做到由粗到细、对比分析、查找误差、简化审查的原则,对编制预结算采用对比、逐项筛选和统筹法原理进行匡算,使审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者几种方法组合的形式进行审查、达到快速、准确审核的目的。

4.2实事求是、提升职业道德应坚持以下几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广大审计人员必须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高度一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2)遵纪守法。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认真履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依法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旗帜鲜明地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切实保护国家、集体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7

—、财务审慎调查的概念及其与审计的区别

(一)什么是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博调查,是委托方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或者由其自身的专业部门,对某一拟进行并购或其它交易事项的对象的财务、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常见的财务审慎调查有以下几种:

1、为融资目的而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企业举债往往采取担保、抵押或信用等方式,在信用方式下,金融机构一般要对企业的财务现状、财务前景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论证,以确保款项的收回。在担保方式下,担保方则要求被担保方提供诸多背景资料,以对其投资前景作出理性的判断。

2、收购、兼并中的财务审慎调查。在并购正式实施之前,往往要求对被并购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种调查往往分为三个方面进行:(1)商业调查。即对收购对象的市场现状、市场前景的调查。商业谍查经常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方式,一般由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做。(2)法律事务调查。法津事务调查涉及到被并购对象一切可能涉及到法律纠纷的方面,如并购对象的组织结构、正在进行的诉讼事项、潜在的法律隐患等,该项工作一般由律师事务所来进行,(3)财务方面的调查即财务审慎调查。财务审慎调查往往不会涉及到收购价的确定,但是,只要是并购方委托的事项,如了解被并购方的内部控制、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关联交易、财务前景等,都可以成为财务审慎调查的范围。这些调查结果会对并购的进行与否有直接的影响。

3、由于出售目的而对自身进行的财务审慎调查。对于一家拟出售的企业,若买主尚不得而知,则为了让潜在的买方感兴趣,卖方一般会请专业机构进行财务审慎调查,以便在对方需要时提供调查结果。

(二)财务审慎调查与审计的区别。对受托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虽然可能担负着并购对象的常年会计报表审计任务,或者可能在并购交易完成后对并购对象实施审计,但是这种审计很难满足委托人在进行并购交易时对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的需要,审计与财务审慎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

1、目标不同。审计是一种鉴证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对象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而财务审慎调查则属非鉴证服务,是对委托人所指定的对象的财务及经营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其工作的性质和程度取决于委托人的要求,调查的结果是出具一个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在特殊情况下,财务审慎调查进行当中,如果委托人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也可能不要求出具正式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专业角度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但是不需要也不宜对交易的应否进行提出建议。

2、委托人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之所以进行审计,主要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一种强制。而之所以进行财务审慎调查,是自愿的,是出于了解交易中可能涉及到的事项,以减少变易风险、最大限度地从交易中获得利益的需要。

3、工作结果导致的后果不同。审计因其具有鉴证作用,故审计报告一发出,注册会计师便要对审计报告的真实件、合法性负责,对所有可能的报告使用者负责。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只对委托人负责,并且,只对委托人指定的事项的调查、分析结果负责,如果由于调查结果严重失实,则要对由此导致的后果负责。但是,由于财务审慎调查并不对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应否进行提出明确的建议,故只是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所委托的事项,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引起法律纠纷。

4、报告结果运用的范围不同,审计报告呈送给委托者后,后者要提供给投资者、债权入、税务机关等,公开上市的公司的审计报告还要公之与社会公众,而财务审慎调查报告则严格按照委托人指定的对象范围、只提供那些委托人认为应该了解调查结果的人士阅读。

二、委托方如何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目前,在我国大陆的并购实践中,收购方很少在实施并购前对收购对象进行财务审慎调查。失败的并购案例中很多是因为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情况知之甚少,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本文以为,拟实施并购的企业(即委托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财务审慎调查:

(一)选择有实力的中介结构,并购方往往并无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去调有所需了解的财务事项。即使有,也很难保证独立、客观而带有某种倾向性。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中介机构)属第三方,独立于交易双方,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客观、公正,提供不带有倾向性的调查、分析结果。

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应注意其专业胜任能力,财务审慎调查必竟不同于审计,它需要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的人员,若受托人不能及时地完成,则有可能使交易贻误有利时机,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则由此而作出的决策可能会给委托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明确进行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在签订委托协议书时,必须明确调查的范围、完成时间,所委托的调查、分析事项,应是委托人尚不明确、但有可能对并购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有时,并购方可向其财务顾问或进行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拟调查的范围。不明确调查范围,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开展工作;调查范围过小,则可能不足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而调查范围过大,则必然意味着调查的工作量和成本的上升,并且可能会导致交易决策不能及时进行。事实上,会计师事务所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发现委托人事先未考虑到的事项,根据其反馈意见随时调整财务审慎调查的重点,可能会对正确作出交易决策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三)正确运用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并购方必须将对并购对象财务审慎调查的结果与商业调查、法律审慎调查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交易,不做调查或仅仅从其中某项调查的结果就作出决定难免有轻率之嫌,难以对股东作出负责任的交代。

三、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好财务审馆调查

就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委托的条款。在开始工作前,受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与委托方就双方的职责范围达成一致,签订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应包括调查范围及委托目的、委托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受托方的工作时间和人员安排、收费、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责任,协议书的有效期间、约定事项的变更、违约责任等。

应该说明的是,受托方如一开始就确知己方并无足够的人力或专业能力、或者无法在委托方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委托事项,则不应冒然签署委托协议书。

(二)选派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工作人员。与审计相比,财务审慎调查是一项高收入的业务,这是因为其报告与委托人所拟进行的交易有关。该交易可能导致收购或兼并的对象的所有权或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给收购或兼并的一方或双方带来巨大的收益。按照西方惯例,从事财务审慎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除正常收费外,还可收取一定比例的“成功费”。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决不能胜任调查、分析任务的,所以应注意选择熟悉交易对象的行业特征、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并应确定至少有一位事务所的高层领导负责该项业务,以保证工作的质量。版权所有

(三)及时、高效地完成委托事项。财务审慎调查一般分为计划、调查与分析,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在计划阶段,财务审慎调查的项目负责人应根据与调查对象的有关负责人的交谈、查阅有关介绍性的资料来制订书面的工作计划,并获得事务所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在此阶段,应特别注意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一般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选派。项目风险越高,则越应派经验丰富的人员。通过项目风险的评估,还可能会建议委托人扩大或修订财务审慎调查的内容,从而涉及到委托协议书的有关条款的变更。

2、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实际上可细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事实调查。是指运用观察、查询等取证方法,来搜集充分、适当的资料。应尽量避免搜集的资料过多或者不完整、不准确,避免遗漏重要的资料。

第二、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在搜集了足够、相关的资料后,应运用专业手段、方法,将其整理成为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因为财务审慎调查报告的使用者往往并无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看会计师所搜集的所有资料。分析的重点应是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以突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财务数据的分析,应让委托人了解到近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

第三、解释。如果说分析的目的是将所搜集的大量资料以分析的方法整理成委托人易于理解的形式,解释则更多的带有会计师的专业意见,以给委托人提供有意义的指引。其目的在于,使委托人对并购对象的业务性质、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思路、金融和市场背景、并购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等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为此,需对拟并购的对象的总体情况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从正、反两方面发表意见(但不应比较正、反两方面说明交易应否进行,这应该由委托人管理层来决定),对交易双方在谈判期间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发表意见;对拟进行的交易完成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发表意见。解释工作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8

论文关键词 瑕疵裁判 程序争议 补正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公正的裁判,对于当事人而言,意味着正义的实现;对于法院而言,意味着职权合理恰当的行使;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司法公信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判文书中常出现种类不同的各种瑕疵,由此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本文希冀从我国现有关于瑕疵裁判的民事诉讼规范出发,探索瑕疵裁判的救济路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促进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瑕疵裁判补正程序的完善。

二、概念的界定

瑕疵裁判,即民事裁判中小的缺陷。对于一份合格的民事裁判,我国法律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并且是经合法的程序产生的。因此如果民事裁判出现问题,则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认定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正确;未经合法程序。

而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中,出于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追求,对于事实认定、适用法律和程序应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通过上诉审程序或者审判监督程序予以处理。这一设置意味着类似的错误并不能算是民事裁判的"瑕疵",而是涉及民事裁判根本定位的问题。wWW.133229.coM

就此,瑕疵裁判应当是指技术性缺陷,一般是由于法官和当事人的过失,尤其是遗漏而产生的技术性错误,而以认识判断错误为例外。除了典型的文字笔误外,还包括诉讼费用的计算错误,在裁判文书中遗漏了已经宣判的裁判内容,表述模糊(但不至于引起双方的误解)等情形。这些情形虽未造成实质性损害,但是依旧会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削减裁判的拘束力和公信力,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法律效果。

这样瑕疵裁判便有了大致准确的定位。民事瑕疵裁判,又称为民事裁判瑕疵,系指民事审判过程中产生的失之精确的生效法律文书(包括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等)。就此,民事裁判瑕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民事瑕疵裁判,是生效裁判。尚未生效的民事裁判,非瑕疵裁判。

2.民事瑕疵裁判是失之精确的裁判。因此它既非正确的裁判,也非错误的裁判,而是对裁判结果不具有重大影响的轻微错误;

三、规范现状分析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关于民事瑕疵裁判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民事诉讼法》第140条和《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条。这两个条文仅仅规定了法律文书误写、误算的救济办法,对于其他的裁判瑕疵并无明确规定,客观上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实务中,如果出现其他的瑕疵裁判行为,只能由各个法院自己视情况处理,这与我国的诉讼理念无疑是相悖的,也不符合民事诉讼的立法精神。

同时如前文所言,一个裁判所具有的实体意义和宣示意义也决定了,瑕疵裁判的补正需要有一个严谨合理的过程。就某个情形而言,一个合理的逻辑和实践顺序应该为:该补救的是何种情形;由谁来启动补救程序;该采取什么措施补救;补救错误的救济手段,即这些措施有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时限规定和特殊情况的安排。

由此来观照目前的规范,在这几个方面也是远远不符合要求。

首先,规范对于瑕疵的认定不仅内容狭窄,而且在规定的内容上,也缺乏精确性。现有规范以“笔误”为瑕疵的核心内容,这就容易引发一个疑惑:何为笔误?假如是书写内容与实际情况不同,那么其与认定事实错误有何区别?而这个区别,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显然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不涉及重大问题的轻微错误,而后者则是事实认定不清的冤假错案,引发二审和再审程序!

因此,“笔误”界定的巨大模糊边界,理论和表述上的同义重复,带来的只能是实践过程的适用混乱,和选择性办案程序的出现。规范仅仅规定了情形与措施,对于程序性问题几乎毫无涉及。谁来启动程序?如果是法院的话,那么法院就需要一套自我的裁判审查机制;如果是当事人的话,那么当事人如何申请,也必须加以明确地规定。

程序启动之后,法院如何进行补正?是径直审查后裁判,还是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见证?需不需要一个审查程序?这也是一大难题。程序正义的提出,其本质上便是为规制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任意破坏。一些瑕疵裁判对于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无疑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缺乏规范的运行程序支持,对涉及当事人利益的内容进行随意的更改,那么这种补正行为将会沦为法院滥权的摇篮,程序的正当和严肃,当事人的权利实现,将成为一纸空话。

或许会有种设想:如果当前的二审和再审程序能够解决民事瑕疵裁判的问题,那么我们何需另设一个补救程序呢?而在审判实践中,也确实出现将民事瑕疵裁判,如当事人名称不正确、金额不正确等为由,提起二审或再审程序。

但实践中出现的情形,并不能成为民事瑕疵裁判能够适用二审和再审程序进行补正的正当理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二审和再审程序,其事由定位于事实认定、法律和程序适用方面的错误,而非法律瑕疵裁判,此为一;同时,民事瑕疵裁判适用二审或者再审程序的成本和效益仍然值得研究。最后,假设适用这些原有程序恰当,那么是应该适用二审还是再审程序呢?如果二者都用,无疑会造成程序适用的交叉和混乱;如果只适用其中一种,那么适用这种而不适用另外一种的原因何在呢?这些都是疑问。因此,民事瑕疵裁判适用二审和再审程序进行补正,其难度并不亚于增设一个补救程序。

但上述讨论也启发了我们:如果实践中以民事瑕疵裁判为由提起二审或再审程序,那么依据路径依赖,我们需要做的也许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限定好不同的范围。哪些瑕疵由二审或再审程序承担,哪些需要增设补救程序。不同路径的并行不悖,也许才是符合现实和法理的最佳选择。

四、原因分析

欲知去往何处,先看身在何方。探究瑕疵裁判的救济路径,首先应该找出规范如此制定的根源所在。同时,我们亦可以知晓设置瑕疵裁判的救济路径,其必要性与意义所在。

(一)程序正义观念淡薄

传统中国在法律结构形式上,诸法合体,诉讼法与实体法难辨,法礼相融;在诉讼方式上,主观臆断,“刑讯逼供”司空见惯,当事人口供是诉讼的惟一目的;在观念上,传统法律文化向来宣扬惩恶扬善,侧重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追求“无讼”的理想境界。于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重口供、轻手段便成为必然。

直至今日,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散见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民事诉讼也不例外。首先,立法思想过分强调程序(法)的手段作用,忽视程序(法)的独立价值。其次,在立法内容中,不时闪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阴影。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消原判决,发回人民法院重审。”这意味着,原判决虽然违反法定程序,但未影响案件的正确判决(实体正义),那么上诉人所得到的结果极有可能是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只有党员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并影响到案件的正确判决(实体正义)时,法院才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可见,在立法者眼中,实体判决的正确与否是最值得关注的,而程序违法问题并不是最根本的。同时在我国现行的程序法中并未规定违反诉讼程序规范的法律后果的规定。

(二)人民法院司法水平的低下,满足不了人们日益高涨的司法了需求

建国以来,司法人员的配备缺乏严格的民主程序,加之十年动乱,政法院校被关闭和停办,法律人才出现严重断层。八十年代以后,为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国家将一部分非法律专业人员调配到司法系统,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别无他法的艰难选择。

然而“培训”工作未能跟上,结果形成相当一部分审判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几无程序意识的局面。司法人员滥用权力,违反法律程序的恶习并不鲜见。而像瑕疵裁判这样的“立法漏洞”,自然不会被想要利用来谋求私利的司法人员放过。目前公民对人民法院司法水平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可以说到了“依法求疵”甚至“不依法求疵”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瑕疵判决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建立一支法律素质高、数量足的司法队伍。

(三)这是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客观要求

实践中一直奉行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传统司法观念,不论大错小错、原则错误还是轻微错误、实体错误还是程序错误,当事人都有权利上诉,二审法院应该一律审查,这显然违背节约司法资源的原则,也不利于保护稳定的法律秩序。目前应该倡导的做法是“有错”不一定“必纠”,即使有错,当事人不上诉,人民法院没有必要主动追究。这种判决原则上应视为正确的判决。正如法谚云“ 判决不因正确而有效,却因有效而正确”所以,我们有必要参照其他国家的立法体例,上诉审和再审程序应侧重审查“大错”或“原则性错误” ,但“瑕疵”则是通过原审法院的补正程序予以纠正。

五、我国民事瑕疵裁判的补正程序设想

既然裁判出现瑕疵,那么就应该进行补充修改,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补正”。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可以自由支配;程序由当事人发动,当事人申请什么则法院审理什么请求;当事人可以变更、撤回和追加诉讼请求,可以承认、放弃请求,可以达成调解或者和解。

因此补正程序,当然可以因当事人提起请求而启动。同时,法院作为瑕疵裁判的行为主体,在发现裁判有瑕疵时,也应当进行自我纠正。但裁判毕竟涉及到当事人的双方利益,因此无论瑕疵大小,法院在依质权启动补正程序时,都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

由于瑕疵的错误程序不大,为了节约裁判资源,应当本着对原审判组织审判权的尊重,充分发挥原审判组织对案件的熟悉,规定补正程序原则上由原审的审判组织主持。如原审裁判员或者合议庭人员已经调离岗位或者出现其他不适宜参加补正程序的事由,则可以由人民法院另行指定相关人员负责。

如果是当事人提起补正申请,那么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书3日内对申请进行形式审查。决定受理后3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如果是法院启动补正程序,则应当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避免给当事人带来损失。

补正程序启动后,法院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瑕疵”所在,并且将修改意见和理由以书面形式送达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可以到法院说明情况,或者提交书面材料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法官应当认真审查双方的材料,听取双方意见,综合各方面因素做出补正决定。

对于补正决定,当事人认为需要复议的,可以提请上级法院进行复议。上级法院认为补正决定有问题的,应当撤销原决定,做出新的补正决定;如果复议被驳回,则补正决定立即生效,当事人不得上诉或者复议。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9

【关键词】国家审计;人员;素质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11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国外有关研究也表明,审计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审计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审计目的的转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多要求。

一、知识技能素质

(一)要有会计基础

一是会计是审计的基础,看不懂会计资料,审计无从谈起。二是会计知识可运用于审计,比如,“成本会计学”中的成本计量方法可以用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财务管理学”中各种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进行审计比对分析等。

(二)要有审计功底

会看会计资料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之一,审计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准则和方法。审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目标、范围、程序,严格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要求,熟练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收集证据材料,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做出审计判断,发表审计意见。

(三)要懂计算机

随着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数据信息量的增大,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也变得尤为重要。审计人员不但要会运用EXCEL、ACCESS、SQL、ORACLE等工具,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比对,发现疑点、查找问题;还要懂得计算机语言,以便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四)要有法律意识

法律法规是审计人员判断审计事项是非曲直的一把尺子,依法审计是审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经法规制度,还要掌握相关行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做到程序合法、取证严谨充分、定性准确、引用法规恰当,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意见客观公正。

(五)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审计中也凸显必要。一是审计业务本身的要求: 2008年审计署履行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委员职责后,审计业务开始国际化;近十几年外资审计业务广泛开展。二是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商品交易国际化,大量的英语商业信函、合同文本等开始出现在会计资料中;加之绝大多数计算机程序也都是以英语为基础,这些发展趋势都要求审计人员要会英语。

(六)要加强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识

审计机关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客观上需要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呈现多学科、多领域的状态,尤其是在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等快速发展的今天,审计人员需要知道了解更多领域,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二、思想道德素质

(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审计过程中揭露查处违纪问题,会遇到各种阻力或压力;审计工作会触及到一些人的经济利益,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利益不受损失),审计人员会遇到各种诱惑;审计工作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时间久之会让人乏味。这就要求我们更要重视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坚定政治信念,用思想指导行动,敢于执法,勇于做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

(二)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排除一切干扰,依法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审计人员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来自于对审计事业的不懈追求与热爱,来自于自觉地遵守审计工作纪律。

三、业务能力素质

(一)严谨的工作作风

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审计法”和“8号令”,对审计工作的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规范行为,坚持按审计程序办事。实施审计中,切实把问题查深查细查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如实反映,对问题的处理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努力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差错降低到最低点。

(二)团队意识

审计是一项集体性较强的工作。审计组就是一个整体,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是审计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审计组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是某个人的水平展现;是依靠审计组成员的分工协作、集体智慧来完成的;审计组成员不可各自为战,要互相交流技术方法、探讨疑点难点,讨论案件线索,做到资料共享,共同完成审计任务。

(三)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工作,贯穿审计始终,包括:审计内部、与被审计对象,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首先,要在审计内部进行及时沟通协调:审计计划阶段要及时沟通避免审计任务过重或过轻,导致审计资源浪费;审计中要与审计组成员及时沟通避免做重复功或者漏失疑点线索;审计后期要与领导及时沟通,为领导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其次,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协调,争取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理解,营造和谐的审计氛围;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深入查清事实真相,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对有争议审计事项的解释说明及对审计报告补充说明,对补充说明确有道理的,应积极采纳并追加搜集相关证据。最后,要与有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审计工作往往涉及到财政、金融、纪检监察等其他部门,要取得他们的协作与配合,学会借力。

(四)文字表达能力

审计报告、审计信息,作为审计成果的展现方式,不在只是给审计机关的人员看,还会进入领导决策层、公布于众。这就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公众看清楚、看明白,要求我们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在撰写审计报告或审计信息时,不仅要求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还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词严谨。

(五)职业敏感性和洞察能力

职业敏感能使审计人员能迅速的找到容易产生违纪问题的部位和环节,必要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即从哪方面着手可以取得对问题正确判断的依据。

(六)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现代人的舞弊、差错往往都带有隐蔽性,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细小异常情况,都要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综合分析这些异常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甄别,还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产生根源和后果,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特点和现状,把握审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统筹分析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围绕审计目标,对问题准确定位、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要求审计人员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调味料审查细则篇10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Abstract: at present a lot of engineering in before the start of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did not deal with formalities, planning license and the construction permit, to have related department for examination to fill do. Som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 is up to the pursuit of so-called "achievement", and just cast time limit, and even shorten the design cycle, this will lead to project defects in design and quality hidden trouble, will caus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inner quality decreased, after the operation will appear a lot of quality problems. And some municipal projects blindly to progress, cast time limit,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to too much human,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he pursuit of high speed, wasted, increased cost.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words: municipal; Project cost;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市政工程成本预算的条件

1、应分析清楚投标单位的责任和报价范围以及各项技术要求、需要使用的特殊材料和设备,并充分考虑工期、误工补偿、保险、付款条件、税收等因素。

2、要调查施工现场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地形地貌、地质等施工条件、临时设施布局和供水、供电、场内外交通、通信设施、施工材料供应以及社会治安等情况,都要进行考察。

3、仔细核算工程量,尽可能准确无误。成本价预算应以优化后的施工方案作为编制依据。施工方案的优化对报价影响较大,优化的施工方案应具备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工期保证、方便施工、费用节省,同时兼顾投标单位现有的设备能力和资金情况等特点。

4、已完工工程的工、料、机消耗指标以及各类费用的比例。应考虑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

二、目前市政造价管理行业的现状

1、市政造价从业人员

由于近年来市政建设的大发展,对市政造价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猛增,原市政造价员在地级市仅有几名专职人员,从业人员已无法满足市政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造价人才的短缺及从业人员的知识匮乏已成为制约市政造价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这几年的市政发展,相关的土建等其他造价人员也看到市政造价的前景,纷纷转行兼做市政造价人员,而可喜的是,现在建筑专业学校里的造价专业以及市政专业对市政预算这门学科也更加重视,市政造价越来越被市场所重视。

2、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参与方

目前,参与市政造价管理的政府部门有交通、发改委、财政、建设、审计等众多部门。市政项目不同阶段的造价管理由不同部门分段管理。如发改委审批市政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 财政评审部门负责审批市政项目的设计概算、预算及重点市政项目的施工招标控制价等; 审计部门对项目造价进行跟踪审计,对项目竣工决算、财务决算进行审计。一般承担造价管理职能的还有各级造价管理机构、项目业主、设计、咨询、监理等单位。

三、市政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国内市政行业采用的模式: 发改委部门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开始进行造价管理,审查、审批投资估算,财政评审部门从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执行预算、变更设计、清理概算和竣工决算等各阶段参与造价文件。造价管理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处于受控状态,造价管理部门的业务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而市政专职造价人员也慢慢渗透到各个行业部业中,发改委、财政评审部门为了规范项目审核行为,保证项目投资审核质量,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从单一的招收市政造价人员到聘请协审咨询单位,并进行动态管理考核,以确保工程投资金额进行成本控制最优化。工程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目前较多项目在设计中不作多方案比较,即使多方案比较也只注重造型和使用功能,而忽视经济方面的比较。另外,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不能紧密相结合,各干各的事,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造价人员只管拿图纸算量组价,计算工程造价,反过来,又不与设计人员互通造价控制意见。因此现行的造价改革重点应放在设计估算与设计概算审核方面,在此阶段加强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工作协调。

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对于市政工程来讲,其工序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远不如房屋建筑、水利、水电项目那样庞杂,但其成本控制的难度和复杂性则不比其他项目逊色。在中标后的项目运行前,根据预算定额进行成本分析并制定施工定额,实行单项工程承包,是控制成本的关键一步。细化施工计划则是控制成本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