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实施细则十篇

时间:2023-03-27 14:55:36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1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xx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自20xx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8省市;20xx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20xx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1]20xx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xx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营改增试点5月1日起全面展开,受消息影响,早盘地产股应声走高,截至发稿,板块大涨近2%,浙江广厦、西藏城投涨停,中航地产涨逾6%,新潮实业涨逾5%,滨江集团、世联行、福星股份涨逾4%,莱茵体育、万泽股份、深深房A、匹凸匹、亚通股份涨逾3%。

财政部昨日《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表示,自20xx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其中,二手房仍按照5%的征收率计征。

“二手房交易环节的营改增,维持了原来的税率。整体看,对市场影响不大,基本平稳过渡。”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营改增的本意是优化税制结构,减轻企业税负,避免重复征税,总体来看是好事,“在房地产企业层面的营改增,如果抵扣内容多,比如精装修等,可以降低税费。”

涉及远超1000万户纳税人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下称“营改增”)最后一战即将打响。

营改增实施细则

继全国两会期间释放营改增最积极信号后,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今年预计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3月20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财税部门正在紧密配合,制发营改增文件,并将和纳税人充分沟通,确保在5月1日开始实施。目前税收信息、基础信息、档案的迁移工作都已开始。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营改增的政策文件和配套操作办法有望本周公布,方案文件有100多页。

财政部税政司负责人日前就营改增试点答记者问时称,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适用11%增值税税率,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适用6%增值税税率。这与市场此前的预期一致。

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兼顾改革和稳增长,今年营改增的政策文件将祭出“大招”,即所有增值税纳税人都可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新增不动产抵扣可能分为2年,这将进一步加大营改增减税规模和力度,促进扩大有效投资。

同时,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原则上延续,对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政策,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营改增的全面推开将基本消除重复征税,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并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动产被纳入抵扣范围也意味着中国比较完整地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意义重大。

新增不动产纳入抵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营改增,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上述新增四大行业的试点纳税人近1000万户,涉及营业税规模1.9万亿元,而由于新增不动产首次被纳入抵扣,所有通过外购、租入、自建等方式新增不动产的企业都将因此获益。营改增实施方案备受关注,不动产抵扣则成为市场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给本报记者举例,如果一家企业购置一栋价值1亿元的办公楼,那可抵扣的进项税为1100万元,如果全额一次性扣除,那这家企业可能今年就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了,但如果分十年来进行抵扣,那每年可抵扣进项税为110万元。最终具体分期抵扣年限还需要等待营改增实施细则出台。

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将新增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是继上一轮发轫于东北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将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纳入进项抵扣范围之后,全面实施新增进项税抵扣的普惠性措施,因为这不仅包括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还包括制造业、商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

他表示,允许不动产抵扣,不仅量大、面宽、比重高,大约占抵扣总额的60%,而且释放了鼓励投资的明确信号,吹响了打赢“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攻坚战的财税号角,也是中国往现代增值税制度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未来新增不动产抵扣有可能分为2年,第一年抵扣60%,第二年抵扣40%。此前的营改增早期方案中,新增不动产分期抵扣分为20xx年,但为了加大减税力度,支持企业发展,抵扣年限缩短至2年。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xx年底,全国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共计592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13万户,小规模纳税人479万户;累计实现减税6412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3133亿元,原增值税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3279亿元。

税率终敲定

对于即将披露的营改增实施方案,增值税税率是一大关注焦点。

上述财政部税政司负责人表示,房地产和建筑业增值税税率为11%,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增值税税率为6%。此前,房地产、金融业、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

张斌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简并税率的原则下,对四大行业不宜新设税率档次,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企业不增加税负,然后确定四大行业税率。

目前,中国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有17%、13%、11%和6%四档,其中标准税率为17%。在综合考虑之后,最终官方选择了6%和11%两档较低税率。

普华永道中国中区流转税业务主管合伙人李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像餐饮、酒店等生活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增值税税率接近此前营业税,税负稳定,而房地产和建筑业采纳11%的增值税税率也是经过很多测算的,从行业反响和测算结果来看,11%是比较合适的税率。

增值税税率针对一般纳税人,而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则采用征收率。

张斌告诉本报记者,四大行业中小规模纳税人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业,适用3%的征收率。

李军告诉本报记者,对大部分小规模纳税人而言,若采用3%的征收率,相较之前5%的营业税,税负将下降。

营业税优惠政策延续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新增试点行业的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原则上延续,对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

张斌告诉本报记者,营业税优惠原则上保留是为了保证试点行业税负稳定,营改增后如果没有这些优惠,企业税负可能上升。

针对老百姓(46.900, 0.91, 1.98%)关心的二手房交易营改增后,原有营业税优惠会否延续的问题,张斌认为,二手房营业税优惠政策很有可能平移,即以前二手房持有两年以上转让免征营业税,未来二手房持有两年以上转让也将免征增值税,实现税负稳定。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5月1日全面实施营改增前后的二手房转让的增值税政策会有所区分,但总体不会增加老百姓税负。而对于新房子则是开发商开的发票直接作为进项进行抵扣。

李军告诉本报记者,营业税优惠政策延续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比如对金融业而言,业内人士非常关心之前银行业同业间拆借利息免征营业税,未来是否会继续免征增值税。

新老合同如何处理也是试点行业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此次官方明确将对老合同、老项目以及特定行业采取过渡性措施,这将有利于减轻相关行业税负。

李军表示,目前新老合同如何划分还有待具体的政策实施细则出台,比如目前房地产业在关注,新老合同划分是以项目立项时间、企业拿到土地时间还是房屋完工到一定程度为基准?这都需要等待实施细则。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营改增 施工企业 纳税筹划

一、营改增下对施工企业形成的正面影响

营改增对施工企业形成的正面影响涵盖两个层面,首先可预防施工方进行重复纳税。企业一方面为提升投标竞争力,通常应用联合投标而后分包项目模式,因而建设方并不会同分包方签署独立合同,施工企业应自行纳税。然而,现实中由于欠缺分包合同则会令施工企业面临重复纳税的问题。执行营改增政策后,则可通过销项税抵扣进项税,确保施工企业纳税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可辅助其有效的避免重复纳税问题。另外,通常施工单位要在材料采购阶段中上交增值税进项税,其中各个环节倘若包含营业收入,还需要上交营业税,这样一来便导致施工方在较多环节进行了重复纳税。而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则会有效改善上述情况。再者,营改增下,可有效推动施工企业实现设备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施工建设技术的更新改造。施工设备系统始终是施工单位生存以及发展的核心基础,其具备较高的内在价值,因此会在施工单位固定资产之中占据较大份额。实施营改增政策后,施工单位可在采购固定资产过程中享受到增值税抵扣这一优惠政策,进而可为企业不断扩充建设生产规模、有效的更新优化设备系统而提供更为优质的条件,同时还会推动施工单位继续扩充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营改增下施工企业面临的考验与挑战

营改增下,施工单位纳税税率以及基数均会产生改变,令其需要上交的税金相应改变。由于一些供应方财务管理工作较为滞后,再加上施工单位无法对企业项目部或是下属单位进行有效管控,使得营改增下,施工单位对进项税实施科学规范的管控面临一定难度,税负不降反增的状况时有发生。另外,建设方拖欠项目款的问题较为普遍,营改增下,纳税模式伴随变化,施工单位承受的资金压力逐步扩大,在其批复工程量计价后,施工方会产生纳税义务,并进一步明确增值税销项税,即便是建设方无法按时交纳款项,其也不能延后确认或是将额度降低。长久来讲,施工方款项不能做到按时足额的获取,却必须要上交足额的税款,其销项税总量远远超出进项税,导致施工单位承受的资金压力持续提升,更有甚者还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我国积极鼓励施工单位履行营改增政策,事实上是为了对服务业进行扶持所作出的决定,对经济结构的优化重组形成了积极影响,同时会推动施工方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然而,当前,较多施工单位管理发展水平参次不齐,较多单位仍旧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其负担不断提升。因此,一些专家论证,营改增制度为优化施工单位质量的一大契机。营改增下,当前施工方经营模式调整如何符合新税制相关要求,施工方如何强化风险防控水平,创建更加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则是其面临的一个挑战。倘若面临新税制改革,施工单位没能积极行动,作出快速更新调节,则会最终被淘汰。再者,施工方的建筑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到近30%,加之考虑采购地材成本,以及日趋增加的资金成本,倘若营改增不涵盖建筑劳务部门及银行金融系统,则其不能获得相应的增值税发票。缺少了这部分成本的抵扣税源,施工单位的税负控制将面临一定的考验。

三、营改增下施工企业纳税筹划策略

(一)转变模式,开源节流

对施工单位来讲,营改增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施工方积极的把握住机会,推动自身管理经营模式的优化更新,从容应对营改增产生的作用影响,便能实现更大的发展。首先,施工方应积极取缔以往粗放式管理经营模式,稳步向着精细化管理方向前进,合理缩减企业成本,辅助施工单位在推进营改增政策的阶段中完成稳步过度。其次,施工单位应把握开源节流的实践原则,优选原材料供应单位,包括主要材料、地材、辅助材料等,选择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合理的控制投标报价,引入全面预算工作模式,尽最大可能做好施工成本投入管控,以合理的缩减税负压力。再次,随着施工企业BT、BOT、PPP模式转变,项目财务成本日趋增加,施工单位要通过合理筹划资金,严控有息负债规模,降低财务成本。另外,施工单位应通过加大机械化现代作业技术的改进,缩减劳务用工,降低劳务成本。总之,施工单位要最大程度增加增值税抵扣税源,严格控制不涉及增值税成本费用的开支,才能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

(二)优化增值税发票工作制度

营改增下,可否获取到符合标准要求的专用增值税发票,针对施工单位进行纳税筹划来讲体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施工单位业务特征,其增值税发票通常具备较严苛的标准要求,且呈现出总量庞大的特征。我国税务法要求,只有契合标准规范要求的专用增值税发票方能实现税款抵扣。也就是说,施工方必须应注重优化增值税发票实践工作机制。首先,施工单位应针对专用增值税发票的有关重要环节制定管理方案,例如开立发票、票据的申领以及应用、获取、管理等。应严格管控同增值税发票密切相关的法律风险。再者,针对施工单位下属公司或是办事处负责专职办税的工作人员,应强化培训教育,提升其妥善管理专用增值税发票的工作理念,提升施工单位增值税抵扣的工作效率以及实践效果。最终,施工单位还应勇于提升对增值税发票控制管理工作体制的履行力度,对于开具发票的时间以及涉及的金额均应严格细致的规定。倘若发觉某环节存在不当行为,则应追究问责并快速的纠正。

(三)注重对财务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提升综合业务水平

从客观层面来讲,营改增下,同增值税密切关联的财务处理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倘若无法对税法全面掌握与充分理解,而是存在认识不当的现象,那么较易引发错误问题。由当前状况来说,基于营改增制度仍旧处在试点运行时期,施工单位较多财务工作人员无法对营改增制度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对营改增政策将会对自身工作以及施工单位经营发展引发的影响了解有限。为此,就当前我国税收体制的重要变化时期,施工单位应积极推动财务工作人员参加税法培训,定期同区域税收监督管理单位保持实时联络沟通,便于更为全面细致的把握税收管理规定。施工单位还应在营改增税法培训活动之中,扩充参与人员规模,即培训对象不应单纯的限定在财务工作人员,还应涵盖管理岗位、造价管理员工。具体的教育培训内容则应涵盖营改增下对施工单位招投标报价产生的影响、会计财务工作、报税环节等实用性知识专题。当前,营改增细化实施方案并没有完全出台,因而施工方开展的税法培训管理工作应为一项长久任务,每当具体的政策或工作细则颁布后,施工方均应投入高度重视,快速组织有关的学习以及培训活动。

四、结束语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持续深入,营改增制度也成为我国税收管理政策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营改增制度的深入推广,使得更多的施工单位需要面对由上交营业税改变为上交增值税的过度。针对此类状况,施工单位应全面认识到营改增制度产生的众多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深化财务管理基础任务,合理制定纳税筹划策略,方能保证真实税负的可靠稳定,推动施工单位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1]熊瑛.营改增境遇下电力施工企业税务筹划转变问题探微[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

[2]王勇.供水管道施工企业“营改增”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32)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3

【关键词】税制改革 营改增 金融企业

一、引言

为了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企业转为征收增值税,2011年10月26日我国国务院常委会决定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作为“营改增”试点。金融企业在现代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不仅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那么,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对于金融企业到底影响几何?本文通过对金融企业“营改增”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进一步推进金融企业“营改增”进程。

二、“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现实意义

(一)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压力

以银行为例,银行的营业额主要来源于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和差价业务,而其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贷款业务。改革前银行的营业税计税依据是营业收入而不包括营业费用。除此之外,现支撑银行运营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的初始投入和后期更新升级等一系列的成本在营改增前都是无法抵扣的。因此,改革前,金融企业相较其他企业而言,税基宽,税负重。改征增值税后,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则金融企业避免了重复纳税,降低企业赋税压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降低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生存压力

“营改增”之后,一方面外购的设备、修理费等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降低金融的经营成本,鼓励企业进行软件升级和硬件设备更新,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税率由原来的征收5%营业税修改为征收6%增值税,税率变动幅度不大,在避免了重复征税的情况下,使得金融企业税负明显下降,企业生存压力减轻。

(三)利于分工协作,促进企业创新

改革的益处不仅局限于企业税负的变化方面。“营改增”作为当前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除了能够减轻企业税负、消除服务业重复征税外,还在破解影响金融业发展的税制瓶颈上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促进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在提高企业服务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税制环境。

三、“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初期税负影响

(一)改革初期,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困难

“营改增”之后,可抵扣项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能否充分取得是影响企业税金支出和成本费用高低的关键。在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下,进项税额不能进行抵扣,也就意味着企业成本费用会因此增加,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金融企业若是不能及时获得用于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便会导致企业实际税负增加。

目前,“营改增”改革还处于初步阶段,金融企业对于其合作商和供应商是否为增值税纳税人无法进行控制,因而对于自身收到的发票类型、时间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权,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取得可抵扣增值税发票的及时性。而且,只有经过认证的增值税发票才能予以抵扣进项税,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严格,若开具、保管或使用不当等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会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金融企业只有取得经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实现抵扣,否则就会造成企业税负增加。

(二)企业中间投入比率偏低

企业的成本由外购产品成本、服务成本和内部人力成本两方面构成,但能够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部分只有外购产品、服务成本(即中间成本),而内部人力成本则无法抵扣。因此,金融企业作为中间投入较少的劳动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进项税额相对于销项税额的规模就相对较小,从而容易造成税负的增加。

(三)中间业务成本存在合规性征管问题

“营改增”后,金融企业很可能面临着大量的增值税发票开具需求以及严格的合规性要求。我国现使用金税系统进行这增值税管理,然而金税系统则是由发票进行管理的。就银行而言,如果某人因汇款发生1元的手续费,那么银行需要为这1元开具发票么?那又该如何征税?这事项无疑都会影响企业税收负担额。

(四)企业ERP系统

银行等金融企业业务结构多样,种类繁多,而且都是通过系统进行处理的。在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后,各金融企业都要及时地重新更新系统,但是这一举措在段时间内恐怕难以做到。国家于此的具体细则也并未出台。因此金融企业想要在初期实现减少缴税有一定难度。

四、金融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建议

对金融企业而言,借势“营改增”,在顺应国家政策要求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的减轻企业自身税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金融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深入学习“营改增”政策文件及实施细则

金融企业应当及时掌握、深入学习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尽可能全面把握改革对于企业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力度,并且提前安排生产经营,规划好应对政策。

(二)积极主动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

对于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业务,金融企业应当主动与有关税务机关积极进行沟通,确定其适用的税率。对于经沟通后能够明确政策的业务,金融企业便能经营;若不能明确政策,则金融企业可以考虑将该部分业务转移至其他专业化公司,以此获取更多的税收优惠。

(三)建立增值税管理体系

金融企业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严格遵守增值税相关规定,及时对于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的可抵扣项目进行认证,尽可能的做到早获得、早抵扣。同时,还应当完善自身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能力,建立具体的增值税管理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相关管理人员、发票开具人员等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对可能涉及抵扣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梳理,建立可抵扣目录。

五、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攻坚时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税制体制完善有重大影响。虽然,理论上金融企业“营改增”在初期可能会导致税负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只要企业深入学习“营改增”政策文件及实施细则,积极主动与税务沟通,加强企业内部增值税管理,企业的税负水平就会有所降低,使得企业经营利润终将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吕晨.金融企业实行“营改增”的影响和对策分析研究[J].品牌,2015.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4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建筑企业;影响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政策概况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财税[2011]111号”文,在上海等部分试点城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改革试点的主要税制安排为: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二、对建筑企业税负的影响测算

建筑业按营业税征收时,税负包含:材料及机械包含的无法抵抗的进项税、建安营业税及附加。建筑业改征增值税后,税负为建筑业增值税及附加(材料及机械费的进项税此时可以抵扣)。一般情况下,建筑业中原材料约占工程总费用的40—60%,进项税约占总收入额的6.8—10.2%,加之转场运费、机械设备配件与修理等项目抵扣的进项税,其实际抵扣的进项税可能会接近或超过所需要缴纳销项税的11%税率,由此建筑企业的实际税负减轻了。

此处以一个假设例来具体测算,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建筑企业税负的变化。

假设某市某建筑公司承包一个施工项目,合同标价10000万元,该公司符合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年终,该企业完成全部施工任务,整个工程完全由企业独立施工完成没有进行分包或转包,假定当期收入中,购进并消耗的含税材料占收入总额的60%。该企业适用增值税税率11%,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营业税税率3%,城建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税率3%,

(一)对流转税税负的影响:

1、改变前,该企业应缴纳营业税,实际税负为:

应交营业税及附加=10000*3%*(1+7%+3%)=330(万元)

总产值税负率=实际缴税额/企业总产值=330/10000=3.3%,即企业的实际税负为含税总收入的3.3%

2、改为增值税后,实际税负为:

(1)假定购进材料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按17%计算)。

增值税销项税额=10000/(1+11%)*11%=990.99(万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10000*60%/(1+17%)*17%=871.79(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990.99—871.79=119.20(万元)

应纳城建税=119.20*7%=8.34(万元)

应纳教育费附加=119.20*3%=3.58(万元)

总产值税负率=(119.2+8.34+3.58)/10000=1.32%

(2)假定购进材料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应纳增值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10000/(1+11%)×11%=990.99(万元)

应纳城建税=990.99×7%=69.37(万元)

应纳教育费附加=990.99×3%=29.73(万元)

总产值税负率=(990.99+69.37+29.73)/10000=10.9%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在全部材料可以进项税抵扣的前提下,该企业的总产值税负率呈降低趋势。当然,如果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时,则企业的总产值税负率上升。我们可以通过测试,在假设材料价款占总价款60%的比重维持不变的前提下,采购材料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率高于67%时,企业总产值税负率低于3.3%,反之则高于3.3%,因此,要实现营业税转增值税后建筑企业的流转税税负下降,必须要求建筑企业购进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足够多。

(二)对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影响

沿用上例,假定企业购进材料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应纳税所得税额大于零,无其他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因素,则:

1、改变前,在缴纳营业税情况下:

营业收入:10000万元;

材料费:6000万元;

其他成本费用:3170万元(按5%的销售利润率,倒挤计算);

流转税:330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500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500×25%=125万元

2、改为增值税后,所得税征税情况如下:

营业收入:10000—990.99=9009.01万元;

材料费:6000—871.79=5128.20万元;

其他成本费用:3170万元(在同等情况,沿用同营业税条件下的成本费用数据);

流转税:8.34+3.58=11.92万元

应纳税所得额:698.89万元

应纳所得税额:698.89×25%=174.73万元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随着流转税征税方式的改变,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所得税税负增加49.72万元。

三、对建筑企业实务操作的影响

(一)对工程概预算构成及取费方法的影响

营业税模式下,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工程费、措施费、间接费、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等构成。上述直接工程费及措施费中的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均为含税价。措施费及间接费、利润的取费办法: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2007)》,通用措施费,以个别概预算工、料、机直接工程费乘以相应措施费率取定;规费、企业管理费、利润,以人工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之和为计算基数,按不同工程类别,采用相应的费率计列。

建筑安装工程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工程材料及施工机械费所含的增值税属于施工企业的进项税,可用于抵扣销项税,不应再计入直接工程费及措施费中,即直接工程费及措施费中的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应调整为不含税(增值税)价。而通用措施费是以个别概预算工、料、机直接工程费乘以相应措施费率取定,因为料、机直接工程费调整为不含税价,所以通用措施费取费费率应相应调高。规费、企业管理费、利润是以人工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之和为计算基数,因为施工机械使用费调整为不含税价,所以相应的费率应相应调高。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以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其工程量清单价也应相应调整,即:直接工程费及措施费中的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应调整为不含税(增值税)价;相应调整取费基数与材料费、施工机械费相关措施费、规费等的取费费率。

(二)材料供货方的选择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甲供材料并入营业额计征营业税,在当时的前提下材料无论是甲供还是乙供,其税负是一样的。所以企业并不重视材料的选择方式。而现在由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其处理方式出现了差异,因此企业在将来的实务操作中,应更谨慎的选择合理的实务处理,以规避税负的上升。

例如:某建筑公司在某建筑项目上材料不含税总额为2000万元,其他工程成本为5000万元,假设甲供材料不再并入营业额计征增值税,则通过表1计算可以看出,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不同的材料供货方式导致公司承担的税负差异较大。

注:由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材料甲供则购进材料的进项税无法抵扣。若材料乙供,其购进材料的进项税可以抵扣。

四、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变革,对于今后建筑行业的影响将是划时代的,无论从核算模式还是经营管理模式均对建筑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这种影响也将直接或间接的对建筑行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反应,尤其是会对下游依附于建筑施工行业的劳务服务行业、设备租赁行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市场占有进行重新洗牌,势必会加速国内建筑市场和材料供应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但同时“营改增”也是一柄双刃剑,对于不能尽快调整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施工企业,将是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继续生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钟招明 浅析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 财经界 2012.9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精细化;管理策略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能源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电力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企业营销的创新,坚持以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细化营销管理及明确发展定位,以此确保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准确到位,同时促使电力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健康发展。

1、供电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1)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促使每位员工到岗、到位、尽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检查,纠正,处理,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

(2)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效益。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提高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共享负荷管理、配电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减少电能损失;利用信息系统对高耗能、亏损企业进行跟踪,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电费坏帐和欠费损失。

(3)减少经济损失。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封闭性能改造,通过信息系统对用电现场情况实时监测,异常告警,防止偷漏电;选用低能耗非晶合金变压器投入电网运行等,有效地减少线路损失。

(4)提升服务水平。重新梳理营销工作程序,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流畅、精细、高效的服务工作流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

(5)增供扩销。细分市场,研究客户用电需求规律,完善营销分析制度,规范营销分析报表,建立全流程节假日业扩接电制度,扩大市场份额;打造用电服务品牌,树品牌形象,以形象赢市场。

2、电力企业精细化概述及其定位

伴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日趋成熟,以及市场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促使了我国企业之间及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粗放型竞争”逐渐转化成“精细化”的竞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和理念,主要是通过规则的细化和系统化,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等管理手段,促使管理的各单元能够持续、协同、高效、精确的运行。“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就是管理要击中重点,抓住营销管理的关键部分;“细”就是将管理的标准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执行及监督。其核心的管理理念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加强落实工作职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技术化为保障、专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数据化为准则。其管理理念是把市场服务者的焦点汇聚到消费者的需求上,以此来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及发展策略

3.1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首先是提升服务水平,重新梳理营销工作程序,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流畅、精细、高效的服务工作流程,将电话呼入、营业受理、故障报修、配网调度、装表接电、查询咨询、投诉等各个服务环节统一纳入流程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其次是增供扩销细分市场,研究客户用电需求规律,根据客户的不同特性,采取差化的营销策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打造用电服务品牌,树品牌形象,以形象赢市场制定增供促销管理办法,设立增供促销奖金,鼓励市场开拓。同时要注重减少经济损失。细化工作,细分责任,加强考核,实行分压、分线、分台变、分季节、分责人的“五分”进行目标管理有效地减少线路损失。最后要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效益,利用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细化,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服务品位和工作效益。

3.2发展策略

(1)坚持企业战略创新定方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电网经营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紧解决电网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尽快提高抗御风险和持续盈利的能力。要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创新和实施,确立电力市场营销作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地位,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首先电力企业的电能质量的好与坏,是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电能质量。其次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要积极构建优质服务体系。最后要树立良好营销服务形象。积极引导广大电力职工进一步转换观念,积极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同时要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以树立电力企业的营销良好的服务形象。

(2)强化依法经营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供用电合同的签约及执行管理,是电网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供用电秩序,规避和防范法律和经营风险,适应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强化职工法律意识,树立平等经营的主体意识,改变电网企业在供电经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观念。同时要依法进行企业风险转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能够进行科学的评估、及时的预警和有效的控制。

(3)坚持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努力实现营销效益最大化。认真研究市场、努力适应市场、大力开拓市场,改变命令式粗放型管理,注重过程控制和机制创新,实现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是电网企业规避电力市场风险,发展优良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同时在降低线损上挤出效益。制定内容具体、资金落实、节电效益量化的降损技术及管理措施,并落实到线损工作中去。

(4)积极开拓用电市场,要努力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率。电力企业应当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和电器设备制造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同时要注重积极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加快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制定营销目标,锁定大型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并积极改善农村电网质量,全面占领农村电力市场。

(5)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现代的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不断细化售后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服务工作质量。同时坚持以量化数据为管理依据,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管理行为。其次要积极协调良好的服务关系。

(6)完善“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平台的规划与建设是为企业精细化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电力企业要不断做到各流程、各环节在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6

如今,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二。非公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前,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中央正在密集出台落实“新36条”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公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到来了。

在国家支持下,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非公经济也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非公经济不但在逐步克服困难,而且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论规模,去年,在47万亿元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约占60%;论数量,非公企业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非公经济占全国60%以上。

论就业,2010年,全国3.46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在非公经济领域的就业人数占80%以上,在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为20%左右。

论税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今年1-4月,全国税收收入中,民营企业上缴的税收占60%以上。

论企业创造的利润,长期研究非公经济的专家陈永杰说,2011年,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民营企业创造的利润占75%以上。

不仅如此,在国家支持下,非公有制企业在国际竞争以及“走出去”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步。2010年,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江苏沙钢集团、华为这两家私营企业还分别于2009年、2010年首次上榜世界500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说,华为、中兴、联想、万向、比亚迪等民营企业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非公经济进入历史上发展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黄金发展”时期。非公经济逐步形成了与国有企业并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他认为,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正是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条腿”齐步并进才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增长。

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非公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为了给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2005年2月,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文件。

同年年底,发展改革委与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通知,重点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支持、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若干意见》不一致的规定进行清理。

全国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清理出涉及非公经济的问题文件6428件,已修改1040件,已废止4184件,拟修改329件,拟废止875件,一些在行业准入上限制和歧视民营企业的规定和税费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被废止。

我国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也日趋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公司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先后出台,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非公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

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出台,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包括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和社会福利事业。

郑新立表示,“新36条”提出鼓励民营经济进入6大垄断性领域。这无疑大大拓展了非公经济发展的空间。

去年以来,中小企业在经营中遇到融资难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确定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九条金融财税政策。根据这些政策,我国将2012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141.7亿元,并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资金,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引导地方、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处于初创期的小型微型企业。

为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中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些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将提升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的能力。

进一步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环境

为落实“新36条”,破除各类“玻璃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细则正紧锣密鼓地制订、出台。

发展改革委负责的“在安排政府投资时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加强民间投资监测分析”、“鼓励引导工程咨询机构服务民间投资”等工作任务实施细则预计即将出台。

铁道部日前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这是近年来,铁路在引入民间资本问题上“决心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内容最具体的”实施细则。从铁路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铁路企业改制重组等各方面,几乎对民间资本全面开放。

卫生部近日也下发通知,允许社会资本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国资委、证监会制订的实施细则正在履行报批程序。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已起草完成实施细则初稿,并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电力、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实施细则制定工作也正在抓紧进行。

有关部门在制定出台实施细则过程中,将有针对性地提出破除各种隐的具体配套措施,明确民间资本进入的具体途径和方式,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市场准入标准将公开透明,不在形式上或实质上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我国还将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改革,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放开对民间资本投资的限制,打破垄断,扩大开放,鼓励竞争,为民间资本发展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审批事项,加强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策略

电力营销工作关系着供电企业市场的占有率和效益的增长,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电力市场,实现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供电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结合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要将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贯彻到实际中去,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将工作做细、做实,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服务水平、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1)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促使每位员工到岗、到位、尽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检查,纠正,处理,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

(2)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效益。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提高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共享负荷管理、配电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减少电能损失;利用信息系统对高耗能、亏损企业进行跟踪,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电费坏帐和欠费损失。

(3)减少经济损失。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封闭性能改造,通过信息系统对用电现场情况实时监测,异常告警,防止偷漏电;选用低能耗非晶合金变压器投入电网运行等,有效地减少线路损失。

(4)提升服务水平。重新梳理营销工作程序,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流畅、精细、高效的服务工作流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

(5)增供扩销。细分市场,研究客户用电需求规律,完善营销分析制度,规范营销分析报表,建立全流程节假日业扩接电制度,扩大市场份额;打造用电服务品牌,树品牌形象,以形象赢市场。

2.电力企业精细化概述及其定位

伴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日趋成熟,以及市场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促使了我国企业之间及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粗放型竞争”逐渐转化成“精细化”的竞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技术和理念,主要是通过规则的细化和系统化,采用标准化、程序化等管理手段,促使管理的各单元能够持续、协同、高效、精确的运行。“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就是管理要击中重点,抓住营销管理的关键部分;“细”就是将管理的标准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执行及监督。其核心的管理理念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加强落实工作职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以技术化为保障、专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数据化为准则。其管理理念是把市场服务者的焦点汇聚到消费者的需求上,以此来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3.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及发展策略

3.1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首先是提升服务水平,重新梳理营销工作程序,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优势,建立流畅、精细、高效的服务工作流程,将电话呼入、营业受理、故障报修、配网调度、装表接电、查询咨询、投诉等各个服务环节统一纳入流程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整体。其次是增供扩销细分市场,研究客户用电需求规律,根据客户的不同特性,采取差化的营销策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打造用电服务品牌,树品牌形象,以形象赢市场制定增供促销管理办法,设立增供促销奖金,鼓励市场开拓。同时要注重减少经济损失。细化工作,细分责任,加强考核,实行分压、分线、分台变、分季节、分责人的“五分”进行目标管理有效地减少线路损失。最后要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效益,利用营销技术支持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细化,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服务品位和工作效益。

3.2发展策略

(1)坚持企业战略创新定方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改革和发展的形势,电网经营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紧解决电网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尽快提高抗御风险和持续盈利的能力。要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创新和实施,确立电力市场营销作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地位,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首先电力企业的电能质量的好与坏,是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不断提升电能质量。其次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要积极构建优质服务体系。最后要树立良好营销服务形象。积极引导广大电力职工进一步转换观念,积极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同时要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以树立电力企业的营销良好的服务形象。

(2)强化依法经营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供用电合同的签约及执行管理,是电网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供用电秩序,规避和防范法律和经营风险,适应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强化职工法律意识,树立平等经营的主体意识,改变电网企业在供电经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经营观念。同时要依法进行企业风险转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能够进行科学的评估、及时的预警和有效的控制。

(3)坚持以营销管理创新为手段,努力实现营销效益最大化。认真研究市场、努力适应市场、大力开拓市场,改变命令式粗放型管理,注重过程控制和机制创新,实现营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是电网企业规避电力市场风险,发展优良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同时在降低线损上挤出效益。制定内容具体、资金落实、节电效益量化的降损技术及管理措施,并落实到线损工作中去。

(4)积极开拓用电市场,要努力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率。电力企业应当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和电器设备制造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同时要注重积极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加快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制定营销目标,锁定大型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并积极改善农村电网质量,全面占领农村电力市场。

(5)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现代的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不断细化售后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服务工作质量。同时坚持以量化数据为管理依据,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管理行为。其次要积极协调良好的服务关系。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

(6)完善“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平台的规划与建设是为企业精细化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电力企业要不断做到各流程、各环节在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8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32-02

引言

对建筑业实行“营改增”政策,房屋建筑物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一方面可对我国增值税税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可将当前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消除,缓解企业税负,促使其竞争力得以提升。而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可对国民收入中企业与居民收入分配比例进行合理调整,将社会企业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调整经济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一、实施“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营改增”促使建筑企业对业务规模进行拓展,使建筑设施利用率得到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在采购机械设备与建筑原材料时支付增值税都可抵扣。比如,购买的设备总价为1 400万元,那可对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数额为[1 400(1+11%)*11%](参考试点行业11%的低税率),这样建筑企业就可获得170.94万元进项税额,数额较大。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企业乐于购买大量施工机械设备与原材料,并对自身规模进行不断扩充。购进生产设备后,会极大程度上减少作业人员数量,提升作业自动化程度,一方面可为建筑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施工效率也得以提升,实现规模经济。实施“营改增”后,建筑企业会逐渐引入新技术与新设备,形成持久竞争力。

2.实行“营改增”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企业流转税重复课税问题。之所以只能大体降低而非完全消除,原因在于当前试点方案并未在全国及整个建筑行业中行。同时,在实施前后针对行业类型税率也存在不一致,因此若行业税务成本不同其影响也会不一致。“营改增”会影响建筑企业税负成本,不仅关联于行业税率,还与企业成本结构相关。比如,某建筑企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其税率得以提升,但是却可抵扣相关施工成本与采购费用,因此可能相较于实施“营改增”前税负成本出现降低现象;反之,若抵扣的进项税额数额较低,则会加重税负。

3.实行“营改增”可促使建筑企业对经营模式予以优化改善,进而规范内部运营。实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获取增值税发票的前提为在网络上确认。这种网络统一性可促使建筑企业对自身发票系统进行规范,进而促使整个产业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都实现规范化,防止出现虚假发票等违法违纪事件。此外,建筑企业引进网络技术且制订的认证流程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也会促使建筑企业仔细审视自身经营活动,从根源上防止出现不良经营行为。

(二)带来的挑战

1.“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指标体系产生影响。一方面,“营改增”会影响企业营业利润与收入。在建筑行业卖方谈价议价能力较强,实施“营改增”后若材料合同有同样标准则价格不会出现较大波动。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因此会影响建筑企业营业利润与收入。同时,在施工合同中将由于租赁费、原材料、机械设备等产生的进项税额作为成本价外税,并不属于成本。当采购总成本不变,实施“营改增”后企业预计总成本会少于“营改增”之前。即企业在对收入进行确认时包含当时全部收入扣除增值税销项税额,而费用则为采购支出总额并将部分进项税额扣除,因此收入确认比“营改增”之前少,相应地降低了合同营业利润,降低建筑企业在行业中排名,同时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营改增”会影响企业资产。由于建筑企业可抵扣机械设备与原材料的采购费用形成进项税额,这样会减少固定资产项目金额与存货成本,进而降低资产总额。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9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能源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电力企业要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坚持以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细化营销管理及明确发展定位,以此确保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准确到位,同时促使电力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概述 

1.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含义 

“精细化管理”是属于一种管理技术和理念,主要是通过规则的细化和系统化,采用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及数据化等管理手段,促使管理的各单元能够持续、协同、高效、精确的运行。 

“精细化管理”中的“精”的含义就是管理要击中重点,主要是抓住营销管理的关键部分;“细”具体来讲就是将管理的标准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执行及监督。其核心的管理理念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加强落实工作职责,以此来形成良好的企业营销管理体系。 

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主要运用于管理层来调整企业的产品、服务及后台运行的专业管理方式。其管理是以技术化为保障、专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数据化为准则。其管理理念是把市场服务者的焦点汇聚到消费者的需求上,以此来获取营销的高效益、高效率及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发展历程 

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把整个营销的环节,以及所要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逐一的分化,最后达到量化。伴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日趋成熟,以及市场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促使了我国企业之间及与国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正由“粗放型竞争”逐渐转化成“精细化”的竞争。 

3.电力市场营销中精细化管理的必然性 

中国电力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增长以几何倍率递增,形成了中国电力市场的大繁荣和大市场氛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的优化重组,优化整合虽然又一次促动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在系统空前庞大的背景下,再沿用粗放型营销模式必定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引入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市场营销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电力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定位 

(1)面对当前的市场机制,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结合市场导向的营销管理模式,其市场营销定位属于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都要服务并服从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需要。 

(2)现代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遵循“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当前“两网”的改造时机,迅速解决限制电力企业供配电网的“瓶颈”,以此来满足电力企业客户的基本需求,不断运用先进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优质服务,同时以规范、严格的营销管理手段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管,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实现其营销目标。 

(3)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理念。我国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将会是一个买方市场,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力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建立在卖方市场体系上的电力营销方式,积极寻求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并充满市场活力的电力营销机制和体系。 

(4)实行商业化运营,推动法制化管理。在将政企分离以后,我国的电力企业仍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所以,电力企业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时候,还必须遵守上级政府相关规定的营销政策进行市场营销工作。 

三、电力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效益的有效增长,最终将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电力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精细管理模式代替以往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企业内部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及规范化进程,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提升企业的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电力企业的市场份额,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目前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电力企业要捍卫自己在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就需要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开拓市场的理念,以此与客户长期保持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电关系,努力做到“真诚、规范、方便、优质”的服务方针。 

(1)不断提升电能质量。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没有好质量的商品,那么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就无法树立。因此,电力企业的电能质量的好与坏,是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2)积极构建优质服务体系。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包括与客户面对面的营业窗口,还有电网整体规划和建设、运行、维护、故障抢修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任何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 

(3)树立良好营销服务形象。要积极引导广大电力职工进一步转换观念,积极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同时要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让客户感受到企业发自内心的服务,并多渠道地让客户了解电力企业的服务理念,以此来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形象。 

2.灵活运用价格政策,努力占据市场份额 

根据电力市场的不同需求运行弹性价格,把整个的电力市场细分为价格弹性市场、价格敏感市场以及价格刚性市场。积极运用“价格”战略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因此,需要对目前的电力价格政策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如下: 

(1)在大工业的电力市场中,积极调整电价,对其实施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和超基数优惠电价,以此稳定大型工业的电力市场。 

(2)不断拉大时段的电价差。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均衡时段的用电市场,尤其对居民生活用电实施时段电价,积极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 

(3)健全实施时段优惠电价的覆盖范围,如:蓄热电锅炉、冰蓄冷空调以及其他蓄能设备等等。 

(4)完善电力市场的细分原则,针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要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负、荷率电价等。 

(5)全面落实同网同价政策,直接将电力供应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3.积极开拓用电市场 

(1)努力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率。在现代城市的管理理念中,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应当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和电器设备制造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居民使用电炊具、电空调、蓄热电锅炉等电器,引导科学消费,以求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气和燃煤,同时还要研究和制定节电服务方案,不断开展节能服务活动,以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2)积极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加快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制定营销目标,锁定大型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尤其是在居民生活用电方面,重点促销热水、暖气、空调、烹调等电气设备的使用,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大型的耗电企业。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拓展,积极改善农村电网质量,全面占领农村电力市场。 

4.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 

(1)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现代的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不断细化售后管理制度,以便于提高企业的服务工作质量,积极追求精品电力工程,同时细分客户和市场,形成精细的工作作风。 

坚持以量化数据为管理依据,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从而可对管理进程进行导控制、引调,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管理行为,以此规范售后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在售后管理中要做到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使企业的每位员工到岗、尽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检查、纠正、处理,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 

(2)积极协调良好的服务关系。现代的电力企业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服务关系,处理好与政府、客户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通过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效应,做好电能的替换工作,扩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5.完善“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平台的规划与建设是为企业精细化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企业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为了对营销数据进行统一的提取和分析,更重要的是收集客户的执行层和差异化需求的能力,然后采用数据库、智能分类、系统分析等信息技术,逐步将真正的商业智能引入到企业的营销精细化管理中。 

依据“木桶理论”,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使整个系统失去优势。要不断做到各流程、各环节在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发挥最佳效应。所以,要对筛选后的有效数据实施动态管理,要不断突出过程控制、流程管理以及营销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评估企业之间的差异,不断确定新的管理标杆,以此增强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对营销专业工作透明性和实时性的监管,促进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效益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实现最终的精细化的营销目标。 

营改增实施细则篇10

【关键词】 建筑业 营业税 增值税 重复征税 税制改革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这句话拨动着每个试点行业的心弦。现行营业税制在施行中遭遇的种种瓶颈既反映出当前建筑业营业税的征管水平,也提醒相关税收征管部门应加快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步伐。下面笔者针对现行营业税制在实践中执行困难和矛盾突出的几个问题一一展开论述。

一、建筑业分包方开票何去何从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下列情形除外: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按照该条款的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分包的,总包方可扣除分包款后以差额为计税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即:总包人和分包人按照各自承揽的工程,分别计算缴纳营业税。该条例规定的是建筑业结算中非常完美的情形,即总包方与建设方结算的同时,分包价款也相当明确了,总包方可与分包方一同去税务机关各开各的发票,各交各的税款。那么在现实中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在现实工作中,分包方开票始终是个难题,各地税务机关对这条规定的执行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税收实践中因分包方的结算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由于总分包方在结算价款及现场签证方面存在争议,在总包方与建设方结算时,分包的结算价款不甚明朗,甚至有些分包的结算跟总包方不在同一年度,这样只能是总包方先去税务局开具与建设方结算的总发票,按发票所载金额计算缴纳全部的营业税款,分包单位应承担的税款由总包方代扣代缴(符合原“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的规定)。日后分包方结算去税务局开具发票时就会陷入两难的局面,不开发票总包方无法与之结算,开具发票将面临对结算价款再次完税,如此重复征税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打击了纳税人诚信纳税的积极性。

笔者还见过一些对该条款理解及执行都非常人性化的税务机关,同样是总包方先与建设方开具全额发票,在纳税申报时基于对纳税人的充分信任,税务局要求总包方提供一份详尽的工程分包资料,包括所有分包方名单、总分包合同、分包结算价款(暂估),允许纳税人按照扣除分包价款后的差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日后分包方再结算开具发票,就分包结算价款自行完税即可。这种做法基本上消除了重复征税,但因与分包结算价款是估计数,难免出现税务局漏征或多征的情形,造成税企双方的遗憾。

二、甲方供料交税在实践中沦为“镜中花”

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提供建筑劳务并同时销售自产货物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价款。按此规定我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从2009年1月1日起,所有的装饰劳务,均按照新的规定执行,凡材料由建设方提供的,其计税营业额仅为装饰劳务,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材料,凡材料由装饰施工方提供的,则适用建筑业营业额的一般规定。第二,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不作为计税营业额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只能让这些想法停留在笔端。

先说第一个结论,制定这个条款的初衷是想均衡包工不包料及包工包料两种情况下纳税人的税负,但目前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主要手段还是以票控税,那么就会出现包工不包料的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使用的甲供材料漏缴税款的现象,因为这种劳务的结算价款是不含甲供材料的。税务机关只能等待熟知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主动申报甲供材料对应的税款,或者通过事后监管补征的方式征收这部分税款,但两者的效果都微乎其微。

再说第二个结论,现实工作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有关材料和设备的划分上常常产生分歧与争议,究其原因《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三条关于营业额问题第十三款规定: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段、管件(弯头、三通、冷弯管、绝缘接头)、清管器、收发球筒、机泵、加热炉、金属容器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中。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也就是说列举范围内的设备,不论是甲方提供还是乙方自采,均不构成“建筑业”的计税营业额,但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强调的是只有甲方提供的设备才不构成计税营业额,在此也没有对设备范围的限制规定。不难看出两条款在这个问题的规定上是有矛盾的,而且财税〔2003〕16号对材料和设备的划分要求又比较高,不是专业人士难以区分材料与设备,这让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在对材料和设备的把握上无法做到精准无误,产生分歧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