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十篇

时间:2023-04-06 02:47:43

营改增篇1

被称为“税制改革重头戏”的营改增试点自8月1日开始向全国推开,而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就率先开展营改增试点。这项以减税为目的的改革给足了业界期待,试点以来也为不少企业减轻了税负。

营改增试点全国推开后,到底为企业带来了多少实际影响?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对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作用?下一步将如何完善?

从《新财经》记者所做的采访和调查看,实施营改增后,大部分企业的税负有所下降,而且倒逼许多企业和行业进行模式优化与转型。但营改增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营改增征税范围界定不清,一些企业因进项抵扣不足等原因使税负不降反升。另外,由于营业税是地方税的一个主要税种,营改增以后,导致地方税减而中央税增的新矛盾。

比如,交通运输行业的一些企业和融资租赁公司,都感受到了营改增带来的税负增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原因之一是配套措施不到位导致税负增加。如按照税制规定,燃油费发票是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的,但很多加油站现在还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企业由于抵扣不足导致税负增加。

原因之二是目前试点局限在部分地区的部分行业,试点企业现阶段的外购服务尚不能完全抵扣。随着试点范围和行业的扩大,试点企业的税负会有进一步的下降。

原因之三是受企业经营周期和经营模式影响。增值税允许抵扣机器设备的进项税,在试点期间未购入机器设备的企业税负较重,但未来购入机器设备时税负会大幅下降。另外,由于营业税仅对销售收入征收,经营模式不同的企业只要销售收入相同,税负就相同。但增值税允许抵扣中间投入和机器设备的进项税,许多企业的经营模式不适应增值税征收机制,就会导致税负上升。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税负也会增加较多。

营改增篇2

1994年的税制改革形成了营业税跟增值税并存的格局,造成多方面的弊端。 2011年11月17日,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对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相关政策进行明确。上海作为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10省市。本文将通过对上海营改增试点分析,对营改增试点政策进行总体评价。

【关键词】

“营改增”;营改增试点;营改增政策

1 上海营改增试点解读

1.1上海营改增扩围的对象、税率和征收率

2011年1月1日起,我国已经对上海的一些试点行业开始实施营改增。原先对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我国对其实行17%和13%两档税率,在营改增开始试点时,政策对其新增设了11%和6%两档税率,把11%的税率用于交通运输业,而对诸如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实行6%的税率;对于试点领域的纳税人,以增值税免税和记征即退来代替了原先实行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而对于原先政策所规定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不做修改,可以在试点期间继续延续使用;在试点地区里取得的所有营业税收入,改证增值税之后也不做处理,仍然将其归属于试点地区。

1.2上海营改增试点的效果分析

1.2.1上海通过营改增实现了税法制度的统一、消除了重复征税、调整了税收结构,改变了增长方式。

首先,营改增从制度上由工商业征收增值税,而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二元税制,向工商业和服务业统一征收增值税的一元税制转变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次,通过营改增消除了服务与服务之间的重复征税和产品与服务之间的重复征税这两方面的弊端。再者,营改增不但能够服务业增值税负担,而且通过抵扣传导机制能减轻工商业增值税负担,并提高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从而起到降低流转税、提高所得税、调整税收结构的目的。最后,服务业营改增通过结构性减税,有利于减轻企业增值税税负,解决了从我国长期存在的爆发式增长方式,使得税收由爆发式增长向稳健可持续增长转变。

1.2.2产业联动效应逐渐显现

从上海实际效果来看,“营改增”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促进了服务出口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与分离;促进了服务企业落户上海和开拓外地市场的竞争力。所以从整体上看,由于营改增而产生的产业之间相互牵动的效应明显出现,且效果甚优。

1.2.3服务业营改增之后,一方面企业税负的变动对企业经济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行为变动也对产业和地区经济产生了影响。

首先,实行营改增之后,许多试点企业出现设备更新加快、服务外包增多、议价能力提升、竞争能力增强、境外业务扩展的现象,这些显然大大提高了试点企业的营业水平。其次,对于营改增的实施,经济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的调整,推动了许多重点企业的发展,产业层次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出现了很多的新兴产业,大大增强了区域的竞争优势。

2 营改增试点政策总体评价

2.1营改增政策的正面效应

从以上上海营改增试点效果开看,我国试点政策总体呈现结构性减税效果明显,专业化分工步伐加快趋势。主要体现在:

2.1.1方案设计比较科学合理

政策试点对象和税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结构性减税的要求。一方面,试点对象选择较为恰当合理,把服务业纳为营改增的重点对象,可以使其一直作为增值税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作用得到很好地发挥,其连接、传递和辐射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营改增中的税率设置总体合理。试点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新设11%和6%两档更低税率,并对出口劳务实行零税率和免税,不仅可以发挥让试点企业得益的效果,而且还会使其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大大受益,让企业明显感受到税改带来的减税效果。

2.1.2明显的减税效应

首先,营改增可以产生很大的减税减负的效果,其中的小规模纳税人确实能够很好地受益。“营改增”后,小规模纳税人的流转税率由5%的价内营业税变为3%的价外增值税,这个减税政策实施后作用非常的明显。同时,继续加大“营改增”的改革试点力度的做法,也相应的为结构性减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次,“营改增”实施以后,企业体现出更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现象,进一步的显现出其中的优势,也促使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2.1.3加强了税收控制功能

多年以来,我国增值税的税控体系可以说是已经十分严密了,但是营业税防控方面却显示一直十分落后的局面,许多行业出现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但“营改增”之后,对于对增值税的严密税控体系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这便一定程度上增加税收的总量。

2.1.4制度创新大显成效

税收制度一直被看做是加快形成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制度环境中的突破口,制度创新能激发经济的新活力。上海作为中国一大先导性城市,其拥有齐全的服务业门类,发挥的辐射作用尤为明显,营改增政策首先选择在上海先行试点,有利于其后为全国试行改革积累丰富的经验。

2.1.5政策引导作用突出

营改增政策可以对企业优化供应链、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起到大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同时政策的制定还促使企业扩展了自身的经营空间范围,增大了服务出口的数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商品和服务的出口竞争力。而且,营改增政策还可以引导企业把固定资产更新速度不断提高,加快自身技术改造创新,可以使税负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2.2营改增政策存在的弊端

2.2.1营改增政策的部分试点企业的税负会增加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它会使得部分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一般纳税人的税负有所增加。而且,货物运输服务作为物流企业最基本的服务,其只有较少的实际可抵扣项目,这便会导致试点后,企业的税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另外,根据有关物流协会反映,从事单一运输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税负也明显有所增加。又如,对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来说,由于人力资源过于密集,成本多为工资支出,政策也会增加其一定的税负。

2.2.2营改增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不明确

营改增政策实施以来,其积极效应明显,使试点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上升,且未来能带来更好的效益,甚至可以相应的扩大的税源。但短期来看,地方政府判断会带来税收的减少的效果。但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一直没有确切可靠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魏陆:上海“营改增”试点政策效应的分析与完善 ,税务研究,2013年04期。

[2]周振华 孙福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报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研究,格致出版2013年版。

营改增篇3

2012年,我国被纳入议程的税制改革内容多达6项,涉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房产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和环境保护税。这其中,“唯一一项在改革方向上几乎没有争论的”,就是“营改增”。因而它被学界普遍认为“在理论上没有阻力”。

“营改增”诞生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推动服务业发展、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战略意图而启动。从一开始,它就被打上了应对危机、加强宏观调控的烙印。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论及结构性减税问题时,使用了“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表述。而在由18个税种组成的现行中国税制体系中,增值税收入占比最大,“营改增”最适宜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手段,无疑将成为当前中国完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

2012年1月1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城市,正式启动交通运输业及6个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随后,11个省市一年内陆续加入试点。改革行进一年间,“营改增”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所掀起的波澜,不断引发舆论关注。

据了解,“营改增”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第二步是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此阶段将在2013年年内实施;第三步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按计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随着“营改增”的“扩围提速”,更多连带的改革课题浮出水面。比如构建地方税体系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调整问题,等等,逐一被倒逼上改革议程。

去年10月18日,在一次会议上表示,营改增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今年以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又先后四次就“营改增”作出批示,对试点工作给予肯定,并对试点的“扩围提速”寄予厚望。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有关专家看来,“营改增”的持续推进,“已经点燃了下一轮重大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改革的导火索”。

减税吸引力

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其征税的最大特点是能克服重复征税。因而,它既是一项税制改革措施,也是一项结构性减税措施。“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是“营改增”的一项基本原则。

2012年,12个试点地区中虽然仅有上海试满一年,其他地区仅试了1-4个月,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显示,全年已实现减税超过400亿元。

从12个省市的纳税申报情况看,试点地区减负效果明显。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减税,小微企业税负下降幅度平均达40%。

早在试点初期,个别行业曾出现税负增加的现象。但随着试点的推进,增税面不断下降。以上海为例,去年全年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增税面逐月下降,并于7月份实现全行业减税。

“无利不起早”——减税的实惠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从“被动接受改革”向“主动参与改革”转变。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12个省市累积已有102.8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这其中,后来主动要求参与试点的新增企业占有相当比例。

北京市在“营改增”试点的起步初期,纳入试点纳税的企业仅为10.4万户,但4个月过后,企业户数增加至20.5万户,差不多翻了一番;天津市在2个月内就新增6300户主动要求参加试点的纳税企业。

在“营改增”试点地区,新办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企业增加的现象颇为普遍。据了解,试点地区有近一半的新增试点企业是新办企业,有的地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八成。浙江省试点一个月,全省新办试点纳税人5293户,增加最多的是文化创意服务业,占新办户数的23.1%。

北京市新办现代服务业企业3.9万户,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鉴证咨询服务等领域,占新办试点户数的九成以上。

在试点已满一年的上海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上升明显。2012年,上海市GDP增长7.5%。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最快,达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65%,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6.2%,贡献率达82.7%。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营改增”试点地区之所以会出现服务业企业户数增加现象,与其合理的征税机制密切相关。

上海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与进出口商品检测业务相关的公司,业务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尽管如此,我们去年的业务量还是出现了7.8%的增长,主要是实施营改增带来的进项抵扣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使得公司有能力拓展业务。”该公司财务总监姜焕秋对记者表示。

姜焕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2年,公司固定资产购进6439.44万元,同比增长17.36%。1-12月共抵扣的进项税额1982.02万元,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减少税收918.65万元,降低1.02%。因为购买设备可以做进项抵扣,增值税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钟璟副总经理表示,公司视营改增为战略机遇,主动申请将电视广告服务业务实行营改增,并将关联业务也纳入营改增的范畴,如设计、制景业务;幻维数码制作业务;技术运营中心设备服务等,进一步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由于公司下游可以取得增值税发票,抵扣进项税可以达到降税目的,一些企业投放广告不降反增。

“经过业务整合,尽管2012年经济形势趋紧,我们公司竞争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和同行业相比竞争力有所增长,公司2012年全年完成销售收入逾47亿元,取得利润约5.4亿元的骄人成绩。”钟璟对记者说。

深圳市美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文芬告诉记者,“营改增”以后,公司最直观的感受是国内货运业务明显受益。

“如果处在物流供应链下游的客户已经纳了税,就可以作为我们的抵扣,为公司减轻税负。”文芬表示,“营改增”已经开始改变公司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适应税制变化的新要求。

而对于参与“营改增”试点的制造业企业来说,通过采购设备、引进新式生产线,同样能够抵扣增值税,为企业技术更新、转型升级节约了税收成本。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受“营改增”驱动,从制造业中“主辅分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不在少数。一方面,“营改增”在降低企业税负的同时,间接鼓励了企业的分工细化;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抵扣其购买服务时支付的增值税,降低了成本,从而增加了对服务业的需求。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使试点地区生产业占比明显提高。

“如果不能从中得到益处,纳税企业户数应该是持续萎缩的。”在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看来,参与企业户数的稳步上升,充分说明“营改增”的“改革的魅力”。

财政减收悖论

分析人士此前曾预计,“营改增”推进的最大阻力可能是来自于地方政府。因为这毕竟是一项“财政减收”计划。

但现实情况却出人意料。财政部税政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截至目前,又有10多个省市主动申请,要求今年纳入“营改增”试点扩围。

按照我国现行税制,营业税属于地方主体税种,除铁路、各银行总行、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外,其余收入都归地方政府支配。而国内增值税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种,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享。

“营改增”改革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绕过了这一敏感的利益分割线。为保证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根据试点办法,“营改增”试点期间,由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其支配权仍归地方。但这只是过渡性的政策。

未来,随着“营改增”的推进,地方政府缺少主体税种的问题将愈发突出。因为目前地方税制体系仍以营业税为主,其税收收入超过地方税收总水平的四分之一。“营改增”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的营业税将被共享税种增值税所取代,地方税体系建设势必将更加迫切。

因而,“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将成为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所得税、房产税、资源环境税收等未来或有可能纳入地方税体系建设的考量内容,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期待。

此外,“营改增”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让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谋求“发展方式转变”的地方政府从中也尝到了甜头。

在一位税务部门官员看来,“营改增”事实上为政府贯彻以“结构性减税”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构成了地方政府落实“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

“营改增”改革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既关系到地方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又影响到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随着改革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其溢出效应不断显现,为地方经济“稳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税制环境。

正因如此,在“营改增”试点地区,地方党委、政府普遍高度重视。“所有省市的领导都是亲自过问。”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营改增”试点期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都是亲自部署关注这项工作,并作出许多批示”。

平稳推进的改革

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将“营改增”试点一年来的成效概括为三句话:“运行平稳,好于预期,渐行渐好。”

在理论界和社会舆论层面,“营改增”的推进几乎是“赞声一片”,其“改革共识”前所未有。有专家指出,“这些年来,很少有改革能像‘营改增’这样在公开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如此趋于一致。”

事实上,政府的态度和决心也是此次改革未遇到阻力的关键。“全世界都在喊减税,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做得这么严谨、高效,这么到位。”艾利(昆山)有限公司亚太区研发总监栾力评价道。

出生于六十年代中国的栾力在美国打拼了二十多年,经过辛勤努力,成为跨国集团的高级主管。她表示,尽管他们企业直接减税的受益仅仅是40多万,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

栾力所说的态度,正是改革所涉及的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税制改革,让税收制度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效、到位的服务,也就无法培育好的税源,这已经是财税部门的一个基本共识。

对此,苏州市财政局副局长陆文华体会更深刻。他说,上海市开始试点“营改增”后,苏州上下领导都可以用“心急如焚”来形容。苏州市领导经常往省里跑,连续三次给省政府打报告,申请尽快实行“营改增”。

“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他说。为了安抚苏州的企业,他们甚至一个一个上门进行说服。很显然,“营改增”让地方政府看到了发展的契机,这也是他们积极谋求改革的动力所在。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看来,“营改增”之所以会成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恰是因为这项改革“在理论上没有阻力”。

朱青表示,当前中国理论界议论很多项税制改革,比如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等。这其中,“惟一一项在方向上几乎没有争论的改革,就是‘营改增’”。原因在于,“营改增”契合了当前两项需求最为迫切的改革课题:其一是结构性减税,其二是完善税制。

回顾过去20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增值税改革的每一步,无不牵动着经济的转型和加速。

据了解,增值税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税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科学和完善的流转税制度。我国早在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前,在制造业领域的很大部分一直征收产品税。但由于产品千差万别,征税过程十分复杂,极不合理。1993年以后,才改为在制造业领域普遍征收生产型增值税。这是我国增值税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增值税是对货物和劳务的增值额征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以消除重复征税。事实证明,生产型增值税的推出,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下游的延伸。“以往是走一步就征一道税,越向下走,征税就越多。导致企业没有积极性向产业链下游发展”。生产型消费税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到2004年以后,增值税改革再进一步。作为对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帮扶政策,中央开始在东北三省试行消费型增值税。

如果说生产型增值税是促使企业往产业链下游发展,消费型增值税则是促进企业“往上走”。由于企业购买设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抵扣增值税,从而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更新和设备换代,非但提升产业竞争力,还间接拉动了消费。这对当时东北经济的复苏起到巨大作用。

消费型增值税改革先是在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试点。之后,试点范围扩大中部六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2008年,为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央审时度势、乘势决策,2009年在全国范围铺开消费型增值税,当年就使全国企业增加进项税抵扣多达2100亿元。可以说,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增值税改革发挥了不小作用。

此次“营改增”应当被视作对增值税的第三次大的改革。以往增值税仅针对实体经济领域,但这次“营改增”将征税对象扩大至服务业领域,把目前对货物和劳务、不动产及无形资产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制度,统一改为对所有货物和劳务征收增值税,相当于两个税种的“合并”。

王军认为,中央选择当下时机推进“营改增”意义非凡。“营改增符合我国税制完善的方向,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并且实实在在地给企业带来了好处,这正是此项改革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营改增”是当前中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营改增”本身即是基于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而提出并设计的。为了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进而调整产业结构,让增值税吃掉营业税,从而在整个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与此同时,作为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项结构性减税举措,相对于财政支出层面的操作,主要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可在增加并引导民间投资的同时,将更多的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避免政府直接投资的“粗放型”陷阱,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

牵一发动全身

从2012年1月1日上海市率先启动“营改增”试点以来,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自北及南逐渐显现出一个人字形的改革“雁阵”。

以上海为“头雁”,北京当年9月份跟进试点。江苏和安徽10月份加入,11月份再添4个省市,及至12月底,“营改增”的试点范围已囊括6个省、3个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共计12个试点地区。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正如此前在一次会议上所指出的,“营改增”已开始在诸多领域凸显“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张力。

首先是“营改增”打破了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关系的既有平衡。虽然目前的试点并未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调整,但在全面实施“营改增”时,调整和优化现行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势必将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高培勇看来,“分税制财政体制正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他预计,最迟至“十二五”结束,作为现实地方政府几乎唯一主体税种的营业税就要被全部纳入增值税框架体系,“由此肯定会催生重建地方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制体系的要求”。

其次,“营改增”改变了现行国税和地税的业务分工。

以往营业税主要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现在“营改增”后,其一部分业务转交给了国家税务局。在近来关于大部制改革的舆论热议中,国税与地税机构重置的话题再度升温。这或多或少与“营改增”试点的“扩围提速”引发的下一步改革方向讨论有关。

而在高培勇看来,“营改增”已经点燃了下一轮重大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改革的导火索。伴随“营改增”的持续推进,整个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以及整个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行政关系的重新界定和调整,肯定也要随之纳入议事日程。

据《财经国家周刊》观察,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在一系列会议上均对“营改增”做了部署。

据悉,财政部近期将会同国家税务总局向国务院上报今年“营改增”试点的“扩围”方案。

营改增篇4

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中指出:营改增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至今已两年多,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化服务业,以及完善税制的关键时刻,“营改增”改革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税制的公平性原则

在税收制度中,税收公平作为实践中一个主要原则,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充分保证税收负担的公平性,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作为我国国民收入支配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税收负担看,由于行业差异性,成本结构和经营周期不同,以及前一环节货物或服务提供者选择的差异,通过改制,充分利用税收公平理论,这无疑是有好处的。

(二)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

从税收制度本身看,营业税是以交易额征税,增值税采用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的“抵扣法”,两者制度差异大。服务业外购固定资产可以抵扣,进而调动服务业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业,促进企业向更高更快发展。

(三)有利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实行营业税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履行了企业税收的基本职能,具有了较强的适应性,既可以保证国家财政的收入,而且在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有利于国民收入格局的合理分配与调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充分保证了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与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四)有利完善中国流转税的税制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本质上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相应的财力。分税制在接下来十几年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了一系列积极的作用,但也逐渐积累和显露了一些问题。“营改增”作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导火索”,在解决重复征税问题的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流转税制度。

二、营改增之现状

营改增是从2012年1月1日开始试点的,先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试点,2012年8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1个省市。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目前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按照目前国家的计划,2015年以后将全面实行“营改增”。目前营改增正朝全行业方向迈进。

三、营改增之思考

(一)营改增对企业之影响

1、多数企业得到减负

企业或行业的实际税负降低了,提升了现代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导向,从而吸引更多资源包括民间资本向现代服务业集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表面上看税率从5%增加到6%,实际上增值税价外换算后税率只有5.66%,加上抵扣进项税金,企业实际税负是下降的;同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接受税票的下游企业可以抵扣6%的进项税,税负会降低,也利于公司业务拓展。

2、个别企业税负增加

由于营改增使得企业所得税问题有所变化,加上政策与政策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对接,而且一些还需要进行重新申请,从而在无形当中,为企业增加了相应的负担。

(二)营改增”对地方政府之影响

按照目前国家的计划,2015年以后全面实行“营改增”,也就是说到2016年营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营改增”在2015年后吞噬了营业税,届时地税局主体税种将消失。国家必须为地方政府以及地税部门找到一个替代税种,目前多数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如取消营业税后,国家应为地方政府考虑生存问题。

(三)营改增对征收体制之影响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并建立国、地税,国税负责中央税和共享税的征收,从而确保了中央税收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营业税是地税局主打税种,2016年取消营业税后,主体税种取消了地税局有无存在必要。另外,由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是伴随营业税同步征收的,地税局不征收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如何征收,归国税局征收?财税体制改革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

(四)营改增对征收成本之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审计署在2010年对全国240个基层税务机构进行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例为8%。但在多数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在1%之内,没有超过1.5%的。多数人认为,征税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地税分设。通过对国外税务机构的研究发现,大多数采用国地税分设制的都是联邦制国家,单一制国家和地区国地税分设的仅为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就目前情况而言,取消营业税后,纳税人税收成本并未减少,反而增加。

四、营改增之思考相关建议

对于企业营改增的相关建议可以根据一些试点的精髓获取,从中总结经验,并结合具体情况应用到实践当中,具体如下。

(一)要突出以企为本的理念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为此,需要根据当前的税收刚性制度,合理设置税收部门,比如当前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国内地的落户,可以适当地改善其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活性选择,增强企业独立创新能力,也可以设置独立法人,一方面,既可以为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营改增篇5

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营改增的步伐在加快。从2012年1月1日试点启动,到2013年8月1日转入全国分行业推进,2014年1月1日扩大行业范围,铁路、邮政服务纳入改革。按照改革的步骤,营改增将在“十二五”时期内完成,让营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今明两年之内,营改增这项改革将画上句号。

营改增是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的重要标志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一个方向,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此来看,营改增将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更优的税收环境。

1994年以来,在生产税中,中国货物和劳务实行不同税制,货物征收增值税、劳务征收营业税。这种二元税制使制造业与服务业彼此分离,难以融合,使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妨碍。而且,营业税具有重复征税特征,对产业分工的细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增值税却可以克服营业税的这个弊端,它的中性化特征有利于产业分工与协作,也有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营改增统一了货物、劳务的税制,为避免重复征税的“小而全”、“大而全”的情况不会再现,市场推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再有税收的阻碍。制造业购买服务,可以获得增值税发票,其进项税得以抵扣,与不能抵扣的情形相比,减轻了制造业的税负,鼓励制造业购买服务,而不是自己提供,尤其是生产,如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让和咨询服务,服务业的市场也由此扩大。这对促进工业服务化具有明显的激励效应。很显然,因营业税而产生的税收障碍被消除,更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分析,营改增的效应不是单边的,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放在需求方面,以政府投资来带动扩大社会总需求。实行营改增,改善企业的税收环境,减轻产业升级的税收负担,这无疑是转向了供给方面。这意味着政府作用的基点出现明显的变化,从以需求为主要作用基点转向以供给为主要作用基点,从以拉动增长的短期考虑为主要目标,转向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考虑为主要目标。改善供给,让供给创造的长期需求来为中国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这将成为中国新时期政府发挥作用的新路径。营改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也许表明,单纯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中国行将终结。

营改增下一步改革面临的风险

营改增越是向前推进,其复杂性也随之提高,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随之扩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营改增剩余行业的税制设计风险。增值税的具体设计难度基于不同的产业而不同。一般地说,对于制造业来说,也就是针对货物的增值税设计相对较易;而对于服务业,针对劳务的增值税设计相对较难。其难就难在税基的确定和抵扣的认定上。从理论上看,税基就是增值额,容易确认,但一旦涉及具体的行业,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最典型的莫过于金融服务业。例如银行,既有直接收费的业务,也有间接收费的业务。前者相对明确,后者却很难以确定。从事存贷款金融业务,其增值额是利差,但服务对象是存款人和贷款人,无法针对利差来征收增值税并给服务对象开出增值税发票。发达国家至今也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通常是采取变通的办法。现在还未实施营改增的行业,如建筑业、电信业、金融业、不动产交易,都是难度大的行业,其增值额的确认和抵扣认定需要比其他行业多得多的信息,需要大数据的支撑,其中蕴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明显增大。

二是营改增过程中税率统一的风险。按照税收中性要求,应当减少税率档次,实现基本统一。税率档次越多,意味着不同行业的税负水平不同,而不同行业是相互联系、甚至是相互融合的,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的税率会产生类似于分设税制的负面效果,妨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升级。

而从现实来看,除了原有的17%和13%两档税率,营改增过程中又根据参与试点行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增设了11%和6%的两档税率,加上出口零税率和优惠税率,税率档次变得越来越多。实际的做法虽然是过渡办法,与税收中性化的要求却是相悖的。税收非中性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产生效率损失。这种风险值得高度关注。而若要消除这种风险,又面临着另一种风险,要么一些行业的税负上升,企业难以承受,要么大幅度减税,财政难以承受。如何权衡,这本身也是一种风险。

三是营改增过程中税收优惠的风险。针对增值税实施税收优惠,其结果与想要达到的目标可能背道而驰。例如,免税或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优惠税率。增值税征收是一个链条,免税的结果可能是进项税无法得到抵扣,实际税负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是不确定的。对生活必需品实行优惠税率,是基于穷人承担的相对税负要高于富人的假设。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取决于许多严格的条件,如税负全部转嫁给消费者、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消费方式是同质的,否则,以减少税收换来的不是公平。也有研究证明,增值税不是累退的。这至少说明,增值税是否具有累退性,是不确定的。针对增值税实施税收优惠的依据是不确定的,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四是征管风险。在营改增过程中,征管机构的分工和征管的方式都在变化。 营业税原来是地方系统征管,而增值税是国税系统征管,营改增则会打破国税和地税之间原有的分工,原由地税系统承担征管工作移交给国税系统,这个移交过程会引发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征管风险。此外,对货物征收增值税已有成熟的一套做法,而对服务征收增值税则有许多东西需要重新探索,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派上用场。正如前面所说的,服务业的增值额确定和抵扣的确认难度远远超出制造业,需要更多复杂的信息,征管方式面临新挑战。

五是营改增引发的财政风险。根据静态估算,营改增到位后的减税规模约达9000亿元,大规模减税虽然有利增强经济增长后劲,但会扩大财政的短期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趋缓导致财政收入增长快速回落的条件下,营改增减税与经济放缓减收同时出现,意味着两种风险叠加在一起,可能会造成财政风险扩大。其表现出来的结果可能是短期内赤字加大、债务增加。有意识地主动扩大财政风险,支持营改增,激活经济社会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符合战略目标。但长期与短期怎么结合、分寸如何拿捏,需要高度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六是营改增引发的地方政府风险。营改增引发出地方税的构建问题。营业税是地方重要税种,改成增值税之后,地方稳定的税收收入何来?是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还是把其他税种划给地方,这不只是给地方多少税收的一个数量概念,而是涉及构建什么样的地方税体系。这是因为,不同的地方税体系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

从现阶段的要求来看,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应当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扩大消费的战略方向一致。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的地方税应当主要以消费为税基,而不是相反。营业税、分享的增值税是当前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但其税基都是落在生产上。显然,这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消费的。如何使地方税既满足地方财力的需要,又能正确地引导地方政府行为方向,是营改增引发出来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纠正现有地方税偏差的一个机会。把握好这个机会,那就是机遇;若是没把握好,就是巨大风险。

营改增篇6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相关政策

自2012年01月01日起,国家决定把“营改增”税制改革的首批试点选在上海地区。通过调查显示迄今为止,上海市有12万家企业被划归到本次试点范围当中,其中大约有3.4万家为一般纳税人企业,大约有8.6万户为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本次税收制度改革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包括税率、计税依据、计税方式以及特殊行业。2012年07月25日,国务院提出将“营改增”的第二批试点设置在北京、天津、福建、浙江、广东、厦门、深圳、湖北、安徽、江苏十个省市。2013年08月01日,“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2014年01月01日,邮政服务业和铁路运输业也被归入到“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中来,至此交通运输业全部已被归入“营改增”的试点行业。2014年06月01日,电信业也被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范畴,设置差异化税率。其中基础电信服务与增值电信服务分别采用11%和6%的税率,而向境外企业提供服务的部分则免征增值税。在本次税制改革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在原有的13%和17%的基础上,增设了6%和11%两档税率。其中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率增设为6%;交通运输业的税率增设为11%。同时在本次税制改革中对营业税这九项税目中除娱乐业以外的其他八项税目都有涉及。此次“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焦点方向是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推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整合和升级,通过各种税收政策的调整,确保试点地区相关行业的税负大体上不增多或者略有减少,同时致力于解决营业税应税企业被重复征税的问题。本次税制改革标志着流转税改革在我国的正式启动,这将会使我国的流转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

二、营改增税制改革施行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已经日趋合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增长速度缓慢,而第二产业则发展速度相对较快,长期以来第三产业以餐饮、商贸为中心的发展格局被打破,保险、咨询、研发等行业产生并共同发展,我国“二、三、一”型的产业格局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内部已逐步得到优化。尽管如此,如今我国的产业格局依然有众多问题存在。据一项调查显示,到2011年底,在我国各项产业的年产值中,第一产业的总产值为4715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为2205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为2032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在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例一般低于15%,第二产业的比例一般少于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最大,一般多于6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有非常大的调整空间。因此,针对产业结构现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我国可以通过实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减轻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鼓励民众创办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三、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我国行业税负及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营改增”税制改革解决了企业重复征税的问题,减轻了相关产业的税赋负担,达到结构性减税的目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后劲和活力。打通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阂,完善了我国的税收结构。同时,社会分工会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营改增”税制改革消除了反复征税的不足,从各个环节上减少了社会再生产的税负和成本,有利于扩大消费、平稳物价,降低我国的通胀率,改善我国的经济形势。据统计,自2012年年初“营改增”试点工作开始启动以来,各项税改政策在相关地区及相关部门施行开来,试点成效逐步显露出来。其中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税率就从原来5%的营业税,下降为3%的增值税,税负大幅下降税务系统的简化和规范化,改变了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问题。据数据统计,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税收负担预计下降40%左右。由此看来本次“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最大收益者是小规模纳税企业。“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政策顺应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影响1、营改增税制改革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在营改增之前,现代服务业适用5%的营业税率。根据我国税收法律规定,年销售额50万元被作为划定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界限。其中适用3%的增值税税率的纳税人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的纳税人为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以上的一般纳税人。据此,税制改革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负,却加重了大型企业的税负负担(即税率由原先的5%税率上升为6%),但其实因为企业外购的设备和服务支出,能够进行进项税的抵扣,因此大型企业的实际税负负担也被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在税制改革前,由于营业税会导致重复征税且不能环环抵扣的弊端,造成了税收不公、税制复杂等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据上海市的试点调查结果表明,“营改增”相关政策实施后,第三产业“减负”效果明显。上海市税务局对上海市内十多万个企业单位进行了试点改革测试,与改革前的传统营业税税制相比,这些企业在仅两个月内,共减轻税负约人民币56亿元。据此可以得出,“营改增”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征税重复的问题,减轻了现代服务业整体的税负,清除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给中小规模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长足发展。2、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在营改增税制改革前,我国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的税率为3%,应纳税额等于本期营业额乘以适用税率,本期营业额等于全程运费与向其他单位支付的运费的差额。其中,航空运输、装卸搬运则按照现代服务业的6%税率计征,其他营业税税目则适用增值税中交通运输业的税率11%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上海市试点调查的结果表明,“营改增”相关政策实施后,交通运输行业的税负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征税税率的提高以及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不充分。在营业过程中,其成本看似大多能够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为交通运输业中的过桥费、公路管理费、以及燃油费等费用大多不能抵扣进项税,而运输行业的相关设备又多为耐用品,也不能进行进项税的抵扣。由于以上各种因素,致使交通运输业的税收负担上涨了近10%个百分比。因此此次“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交通运输业造成了负面作用,为了税收的公平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为交通运输业“减负”或提供政府补助。3、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营改增”的实施打通了试点地区二、三产业之间的增值税抵扣环节,现代服务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健康税收环境。其中改革试点地区之一的深圳市作为现代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改革实施一年多,行业整体税负降低,纳税人中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普遍减轻。“营改增”税制改革实行后,税率的增加以及进项税额抵扣的不充分造成了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加重,导致交通运输业中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经营面临困境,部分企业由于无法适应税负的突然加重而不得不选择转行或破产,而新办的企业也往往不愿在从事运输行业。此次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负面影响。

四、面对营改增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如何进行决策

(一)面对营改增的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如何进行决策现代服务业在实行了“营改增”的相关政策后,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环节被打通,现代服务业普遍实现了减税的目的,企业的成本下降。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不断提升,从而吸引了更多私人资本、资源向现代服务业整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应该借机将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服务部门分离出来,设立成立能自主设计和开发的独立法人公司或将服务外包。此举既可以完成原有企业的开发和设计项目,也能够面向广大市场提供服务。从而调动了设计和开发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有利于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加合理的配置相关资源,不断拓展行业的市场空间,提高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的专业化。

(二)面对营改增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应如何进行决策“营改增”相关政策实施后,交通运输行业的税负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征税税率的提高以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不充分。在交通运输业的营业过程中,其成本看似大多能够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业的相关企业,必须努力完善企业的财税制度,当财务人员在审核含抵扣项的外来原始凭证时,应注意是否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以确保其进项税额都能得到有效的抵扣。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的相关企业可以通过进行纳税筹划的方式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交通运输业可以调整原有的服务定价体系,提高向下游企业提供服务时收取的费用,以转嫁“营改增”带来的税负负担。而交通运输业中的一般纳税人企业也可通过把企业分立为多个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方法,将税率由原来的11%改为3%,企业的总体税率下降,最终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面对“营改增”税制改革带来的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中的物流行业也可以选择改变企业经营模式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仓储、装卸搬运部门分离出去,按现代服务业6%的税率计算增值税,以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

五、我国政府处理部分试点行业税赋增加问题的对策

营改增篇7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宣布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同时,还了一系列配套规定。同业业务、农户小额贷款、逾期贷款均被纳入免征增值税范围,而营业税下的优惠政策是否延续却并未提及。

营改增是我国推进多年的一项重大税改,旨在避免重复征税,减少企业负担。由于子行业业务种类众多、核算比较复杂,金融业被认为是营改增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作为全球首批对金融服务业征收增值税的国家之一,我国在金融业内征收增值税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金融业营改增的具体实施细则也就广受业界关注。

对金融机构而言,看似原先5%的营业税改为6%的增值税,缴税比例提升了1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增值税下进项可以抵扣,实际税负或将不增反减。不过,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来说,营改增绝不仅仅是1个百分点的改变,而更是一场对自身经营管理结构的大改造。

营改增篇8

关键词:营改增;经济法理论;思考

一、我国“营改增”的发展现状

我国“营改增”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第二步: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消灭企业营业税的存在。目前我国“营改增”已发展到第二阶段。目前“营改增”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从经济法理论角度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发展改革,但是我国现今的“营改增”与经济法理论联系的紧密程度还有所欠缺,这就导致在“营改增”的实践中,理论基础不能很好地指导“营改增”的实践。其次,我国“营改增”仅仅在一部分行业试运营,大大拖慢了我国“营改增”全面化实施进程。本文针对上述发展问题,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实践与经济法理论紧密结合,以求通过正确的理论体系指导“营改增”的生产实践,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二、“营改增”的经济法理论思考

1.从经济法的调整目标看“营改增”

经济法自始至终所秉持的原则就是协调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整体上提升社会与个体的共同利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我国“营改增”的发展目标正是不断协调税收领域存在的不利冲突,从问题本身出发,合理合法解决税收矛盾,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和谐、稳步发展。“营改增”的实施正是为了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只对部分产品和服务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进而加快我国财税体制的深入发展,缓解市场主体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增强市场公平化竞争,增强市场发展动力来源,在“营改增”的发展机制下确保市场安全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各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税收的同时,减少个体税收负担,刺激个体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合理发展。所以从宏观角度上考虑,经济法的战略目标同“营改增”的战略目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为了解决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之间存在的冲突矛盾,注重二者同时协调发展,是我国个体经济和公共利益实现双赢,推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2.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看“营改增”

经济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实时监督保障我国个体经济、公共利益的合理合法化发展,经济法实施的途径恰恰启发了“营改增”的实施保障,就是要通过法律法规的保证,在全国范围内为“营改增”的进一步拓展起到安全可靠的保障作用,确保“营改增”可以安全运行。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发现法律法规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并及时合理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而确保“营改增”的全面合理化运行。经济法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全面保障我国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符合“营改增”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公正地维护经济市场的利益,将以往以营业税的方式收税改为以增值税的方式收税,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大大地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进而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全面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意识与竞争力,在充分保障国家收税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企业乃至个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共经济与个体经济利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从经济法的功用价值看“营改增”

税法制度作为经济法制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为国家税收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营改增”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减小了重复征税的为企业和个体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所谓征收增值税并非是要求企业或者个体增加纳税力度,而是只收取增值部分,不再额外收取其他税收,有效改善以往纳税过程中重复纳税等不合理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企业或者个体经济中纳税的压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与“营改增”的宗旨相吻合,实现市场经济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利益最大化,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不断减小企业和个体承受的纳税压力可以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合理分配市场资源,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等行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营改增”的实现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就业效率和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研究“营改增”的经济法理论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经济法理论的出发点、运作原则还是其功能价值出发,“营改增”都与经济法理论展现出一致吻合的现象,这说明“营改增”的实施同经济法理论发展相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企业利益之间产生的碰撞和冲突矛盾。从“营改增”的实质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营改增”可以缓解市场主体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增强市场公平化竞争,增强市场发展动力来源,为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现存的就业压力。“营改增”的实施正是为了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只对部分产品和服务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在“营改增”的发展机制下确保市场安全和谐发展,可以全面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意识与竞争力,在充分保障国家收税的同时,保障企业乃至个体利益,促进各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减少个体税收负担,刺激个体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合理发展。

作者:申恒臻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营改增篇9

关键词:营改增;税收负担;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一、“营改增”前我国企业状态

(一)“营改增”前企业的税收负担。其一,因为增值税的纳税人是购买方,营业税纳税企业采购过程缴纳的增值税不能与企业的销项税额进行抵扣,计入成本,但产品销售时全额征收营业税,这就出现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其二,在“营改增”前大多数劳务征收营业税,无法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较于其他行业税收较重;其三,“营改增”前,企业新增不动产不属于增值税抵扣范围,对税收是有所影响的。在“营改增”前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动产作为增值税的纳税范畴,不动产则应缴纳营业税,这样不动产不仅不能抵扣增值税,还要缴纳营业税,增加了企业的税收包袱。

(二)“营改增”前小微企业状态。其一,对于小微型企业,“营改增”前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免征增值税,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免征营业税。同时,有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的企业,增值税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业务,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业务,免征营业税,这项规定对小微企业而言间接增加了税收,抑制了小微企业的成长;其二,举例,甲小微型企业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该企业2016年6月份提供修理修配劳务收入2万元,销售无形资产收入2万元。“营改增”前,提供修理修配劳务和销售无形资产属于营业税纳税领域,则营业税应税销售额为4万元,超过限额3万元,不能免征税款,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其三,“营改增”前,对于现代服务行业小微型企业,附加税是按照营业税(5%)的12%征收,附加税的征收略多。

(三)“营改增”前现代服务业状态。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依赖出口市场和低成本、低工资和低价格的优势成为重要经济发展区域。但是,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成本大幅度上涨的原因,珠三角和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加快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以第三产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才能更好更快地进一步继续发展。不仅沿海地区,我国大多数服务业被排除在增值税纳税范围以外,而全额征收营业税,严重限制了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是大势所趋。其一,“营改增”前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只是购买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其二,“营改增”前现代服务企业外购劳务承担的营业税不能进行抵扣导致成本过高而放弃专业分工,更倾向于企业内部承担。

二、“营改增”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减轻企业的税收包袱。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全面推开“营改增”方案确保所有行业税收负担只减不增,促进企业发展。其一,营业税变成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应纳税额是由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抵扣后的余额缴纳,纳税人将不再重复缴税;其二,提供的劳务若纳入增值税便可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从而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其三,“营改增”后不动产纳入增值税的纳税范畴后,企业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不再需要分类,一律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少了增值税应纳税额。据统计,我国企业不动产投资规模较大,所以将不动产纳入增值税纳税范围减少的应纳税额将不是个小数目;其四,政府报告中承诺所有行业税收负担只减不增,即为了降低税负,对于受“营改增”影响的行业,政府将做出妥善安排,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营改增”促进小微型企业成长。其一,“营改增”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23号)明确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分别核算销售货物的销售额,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的销售额,销售服务和无形资产的销售额。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每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销售服务和无形资产每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自2016年5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可分别享受小微型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优惠政策。”;其二,“营改增”后,提供修理修配劳务收入未超过3万元免征增值税,销售无形资产收入未超过3万元免征增值税,则上述中的甲小微型企业6月份免征增值税;其三,“营改增”后将按照增值税(3%)的12%征收,如此计算可发现附加税是有所降低的。举例,某企业是小微型现代服务业企业,本年年收入为500万元,“营改增”前应缴纳的附加税为30,000元,而“营改增”后应缴纳的附加税为18,000元;其四,小微型企业按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税收负担均得到相应的下降,众多小微型企业从“营改增”实施中受惠,“营改增”为小微型企业创造的福利有利于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求生,激励企业全力发展,小微型企业将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通道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营改增”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其一,“营改增”后增值税抵扣范围新添了购置的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服务出口与产品出口同样享受出口退税待遇,即服务出口或零税率或免税,鼓励了各企业购买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和服务出口,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的应用水平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催促了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其二,“营改增”后企业外购劳务可凭获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从而降低了成本,企业会选择劳务外包进行专业化精细分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盈利能力,促进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升级发展。

“营改增”消弭了重复征税,引发了民众的创业热情,促进了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过测算,营改增如果在我国全面推开,政府税收净收入减少额将超过1,000亿元,但可以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出口增长0.7个百分点,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0.3%。据统计,从2012年以来,随着营改增不断推开,第三产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5年的56.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5.5%提高到2015年50.5%,首次过半。2015年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高出第二产业约20%,而“营改增”的全面推开必定促进服务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面对“营改增”的政策建议

“营改增”后税收制度更加完整,企业需要相应的采取措施。其一,对经营规模和市场营销以及内部控制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加强监督,提升效率,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大大上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而提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其二,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在业务处理上有很大的区别,“营改增”后企业需要对财务人员加强账务处理和税务处理培训,另外采购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也需要了解业务流程,无形之中员工业务能力将有所提高、带动企业发展;其三,“营改增”减轻了企业的总体税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契机,各企业可以争相借机扩大规模,更新资产,创新企业科学技术;其四,“营改增”后全部产业和企业适用统一增值税,不会出现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时代,销售产品可以抵扣而提供服务不可抵扣的现象,这意味着销售企业和服务企业将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服务业可以借机进一步扩展业务,扩大规模;其五,“营改增”后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职能部门服务外包,如可以将自己的财务部门外包其他没有独立核算部门的企业处理财务工作,取得的收入作为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进行抵扣,同时降低企业的营业成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其五,毕马威中国税务主管合伙人何坤明称:“全面实施营改增对于中国未来是积极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税制进步,标志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先进增值税制度的国家之一。”全面实施“营改增”完善和优化了我国的税收制度,我国企业进入了统一增值税的阶段,使得企业更专业、更科学地参与国际市场,我国企业可以进一步进军国际市场,发展最大最强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西玲.从“营改增”试点看我国增值税法的国际接轨[J].中国商贸,2013.

[2]曲婷婷.第三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3.

营改增篇10

关键词:金融业:营改增;税收负担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219-02

作为结构性减税和财税制度创新的重大举措,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的目的是消除重复课税,完善税制,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带来减税效应。因此,以生产业为重点的增值税扩围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一、“营改增”的具体范围及实施效果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预示着“营改增”方案开始在我国正式实施。北京市随后于9月1日启动试点。10月1日,江苏、安徽两省作为新梯队加入试点阵营。11月1日福建、广东、厦门和深圳也如期启动试点。12月1日,天津、浙江、湖北和宁波正式启动2012年最后一波试点。自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

2013年8月1日前开展“营改增”试点的12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在试点方案上均参照上海市的“1+6”模式。所谓“1+6”的“1”即交通运输业,“6”即现代服务业的6个行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和鉴证咨询服务。自2013年8月1日起,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除原来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和鉴证咨询服务外,又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

从上海、北京、江苏和安徽试点运行的效果看,“营改增”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因此,对于很多纳入试点的企业来说,营改增带给他们最直接的感受和好处,就是减税。来自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从12省市的纳税申报情况看,目前共有102.8万户试点纳税人,由缴纳营业税改为增值税。2012年,试点地区共为企业直接减税426.3亿元,整体减税面超过90%。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减税力度更大,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据测算,全部试点地区2013年企业将减轻税收负担约1200亿元。

实践证明,“营改增”效果是较好的,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下降,部分因转制导致实际税负上升的企业和行业通过过渡性退税办法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试点除了有利于给企业减负、消除双轨制弊端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试点地区的财政收入也未产生太大影响。

二、金融业“营改增”难点分析

面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作为典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营改增”工作成为关注的新热点。考虑到金融业“营改增”的复杂性,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会较大。

1.实际税负可能加重

2013年5月24日,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提供现代服务业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除外),税率为6%。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金融业,有可能适用6%的税率,比现行营业税率5%高1个百分点,即使以不含增值税的价格为计税依据,金融业纳增值税仍比纳营业税税负重,这与试点方案中减轻税收负担的目标不符。

2.税收成本可能增大

一是“营改增”后不论采用何种具体方式开增值税税票,金融业都应该而且必须建立增值税开票系统与现有各业务系统的有效衔接,硬件和软件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支出,从而增加营业成本。二是金融业现有税务方面的人才匮乏,更重视的是业务及信贷能手,今后“营改增”实施过程中肯定需要税务方面的专职人员,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新增岗位人工成本也是较大的支出。三是其他电子设备、办公设备及其固定资产采购项目,在日常业务中所占比重较低从而抵扣税额有限,实际可抵扣税金远远少于银行业机构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3.证券行业的冲击力过大

尽管现行营业税制下证券行业税负低于银行、保险行业的状况并不合理,但若推行“营改增”对证券行业的冲击力过大,这与我国着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政策导向相悖,也不利于改变近些年来股市持续低迷的状况。因而,学界有关人士曾建议降低增值税扩围后的适用税率,以此减轻“营改增” 对证券行业的冲击。若“营改增”后银行、保险业的税负大幅度下降,虽然有助于解决其现行营业税制下税负过重的问题,但又会带来地方财政大幅度减收,由此形成改革的阻力。

4.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少

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对金融业征税模式不一,有的免税,有的征收营业税,有的对部分业务进行增值税课税,即便欧盟国家现行基本免税增值税模式,欧盟各国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做法。中国的营业税制度最初参考的是法国,但目前法国对金融保险业采取的是暂免征税的政策。而在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也没有对金融机构征收营业税,而是以高额的所得税代替;作为自由港的香港,更没有对金融机构征税。事实上,在发达经济体中,尚没有国家对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而根据“营改增”时间表,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对金融业开征增值税的国家。

三、对金融业实施“营改增”的几点建议

“规范税制,合理负担”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立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在保证增值税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合理设置税制要素,保持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

1.课税模式的选择

选择适当的课税模式,对于金融业“营改增”十分重要。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典型的金融业增值税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欧盟国家采取的基本免税模式,即对包括手续费、佣金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在内显性收费金融业务收入征税,包括百姓关注的利息等隐性收费金融业务收入免税。应税项目允许进项税额抵扣,而免税项目不能获得进项税额抵扣。二是新西兰国实行的零税率模式,即对免税项目也允许进项税额抵扣。三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两国实行的部分抵扣进项税的免税模式,即对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给予一定比例的抵扣。

欧盟国家现行基本免税增值税模式是我国金融业“营改增”较为理想的课税模式选择。这一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对金融业征收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又能避免税收大幅度减收和征纳成本过高的问题。有学者通过选取国内14家上市银行、7家典型的上市证券公司、3家上市保险公司作为样本,测算采取基本免税模式下,由现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不同类型金融业税负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基本免税模式下,由于银行业的收入以利息收入为主,因而实行对利息收入免税的增值税,必然使得其税负大为降低,较之于征收营业税下降71.81%;对于保险业来说,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保费也能免税,税负当然也会明显下降,较之于征收营业税下降72.6%;但对于证券业来说,由于主要收入来源于手续费和佣金,是不能免税的,实行增值税后其税负就会明显加重,较之于征收营业税上升132.12%。

2.征收率的确定

对于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相关文件中对其规定按照简易计税法进行计征。而简易计税法的金融服务业本身不能抵扣进项税额。这样一来,对金融业来说,实质上改革后实行的增值税和原来营业税计税方法没有太大差别。为了简易操作,参照金融行业营业税税负状况(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为5%),应将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率仍确定在5%为宜。表面看,金融业税负下降不大(营业税是对营业收入全额计税,增值税是对增值额计税),但由于金融业实行增值税后金融企业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供其下游企业抵扣税收,而实行营业税无此项优惠,所以,金融业“营改增”可以大大增加金融服务的需求量。

3.计税方法的选择

对银行、保险业选择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可避免在基本免税模式下运行、采取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进行征税在抵扣操作中的种种困难,只要确定适当的增值税征收率,就可以平衡改革前后的税负水平,不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形成很大的冲击;至于对证券行业的“营改增”将选择何种计税方式,若让其在基本免税模式下运行,采取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进行征税,那么其适用税率不宜采用标准税率,而应在新设的低档税率中选择适用税率,这样对证券业就不会形成很大的冲击。相对于以前的营业税计税方法,按照简易计税法的金融服务业今后不同之处仅在于可以为其他企业开出能够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本身仍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4.降低税收成本

加强会计核算,降低银行税收成本,减轻税负。在“营改增”过程中,既要考虑银行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对行业税收负担产生的影响。不断完善各业务系统,实现增值税开票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的有效衔接,解决在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硬件、软件等问题,同时制订相应的增值税开票流程,规范工作人员业务行为,防范风险。

5.分阶段稳步推进

从短期看,金融业“营改增”会减少一定的税收收入,但从长期看会促进金融业税收稳定增长。金融服务业“营改增”后,短期内并不能体现出降税效应,但长期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防止短期内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税收造成的冲击,要充分预估这种影响和压力,要考虑短期内政府财力的可承受程度。明确金融业务类别划分标准,对各种业务纳入税改时限区别对待,分阶段稳步推进税改。

参考文献:

[1] 刘友荣.金融业“营改增”前景展望[J].金融经济,2012,(12):61-62.

[2] 省正英.金融业实施“营改增”税制的难点及路径选择[J].青海金融,2012,(12):121-123.

[3] 蔡晓聪.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在金融业的应用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