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临别赠言十篇

时间:2023-03-13 16:25:01

小学临别赠言

小学临别赠言篇1

1、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2、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3、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4、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5、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DD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6、老师,您就像春雨一样,滋润了我们这些小草,像园丁哺育我们这些花朵。老是,您是伟大的。

7、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8、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9、老师,您好比一对伟大的翅膀,安插在我们的身上,带我们飞向天空。谢谢您!

10、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11、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12、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DD我的老师您。

13、老师,您就像我们心中的雨点,把自己埋没,让小草生长,这种无私的奉献,我们将永远感激于心。

14、老师在我心里,您一直照顾我们,一直关心我们。您这么辛苦,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知道只有一直好好学习,才能给您最好的回报!

15、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16、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17、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18、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19、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20、老师,您是一个花园的园丁,而我们是您培育出来的鲜花,我会永远感谢您的。

21、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22、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23、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24、老师,是您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彩色的世界,为我们点燃了智慧之灯,带着我们在广阔无际的知识海洋里泛舟,让我们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带领我们朝自己的梦想前进......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25、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

26、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春雨是这样无微不至地滋润树苗;太阳是这样照料大地;园丁是这样培育花朵的。

27、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28、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DD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31、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32、老师,您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园丁,而我是您细心培育的鲜花,是您把所有的知识传递给了我,我会永远感谢您!

33、老师,当了您六年学生,我明白了: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无微不至地培养着我们这棵小树苗。老师,我们永远忘不了您对我们的恩情。写给老师的毕业留言

34、能拥有一位您这样的老师,是我的荣幸。对您六年的谆谆教诲,我会铭记在心,您的言行将影响我的一生,我会永远记得你。我的灵魂的塑造者。

35、老师,您好比一位辛勤的园丁,哺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让我们茁壮成长,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36、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37、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DD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毕业赠言

38、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小学临别赠言篇2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过去,回首这六年,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片段。(出示:新生入校)六年前,我初次迈入校园,怀着好奇,也带着憧憬。(出示:入队)瞧,我入队了,鲜艳的红领巾映得笑脸格外可爱。(出示:在教室上课)忘不了课堂上琅琅的书声。(出示:操场活动)忘不了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如今,你们就要离开,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敬爱的老师,离开亲爱的伙伴,此时,你们的心里是什么感受?(背景音乐响起,生谈感受)

师:在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临别赠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口语交际热情,让学生产生不吐不快之感。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深情回忆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一个个难忘的地方,一个个难忘的人物,学生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被唤醒,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学生有了倾诉的欲望,此时教师自然引入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积淀的情感有了宣泄的途径。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教学过程(一)

师:临别之际,你们想对母校、老师、同学说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感谢、祝愿”两个词。)

(接下来几名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表达感谢和祝愿的。)

师:临别赠言还可以说些什么?我们先从古人那里学习经验吧。(出示一组送别诗)请大家读一读,再交流收获。(生交流)

师小结:临别赠言的内容很多,可以是惜别,可以是劝慰,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回忆……

教学过程(二)

(出示两则赠言)

师:好的赠言会广为流传,读了上面的赠言,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1:我觉得这两则赠言表达了对老师、同学的深厚感情,让人感动。(师板书“感情真挚”)

生2:这两则赠言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引用的名言也恰到好处。(师板书“语言优美”)

生3:这两则赠言还回忆了具体的事例,感觉很真实,很美好。(师板书“言之有物”)

师:也有人说,赠言是送给熟悉的人的,不需要太生分。(出示赠言)你们觉得怎样?

生4:他觉得叫绰号显得亲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生5:我们是学生,这些话不合适。

师:对,赠言的内容要得体。(师板书“语言得体”)

敢于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会说,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从写临别赠言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学之初只知道表达感谢和祝福,赠言的内容不够丰富,语言也不够生动。教师通过三次示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指导:第一次,引入送别诗,帮助学生了解赠言的内容,或惜别,或赞美,或回忆,或祝愿,或劝慰……“说什么”的问题迎刃而解了;第二次,出示两则赠言,让学生明白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言之有物的赠言才是好的赠言,由此解决了“怎么说”的问题;第三次,教师针对学生赠言中出现的语言随意、不规范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赠言应规范得体,具有保存性、纪念性、鞭策性等特点。

三、互动交流,让学生敢说

师:大家都精心准备了赠言,下面就让我们送出赠言。

环节一:愿意将自己的赠言读给被赠者的学生上台读,收到赠言的学生回赠。

环节二:将赠言写在书签的同学,送出书签。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失去了说的欲望、说的能力。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语言实践中来呢?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思维与说话方式,安排了两个环节――说赠言和送赠言书签,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愉悦的。面对面地交流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中,使口语交际变成一个表达情感的途径。此时,课堂成了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放飞心灵的家园,学生怎会不敢说、不想说呢?

小学临别赠言篇3

【关键词】苏轼;词;用典;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2-0033-6

词在产生初期只是一种“配合燕乐歌唱之歌辞”。至北宋时期,词逐渐从娱乐性的歌发展成为文人抒怀言志的文学体裁,且开始具备了纪事写实的文学功能。词所经历的这种由“歌”向“诗”的升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创造性地以用典的方式将词引入了文人交际的领域。本文论说的以典代叙,主要是指事典摘取人物、地点或情节等核心要素来征引故事的隐形叙事特点。苏轼正是充分利用了典故能以精简的核心词汇替代叙述完整故事的强大叙事,将词发展成为北宋文人交际的重要载体。最能体现苏轼词的交际性特色的当推赠寄词、宴游词等。

所谓赠寄词,是指具有明确赠寄意向的词作,这类词所抒发的情感是有明确对象的。为了论述的准确性,我们这里只关注题序中表明赠、寄某人的词作。依据这一标准统计,在苏轼现存的331首词中,有127首属于赠寄词,可见赠寄词在苏轼词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从赠寄的对象上来看,苏轼的赠寄词仅有26首是赠女子的,其余绝大多数都是赠亲友、同僚的,后者正是苏轼词活跃在文人交际领域的一个最直观的反映。苏轼的赠寄词,大致有送、别、遇(逢)、寄、答、呈、戏、劝、遗、和、次韵等具体形式。尽管形式众多,但依据空间距离,又可以分为赠寄者在场的赠词和赠寄者不在场的寄词两大类。赠词的主要场景有宴游酬赠和临歧赠别两种,需要说明的是宴游酬赠与临歧赠别也是常有交叉的,譬如,在为饯别而设的宴席上,酬赠词就是以抒发别情为主。为了凸显苏轼在别情词中的用典特色,我们将宴别之作独立在宴游酬赠词之外,将其归入临歧赠别一类。

一、尊酒相逢,以词纪事

苏轼交友甚广,宦游所到之处总是能与当地的同僚、文人、隐士等呼朋引伴,时常宴饮唱和,优游于山水之间。苏轼的宴游酬赠词共17首,其中既有如《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的“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优美笔调在写景中叙述见闻;又有如《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与友人在席间的感叹人生;还有如《少年游》(银塘朱槛麴尘波)词“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十分歌”的佳节宴饮行乐;更有如《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词“步携手林间,笑挽ss”的故友重逢话旧。这些词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细腻,友人之间的饮酒作乐、登游泛舟、玩笑戏嬉等无不入词,而且在表现方式上,苏轼创造性地为词注入大量的叙事、纪实的成分。

苏轼常常把宴游的具体情节和场景巧妙地搬到词里。为了不丧失词之语言的要渺宜修和轻灵纤柔的特质,苏轼的以典代叙侧重于把事典浓缩为优美的语汇,借用事典的故事内容,以实现空灵虚冲的词的叙事性。如《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一词,记录朋友相聚于真觉寺中赏玩瑞香花,曹子方因不识此花而误以为丁香。苏轼作词以戏之:“怪此花枝怨泣,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浓。怕见此花撩动”。苏轼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误把卢橘归为长安物产的事典,结合司马相如的作品语辞,提炼出“继取相如云梦”的典面。这既写出了一段趣事,又在字面上合乎了词的飘逸空灵之韵味,以虚写实。另一首《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词: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词中记叙了苏轼在离任杭州时与新任知州林子中交接之事。全词几乎都是直白叙述,但苏轼巧用乐昌公主新官旧官的事典,以女子爱情事写公务,既借典故的柔婉消解了官务移交的严肃性,又在语境的跳跃中产生了幽默,为词增色不少。苏轼借用典故实现了宴游词的叙事性。丰富多样的事典也使苏轼的大多数宴游之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大不同于之前花间、南唐宴游词的浮泛抒情。

苏轼词中还有一类宴游词虽在题序中没有说明赠寄某人,但内容是以记叙文人士大夫出游雅聚之事为主。这些宴游词也是极能体现苏轼词交际性的有力证据。

苏轼的宴游词通常是以词来真实地记录与友人的宴会和出游,可以说,是成功地实现了以词纪事。《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词就是一首典型的纪游词,上阕“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在黎明前西湖月落乌啼、云水缭绕的景色中,又述说了太守未至,两县令先到的游湖之事。过片则是幅青山绿水间黄帽撑舟,岩上青烟升腾的风俗画。结拍回笔平淡而有禅机的写自己的僧榻小憩,在叙事中暗含情致。苏轼的词不仅纪游,还有不少纪宴佳作,他以优美的词笔将宴会雅集的趣事一一纪实。如《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上阕:“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该词生动地记载了仲秋宴上赏菊,双花独向徐君猷而开之轶事。再如《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词:“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以轻盈冲淡之笔记叙了夏日雅集晁无咎之随斋事,与词序所记的“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俯然,无复有病暑意”结合,有虚实相生之妙。

苏轼运用浓缩历史故事的典故,来代替性的叙述当下之事,既古雅又增添了历史的联想,避免了直白生硬的叙事。苏轼最出名的记游词是记述密州出猎事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上阕以“亲射虎,看孙郎”的孙权射虎事典,叙述自己出城打猎之事,自比孙权,其豪迈雄壮之气势溢于言表。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用冯唐易老的事典,来表白自己虽已两鬓花白,但仍怀抱着为国驰骋疆场之凌云壮志。典故的蕴藉性特点使苏轼得以借用简短凝练的典面,实现词之叙事的同时,又饱含深情。

二、歧路沾巾,以词赠别

临歧赠别词是赠词的又一重要类别。我们把苏轼有明确赠送对象的、抒发离情别意的词,包括宴席上的别情之作,都一并归入赠别词之列,但排除离别之时的自我抒情排遣之作,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虽题序为“恨别”,但只是词人独自踏上征途时依依惜别之情在内心的涌动,并无赠别的对象,故不视为赠别词。根据这一标准统计,现存的苏轼赠别词有49首。

苏轼的“以诗为词”之特色也充分地体现在赠别词中。苏轼词的以典代叙,不仅借鉴了诗的抒情言志,还有诗歌描摹情节和叙述场景的艺术手法。苏轼的赠别词大多都有具体的情感寄托对象,往往能借典故将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和赠别者的个人经历等都融入词中,使它们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在赠别词中,苏轼通常会用事典来叙事的内容有以下三类。

一是用典故叙述临别时的具体情境,如《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词,巧妙运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的晋人桓伊回车为尚在舟中的王子猷弄曲三调,曲终便上车离去,始终不交一言的典故,叙写自己在江边凄清的笛声笼罩下为友人柳子玉送行之事。

二是常常借事典以写实友人离别之原因、去向等赠别之人的经历。如《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一词:“旌旆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粉泪怨离居。喜子垂窗报捷书。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一斛明珠换绿珠。”苏轼依据友人杨元素将还朝,似有典兵之议这一特殊的个人经历,在赠行词中连续运用班超投笔从戎、马援受封伏波将军的事典,兼顾叙事与祝愿,不仅拓展了词的内容空间,而且使词中所表达的别情更加个性化,更加真切。再如赵晦之罢官归去,苏轼在送别之作《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君):“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就用到了《论语・公冶长》记载的“楚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的典故。下阕又紧接着说:“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成功地以合纵之术游说六国,为六国相之后感叹:“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苏轼正是借苏秦无良田二顷而出仕事,来自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又如《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词,梅庭老远赴薄职,苏轼赠词:“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巧用冯谖弹铗歌无鱼之事,让友人不用抱怨地僻职闲,又以张仪赞誉上党天下脊背之事来分析此地的重要性,最后更是反用鲁仲连箭书破城事,劝慰友人放宽心态接受现实。张元唐回秦州省亲,苏轼在赠别词《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以“风流膝上王文度”收笔,运用晋人王文度虽长大成人,却仍被父亲抱坐膝上的典故,来述说友人省亲得父宠爱之事,叙事贴切而有蕴藉。

三是叙写与赠别之人的交往故事,如《醉蓬莱》(笑劳生一梦)词中“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连用《史记・张仪传》中的犀首自嘲无事好饮的事典,及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所记九九重阳宴上孟嘉落帽,并用超卓文辞对答他人嘲笑之文的风雅趣事,将自己在黄州三年的重阳节都与徐君猷在栖霞楼畅饮之事娓娓道来。再如《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词:“酒阑清梦觉,春草满池塘”,以谢灵运梦见谢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佳句的事典自比,述说与友人诗文往来、磨砺辞句的深厚情谊。

苏轼还有连续填写数首词以送别挚友的情况,这种系列赠别词更突出了苏轼词写实事、吐真情之特点,可以看作是词之叙事功能的一次升华。如熙宁七年七月于杭州送别陈述古一事,苏轼就先后创作了6首词以赠别,每首词都配合题序,表达出了不同地点和场合下的送别情境,而典故(包括事典、语典)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叙事角色。如登孤山宴竹阁,则填《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凭栏远眺,不禁想起晋明帝所谓日近长安远之事典,悲叹“天易见,见君难”,黯然神伤。追送述古,别于临平扁舟之中,则作《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不正面写自己伫立目送友人,而是借用唐人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的诗句“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侧面写友人舟中回首,渐行渐远,“不见居人只见城。”故人离别之悲凄,跃然纸上。大量的事典的灵活运用,令苏轼的赠别词几乎每一首都具有了独特的面貌,抒发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化离别之情,这是对赠别词的发展,也是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理念在赠别词中的成功实践。

三、鱼雁传书,以词代简

赠词与寄词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赠词尚且有与受赠者现场的共同经历作为基础,而寄词则是纯粹的借词来跨越时空寄予情感。苏轼的寄词并不止步于抒情,或者言志的限度,他通常是以词代简,通过词来向亲友传达当时之事之情之志。因此,寄词对叙事性的要求就更高于赠词。在寄词中,苏轼依然是借助典故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实现了以词代简。

如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书信中写道:“《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此书所附之词即著名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可以是以词代书,如《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题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因大雪而感怀友人,且寄词以抒思念之情。苏轼在题序中标明“寄”、“怀”某人的词作有2l首,其中寄其弟子由的词最多,共5首。

苏轼的寄词主要有因事而作的应酬型和因情而发的倾诉型两大类。一般说来,因事而作的应酬型寄词是以叙事为基础的称赞或戏谑,故而多用事典。如因益州太守冯京平定边乱有功,苏轼作《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词,词人一方面使用唐代名将李勤镇边固若长城,韦皋平剑南八国的历史故实来叙述并称颂冯京防御与招抚兼施的治边策略,另―方面又用卓文君当垆酷酒、王褒作新曲等蜀中事典,以增添冯京所治之益州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再如熙宁七年七月,苏轼寄苏州太守王规父之《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词,亦属于因事而作的应酬型,词中借用浮丘伯、许飞琼等仙道事典,来叙述杭妓前往苏州迎接新任太守杨元素之事,又用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及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古人故实,调侃王规父莫留杭妓、游湖不返。一首44字的小令竞连用四处事典,用事之密集,叙事之丰富,堪称小令中的佳作。

因情而发的倾诉型寄词,则是重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故而在运用事典替代叙事之外,也时常引用前人语典,以增加表达效果。熙宁七年,苏轼自杭州赴润州,过丹阳时,重闻旧曲而引发思念,陷入与述古登山临水,题咏诗词的美好回忆中,于是作《行香子》(携手江村)以寄述古。词人用“绣罗衫、与拂红尘”句,带出魏野与寇准再度重游陕府僧舍,见当年二人题咏仍在,寇准之诗已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诗则尘昏满壁,随从官妓用红袖为魏野题诗拂去尘土的故事。借言昔日与友人游湖题诗之事,这里的事典虽然也有代替叙事之用,但此处叙述仍是为抒发思念之情所设的铺垫。苏轼将本朝名人的逸闻趣事作为典故来运用,这也是在事典使用上的一个突破。苏轼在这类因情而作的倾诉型寄词中,总能根据创作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典故,充分发挥事典善叙事、语典善抒情的优长。如在《沁园春》(孤馆灯青)词:“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用陆氏兄弟少年才俊事典叙述自己与子由二人年轻时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用谢安扶病人西州的事典讲述自己终将归隐的雅志。而在《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词中,则化用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词句,表达深夜梦回时分幽独寂寞的思怀之情。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佳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化用《温公续诗话》所载“月如无恨月长圆”之语,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化用唐人许恽《怀江南同志》中的诗句“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苏轼的寄词大部分是抒发与友人真挚的情义和思念。这类寄词有一个从当下到回忆再到感慨人生的基本情感模式。如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词,即是从当下驿馆的凄清孤单起笔,下阕先回忆兄弟二人初入京城的风华正茂,随之抒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那种闲适、放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当然,不是每首寄词都完整的具备这三段模式,且各自的出场顺序也是有差别的。同样是寄予子由的《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词,就是以“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二人曾游柳湖的欢快情景开场,下阕从回忆中醒来写及当下的风和日丽,“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接着再感叹“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遥想远方的亲人和同归故乡的夙愿。

苏轼还有一类唱和赠答的特殊寄词。关于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词的群体唱和盛事便是最典型的例证。《能改斋漫录》载:“秦少游所作《千秋岁》词,……其后东坡在儋耳,侄孙苏元老因赵秀才还自京师,以少游、毅甫所赠者寄之。东坡乃次韵,录示元老”。可见,北宋唱和词已不仅仅是发生在宴席之上的娱乐游戏,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凭借书信往来的文学切磋、情感交流方式。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著名的唱和词,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语典,从歇拍的“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构思;到下阕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化用本朝词人叶清臣《贺圣朝》(满斟绿醑留君住):“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的用语,再到结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化用宋人曾季狸《艇斋诗话》引唐人诗:“君有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的意境。频繁用典应该算是唱和词共同的特点之一,这大概与文人唱和的心理有关,在交流之余不免有逞才之嫌。

小学临别赠言篇4

让写作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需要

——《毕业赠言》教学设计

总设计理念:

1.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作文前引导学生广泛查阅毕业赠言的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作文时引进相关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加强感性认识;作文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2.“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本课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自读自悟、互评互赠中,掌握赠言的一般规律,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

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说出它优劣的所在。

2.能根据师生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3.能感受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重点:

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根据师生的特点写赠言。

教学难点:

能选取合适的内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意。

课前准备:

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有关赠言,选择几则自己喜欢的赠言背诵下来;制作一张精美的赠卡。

教师:了解学生中流传的赠言,选择几则典型的抄录下来,制成录音;准备几则自己写的或从其他资料中找到的优秀赠言。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播放集体生活的录象剪辑和反映学习活动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六年的同窗生活。同学们,我们相聚在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蓦然一回首,两千多个日夜悄悄走远,但纯洁的同学情、师生情却日渐深厚。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有聚有散,分别在即,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尽心底的悲与喜。

你认为在毕业临别之前,什么东西最能表达你对同学的情谊,最具有纪念意义?(小礼物、贺卡、赠言等,根据学生讨论,相机出示课题——毕业赠言)

2、老师中学毕业已经十多年了,但中学同学写的一则毕业赠言却铭刻在我的心中,时时提醒着我,激励着我。你们想听听吗?出示赠言:“沉默是金,但雄辩也是银,愿今后你的口才像你的文笔一样出色!”你猜猜老师学生时代是个怎样的人?是的,老师那时沉默寡言,不敢表现自己。这位同学的赠言写得恰如其分,于是它成了我的座右铭,时时提醒着我。

友道网

3、你认为毕业赠言该写些什么?(怀念、劝勉、警戒、希望、回忆等)介绍一则你欣赏的赠言。

[这个提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所完成的知识的初期建构,以便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二、猜谜激趣,尝试写作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的特点,猜猜他们各是谁。

娇小可爱,勤奋好学的女生

酷爱阅读,喜欢上图书馆

少说多做,快人快语

是班级的小百灵,最拿手的歌曲是《同一首歌》

学校的运动健将

口才好,谈笑风生

写作曾多次获奖

幽默大方,喜爱流行音乐,自称“开心余”

2、你想为以上哪位同学写一则赠言?学生自由写作。

3、交流反馈,共同赏析,体会赠言应因人而写,因人而异。

[将学生原型作为话题,启发他们用心灵去捕捉自己觉得最有意思、最值得记忆的素材,引导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三、欣赏赠言,听辨优劣:

我从同学们的毕业赠言中选了几则,请大家听听,哪几则写得比较好,哪几则写得不够好?为什么?(播放录音,附录音内容:)

(1)丁:

祝你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被笑死!

同学康康

(2)林航彬:

我送你一个168,祝你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

好友陈浩

(3)陈琦:

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

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同学小许

(4)婷:

今后的学习就像山路一样坎坷,你不要被困难打倒,要用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你一定是最棒的!

同学谷岚

(5)钱炜杰:

祝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同学何凯洲

[这里选取的都是同学自己的赠言,具有更近的真实感,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2.听后同桌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从旁相机点拨。

总评:第3、4则抓住了同学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写出了对同学真诚的希望和祝愿。

第1则看似玩笑,却流露出潜意识的冷漠与不正常的心态。

第2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挣钱不能作为学生努力的方向。

第5则是套话,没有抓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针对性不强。

4、小结

:从刚才几则赠言中,你认为赠言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可以写同学的性格、品质、兴趣、理想等)

在语言表达上,可以用上什么方法?

(可以适当应用比喻、比较、排比、对偶等等

四、再写赠言,互相赠阅

1、为自己的老师或好友写作赠言,根据写作要求修改润色。

2、美好的赠言寄寓了我们美好的祝愿,见证了我们真挚的友谊,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底,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启迪,给我们指引。让我们送出这份真挚的心意吧!(在《歌声与微笑》的音乐声中,学生将自己精心写作的赠言赠送给老师或同学。)

教学反思:

为丰富六年级毕业生的课外生活,为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加强彼此情感的交流,我根据课文《毕业赠言》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这堂课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情感。

曹明海先生指出:“在教学情感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在这堂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共同回忆六年的同窗生活,“以境激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集体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并在随后的赠言中充分流淌。

2、引导读写迁移,学会抒感。

作文课上,教师应注重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的指导。赠言谁都会写,但如何把它写好呢?我从赠言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入手,由课外搜集赠言范例到课堂交流欣赏,由集中写一两人到自由写作,由赏析优劣到修改润色、互相赠阅,由扶到放,由浅入深,看实例、作思考、多比较、渐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所学的方法心领神会,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感。

小学临别赠言篇5

一、发现问题。

在临毕业前夕,我班出现了一股互留赠言之风,几乎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十分精致的同学录,一下课有的人就忙着找各自较好的同学留言,放学后也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相互写着,好象留言成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有的甚至于把作业放置一边不闻不问,却对写《同学录》十分专注,十分投入。更使人气愤的是一次数学课上,个别学生竟然把《同学录》拿出来公开写起来,被老师发现了,并缴了几本。我随意打开看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中有些赠言极其不健康,内容相当低级、庸俗,有的字眼不堪入目,相当下流。最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看起来十分老实、本份,是我心目中思想品德很健康的学生,居然也写出了一些与他们年龄、经历很不相称的语言。正处于毕业阶段十分关键的时刻,出现了这一令人惊讶、使人气愤的现象,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制止这一不正之风,调整孩子们的心态,端正他们的思想,全力以赴投入最后的复习,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步工作。

二、教育、帮助。

我专门利用一个少先队活动时间,围绕"什么叫赠言?""赠言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写赠言?"这几个问题开展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在《同学录》上乱写的人,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十分惭愧,下课后都自觉到办公室来向老师承认错误,大家都明白了赠言就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祝愿和真诚的希望,来鼓励别人奋进,唤起信心,它是有着深远意义,值得留念,使人难忘的语言。于是我就趁热打铁,放学后我有意在布置作业时,让每个同学在家庭作业本上写上5-10句你认为较好的赠言,看谁会动脑筋,写得最好。

第二天,我又利用朝会时间,让同学们各自在上台念出他们写的赠言,大家踊跃举手,争先恐后,说出了许多美好的赠言,什么"祝友谊地久天长"、"祝学习上进,前途无量"、"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祝你考上重点中学"等等,有的同学还根据同的不同爱好,写出了相应的赠言,如我班喜欢跳舞的王亚菲同学,她的《同学录》上就留下的赠言是:"祝你早日成为有名的舞蹈家"和"你的舞姿,终生难忘"、"希你的舞越跳越好"等等,对酷爱数学的唐英杰同学,给他留下了"祝你成为我国第二个陈景润"或"我国未来的数学家--唐英杰",对喜爱踢足球的邓非、李昆鹏、任竞等诸位同学,就祝愿他们不久的将来,成为国脚和"希球技提高,为我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希你成为未来的、亚洲足球先生"等等。 看了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真诚的祝愿,那一笔笔工整的赠言,我非常激动,同时也十分欣慰,孩子们是多么纯真、可爱啊,只要我们耐心诱导,倾注爱心,热情帮助他们,就会有成效,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小学临别赠言篇6

   一、发现问题。

   在临毕业前夕,我班出现了一股互留赠言之风,几乎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十分精致的同学录,一下课有的人就忙着找各自较好的同学留言,放学后也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相互写着,好象留言成了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有的甚至于把作业放置一边不闻不问,却对写《同学录》十分专注,十分投入。更使人气愤的是一次数学课上,个别学生竟然把《同学录》拿出来公开写起来,被老师发现了,并缴了几本。我随意打开看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中有些赠言极其不健康,内容相当低级、庸俗,有的字眼不堪入目,相当下流。最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平时看起来十分老实、本份,是我心目中思想品德很健康的学生,居然也写出了一些与他们年龄、经历很不相称的语言。正处于毕业阶段十分关键的时刻,出现了这一令人惊讶、使人气愤的现象,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制止这一不正之风,调整孩子们的心态,端正他们的思想,全力以赴投入最后的复习,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步工作。              

   二、教育、帮助。

   我专门利用一个少先队活动时间,围绕"什么叫赠言?""赠言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写赠言?"这几个问题开展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大家各抒己见,纷纷说出了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在《同学录》上乱写的人,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十分惭愧,下课后都自觉到办公室来向老师承认错误,大家都明白了赠言就是给别人留下美好祝愿和真诚的希望,来鼓励别人奋进,唤起信心,它是有着深远意义,值得留念,使人难忘的语言。于是我就趁热打铁,放学后我有意在布置作业时,让每个同学在家庭作业本上写上5-10句你认为较好的赠言,看谁会动脑筋,写得最好。

   第二天,我又利用朝会时间,让同学们各自在上台念出他们写的赠言,大家踊跃举手,争先恐后,说出了许多美好的赠言,什么"祝友谊地久天长"、"祝学习上进,前途无量"、"让我们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祝你考上重点中学"等等,有的同学还根据同的不同爱好,写出了相应的赠言,如我班喜欢跳舞的王亚菲同学,她的《同学录》上就留下的赠言是:"祝你早日成为有名的舞蹈家"和"你的舞姿,终生难忘"、"希你的舞越跳越好"等等,对酷爱数学的唐英杰同学,给他留下了"祝你成为我国第二个陈景润"或"我国未来的数学家--唐英杰",对喜爱踢足球的邓非、李昆鹏、任竞等诸位同学,就祝愿他们不久的将来,成为国脚和"希球技提高,为我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希你成为未来的、亚洲足球先生"等等。               看了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真诚的祝愿,那一笔笔工整的赠言,我非常激动,同时也十分欣慰,孩子们是多么纯真、可爱啊,只要我们耐心诱导,倾注爱心,热情帮助他们,就会有成效,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小学临别赠言篇7

敬辞也作敬词是含尊敬口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敬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常用敬辞敬语都是自古慢慢发展演化而来。

阁下---本义指楼阁之下借指在楼阁之下待命的下属人员。

为了表达对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称呼对方时不直呼其人而轻呼其待从者转告之“因卑以达尊”。

这样“阁下”就逐渐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称。

夫人---“夫人”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候曰夫人。

”诸候的妻子称作“夫人”。

明清时一二品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

后来用“夫人” 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对方身份之意。

尊---本义是“酒器”即后来的“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酒者必实于尊以待酌者 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 古人饮酒十分讲究礼仪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必定要举“尊”。

敬酒这一动作和酒器“尊”之间的关联性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 ”义进一步抽象化获得了敬辞的语用功能。

常用敬辞敬语有很多可以分为敬辞谦辞婉辞客套语几个类别。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令弟、令侄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请求对方赠送财物等。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敬辞分类 一敬辞 钧座——指尊长或上级的位置。

钧用于有关对方的事物或行为针对尊长或上级使用。

钧裁——请尊长或上级裁决事情。

钧签——请尊长或上级鉴别。

钧启——请尊长或上级开启。

光顾——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

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如家具展销敬请惠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莅临——称贵宾来到。

光临——称顾客来到。

驾临——称对方到来。

驾指车辆借用为敬辞称对方。

如敬备菲酌恭候驾临。

璧还——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

璧谢——退还原物并且表示感谢多用于辞谢赠品。

雅教——称对方的指教。

雅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

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

雅正——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用于请人改文章。

也作斧政。

呈正——把自己的作品送请别人批评改正。

也作呈政。

垂讯、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长辈、上级挂念自己。

如承蒙垂念不胜感激。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拜辞——向别人告别。

拜读——读别人的文章。

拜访——访问别人。

拜服——对别人佩服。

拜贺——向别人祝贺。

拜托——托人办事。

奉送、奉赠——赠送。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

奉达——告诉、表达多用于书信。

奉复——回复多用于书信。

奉告——告诉别人。

奉托——拜托。

奉陪——陪伴、陪同做某事。

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任较高的职位。

高见——高明的见解用于称赞对方。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堂——尊称别人的父母。

台端——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发给个人的函件。

如谨聘台端为本社戏剧指导。

台甫——旧时用于别人的表字。

台驾——旧时称对方。

如敬侯台驾光临。

台鉴——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令尊、尊公、尊大人——称对方的父亲。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令堂、太君——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称对方的亲属。

令爱令媛、千斤、玉女——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令郎、哲嗣——称对方的儿子。

令正、令阃kǔn——称对方的妻子。

令坦——称对方的女婿。

昆仲、昆弟、昆季——称对方的兄弟。

长为昆幼为季。

冰翁、泰山——旧时称妻之父。

孺人——旧时称大夫之妻。

少君、公子——旧时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丈人——旧时对年长人的尊称。

令兄——称别人的兄长。

令妹——称别人的妹妹。

贵庚——问别人的年龄。

可用于中、青年人。

贵体——称别人身体。

贵姓——问别人的姓氏。

贵恙——询问别人的疾病。

贵干——询问别人要做什么。

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

如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

如俯念群情。

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府第——称对方之家。

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贤契——对弟 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借重——指借用其他的力量。

如敝公司以后借重您的地方还很多还要常来麻烦您。

法书——称对方写的字。

足下——尊称对方。

敬请——请求别人做事。

千秋——称人寿辰。

明教——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

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

宽衣——用于请对方脱衣。

屈驾——委屈大驾多用于邀请人。

仁兄——对朋友的敬称。

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圣上、元首、九重天——古代对帝王的不同称呼。

可汗、单于——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谦辞 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家姐——对人称自己的姐姐。

拙见——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

不才——称自己没有才能。

不敢当——表示承当不起对方的招待、夸奖等。

不佞——没有才能旧时用来谦称自己。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寒门——指自己出身低微。

愚兄——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称自己。

愚弟——指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意——称自己的意见。

鄙薄——浅陋微薄多用做谦辞。

鄙人、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涂鸦——说自己的字写得很坏。

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承乏——表示所在职位因一时没有适当人选只好暂由自己充任。

见笑——被别人耻笑。

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

窃以为、窃为——谦称自己的意见。

后进、后学、晚生、晚辈——对长者称自己。

过奖、过誉——过分地表扬或夸奖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

孤、寡人、朕、不谷——古代君王谦虚的自称。

臣、仆、愚、蒙、不肖、在下、下走、下官、区区、牛马走、小人、小可、后学、晚生、侍生——指古代一般人的自称。

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古代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儿、犬子、息男——古代称自己的儿子。

息女、小女——古代称自己的女儿。

蓬荜增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三婉辞 作古、归天、归西、魂游地府、永眠、长眠、含笑九泉、无常、仙逝——指人死。

挂花、挂彩——指人受了枪伤。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坐化、圆寂、涅盘——指僧尼之死。

气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见背——相背离开了我。

指父母或长辈去世。

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

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冤家——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旧时戏曲或民歌中多用来称情人。

弃养——指父母双亡。

四客套语 劳驾——麻烦别人。

高攀——希望跟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包涵——请别人原谅。

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见教、赐教——请别人指教。

教正——请别人指教改正。

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久违了——指好久不见。

久仰——仰慕已久。

叨tāo光——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福——是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

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小学临别赠言篇8

关键词 杨素 薛道衡 赠答诗 《赠薛播州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12-0058-06

杨素与薛道衡彼此之间写有大量赠答诗。杨素现存完整诗歌19首,其中《出塞》二首属于边塞诗,其余17首属于赠答诗。杨素所赠的对象只有薛道衡一人,它们包括:《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赠薛内史诗》《赠薛播州诗》十四章。薛道衡集中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重酬杨仆射山亭诗》两首予以回赠,另外薛道衡还有《出塞二首和杨素》。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某曾读《隋书》,见杨越公地处亲贤,才兼文武,每舒绣锦,必播管弦。当时与之握手言情,披襟得侣者,惟薛道衡一人而已。及观其唱和,乃数百篇。力均声同,德邻义比。彼若陈葛天氏之舞,此乃引穆天子之歌。彼若言太华三峰,此必曰浔阳九派。神功古迹,皆应物无疲;地理人名,亦争承不阙。后来酬唱,罕继声尘,常以斯风,望于哲匠。”直到晚唐,存世的杨薛唱和诗竟然多达数百篇。从李商隐对杨素薛道衡赠答诗的推崇,可以看出杨薛关系之亲密和杨薛赠答诗写作手法之高妙。“后来酬唱,罕继声尘”八个字足以说明杨薛赠答诗在中国赠答诗史上的重要性。目前,虽有多部文学史著作和多篇学术文章论及杨素诗歌和薛道衡诗歌,但尚未见到探究杨素薛道衡赠答诗的专题论文。本文拟结合史实,探查杨素与薛道衡赠答诗中的深厚友情,探究杨薛之间友情形成的原因,剖析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内在含义。

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杨素诗歌的创作年代,据曹道衡、刘跃进先生《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考证: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杨素伐突厥归,作《出塞》二首,薛道衡、虞世南俱有和作。开皇十九年(599年),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当作于是时,薛道衡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开皇二十年(600年),杨素作《赠薛内史诗》,薛道衡作《重酬杨仆射山亭诗》。仁寿四年(604年),杨素作《赠薛番州》诗。“播州”为“番州”之误,《赠薛播州诗》当为《赠薛番州》诗。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648~655页。按,杨素《赠薛播州诗》十四章,据《隋书・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未几而卒,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据此可知组诗《赠薛播州诗》是杨素在人间世的绝笔。十四章虽然可能写作于不同年代,但定稿当完成于杨素临死前不久,即大业二年(606年)。

作为朋友之间的赠答诗,友情是诗中最重要的元素。杨素诗歌也不例外,对薛道衡的思念是杨素赠答诗的主线。开皇十九年(599年),在薛道衡出守襄州时,杨素写作了《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和《赠薛内史诗》。据《隋书・薛道衡传》:“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9页。在隋文帝眼里,杨素和薛道衡过从甚密,杨素经常把朝廷的机密透露给薛道衡,故不得不把薛道衡调离京城。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其一:“居山四望阻,风雨竟朝夕。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其二:“岩壑澄清景,景肖岩壑深。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涧户散馀彩,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其一写在大山深处,风雨交集。风雨之后,日出鸟散。有酒不想畅饮,只因故人不在身边。其二写岩壑中所见的清幽之景。暮色四合,流水潺潺,诗人独居山林,琴声中寄托了对老友的思念之情。薛道衡以《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回赠,诗云:“相望山河近,相思朝夕劳。龙门竹箭急,华岳莲花高。岳高嶂重叠,鸟道风烟接。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流。露寒洲渚白,月冷函关秋。秋夜清风发,弹琴即鉴月。虽非庄舄歌,吟咏常思越。”在襄州,薛道衡同样在仰望远方,苦苦思念故人。在月光如水的秋夜,道衡独自弹琴寄托相思。因为杨素封为越国公,诗人一语双关地说“吟咏常思越”。杨素又有《赠薛内史诗》,诗云:“耿耿不能寐,京洛久离群。横琴还独坐,停杯遂待君。待君春草歇,独坐秋风发。朝朝唯落花,夜夜空明月。明月徒流光,落花空自芳。别离望南浦,相思在汉阳。汉阳隔陇吟,南浦达桂林。山川虽未远,无由得寄音。”诗人深夜难眠,独自弹琴,无心饮酒。从春到秋,从朝到暮,时光变了;从南浦到汉阳、到桂林,地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故友的深情。薛道衡以《重酬杨仆射山亭诗》答之:“寂寂无与晤,朝端去总戎。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临风时太息,步月山泉侧。朝朝散霞彩,暮暮澄秋色。秋色遍皋兰,霞彩落云端。吹旌朔气冷,照剑日光寒。光寒塞草平,气冷咽笳声。将军献凯入,蔼蔼风云生。”离别故人之后,无人可以倾心交谈。两个人就这样你来我往,情思缠绵。彼此的相思,没有随着年华的流逝而改变。

在大业二年(606年)完成的组诗《赠薛播州诗》中,杨素回顾了两人的交往历史。杨素《赠薛播州诗》其四:“植林虽各树,开荣岂异春?相逢一时泰,共幸百年身。”两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为了事功都在不懈努力。有一天,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其五:“倾盖如旧知,弹冠岂新沭。利心金各断,芬言兰共馥。”《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杨薛二人倾盖如故,志同道合。其六:“自余历端揆,缉熙恧时彦。及尔陪帷幄,出纳先天眷。高调发清音,缛藻流馀绚。或如彼金玉,岁暮无凋变。余松待尔心,尔筠留我箭。”作为宰相的杨素,颇为欣赏薛道衡的才学人品,两人交情日深。其七:“荏苒积岁时,契阔同游处。阊阖既趋朝,承明还宴语。上林陪羽猎,甘泉侍清曙。迎风含暑气,飞雨凄寒序。相顾惜光阴,留情共延伫。”两人同时任职于朝廷,时常共同陪侍皇帝,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八:“滔滔彼江汉,实为南国纪。作牧求明德,若人应斯美。高卧未褰帷,飞声已千里。还望白云天,日暮秋风起。岘山君傥游,泪落应无已。”薛道衡因为与杨素关系过于密切而被贬谪为检校襄州总管,杨素在思念中也带有愧对故友的意思。其九:“汉阴政已成,岭表人犹蠹。弹冠比方新,还珠总如故。楚人结去思,越俗歌来暮。阳乌尚归飞,别鹤还回顾。君见南枝巢,应思北风路。”仁寿四年(604年)八月,薛道衡任番州刺史,前往岭南。从此天各一方,南北暌隔,但离别没有冲淡彼此的友情,组诗也描写了杨素对远在番州的故人的深切思念。《赠薛播州诗》其十:“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椤Nㄓ泄鲁窃拢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薛道衡远赴番州之后,杨素对景伤心,吊影自怜,身心俱疲。其十三:“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两人的关系如同庄惠之交,在哲学层面能够互相启发。其十四:“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千里相思,孤独日暮。

虽然已经遗失了大量的诗歌,但现存的诗篇足以说明杨薛二人之间深切的友情。从传说中的苏李诗开始,中国文人特别看重友情,曹丕曹植与邺下诸子、陆机陆云与东南士族、李白与杜甫、元稹与白居易……无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友情之歌。杨薛友情诗比肩其中,毫无愧色。

二、力均声同,德邻义比

《隋书・杨素传》:“素性疏而辩,高下在心,朝臣之内,颇推高G,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视苏威蔑如也。自余朝贵,多被陵轹。”②③④⑤[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85、1184、1281、1405、1406页。在整个朝臣中,杨素只欣赏三个人,一个是大隋丞相高G。《隋书・高G传》:“G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②一个是他少年时的同窗、朝廷重臣牛弘。杨素曾与牛弘一起学习,研精不倦。另外一个是诗人薛道衡。杨素敬重牛弘高G两位,自在情理当中。然杨素一生“与之握手言情,披襟得侣者,惟薛道衡一人而已”,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杨素为什么会与薛道衡如此相知呢?

其一,两人出身相似,青年时代即具有非凡的政治抱负。杨素出于弘农华阴杨氏,其家族在汉魏时代就是赫赫有名的关中士族。杨素的十世祖杨瑶,是晋侍中、仪同三司、尚书令。杨素的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杨素父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杨素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落拓不拘小节。他的从叔祖、魏尚书仆射杨宽称誉他“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杨素善于写文章,工于草隶。《隋书・杨素传》:“武帝亲总万机,素以其父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许。至于再三,帝大怒,命左右斩之。素乃大言曰:‘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帝壮其言,由是赠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③杨素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大才子。周武帝命杨素代为起草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周武帝读后甚为赏识,他对杨素说:“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杨素应声答道:“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他对自己的才华和前程非常自负。

薛道衡出身于河东士族,具有家学渊源,精于儒学。《隋书・薛道衡传》:“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祖聪,魏济州刺史。父孝通,常山太守。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烈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一代伟人,见而嗟赏。授奉朝请。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④薛道衡后来曾经接待周、陈二使。并在武平初年,与诸儒一起修定过《五礼》。后来待诏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是北方著名的儒士。

其二,薛道衡的诗歌才华为时人所公认,一时无人能出其右。《隋书・薛道衡传》:“陈使傅f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f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⑤南北朝时期,虽然从整体上看北朝武力强盛,但南朝统治者向来看重衣冠礼乐,以为正朔在己,南朝文人经常以文采风流自诩,在诗歌创作上一直是北朝诗人学习模仿南朝诗歌。到了隋朝时,北朝终于出现了让“南人无不吟诵”的诗篇。而杨素并不是一介武夫,他才兼文武。《隋书・杨素传》史臣曰:“杨素少而轻侠,m傥不羁,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志怀远大,以功名自许。高祖龙飞,将清六合,许以腹心之奇,每当推彀之重。扫妖氛于牛斗,江海无波;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阿谀时主,高下其心。营构离宫,陷君于奢侈;谋废冢嫡,致国于倾危。终使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祸败之源,实乃素之由也。”③④⑤⑥[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6、1407、1408、1406、1406页。杨素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子云《野鸿诗的》曰:“越公《赠薛播州》数篇,高迥雅逸,纤靡扫尽,大业之朝,足称首杰。观者不以人废言可也。”王夫之等:《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63页。杨素和薛道衡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做到惺惺相惜,彼此欣赏。

其三,杨素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身为文人的薛道衡在政治上见解高超。薛道衡受到了隋文帝的赏识。《隋书・薛道衡传》:“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朱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③由于薛道衡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太子和诸王也争相与之交往。《隋书・薛道衡传》载:“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G、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④在整个隋朝大臣中,能够获得高G、杨素两位宰相共同推重的也许只有薛道衡一人。

薛道衡积极主张平定江南,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隋书・薛道衡传》载:“其年,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道衡因奏曰:‘江东蕞尔一隅,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窃名号,寻亦灭亡。魏氏自北徂南,未遑远略。周、齐两立,务在兼并,所以江表逋诛,积有年祀。陛下圣德天挺,光膺宝祚,比隆三代,平一九州,岂容使区区之陈,久在天网之外?臣今奉使,请责以称O。’高祖曰:‘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⑤大业八年,平陈战役开始后,薛道衡被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他对隋军的胜利充满了信心。《隋书・薛道衡传》载:“王师临江,高G夜坐幕下,谓之曰:‘今段之举,克定江东已不?君试言之。’道衡答曰:‘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后汉之季,群雄竞起,孙权兄弟遂有吴、楚之地。晋武受命,寻即吞并,永嘉南迁,重此分割。自尔已来,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郭璞有云:‘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今数将满矣。以运数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灭,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俭,忧劳庶政,叔宝峻宇雕墙,酣酒荒色。上下离心,人神同愤,其必克二也。为国之体,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备员而已。拔小人施文庆委以政事,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其大将,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势,其在不疑。’G忻然曰:‘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还除吏部侍郎。”⑥薛道衡纵论天下大事,对时事政治的解析清晰透彻,见地高明,高G对他心悦诚服。

从杨素薛道衡的边塞诗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入世之心和爱国情怀。杨素《出塞二首》充满了豪情壮志。《出塞》其一:“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诗中塑造了一位汉将的形象,他的身影活跃在漠南、塞北、辽东、瀚海、长平等不同的地方,他万里征战,最终功成名就。《出塞》其二:“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这位“忧国不忧身”的人物就是杨素自己的化身。薛道衡以《出塞二首和杨素》与之唱和,其二:“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徵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汗北,直指夫人城。……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诗中用汉将霍去病来比喻杨素的神勇。两人诗中都写到了战争的艰难过程,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大隋朝廷,文武官员人才济济,杨素一生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薛道衡。可以看出是因为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爱好。

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隋书・杨素传》:“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未几而卒,道衡叹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⑤[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2、1407页。“人之将死”句语出《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杨素死前未与薛道衡会面,薛道衡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乃是针对杨素《赠薛播州诗》而发的。薛道衡为什么要这样评价亡友?或曰薛道衡这样评价杨素,显得对死者不够尊重,可以看出薛道衡其人不够厚道,薛杨两人表面亲昵其实貌合神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薛道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评语呢?杨素《赠薛播州诗》中的“善”言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杨素《赠薛播州诗》固然是一组赠答诗,但其中却不仅仅限于友情的吟唱。沈德潜点评杨素《赠薛播州诗》说:“从天下之乱,说到定鼎,次说求才,次说立朝,次说薛之出守、颂其政成,次说己之归闲,末致相思之意。一题几章,须具比章法。未尝不排,而不觉排偶之迹,骨高也。”[清]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第358页。郑振铎先生说:“至于《赠薛播州十四首》中如:‘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便非齐、梁所得范围的了。殆足以上继嗣宗,下开子昂。”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杨素《赠薛播州》中不仅有哲学的元素,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比较杨素前后的赠答诗,我们发现《赠薛播州诗》像以前的诗歌一样表达了对薛道衡的相思之情。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赠薛播州诗》中,诗人的情绪变得消沉了,诗人思考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赠薛播州诗》其十:“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浮Nㄓ泄鲁窃拢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其中充满了孤独的情感、吊影自怜的心态、身心疲惫的感受。其十一:“养病愿归闲,居荣在知足。栖迟茂陵下,优游沧海曲。故人情可见,今人遵路躅。荒居接野穷,人物俱非俗。桂树芳从生,山幽竟何欲!”此时诗人疾病缠身,厌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其十二:“所欲栖一枝,禀分丰诸已。”知足不辱,失去了昂扬进取之心。其十三:“物华不相待,迟暮有馀悲。”在生命的晚年,面对时光的流逝,只能无可奈何。其十四:“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陈祚明评本章:“亦可谓其鸣也哀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3页。总之,《赠薛播州诗》写杨素临死之前身体的病痛、生命的衰老;晚年的杨素失去了皇帝的恩宠,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验到强烈的生命孤独感,哀伤的意绪弥漫在全诗。诗人看淡了金戈铁马,看淡了荣华富贵,看淡了功名利禄,他摘下戴了多年的面具,他不再需要伪装自己。此时的杨素是一个充满了全身远祸意念的老人,不同于以前那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将军,不同于以往那个宫廷斗争中的密谋者。

杨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桑榆日暮,年老体衰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人事方面的原因。检索史籍,我们发现在对待隋炀帝杨广的态度上两人明显不同。薛道衡对于晋王杨广一向敬而远之。当年,太子杨勇、晋王杨广、汉王杨谅等争相走近薛道衡。据《隋书・薛道衡传》:“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道衡)配防岭表。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⑤薛道衡配防岭表时,晋王杨广和汉王杨谅都在拉拢薛道衡,薛道衡在二王之间明显倾向于杨谅,由此得罪了杨广。《隋书・薛道衡传》:“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当以秘书监待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 ……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G不死,令决当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G邪?’付执法者勘之。……及奏,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妻子徙且末,时年七十,天下冤之。”②③④⑤[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8、1575、95、1289、1292页。杨广登基之后,贬谪薛道衡去番州,明显出于打击报复。薛道衡“上表求致仕”未尝没有负气抗议的色彩。召回朝廷之后,道衡先是上《高祖文皇帝颂》,后来公然缅怀高G,与杨广对立,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隋书・裴蕴传》云:“司隶大夫薛道衡以忤意获谴,蕴知帝恶之,乃奏曰:‘道衡负才侍旧,有无君之心。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悖逆。’帝曰:‘然。我少时与此人相随行役,轻我童稚,共高G、贺若弼等外擅威权,自知罪当诬s。及我即位,怀不自安,赖天下无事,未得反耳。公论其逆,妙体本心。’于是诛道衡。”②读此,我们知道隋炀帝对薛道衡的衔恨由来已久,帝恶道衡不是什么秘密。

较之于薛道衡,杨素一直是杨广的亲信。如果没有杨素的倾心相助,杨广能否成为太子,能否登基,都很难料。《隋书》本纪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③为了夺得太子之位,杨广多年矫情自饰,沽名钓誉,后来终于实现了愿望。开皇二十年(600年),晋王杨广为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为长史,杨广开始卑躬结交杨素。杨素与之暗中联合。太子杨勇被废后,文帝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文帝病重之时,杨素等入内侍疾。当时皇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心神不安,多有担心,于是写信给杨素。杨素回太子的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读信大怒。加上文帝所宠爱的陈贵人又说太子无礼。文帝欲召长子杨勇。杨广与杨素密谋,杨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由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文帝在这一天去世,于是朝廷内外就有了很多议论。文帝去世后,杨广即皇帝位于仁寿宫。杨广即位后,马上杀掉了故太子杨勇。此时,兄弟中对他能够构成威胁的只有汉王杨谅。杨谅造反后,杨广派杨素率众数万前去征讨。《隋书・杨素传》:“初,素将行也,计日破贼,皆如所量。帝于是以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众数万讨谅。……谅退保并州,素进兵围之,谅穷蹙而降,余党悉平。”④杨广自从与杨素联手之后,披荆斩棘,所向无敌。

当杨素为杨广扫清了一切障碍之后,他自己便成为杨广的眼中钉。《隋书》本传:“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我岂须更活耶?’”⑤此时杨素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赠薛播州诗》就写于皇帝待他“内情甚薄”的时期,他的心态自然会反映在诗歌中。杨素《赠薛播州诗》之所以其鸣也哀、其言也善,与杨广有直接的关系。从薛道衡的角度看,杨素有了这样的转变,他们两人更加志同道合,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薛道衡说杨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含义应该不止一种。但其中最主要的含义或许就是指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态度的转变吧。薛道衡做出这样的评语不是对杨素的贬斥,而是对老友人格的一种肯定和褒扬。

小学临别赠言篇9

游侠与儒侠的统一

建安之前,除《韩非子・五蠢》等对“侠”作记述外,史传文学如《史记・刺客列传》,《汉书・游侠传》、《酷吏传》也谈及“侠”。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所说的游侠强调“言行合一、救人于危难之中”等精神特质,并未将“侠”与国家联系起来。东汉年间的华丽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虽然把侠融进文学作品之中,但仅仅做了铺陈式的点染而已。而曹植的咏侠诗,直接描写对象却是皇族这一社会高级阶层,更区别于以往咏侠作品的是,曹植诗中的侠是“报国立功”、“捐躯赴难”的侠;不是狭义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侠;这样便丰富了“侠”的思想,使诗人自身的理想、时代的动乱、侠士的豪情融入到所咏侠客的人格品质中,使侠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儒家的最高理想便是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儒家理想预示中国文人悲剧命运,中国古代文人多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曹植的理想也不能免俗,建安之时,虽儒学衰微,道学兴盛,但曹植的建立功名的理想却与儒家暗中契合,曹植在诗作中让“游侠”走出江湖,向边关去报国杀敌,正是建功立业这一积极要求的生动表白。曹植的理想是要当一名游侠式的英雄:勇敢洒脱,文武双全,能建立奇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他在《薤露行》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这表现了他颖脱不群的志向,即使在政治环境最波诡云谲之时,他仍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杂诗・飞观百余尺》写道: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诗人通过壮士与小人的对举,展现了对壮士慷慨激昂情怀的赞颂之情。诗的结尾诗人用急切悲壮的调子来表露心曲:曲悲则心悲,心悲则慷慨。刘履在《选诗补注》中说:“此因登高望远,感而多悲,惟常以二方未克为念,愿捐躯以报国,是以目瞻西蜀,心想东吴,而此志不遂,无以舒吾愤激之怀。且如弦之急者,其发生也悲,则我之出言也,自不能不慷慨耳。”

曹植吸收了儒的养料,但也并非一味全盘接受,他看不惯儒家腐朽的一面,在诗中也对儒家有所批判。《赠丁翼》诗云:“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曹植反对迂腐的儒,在曹植看来,“世儒”的作用并非很大,做人应当胸怀大志、放眼天下、建功立业;但是他心中其实早已接受了儒家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把侠与儒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他通过对游侠形象的改造,消解了原本对立的皇权与游侠的冲突,使侠士具备积极的人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可自我牺牲,这是曹植游侠诗的一个鲜明特质之一。

富公子式的浪漫游侠

“魏晋人无不充满着热烈的个人的浪漫主义的精神。他们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里,从过去那种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里解放出来,无论对于宇宙、政治、人生或者艺术,都持有大胆的独立的见解。”(刘大杰《魏晋思想论・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曹植虽以侠自居,但他并非本来意义上的侠,更不可能是先秦以至西汉那种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纯粹的民间武士;他的任侠很少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急难死义”,他的侠风重点全在豪迈不群的气概,并落实于为国立功、辅翼王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别。他虽贵为王室成员,但他决无以侯王身份居高临下的倨傲,而是充满了与朋友交流式的平等与坦诚。在他的《与杨德祖书》、《送应氏》、《赠王粲》、《赠徐干》、《离友二诗》、《赠丁仪诗》、《赠丁仪王粲诗》、《赠丁M诗》、《赠白马王彪》诸诗中,有一种基本精神一以贯之,那就是平等和亲切。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司马迁所标举的延陵季子、战国四公子,都不是“以武犯禁”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善养士”,以一帮追随者而彰显社会。曹植很欣赏信陵之流,称他们是“上古之俊公子”,而曹植对“上古之俊公子”的形象进行了重现演绎和突破,他本身成就为武艺高强的游侠,同时又能拥有广厚的追随者,形成富公子式的浪漫游侠新模式。

以侠作为情感宣泄的渠道

曹植的咏侠诗恰恰为不遇文人找到了一条新的情感宣泄的模式。这里的情感宣泄其实指情商方面,郎在乱世之中,士人(包括文士和武士)还可以保持较强的人格独立性,平交王侯与豪侠之士,具有类似后世李白“不屈己、不干人”(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维护自我尊严的高洛品质。终其一生,曹植对自己的才华一直保持高度的自信。他认为自己负有王佐之才,“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薤露行》),而实际上事实也如此。他十余岁就能诵读诗书。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曹操对他一度十分看重,认为他是“诸儿中最可定大事者”(曹操《临淄侯曹植犯禁令》),甚至“几为太子者数矣”。他曾经跟随曹操“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求自试表》),而随着曹丕称帝,壮士遭厄。自己的朋友一一被曹丕剪除,曹丕的统治逐渐形成一种稳固化、有序化的格局,他再不可能凭借手中长剑而为社会主持正义、来去自由,使曹植后期诗作恢弘大气略逊于前期而多晦涩,但“侠”风未失,心中想往的志向不变,其诗作艺术成就远胜其兄,原因大抵如此。

小学临别赠言篇10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社会捐赠

日本大学按设置者不同分为国立、地方公立和私立大学,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截止2009年,日本共有大学773所,其中国立大学86所,地方公立大学92所,私立大学595所。在校学生人数共有284.59万人,其中国立大学62.18万人,地方公立大学13.69万人,私立大学208.72万人。单从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上来看,日本私立大学显然占了很大比重,分别达到76.97%和73.34%。但从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大学综合实力来看,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等7所旧制帝国大学为代表的国立大学则是日本大学的核心,这7校加上东京工业大学和筑波大学也被日本学界称为“研究中核大学”。以2009年为例,86所国立大学获得的来自政府的运营费交付金是1兆1695亿日元,而595所私立大学获得的政府公共财政拨款仅仅只有3600亿日元。[1]显然,长期以来日本中央财政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主要对象是国立大学,这与我国中央直属高校情形相似。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日本国立大学作为国家机构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预算获得充裕的经费,对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的获得没有特别的重视。但法人化改革后,随着日本国立大学主要财源的逐年减少,日本国立大学认识到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外部资金的不可缺性,开始重视对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的争取。现在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第一期中期目标期(2004~2009年)已经结束,各国立大学在获取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在考察日本国立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的历史基础上,对法人化改革前后日本国立大学获得社会捐赠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

一、日本国立大学社会捐赠历史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效仿美国,提出了设置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但由于日本政府在大学设置形态上的态度比较暧昧,大学的设置重点最终还是向国立高等教育机构政策转变,1886年第一所帝国大学东京大学的设立就是见证。随着日本产业化、近代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等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负担开始变得困难起来。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开始重视,逐渐形成了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支持+管理”的基本政策。这一发展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日本政府在新的国立高等教育机构设立计划中提出,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创设费用可以以社会捐赠的形式吸收来自民间的资金,政府还在公布新的设置计划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捐赠劝诱活动来募集资金。[2]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之初就曾重视利用社会资金来分担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

日本国立大学接受社会捐赠最早可以追溯到1886年,这一年在石川县金泽设置了第四高等学校(国立金泽大学的前身),其创立费用中的一部分吸收了来自旧封建主、官员以及教师的“一般社会捐赠”[3]。随后,这种吸收民间捐赠资金创办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的模式在日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到1906年,日本政府准备设立九州和东北两所帝国大学,由于经费问题而使设立计划难以推进。后来日本政府接受了来自民间富豪和财阀的总额约为100万日元的捐赠,其中九州帝国大学获得61万日元,东北帝国大学获得24万日元,北海道帝国大学获得14万日元。[4]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日本政府设立帝国大学而经费短缺的压力,同时也开创了吸收民间捐赠资金创立帝国大学的先例。这在日本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破天荒”的事情。[5]此后,这种吸收民间资金创立国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做法没再出现。

二、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的社会捐赠

长期以来日本国立大学是属于国家直接管理的国家机构,以国家预算拨款为中心来维持学校运行,而且法律规定国立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是不允许私自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全部上缴国库。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后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有利之处,这样极大损伤了国立大学募集社会捐赠的积极性。因此国立大学对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的获得没有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加以争取。另一方面这些社会捐赠上缴国库以后,国家使用和支配这些捐款将不再考虑捐赠人的意向,这导致有向大学捐赠想法的个人或团体变得越来越少。针对此现状,日本政府在会计法上对国立大学接收的以奖学为目的的社会捐赠资金做了特别处理。1890年颁布的《国立学校及图书馆会计法》第4条别规定,“对学校、校图书馆的捐赠以及指定了捐赠用途的捐款将受指定用途的约束”,所获得的奖学捐赠资金可以委托大学校长经营管理。[6]二战后这一制度也基本得到延用,1964年4月《国立学校特别会计法》制定时,在同法实施令第8条规定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奖学捐赠委托经营管理事务处理规则》。这个制度规定,以学生奖学金、学术研究和对其他教育活动的奖励为目的的社会捐赠资金,各国立大学校长在审查捐赠目的及条件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社会捐赠要以现金或者是国债等有价证券的形式进行,如果以股票形式进行捐赠,一般先要将股票进行变卖换成现金后再进行捐赠。国立大学接受捐赠后,将捐赠资金作为年度收入上缴国库,然后中央政府在对各国立大学年度支出预算时下拨同样数额的资金给大学校长,这进一步完善了奖学捐赠委托校长经营管理的制度。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对国立大学社会捐赠依据捐赠个体不同实行不同的政策。法人实体捐赠者实行把捐赠金额全额作为企业损金计入的优惠税收政策。[7]对捐赠金额在5000日元以上的个人捐赠者实行在其个人捐赠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制度。具体而言,捐赠者应纳税金额={个人所得-(捐赠金额-5000日元)}×税率,其中捐赠金额在作减税计算时以个人年总收入的40%为上限,该政策对小额捐赠者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旨在鼓励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国立大学特别会计制度规定的社会捐赠主要是指奖学捐赠。奖学捐赠主要是指民间企业、财团及个人以支持和奖励教育研究为目的的社会捐赠,也包含那些用途指定的来自民间研究支援团体的研究助成金。这一时期,“国立大学所获得的社会捐赠以对教育研究进行支持和奖励为主要目的,来自民间的捐赠金及有价证券”[8]。国立大学募集社会捐赠的总体实绩是,1983年募集到150亿日元,以后逐年有所增加,1992年募集到501亿日元。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每年增加幅度不大,到法人化改革前的2003年募集总金额达到556亿日元。以2001年为例,社会捐赠的金额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各国立大学《2001年度表》相关数据作成。

2001年度日本99所国立大学募集到的社会捐赠资金总金额是483亿日元,平均每所大学的募集金额为4.88亿日元。但各国立大学募集社会捐赠资金的差额非常大,募集金额最少的大阪外国语大学只有360万日元,而募集金额最多的东京大学为51亿日元,整整相差1416倍。现将募集金额前10位及后10位国立大学的情况用表格的形式加以说明。

从表3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传统强校和综合型大学在募集社会捐赠资金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日本大学传统“7强”也就是旧制7所帝国大学所募集到的社会捐赠资金雄据前7位,而且数额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募集金额差距不仅仅只是在强弱校之间出现,强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东京大学和排名第10的广岛大学相差398776万日元,前者是后者的4.6倍。排名后10位的国立大学则多以新制文科大学和小规模、单科型大学为主(如表4所示),这些大学在募集社会捐赠资金方面明显处于不利位置,难以和以7所旧制帝国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传统强校相提并论。

三、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的社会捐赠

1999年7月日本国会通过《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2000年5月文部省提出“根据特例法实施法人化”,并于同年7月成立了由现任国、公、私立大学校长、财界和大众媒体有关人士共53人参加的“关于国立大学等的独立行政法人化调查讨论会议”。会议于2002年3月26日发表了《关于“国立大学法人”新形象》的最终报告。报告中指出,按现行法律规定,目前的国立大学作为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在预算、组织、人事等方面都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自由灵活开展教育研究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亟待改革。2003年7月,日本国会审议并通过了《国立大学法人法》,作为改革的法律基础。2004年4月l日起,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正式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施行。法人化改革后,日本国立大学在法律基础、机构性质、预算分配方式、雇用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见表5)。

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作为日本国立大学主要经费来源的国家运营费交付金年年下降(见图1),在法人化改革的第一期的6年间运营费交付金减少了5.80%,减少金额达到720亿日元。另外,加上日本国立大学学生学费上涨困难等原因,造成学校日常运营经费面临压力。为了维持高水准的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日本国立大学认识到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外部资金的不可缺性,开始重视对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的争取。法人化改革后,各国立大学不再属于国家机构而是作为独立法人存在,有关社会捐赠的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获得的社会捐赠年初作为预算全部上缴国库,再以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支出的制度已不再存在,各国立大学按照捐赠者的意愿自主接受其所捐赠款项并支配使用。

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决议《日本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中指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费、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支援,还要积极争取和确保来自民间企业及个人的捐赠、科学研究委托经费;附属医院的收入;社会事业收入等大学自主财源,要使大学财源多样化”[9]。这是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明确指出社会捐赠是日本大学的一个重要财源。对日本国立大学而言,法人化改革后,国立大学面临运营经费减少的困境。为了教育研究环境的改善,争取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社会捐赠成为国立大学维持大学多样化活动的重要外部资金来源,并逐渐得到各国立大学的重视。以前那种“捐赠―接受”的被动地位得到改变,各国立大学一改过去在募集社会捐赠过程中的不作为,开始重视校友会等吸收社会募集资金机构的作用。以前校友会是学院设置的机构,现在各国立大学都把它作为校级机构而设置,主要职能是针对社会个人和法人积极募集社会资金。据东京大学和野村证券在2007年进行的联合调查研究显示(如表6),有募集社会捐赠经验和实践的国立大学比例高达84.8%,已经超过了私立大学的82.5%[10],短短三四年时间在募集社会捐赠上,日本国立大学已经开始积极主动采取行动和措施。而地方公立大学有募集社会捐赠经验的只有14.8%,还处于比较被动的阶段。

截止2009年,日本国立法人化改革已经完成了第一期中期目标,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成果之一的日本国立大学经费来源多样化已经初步显现(见图2)。

以2008年为例,日本国立大学经费收入中比例最高的仍然是来自政府的运营费交付金拨款,但比例却已经有较大幅度下降,由法人化前的68.12%下降至44.67%;大学附属医院收入超过学杂费收入排第二位;社会捐赠资金占总经费的比例缓慢上升至3.12%。可以看出,日本国立大学所获得的社会捐赠收入总体规模还很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国立大学社会捐赠募集金额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的2003年,募集到的社会捐赠金额是556亿日元,到2008年上升为825亿日元,增加了269亿日元,增长幅度为48.38%。日本国立大学社会捐赠募集金额虽然在2006年出现过小幅下降,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势头,不过相对于国立大学总经费而言规模依然很小,仍处在“起步阶段”。

从日本国立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的现状来看,社会捐赠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基金进行捐赠;二是奖学捐赠;三是讲座捐赠。后两种捐赠表现为直接对大学经费进行捐赠。

(一)基金捐赠

日本较大规模大学一般都设置有自己的基金,现在很多一般规模的大学也开始考虑设立基金。日本国立大学在法人化改革后对设立基金的态度比较积极。日本大学把基金作为社会捐赠资金的“蓄水池”,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经营和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用于支援大学的教育和研究,属于“果实运用型基金”。

以日本国立大学基金规模最大的东京大学基金为例。2005年4月设立了负责东京大学基金筹集、经营和管理的专门机构涉外本部,现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负责涉外本部全面工作的理事一名,由东京大学具有一定管理和经营经验的人担任。理事以下设副理事两名,来自日本民间企业高级管理层。这三人组成东京大学基金的核心管理层,带领由特任职员组成的工作团队,活动在基金募集的第一线。东京大学涉外本部现有11名特任职员,其中8名为特任专门员,3名为特任专门职员,全部具有民间企业工作经历。法人化改革后的6年期间,东京大学面临来自政府的运营交付金共减少65亿日元所带来的财政压力。[11]2010年东京大学制定了“东大2000”计划,也就是到2020年基金目标总额达到2000亿日元。然后东京大学每年按5%的经营收益率,相当于每年100亿日元用于进行学生奖学支援(20亿)、研究者支援(30亿)、校园及设备建设支援(50亿)等。截止2010年3月,东京大学基金共募集到217.15亿日元社会捐赠资金(图4、5),扣除其中用途指定的捐赠129.68亿日元和募集捐赠的人员开支及活动经费9.12亿日元[12],作为基金积累的金额为78.35亿日元。就基金募集实绩来看,东京大学作为日本最高学府募集金额并不理想,要实现“东大2000”的计划目标还任重道远。而且,占总募集金额4.2%的人员及活动经费偏高,适当控制募集成本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民间企业法人和一般个人捐赠分别占到总捐赠金额的58.96%和34.03%,具有绝对优势。而来自东京大学毕业生的捐赠只占到6.26%。2007年,美国大学共募集社会捐赠金额为297亿美元,其中来自毕业生的捐赠超过27%[13],其中差距不难看出。

(二)奖学捐赠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对奖学捐赠实行的是文部科学省委托大学校长经营管理的制度,学校没有自。法人化改革后这种国家层面的委托管理制度已不再存在,各国立大学开始制定新的规章来对奖学捐赠实行管理。国立大学把获得的奖学捐赠作为实施产、学、研合作政策的一部分,鼓励以接受捐赠方的委托研究的方式来接受来自社会的奖学捐赠。以个人和研究室名义接受的社会奖学捐赠要严格遵守各大学制定的规章并承担相应义务,大学则以研究助成金的方式拨付给受捐赠的个人、研究团队或者研究室。法人化改革后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各大学开始实行按一定比例对奖学捐赠收取管理费作为间接收入来补充大学经费的制度,而且收取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例如,东京大学在2008年就宣布将管理费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30%。其他国立大学大都维持在10%的水平,也有极少大学仅仅扣除5%作为管理费。[14]

获得奖学捐赠较多的大学(见表7)都是日本的传统强校,拥有医学部的综合性大学更容易获得来自民间企业和财团的捐赠。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日本传统“七校”在募集金额总体上有很大优势,但这“七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排名第一的东京大学几乎是排名第七的名古屋大学的5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旗舰大学在获取资金支持方面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三)讲座捐赠

这种方式在日本私立大学中开设较多,特别是在日本首都圈和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圈,讲座捐赠被众多私立大学广泛采用。法人化改革前只有少数国立大学利用社会捐赠开设讲座;法人化改革后,国立大学开始重视这种吸收社会捐赠设置讲座的方式。讲座捐赠是指学校接受来自社会的捐赠开设讲座,讲座中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助教等的人员费和研究经费也多由捐赠企业承担。但讲座开设时大学作为讲座的提供者,对讲座的内容等有很严格的审查制度,例如与军事有关的讲座是不被允许开设的。目前日本国立大学中开设捐赠讲座最多的是东京大学,从2008年末到现在共开设了84个讲座。其中医学、工学两学科占了半数以上,经济、政治、语言文化等文科专业也设置了讲座,但数量极少。通常这种捐赠讲座的设置都有一定期限限制,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申请更新。东京大学由于受学校规程限制,捐赠讲座的时限以3~5年居多,但医学方面的捐赠讲座设置时间常常会得到延长,设置持续十年以上的捐赠讲座也出现过。医学、工学等学科设置捐赠讲座,捐赠企业常常负担讲座运营的全部费用,但对于经济、政治等文科讲座的捐赠大都仅仅只局限于资料和书籍等方面。讲座捐赠的金额一般在1~2亿日元之间,但也有捐赠超过3亿日元的情况。[15]

目前这种捐赠方式在日本国立大学中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规模很小。设置捐赠讲座最多的东京大学也仅仅只有84个讲座,这相对于东京大学全体讲座数量来说还十分少。其他国立大学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对于饱受研究经费不足困扰的日本国立大学来说,它们最希望得到的是能直接用于研究的资金,这对于以捐赠讲座方式进行捐赠的推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捐赠者的角度来看,企业法人捐赠者可以利用设置讲座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个人捐赠者也可以利用贯名讲座的方式使自己的捐赠行为得到表彰。所以,希望大学设置讲座捐赠的法人和一般个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因此,如何协调大学和捐赠者之间的目标和需求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与奖学捐赠相比,讲座捐赠者是通过捐赠设置了讲座这一大学学术活动组织,而且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讲座研究内容与捐赠企业有很强的关联性,那么其研究活动可能只对特定企业有利或者是有直接利益贡献。这种情况涉及到学术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也可能是这种捐赠方式目前还收效甚微的另一个原因。

四、结语

从本文的研究来看,日本国立大学甚至是帝国大学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也曾出现过吸收社会捐赠资金办学的历史,但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出现过。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前,日本国立大学完全依靠政府财政预算进行运营,对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没有引起重视,只有部分传统强校接受了一定数量的以奖学为核心的社会捐赠,但学校之间的金额差距也很大。法人化改革后,日本各国立大学面对财政压力,为了维持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开始意识到国家财政预算以外社会捐赠等外部资金的不可或缺。现在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第一期中期目标的6年已经结束,这期间国立大学主要通过基金捐赠、奖学捐赠和讲座捐赠等三种方式募集社会捐赠资金,所获得的捐赠金额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但相对于日本国立大学总经费而言规模还很有限,仍然处在“起步阶段”。由于日本国立大学传统上没有重视社会捐赠,募集能力和经验都相对低下,面对捐赠意识和文化都相对缺乏的日本国情,如何快速把社会捐赠推进到“快速发展期”,还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居泰彦.高等教育担の新代をく[J].代の高等教育(IDE),2007(7):7.

[2][5]天野郁夫.大学のファンドレイジング―日本の■[J].代の高等教育(IDE),2006(10):6―7.

[3]旧制高等学校料保存会.旧制高等学校全(第5卷)置.■[M].日本:昭和出版,1982 . 58-59.

[4]九州大学立五十周年念会.九州大学五十年史[M].日本:九州大学创立五十周年纪念会出版,1976.89.

[6][7][9]伊藤学司.大学に■する寄付金政策[J].代の高等教育(IDE),2006(10):12―15.

[8]日本文教予算事研究会.文教予算の■ガイド・大学(平成10年度)[M].日本:第一法规出版,1998.12.

[10]片山英冶,小林雅之.日本の大学の寄付募集の状[R].2007.20.

[11][12]东京大学基金网页..20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