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纲格式十篇

时间:2023-03-23 19:33:11

采访提纲格式

采访提纲格式篇1

新闻报道过程中侵犯隐私权的表现

隐私是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纯属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的领域。①采访过程中,主要有暗访、任意闯入、盗用、材料使用不当等侵犯隐私权的现象。

暗访。暗访是指记者隐瞒自己真实身份或不暴露自己真实采访意图进行的采访活动。公共场合进行的有关社会公共利益的暗访,不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相反,私人场所或其他不公开场所进行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暗访,就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北京台记者在郭德纲的私人别墅未经业主允许进行偷拍,侵犯了郭德纲的隐私权。

任意闯入。我国宪法和刑法规定公民住宅不受侵犯。②在“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中,记者未经允许,私自闯入郭德纲住宅,进行采访,侵害了郭德纲的隐私权,不受采访自由的保护。

盗用。盗用主要是指违反规定查阅、拍摄被采访者及与其相关的个人资料;偷阅他人日记及私拆个人信函;利用电脑私自进入限制访问的网站获取个人资料等行为。“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中,记者监视和强行采访侵犯了郭德纲的隐私权。

材料使用不当。新闻报道具有面向不特定受众、公开性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主要有:对姓名和肖像使用不当,对个人财产、婚恋、家庭状况等材料的不当使用,对他人已经成为历史的档案材料进行报道等情况。

新闻传播中隐私权保护的策略

国外解决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矛盾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新闻自律的“英”式做法和加强法律保护的“美”式做法。③我国要实现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是指处理公民隐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服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原则。公共利益对于私人利益具备优先性,两者冲突时以公共利益为先,隐私权受公共利益的限制。或者说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关联时,就不具有了隐私性,新闻媒体的报道就不侵犯隐私权,如涉及犯罪的隐私不受法律保护。

2.坚持人格尊严原则

新闻媒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不得以伤害人格尊严为目的。个人行为涉及交通、消防、治安及社会文化生活、卫生健康等公共事务时,报道应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公众人物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决定了其隐私权会受到适当的限制。他们的生活圈子和各种社会活动,都成为追踪报道的对象。但完全私下的、与社会并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私生活,则不应受到侵扰。在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予以限制时,必须保护公众人物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3.坚持当事人同意原则

保护隐私权是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利益,如果当事人同意公开其隐私, 则意味着放弃了隐私的权利,对其进行报道不构成侵犯隐私。当事人同意的方式有两种,即明示和默示。明示指当事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表示放弃其隐私。一般发生在新闻报道可能会涉及个人隐私的时候,媒体在采访、报道之前征得了当事人的同意,而当事人也明确表示自己放弃其隐私。默示是指当事人虽未采用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明确表示放弃其隐私,但通过行为可以推定其已经放弃了这一权利的情况。如当事人将涉及其个人隐私的日记或信件公之于众,则可视为其默示放弃个人隐私,新闻报道中若涉及这些隐私就不构成对其隐私权的侵犯。

4.坚持从业人员自律原则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要自觉使新闻职业道德落实到实处。对于公众人物的报道,要遵循权利协调原则和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原则。

权利协调原则是通过一种权利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做出让步,使另一种权利得到基本满足而得以最终实现的。隐私权与知情权发生冲突时,应进行适当的协调,做到既满足公众社会知情权的要求,又尊重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满足公众合理兴趣原则是指新闻报道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应符合“公众的合理兴趣”,是公众应知的、合理的。大众传媒不应靠宣传名人的隐私来取悦公众,以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或收视率。对于公众人物与社会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信息、私人领域和家庭活动,除非本人同意,媒体不得随意公之于众。否则,可能构成对其隐私及尊严的侵犯。

注释:

①③赵中颉:《法制新闻新论》[M],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②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记者》[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采访提纲格式篇2

二、 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三、 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能否建立起谈话时的融洽气氛,是采访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记者给采访对象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他(她)的外表、衣着、随身物品。一般情况来讲,记者的外表应当尽可能朴素平常,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记者的随身物品。

四、 在见到采访对象之后,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先进行一下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核实。如果在沟通过程中被采访对象能感受到记者对他的情况非常了解,会比较容易拉近距离。同时,根据现场沟通情况再次核定采访提纲,如果有些问题比较敏感,自己拿不准该不该问,应就这些问题和当事人进行交流,在得到当事人确认后,再进行采访。这样,在确认采访提纲的同时,也让当事人对所要采访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至于显得太突兀,可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 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开门见山打开采访话题。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六、 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好的问题是那些具体到做什么事时采用什么交通工具、晚餐有几个菜的问题(当然得跟表现人物性格有关,不要变成狗仔队),就好像我们会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来看出他是个喜欢享受的人还是个苦行僧一样,我们的文章也要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了解我们采访的人。

七、 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无论何时,对何人都有平等的尊重,这很重要,不要因为对方地位高而不由自主地想办法让他愉快,或者让他不快(有人认为用问题激怒对方显得自己很有水平,事实上你和对方不是对立关系,你的任务是得到回答而不是表现你自己),也不要因为对方是卑微的人物而忽视对方的感受。

八、 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九、 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在采访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尽量让自己的表情和采访的内容相一致,并通过点头等肢体语言来回应对方的话语。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采访中要把自己的通讯设备打到静音或者关机状态,避免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声响。

十、 在采访中一定要仔细听对方说话,并从他的话语中搜集新的采访点。无论是在提出问题时还是在倾听对方回答时,记者都要专注,不要在提出问题后就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而是要看着对方,专心致志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内容。这样一是显得尊重对方,同时也可以了解对方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被采访对象没有表达清楚或者偏离主题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引导。

十一、 要学会随机应变。不管你事先采访提纲准备得多么充分,真正采访时,我们总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想像。这时候,就需要随机应变,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

十二、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采访人的行为举止,甚至说某些话时他的眼神表情,这些细微之处常常凸显他的价值判断和他的性格。这个细节写进了文章,读者能够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被采访者的处境。

十三、 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十四、 采访时间不要太长,除非你和被采访者惺惺相惜而引发了别的讨论(那个时候采访其实也已经结束)。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该问的问题问完,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效的问题上,否则会让被采访者不耐烦。

十五、 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十六、 在采访结束后,如果有时间,可以和被采访对象进一步交流,就采访报道进行一些探讨,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更多讯息,也可以对我们的采访进行一些补充。同时也能拉近我们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和他们成为朋友。

采访提纲格式篇3

    关键词:报道;编辑;特点与方式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45-01

    一、电视深度报道编辑的特点

    (一)深度报道的编辑人员需集策划、采访、编辑于一身

    深度报道的报道对象复杂、思想性强,同时素材量巨大,节目结构也比较复杂,前期策划、采访和后期的编辑必须达到高度的融合,任何一个环节与其他环节相脱节都不能将整体工作做好。所以,在深度报道编辑时,新闻采集者一记者会坐在编辑人员身边一起看素材,他会告诉编辑,他的新闻主题是什么,他需要哪些镜头,他提问的哪一段是在录像带的哪个位置。一般来讲,策、采、编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深度报道,只有这样,编辑人员才能充分领会策划者和记者的意图和思想,将策划思想贯彻到底,将采访中得到的信息充分表现出来。

    (二)深度报道的编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深度报道编辑面对的素材十分丰富:画面、同期声、报道词、音响、音乐、图片、动画、理性材料等,凡是电视新闻允许使用的视听元素都在此之列。而且,伴随着采访类型的多样化、伴随着采访范围的扩大、采访深度的提高,所获得的素材将越来越纷繁复杂。光是将这些素材连缀起来组成一个几十分钟的简单故事,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致,更不要说使各类素材相互融合,展示出生动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了。所以,深度报道的编辑需要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用新颖的手法吸引人,用靠视觉、听觉联想的确切性和创造性以及有目的的剪辑,使节目既能深刻起来也能富有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

    (三)深度报道编辑需要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结合

    相对于消息类新闻,深度报道编辑担负的任务更多,它要驾驭主题、谋篇布局、选择表达方式、撰写报道词、组接镜头等。理性思维可以使编辑面对形象素材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对事物进行准确判断,从纷繁的头绪中,迅速抓取主线、提炼主题、划分层次、结构全片,并对信息进行辩证的选择、取舍和组合。同时,文字逻辑作为理性思维的基础,它无疑是编辑在写作报道词、组织电视新闻语言时的有力支持。

    形象思维对于深度报道编辑同等重要,新闻中的所有信息和内容必须经过形象思维的处理得以具体化,理性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也必须经过形象思维才能转变成电视画面形象的逻辑关系。电视深度报道的时间长、容量大,能够使声画元素的叙述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深度报道中,画面、同期声处于更加独立和重要的地位,编辑者不能使它们流于形式而成为报道词的附庸,要真正在电视新闻的可视性上下工夫,精心捕捉信息量大、生动有趣而又意蕴深刻的镜头,使它们按照蒙太奇的规律艺术地组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电视深度报道的魅力。

    二、电视深度报道编辑的方式

    深度报道编辑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挑选有用的镜头组合、有意义的段落,并根据构思完成叙事表意的目的,且有节奏感地进行排列,中间要经过好几个环节,而且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斟酌,反复推敲。

    (一)熟悉素材

    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由于事件情况、采访对象的变化以及采访思路的转变和采访的深度的提高,采访所得的素材往往会跟实现策划的结果有很大出入。有些想要的素材没有拍到,而一些没想到的素材却拍上了。同时,也并不是所有拍到的素材都是有用的,有些素材内容的信息量不够,有些素材不够清晰,有些则不够"平、稳、准、匀"。因此,应该认真审看、熟悉一下素材,这对下面实际编辑时迅速进入角色以及提高编辑的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二)设计编辑提纲

    深度报道编辑是必须设计提纲的,提纲是实际编辑的基本依据,所有素材都是根据它提挈组合起来的。编辑提纲对节目的整体结构、段落层次、重点要选用的镜头,以及哪些地方用同期声,哪些地方配解说,哪些地方配音乐等都要有所粗略的规划。然后,根据这个编辑提纲将整个节目的内容在头脑里过一过,看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

    (三)正式编辑

采访提纲格式篇4

[关键词]采访工作;采访方式;利弊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6-0084-03

近年来,受网络技术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网络采购、联合采访、资源导航等新型采访方式与传统采访方式并存的局面。但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书目预订和现场采购仍是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两种采访方式[1]。随着图书馆采访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现行的两种主要采访方式的利弊也日益凸显出来,给采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着重对书目预订和现场采购两种主要采访方式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书目预订的优劣

1.1 书目预订的优势

书目预订是指图书的发行商或经销商向图书馆发出已经编制好的书目信息或者是将要计划出版的书目信息,图书馆根据本馆的馆藏需要对这些书目信息提供的图书种类和复本量进行勾选登记,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拟订订单发给发行商或经销商,发行商或经销商再按照预订的种类及复本数送达图书馆。这种采访方式有信息量大,选择范围广;信息源稳定,系统性强;图书准确、快捷等优势[2]。

1.1.1 信息量大,选择范围广。书目信息能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学术领域图书出版发行的情况,包括介绍图书的作者、出版者、出版地、出版时间、图书内容、图书价格、适合读者群范围等情况。不同种类的书目信息分别记录了不同种类文献的出版、发行情况。因此,图书馆通过书目信息来了解文献的出版发行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公共图书馆特别是省级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搜集和传递的重要机构,要收藏不同种类、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版本装帧形式、不同地域等图书文献资料,具有收藏数量大、范围广的特点,这就需要图书馆采访人员必须大量掌握图书文献的出版发行信息量,而通过书目预订这种采访方式,采访人员就可以根据大量的书目信息掌握各种不同类型文献的出版发行信息,然后根据读者需要和馆藏收集方向有计划、选择性地购买所需文献。

1.1.2 信息源稳定,系统性强。以《社科新书目》《上海新书目》《新华书目报》以及各地出版社和书商自行发行的书目等为代表的书目信息作为一种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它同其他期刊杂志一样,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系统性的出版发行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图书馆采访人员能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加以获取和控制。图书馆的文献采访作为一项常规性、系统性、连续性的基础业务工作,需要有相对稳定的书目信息源,特别是对一些多卷集、丛书系列图书、连续出版物等文献信息资料需要系统性强的书目信息来满足所采购文献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目前公开的书目信息如《新华书目报》《中华读书报》等书目信息资源就已具备信息源稳定、系统性强的特征,采访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书目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购买这些文献资料,以此确保图书馆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1.1.3 图书准确快捷。就是图书馆采访人员在采购新书之前利用某种工具和方法对拟采购的图书在本馆的收藏情况进行检索查看,避免重复购买或盲目购买现象的发生。以重庆图书馆( 以下简称“我馆”)为例,每年都要购买新书10万册以上,随着购书品种数和单册数量的增加,给工作增加了难度。一旦不准,就会导致重复采购和盲目采购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工作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什么途径来又快又好地对拟购文献进行是采访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采访人员通过书目预订这种采访方式,利用书目信息提供的ISBN号、题名、出版者等检索途径可以准确、快捷的进行图书。

1.2 书目预订的不足

1.2.1 一些书目提供信息欠真实和准确。书目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在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一种桥梁纽带的关系,以获得采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现一些书目提供的信息欠真实和准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文献使用时间不明确。一些时效性强的图书在书目介绍中没有提供准确的时间范围,使得当这种书实际到达的时候已经不适合读者需要了,以公务员考试参考资料、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参考资料及计算机方面的教材较为突出。二是图书内容的介绍欠准确。一些出版物在书目介绍中对有关少年儿童不宜的内容没有提及,当预订的文献到达时,发现有暴力、早恋等内容,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害,明显不适宜少年儿童阅读。

1.2.2 文献到货率不高、到货周期长。通过书目预订的文献通常都是出版发行部门计划要出版发行的文献。有时出版发行部门会根据市场需求和预订数量来决定某种文献的出版发行量。如果市场需求少,预订数量不多,再加上受物价、利润等因素的影响,出版、发行商有可能会相应的取消该种书的出版计划,这样就会造成预订的图书不能到货。或者受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已经出版发行的书由于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即使预订了也不能按时到货。例如早些时候比较畅销的官场小说《二号首长:当官是一门技术活》以及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读点经典》系列等文献就是如此,影响了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效果。从到货周期来看,根据图书馆有关行业规定,80%的图书到货周期应控制在45天之内,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预订了的图书根本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到货,到货周期往往比规定的时间更长。

2现场采购的优劣

2.1 现场采购的优势

现场采购是指图书馆采访人员直接到出版发行部门、图书供应商的库存地直接采选已经出版发行的成品出版物的一种采访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的特点是看样书订货。从我馆目前的现场采购方式来看,有经常性的现场采购、各种书市开幕前的团体采购和全国书市的北京选购。这种采访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

2.1.1 采访周期短。现场采购一般都是在图书馆所在地的新华书店及书市去选购,由于路程近,采访人员一个工作日内就可以选购大量的文献。

2.1.2 到货时间快。每当完成一批图书的现场采购后,图书供应商就能及时地将所购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就能对每一批到馆图书进行及时验收、编目,以最快的时间把图书送到读者手中。

2.1.3 能有效控制图书采访质量。现场采购的图书均是已经出版好了的各种文献资料,采访人员可以直接根据图书的内容、文字、图形、印刷、开本、版式等直接进行鉴别而决定取舍,从而有效控制了到货图书的质量。

2.2 现场采购的不足

2.2.1 质量不高,容易重复购买。现场采购工作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质量问题。一是由于现场采购一般是用采集器通过图书提供的ISBN号来,有些书由于ISBN号不准确,或者一号多书,这时就会不准确。二是利用图书采集器来有时间差的局限性问题。通过利用采集器对本馆的书目数据进行过后,才把需要决定购买的书目信息提供给供应商,然后再由供应商根据订单发货,而这期间其他图书的采购工作也在同时进行,这样,对于在这个时间范围间内已购买的图书无法提供数据,导致重复购买的结果。

2.2.2 采访广度不够,容易出现漏购现象[3]。一般来说,公共图书馆具有服务人群范围广、用户对文献需求品种多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图书馆的馆藏必须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以便能适应不同读者群的需要。但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现场采购样书的货源涉及面相对较窄,在广度上往往不能达到公共图书馆的采访要求,另外,由于图书馆文献采购具有品种多、册数少、单册价格低,采购数量大等特点,特别是一些学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图书,由于利润低等原因,供应商往往不愿意提供货源,这样就会容易造成漏购现象。

3图书馆科学使用采访方式的对策

图书馆搜集文献资源的方式很多,除了书目预订和现场采购是图书馆常用的两种采访方式外,还有网络采购、邮局采购、委托采购、征集交换等,但无论采用何种采访方式,都必须从效益、效率、成本、质量等几方面去考虑,在采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采访工作必须遵循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威先生提出的“三最”原则,即用最小的成本为最多的读者提供最好的图书。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优化整合采访方式,使之取长补短[4]

充分发挥书目预订采访方式信息量大、选择范围广的优势,广泛搜集书目信息资源,包括一些国外的书目资源,在真实客观分析、使用这些资源后再将有购买意向的图书确定下来。改变现有由图书采访人员到图书发行部门或者供应商处现场采购的模式,让供应商或者图书发行部门将图书馆要买的书送到图书馆,让图书馆采访人员直接在本单位进行现场采购。或者说对一些专业性、学术性强,出版周期长,数量少的书可以用书目预订这种采访方式进行采购。对一些通俗性、科普性等大众读物尽量采用现场采购,以缩短采购周期。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使用网上订购、微博荐购等方式,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提高采购速度。不同的采购方式能互相取长补短,提高采购质量。

3.2 借鉴国外先进的采购方式

20世纪70年代被欧洲各国广泛采用的美国的纲目采购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进采购方式[5],它先由书商编印出一本类似主题词的小册子,发送到各级、各类图书馆,然后由各图书馆根据本馆服务的方向、读者群体等确定采购纲目。书商收到采购纲目后,就会主动将纲目中涉及的图书类别送到图书馆来,采访人员就可以根据本馆的读者需求和馆藏目标自由的选择图书。这种方式适合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购品种多、单册价格低、采购数量大的特点。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这种采购方式来考量供应商提供文献的能力。因为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我国每年出版的文献数量大,但发行市场管理混乱,文献价值良莠不齐,盗版图书时有出现,图书馆采访人员可以根据供应商提供的采访纲目及相应涉及的图书质量进行甄别和对比,从而有效控制供应商所提供的文献质量。

3.3 建立学科馆员合作采访制度[6]

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就开始建立学科馆员合作采访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学科教师、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络制度,他们通过专家选书、读者推荐采购、采访人员协调等采访方式,努力改善馆藏资源建设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也建立起学科馆员合作采访制度,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很多馆都建立起了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这一组织,并且通过该组织来行使学科馆员合作采访的职责。这固然是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种创新,但还不够完善,因为这个组织的成员依然是图书馆的馆长、分管馆长、采编部负责人和其他部门负责人,没有其他专家、学者和读者参与,日常工作依旧是本馆采访人员去做,由于受专业知识、学术水平、业务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免给采访人员对出版信息、专业文献信息等文献采购信息获取能力与控制能力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采访工作的质量。因此,可以建立读者、专家、科研人员、馆员等广泛参与的学科馆员合作采访制度,通过他们的建议和推荐,共同完成采访任务,以便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同时兼顾藏书质量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景娜,刘淑娥,王妙丽.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方式实证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2):34—36.

[2] 张丽萍.高校图书馆采访方式与质量控制[J].榆林学院学报,2008,18(6):95—96.

[3] 陈学清.中文图书采访决策模式的选择性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4):14.

[4] 张丽萍. 高校图书馆采访方式的整合及采访质量监控 [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6(2):69—71.

采访提纲格式篇5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对于新闻采访,七分靠采、三分靠写,从这可以看出采访在宣传报道中的价值。采访是靠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的,采访不止是被采访者与采访者间的信息沟通,也是被采访者与采访者间的思想交流。成功的采访,不仅展现在采访人员的提问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采访者魅力,所以要高度重视提问与采访技巧。

一、清楚采访目的,知道要从采访中获得什么

从事电视新闻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的采访原则,将既定目标作为从事新闻工作的依据与要求。在提问采访期间,清楚观众最关注的方面,透彻的采访观众想了解的方面,所写的稿件才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广大观众共鸣。即使是联络感情,杜绝冷场刻意准备的语言也不能和主题偏离,要为完成任务打好基础。

二、为提问采访做充足准备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要被采访者与采访者对采访问题做好交流,就能保障采访工作正常进行,所以在采访之前采访人员必须做好准备,如:拟定好采访提纲,结合提纲发问,或者提前将采访要求、目的告知受访人员,让他们配合。通常,采访人员准备的越好,越能促成采访工作,让过程更透彻。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需要提问的问题,语句应通俗易懂、长短适宜,不能太长,提纲简洁有深度。

三、提问采访始终都有逻辑

采訪人员的提问必须严格遵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表层到实质、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就采访目的与事态发展,结合整个事件的逻辑关系进行发问排序,虽然在交流采访期间很可能被打断,只要清楚逻辑关系就能适时提出下个问题,然后依照自己的想法理清整个事情的发展进程,为观众呈现出条理清晰的事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西一棒子、东一榔头的碎敲,更不能铺天盖地的发问,没有边际的提问只会影响被访者的思绪和发挥。

四、采访人员必须正视提问过程

通常,被采访人员必须是当事人或者知情人员,采访人员则是求知者与问路人,它体现了业内原则,采访不是给予而是吸收。为了让整个采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访人员必须正视自己的提问态度,重视语气的和谐,不仅要亲近自然,更要不卑不亢,以求教的态度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对采访人员进行提问,然后再仔细耐心的倾听。由于采访本就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交流的好坏主要看双方在交流期间是否尊重、平等。设想一下,谁都不想和一个必须仰视的人谈话,所以受访人员在整个采访期间必须尊重采访人员。

五、受访人员不同,提问形式不同

受个体差异影响,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性格与脾气。对于受访人员的差异性,从事新闻采访的工作人员必须事先清楚被采访人员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使用恰当的提问形式,让被采访人员和采访人员收到理想效果。

(一)开门见山。该形式主要针对两种被采访人员,第一类是受访人员比较熟悉的人,第二类是社会经验相对丰富、文化级别偏高的人。由于前一种比较熟悉,寒暄、客套的太多反而很见外,此时受访人员可以使用直入主题、单刀直入的方式,如同老朋友见面一样进行聊天,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采访工作,收到一些意外的成果;后一种因为有很好的阅历与社会经验,如:受访人员属于某个单位的高级领导,由于高级领导工作区域影响了采访者的谈话方式,他能快速领会采访者目的和意图,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积累,就能清楚知道此次采访的内容与目的。

(二)启发与引导。在日常采访期间,大多数从事新闻的工作者遇到的受访人员,对于采访提问都存在或轻或重的紧张,部分还未开口就已经脸红,部分说起话来经常西一句、东一句,不清楚说的什么;部分受访人员,不管采访人员怎样引导,都不能正常找到感觉,不知道采访人员的目的,只是笼统客套的回答:其实没有什么,这是应该做的。我不知道说什么,你直接去问我们领导吧等。针对这类情况,采访人员不能随意放弃,特别是对方是唯一的知情者时,更不能放弃。它要求采访人员使用启发、引导等形式,最大程度的缩小发问的区域,进行有步骤的提问,然后再帮助受访人员进入状态,进行有效沟通,在交流中找准机会,得到相对理想的资料与素材。

六、提问采访期间必须注重的细节

(一)提问过程具体化。不管是哪种事物都有生成、发展和结束,当采访人员准备提问时,必须始终围绕主题,就简单而具体的方面着手,从最近的事件或者容易回复的方面进行提问,然后再循序渐进,慢慢将被采访人员引领到采访主题中。

(二)提问过程抓住关键与主体。通常受访人员受环境与空间影响,受访与采访人员没有长时间工作、生活在一块,在采访提问期间,如果受访人员的谈话偏离重心,采访人员必须用委婉的语言拉回主线,避免答非所问的场景,不仅影响效果,同时也是浪费时间。

(三)问答结束前进行回顾。当受访进入尾声时,很多受访人员都会出现松懈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在问答结束前要注意以下方面:复核被访者材料,特别是自己不清楚又很重要的方面,必须向受访者进行确认与补充,这样才能展现新闻的精确性与真实性。回头看看是否有漏洞,及时补充,避免占用或者延误报道的具体时间。

采访提纲格式篇6

一、实地考查的认识

当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为

(一)地区普遍调查提纲。地区普遍调查提纲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被调查地区的一般情况,包括该地区的 历史 、地理、气候和 交通 、行政区划、民族情况等方面:也包括该地区的风俗、宗教、语言、文字的状况。然后是地区普遍调点部分 音乐 情况。乐种情况,包括:1.乐种的数目,包括民歌、说唱、戏曲、乐器、歌舞等;各乐种的名称及来源、流行区域、时间和阶层;演出形式和场所,各乐种 发展 演变状况等等。z.唱腔、曲牌、曲目的名称及来源,经常演唱演奏的曲目名称、流派的情况、剧种和曲种使用的辙和韵等等。3.乐队组合、以及演员的情况,包括乐器的名称来源、定弦法以及乐队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4.民间音乐组织:各个乐种的组织情况:各个乐种的演出场所和时间;各个乐种组织的发展兴衰及原因:具有代表性艺人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专长及健康情况等等。最后,地区普遍调查提纲还包括其他资料的搜集,搜集民间剧本、唱本、脸谱、剧照;搜集罕见的乐器、公尺谱、锣鼓谱;搜集有关的民谣、传说故事、绘画、剪纸、雕刻、拓片及出土文物等。

(二)重点乐种调查提纲。重点乐种调查包括:首先是一般情况。1.名称,这一乐种有哪些习惯的叫法,这些名称的来源及有关的 文献 记载。2.源流沿革,这一乐种的形成发展兴衰情况。3.流传情况。4.艺人的情况。5.音乐情况。包括(1)演奏形式、乐器的数量、演奏人数排列位置等;(2)乐器方面的情况;乐器的名称、定弦法演奏法乐器构造等等;(3)乐曲方面情况。曲牌数目,曲牌名称等;(4)乐曲演奏。乐曲是单曲牌还是曲牌连缀,曲牌之间是如何连接的,该乐种和其他乐种的关系,包括该乐种在乐器和乐曲等方面和其他乐种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三)专题调查提纲。专题调查提纲主要包括:1.产生某一乐种或没有音乐现象的社会原因;2.调查专题与当地人民生活的联系。比如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生活等的紧密联系等方面;3.与其它地区的音乐形象的联系等等。专题调查的提纲一般是比较灵活的,应仅仅围绕着调查的目的,也就是所研究的专题展开。因此其内容格式就依研究者的课题来决定了。但基本上包含上述几项内容。

五、图文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摄影资料的搜集。调查者对于民间的演出活动、演唱或演奏形式、罕见的乐谱以及民间音乐相关的出土文物如乐佣舞佣等都应加以留意并拍摄照片。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进行录像,使记录更为逼真生动。在拍摄时应该注意爱护原物,因为一些曲谱或出土文物都有很大的价值,一旦损害损失无法弥补,千万要注意不能损害。为了自己的信誉,也为了更好地保存好这些珍贵的资料,拍摄完毕应该立即归还,不能让主人或保存这些资料的单位不放心。如果对方不允许拍照,就应该采取劝说的方式,不能偷拍或强拍。拍摄时对于乐器等实物不仅要拍正面也要拍其侧面以及背面,还要记实物的长宽高或直径半径等重要的尺寸。对于乐器,不仅要拍乐器本身,还应拍摄演奏者的演奏姿势。在拍摄了全套乐器图之后,调查者还要注意用同样的距离拍摄每件乐器。

拍摄乐谱和手稿的时候,调查者要注意图片字迹是否清晰,还要注意前后次序以及乐谱或文字的倒正。调查者还应该注意明确地知道拍摄的目的和主题内容。图片要求能说明问题,反映当时音乐活动的状况。调查者还应该在现场将所拍的人形象地填写一份预先设计妥当的摄影登记表,作为以后整理图片的依据,以免日后整理时发生混乱。

调查者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较为少见的乐器或成套的乐器,以及探访地区乐种分布情况等等都应该绘制成图,乐器图应该有正面、侧面、反面和局部分图,还应当记录乐器的质料、尺寸、重量、音高、调弦和定弦等等。要注意各乐器的位置粗细长短等的比例。各种乐器图都应该有详尽的文字说明。调查者在绘制采访地区图、乐种分布图时最好在采访图上注明采访地点,工作时间,采访乐种以及搜集的民间音乐的数目等等。

采访提纲格式篇7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提问方式

一、提问应主题明确,准备充分

记者在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始终要树立 “想受众所想,问受众所需”的采访提问理念。例如策划采访提纲时,侧重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情况列出问题,任何谈话和提到的问题都要有侧重点,目的都是为采访主题服务。作为记者要在采访之前充分做好细致的工作,例如:拟写采访提纲,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根据提纲发问;也可以提前沟通,把采访的目的、内容告诉被采访者,便于对方提前做好准备,达到心中有数,方便沟通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记者准备的问题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利、越透彻。对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成功的采访更是取决于精彩的提问,前期准备周密透彻,在采访录制中,就越主动和灵活。另外对录制的机器设备要检查,保证无机器故障,能顺利录制,电源电池要提前到位。有时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超时采访中出现电池电量不足,带子用完无备用带,造成失败采访的局面。采访中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者联络感情而准备的交流语言,也不应该偏离报道主题。一名优秀的记者,应懂得先以朋友的角色建立关系,在融洽的氛围中,以聊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素材,其最大的收获是,不仅轻松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还有可能会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

二、提问方式各不相同

由于每一位被采访者都是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独特的脾气个性,有人善于表达,有人个性十足,有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回避问题。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要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以求达到被采访者与记者“对脾气、想说话”的理想效果。

1、开门见山式

该方式简便、直接而且快速。在采访报道中,如果记者的采访对象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因为相互较为了解和熟悉,就没必要过多客套,可以直接进入采访环节;采访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或是某些单位的高层领导时,由于对方对于单位的各个工作层面都相对熟悉,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铺垫引导,只要让被采访者领会记者的采访意图,就能顺利采访。

2、启发引导式

此种方式则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采访工作中,大多数被采访者面对记者的采访提问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或不好意思开口,甚至出现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场面,有的只会僵硬的念资料等。面对这些不能或很难进入状态的被采访者,记者首先不能厌烦或者轻易放弃采访,尤其是遇到对方是唯一了解事件的当事人,就更不允许放弃了。此时,最合适的方式就是采取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方法,把大问题转化为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若干小问题,有方向性地提问,让被采访者一步一步进入状态,达到预期采访目的。

3、采用得当的提问方法

采访中记者提问的高明之处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这就要求记者讲究提问方法。正问法:是指记者在提问中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这种方法针对熟悉和性格开朗大方或者比较健谈的采访对象。反问法:指记者在提问时由于某些原因采访对象不愿回答,就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非答不可。追问法:指记者在于采访对象谈话中,注意倾听寻找线索,并通过对方的回答而紧紧追问下去。侧问法:是指记者从另外的侧面角度提问,“转个弯”后再回到正题上。设问法:指记者针对性的强调某种结论或看法,请被采访者讨论和思考,然后再进行回答。不同问法针对不同性质的新闻和不同的受访者,灵活运用才能获得优秀的新闻。

三、新闻采访中提问时应注重细节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一定要端正提问态度,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语气方面,既要不卑不亢,又要亲切自然,尽量做到通俗口语化。任何的事情都是细节决定成败,采访提问中的细节也是一样的,记者在采访中留意处理不同细节问题,才能达到成功采访的目的。

1、问题要具体

记者首先围绕中心问题,从具体的、简单的事实问起,从新近发生的和容易回答的事问起,可以从被采访者熟悉的问题谈起,循序渐进引导到采访主题上去。记者的提问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要出现问题内容多于回答内容,也就是记者比受访者还能说,留给对方的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记者应该说清楚要问的关键问题,让对方详细、完整的回答,并巧妙插话,而不是随意打断对方的叙述,这是不礼貌的。记者在前期工作中应该根据采访主题,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按顺序发问。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突然出现有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受众还原一个条理清晰的新闻事件。

2、问出关键问题

采访工作会受到各种限制。例如:时间长短、所处环境等限制,采访随时都存在被打断或终止。如果总是漫无目的地说东道西,被采访者有可能突然提出结束采访,而这时记者想要的东西还没搞到手,这就无法收场了。如果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偏离了主题,记者一定要想办法,用婉转的语言及时将其拉回到主线上来,切莫形成想问的一句没说,没用的倒是说了一大堆。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 对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关键问题更要在被采访者乐意表达或是滔滔不绝的表述中提出特别是敏感的、曾有所保留的内容。此时,拍摄出的画面和收录出的声音更真实,更具新闻价值。

3、提问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作为记者,在每次采访中都要用心观察,并高度集中的注意被采访者出现的语速、语调、神情、动作等各种变化。根据对方的变化,及时分辨出有效和无效信息,灵活利用瞬间出现的新闻亮点,延伸采访内容。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记者尽可能的选择安静舒适的采访环境,这样有利于记者集中精神,更有利于被采访者放松和投入到讲述中去。另外,在采访任务结束时,记者不要放松和大意,尤其是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报道内容非常重要时,更需要请对方补充和确认,以达到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采访提纲格式篇8

潜龙:2014年5月12日晚,在笔杆子学院YY语音教室,我回答了某学员提出的如何充实完善信访工作讲座提纲这一问题,现将现场回答的录音整理成文,以飨各位同行。

学员:某信访局领导准备给老干部讲信访工作,讲座提纲如下:一是正确认识信访工作的作用。二是客观分析信访工作的形势。三是牢固树立信访工作的理念。四是把握信访工作的重点。五是推进信访工作的改革。您指导下,这几个层次合理吗?

潜龙:我一直讲一个观点,大家在起草文件、讲话稿,包括讲座提纲在内的各种材料之前,必须先搞清楚几个问题。下面,以起草讲座稿的提纲为例子,说说这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参加的对象。

要弄清楚参加讲座的都是什么人?我曾经讲过,写讲话稿就好比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能脱离受众,受众即是下面的听众,参会人员。写出来的讲话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文稿就缺乏针对性。当然,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意义,越到基层越到部门,就要越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能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所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要看对象。特定的对象就要用特定的语言、特定的风格来说。

第二,要明确讲座的目的。要弄清楚为什么要给他们开讲座?通过讲座你要达成什么目的?这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通过讲座来回应受众最关心的问题。

第三,要明确讲座的主要内容。讲座的内容原则上要根据受众、参会的对象,他们的关注以及你的想法来设置,不能泛泛而谈。

第四,要明确讲座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这场讲座,你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解决什么问题。讲座的目的是你的出发点,讲座的效果是你的落脚点。

所以,我认为,开讲座之前,首先要把这四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弄懂,然后再来设计你的讲座提纲。

信访局领导之所以要给老干部讲座,我想可能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当地信访工作需要得到老干部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当地信访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干部向当地党委、政府多次有所反映,老干部成为信访工作的重要人群。三是当地有可能正在处理一些敏感的信访问题,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想从老干部这里做点工作。现场到底讲什么?这几块必须涉及。

首先,可以说说当前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可以从现阶段信访工作的特点和难点来讲。

跟以往相比,新时期的信访工作可能面临很多的问题:第一,去年中央出台文件,要求信访不得越级上访,说明信访问题已经非常的严重,各地要落实责任,就地解决,不能把问题上交。第二,涉法的信访也很多。比如法院的执行不到位,有些案件法院的判决不合理,涉法的信访越来越多,这也是一个特点。第三,极端的案例越来越多。现在有些人丧失理智,经过多次的反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利益诉求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铤而走险,丧失理智,冲击党政机关,静坐示威,甚至搞一些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所以要把信访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说一说,把信访工作的特点、难点、态势做个分析,让大家理解信访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把所有问题端出来,这个非常重要,必须要说。

其次,要说说当地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

对策就要结合信访工作的特点来说。学员提纲中写到,信访工作的作用——形势——理念——重点——改革,你这个提纲没有形成条理化的思路。解决信访问题的对策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转变工作理念,由约访转变为主动下访。现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改变作风,主动上门征求意见,这就是理念的转变、创新,体现机关作风的改进,宗旨意识在不断地强化,信访工作在不断的创新。二是如何做好信访积案的处理。三是通过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处置机制。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创新,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建章立制,建立科学、有效、长效机制。问题怎么解决,责任怎么落实,都要靠相关的制度来解决。

再次,谈谈如何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一要解决人员问题。成立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做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县委、县政府要加强领导,把信访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解决经费、设备、办公地点等问题。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工作能否落实,关键靠督查。四是强化宣传。信访工作要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特别是要向信访对象宣传,依法、理性的表达诉求,不能采取过激、违法的行为。通过有效的宣传,让群众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表达诉求。

列提纲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参照模板,特别是新手刚刚入门,有了模板可能更加自信一点,但是最好不要拘泥于一些形式,我一直讲文无定法。总之,列讲座提纲必须提到以下这几个问题:

■ 是什么—阐述概意、内涵、特征

■ 为什么—目的意义、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 做什么—采取什么办法措施手段途径,实现工作目标、任务、要求

采访提纲格式篇9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那么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应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

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的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即是说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采访头一个关键就是要拟订提纲,做好准备。只有把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细、做深、做好,才会成竹在胸。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认识主体――记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就是主观同客观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矛盾。”作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你是主体,你是主动者,采访对象是被动的客体,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你要做什么,要怎么配合你。如果你连自己要干什么都不明确,那么采访对象更是一头雾水,即使他非常愿意配合你,又怎么知道要如何做呢?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关,但确保问题的明确、独特、准确、连贯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奥丽亚娜・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用了两天时间,很有意思。对于记者来说,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不太难。对方合作得很好,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成功的采访与她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她在访问邓小平以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提纲,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掌握提问的技巧

为了捕捉新闻素材,记者要能够慧眼识宝,同时还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新闻,也会因为不善采访而贻误时机,使“活鱼”在你眼前溜掉。当然,新闻采访技巧是多方面的,但都是为了营造和谐气氛,让记者和采访对象产生良性互动。

采访的活动方式很特殊――社会活动,它不是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取得所需信息。这就决定了一次成功的采访不是记者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双方高度默契配合的结果。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对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相反,如果记者不学无术或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首先提问要问得具体,切忌思维混乱,提问没有逻辑性,导致遗漏重要问题。我国高校扩招头一年,笔者到商丘市一所高校采访,谈到该校为扩招进行的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政策方面的东西,偶然说起新修的一座食堂,记者马上追问,食堂有几层?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就餐?每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桌椅以及餐具的配备如何,卫生和消毒保障措施有哪些?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其次,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有穷追不舍的精神。有的问题,对方回答简单,蜻蜓点水,这时不能因为不想对方难堪就轻易放过,要针对对方的特点,转换问题的说法,再加上平实、幽默的语言,唤起对方的想象和表达的热情。

尊重采访对象

掌握了采访的技巧,并不足以和采访对象产生良性互动。一个优秀的记者还要懂得尊重采访对象,并且具备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的本领。

尊重采访对象,首先是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的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的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再次,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营造和谐气氛、产生良性互动

优秀的记者都有一种特殊本领,即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要想掌握这种本领,就要加强“印象管理”。记者采访,需出入各种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属于一种公众人物。有意识地向对方展示美好的自我,吸引对方的注意,将采访气氛调节到尽可能的融洽,是十分必要的。在直接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文无定法,采访也是一样,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用心去体会,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采访风格和采访方法,才能获得充分、翔实的新闻素材,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采访提纲格式篇10

犹记得,当初我并未积极地报名,因为我想,暑假就那么点时间,要是再参加了,那我原来的计划不都打破了吗?于是,我对其置之不理了。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很是挣扎。因为我想,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实践机会去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和一个宝贵的经验呢?若是参加了,我不仅达到了锻炼自我的目的,或许出其不意我还能扩大自己的眼界并且能认识到很多人。于是,在报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我踊跃地报名了。

说实话,当看到那么一系列的活动名目时,我几乎快闭气了,不禁惊叹道活动真多啊!习惯了假日里的闲适和懒散,在活动开始前夕,一种逃避感和恐惧感不禁油然而生!但是,很快我便说服自己勇于面对自己当初的选择。

开启典礼结束后的第一天,活动正式陆续地展开了

第一天的任务是采访大河乡的团委书记。其实在活动前,我对这个职务几乎毫无了解。于是为了能在采访活动中有较好的表现,我开始收集资料,逐步了解,并根据资料里的内容进行问题的编写。

第一天:

总结而言,所有组员的表现都相当出色,大家配合十分默契,以一人提问,一人针对性作笔记的形式进行采访活动,大家效率都很高,以致活动十分顺利结束。大家围成一个圈,团委书记坐在圈中心,很认真地接受我们的采访,气氛十分其乐融融。

虽然大家都互不认识,但是我们在活动中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默契合作的锻炼与努力尝试。而在活动中,我感受很深的是,大家都有很强的集体意识。

第二天的任务是去到大河乡蒙正村,与村支书面对面,并且慰问老党员和一些孤寡老人。

第二天:

这一天的桂林十分寒冷,临近1c的气温笼罩着整个桂林。朔风呼呼地吹,但威力再强大,都依然不能阻挡我们0189第14组成员前进的步伐。早上九点大家集合,集体先去市场自己掏腰包给老党员们和孤寡老人们购置慰问品。因为没有直通的车进去村里,所以,我们一行16个人两两相互依偎着在寒风中前行了约一个多小时。终于到村里了,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对村支书进行了采访,询问一些关于蒙正村的发展的问题以及我们组员各自对村支书或者村子里感兴趣的事。接着我们一一看望了老党员和孤寡老人们。只是令我耿耿于怀的是,我犯大错了。我不知道五保户老人是没有小孩的,于是在慰问一个老人的时候,我问爷爷,您的儿女经常回来看你吗?当时,所有人的脸都绿了,我一脸茫然。后来,大家跟我说明了原因,我才知道自己错得如此离谱。不过,团队没有因此狠狠责怪批评我,只是很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所以对我而言,我认为我也因此获益颇深。

除了工作中我学到很多很多在学习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外,在我看来,我收获最大的是,我变得很开朗很自信。以前在人群里,我胆小得几乎宁愿缩在角落里,希望没人能注意到我。而这一次,在我们的小组会议里,我变得很自信,我勇于在大家面前表达我的看法,勇于向组长提出建议。更有甚者,在每一次活动中,我都踊跃参加,表现相当积极。组员居然不相信我之前会是一个相当内向的人。我觉得,这次社会服务活动给我最多的是,让我自己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这个改变,是我之前都一直想要的。

扩展阅读: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含义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二、调查报告写法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

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 言:

扼要说明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做了哪些调查;本文所要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基本情况和提出问题,写法可灵活多样。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一般把调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问题归纳为几个问题,分为几个小部分来写。每个小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序码来表明,或加上小标题来提示、概括这部分的内容,使之眉目清楚。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1)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2)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

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