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4-03 06:14:10

采访发言稿

采访发言稿篇1

你们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我们这些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上台发言,在这里表达我们对各位领导、好心的叔叔、阿姨们的感激之情,谢谢你们给予我们的无私关爱和照顾。(鞠躬)

我是来自特困家庭的一名大一学生,今年21岁。XX年前,年幼的我就慢慢地和我同龄大的孩子不一样了,母亲因为患有严重的精神性疾病,常常失去控制,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因为要工作来养活家,所以看护母亲的重任就担在了我年幼的肩上。原以为这样,也能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可是在四年级的一次暑假,由于我的疏忽,下楼去了奶奶家,没想到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回到家门口,看到母亲在二楼口吐白沫,已经不行了,奶奶看到后想去开门,可是门却早早地被反锁了,因为没来得及抢救,母亲就这样喝农药水离开了我。后来过了三年,爸爸给我找了个阿姨,原以为可以和同龄人一样幸福地生活了,可是万万没想到,噩运又来了。在八月的一个晚上,父亲不幸被车撞死。随之而来的是阿姨带着自己的孩子和爸爸的血汗钱走了,留下的就只有我和爷爷奶奶。

支山村委知道了我的情况后,有很多阿姨叔叔来帮助我,在此我要感谢他们。后来民政部门将我纳入了低保家庭,享受了每个月固定的生活补助,同时,朱新春叔叔也给予了我照顾,每个学期开学前都要特地给我送来资助款。这些补助与帮助让我不再为学费担心,生活学习又步入了正轨。为了对得起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我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之后的职教中心就读每一年我都拿到了奖状,前一年我不负老师们的期望,以高出本科分数线30多分的好成绩考入了盐城工学院机械学院。当时凤凰镇镇长亲自来慰问我,让我享受贫困生助学金。进入大学,成绩优异的我拿到了班级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政府的资助、爱心人士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是没办法跨入大学的校门。作为贫困生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向各位领导和好心的叔叔,阿姨致谢。在我生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你们用爱心又一次点燃我理想的火炬,是你们用爱心又一次鼓起了我前进的风帆。

采访发言稿篇2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首先应该从新闻的源头——新闻采访抓起,与其等量齐观的是,新闻把关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过程中扮演着同样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把关如同一张细密精致的过滤网,去除源头活水中的泥沙和杂质,得到的是清澈透明的生命之水。当然,新闻把关的职能和范围比较宽泛,本文则主要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和新闻学的有关理论,重点对新闻把关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作一简要的阐述。

无论是从新闻信息的来源来看,还是从采编的各个环节来看,新闻把关都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随着网络科技和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民众表达看法、发表意见、抒感、宣泄情绪的热情愈发高涨,内容愈发丰富,渠道也愈发宽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时也为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各种思想观点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以满足激化矛盾、追逐私利、张扬野心为目的的不良信息更是漫天飞舞。这就需要新闻把关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审慎的甄别,剔除其中的假象和糟粕,挖掘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2.记者急功近利,采访蜻蜓点水。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的采访不扎实、不严谨,应该说在新闻业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记者为了提高“采访效率”、增加上稿量,在采访上不求全面,浅尝辄止,这种只停留在表面的采访,很容易造成新闻稿件的断章取义、新闻要素的残缺不全,新闻失实也就在所难免。

3.记者经验不足,采访顾此失彼。尤其是一个新记者,或面对一个新的采访领域时,往往由于记者的采访经验不足,导致采访不全面、不深入、以偏概全,这也是导致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4.记者知识欠缺,采访流于形式。新闻采访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当面对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采访话题或事物时,记者往往囿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采访难免有失科学和严谨。

5.记者责任心差,采访粗枝大叶。很多情况下,新闻失真的原因是记者没有树立端正的工作态度,采访不认真、不扎实,材料搜集丢三落四、粗枝大叶。

6.记者文字功底薄,稿件词不达意。有时记者虽然采访比较全面,但在形成文字稿时,因材料组织、遣词造句、结构编排等方面能力不足,致使新闻稿件词不达意,甚至不能全面、准确地表现新闻事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闻失真。

把关者除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修养、高度的政治和新闻敏感性、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外,还应当具备认真严谨和统观全局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具体来说,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新闻稿件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新闻的“四真实”:

1.新闻的具体真实。所谓新闻的具体真实,是指一则新闻所涉及的事物是客观存在或客观发生的,而且必须确保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这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来不得半点含糊。如果新闻的具体事实、具体情节、具体细节上存在丝毫偏差,就会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产生极大的伤害。

2.新闻的整体真实。新闻要整体真实,不仅要做到每一则新闻都是客观真实的,而且要做到全部新闻加起来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和全部。这就要求把关者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要站在比常人更高的高度对新闻稿件进行分析和选择,决不能让个人好恶或一时冲动来左右对稿件的判断。举例来说,如果负面新闻或恶性事件新闻,占据了当天或某一时段报纸版面的主导地位,则媒体的舆论引导就会出现偏差,对读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产生错误影响。

3.新闻的主观真实。在新闻作品中,尤其是对于通讯而言,对人物进行语言行为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境界,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运用这些手段的同时,也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刻意拔高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或凭空想象、捏造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杜撰与实际不符的生活细节、动作细节,或虚构新闻人物不曾说过或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语言,或掺杂过多的记者个人的议论性、抒情性文字,等等。不可否认,有时恰当运用“艺术”手段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伤害新闻的真实性和读者的美好感情。

4.新闻的逻辑真实。所谓的逻辑真实,就是说,虽然稿件在具体真实、整体真实和主观真实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因为在材料组织、新闻搭配等方面处理不当而造成观点相互冲突或矛盾、新闻主题混乱不清,甚至会造成南辕北辙的“相对失实”。

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容易造成逻辑失实:新闻稿件的组织结构混乱、叙事杂乱无章;引用佐证材料失当而造成材料与核心事实相互矛盾或不统一;版面稿件的不合理搭配造成不同稿件新闻主题的相互冲突;新闻稿件和广告内容的冲突,比如,一方面,报纸的新闻稿件揭露某一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而另一方面,同一天的此家报纸却刊登了一则该产品的形象宣传广告,等等。

在笔者看来,如果文字材料的组织和搭配讲究方法和技巧,掌握发稿或稿件编排的恰当时机,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逻辑失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比如,笔者在值班签版过程中曾遇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3岁男童5年前被拐卖》,乍一看,3岁男童5年前还未出生呢,怎么就会被拐卖呢?仔细读过新闻才知道,原来这则标题想表达的意思是“5年前一个3岁的男童被拐卖”,只是编辑为了弱化新闻核心事实的陈旧,故意将“5年前”放在了“3岁男童”的后面。这则标题中,每个新闻要素都是事实,但经过不当的组织和搭配后产生了歧义,逻辑失实也就在所难免了。

采访发言稿篇3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是“”,党在一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作宣传、解释。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如同志所说:“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为了不辜负党的期望和重托,把新闻媒体的工作做得更好,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其思想政治素质,就应当遵照中央提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地培养和锻炼。在政治方向上。现阶段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始终把握住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在政治立场上,就是要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意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观点上,就是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观点行事,而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政治多元化那一套。在政治纪律上,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能搞独断专行,更不能搞无政府主义。尤其要注重党的宣传纪律,在宣传口径上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会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及时地识别各种错误思潮,及时地识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反动图谋。

二、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底蕴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是通过其所编辑制作的各种报刊、节目教育和启迪广大人民群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教育者,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在今日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高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之,当前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不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靠吃原有知识的“老本”过日子,肯定是不行的。就目前而言,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文史知识的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网络技术的学习,以及外语知识的学习等。做到既学有专长,又广泛涉猎,成为通才型人才。

三、娴熟的业务素质及调查研究能力

1.具有独立的新闻采访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能按照组织上的要求,到被采访单位独立地完成采访任务。做到采访前能按照采访目的确定采访提纲;在采访过程中能根据需要随时向被采访对象发问,提出各种问题;能把采访问题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新闻要素完整地记录清楚;对所需要的各种写作素材、相关数据要核实、查对清楚,以便撰稿时使用。

2.具有较强的撰稿能力。能够按照报道目的,撰写出中心思想明确、层次结构清楚,语言文字精练、贴切,能把被采访对象的情况客观地、真实地表现出来,不带有任何个人想象的因素,做到不失真。以使其真正地发挥出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3.具有对稿件进行审查、编辑修改的能力。对于来自各个方面作者的稿件,编辑人员要具有审稿的能力、看稿件的中心思想是否明确,层次结构是否清楚,语言是否通顺,文字是否简练,最后综合认定该稿件是否可用。对决定采用的稿件,编辑人员要具有对稿件进行修改的能力。通过修改,把多余的段、句、字删去,把错别字纠正过来,使文章更加通顺、流畅,所表达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

4.干炼的调查研究能力。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搞新闻工作时刻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工作。比如,群众反映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稿件,究竟稿件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属实,不能凭编辑人员的主观意向而定,而是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工作。这就涉及一个调查研究的方法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必须学会运用灵活多样的调查研究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找被采访对象个别谈:可以找三五个人开小会谈;也可以找十人、二十人大会谈;必要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作为新闻工作者,是否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搞清问题,这实质上是个是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否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同时,也是个是否为人民的利益负责的问题。试想,像“焦点访谈”这样的热点问题,如果不调查、不研究,听风就是雨,来稿照播,那恐怕要惹来更多的麻烦的。

四、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没有一个好身体都是不行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其工作性质就是游动性大,有时还需要周游世界。像随科学考察团赴南极、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记者,如果没个好的身体和好的心理状态,那是根本做不到的。有些驻外记者,还要深入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前沿去进行现场采访,不仅需要有个好的身体和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有随时随地牺牲生命的危险。即使是坐在办公室里编稿的坐摊编辑也并不轻松,他们日赴一日、年赴一年地为人做“嫁衣”,一无名、二无利,苦苦地忙碌着。他们也需要有个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采访发言稿篇4

【关键词】新闻写作 误区 对策

通讯员一般指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和稿件的非专业新闻写作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定期编发企业报、内刊或者创办企业网站。这些内部媒体编发的新闻报道,把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快速地反映出来,使广大员工及社会人士了解企业工作开展情况,同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多数企业通讯员是企业普通员工,在完成本岗位工作之余积极挖掘企业新闻事实进行新闻写作。由于这些员工个人文化素质的差异,且新闻写作理论的专业培训的缺失,在对新闻写作的认识和行为上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如何厘清企业通讯员写作中的误区和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从事新闻写作,成为合格的通讯员?这是企业宣传部门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讯员新闻写作误区分析

写稿投稿忽视媒体的导向和需求。一些企业通讯员大多担当着其它岗位工作,忙于生产经营等业务,把新闻写作当作副业对待,投入新闻写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这些员工平时读报、上网等多凭兴趣而为,对报纸等媒体的导向和需求并不十分关注,写稿缺乏主动适应媒体需求的针对性,写稿投稿无的放矢,结果是盲目性大,中稿率低。其实,企业通讯员对各种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顺应时政需要、针对媒体的口味,及时、准确地开展新闻报道。当然,这需要通讯员勤奋学习,了解上级新精神,同时要开阔视野,在时刻关注本单位各种信息的同时,又必须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报刊媒体上来,把握好媒体的导向和需求,寻找本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与报刊等媒体宣传需求的契合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写稿投稿,以提高命中率。

写稿投稿忽视从常规事件中找新闻。企业通讯员应该如何在看似司空见惯的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呢?一句话:做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一个事件发生以后,我们先要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作出新闻价值判断,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要及时进行深入采访,掌握大量的资料,发现新闻亮点,选择新闻角度,认真构思,撰写新闻稿。最关键的是要养成多观察的好习惯,不要等待事件明了后再去报道,其实有些事件已经在生活工作中存在,要靠我们去发掘。而一些企业通讯员在新闻写作实战中往往对此认识不足,不是积极去发掘、去发现,而是习惯于等、靠、要。

写稿投稿忽视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一些企业通讯员由于缺乏新闻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那些初学写作的员工,通常连新闻六要素都不知道,新闻稿写得像流水账,编辑将大段无用的描述删除后,竟发现不知其写的事件是什么。另外,新闻语言的“宜”与“忌”不清楚,新闻语言宜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忌含糊、矫饰、堆砌、混乱、空洞、语病。这些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要求企业通讯员要重视新闻的理论和实务学习。

写稿投稿忽视与媒体编辑高效沟通。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于加强学习多写多练。作为企业通讯员首先要在多写稿、多投稿,虚心学习,勤奋思考,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上下功夫。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报刊的编辑、记者都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丰富的新闻写作经验。多与他们沟通,多听他们的意见,可快速提高业务水平。通过编辑、记者老师的指点和建议,可以快速知晓自己所投稿件的不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而一些企业通讯员却碍于面子,平时投了稿子,既不给编辑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更别说亲自登门求教了,许多和编辑、记者老师探讨新闻写作、虚心求教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就这样白白地断送了。

避免误区

要增强新闻写作的有效性

掌握媒体导向和需求,提高投稿的命中率。首先,企业通讯员要通过日常研读报纸等媒体,掌握特定媒体对重点新闻内容编发的时段规律,有了对媒体导向和需求的明确认识,结合对本企业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进展和完成情况等,有针对性地撰写新闻稿。比如年初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年度工作会议陆续召开,那么,每年第一季度《中国石化报》、《中原石油报》的宣传重点就是围绕各企业学习贯彻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安排的。此时,企业通讯员既可以写消息、通讯,也可以写一些亮点做法及短评。其次,企业通讯员还要了解媒体栏目设置,研究报纸等媒体的排版规律,着重思考本企业的优势,具体到所投稿件针对哪一版哪一栏目。有了这样的思考后,企业信息的主次、轻重就容易划分,有利于通讯员把握信息的轻重缓急,工作做到松驰有度,投稿上做到有的放矢。以《中国石化报》为例,每周一报刊都会有一期“油气周刊”,显然,油气生产新闻最佳的投稿时间是周日下午或周一早上。新闻故事,要投到该报的“走近一线”栏目;言论性文章,要投到“石化语丝”或“经济走笔”栏目。此外,《中国石化报》是日报,《中原石油报》不是。对于《中原石油报》,生产报道、党建政工类通讯、安全言论等要发给哪一版,投往哪个信箱都是有章可循的。

主动深入一线采访,让新闻报道生动鲜活。“写稿要注意采访环节。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道出了采访的重要性。当企业通讯员对所要写的信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时候,是很难写出生动、鲜活的文章的。通讯员不深入采访就不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旦在信息处理上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在行动上必将是胆怯萎缩、放不开手脚的,抱着这种心理撰写新闻,多半是生硬、毫无生机的。“创作要打动人,先打动自己。”要让新闻具有灵性,作者自己首先要有灵性,而深入采访,正是使通讯员快速被感染和产生新闻灵性的捷径之一。以中原油田采油二厂优秀通讯员郭焕玲发表在2009年1月22日《中国石化报》上的《青年突击队节前“网络畅通行”》为例,春节前夕,该厂信息中心网络维护室的5名职工作为青年突击队成员到生产一线开展服务活动这件事,作者当时没有跟踪现场,因此并不了解工作情况。而她事后通过认真采访当事人,才撰写了这篇成功的新闻稿。

建立电子信息传递渠道,提高高效沟通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方便快捷,企业通讯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习,掌握必要技能,建立电子信息传递渠道,多写稿、多投稿、勤沟通,通过和编辑、记者老师心贴心、无障碍的交流,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和稿件命中率。在这方面,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宣传科要求通讯员要做到两点:一是将油田重点考核的两大报刊《中国石化报》、《中原石油报》的电子版网页地址,从网络上搜索到并保存,做到“当天报刊当天查看”。这很重要,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大大提升文章撰写的针对性。同时,新闻写作的指导性和方向性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飞秋,将中原石油报的网段加入,做到与报社编辑、记者及时联络。利用网络搭建了信息沟通无障碍桥梁,能够使通讯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媒体宣传要点等有益的信息。

避免误区

提升新闻写作质量

言之有物。“物”是事实,新闻写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中原油田采油二厂通讯员在2011年初“回顾五年看变化、展望未来增信心”系列新闻报道中,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关键性的大事件,亲历者的采访,让职工切身感受到企业五年来的发展变化,通过寓观点于新闻事实之中,让广大干部职工体会到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自豪。实践也证明,事实的说服力远比空洞的说教要大得多。

言之有理。“理”是道理,新闻写作要经得起推敲。新闻写作是以观点和事实去影响接受者,应该力戒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报道,避免把个别事实当作普遍现象来报道。坚持用辩证思维来选择新闻写作的切入点,使新闻站得住脚。特别是在先进典型宣传中注重从小细节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让人可信、可敬、可学,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通讯员发表在2011年3月29日《中国石化报》上的《李斌红:从“打下手”到一流专家》这篇典型报道改变以往模式化的宣传,突出了新闻细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言之有情。情是“深度”,有深度才会有力度。老一辈著名的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有一句名言:“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有思想,才有力量,才有主题,才有文章。”企业通讯员身在基层,更有优势聚焦一线,及时捕捉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在采写稿件中多用职工的原话,少说空话、套话,让职工看得懂、喜欢看。比如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通讯员发表在2011年4月11日《中国石化报》上的《打造“家”文化 凝心筑堡垒》,这篇新闻稿写得有深度、有力度,使公司关爱职工、职工感恩公司的情感跃然纸上。这样的报道,很显然是深入群众认真采写的结晶。

作为企业普通职工的企业通讯员积极开展新闻写作,有助于在员工队伍中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企业内落实民主管理,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厘清企业通讯员写作中的误区,能够使他们对新闻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拥有正确的认识,写稿投稿事半功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起来,写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高度新闻价值的好作品,提高宣传效果,内鼓士气、外树形象,只有这样,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才能在企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切实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采访发言稿篇5

关键词 气象灾害;视频文稿;写作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031-01

气象新闻是现实的温度计、社会的晴雨表、时代脉搏的记录仪。“求真”是气象新闻的生命,也是气象新闻工作者对世界事件变化进行反映的基础和源头[1]。气象灾害的发生,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破坏,一直为政府领导和人民群众所迫切关注。气象新闻的责任就是将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政府部门和观众,系统地宣传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和方法,提高社会和民众的防范意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天有10亿人接受气象信息,其中62.5%的人通过电视获取。面对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的增长,推动气象信息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准确、及时地让公众快乐地获取气象信息,是气象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气象灾害新闻报道必须遵守“快、准、巧、悦”,要求拍摄视频与文稿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对新闻的感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新闻理论修养,没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如制作的新闻视频文稿内容不一致,有的文稿就是一份天气预报稿或业务工作总结。深入研究气象灾害视频文稿写作应遵循的新闻理论和其特殊性,对做好气象灾害新闻报道有重要意义[2]。气象灾害视频文稿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具体介绍如下,以供气象工作者参考。

1 标题

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新闻的标题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例如:“新疆暴雨南疆小镇半小时被淹”、“新疆塔什库尔干县首次惊现六月暴雪”、“冷空气频频造访乌鲁木齐迎来入秋首场雨雪天气”等标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新闻主题的提要导读作用。

2 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位于文稿的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例如:“冷空气频频造访,夹着雨雪席卷北疆,新疆的冬季即将来临。从23日夜间开始,乌鲁木齐出现入秋以来的首场风霜雨雪齐袭的天气,气温骤然下降9 ℃”。简短数语,就把新疆遭受风霜雨雪寒流袭击,即将进入冬季这个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事实写进了导语。

3 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承,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气象新闻报道要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抓住细节,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撰稿时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环境、人物、对话、发生的事件都是细节,这些细节通过形象的语言还原后,就会栩栩如生。文稿用词要简洁明快,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口语。

3.1 主体基本要素

时间因素上,要解释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繁程度或罕见程度;地域因素上,要解释发生气象灾害地点的范围大小;对于重大天气,要解释发生的关键时间、地点及产生影响的原因;要对异常天气事件,应提供历史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有争议说法的天气气候事件,气象专家应给出权威、翔实、完整的解读;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气候事件,报道过程要完整、连续;发生范围较大的天气气候事件,要尽量体现时间及地区之间的关联和差别。

3.2 对于可预见天气事件主体的写作方法

对于可预见的天气事件,要对分阶段实施的实况、预报以及回顾总结三方面的内容整体报道。

3.2.1 气象灾害发生前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中应包含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的详情(灾害类型、级别、范围等),以气象部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为准;要报道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收到警报后的反应,以及采取的准备措施;提供部分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危害的基本常识;对当地气象部门进行采访,搞清楚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在气象部门发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后,应该对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进行拍摄采访,如学校是否放假、市场是否关闭、高速公路是否封闭等;采访专家,请专家介绍一些规避同类气象灾害的常识。用基本的气象要素(降雨量、雪深、降温幅度、能见度等)及天气成因(冷空气入侵等)汇报天气情况,并加以通俗化解释[3]。

3.2.2 气象灾害发生时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应重点提供事件中的新闻性、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影响人群、区域、行业及其影响程度、形成原因、趋势预测、防范措施等基本要素;提供细节性要素,例如:灾害过程中及受灾后人们对灾害的描述、本能反应和受灾程度,抗灾救灾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对受灾群众、其他目击者或气象专家的现场采访。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31页)

3.2.3 气象灾害发生后文稿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中应涉及气象灾害后续影响发生的时间,如受影响人群、区域及影响程度、影响细节,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反应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救灾措施)等基本要素;重点提生或消除后续影响的气象因素。如:气象灾害与后续影响的关系;灾害过后容易忽视的影响、有助于减轻或防范后续影响的天气趋势预报等;要注重现场的见闻,尽可能提供细节描述;受灾群众、政府部门和气象部门人士的现场采访。

4 结尾

结尾指能够深化气象事件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气象事件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结尾分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等形式。

5 背景

背景是指对气象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交代和介绍。是帮助观众理解气象事件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丰富内容,增加趣味。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气象事件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若运用恰当,会为文稿增色,增加报道深度[4]。

6 小结

气象灾害对国计民生具有直接影响,大力开展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以更好地贴近政府部门和n 众的需求。如气象与人生结合、与国计民生结合、与国家安全结合、与社会环境结合等。气象灾害新闻采写中,把握好新闻的真实和新鲜两大基本特点,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就一定会成为合格的气象新闻工作者。

7 参考文献

[1] 丁永亮,李宏博.特殊气象条件下视频图像处理的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0(10):298-299.

[2] 王进先.气象灾害的视频采集[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B8):157-158.

采访发言稿篇6

1 新闻专题采编规范

1.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始终把服务大局、引领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和谐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以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工作,净化版面、声屏,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1.2新闻采编人员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正当方式进行采访

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是新闻采编人员从事采访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采访时须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未获得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不得单独从事采访工作。要尊重被采访对象,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尊重其生活习俗和民族宗教信仰,不得强迫对方接受采访。采编涉及未成年人的负面报道,要遵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未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一般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肖像等能够辨别和推断其真实身份的信息和音像资料。

1.3客观的呈现新闻事实

我们在客观呈现新闻事实的问题上,仍然摆脱不了正面宣传这一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和影响。新闻观点的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引导,我们一直看得很重,忽略了人民群众自我选择新闻和认知新闻的能力。事实上,只要这些信息能够呈现出来,不是一家之言,多方言论广泛充足,那么最终的结果都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近乎完全准确的认知。我们目前对于新闻报道活动不能沦入历史上西方对于“客观性报道“所引发的低俗、捉人眼球的效果的恐惧,远远超出了对采编活动不准确、不规范的恐惧。

1.4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新闻社会责任的论述中,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说:“新闻记者是什么?假如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守望者。” “今天你所记录的,明天就将成为历史” 。如实客观的反映新闻现实,从实践角度,小到记者的每一次求证,每一次采访,积累资料的行动和尝试,从理论政策角度,大到一个国家传媒业的发展外部环境,对传媒业新闻报道模式的法律规范限制以及行业的道德规范、职业操守评判。客观如实的报道新闻事实,其行为正如同过去史实的记述,我们没有回头重新书写历史的可能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这一切尽可能抛弃个体价值评判的如实记录,留给后人一一评判。离这个目标,我们的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我们的新闻业管理服务者,都有着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的巨大提升空间。

2新闻专题采编技巧

2.1注重前期策划

在独家新闻难得的今天媒体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精心策划。这里讲的所谓"前期"其实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概念,由于新闻的不可预测性,就注定了新闻发生后,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一个报道方案,如何与前方采访的记者联系,版面如何安排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地震,当时网上的稿子比较多,但都很一般,我们决定要找一些比较有现场感的稿子,于是通过我们的新闻中心,与江西的媒体取得联系,晚些时候,我们得到了记者亲历地震发生地的稿件,见报以后,我们的稿件是独家的。其实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用网上的稿子也可以,但第二天出来就是千人一面,媒体同质化带来的后果就是读者只需要选择一份报纸即可。由此看来,要在短时间内得到有分量的稿件,就必须在事件发生的短时间内就稿件的处理作出前瞻性的判断。

2.2新闻报道的角度要“新”

角度新是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新颖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角度是否新颖甚至成为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如果总是以一种一成不变的角度进行取材,或者在报道方式上拘泥于传统模式,就难免使受众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节目的收视率。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新闻标题要新颖。标题简洁而新颖的新闻报道一般会吸引受众更多的注意力,激发和调动观众的收看积极性,相反,标题冗长而乏味的新闻报道则很难吸引观众“眼球” 。如荣获2002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类电视新闻《从后排到前排――15米走了15年》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优秀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与其标题的新颖独特不无关系。

其次,报道语言风格要灵活多变。在报道语言和风格上,应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例如成就性新闻报道,在语言风格上就应该尽量选择平民的视角,采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而且为了增强报道的平实性,应采用图文声结合的方式,对成就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这种方式相较于单纯的列举数据和展示画面,在报道效果上无疑要更胜一筹。对于重大事件新闻报道,要选择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切入,并且要适时地运用评论性的语言对事件的发生进行评析。

2.3立意要“高”

没有主题思想或者主题思想不鲜明、缺乏新意的新闻报道是难以受到观众欢迎的。丰富的新闻材料只有与高远的立意相结合才能出精品,新闻报道的立意是整篇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纽带,立意肤浅,即使占有再详实的材料也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新闻记者要善于从所报道事件中深入挖掘出事件背后隐含的主题内涵,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思想性,在发挥新闻报道传播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其引导受众进行理性思考的舆论导向功能。

2.4要注重图片的处理

一张好图片,可以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调查显示,读者在翻开一张报纸时,98%的人会首先看图片。在迈入读图时代的今天,图片已成为人们打开报纸后“第一视点” 。图片的功能也从过去简单的一种新闻形式、一种版面美化手段,上升为争取读者注意力、提高报道现场感和贴近性的一个亮点。新闻图片,往往让人触目惊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图片选择好了,版面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选图是比较花心思的。这项工作应伴随新闻的发生同步进行。当灾难性事件一发生,编辑就得考虑,这条新闻的图片在哪里?在这一阶段,编辑除了对稿件和重要性进行判断外,如果越有夺目的图片,那么说明新闻就越重要。而组版最关键的往往就是图片的运用。

采访发言稿篇7

0 引言

新闻工作以高质量、高效率的采访报道为前提,时效性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重要性标尺,同时也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新闻时效性强调的是“新”“快”,新,即新生、新鲜、新颖;快,即快速获取、快速采访、快速传播[1]。新闻采访报道在追求时效性时,必须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和前提,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且思维敏捷、动作迅速、立意深刻,能够及时有效获取新闻,并抢得新闻传播的先机,从而实现新闻的价值。

1 时效性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采访报道中,时效性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1)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直接关系到新闻信息的价值。时效性强调的是时间新、内容新,即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应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争取在社会公众知晓前将事件真相公之于众,从而争取引导舆论走向;2)时效性是新闻独特属性的体现。新闻信息获取、采访、报道等环节第一时间性,在社会公众获取之前,对新闻信息进行整理和报道,在促进新闻事件发展的同时,引起社会的关注,使新闻价值和舆论导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3)时效性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若新闻采访报道单纯追求提高关注度,而不关心采访报道内容,缺乏时效性,将会误导受众。因而,只有提高认识,并从新闻受众角度出发,确保新闻采访报道的时效性,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提高新闻采访报道时效性的具体措施

2.1 不断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获取、传播渠道不断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来论坛、微博等信息平台的出现,给传统新闻媒介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闻采访报道应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树立创新的意识,不断提高新闻采访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效率型的新闻触角,深人到社会和老百姓生活当中,切实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2]。只有及时捕捉人们生活中的新闻信息,并以精益求精的新颖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才能真正体现出新闻时效性独特属性,避免落人“老生常谈”的俗套。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新闻采访报道,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媒体所持观点是不同的,新闻采访报道应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以独特、新颖的角度对事件进行采访报道,以期获得广泛关注,真正发挥新闻的重要价值功能。例如:对政府征地拆迁的新闻采访报道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常对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种矛盾进行报道,而忽视了事后补偿、居民安置情况等方面的报道。因而,应站在战略性高度,全面了解事件前因、过程、结果,以独特新颖的形式传播事件,在体现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获得广泛关注度。

2.2 重视细节处理,提高新闻采访报道的工作效率

社会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程度不一的新闻事件,如何在众多事件中快速筛选最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及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成为现代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对已筛选出的新闻话题,还要及时进行新闻价值分析,拟定采访计划,确定采访报道的时间顺序,从而提高新闻选稿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飞机失联搜救工作与国内房价的调控两个新闻稿之间,应首先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飞机失联搜救工作;而对市民及不同年龄段的购房者采访应排在房地产政策调控问题,对房产中介的采访等。对采访后的新闻素材,应第一时间进行整理报道,提高改稿的效率,为新闻高效性报道提供强有力保障。整理过程中,应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不符合采访报道标准的内容予以适当调整,使新闻报道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这要求新闻编辑具较高的水平和能力,并充分掌握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整理、修改技巧和方法。最后,应对已修改好的新闻稿子进行合理编排,确保编排的质量和效率。新闻报道是将新闻稿件以简洁性语言,图片展示等方式,将新闻稿件的内容传播出去,因而须根据稿子的内在结构和特点,通过巧妙的方式组合配置,突出稿件的亮点,促进新闻报道的顺利完成[3]。

2.3 加强重视,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和业务能力

新闻采访报道时效性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高能力的新闻工作者,因而,须加强重视,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养和业务能力[4]。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谨记使命,不断扩宽自身视野和知识面,有效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为新闻报道时效性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应不断自我提高,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果的新闻采访报道成果,将优秀的技巧与自身经验有效融合,并将其灵活应用于新闻工作各个环节中,保障新闻采访报道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还要不断自我总结,在与同事交流过程中认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创新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新闻采访报道知识水平,为新闻采访报道的传播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强有力保障。

采访发言稿篇8

新闻侵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著作权等。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问题。笔者曾经历过一次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并最终胜诉。下面,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笔者在2009年采访了章丘市的一桩土地纠纷。当时,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党家村村民党孝贤致电本报热线,说他承包了村里30亩土地,村长李能山自2002年上任以后就以承包费太低为由,要他每年往村长家送3000元,为了继续承包土地,党孝贤只好照做了,今年村长要他再多交2000元,被他拒绝后,村长将他告上法庭。报社领导派我跟一位同事一起来到党家村采访此事。我们在党家村见到了党孝贤承包的30亩土地,听他详细叙述了整件事的经过,并将谈话录音。之后,我们在村委会吃了闭门羹。拨通李能山的手机,他说正在章丘市与外商谈判,且近期不会回村,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我告诉他,我们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必须采访双方当事人,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让他委托一位人受访,李能山委托了龙山街道办事处的梁卫国书记。梁卫国的说法是,并非李能山告党孝贤,而是十几个村民联名党孝贤,在梁卫国看来,党孝贤是个“刁民”,屡次上访。回去后,我们将两方面的言论以及我们看到的情况都如实进行了报道,因为当时法院还未开庭审理此案,我们在稿子中也并未做任何评判,只是说等待法院判决。没想到此案的判决没有出来,我们却接到了章丘市人民法院的传票,李能山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将我们告上了法庭。

最初我们也很错愕,尤其是作为年轻记者,心里多少有些紧张,但又觉得问心无愧。后来在报社领导的帮助下,我们咨询律师、准备应诉,在法庭上,我们态度坚决地表明公正的立场,并且据理力争,经过两次开庭审理,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刊发该文章的行为并未侵害原告李能山的名誉权,其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经过这次新闻侵权案件,我一方面在此后的报道中更注重公正平衡,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各媒体的新闻侵权纠纷,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几点避免新闻侵权的关键。

首先,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在任何一本新闻教程中,我们都会在显要的位置找到这样一句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年来,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极大地伤害了新闻的公信力。由假新闻引起的新闻侵权,占新闻侵权纠纷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有些媒体纯粹是为了利用名人效应制造假新闻博眼球,引起新闻侵权纠纷,这就只能说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共识下,媒体需要提高警惕的是虚假的新闻线索,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对假新闻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一般不成问题。而对于年轻记者来说,更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认为,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就是采访两个以上消息来源,通过第三方核实,确定消息来源的真假。

其次,避免新闻侵权,最关键的一点是采访报道要注重平衡

媒体都很喜欢报道事件和纠纷,但越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新闻,越是在采访的时候要注意全面与平衡。这是一个媒体成熟程度的反映。在实际的采访中,却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年轻的记者,满怀着“无冕之王”的自豪感,恨不得化身正义的使者,除恶扬善,所以常常会在听到弱势一方的哭诉后,心里产生倾向性,并最终体现在稿件中,惹出新闻侵权纠纷。这时就需要注意,采写稿件时要保持理性,尽量全面地采访到与事件相关的所有人,对于弱势群体的遭遇,心里受到触动,可以通过陈述事实来表达,但要避免成为一方的代言人。就像梅尔文・门彻曾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说的那样,“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不过有时我们遇到的问题在于,受到指证的一方不说。就如同笔者经历的这个案件中的村长,他不接受采访,那我们只好采访了解事件的第三方。如果没有这一步,这个采访就是不全面的。法庭上,我们也肯定会败诉。

最后,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素质

新闻工作者平时多学习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遇到纠纷的时候,要从法律角度看待问题,并注意保留采访的证据。

采访发言稿篇9

善于调研

在涉外采访中,记者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特别是在一些涉及我国政治和敏感问题上,不能受被采访者观点的影响和误导,违反外宣报道方针。同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从事对外报道记者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之一。因此,记者要重视政策理论学习,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交政策和对待国际问题的根本立场有较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另外,记者还要不断提高调研能力,加强对国内时事和国际热点的日常调研、跟踪调研和深度调研。

笔者从事的对外报道主要辐射西班牙和拉美加勒比地区,为了使稿件能更具针对性和贴近性,与其他外媒面向这些受众的报道相比更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笔者认为,既要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又要坚持调研西语国家的国情、历史、社会、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形势。

2009年,得益于平时的跟踪调研,笔者注意到中国和拉美经贸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新趋势和新问题,随即采访了来华访问的智利、秘鲁、西班牙、墨西哥等国官员、企业代表和相关国家驻华大使以及社科院专家,根据访谈素材撰写了《中拉关系发展面临重要历史机遇期》、《中国和西班牙中小企业共商金融危机应对之策》、《中秘自由贸易将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跃上新台阶》和《智利官员乐观积极看待未来智中经贸合作》等一系列稿件,厘清了中拉经贸关系主脉,为未来双边合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的建议,受到西班牙埃菲通讯社、拉美和海外华文媒体的关注。

准备充分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曾说过,采访前宁可准备过头,也不要准备不足。如果采访前不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也没有拟定一些问题,采访时就会匆忙上阵,结果不是和被采访者无话可说,就是发问时无法切中要害,因而搜集、整理、分析背景资料和制定采访提纲尤为重要。

例如专访驻华大使或来华访问的外国政府官员,使馆新闻秘书一般都要求将拟定的题目报给被采访者。此类问题要以两国关系为中心,并提出当时的国际热点焦点,但题目宜粗不宜细,不要提得太具体太专业,只要对方说出立场就行,当然,也可以根据对方的回答,接过对方的话题临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但切忌提“刁钻”问题和给对方设“陷阱”,涉及两国关系的,应努力求同存异,和我们的总体外交相配合。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成功的采访取决于了解对方多少。由于中外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存在差异,从事涉外新闻采访的记者面对采访对象时可能更觉陌生和无所适从。事先了解一下采访对象的个人情况及其涉及的相关领域,记者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就越近,共同语言也就越多,对方也愿意与记者交谈、合作。

2011年6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著名作家略萨访华。笔者采访前就详细了解他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和文学创作经历,还读了一两本他的经典小说。访谈过程中,笔者提到他15年前曾经来过中国,萨特和福克纳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就他的文学作品谈了自己的感想,略萨感到很惊讶,随即与笔者畅谈起来。

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好的提问有助于记者挖掘新闻事实,“窥探”和“捕捉”到更为鲜活的素材,撰写出最有价值、最具独创性的稿件。

笔者以采访新闻会、专访和其他采访等为例总结出以下几点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技巧: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耐心倾听做好听众,采访中要随机应变,随时调整提问的内容、形式和节奏。

驻华外国机构举办的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是涉外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同行们在会开始之前往往要索取相关材料并分析各种情况。这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参与交谈,一定要“凑热闹”,不能有半点“绅士”和“清高”。交谈中要注意互补互惠,当然,独家的东西在未发出去之前不能随便提供给其他媒体。

在新闻会上,记者不必刻意回避敏感话题。因为在这样的公开场合,新闻者既然给记者机会提问,就有义务并有准备回答记者的任何问题。遇到比较“难缠”的问题,被提问者一般会采取避重就轻或转换话题的方式,但这样的回答也算回答,记者也能获得一定的信息量。

而对于专访来说,应避免问过于尖锐的问题,以维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融洽关系。另外,记者不能“直来直去”地直切主题,而是要“用心良苦”地为采访对象营造出一个“不设防”的氛围。

新闻采访要顺利进行,前提是采访对象乐于作答。不过一些被采访者由于特殊的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为了完成任务而答应记者采访,也往往少言寡语,应付了事。面对这种情况,记者不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而是变换思维,巧妙地从侧面迂回提问。

记者注重提问技巧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一个好听众,即使在闲聊的时候,不要急着问自己的问题或讲太多自己的见闻,而是让对方有更多的说话机会,特别是遇到性格开朗、表达欲望强的采访对象。

另外,不能过度依赖录音笔记录采访对象谈话,要多用心、用脑。被访者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有意或无意透露一些新闻,记者提问完毕并不是万事大吉,而要始终认真聆听,并迅速从大量信息中鉴别、筛选、总结,从而立即调整原有的问题或设计出新的问题,这样被访者谈得意犹未尽而记者或许会得到更多的鲜活素材。

注意事项

“外交无小事”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涉外新闻采访。记者要谨记在交谈中不要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如年龄、薪水,和家庭情况等。谈话内容最好避免涉及宗教、种族、政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记者本人及所属新闻机构的信息。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很多在华外籍人士的真实身份和背景我们并不知晓,这一点绝不能掉以轻心。

记者说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提问的语气要平和,对被采访者的称呼要正确、礼貌,态度要委婉。

采访发言稿篇10

模 仿

模仿并不是Copy(复制),而是在原创人的启发下,进行自己的升华。

一、没有捷径

成为一名好的财经记者,没有捷径,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日积月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写出超越前辈们的新闻作品。

2006年,湖北武汉本埠对财经新闻的报道并不强势,多以市场(如商品价格波动)等民生经济新闻见长。2007年,全民疯狂炒股,让市民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达到了顶峰。

剪报、简单架构的Copy,成了那时我深夜回宿舍的必修课之一。当时,我做得最多的是“抄”各家媒体的新闻标题。只有领悟标题的要义,才能找到新闻点;而没有找到新闻点,每天就会在惶恐中度过。

二、对标学习

对财经新闻,记者仅会写消息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提升,是需要过渡到大型财经调查、财经通讯类报道中去。

因视野受局限,地方财经记者接触的多是“二手”翻版信息。如何提升自身写作技巧?找准对标媒体至关重要。从2008年起,我的稿件从“快消品”过渡到了“财经体”。原因在于当时的部门领导有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等财经媒体从业的经验,这让我的视野大开,所对标的媒体也由《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市类媒体,过渡到全国一线的财经媒体。

目前,《支点》杂志开展的对标学习会,用意也在于找准对标媒体(三报一刊:《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杂志),使同事们的财经报道素养再上一个台阶。

泛阅读

写财经调查类报道之前,找资料并非轻松活,需要泛阅读。

一、搜集资料

背景决定深度。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胡思勇多次在剖析各家财经媒体稿件时强调的。但如何为稿件“绣”上深度呢?

泛阅读会令你思路“穿越”。对于重大题材的经济新闻报道,起码要收集数万字的资料信息。这是采访前务必要做的基本功。

除了百度里有的,还要去看有关学术类权威门户网站,或财经网、财新网、经济学人网、FT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等财经类网站,从中找资料,并提炼出时髦“观点”。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报刊中文网开始进入中国,如2012年6月28日纽约时报中文网正式开通。这些都是开阔视野、获取资料的有效途径。

了解采访事件的最新“足迹”,这点很重要。新闻讲究新,报道中过多的资料链接,会让新闻成了旧闻,没有“干货”。“穿越”到采访对象“身边”去,可以让财经报道更加生动。

二、取舍“发现”

留下触动你的“发现”。对民生题材资料进行收集后,就要研判事件发展的趋势。所以找的资料首先要能打动你、触动你,要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让你有原动力去“Ctrl+C”到“Ctrl+V”,以备写稿时所用。

这类“发现”是对新闻敏感的培育。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藏在《圣经》里的那把锤子,用一个特写镜头打动了无数影迷。这些都是靠眼力去发现,并取舍得出的精华。

三、初定主题

资料取舍后,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这也是一种“穿越”。思想是无疆界的飞鸟,很多重大财经调查报道,采访难度大,记者需要对“意想不到的”现场做出“回应”。

稿件要“七分熟”。没有采访,稿件怎么会“七分熟”?其实,经过合理想象,设下主线后,记者完全可以为稿件搭个大致的框架,将资料填充到其中,稿件的大致逻辑就理顺了。这也是对记者之前所做工作是否充分的考验。

猎取故事

找故事,到采访人的“生活”中去。

一、带好录音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重大财经事件、人物等报道,一定要带好录音笔,做好前期资料准备及设想好关键问题等。

二、吃“工作餐”

如果你找不到故事,那就到公司的餐厅多吃“工作餐”。在这里,他们都在讲公司的故事,这和《〈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中说去咖啡厅找新闻线索一样。

其实,《华尔街日报》所要表达的无非就是如何获取独家信息源的问题。获取信息源,我认为是没有捷径的。牢记“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

三、题材延伸

好的财经新闻,只报道事件内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题材作进一步延伸。

2007年年底,全国各地出现柴油荒,湖北较为严重。2008年到2009年期间,湖北再次出现柴油荒。在“国进民退”的舆论声中,民营加油站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经过近半个月的调查,笔者走访了湖北省及周边省份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最后写出《民营加油站再调查:柴油荒下生存劫》。

迎接“顺产”

好的作品从来都是经历痛苦思索的产物。我们要回味的是新婴儿“顺产”出生的那一刻。

一、追求诗意的开头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说:“只有精彩的生活片段才能让导语光彩照人。”

2009年,长江流域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针对此事,我在采写《借“食”营销 武汉为何慢几拍》报道中,稿件开头这样写道:“黄鹤楼上吹玉笛,敲古钟,观日全食;归元寺里听佛音,数罗汉,看日全食――绝妙的城市营销意象啊。”

诗意的财经新闻开头,能打动读者继续读下去。

二、记录灵感,归纳兴奋

灵感这东西,不知道何时来。但我们要随时准备它的出现,无论是在现场采访的感悟,还是采访回来路上的突发念头,这些都要记录下来。

2011年6月,百度斥资逾3.06亿美元,与去哪儿网达成战略联盟。这无论是对人们出游,还是对IT界,都会产生影响。当晚,我采访成稿后,感觉标题冲击力不够,后突然想到“百度、去哪儿”两个关键词,最终定下一个让我彻夜兴奋的标题:《百度3.06亿美元去“去哪儿”了》。

上述只是制作标题遇到的兴奋事。当然,写作稿件的大量工作是创作正文,如何提高写作正文的兴奋度?我的经验是:将采访现场、采集的故事、人物言行举止等在采访本中罗列出来,然后归纳灵感、兴奋点。

写作是个“闷骚”活,有时需要自我调侃。古人作诗,无论是在托物言志,还是寄情山水,无不将兴奋点提升到了极致。“(这稿子)太搞人了吧”、“(这稿子)有意思”……这是我在办公室听到同事们说的最多的话,这些都能增加彼此的思想碰撞。

三、给读者阅读的轻松感

记得在初入行阶段,我对指导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他总是在看报纸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当时我总感觉纳闷不解。

现在看来,他所看到的是报道中让人大笑的“段落”,不仅能带给读者阅读的轻松感,还能带来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报道是最容易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

结尾升华

新闻报道的结尾,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让读者记住这个故事吧!

一、前后映衬

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对于文章的结束段落,我喜欢用前后映衬的方法。这种结束语可起到升华主题、最终让读者记住这个故事的效果。

二、再修炼

一个好的财经记者,还需要在全文的笔调、节奏、用词等方面进行平衡和推敲。

以上这些,是我对如何做好财经新闻报道的一点小感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