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感想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6:01:33

开学感想作文

开学感想作文篇1

观开学第一课感想作文之疫情

新学期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终于到来,同学们在开开心心返校上课之外,还要完成一项任务,那就是准时观看央视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这是一档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在其中。

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疫情肆虐全国,深深牵动着14亿国人的心。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无数白衣战士勇往直前,跟病毒奋战到底。而在基层,更多无名英雄或坚守自己的岗位,或无私支援抗疫前线,希望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为抗疫做出贡献。他们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是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开学了,面对新学期的开始,想必很多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全新目标和计划,并且开始了逐步的行动。目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少年强,中国强”——身负祖国希望的莘莘学子们,不仅未来要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身贡献,同时,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不能没有目标,这样努力才不会没有方向。

所以,在新的学期,我们一旦制定好目标,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努力实现它。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加油吧,同学们!

观开学第一课感想作文之疫情

开学啦!央视《开学第一课》也在观众的期待中如期播出,今年的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回头想一想,今年竟然是《开学第一课》播出的第十三个年头。

十三年来,《开学第一课》每每都在开学的时候与全国中小学生一起跨入新学年,开启新的旅程,每一次都带给学生们不一样的教育意义。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幸福是什么、美与爱是什么、英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给家长和老师们也上了十三节人生大课。

今年的主题,自然离不开“抗疫”!刚刚过去的上半年,我们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袭扰。“白衣战士”们逆行而上,与疫情作斗争;而科研人员则是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地研制疫苗。此外,我们还见证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的光荣时刻。这些极为珍贵的“教材”,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邀请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抗疫英雄,以及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上台“授课”,带领我们重温了很多感人的抗疫故事,感悟了北斗卫星的科学力量,无比温暖而有力地陪伴我们一起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这一课让我知道了,如今幸福、安全的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多少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同时让我们更加确定了,要认真学习、心怀理想,方不负“英雄们”对我们的守护。

最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去创造、去实践,度过收获满满的新学期。

观开学第一课感想作文之疫情

2020《开学第一课》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不禁让我想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我们少年是祖国这个大花坛里含苞欲放的花蕾!

我们少年是将要绽放的新希望!

我们少年是国家未来的精英!

我们少年是祖国下一代的接班人!

我们少年是深谷里的幼虎,名震四方!

我们少年是展翅飞翔的雄鹰,风尘万丈!

我们少年是冰山上的雪莲,万众瞩目!

我们少年将继承先烈的.意志,为祖国奉献到底!

因为我们是有雄心的少年,我们是有理想的少年,我们是有抱负的少年!

开学感想作文篇2

《开学第一课》是由教育部门和央视共同合作的一档教育类节目,主要通过眼下的社会时事,来启发中小学生一些道理,通过邀请名人来讲述自身的经历,让中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些正能量。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七年级观看《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2021年最新8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2021年开学第一课由于2021年开学第一课还未播出,小编给大家带来往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1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容易的阶段,要懂的东西很多。譬如孝敬父母长辈、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及珍惜时间继续奋斗。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平等重要的,趁着年轻的时候,就要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人们常说学生时代是最幸福的,无忧无虑,每天除了上课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可以开心玩乐,生活甚是多姿多彩。随着时间的转瞬即逝,一年一度的开学时间即将到来,同学们是时候要告别假期,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以及状态,重新回归校园继续学业生涯的启程。

每年九月是同学们新学期的开始,许多同学告别父母,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回到自己的学校。看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后,心情更是万分愉悦。对于新学期的开始,一切仿佛又是崭新的开始,无论过去如何,同学们还是要往前看,继续奋斗。每个人奋斗的过程都离不开目标的制定,那么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的计划目标。想要美好的人生,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跟着自己的目标走。倘若没有了目标,人生便像是恍恍惚惚地度过,当再次回首时,想必很多人的内心都会是十分地懊悔,悔不当初,甚至会埋怨自己为何如此度过一生,所以有目标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

面对开学的日子,同学们除了高高兴兴地上课学习,还需要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观看《开学第一课》。对于这个节目,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在学生开学的时候播出,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将于9月1日晚8点准时播出,主题是“_”。特殊的20_年,肺炎疫情来势急、来势凶,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国人的心。如此危难之际,无数白衣战士勇往直前奋战,基层人员也时刻担起使命担当,相信在所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下,所有的担惊受怕都会是虚惊一场,所有的磨难都会有劫后余生,迎来美好的春天。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2凉风微拂,秋意盎然的九月又到了,今天是九月一号,正好是全国公益性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的日子。如同往年一般,晚上八点的时候我跟家人准时坐在了电视机下收看节目,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_”。

虽然我只是个小学生,但是在父母的带领之下,我很早就知道《开学第一课》这档节目了,也成为了它的忠实粉丝,今年我再一次跟它相聚了。《开学第一课》对于我一个学生来说,影响是无比巨大的,让我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成为现在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男人”。

而这些人的精神也感染到了我们这些学生,让我们从现在坚定意志,励志将国家崛起作为自己的梦想,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只有我们每个年轻人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才有强大的可能性,只有我们年轻人知道自强不息,国家才能强盛变强,我们才能不受战乱的侵扰。我们年轻人要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反哺到国家身上。

也不用担心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报效祖国的机会。当我们遵守交通法则,不闯红绿灯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为祖国做贡献了;看到有不法分子在搞破坏的时候,我们马上打电话报警,其实也是在为祖国做贡献了,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情其实还有很多的。

我们不一定要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才能算得上是为祖国作出贡献,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只需要安份守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学生每天努力学习,其实对于国家来说,你的贡献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强大,靠的不是某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我们无数普通人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中国人的奉献,我们国家才能成长到今天的地步。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3临近开学的时候,尤其是在九月1号的那一天,我都会非常激动,因为终于过完一个暑假之后见到它了。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都是我的非常期待的时光,尤其是在今年经过整个漫长的暑假之后,我更加渴望学习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_。

因此每到开学第一课的晚上的时候,我都会拉上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一起看,就坐在客厅电视前等着它开播,每一次快到点的时候我的就开始激动了,可能是因为期待太久了,所以越到后面就越来紧张,生怕错过一秒钟。于是妈妈总说我太着急了,都还没到时间就这么心急,要耐心一点等候着。同样今年也不例外,我还是跟平时一样,在9月1日的晚上都会准时守在电视面前,然后爸妈也会跟我一起看,有时候我还会拉上比我小一岁的妹妹一起,我会一边看一边跟她讲里面的人物,同时也会跟爸妈一起讨论我学到什么新的知识点等等。这个节日一直陪伴我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开学第一课总会总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总是让我收获很大,我还记得上一年老师还夸我写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是全班最棒的,因此每一次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很用心看,然后把自己从里面学到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因为爸妈总是教我做事就跟做人一样,每一件事都要用心去完成,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大事或者是小事都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因此每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看完之后的观后感心得,我都会用心看用心写,回学校跟同学一起分享,彼此的观后感心得。

老师说这样的话,我们会记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再往后的生活中不会轻易忘记在开学第一课里学过的内容。另外对于我们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同时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抗疫精神,认真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努力争取在未来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4时间过得非常快,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金秋时节。在这个季节中,大家最关心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来了,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可以看到这个节目了,全国中小学生统一观看的节目“开学第一课”!

当我看到他们的种种事迹以后,我的内心是非常感动的,因为他们的基因里写着责任和担当,血液里留着家国情怀。几乎每一代人都会说新一代人不好,但新一代人不仅没有垮,反而发展成属于他们时代的鲜明性格,这次的战疫就是很好的说明。

开学第一课是让我们重温了这段抗疫的经历,虽然早在开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内容,但每次学习都会被震撼。我们小学生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将之作为我们学习的动力,争取早日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人太过于浮躁,做一件事没有认真做下去,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就要放弃,缺少坚持奋斗的毅力。作为当代小学生,一定要摒除这种浮躁的心理,学习不可一日而弃,好成绩都是靠平时点滴积累的。

看完开学第一课以后,我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首先是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学习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而是让自己接受更多的知识,做一个自强上进少年;再之后就是遵纪守法,在能力范围内主动帮助他人;最后就是听父母的话,勤俭节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才是新时代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5时间飞速,转眼已到九月,如今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新一年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正式播出,而今年的主题:“_。”

因为疫情,我们度过一个格外漫长的寒假,不仅要在家中上网课学习,出门也要带上口罩,使我们的生活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但随着祖国不断地抗击疫情,与钟南山爷爷的英明指导下,战胜了这令人民都为之恐惧的危险疫情。如今虽然疫情还未彻底的遏制,但我们也慢慢恢复之前的平静生活,同学们也返回校园之中,开启了新一学期的学习生活。

而随着暑假生活的结束,如今距离战胜疫情已经过去数月之久,我们的生活也渐渐的回复平静。现在虽然说出门还需要佩戴口罩,但与国外还在继续蔓延的疫情相比,我们可以说是最快取得的胜利一个国家。

随着八月结束,九月已经来临,而每当我们返回校园的时刻,央视都会播出《开学第一课》这一节目,让我们感受抗疫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其中涌现出的各位抗疫英雄,也是我们祖国可以顺利度过疫情危机的坚定基础。祖国已经71岁了,对我们人类来说,71岁已是可以算作高龄,但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71年仅仅只是开始,是伟大胜利开端下的一个起点。

所以身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小学生为了今后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一定要像《开学第一课》“普及抗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主题中的各位先辈一样,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而不断地奋斗。

在祖国母亲这慈祥鼓励的目光下,让我们一起学习伟大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踏着这通向光明的英勇足迹,不断地前进,为祖国未来而回归校园!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6开学了,大家又可以见到可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了,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当然啦,每年9月开学季最令人激动的事情,莫过于《开学第一课》的播出啦。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堂生动且有意义的教育课。每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内容都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让大家瞬间陷入思考,让大家成长得更快。

以往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和妈妈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上课铃声的敲响,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在20_年9月1日晚8点播出,这一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_”。节目中一个又一个励志感人的片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给大家启发了许多人生道理。原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许多人都在为这个社会传播着正能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不知不觉,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结束了,这一刻我陷入了深思,然后妈妈也安静了。说真的,看了这个节目让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以及成长了许多,好比一堂人生哲理课。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了一遍又一遍,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又在哪里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需要努力学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还有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祖国的未来离不开我们。且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正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勤奋学习,积累知识,珍惜自己的青春,并以“我与祖国同成长”作为自己的心声,将来能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此刻,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拼搏,在学习的海洋中遨游,奋勇前进。《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可以让大家学到许多课堂中没有的知识,所以还没有观看的同学,记得去收看哦!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7九月,代表着新的学期和新的起点。学生们告别了暑假迎来了新的学校生活。在开学之际,大型教育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也如期而至。

这是一档从2008年播出至今的教育节目,_年来未曾停播,它带给全国青少年甚至全国人民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我想,这是开学第一课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你看了吗?疫情笼罩之下的“开学第一课”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你又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教育部在八月底的时候了《开学第一课》的收看通知,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九月一号晚上我观看了央视CCTV-1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以“_”为主题,以生动形象的演绎课堂为形式,向处于疫情背景下的我们上了一堂开学之课,人生之课。

作为全国青少年中的一员,在观看了这个节目之后,心里有了别样的启发和感想,我想,这是硬搬搬的书本所不能带来的。

首先,节目让我对疫情防疫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很多人在疫情发生之后,更加注重个人卫生防护和个人健康生活。《开学第一课》为我们科普了一系列关于防疫,关于卫生以及健康等知识,让我们了解更多防疫知识,不仅仅是应对这场还未消散的疫情,更是为以后做好保障。

接着,《开学第一课》着重为我们赞颂了在疫情中保家卫国,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所有英雄们,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甚至是一些“小人物”,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国家才有了现在抗疫的阶段性胜利,而我们的爱国心也更加坚不可摧了。学习弘扬他们这种抗疫精神,是我们青少年应该做的。

看完了20_年的《开学第一课》,向祖国和未来启航吧,一起弘扬抗疫精神。

《开学第一课》感想700字作文8在这美好的九月份里同学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学时光,岁月的时光总是那么不留人,而在这正华青春的时光当中更要珍惜学习的时间,暑假愉快的时间已经悄然成为了过去式,迎接我们的是新的梦想,新的追逐成就点,那么在开学前有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广大人民学习的公益节目,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们,基本是为广大学生量力定制的。便是《开学第一课》了,说起开学第一课的话相信很多广大的学生并不会陌生,它是一个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公益节目,是通过历代往年的中励志博扬的事情进行改编而成,属于真实情况的代表,只是想通过电视的节目形式来呈现出来,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利用这次的机会来学习,激发个人的爱国,为国贡献的斗志。

为此才开展此节目的,从08年开始到现在每一年的故事都是振奋人心,看得我们热心彭博,激情澎湃,无论是爱国励志,抗震救灾,还是青少年孝敬父母,爱国情怀,筑梦未来都是给人带来了一种热血激情的震撼人心,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节目来更好的,更全面的认识祖国的面貌。

今天8点的时候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正是这样才是见证了祖国的强大,为此我们需要努力学习致使为祖国拣来做出伟大的贡献,加油

为此这为什么要在开学前特意安排好的公益节目呢。也让我们在未来学习当中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和榜样吧,借此利用这种学习的状态来植入更多的学习知识。

而开展《开学第一课》是想告诫我们祖国一路上走来是离不开我们人民辛苦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特别是我们身为祖国未来年轻的希望,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适合人选。因此我们不能白白浪费祖国现任对我们的培养,更不能在这光华的时代里欢度时光,因充分利用此机会努力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好将来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开学感想作文篇3

关键词:“感于物而动”;“虚静”;“神与物游”;“妙悟”

一、“感于物而动”与古代文学创作发生论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极为繁富,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学艺术创作中,众多的文学家、文论家不断总结积淀,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发生、文艺创作的心态、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想象等方面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言说。

中国较早对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进行深入阐释的是儒家经典之一的《乐记》。《乐记·乐本》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志之所之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后动。”《乐记》认为,音乐是“由人心生”的,而“人心之动”乃“物使之然也”。音乐的产生是人心“感于物而动”的结果。因此,音乐生成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人心之感物”。由“人心之感物”而导致“人心之动”;“人心之动”进而“形于声”,于是音乐生成。《乐记》此处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发生命题,即“感于物而动”。这一创作模式也适应于文学艺术创作的发生。因为文学艺术也是“由人心生”的,而“人心之动”也是“物使之然”。“人心之感于物”是文艺创作的前提,“心动”是“感物”的结果,也是文艺创作发生的动因,文艺作品因之而成。

“感于物而动”的命题确立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发生的基本框架。其后,许多文论家、文学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探讨。《诗大序》所持诗论与《乐记》“感于物而动”的观点即有相通之处。《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指出诗的创作发生乃在于“情动于中”,由情而心动,故形于言,而后“永歌之”。“情动于中”是创作主体诗歌创作的动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自觉的重要时期,很多文论家、文学家围绕文学创作的发生提出了自己的论断和言说。陆机提出了“瞻万物而思纷”、“宣之乎斯文”的观点,萧统在《答晋安王书》里谈到“睹物生情,更向篇什”,这些观点基本体现了《乐记》“感于物而动”的思想,其文学创作的逻辑过程即物情文。无论是“瞻万物”“思纷”“宣之乎斯文”,还是“睹物”“生情”“更向篇什”,基本呈现出“感物”“心动”(情)文学创作的逻辑过程。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集大成之作,他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很多文学创作的观点,其中有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感于物而动”文学创作发生原理。如《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个创作过程即“应物斯感”“七情”“吟志”。“感于物而动”是文学创作发生的重要前提。《诠赋》篇云:“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也指出了睹物兴情,感物而动的观点。《物色》篇云: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在《物色》篇里比较详细的阐述了文学创作发生的原理,即物情辞,由“感物”而“心动”,“心动”导致了“辞以情发”。这些观点基本体现了“感于物而动”的文学创作发生原理。刘勰之后,还有很多学者对于文学创作的发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观点。如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由“物之感人”而“摇荡性情”,最后“形诸舞咏”。孔颖达《诗大序正义》云:“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认为人心之志,乃外物所感而成,心有所动而生。《毛诗正义序》云:“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这段话鲜明论述了情与物感的关系。情缘于物动,物动有感而情有所迁,即感物动情。梁肃《周公瑾墓下诗序》云:“诗人之作,感于物,动于中,发于吟咏,而后形于事业。”白居易《策林第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诗歌创作,大多是“感于物(事)”,“动于中(情)”,而后“形于歌诗(事业)”。这些观点,大都指出了人心感物而动情,而后文学创作的文学艺术发生原理,这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当代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神思”“妙悟”与古代文学艺术想象论

(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是指艺术想象发生时作家头脑中思维的跃动,具有极大的超越性。对于“神思”刘勰认为,其核心内容即是“神与物游”与“贵在虚静”。他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神思》)这就是说,作家在酝酿文思、文意时,最重要的是虚心静气,排除杂念,使精神澄澈,不以成心而妨碍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因成见干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思想本源于老庄。庄子在《知北游》中引老聃的话说:“汝斋戒,疏瀹尔心,澡雪尔精神。”老子是主张内心修养的,认为人们如果过多地参加社会活动,思想就会被纷乱的外物所蒙蔽,从而辨不清事物的真相,只有向内修养,安神静意,排除一切成见,才能正确地认识外物。老子的此一思想被刘勰在《神思》篇中引用,成为艺术创作心态的典型话语。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观念为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家、文论家所秉持。陆机说:“镜无蓄影,故触物则照,是以虚已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物之妙。”(《演连珠》)意谓只有内心纯净,偏离杂念的干扰,保持虚静的心理状态,才能探究客观万物的奥妙。司空图在《诗品·冲淡》中要求作家“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也是强调作家在创作时要处之以默静,只有在虚静的心态中才能省察到外界事物的本质与变化。

相反,如果作家在创作活动中不能进入虚静状态,被“成心”所蔽,杂念所扰,就不能敏锐地感受生活,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宋代的理学家朱熹曾批评当时的一些人,之所以写不出好诗,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家心不虚静。欧阳修也强调了虚静对作家孕育形象的重要意义。他说:“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非非堂记》)所谓“不为外物而动”即是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心绪杂乱,要心安气定,思想专一,这样才能深刻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这是成功孕育文思、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前提。

(二)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与物游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彼文云: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此句的意思是说艺术想象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变化莫测的特点。这里,“神”指变化迅疾莫测,“思”指心思、想象。“神思”作为一个词组,是以“神”形容“思,即心思、想象的特点。刘勰在《神思》篇中,以创作主体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多方面地论述了想象在创作构思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他界定了“神思”的内含。他在篇首就云:“形在江海之上,身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这本是庄子的一段话。《庄子·让王》记载:中山公子牟身在江海而心却想到宫廷。刘勰从想象的角度加以引申发挥,意在说明,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可以身在此而心在彼,不受时空的局限,超时空自由地驰骋,此即简要说明了想象的含义。

其次,刘勰论述了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构思是作家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构思中始终离不开想象。对于这一点陆机早有论及,刘勰更加强调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思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刘勰在论述了想象的自由驰骋之后,进而强调它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就充分肯定了想象在构思中的重要作用。受刘勰的影响以及众多艺术实践的体验,许多作家、理论批评家也都探讨了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萧子显认为作品中的事,出于艺术想象,而艺术想象能“感召无象,变化无穷”,所以是“属文之道”。胡应麟认为写七律诗,必须“荡思荒,神游万古”。王夫之以具体诗歌为例,一方面阐述了想象与联想可以使毫不相关的事物、景物、情感联系起来,转化成饱含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另一方面也指出诗人应该用想象来虚构形象和意境。清人刘熙载认为如果能“凭虚构象”,那么“象乃生生不穷”。刘熙载从诗歌应该“神游象外”的观点出发,强调了用想象虚构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刘勰的“神思”一脉相通。

第三,刘勰论述了艺术想象的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想象,艺术想象并非脱离具体物象的冥思空想,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物象,刘勰称之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即心与物相接,想象伴随着物象而展开,“神与物游”即是当下创作论所说的形象思维的过程。

第四刘勰论述了“神与物游”展开的契机。认为“神与物游”依“志气”和“辞令”展开。他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刘勰认为一方面“志气”在艺术想象活动中统领着关键,即作家的思想感情对艺术想象活动的展开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作家的想象活动又与物的表象结合在一起,而物的表象需要语言建构,“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即艺术想象必须依赖语言。

可见,刘勰深刻地阐述了艺术想象活动的展开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创作主体思想感情以及语言间的关系,形成了对艺术想象体系化的论说,把文学创作中的想象论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加深了人们对创作特征和艺术规律的认识,无论对于中国古代乃是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古代文学创作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很多观点对文学普遍规律都有深刻的揭示,是文学理论史上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宝贵遗产,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相结合,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要任务。

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中,“感于物而动”的艺术创作发生论、“神思”“妙悟”等古代文学艺术想象论,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文学观点。比如“感于物而动”的文学创作发生论揭示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古代文学创作的发生原理,指导当代的文学创作都有重要价值。“感于物而动”的观点首先指明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客观生活。物是情动的根源,离开了客观世界的物,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就是无水之源,情无以生,也就谈不到文学创作。只有感物、观物,情动于中时,才有了文学创作的产生。因此,无论古代还是当代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只有对生活,对客观世界的有了感触,感情萌动时,才会有文学创作的冲动,这种文学创作也才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以物为本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对于我们当代的文学创作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感于物而动”的文学创作发生理论还指出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万物,如果不是让人动心,让人感物生情的话,这些物也是没有价值的,不会成为文学作品之物。只有心与物合,情与物接,作家才会在感物心动的基础上,缘情创作,从而产生摇荡性情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不能脱离作家之情。这说明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要用心去感应万物,体会生活,当心有所感时,自然会有创作的动机。在文学创作中,要重视情的重要作用,情是文学创作的根源“物”与文学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离开了“情”这一审美载体,文学作品也是难以完成的。无论感物还是动情,文学作品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目标。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情的作用,也离不开物的引发,因此,文学创作既要多观察,又要善感,其后才是构思创作。如果作家没有善感之心,心灵麻木,即便万物直于前,也未必会有创作的发生。“感于物而动”的文学创作发生论内涵丰富,这对我们当代的文学创作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神思”“妙悟”等古代文学艺术想象论,揭示了艺术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与当代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具有共通性,也是建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可贵资源。文学创作离不开艺术想象,“神思”“妙悟”都属于纯粹的精神活动,但这些抽象思维活动又离不开“物”这一艺术表象,“神与物游”是“神思”、“妙悟”的基本特点。神思”、“妙悟”要借助“物”这一实体的艺术表象才能展开,将审美情感寓于艺术表象之中。离开了艺术表象,审美情感缺少了载体,“神思”、“妙悟”也就无从展开。“神思”“妙悟”虽为古代的概念术语,但两者所揭示的艺术想象规律同样适用于当代的文学创作,因此也是建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创作论的有益养料。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其中有些理论观点至今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汲取古代文学创作论的精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成出新”,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繁荣中国的文艺创作。

开学感想作文篇4

[关键词]语文训练 主力点 思维能力

一、培养语感,打好“双基”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

何谓语感?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呢?

驱遣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三种情况:一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把战场上的险情和的表现,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中过一遍,构成一幅汇声色形于一体的生动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和感情上的共鸣,并从的表现中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陶冶了情操,诱发了语感。三是材料(或情节)连缀。即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三四个零碎的事物或细节,要求学生补充、续接、扩展,使这些材料演化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反嚼意会,回溯语感。意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

唤起“感通”,深化语感。情感上的激发与“感通”,要以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情景意境的再现与设想为前提,但都少不了语感的参与。

二、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思路,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是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思路。“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那么,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善于铺路。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

巧于指路。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妙在领路。就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适度地作指导。有两种做法:一是给样子。即学生在开始运用规律、方法阅读还处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需要“师傅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具体分析两篇讲读课文,起示范作用,同一体裁的文章或每一单元给一次样子即可,其后就该“修行在自身”了。二是搀膀子。学生在“修行”过程中,决不会一帆风顺,当遇到坑坑洼洼的路面时,教者就要扶他一把,予以点拨,启迪其自求自得。当然,搀膀子也不是随便搀搀就可完事的,也颇有讲究。比如要把握火候――什么时候该点拨;要掌握分寸――该点拨到何种程度;要运用技巧――该用什么方法去点拨;要随机应变――解决猝不及防的问题。所有这些,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否则就难以驾轻就熟。

三、学会联想,训练作文技巧,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这“两大块”,既是并列的,又是交叉的

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往往呈同步发展状态,但二者并非一回事。它们虽同属于语文的应用能力,都有个语感问题,但二者心理流向刚好相反:阅读从语言文字着手,悟其内蕴信息,把握思路;作文则从思想出发,从储存的信息里选用恰当语言,展开思路。一般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乃是思路阻塞或思路狭窄,因而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硬性拼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教学中往往都是就作文指导作文,而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如写记叙文,就讲四要素,讲表达方式,讲如何描写等。其实,学生作文最苦恼的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材料,思维才能形成一条通畅的“路”,也就是思路得以展开。思路一旦展开,则“文思如泉涌”,作文的内容也就展开了。如此作文不是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

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作文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呢?

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属此类。如写《树木 森林 气候》,就启发学生由此联想到个人、群众、社会风气三者的辩证关系,联想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有深度。横向联想又叫并列式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呈并列关系的联想。

感性联想和理性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就是感性联想。这种联想主要用于记叙性的作文。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其中描写又是附着于记叙上的。描写人物的活动、环境的变迁、情节的推移等,往往需要展开联想。其所联想的“人或事物”,可以是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都不是作者眼前所看到的,因此这种联想必然地都带有想象的成分。

开学感想作文篇5

关键词:开放;兴趣;畅所欲言;想象

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要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作文少一点依纲据本,多一些自由表达;少一点思维束缚,多一些畅所欲言;少一点规则要求,多一些活动游戏;少一点因袭守旧,多一些突破创新。把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把学生从教师“关怀备至”的指导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创新。

一、关于激发兴趣,唤起写作欲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激情,有动力。作文亦是如此,有了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和潜力。一旦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就会迸发出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乐于作文。

二、联系生活,体验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的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只有完美的生活,才能激发人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一个人生活在什么环境,就会受环境的熏染,学生如果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写作时只能“咬笔杆”。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宋朝著名诗人也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载课外。”由此可见,联系生活对于作文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应该尽量让教学贴近生活。

三、说真话,抒真情,发真慨,从内心出发,畅所欲言

(一)解放心灵,掏出内心深处的真心话。解放心灵,让学生放开身心,敢于想,敢于写,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赋予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最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从禁锢中解脱出来,无所顾忌,真正做到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让学生在写作中“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学生掏出内心的真心话来。开放式作文教学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把内心深处的真感情抒发出来。(二) 开拓思想,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觉。在具体的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还应赋予学生作文时思想感情上的自由,让学生写自己眼中看到的,耳中听到的,说真话,吐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事,放开胆量,写出真感觉,发表真性情。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根据真实的题材,写出自己实实在在的真感觉,一气呵成,写出富有个性的真性情。

四、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敢于想象,大胆创新

(一)拓展想象空间,敢于“异想天开”。科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心有所想,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合理的想象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思路开阔,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可以引导学生从从情节、细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拓展想象空间,从改写古诗,续写课文方面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们大胆作文。(二) 尊重个性,引导想象。学生是写作的主人,对学生的写作自由,教师应该加以必要的保护,对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开放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个性的培养,崇尚个性,注重创造。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作文题目时,要打破传统的命题作文对学生的束缚,对作文的要求也要打破文体的束缚等等,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如可以给这样的作文题目:《假如我是xxx》。有学生曾就此想象他是一位记者,去采访外星人,发现新发明,他还设法让外星人与我们地球人沟通……想象非常奇特,作文也很有文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但也必须指出“文无定法”但“文章有定律”。个性必须在尊重作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发展,防止出现诸如思维求异而不合文意,大胆想象却不着边际的现象,否则就有矫枉过正之嫌。比如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而在于选择一种展现学生才华的最佳形式。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熟练的把握,以期“运用之妙,存乎之心”。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崇尚个性,注重创造正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尊重个性,大胆想象,使文章生发光彩。(三) 突破常规,立意出新。开放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少一点思维束缚,少一点规则要求,要让学生们开拓思维,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多角度立意,使文章妙笔生花。如果教师让学生们改写古诗,不能只让他们把原句稍加拓展就行了,应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多角度立意。例如让学生们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可以使改写后的文章富有现代生活气息。比如说:李白和孟浩然都用上了电脑,他们分别后可以视频聊天,他们还互相发电子邮件等等,构思奇妙。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场面也要富有生活情趣,写出的文章自然是意境深远,真切感人。开放式作文教学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想得开,想得新,在作文中培养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 、自改互改,集思广益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把作文评改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抓紧抓好。教师通过评改作文能了解学生的作文状况和作文指导效果,学生通过作文评改,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提高作文素养。开放式作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师改,集体评的单调方式,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作文评改。 开放式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评改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评改或互相评改的方式,让学生们从作文评改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学生作文能否改得正确,还得教师加强指导,教给方法。如互改作文,教师要给出评改细则,学生根据评改细则互相批改,学生评改时必须遵循评改细则,评改时先通读作文,了解大意及内容,然后揣摩其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等是否准确,再看文章的立意是否创新,想象是否奇特等等,最后才把对文章的评价写出来。学生评改完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 开放式作文评改,注重主体参与,肯定主体表现,集思广益,积累经验,使学生在作文评改中进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开学感想作文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写作素质;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89-001

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照猫画虎,凭学生的记性和灵性完成小学语文阶段的作文教学。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兴趣,为初、高中的作文教学埋下了祸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观察生活的能力

观察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等进行的感官活动。观察力是一种能动的发现客观事物特点的变化能力,作文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观察力。提高观察能力的方法有二:

一是要集中注意力,活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扩大生活的领域。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即我们的五官是死的,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不会对生活产生共鸣,就缺少发现。同时,在观察中还要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这样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全方位的观察,从而全面把握所观察的事物。另外,扩大生活的领域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面有限,就会视野狭窄孤陋寡闻,影响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是要耐心细致,捕捉特征。一个好的小学教师,不仅应该从形态、色彩、质地、味道、声音等方面把握和了解事物,而且还应该从远、近、高、低多方观察,发现所观察的事物与其它事物不同的地方,从而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语文老师要用自己的实践来亲自感受事物

感受能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能力,它有浓厚的主观感彩。在感受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中,既可以包含特定的情感体验因素,也可以包含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素,即着眼于表现写作体的感情层次和情绪变化。人的感觉器官受到外界各种现象的刺激,就产生相应的感觉,但感觉并非感受的全部,而是反映现实最初始、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受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对感觉的各种待征的综合。可以说感受是由单一的感觉向综合的知觉发展的结果。人的感受总是和特定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当外界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引起刺激和反映时,总是和人的需要、信念、习惯、观点、态度等发生关系,伴随着喜爱厌恶、快乐或忧愁、肯定或否定等情感活动。什么样的感受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有了感受就会引发写作动机,就会产生写作意图,也就自然而然地奠定了情感基础。

人的感受力是作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能力。强烈的感受力是在作者的情绪、情感的强烈作用下产生的,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没有强烈的感受力。在作文活动中,有些人觉得作文难,难于无话可说,关键是对生活没有感受。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培养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所以,小学教师也应培养自己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力地指导学生作文。而感性认识离不开想象,因此,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做法如下:

1.寻找相似事物,展开想象

进入人脑中的信息,可以通过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产生一种新的形象。如由眼前别人的母亲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或者中国的母亲乃至自己的祖国。简单的联想是在两种事物或表象之间寻找相似点、对应点。复杂的联想,可以扩展到一系列事物之间,形成多层的、曲折的联想链。

2.超越时空,进行表象组合

想象意味着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意味着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在这一点上,想象功能和理性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理性思考意味着用现实的态度考虑问题,意味着排斥情感和愿望,意味着遵守客观规律和逻辑法则。但想象者能移山倒海,呼风唤雨,凭借心理调遣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重新安排一个新的世界。善于想象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3.运用想象帮助加工、提炼形象

在写作中,想象的成分很多,并不是说所有的想象是艺术形象。未经加工提炼的现象是粗糙的,甚至是残缺的,是不能进入文章的,只有经过加工提炼以后的想象才能进入文章,才能有力表现文章的主题。

四、创造新形象,调动思维力

写作是各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着重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创造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它以具体的感性材料和事物的表象为基础,通过对其选择与组合、改造与重组、虚构与想象创造一种艺术典型,这里面就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小学语文教师应避开自己已有的成年人的理性思维,用儿童的心理和目光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才能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成功、有效。

五、注重人性,注入情商,培养情感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情感能力往往决定着作文教学的成败。如果在写作中没有强烈的情感,就不可能塑造出鲜明的形象,从而打动读者。在写作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从感知开始,如果写作对象是熟悉的,感知就会撞击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大门,使作者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反过来支配感知的趋向。如果对象是陌生的、新颖的,新奇感和期待感便会增加写作主体的注意力,使主体进入“神采飞扬”的情态,一系列审美意象便由此产生。

开学感想作文篇7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求异创新

(一)同中求新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新。如立意的新世界,就是要敢于打破旧观念,提出新观点或在某种正确的观点基础上加以补充或有所突破;又如选材的新,就是要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新风尚、新人新事,或独辟蹊径,选择新奇的角度,或独具慧眼,不写别人写过的陈旧题材。例:《我的老师》只要所写的人是教过“我”的人,能称得上是“师”这一点与所有写作者相同以外,那么至于这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与我的关系;所教过我的课程、本领,所发生的事件;所要表现的主题等等都可以多种多样,都给学生留有许多进行发散思维的空间,只要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认真挖掘,通过发散思维,还是会有收获的。

(二)同中求变

命题作文有些题目久盛不衰,因为它所考查的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所反映的是时代的新气象,因此命题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变。例如《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初中写的作文到高中还能拿来用吗?答案是显而易见。不但事物在发生变化,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年代其意义也在变,不同年龄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在变。因此,同一题目,中心要求变,材料选择要求变,谋篇布局要求变。

(三)同中求活

在命题作文教学中,很多人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模式,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写作方法、写作模式,对于别人的经验,是照搬照抄还是灵活运用,这与作文水平的高低大有关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同中求活,因为我们的生活是充满生机的,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么在文章中只要把活生生的事件展示给读者,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就能让人们体验到社会生活“活”的气息。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开拓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卷还是各地高考卷,都很注重在作文中考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19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上海卷的“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2001年上海春季卷的“如果我主办――专栏”等。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灵感的源泉

开学感想作文篇8

一、自主拟题,不落俗套

课标中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怎样的命题才能把题目出到学生的心坎上,触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让他们真正有一吐为快的感觉呢?

1.命题讲究真实性

教师心中要有“儿童”。命题要贴近儿童,贴近生活,从而有效地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2.命题体现时代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心社会,多关注时事新闻,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

3.命题追求新奇性

命题要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供舞台。如《蜗牛妈妈买鞋》《天也会流泪了》等题目,就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怎么写都可以,只要能体现童真、童趣。既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体现了异彩纷呈的创作特色。

4.命题注重灵活性

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多拟几个习作题目,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

二、丰富情感,拨动琴弦

要想引导学生丰富个性化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发挥教育智慧,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1.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境是写作素材之源,尤其是生活情境。教师应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表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面对优美的景物,引导学生触景生情;也可朗读激情洋溢的课文,激起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表达欲望。

2.通过活动,激活热情

“言为心声”,写文章本是出于内在表达的需要,情郁于衷而倾吐于外。但目前我们的习作教学,被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习作就会言之无物,虚情假意。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通过活动形式,激活学生热情。如提出一些关注的敏感话题“开卷是否有益”“学生上网好不好”等,展开辩论,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表达需求。如开展一些新颖独特的游戏“盲人摸象”“体验独臂”等,让大家亲身体验,畅所欲言,激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情感。总之,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唤起心底的真、善、美,鼓钛生用真实情感,抒写真实的事情。

三、开发思维,与众不同

小学生正处于开发思维、发展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具有开发不尽的思维潜能。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以求习作的与众不同。我们具体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分层续写式

续写,就是根据原文的材料写未写完的篇章。因为续写是前文的补续,思维必须是原作者思维的延伸,有利于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发展。如学了《秦兵马俑》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然后续写下去。

2.留白补写式

许多文章在文中或文尾有意留下“空白”与悬念,给人无限遐思的空间。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与再创造。教师如能启发引导到位,充分扩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那潜在内容就能丰富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逻辑性、有选择的接受性、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理想的风筝》最后一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什么呢?可让学生继续写下去。

3.情节扩展式

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根据这些资源,抓住扣人心弦之处,让学生展开思维。如《最后的姿势》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教学时启发引导学生由谭千秋老师张开手臂护住学生的外表、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

4.多向改写式

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有的可以改变体裁等。如学了古诗《游园不值》,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满园的春色,然后改写成记叙文。

5.相关迁移式

这种形式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如学了《黄鹤楼送别》让学生写《我和朋友的深厚友谊》,学了《生命桥》,让学生写《父母对我的爱》等。

四、鼓励想象,童心飞扬

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积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形象,写出童心飞扬、异彩纷呈的独具个性的文章。

1.插图求异式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习作。利用插图激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习作水平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角色扮演式

语文课堂中,当学生情感与文中主人翁产生共鸣时,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角色扮演,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启发想象,激发学生说话、写作的兴趣。

3.图画展开式

看图作文是丰富的想象天地。教师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在感知画面、认识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如果是多幅图,要对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想象,使之前后连贯。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画面,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4.童话创编式

没有童话就没有活跃的想象。周围世界对于孩子来说会变成画在画布上的画,童话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想象长着翅膀,让学生写童话类想象作文,可以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教室里的悄悄话》《眼镜找朋友》《课桌椅的哭泣》等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创编,真是独具匠心。

五、自由表达,不拘形式

小学生习作应不拘形式、自由地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水平自由地选择表达形式。

1.选择不同顺序表现个性

如叙事性文章,教师可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结构章法,用不同的观察顺序,尝试用多种多样的布局去表现所要写的内容。如写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可以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可以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可以从这件事最扣人心弦处入手……学生对同一件事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加上情节的一波三折,插想,运用想象,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引人入胜、富有个性呢?

2.选择不同人称表现个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事物改变方式来观察思考,变换角色表达。如写小女孩摘了一朵正盛开的花朵这一件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进行叙述:既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又可以以作者“我”或花的口吻来叙述。

3.选择不同构段表现个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变结构”,写出自己的特色。如构段形式,或用总分式,或用因果式,或用递进式,或用点面式等。

开学感想作文篇9

关键词:相似性 相异性 关联性

一、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似性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例如:作品中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把握、对表现内容进行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作品中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等等。

(一)节奏感和韵律感

节奏感和韵律感,共同存在于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中。音乐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声音,是音乐的特质。音乐艺术以时间为载体,以节奏为基础,音高的变化为律动,旋律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来塑造音乐形象。在音乐进行中,节奏与旋律成为音乐表现的核心,对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就是由两个节奏和旋律感不同的结构因素组成。第一主题是短暂、急促的节奏和音调,象征着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性格。第二主题虽然由第一主题引申而来,但旋律悠长抒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对立的因素中展开和发展,使音乐具有更鲜明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则是通过语言的手段来表达。尽管这种语言是通过文字记录而成,但它同时也是可以朗读的,可以运用有声的语言完成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民间口头文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对文字的运用,字句的长短,造成不同的节奏感。叙述方式的运用,修辞方法的选择,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律感,也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诗歌的风格尤为突出。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借由诗句的长短变化,朗诵时节奏、断句的处理,经由听觉抵达听者的内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律感油然而生,并由此产生的特定艺术氛围。

(二)意境塑造与想象空间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文学艺术,对作品的意境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都有着相同的要求。音乐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它以流动的旋律,架构于特定的曲式结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呈现。正如叔本华所说:音乐是活的时间,音乐所揭示的正是那个“由生命活动本身标示的时间。这个时间便是音乐的首要或基本的幻象;而这一切活动都是以一个有机体的生命结构所具有的逻辑式样进行的”。在特定的音乐结构里感知音乐的同时,在流动的音符中感知音乐所指向、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把瞬间的音乐体验转化为情感的体验和对情感的想象,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中,也存在着时间性。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在作品结构上,以及他们的内容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张力、矛盾的冲突、解决等等,决定了文学艺术的时间性。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由作品的客观表达方式唤起我们对作品意境的想象,进入一个由作者构建而成、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的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

情感与内涵,是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它们演绎的最终目的。正如康斯坦丁诺夫所说:“感情的方面进入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容,无一例外,它不仅是内容必备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通过各自特有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艺术载体,既表达感情,又传达感情。文学与音乐,它们的作品无一例外的渗透着感情内容。一部小说当中,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对论,都带着不同程度的感情内容,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感情的抒发。音乐则与感情的联系更为密切,人们往往把音乐作为感情的艺术。

当感情在作品中展开、呈现、深入,才使作品具有灵魂,表现出丰厚的含义和深刻的内涵。尽管文学与音乐,它们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异性

虽然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作品的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以及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等诸多的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这两种艺术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异之处。

(一)音乐和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国古代名著《乐记》中,就有关于诗与歌的论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差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曾指出,诗借“语言”来表达,“留给我们某些从事思想的东西”;而音乐“通过感觉来诉说”,它比诗“更丰富多彩地激动我们的心境”。当代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莫.卡冈则认为:文学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和感情的间接体现”,音乐则是“感情的直接体现和思想的间接体现”。凡此种种论述,使我们认识到音乐与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音乐被称为“流动的建筑”。虽然音乐由乐谱记录,以一定的曲式结构创作完成,但所有的旋律都是稍纵即逝的音响,在非可视性的状态中进行。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没有被赋予具体的概念和明确的含义。它以声波的形态,在不间断的运动中营造出情绪的氛围和音响的声势,从而产生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情感内涵,使听者不由自主的与它产生共鸣。而声波所体现出来的音调的高低与轻重;音频的急缓与疏密;音量的强弱与大小;音质的粗细与刚柔等等,所有这些付诸于我们的听觉,经由听觉进入我们的心灵,以此完成音乐对事物的表达。

文学与音乐不同,它有良好的可视性。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体会文字,词汇,语句中所包含的精确含义。通过例如小说情节的叙述,或是诗歌音调的抑扬顿挫,或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等等来使人追寻到隐藏于文字之后的情感所在,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想象的,把客观的文字化为主观的情感体会。

(二)思维方式不同

音乐艺术是感性思维,而文学艺术是理性思维。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的特点,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更多依靠的是对声音的感觉和判断能力。在音乐里我们体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情,它是模糊的、非具象的,并以情感经历作为想象的前提。这种想象所体现出的具象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曾经说过,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应该跪着欣赏。缘于这首乐曲,使他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纯粹、博大、精深,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中国民间音乐尊崇、喜爱的个人感叹!

文学艺术的语言,具有精确的语义性。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字语言提供给我们精确的含义,依靠文字构建的理性思维达到解读作品的目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作者提供理性思维的叙述空间,由读者跟随文字语言的思维产生想象、联想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是具象的,是语言思维和文字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关联性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非常密切,研究音乐史假如不熟悉文学史是绝对不行的,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与音乐有关的现象。文学思潮与音乐思潮相互渗透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音乐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艺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音乐创作,就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尤其以艺术歌曲和歌剧最为突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例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以著名诗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为基础创作而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比才的歌剧《卡门》,以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进行创作;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柴可夫斯基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同名交响幻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管弦乐曲《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等等。音乐吸取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戏剧成分、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并且从文学作品中凝练出特定的精神气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

在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文学为我们展开了理性、客观的过程,音乐则向我们开启感性、主观的世界。当客观世界的人与社会和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以音乐来展示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时,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激发了我们对于客观主体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并投影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时,我们能解读非语义性的音乐里流动着故事性、叙述性的元素,也能够感受音乐里矛盾、戏剧性的冲突。当音乐与文学产生高契合度的联动,我们就可以在音乐里体会文学艺术的理性、客观的描述;也可以在文学里想象感性、主观的情感体验。例如,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歌曲保持了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这四个角色,运用不同的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分别代表各自不同的音乐形象。当我们欣赏这首歌曲时,对比歌德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歌曲和诗歌里对情感的展开是完全同步的,使抽象的音乐和形象的诗歌在内容的演绎上达到高度的契合。

四、结语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它们见证和记录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以它们独特而鲜明的表现形式,凝结成人类智慧、文明和情感的结晶。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作用、渗透。正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学科时,如果能够更多地借鉴其他艺术类型的艺术特点、表现力和表现手法的话,对于我们的学习,无疑会有巨大的帮助。通过各艺术学科的联动,能充分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提高我们的艺术感受力,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素材,使我们的艺术创作空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

[2][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M].王柯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苏]康斯坦丁诺夫,[保]安盖诺夫.音乐美学原理[M].杨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开学感想作文篇10

关键词:小学作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众所周知,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及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以往滞后的教学模式,在此类模式的持续压制下,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无充实的内容,而且无新颖的立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快予以改进,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本文简要分析了情境创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希望有助于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用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境

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如在指导写《DD的苦恼》的半命题作文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苦恼。比如有这么个小故事:从初中便患上了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有一学期,我特别近视,老师在黑板上写,我看不见黑板,便格外用心地听,但还是越来越不会做题,成绩直线下降,我的心里急呀。唉,都怪这双近视眼,心里别提多苦闷了。然后,当教师要求他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时,大家纷纷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有的学生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脑;有的述说了“小胖墩”的苦闷;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中不仅选材多样,而且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深入生活体验情境,开展活动融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说撰。”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是最好的作文题材,也是最好的作文教学情境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和资料,同时有意识地为作文教学开展一些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比如:写我的校园,可以带领学生体验校园人文环境,感受校园文化建设。向学生详细讲解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相关人文历史,带领学生细细体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渐入“物我合一”的境界,让学生有话可写,下笔有神;写亲情,教师可开展亲情活动,比如开展 “父母眼中的我”、“为妈妈洗脚”、“献给母亲的歌”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涌现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写游记,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山清水秀的景区游玩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可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当学生融入情境体验后,激情地感受生活时,生活也会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

三、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学生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此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不但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保证抒发真情实感,使文章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效地改变学生“怵头作文”和“移植作文”的现象。

四、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让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意创设一种情境,会让学生真正走到作文创作中去,用心去感悟情感,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能够做到情感真挚,下笔有神。同时情境教学避免了枯燥,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思维潜能,让学生切实明白写作文不是“让我写”,而应该是“我要写”,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