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合同书十篇

时间:2023-04-09 03:05:10

入职合同书

入职合同书篇1

员工入职合同书范文一

甲方(使用部门)名称:

乙方(受聘人员)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

住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经双方平等协商,订立本劳动合同。

一、使用岗位及期限。

甲方聘用乙方在 岗位工作。使用期限为 。即自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二、工作内容。

乙方同意按甲方工作需要,在 岗位工作,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乙方应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管理制度。

三、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

甲乙双方都必须严格执行甲方有关工作时间。甲方应为乙方提供符合规定的工作条件。乙方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四、工作报酬。

乙方每月工资为 元。其奖金及工作期间病事假工资的扣发。按照本公司员工手册以及相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五、工作纪律。

甲乙双方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甲方制定各项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乙方应服从甲方的管理。

六、劳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的条件。

(一)劳动合同确需变更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

(二)劳动合同期满或者甲乙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经双方同意,可续签劳动合同。

(三)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在使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使用条件的;

2、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经批评教育无效,旷工时间连续超过三天的;

3、严重失职、渎职或违法乱纪,对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违反员工手册第七章第三条相关规定的。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非因公(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经培训后也不能胜任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甲乙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不得依据本条第(四)款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1、乙方患病或者负伤在医疗期内的;

2、乙方因公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六)乙方在聘期内劳动教养以及被判刑的,劳动合同自行解除。

(七)乙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八)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提出解劳动用合同:

1、在使用期内,甲方未支付工资的;

2、甲方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作报酬的。

(九)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

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甲乙双方违反合同规定,均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违约内容在第八条中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还应按实际损失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八、双方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九、本合同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相抵触的,以及本合同未尽事宜,均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

十、本合同依法订立后,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十一、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人力资源部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签名: 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员工入职合同书范文二

欢迎您加入京柏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在您入职之前请确认以下事宜:

一.您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和关系;

二. 在您以全职身份加入本公司之后,不得做兼职工作或在外自营生意;

三. 不得劝说、拉拢本公司员工离职,在内部散布对公司不利谣言;

四. 遵守公司保密制度:

1、不得将公司文件、培训资料或其它物品交给非公司以外的其他人;

2、非经许可,不得阅读、复制和摘抄公司文件;

3、不得向公司以外其他任何单位、任何人提供公司客户资料;

4、具有属于公司秘密内容的会议和其它活动,不得向外传递和散播;

5、不准在私人交往中泄露公司秘密,不准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秘密,不准通过其它方式传递公司秘密;

6、不得将公司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规划、经营项目及经营决策向竞争对手传播;

五.自进入公司工作之日起,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公司工作安排,认真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六.在试用期期间,因自身原因确实无法胜任(完成)工作岗位的相关工作要求,公司有权单方面解除雇佣关系;

七.员工必须服从公司领导的安排(包括工作岗位调动);损坏公司财务必须照价赔偿,并接受公司处罚;

八.员工若有造谣生事、敲诈、盗窃、打架、煽动或教唆怠工、停工、罢工、在公司酗酒或、无故抗命或侮辱主管人员,愿接受公司的解雇及有关法律的制裁;

九.新员工试用期为1-3个月,试用期不合格者,可依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予以解雇,除结算工资外不作任何其他补偿;

十.试用期间若个人原因要求离职的,必须提前三天向公司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离职;

(本人自愿履行以上所有公司相关条款,本合同书适用于试用期员工.)

京柏人事行政部: 入职合同签署人: 签署日期: 签署日期:

员工入职合同书范文三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

根据国家劳动管理规定以及本公司员工聘用办法,甲方聘用乙方为本公司 置业顾问 ,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协商一致签订本试用合同,共同遵守本协议所列条款。

一、根据甲方的工作安排,聘用乙方在翰林苑项目_置业顾问_工作岗位。在任职期间,根据工作需要和乙方能力,甲方有权对乙方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甲方的各项治理规定及制度,并根据甲方工作安排,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甲方合法权益。

二、薪酬,甲乙双方同意按照以下方式结算佣金:

1. 乙方在试用期期间工资待遇为1000元/月,试用期为一个月,如正式录用,公司根据正式员工后的基本工资补齐差额;

2. 经考核后,乙方成为正式员工后的待遇为基本工资1200元,所成交客户佣金处于审批待放款状态,成交单价不得低于公司规定的销售底价,正常按照0.02%计提,结算时扣除10%交房服务费,如乙方参与交房服务,与物业公司参与员工按一定比例分配;

3. 客户成交单价低于公司规定的销售底价,每套佣金下调50%计提

4. 每月绩效300元,绩效按照当月实际完成任务计算,每月未完成任务罚30元/套;当月无业绩扣除全额绩效300元;

5. 餐补每日10元,下乡额外补助10元/日,按照实际出勤天数计算。

三、乙方在任职期内,考勤均由甲方按实际出勤状况和公司考勤制度执行。

四、乙方每月工资由甲方自上班之日起的次月10日发放,若乙方工作不足一个月时,按月工资比例折合实际工作天数计算。若工资发放日恰逢周日或假日,甲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逐日顺延发放。

五、在任职期内,乙方提出解除本合同时,须提前30个工作日通知甲方,办理离职手续后方可离职,否则未发工资、奖金、佣金等不予发放。

六、乙方如在报到后工作时间不满一月主动提出辞职或者不能胜任工作被甲方解雇,甲方将扣除在工作期内发生的相关费用后,按照实际考勤天数结算工资,不享受其他津贴。乙方在任职期间离职,所领用的劳保用品等物品均按实价从工资中扣除。

七、在任职期内,甲方如认为乙方不能胜任工作或发现乙方应聘材料弄虚作假,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随时停止试用并予以解雇,基本工资按乙方实际考勤(或计件工资总额),佣金与其他薪酬不予发放;

八、在任职期内,乙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甲方的治理规章制度的;或者故意或严重失职,给甲方利益造成损害的,甲方有权立即予以解雇。乙方应对甲方造成的损失予以全额的赔偿责任。

九、在任职期内,因乙方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或因乙方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甲方保留追究乙方法律责任的权力;。

十、乙方声明,乙方在签署本合同时,已知晓甲方的管理制度并愿意遵守各项事宜。

十一、甲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甲方的权利

a.有权要求乙方遵守国家法律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b.在任职期间,乙方如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企业规章制度,甲方有权终止合同。乙方的行为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赔偿,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c.任职期间,乙方由于个人原因所发生的疾病以及伤残等意外事故,乙方自行负责;

2.甲方的义务

a.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b.负责对乙方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及公司规章制度的教和培训;

十二、乙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乙方的权利

a.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一切公民权利;

b.享有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可以享有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c.任职期间如变更单位,须提前一个月通知甲方,双方协商终止合同;

2.乙方的义务

a.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当地政府规定的公民义务;

b.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员工手册、行为规范,保守甲方商业机密的义务;

c.维护公司的声誉、利益的义务。

十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后起生效。

十四、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代表人:

入职合同书篇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职工书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山东能源新矿集团以“职工书屋”为平台,深入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各种活动,在广大职工中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引导职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满足了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集团把“职工书屋”打造成为职工素质提升的“加油站”,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蓄能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化的职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完善规章制度,确保职工书屋规范化建设。

新矿集团完善职工书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工作目标,保障和优化职工书屋建设的顺利开展,使其文化内涵和载体功能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延伸。

加强组织领导。新矿集团所拥有的煤矿遍布山东、陕西、贵州等9省区,在册人员7万余人,一线职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左右。他们虽然学历不高,但队伍年轻,求知欲望强烈。该集团把“职工书屋”作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把“职工书屋“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工会主抓,部门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并运用网络管理、电子图书等先进手段,打造特色书屋、精品书屋,以点带面,推而广之,保证“职工书屋”全面开花,结出果实。

建立投入制度。该集团把建设职工书屋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素质提升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坚持每年把“职工书屋”建设经费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投入1000余万元建立了近40个职工书屋,藏书总量达到60多万册,报刊总量5万多份,音像制品8万多张,实现了电子阅览和专人管理。按比例配备政治理论、科技教育、专业技能、法律维权书籍,以及电脑、电视、DVD等文化设施。华恒和良庄矿业公司的职工书屋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会优秀职工书屋示范点”。

建立责任机制。为满足职工的需要,确保“职工书屋”的正常开放,逐步建立建全《图书管理办法》、《图书阅览室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同时,为让职工有一个读书的好环境,还专门在“职工书屋”室内配备有舒适的桌椅和空调等设备,切实做到职工读书学习有场地、有书籍资料、有管理制度,及时添置一些新书好书、报刊杂志等充实到职工书屋,使“职工书屋”得到了建设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二、以职工书屋为阵地,形成学习推进网络。

为适应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以“职工书屋”建设为载体,建立总部机关、二级单位和车间工会三级职工读书学习领导机构,形成学习型部室、学习型区队、学习型职工等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学习推进网络。

开展多种读书活动。采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丰富内涵,创新活动模式,拓宽活动渠道,充分发挥“职工书屋”的文化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打造职工文化品牌。每个矿井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以职工书屋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利用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读书论坛、专题辅导、读书沙龙、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引导本单位职工进行读书自学,扩大了职工书屋的影响力。目前,各种职工业余读书学习小组2300多个,参加学习的职工达35000多人。

开展主题教育。近年来,以“职工书屋”阵地为平台,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教育。比如:以职工“敬业、乐业、勤业”为标准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精神;以“创新、发展、稳定”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团队精神教育,使每个职工保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合作团队精神。通过多种主题教育使得职工在精神思想上同心共胆、催人向上、激励士气,在企业内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推动企业和谐快速发展。

建设流动书屋。把书屋“前移”,让书屋延伸到每个班组、工地、小站、工点等,做到哪里有职工,就把书送到哪里,不让偏远班组职工成为被读书遗忘的角落,让所有职工都享受到读书之乐。及时将好书、新书送到各车间班组,每季度集中借取所需的图书放置到本单位“流动书屋”管理,让职工在第一时间读到好书新书,不断满足职工的求知欲望。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引导职工走进书屋,走进课堂接受教育,真正起到了在活动中引导人,在环境中感染人,在交流中鼓舞人,让职工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参与者和收益者。

三、以职工书屋为平台,创新活动载体提升职工素质。

职工书屋建设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成为职工搭建读书学习和成长成才的一个良好平台。利用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采取职工易于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全面提升职工整体素质。

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把书屋、职工学校、实践基地“三位一体”进行统一管理,对职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同时,利用书屋这个平台开展安全现场施工、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技术技能比武等活动,培养了一批“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复合技能人才。从去年至今,仅35岁以下的青工有973名青年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获得高一级学历,同比增加了444人;1009名青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高一级等级资格,同比增加了698人。13名一线员工分别成长为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还有2名青年入选团中央人才库。

入职合同书篇3

关键词 校地共建图书馆 管理机制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本着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合作共建的图书馆。”其共建原因基本可归结为两点,一是节省经费,二是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该模式最大的优势。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研究始于2002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意义等宏观层面,且研究主题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开展调查研究。

纵观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近十余年的实践可知,合理的管理机制是该模式能够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经过大量文献调研,选取我国11所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展开访谈调查,由于普通馆员对运行管理不十分了解,因此将访谈对象限定于校地共建图书馆的中层以上管理者,如馆长、副馆长、办公室主任、业务部门主任等,通过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以及社交软件(微信、QQ)等进行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此类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摸清其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成功经验,为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校地共建图书馆管理机制调查

1.1合作类型

根据所属高校的属性,可以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分为以下3种合作类型。

第一,本科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这一类高等院校主要是本科院校,如河南科技大学、聊城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池州学院、黄淮学院,均是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其行政级别有的高于与之合作的当地政府的行政级别。

第二,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享。其中除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均由当地政府主办。

第三,大学园区图书馆。主要有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它们均是由当地政府主办,同时服务大学园区各个高校与社会读者。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是深圳市政府独立建设,作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圳研究生院共同拥有的图书馆,同时面向深圳市民开放,是国内第一家兼具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双重功能的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是宁波市教育局投资建设的图书馆,是市教育局的直属单位,为宁波大学园区中各大中专院校共用的大学图书馆,同时又是宁波市第二图书馆和宁波市鄞州区图书馆,三馆合一。

1.2投资方式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建设初期的投资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第一,双方共同出资建设新馆,一般学校是投资主体,如聊城大学图书馆、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第二,双方并未建设新馆,以原有的高校图书馆为依托,政府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如池州市图书馆以池州学院图书馆为依托,市政府每年资助200万元。第三,单独由政府投资建设新馆,如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由深圳市政府单独投资2.3亿元,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由市政府单方投资1.4亿元。投资方式的不同也反映在法人代表上,除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北仑区图书馆各有独立的法人代表,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法人代表来自公共图书馆,其余7所图书馆均由高校承担法人代表,具体情况见表1。

1.3管理模式

校地共建图书馆按照合作深度可分为三种:(1)松散融合型:一般只共享馆舍,其他方面则各自独立运营,没有进行实质性重组。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北仑区图书馆,两者共用馆舍和物业管理公司,领导班子不变,人员编制不变,各自使用各自的资源建设经费。(2)部分融合型:管理运营主体多数为高校图书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多数共建图书馆的运营经费以高校图书馆为主,故管理也归高校图书馆;二是部分公共图书馆是依托在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上对外开放的;三是合并后D书馆的管理人员按照原有单位的行政级别进行职务安排,如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是处级单位,大庆市图书馆是科级单位,两馆整合后,正馆长由原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馆长担任,副馆长则由原大庆市图书馆馆长担任。(3)完全融合型:一般由市政府主导,打破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体制限制,组建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人员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实现资源与人事的全面整合。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总的来说,松散融合型和完全融合型的共建图书馆发展较好,部分融合型的共建图书馆的运行情况不太理想。

1.4运营经费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营经费普遍来说不够理想,虽然在建设初期,一些地方政府给予高校图书馆经费,但根据调查结果获知,大多数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运营经费由高校承担。根据地方政府投入运营经费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见表2。一是基本无投入型,包括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二是少量投入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济源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大庆市每年为共建图书馆拨款100万;池州市每年为共建图书馆拨款200万作为文献建设经费,2011年池州市与池州学院合作5年的合同到期后,池州市不再继续为共建图书馆拨款。三是全部由政府投入经费,包括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

1.5人事管理

1.5.1人员招聘与考核

总结11所图书馆的人事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见表2。

(1)两个图书馆各自独立运营,不涉及人员整合,人员编制不变,职称评审不变,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仑图书馆。

(2)图书馆员工全部来自高校,如聊城大学图书馆、黄淮学院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均属此类。

(3)员工全部来自公共图书馆,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人员招聘全部面向社会独立招聘,编内员工实行绩效工资,编外用工工资由图书馆自定,馆员参加当地公共图书馆系统的职称评定;深圳大学城图书馆的人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由图书馆聘用,签订统一的聘用合同,工资由财政统发,职称评审由图书馆专业技术小组初评推荐,参加深圳市统一评审。

(4)员工由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组成,在业务上归高校图书馆管理,但其职称考核、工资发放仍由原单位负责。如:①东北石油大学图书馆与大庆图书馆合并后,高校员工的编制仍然在东北石油大学,评审职称、年终绩效评审也在校内完成,而原大庆市图书馆的员工的编制仍然在大庆市图书馆;②池州学院图书馆与池州市图书馆仅是业务上的合作,其人员没有进行整合,编制没有变动;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济源市图书馆在机构设置时对人员进行了整合,原济源市图书馆人员的编制全部纳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将所有人员全部打散,重新安排岗位,原济源图书馆的馆员也参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考核与职称评审,但其工资仍由编制所在原单位发放。

1.5.2员工压力

访谈中馆员普遍反映工作量增大,一方面读者人数增加,读者需求复杂,导致工作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图书馆须同时参加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接受双重监督,在11个共建共享图书馆中,6所图书馆同时参加高校图书馆评估与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见表2),令员工感到压力较大。虽然工作量增加,但是大部分受访馆员表示两馆人员整合后,未出现较大的职场文化冲突,馆员并无太多的负面情绪。

2.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受政府影响较大

由政府主导的校地共建图书馆,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影响着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总结ll所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实践,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图书馆,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都有较好的发展,如宁波市政府重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建设,建设前期投入1.4亿元,并在运行过程中非常支持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方面并不短缺,目前该馆已经成为宁波市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济源市图书馆的发展从建馆开始便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且通过政策来支持图书馆员的彻底整合,济源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8年5月16日印发的《关于整合济源市图书馆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通知》的文件,体现出市政府高度重视共建图书馆的发展。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的图书馆,则基本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如聊城大学图书馆,市政府只是在建设初期对其投入一些经费,后期基本上没有投入运行经费,黄淮学院图书馆的情况与其类似,目前两者仍然是服务高校师生的图书馆,对社会读者有限开放,并未在职能上成为真正的公共图书馆。

2.2缺少法律的有力保障

根据调查可知,大多数校地共建图书馆在建设前期只做了一般性调研,合作前期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地方政府与学校方面在签订协议时,仅是非常笼统地对图书馆的建设及运行作简单约定。一些图书馆是在真正开始合作之后才考虑业务上的管理、运行方面的协调问题,有关图书馆对整合之后日常管理的运行、读者服务的内容及水平、如何进行工作监督等,都未在协议中约定。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合作初期没有签订具体协议,由图书馆和学校双方共同的上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大庆市图书馆的合作协议只明确建馆主要由学校完成,仅声明一下主管单位,没有具体规范分工,双方在合并后通过口头方式安排具体分工;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在建设前期由深圳市政府与大学城各院校签订具体办学合作协议,但无图书馆专门合作协议;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地共建之初并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只是通过市领导与学校领导口头协商确定共建项目。由于协议的缺失,使得在后期建设中,合作初期的口头协议可能因为领导变更而无法兑现,或是在合作中遇到矛盾时,没有解决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的发展。

2.3模糊的体制归属

跨行政级别和体制归属不清是制约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行政级别关系到两馆整合后馆舍归属、馆内资产归属,以及员工岗位安排、职务分配、工资发放、福利、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问题;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与德阳市图书馆合并之初,共设置40余个编制,一直为市图书馆的人员转入保留10余编制,但由于双方级别不同,涉及较多复杂环节,至今两馆没有进行彻底的人员整合。另一方面,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都是按系统划分的,分为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及科技图书馆系统,经常会将共建共享图书馆边缘化,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在理论上是“公共图书馆”,但事实上,文化系统只承认本系统的图书馆才是公共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没被纳入文化系统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其馆员在进入公共图书馆系统评职称时不是很顺利,造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3.对策与建议

3.1保持经费供给来源一致

跨系统跨行政级别的校地合作确实为共建带来一定难度,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当地政府划拨,而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是由所在院校划拨,资产均归属于各个图书馆的主管机构,图书馆自己没有权力处置资产的使用权。在这种情况下,校地共建模式实行起来困难很大,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但若双方的经费供给来源一致,如高校是由当地政府主办,公共图书馆也是由当地政府拨款,那么政府就能够对城市或区域的土地资源、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划拨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同时双方在人员整合、资产划分方面都比较容易解决。根据目前实践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校地共建图书馆适合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开展,两者经费来源一致,合作更加容易实现,通常适合在两种区域内开展合作:一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由于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适中,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所属高校合作,尽可能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共建图书馆;二是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在远离市中心的城市新兴区域,文化生活服务尚不完备,该区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当地政府所属高校合作共建图书馆,成为整个区域或所在社区的文化交流中心。

3.2注重顶层设计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规划、建设须从长远发展考虑,做好顶层设计。首先,加强前期调研。在调研内容方面,对图书馆覆盖的人口、交通配套设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文化服务水平等环境进行评估,参观考察国内已有的共建共享图书馆,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在调研对象方面,除了对在馆人员及相关顾问进行意见调查,也要面向市民与高校读者征询建设意见。其次,编制规划。地方政府与高校必须在建设目标上达成一致,图书馆发展应与城市战略规划、高校发展规划相结合,才能科学地确定图书馆的角色定位,进而做好馆舍选址、功能布局、管理机制构建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一个“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小组”,负责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协调馆内的管理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小组须分别向学校与市政府对口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应尽量做到平衡,既有原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又有高校图书馆的馆员。

3.3建立法制保障

法制化是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制度保障,应通过契约对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具体的合作方式、程序等法律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国外共用图书馆学习,在建设前期双方做充分沟通,并对建设中及运行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作深人考虑,通过书面方式确定下来,签订的协议应尽可能详细,协议内容主要包括:①共建目的背景介绍,图书馆的定位及远景目标;②图书馆建筑的各项细节,如馆舍面积、功能设置、空间规划等;③建设初期的各项投资分配、资金比例等;④图书馆建筑、馆内资产的所有权;⑤运营期间经费的投入额度、费用的分配等;⑥日常运行时,维护和维修的责任;⑦图书馆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给等问题;⑧合作有效期限;⑨解散和早期终止的步骤。

入职合同书篇4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文化部门为公众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而确立的文化制度、文化部门、文化系统和文化设施的总称。高职院校图书馆属于文化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之一。从性质看,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同一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具有“公共”属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含有“公共”二字,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是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立、发展需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除了向在校师生提供文化服务之外,还应参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自觉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存在之基、发展之道。二是体现“公益”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全社会提供非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服务,公益特征是其基本特征。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1]。这些都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的公益特征。高职院校图书馆处于高校图书馆序列,自然具有公益特征,并且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而逐步加强。三是坚持“均等”原则。《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公益”特征决定了它们必须提供“均等”文化服务。一方面,服务对象的均等,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并不只是服务特定的少数人,而是服务全体人民;另一方面,服务内容的均等,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每个人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和能力。从现状看,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关联性。一是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偏低,总体水平还不高。调查发现,全国文化事业费比较绝对值和占财政比很低,全国平均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为0.42%,有18个省市自治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高职院校图书馆同样投入不足,规模得不到扩大,导致其推动全民阅读、传承历史文化、辐射农村文化等功能的弱化。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功能弱化,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质量。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功能的弱化,许多有效的资源没有得到开放性、前瞻性利用,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的拓展;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业务指导、知识信息传播等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的优化;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没有得到推广运用,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的创新。三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起发力,服务于广大民众。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呈大幅提升之势、文化消费呈井喷爆炸之势,对公共文化服务要求更高。时代呼唤,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起覆盖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作为公共文化部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强化功能,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长远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具有互促性。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是在文化层面实现国家、政府管理的公平、正义,进而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3]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准确定位。从公共财政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费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政府财政,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职能分工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承担各自的分工责任,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整体关系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公共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必将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的助推作用表现在增加数量与规模、扩大服务内容与提高服务标准等方面,特别是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平。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向大众提供全面的职业技术技能,推动职业技术技能的普及;可以提供精深的职业技术技能服务,满足不同主体对职业技术技能更为专业的需求,达到以职业技术技能去“化人”的目的。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必将带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这些年,国家从政策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设置、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队伍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得长足发展。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序列,可以获得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有利于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有利于拓展服务口径,加快向全社会开放;有利于增强功能,提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相比,在阵地设施、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人才队伍、环境氛围等方面有着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有关数据显示,至2012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含高专)已达1288所,占普通高校的59%,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1288所高职院校(含高专)就有1288个图书馆,并且图书馆面积较大,呈扩大趋势。比如浙江省,全省高职院校图书馆2003—2005年期间,馆舍面积增长58.4%,阅览座位增长39.6%[4]。比如湖南省,全省收入《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大全》(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4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有46.8%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面积超过5000m2[5]。从长远来看,根据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达(或超过)10000人,按照学生人均1.61m2~2.03m2计算,则每所高职院校图书馆面积不会小于20000m2。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规模宏大、硬件优良的阵地设施。

2.2信息资源优势

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一是数量大。江苏省抽样调查省内68所高职院校显示,纸质图书0~10万册的1所,占1.5%;10万册~20万册的6所,占8.8%;20万册~30万册的15所,占22%;30万册~40万册的7所,占10.3%;40万册~50万册的17所,占25%[6];50万册以上的22所,占32.3%。其中10万册~50万册的45所,占66.2%。数据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纸质文献量大部分处在10万册~50万册之间,数量非常大。二是种类多。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不仅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而且还有丰富的数据库和电子文献资源。三是增速快。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图书出版的增长而快速递增。近几年来,我国中文图书出版数量都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以较高速度增长。

2.3技术手段优势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经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建立了图书集成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网站(网页)、文献信息检索等,技术手段日益进步。一是较好的收集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各种渠道,既收集了大量畅销图书,又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收集了大量关于生产、管理、服务等综合职业技能的特色图书资源。二是较好的开发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采集网络上有用的信息资源,将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以及资源重组,再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传播。三是较好的指导手段。高职院校图书馆针对特定的对象,采取课题研究、项目咨询、特色服务等方式,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提供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指导。

2.4人才队伍优势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对图书馆员的学历进行了明确规定,即毕业于本科院校以上的学历应达60%以上,关键岗位至少有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简单岗位人员必须控制在10%以下。根据这一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大了队伍建设力度,其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都有了较大改善,正在朝着知识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队伍以优良的服务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信息技术,开展图书知识检索,组织各类知识信息采集、整合,既为读者提供想要的知识信息,也能有效地和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2.5环境氛围优势

幽雅的阅读、学习环境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利条件之一,并且这种环境氛围具有辐射作用,能促进其他公共文化服务环境的优化。一是环境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阅览区、资料室、休闲区和学术报告厅等,给读者一种优越、愉悦、宁静、和谐的环境;二是人文好,高职院校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雅、人文荟萃的文化气息;三是品位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乃至整个高职院校有着品位高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格调,使汲取知识养分内化成读者纯净的精神陶冶。

3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模式

3.1“阵地+品牌活动”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通过创办品牌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增强服务。要扩大服务对象,变“单一”为“大众”;要改变服务方式,变“坐堂”为“上门”,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证通”向服务群众的“均等化、集约化、一体化”的转变。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创立生产、管理、服务系列专题讲座,开设文化讲坛,举办乡土和企业课堂,将其打造成文化服务品牌。一要突出大众性。举办的文化活动要以服务群众、服务百姓为目标,面向群众,尤其是基层群众、一线工人、弱势群体,通过“送文化”“订单文化”等方式,把文化服务送到最需要的人群手中。二要提高针对性。按照不同对象的特点和“口味”设计文化活动,提供大多数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三要注重选择性。要跳出“就书论书”的活动模式,放大活动概念,把展览展示、音乐欣赏、文化娱乐等节目融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2“文献+网络平台”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以文献为基本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为平台,推进数字化信息资源和特色资源建设,为读者开辟全新而广阔的文化服务渠道。要做到3个结合:一是数字化信息资源与特色资源建设相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开发自动化管理系统,增加电子文献数量,建设数字信息库;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和本校专业发展特色,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为内容建成特色资源库。二是电子阅览与无线网络相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大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力度,并将自己的网站(网页、Web站点)与文化共享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相融合,将服务延伸覆盖到更广范围。三是静态咨询与多元互动相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多开展面对面的静态咨询服务,并利用电子邮件、QQ群、聊天室、信息推送等形式开展多元互动咨询服务,使信息资源服务突破时空限制。

3.3“布点+联手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主动融入到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群体优势,并借助群体优势,实现方便、快捷、强大的文化服务。一是合理布点。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在村(社区)基层设分馆或服务站点的建设力度,既要考虑在城市、中心地带、富裕地方的布点,又要兼顾农村、偏远、贫困等地方的布点,构建起公平、合理、有效的服务网络体系。二是馆际联盟。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联合,通过图书馆协会这一纽带,建立多层次图书馆联盟,实现彼此间资源共享、共建、共送。三是机构联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合作,包括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演出中心、文化站等的协作,采取与行业、与企业、与社区联办等方式,形成文化服务合力。

3.4“读者+读书组织”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可以通过培养骨干读者群,成立读书组织,吸引更多的人接受信息资源服务。一是通过在校学生带动周边的人,比如亲戚、朋友、中小学生来参加学习和交流;二是通过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带动所在企业、工作单位、社区人群来参加学习和交流;三是通过骨干读者带动与之联系较多的人来参加学习和交流;四是通过读者协会、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等组织,以各种学习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学习和交流,营造勤阅读、常学习、好求知的浓厚氛围。

3.5“合同+委托服务”模式

以合同形式将公共文化进行委托服务,是政府从繁重的公共服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一种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政府签订合同,接受委托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其本质是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姓“高职”的特点,紧贴办学特色、紧贴职业实践、紧贴区域发展、紧贴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委托服务中。在合同签订上,要明确主体,认定责任,规定补偿,严格保障及违约处理;在委托方式上,可以实行长期服务委托、任务委托、业绩服务委托;在委托内容上,包括图书资料供给、信息服务、文化活动、专业和技能培训等。通过实施委托服务,增强参与资质、控制服务成本、注重社会效益,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4结语

入职合同书篇5

[关键词]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多家并举;组织机制创新;联合举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56 — 02

以高职高专秘书专业学生为主要参赛对象的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至今仍未被纳入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体系,而自2008年以来,由相关秘书专业教育组织开展的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则一直坚持举办,并呈现了多家并举的局面,为引领和推动秘书专业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创新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是一项重要工作,创新大赛组织机制则是首要任务。

一、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概况

自2008年至今,已经有四家秘书专业教育组织主办过近10次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甚至近两年出现了一年内就有三家主办单位先后举办三次性质相同的大赛的局面。

(一)全国高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主办。2008年5月,首届大赛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举办,全国范围27所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参赛。这次大赛是最早举办的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但首届后至今该主办单位一直没有再举办新的大赛。

(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2009年11月,首届大赛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举办,全国范围66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2011年1月,第二届大赛在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举办,全国范围52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2011年11月,第三届大赛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举办,全国范围52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2012年该委员会重组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办的大赛参赛院校扩展为中高职院校,2013年全国中高职院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将于5月下旬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举办。

(三)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

商务部全国商务秘书考试中心主办,全国商务秘书专业委员会协办。2010年12月,首届大赛在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举行,全国范围24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2011年11月,第二届大赛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举办,全国范围27所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参赛;2012年5月,第三届大赛在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举办,全国范围27所高职高专院校参赛。2013年5月,第四届大赛计划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举办,后因2013年全国中高职院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提前半年举办导致两赛时间冲突而暂停。

(四)全国秘书职业技能竞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文秘公关专业教学研究会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2011年9月,首届竞赛总决赛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举办,全国范围25所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参赛;2012年7月,第二届竞赛总决赛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举办,全国范围27所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参赛。

上述几家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赛至今只举办一届,其他几家大赛都已经至少举办两届,而且基本呈现每年一届的态势。

二、大赛多家并举局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几家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本质目的是一致的,为推进秘书专业教育改革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组织机制角度看,几家大赛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也直接导致了某些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正视。

(一)不利于建立赛事应有的权威性

上述几家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并存的局面,对于沟通和活跃全国范围的秘书专业教育教学氛围,推动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向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是同时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性质相同、目标一致的大赛几家同时都在开展,使得这种全国性大赛的权威性和资信度大打折扣,甚至从总体上来看无法建立和彰显全国性大赛的权威性和资信度,而且只能被逐渐弱化。几家主办单位都为开展各自大赛进行了认真策划、精心筹备和严密组织,大赛项目和水平也旗鼓相当,很难说哪一家更权威或最权威。从几年来的参赛情况来看,最多的时候一次大赛也只有六七十家院校参加,与开办秘书专业的近千所高职院校的数量相比,只约占十分之一,这可以从某个角度说明这些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还没有对开办有秘书专业的院校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多家并举不利于大赛权威性的建立,其长期持续举办的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二)不利于聚合整个专业的向心力

举办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还应该有一个隐性的目的,就是通过大赛来凝聚全国范围内秘书专业教育界的力量,展现秘书专业教育界的合力与风采,共同推动秘书专业教育的发展。但是,性质相同、目标一致的大赛几家并举的局面使得这一目的很难实现。从专业教育内部而言,因为性质相同、目标一致的大赛由几家主办单位分别重复性举办,势必存在一种无形的竞争,每一家主办单位都希望有更多的院校参加自己主办的大赛,而这种竞争如果控制不好势必形成一种反作用力,对每一家主办单位都是一种不必要的损耗,对秘书专业教育界更是一种不应有的损耗。从专业教育外部而言,性质相同、目标一致的大赛由几家主办单位分别重复性举办,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人们不禁要问,性质相同、目标一致的大赛为什么要分别重复性举办呢?大家为什么不能走到一起?所以,对于秘书专业而言,无论内求团结还是外塑形象,这种多家并举局面的消极作用要大于积极作用。

(三)不利于保持参赛院校的持久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几家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在比赛内容、比赛形式、奖项设置等方面基本趋于雷同,特别是比赛形式鲜有创新,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一年内由不同主办单位分别重复性举办的全国性大赛,逐渐会使各个院校陷入某种参赛“疲劳”,而只能选择少参加或最终选择不参加。〔1〕即使参加大赛,一般来讲,限于经费、时间、精力等因素,一所院校大多也只能选择一家大赛参赛,而且由于参赛的显性“成本”(如高额的参赛费及参赛过程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和隐性“成本”(如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的指导与训练花费的超常的时间、精力等)居高不下,会逐渐弱化各个院校的参赛热情,其持久参赛的可能性要经受考验。这又从参赛院校的角度对大赛的权威性和资信度带来削弱性影响。

三、推进大赛组织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从无到有,在开创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属正常,不宜苛求。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后,由于组织机制而带来的问题如果越来越突出,那么大赛的组织机制必须首先要创新。

(一)要走联合举办之路

在目前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还没有被列入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情况下,如何使现有大赛克服上述弊端并进一步创新发挥其积极作用?首先必须实现大赛组织机制的改革,联合举办应当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即现有几家大赛主办单位积极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主动联合组成一个全新的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联盟组织,强强联合,实现大赛组织的有序性、运作的规范性和资质的权威性,精心打造大赛品牌,使秘书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全国各个院校秘书专业活动的一面旗帜。初步建议如下:

1.成立大赛联合组织机构。建议现有几家主办单位本着共同推动秘书专业教育发展的目的,在经过友好协商、充分交流、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求同存异,成立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联合组织机构,如“全国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联合组织委员会”(或其他更为贴切的名称,以下暂简称“联合组委会”),将大赛名称统一规范,如“全国秘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设立团结、高效、精干的组织内设机构,作为一年一度的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的统一策划者、组织者、运作者。

2.健全大赛各项管理制度。联合组委会成立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周密研究和认真制定开展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的各项规范性文件,如联合组委会工作章程、大赛运营工作机制、大赛实施工作方案、大赛试题命制规范、大赛评委评判规范、大赛成果推广规范等,从健全管理制度入手规范大赛的各项工作,体现大赛的严肃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权威性。

3.采取各家轮流承办方式。联合组委会成立并运行后,大赛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如期举办,不做随意变动,每年一届,可以采取各家成员单位每年轮流承办的方式,即每年由成员单位中的一家来具体承办当年的大赛,形成一个大赛承办循环制。在保持大赛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每年的大赛可以适当体现承办单位的特色,使大赛在内容和形式在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动态体现一定的变化性。

4.联合签署大赛资质证明。每届大赛举办结束,由联合组委会的成员单位联合在颁发的各种奖项资质证明(如文件、证书、奖状、奖杯、奖牌等)上签署,以示对大赛过程和结果负责,增强大赛举办的权威性,彰显大赛结果的资信度。

5.积极推广大赛经验成果。以往几家主办单位举办的大赛,基本上止于大赛结束,至今未看到一家主办单位在大赛结束后将大赛经验成果以某种形式进行推广,使大赛的目标得以深化实现。建议联合举办大赛后,联合组委会适时总结大赛经验成果,以合适的形式提供给各个院校做教学改革参考,推动大赛走向更加务实。

(二)积极寻求政企支持

要想使大赛组织机制创新并葆有活力,必须积极寻求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当前的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一直处于相关秘书专业教育组织自发组织状态,除极少数几次有企业赞助,基本上没有政府支持背景和企业加盟推动。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背景,在人们的心目中大赛的权威性就受到质疑,人们更认可那些有政府支持背景的大赛,各个院校对没有政府支持背景的这类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参赛积极性不是很高。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等部门的支持。〔2〕另外,没有企业的加盟,一则大赛内容往往和企业实际要求有较大距离,大赛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力不够;二则大赛经费往往难以满足大赛的实际需要,主办者只能靠提高参赛成本来弥补,对各个院校积极参赛很不利。〔3〕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都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冠名赞助。几家主办单位分散开展大同小异的秘书职业技能大赛,更是很难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青睐。如果走联合举办之路,以专业集结的力量运作,经过努力,相信效果一定会大为改观。所以,如果能够成立本文建议的全国性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联合组织机构,应该在寻求政府支持和企业加盟上开拓思路,在外部层面上“盘活”大赛的组织机制,推动大赛组织机制的创新,推动大赛各项工作的创新,为大赛进入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金常德.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热的“冷思考”〔J〕.秘书,2012,(03).

入职合同书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目标定位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图书馆是学校的心脏,图书馆建设不仅影响着院校学术文化的氛围,也对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同样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制定合理的图书馆发展规划,不仅能够对校风、学风起到引领作用,也对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起到重要的支撑力。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涵盖多学科、多方面的详细而准确的图书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难题。为此,笔者从事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多年,在今天高职院校图书馆改革的契机,凸显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色定位展开论述,以期相互交流。

1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定位

1)办馆宗旨定位: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进行定位,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目标原则。有目标才能发展,有发展才能实现目标,同样,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目标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与高职院校的性质、办院宗旨相一致。高职院校通常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方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以基础理论知识为辅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应该与办院宗旨相互促进,与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相协调,侧重于行业技能知识的采编。

2)馆藏与院校学科结构定位: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特别是省级示范专业、院级重点建设专业的设置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采购上给应该结合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来定位,对重点建设学科的相关文献尽可能的多采集,并与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相一致,确保特殊专业、特色专业文献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馆藏资源建设还应该参考各高职院校学科层次的结构要求,高职教育通常是以全日制专科教育为主,因此在定位馆藏资源时要以专科层次为主,以其他教育类型为补充。

4)学科层次结构定位。

加强对馆藏文献等级结构进行定位: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文献要求的等级有别,大学级馆藏图书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学习和自修需要,而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要略低于大学级,通常是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材及参考书,同时兼顾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满足高职院校读者学习的实际需求。

5)馆藏文献对时间的要求:文献资料的时间性主要表现在各类文献的产出时间,由于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职业培训人才的,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教育方向更是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所以,对文献资源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越是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知识、最前沿的文化更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必须加大对最新文献资源的入藏比率。

6)对文种结构的定位,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技能为主的教育,因此,高职学生来说,对中文文献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当然,适当补充英文语种的文献也是必须的,以满足多种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7)对文献资源类型的结构定位,文献资源有多种不同的载体类型,在过去,通常以纸质载体为主,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电子出版物在馆藏资源配置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类文献载体的优势,应该建立多样化的文献资源类型,以适应时代和读者对文献资源类型的不同需求。

8)高职院校馆藏资源应该确立为读者服务的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应该将服务放在第一位,服务读者,服务教育。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来说,高职院校不仅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职业高中、中专及技校毕业生,甚至有的是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生,学历层次的差异化使得高职院校馆藏资源应该明确对象的特殊性,在提供多样化文献服务时,既要有图书、期刊、报纸,也要有电子文献、试听资料等。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规划

时代的发展,特别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建设被提上发展日程。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作为服务学生的信息化窗口,只有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的优势,及时调整自身图书馆的自动化水平,增强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率。

1)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多样性、地方性、岗位职业性等特点,考虑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经费及技术实际,参照用户的需求,以“投入少,见效快”为目标,以特色专业、重点学科为导向,体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教特色和专业实际。

2)要有长期规划战略,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高度重视电子资源的必要性,循序渐进不断增加采集数量,避免单一。在电子文献采集上,既要统筹好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比例关系,又要注重集团采购与单个图书馆采购的费用投入。

3)注重协作,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网络的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注重馆际联盟协作,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与科研部门协作,与行业企业协作,构筑你无我有,你有我全的专业特色馆藏。

3 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发展的关键

1)调整管理角色,优化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角色转换相协调,在管理上要读者为本,改善图书馆环境,增强馆藏资源的新颖和共享。

2)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改变过去的层次结构不高的局面,适当引入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较高的人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普及图书馆知识,参与图书馆未来发展研讨,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未来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3)加快馆藏资源建设步伐,正确引导读者利用。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扩充和电子化,自觉调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投入力度,还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数据库,编制符合本馆实际的书目索引,做好对读者的引导和使用,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无论是在馆藏资源定位还是建设发展上,都要充分认识到自身院校的办院特色,避免无序化、零散性自由发展。如何使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无非是人、财、物、智等资源的合理安排和组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从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离不。

参考文献

[1] 张英.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

入职合同书篇7

论文摘要: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其内涵主要是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职业学校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就业教育思路。许多高职院校结合示范校建设、精品课程改革等项目.努力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定位。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将高职培养目标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几年来,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和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高等教育类型。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出一种工学结合的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经过有关专家、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并在上海、福建以及全国各地有关院校进行了大量实践,应该是高职教育较为合理的运行模式。

一、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概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是在保持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文凭又能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政策支持

1、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选择部分职业院校作为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级试点院校(见《关于在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级试点工作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191号),提出了三种试点模式:

(1)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1,帮助试点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2)对试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3)对认定试点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进行企业人力资源师、电子商务师等知识技能型人才评价试点,组织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探索开发并推广职业资格认证,推进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

为保证试点顺利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托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1m.gov.cn)和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www.nvq.net.cn),建立试点职业院校信息网络,加强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依托上海进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组织专家论证并系统总结后.在全国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2、2006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

(1)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2)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茸;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狠抓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分析

总结上海、福建试点经验以及其它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的基本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学科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掌握职业、技能、工艺、知识等为目的的就业教育体系。谋生是其最直接、最功利的目的,相当于将企业的徒工培训工作前移到高职院校来规模化开展,为学生到企业应聘工作时提供一种入职时的定级依据(不是入职后的晋级)。这一类型与高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不断分层选拔的精英金字塔不同,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的相当于高中层次的职高、技校和中专,相当于大专层次的高职,相当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本科。

(2)技能定位。职高、技校和中专都属于基本操作型技能教育层次,其等级为全部达到国家职业标准五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四级。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一线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使命,属于熟练操作型技能教育层次,综合进行岗位技能、工种技能与职业技能教育.其等级为全部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四级,成绩优秀者能达到三级。应用型本科则属于应用型技能教育层次。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高职院校目前基本是宽专业教学,这才能满足人才素质教育与将来发展需要,但这种安排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太大,中间需要一个桥梁,才能实现宽专业与企业具体要求之间的平稳过渡。

(2)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结构特点是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学特点是有较好的、较全面的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师资等,较掌握行业前沿发展新技术.弱点在于高职知识与技能.和企业、行业的现实需要结合较松散。在把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规范引入高职院校教育时,对职业技能要进行扁平化处理,即。动手能力要求不能太高,要比标准或规范稍做降低,考录到高职学校、学生现实条件不可能完全达到企业工作现场实际产品一线岗位的训练效果.因此不能简单地放入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

(3)要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实现的要求,应由相关行业组织牵头,综合考虑行业、企业、院校需要制定可行方案,以贴近企业要求。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照学校评价一部分(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社会评价一部分(以综合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由劳动部门参与,对国家职业标准加以扁平化处理后融入教学过程,同时配以相应证书)、企业评价一部分(主要是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有机结合进行评价。

(4)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异,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需要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国家职业标准的适应性处理、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配套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处理。

3、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质

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是把企业对新员工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评测、业绩评价、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的要求,通过教学过程和考试环节来实现,促进高职院校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并且实现教学成本较低、教学效果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其核心实质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为依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来组织课程,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发、课程结构、教学师资、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活动分析过程,形成一个以任务履行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4、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模式目前有三种主要形式:

(1)第一种形式是在高职院校完善或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使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内容后,能够方便地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这种形式在学校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学生参加非本专业教学内容的职业技能鉴定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如秘书专业的学生参加IT类职业技能鉴定或IT类专业的学生参加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时,只有采用这种形式才能确保质量。因此,对于那些本专业没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还想获得其它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来说.他们选择参加的这种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和社会化鉴定的形式几乎一致,同样需要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当然,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应院校教学要求略做调整。

(2)第二种形式是对高职院校某些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专业,其毕业生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试合格,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是俗称的“单免”。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比对,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符合的,学生毕业时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即可直接参加操作技能考核。实际上是一种在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进行“物理学”结合的形式,好处是保持了两个体系各自的独立性,只对两个体系重合的部分进行简化处理,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明了,充分发挥了院校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在操作技能方面的优势,适合于大多数专业使用。

(3)第三种形式是对认定的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是俗称的“双免直通车”。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在高职院校主体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应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全部技能要求,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标准,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解成工作能力,分解完以后再组成课程,形成一种课程改革标准。这是一种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之间进行“生物学”有机结合的形式,好处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基础上,实现两者水乳交融,有助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成为双证书教育模式的主要选择形式,本文所称的双证书教育模式。主要即指这种形式。

5、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

目前实际形成的两种实施方案:

(1)执行完整的教育培训方案

本方案的特点是由权威机构组织技术、教育、职业和管理专家,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编制一套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全部技能要求且满足双证书教育模式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案,该方案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考试计划、三门核心双证课程和2门辅助双证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其它配套教材等。这种实施方案的最大优点是适应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院校直接就可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2)高技能人才包方案

高技能人才包是一种有机整合三级(高级)国家职业标准全部技能点的课程学习体系。用于全面提升学习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工作经验。使学习者达到高技能人才标准的要求。高技能人才包根据用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中核心能力测评、工作成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四大要素,结合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中的课程与实训环节,以5门课程形式覆盖国家职业标准三级(高级)全部基础知识、职业功能和技能要求,以适应职业教育培训需要。本方案的特点是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采集各职业的龙头企业员工内训资料,整合成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分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包,一个职业一个包,由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职业人教育培养特点,以精品课程形式进行学分当量替换,实现全包内容与课程对应置换,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实施方案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学生技能具备企业特色.因而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但这种方案需要高职院校具备更强的实力,通常适用于示范院校的拳头专业使用。

6、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意义

(1)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源于企业生产制度,是企业用工和企业劳动组织的需要,也是指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推动就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层面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并重的双证书制度,为克服和改变上述缺陷,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铺平道路。将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职业标准推动学校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新的课程系统中嵌入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这既是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初衷,也是贯彻落实双证书制度的关键。

(2)促进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工作。高职课程开发领域本来就缺少成熟的技术方法,许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使用的各种模式和方法缺乏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难以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规范化运作。推广双证书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克服高职学科课程体系的惯性影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

(3)提供教学内容质量保障机制。一些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活动,由于投入不足,配套资源条件一般难以满足,存在多种缺陷,难以得到推广,不能提高整个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职业针对性.无法起到引领教学改革方向的作用。由权威机构组织专家制定双证书教育模式.可以提供一个能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接受的、“标准参照型”的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从而为体现整个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一般课程质量提供基本的质量保障。

(4)建立课程开发组织管理推广机制。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高职课程开发组织管理机制的研究.缺乏对外部教学资源引入高职教学中遴选标准的研究,尤其缺乏对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缺乏导致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性规范,企业、行业和劳动部门的参与程度普遍不高,课程的职业特点无法保证。组织管理机制的缺乏还造成了许多课改研究以学校为单位重复进行,没有充分发挥专门的高职教育研究组织的作用,导致研究经费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双证书教育模式提供了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技术方法,通过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技术层面探索了采用课程改革的方式,推进职业院校“双证书”工作,落实“双对照”(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对照)、“双结合”(学校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相结合),便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有关的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提供更好教学技术支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高职业学生就业率提升。

(5)将业内优秀的技能培训资源、主流技术及其应用引入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通过推广双证书教育模式,将院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融合,以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强化项目引导、案例操作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和训练紧密结合,与就业岗位相衔接,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操作经验,继续探索改革实训课程的评价方法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四、双证书教育模式实践分析

要落实双证书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规范化操作,确保教学质量,具体的要求有:

1、确定项目范围

在开设专业前做好预备工作,包括:

(1)做相应的社会需求分析。分析判断所在服务范围、区域的专业总需求人数及持续时间,确定专业规模和投入及后续工作,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就业岗位分析,确认就业市场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2)构架培养方案框架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确定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确定后,即能考虑配套知识与技能,以及辅助知识与技能.形成三三个层次,也即专业f职业)技能层、专业基础层和基础层。根据这些分层,即可明确职业面向与所需职业资格证书,选择使用合适的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完成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框图,构架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3)确定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根据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确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设立选修课、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各个应用方向。

(4)生成教学计划。根据双证书教育模式实施方案,生成教学计划、实训计划、考试计划,编制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

2、申报双证书教育实施计划

根据教育和劳动部门规定,申报双证书教育须接受相关机构审查,经审核后按计划实施双证书教育模式。

3、落实配套措施

(1)编制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

(2)落实师资队伍培养方案。

(3)落实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落实配套措施时应考虑梯队建设与梯次发展。及更新换代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4、工作流程

(1)学生入学后,高职院校根据已审批的实施方案填报实施专业、学生认证计划.由项目服务机构统一审核汇总后,分别报送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

(2)高职院校执行认证计划,并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过项目服务机构报备,地方劳动部门负责对认证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3)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高职院校向项目服务机构上报相关信息,办理课程成绩确认手续。

(4)全部课程考完后,高职院校通过项目服务机构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申请。劳动部门审核后,在指定工作日内为合格者办理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以保证学生在拿到学历文凭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入职合同书篇8

【关键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科研;服务;创新

一、高校图书馆职能转变的新要求

在2002年2月再次修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中,“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职能被再次明确提出。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信息服务职能,都显得尤其重要。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不再仅仅侧重于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单纯的文献信息,而其教育职能与为科学研究提供深入服务的职能不断发展。教育职能从最初仅限于配合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及做好配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作变化为在营造校园文化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职责中扮演重要角色。[1]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仅以“静止”的模式提供相关文献资源变化为“动态”的提供更具体,更有深度的学术信息的服务。而近十年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变化也促使其在完善知识传递体系、整合学术信息资源、更多地介入课堂教学及推动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的方面有所作为,教育以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专业服务的新职能得到进一步彰显。[2]

已有研究在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方面达成的共识包括:教育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课堂教育、实践、实验室教育共同构建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然而,从高等教育学的范畴来看,由高等教育的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实践很少涉及高校图书馆工作;而在图书馆学领域,对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研究也仅局限于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针对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文献检索利用教育等单一领域。对于图书馆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与课程的紧密联系缺乏思考和实践,对于图书馆教育与办学特色、学科特点有效融合并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具有的独特作用尚且缺乏思考和实践。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实践也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研究,只是停留在具体工作层面,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3]

而在对于高校图书馆为科学研究可提供的服务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还是比较欠缺,基本只提出了其重要性,只笼统考虑了作为科学研究有利支持的图书馆应怎样提高服务科研的意识与方法,并未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有效而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与科研――线服务的新思路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未来高校图书馆融合办学特色与学科特点的教育职能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于对高校图书馆参与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方法指导,促进高校图书馆特色教育职能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构建依托校园网的和图书馆网站的技术平台,开展知识传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传统课堂教育之外的新型特色图书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应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4]而在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对于有深度的专业信息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在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嵌入科研课题组的学科化服务,提升科研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节省科研时间,推动特色学科研究发展等问题将亦是高校图书馆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5]

通过对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所能提供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信息资源及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系统的整合,对教学机构的现有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对科研课题组所需服务内容及方式进行探访,再融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科特点,探索创新属于图书馆特有新型教学与科研服务模式,发挥图书馆在特色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服务职能,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特色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可行途径。

三、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与科研――线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对高校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与科研一线服务的途径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第一部分,即对具有学前教育办学特色院校图书馆嵌入提升教学职能的研究中,以对现状的研究为切入点,对现有教学模式与目前图书馆对学前教育教学提供的辅助方式与内容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目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学前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包括理论课堂与实践基地教学相结合,以文字、图像、视听、表演等不同手段,师生研讨沟通及团队合作学习的多样教学途径。但在教学资源上,授课教师为整理适用资源需要在备课时投入大量精力,无法集中于教授过程,而学生对于较为单调的教学主题与单一的切入观点也相对无法产生强烈兴趣或引起共鸣。通过探访教学一线的实施者,结合学前教育教学特点、难点以及图书馆具有丰富馆藏资源、学前教育专库及拥有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众多馆员的优势,根据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自身目前可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与方式,对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图书馆教学可使用的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初步形成具有现实意义、可实践性的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与课任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每周教学计划,在本校图书馆学前教育专库中建立专架,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备预习、复习周内教学内容效果的,或能提供相关知识补充的专业书籍,并在本校图书馆网站、公众微信号上,任课教师也可将希望学生阅读的书目提供给图书馆,由图书馆统一归类至专架。

其次,是有效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设备,在LED屏幕、音像室、学术报告厅等地循环播放本周专业课教学相关媒体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观看。[6]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即为图书馆直接参与教学职能的部分。由从事不同专业研究的馆员,在个人专业领域内以如何在众多资源中选择、综合、获取所需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授课,并介绍课外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具体授课方向为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研修的课程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教育学等;授课模式可根据个人特色进行设计;授课时间为学生课余时间,且不定期进行。图书馆员还不定期对学前教育相关精品书籍或近期有重大研究及现实意义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解读,从专业的角度挖掘资源中所蕴含的精华信息,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讲授,并上传至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机及图书馆网页,由学生自行观看,由此达到图书馆直接参与教学职能,并以“动态”的服务模式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影响的目标。[7]以上方案在本校小范围实践,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当然依然存在与教学部门缺乏沟通,馆员自身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在对具体化的教学方案进行测评,并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改进与完善后,基本可进行全校范围内的试推行,从而使图书馆将服务与教学有机结合,并突显出办学特色。

第二部分即对学前特色院校图书馆嵌入科研服务的研究与创新中,第一阶段是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现有的科研服务理念进行提升与创新,有效嵌入科研课题组学科化服务的理念,提出变被动为主动的可行模式。目前,图书馆对科研的服务仅限于静态的、被动的提供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源,然而相关资源数量大、质量参差不齐,具体研究方向也大不相同,因而科研课题组在材料筛选利用上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科研进度。针对这种单一而落后的科研服务方式,以及对学前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需求,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数据专库及课题组学科化服务的新模式。[8]通过与学前教育系相关校内科研项目进行合作,将新的服务模式进行实践检测,由馆员全程参与课题并提供学前教育专业各类文献、数据、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专业、系统化的提炼,而其他组内成员可在由图书馆整理、集中并科学分类的学前教育数据专库中搜索研究需要的辅助资料。这一服务创新在科研课题组中受到好评,研究人员均表示这样“主动”的学科化服务为他们的研究节省了时间,创造了新的研究可能,减少了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为研究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书馆也将本次对学前教育相关课题研究科提供的具体服务模式所获得的成功及遇到的问题及时整理并进行改进,在整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效果后,提出了可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的学前教育专项科研服务创新的基本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9]

四、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服务模式创新的思考

在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的图书馆有效嵌入教学、科研一线服务探索中,为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手段在静态与动态上的统一是关键,即以信息资料的流通、阅览为基本服务方式与对相关资源内容的二次整合、开发创新和再利用相结合,萃取出不同信息资源中的精华, 使之处在最活跃、流通率高的状态,进而内化进入师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被吸收、利用、创新,从而达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具深度、更具内涵、更专业化知识资源的目的。而图书馆对教育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方法需要“主动”与“被动”的结合,即是要将以往单纯储备信息资源以供学生进行自主、独立思考与学习,科研人员自主进行检索等与新型“主动”服务模式相结合。“主动”包括图书馆通过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对学生进行导读、参考咨询及其他创新型教学服务,对科研人员所需知识进行系统、专业化提炼,提供课题组学科化服务,参与科研全程等。通过这样的统一,使教学过程生动化、丰富化,科研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节省科研时间,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的能力及服务科研的水平。而针对本校学前教育办学特色,图书馆结合实际探索出由图书馆在普通资源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完成的特色教学与科研服务模式有利于学前院校的特色教学研究发展。

【注 释】

[1] 李湘鸿.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演变及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0.

[2] 张凤巧,苑士涛.加强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9.

[3] 李志,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

[4] 寿先红.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提升与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

[5] 李彦芝,王媛.嵌入科研过程――学科馆员服务的新向度[J].图书馆学刊,2012(8).

[6] 赵晨.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与创新[J].现代交际,2014(4).

[7] 马骥华.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转变及创新研究[J].创新教育,2014.

[8] 图书馆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4).

[9] 任玉梅.加强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职能的探讨[J].晋图学刊,2004(3).

入职合同书篇9

【摘  要  题】事业改革与发展

【关  键  词】参考馆员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参考服务/专业馆员

1 问题的提出

图书馆参与馆员制度首创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被美国图书馆界誉为美国参考工作之父的塞缪尔-斯威特-格林(Samuel  Swett  Green)于1876年提出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倡仪。1876年正值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日,在费城举行纪念盛典的同时,美国图书馆界举行了图书馆大会,正式成立了美国图书馆协会。时任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公共图书馆(Worcester  Public  Library)馆长的格林先生在会上提交了《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强调了对寻求信息的读者提供个人帮助的重要性。同年,由美国联邦教育局发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特别报告《美国的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其中指出:“公共图书馆馆员,必须了解负有传播知识之主要责任,并须认知其具有教师之权义。”也就是说,图书馆员不仅是图书文献的保存者,更是知识传播的教育者。格林的倡仪在美国图书馆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美国图书馆协会首任理事长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温莎(Justin  Winsor,1831-1897)在此后的《美国公共图书馆》一书中对参考书籍作了专门论述。1883年,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开始设立了第一位全日制的参考馆员以及参考阅览室。1891年,美国图书馆杂志(American  Library  Journal)首次使用了“参考工作”(Referece  Work)一词。这样,参考服务的理念和参考馆员制度在图书馆界开始逐步地建立了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也先后成立了参考部和参考组。参考咨询工作在各图书馆得到了很好的开展,而与之相适应的参考馆员制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尽管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建立起了学科馆员制度,上海图书馆推行了参考馆员制度,但参考馆员制度作为一项保证图书馆参考服务开展的制度而言,在中国图书馆界,无论就其广泛性、科学性、操作性以及新颖性而言,都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源于英国。1880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年会通过了对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能力考试的决定。1885年,英国图书馆协会受国家委托,举行了第一次专业考试。申请图书馆职业资格的人员必须通过英国图书馆协会所组织的考试,才能获得“协会准会员”和“协会正式会员”的资格,并获得图书馆相应从业的资格。自20世纪初开始,这种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在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来。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图书馆界开始将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上了议事日程。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在第五部分“运作与管理”中指出:“必须有效地管理公共图书馆并保持运作的专业水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中介,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保证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当中国图书馆界按照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图书馆宣言》的要求开始建立参考馆员制度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时候,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我们应当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2 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两种不同的专业制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1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区别

首先,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性质不同。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参考服务专业岗位制度,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图书馆行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后对参考咨询工作岗位的一种追求,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般是社会各类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工作之前对图书馆职业的一种追求;前者体现了对专业岗位的管理,后者体现了对行业准入的管理。

其次,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不同。参考馆员制度是为了适应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发展,发挥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导航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为了对图书馆行业的从业者进行准入控制、对图书馆行业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而建立起来的。

第三,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容不同。参考馆员制度的出现源于对寻求信息的读者提供个别帮助的重要性的认识,即图书馆员从过去作为文献的保管者发展成为读者所需信息的主动提供者。美国图书馆协会参考及成人服务部曾经为参考馆员制定了一套准则,可以分为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两大类。其中直接服务包括参考服务或情报信息服务,即向需要情报信息的用户提供个别帮助;对如何使用图书馆及其文献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间接服务包括帮助读者使用大量的情报资料、资料的选择、馆际互借等。这些准则显然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有所不同。如英国当年曾经推行过申请图书馆员资格的三种考试,即初步考试、中间考试和最终考试。其中初步考试内容为英国文学史以及图书馆管理、分类编目、工具书使用法等;中间考试科目有图书馆的组织、行政、财务、法规、建筑、设备、目录、分类、书目、采购、文学史以及两门外语;最终考试内容有阐述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总论,撰写有关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的组织管理问题的论文。最终考试科目还包括书目史、古文书学、高等分类法等。以上这些都是图书馆事业较为发达和图书馆制度较为成熟的英国和美国较早的一些标准和要求。随着21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和要求都应该有一些新的变化。

2.2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联系

首先,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准和专业化要求。由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工作小组编写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指南》(2001年)中对合格的图书馆员提出了专业的要求:“合格馆员是指专业图书馆馆员,他们已经修完图书信息学本科或研究生课程。专业图书馆馆员应当能够设计、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并评估图书信息服务工作和制度,以便满足社区图书信息服务用户的需求。这些工作包括馆藏建设、馆藏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为用户查找和利用信息提供辅导和帮助,以及系统开发,以方便使用图书馆资源。合格馆员应当定期联络本社区的成员。为了充分发挥作用,拥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合格馆员,如儿童馆员、信息专业人员和参考馆员等应成为专业队伍的一部分。”显然,要成为以上所谈到的合格馆员,必须经过图书馆专业的职业资格的考试;而参考馆员作为合格馆员的一部分必须拥有图书馆专业的特殊专业技能,如分析社区的资源与信息需求、使用适当的资料解答信息和参考咨询问题、建立和维护数据库,满足图书馆及其用户的需求、制定采购政策和馆藏体系、跟踪图书信息服务,包括相关技术的发展等。可见,无论是参考馆员制度,还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图书馆专业化水准方面有其共同和相联系的方面。

其次,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有力助手。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组织图书馆并保持其运作的专业水准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两种制度的实施,将逐渐改变图书馆工作缺乏专业要求的现状,也将逐渐改变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中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加区分的管理模式。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都将成为促进图书馆员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在专业生涯上进行自我设计的激励机制。由于中国众多图书馆都尚未建立起以上两项制度,所以这两项制度的施行,也将对现有全国至少数十万的图书馆工作者的创造力、潜力和学习力是一个很好的开发和推动。

第三,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制度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离不开书(各类文献资源)、物(各类设施建筑)、人(馆长与馆员)三大要素,其中人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在图书馆中要倡导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树立以图书馆员为本的理念并加以实施。否则,以读者为本往往只是写在书上、挂在墙上、讲在嘴上的一句空洞的口号,而不能真正化为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使命感和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企业管理界提出的“员工第一”、“顾客第二”正是从这一视角提出的新颖管理理念,值得图书馆界加以学习和借鉴。如果一个图书馆能够将参考馆员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真正施行的话,可以肯定,这个馆的读者服务质量一定会有明显的改观并有长期的制度保证。因此,正是需要通过以图书馆员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实现以读者为本的服务效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3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及今后图书馆管理中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与方法来加以有机地结合。

3.1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成为参考馆员制度的基础

《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在论述到“人力资源”时,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员工可以分为4-5类,即合格馆员、图书馆助理、专业技术员工、辅助员工以及一些国家设立的图书馆技术人员或辅助专业人员。以上4-5类图书馆员工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而言,主要是合格馆员、图书馆助理、图书馆技术人员或辅助专业人员这3类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资格考试;而这些资格考试为通过考试的图书馆员工成为参考馆员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如某位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图书馆工作时进行了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后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图书馆助理,从事日常的图书流通和业务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工作实践,他就可以竞争参考馆员的岗位,而此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及以后的工作经验为其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和实践的基础。

3.2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应与参考馆员的要求建立内在的专业联系

参考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制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图书馆将成为以知识导航为核心的信息枢纽,而参考馆员的知识导航作用在服务中越来越重要。服务主导型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理念。因此,当我们建立起面向知识导航服务的复合型图书馆的参考馆员制度的时候,应当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为参考馆员制度的建立构建起内在的专业联系。图书馆的合格馆员为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其中包括参考馆员。作为参考馆员,需要具备承担许多具体的专业工作的能力。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曾对合格馆员提出了19项职责:分析社区的资源与信息需求;制订和实施发展服务工作的政策;规划公众服务措施并参与提供服务;获取和提供信息;使用适当的资料解答信息和参考咨询问题;协助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和信息;制订服务措施,满足如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建立和维护数据库,满足图书馆及其用户的需求;设计图书信息服务工作和制度,满足公众的需求;制订采购政策和馆藏体系;管理图书信息系统;分编图书馆资料;宣传图书馆的服务;评估图书馆的服务措施和制度并衡量其实际效果;选择、评估、管理以及培训员工;经费预算;制订工作规划;参与新图书馆、重新装修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的设计和布局;跟踪图书信息服务,包括相关技术的发展。以上19项内容虽然不是一个参考馆员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和业务工作,但在职业资格考试中可以将以上内容融入其中,以便让职业准入为参考馆员的培育建立某种专业联系。

3.3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与参考馆员制度实现部分的融合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是一种职业的准入控制,但就准入的对象而言则是千差万别。如世界有的国家实行资格准入的学历制,即毕业于图书馆学专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学位的人员即可获得职业认证。如在中国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后直接进入助理参考馆员的行列。这样应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参考馆员制度实现一定程度的交叉,使两者实现部分的融合。这将使这两种原本有所区别而又有所联系的制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前后相续、互为补充、内在联系、有所融合的图书馆专业管理和人才资源建设的制度。

收稿日期:2003-04-13

【参考文献】

1 [美]W-A卡茨著、戴隆基等译.参考工作导论——基本参考工具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4

2 戚志芬.参考工作与参考工具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1-2

3 郑恒雄.中文参考资料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序三

4 杨威理.西方图书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7-213

入职合同书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现状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1

1 高职院校图书馆重要性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首要职能是:为所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供文献信息。同时,图书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为年轻人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提供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学院与世界信息资源的枢纽站,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能。

2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现状

2.1 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不足,文献资源的配置不高

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许多院校规模在世界也屈指可数。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并不长,在许多方面面临着资金紧张的局面,所以真正投入到图书馆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经费投入和文献资源建设的缺口悬殊太大,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更有的院校为追求图书馆的表面规模,一味的改善硬件设施,而忽略软件的投入;由于图书管理理念的差异,导致电子书和文学书籍普遍较多,而具有专业知识的书籍偏少,从而影响了高职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2 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落后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图书馆的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仍是做好读者的接待工作和图书的管理工作,鲜少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宣传和咨询导读的活动。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专业工作人员非常稀缺,许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所需的管理能力不匹配,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图书管理人员中非常缺乏信息、英语、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人才。

2.3 图书馆中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成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累积量较少,图书的利用率低。首先,许多院校由于发展较晚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高,图书馆的藏书量一般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册,有的院校甚至只有几万册。其次,图书馆中的书籍利用率不高,由于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图书馆的藏书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能即时同步,许多院校出现书籍与所在院校的专业不对口,形成了图书馆有的学生不需要,学生需要的图书馆又没有得尴尬局面。

2.4 图书馆的科技文献不能与时代同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科技性文献出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尤其是计算机类和经济类的文献更新速度尤为明显。但是,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专和大专合并而成的,而合并后的院校中许多以前的文献资料已经不能适应升级后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

2.5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单一,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求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信息和电子类信息正在日益侵占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当今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仍以纸质书籍为主,师生利用图书馆的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机会非常少,这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3.1 扩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改善图书馆的现状,首先要做的是扩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高职院校首先应根据本院的学科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科研项目,学院的发展方向来确定文献的收藏范围,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购买报刊、书籍等文献资料,同时也要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实用性书籍、报刊的占有比例。另外,应适当增加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院校和图书管理者应制定好科学的书刊订购细则,是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利用率和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

3.2 改善图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加强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者要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与老师对书刊的需求,使图书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服务模式,把服务至上的理念放在首位,化被动为主动,进行多样性的服务,同时图书管理者也要进行定期的书刊宣传活动,从而做到书刊的最大利用化和提高师生对图书管理者工作的满意度,进而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其次,也要加强图书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批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的现代专业人才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3 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建设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基础工程的建设,有的高职院校为迎接高校评估而会一次性的进行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但信息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投入计划,而这对与一般高职院校来说,长期大量的投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件难以承受的重任。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经费仍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头能障碍。所以高职院校应最大限度的加大信息资源的采访力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院校办学规模的信息资源体系。

3.4 加快图书馆的科技文献的更换速度

科技是当今时展的第一力量。高职院校又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所以高职院校方应该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做一个适当的倾斜,让广大师生能尽可能快的了解当今社会最先进的科技文献资料。另外,计算机类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文献资料更新速度也非常快,所以,以计算机类和经济类专业为优势的高职院校,尤其要加大对这方面文献的投入力度,从而更好地为本院校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

3.5 改变单一的信息资源方式,发展多样化的图书馆

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具有具有电子文献无法取代的优点。今后印刷型文献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纸质文献信息资源仍然会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但随着电子文献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显现出了很大的范占空间。而与此同时单一的信息资源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了。所以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改变单一的信息资源模式,发展现代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的载体,使其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一个满足读者多种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

总之,新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一定要适应时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模式,才能展现其发展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