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12:21:00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1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到考试的时候就非常紧张。但是,有一句格言给了我启发,让我喜欢上了学习,考试时也就自然不紧张了。那这句名言是什么呢?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格言意思是说:“大量地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

我记得有一次,比我小五岁地妹妹要和我玩成语接龙,我心想:”竟然这么不自量力,竟敢和我比?你肯定输定了!”比赛完了的时候,简直就是让我出乎预料,我输了,可我不在乎我这一点的成绩,照样不学习。这象我故意输给她的一样。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同学玩游戏时,突然,她问道:“星期五是谁?我心想:”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不就是天数呗。”我说:星期五是天数,不是谁。那个同学哈哈大笑说:“星期五是《《鲁滨孙漂流记》》里面的人,你连这个都不知道,笑死我了!我的脸顿时红到了耳根,可我身上就像是全身都红了。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2

在小时候,我没感觉到时间有多么宝贵,你看: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又有60秒。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所以我从来不懂得珍惜时间。

后来,我上了小学,知道了要珍惜时间,知道了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可是怎样才能珍惜时间呢?我心里没数自从我看到了华罗庚爷爷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从这句话我不由想到了雷锋叔叔,他的”钉子精神”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说明吗?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时间,他总是拿出书来读,这样日积月累,他所得到的知识不就比别人多了许多了吗?我想或许是这样才使雷锋叔叔迅速地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战士。

自从我看了这句格言后,我也总把生活中的零星时间利用起来,例如:每天放学回家离吃饭时间还有十分钟,过去我总是一会到家就休息,而现在我总是把这十分钟利用起来,翻一翻字典,尽管只会学两三个字,可日积月累,1个月就可以多学100多个字。我相信只要我做一个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3

选用句式,指能根据题干或语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这一考点有时单独考查,有时与压缩语段、修辞等一起考查。选用句式主要考查学生根据不同对象、场合、目的等选择恰当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知识梳理】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常见的句式有: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和书面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句式的选择是为了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的需要。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大不一样。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句式,要根据句子的明确度、语气的轻重以及感情的表达和语体的需要而定。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感,能够体味语言的细微差别,根据语境要求进行言语交际。不论选用什么句式,我们都要注意: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不能混淆句式分类的界限,不能只看形式,要体会语意,把握语境,避免病句。

【命题走向】

过去此类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设置,但因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考点存在一定交叉性,现常与“语句衔接”结合起来命题,且有淡化的趋势。

【考题回放】

1 (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会合,一起练球。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小张含蓄地批评说:是不是_________________?(2分)小李幽默地回应说:不是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语言表达的得体,就是要求做到恰如其分,使语言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主体。即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要素,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要针对“批评”,“幽默地回应”。

答案示例:你闹钟电池没电了/闹钟电池没电了/我没电了

2 (2012安徽卷)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协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分)

安晴:①_________________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②_________________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③_________________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④_________________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解析】此题的特色,在于提供了一个交际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场性,能让考生深入其中揣摩交谈双方的心理及其交谈内容。就交谈双方来说,安晴是诉求者,李华是答问者;就交谈内容来说,需要注意诉求者安晴的愿望(人会)与需求(了解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有关情况),据此可展开交流;从交流语体来说,当然是口语风格,同时对话要礼貌、委婉、得体。此题可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多方面的素养与语言表述能力。

答案示例: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她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3 (2012广东卷)以下是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这儿招人,系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2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解析】招聘启事是一种实用性文体,许多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的文秘人员都涉及。拟写招聘启事的关键在于合格、人格,即符合招聘启事的内容和格式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招聘启事的正文主要包括用人的单位、部门、业务、目的、对象、条件、待遇、询问事宜、联系办法、联系时间等项内容;从格式上来说,标题居中,一般是“招聘启事”“招贤榜”“××招聘启事”,正文空两格写,落款居右下角。招聘启事的拟写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介绍本单位情况和应聘待遇等事项,不要言过其实。一般为表示诚意,待遇最好写清楚,以便应聘者自我衡量。从本题来说,所给材料用语不够庄重,口语化过于明显。应该用较正式的书面语表达。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现有信息进行概括、归纳、提炼、表达的能力。

答案示例:本公司系合资公司,即将开业,现拟聘行政秘书3名,要求会操作办公软件和粤语,英语口语流畅,有驾照,本科,性别不限,待遇面谈,有意者请拨打168168。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要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以便思考时更有针对性。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及分句在句中的位置上去分析。

其次,运用语言的表达规律,选用能够表现出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句式。利用句子间的排列组合关系,结合句式和修辞来选用句式。保持话题一致,情景相谐,句式相同。

如: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大凡有成就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到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华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④生活与生存这两个概念迥然不同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分析】

根据第一句可知,陈述对象是“寂寞”,由此推断第一空须突出“寂寞”,①句陈述的对象有两个,属并列关系,没有突出“寂寞”,而②句是转折关系,突出了“寂寞”。第二空要注意到后面先“生存”后“生活”的逻辑照应顺序,应选③。所以答案为B。

【误区警示】

选用句式的误区主要有:

1 对各种句式特点及修辞效果分辨不清,解题时不知道哪一种句式好,只是胡乱选答。

2 不明语境。句子的结构、逻辑关系及语言的场合、对象、目的等,是选用句式的前提条件。忽略这些会导致选用句式不当。

针对以上情况,复习选用句式这个知识点,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4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4.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5.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推想成语的意思。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以孔子的名言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总结,强调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这些好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

2.词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以谈话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过比较引用名人名言的句子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再联系课文内容和例句深入体会引用的好处。

3.书写提示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拓展交流他们所了解的其他有名的书法家,引入书写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欣赏赵孟的楷书作品,并谈谈对自己今后写字的启发,达到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写字实践的目的。

4.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语名言,通过自由朗读、练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语名言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四句话的相通之处,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最后拓展交流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汉书·贾谊传》

谈话: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今天我们来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板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一读,结合实际交流。

(1)启发引导: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们会怎么办?

预设:遇到问题,随时向人请教,或者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结:对啊,勤问勤查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也能让我们获得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勤问勤查的习惯)

(2)自读交流。

①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一边读一边思考:除了“勤问勤查”,还提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l

重点的句子做标记。

②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l

勤问勤查的习惯

l

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l

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l

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1)引导交流:在学习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们还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课前预习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3)小结:同学们,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的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怎样通过“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呢?首先,谈话导入,引入交流主题;接着,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谈到勤问勤查的习惯,以及其他三种学习习惯;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好习惯。

二、

词句段运用

1.推想词语的意思。

(1)设问引入。

师:同学们,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字等方法。

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联系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意思的方法。

(2)举例说明。

①出示成语:赴汤蹈火。

②引导:请联系文言文学过的生字,说说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指名说)

③回顾:《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是什么意思呢?(热水)

④学生试着解释成语。

⑤教师小结: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完成练习。

①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的意思,完成课本第91页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

你能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成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②学生交流。可以运用泡泡提示语中的句式交流。

走马观花:走,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不。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一起。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过犹不及:及,达到。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引用名人名言。

(1)谈话引入:请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名人名言。(可指名回答,也可小组内互相交流)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名人名言真不少。在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①读下面的语段,体会引用的好处。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比较引用名人名言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l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l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②教师归纳总结。

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具有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而在文章末尾引用名人名言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师提问:你在习作中引用过名人名言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举例说明,谈体会。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呢?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作比较。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因此,设计了“联系实际谈体会”的教学环节。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2.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书法欣赏

1.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是谁的作品?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

学生: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知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家。

师: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赵体)。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作品。

2.书法欣赏。

(1)指导欣赏的方法。

可以从运笔特点、结构特点、整体感觉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2)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三门记》。

①课件出示作品:

课件出示:

②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③师:欣赏完《三门记》,你对今后的写字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由“楷书四大家”引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常识,还对书法家赵孟的成就心生敬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而本环节突出了方法指导。最后,引导学生从书法欣赏中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写字实践。

二、

积累古语名言

1.读一读,了解大意。

(1)考考大家: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可以用哪一句古语名言来形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读一读下面的古语名言。

课件出示:

l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l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l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l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自由朗读,教师教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

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不停地革新。这句话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这四句话的共同意思是什么呢?(改革创新,发展超越)

2.背一背,畅谈体会。

(1)引导背诵。

(2)拓展说话:学习了以上四句古语名言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对于这四句名言,重点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这四句名言都是文言古语,有些拗口。老师要教读几遍,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读熟了,“其义自见”。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老师只适当点拨指导。最后,力争让绝大部分同学把这四句古语名言背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本次语文园地教学,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1.巧妙导入。

成功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语文园地”设计了设问导入、谈话导入、图片导入等,效果不错。

2.方法指导。

千金在手不如掌握“点金之术”。例如,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而是以此为例教给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即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理解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成语。后面的“书法欣赏”也是从鉴赏方法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5

一、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有“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生达到“乐学”,必然要使他们有成功感。“求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感到愉快,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将驱动学生去学习更多的格言警句;如果对能认读格言警句的学生、能翻译出新的格言警句的学生说“Very good”、“You’re very clever”、“Great”等赞扬的语言或者借助于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格言警句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生词,如教学4B Unit 4 Buying fruit一课时,教师进行拓展教学:An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苹果,让医生远离你),其中keep、away就是生词,学生不能将句子完整地读出。这时如有学生能将句子中的其它内容读出,教师就应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及时表扬该学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表扬该生的同时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激励,以后也会争抢着展示自己。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有“味”

格言警句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情境教学法、听说法、阅读法等。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用一用以下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1.游戏比赛法。

好强、好胜是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游戏比赛法教学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来,尤其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它还能令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背诵格言为例,我校一英语教师就设计了一个猜灯谜的游戏:一个灯笼上写一个单词作为这句格言的提示语,学生可以通过抢答背诵出带有这个单词的格言警句,来获得奖品或为本小组积分。如:灯笼上有learn一词,学生看到这个词时,脱口而出:There is no end to learning(学无止境);Live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这样学习就避免了机械背诵的枯燥性,使格言警句背诵充满趣味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情境教学法。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可见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并运用格言警句,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如进行教学活动时,大部分学生都在投入地学习,有个别学生却在玩耍嬉闹。好动是学生的另一大特点,教师如能把学生好动的特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这也是增强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教师可以相机教学以下格言: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岁月不待人);Time is life(时间就是生命);All work,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笨)。此时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受到了思想教育,同时教师也给这部分学生留了面子,让他们明白了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要分清场合与时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出示时机最优化,使学生感到有“理”

如教学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时,从课题上不难看出planning是这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与planning相关的知识,还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空洞的说教无法起到教育作用,只会使学生不耐烦,只有通过设计与planning相关的教学活动,再渗透一些格言教学,才会起到警醒学生的作用。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6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7

题目做多了,就会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就可以根据技巧来进行答题,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诗歌答题模式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

6.感情类: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感情

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手法+抒发--感情+评价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2现代文答题模式

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

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

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

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

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

8.写-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

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

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说主题:通过--人的--事,歌颂了(批判了)--的精神(社会现象)

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

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

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

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

3.写--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5积累——现代文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的--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8

一、立足课内经典篇目,注重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与课内外比较阅读的命题比例约为17:7:16;其中课内比较阅读与课内外比较阅读为3:12。比较阅读的分量明显多于单段阅读;课内外比较阅读明显多于课内比较阅读。每份阅读的题量一般在4至6题,4题最多。分值设置一般为10~15分,其中12分和15分的最多,平均为14分略多一点。

二、增加探究拓展题量。注重综合能力考查。2006年中考文言感悟研究题一般在2至4题,大多是在4题。其内容与形式主要体现在:理解重要词句语境意义与表达作用;整合概括文段主要信息;根据文段有关内容概括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品格,或根据文中人物品格精神概述有关内容;感受作者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体会主要笔法,简析语言特点;简述所受到的启示,提出自己对文章内容或形式方面的评价或看法;写出与特定精神品格有关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等。试题具有鲜明的感悟、拓展、开放、综合的能力特点。例如,吉林卷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与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节选)比较阅读:要求从前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体会宋濂的优秀品质;从后文“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中感受母亲的情感;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就宋濂对待师长,“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态度,蒋士铨对待母亲,“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的感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所得到的启示。呼和浩特市将孟子《鱼我所欲也》第3段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第5段比较阅读:要求指出前文中的“本心”与后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容;简析两段选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山西卷要求:比较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的不同心情;写月的不同表现手法;“婵娟”与“闲人”所指对象;不同的体裁与不同的语言风格。南京卷比较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与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上与群臣论止盗……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要求指出前文所表达的作者忧乐观;用前文中的语句回答后文中作为国君的唐太宗做到了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芜湖卷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中两个片段比较阅读: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不同。扬州卷第16题:老虎(柳宗元《黔之驴》)和眇者(苏轼《日喻说》)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临汾卷第21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河北卷第9、10题: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青海卷第14题:(1)请写出两个能表现艰难求学或勤学苦练精神的成语典故(如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读);(2)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你是如何评价古人这种勤学苦练精神的。

三、注意写作方法的概括与分析。2006年中考文言试题注意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欣赏能力,其方式主要是:在概述写作目的中体会某些写作方法及其表达作用;联系选文有关主要内容分析写作方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根据特定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阐述或填写相关内容;联系特定文段内容,填写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如,北京卷第15题(《岳阳楼记》选段)从铺垫、衬托的表现手法角度,请考生结合选文回答:作者写“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天津卷第21题: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人物方法的角度,要求考生“结合原文”“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芜湖卷第24题:“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重庆卷第14题:就“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反问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昆明卷第ll题: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法的好处。武汉卷第10题: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呼和浩特卷第13题:甲乙两段都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临汾卷第20题: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设喻或类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四、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语境意义。陕西卷第17题:让考生从卷面所提供的《古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践”的五种解释中,为选文中“某暗以足践之”的“践”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漳州卷第12题,要求考生从卷面所提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坐”的五种解释中,为选文画线句子中的“坐”选择一个恰当的义项。

课标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研究去年题型的基础上,2007年复习备考,我们一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二要注重诵读,指导诵读,能理解“背诵”、准确默写“优秀诗文80篇”;三要在理解诵读过程中,概括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基本意义与用法,掌握几种文言句式,恰当翻译重要语句。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语言的间接性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剖析,探讨这个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论证了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启示。

    近年来,语用学(Pragmatics)理论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语言理论基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utterance),强调在语境中(context)研究词、句、话语等言语行为的意义(meaning)。作为语用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主要阐述了如果从语义的角度看语言,只能解决“言之所述”,而从语用的角度看待语言,则可解决“言之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即“所述”,“所为”之后给言语对象带来的影响和后续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用学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同时给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将就语用学中重要课题言语行为理论做简单的介绍并试就该理论谈一些对外语教学可能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奥斯汀首先提出,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以《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为书发表了这个讲座,在他的论述中,提出的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出某种语言就是用这种语言在实施某种行为。奥斯汀之后,他的学生美国着名哲学家塞尔( J. R.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 Theory)。

    1.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长久以来,哲学家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者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选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叫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奥斯汀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怀疑。并提出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推翻了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一语义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传统观点。奥斯汀认为并非所有的可分真假的陈述句都是“描写”的,他用语言事实表明有许多极为平常又有意义的句子,他们的逻辑值既非真也非假,由此奥斯汀把句子分为两类,把可以区分真假值(truth value)的句子称为“叙事句”(constatives),其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报道事态,所表述内容是可以验证的;把无法区分真假,只能区分适当与否的句子称为“施为句”(performatives)。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施为句的话语都是不能验证的,它们无所谓真实或谬误。奥斯丁关于施为句的行为功能举了以下四个经典的例子加以说明:

    (1) I do.

    (2) I name this shipthe Queen Elizabeth.

    (3) 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4) I bet y 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

    奥斯丁指出出以上话语是当事人在适当的场合上说的。比如(1)是在结婚仪式上,(2)是在给船命名时,(3)是在某人立遗嘱时,(4)是在某人打赌时。这些话语的说出,实施了结婚、命名、赠与和打赌的行为。奥斯汀指出这些施为句没有真假意义上的区别,但是必须满

    足三方面的“合适条件”,即:说话者必须具备实施这一行为的条件,如(1)必须是结婚的当事人,即新郎或新娘;说话人自己要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诚意。

    奥斯汀起初对他的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分十分满意,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奥斯汀意识到某种意义上每个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不是只有施为句才有这种功能。于是,奥斯汀终于摒弃了最初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他又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即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 locutionaryact ) ,“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act),“以言指事”指一切说出来的有意义的话语。“以言行事”指说话人表明其意图,是言内行为,如允诺、断定、请求、命令、愤怒等。至于实现了以言行事这个行为之后,听话人会受到什么影响,这就是“以言成事”了,如说服、鼓舞、欺骗、留下印象、恫吓等。言语行为的三部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每人的话语都同时完成这三种行为。例如Class is over。老师通过这句话,首先说话人表明意图,同时,实际也是在向学生宣布课结束了;最后结果可能是学生离开教室,是言后行为。

    2.塞尔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这一概念是塞尔在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塞尔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通过做某一言外行为来做另一件言外行为,也可以说成是:“通过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间接地施行了另一个言外行为”。有时我们为了求礼貌,在想让对方做某事时,人们常常不直接使用命令句式,而是“转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意图,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种现象即为语言的间接性。人们只要稍加观察便可发现语言具有间接性。例如:

    Can you give me the book?

    字面意思是询问听话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则往往是请求。该请求是以询问形式

    发出的,但还要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换句话说,上述例句所表达的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询问)来间接地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请求),这就是语言使用中语言的间接性现象。

    虽然塞尔的理论很快遭到了其他某些学者的抨击,塞尔的这一理论却能把一些表面看来没有任何关联,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话语解释得清晰明了。此外,塞尔还将人们的潜意识对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明示出来,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语言交际过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语法以及词汇的学习,过分强调解释语法规则和教材中的语言点,往往忽视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导致合理的教学大纲无法有效实施,这种填鸭似的教学法会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会觉得学习英语就是死记硬背,同时学生对目的语的背景知识匾乏,交际失误屡屡发生,久而久之自然会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此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法也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沉闷压抑,收获的课堂效果更不尽人意。

    2.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指导意义

    Canale和Swan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外语学习者,仅仅会造出正确的句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结构及语法规则要受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规则及交际环境制约的,交际双方必须根据说话场合、交际身份、谈论的话题及交往的社会准则、文化习俗诸因素来决定语调、语言结构及话语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说得好”、“说得得体”。学生在理解话语意义时,不仅需要语言的一般知识,还要根据语言的实际运用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会话合作、会话含义等语用规则,要有较好的理解和推理能力。而对这些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和培养正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所缺乏的。如果英语教师能把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并认真研究,细心总结,这必将对今后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定能使学生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更透彻、更准确,使教学效果更佳。因为在对言语理解的过程中,对字而意义的理解和“言外之意”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两个层次,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英语教师也应一改往日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作法,把教文化渗透于教语言之中。胡春洞在其着的《英语教学法》一书中曾说到“学生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教师就是建筑设计师。中学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在教人、教文化、教语言一体化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通过教文化带动外语教学,推动中学外语教学的全面改进。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篇10

设计理念: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小语教学中,合作、探究、自主的能力是必备的,在自主中提高,在合作中磨炼。兴趣是第一位的。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最大的麦穗》第7自然段写的人生的道理,是弟子们感悟出来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理解。教学中,笔者在重难点处,将文章情境化,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在体验中大多能领会文章背后的道理。②笔者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时要抓住重点。在本课教学中,重点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通过学生的不同读、悟、探究,自然体会语言文字所含有的道理。

教学目标:①通过举生活实例,具象地理解“追求应该……存在的。”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道理。②让学生通过读、悟、合作探究,领悟人生有很多机遇,什么机遇最实在,就是眼前的,千万不要失去眼前的。③有感情地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①学会分析人物的动作,进而分析人物的内心,然后推论一无所获的原因,感受大教育家的育人之道。②理解《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名言导入

1.机会是每个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碰到它。――达尔文。读一读这句名言,想一想,这个名言所含有的道理是什么?像这样的名言还有很多:如机会如闪电,稍纵即逝。像这样的名人也有很多:如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做一回古人,来一次快乐的精神之旅。

2.课件出示:麦田景象图片。

3.交流感受:谁能用恰当的词语或是句子形容看见的麦田?

【设计意图:语文即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学生才会对课文更亲近。本课时使用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图片创设情境,学生用语言再现情境,培养了思维力、表达力,同时为下文的学习创设了情境。】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就是在这样的一块麦地边,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一个要求,你们还记得吗?打开书,请同学们读读书上的句子。①指名读。(该要求中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你能看出来吗?)“只许进不许退”言下之意是什么?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②多媒体出示苏格拉底的话。③朗读并想象: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听到了老师这样的要求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2.是啊,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谁读读书上的句子?①指名读。②出示:“有的人见到了……‘麦穗’,……一再地错失良机。”③苏格拉底的弟子属于哪种人呢?他们有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

3.他们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那他们到底错在哪里呢?是他们找得不够认真吗?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4自然段,抓住关键词,体会弟子们错在哪里?①先各自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②个人发表意见,谈谈看法。(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③全班齐读。

4.表演苏格拉底的声音,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当时,假如你是苏格拉底,你心里会怎么想?①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似乎在嘲笑他们。”②谁能把句中的“嘲笑”换一个近义词读读这个句子。③现在,我们换个身份当一回麦穗,想一想,你看到这些人的举动,你会怎么想,会怎样评点他们?④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段文字。

5.到了尽头,苏格拉底也站了出来,他对同学们的疑惑作出了解释,这块地里到底有没有最大的麦穗呢?①指名读第6自然段。②请你说一说,读了这一段后的感受。③再读这段,完成填空:(),就会错失良机。(),就能不失时机。

【设计意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读多少遍,都不为多,要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体悟其中的主要问题,把生活经验同学生的体悟相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采用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潜心读文,可谓是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能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弟子们总是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态。】

三、贴近学生,引申理解

1.弟子们由麦地里行走寻找最大的麦穗这个事例深受启发,由此想到了人的一生。(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①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这才是实实在在的。”②引领读文,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③组织学生交流,请学生说说朗读感悟的收获,教师注意点拨,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课堂上……活动中……考试中……今天……(练习说话明理)④学生自由练说后,教师指名回答。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都知道了在人的一生中,不失时机地把握现实,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能把这种感悟带到朗读中去吗?①学生轻声练读。②指名读。③同学们愿意把这一段富有哲理的话铭记在心中吗?④背诵课文这一片段。

【设计意图: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生活中,当机会来临时要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把握住眼前的机遇,不能让机会与你失之交臂。】

四、名言延伸,巩固所得

1.课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几条名人名言,让我们一起在名人的话语中共勉吧!

2.课件出示: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设计意图:生活处处皆语文,名言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对名言的领会性朗读,深化了对哲理的理解,强化了课文学习效果。】

五、作业超市

1.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2.选择本文或本节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断,写一段心理感受。

3.举出生活中,你没有抓住眼前机遇,而错失良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