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青年笔记十篇

时间:2023-04-02 13:48:23

十四五青年笔记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1

乾隆时期御用笔

乾隆朝内廷御用笔的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现在装饰、造型方面更趋于观赏性、艺术性,集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雕镂饰管,极尽上巧。这一时期,仍以浙江湖州制笔最负盛名,每年地方例贡文房用具中均以湖笔数量最多,还有一些管端题名笔是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各地巡抚官员每年朝贡也均以湖笔进贡。

1 按内廷样式制作

乾隆朝内廷用笔,主要来自于地方进贡。一般是按内廷样式制作。如据档案记载:“乾隆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由内交出刻云汉为章笔一枝,珠圆玉润笔一枝,云中鹤笔一枝,万年青笔一枝,河清海晏笔一枝,青管小提笔一枝,奉旨:六样笔著常安照样,每年各做五十枝进来,钦此。又刻惟精惟一笔一枝,奉旨:此一样笔著常安,照样每年各做二十枝进来,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6册,479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详细记载了每年照内廷发样制作各式题名笔的情况。又如“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由内交出经天纬地笔一枝,奉旨:著常安,照此笔样做十枝进来,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6册。515页)其中所述有青管小提笔和管上题名笔两种形式。由此可见,笔管镌刻云汉为章、珠圆玉润、云中鹤、万年青、河清海晏、惟精惟一、经天纬地等题名笔,成为乾隆时期御用笔特点。至今这些毛笔仍有一定数量传世,均尚未开笔使用。此外,内廷御用抓笔每年也有一定数量制作。如乾隆档案记载:“乾隆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传旨:常安每年所进之笔,着将式样传与顾宗令,每年按数做来,再另发抓笔四枝,照样大小要做兼毫,每年每样各做五十枝进来,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6册,520页)详尽记载了大小兼毫抓笔均按内廷发样,每年每样各做五十枝进贡。此后,每年地方均有一定数量的毛笔进贡内廷。至乾隆中后期宫廷所贮毛笔数以万计,材质种类多样。正如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所述:“供御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纪……笔之属则以书‘福’笔为‘万馔珍用’之管。所谓赐福苍生也;御书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笔、髹漆、文檀各种提笔。其寻常供用朱书、墨书之用者,则有万年青管、经天纬地、万年枝、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及竹管、檀管、钿管、皆由外省供进。”(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第28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这些题名管笔在乾隆朝《宫中进单》中也有详细记载:如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两浙盐政兼织造苏楞额进贡笔墨纸砚数百件,其中笔品有“经天纬地”“万年青”“云汉为章”“表正万方”“小紫颖”“云中鹤”“檀香笔”等(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89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种类多样。这些题铭笔成为皇帝御笔朱书、墨书日常用笔。

2 地方进贡

清代内廷用笔,主要由江南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等按内廷发样承办制作。每年地方官员单以毛笔进贡的数额高达数万件。除大量的御用笔备用外,还有颁发内廷各处记录、抄¨或赏赐等用途。据章乃炜《清宫述闻》记载:“庚申十月,赐内阁翰林院官笔五千枝,为阁中票签、院中讲章、记注之用。内阁分其半,余给讲官人各五十枝,写正本者人各五十枝,写副本者人各三十枝。更以五百枝备写档案,存起居注。五百枝备写讲章,存外衙门。笔为丁酉年制,世祖御书房所藏也。”(章乃炜《清宫述闻》第105页,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5月)(庚申为康熙十九年,丁酉为顺治十四年)从上述记载可知,清代内廷所需用笔的数量可观。每年地方均有一定数量的制作进贡内廷。如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云南巡抚刘藻贡品中仅湖笔一项,数目高达四百二十枝。至乾隆晚期,增加至五百零三枝。(清乾隆《宫中进单》第ri040单)因内廷库存数量过多,乾隆晚期便减少各地进贡方物,其中毛笔的数量也有减贡。据《养吉斋丛录》记载“乾隆五十七年,以各省督抚呈进方物,有非本省土产,……应贡土物有过多者,亦皆核减。其时,如懋勤殿所存的色笔有两万余枝,故令浙抚于三次应进一千五百九枝内,减为七百五十枝,以备御用而已。他物裁减亦类是”。(清吴振域《养吉斋丛录》第263页)以上所记例贡毛笔均为湖笔,由此可见,当时浙江湖笔,成为宫廷御用笔的主要来源。

3 毛笔的形制特点

御用毛笔的形制种类丰富,极具特点。其材质有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玳瑁管、骨角、牙管等,选材精良。除一般常用的传统竹笔管外,还流行一种带斗的提笔和抓笔形式。其形制一般由笔管和笔斗两部分组成,也有管斗一体的形式,在清代广为流行并大量制作。提笔的管斗装饰精美,笔斗与笔管取材或相同或相异,争相斗艳,既具实用又具装饰效果。笔斗的材质各异,如玉斗、牙斗、木斗、珐琅斗、骨角斗、瓷斗等,形制多样,富于变化。按提笔规格的大小不同,又有小提笔、中提笔、大提笔之分。因提笔纳毫丰满,且笔直沉稳,适宜书写各种书体。抓笔较提笔更加沉稳,纳毫丰满圆健,笔的形制短而粗壮,一般为鬃毫或兼毫,适于书写匾额、横幅大字。

毛笔的选毫讲究,常见有兔毫、羊毫、兼毫、狼毫、貂毫、鬃毫等,并有敷彩毫或点翠笔毫,装饰精美。笔毫的造型也富于变化,有兰花蕊式、笋尖式、葫芦头式等,形式独特。除选毫精细外,其笔颖更具“尖齐圆健”之美,特别是敷以彩毫或翠毫装饰,更将实用笔的制作与精美的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清代毛笔极具特色的时代风格。

4 笔管题铭及装饰特点

笔管的题铭是清代制笔工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笔,笔管均镌刻题名,如万年青、经天纬地、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表正万方、小紫颖、云中鹤、海晏河清等,赋予毛笔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于笔端,无不构思奇妙。笔管注重装饰,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笔管描金彩绘图案或薄艺雕刻,采用镂雕或浅刻或留青工艺等,技法娴熟,极具艺术效果。

此外,每年元旦或新春,皇要举行开笔仪式,案设盛有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置放朱红描金云龙绢及朱墨,其书“福”用笔,管端镌铭“万年枝”或“万年青”,或“万撰珍用”管笔,御笔亲书吉语,祈福苍生,永保江山基业永固。这些题铭诗句的毛笔,一般是按内廷要求或样式交由地方制作,至今故宫博物院藏有文房用笔数千余件,大部分尚未开笔使用,应为内廷御用或陈设备用笔。

乾隆时期宫廷御墨

清代宫廷造办处设有“墨作”,专门负责御用黑墨和朱墨的制作。“墨作”自康熙年间建立至清代晚期一直沿袭制作,所制御墨一般署有“御墨”字样或制作年款,以康、雍,乾时期最具特点,并形成“内廷恭造之式”。特别是乾隆时期内廷御墨的制作仍承袭旧式并创新发展。其形制种类多样,既有以内廷书斋命名的墨品,又有以传统历史题材为内容装饰的各式博古集锦墨。如仿明式或仿前朝各式墨品,并制作有黑墨、朱墨、五色墨等多种形式。并出现墨品纹饰描金或设色彩绘,极具典稚华贵。其在造型、装饰内容等方面呈现出宫廷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以书斋命名的墨品

乾隆时期内廷御墨的制作形式多样,其中以内廷书斋命名的墨品,成为御墨的特点之一。如敬胜斋法墨、敬胜斋珍藏墨、遂初堂藏墨、御制淳化轩墨等,均以内廷斋堂轩室命名于墨品,极具文化内涵。这些墨品,均造型规整,多为长方矩形,便于研磨使用。除本色黑墨外,还制作有朱墨形式,供御笔朱书或墨书所用,它们极具实用性,不仅成为内廷文化活动的消耗品,而且更赋予墨品浓郁的文化气息。

2 各式博古集锦墨

乾隆时期除以书斋命名墨品外,内廷“墨作”还制作有大量的各式博古墨。其形制各异,不局限于单锭墨品,而是以多种形式组合的各式集锦博古墨。所制墨品或仿明式或仿康熙朝墨式等,有以造型命名的墨品,也有以装饰图案命名的墨品,其形式多达数十种。如乾隆四十年重装所制博古墨,以四十种各式墨组合而成,分别有螭佩、凤佩、青圭、昭文、国宝、七香图、鱼佩、艳友、春华秋实、仙山楼阁、天保九如、有虞十二章、内殿轻煤、兰亭高会等,图文并茂,或以图文或以造型命名于墨,并特制红雕漆龙纹墨匣盛装,为乾隆时期内廷御墨形式。这些博古墨品,除本色黑墨外,还制作有各式彩墨或漱金墨以及在墨品纹饰上描金或彩绘,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极具皇家品位。

3 地方贡墨

除上述内廷“墨作”所制御墨外,还有一些墨品是按内廷样式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或由地方按年例进贡,每年地方官员均有例贡徽墨。如乾隆时期《宫中进单》详尽记录了地方进贡墨品的情况。

从上述所列贡墨分析,地方例贡墨品中多以“朱锭”“徽墨”共二百锭为数进贡,每年进贡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四月,七月或八月,或十二月,既春贡、万寿贡、年贡。每次进贡的墨品多为万年红朱锭或徽墨,其中徽墨有光被四表、太平雨露、耕织图墨等,至今这些贡墨仍有一部分传世。现藏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纸

乾隆时期御用纸的制作来源广泛,一般是交由地方织造,按宫廷式样尺度制办,每年各地官员均有纸绢进贡。纸品种类多样。特别是乾隆时期制作有大量的仿古精制纸,均按内廷发样制作,数以万计的纸品源源不断来自地方进贡。

1 地方进贡

清代内廷用纸来源广泛,一般是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按内廷画样承办制作。自清康、雍、乾时期至清代晚期,每年各地朝贡、岁贡、春贡、万寿贡等,均有纸绢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是乾隆时期,每年各地进贡纸品数以万计。据清乾隆(《宫中进单》记载,苏州织造在乾隆十七年(1752)、二十四年(1759)、三十三年(1768)、三十九年(1774)、四十年(1775)、四十一年(1776)所贡纸品,仅蜡花笺一项每次进贡一万张。(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48单、第0059单、第0064单、第0055单、第0075单、第0055单)各地进贡的纸品也均有定数。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漕运总督德保进贡“上用”纸绢,有“福字绢笺”“对联绢笺”“条山绢笺…‘横披绢笺”各一百幅,又“本色宣纸二百张,罗纹纸二百张,”(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23单)仅一次进贡纸绢多达九百张。乾隆五十四年(1789)福建巡抚徐嗣曾一次进贡上用仿藏经纸五百张。(清乾隆《宫中进单》第0059单)另外,毁抄废纸也是交由杭州织造承办制作。

除年例贡纸外,清代内廷还有各种特殊需要的专用纸,如谕旨、敕书笺纸,均按内廷式样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两淮盐政等承办制作。

2 纸品种类

清代宫廷御用加工纸绢,仍沿袭旧制,在继承了明代制作技艺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特别是乾隆时期,纸品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宣纸加工技艺精湛,并出现多种用途的仿古佳纸,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乾隆时期内廷纸品种类多样,常用的有大榜纸、磁青纸、高丽纸、油高丽纸、棉榜纸、连四纸、本纸、呈文纸、油呈文纸、西纸、台连纸等。除油画多用白素绢笺外,内廷用纸按功用大致可分为:御笔书画用纸、写经用纸、书籍用纸、装裱用纸、工程用纸、画样用纸、包装用纸、日常用纸等。如御笔书画用纸有各色粉蜡笺纸、洒金纸、罗文纸、宣纸、仿金粟山藏经纸、侧理纸、仿明仁殿纸、梅花玉版笺、澄心堂纸等。内廷特殊用纸,如“谕旨需用十二龙黄笺纸”、“敕书应用独龙大香笺”(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41册,第345页)、装饰贴落或糊墙用蜡花笺纸等,均形成一定规制。

乾隆时期内廷纸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制作数量庞大,不同原料、不同装饰、不同规格的纸品,均有制作。这一时期纸品加工技术成熟,表现为仿古精制纸的再加工技艺精湛,均代表了清代造纸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

3 仿古精制纸品

清乾隆时期仿古纸有多种,如仿晋侧理纸、仿宋金粟山藏经纸、有斑点藏经纸、无斑点藏经纸、仿澄心堂纸、仿明仁殿纸、仿梅花玉版笺、仿高丽纸等,均有传世纸品。如现藏仿明仁殿纸,纸面幅有“乾隆年仿明仁殿纸”戳记。据乾隆四十三年十月记载:“将杭州织造徵瑞,送到仿明仁殿笺纸五十张,有斑点藏经纸二百五十张,无斑点藏经纸二百五十张,宣纸一百二十四张,随做样纸一张,呈览,奉旨:仿明仁殿纸交宁寿官、淳化轩,各十二张,懋勤殿十张。有斑点无斑点藏经纸,交宁寿宫、淳化轩,每样各交一百张。懋勤殿各五十张。其宜纸交热河五十张,宁寿宫、淳化轩,各十二张,其余三十四张,并做样纸一张,俱交懋勤殿。再传与微瑞,此次做来藏经纸消薄,亦有道子,嗣后,抄做略厚些,不可有道子,每十张一卷,不必用纸衬垫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38册,第650页)记述了乾隆时期杭州织造微瑞承办仿古纸的情况。

乾隆皇帝对御用纸张均有的特殊要求。如仿澄心堂纸不局限于一种颜色和花纹,由最初的绿色、兰色、粉红色三种,发展为五种颜色,其中有染黄、绿、白、粉红、淡月白等五色,纸面装饰花纹各异,如画金龙纹、画金折枝碎花纹、金钱、流云福花纹等,均按内廷画样制作,纸幅均有“乾隆年仿澄心堂纸”印记,其印戳有牙刻或石刻之分,也是由内廷刻制。这些精制纸笺的仿制成功,均体现了乾隆时期传统的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技艺的高超,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砚

乾隆时期宫廷御用砚品,大部分是由内廷“砚作”所制,其中有松花石砚、端石砚、歙石砚、仿古澄泥砚、暖砚等形式多样。也有一些砚品是交由地方按内廷样式制作。如乾隆年仿古各式澄泥砚,由内廷发样交苏州织造承办进贡;还有少量的砚品来自地方官员的朝贡。内廷砚作所制砚品,一般是由如意馆画师画样,呈准后,再由内廷的砚匠照样制作。每年内廷砚作都有大量的砚品活计制作,以供内廷陈设或备用。除砚作外,内廷还专门设有匣作、木作、油漆作等,随砚形配盒,一件砚品做好成型后,一般还交由“刻字作”刻字,并镌刻御题诗文和年款等,均形成内廷规制。

1 宫廷御用砚

清代内廷设有“砚作”,专门负责内廷御用砚品的制作。砚石材料多来自于地方开采和进贡。自康熙年间,始以松花石为砚,深受清代帝王的青睐。因石材产自吉林松花江流域,为满州发祥地,即“龙兴之地”,各朝均承袭制作,并形成内廷定式,成为御笔朱批或赏赐近臣用砚。

松花石砚的制作多出自内廷“砚作”。自康、雍、乾时期,均以四十方为定数备用。据清《养吉斋丛录》记载,“松花江石也称松花玉,绀绿色,出混同江边抵石山,清圣祖时始创为砚,四朝以来,各有妙制珍藏,滑不拒墨,涩不滞笔,允为佳品”。又“端凝殿为乾清宫东配殿,其南三楹藏康熙、雍正、乾隆间所用砚、墨,其砚悉以松花江石为之,三朝各四十枚,形式不一。”(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第283页)记述了三朝所制松花石砚的情况。至今三朝所制松花石砚均有大部分传世,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

暖砚作为政务用砚或冬季用砚形式,各朝均有制作。一般出自内廷“铜作”或“珐琅作”。特别是乾隆时期,承袭和发展了前朝暧砚形制,不仅有用水温砚,还制作有水温和炙炭合二为一的暧砚形式。其造型有葫芦形、圆形、八角形、长方形、双履形等,并多次制作烧古铜匣暖砚。如乾隆二年十一月,珐琅作记载:“珐琅暧砚一方,烧古暧砚一方,传旨:着照珐琅暧砚上花样足子,做铜烧古暧砚二方,再照铜烧古暧砚样,做烧砚十方,足子亦照珐琅暖砚上足子样式,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7册,第738页)其中记述有烧古暖砚一次成做十余方。从中可知,御用暧砚均出自内廷制作。至今这些暖砚仍有部分传世,并与档案记载相符。如乾隆六年三月广木作记载:“交铜烧古鎏金葫芦暖砚书灯冠架福寿陈设一件,传旨:着另换木座,应收拾之处收拾,钦此。……于本月二十三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铜烧古鎏金葫芦暖砚书灯冠架福寿陈设一件,另换的紫檀木座,持进交高玉呈进讫。”(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10册,第200页)记述了一件铜烧古鎏金葫芦暖砚另配紫檀木座的情况。此件暧砚现藏故宫博物院,长26厘米宽25厘米,高28厘米。造型以五个葫芦果实相围而成,中问大葫芦巧做为暖砚、其外左右对称两对葫芦形器,一对呈横卧状,可用作贮物盒。另一对呈直立状,其一为水盛,其二为书灯,书灯铜蜡阡可拆装隐于盒内。暧砚盒盖上饰铜鎏金五蝠捧寿纹,盖面上高擎的铜柱为冠架,冠架顶上饰鎏金团寿纹,有寓福禄寿吉祥。此器造型独特,由大小五个葫芦组成,瓜瓞连绵,是一件集多功用为一体的文房暖砚,极具宫廷特色。

此外,乾隆时期内廷“砚作”还制作有大量的各式仿古砚,其材质有端石、歙石、紫石、澄泥等。其形式多为有所本的仿制,或仿自明砚谱或仿自旧砚。如仿汉石渠阁瓦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宋德寿殿犀纹砚,以上六种砚式分别成套制作,并镌刻御题诗文于砚及砚盒。每件砚品或配以嵌玉木盒,共装一紫檀木盒,成为乾隆时期特有的御用砚品。特别是各式仿古澄泥砚均由内廷发样或发料交苏州承办制作。

2 苏州澄泥砚的制作

澄泥砚,除内廷“砚作”制作外,还有一些是发往苏州按内廷式样制作,也有一些是照内廷“砚作”做好的蜡样、木样制作,其中所用澄泥原料也是由内廷发往苏州。如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行文记载:“传旨:虎砚头项不好看,着拨蜡样呈览,准时向乾清官要澄泥四块,发往苏州合做虎砚二方,钦此。……于二十九日照虎砚蜡样做得木样,并做样虎砚,随盒交太监如意呈览,奉旨:着交苏州照样成做。其颜色务必与原样一样,得时不必刻字,钦此。”(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39册,第522页)这应是,一件澄泥虎伏砚的制作过程。乾隆晚期曾有多次制作虎伏砚,分别陈没在内廷或香山、瀛台、行宫等处备用。

澄泥砚自乾隆四十年开始大量制作至乾隆晚期一直没有间断,或交由苏州承办制作。如乾隆四十四年活计档案记载:“澄泥砚二方,加用宜兴澄泥三成,烧造砚二方,其澄泥砚交苏州全德,将所传做之澄泥砚,俱照加宜兴澄泥三成之法烧造”。(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43册,第513页)从中可知,澄泥砚的制作不仅有取汾河之泥,而且还有加用宜兴澄泥之法制砚,交苏州所制成品砚,再由内廷懋勤殿拟字或专门刻字人镌刻诗文或款识。至今故宫博物院现藏砚品中,还有一些尚未题刻诗铭的各式澄泥砚。又据四十七年行文记载:“交澄泥二十七块,传旨:着发往苏州成做澄泥砚,足做几分做几分送来。”(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45册,第411页)至五十年十二月,分别以大小两份为数成套进贡,共计十四份,每份六件,共计八十四件。由此可见,乾隆时期澄泥砚的制作数量之多,均交由苏州按内廷样式制作。

3 地方贡砚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2

顺治五彩盘则多绘五老图、西厢故事、人物故事等,图案中还常有短诗,以及赠友留名的干支年款,器底多署“玉堂佳器”隶书款。

另一类是尺寸较小的盘,器壁较浅,品种多见青花器。青花绘洞石花卉、秋叶题诗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顺治“德馨堂制”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纹盘,高4.9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8.5厘米。敞口,弧壁,圈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德馨堂制”四字楷书款。口沿施一圈酱釉,盘心青花绘洞石及秋叶纹,叶中写有“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釉质白中闪青,制作工整。馆藏顺治青花“集雅斋制”款洞石秋叶诗句盘(图6),高4.6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7厘米,敞口,弧壁,圈足。足内青花双圈“集雅斋制”四字楷书款。口施一周酱釉,盘心青花绘洞石及叶纹,叶纹中写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两句诗。盘胎体厚重,釉色呈鸭蛋壳青。此类图案的盘、碗在顺治时期非常流行,传世品多见。顺治青花“笔花斋制”款山水人物盘(图6),高5.1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12.7厘米。敞口,弧壁,圈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笔花斋制”楷书款,酱釉口,盘内青花绘山水人物图,纹饰清新雅致,意境深邃,有文人水墨画的意趣。

碗,多为收口式,也有直口、撇口碗,与盘类纹饰相近。民窑器青花多绘洞石、花卉、秋叶。有署干支纪年款和“百花斋”“梓桑轩”等款识的。顺治青花纹碗中有一类青花色泽鲜亮的,署“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碗,极为少见。

二、顺治时期瓷器的纹饰

顺治时期的瓷器,不仅在造型上体现出明末清初过渡时期的特征,在装饰图案上也反映出这种过渡、转折时期的特点。用笔粗犷豪放,洒脱自然,秀美工丽。绘画中多用勾廓露白、疏简相宜等艺术表现手法,使人有清新之感。顺治时期瓷器装饰图案可分为三类:

动植物纹饰:顺治时期常见动物纹饰有云龙、麒麟、云鹤、海兽、天马、狮、虎、豹、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山石竹鹊、山石牡丹、松竹梅、兰石图、蕉叶、荷莲纹等。顺治青花松竹梅纹盘(图7),盘内心青花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纹饰流畅洒脱,有文人画意境。云龙纹较为多见,表现手法十分生动,特别是民窑青花器中龙纹,威武凶猛,配以火珠、流云,龙在云中穿行,时隐时现,一身三现,而云朵外缘以轮廓线露白的表现手法,十分新颖。而瑞兽中以麒麟芭蕉、独角瑞兽为较多见。所绘形体高大,生动威猛。

人物故事纹饰:顺治瓷器所绘人物纹十分丰富,常见有八仙祝寿、仙人图、罗汉、竹林僧人、仕女、婴戏、太白醉酒、五老观画、天女散花、指日高升、科举及第、历史故事、进爵图、列国人物故事、西厢记故事等。所绘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仙人飘逸洒脱,用笔工丽。将人物置身于与其相配的场景中,情景交融、布局疏密得当,十分协调。所绘山水人物图,多选自明代晚期和清前期民间木刻插图,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以景烘托人物,画风细腻,婉转流畅,流光溢彩。

树叶山石诗文:顺治民窑青花盘、碗中装饰多见左侧绘一多孔洞石,右侧绘一片树叶,树叶里或树叶旁题写诗句,有“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笔扫九龙云雾,斗量万斛珠玑” “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 “梧桐一叶生,天下尽芳菲”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图8) “出门不见山,秋色何处好” “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一叶从新生,天下尽皆春” “一叶得秋意” “满街梧叶,月在其中”等诗词佳句,是清顺治时期独有的装饰纹饰,也是鉴别顺治瓷器的一个主要特征。

三、顺治瓷器胎釉特征

顺治时期瓷器多胎体厚重,胎质有粗、细之分。细者多洁白细润、坚硬。器底规整,盘类器底很少有明末时下凹的现象,修胎规整的足沿被修琢成泥鳅背状。粗者胎质灰白,且器底多粘有砂粒,器底处理草率,有的足底有下凹及跳刀痕。顺治时期,瓷器釉面多为青白色,呈鸭蛋壳青色,釉层较薄,光泽度较差,大部分器物口沿施酱黄釉,是顺治瓷器一个显著特点。另外,许多琢器的底部多露胎,不施釉。

四、顺治瓷器的款识

顺治时期,瓷器款识有官窑款和干支纪年款,官窑款很少,主要见于色釉盘和青花碗上,青花双圈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为“大清顺治年制” “顺治年制”,款识书写不很规整。

干支纪年款主要见于青花器,有“戊子春月百花斋制” “乙未年制” “顺治丁酉年”等(图3),署干支纪年款青花器有顺治三年、五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等。

顺治瓷器还有署堂名款的,有“百花斋” “德馨棠” “集雅斋” “笔花斋” “王堂佳器” “玉堂珍器”等,其中以“玉堂佳器”最为多见。此款据传为明末严蒿所制,顺治一朝多沿用此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期。还有署定烧人物名款,有“信士程嘉志喜助” “鲁溪王瑛制”等。

顺治时期,瓷器有仿明朝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 “大明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大明万历年制”等,为六字楷书款。

顺治时期的瓷器承上启下,有些瓷器如花觚、筒瓶、香炉、净水碗等,承继了明末同类瓷器的特点,而在瓷器纹饰、绘画等方面开启了清瓷的新面貌,特别是青花瓷器青料使用国产浙料,所呈现的青花色调较为丰富,主要有青翠、淡蓝、灰蓝三种,其中以青翠色泽最好,胎釉结合紧密,胎体洁白,釉质光润,青花色泽青翠鲜艳,与康熙时期“翠蓝”十分接近。顺治五彩器中,多用红、绿彩绘制,有的清新淡雅、有的粗犷明艳,常见五彩器有筒瓶、观音尊、盘类等,多绘花卉牡丹纹、朵兰、怪石、竹石、人物纹等。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3

【关键词】高凤翰 诗歌 书法 绘画 篆刻 左笔

山东胶州人高凤翰极善诗、书、画、印,他虽命运坎坷,但却才情四溢,被后人誉为一代才子。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亦自称南阜山人。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府属的胶州(今胶州)城西南三里河村,卒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是年67岁。高凤翰早年在诗书画方面已有很高造诣,中年以县丞微官沉浮江南十余年,后虽被罢官,却因之眼界大开,又有多方师友深醇影响,笔墨不同流俗,在书画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并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著有《南阜诗钞》《研史》。1737年(清乾隆二年),他因右臂病废,从此步入极为艰辛的左手书画之途,更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等,制“丁巳残人”印章。令人佩服的是,他的书画篆刻改用左手之后,其作品朴拙中更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成为清代著名的左手书画家。

一、清代诗家――高凤翰

高凤翰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举人,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加之个人的聪慧天赋,9岁就能填词赋诗,名闻三里河,很早就展露出过人的才华。14岁时已经是当时诗人张力友笔下“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的小诗人了,并颇得王士祯的首肯。他生平爱画牡丹,技艺炉火纯青、独步当时。他曾题《左臂牡丹图》云:“老病为人画牡丹,吟诗坐对一凄然。世间富贵能多少,被尔销磨四十年。”又有“牡丹画久伤右手,更遣左手尔奈何。此生莫怪常贫贱,两手争抛富贵多。”牡丹这一题材在他手中已熟练运用超过四十多年,可见其功力之深厚,时人未可及。他还写有一诗,云:“老樵卧白云,修柯不以斧。笑拾泰山松,拄之下梁父。”表达了他笑对人生的态度,句句皆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高凤翰一生所作诗歌3000余首, 他在生前曾两次编订自己的诗作。在甲子本的《南阜山人诗集类稿》编订之后,他知道自己是看不到诗集刊行了,于是自跋于诗集后:“盲子顽孙,筐苟谁付?不知后来所作尚复几许?亦不知得成卷与册否,尚有人拾取蛛丝蠢腹之余,以可得流传于人世否?露电茫茫,老病日笃,死且不知何时……不直(值)达人一笑矣!”虽凄苦如此,然心中追求却始终不泯。他59岁返回胶州老家三里河,8年后病逝,有《南阜山人诗集》传世。

二、清代书画家――高凤翰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画作中雄浑与静逸兼备,其左笔墨迹更是造诣精深。1737年(清乾隆二年),他右臂突患麻痹之症,不能再作书、作画和治印,遂开始改用左手,后成为著名的左手书画家。他作画向来不拘于法度,不摹拟、不泥古,虽风格与金农、郑燮等人相近,但能做到自出机杼、别古致新。其右手绘画偏于工细一路,细腻灵动,改用左手之后用笔粗放,遒劲凝重,后期画风更是渐入古拙天然之境,纵逸而求气韵,甚为奇绝。其右笔书法秀润明快,病废之后用左手,风格变为奇崛生涩、冷峻凝练。右手病废这一巨大变故并没有让这位早慧天才就此淹没于尘世,相反给他的艺术生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艺术创造力由此更进一步发展,步入巅峰。郑燮曾言:“西园……病废后,用左臂,书画更奇。”

(一)左笔书法

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而左书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韵,古趣横生,气宇非凡。其隶书雄浑朴茂,从衡方、鲁峻、郑固一类汉碑中脱胎,又得力于当时郑谷口等人;其行草奉行写意,圆劲飞动。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高凤翰的左笔草书作品《高凤翰草书七言诗轴》(见图1),草书结体融诸家碑帖且变化多端,用笔涩辣而不滞碍,锋侧而不失浑厚,有五彩俱施之妙。令人在感受其真率、朴茂之余,又赞叹其雄厚的功底。书写内容为自作诗:“大被生离我出了,归来风雨暗孤村。拄颐空有残花径,病脚难寻旧梦痕。课业询儿肠半热,遗编订草眼全昏。故匣剩有新装印,一报当年嗜古意。”款识:“订诗成正优,装印匣亦成。告伯民愧逸,焚纸脱稿。阿仲左手。”钤白文印“石屯馆”“古介亭”“翰印”,钤引首白文印“日利”。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一幅《高凤翰行书七言联》(见图2),纸本,纵120厘米,横26.5厘米。其内容为:“隔溪花晕红侵水,当户桐阴绿到兼。”款识“高凤翰”。钤印“高凤翰印”(白文)、“西园”(朱文)。

(二)左笔L画

高凤翰擅画牡丹,用力至深,用功极勤,其笔下牡丹于当时堪称一绝,与郑板桥的竹、李复堂的松齐名。他钟情牡丹四十多载,技艺精湛,画作较多,故其现今存世的牡丹作品不少,被多家博物馆和不少民间爱好者所收藏。晚年他曾在诗中戏言:“牡丹画久伤右手,更遣左手尔奈何。此生莫怪常贫贱,两手争抛富贵多。”风趣自嘲中亦有几分达观。他所画的牡丹带有浓郁的北国风光之韵,既大气磅礴、色彩流丽,又艳而不俗,堪同恽南田笔下的牡丹一争高下。济南市博物馆藏有一幅《高凤翰牡丹图轴》(见图3),绢本设色,纵68厘米,横41厘米。图中所绘红、白、紫各色牡丹衬以绿色叶片争奇斗艳,或含苞待放或娇美盛开,富丽典雅,用色柔和而不失艳丽,颇具“天香国色冠群花”之媚。款识:“左腕着艳笔,可为白发阿婆敷新妇斋矣。羞人羞人。辛酉十月凤翰左手写并识。”又题“天香竞艳,同日又笔”。钤白文印“凤”“翰”“老阜”“丁巳残人”,钤朱白文印“石之农”,钤收藏印“约秋真赏”。此幅左笔牡丹,风格奔放纵逸,可见高凤翰左手绘画的高超技艺。

(三)右笔画左笔题

济南市博物馆现存有高凤翰50岁时创作的《素袜凌波图轴》(见图4)。李既著《高凤翰》中写道:“是年在歙县丞任,兼监街口茶税。夏五月奉邀赴金陵,由水路道经杭州,至西湖。”此图即高凤翰此次西湖一游后所作。当时画成而未题便被亲家携去,五年后他重见此画时右手已废,心中感慨,遂以左手将事情经过写于画面空白之处。洋洋洒洒的左笔题跋极见其左笔书法功底。其内容为:“素袜凌波之图。壬子写,丁巳补题。南阜。荷叶荷花五尺长,墨痕托出水中央。纵然朽断玲珑骨,不恋污泥也自香。近题画藕诗,颇有寄概,再为健斋弟发笑。丁巳十一月朔有五日,翰左书记。健斋亲家弟于壬子岁,与余初相识于石城僧寓,适此画新脱手,墨晕犹湿,旁睨而叫绝者数回。又适公出,归晚不及言别。又数日,更觅此画不可得,又经岁,始知为健斋携去。又阅五年,再过出玩,乃补款。时已病废右手,戏以左手代之。学弟翰。”钤白文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南阜山人”“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钤联珠印“凤翰”。

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高氏的精品墨迹《高凤翰甘谷图通景屏》(见图5),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50厘米。此《甘谷图》为通景屏,共12幅,以南阳郦县之甘谷为本而创作。画面自右向左展开,谷口平坦,清流荡漾,堤岸起伏,石突水中,杂草生于浅滩,黄菊挂于高崖。沿水而上,水流变窄,水势渐急,对面山崖益陡,烟雾缭绕间瀑布千尺,直挂云端,逐渐增多增密,随瀑布流水散落谷底,一派诗情画意,令人向往。画屏自第一幅至第六幅依次有张在戊、张在乙、张扶舆、张重舆、张在辛、张敬舆的题咏、题记。张在戊题记:“此图高西园兄画时年四十三,家稚松(谦宜)兄作诗,年七十六,家兄卯君书记年七十五,家弟安写诗,年五十一,余跋其后,年五十八,两侄亦有题咏,扶舆年三十八,重舆年三十五,共计三百七十有六年,即以此数为青霞先生祝,乙巳正月九日安丘张在戊题。书完曹露繁适至,读画叫绝。”张在乙隶书七言诗:“高君寄我琅琊诗,如见扶桑射影时,写得菊泉能益寿,黄花万点照须眉。张在乙安氏。”张扶舆行书七言诗:“高人雅士恋青霞,遥指十洲便是家,自有菊潭能益寿,不须海畔种桃花,玉笥隐者朱孺子,挹露餐英已作仙,从此山中多艺菊,饮泉栖谷即延年。张扶舆。”张重舆行书七言诗:“闲与黄花淡写真,潭边历落伴吟身。餐英拟住蓬壶长,不向东篱索解人。孤情逸韵爱幽芳,笔底黄花散晚香。但得甘泉常酿酒,山中何日不重阳。张重舆。”张在辛篆书“甘谷图”。张重舆之子张敬舆隶书题咏:“余年四百四十五甲子矣,闭门静居谢绝一切,新正五日,有扣门者,则高西园遣使投以画屏,悬泉鸣涧,清芬袭人,乃南阳《甘谷图》也,用寿王青霞长兄,属余题记,且篆其首,两弟兄见之欣然有作,儿辈也各吟咏,余复为此,未觉其赘,老眼模糊,不能细写,命儿敬舆代书,聊当一觞。”张在辛题:“昔读《甘谷记》,人以菊长年,今观《甘谷图》,菊借人以传,菊根浸活水,溪谷成灵泉,人心淡如菊,真情适自然,灵泉养真性,便能得其天,只此是仙药,何劳问纾但饮甘谷水,君即得大还。张在辛。”画屏最后一幅为高凤翰自题:“画家无小品,文家无小笔,只争落笔前,眼界与胸次,画菊以菊求,所得有何味,点染离落间,蜂H当小致,昨从琅琊,海山挟奇气,泼为《甘谷畔》,卓涡创笠猓削壁洄长川,飞瀑破空翠,花叶缀晚香,余始及细碎,壁如画传人,气骨尚雄贵,磅礴出谨严,变尔作游戏,磋磋弄笔之,花卉勿轻易。雍正二年,岁在甲辰祀灶日,高风翰画并题,为青霞老弟亲家屏供。”钤印朱文“南”、白文“高风翰印”、朱白文“西园”。除整幅画屏之中的诸多题跋之外,画屏上方诗塘部位亦有题跋两段。一为张在辛隶书题《甘谷记》18行:“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人饮其水者,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下寿犹七八十。见《风俗通》。高西园兄写此图为青霞长兄寿。张在辛书。”二为张谦宜题诗、张在乙书60行。

张在辛,字卯君,一字兔公,号子舆,山东安丘张贞之子,生于1651年(清顺治八年),善隶书,有《隶法琐言》行世。张在乙,在辛之弟,一字缓庵,善篆、隶,与兄齐名。张谦宜,张在辛之兄。张在戊,字申仲,在辛之弟,生于1668年(清康熙七年),从其兄习篆刻,有《宝典》48卷传世。扶舆、重舆、敬舆皆张在辛的儿辈,都以善书闻名。此图为高风翰为其亲家王青霞而作,张氏一门为之题咏,可知他们都是要好的书画之友,联作精品相赠。王青霞,即王廷格,山东人,为“画中十哲”之一。王氏善画山水、花卉,尤长摹古,曾作《盘山图》,此图分之则二十四幅画各自成章,合之则一大轴天衣无缝。图中所绘百种虽染粉点色取法于恽寿平,但冷艳淡远,别有其妙。可以想见高风翰画如此巨大之通景屏《甘谷图》送给一位善画大屏又长于写菊的亲家,其用意至深。《甘谷图》除了高氏画作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外,其中又涉及到诸多历史名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卒年等历史信息,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实不可多得。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高凤翰与张氏家族过往密切,他们题诗作画相互往来,故高氏的绘画墨迹作品中留存有张氏诸家的书法真迹。另外,清初山东安丘张氏家族还是一个以篆刻闻名的家族,绵延数代,印人众多。齐鲁印派是清初山东以张在辛家族以血缘、声气及师承纽带关系结成的地域性篆刻流派,其代表印人主要有张贞、张在辛、张在戊、张在乙、高凤翰、聂际茂、朱文震等。齐鲁印派的形成,不仅是明末以来篆刻区域不断扩展和流派印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山东文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将江南文化与乡邦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三、清代篆刻家――高凤翰

高凤翰巧绘丹青,诗书留名,且精于鉴赏,砚、印收藏颇丰,他的篆刻别具风格,享誉乡里,他亦是清代著名的左手篆刻家。他收藏、治印5000多方,藏砚千余方,并挑选出165方精品,自己}写砚名,自己雕刻,并托出砚图,仿照《史记》的体例作表、书、本纪、世家、列传、汇集成《砚史》四大册。他才华出众,刻印常常遣兴走刀,意气风发,所刻印章布局新奇,深得后人喜爱。他右臂病废后,开始左手书画的同时,毅然又用左手操起了刻刀,虽不比右手灵便,但刻出来的印拙厚、辛辣,别有一番韵致。在济南市博物馆收藏的高凤翰书画作品的诸多钤印中足可领略其治印之奇和篆刻之风。《牡丹图》中钤印“石之农”“老阜”“丁巳残人”“凤”“翰”;《素袜凌波图》中钤印“霸上亭长”“古介子国”“苦书生”“丁巳年”“左手”;《高凤翰草书七言诗轴》中钤印“古介亭”“翰印”。

高凤翰治印极富特色,其印文内容一部分来自“西园”“南村”“南阜”等名、号,而另一部分多半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丁巳年废右之后,他的左笔书画独步画坛,于是有了“丁巳残人”“左手”诸印。这几方印章是他右手病残以后所治,他敢于用刀,好似在不经意间刀落印成。他不回避自己的残疾,反而屡次将“残”字入印,充分说明了他的坚韧不拔。高凤翰感前人郑元佑尚左,更号“尚左生”。元代郑元佑,字明德,处州遂昌人(今浙江丽水遂昌人),学者称遂昌先生。他是著名诗人,文章书法皆盛名。当时吴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他儿时伤右臂,能左手作楷书,世称一绝,遂号“尚左生”。高凤翰仕途坎坷,曾屡试不第,19岁中秀才,其后二十年,八试不第,为此自刻“老秀才”闲章以自嘲。高凤翰故居中的竹西亭是西园里最雅致的建筑,取唐代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诗句而得名,西亭是高凤翰最喜爱的建筑,因此有号“西亭”“西亭半人”“西亭寄客”。尤其在他晚年时,多在此会友,进行艺术创作,本文鉴赏的几件作品中其用印多有“古介亭”“霸上亭长”等,应都是缘于他喜爱的竹西亭。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4

迎着夏日的阳光,我们迎来了五四青年节,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学校为我们举办了一场精彩的青年节晚会,快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学校五四青年节开幕词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学校五四青年节开幕词范文1男主持人:尊敬的领导来宾们

女主持人: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男女主持人:大家晚上好!

女主持人:当我们踏入了新世纪的门槛,蓦然回首,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历了九十年的风雨洗礼。

男主持人:当我们屹立于新时代的潮头,回头望望,我们光荣的中国共青团也走过了九十二年的光辉历程。

女主持人:尽管时光无情地飞逝,但我们都会牢牢记住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日子;我们更会铭记那个扣人心弦、轰轰烈烈的年代;

男主持人:无论时代如何地变迁,我们都忘不了那些为中国前途而奋斗的中华儿女;我们更永远忘不了那个在绚丽天空中高高飘扬的名字——中国共青团!

女主持人:今天,在灯火璀灿的中山公园广场,一台由中共委宣传部、共青团委员会、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共同主办、广东省出国留学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承办的《供电连万家——团员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文艺晚会》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学校五四青年节开幕词范文2男:尊敬的领导来宾们

女:亲爱的青年朋友们

男女:大家上午好!

男:当我们屹立于新时代的潮头,回头望望,我们光荣的中国共青团也走过了~~年的光辉历程。

女:尽管时光无情地飞逝,但我们都会牢牢记住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日子;我们更会铭记那个扣人心弦、轰轰烈烈的年代;

男:无论时代如何地变迁,我们都忘不了那些为中国前途而奋斗的中华儿女;我们更永远忘不了那个在绚丽天空中高高飘扬的名字——中国共青团!

女:今天,在承德城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会议室,一场名为《发扬五四传统,争做有为青年》的综合竞赛活动即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男:首先,让我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女:让我们再一次以最热烈的掌声对领导和嘉宾的光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学校五四青年节开幕词范文3(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男):亲爱的青年朋友:

(合):大家下午好。

(女):当我们踏入“十二五”的快车道,蓦然回首,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历了九十一年的风雨洗礼;

(男):当我们屹立于新时代的潮头,深情回望,我们光荣的中国共青团也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历程。

(女):尽管时光无情飞逝,我们仍会牢牢记住那些抛头颅、撒热血的日子,我们更会铭记那段扣人心弦、轰轰烈烈的岁月;

(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忘不了那些为中国前途而奋斗的中华儿女,我们更会谨记那个在绚丽天空高高飘扬的名字---中国共青团。

(女):今天,在灯光璀璨的科技报告厅,由院工会和团委共同举办的《庆祝建团90周年暨“五四”表彰文艺汇演—青春之歌》即将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

(男):首先,让我介绍出席今天汇演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学校五四青年节开幕词范文4宋:敬爱的各位领导

杨:各位来宾

王:亲爱的老师

李: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宋:九十三年前,一群热血的爱国青年,用行动点燃了民族希望之火,照亮了神州大地

杨:九十三后,流动着炎黄子孙的血脉的龙的传人,在中华大地上,正续写新的篇章。

王:今天,是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因为我们即将迎来五四运动九十三周年的纪念日。

李:回顾波澜壮阔的九十三征程,无数热血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我们燃起了希望的火炬。

杨:在这暖意融融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火红的节日

李:在这多姿多彩的节日,我们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宋:现在,我们的节目正式开始,首先请全体起立,唱国歌。

王: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他们是————。

学校五四青年节开幕词范文5甲:尊敬的各位领导

乙:亲爱的各位来宾

丙: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甲:在这美丽的初夏的夜晚,置身于美丽的黎 平四中校园,我们的青春在燃烧,我们的热血在澎湃!

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青春的山巅,我们自豪,我们憧憬,我们奔跑,我们超越!

丙:火红的五月、翠绿的青春、七彩的梦幻、不懈的追求正构筑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崭新的黎平四中徐徐舒展!

甲:薛家坪为我们搭建展示青春的舞台,黄家坡为我们提供吮吸智慧的源泉,郭家山为我们孕育搏击长空的力量!

乙: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往直前!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5

民国初建,伴随着清帝国的,满清贵族的衰落,明清官窑瓷器散失民间。在社会的大动荡中,一顶顶王冠落地,一批批新贵产生,导致珍贵古代瓷器流通加剧,新一轮收藏热又蓬勃兴起了。

在四川,在成都,为了生计,为了发财,精明的人们发现成都琉璃厂古代陶瓷窑址和邛崃十方堂古代陶瓷窑址是聚宝盆。

1935年,一支军队在成都琉璃厂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古代瓷窑的序幕。由于军队严加保密或移防,这次盗掘并不被人们广为知晓。

1936年夏天,驻防邛崃的另一支军队在十方堂窑址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盗掘:大约 5、6月间,军民齐集三、四百人,在军官们的直接指挥下,夜以继日地疯狂地向古代文明攫取。但见,在铁锹、锄头的挥动之中,一件件精美陶瓷器从地层中露出峥嵘,省内的古董商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生意火爆;在背兜、箩筐的背运之中,一批批精美陶瓷器被搬进船舱,运到成都、重庆、上海……乱挖乱掘,使整个窑区被翻了一个个儿。

完整的器物不仅被挖掘一空,连那些色彩斑斓的瓷片也最终成为成都达官贵人建筑和美化公馆的镶嵌材料。据说,在上海城隍庙,至今人们还能看见镶嵌在地面上的邛窑瓷片。

二、昙花一现的邛窑美瓷

数量巨大的邛窑古陶瓷器还通过成都、重庆、上海……再流散到加拿大、美国、日本……

当时,邛窑古陶瓷的盗掘、流散,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美术界和社会各界,评论邛窑和邛瓷的文章出现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新闻报刊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邛窑瓷器的彩色照片刊登到当时国内以印刷最为精美著称的《美术生活》杂志上,邛窑古陶瓷器不仅登上上海市博物馆的大雅之堂,公开展出,还先后成为四川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国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六十多年后的2001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市热烈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对几十年来邛窑古陶瓷研究的大量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参观、考察了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参观、鉴赏了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古陶瓷博物馆所收藏的两万多件邛窑古陶瓷出土器物和收藏品。所有这些活动使专家、学者们茅塞顿开,大开眼界,群情激动。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资深研究员俞伟超先生、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李知宴先生、南京博物院资深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在内的众多专家惊讶了,感叹不已,纷纷挥毫泼墨,题词著文,齐声赞颂“邛窑”、“邛瓷”这一古代蜀人创造的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文明瑰宝。

三、宣传的滞后让人们遗忘了邛窑

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了,由于邛窑大量精美完整的器物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以后对邛窑系各个窑口的正式性的科学发掘又远远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绝大多数窑口没有正式发掘过;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的为数不多的精品,长期存放在文博考古单位的库房里,极少向社会公众公开展示。加之图书出版、普及宣传的缺失或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直到今天,邛窑及其高档产品的精美程度仍然没有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晓。

在四川,在成都,甚至在邛崃市,问及邛窑,很多人都知之不多。有几次,有同事听说笔者在研究邛窑,还热心地告诉笔者说,“琼瑶”在成都有亲友,可以联系一下,有机会时,与“琼瑶”见见面。真是令笔者哭笑不得!

笔者曾经将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唐宋时期的各瓷窑生产的数十种不同颜色和色调的瓷碟和瓷盘放在一起,拍了照片发到全国各个大型收藏网站上去。许多网友断定不了这些东西的出处,甚至一些在网上被人们公认为鉴定高手的网友对我发的照片中的瓷器也感到迷惑,都是“老货”,器形是唐宋的,釉色如此多样,如此艳丽,究竟是哪些窑口的呢?有一个对全国瓷窑都比较熟悉的瓷器版版主发回帖,说我发的瓷器有汝窑的、临汝窑的、哥窑的、龙泉窑的、邢窑的、鲁山窑的、钧窑的、寿州窑的、建窑的等等。

四、四川邛窑精美瓷器让人大开眼界

近十几年来,成都地区改建旧城区,兴建新住宅,修城市地铁,筑高速公路,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大量的但又是零星的完整的邛窑器物及其残片陆续面世,其中不少器物还进入了古玩旧货市场。由于笔者长期注意收藏邛窑瓷器,并集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故而收集了数量较多的实物和实物照片。据此完全可以这样认定:邛窑鼎盛时期(晚唐―北宋)的精细瓷器,完全可以与全国同期各个瓷窑所烧制的精美瓷器平分秋色!

这里,笔者不妨提供几张邛窑精美瓷器照片,供读者鉴赏。这些照片所拍邛窑瓷器件件是珍品,或许有些还是孤品!每一件瓷器里都包含着有趣的故事。

(一)唐宋 邛窑系 各色“锅盔碟”灯盏

这张照片(图一)是笔者十几年收藏的结晶!

十年前,笔者在翻阅旧文献中,了解到唐宋时期邛窑烧制的瓷器釉色十分丰富。

早在唐代,邛窑就烧制成功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釉,到唐、五代时期,釉色计有青绿、青黄、青灰、绿、深绿、浅绿、油绿、灰白、乳白、蓝色、酱褐、黑、黄、米黄、茶黄、菜子黄,深浅不同的色彩近三十几种。据史料记载:“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可爱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

一生致力于四川古代陶瓷研究的陈丽琼先生在《四川古代陶瓷》一书中讲到“唐代四川陶瓷的釉色”时,这样写到:“根据发掘的资料,釉色将近数十种,特别是黄色、绿色、青绿色最美。”

唐宋时期,邛窑真的能烧制如此众多美丽的釉色吗?

于是,笔者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釉色不同的“锅盔碟”。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者收藏的“锅盔碟”已成系列,颜色众多,蔚为大观。

这些邛窑“锅盔碟”灯盏所显示的众多釉色说明邛窑确实是颜色釉瓷器的故乡。

(二)“省油灯”――中国古代科技之光

四川生产省油灯的时间横跨唐、宋两代,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用性和科技意义,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影响深远。《中国陶瓷史》关于唐代邛崃窑的记载全文不过八百字,但对“省油灯”的描述却用了一百多个字。不仅对“省油灯”的形状作了具体描绘,而且对其节省燃油的科学原理和社会影响也作了表述。

笔者查阅了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发行的《辞源》,书中有“省油灯”这一辞条,按其解释,“省油灯”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

载于《宋史》的《老学庵笔记》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冰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邵公济牧汉嘉时,数以遣中朝士大夫。按文安亦尝为玉津令,则汉嘉出此物,几三百年矣。”

当年,陆游客居四川的时候,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的主管,所吟诗歌中,涉及邛崃的达22首之多,对邛窑省油灯耳闻目睹,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陆放翁对省油灯的描述不仅真实可信,而且,“省油灯”的光辉也就透过陆放翁声播远扬的名气,撒向了全国各地。正是由于陆游的推崇和宣传,邛窑“省油灯”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传播到全国,而使各地瓷窑竞相仿制。当“省油灯”在全国民众中普遍得到认同时,人们从此有了“省油灯”和“不省油的灯”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智慧的人们又赋予“不省油的灯”新的内涵,以“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概念来表达,很显然这一个包含人文主义内容的概念就不再是仅仅局限在陶瓷“灯具”和陶瓷文化这个范围了。

一般来说,四川生产的“省油灯”分色调不同、色差各异的青绿色釉、黄褐色釉、酱褐色釉和酱黑色釉等,其中以青绿色釉为上品。(见图二)

(三)隋末唐初 邛窑 釉下褐色彩绘 酒罐和执壶

长期从事巴蜀地区古代陶瓷考古发掘和研究,多次对邛窑遗址进行考察研究的老专家陈丽琼先生说:瓷器“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发端于邛窑;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她开创了“中国瓷器与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苑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此说是有依据的:

四川邛窑出现的釉下褐色点彩或许不算最早的,但是,釉下斑彩和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的出现是最早的。与全国其他出土过釉下彩瓷器的窑址和地区相比较,邛窑出土的釉下褐色点彩瓷器,釉下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器,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高温彩绘瓷器和低温彩绘瓷器以及三彩瓷器品种多,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是连贯不断的。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有一个清晰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两张照片(图三)中的瓷器是隋末唐初邛窑生产的褐色彩绘四耳(桥形系)酒罐和带棱短流执壶。六朝至唐初,四川酒罐的耳或系一般为“桥形”,以后才演变为“条形”。“桥形”是鉴定此彩绘罐年代的重要特征,而执壶的带棱短流也是典型的唐代早期的产品。两件器物均属酒具,造型规整大气,彩绘笔道潇洒流畅,色彩明丽,令人赞叹。

(四)唐代 邛窑 绿釉 瓷塑彩绘 “狁猊出香” 香熏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出使高丽的宋臣徐兢写下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述了他在高丽的见闻。在该书卷三•十二器皿条中载有:“陶炉,狁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据说到了汉代,古西域城国的疏勒王将“狁猊”敬献到了“大汉帝国”。“狁猊”实际上就是以后人们所说的“狮子”。

大概是当时来到中国的狮子实在是太少,能亲眼看见狮子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庞然大物被看见过一两眼的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描述传播,其形象久而久之成了虎与狮的统一体――辟邪,再后,辟邪又演变为狁猊――狮子。艺术家们用石头、用玉石、用陶瓷、用木料、用金银铜铁等材料制作出辟邪――狁猊――狮子的立体现象,将其供奉起来,镇妖驱魔辟邪气,使之成为吉祥物。

这张照片(图四)和笔者收集的其他残件说明:徐文所说的“上为蹲兽,下有仰莲”的“陶炉”、瓷炉――“狁猊出香”器物在邛窑的十方堂就曾出土过。这件精美的香熏现在已收藏在无锡香炉博物馆里,被更多的人观赏,真是落得了一个好归属。

(五)邛窑五代青釉 官样印模印制 莲花纹 花口 高足供盘

这件四川邛窑十方堂窑口生产的橄榄绿釉花口模印莲花纹高足盘,最大直径17.5厘米;高约5厘米;底足呈大喇叭口状;盘面模印多达四个层次:中为莲蓬花须,四周围以莲瓣,莲瓣上面呈半圆形突起,盘沿为花口;整个器形采用形与纹相同一致的风格制作,即盘呈莲花状,则盘内壁亦印莲花纹图案。这种造型与纹饰高度统一的装饰艺术,体现了表里合一、以写实为准的理念。这件器物以金银贡盘为标准,是仿金银器的佳作,器形规整,胎薄釉润,做工精细,虽然口沿有残缺,但瑕不掩美,仍可堪称邛窑五代珍品。(见图五)

邛窑十方堂遗址曾出土一件莲花纹盏印模,其背面有一行呈环状的阴刻文字:“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样杨全记用”。经考证,乾德六年(公元924年)应为前蜀王衍之时。印模铭文给邛窑在五代时给皇室专烧贡瓷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这只盘子代表了唐代青瓷制作和烧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当然只能是皇室贵族才能享受得到的!

此外,这只盘子胎釉结合紧密,青绿之中约带黄色,并有暗蓝浅紫彩斑点――这是四川邛窑青瓷常有的特点,也是后世仿制者不可“克隆”的难关。

(六)晚唐――五代“邛三彩”捶丸

古陶瓷界有“北有唐三彩,南有邛三彩”之说。

所谓“邛三彩”是指唐、宋时期,四川邛窑生产的三彩陶瓷器。“邛三彩”有别于中原的唐三彩,它是在釉上和釉下用铜、铁、锰、钴为着色剂进行绘画或点染,以高温或低温一次烧成。最初是黑、绿、褐三彩,再后,更新为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邛三彩”有瓷胎也有陶胎。“邛三彩”在创烧出来以后,工艺技术日趋成熟, 尤以唐宋产品享誉于世,其工艺技术和产品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如果说,邛窑在唐、宋时期生产的三彩器,人们称之为“邛三彩”的话,那么,属于邛窑系并深受邛窑工艺影响的成都硫璃厂窑,在明代生产的三彩硫璃陶器,则被人们叫做“明三彩”或“琉璃器”。

这里展示的是一只晚唐――五代 邛窑十方堂窑生产的 三彩捶丸。(图六)

这只捶丸系高温烧制出来的。先用陶泥制作出正圆形的素胎陶珠,然后在陶珠表面凿出大小、深浅、珠距基本一致的孔洞, 然后施彩釉高温烧成。晃眼看是金黄色,定神再看,珠子正中有一绿斑,眼睛盯视绿斑向其他部位移动,则发现整个珠面都散发着淡淡的绿光――真的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更使人叫绝的是,这只捶丸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小的三彩器物,最细小的等边三角形“芝麻挣钉”垫烧出来的器物,是邛窑在全国最早使用“芝麻挣钉”垫烧窑具的佐证之一。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6

百年风云激荡,百年壮志丹青。

君叶谷霖,原名郭清源,又名郭涛,汉族,山东冠县人。生于甲寅年己巳月乙卯日,殁于辛卯年乙未月丙戌日,享年九十有八。

叶公平生,绩丰名美。

男儿立志出乡关,投笔从戎气若虹。青年才俊,师范毕业,执教于山东堂邑第一高小。一九三七,倭人全面犯华。同年冬,与战友徒步至延安,蹈赴国难。翌年九月,入延安抗大;十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二,主动请缨,从铁军、追雄师,再返桑梓打游击。转战鲁西北、冀鲁豫、河北、赣东北,鏖战沙场,血染征衣忘生死,枪林弹雨无所惧,誓把倭寇荡,投身解放事业定乾坤。

鲲鹏展翅九万里,战将卸甲赴黔地。解放之初,参与接管;省高级人民法院履职三十载,院长、党委书记一肩挑;省委政法委、省纪委,也兼要职;再任省人大领导职务又六年。呕心沥血,依法治国拓荒者,民主法治促进者,富民兴黔奠基者。优乐始终践官德,甘苦相随政声显;几多风云随烟去,心静神定性情恬。

丹心照日月,英名万古扬。坚信马列,对党忠诚;一生革命,终为信仰。文革猛兽,深受迫害;刚直不谔,勇斗群魔。严于修身,为政清廉;光明磊落,风范长存。

铭以记之:其存不朽,其嗣弥昌;青峰不老,永驻年华。

墓志铭范文二 袁仕忠先生墓志铭

袁仕忠,祖籍湖南绥宁。1925年农历11月16日子时生于本县黄土矿乡自然村。仙命吉年吉月吉日时,享年福禄岁。毕业于省十师。从1947年参加工作到1991年退休,从事教育事业45年。其间担任中小学校长30余年,县教研室正科级协理员十余载。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绥宁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用人才。业绩昭彰,子孙铭记,赞曰:

袁公仕忠,少事农桑;晴耕雨读,学业不荒。

青年有志,深造学堂,学成归来,服务家乡。

三尺讲台,三十春秋,辛勤耕耘,桃李芬芳。

担任领导,廉洁奉公,关心下属,美名远扬。

佳配李君,质朴贤良,相夫课子,哺育儿郎。

子女四人,健康成长,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长男北清,劳动模范;次男北平,杏林自强;

长女梅莲,国家干部;次女双莲,工作榜样。

均有出息,家庭兴旺,子孙发达,世代荣昌。

德艺佳声,继承发扬,家学垂范,源远流长。

晚辈神坡,才疏学浅,陋笔拙文,以表景仰。

林山苍苍,巫水泱泱,袁公馨德,山高水长。

墓志铭范文三

墓 I 铭

显考罗公吉森,别名吉昌,乳名诠书,一九一九年十月六日生于书香门弟,官宦耕读世家,岩雷澹故于一九九三年润三月一日,祖籍江西省临江府,明朝调北填南时幺房始祖罗明德迁徒贵州省永宁州顶云司,后移居板贵乡新寨,最后定居简冉。七岁丧父,跟随祖父罗万鸿生活(祖父罗万鸿生于清朝同治一八六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马年〉,光绪一八八七年二十一岁考中秀才,光绪一八九一年二十五岁至民国一九二一年五十五岁任地方政府保董,管辖文山、板贵、坡蝉、多德、烙烘至大锡厂五乡区域。一八九五年开创花戛市场,并购置铜鼓和田产,故于癸酉年〈鸡年〉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日寅时)。从小深受祖父知识的熏陶,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知识礼德教育,敏而好学,博览群书,通读四书五经、易经、道德经、诗经、增广贤文、古文观止、史记、唐诗、宋词、论语、资治通鉴,楚辞集注等很多古典文学名著,虔诚孔孟之道,对儒学、佛学、天文地理、书法有深厚造诣。少年时戴着缎子小帽,穿着长衣马褂到大地村收租,在花戛市场打斗收税,青年时在花戛开设染店,在祖屋创办私塾,教书育人。中国国民党党员,曾任民国地方政府保长,一九四九年后,顺应时代潮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继续在祖屋自办私塾和民办学校,一九五七年祖屋不慎烧毁,家庭处于困境,百废待兴,为重建家园,被迫弃教务农终生。

显妣罗母梁正美,乳名小梅 ,一九二O年八月二十四日生于木工村世代大地主家庭,大家闺秀,故于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一九三九年农历八月和罗公吉森结婚后,支持罗公吉森学习和办学,是一个伟大的贤妻慈母。

罗公吉森与罗母梁正美养育三男三女,一九四六年八月初五日生长子昌仁,乳名松柏,大专文化,经济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科级干部,一九六六年贵州省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贵州省安顺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历任科员、秘书、科长,安顺铁公联运公司经理等职,现居安顺市塔山西路。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日生次子昌和,乳名松明,初中文化,在家务家,为父母尽孝送终,现居花戛场坝。一九六三年九月八日生三子昌沛,乳名富明,小学文化,务农经商,现居安顺市幺铺镇大屯村。一九四一年正月二十一日生长女昌智,乳名小琴,小学文化,在家务农,现居拜⒋濉R痪潘木拍晟次女昌芸,乳名琴芬,小学文化,在家务农,现居打帮乡看牛坪村牙药组。一九五五年生三女昌芬,乳名松芬,小学文化,在家务农,现居江苏省沐阳县颜集乡方圩村胡庄组。

罗公吉森承前启后,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厚德做人,知识育人,言传身教,与罗母梁正美相濡以沫,携手相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心协力,为培育儿女呕心沥血,为地方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功德无量,德高望重,光耀千秋,万古流芳。

孝男昌仁 沐手叩撰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7

延年1915年入上海法语学校学法语,是震旦大学高材生。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进莫斯科东方大学。1924年10月到广州,是共青团驻粤特派员,旋任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调任黄埔军校后,延年接任广东区委书记。1925年延年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3月,与谭平山、杨匏安等率代表到武汉出席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侯补委员。不久,任江苏省委书记,是年6月于上海被捕,7月4日英勇牺牲于上海龙华。

下面是老前辈回忆陈延年任区委书记时的清正廉明,办事敢作敢为的“六不”:

“一不”:不照相

作为广东区委书记的陈延年,对复杂的政治环境,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至今为止,我们只发现他的两张相片,其中一张是单人照,这是他的护照中的唯一一张正面照片;第二张是苏联当年派人来穗拍摄省港大罢工记录片,为四位领导人拍照,他们是陈延年、杨匏安、刘尔崧和冯菊坡。

“二不”:不脱离工农群众

陈延年到广州之初,由区委书记派团委委员沈厚堏(即沈青)带他到黄包车夫馆,他即与黄包车夫交朋友,和车夫一起拉黄包车,了解他们的疾苦;据兵工厂训育员杨广回忆,陈延年任区委书记后,还到兵工厂车间劳动;他还随“四大农头”之一的周其鉴等到广宁、怀集了解农民的被剥削情况。他是一个永远不脱离工农群众的好领导。

“三不”:不谈恋爱

陈延年到广州时,已年过二十四岁,正是一个成熟的大男子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女党团员的队伍也逐渐增强,如广东大学、女子师范学校,才女辈出;另当年延年周围的组织部长穆青、区委秘书长赖先声、宣传部长任卓宣等,均有伴侣。但陈延年不为所动,理由是离革命成功尚远,有女的追他,他也婉拒。不谈恋爱,成为他的戒律之一。

“四不”:不滥交高朋名人

为避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妨碍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陈延年在广州这么多年,尽量避免在大庭广众中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普通人自居而未引起过世人的注目。数年中,高朋名人中他只交了廖仲恺,说来也是凑巧。

1925年春的一天,廖仲恺风闻广东区委设在文明路,他想认识一下这位咤叱风云的区委书记,便令小车司机在德政路口停车。他徘徊寻找。突然,他发现一个青年人从文明路75号二楼推着自行车下楼。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循着楼梯而上,又见一年青人正在吃饭。这位年青人一见廖仲恺,立即起立致敬说:“廖部长,您好!”“你怎么认识我?”“你是一向支持我们工农贫苦大众的名人,怎不认得呢!”“我是区委的交通员罗宝,我哥罗珠也常说您好。你是来找陈延年书记的吗?”廖仲恺急忙说:“是,是是是,他在吗?”于是,罗宝便带廖仲恺上81号三楼。

就这样,两颗为工农群众的革命心灵便相通了。可惜的是,数月后,廖仲恺就遇刺身亡,壮烈牺牲了。

“五不”:不铺张浪费

铺张浪费是最大犯罪,这句话是1924年12月25日,陈延年在广东区委的第一次见面会上说的。那时,区委刚在黄国樑与全国总工会协调下,租得了文明路75号至81号二三楼为党团区委地址,经济来源全靠党团员每月上缴的月费维持,故一张纸、一支毛笔都是同志们的血汗钱,办公用具十分简陋。陈延年领导下的区委能省就省,每次政治示威大游行所用的横额和标语,都由负责人出钱买红布和纸张,自行解决。

“六不”:不大饮大食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8

“他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木心望着寓所北墙上的爬山虎,密密匝匝的,让他有莫名的欣喜,他曾如此对学生陈丹青说。

这成了陈丹青多年后依然记起的细节,那是1980年代的末尾,世道风云变幻,而木心独自栖居在纽约,只与文学为伴,有意无意与周遭一切远离,这是他一贯的生活做派。生活中的一切,他只对自己会心微笑,于是变得简单。

1989年至1994年,以陈丹青为代表的远赴纽约的艺术家们,聚在木心门下,用五年时间听他讲述世界文学史。

那段时光让陈丹青感觉弥足珍贵,甚至有时回想不免疑惑:“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吗?”

那五年里,木心是陈丹青他们的“校长”,一路讲课,似乎也是他对自己文学人生的回忆。他在第一节课开讲时罗列了即将讲述的庞杂计划,并打算:“讲完后的笔记、讲义,集结出版,题目是:《文学回忆录》。在两岸出版。”但五年的“文学远征”后,他却谨慎起来,总是轻蔑地表示,那不是他的作品,不高兴出。

在陈丹青看来,木心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家,有着非凡的文学见解,却几乎不为外人道,就像武侠小说里痴迷武艺的大侠,偏居桃花岛深处,自练修为,自我满足。木心的名字,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却在《美国文学史教程》中,“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

如今,木心的学生陈丹青,拿出那五年的听课笔记,以《文学回忆录1989-1994》之名集结成书,后人可否藉此看清那个“塔外人”?

俨然一场“文学远征”

1982年,纽约,27岁的陈丹青遇到55岁的木心。

那时,陈已经度过在苏北的8年知青生活,也已经画出《组画》两年有余。1983年6月,他更是成功在美国举办个展。而青年艺术家陈丹青见到木心时,所有的骄傲都丢在了一边,木心和他“剧谈痛聊”,让他顿时“听得不知如何是好”。

彼时的中国大陆,刚刚从十年“”中走出,陈丹青这样的青年,大多处于一种“无学”的状态,木心的出现,让陈丹青突然明白,此前的自己,有太多荒废和无知。

与木心交流常让陈丹青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不愿独享这份奇缘,打算喊上一些同样“漂”在纽约的国内艺术青年一同来听。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理想主义荡漾,很多青年远渡重洋,画家张郎郎就曾这样描述当年:“没有现代嬉皮那么疯狂,属于古典雅皮。文化张扬,作风浪漫,生活清苦。”

当陈丹青将木心介绍给阿城、何立伟等人时,他们“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一众人常相约聚于木心家中,通宵畅谈。最后,他们干脆提出:要不,老师您给我们开课吧。

于是在1989年的元月15日,在画家高小华的寓所内,木心先生开始了他的第一节文学课。他当时说:“平时交谈很多,鸡零狗碎,没有注释,没有基础,如此讲十年,也无实绩。很久就有歉意了,今年就设了这个讲席。”

陈丹青还记得,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穿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上。那年他62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轻,至于讲课的方式则商定如下:地点,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时间,寒暑期各人忙,春秋上课;课时,每次讲四小时,每课间隔两周,若因事告假者达三五人,即延后、改期,一二人缺席,照常上课。

最初木心打算教授一年,不想一路讲来,不觉五年光阴过隙,按照木心后来的说法,这俨然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当时在场的学生,有画家、舞蹈家、史学家、雕刻家、经济学家……木心告诉眼前的青年才俊们:“中国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不用一个世界性的视野,无法说。”

“世界性的视野”,在当时的中国青年们看来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都度过了漫长的封闭、断裂的生活。

木心很谦虚,他开宗明义地提醒各位:“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回忆。”屠格涅夫也曾出过一本题为《文学回忆录》的小册子,木心起初感到未必非读不可,可读后却发觉它如此引人入胜。至于他自己,则遵循福楼拜的忠告:“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木心讲课,没有腔调,在陈丹青等人看来,倒更像是一场聊天。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只顾兴味悠然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

这不免让陈丹青他们这些当初的青年人感叹:“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果然像他一样,挚爱文学……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木心绝少诉说自己的生活,五年讲课间,难得的,他说出早岁直到晚年的零星经历,包括押送与囚禁的片刻。他说,和朋友讲课,可以说说“私房话”。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舅舅是作家茅盾。1927年2月14日生,浙江乌镇东栅人。1946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

上世纪50年代末,32岁的木心,在国庆十周年夜,躲在家偷学意识流写作。六十年代“”前夕,他与李梦熊彻夜谈论叶慈、艾略特、斯宾格勒、普鲁斯特、阿赫玛托娃。

1971年,木心在“”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The Prison Notes》(狱中笔记),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陈丹青说,那些手稿,他亲眼见过,“正反面全都写满,字迹小如米粒”,这让他“惊怵不已”。

出狱后木心被判在上海一家工厂劳改,1977年至1979年再次被软禁。

80年代末,身处美国年逾花甲的木心,生存焦虑远甚于流落异国的壮年人,这时,他被陈丹青们遇见,并从此被更多国人知晓。

然而谁能猜透,这个“塔外人”的内心?

木心是受过时代磨难之人。在陈丹青看来,木心不肯放过文学,劫难也不曾放过他,但没人知道,他是怎样实践了尼采的那句话:“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了这个时代。”

2011年秋,木心昏迷前两个月,贝聿铭的弟子去乌镇,与他商议如何设计他的美术馆。木心笑说:“贝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至于那曾让木心啧啧称奇的纽约寓所北墙的爬墙虎,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将其拔去。陈丹青记得,当日的木心如临大事,走来找他,狠狠瞪大眼睛说:“那是啊!”

不知道在给陈丹青等人上课的那五年,木心是否有内心的慰藉。有次上课,大家等着木心,太阳好极了,他进门就说,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

那天回家后,他写了一首题为《杰克逊高地》的诗:“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天色舒齐地暗下来/那是慢慢地,很慢/绿叶q间的白屋/夕阳射亮玻璃/草坪湿透,还在洒/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都相约暗下,暗下/清晰 和蔼 委婉/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对于“”,木心在文章里从未控诉或回忆,只留下一句淡淡的俳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以及一句感慨:“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真是如此吗?

木心临终前,陷入了谵妄,时常认不出人,也说不出有条理的话。他对陈丹青说:“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逍遥漏网的人”

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特设“作家专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宾逊》。编者导言里说:“木心在文坛一出现,即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为这一阵袭来的文学狂飙感到好奇。”

梁文道说,耐心的读者或许就会慢慢明白:木心为什么和“文坛主流”截然不同。

自1982年起,木心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出版了12本小说、散文和诗集。

他的这些书,刚刚在大陆出版时,人们曾以为他是台湾作家,或是不知从哪儿来的海外作家;而他最初在台湾发表作品时,那边的文学圈子也在探听是不是一个民国老作家重新出土。

陈丹青分析说,自1949年到“”结束,近三十年,欧美文学的译介几乎中止,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学界受到太多非文学因素纠缠,而在一个新建立的共和国里,一套崭新的文学语境笼罩一切特别是在京沪等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学院和作协系统的迅速发育,成为一时正统。

而木心,显然不在此列,他一直是个嗜书如命、精赏文学的书生。在纽约,他曾在讲课时说,马雅可夫斯基如果逃出苏联,在欧洲写诗,多好,他无疑是个天才。

“要马雅可夫斯基做歌功颂德的顺民,他不肯,最后在党内文艺圈批他攻他,最后只得自杀。”木心说,他曾写过一首长诗,题名《火车弥撒》,借马雅可夫斯基的例子,写党与艺术的矛盾。

木心还说过,自己要是活在五四或者抗日时期,不会去写反帝反封建的诗。抗战、救亡,他会参加。但写诗,他不会弄“同胞们,杀鬼子”这种调子。

在给陈丹青等人的讲课中,木心说:“五四,劲是足的,生命力是强的。抗战后,就没有文艺了,再往后,文艺忘了本。1949年后,歌功颂德、反右、反胡风,五四一点元气,完全斫伤。近十年,恶补了一阵,对西方现代文艺,生吞活剥。”

这位书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就知悉欧洲的意识流、意象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后来又对战后文学如“黑色幽默”与“垮掉的一代”了然于胸。1949年,木心22岁,那时,张爱玲曾预言道:“来日时势变了,人人都要劳动,一切公平合理,我们这种人是用不著了。” 木心却仍是坚持写着。

到了木心出国前,他“大量私下写作的自我想象、自我期许,竟是遥不可及的西方现代主义。”这让晚辈陈丹青惊诧和敬佩。

“”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文学复兴,诗人和作家成为一种荣耀的称谓,“地下文学与先锋诗陆续见光,渐渐组入共和国文学史话。”但即便是在那时,木心也处于这部史话之外。在陈丹青看来,他就是一个“逍遥漏网的人”,“漫长,彻底,与世隔绝,大陆时期的木心没有任何举动试图见光。”

青年学者许知远曾提过一个概念:“祖国的陌生人”。虽然情景并不相同,但似乎恰好能概括木心的“塔外人”姿态。

“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到纽约后,木心犹如鱼归大海。他疯狂地读书,不断写作,在这个自由之城,他找到了与他早年阅读衔接的可能。

陈丹青回忆说,那些在纽约住了很久的港台文人,在与木心交谈后,常常感到惊异,因为木心是如此的“与世界文学不隔”。

23年之后,学生陈丹青将老师木心的讲课笔记出版成书时,在后记里特别写道:“木心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本书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几乎濒于徒劳。”

到了90年代,木心写成《诗经演》三百多首,满心狂喜;进入新世纪,学生陈丹青每回走去看他,他总走到小阳台桌边,给学生看那些毫无用处的新诗。

而自1989年至1994年,连续五年的“文学课”终要结束时,“结业”派对被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学生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

陈丹青记得:“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

木心当时说的是:“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1994年,木心悄悄回到故乡乌镇,家中祖屋不复当年模样,后花园上起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伴着炉火劳作。失望伤感的木心写下《乌镇》一文:“在习惯的概念中,‘故乡’,就是‘最熟识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对的,方言,没变,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2006年,木心作品简体字版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本是《哥伦比亚的倒影》,并配有《关于木心》小册子一本,因为国内的读者实在太不了解他。同年,应故乡乌镇的盛情邀请,木心决定回国定居,时年七十九岁。

回乡第五年,木心去世。

乌镇是个小镇子,殡仪馆也是小小的,挂着俗怆的绸布和标语,看起来十分可笑。陈丹青赶来,花了两天两夜,才布置成体面得体的样子。

媒体人胡赳赳说:“木心先生的去世,据称是肺部感染引起的器官衰竭。我宁可相信,他死于孤独。”一点依据是:“木心晚年不喜见人,犹怕光线,白日亦要拉上窗帘。谁理解他?怕是丹青也不能。”

(本文内容参考《文学回忆录1989-1994》)

(链接)

关于木心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9

一、**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五·四”活动之“我是一名外线工”体验之旅

还记得20**年初春那场50年不遇的特大冰灾吗?还记得青年突击队员在抗冰抢险的主战场尖坡山连续奋战二十二个昼夜的感人事迹吗?海拔1200米的尖坡山,位于双溪镇与土溪乡交界处,我市电网的主动脉——横双110kv线路翻山而过。尖坡山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奇,充满了诱惑。四月的尖坡山,草长莺飞,山花烂漫,让我们一起沿着外线班人员的足迹,体验巡线的乐趣吧!

二、**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五·四”活动之边远山区学校助学送爱心活动

高山村小学,双溪镇最偏远的村小,现今依然有数十名孩子在阴暗潮湿的教室里刻苦学习,那朗朗的读书声,那工整的铅笔字,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公司团总支向全体团员青年发出了“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奉献一片爱心”的号召,帮助这些家境贫困的孩子,与他们携起手来共同度过人生的第一道难关。

时间:200*年4月25日

地点:洪江市双溪镇高山村(尖坡山、小学)

参加人员:主要面向公司35岁以下团员青年,公司职工也可踊跃报名,由各团支部负责统计报名人数。

活动报名截止日期:200*年4月16日

活动行程具体安排:

⑴、9时在黔城公司大楼集合,对实际参加人数进行统计,以各团支部为小组,团支部书记担任小组长,统一授团旗,戴团徽。

⑵、9时15分全体人员乘车出发,9时40分到达双溪镇。

⑶、10时从双溪镇转车到小阳水库,从水库坐船,然后步行1个小时到达高山村。

⑷、12时到达尖坡山横双110kv线路附近,由公司外线班人员带队,沿巡线道从#42杆走至#44杆,然后下山到农家中餐。

⑸、14时吃完中餐,开始向高山村小学行进。14时30分到达高山村小学,开展助学献爱心活动。

⑹、15时30分回程。对公司20**年度优秀团员、优秀团干、先进团支部进行表彰,向退团人员颁发纪念品,给参加活动人员发放纪念品。

活动要求:

十四五青年笔记篇10

记者管清江、巢张:经吉林省图们口岸到朝鲜南阳“步行一日游”日前正式开通,国内游客可经图们口岸出境,步行进入朝鲜南阳市境内,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秀丽风光,体味异域风情。

据了解,为方便“步行一日游”的游客快捷通关,图们边检站开设了预约通关热线,建立了旅游团预录预检机制,以缩短旅客在口岸停留时间。

井冈山开通

世界单段驱动最长索道

记者蓝天蔚:世界单段驱动最长索道在江西井冈山正式开放后,游客可坐索道领略名扬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

据了解,笔架山索道全长500米,为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索道,分上、中、下三个站,索道沿线设有26个支架,66个轿厢,每个轿厢设有8个座位,每小时可运送游客1040人。

据笔架山景区介绍:这个索道具有世界之最,即单段驱动世界上最长、转角最大。为保护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索道专门设置了转角站房,使用了“单轮双槽迂回、转角、驱动”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例运用到索道的新技术。索道全套设备整机全部从法国POMA公司进口,仅购买设备就耗资8000余万元。

笔架山位于井冈山的南大门,是井冈山全新打造的一大新景区。景区内以纯天然的自然景观为主,形成了“红”“绿”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游客可在索道上领略到两处水流量大、飞泻直下、气势磅礴的瀑布的宏伟气势,观赏到名扬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和一望无际的翠竹林。

据了解,笔架山景区暨笔架山索道将于9月1日试运营,并将于今年“十一”期间向游客全面开放,正式投入运营。

圆明园

开放40万平方米新景区

记者社王思海:占地40万平方米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核心区域――九州景区,在关闭300年后,将首次迎接国内外游客。这意味着圆明园五分之四的面积即将开放。新景区开放后圆明园票价维持不变。

新景区将首次实现菜单式导游服务。“游客可以选择植物、园艺、历史等不同分类的导游陪同讲解。”此次开放的九州景区,将可以为游客提供数10种导游讲解方案。

据悉,昔日皇帝处理朝政和与嫔妃们居住的九州景区,位于圆明三园西部,始建于康熙年间,自那时起,从未对外开放过。此次开放景区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的紫竹院公园的面积。

据介绍,此次九州景区开放后,圆明园对外开放的面积已达五分之四,余下的五分之一景区,预计经修治后也将于2010年对游人开放。

都江堰国庆黄金周迎客

记者刘谨、茆琛: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都江堰景区将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面向游客开放。

据悉,为了尽快恢复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地的原真性,当地政府决定从7月26日起至9月30日期间,对景区实行封闭维修,计划“十一”黄金周期间向游客开放。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处长崔巍说,目前都江堰景区将集中力量对庙宇、公馆、道路进行维修,受损文物维修方面,主要由国家文物局派专家前来会诊,离堆公园将主要进行正门、边墙以及游道堰功道等的修缮。“但二王庙、伏龙观、秦堰楼等古建筑要完全修复至少需要2年至3年时间。”崔巍告诉记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青城后山在‘十一’期间将不会向游客开放。”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赴港先看是L 签还是G签

记者张舵:记者从北京边检获悉,近日,首都机场连续发现几起持“团体旅游L”签注赴香港澳门游玩的旅客,因没有随团走而被阻止出境的事件。

北京边检的工作人员说,这主要是因为有的旅行社不了解赴港澳旅游的相关规定,导致同一个旅行团中部分游客办理“个人旅游G”签注,而另一部分则办理L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