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征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5:51:10

十四五征文

十四五征文篇1

山东是北方各省中,要求“摊丁入地”呼声较高的一个省份。雍正元年(1713年)六月,巡抚黄炳就上过奏折,但因遭到皇帝的斥责,所以一直拖到三年(1715年)七月,才又请求“摊丁入地”①。经户部议准,从四年起(1716年)开始实行。只有邱县等个别州县,到五年(1717年)才摊入地银②。

山东省摊丁入地的办法与直隶基本相同,也以全省通筹匀摊。计“每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一分五厘零”③。这种按银两摊丁的办法,具体到各州县,也还另有摊计的标准。象鱼台、齐河等县就采用了按亩摊征的办法。鱼台县“于雍正四年奉文,通省应征人丁银摊入地亩征收。每亩征银二分六厘二毫五忽,共征银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两(零)”④。齐河县也是“每亩摊征丁银五厘九毫一丝(零)”⑤。

注释:

①《清世宗实录》卷三十四,雍正三年七月乙丑。

②黄景曾:乾隆《邱县志》卷四,《田赋志》,《贡赋》。

③岳浚:乾隆《山东通志》卷十二,《田赋》。

④冯振鸿:乾隆《鱼台县志》卷六,《赋役》。

⑤上官有仪:乾隆《齐河县志》卷之三,《赋役》。

既然全省按统一科则进行摊征,因此各州县间必然也有比原额多征或少征的问题。象禹城县减征二百八十八两①,新泰县“实减丁银二百四十八两(零)”②。而寿光县则比前增加二千四百九十九两多③。但是正如道光《胶州志》作者张同声在谈到该州“摊丁入地”的情况时说:“胶州地浮于丁,较旧数增征丁赋银一千八十八两有奇,收并灵山、鳌山二卫,丁浮于地,较旧数减征丁赋银二百九十四两有奇。民咸乐从之,以其道至公,政至均也”④。张同声说的当然有美化的地方,但它所以能够推行,并为某些增摊州县所接受,就是因为具有调节并缓和矛盾的因素。

雍正三年(1715年),当户部议准山东“摊丁入地”的同时,还作出规定:“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其开垦地亩,俟升科后,遇五年编审之期,合一县丁银,计新旧地银,按粮摊减,各就一县之地均算。”⑤这是因为自“永不加赋”后,全省的丁银是固定的,而田赋则随着新垦升科地亩的增多而不断增加。实行“摊丁入地”,新升科税粮的丁银需要很好解决。户部对山东的规定是:每隔五年编审,各州县都可以按照本县地银增加的多少,减摊丁银。增加多的,减摊就多。反之,减摊就少。因此,所谓每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一分五厘零,实际上后来就有所变化,特别是新垦田土多、升科税银也多的州县,变化的可能也就愈大。这与我们前面介绍的福建省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在清代各省的田土中,有一种叫做寄庄地亩的。所谓寄庄地,就是“以彼邑民人置买此邑地亩”。寄庄地亩一般不单独摊派差徭。在山东是“于正供之外,每亩征银一分至四、五分不等,名曰外征,以代徭役。”由于它单独征收外征银,因此,雍正四年(1726年)“摊丁入地”,并没有包括寄庄地亩在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河东总督王土俊以“地亩之授受不常,官吏得以上下其手”为理由,请求“将历城等六十一州县寄庄地亩,并历城、益都二县照寄庄征银之废藩基地二项,所有外征银两,各按州县地亩,一并均摊”⑥。从此,山东的寄庄地亩,也就与州县的大粮地同归于一了。

在山东,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即是衍圣公孔府的所在地。从汉代开始,封建国家为了优遇孔子后裔就钦赐土地,明代洪武年间,将滋阳(今兖州)等二十余州县中的一部分田地、民户,拨赐给孔府,叫做钦拨祭田和钦拨庙佃户人。到了清代,这种庙佃户人已多至数万丁。当时,孔府不但对祭田征收祀银,而且对庙佃户人征收丁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规定新增人丁永不加赋,孔府却凭借特权,对新添的庙佃人丁照征不悮。雍正四年(1726年),全省实行“摊丁入地”,孔府也自视例外,并不执行。孔府的这种行动,不但引起几万名

注释:

①董鹏翱:嘉庆《禹城县志》卷五,《食货志》,《丁徭》。

②江乾达:乾隆《新泰县志》卷五,《赋役》下。

③王椿:乾隆《续寿光县志》卷之七,《田赋考》。

④张同声:道光《胶州志》卷十六上,志五,《赋役》。

⑤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四,《户部》,《户口》,《新垦升科分摊》。

⑥《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庚寅。

庙佃户丁的严重不满,而且对于封建国家也造成很多不便。为了限制贵族地主的特权,乾隆七年(1742年),朝廷明令孔府“摊丁入地”。①这样,孔府才把钦拨户人中的佃户的丁银,摊入祭田。至于庙户的丁银,因为无田可摊,仍照旧保留了下来。

六、河南

河南全省摊丁入地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1727年)。在这以前,从明末开始,已有太康、汝阳、正阳、新蔡、信阳、罗山、许州、郾城、光州、光山、息县、商城等十二州县,先后实行“丁随地派”。不过因为当时各州县的标准并不统一,所以“按地收丁”也“轻重不等”②。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摊丁入地”,当然就要有比较整齐的规划。雍正四年(1726年),巡抚田文镜在请求“摊丁入地”的奏疏中说:

“查各属人丁多寡不等,今就一邑之丁粮,均摊于本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如某县原额一千两,摊入地银一万两之内,则每地银一两应加银一钱。以此核算,在丁少地多之区,每两不过增之分厘,即间有丁多地少之处,每两所增亦不过一、二钱而止。如此则地多之家力能输纳,而无地之家,得免光丁之累矣!至豫省州县,每年均有报垦升科,以及遇闰之年粮额无定,嗣后地粮如有升增,应将丁银随年另行均派,摊入正闰银内,照数收纳。”

另外,对于已经“丁随地派”的太康等十二州县,也规定“与各属一体按粮均摊,以昭划一。”③

从田文镜的奏疏中,我们得悉,河南的“摊丁入地”是以州县为单位,分别进行匀摊。具体的科则是:“每地赋银一两,合摊丁银一分一厘七毫六丝至二钱七厘二丝零不等。”④由于河南省的新垦田地是实行随年升科的办法,所以新垦田地的丁银也随年匀摊。关于闰银的征收,也各照旧定惯例,凡原来派征闰银的,“摊丁入地”后仍保留闰银,否则不另行加派。比如安阳县,按丁征银时规定征收闰银,“摊丁入地”后,除“按每折色粮银一两,该摊派丁银五分三厘七毫四丝(零),”又“遇闰每两该摊派丁银五分二厘八毫(零)”⑤。不过从我们接触到的河南各州县的地方志记载中,不征闰银的占多数,征收闰银的相对要少得多了。

七、浙江

浙江省从明末开始,已有一些州县陆续“丁归地派”,入清以后,“丁归地派”更加普遍。康熙初年,布政使袁一相在《清丁条议》中说:“今按浙省历届大造之例,大略有产则有丁,其

注释:

①孔府档案,编号OOO四一一之八,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②《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一,雍正四年十二月辛酉。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之二,《题豫省丁随地派》;同见田文镜:雍正《河南通志》卷之七十六,《艺文》五。

④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户部》,《户口》,《丁银摊征》。

⑤贵泰:嘉庆《安阳县志》卷七,《田赋志》。

无产有丁者俗名赤脚光丁是也。凡有产有丁者,虽有逃亡事故而地亩自在,则丁随产办,充允之人无赔累之苦矣!……合应遵奉部文按地派丁之语,通行无弊”①。“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户部专门就该省“摊丁入地”州县的招垦、缺丁等问题作出规定:“浙省丁粮从田加赋,宁、绍、台三府属既有开垦荒弃田地,即应有招复人丁,相应行令该抚将前项招复人丁,仍照旧例升科。至衢属常、开二县所有缺丁,……亦应照例清补,俟额数既足,再有新增,即应遵照恩诏,概入盛世滋生册内,免加其赋”②。清朝政府的上述措施,更促进了—些州县的“摊丁入地”,台州府所属六县,除黄岩、宁海两县原已“丁从粮起”,其余临海、太平、天台、仙居四县,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一并丁归粮办”的③。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议准该省摊丁的科则,一些还没有实行丁随地派的州县,也从这一年开始均摊。当然,也有迟于四年(1726年)的,如宁波府所属鄞县,“以雍正五年为始,人丁改归照田均摊征解”④,温州府到“雍正六年题准随田办纳”⑤,丽水县则于“雍正七年奉旨摊丁”⑥。

浙江省的人丁有市丁和乡丁两类。市丁专指没有田地产业的“门面光丁”,乡丁“乃随产之丁”,与市丁正好相反⑦。市丁和乡丁,名称不同,科征的则例也不相同。,如馀姚县,市丁每丁征银九分九厘七毫八忽零,乡丁每丁征银一钱一分二丝零⑧。武义县市民每丁征银三钱一分九厘二毫,乡成丁每丁征银四钱八分六厘⑨。此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以前,清朝政府还对该省的市、乡丁口课征食盐钞银。

据户部议准,该省“摊丁入地”的科则是,每田赋银一两,匀丁银一钱四厘五毫零⑩,分别均摊于各州县田赋中,具体形式有“照粮起丁”和“照田起丁”两种。据乾隆《浙江通志》记载:全省七十七个州县,“照粮起丁”五十个,“照田起丁”二十七个,大致“乡丁摊于田地,市丁摊于市房”11。它们摊入的对象不同,摊丁后科则也不相同。

先以照粮起丁为例,如汤溪县:

原额完赋市民一百三十口,每口征银二钱五分六厘,共征银三十三两三钱六厘。……

原额完赋乡民七百三十口。每口征银五钱七分二厘五毫,共征银四百一十七两九钱。

注释:

①魏螈:康熙《钱塘县志》卷之六,《户口》。

②嵇曾筠:乾隆《浙江通志》卷七十一,《户口》一。·

③张联元:康熙《台州府志》卷之十七,《详谕》。

④曹秉仁:雍正《宁波府志》卷之十二,《户赋》,《鄞县田赋》。

⑤齐召南:乾隆《温州府志》卷之十,《田赋》,《户口》。

⑥曹抡彬:雍正《处州府志》卷之四,《赋役志》,《户口》。

⑦赵申乔:《赵恭毅公剩稿》卷第五,《请查仁钱二邑光丁详》。

⑧邵守仁:乾隆《馀姚县志》卷十,《田赋》。

⑨张营堠:嘉庆《武义县志》卷之三,《田赋》,《户口》。‘

⑩嘉庆《大清会典事例》作:“每田赋银一两,均摊丁银二钱四厘五毫有奇。”《石渠馀记》订正为一钱四厘五毫不等。又,据该省的一些府州县志,亦作一钱四厘零不等。

(11)嵇曾筠:乾隆《浙江通志》卷七十一,《户口》一。

二分五厘。……

原额完赋市、乡成丁一千零七十九口,每口征银二钱三分一厘二毫,-共征银二百四十九两四钱六分四厘八毫。……

原额完赋食盐钞丁九千零二十五口,每口征银一钱一分五厘六毫,共征银一千零四十三两二钱九分。

原额田地山塘官房等项共征银二万二于五百二十七两二钱九分九厘(零)。

“照粮起丁”后计:

每银一百七十二两二钱八分六厘派市民一口。

每银三十两八钱五分九厘派乡民一口;

每银二十两八钱七分七厘派市、乡民成丁一口;

每银二两四钱九分六厘派食盐钞丁一口①。

各州县之间,不但丁口多寡和科则上下不同,而且田赋数额也有多有少。所以“照粮起丁”后,差异很大。比如山阴县:市民每口征银一钱四分二厘,乡民每口征银一钱六分、征米七勺,“照粮起丁”后:“每银二十两二钱七分四厘派市民人丁一口,每银二两四钱四分六厘,米七斗八升六合派乡民人丁一口”②。比起汤溪县来,山阴县的科目显得要简单一些,但就科征额而言,山阴县就要重于汤溪县了。

“照田起丁”的办法,是将全县的丁银摊入田亩之内进行征派。比如湖州府所属乌程县,市民完赋人丁三千六百一十六丁,每丁征银四分,共征银一百四十四两六钱四分。乡民完赋人丁七万零六十七丁,每丁征银五分二厘,共征银三百六十三两四钱八分四厘。摊入课田七千二百八十二顷六十四亩三分一厘九毫,计每田二百一亩四分五丝(零)派市民人丁一丁,每田一十九亩三分九厘三毫八丝(零)派乡民人丁一丁。”③

由于田土有田地山荡之分,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科则,笼统进行匀摊,就会造成担负重轻不一。浙江省照田起丁的州县,除永嘉县“照田地山池塘起丁”④,松阳县“照田地塘起丁”⑤,一般都只采取“摊丁入田”或“摊丁入田地”的办法,其余地或山荡,就不再匀摊了。

在浙江“摊丁入地”的各州县中,临海县的情况比较特殊。原来它在“摊丁入地”以前就是按照男子有妻、男子无妻、老幼疾丁,食盐课口征收丁口银的。照粮起丁后,也因此保留了旧有的匀摊方式。如:

每银一两八钱四分(零),又米五斗六升五合(零),派男子有妻一丁。

注释:

①陈钟炅:乾隆《汤溪县志》卷之五,《食货志》,《户口》;曾筠:乾隆《浙江通志》卷七十三,《户口》

三。按:以上统计数字中,有的单位数和总数之间,稍有出入,伹均系抄录原文。以下类似情况亦同。

②徐元梅: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三,《政事志》,《田赋》。

③李堂:乾隆《湖州府志》卷三十六,《户口》。

④齐召南:乾隆《温州府志》卷之十,《田赋》,《户口》。

⑤嵇曾筠:乾隆《浙江通志》卷七十四,《户口》四。

每银一两五钱七分(零),又米四斗八升二合(零),派男子无妻一丁。

每银四两三钱二分(零),又米一石三斗二升七合(零),派老幼疾丁一丁。

每银一两四钱三分九厘(零),又米四斗四升一合,派食盐课口一口。①

临海县的这种征摊丁银的方式,是我们在其它省份中没有见到过的。

八、陕西

陕西也是丁银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个省份,特别是陕北的延安等府,是全国丁银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雍正初年,经户部议准,将延安府所属十七州县的丁银,“概从下则”征收,“以二钱为率,岁减旧额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两”②。但因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丁银的矛盾依然存在。全国“摊丁入地”的热潮,推动着陕西进一步向前迈进。从雍正五年(1727年)起,该省也正式推行“摊丁入地”。

陕西的“摊丁入地”也是以全省通融计算的。办法是,“照全省额载人丁共若干名,每年应输之丁银若干两,通算约计,每一丁应摊丁银若干,然后将州县之额载田地,亦通算每年应输粮银若干应载一丁。如此均摊既定,则查各州县原额田地银粮若干,即可定应载丁若干、应征丁银若干矣。”⑧当时,陕西全省行差人丁二百六十二万四千五百四十八丁,除匠价银外,共征丁银三十万一千八百七两零④。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又特许减免该省民丁银七万八千五十一两零,摊入地粮后,约计每地赋银一两,摊入丁银一钱五分三厘零,闰年再加四厘,合银一钱五分七厘零⑤。

陕西省摊丁入地后,使原来丁银偏重的州县,进一步得到减轻。当时属于减摊的有朝邑等二十一州县,共减银六千七百九十二两⑥。其中延安府属的安定县减银九百七十九两,宜川县减银一千九百一两零⑦,鄘州的中部县减银一千四百四十六两零⑧,都是减摊数额较多的州县。

九、甘肃

甘肃的摊丁入地是和陕西同时进行的,并且原来也采取“将丁银于全省地粮之内通计均摊”,大致“每银九钱零、每粮九斗零摊入一丁”,“额征多则摊丁亦多”,“额征少则摊丁亦少”。

注释:

①何奏簧:民国《临海县志》卷六,《版籍》,《赋税》;嵇曾筠:乾隆《浙江通志》卷七十四,《户口》四。

②《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二,雍正四年三月己酉。

③王如玖:乾隆《直隶商州志》卷六,《田赋志》。

④雍正《陕西民赋役全书》,《陕西省总》。

⑤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户部》,《户口》,《丁银摊征》。

⑥刘于义等: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德音》一。

⑦洪蕙:嘉庆《延安府志》卷一,《恩泽记》。

⑧丁瀚:嘉庆《中部县志》卷之三,《赋役》。

但是,由于甘肃本来“地瘠民贫”,而各州县之间的丁粮差额又过分悬殊,实行全省摊丁,使有的州县“比原额多增至二、三千两不等者”,造成“纷纷具呈”,抗议“均丁之不公也”①。于是,雍正六年(1728年)起,变更办法,以黄河为界,分为河东、河西。属于河东的有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和秦、阶二州,是“粮轻而丁多”的地区;属于河西的有甘州、凉州、宁夏、西宁四府和直隶肃州、安靖二厅。除西宁府“旧系边远卫所,不纳丁银”②外,“粮重而丁少”。这两个地区都“各自均派”。河东实行“丁随粮办”,河西则“粮照丁摊”⑧。

当时,全省实在差丁四十七万九千八百一十五丁,共载丁银九万九千一百二十二两零。其中河东以粮载丁银九万五千七百四十六两零,计每粮银一两摊丁银一钱五分九厘三毫有奇,遇闰加银二千七百零八两,计每两加征银一钱七分四厘八毫④。但实际上,我们从各府县的地方志里看到,各州县差不多都以粮银一两,载丁银一钱六分八厘七毫四丝零(也有删除尾数作一钱六分九厘)进行计算⑤,这大概是为了征收方便,已经把闰银匀入各年之中,不单独再行开列的缘故吧!属于河西的府县共摊丁银三千三百七十六两零,比河东少多了,所以匀摊以后,每粮一石只均载丁银一分六厘有奇⑥,而且也不征收闰银。

十、云南

云南省“摊丁入地”的要求,是雍正二年(1724年)巡抚杨名时提出来的⑦。三年(1725年)二月,户部议准了杨的条奏,同意将滇省“民丁”,“照直隶例,摊入田粮完纳”⑧。伹实际上真正开始实行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实录》载:“云贵总督仍管云南巡抚事杨名时疏言:‘通省丁银请于通省成熟田地内,按亩摊征,自雍正四年为始,永为定例。’……从之。”⑨

由于云南省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封建国家对某些府县州厅,并不象内地那样,进行正常的户丁编审,因此,“摊丁入地”也仅指已有户丁编审的那一部分州县或地区而言。当时全省“实征摊丁银二万九千三百三十九两(零)”⑩,实行统一的摊征则例。但在征收方式上,却与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所有各省的情况都不相同。且以昆明县为例:

注释:

①《朱批谕旨》,陕西兰州按察使李元英奏。

②杨应琚:乾隆《西宁府新志》卷十六,《田赋》,《户口》。

③《清世宗实录》卷七十四,雍正六年十月己卯。

④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户部》,《户口》,《丁银摊征》-

⑤我们翻阅的地方志是:陈士桢等:道光《兰州府志》卷五,《田赋志》;周铣:乾隆《伏羌县志》卷五,《田赋志》;张延福,乾隆《泾州志》上卷,《赋役》;邱大英:乾隆《西和县志》卷二》,《田赋》等。

⑥嘉庆《大清会典事例》作每银一两摊丁银一分六厘有奇,但有关地方志中却记为每粮一石均丁银若干,今从方志。

⑦尹继善:乾隆《云南通志》卷之九,《户口》。按:杨名时的奏疏,《皇清奏议》卷二十五作雍正元年,今从《云南通志》。

⑧《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九,雍正三年二月丙申。

⑨《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三,雍正四年四月丁亥。

⑩尹继善:乾隆《云南通志》卷之十,《田赋》。

“实编丁三千一百六十八,内仍列:上丁编银三钱,.…¨中丁编银二钱二分,…下丁银一钱六分,……下丁编银八百二十八两二钱四分。”“入民赋田地内征,又依上则地亩摊征丁银五厘五毫,中则地亩摊征丁银四厘六毫,下则地亩摊征丁银三厘六毫。……实摊征夏税丁银一百二十二两(零)。……”

“依上则田亩摊征丁银七厘六毫‘,中则田亩摊征丁银六厘六毫,下则田亩摊征丁银五厘六毫。……实摊征科粮丁银七百七十九两(零)。”①

昆明县共实摊丁银九百零一两,比未“摊丁入地”前的八百二十八两零,多征七十三两零。

其它实行“摊丁入地”各州县,征收则例也与昆明县相同。如临安府,上则地每亩摊丁银五厘五毫,中则地四厘六毫,下则地三厘六毫。上则田每亩摊征丁银七厘六毫,中则田六厘六毫,下则田五厘六毫②。全省以田地按上中下三则,分别“摊丁入亩”,这是云南丁归于地的做法。此外,自“摊丁入地”后,续垦地亩不再匀摊丁银,这与多数省份也有所不同。

十一、江西

江西省是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摊丁入地”的。“照直隶、山东等省之例”③,于“迩省地粮内均匀带征”,④“每地赋银一两,合摊征丁银一钱五厘六毫”⑤。由于江西与广东、福建一样,在征收丁银的同时,保留了盐钞银,所以在户丁编审中,男妇丁口一并统计。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全省完赋男妇二百一十六万四千一百四十丁口,“通共计编丁口银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一十九两(零)”⑥,“摊丁入地”后,盐钞银也随丁银编入地赋。比如大庚县:

“康熙五十年……见在人丁二千六百八十八丁,每丁编银二钱六分七厘八毫(零),实计编银七百二十两一分六厘八毫;

见在妇女二千九百九十口,每口编银三厘三毫九丝(零),实计编银一十两一钱六分二厘七毫;

优免人丁五百一十一丁,每丁编银一钱一分三毫五丝(零),原编银五十六两三钱九分二厘二毫。又于顺治十四年奉文补征,免征外扣解,不准绅衿优免丁银四十六两七钱五分五毫。

共计丁口银八百三十三两三钱二分二厘二毫,于雍正五年奉文,摊派通省地粮内均

注释:

①戴筠帆:道光《昆明县志》卷三,《赋役》。

②江浚源:嘉庆《临安府志》卷之六,《丁赋》。

③《清世宗实录》卷五十四,雍正五年三月甲寅。

④⑥乾隆《江西赋役经制全书》,《省舢》。

⑤上引资料见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户部》,《户口》,《丁银摊征》。又程廷济:乾隆《浮梁县志》卷之五《食货志》,《税粮》作“每地银叩两,摊派丁口银一钱三厘七毫九丝(零)。”夏之翰:乾隆《新城县志》卷之三,《民赋志》,《户口》作“每地亩银一两带征丁银一钱零五厘八毫(零)。”张琼英:道光《辞阳县志》卷三十,{田赋}作“每两带征丁银一钱五厘八毫(零)。”均与嘉庆《大清会典事例》有异,记录备考。

匀带征,现应增丁银三百一十六两三分四厘三毫一丝,实征银一千一百四十九两三钱五分六厘五毫一丝。”①

虽然如此,在‘摊丁入地”后,封建国家对妇女的编审却仍照常进行,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由朝廷下谕明令停止②。

按照全省统一则例匀摊丁银,当然也与山东、直隶一样,各州县间有增征和减征的问题。靖安县就是减征的例子③。而袁州府却因此“代他郡岁增输银五千四百余两”④。但江西省所以要采取上述办法,原因也就是想从中均平一下赋役,使有的地区矛盾稍得缓和。比如南安府,在“摊丁入地”前,一直苦于“赋寡而役多,赋轻而役重”,自“丁随粮转,以赋济役,民始免疫于奔命矣。”⑤

江西省“摊丁入地”后,也实行“五年编审后查明升减地粮数目,照例均摊一次。”⑥这与山东的做法,也是一样的。

十二、江苏、安徽

江苏、安徽两省的“摊丁入地”,是雍正五年(1727年)经两江总督范时绎题请,从六年(1728年)开始实行的⑦。它们所采取的办法,是由各州县分别进行匀摊。安徽基本上以亩计摊。江苏除松江、常州二府,以及还有象海州等个别州县以外,大致以银或粮作为摊入标准。如上元县每田赋银一两,摊征人丁银九分一厘九毫有奇,吴县每平米一石,摊征人丁银二分六厘四毫有奇,太仓州每石摊征人丁银四厘有奇,等等。⑧

这两个省的按亩摊丁,与浙江省的“摊丁入亩”,二者在做溅上稍有不同。浙江一般只摊丁入田或摊丁入田地,山荡等不再匀摊。安徽、江苏则采取了折实田的办法。比如松江府所属华亭县,“上乡熟田科平米三斗六升五合,中乡熟田科平米三斗二升,下乡熟田科平米二斗七升五合。低薄田每一亩五分准熟田一亩,新荒田每二亩准熟田一亩,旧荒田每三亩准熟田一亩,得业荡……每二亩准熟田一亩,柴荡……每三亩准熟田一亩,草荡水溇……每六亩准熟田一亩。……准熟折田每亩摊征人丁银一厘有奇。”⑨又如安徽搜为州,“每地一亩三分七

注释:

①余光壁:乾隆《大庚县志》卷之九,《赋役志》,《户口》。

②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三十三,《户部》,《户口》,《丁银摊征》

③朱堂:乾隆《靖安县志》卷之三,《赋役》,《户口》。

④陈廷枚:乾隆《袁州府志》卷九,《田赋》。

⑤蒋有道:乾隆《南安府志》卷之六,《田赋》。

⑥乾隆《江西赋役经制全书》,《省总》。

⑦《清世宗实录》卷六十四,雍正五年十二月辛丑;尹继善: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十八,《食货志》,《田赋》二。

⑧尹继善: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十九、七十一,《食货志》,《田赋》三、五。

⑨尹继善,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十九,《食货志》,《田赋》三;杨开第:光绪《华亭县志》卷七,《田赋》上。

毫有奇折田一亩,每山、滩一十四亩五厘八毫有奇折田一亩,每塘、沟二亩七分二厘四毫有奇折田一亩。每亩(实田)……又科摊带人丁银四厘四毫二丝五忽有奇”①。这种把田地山荡各类科则,折实成同一标准,进行摊征,虽然手续麻烦,但比起浙江省的做法来,可能更均平一些。

在按银或按粮匀摊丁银的州县中,实际征收时,也往往要匀入田亩之内。如溧阳县,以“每熟平米一石……派征人丁银六分二厘二毫二丝(零)”计摊,但该县《县志》仍载录各等田地每亩摊征人丁的则例。

田每亩摊征人丁银四厘六毫七丝(零);

沙荒田每亩摊征人丁银四厘三毫九丝(零);

次荒田每亩摊征人丁银三厘三毫五丝(零);

全荒田每亩摊征人丁银一厘六毫五丝(零);

地每亩摊征人丁银一厘八毫(零);

山塘每亩摊征人丁银三毫(零)②。

又如通州,按银摊征,每两该匀人丁银一钱一分有奇。而民田科则中也记载,民上田每亩摊人丁银一分三毫七丝零,民中田每亩科人丁银五厘一毫八丝零,民下田每亩科人丁银二厘五毫九丝零⑧。

十四五征文篇2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数字文化内涵及象征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不仅仅表示多少,同时隐含着吉祥。从一到十、百、千、万,数字都有吉祥含义。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等。有偶数吉祥,也有奇数吉祥;有大数吉样,也有小数吉祥;有引伸义吉祥,也有谐音吉祥[1]。不论是古代都城还是强调伦理功能的皇家建筑,抑或是汇聚传统文化观念的民宅建筑、体现文化变迁的公共建筑和含义丰富的建筑装修及附件,还有政治意义在线的皇家园林与委婉表达心声的私家园林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哪里有杰出的、诗一般的数学,哪里放入建筑就一定是千古绝唱[2],中国园林建筑数字文化的体现也无处不在。中国园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数字可谓富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九”了,“九”是最为吉祥的数字,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被视为天数,古代以“九五之尊”指帝王之位,表示至高无上,所以普遍用在皇宫和皇家园林的装饰数量上,如皇宫殿顶用的“吻兽”或“瑞兽”,最多9个;故宫三大殿和颐和园排云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高;皇帝进出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而其他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就连天坛回音壁近侧的一棵柏树叶叫九龙柏[3]。美国学者克里斯蒂•乔基姆这样说:“作为中国建筑基础的有关神圣空间的观念就被同心、南———北轴心、东———西对称这三条原则所统制,所以这些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4]

天坛圜丘是一座白色的露天三层圆坛,象征天,圜坛的第一层台面中央为圆石,名“太极石”,其周围用石板砌成环形,共九层,第一层有石板9块,依次按9的倍数递增,最下一层为81块。天坛祈年殿中央有4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中间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外圈12根檐柱表示12个时辰,内外共24柱,象征24节气,三围共28根柱子,暗合28宿,龙柱上8根短柱,象征八卦与八方。屋顶三层蓝色琉璃瓦,逐层收缩向上,冠有镏金宝顶,象征天[3]。天圆地方,圆形亭盖方形地基的景观亭也是天地的象征。民宅建筑中房屋间数也象征吉凶。《鲁班木经匠家境》“造屋间数吉凶例”中写道: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歌曰:“五间厅、三间堂,创后三年必招殃;四间厅、五间堂,起造后也不祥。”门的大小尺寸更不例外。因为古代建筑中的尺寸数字有着极其深奥的含义,建筑中蕴含的时间空间以及度量等都与数字密不可分。用于建筑的数字主要蕴含驱邪祈福含义,这类数字来源有三:其一,天文现象中涉及的数字,它被认为与天神有必然的联系,用它可以通神。东汉马融认为建筑数字象征来自《周易》,他在《周易正义》中指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四、五、十二、二十四等数字都是象征宇宙的符号。其二,即有神秘魔力的数字。如西安历史博物馆陈列馆的“六六纵横图”,是纵横由六个数字组成,纵横对角线每行数字的总和都是一百一十一的“六六幻方”,古代人认为“六六幻方”的数字具有神秘的魔力,把它刻在铁板上埋入地基借以辟邪。其三,对数字的传统信仰,应用时趋吉避凶,如《鲁班经》书上的门都是七寸二为模数,与尾数吉数十四寸四成倍数关系,七寸二象征吉利[5]。如苏州古典园林中藕园大厅“载酒堂”位于藕园中央象征“五”,体现主建筑地位,也正是对应了“太一下行九宫图”居中的数“五”。皇家园林中关于景点数目和题名字数这些抽象的数字所含有的时空含义也囊括宇宙、包举天下的帝王营造心理,如避暑山庄中,康熙取36景,景点题名皆取4个字,乾隆增加到72景,题名为3个字,对应古代的阳三阴四、天三地四之说;圆明园28景,象征着天上的28座星宿,是“四象”七星的总和。

园林植物作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符号,常与数字配合象征吉祥。如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见心书屋等,皆以梅花立意,梅花花姿秀雅,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其象征吉祥,也是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牡丹常与荷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四季平安;“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吉祥图案,与梅花鹿、仙鹤配合组成“六鹤同春”的吉祥图案。

二、中国园林建筑数字文化象征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在这个经历了深刻社会变革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如何让我国景观设计走上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设计之路,避免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景观发展的负面冲击,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有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古典园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以及传统哲学思想等等,都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中国园林建筑数字文化内涵深厚,象征意义纷繁复杂,为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内涵,还可为现代景观设计增添神秘色彩,深化审美意境,增强景观建筑的文化底蕴,对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景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并且,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多的看到,数字文化象征艺术运用的成功实例。刘晓光在《现代景观的象征题材与象征方式探析》一文中谈到:数字的象征意义容易通过道路长度、踏步的个数、植物的数量、建筑层数、高度等方式来表达。罗斯福纪念园,用四个空间环境象征罗斯福总统的四个时期和他宣扬的四种自由[6]。刘媛欣在发表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的数字猜想》一文中写到:四合院这种普遍存在于北京民巷中的建筑形式,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其建筑结构形式除了坚持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之外,还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的崇拜,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含蓄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的理解表现出来,并将良好的寓意赋予建筑本身,体现出了中国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思想和浪漫情怀[7]。

京城世纪坛景观因为有着数字寓意而意味深长。圆形广场的面积是960平方米,用960块花岗岩铺就,正好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的比例。广场周边有两道水幕,象征长江、黄河。喷泉56个,寓意着中国的56个民族。天坛祈年殿柱子的数量也有深层讲究。全殿共有28根楠木大柱环绕排列于祈年殿的四周,当中4根被称为“龙井柱”,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被称为“金柱”,代表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象征一天中的12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在一起是24根,代表24节气,再加上4根“龙井柱”,象征周天的28星宿,如果再加上顶柱的8根童柱,象征着36天罡。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许多建筑部分也具有数字象征意义。从碑亭到祭室,花岗岩石阶共二百九十级,分八段,上层有三段组成,下层由五段组成。三段象征三民主义,五段象征五权宪法。《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一书中说石阶共三百一十二级,象征孙中山3月12日忌日(计数法不一样)。陵门设三拱门,同样象征三民主义。中国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广场中心的图腾石阵分三圈呈放射状排列,每一圈4组和每二圈8组置于图腾柱周围的斜坡之上,第三圈12组置于24节气雕塑外沿,三圈石阵分别雕刻四象、远古神话和远古原始崇拜图形[8]。这也是当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利用数字象征的例子。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橘子洲头的青年艺术雕塑于2009年12月26日落成,它以一九二五年青年形象为摹本,艺术的再现青年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非凡气概。橘子洲是青年时期在长沙最为喜爱的活动场所,他或独自屹立洲头,指点江山;或携来百侣同游,求索真理;或徜徉于橙黄橘绿之中,激扬文字;或遨游于波峰浪谷之间,击水中流。雕塑为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筒体外设钢结构主、次龙骨外挂永定红花岗岩。高度为三十二米,长八十三米,宽四十一米,高度36米象征该艺术雕塑是以32岁时的形象为摹本,长83米象征享年83岁,宽41米象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历时41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我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景观园林。中国馆“斗冠”造型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9]。地方馆屋顶公共活动平台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宫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使整个中国馆的景观设计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意境。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也以与时俱进的方式演绎出来,把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推到世界的面前。

十四五征文篇3

[关键词]田租;刍藳税;户赋;户刍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68 — 02

赋税是支撑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税是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用以供养政府人员的财物,赋是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用以供养军队的财物,在战国秦汉时期,税赋泾渭分明。秦代国家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掌握小农家庭的人口、年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占有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向农户征收赋税。秦代赋税,主要有三类,一是土地税,按田地亩数征收,如田租、刍稿税等;二是户税,为人头税,按户征收,如户赋、户刍等;三是杂税,如关税、市租、矿产税、酒税、鱼税等。〔1〕秦汉简牍不断出土,为我们探讨秦汉赋税制度提供了可能。

一、秦汉田租征收

田租乃国家向土地经营者按田地多少征收的田地收益税,秦统一全国后仍征收田租,但史无明文记载,征收标准难以考证。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中有关田租征收的记载,为我们探讨秦汉田租问题提供了帮助。张信通(2012)认为秦国及以前按土地亩数征收,统一全国后的秦代按田地产量定额征收。〔2〕

关于秦代土地性质及田租征收,张金光(2004)指出:“在普遍土地国有制下,秦土地有两种基本占有形态和经营方式,一部分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一部分则是通过国家授田给私人经营使用。”〔3〕肖灿(2010)认为,“税田”是由国家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的耕地(即公田),收益归国家所有;“舆田”是国家授给私人使用的耕地,按一定税率缴纳田租。〔4〕里耶秦简给他们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里耶秦简J1(8)1519号简载:“迁陵卅五年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户百五十二,租六百七十七石,率之,亩一石五,户婴四石四斗五升,奇不率六斗。启田九顷十亩,租九十七石六斗。都田十七顷五十一亩,租二百卌一石。贰田廿六顷卅四亩,租三百卅九石三。凡田七十顷卌二亩,租凡九百一十。”〔5〕 (释文,七五)根据于振波(2012)的推断,当时征收田租,乃分别从各农户田地中划出一定数量的“税田”用于交租,“税田”上的产出全部作为田租上交国家。因此,有关部门在登记田租征收情况时,既要注明田地总数,又要注明税田总数,以及平均亩产量(即产出率)。〔6〕由上可知:1顷为100亩,10斗为1石,平均每亩地的产量为1.5石(即产出率)。税田亩数等于田租量(石)/每亩地产出率,田租率等于税田亩数(亩)/总垦田亩数(亩)。为此,我们可以得出秦始皇35年迁陵县都乡、启陵乡、贰春乡的垦田亩数(亩)、田租数量(石)、税田亩数(亩)及田租率(%)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第一,秦收田租主要是实物,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启陵乡、都乡、贰春乡的田租率平均为8.3%,三乡之中,田租率最低的为启陵乡,为7%;贰春乡其次,为8.5%;都乡最高,为8.82%。这反映出秦代农民田赋较重的事实,农民几乎将垦田产量的近十分之一作为田租上交给政府。第二,简文中舆田和税田同时并列,并且,启陵乡、都乡、贰春乡所垦田亩总计52顷95亩,田租总计677石9斗。其间并未提到税田问题,该简文反映了舆田、税田分别代表不同性质的土地,税田不包含在舆田内,它是由县级行政单位直接管辖,由国家购买的“官奴隶”直接耕种,与县下属各乡没有任何关系。〔7〕

二、秦汉刍藳税征收

刍稾,即饲草禾杆,为农作物的附属物,出自于土地,一是用来饲养牲畜,二是用来做燃料。政府征收刍稾,主要是供战马饲料之用,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刍稾税是秦汉时期重要税种之一,刍稾也可以折算为钱征收。春秋以前,已经存在刍稾的征收,不过,那时刍稾税一般是在发生战争时临时征收的,不是固定税种。战国至秦,由于战争频繁,对牛马草料的大量需求使刍稾税成为国家的固定税种。〔8〕

刍稾税与田租一样都是按田亩面积与田租一起征收,可视为田租的附加税。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都有刍稾税征收的记载。如,睡虎地秦墓秦简《田律》载:“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稾二石。”〔9〕(27-28)此条律文规定,每顷田地应缴纳的刍稾税,按照所受田地的数量缴纳,不论耕种与否,每顷地缴纳刍税三石、稾税二石,在该简文中,刍稾税征收的是实物税,但也可以折纳为钱币征收。秦汉时期的刍藁税还实行按土地优劣等级的不同征收的办法,这样则更为合理,如,张家山汉简《秦律十八种·田律》载: “入顷刍藁,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刍)二石; 藁皆二石。令各入其岁所有,毋入陈,不从令者罚黄金四两。收入刍藁,县各度一岁用刍藁,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藁。刍一石当十五钱,藁一石当五钱。”〔10〕该简文说明:第一,土地水源、肥瘦、平原山区、阳光、雨水等自然情况的不同将大大影响田地的产量,因此,秦汉政府根据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不同地段的田地征收不同的刍稾税,实行定额税制。该简文中因“上郡地恶”,刍稾税征收的定额也有所减少,上郡为“顷入刍二石”,其他地方则“顷入刍三石”,而稾税的征收均为二石。第二,刍藁税按实际田亩数征收,田多多征,田少少征,为定制。李恒全先生(2012)通过比较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田律》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入顷刍稾”条,他发现其田刍、田稾的征收标准均为“顷入刍三石、稾二石”,汉承秦制,秦至汉初田刍、田稾的征收标准没有变化。〔8〕

三、秦汉户税征收

户税是秦汉政府按户征收的赋税项目,是无论贫富全体编户齐民都应承担的赋税项目,属于户籍税性质。秦汉按户征收的户税包括名称有别但实质相同的两部分内容,一是按户征收的“户赋”;二是按户征收的“户刍”。户赋征收的基本形态是实物,户刍征收的基本形态是钱币,其物质形态虽然不同,但性质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井田制瓦解后,秦自商鞅变法即按户征收“户赋”。〔11〕近年出土的简牍有秦汉“户赋”的明确记载。如,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可( 何) 谓‘匿户’及‘敖童弗傅’? 匿户弗繇(徭)使,弗令出户赋之谓也。”〔9〕(222)“敖童弗傅”指已达到傅籍年龄的少年不去傅籍,此条律文的大意是,“匿户”及“敖童弗傅”就是隐藏人口,不征发徭役,不加役使,也不命缴纳户赋。这里,虽然户赋征收的对象、比例、数量、方式等情况不清楚,但秦已有“户赋”之征收确定无疑。但最近公布的里耶秦简则向我们透露了更多的秦户赋征收的信息。如,里耶秦简J1(8)518载:“卅四年启陵乡见户当出户赋者志:见户廿八户,当出茧十斤八两。”〔5〕(释文,三七)该简文大意是,秦始皇三十四年洞庭郡迁陵县启陵乡有农户二十八户,这二十八户家庭共交纳的户赋总额为十斤八两蚕茧,每户约交纳蚕茧三两八钱。该简文透露,秦户赋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实物。井田制瓦解后,宗族公社所有制解体,赋的征收单位变为个体家庭,按户征收户赋,正是赋税制度合乎逻辑的发展。〔8〕

在秦代,按户征收的户刍也是一种户税性质的税种。如里耶秦简J1(8)1165简载:“户刍钱六十四,卅五年。”〔5〕(释文,六二),该简文表明,秦还实行过按户征收户刍的做法,且户刍以钱币征收。又如《里耶秦简》简J1(8)559: “十月刍钱三百。”〔5〕(释文,三九)我们可了解两方面信息:第一,可据此推断出,每年十月可能是秦户刍征收的时间,但秦户刍征收标准我们仍不清楚。第二,秦汉时期不仅存在按田亩征收田刍、田稾的做法,还存在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户刍的做法。按田亩征收田租、田刍、田稾均属于土地税性质,而按户征收的户刍属于户税性质。里耶秦简还有一枚简是关于迁陵县府向洞庭郡府上交赋税的记载,可理解为县向郡缴纳的“户税”。J1(8)152号简载:“卅二年四月丙午朔甲寅,少内守是敢言之:廷下御史书,举事可为恒程者,洞庭上帬(裙)直(值)。书到言。今书已到,敢言之。”举:提出,恒:固定,程:限额,上;上交,帬:通裙,一种赋税名目,直:通值,此指金额。〔5〕(释文,十九)。该简是迁陵县主管财政的少内对县廷公文的回复。从赋税收敛形式看,秦迁陵县向洞庭郡实际上交的是钱,而不是帬(裙),帬(裙)只是一种赋税名目。因为上交洞庭郡的赋税金额经常变动,负有监郡之责的御史遂介入此事,将应上交金额予以固定。

〔参 考 文 献〕

〔1〕于琨奇.战国秦汉小农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7-78.

〔2〕张信通.秦汉乡里赋税制度和赋税征收〔J〕.中国经济史究,2012,(01):35-43.

〔3〕张金光.秦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4〕肖灿.从《数》的“舆田”、“税田”算题看秦田地租税制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1-14.

〔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6〕于振波.秦简所见田租的征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8-10.

〔7〕王文龙.秦及汉初算数书所见田租问题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1):18-20.

〔8〕李恒全.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时期的户税征收〔J〕.甘肃社会科学, 2012,(06):160-163.

〔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78.

十四五征文篇4

关键词:清史稿 清初 大臣传

《清史稿》是一部记录清朝历史的未定稿,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但由于《清史稿》成于众手,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校改,以致年月、事实、地名等错误往往可见。清初大臣在清朝人关前后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就《清史稿》卷225-230有关大臣传中发现的讹误,考证如下。

《劳萨传》

“崇德元年。偕吴松等赍书谕明松鹏路潘家口诸戍将。”(P9197)

按:《满汉名臣传-劳萨列传》:“崇德元年,偕参领吴拜等赍书入边。”(P80)《太宗实录》卷27天聪十年二月:“戊子,遣前锋将领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吴拜、苏达喇……赍书往明松棚路、潘家口、董家口、喜峰口四处书。”(P353)本传下文有“五年五月,与吴拜侦敌广宁边境”。《清史稿》卷230有吴拜传。

据以上文献记载,《清史稿》本传“吴松”误,当作“吴拜”。

又,据《太宗实录》,劳萨等赍书人边发生于天聪十年二月。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本传与《满汉名臣传》均称崇德元年,但此时尚未改元崇德,故此处当称“天聪十年二月”。

《图鲁什传》

“闰八月乙酉,遇大弼侦卒十五人,图鲁什单骑驰击,矢中其腹,犹力战不巳,斩二人,俘十三人。图鲁什创甚,上亲迎视之。丁亥,卒于军。”(P9200)

按:《满汉名臣传・图鲁什列传》:“单骑先驱,遇大弼侦卒十五人,接战,矢中其腹,犹力战不已。我兵至,生擒二人,余皆歼之。”(P51)《太宗实录》卷20天聪八年八月:“前锋将领图鲁什往宣府侦探,遇明哨卒十五人,单骑冲击之。矢中图鲁什腹,犹力战不休。我军继至,斩十三人,擒二人。图鲁什被创危笃。”(P260)《八旗通志初集》卷144《图鲁什传》同(P3741)。

据以上文献。本传称图鲁什“斩二人,俘十三人”恐有误,图鲁什“被创危笃”,斩二人且俘十三人似无可能,当从《满汉名臣传》与《太宗实录》,为后援兵所助,且为“斩十三人,擒二人”。

《顾纳岱传》

“二年二月,自成将刘元亮以千余人夜觇我师,顾纳岱出击败之。”(P9201)

按:《清史列传》卷4《顾纳岱传》:“三年二月,贼将刘方亮以兵千余,乘夜窥我营中有备,出击败之。”(P181)《满汉名臣传・觉罗拜山列传附顾纳岱》:“三年二月,贼将刘方亮以兵千余,乘夜窥我营中有备,出击败之。”(P88)。《清史稿》卷216《尼堪传》:“二年,师次潼关,自成将刘方亮出御,尼堪与巴雅喇纛章京图赖夹击之。获马三百余。”(P8970)《世祖实录》卷14顺治二年二月:“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等奏报:……二年正月初四日,贼将刘方亮领兵千余来窥我营。”(P124)《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1《图赖传》:“顺治元年,……明年,贼将刘方亮整兵千余来窥我营。”(P8222)

《清史列传》附王钟翰校勘记谓“‘方’原误作‘元”’。《清史稿》可能据原《清史列传》也作“刘元亮”,误,当作“刘方亮”。

又,据《世祖实录》,刘方亮窥营于顺治二年正月初四,多铎奏报于二月。本传作“二年二月”误,当作“二年正月”。《清史列传》、《满汉名臣传》作“三年二月”也误。

《达珠瑚传》

“达珠瑚初任牛录额真。从太祖伐鸟喇,斩级四千。从克西林屯,俘其人以归,追者至,还击败之,斩级五千。”(P9216)

按:《满汉名臣传・达珠瑚列传》分别作“斩级四十”,“斩级五十”(P219)。《钦定八旗通志》…卷175《达珠瑚传》:“从太祖高皇帝征乌拉,斩级四十。大兵克西林屯,俘其人以归,敌众追袭,达珠瑚还击败之,斩级五十。”(P667-159)《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2《达珠瑚传》分别作“斩级四十”,“斩级五十”(P8243)。

本传作“斩级四千”、“斩级五千”恐误,当据以上文献作“斩级四十”、“斩级五十”。

《鄂罗塞臣传》

“康熙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敏果。”(P9225)

按:《满汉名臣传・鄂罗塞臣列传》:“谥果敏。”(P154)《清史稿》卷171《诸臣封爵世表四》:“谥果敏。”(P5646)《皇朝文献通考》卷251:“谥果敏。”(P637-810)《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卷263《鄂罗塞臣传》:“康熙三年,卒;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果敏。”(P8279)

据以上记载,《清史稿》本传作“谥敏果”误,当作“谥果敏”。

《武赖传》

“三年,从贝勒岳话伐明,至山东,击败明内官冯永盛、总兵侯永禄等。”cP9240)

按:《清史稿》卷235《准塔传》:“三年八月,授蒙古固山额真。九月,从扬武大将军贝勒岳话等伐明,……击败明太监冯永盛、总兵侯世禄等。又与武赖败三屯营援兵。”(P9436)《满汉名臣传・武赖列传》:“破明内监冯永盛、总兵侯世禄等兵。”(P43)《明史》卷269有侯世禄传(P6928)。《崇祯实录》卷2崇祯二年:“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P210)《仁祖实录》卷22仁祖八年(崇祯三年):“宣府总兵右都督侯世禄领兵来援。”(P224)

《清史稿》本传作“侯永禄”误,当为“侯世禄”。

“顺治初,人关破李自成,三诏,进至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老乞休,寻卒。”(P9240)

按:《满汉名臣传・武赖列传》:“三遇恩诏,加至二等男。子世袭。寻以老乞休,病卒。”(P43)《钦定盛京通志》卷68:“七年,进爵二等男。以老致仕,寻卒。”(P502-437)《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5《武赖传》:“七年、九年,三遇恩诏。加至二等男,子世袭。寻以老乞休,病卒。”(P8315)《清史稿》卷172《诸臣封爵世表五上》:“九年正月,恩诏加至二等阿斯哈尼哈番。今汉文改为二等男。卒。”(P5883)

据以上文献,武赖最高爵位至二等男,本传作“进至一等阿斯哈尼哈番”误,当作二等。

《谭布传》

“授牛录章京,赐貂皮及人户。五年,擢十六大臣。”(P9244)

按:《满汉名臣传・谭布列传》:“五年三月,奏凯,分赐貂皮及人户,授骑都尉世职。”(P243)《太宗实录》卷52崇德五年七月:“谭布、阿哈尼堪、蓝拜、叶克书、禅珠、拜、及半个牛录章京英古、二分章京何托,俱为牛录章京。”(P692)

《清史稿》本传表述不确,谭布授牛录章京当在崇德五年七月。

《萨穆什喀传》

“尝以十二人逐敌山麓,斩百人,获五十三人,马、牛、羊千计。”(P9245)

按:《满汉名臣传・萨穆什喀列传》:“率十二人,追敌至山下,斩百人,获炮五十三,人、马、牛、羊千计。”(P41)《八旗通志初集》卷152《萨穆什喀传》:“征董夔时,萨木什喀仅率十二人,追敌至山下,杀其拜思噶尔辖扎穆吴巴什 等百余人,获火炮五十三,俘获人口、马牛羊千计。”(P3859)《太宗实录》卷一五天聪七年九月:“萨穆什喀往征东揆时,仅率十二人,兵单马疲,追敌至山下。杀拜思噶尔、扎穆吴巴什等百余人,获炮五十三位,人马牛羊千计。”(P208)

据以上文献记载,《清史稿》本传作“获五十三人”有误,“五十三”前脱“炮”字。“五十三”与“人”应断开,当作“获炮五十三,人、马、牛、羊千计”。

《夸札传》

“四年,从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讨吴三桂,其将夏国相屯萍乡,依山结寨。夸札率兵奋击,大破之,国相等弃资械走。”(P9255)

按:《满汉名臣传・布善列传》:“十四年,(夸札)随安亲王岳乐击逆贼吴三桂党夏国相于萍乡县。”(P316)《圣祖实录》卷59康熙十五年二月:“大将军和硕安亲王岳乐、统领大兵进剿逆贼,将抵萍乡。……破其十二寨,斩首万余级。伪将军夏国相弃印败走,遂复萍乡县。”(P776)《清史稿》卷6《圣祖本纪一》:“十五年二月戊寅,安亲王岳乐击三桂将于萍乡,败之,复萍乡。”(P191)《平定三逆方略》卷21康熙十五年二月:“己卯,总督董卫国奏大兵复萍乡。大将军安亲王岳乐统领大兵进剿逆贼,于是月十一日抵萍乡;相视形势,分兵四队。十五日,我兵前进,分路并击,大败贼众,破其十二寨、斩首万余级,复萍乡县,伪将军夏国相弃印走。”(P170)

《清史稿》本传上文即有“康熙十三年,……,下文为“十七年”,故“四年”误,当为“十五年二月”。据实录、本纪,《满汉名臣传》作“十四年”也误。

《明安达礼传》

“师阻壕。以守城兵出争桥,明安达礼迫明兵使引入城。”(P9268)

按:《清史列传》卷5《明安达礼传》:“我师凿壕驻守,敌兵出锦州城夺桥,明安达礼击却,毋使人城。”(P268)王钟翰校勘记认为原文脱“毋使”二字,据《文录》[7]卷五七改。(P336)《满汉名臣传・明安达礼传》据《清史列传》校勘记改作“毋使入城”(P375)。

本传“明兵”后脱“毋”字,可据补。

《阿济拜传》

“九年,上命巴牙喇纛额真布哈将八十人略明边,至宁远,俘九人,获马四、牛百余。”(P9282)

按:《满汉名臣传・阿济拜列传》:“九年,命护军统领布哈率八十人,略明边境,至宁远,擒七人,获马四十,牛百余。”(259)《太宗实录》卷26天聪九年十二月:“先是命布哈塔布囊、阿济拜为帅,率两黄旗蒙古护军八十人由边外人略宁远界,擒获七人,马四十,牛一百一十二。”(P333)

本传作“俘九人,获马四”有误,“七”误作“九”,“获马四”后脱“十”,当作“俘七人,马四十”。

《果尔沁传》

“师进次晚旧,得由榔以归。”(P9289)

按:《满汉名臣传・阿尔沙湖列传》:“大军次旧晚坡,缅人以由榔献,乃旋军。”(P316)《清史稿》卷236《爱心阿传》:“十二月,师次旧晚坡,去其庭六十里,缅甸使诣军前请遣兵薄城,当以桂王献。”(P9460)卷254、474均提及此事,且俱作“旧晚坡”。《小腆纪传》卷6:“十二月丙午朔,吴三桂驻兵缅甸之旧晚坡。……戊申(初三日)未刻,缅人绐上以定国兵至,即舁上暨太后、中宫以行。”(P106)《清史列传》卷80《吴三桂传》:“十二月,我兵次旧晚坡,离缅城六十里。……遂执由榔及其亲属献军前。”(P6636)

据以上文献,本传作“晚旧”误,当作“旧晚坡”。

《奇塔特彻尔贝传》

“吐谢图汗以六万人次扎济布拉,为腾机思声援。”(P9292)

按:《满汉名臣传・奇塔特彻尔贝列传》:“时喀尔喀部吐谢图汗以众二万拒大军于扎济布拉克。”(P347)《钦定盛京通志》⑨卷76:“喀尔喀部土谢图汗以众二万拒战于扎济布拉克。”(P502--607)《钦定八旗通志》⑩》卷188《奇塔特彻尔贝传》也作“二万”(P667-415)。

《清史稿》本传作“六万人”误,当作“二万”。

《阿什达尔汉传》

“六年,从贝勒济尔哈朗、萨哈磷如蒙古鞫狱。”(P9307)

按:《清史稿》卷228《尼堪传》:“七年,从诸贝勒按狱蒙古诸部,牛录额真阿什达尔汉以所赍敕二十道付尼堪,尼堪以授从者,失其九。”(P9259)《满汉名臣传・阿什达尔汉列传》:“七年六月,随贝勒济尔哈朗、萨哈磷鞫狱蒙古部。”(P68)《清史列传》同(P194)。《太宗实录》卷14天聪七年六月:“先是命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往外藩蒙古处审事定制。以御玺敕谕二十道付阿什达尔汉。”(P199)

据以上文献记载,本传作“六年”误,当为“七年”。

《固三泰传》

“克阳平、朝阳诸关。”(P9311)

按:《满汉名臣传・固三泰列传》:“攻克阳平关及朝天关。”(P210)《钦定八旗通志》卷178《固三泰传》:“攻克阳平关及朝天关,趋保宁。”(P667--227)《圣祖实录》卷47康熙十三年五月:“阵斩吴逆亲军守备一员、贼兵七千余。生擒从逆守备王道成,追杀十余里。遂克朝天关。”(P621)《清史稿》卷6《圣祖本纪一》康熙十三年五月:“戊寅,安西将军赫业等败吴之茂于札阁堡,复朝天关。”(P187)《清史稿》卷276《音泰传》:“康熙十三年,副都统佛尼勒讨吴三桂将谭宏、吴之茂、王屏藩等,音泰隶麾下。师自汉中进克阳平朝天关。”(P10078)另,卷254、255、258多次提及“朝天关”。

据以上文献记载,本传作“朝阳”误,当作“朝天”。

《纳海传》

“从伐明,与席特库等以步兵四千击败明阳和骑兵,斩级二百,获马六十余。”(P9313)

按:“以步兵四千”于《满汉名臣传・喀山列传》作“率四十人”(P276)。《太宗实录》卷20天聪八年:“御前侍卫及前锋将领席特库、纳海洪科等四十人击败阳和骑兵九百,斩首二百级。”(P261)《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5《喀山传》:“天聪八年,从征明大同。与前锋参领席特库等率四十人击败阳和敌骑,斩级二百,获马六十余。”(P8324)

《清史稿》本传作“四千”有误,当作“四十”。

《通嘉传》

“于七据栖霞、炬山两(为一字,左山右商,即“”字)山为乱。“(P932I)

按:《满汉名臣传・康喀勒列传》:“顺治十八年,山东土贼于七踞栖霞县之炬蜗作乱。“(P326)《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4《将帅四》:“顺治十八年,山东土贼子七踞栖霞县之炬嵋作乱。”(P8291)《清史稿》卷61《地理八》:栖霞东有蜗山。(P2060)《清史稿》卷242《济席哈传》:“讨栖霞土寇于七,击破所据炬嵋山寨。”(P9574)

《清史稿》本传误,当作“炬嵋山”。

参考文献:

[1]文渊阁四库全书,(以下简称《四库》),史部425政书类

[2]《四库》,史部395政书类

[3]钞本明实录(第25册),线装书局,2005

[4]《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第十四册

[5]《四库》,史部260地理类

[6]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104册

[7]即《太宗文皇帝实录》

[8]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83册

十四五征文篇5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征兵及其相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征兵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被征集服现役的公民及其家属,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民政府的优待。

第四条本县的征兵工作在县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的领导下,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组织实施。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街镇乡,应当根据县人民政府的部署,办理本单位和本地区的征兵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市和本县有关征兵工作规定,公开征集条件和程序,设立举报信箱和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各地区和各单位应当向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依法服兵役的教育,认真做好应征公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应征。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兵役机关应加强对接兵干部的管理,积极发挥接兵干部的作用。

第八条对在征兵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和县兵役机关及以上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章平时准备

第九条县兵役机关按照规定,在每年6月30日以前,组织对当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以下简称适龄公民)进行兵役登记,确定其服兵役能力。

街镇乡人民武装部或者县兵役机关确定的工作机构,具体承办本地区、本单位的兵役登记工作,基层公安、卫生、教育、劳动、工商等机构应予以配合。

第十条兵役登记前,县人民武装部兵役登记通告,街镇乡人民武装部应掌握本地区适龄公民数量及分布情况。

兵役登记期间,街镇乡和适龄公民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兵役登记站。兵役登记工作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适龄公民进行目测、病史调查和政治、文化、身份审查后办理兵役登记手续,依法确定其应服兵役、缓服兵役、免服兵役和不得服兵役。

兵役登记工作应当在1个月内完成。

第十一条兵役登记应当由适龄公民本人按照县兵役机关的安排,持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历证明,到户籍所在地的兵役登记站进行兵役登记。因特殊情况本人不能前往登记的,可书面委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代为登记。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参加兵役登记的,应查明原因限期予以补登。

对往年已经兵役登记的适龄公民,在兵役登记期间,基层单位进行核对,掌握变动情况,不再重复登记。

第十二条经兵役登记和初步审查合格的,称应征公民,由县兵役机关发给兵役证。

兵役证由应征公民自行保管。遗失、损坏兵役证的,应及时向县兵役机关申请补发。

应征公民在外出务工、就业、就学、申请出境时,应向有关部门或单位出示兵役证,有关部门或单位须查验后方能办理相关手续。

应征公民变更户籍所在地,应及时到发证单位办理兵役登记变更手续,并到现户籍所在地街镇乡人民武装部重新登记。

第十三条在适龄公民进行兵役登记的基础上,应按照上年度征兵任务的3至5倍,选定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文化程度高的应征公民为当年预定征集的对象(以下简称预征对象)。

预征对象的选定应坚持全面衡量、合理负担、集体研究、择优选定的原则,实行村(居)委会、街镇乡和县兵役机关三级把关责任制。

(一)村(居)委会应当按照规定的数额、时间和标准,向街镇乡推荐预征对象。

(二)街镇乡应当对村(居)委会推荐的预征对象进行审查,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向县兵役机关推荐预征对象;

(三)县兵役机关对街镇乡推荐的预征对象,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核,确定本县当年的预征对象。

街镇乡应将本地区经县兵役机关确定的预征对象名单张榜公布,并由县征兵办公室下达书面通知预征对象本人及所在单位。

当年选定的预征对象,在征集期间未经市、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批准不得出境。

第十四条县兵役机关建立预征对象管理考查制度,及时掌握预征对象的有关情况。

对预征对象的管理考查,由县兵役机关和街镇乡、企业事业单位的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干部负责,当地公安、卫生、教育、劳动、工商等部门应予以配合。

对预征对象管理考查的重点,是了解掌握其现实表现、身体状况、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及其变动情况。

专职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干部应定期对预征对象进行家访,向有关部门和群众调查了解预征对象的情况。街镇乡人民武装部应当每两个月、县兵役机关应当每季度分析研究预征对象的情况。对情况发生变化、不符合预征对象条件的,应按程序及时进行更换。

街镇乡人民武装部应与预征对象及其家庭建立双向联系制度。预征对象离开常住户口所在的街镇乡1个月以上的,应当向所在地的街镇乡人民武装部报告去向,确定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按照街镇乡人民武装部的通知及时返回;预征对象本人应积极主动报名,接受挑选,并按县征办发的通知按时到户口所在地进行应征。预征对象所在的村(居)委会、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督促其按时应征。

第十五条确定上站体检人员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征兵开始前,县兵役机关应按不低于本年度征兵任务3倍的比例确定本地区的上站体检人员总数;

(二)街镇乡人民武装部应根据上级确定的数额,在预征对象中择优推荐本地区的上站体检人员;

(三)县兵役机关应对街镇乡人民武装部推荐的上站体检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应按程序及时更换。

第三章组织计划

第**条征兵的组织计划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兵役机关负责,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具体承办。

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设立秘书计划组,由兵役机关和县民政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征兵工作计划,拟制征兵工作文书,划分补兵地区。

第十七条征兵任务的分配,以各街镇乡人口和应征公民数量为基础,兼顾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情况,做到兵役负担相对合理。

第十八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在征兵开始前将补兵地区划分到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

第十九条填写《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的相关内容,应以《应征公民政治审查表》为准,逐字核对,做到字迹清楚、工整,不得涂改、污损。

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的印章和《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等,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秘书计划组落实专人管理,严格使用审批制度。

第二十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办公手段,加强征兵工作自动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章体格检查

第二十一条征兵体格检查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实施。

第二十二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在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或便于组织实施的场所设立征兵体格检查站,所需的医疗设备由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保障。

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统一抽调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医务人员组成征兵体格检查组,具体办理全县征兵体格检查工作。体格检查组一般由15至17人组成,有征兵体格检查经验的医师应不少于1/3,主检医师应由有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医务人员担任。

征兵开始前,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体检组对负责体格检查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二十三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根据本年度的征兵任务,有计划地安排上站体检人员进行体格检查。

街镇乡人民武装部应当根据下达的送检任务,组织上站体检人员到征兵体格检查站参加体格检查。

上站体检人员在接到体格检查通知后,必须按要求参加体格检查,如实反映健康状况。

对上站体检人员按照体格检查项目和程序逐科进行检查,实行单科淘汰。经过各科检查的上站体检人员,由主检医师作出结论。

第二十四条征兵体格检查站实行封闭式管理,工作人员挂牌上岗。

征兵体格检查应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方法和《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进行,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

严禁进行有损上站体检人员身心健康的检查,上站体检人员的个人隐私依法受到保护,其体格检查情况不得对外公布。

第二十五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统一安排接兵干部中的有关人员参加其补兵地区上站体检人员的体格检查工作。接兵部队的医务人员或负责人可参加主检室工作,了解受检对象的体格情况。

第五章政治审查

第二**条征兵政治审查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同级公安机关具体实施。

第二十七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从公安机关、兵役机关和教育等有关部门抽调政治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政治审查工作组,由公安机关的有关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地区征兵政治审查的组织指导工作。

街镇乡和村(居)委会以及有征集任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应分工领导并组织人员负责征兵政治审查工作。

有关单位和公民对征兵的政治审查工作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情况。

征兵开始前,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政审组统一安排组织负责政治审查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二十八条征兵政治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经体格检查合格的应征公民的年龄、户别、职业、现实表现、、文化程度、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

第二十九条征兵政治审查工作实行村(居)委会、街镇乡、县三级政审和区域联审制度,并实行谁审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

(一)村(居)委会、学校和公安派出所,应对经体格检查合格的应征公民的政治情况进行审查,签署审查意见;

(二)街镇乡应对村(居)委会、学校和公安派出所的审查意见进行复审,签署审查意见;

(三)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会同司法、教育、工商、税务等部门,对应征公民进行政治联审,签署政治审查结论。

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政治审查程序和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特种政治条件兵的政治审查工作,应当按照规定的条件和要求,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单独组织力量进行审查。

第三十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统一安排接兵干部对符合政治条件的应征公民进行走访调查,并对其反映的情况予以复查和解决。

对符合政治条件的应征公民进行走访调查,由街镇乡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民兵干部和接兵干部同行,不准单独走访或单独一方召见符合政治条件的应征公民或其家属。

第三十一条政治审查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征兵政治审查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征兵工作纪律。

应征公民的政治审查情况,不得对外公布。

第六章审定新兵

第三十二条审定新兵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审定新兵应坚持全面衡量、择优选择和集体审定的原则。

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审定新兵,由政府主管领导、兵役机关、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人员以及接兵部队负责人参加,依据军兵种对兵员的要求和应征公民所在地的街镇乡的意见,对符合征集条件的应征公民进行全面衡量,择优批准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壮、文化程度高的应征公民服现役。

革命烈士和革命伤残军人的子女、兄弟姐妹,本人自愿应征且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批准入伍。

待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本人自愿应征且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批准入伍。

依法应当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院校就学的学生的征集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街镇乡和村(居)委会对预定新兵和已审定新兵名单,应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新兵,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及时调查;确有问题的,应依法予以更换。

第三十五条有关单位应当按时向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移交被批准入伍的新兵的档案材料。

第三**条被批准入伍的新兵,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负责办理入伍手续,发给《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

第三十七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在调整有关街镇乡新兵征集任务时,有关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征兵办公室应按照调整通知书的要求进行办理。

第七章被装发放

第三十八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对上级调拨的被装认真核查,造册登记,妥善保管。

第三十九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在新兵交接前,应统一将新兵被装发给新兵本人,现场组织试穿,做到衣履适体。

新兵被装发放时,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通知有关接兵干部到场协助。

第八章交接和起运

第四十条新兵起运前,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根据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的通知,会同运输部门,根据部队提供的情况,制定新兵运输计划,明确各个部队新兵起运时间和乘车地点,并按时通知相关街镇乡和接兵部队。

第四十一条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根据新兵运输计划适时组织新兵集中,做好交接和起运准备。

新兵集中和交接的地点可选择在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或其他便于组织交接起运、食宿条件较好的地方。

新兵应以街镇乡为单位统一组织送往集中地点。

第四十二条新兵集中期间,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会同接兵干部加强对新兵的管理,进行乘车编组和安全常识教育。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对新兵进行复(抽)查;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应依法予以更换。

第四十三条新兵交接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在新兵交接前做好新兵档案整理工作,编制《新兵花名册》;

(二)交接双方应按照《新兵花名册》当面查点人数,核查档案材料。档案材料核对无误后,由征兵办公室密封移交接兵部队,交接双方在《新兵花名册》上签名盖章;

(三)新兵交接手续,应在起运前一天一次办理完毕。

第四十四条新兵起运时,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当会同当地公安、运输等部门协助接兵部队将本地区的新兵安全、准时送达指定的乘车地点。必要时,可组织欢送。

第四十五条新兵必须按照运输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起运完毕,不得提前或延后。

第九章善后

第四**条新兵在到达部队后进行检疫、复查期间,发现因身体、政治情况不符合条件,不宜在部队服现役的,作退兵处理。

退兵的期限,按照《征兵工作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经复查、复审,确属不合格的,由街镇乡领回,注销其入伍手续,当地公安机关应予落户。除本规定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外,原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原单位应当准予复工、复职;原是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原院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准予复学;原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办理。

退回的新兵属政治问题的,由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所在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八条每年征兵工作结束后,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征兵办公室应对年度征兵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将征兵工作总结按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建立健全征兵工作资料,搞好政治审查、体格检查、审定新兵及新兵数量质量统计汇总,《新兵数质量统计表》随征兵工作总结一并上报。

新兵的兵役登记、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和审定新兵等资料,由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统一保管,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

第五十条每年征兵工作结束后,县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应对《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的使用情况进行清查,并向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核报。

第五十一条各级兵役机关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义务兵家属的优待工作。

征兵工作结束1个月内,县兵役机关应将《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存根和《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发放登记名单的副本交同级民政部门,作为办理《优待安置证》的依据。

第十章经费保障

第五十二条征兵和兵役登记工作所需经费由县人民政府负责保障,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保障本级所需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开展征兵和兵役登记工作所需的办公用房、车辆和通信器材等设施设备的使用。

第五十三条征兵和兵役登记工作预算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

第五十四条新兵集中期间的住宿、交通等费用,在与部队办理交接之前,从征兵经费中开支;从部队接收之日起,由部队负责开支。

第五十五条部队退回不合格新兵的费用,在与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办理退兵手续之前,由部队负责开支;在办理退兵手续之后,由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开支。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五**条依法应当履行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由县兵役机关处3000元以上20000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逃避、拒绝兵役登记的;

(二)逃避、拒绝被确定为预征对象或者确定为预征对象不接受、不服从管理及应征期间不参加应征的;

(三)在体检、政审中隐瞒真实情况,制造假像,以达到逃避服兵役或参军入伍为目的的;

(四)被批准入伍后拒绝到部队服役的;

(五)到部队后因思想原因被退回的。

有前五项行为之一,拒不改正的,在两年内依法不得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不得出国或者升学,不得办理工商营业证照、外出务工证件。有前五项行为之一的,由县兵役机关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情节较轻的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处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转借、涂改、伪造兵役证的,由县兵役机关责令改正,转借处200元以上300元以下、涂改处300元以上400元以下、伪造处4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由县兵役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可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由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一)阻挠适龄公民参加兵役登记、体格检查或者应征入伍的;

(二)隐瞒适龄公民人数或者不接受征兵任务的;

(三)不实施或者不配合有关部门对应征公民进行体格检查、政治审查的;

(四)隐瞒情况、弄虚作假以及采取其他手段庇护公民逃避服兵役的;

(五)在规定期限内录用有第五**条五项包括的人员的适龄公民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或批准其出国和升学的,办理工商营业证照、外出务工证件的;

(六)在兵员征集期间组织预征对象外出或批准预征对象外出而不明确要求预征对象应征期间及时返回应征的。

第五十九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征兵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一)收受贿赂的;

(二)或者的;

(三)的。

第六十条违反本办法,由县人民政府兵役机关予以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第六十一条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依据本办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县人民政府兵役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请强制执行。

第十二章城镇退役士兵(士官)的安置

第六十二条县人民政府对城镇退役士兵(士官)的安置按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自谋职业。

第十三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战时征集兵员,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决定执行。

县人民武装部兼县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

十四五征文篇6

第一条为了切实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商洛市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中省市关于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丹凤县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是指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房屋密度大、建筑质量差、使用年限久、安全隐患多、市政设施不完善、环境条件脏乱差的集中成片居住区域(包括国有土地上棚户区和集体土地上棚户区)。

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改造,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县城总体规划、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大重点区域规划、商於古道文化景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棚户区进行综合改造的行为。

第四条县委、县政府成立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审定全县棚户区改造有关政策规定、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改造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棚户区改造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棚改办)负责研究、拟定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文件,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棚户区改造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负责改造项目方案审核、计划下达、贷款申报和进度督查,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牵头棚户区改造项目考核奖惩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五条县政府负责全县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县棚改办负责全县范围内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

县级有关部门和各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供水、供热、供电、供气、通讯等经营企业,应当配合、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

第六条棚户区改造按照“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安置、改善民生,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依法征收、营造和谐”的原则进行。

第七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四大重点区域规划、商於古道文化景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八条县棚改办应会同县级有关部门,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四大重点区域规划和商於古道文化景区规划,编制棚户区改造总体规划,经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经批准的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九条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且项目用地基本具备建设条件的,应当与棚户区改造同步进行。

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配套设施应与安置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十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主体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县住建局审查批准。

主要地段、文物景点周边等重要地段的改造规划,应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后报县政府批准。涉及文物保护的应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对确需调整规划指标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参照《商洛市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应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合理规划选址,科学设定户型面积。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县棚改办根据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全县棚户区改造年度实施计划。

对存在社会公共安全隐患或重点项目建设需要,确需改造的棚户区项目,可以优先纳入改造计划。

国有企业实施或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应按有关规定报县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申报确定程序为:

(一)项目建设单位向县棚改办提交书面改造申请和改造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改造模式、投资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方案、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及成本测算等附件。

(二)县棚改办审查全县棚改项目申报材料。

(三)县棚改办汇总全县棚改项目并报县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审定后由县棚改办向市棚改办申报,争取列入计划。

(四)县棚改办依据市棚改办给我县下达的实施计划,向各项目建设单位下达实施计划。

第十五条项目建设单位持项目实施计划批文及其他有关资料,向县发改、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申请办理项目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环评报告等相关手续。

第十六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应建立健全用地情况调查、房屋确权测量、征收安置补偿等档案,实行台账式管理,并将各户补偿情况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人公布。将征收房屋的图文影像资料同时建档,一户一档。

第十七条已列入计划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不得擅自变更调整。确需调整的,须按程序报批。

第四章土地利用

第十八条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全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优先安排,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应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单列指标。县国土局应在每年第三季度末汇总下一年度棚户区改造用地规模并编制计划,提前申报用地指标。

第十九条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中涉及的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市政公用设施通过划拨方式供地。其他用地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

第五章征收补偿

第二十条征收棚户区改造范围内的房屋,按照《丹凤县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标准》执行。

第二十一条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标准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论证,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按程序公示期满(不少于30日),并得到改造区域多数群众同意后,由县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第二十二条多数被征收人对征收补偿标准有异议的,县政府组织由被征收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并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第二十三条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征收补偿费用应当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房屋征收决定应当及时公告,载明征收补偿方案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权利等事项。

第二十四条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房屋征收部门将拟征收项目的名称、范围、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选定方式等相关事项在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并告知被征收人有协商选定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权利,被征收人应在5日内协商选定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被征收房屋所在地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可组织被征收人协商选定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

被征收人在5日内协商选定评估机构不成的,按照《陕西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房地产评估机构选定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委托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必须入户对被征收房屋进行实地查勘,必要时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取得相关资料,逐户出具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予以公布。

第二十六条被征收人对评估报告无异议的,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应在规定期限内与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征收补偿协议签订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约定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讼。

被征收人对评估报告有异议,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在规定期限内达不成征收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人房屋产权不明确的,由县政府依法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棚户区改造范围内予以公告。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又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县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棚户区改造房屋补偿安置实行“产权调换与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被征收人可以自主选择。鼓励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由被征收人采取购买现房的方式进行安置。

第二十九条被征收人选择产权调换的,按照先签约、先搬迁、先选房的原则进行实物安置,同期签约、同期搬迁的以抽签、摇号等随机方式确定安置房选房顺序。

第三十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实行征收、招商、建设相分离的办法。各镇人民政府是本辖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的实施主体,招商、建设主体由县政府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第六章建设管理

第三十一条棚户区改造房屋拆除工作由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各镇人民政府配合。

第三十二条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垃圾清理应严格按照县城管局审批的时间、路线组织清运,不得随意拉运倾倒,影响市容环境,妨碍交通秩序。

第三十三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商品房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执行国家工程建设的强制性标准和施工技术规范。

第三十四条安置房小区应保证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做好小区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确保功能完善,环境整洁。

第三十五条棚户区改造项目竣工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综合验收。项目建设单位应向回迁安置户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商品房开发部分,应执行预售许可证制度。

第三十六条安置房小区公共服务物业用房应按《陕西省物业管理条例》相关标准设置,并与安置住房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三十七条安置住房设计方案经审定后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变更设计的,应当经设计单位同意并出具正式变更文件,由项目实施单位报县棚改办审核公示无异议后实施。变更内容较大的,应提请领导小组批准。

第七章资金筹措管理

第三十八条县住建(棚改)、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棚户区改造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省专项补助资金支持。

第三十九条县财政应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公用事业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支出。

棚户区改造项目中收取的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的房屋征收货币补偿、安置房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第四十条县棚改办和棚户区改造贷款用款人应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棚户区改造。

第四十一条县有关部门应积极落实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各项支持政策,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

第四十二条县财政应将贷款合同约定的还本付息数额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确保按期还本付息。

第四十三条县财政按照“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跟踪问效”的原则,加强对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专项用于补助政府主导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包括拆迁、安置、建设以及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开支,不得用于其它住房开发和经营性设施建设支出。

第八章优惠政策

第四十四条棚户区改造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第四十五条县税务部门要落实好国务院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税收优惠政策。

(一)对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改造安置住房经营管理单位、开发商与改造安置住房相关的印花税以及购买安置住房的个人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

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设安置住房的,依据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协议或棚户区改造合同(协议),按改造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改造安置住房房源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三)对经营管理单位回购已分配的改造安置住房继续作为改造安置房源的,免征契税。

(四)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改造安置住房,按1%的税率计征契税;购买超过90平方米,但符合普通住房标准的改造安置住房,按法定税率减半计征契税。

(五)个人因房屋被征收而取得货币补偿并用于购买改造安置住房,或因房屋被征收而进行房屋产权调换并取得改造安置住房,按有关规定减免契税。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按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四十六条电力、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及供水、供气等企业要按照相关政策对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给予50%的减免。

第九章督查考核

第四十七条县政府将棚户区改造工作纳入对各镇和县级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行月检查排名、季点评通报、年度考核奖惩。

第四十八条对未按进度要求完成年度工作任务或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责任单位,除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县政府将按照有关程序对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

第四十九条县审计局应当加强对棚户区改造资金的审计监督。县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出现的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行政问责力度。

第十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棚户区改造应当依法征收、文明搬迁。实施单位在改造过程中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弄虚作假,发生侵占、私分国有、集体资产等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棚户区改造实施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改造,未按照方案进行改造,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方案的,县政府将依法进行处理。

第五十二条在实施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违反土地、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理。

第五十三条棚户区改造管理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对、、的,依法依规给予党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五征文篇7

在结束这期特别策划时,让我们再一次回望当年血雨腥风的中缅印战场,向中国远征军行一个崇敬的注目礼——

一九四一年

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9日,英、美相继对日宣战,中国政府发表对日、德、意宣战文告。英、美、中、加、荷、澳、新(西兰)、法等国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形成,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22日,令第五、第六两军入缅,归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指挥。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筹建中国远征军,准备入缅作战。

一九四二年

1月4日,电请罗斯福指定一亲信将领,担任中国战区联军统帅部参谋长。14日,经马歇尔推荐,由史迪威担任联军统帅部参谋长。

2月1日,令第六军入缅后归该军军长甘丽初指挥。2日,又令第六军入缅后归英国方面指挥。25日,令第五军由滇西进入缅甸之同古及其以南地区,第六军由昆明经保山从泰缅边境前进,两军均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杜由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不久,胡敦改任参谋长,总司令由亚历山大接任。

3月8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二师到达东吁(东瓜、同古)。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日军侵占仰光。

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职,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

3月20日,同古序战开始,激战十二日,予敌重创,此时新编第二十二师由叶达西方面向敌猛攻,敌势受挫。29日,远征军放弃同古,突围北撤。

4月17日,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共七千余人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18日,中国远征军以新编第三十八师之一部驰援仁安羌被围之英缅军,将敌第三十三师团先头部队击溃,英缅军全部解围,救出被俘英军、美教士和记者五百余人,以及驮马千余匹。捷报轰动英伦三岛,以后英方曾向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团长孙继先等颁发勋章。24日,远征军第二师克复棠吉,敌大部东窜。

5月18日,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在突围中负重伤,团长柳树人、刘杰阵亡。26日,戴安澜师长伤重不治殉国。

6月10日,林蔚率参谋团人员离保山回昆明。中国远征军此次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损失奇重,计入缅时约十万兵员,此时仅余四万左右。

一九四三年

4月,中国远征军(又称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在楚雄成立,陈诚任司令长官(10月由卫立煌接任)。

5月,军事委员会驻滇干训团在昆明成立。同时在印度设立兰姆伽训练学校。当时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决定给予中国十二个军(一说十三个军)的美械装备。

6月29日,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

10月10日,史迪威令中国驻印军向大龙河西岸敌据点进攻,随军派出工兵部队,修筑中印公路。

11月1日至12月18日,新编第三十八师先后占领拉苏、新平洋等地,攻占敌重要据点于邦。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至26日结束,作出了在缅甸发动对日作战的决定,并签署了开罗宣言。

12月下旬,新编第三十八师向敌加强攻击,敌向大龙河东岸退去,西岸敌各据点先后被攻克,中国驻印军取得第一次反攻作战的胜利。中印公路亦修通至新平洋。同时,新编第二十二师第六十五团向打洛推进。

一九四四年

1月9日至31日,中国驻印军右路新编第二十二师渡过大奈河,沿左岸开路前进;向敌发起猛攻,经数日激战,毙敌官兵约二百人;攻占打洛。左路之新编第三十八师先后渡过大奈河和大龙河,肃清孟阳河之敌。

2月1日至3月29日,中国军队先后进占太伯卡及甘卡,夺取敌交通要点;攻克腰班卡、拉征卡、拉貌卡等敌据点;分左右两翼继续向南推进,战车营也同时配合行动。美军一个支队(约步兵一个团)亦在中国军队左侧向瓦鲁班推进;经激烈战斗后攻占孟关,毙伤敌八百余。战车营亦攻抵宁库卡,先后共歼敌一千四百余,敌第十八师团主力被击破;占领瓦鲁班东北之拉干卡;激战两昼夜,中国军队占领瓦鲁班和秦诺;战车营和新编第二十二师攻占丁高沙坎;攻克天险坚布山隘;攻占高鲁阳;进占沙杜渣。至此,胡康河谷战役胜利结束。

4月4日,中国远征军向孟拱河谷守敌部署进攻,经十五天激战,新编第二十二师、新编第三十八师先后攻占瓦康至丁克林之线。

5月4日至17日,新编第二十二师攻占英开塘。中国军队为配合驻印军缅北反攻作战,打通中印公路,分七处强渡怒江。驻印军第五十师第一五团和新编第三十八师第八十八团,在美军支队配合下,攻占密支那西机场。

6月25日,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经两昼夜激战,占领孟拱。孟拱河谷战斗历时三余月,至此胜利结束。此役歼灭敌第十八师团,重创其第二师团第四联队,第五十三师团第一二八、一五一联队,第五十六师团第一四六联队。从此中国驻印军控制了缅北整个战局,奠定了反攻作战的胜利基础。

7月6日,密支那攻防战已达四十余日,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郑洞国到密城前线视察,决定于“七·七”抗战七周年纪念日向守敌发动全面进攻。

8月5日,中国驻印军在盟军协同下,攻克密支那,全歼守敌。

9月8日,中国远征军攻占松山。14日,中国远征军攻克腾冲。

10月初,中国驻印军继续向八莫推进。

11月3日,中国远征军各部协力攻克龙陵,继续向芒市推进。20日,中国远征军第六军攻克芒市。 21日,新编第二十二师攻克东瓜。

12月15日,新编第三十八师主力攻克缅甸八莫。

一九四五年

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于畹町附近之芒友。中印公路完全打通。28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和盟军于畹町举行会师典礼。

2月20日,新编第三十师主力攻克新维。23日,第五十师攻占南图(南都)。

3月30日,第五十师与英军在乔梅会师。

十四五征文篇8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第三章 农牧用地

第四章 林业和保护区用地

第五章 水域和水利用地

第六章 工业、交通用地

第七章 城镇用地

第八章 国有储备土地

第九章 国家建设征、拨用土地

第十章 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土地管理机构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合理地利用和科学地管理土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法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基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管好、用好土地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重要职责。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省行政辖区内一切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原、荒地、荒山、水域、各种保护区和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财贸、文教、国防等用地。

凡属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定和变更,土地保护、利用和规划,土地征用和拨用,以及土地纠纷的处理等,都必须执行本条例。

第四条 全省土地由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按行政辖区统一管理。

县(市)以上人民政府,须查清辖区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状况,并根据土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修改,须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第五条 国家拨给国营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城镇建设已经使用的土地;国家建设依法征用的土地;国家拨给机关、企事业、部队农副业生产和职工家属生产队使用的土地;经批准拨给社队使用的国有宜林荒山、荒地和草原、水面;国家建设征而未用和机关、企事业、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停办后交给社队使用的土地;未经划拨的荒地、荒山、草原、林地、水面等土地,均属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简称国有土地,下同)。

一九六二年九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颁布时确认的生产队经营的土地(包括社员宅基地、自留地)和以后经批准开垦的耕地,以及县(市)以上人民政府确认的生产队使用土地范围内的小片荒山、荒地、林地、草原、水面等土地,均属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简称集体所有土地,下同)。其中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归生产队集体所有;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归生产大队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举办的集体企事业用地,分别归公社、大队集体所有,但其中占用生产队的仍为生产队集体所有。

第六条 为了确认和保障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城乡一切土地所有、使用单位必须向土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报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

土地证所确认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七条 禁止买卖、出租和擅自转让土地。凡需变更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必须经过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管理机关划拨、登记。

第八条 因地界不清、地权不明引起的土地纠纷,须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各方就地协商解决。经协商解决不了的,属于市、县所属单位间的纠纷,由市、县人民政府裁决;属于市、县间或市、县与行政公署以上所属单位间的纠纷,由行政公署组织有关各方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报省人民政府裁决,或由省授权行政公署裁决;省辖市、行政公署之间的纠纷,协商解决不了的,由省人民政府裁决。在土地纠纷解决前,任何一方都不得抢占土地;已开垦的耕地,应维持现状,由原开垦单位暂时耕种,避免荒芜。

土地纠纷一经裁决,有关各方必须认真执行,并于裁决文件规定的期限内,在现场落实地界,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第九条 土地使用单位之间需要串换土地时,要本着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共同制定调剂土地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土地管理机关重新进行登记,更改土地证。

第三章 农牧用地

第十条 国营农、牧场和农村社队以及其他农牧业生产单位(简称农、牧业生产单位,下同),要在县(市)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土地使用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需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农、牧业生产单位制定或修改的土地利用规划,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农、牧业生产单位要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保护自然资源。开垦荒地不准毁坏森林、草原,不准破坏苇塘、野生中药材基地和水产资源,不准妨碍蓄洪、泄洪。十五度以上的坡地,沙荒地,经政府划定的江河行洪区、水库、涝区上游的水土保持用地和堤防、闸坝等水利工程保护用地,禁止开荒。

第十二条 凡有草原(包括草山、草坡)的农、牧业生产单位,要加强草原管理,保护、培育草原资源。在草原采挖药材,要随挖随填平;严禁乱挖草皮和砂土;要有计划地搞好草原建设,改良草质,更新草原。

第十三条 农、牧业生产单位要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制定居民点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安排建房用地。集体和个人建房用地,要充分利用荒坡、荒山、荒地或闲置宅基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国营农、牧业生产单位,须经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报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备案;社队和其他农、牧业生产单位,须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居民点建设用地要加强管理。农村社员新建房屋宅基地,每户不得超过三百五十平方米;城镇郊区,每户不得超过二百五十平方米,各市、县要从严掌握,可结合本地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现有超过上述标准的宅基地,要根据居民点建设规划逐步进行调整,调整前,暂顶自留地。国营农牧业生产单位职工建房用地,可参照上述标准,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具体规定,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四条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兴办集体企业和福利事业,需占用生产队土地时,十亩以下须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超过十亩的,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核,报请行政公署批准。所占土地可用公社或大队所有土地串换,亦可参照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标准,付给被占地生产队土地补偿费。

第十五条 机关、工矿、部队等单位兴办农副业生产基地,要在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范围内,自力垦荒建场,不准占用农、牧业生产单位的耕地。

第十六条 农、牧业生产单位从事商品性砖、瓦、砂、石、土的生产用地,必须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占用耕地的,开采前要先把表土保存好,开采后要及时恢复利用,不准废弃。

第四章 林业和保护区用地

第十七条 按照审批权限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确认的国营林业局、林场范围内的土地,归国营林业局、林场使用。

农、牧业生产单位需要使用上述范围内的荒地、草原进行农、牧业生产时,必须经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并附国营林业局或林业行政部门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城乡一切土地使用单位,都要在本单位土地使用范围内,充分利用荒山、荒地、闲田隙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复被率。

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划给农、牧业生产单位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社员造林地,只准造林,不准改作它用。

第十九条 设在林区和其他地区的各种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区、风景区、疗养区的土地使用范围,以及上述范围内现有生产、建设单位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权利和义务,统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章 水域和水利用地

第二十条 江河湖泊、水库蓄水区等天然、人工水域,由水利、水产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保护,防止洪涝灾害,合理开发利用。

第二十一条 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确认的国营渔场范围内的土地,由国营渔场使用。

经批准定期经营天然泡沼的生产单位,在泡沼干涸期,有权继续使用。

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各类水利工程保护用地,由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使用。上述保护用地,需占用农、牧业生产单位土地时,应参照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十八条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二条 凡国家举办水利工程用地,按本条例第九章有关征用土地的规定执行。

国家与社队联办水利工程,须由主办单位提出用地申请,并附经批准规划设计文件、投资计划、平面布置图、被占地单位的意见,以及土地补偿或调剂土地方案,报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对所占用非受益社队的耕地,可用受益社队土地或未拨用的国有土地予以调剂。调剂解决不了的,可按占地生产队前三年平均年产量总值(统计年报产量,国家统购价格,下同)的二至四倍发给土地补偿费。

基层生产单位间联办水利工程用地,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对所占用非受益单位土地,应由受益单位予以调剂解决,或由受益单位按上款所列标准付给土地补偿费。

第六章 工业、交通用地

第二十三条 工厂、矿山、铁路、交通、油田、国防等单位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征用、拨用土地,由各土地使用单位使用。

第二十四条 因进行工程建设和开发地下资源,造成地面塌陷、沉降,使地上生产、生活设施受到损失的,或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由开发单位负责赔偿和解决。有条件的,要采取措施,填复整修,恢复利用。

第二十五条 铁路占地宽度,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农、牧业生产单位已经使用铁路地界内土地的,必须注意保护路基,不得影响行车安全。铁路局因基本建设,需要收回此项土地时,要无代价交还。如已播种或有青苗,由铁路局按实际情况予以补偿。

第二十六条 国家新建、改建公路用地,按本条例第九章征用土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和社队联办的公路工程,须由主办单位提出用地申请,并附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投资计划、平面设计图以及被占地单位的意见,按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报请审批。对被占用的土地,须由当地使用该路的场、社等单位调剂土地,或参照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付给土地补偿费。

生产单位之间联合进行农村道路建设,要充分利用旧路。确需改线和新建道路占地,须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并要做到新路成形,旧路还田。

筑路、养路所需砂、石、土,要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解决。如需在公路外挖取砂、石、土时,必须办理征、拨用土地手续,并搞好水土保持,不准破坏自然资源。

第二十七条 铁路、公路绿化造林或营造防护林,要在路界内种植。公路两旁造林确需占用界外土地时,要按征用土地规定办理;亦可由公路管理部门与当地农、牧业生产单位协议,由农、牧业生产单位负责造林,地权不变,林权和林木收益归造林单位所有。

第二十八条 建材工业或其他建设单位选择荒山、土丘或瘠薄土地,做为砖、瓦、砂、石、土生产场地时,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办理征、拨用手续后,按第十六条规定,合理开发利用。

第七章 城镇用地

第二十九条 城镇建设用地,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征占近郊菜田,确需征用时,必须先造新菜田,后占老菜田。

第三十条 经批准的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现有城市建设用地(包括旧区改造用地,绿化用地和城市市区内的空闲地),由城建规划管理部门登记、管理;现有农、林、牧、苇、渔业用地,由土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建设单位申请征用时,其用地位置由城建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按本条例第九章的规定,办理征、拨用土地手续。

第三十一条 禁止城镇居民个人擅自占地滥建房屋。城镇居民个人建房用地,要在城镇内部解决。确需占用郊区土地时,由市、县城建部门统一申请征用土地。

第八章 国有储备土地

第三十二条 未经拨用的国有荒山、荒地、草原、苇塘等是国有储备土地,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指定有关部门负责保护。

第三十三条 新建和扩建农、林、牧、苇、渔业等生产单位,申请拨用国有储备土地时,必须提交计划任务书或规划设计方案,并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新建单位,不论面积多少,一律经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现有生产单位,就近扩大土地使用范围,面积在五百亩以下的,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超过五百亩至一千亩的,由行政公署批准;超过一千亩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省辖市的上述单位申请划拨储备土地时,一千亩以下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超过一千亩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章 国家建设征、拨用土地

第三十四条 基本建设征、拨用土地,必须严格执行设计定额,禁止多征、早征,杜绝浪费土地。

第三十五条 申请征、拨用土地的单位,须向所在市、县人民政府送交用地申请书(详细注明土地属境、位置和数量),并附经批准的计划任务书、扩大初步设计、平面布置图、年度投资计划和对被征地单位的补偿、安置计划。但申请核拨国防等特殊用地,送交上述某种附件确有困难的,经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可以免交或者以后补交。

建设项目申请用地,必须一次报批,不准化整为零、分次报批。

凡有“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新建工程项目,必须同时提交经批准的“三废”治理设施的设计,方能办理征地手续。

因“三废”造成土地污染的,按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执行。

临时抢险、防洪等紧急用地,可先行占地施工,随即补办征地手续。

第三十六条 国家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只要扩大初步设计获得批准,即可办理征地手续。征地面积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核批后,由土地管理机关根据用地单位提交的年度投资计划,分期划拨土地。

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被征地单位必须按期拨出土地。

第三十七条 基本建设征、拨用土地五亩以下的,由县(市)人民政府审查批准;超过五亩,二十亩以下的,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核,由行政公署批准;超过二十亩的,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核,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辖市征、拨用土地十亩以下的,由市人民政府审批;超过十亩的,经市人民政府审核,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征用哈尔滨、齐齐哈尔、鹤岗、鸡西、双鸭山、伊春、大庆、牡丹江、佳木斯和七台河市的近郊菜田,不论面积多少,一律由市人民政府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八条 征用土地时,要根据土地数量、质量、地面附着物等情况,合理确定补偿费:

(一)征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近郊菜田,土地补偿费按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量总值的七至十倍计算;征用上述四市中、远郊和其他市、县集体所有耕地,按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量总值的六至八倍计算。

(二)征用开垦不满五年的耕地,征用集体耕地而用国有荒地调剂的;拨用国营农、林、牧、苇、渔场和社队使用的国有耕地,土地补偿费均按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量总值的二至四倍计算。

(三)征、拨用果园、草原、交通、苇塘、鱼池等土地,可参照本条一、二款所列标准,结合具体情况处理。林木补偿标准,按《森林法》(试行)有关规定执行。

(四)被征用的土地上的房屋、水井、渠道等生产、生活设施和青苗,由征地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偿。

第三十九条 土地补偿费发给被征地的基本核算单位,主要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生产资金。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从中克扣。

除本条例规定的土地补偿标准外,被征地单位不得向征地单位提出额外要求。

第四十条 征用土地涉及安置问题时,要在市、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征地单位协助被征地单位,通过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兴办社队企业,就地安置。

由市、县人民政府或征地单位按照被征地单位的土地与人口比例,通过其他途径予以安置的,不再发给土地补偿费。

第四十一条 用地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同当地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水源、道路等设施,要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对征用土地内的文物和古迹,用地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会同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妥善保护。

第四十二条 建设工程的施工用地,须在征用土地范围内解决,确需临时使用征地范围以外的土地时,其用地数量和期限须经市、县土地管理机关批准。临时用地期满,要及时平整场地,退还原单位。对被占地单位造成的损失,由施工单位负责赔偿。

工矿、交通、地质、测绘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队,需要对土地进行勘探、测量时,要先征得当地市、县土地管理机关和土地使用单位的同意,如果勘探、测量使土地使用单位受到损失,要给予赔偿。

第四十三条 凡征而不用,少用多征的土地,由土地管理机关收回,交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单位暂时耕种。再进行基本建设再需要这些土地时,可无偿收回,不再支付土地补偿费。

第十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四条 对认真执行本条例,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土地管理机关,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在生产上有显著成效的;

(二)模范执行本条例,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有显著功绩的;

(三)在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选址、审批、施工中,节约用地做出显著成绩的;

(四)在土地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土地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土地管理机关有权实行经济制裁:

(一)凡出卖、出租土地所获钱款、物资一律没收,土地收归国有。擅自转移地权的,其地权转移无效。对上述双方的直接责任者和指使者各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二)滥开荒地,毁坏草原、苇塘及其它自然资源,妨碍蓄洪、泄洪,危害堤防安全,以及超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的,必须退耕还林、还草,并对其单位处以五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者、指使者各处以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占用国有储备土地者,必须退出所占土地,使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要对占地单位处以相当于恢复资源所需经费两倍的罚款。

(四)未经批准占用他单位土地进行工程建设的,必须退还所占土地,拆除违法建筑物,并赔偿被占地单位经济损失。对直接责任者、指使者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五)对个人擅自占地滥建的房屋,要没收或限期拆除,退还所占土地,并赔偿经济损失。

(六)不执行对土地纠纷的裁决,继续在纠纷区抢占土地者,必须退出非法占用的土地,并赔偿由此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对直接责任者和指使者各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七)未经批准乱挖砂、石、土者,必须立即停工,退出所占土地,恢复土地原状,没收非法所得,并按占地面积对占地单位每亩处以一百元至二百元的罚款。

(八)借征、拨用土地之机,向建设单位索取额外财物和不按期拨出征、拨用土地者,必须退还非法所得,按期拨出土地。对当事人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九)不按期交还临时用地,或不及时退还征而未用,少用多征土地者,必须退还土地。逾期不退者按应退面积每亩处以一百元至二百元的罚款。

对不服从上述经济制裁的单位和个人,由土地管理机关提交人民法院审理。

违反上列条款,情节严重者,由土地管理机关提请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按干部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者和指使者,给予行政处分;对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后果,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所做批示无效,并要追究责任。对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接受贿赂的,要根据情况轻重,给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土地管理机构

第四十七条 省、行政公署、市、县设置土地利用管理机构,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机关。

省和行政公署土地管理机关要根据任务设置土地勘测、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事业机构。

农业、农垦、畜牧、林业、水利、水产、城建、铁路、工矿、交通、文教等主管部门,都要设置相应的土地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受省土地利用管理局的业务指导,负责本系统的土地管理工作。

区、镇、农村公社和农、牧业生产单位,由市、县人民政府委任土地管理员。

第四十八条 土地管理机关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土地政策、法令;

(二)拟定执行本条例的实施细则和土地管理、规划方面的规章制度;

(三)组织土地资源勘查、分类和评价;

(四)进行土地登记,填发土地证;

(五)负责土地统计,编制土地统计年报;

(六)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使用单位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七)审核征用、拨用土地申请,负责土地划拨;

十四五征文篇9

关键词:等级;羁縻;建置;考略

一、征东行省的设立

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年正月乙丑,“以阿塔海依旧为征东行中书省丞相”。四月壬辰,“以高丽王就领行省,规画日本事宜”。甲午,“高丽国王王请以蒙古人同行省事”。癸卯,“授高丽国王王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仍驸马、高丽国王”。五月甲子,“立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国王与阿塔海共事”。\+①1283年这是元帝国首次设置征东行省,目的是为了准备对日本的征服战争。《元史-百官志》记载:“征东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国,命高丽王置省,典军兴之务,师还而罢。大德三年,复立行省,以中国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诏罢行省,从其国俗。至治元年复置,以高丽王兼领丞相,得自奏选属官。治沈阳,统有二府、一司、五道。”\+②也同样说明了元帝国为征伐日本而在高丽国设置征东行省的事实,并且在每次对日军事战争中结果的不同,而屡次兴废。由于两次对日征战未果,后期(1287年至元末),元帝国在高丽王国设置的征东行省,逐渐过渡成为具有羁縻统治特点的地方行政机构。《元史-世祖纪》记载:“授高丽王王行尚书省平章政事”。二十五年二月,“已卯,以高丽国王王复为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征东行尚书省左丞相、驸马高丽国王王为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③《高丽史-忠烈王世家》记载(1307年八月)“元遣前王从臣知监察司事崔实来加王策命,曰:咨尔推忠宣力定远保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征东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高丽王。”\+④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元帝国对高丽王国的政治策略。

二、征东行省所属机构的设置及职掌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元朝内地行省属官设有:“检校所,检校一员,从七品;书史二人。照磨一原,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员,正八品。理问所,理问二员,正四品;副理问二员,从五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都镇抚司,都镇府一员,副都镇府一员。”显示出内地行省的建制人员和职官的设置。但是征东行省的建制中略显不同,征东行省的下属机构有:左右司、都镇府司、理问所、儒学提举司、医学提举司等。\+⑤左右司,它的设置基本与内地行省的职掌相同,是处理行省日常事务的机构,置“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⑥下属官吏有掾吏、宣使、译史等。左右司是将元帝国的诏书和高丽国的上书进行下达和转交。都镇抚司,是掌管军务的机构。《元史-兵制》记载:“遇方面有警,则置行枢密院,事已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行省。”\+⑦都镇抚司长官为都镇司、副都镇抚司。在东征日本战争中,元世祖还设置万户中军、右军、左军。其后增置巡军、合浦、全罗、耽罗、西京等万户侯。《高丽史》记载:“高丽忠烈王十九年(1293年),元以李之氐为奉直大夫、合浦等处镇边万户府副万户、行中书省副镇抚”。\+⑧理问所,是掌管法律诉讼的机构,下属机构设有监狱。置“理问二员,正四品,副理问二员,从五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⑨它的职能细分为(1)受理行书官员和高丽国官员犯罪案件。(2)受理高丽国民投诉的案件。(3)受理高丽国内处理不了的案件。儒学提举司,是掌管学校、科举之事的机构。(1289年)九月,“置高丽国儒学提举司。”《元史-百官志》记载:“儒学提举司,秩从五品。各处行省所置之地皆置一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每司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⑩医学提举司,掌管医药治疗事宜的机构。《元史-百官四》记载:“医学提举司,秩从五品。至元九年始置,十三年罢,十四年复置,掌考校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校勘名医撰述文字,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领各处医学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B11征东行省和所属机构的官员的任免内地地行省不同,由于行省丞相为高丽王担任,因此所任下属官员通常都是由高丽人担任。但由于征东行省的特殊地位 ,元帝王派遣的达鲁花赤往往征敛无度,欺男霸女,“滥受朝命,擅作威福” \+B12高丽王中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饱受欺凌。这些恣意妄为的行省官员有的被绳之以法,但仍有弄威福者,被高丽人“疾之如狼虎”。

三、征东行省对于元朝与高丽国外交关系中的影响

(一)政治的高度集中和人口的流动导致了两国间政治元素和文化的交融。

自忠烈王之后,历代高丽王即位之时都要接受元朝的任命和册封,表示高丽王国对元帝国的臣属地位。元帝国还与高丽国实行联姻政策,历代元帝国的公主嫁到高丽国,因此,高丽国也被称为“驸马国”。另外,高丽国还要向元帝国每年进贡“贡女”,因此,蒙古贵族都以迎娶高丽贵族女子为荣。

(二)元朝统治初期,元朝和高丽的内部官员有些几度想将高丽内地化,但在高丽的强烈反对下都没成功,到了元朝中后期,元朝其实是无意将高丽内地化,主要是高丽在军事上过于顽强抵抗,也留给蒙古人以深刻的印象。另外,元朝统一中原后,其扩张

的野性也逐渐衰落,担心元帝国陷入战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B13

总之,元王朝1287-1356年间,征东行省由最初作为扩张工具而设置,后因伐日之战失败而被废置,但总体而言,它是作为元朝统治高丽的象征而存在。也因为如此,使得它的身份和地位十分特殊,随着元朝的衰落,征东行省也逐渐成为高丽王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到高丽末代王恭愍王时,高丽恢复了自身的独立。

[注释]

①《元史》卷十一 《世祖纪》.

②《元史》卷九十一 《百官志》.

③《元史》卷十五《世祖纪》.

④ 北村秀人:《高丽征东行省建置》《朝鲜学报》第三十二辑,昭和三十九年(1964)七月.

⑤《元史》卷九十二《百官志》.

⑥《元史》卷九十一 《百官志》.

⑦ 《元史》卷九十一 《百官志》.

⑧ 《高丽史》卷124 《忠烈王世家》.

⑨ 《元史》卷九十一 《百官志》.

⑩ 《元史》卷十五《世祖纪》.

B11《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四》.

B12《高丽史》卷三十九 《恭愍王世家》五年10月条.

十四五征文篇10

第一条 根据《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法。

第二条 在安徽省境内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必须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本实施办法办理.

第三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各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部门主管。

第四条 征用土地除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外,对具体事项作如下规定:

一、申请选址必须持有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的设计计划任务书或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对于某些不属于基建性质不能报送基建计划的项目,要有按规定权限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的文件。

二、核定用地面积需报送详细的总平面图,不得用“示意图”代替。总平面图上必须标明:征地界限和面积,建筑物的布置、层数、面积;如属扩征土地应注明已征土地和申请征地的界限面积,已征土地的现状,已建和未建项目;如需拆迁民房,还应注明户数、房屋位置和房屋面积。搬迁村庄需附送新村址的总平面图。

三、建设铁路、公路要报送线路平面图。建设铁路、公路的站、场、段按本条第二款要求报送总平面图。

四、对环境有污染的工程项目,要报送经环保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五、各级征用土地管理机关,对申请征地报送的各种文件、资料要认真审查,符合规定后再上报审批。

六、城镇零星住宅实行统建或联建,统一办理征用手续。

第五条 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

一、征用耕地、园地一千亩以上,其它土地一万亩以上,报国务院批准;

二、征用耕地、园地十亩以上,林地、草地二十亩以上,石山、荒山、湖滩等其它土地四十亩以上,由所在行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征用耕地、园地三亩以上,林地、草地十亩以上,石山、荒山、湖滩等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由县人民政府审查,报行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征用耕地、园地不足三亩,林地、草地不足十亩,石山、荒山、湖滩等其它土地不足二十亩的,由县人民政府批准。

五、征用省辖市郊区的土地,在省人民政府批准限额以下的,统一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征用五十万人口以上城市郊区的土地,由所在市人民政府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矿区压煤村庄,应在塌陷前办完村庄搬迁手续。因采矿塌陷造成不能耕种的农田,由矿方负责征用,经所在行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征用土地主管机关备案。

塌陷土地稳沉后,矿方对有条件的地段应有计划地回填造地、植树造林或修筑池塘等,生产队需要借用时须和矿方协商签定借用协议。生产队征得矿方同意也可以自己回填造地、植树造林或修筑池塘,发展农副业生产。

第七条 土地补偿费标准:

一、征用水田、旱地、药材地、鱼塘、藕塘、苇塘、菱角坡、柴山、草山、竹林地等按其年产值的五倍补偿。有砍伐任务的用树林地,比照当地水田或旱地年产值的五倍补偿。

二、征用专业菜地、果园、茶园、桑园按其中产值的六倍补偿,未曾收获的园地,按照当地水田或旱地年产值的五倍补偿,另加补偿园苗培育费用。

三、征用三年以内的开荒地不予补偿,三年以上的熟荒地按当地同类土地的补偿费标准补偿。

第八条 青苗补偿费标准:

一、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收获的不予补偿,不能收获的按该作物当季产值补偿。

二、姻、麻、藕、糖料、茴草、药材等经济作物,能收获的不予补偿,不能收获的按该作物年产值补偿。

三、鱼苗放养两年以上的不予补偿,不足两年的按放养鱼苗费的二至三倍补偿。

四、有砍伐任务的用材林,主干平均直径在二十厘米以上的成材,按征用时实有材积价值的百分之十至二十补偿。主干平均直径在五厘米至二十厘米的,按征用时实有材积价值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补偿。木材分品种按当地国家牌价予以收购。主干平均直径在五厘米以下的小树和不能砍伐的竹林,由市、县制定补偿费标准。

五、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能移栽的,由用地单位负担移栽费。确实无法移栽的,由市、县按低于用材林的补偿费标准规定补偿数额。

生产队在国有土地上种植的林木补偿费,按本款规定的办法办理。

第九条 埋设各种电杆、电缆等占用的土地,一般只补偿青苗损失。个别占地较多的,酌情征用。

因施工、钻探等临时用地,不给土地补偿费,按实支付青苗补偿费。工程结束后,用地单位负责恢复耕种条件,及时归还。不准变相侵占土地,不准建永久性建筑。

第十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需要拆迁集体或社员的房屋时,原则上由生产队或房屋所有者自拆自建。拆迁补偿费标准由市、县按房屋的质量和当地房屋的修缮费用水平、材料价格制定。

水井、猪圈、厕所、简易搭盖等辅助附着物的补偿,由市、县制定补偿费标准。

第十一条 安置补助费标准:

一、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被征地单位征地前从事农业的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及征地数量计算。

二、征用专业菜地和水田、早地,藕塘、苇塘,柴山、草山、竹林地等,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地每亩年产值的三倍。有砍伐任务的用材林地,比照当地水田或旱地的标准付给。

三、征用果园、茶园、鱼搪、药材地等经济价值高的土地,其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地每亩年产值的二倍。

第十二条 因征用土地,房屋需要易地重建另占用土地时,按重建房屋占用的土地付给各种补偿费用,原宅基地不再给予补偿。

第十三条 收回社队耕种的国有土地,不给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只付青苗补偿费。社队耕种时间在十年以上而收回后直接影响社员生活的,可给予困难补助费,其标准不高于安置补助费。

第十四条 因国家建设征地而造成社员口粮不足时,由粮食部门按当地余粮队留粮标准从国家农村统销粮中补足供应。

第十五条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作为被征地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存入信用社或银行。其资金主要用于被征地生产队发展生产、安置多余劳动力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在使用时,要经生产队社员大会讨论,报大队、公社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占用。

第十六条 生产队土地已被征完,又不具备迁队、并队条件的,其原因有的农业户口,由当地征地管理、公安、粮食、民政等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转为非农业户口或城镇户口。

一、生产队在办理转户口时,不得弄虚作假,非本队原有农业人口不得转入。

二、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和所得的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用于组织生产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任何人不得擅自处理或私分。

三、五保户、孤儿按当地城镇五保户、孤儿的生活水平安置;年老多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应给予适当的困难补助,保证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居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四、生产队的集体财产和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不足支付上述人员生活补助费用的,用地单位应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增加安置补助费。

五、生产队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费,由民政部门和征用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社队、街道等共同按实核定。一次拨绘当地民政部门,专项代管,分期拨付使用。

第十七条 银行应根据批准的征用土地文件办理转帐手续。申请征地未经批准,征地单位不得先行付款。

第十八条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部分土地被征用后,由公社、大队协助生产队统一调整社员承包土地。

第十九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经批准后,被征地生产队的粮食征购指标,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核减。

第二十条 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国营农场、林场、牧场、渔场等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时,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无偿划拨。划拨后土地上的房屋等附着物,用地单位核实予以补偿。原使用国有土地单位的生产和职工生活确有困难的,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

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和本实施办法的,除执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所规定的处罚条款外,补充规定:

一、利用生产队转户之机,弄虚作假非法转户的,转户无效。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二、擅自处理和挪用生产队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其他集体财产的,责令退赔;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处罚款。侵吞或贪污生产队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其它集体财产的,除追回赃款赃物外,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三、用地单位申请征地未经批准,先行付款和使用土地的,或不按本办法规定的补偿费标准补偿生产队款项的,其款项收回并停止使用土地;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处罚款。

四、对已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拆迁补偿费,拆迁户仍坚持无理要求而拒绝拆迁的,由当地政府强制拆迁;情节严重的,可处以罚款。

第二十二条 在征用土地过程中,被征地单位有强求征地单位多征土地的,对强求多征的土地不给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其中属于本办法第十六条的,不予办理转户口手续。

第二十三条 各级征用土地管理机关,要加强对征地资料的管理,建立完整的征地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