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保医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7:28:52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1

【关键词】 孤独症;社交筛查表;M-CHAT-23;社区;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5-0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是一组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分类型。虽然现有的医疗手段还未能达到治愈孤独症的水平,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控制和预后十分重要。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心理科引进了香港M-CHAT-23筛查量表,应用于初级社区儿童保健机构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我社区按照儿科医院提供的社交筛查流程对18个月-36个月儿童作为对象,进行社交筛查,筛查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0月间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8-36月龄小儿作为筛查对象。儿童信息来源于社区儿保门诊的健康体检资料,均已录入电脑系统。筛查对象总计7385人。

1.2方法

由我区保健院牵头,经过儿科医院心理科专家对社区医生进行社交筛查表应用的专门培训,社区医生在对小儿进行完体检后,即按照电脑上社交筛查表(M-CHAT-23),无提示性地逐条询问小儿家长和主要带养人,让他们按照孩子的平时状况回答每一问题,然后严格按照筛查表的阳性标准评定,任意3项回答相反为阳性或者7项核心项目中(第2、7、9、13、14、15)任意2项回答相反为阳性。对社交筛查阳性儿童转诊至儿科医院心理科,均在转诊半个月至一个月电话催访及早就诊儿科医院心理专科,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再对小儿进行综合评定和诊断。

2结果

根据M-CHAT-23家长问卷阳性标准,我社区共社交筛查7385人,阳性儿童占36名,阳性率0.487%;女童9名,男童27名,年龄(28.23+-2.46)月。本次调查前又统一起进行了电话追踪询问。36名初筛阳性儿童中,11名至儿科医院心理科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结果发现1名ASDs患儿;1名疑似孤独症患儿,年龄2岁;5名语言发育落后,4名发育迟缓;另有25名未去儿科医院心理专科,其中10人拒访,家长认为小儿正常,且均已上幼儿园;其他医院儿科专科诊断3名存在不同程度语言发育落后,4名发育迟缓,1名脑瘫;2名回外地家长也认为正常;5名失访为社区筛查后电话联系不上。

3讨论

近来人们开始重视孤独症的早期干预,认为其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减少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新的学习体验能增加儿童通过他人得到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机会[1],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疾病则是进行早期干预的基础。在孤独症的发病中,家长和社区保健医生是儿童异常行为的第一发现人,早期发现ASDs需要一种快捷、成本低廉的筛查方法。研究表明CHAT-23在社区筛查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了85%以上[2]。我们也经过实践,M-CHAT-23在医生给小儿进行常规体检后,对家长及带养着进行询问,然后评定,筛查完成时间约3-5分钟,综合此项筛查的成本和耗时来说,在社区进行这一筛查是有意义的,调查发现我社区在18-36月龄幼儿给予体检后进行社交筛查,尽可能不漏筛,共筛查出孤独症1名,1名疑似孤独症,,均在心理专科随访治疗。本次调查我社区M-CHAT-23社区社交筛查的阳性率0.478%,和儿科医院的研究社区初筛阳性率12.0%相比偏低[2],而且筛查阳性转诊去儿科医院心理科的儿童,有10名拒再访,认为自己小儿正常,均已上幼儿园,其原因可能我们社区门诊量偏大,询问比较匆忙,个别家长不重视筛查工作导致假阳性可能。在今后的筛查过程中,我们会积极和保健院及心理专科医生沟通,加强社交筛查项目的规范培训,完善筛查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儿童的心理筛查。

参考文献

[1] Rebecca L. Earl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2007,13(1):16-25

[2] 邬方彦,徐秀,刘静,等.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的应用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288-291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 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 死因 妇幼保健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0-0043-0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从1991年起,我区就保留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列资料,2006年起,我们进行了连续多年的5岁以下儿童健康监测,现分析2007-2013年资料。

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

来源于我区存档的2007-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儿童死亡登记册。我区为全国三网监测点之一,建立了完整的市、区、社区三级妇幼保健网,制订了医疗卫生机构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制度,妇幼保健院(所)根据社区和辖区内医疗机构上报的数据,每月与区疾控中心核对,做到死亡个案不遗漏。

监测对象为孕满28周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缩动四项体征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包括本区户籍儿童及居住本区的外来儿童。

监测方法

根据《中国妇幼卫生监测工作手册》中“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一旦发生5岁以下儿童死亡,由社区妇幼专职人员调查核实后,填写“儿童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区妇幼保健院(所)。此外,医疗机构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发生24小时内,填报“儿童(

质量控制

社区、区、市三级妇幼保健网每年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国家卫计委不定期进行抽查,做到层层查漏、补漏,确保监测数据准确。

结果

讨论

长宁区2007-2013年儿童死亡率中新生儿死亡占57.14%,婴儿死亡占77.14%,1~4岁儿童死亡占22.86%。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构成比为74.07%,提示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特别是新生儿为主,降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死亡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1]。

早产低体重、出生窒息是儿童死亡主要因素,长宁区已推行落实免费孕前检查。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孕产妇三级保健管理网建设,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积极防治孕期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最大限度的减少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并由儿科与产科医生联合查房,提高了产科工作质量[2-3]。

儿童意外死亡中,外来儿童高于本区儿童。动员社会各方关心、通过卫生保健工作者与家长的通力合作、普及科普知识、开展安全教育与训练、提高全民特别是医务人员的急救业务技能,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和死亡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的[4]。

在儿童健康保健工作中,由市级医院儿科、新生儿科、产科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专家评审组,经常将疑难病例或儿保研究进展和知识传授给基层,这对进一步降低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起到了积极作用[5]。

参考文献

李自梅, 赵一. 普洱市2000-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10): 1323-1324.

李晶晶, 郭建平, 程玉君. 2000-2007年河北怀来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12): 1658-1659.

张素兰. 长治市城区2001-2006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10): 1451-1452.

眭茜.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24): 3347-3349.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3

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便系统地开展了预防儿童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接种工作,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关键词】 社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作用

计划免疫是为预防传染病发生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措施。根据“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要求,所有儿童都须接受预防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并且在评价各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最低限要求中规定“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进行免疫接种。”

1 社区计划免疫概述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要求高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实施管理、监测和评价等内容。因此要求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直接接触、具体实施的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清楚在实施管理中的任务、职责、接种的技术规范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社区计划免疫是一项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手段。

2 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方针、策略和手段也更加明确,效果更明显。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相比,无论是传染病的总发病率、还是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在死因顺位中也由第一位降至第六位以下,使平均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社区计划免疫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提供保健服务是针对每个寻求服务的个体提供服务,而社区的儿童保健工作是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同时,考虑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而降低整个人群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社区的常见病的防治更侧重于群体的干预[1]。

3 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较为专业的妇幼保健服务,如儿童保健门诊,智力、听力测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并负责管理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卫生点的全科医生(或团队)开展初级儿童保健工作,收集和管理妇幼卫生服务信息,协调相关的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服务,如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全科医生或全科医学服务团队承担辖区内的初级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建立辖区内儿童档案,掌握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各类家庭访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维护、保健咨询和健康教育、督促服务儿童接受正规的儿童保健服务(新生儿访视和筛查、儿童生长监测和计划免疫等),协调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保健人员、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定期汇报工作情况。儿童社区保健措施的社区落实,需要社区内各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各职能科室、各岗位人员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时有效的培训,得力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公平合理的奖惩等管理措施。为了计划免疫顺利有序地进行,应注意两个主要环节。

31 计划免疫的主要保证措施 ①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社区计划免疫领导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有效地组织免疫实施工作,负责处理意外事故,安排有关计划免疫效果的考核工作。②充分运用冷链设备,维护正常运行,保证生物制剂的效能,严格遵守保存和运输过程的要求。③备齐接种器材,严格消毒,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一次性注射器。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要专用。④加强免疫工作科学管理。认真调查免疫对象,严密制定免疫工作计划,建立常规操作制度,详细记录和认真填写接种证、卡、加强资料保管,对计划免疫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⑤扩大宣传。配合学校和家长以及社区组织机构,共同搞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并对儿童进行教育,提高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使儿童主动积极接受预防接种,及时反馈有关接种的反应。

32 计划免疫的考核 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对免疫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对计划免疫考核是必要的,考核主要内容有:①基础资料:社区人口资料,计划免疫对象的年龄资料,现场接种记录等。②生物免疫制品管理:生物免疫制品的领取、运输和保存登记制度及制品消耗和过期失效报废处理等。③接种情况:对建卡率、接种率、覆盖率、免疫成功率和有关传染病发病率等。④检查核对制度:开展自检,对口检查和社区间联合检查等。⑤专业人员的培训:系统学习有关计划免疫理论知识,接种技术严格训练等。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4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医保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因素。方法: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因素。结果:对儿童住院医疗费用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住院次数、医院等级、参保档次、年龄等四个方面。结论:提高儿童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

儿童;住院费用;医疗费用;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儿童数量将会不断增加,居民对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将迎来高峰。儿童因为心理功能与生理行为能力等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疾病感染与危险事物伤害,属于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高发群体[1]。而我国针对儿童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起步较晚,导致儿童医疗保障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相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保障水平极为有限,高额的医疗费用极有可能使得部分居民家庭“因病致贫”。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如何有效保证这一特定群体的医疗所需,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2]。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儿童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全面了解目前医疗保障机制对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该研究结论对控制儿童医疗总费用过快增长以及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重庆市某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中心,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系统中随机抽取2015年参加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年龄在0~15岁住院儿童的个体情况以及住院资料的详细情况,样本量为1852例。目前,重庆市儿童参保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该制度由“新农合”与“居民医保”两项制度合并而成,根据参保人的经济情况及医疗需求差异,在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上设置两个档次:2015年的筹资标准一档为80元/人/年,二档为200元/人/年。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水平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影响参保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文献研究,本文以参保儿童住院医疗费用Y为被解释变量,以儿童性别(X1)、年龄(X2)、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等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儿童住院医疗费用为全年多次累加的总医疗费用;医院等级,若存在多次住院则以高级别记,即同时有二级与三级,则记为三级;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统筹基金支出额/总医疗费用,用以衡量疾病经济负担状况。数据处理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数据,再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儿童住院一般情况分析

样本1852例儿童患者,其中男性1076人(58.10%)略大于女性776人(41.90%)。通过年龄区间分布的住院情况来看,0~5岁儿童患病率较高,占总人数比例的69.47%;住院次数分布情况,77.54%的儿童一年住院1次,仅有22.47%的儿童一年住院2次及以上;就诊医院等级分布情况,三级医院的就诊人数达到84.67%,明显高于其他等级诊疗机构;参保档次情况,参加一档的儿童820人(44.28%),略低于二档1032人(55.72%);在儿童医疗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大于30%的儿童约为94.96%,其中费用在1000~10000元之间的比例约为85.91%。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二)儿童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相关性分析

根据样本资料,分析自变量儿童性别(X1)、年龄(X2)、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与医疗费用(Y)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显示的是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影响程度,其中,|r|>0.8则表示两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0.3则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弱。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表3的分析中,儿童性别(X1)、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四个因素与医疗费用(Y)呈正相关性,这与相关理论基本相符,即儿童住院医疗费用会随着X1、X3、X4、X5各项指标的相应提高而增长。在一般情况下,男性医疗费用略高于女性,此外,住院次数增加,医院级别提高,参保档次提升,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医疗费用的上升。年龄(X2)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与医疗费用(Y)呈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增长及医疗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的增加,医疗费用呈现下降趋势。此外,P<0.01,|r|>0.3的指标有年龄(X2)、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证明其与医疗费用有一定强度的线性关系。

2.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X1~X6等影响因子带入多元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条件是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0.05,解释变量被剔除出回归方程的条件是偏F统计量的概率P值>0.10,共经过四步完成回归方程的建立,在回归过程中,调整R2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最终方程的拟合优度为0.649,说明全部纳入方程的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64.9%。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0.517X3+0.244X4+0.217X5-0.151X2从上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年龄(X2)与医疗费用(Y)的关系最为显著。

三、讨论

(一)儿童医疗费用现状讨论

根据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现状来看:本文研究的1852例儿童患者,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具体原因笔者推断有三方面:其一,在儿童人群中,男性总人数一直略多于女性;其二,男性儿童体质相比女性儿童较差,更易患病;其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所带来的结构性误差。此外,根据年龄区间的医疗费用分布情况来看,0~5岁儿童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患病率较高,占比约为69.47%,这与理论情况相符,儿童疾病与年龄有很大关系[3],儿童年龄越小,其身体机能与免疫能力均较差,则更易患病,而有些疾病在某个年龄段发生率较高,但本文由于资料所限,未能对具体病种做出分析;从患病儿童就诊医院等级的分布情况来看,三级医院的就诊人数达到84.67%,明显高于其他等级的医院,表明儿童一旦患病,家长均会选择医疗资源较好的医院作为首诊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从参保档次情况看,儿童参加医疗保险一档的人数比例略低于二档,二档在筹资标准与补偿比例方面均高于一档,表明家庭对儿童医疗保险很重视。儿童医疗费用的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反映的是疾病经济负担情况,《“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4]。但从样本的费用支出来看,儿童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大于30%的约为94.96%,即儿童医疗费用的补偿水平远低于国家拟设置的标准;从医疗费用分布情况来看,在1000~10000元之间的比例约为85.91%,而其中的60%又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相对于成人的住院医疗费用稍偏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儿童就诊易选择级别高的医院,但均并不属于难以治愈的大病,所以费用相对偏低。

(二)儿童医疗费用影响因素讨论

本文研究了X1~X6等六个解释变量对儿童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见表4)。结果显示,在相关性分析中,儿童性别(X1)、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四个因素与医疗费用(Y)呈正相关性,而年龄(X2)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X6)与医疗费用(Y)呈负相关性;在进一步的逐步回归模型中,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指标为住院次数(X3)、医院等级(X4)、参保档次(X5)、年龄(X2),该结果与理论基本相符。现对其作如下解释:性别这一指标在医疗费用的分布中,不具备显著差异,这在许多文献中已得到论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生理体质逐渐稳定,则医疗费用会有所下降;住院次数与住院等级对医疗费用的影响最为显著,这符合医疗消费的实际情况;参保档次的提高则会诱导一定的医疗需求,即补偿水平设置越高,则会促使患病的儿童家长加大医疗费用的投入;而个人卫生费用支出比例增高,会加重疾病经济负担,家庭如不能支付则会选择一些相对来说费用较低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或放弃进一步治疗,则总体医疗费用会有所下降,但这样的情况在整体样本中并不多见,所以在多元回归模型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测算结果局限性分析

儿童医疗费用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在回归模型中住院次数、医院等级、参保档次、年龄与医疗费用的拟合优度偏低,但检验结果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还存在一些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未被引入方程,比如儿童的住院天数,有研究表明住院天数是影响医疗费用的显著因素[5-6],住院费用与住院天数成正比,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可明显降低患者住院的次均住院费用;入院病情、病种对医疗费用影响较大,入院时病情严重的儿童往往需要更多的医疗费用进行医疗干预。至于出院转归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指标,由于数据不完整,未能获取相关信息,致使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建议

(一)提高儿童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

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反映的是疾病经济负担情况,国际上普遍认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例在20~25%比较适宜[7],即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应控制在20~25%之间,才能缓解参保人群的疾病经济负担。《规划》也提出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到30%以下的要求,而根据本文实证研究显示,94.96%的儿童住院医疗费用,其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均在30%以上,远低于国家医疗保障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有:第一,补偿水平设置太低。目前在一档住院补偿水平中,一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占比分别为80%、60%、40%,二档在一档水平上分别提高了5个点,从中可以看出单就补偿水平本身就达不到标准要求,更不用说扣除起付线、封顶线之后统筹基金实际能支付的比例问题了。因此,医疗保障制度根本达不到缓解患者疾病经济负担这一基本要求。第二,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标准设置较低[8]。一档80元,二档200元,该筹资标准不足以保障医疗需求,因为城乡居民经济水平较职工医保低,筹资难度大,所以,应建立政府与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筹资机制,加大政府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医保的支持力度,合理优化筹资结构,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加大地方财政对于城乡医保基金的投入,而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则应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第三,将筹资标准的调整与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医保基金本身的运行情况,实现筹资标准的动态调整。此外,适当拓宽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渠道,引入商业保险,用于减轻个人医疗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本文实证分析显示,儿童一旦患病,84.67%的家长会选择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仅有15%的家长会选择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就诊。从前文医疗费用的区间分布情况可看出,儿童医疗费用相较于成年人偏低,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也是小病小伤,绝大部分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解决,但在儿童需要就诊时,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大部分儿童家长都倾向到少数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或者大型儿童专科医院就诊,无形中增加了大医院的负担,也极大地造成部分较低等级医院医疗资源的闲置和浪费[9]。且在本文的回归模型研究中,医院等级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因素对医疗费用的影响,通过合理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发挥基本医疗补偿这个经济杠杆的作用,完善医疗保险支付补偿比例,合理设置不同级别医院间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强化“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政策[10]。对患者的医疗需求进行合理分流,优化其医疗诊治模式,提倡“小病去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病去大医院,疑难杂症去专科或名牌大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既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医疗技术水平

从前文的分析可看出,儿童生病多选择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家长在选择就诊医院时,首先考虑的是医院本身的技术水平,即通常会选择“医疗水平高”的医院,如儿童专科医院或者三甲综合性医院等。与前两类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不高,也是导致患者选择趋高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患童家长放心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关键就在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第一,鼓励综合大医院的儿科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促进部分优质医疗资源下到基层,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医疗水平。第二,可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如由综合性大医院提供“帮扶培训”与“管理指导”等[11],最终达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永红,肖倩,计阿丹,等.城乡儿童不同支付方式住院医疗费用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219-223.

[2]李春秀,孙凯.27701例儿童住院费用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8(1):74-76.

[3]陆士祯,魏兆鹏,胡伟.中国儿童政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70.

[4]新华网.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EB/OL].(2012-03-22)[2016-01-22].

[5]陈燕凌,赵存现,穆云庆,等.单病种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差异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8(3):433-434.

[6]祖学亮,李新华,朱宇飞,等.医保农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3):278-281.

[7]罗雪燕,徐伟.江苏省城镇基本医疗补偿水平评价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12):18-22.

[8]徐伟,罗雪燕.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30-32.

[9]黄绪琼,张丽,蔡帆,等.广州市儿童选择就诊医院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1):30-32.

[10]赵秀玲,赵军.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1):37-39.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5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体检规律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体检性儿童保健组,对照组为不规律儿童保健组,每组90例儿童,对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社区儿童保健对18个月内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影响,规律性社区儿童保健对优化儿生长发育情况,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 18个月内儿童 生长发育 营养性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48-01

社区儿童保健对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整体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1]。18个月内的儿童处于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有效、规律性的保健和体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2]。本文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儿童保健对18个月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84例,年龄在3~35天之间,平均15.8天,根据儿童体检规律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日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社区儿童保健从母婴出院办理“母子保健卡”开始,在24小时之内对新生儿的情况进行家庭随访,同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溢出、正确的哺乳方法等保健知识的宣教,同时结合相关的儿童保健准则对儿童进行全面、定期的体检,体检时间为儿童出生后1、2、3、4、5、6、8、10、12、14、16、18个月,体检的内容包括生长发育情况、喂养、智力发育、以及口腔保健和疾病检查等,应用儿童保健电脑对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如发现儿童发育发生偏差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对儿童营养性贫血以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儿童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体质量和身高等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详细的记录,同时对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X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体重和身高等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在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儿童营养性儿童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儿童的身体器官尚未成熟,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较差,在缺乏保健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营养性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儿童保健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3]。

随着对儿童保健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社区也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保健,从多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定期的体检,同时,也要对儿童的家长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宣教指导,进而提高儿童的生长发育质量 [4]。18个月以内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社区儿童保健要对将这一阶段的儿童作为保健工作的重点,对有生长发育不良以及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及时的饮食调整和治疗,为儿童和其家庭进行全面、便利的保健服务,通过优质的社区保健为18个月之内的儿童提供良好生长发育的保障 [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周彦文.2~3岁儿童父母儿童保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12(28):201-202

[2] 熊甲赛,胡涛.社区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应用效果探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期刊.2011,20(07):213-214

[3] 陆红珍.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促进儿童身体健康[J].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1,11(08):187-,88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6

1 背景

黄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之一,面积12.47 km2,共有6个街道134个居委,全区总人口61.9万,加上流动人口,人口密度较大。人群对围绝经期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生育调节服务需求较大,整个区域既存在因病原体感染所致疾病的健康影响因素,也存在因生活方式因素所致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健康影响因素,这些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区域妇女、儿童脆弱人群的安全、公平与和谐,也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给区域生殖健康促进带来挑战。近年来,黄浦区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关注社区儿童、妇女健康和权益,关注影响市民健康的影响因素,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对开展儿童、妇女健康保健,作出了承诺和决策,改革和完善社区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为开展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带来了“契机”。

2 特征

我们通过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得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具有以下特征。

2.1 社会环境呈现“二元化”特征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人口结构老化, 女性人口中45~55岁占24.11%,20~25岁婚育人口也占相当比例。因此,围绝经期妇女和孕产妇保健、生育调节服务需求较大。另外,居住时间>6个月的外来人口达9.71万人,其中以青壮年务工人员为主。社会环境呈现二元化特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有简陋民宅;有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又有较低文化、低收入的弱势人群;人群构成与环境较为复杂。

2.2 感染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病并存

2006年对39 683名社区已婚妇女妇科健康检查表明,各类妇科疾病的患病率达32.86%,其中子宫肌瘤、宫颈疾病、卵巢肿块、生殖道感染为主要疾病,而性传播疾病仍没得到有效控制。全区疾病统计分析显示,肿瘤死亡位居女性死因第2位,而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肿瘤首位,成为女性生命重要“杀手”;全区儿童健康统计分析表明,肥胖成为儿童健康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儿童的视力异常也值得关注。

2.3 健康行为缺失健康信念需强化

社区诊断表明,妇女对生殖健康的知识、态度、行为知晓率整体水平不高,而行为正确率更低,如婚前医学检查率低下。要努力促进社区妇女的生殖健康,提高社区妇女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正确率是我们重要任务,尤其是努力使妇女形成生殖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

2.4 多部门合作

目前区域内妇(产)、儿科医疗服务资源充足,但在妇幼保健机构的组织体制、人员业务素养、妇幼保健的有效投入,改变“以医养防”等方面需要改变。另外,动员各相关部门参与社区生殖健康促进,建立部门间的有效合作,关注社会决定因素,是社区生殖健康促进的重要策略。

3 目标与目标人群

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的目标是,通过社区诊断明确我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增强社区妇女人群对生殖健康的知识、信念和行为能力,提高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保健水平。目标人群是社区18岁以上妇女、儿童,以及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服务部门工作人员。

4 策略与措施

4.1 社区诊断

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和社区诊断方法,收集、利用现有的相关统计资料,用专题小组讨论、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收集社会、教育、管理与政策诊断资料,对全区6个社区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方式抽取450名妇女,作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 “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信息的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促进干预明确优先项目,把有限资源应用于妇女、儿童健康最关切,干预最有效的项目上。

4.2 社区动员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的支持。把握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 “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的契机,让各级领导宣讲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工作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与地位,倡导社会支持环境。制定和改革相关政策,并利用会议、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目标评估等手段,把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职责与任务,动员各个部门,如工会、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组成合作伙伴,以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为平台,明确共同目标,加强协调、合作。动员专业人员、志愿者参与,动员社区、家庭和个人参与,首先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骨干进行宣传、培训,使他们了解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并认识到应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负有责任,掌握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的知识。宣传社区居民对个人生殖健康的责任,社区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能参与社区生殖健康促进的过程,学习能改变不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知识与技能。注意发挥家庭和家庭成员在生殖健康促进、生殖健康保护中起积极作用。

4.3 培育生殖健康新理念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的社区诊断,对社区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运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载体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如“孕妇学校”、“父母学校”、“控烟与家庭健康”主题活动、“三H(健康Healthy、快乐Happy、和谐Harmony)”俱乐部、“亲子活动”、“心系新生命”系列活动,提出了“母亲安全、儿童优先”、“计划生育避孕知情选择”的口号,总计有16 358人次参加活动。另外,还举办各类健康讲座23次、培训班24期,2 816人参加讲座或培训;设立社区生殖健康板报12期,分发各类生殖健康小册子8种6万余册,向居民提供健康信息,开展健康服务;倡导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健康生活每一天的健康新理念。

4.4 政策改革

调整社区生殖健康服务方式,在提供包括妇女、儿童系列保健在内的社区全科服务,设点提供围绝经期健康咨询,生育行为指导,幼儿生长发育指导。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服务范围。针对区域生殖健康服务中的管理薄弱点,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产科质量管理制度”、“危重孕产妇报告、转诊、抢救流程”、“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等政策性文件。并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时,把以临床服务为主体的妇幼卫生保健院,调整为以社区妇幼保健为主体的妇幼卫生保健所,突出了区域妇幼保健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功能。

4.5 建立多部门合作

将项目融入“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在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大平台中,推进社区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充分运用全国妇联心系新生命的工作资源,如人员培训,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大型活动项目资金。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与社区中的教育、民政、计划生育、企业等单位联手开展活动,如与民政婚姻登记处合作,开展婚前医学咨询和检查;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肥胖儿童干预;与计划生育部门合作实施计划生育避孕知情选择和流动人口孕产妇健康服务;与区工会、区妇联、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家联谊会)合作,对社区下岗、待退休、流动人口等贫困妇女开展妇科健康检查;以社区学校等平台,开展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营造关注生殖健康的社会环境。

4.6 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融合

对从事儿童和妇女保健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公共卫生与生殖健康知识的培训。临床医师在社区儿童和妇女保健门诊中,融合了健康教育、行为指导、跟踪服务访视、咨询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建立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相结合的监测网络,如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孕产妇和社区妇女感染性疾病筛查、登记报告等。而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人员运用临床诊疗手段开展妇女、儿童人群相关疾病的控制。

5 主要成效

通过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形成了纵向区-街道-居委,横向社区各部门参与的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工作模式和相关政策,形成了一支22人的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的工作骨干队伍和120余名社区志愿者队伍。

以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尝试了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综合评价了社区妇女生殖健康相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较客观和全面地反映了区域内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通过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社区妇女对生殖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总体正确率由77.14%、61.67%、36.73%,分别提高为88.99%、77.85%、59.89%,(P<0.01);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率由8.96%上升到20.19%,参加妇科健康检查人数增加1倍以上,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11.03%下降至7.99%。过程评价,用中心拦截法对社区人群调查显示,社区目标人群参与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活动的覆盖率达82.05%;用访问法,对社区管理者、社区单位负责人、社区志愿者作访谈研究表明,多数被访问者认为“社区妇女生殖健康项目,促进社区妇女、儿童健康”、“对保护社区脆弱人群的健康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6 问题与体会

在呈现“二元化特征”的中心城区,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妇女生殖健康促进,其人文、经济、居住等环境差异大,需求也不同,通过社区诊断可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健康促进项目计划,提高了健康促进的可干预性、公平性和干预的有效性。

社区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范围广、 内容多,一些慢性疾病远期效果在项目短期内很难显现,根据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理论,我们用知识、信念、行为正确率作近期效果评判,另外,由于本项目用非标准设计作前后比较,对可能存在的“讯息污染”对项目结果的影响,需作进一步探讨。

社区健康促进项目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离不开多部门的合作。本次项目把握了社会环境对儿童、妇女脆弱人群关注和区域卫生改革的契机,整合了社区资源,推进项目的发展,但是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促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把项目形成的组织网络、政策、资源筹集延伸下去,并在实践中充实其内涵,使社区健康促进可持续发展。

7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朝着实现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生殖卫生战略\.2004.

[2]林益强,顾玉珠,臧贤玲.黄浦区社区儿童、妇女(生殖)健康的社区诊断分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31.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医疗保险;社区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哈尔滨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框架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于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为实现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全体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之目标,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将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纳入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在我国的制度安排下,针对城镇的医疗保险体系是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主体支撑,同时辅之以商业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内容共同构成。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截止2012年,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合计47 343万人,并且随着近些年城镇化的快速提高,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人数呈大幅上涨趋势。显然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已经颇见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鉴于医疗保险事业是民生建设的关键之一,借助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平台,我们课题组选择围绕哈尔滨市医疗保险的改革现状及效果进行调研。在实践调查过程中,发现本应该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社区医疗存在诸多问题,项目组成员据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走访,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思考,最终形成了这篇论文,但鉴于可得资料的有限性,一些阐释可能存在些许问题,衷心企盼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社区医疗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2007年9月21日公布并实施了《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适用范围的规定是:第一类是成人居民。指年满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的非从业居民。第二类是学生儿童。指未满18周岁城镇居民,包括婴幼儿(不含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中小学阶段学生(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学校就读的在籍学生)。可以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用的主要人群为老人、小孩、无业和失业人员及相关弱势群体。通过以上的规定,我们可知,哈尔滨市医疗保险改革的方向之一即表现为,医疗保险的适用范围由职工向居民拓展,大量医疗保险业务逐渐向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社区下沉,因此选择社区医疗服务理应成为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现实中,哈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主体是老弱病残贫,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理位置通常设立于居民生活区,且医疗费用低廉、服务态度亲切友好,理论上来说社区应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首选机构,应是城镇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最基层单位。实际是否如理论所想呢?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哈尔滨市松北区军安小区和银河小区,却发现居民选择社区医疗的比例是很低的,虽然社区医疗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却未能发挥在医疗保险中应当发挥的基础作用。这里,我们以点带面,将社区医疗在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

(一)社区医生的水平得不到居民的信任

大多居民对社区医院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缺乏信心。军安绿色家园小区居委会主任告诉我们,居民普遍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医术不高,设备简陋,生怕在社区就诊“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对全科医生持怀疑态度。所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医疗的居民,大都是感冒发烧等类似的常见病。

(二)社区医院的硬件水平较低

其中有不少用药遭到患者非议。银河小区社区医院大夫称,虽然现在社区医院的医疗药品范围放开了许多,但还是没法满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诊的大爷、大婶们都要两头跑:在大医院就诊、看完病、拿着针剂药品到社区医院点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区医院不具备这些设备,患者只能先在大医院就诊。这也是大多数岁数比较大的患者怕麻烦不来社区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定位混乱

实践中,社区医院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卫生服务内容,其日常工作非常驳杂和笼统,涉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没有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疾病治疗和疾病防止加以区别,没有细致考虑各地医疗资源现状,发挥作用不够、机械地按统一标准划分社区卫生机构。

(四)社区医疗保险管理平台建设滞后

城镇居民医保的组织实施完全可以依赖社区。实际上,每一个街道、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负责社区医保的具体操作;社会保险部门又不能绕过省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导街道、社区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的相关业务,这样街道社区在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组织管理中基础作用也是缺失的。街道社区医疗保障管理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察办案机构等等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医疗保险的工作效益。

二、相关对策建议

当哈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的纵深发展,必须充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作用,对于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提高社区医疗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课题组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居民对社区医疗水平的不信任不愿去社区首诊最主要原因。就是说,医疗质量是制约社区在居民医保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如果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自然愿意就近诊疗。首先可以考虑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相关的社区医疗机构开展巡诊、咨询和业务指导等工作,这样可以较快地改变社区医疗的水平,但不是可以长久依赖的方法。其次为社区医疗机构定期举办培训班,使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处理常见病及一般急症的“全科医师”。如此可极大提高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使居民在用药、治病、报销等方面更放心。

(二)加强社区医保管理的平台建设

首先,加必须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中培训一批具有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加大资金成本投入,培养一支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丰富的从业知识与经验过硬的操作技能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医疗保险人才队伍,以适应居民享受医疗服务及相关医疗报销的需求。其次,社区的亲民特质便于管理统计居民的参保、缴费、享受标准的方面情况,可以较详尽、较快地进行居民医保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充分发挥社区在居民医疗保险中的宣传功能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和群众,特别是学生居然不了解,自己的医保卡每年的缴费情况,怎么使用,怎么受益,怎么报销。理论上2009年哈尔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就已基本达到全覆盖,但是还是有部分居民没有参与到相关的居民医疗保险中,这其中以无业者居多。这都表明社区在对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工作上还大有可为。社区在参保人群办理居民医疗保险期间应当对其进行宣传教育,让其深入了解医疗保险与其息息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社区应采用多元宣传方式综合作用的方法,如传统的海报宣传栏、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宣传、上门调查访问、设立咨询电话,在网上组建讨论区或者QQ群等,利用各种途径将居民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传递给居民,这对于提高参保缴费的积极主动性有着极大帮助,同时亦能增强居民对社区及社区医疗的信任度。

(四)完善社区医疗的硬件及相关配套设施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要发挥其基本保险作用除了相应的制度以及相关缴费报销机制之外,直接可以服务到社区居民的社区医疗卫生硬件及相关配套设施必须要发展起来,这个因素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应用效率问题。现实中,由于医疗保险政策还不完善,居民医疗保险在社区医疗的报销、审核等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建设很不健全,现实中会造成居民在社区就诊之后的医保启动程序及结算的低效率,因此,在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相关医疗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与居民医保相关的配套设施更能较好地保障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权益。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是城镇医疗保险改革落实的重要基础,其能否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尤其是能否与居民医疗保险很好地衔接,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纵深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社区医疗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在城镇医疗保险尤其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Z].2012-06-27.

[2]宋.哈尔滨市松北区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与对策[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12.

[3]老弱病残贫成新医保参保主体[N].哈尔滨日报, 2007-11-25.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8

关键词 纯母乳喂养 现状 分析

众所周知,母乳是婴儿最佳天然食物,母乳喂养不仅可给婴儿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免疫物质,促进婴儿健康生长,还能给婴儿的智能发育提供优厚的物质基础。无论世界卫生组织还是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大力提倡推广母乳喂养,为了解创建爱婴医院10余年来东川城镇4个社区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现状,对4个城区内的2010年出生的婴儿喂养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居住4个社区(包括常住与流动人口),出生后1个月即在妇幼保健中心儿保科办理儿童系统管理手册,并定期在儿童保健门诊检查的婴幼儿439人为调查对象。

研究方法:生后6个月,每个月1次门诊随访,时间规定为出生日期前后2天内。每次随访均由专人负责询问婴儿每日进食的所有食品种类、数量、母乳喂养的次数、方式、哺乳持续时间、乳量减少原因及对策、断乳时间及原因,以及婴儿喂养中得到的指导情况等,初次调查包括儿童家庭及母亲的一般情况,填写统一表格。统计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例数,并对未能坚持4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原因进行分析。统计方法用X2>/sup>检查。本研究纯母乳喂养标准包括纯母乳或基本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是指通过母乳提供给婴儿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的喂养过程,如果在喂养过程中补充一些水分(如不含能量和营养素的白开水),则称基本纯母乳喂养。

结 果

4个月婴儿3种喂养方式比较:2010年4个社区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48.5%(213/439),30.5%(134/439)和20.9%(92/439)。

影响纯母乳喂养的因素:母亲年龄30岁以上,从事脑力劳动工作者,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比率较低;而母亲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高与母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相比较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喂养方式与爱婴医院的关系:各种喂养方式与婴儿是否在爱婴医院出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4个社区4个月婴儿喂养方式与是否在爱婴医院出生的关系,见表2。

影响4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原因:2010年调查的439例儿童中,4个月时非纯母乳喂养226例,不能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原因,见表3。

讨 论

母乳喂养情况:东川城区4个社区2010年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有48.5%,明显低于目前我国婴儿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71.6%的平均水平。影响纯终乳喂养的母亲及家庭因素中,母亲年龄在30岁以上、从事脑力劳动工作者纯母乳喂养率较低,可能与母亲工作较忙有关。上述资料说明10年来母乳喂养推广工作在该社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婴儿母乳喂养率以省为单位达到85%的目标,东川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表3 216例未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原因

提高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不能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原因中,母乳不足或产后无母乳、母亲工作忙无喂奶时间、母亲或婴儿生病是头3位最主要的因素占84.5%,进一步分析发现“奶不够”的母亲大多数是由于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或生活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或食欲睡眠差所致。过去“传统习惯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主要影响因素已大大减少,说明十余年来创建爱婴医院及广泛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确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要减轻哺乳母亲生活工作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保障喂奶时间,仅靠妇幼专业人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包括哺乳母亲的家庭和单位的积极支持,以及法律的保障,媒体广泛宣传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参与。

影响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母子生病。由于生病未及早开奶,或母婴隔离母亲不知如何保持母乳喂养,导致母亲乳汁不足或婴儿不习惯吃母乳从而放弃母乳喂养,这暴露出目前在产科、儿科工作中存在着对母乳喂养重视不够的现象,这一点从本次调查爱婴医院与非爱婴医院出生的婴儿喂养方式差异不大也可看出。提醒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爱婴医院的监督管理,以促进母乳喂养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荫士安.中国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与辅食添加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09-511.

2 陈宁,胡玉蕾.社区内4年纯母乳喂养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1998,4:25-26.

3 高燕秋,康楚云,王燕,等.1998年~2003年中国母乳喂养与婴儿过渡期食物添加状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3):220-222.

4 刘一心,黄荣彬,姜海萍,等.深圳市母乳喂养现状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74-576.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9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儿童权利保护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对儿童权利保护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儿童现状问题。

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儿童是指0¬—14周岁孩子【1】,中国人口调查中划分年龄阶段的第一档也是0—14周岁【2】。所以本文所指的儿童概念是指0—14周岁的我国大陆孩子(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所以本次调查的人口数量比较新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数据。全国人口中(未包括港澳台地区),0—14周岁的儿童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儿童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3】。

(一)教育方面

我国近2.7亿儿童中未入学率约1%,也即大约有270万儿童失学,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儿童【4】。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6.3%提高到2000年的99.1%;小学5年巩固率由1990年的71.4%提高到2000年的94.5%;小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92%,男生为90.2%;中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48%,男生为52.2%【5】。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仍有适龄儿童无法入学。

(二)健康卫生方面

我国有许多贫困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得不到良好的健康营养与卫生医疗保证。营养不良的儿童约占9%(占儿童总人数,1997—1999年数据),相对于年龄体重不足的儿童10%(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相对于年龄身高不足的儿童17%(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6】。

儿童卫生保健方面投入不足,虽然在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增加了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的接种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7】,但农村中的医疗水平有限、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儿童保健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中国儿童现在有7.6万人感染艾滋病【8】,虽然相对于全国儿童总数比例不高,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儿童福利院服务方面

1995年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73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7000多名【9】。全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共18万家,在园儿童2711万人,教职工共116万人,其中教育者87万人【10】。对流浪儿童的服务由过去通常是纳入收容遣送范畴改为专项的儿童福利范畴,到1997年底,全国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72个这样的场所,能为流浪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医疗、衣食住、非正式教育、心里咨询和行为偏差矫治等多方面服务【11】。

(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儿童有232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结构如下:

从这图中可以得到农村留守儿童(0—14周岁)为4799.5万人【12】。

2、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与分析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国家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享受抚养人的连带社会保险等几个渠道,推出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教育的措施【13】。

这些措施有成效也有不足,分析如下:

(一)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旨在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从小就预防疾病做到了从源预防,成效非常大。

在计划免疫项目有一些项目是免费接种的,但也有一些是收取费用的,虽然近几年来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但新增的大多需要收费,本文认为收费不可取。职工子女的接种劳务费可由家属医疗或子女筹医疗项下部分报销【14】,而且职工族收入高又稳定,可以支付得起这项开支。可农村子女的这项计划免疫费用是家庭生活开支,虽然金额不大,但也是不小数目,农村农民由于“近视”效应,认为花费金钱去做免疫不划算,更有令人费解的是打三针预防就打一针或二针,原因是“打了这个没用,没有看到孩子异常,挺健康的,少打一阵可以省些钱买包奶粉”。

农村儿童保健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和设备大大提高和改善,儿童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投入不足,医生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生活保障,医疗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城市儿童保健做得比较好。所以农村儿童保健事业不容乐观,大多数医生不具有本科学历,许多医生只是跟其他医生做了一二年学徒,参加医生培训个把月就在当地开个诊所,其中有不少是庸医,值得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村中缺乏一支良好素质的技术医疗队伍和良好医疗设备是制约农村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二)儿童抚育津贴和儿童福利设施

凡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职工独生可以享受儿童抚育津贴,而且可以享受托儿补助费【15】,而农村儿童则不能享受抚育津贴。在英国,国家为家庭内第一个子女(未满16岁,学生未满19岁)每周发放10.4英镑(约合15美元)的津贴,其余子女每人每周8.45英镑。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还为婴儿提供一定的食品和婴儿用品或者提供相应的现金补助,这些津贴都是给本国国民所有的儿童【16】。这一点我们还做得不够,有些观点认为给所有儿童提供津贴有两个障碍,国家经济实力和家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方面本文想指出“少儿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若想更强大必须让儿童“强大”,从本文第一栏中儿童健康、卫生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儿童有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欠缺,用一部分财政预算给儿童津贴上从国家长远战略考虑非常值得,关于如何保证津贴费用真正到儿童身上,下文再做论述。无论哪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无贵贱,农民子女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家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限制儿童平等享受儿童抚育津贴是错误的观念,国家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福利设施方面国家加大投入,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规模的托儿所、儿童福利院等,但是农村的儿童福利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从上文指出的农村留守约有5800万可以看出农村儿童福利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儿童免费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从2007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只交书本费即可,从理论上保证了全国所有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事实上,我国仍有许多儿童失学和辍学,如上文指出我国约有270万儿童失学,大部分是农村儿童,中学净入学率比小学经入学率低,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一生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兴衰。保证所以儿童能够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儿童失学有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家庭经济贫困使有些父母支付不起孩子的书本费及相关费用,同时有些儿童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引起了内心的自卑感不能与同学相处从而导致失学和辍学。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农村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一般由祖父母、亲戚、邻居等照顾。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十分大,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祖父母年龄大,知识水平低根本不能教育和监管孩子,他们只能督促不能教导,在亲朋好友家的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不是自己生的小孩,往往不会尽心教导。许多家长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们最无奈的事“要想出去赚钱,孩子不放在祖父母、亲朋好友家管放哪管”。可见农村的儿童设施水平比较低,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人身权、受监护权、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和农村的权益。

四、加强儿童社会保障的措施

国家对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许多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效,儿童的整体平均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政府把保护儿童利益放置于保护妇女权利一起,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目前儿童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农村有许多儿童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及失依儿童的社会保障做得不够到位,究其深层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许多儿童失依与留守农村。有些观点认为儿童的生活水平不能与国家挂钩,这是家庭家长原因怨不得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在保护儿童权益身上,不能破坏游戏竞争规则。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核心目的是倡导拉开距离,保证竞争的不对称性。中国人有一种弊病观念:自己富,则不希望别人富,喜欢别人都穷;自己穷,不希望别人变富,自己不能富则希望人人都穷,这里不做讨论。认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保护儿童权益的观点不可取,完全忽视了国家、政府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儿童的事都不是小事,不能因为个例而忽视,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失,保证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儿童权益,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儿童社会保障。

(一)政府方面

1、儿童计划免费免疫与加强儿童保健投入

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普及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的接种,对计划免疫内的项目全部实行免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同时增加预付新疾病的财政预算,防止新增的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延长儿童免疫年龄,保证0—14周岁儿童均可获得免费免疫,切实从源头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增加对儿童保健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儿童保健投入。农村农民对卫生健康方面并不熟悉,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由相当一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健康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健康问题是政府的一大任务。加大投入,培养一支素质比较高的农村医疗队、巡回各个乡村,免费为农村儿童做健康咨询,推广营养配餐,保证儿童营养健康;培养农村当地医生,提高农村医生素质与技术水平,严厉打击农村的庸医与高收费情况;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更新医疗设备,特别加大对儿童常见病门诊的投入,降低医疗费用;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配备1名或若干名专业医疗师,维护当地儿童的健康权。

2、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

(1)扩大抚育津贴范围,保证农村儿童也可以享受抚育津贴,给每一个0—14周岁儿童发放现金或购物券津贴,由于农村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可能会把儿童现金津贴转化为生活所用。为了保证儿童津贴真正服务于儿童可以发少许现金津贴,更多的发放购物券:0—3周岁发放奶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若干奶粉超市购买奶粉,边远山区的由超市运载到村委会,然后家长持券购买,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变卖购物券;4—9周岁发放营养配餐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地点购买;10—14周岁发放食品如鱼、肉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地点购买。

这里须指出一点比较好的奶粉和营养配餐一般都只是超市有,所以家长也比较愿意上超市为孩子购买。但农民没有去超市购买肉、鱼等食品习惯,一般都认为集市比较便宜又方面。可以在乡镇集市设立一换券站点,持券者持食物到站点,站点服务员见物换券给予现金补贴,站点服务员由当地银行在每次市集时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家长因缺乏购物的选择性而不去购物,也考虑到购物券不能在自由市场流通。在这里有人会问要是这家长到站点换券之后再把食物退回买主而把钱变为他用,那该如何?首先要明确农民并不是不想为孩子营养着想,而是怕麻烦,担心在指定地点购物吃反亏,所以才不去购物而想着变卖购物券。如果给予他们方面,自然会取得预期效果,如果真是人人都是那样换到钱而退货那就真没办法了,除非看到孩子吃到食物,否则什么措施都没用,购物券更多的考虑到家长是为孩子健康着想的。

对于担心给农村儿童发放抚育津贴而引起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只要把抚育津贴和母亲节育联系在一起即可,母亲在一年内节育后,她的孩子即可获得儿童津贴,这样既可以把计划生育真正落实到农村,也可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关于母亲节育年限可以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2)增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缓解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问题。从农村中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是留守儿童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儿童福利系统是非常脆弱的。本文认为我国的福利设施建设更多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政府及多数人认为城市时非常必要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因为城市人“不善良”,大多数城市人不愿意照顾他家孩子、收留街上浪儿,城市居民一般都有工作,也没有时间照顾儿童,所以必须给城市中的儿童提供福利帮助。而农村人民因为善良,看见流浪儿动了恻隐之心会收留,也会愿意照顾他家小孩,农民因为时间比较空闲所以本家孩子可以很好照顾,把整个农村看成是儿童收养站,所以农村中儿童福利设施比较少。其实应该加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给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外出工作农民的后顾之忧,如农民工的孩子有比较好的安置,他们就会安心在城里工作,农民农忙的时候也可以专心耕作。

3、儿童教育全免费与免费午餐

(1)虽然我国实行免费九年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学杂费免除而且要免除书本、资料费,免费提供书本和相关资料(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小学不提供相关书籍,初中每门课程提供一本辅导书)。给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助学金、奖学金,而且要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从笔者角度出发,当地县城乡村中小学暂无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生活补助也很少有,但并不代表学校没有贫困生,而是没有这项资金)。让每一位贫困生不会因为贫困产生自卑感和失去自信心而失学。

取消小学和初中生不能留级的规定,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实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补助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保证小学要全免费和补助。因为小学生往往没有判断力,很高兴能不去学校上学,要是家长因为贫困而不关心孩子学习则会产生很大的失学率。如果国家不介入会使义务教育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所以必须对小学生一定要“狠抓”。至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会主动争取。

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放宽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工作地入学。

(2)在乡村中小学提供免费午餐,推广营养配餐,既可以节约农村家庭开支也可以保证儿童营养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加强农村治安建设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儿童卫生健康和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都是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多自然会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健康饮食,同时也不会“丢妻弃子”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措施。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犯罪、吸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扩散,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他们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而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执法部门必须对农村治安加强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不良行为,保障农村儿童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二)社会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逐步开始市场化,官办机构竞争导致了分层日益明显,拥有众多资源的机构收取高费用,于是可以投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服务设施(从而再次提高收费标准),而资源较少的机构则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发展,服务水平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为贫困者获得公共服务设置了经济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则是填补公共服务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必须支持社会力量的救助措施。

1、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

本文主张政府建设福利设施,然后由社会力量管理福利设施,但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儿童福利设施领域,这里不再赘述。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改变政府“万能型”的儿童福利行政模式,寻求管理模式社会化、资金来源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的新型福利模式【17】。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服务队伍管理福利设施给儿童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配备专业医疗师、心理专家解决儿童困惑和心理阴影。社会应该关注福利院中儿童的成长,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友善,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农村福利机构更多地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在管理儿童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管理模式,并不是要求为每一位儿童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管理而不是大众化管理,那样会陷入“万能型”政府行政模式。

实行资金来源社会化可以扩大资金来源,保证儿童福利机构正常运转。

2、保护失依儿童权益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照顾的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更多是流浪儿童),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福利机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18】。对于失依儿童推行福利社会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让失依儿童有所“依”除了儿童福利院收养,更多的让社会家庭接纳,让失依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对于家庭收养失依儿童办法在下文讨论。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

在社区内加强各户家长合作,把留守儿童组成几个队,并由当地服务机构或志愿者带领,家长参与监护。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4、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学校要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于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多向管理,真正形成家长、学校、临时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要多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母爱或父爱而变得沉默寡言,学校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消沉,培养以学校为家,以同学友情为关爱的制度,多开展一些班级、校级集体活动,提高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从集体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19】。

5、社会关注及预防艾滋病在儿童身上传播

目前中国大约有7.6万儿童被艾滋病感染,预防艾滋病传播不是一个家庭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才能预防。社会应该加强让艾滋病源远离儿童,教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应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应该关注孩子成长,不能把病源带入家庭,感染儿童。

社会对于艾滋病儿童应该给予温情关怀,而不是仅仅捐钱,这样会使儿童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孤儿”。社会更多的要给予感情关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给予他们精神安慰,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都是温馨的情感关怀。

大多人忽视儿童的恋爱,认为儿童无恋爱或没有可谈的,一般都不讨论它。但在儿童的恋爱方面,本文想指出人生的恋爱观是从儿童小时候不知觉与知觉中培养和树立的,培养良好的恋爱观(这恋爱观是人生恋爱的启蒙思想观)是儿童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家庭方面

1、农村家庭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就行了,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庭温暖,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如果父母真是无能力教育孩子,可以在社区组成一个团体(如上文所指),由服务机构或当地知识分子志愿者给予教育指导。家长除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也需要同他们建立情感沟通,一个电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一年至少要回一次家看望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经常也要与学校联系,形成“家庭—孩子—学校”三边管理,重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儿童的营养问题,所有农村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是让孩子吃饱饭就可以,更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点政府、福利机构与家庭必须建立信任模式,推广儿童营养配餐,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家庭收养

本文认为对于失依儿童更多的实行家庭收养,家庭收养可以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让孩子有所依,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同时也可以减少福利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

对于家庭收养首先应鼓励城市居民收养,名额不限,以不影响收养儿童正常发展为前提。本文认为鼓励城市居民收养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城市居民素质高;第二是经济基础好;第二是户籍制度。家庭收养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失依儿童长远发展和终身大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城市居民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由收养关系登记到城市户口,对失依儿童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鼓励乡镇经济基础较好的居民收养失依儿童,乡镇居民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失依儿童进入乡镇家庭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是让农村家庭无子女但确实希望收养一孩子的家庭收养。

基于这样的排序选择并不是本文观点利益化,而是基于孩子的长远考虑,若一家庭经济困难而给与他们收养,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更有可能的是会被受到家庭虐待。

4、评估

本文从现行的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讨论如何做好农村儿童社会保障,虽然分为三个大部分:政府,社会,家庭。但其中有些措施并非一方可以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的努力。

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加强儿童保健措施可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的基础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真正落实儿童免费教育和提供免费午餐,使每一位孩子同等享受教育权,保证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众多农民的利益,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加强学校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护儿童的切实利益,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家庭收养是一种有效解决失依儿童的措施,体现给失依儿童提供社会温情关怀,真正改变失依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庭环境。推广家庭收养可以减少福利机构投入。对于家庭收养还需要注意一点,应避免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所以在收养前必须考核收养者家庭背景及家长文化素质,以免家庭收养产生负效应。

在儿童社会保障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与联系,净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给无助儿童多一些关怀,给农村儿童多一些帮助。

六、总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农村儿童权利保护,是我国各方力量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政府重视儿童福利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力量加强服务范围,填补公共服务缺口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家庭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作,它涉及到千千万万儿童权利和父母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困难而放弃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推广儿童社会保障,使全国儿童都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网络型”项目,许多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才能实行与落实,在儿童服务社会化过程可以提倡志愿者服务,让更多的人关心儿童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在推行儿童保障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评估与完善。

七、后语

本文主要讨论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多偏向于讨论失依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很少涉及残疾儿童等社会福利问题,并不是指残疾儿童社会保障不属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范围,而是限于相关数据与篇幅条件限制以及本文在构思中是把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划入残疾人社会保障范畴,所以没有纳入讨论范围。未出生婴儿其实也是儿童范畴,许多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与他们在母亲怀孕时期健康发育分不开的,如果从儿童大范围内讲,儿童社会保障年龄应该从母亲怀孕开始计算,但由于数据和操作性问题本文最终没有把未出生婴儿纳入讨论范围。

文中许多数据是从《2002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和相关文献获得,所以有不少数据是过时的,本文已在相关数据标出年限,其中只作本文写作参考。文中有不少观点是超越目前国家经济实力的,如国家向全社会儿童提供抚育津贴,暂时不符合国家经济现实条件,但这是我国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本文并不强调实行过激的儿童社会保障,而是从实情出发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1],[5],[6],资料来源,《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

2、[2],[3],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人口结构。

3、[4],资料来源,百度知道,中国失学儿童数量。

4、[7],[13],[14],[15],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2页。

5、[8],资料来源,央视国际,。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6、[9],白益华,吴忠泽主编:《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128页。

7、[10],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658页。

8、[11],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81页。

9、[12],资料来源中国芜湖新闻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

10、[16],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6年,366页。

11、[17],王彦斌,赵锦云主编:《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昆明模式”》,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8页。

12、[18],王彦斌,赵锦云主编:《儿童福利社会化重构—“昆明模式”》,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4页。

13、[19],孙炳耀,常宗虎著:《中国社会福利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57页。

社区儿保医生论文篇10

【关键词】 基层;儿童;健康管理;缺陷分析;对策探讨

在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理念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及卫生部2009年12月《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相继出台,儿童保健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我院儿童保健实践工作已近20年,作者在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工作,如何组建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怎样提升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制定监测——评估——指导——干预与治疗——信息平台为一体的操作流程,以达到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现本文对儿童健康管理的现状、缺陷及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对策,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儿童健康管理的目的。

儿童健康管理包含了:儿童亚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操作。现在直接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的表述文献所见不多[1]。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已有20多年,但理论研究发展较晚,2009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出台《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本文作者通过20多年的保健工作讨论分析后综述如下。

1 基层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目前,基层儿童保健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院、社区乡镇等的管理模式各自为阵,其保健内容不尽相同,尤其是社区基层,基本是检查最基本的内容,过去常以单纯的“查病“、年度例行体检等为主的体检模式;保健内容简单,未能做到长期有序的监测及指导,0-6岁各年龄段的心理行为评估、营养促进、疾病筛查、意外伤害防范以及五官保健,高危儿、特殊儿专案管理等均不完善,现在单位之间相互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均以过去的常规操作持续进行工作,相当一部分仍沿用全纸质档案管理。

2 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工作者对儿童保健管理的理念认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思维拓展不够,对管理的内涵、操作流程、运行模式、技术指导、实施标准、风险干预、质量保证等均不完善。基本属于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均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体系[2]。

2.2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属地内无统一规划要求,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例如:基层妇幼保健医院、医疗机构、社区与基层诊所等到底该如何划分职责、有序互动,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3];就竟该如何管理健康档案,而程序化、合理流程、各自的优势与潜力,无信息沟通平台,保健功能模糊致儿童保健漏检。

2.3 信息服务平台未建立,未建立网络平台共享,内容各自为政,流程各异,标准不统一,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大多数由电脑由公司开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设置流程及内容,一些基层仍然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明显落后。

2.4 一部份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及技术操作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比例大,因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健康保健质量,导致检查和评估欠规范,指导和干预不到位。

2.5 特殊儿童管理尚不规范,各基层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转诊或双向转诊流程、无具体指导意见,导致区域内流动的婴幼儿保健脱管或未受随访。

3 探讨及对策

3.1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系统,优化儿童保健流程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注重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和2009年国家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标准,以0-3岁的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行为能力较好、社会适应力良好、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情感、具有主动、高效的学习和博奕能力,发育商高达到或超过生理年龄等为目标,优化儿童保健流程,把好保健管理质量关。

3.2 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已有20多年,但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还不成熟,比较滞后,虽然现在的国家、卫生部、行业相关专家,提出了管理内涵、技术操作、运行模式、管理内容、保健指导、风险预防干预等,但目前仍未出台规范而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需进一步加大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3.3 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培训学习 从事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对未经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儿童健康管理的理论学习机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4 加大地方经费投入,配置相应的基础设备 希望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基层保健管理,特别是市级以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4],应予重点投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配置基础设备,确保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二0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3.

[2]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7,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