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21:18:04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武汉应立足自然生态,做足长江文章。”

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中也写道:“只说西湖在,武昌新又说东湖……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又一次奠定了武汉“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仅是文人墨客关注武汉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经济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副楹联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联云:“昔日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看中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这些都肯定了武汉的江水特色,显示了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但是目前武汉市的水文化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武昌东湖与西湖相比,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国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们认定为是活着的吴越文化的“博物馆”,而东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开发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汉的文化品质,创出城市特色。

本文仅对水文化之于武汉的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1.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区,并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实施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今后在这个方还要继续面努力,争取早日把武汉建设成为“一步一景”,并且每个景观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独特内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现在城市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汉旅游业的时候,应注意开发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这也是武汉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武汉的水文化发展。

5.武汉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城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进行武汉市水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刘星原.《湖北水利水电》2005年第1期.

[2]《“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江苏水利》2005年第8期.

水文化论文篇2

(一)水电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加强,是有效促进交通安全的保障交通安全的文化气氛浓厚了,自然对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而人们普遍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反过来也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近年来,生产保障大队把“人本”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灵魂主线,推行人性化安全管理,从抓思想、提认识、转观念入手,突出“安全”主题,不断丰富和提升交通安全文化。1.开展安全理念征集活动,组织全员参与。提炼出了核心理念“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带着感情抓安全”,以及“关注安全有多深,关爱员工就多重”和“一切事故都是可能发生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工作无小事等一些言简意明、内涵丰富的安全理念。这就提高了员工的安全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交通安全文化内涵,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2.开设安全课堂,加强行为规范。为了积极宣传安全生产新的规定和规章制度,让其成为职工操作的行为准则,开展了“安全课堂”,利用每周一安全会特点,加强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对员工岗位安全责任制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注重安全技能和故障应急处理的学习,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安全驾驶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在行驶中做到安全操作有标准,行为有规范。为巩固培训成果,做到操作规范化,开展了“岗前三分钟安全自律”活动,就是在驾驶员上车前3分钟,做“看、想、诵”三件事来保证安全。3.开展“红旗车”评比活动,强化安交通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了“红旗车”评选活动,在活动中引入职业道德、规范驾驶、车辆维护、遵章守规、服务质量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我要安全”、“我懂安全”的安全理念。

(二)减少水电交通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一条是对于交通安全的有效管理近年来,随着油田快速发展和水电业务范围的持续扩大,水电交通的运输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而对于交通安全的有效管理就是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此,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生产保障大队坚持“一主线、一核心、五突出”(以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为主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突出安全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区域和路段排查,突出重点违章行为查纠,突出基层配属车辆管理,突出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作业、关键人员管理)的工作目标,严格“四交一封”制度落实,逐车、逐人落实安全责任。

1.严格车辆“三检”制,不放过一处事故隐患。运行车辆的“跑、冒、漏、滴”现象看似小问题却隐藏着大风险,严格落实车辆“三检制”是我们持之以恒的管理理念。为此,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安全检查做到“三讲”:即“发现隐患立即讲,看到违章敢于讲,心有疑问及时讲”。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上,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实行跟踪制,落实人员、时间进行整改。2.落实交通安全联责制。严格执行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联系点制度,做到“三到现场”,即管理到现场、措施落实到现场、解决问题到现场。3.抓实安全监督检查制。落实好“六必查”(即车载人数必查、出车时间、路线必查、长途出车前“三级”安全教育必查、出车前车辆安全技术性能必查、车辆安全用具必查和车辆货物装载情况必查),确保行车安全。4.开展“四讲一落实”活动,就是在车辆出车前讲工作任务的同时,讲车辆运行过程的安全风险,讲风险诱因,讲控制措施,并落实好具体的控制措施。

(三)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加强,也是体现水电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培育优秀的安全行为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积极推行“五个学习法”,强化“安全第一”理念。建立了以安全技术、风险防范为核心,以每周一安全教育为基础,以班组安全培训为手段,以出车前的安全教育为落实的安全培训网络。坚持落实定期学习培训制度,把员工培训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和确保安全操作的重要手段。一是理论灌输法,以通过周一安全会、安全经验分享、安全论坛等形式向职工传授安全理论和方法;二是启发引导法,通过个别谈心、交心,以及利用父母情、夫妻情、子女情、亲友情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达到开通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三是形象教育法,把安全道理、安全技术理论变成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具体形象的内容,采用事故预想、事故预案演习、预防救护演习等,让员工在模拟操作和判断中,获得经验和感受。四是活动熏陶法。通过开展“安全无事故红旗车竞赛”、“安全生产月、安全警示月”、安全经验分享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受教育于熏陶之时。五是正反对比法,积极宣传交通安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批评“三违”人员的行为,使正反两方面形成明显的反差,树立榜样、指明方向,形成了人人关心安全、个个重视安全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水电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策略

(一)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管理单位的示范、导向作用,从管理层带动,以保证该项工作强力推行按照“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一岗双责”的原则,形成“领导集体负责,部门具体负责,全员人人有责”的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责任,进一步将责任细化分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从每个环节做起,岗位无轻重,确保管理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是当好安全文化的倡导者。领导干部带头弘扬“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理念,弘扬不甘落后、苦练本领的进取精神,扭转不思进取、不抓落实的落后风气。二是当好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好整体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循序渐进,落实组织责任,做好检查考核,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三是当好安全文化示范者。高度认识安全文化建设,严格规范自己,用言行诠释安全文化内涵,为员工做出表率;落实好领导带头反违章、查隐患,深入现场评最优、抓最差,让员工认识到抓安全需要胆识和勇气,需要从严从细,需要碰硬的文化、实打实的文化、持之以恒的文化。

(二)制订符合水电实际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从机制上为更好地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围绕《水电厂安全生产法实施细则》《水电厂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法实施办法》的实施,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完善车辆维护保养、车辆“四交一封(定)”、车辆GPS监控,以及停车场门卫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管理岗位标准化执行卡,坚持管理岗位周检、主管领导月检制度,每周一召开主管领导标准化周检工作碰头会,通过加大制度执行和考核力度,规范工作标准、管理程序和工作现场,落实标准化作业程序,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手段,使安全管理工作常抓常新。

(三)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团结合作的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立足于现在的管理模式向推行科学管理方式转变,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从我们的实际工作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现对交通安全工作全过程的控制,逐步建立起系统化、标准化、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发挥各管理岗位的安全职能,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了以大队长、安全副大队长、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技术员为一条线的安全技术管理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负责,根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有关规定确保安全控制技术落实到位。大队长、安全副大队长和HSE监督员是安全管理的第一管理责任人,负责保障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按章指挥、按章作业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现场实施。以党支部书记、政工部门为主的安全宣传教育系统,是安全宣传教育的第一责任者,通过明确职责,将交通安全方针政策、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多种形式不折不扣地宣传贯彻到班组、到岗位。以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班组安全员为主的专职安全监督组成的安全监督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运行、技术措施监督落实负责,筑牢交通安全的防线。在安全管理中,把安全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员工的主要指标,实施“安全一票否决制”,发生事故的班组,对班组安全员免职,对专职安全员、生产办主任进行处罚,激发员工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水文化论文篇3

我国解放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得到飞快发展,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富足,尤其是在全球掀起以“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化、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等新四化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即将出现16亿高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将要开始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及时发出号召,在“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广东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迎接第二次现代化浪潮,迎接新纪元,迎接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迎接大幅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在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从民族的命运及历史的战略高度来再次审视我国当今的水问题,指出:“得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特别是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再次将水利确定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把治水摆在优先领域。同时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水利工作者化解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食物安全度稳定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优美,而且还要求能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局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可见,治水任务十分艰巨。水利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基本实现国家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生态与环境美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以及“四个”安全的确保,首先,就必须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才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水利现代化就是在这背景下提出来的,并迅速为广大有识之士所赞同和接受。

2水利现代化内涵

水是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开放型的系统。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并不断获得成功基础之上的。水利现代化是融入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发展的大的系统工程之中,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前提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非静止的不断推进的过程;它从顶级目标而言,有起点,没有终点。

但是,水利现代化并非完全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形象工程,而是一个有型的实体,它对未来某一个历史时期来说,有一组具体的指标要求。因为,它是反映水利发展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数字形象,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这个大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有一部分是定性的(或曰形象的),但主体部分是有型的,是可以量化的。

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以现代的思维转变人类传统的水利观念,研究水利、装备水利,管理水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水环境,严格控制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的源头,大力治理其末端(指已被污染的水域和已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加速建立以供定需、供需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决策科学化和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先进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实现水利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坚强、有力的后盾,保障国家社会安全、经济安全、食物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的全部运作过程,它有很强的时间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水利现代化目标

3.1总目标

水利现代化的宗旨是造福人类社会,服务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和山川秀美的再造。通过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国人逐步树立起水问题的现代观念,开创水利建设的新局面、新纪元,使水利建设与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食物安全保障、生态与环境建设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奠定安全、坚实的水利基础,维系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自然再生产可持续发展。

3.2目标层

依据水利现代化的宗旨,其具体的目标层面从顶级来说拟包括下列六个方面:

3.2.1完善的防洪体系,确保社会安全

我国由于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以降雨要素为主的气候要素年际、年内之间变化大、不稳定,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和干旱发生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素称“灾荒之国”。水灾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威胁极大的自然灾害。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五害之属水为大”。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几千年来虽世代治水,特别是解放50余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国防洪能力仍很低,如水库调节能力和世界一些国家的相比,我国远低于美国、墨西哥、前苏联、加拿大,其调节能力分别仅为他们的50%、60.7%、63%、68%。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不健全,标准低,能力弱,严重的洪涝灾害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隐患,至今仍对国计民生构成巨大威胁。进入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一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1/5;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和珠江发生的大洪水,尽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数百万军民参加抗洪斗争,取得了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把灾害损失减低到了最低程度。可是,因洪水遭成的经济损失仍高达2551亿元。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晌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仍位居第一位,约占全部各类自然灾害的60%以上。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累集,企事业单位的膨胀,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的增多,若防洪能力不提高、防洪体系不完善,未来洪水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必将越来越大,其威胁也必将越来越严重。严酷的现实摆在水利工作者的面前,我们必须面对、正视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认真研究这一优先领域和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建立完善的稳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蓄、滞、排三位一体的防洪体系、减灾体系,使人与水的关系友好相处,确保社会安全是水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所当然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

3.2.2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安全供给水资源,保障经济安全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约占全球河川径流量的5.8%。但是,我国人口却占世界总人目的1/5以上,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仅为2260立方米,比世界平均值的1/4还低,约相当于美国每人年占有径流量的1/6,原苏联的1/8,巴西的1/19,加拿大的1/58。可见,按人口平均拥有的水资源量显然是相当紧缺的。因此,水资源是我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北方水资源极为贫乏,形成大面积的贫水带,加上水环境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水土的流失以及管理的不力等原因,造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带有普遍性的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污染性缺水、配置性缺水和浪费性缺水。

今年我国遇到春夏连旱,灾情严重,造成城市水荒,工业产值损失,农业减产,牲畜死亡,河湖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并诱发系列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6亿亩,其中重旱2.2亿亩,干枯绝收6700万亩,导致夏粮减产1100万吨;2770万人、17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136座城市缺水,仅北方12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旱缺水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额高达402.6亿元;而且导致贮水不足,危机潜伏。

人类对水的依存性,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与环境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持续性。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存在已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食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因此,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积极保护、安全供给、统一管理水务,确保经济安全,是未来水利建设的又一优先领域和主要任务,也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

3.2.3建设良性生态,美化环境,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

生态与环境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两大自然资源支持系统之一。我国的生态与环境是脆弱的,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西南岩溶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平原交接带、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等区域,其组成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映敏感,而且易向不利于人类利用的方向变化。

解放50余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整治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受到传统的社会再生产观念的影响,把自然再生产拒之门外,忽视了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制约着经济再生产的方式和规模,忽视了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忽视了生态利益是人类超越一切的最根本利益。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往往注重满足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要,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因而,难以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补偿资源存量减少、环境转化与再造,造成严重的水环境被破坏、水质被污染、水土在流失、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石漠化面积在扩大、林线在后退、草原在沙化、河湖在萎缩。可见,我国面临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生存危机。早在1982年底中央领导同志就尖锐地指出,现在农村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上,这种破坏是带有根本性的。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态与环境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大着现实与要求的反差。因此,必须尽快从人与自然截然对立,导致生态劣化,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社会再生产理论转变为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友好相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在空间上优化、时间上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再生产理论,真正认清生态优先规律是现代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运行规律。

可见,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大力建设良性生态、优美环境,以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乃是当务之急,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之一。

3.2.4发展灌溉,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以粮食为主的食物问题是直接关系人类生存、繁衍、国民经济可否持续发展、社会能否安定的大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佯的人口大国,粮食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50年代就指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邓小平讲:“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粮食问题是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尤其是以中国、印度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粮食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年均人口增加多;现有耕地资源少,同时缺乏宜农土地后备资源,且工业、城市和基本建设还不断占用耕地;特别是由于农业科技转化率不高,水资源不足,灌溉率低,导致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物质资源、生物资源等增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国家食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值,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水平又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叠加,进一步加大粮食需求压力。届时国家食物安全问题的形势将变得更为严峻。而我国未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还基本上只能依靠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其中又主要依靠灌溉耕地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根据有关调查统计结果,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棉花总产量的90%、蔬菜总产量的95%、以及其它许多农产品也相当多的产自于约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灌溉耕地上。因此,在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努力提高其利用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节能、节地灌溉,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既是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又一优先领域和所要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

3.2.5统一管理水务,拓展水利产业,维系水利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不能没有水利,水利建设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二者伴随而行,共生共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水利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利产业就是一个永恒的产业。但在现实情况中现行的管理体制与所要解决的水问题严重的不相适应,问题复杂,矛盾很多,水务管理不统一,政出多门。如在需水、供水管理方面,还缺少有法律效力的水中长期供求计划,传统的以需定供尚未过渡到现代的以供定需、供需协调的机制上来;目前按流域管理和按行政区管理的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还不能较好地衔接,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利用水、外调水等多种水源的统一调配还经常遇到与管理体制不协调的困难,部门之间、流域之间、省市区之间、上中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矛盾错综复杂,造成缺水与浪费并存、排污与治污并存、管事不能收费与收费不管事并存、保护与破坏并存、有事没人管与有人不管事并存,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破坏、水域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加重,以及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再加上重视不够,投入力度小,工程年久失修,毁损、破坏严重,水利产业步履维艰、难以为继,处于非持续发展状态,难以达到为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的要求。

广义的水资源管理涵盖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环境管理、水质管理、水源地管理、水价管理、水利投资管理、水利产业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以及水行政管理等等。若不打破目前条块分割的严重滞后的管理体制,不建立起统一以流域为基础的水管理事权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体系,将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沿着良性轨迹运行。这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来说无疑是个悲剧,是人们所不希望见到的事实。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生态与环境的建设,就必须强化管理,积极推进现代的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振兴、拓展水利产业,维系水利可持续发展。这既是21世纪中国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和亟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

3.2.6树立水观念现代化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效应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质,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支持系统和生存支持系统并没有作为稀缺物品被合理配置,特别是水资源,于是造成人们不受限制地获取公共占有的资源环境;也正因为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取公共占有的资源环境,致使人们误认为水资源是无限的、无价的或低价的,任意消耗、糟蹋,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污染和水环境的破坏,并造成水资源利用的外在、内在不经济,进而引发水资源危机。

国际上一些专家预言,今后世界爆发冲突可能以争夺水资源控制权为中心。也有人预言,约旦可能是第一个因缺水而垮掉的国家(水信息,1998年第22期)。1998年世界环发会议指出:水资源正在取代石油成为全世界引起危机的主要根源。同年联合国大会在其专题会议上达成共识的唯一问题是即将发生的水危机。

对我国来说水危机已经降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浪费型缺水、污染型缺水、配置型缺水无处不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须品,又是生态和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水的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的瓶颈因素。可见,在即将进入新纪元的中国已经到了非改变这种传统观念不可的地步,国人必须树立水的忧患意识和现代的水的观念。为此,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强化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源地的大力保护、污染源头的严格控制和水权、水务的统一管理,使人水和谐相处,确保改善水资源状况与水相关的生态系统;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人人都能够得到必须的淡水资源和过上健康的生活;确保易受水灾害威胁的人群免遭与水有关的危险。这是水利战线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水利现代化的终端目标之一。

4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

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是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终端目标服务的。在根据我国国情,客观地勾画出水利现代化的蓝图(或曰顶级目标)之后。通过一组水利现代化指标全面、系统地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与水利建设之间相互作用的轮廓,也可以视为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数字图像。同时告诉我们为了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终端目标,必须从那些方面做工作以及怎样做工作。因此,这个指标体系是具有导向性的。它一方面让国人有一个奋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揭示问题,发现差距,分析原委,指出后果,提出向顶级目标奋进的办法、途径和战略举措,使其能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可操作性更强。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环环相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水利现代化的程度。而且,每个指标都有很强的代表性、独立性和丰富的内涵。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该指标体系拟有以下四部分构成:

4.1水观念现代化指标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不论是古代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的居地,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但是曾经依傍着良好的水土资源、环境,在农业文明阶段创造的闻名于世的西亚巴比伦文明、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中国楼蓝文明等等,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违背水利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原则而相继消亡。昌盛时期的中国,莫不以水利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水资源和水环境与其所支撑的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不难理解水既能载舟又能覆舟的道理。水观念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关键,如果人们对水资源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原始的、传统的水利建设阶段,即以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原始水利阶段;以建设水利工程为主要手段来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水利阶段;人与水的关系是以人改造、利用水资源和水环境为主要特征的话,水利现代化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为它忽视了水利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的保护、水域生态平衡,最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或惩罚,这对人类社会发展显然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从原始的、传统的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思维,迅即转移到第三阶段,即以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务统一管理、现代信息装备、先进科技支撑水利等为主要手段,实现水与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水利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人与水的关系是以利用与保护、改造与适应相结合的人水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从表面上看水观念现代化是无型的、不可量化的,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包含许多实质性内容,如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代际公平;污染源防治、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改造、不与洪水争道,实现人水和谐协调;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实现一方水土养活、养好一方人;人类意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的,必须节约水、保护水,实现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等等。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举国上下确立水观念现代化之时,即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之日。

4.2水利装备现代化指标

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与高效利用水资源,就要求水文预报、水利通信、重大决策、防汛指挥调度等多元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它只能也必须依靠、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装备、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水文水情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进而实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资源调度与水工设计自动化、水环境监测网络化、防洪抢险机动化、工程施工机械化。离开现代化的水利装备、手段、通信等,要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水利装备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如水利信息化就发展很快,普遍采用微电子技术,对各种水利基础资料(例如水文、泥沙、水质、土壤墒情、水土流失、生态与环境等)实行遥感遥测遥控,这是一;二是普遍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水利设施(比如水库、灌区、水电站、输水工程、节水灌溉等)实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管理。其中有些国家,已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洪水演进,配合防洪保险等非工程措施,设计防洪减灾预案,使防洪体系大为完善;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水务管理上实行在线控制和调度,使水资源的利用、配置和保护更为科学、高效。水利装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大大降低了各种水利设施的运营成本,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水利装备主要包括:

(1)现代供排水设施。如现代灌溉设施:滴灌、渗灌、喷灌、微喷、低压管道输水、渠道硬化、地埋暗管、膜上灌、膜下灌、田间自动化测报灌溉系统,供水与排水自动化等;

(2)水文信息系统。如:水文站网合理布局、适宜密度、水文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水位、雨量观测固态存储长期自记、水资源信息网络、防汛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水资源与水质自动监测信息网络、水雨情报汛网等;

(3)水利通信专网:如卫星通信网络、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光传输高清晰防汛系统、预警反馈通信系统、水利通信专网监视中心、防汛会商会议电视系统、水情险情实时图象监视系统、水利工程视象监控系统、防汛、抗旱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此外还有设计自动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等。

4.3水利科学现代化指标

21世纪的中国水利将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标志的历史时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维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要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而离开现代水利科技及其不断创新的支撑,一切发展都是难以为继的。治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解决好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动态响应机制问题,统筹考虑水资源安全供给、优化配置、汛期安全防洪渡汛、水环境与水源地有效保护、水污染源头控制及其治理等问题,还要协调不同治水措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流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还要求掌握当今世界水资源管理的新潮流、新理论、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学习国际上开发治理大江大河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艺设施,并要结合中国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加以借鉴应用。重大水利项目决策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科学的选比,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决策支持信息支撑。可见,水利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水利科学现代化的基础上。水利科学现代化指标主要包括:水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高新科技的研究;水利规划与战略高层次的探索;科学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建立;高效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管理信息系统、政策、法律、法规、水价理论、水利融资体系、运行机制的研究、制定;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源头控制与污染水域治理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途径以及洪水风险调度理论、水文预测预报的预见期和精确度、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监测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研究;以不断提高水利科学技术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率。

4.4水利管理现代化指标

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和水资源的多功能的特性,决定了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管理系统。正如前面阐述的那样,由于我国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管理上条块分割不协调,方法、手段落后,信息传输慢,测报精度低,故在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多,矛盾多,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利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本,是关键,没有现代化的水利管理,要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无疑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于是不可能的。水利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水管理事权一体化问题)、机制的创新(如水利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和水利产业良性循环运行机制问题,合理的水价体系问题)、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如水利工程视象监控系统、水情险情实时图象监视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防汛、抗旱应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如信息库、水规划与战略研究成果、项目库)以及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公开化、程序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等。其指标主要有:办公效率、决策成功率、指挥准确率、调度精确度等。我们要在总结我国现有水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在水管理领域的先进理论、方法、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管理现代化体制、机制与技术手段。

上述指标体系是一个三维空间的体系,当属立体结构,这样可以客观地反映人类社会、水、生态与环境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利于坚持和发扬相互促进的一面,避免和克服相互制约的一面,促进水利现代化迅速向前推进。当然,要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一定要有配套性的、有力的保障措施,如稳定投入,加大力度,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水务管理一体化进程;振兴水利科技,促进冰利现代化等。若措施不配套、力度小,则将大大延缓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水利现代化”,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0月15日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水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民族文字;水书;属性;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H211 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102―06

一种民族文字总是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民族文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文字又必须以一定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它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文字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和承载物的文字,从它的发生之时起便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的社会文化属性不但决定着文字的形成,也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宗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各民族文字的创制通常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在封闭的自然经济环境中,社会经济活动较为简单,人与人之间异地或隔代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迫切,相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自然的力量还十分强大,人与自然力的化身――各种神灵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人们不仅通过语言向神灵表达愿望和要求,也迫切需要用其他的符号形式和神灵世界进行各种交流。[1]

一般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是作为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而在中华民族中的一支――水族的古文字“水书”中,我们则看到了另外的一种情形。本文试从水书文献、水族古文字义类、水族古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几个方面对水族古文字的社会文化属性作一简要论述。

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的民族。分布在贵州省境内的水族主要聚居在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其次还分布在与三都毗邻的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及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此外,还有少数散居在福泉、平塘和黎平等地。在广西境内的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山、融水、珠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

水族自称“虽”(sui3)。汉称为“水”,是自称的音译。汉译的称呼,最先见于明代,王守仁在《月潭寺公馆记》中称为“休”。其后在邝露《赤雅》一书中还有“ 亦僚类”的记载。“虽”在水语中有“篦子”和“疏通顺理”的含义、在水族古文字的《水书》中,也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水”也读作“虽”,但其含义也不是“水”字之意。在中国的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清代中叶之后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于1956年被确定称为“水族”。水族交流主要用汉文,而在水族内部则有一种外形古老的文字,水语称为“泐虽”,意即水族人的书,现多称“水文”或“水书”。这种文字还不能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交际手段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仅局限于记载年月日时、方位及吉凶等。文字的使用者仅限于巫师,外人不懂不用。文字用于抄写各种卜筮内容。这种古文字的数量,《水语简志》称有200多字,《水族简史》称有400多个单字(P92),刘凌女士曾参照各家字表,结合所见水书,统计为780字左右,除去异体字约270字左右。

从已发现的水书看,这种水族古文字不是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际文字,而是以一种神秘的宗教巫术文字的形式存在的,这种社会文化属性不但反映于现在可见的水书文献内容、水族古文字的意义类型上,而且这种社会文化属性也影响到水族古文字的形成与发展。

一、水书文献与其社会文化属性

已发现的水族古文字主要用来书写各种有关占卜及其他巫术活动,这些书籍也叫水书,水书多系个人传授,并在民间辗转传抄,也多由个人收藏。水书的分类,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吉凶两类,若按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阅览本、朗读木、遁掌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等。朗读本是学习水书的基础读本,阅览本是水书的主体部分,是择定各种日期的主要依据。吉祥类有代旺、鸠高、鸠笨等四十多个条目;凶祸类有棱项、鸠火、花消、都居等近六百个条目。从社会用途上看,水书中一类是“普通水书”,水语称le。kwa3,意为“白书”,为普通占卜之用,如生产、出行、丧葬、婚嫁、动土等,当事者事前均请鬼师卜问凶吉,并按水书所示以决定方位行止。另外一类是“黑书”,水语称le。thant,即秘传水书,主要用于放鬼、拒鬼、收鬼,是一种巫术用书。20世纪40年代,岑家梧先生曾到水族地区调查统计,调查普通水书约有560余种,主要用于丧葬。而秘传水书的持有者一般不肯将其藏书示人。黄润华、史金波先生在《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民族文字古籍》一书中曾提到了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几部水书文献。(见表一)

从这些文献来看,它们的基本内容均反映了水书的这种社会文化属性。水书的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使得它不是作为人们日常思想交流的工具,而是多为民间择日占卜所用,私密性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因此现存的文献均系誊写抄录,而没有发现统一的刻板印制,同时,抄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水族古文字形体的变异,产生了古体、今体、异体的字形。

从已经公开的关于水族古文字的研究成果看,其中提到的文献也有这一明显的特征,如王品魁先生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被认为是目前关于水书的唯一一部著作,内容主要是整理译注《正七》《壬辰》水书,另外由王品魁、潘朝霖先生合作译注的《水书・丧葬卷》,据报道已在贵州出版。王国宇先生在《略论水书与二十八宿》提到了《七元宿》的水书,是巫师用作放鬼的书,属于“秘传水书”,书中记载限于甲子纪年、二十八宿纪日、阴阳五行及放鬼的情况等。上述这些文献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的特殊用途和私密性,而现在所公开的水书文献的数量少,其原因也可能在于:一方面因文献的私密性,流传少或保存下来少;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拥有者并不希望将这些具有某种特殊用途的文献示人有关。这与历史上某些汉文书籍如择日、相宅、卜墓之类的纬书有着相似之处。

二、水族古文字的意义类型与其社会文化属性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水书文献的某些共性,由此而来的特征也反映在其文献用字上,文字义类的特殊性。

对于水族古文字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曾得出许多富有见解的研究成果,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目前所做的研究,现收集水族古文字字形819个,根据意义类型进行分析,可见:属于天象类的文字形体有265个,地理类86个,宗教类72个,数名34个。表二、表三是有关义类形体的分布简况。

从上可见,目前所见的水族占文字在意义类型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属性,主要用字集中在具有神秘色彩的干支、五行、七曜、宗教神鬼以及其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字上。从目前的关于水族文字的研究成果看,也能反映这一明显的特征。学者们对水族古文字的分析也大致是依赖于上述 类型的文字来进行的。

三、水族古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属性相联

根据目前学者对水族古文字造字方法的研究,我们知道水族古文字系统中存在初造字和新造字,初造字是按照仿拟的原则造出的那部分字,新造字是参照已有字而造出的字。(有的研究者称自源字和借源字)自造字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仿拟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内容,包括自然、动物、植物、人物、房屋、器具、食物、宗教、假想物,这些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文字的形成发展中出现了异体字形多,字形不规范的情况。(上述字形数情况分布表也能反映这点)这实际上与其神秘巫术用字要求是一致的。作为神秘巫术用字,其目的并不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只是用于水书先生与神鬼之间的交流。它并不要求看到的人都能够识别,只要某个水书先生能够用一些文字符号达到与神鬼的沟通,这些文字符号即能实现它们的功能。这种目的造成了文字书写的随意性,而另一方面,使用者也存在对文字进行有意变形的情况。这在水书的新造字中也有表现。如对汉字参照借用时出现所谓“反书”“倒文”现象。实际上,对汉古文字的借用即使不经过变形也可完全表达其中所蕴涵的意义,但是在水书中却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其中求异的原因值得探讨,而文字使用的神秘性不能不算是其中之一。

此外,水族古文字发展变化缓慢,刘凌女士在其硕士论文中分析指出,从文字结构与表达方式上看,在由自源造字到借用汉字、新造汉字式文字的漫长过程中,水字的发展极其缓慢,汉语借字集中在干支、五行、八卦、数目、方位、季节用字上。而从文字符号形态的变化看,在记录语言的功能上,借人汉字前,自源字只是巫师的巫术或记事符号,不能完整记录语句,借入汉字后,不能记录日常生活语言,记录语词时存在一字多音多义、一字多义和一义数形等现象。这些现象与巫师在使用文字中的宗教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首先这种文字足以用于满足巫师在某些仪式活动中的需要,可以通过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达到与神鬼的沟通。其次,不同的使用者为了保持巫术的神秘感和灵验度有意为之,使一般人难以理解其中的奥秘。其三,文字只使用于某些固定的范围之内,用于宗教活动的内部。这与汉字历史演变中某些奇特的现象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道教的符篆等。而直到现代,人们在刻写印章时,仍对自己的印章文字作某些变形处理,以达到与众不同或保密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水族古文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它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便与某些特定的宗教巫术活动相联系,具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些属性也反过来制约其文字的变化发展,而使其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水族古文字并没有作为书面交际工具进入普通的日常生活,而是应用于某些特定的活动领域。文字与其所记录的语言也不是一种比较完全的对应关系。文字更接近于人们某种意识的直接流露。如果认为它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字,那它的使用则不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重在人与神鬼之间的交流,它的使用范围也存在某种局限性。中国古代那些掌握王权的统治者所拥有的方体圆孔的玉琮,既是拥有者权力的象征,也同时作为沟通人神之间、天地之间的宝物,而拥有它的也只能是极少数特殊的人。水族古文字因其特殊的功能也只是为一少部分人掌握,并以此沟通协调人神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说,懂得识读它的人是否也具有某种特殊的权力――神权呢?水书对古代水族人民生活的影响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水文化论文篇5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著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摘要:我国具有形式多样水文化现象,充分挖掘水文化现象,并将其运用到旅游活动当中,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水文化的传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三峡为例,充分论述了中华文明中深厚的水文化积淀,由此展开了挖掘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

关键词:水文化;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编著.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刘刚等著.中国名水游览[M].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水文化论文篇6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系统论方面的发展以及设计手段的更新,建筑信息建模(BIM)、三维设计、项目信息模型(PIM)、协同设计等以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新思想和方法也被结合到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方面。如Chung-WeiFeng于2006年将进度计划与多维CAD对象连接,产生合同驱动的进度计划[10];斯洛文尼亚AleMrkela于2010年通过利用简单三维模型查看器、用户特定信息及BIM提出了利用PIM产生进度计划;立陶宛、波兰、德国等国家也相继研制出相应的系统。国内的王仁超等和同济大学的薄卫彪对建筑工程网络进度计划生成进行了研究。以上方法及系统大多针对高层建筑,尚没有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计划生成进行全面的研究。网络进度计划编制的主流软件如P3e/c、Project等还提供了网络进度计划分析、优化等功能,尤其P3e/c软件提供了较为强大的工程控制、调整以及与费用等关联功能。但是,这些软件多没有或仅提供部分辅助生成网络进度计划功能,尽管已有众多工程网络进度计划编制经验,但在新项目创建时,大多还需要从头开始,编制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另外,在网络计划分析方面也仅提供常规的分析和优化功能,对于作业工期关键性指标、风险等方面的研究不够完善。再者,随着目前三维设计、协同设计、BIM的普及和推广,将这些成果与网络进度计划有效地相结合,可以降低网络进度计划编制工作量,提高编制效率和质量,这些方法的实现也依赖于一套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而目前水利水电行业尚未形成这样的标准化体系和相应的标准。基于以上分析,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内涵的基础上,对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系统(SHAPS),该系统界面友好、直观可视化,而且能够实现网络进度计划的辅助生成、分析、评价与审阅,及成果输出,大大提高了网络进度计划编制和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2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内容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定义为: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的特点,以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对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中的项目划分、逻辑关系确立以及网络进度计划的分析、评价等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使网络计划编制、分析与评价等编制成果达到统一和重用。具体而言,网络进度计划的标准化包括:网络进度计划生成标准化、网络进度计划分析标准化、网络计划评价与审阅以及网络进度计划结果输出的标准化。

2.1网络进度计划

生成标准化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工程进度计划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项目划分、逻辑关系确定和各个作业(活动、工序)资源的配置。这些工作的标准化是网络进度编制标准化的前提工作,属于网络计划编制初期阶段工作。

2.2网络进度计划分析标准化

1)对于常规的网络时间参数计算和关键路径分析,考虑常见的逻辑关系类型和工作时间约束、工作类型和工期分布类型,借鉴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了标准的网络计划时间参数和关键路径计算方法。

2)对于网络进度计划工期风险分析,结合目前常见分析方法,如模糊进度计划分析、随机型进度计划仿真分析方法以及有关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分析过程,如基于时间分布的Monte-Carlo仿真分析方法、基于因素的Monte-Carlo仿真分析方法、基于工期可控性的Monte-Carlo仿真分析方法等,指出了这些方法适用条件和需要参数等,形成标准化的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3)对于常规的网络进度计划优化分析,需要明确其分析过程和分析方法

2.3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标准化

在经过网络进度计划分析后,需要对编制的网络进度计划进行评价,即对网络进度计划总工期(完工风险)及其各作业的持续时间的评价。目前的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方法主要有理论评价方法和经验评价方法。理论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价、随机风险评价、施工仿真评价;经验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工程类比的评价。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标准化即是对网络进度计划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的标准化。

2.4网络进度计划审阅标准化

编制人员编制的网络进度计划,到最终确定,往往需要经过有关的责任(专业)工程师或咨询工程师的审阅。本文提出了网络进度计划痕迹管理概念,通过形成网络进度计划编制信息,如采用的案例和模板以及采用这些案例和模板时考虑的工程特征、主要影响工程进度计划可行性的项目修改以及修改原因等,形成网络进度计划编制的痕迹信息,审阅工程师通过查阅这些痕迹信息,然后对网络进度计划进行审阅。

2.5网络进度计划输出标准化

网络进度计划输出标准化是指网络进度计划输出的形式和内容的标准化。目前国内外进度计划软件繁多,不同软件进度计划输出形式也不尽相同。另外随着新技术和各种工程软件的发展,网络进度计划与这些软件结合,形成新的进度计划表现和表达形式,有利于网络进度计划分析、评价以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施。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软件特点、国内工程管理人员习惯和目前进度计划编制常用软件,提出了工程网络进度计划输出标准化,包括输出报告的标准化(借助P3e/c软件)、网络图和横道图的AutoCAD输出,以及相应报表等标准化输出。

3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系统SHAPS

3.1系统总体设计

基于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内容,本文针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生成过程中知识组织与运用以及工程进度风险评价等问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风险分析、计算机模拟、三维协同设计等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开展基于多源知识(专家经验、工程案例、进度模板与模块、工程三维模型等知识源)的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机理研究,以及综合考虑风险因素、风险因素发生时间、计划编制中影响进度的关键资源配置、工程控制中管理者的风险应对措施、行为等条件下的进度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在MicrosoftVisualStudio平台下开发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系统SHAPS,该系统共划分为5大模块,分别为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辅助分析、辅助评价、可视化及成果输出。系统主界面,共包括五个主要区域,分别为:菜单栏、视图工具栏、WBS信息显示区、横道图显示区和工作信息显示与编辑区。其中菜单栏主要包括参数编辑、计算分析与评价、结果输出、模拟与可视化等功能。视图工具栏的主要功能为切换主显示区的显示内容,如单代号视图、双代号视图、资源视图等等。WBS信息显示区用来显示项目各个工作的工作代码、工作名称、预期开始时间和预期结束时间,用户也可在此区域对工作进行编辑修改。横道图显示区主要用来显示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和工序持续时间。工作信息显示与编辑区主要包括:常用信息、分类码、资源分配、约束条件、逻辑关系和综合单价表资源分配六项内容,用户可在此区域读取项目相关信息并进行修改工作。

3.2系统功能实现

3.2.1网络进度计划辅助生成

系统提供基于模板和基于案例创建项目两种进度计划辅助生产方法,如图4a所示,其中基于模板创建项目的过程与基于案例创建项目的方法类似,这里详细叙述基于案例创建项目的实现过程。基于案例创建项目方法允许用户通过“行业类别”、“工程类别”、“项目类别”及“进度计划类别”四大类别进行案例的初步筛选,然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计算其相似度并选择与拟建项目相似度最高的案例作为拟建项目进度计划的基础。但是,检索到的项目直接应用于拟建项目的情况少之又少,所以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案例修改过程中,例如“作业持续时间”、“作业类型”、“资源量”等信息的修改,都会保留到痕迹管理系统中,用作进度计划审阅的依据。修改后的案例可直接进行进度计划分析、评价等,也可以作为新案例存储在数据库中,基于案例创建的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如图4c所示。该系统通过案例和模板辅助生成水利水电工程网络进度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进度计划编制质量,降低工作人员的编制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3.2.2网络进度计划辅助分析

系统能够计算加入日历的时间参数,进行资源均衡计算以及工期的压缩优化。

3.2.3网络进度计划辅助评价

辅助评价模块主要分为工期风险模拟评价分析、工期风险模糊评价分析和基于案例的模糊综合类比分析,其中工期风险模拟评价分析包括基于工期分布的评价分析、基于施工影响因素的评价分析和基于工期可控性的评价分析,如图6a所示。为总工期风险评价分析结果,说明模拟1000次、工期为885天的次数为114次。图6c为基于案例的模糊综合类比分析计算界面,图6d为相应的模糊预测结果。该模块通过基于MonteCarlo网络计划仿真、基于施工影响因素的网络计划仿真和基于工期可控性的网络计划仿真方法,为工程人员提供了多种辅助评价进度计划的手段和方法。

3.2.4网络进度计划标准化输出

根据实际工程需要,系统能够输出多种成果图表,主要包括三种网络图输出模式:双代号时标网络图、单代号网络图和横道图。该模块与NavisWorks、施工仿真技术、Auto-CAD、P3e/c等结合,为网络进度计划输入、输出提供了快捷、标准的途径,有利于提高网络进度计划输出质量和效率。与传统的P3e/c软件相比,该系统的主要优越之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系统能够基于已有案例和模板快速生成工程项目初始进度计划,避免了重复、冗杂且依赖经验的编制过程;第二,提供了更加强大的网络进度计划计算及优化功能,如绘制双代号网络图、资源和工期均衡优化、风险分析和评价、仿真与可视化等。

4结语

水文化论文篇7

1.1黔西县附廓水库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问题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将对该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总承包,包括进行项目的设计阶段的管理、施工阶段的管理、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以及工程验收阶段的管理。涵盖项目参与各方,包括投资方、总承包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营运管理方。工程项目管理总承包建设模式作为目前水利水电工程中越来越应用广泛的建设模式之一,对水利经济建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黔西县附廓水库工程总承包建设项目的复杂性,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技术以及管理特点,受到工程的地形地貌、施工方案以及外部协调的影响;各个参建方对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的认识差异性比较大,具有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对于合同签订方面还不是很周密,各个参建方的部分比较模糊;具有不同的团队精神,没有较好的总承包管理能力等,使得在该水库总承包项目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可能导致工艺的拖延、造价的提高,质量等堪忧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总承包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EPC总承包管理模式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工程管理和施工水平。

1.2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精细化是现代工业化的一个管理概念,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其基本原则是“精、准、细、严”,精是做精、追求最佳;准是准确、准时;细是做细,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做细;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在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即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进而从总体上提升单位整体效益。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将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如果管理没有达到精细化,就谈不上现代化。同样,如果说实现了管理现代化,那么具体管理工作也一定做到了规范化、精细化。

2.黔西县附廓水库总承包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成本费用由施工费用、直接设备材料费用、分包合同费用、院本部费用、调试开车服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组成。工程先进行成本费用分解分析,控制好工程投资,抓住工程利润增长点。成本精细化管理手段如下:

2.1.1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处、项目经理部、公司或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项目经理部是作业管理班子,是企业法人指定项目经理做他的代表人管理项目的工作班子,项目建成后即行解体,所以它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应对整体利益负责任,同理应协调好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

2.1.2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2.1.3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要严格控制人工费,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材料费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作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材料用量、材料价格、机械费用三方面的工作。

2.1.4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治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2.1.5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成本预测为成本确立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成本控制与成本预测相辅相成。

2.2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根据该水库项目管理活动特点,以时间为依托,用WBS工作分解方法,将项目管理目标分解为2.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工程总承包管理总目标;第二层次,以时段划分的项目策划和决策、方案设计、施工准备、工程实施、验收、项目后评价等;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项目管理活动。对跨时段、多层次的复杂项目管理系统引入层次分析法,将项目管理目标系统按层次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2.3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建立项目分解结构图、进行资源配置和采购管理、建立项目网络进度计划,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分析偏差产生原因,合理优化和调整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从而最终保证项目进度得以实现。

2.3.1确认项目结构分解图(WBS)根据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WBS),将项目的工作范围从大到小进行分解,直至可操作的工作单元;也可以将组织机构逐级进行分解(OBS),形成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并将每一工作单元落实到相应的组织单元去完成。

2.3.2确认各项目流水作业根据项目的特性、项目的结构分解图(WBS),合理确定项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施工方案和确认对进度影响最大的项目,合理组织各主要施工子项目之间的流水作业,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人、机械设备和材料)配置的合理性,保证合理地实现项目的进度和成本的控制。

2.3.2.绘制总进度网络图和资源配置计划合理估算各项目工作内容所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各工作内容之间的工艺和组织逻辑关系,编制工程总进度网络图和分项目的详细子进度网络图,编制出相应的资源需求量进度计划,材料供应、采购、运输计划等,从而实现了整个项目动态的计划和控制。

2.4项目安全精细化管理项目安全精细化是指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控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保证施工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财产安全和适宜的施工环境。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想不发生事故,只有针对事故构成的人、物、环境和管理体系4个要素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并使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制订各项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检查、编制安全措施计划等,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安全动态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项目安全控制的重点。根据本工程特点,分析可能的安全影响因素,侧重在以下方面制定技术保证措施,并严格执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5风险的控制精细化管理对工程整个建设过程的目标系统根据进度、质量和投资三方面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内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找出影响三大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对其风险存在的大小进行分析,在工程进展的各阶段向业主提出风险预警报告,并向业主提出规避风险的策划方案。

3结语

水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水平;品牌;质量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员工群体,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尤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从市场需要出发,提高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要从市场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从三个层面提高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一是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经营领域、施工区域的日趋扩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日趋缩短,使企业频繁地组建和撤消工程项目部,职工队伍高速流动、高度分散,企业管理跨度不断延伸、难度不断增加。尽快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文化管理,实施科学化、文明化、人性化管理,提高全员素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已成为市场发展对我们建筑企业的迫切要求。

二是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企业的文化品位成为市场认同的重要标准。有的工程项目,因为安全、环保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形象,丢失了市场。项目管理滞后,究其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后。建筑市场的竞争,是企业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

三是从国际竞争的新情况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加入WTO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相比,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的差距,更多的是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也就是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软件建设,从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员工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下工夫,全面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工程项目品牌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影响力

品牌形象是关键。品牌形象能够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信誉的标志,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质量奖”都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信誉和形象的象征,是企业形象宣传中无形而巨大的资产。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无论规模大小、工期长短,都要严格按照企业文化建设标准的具体要求,规范运作,真抓实干,坚持使用统一的企业标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歌曲,优化、美化室内室外及施工现场环境,向社会展示企业去的良好形象,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品牌。

三、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塑造诚信企业文化

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商之本,而塑造企业诚信形象的关键就是向业主拿出高质量的精品工程。这就要求项目积极培育高品质的质量文化。“人无诚不立,业无诚不兴”,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做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不讲信用其产品就没有市场,更不可能长久地兴旺和发达。有社会学家说,中国目前由于诚信的缺乏,导致了交易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就以现在的投标为例,为了取得发包方的信任,从资格预审开始,施工单位提供的所有资料必须经过公证,并通过银行向发包方办理投标保证金、履约保函,甚至有时还得有第三方做担保。在目前的建筑业市场,信誉是取得市场的基石,没有信誉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要想取得信誉,必须打造诚信力文化。

一是对顾客诚信。企业建一幢楼房,将来住这里的人就是企业的顾客;修一条公路,将来行走在这条公路上的人就是企业的顾客。必须对顾客讲诚信,对顾客负责,这就要求保质保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无论工期多么紧张,无论施工环境多么恶劣,质量意识放首位,责任重于泰山。

二是对业主诚信。从经济角度上讲,业主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也是施工单位赖以存在的基础。无论在哪里施工,都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每一个施工项目部同时也是经营开发部,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密切的合作,取得业主的信任,为以后的工程中标打好基础。

三是对监理诚信。虽然监理是为业主负责的,但监理的工作业绩是通过施工单位来体现的,从这点上讲,监理和施工单位并不是矛盾的,只要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和监理达成一致,取得监理的信任,必将会极大地促进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反之,一旦失信于监理,必将处处被动,处处受限,甚至连正常的施工也无法顺利开展。

四是对分包商诚信。多年来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的外协队伍,与企业共同形成一个施工产业链,作为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均应视为企业身体上的一个器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待外协队伍要同内部队伍一样,既要严加管理,更要关心保护,只有彼此之间互相讲诚信,才能实现共赢,保持长久的密切合作。

四、推进工程项目制度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要不断强化科学管理理念,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项目全面管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工程项目制度文化是为了实现工程项目自身的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推进管理创新,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实现制度与文化的理念对接。要突出抓好安全文化、文明施工文化、环保文化、和谐文化、廉洁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推动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推动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各种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制度,企业的创新活动就不能保持持久和长期有效。我国已加入WTO,竞争的步伐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开始觊觎国内的“蛋糕”,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使施工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协调,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实现经营。

二是市场创新。“蛋糕”理论告诉我们,惟有创新才能做大市场。细分市场是市场创新的理论基础,而要进行细分市场,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通过市场定位,确定施工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细分市场从纵向上讲,就是对现有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通过老客户为后续工程中标打下基础;从横向上讲,要根据地域、工程类别进一步加以挖掘,拓展市场。

三是技术创新。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只有在技术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的更新,失去既得市场,企业就难以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来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管理手段创新。企业必须注重管理手段创新,积极引导各级管理人员树立靠文化、靠制度、靠创新管理企业的思想和变经营产品为经营企业、经营品牌、经营文化的新观念,破除靠命令、靠亲疏、靠经验管理的陈旧方式,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名职工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从根本上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实现职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

六、培育企业人本文化建设,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水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水厂自动化设备管理自控设备

我国水厂自动化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外资的引入,大量国外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设备进入我国,建成了一批全引进的水厂,使我国水厂自动化进程大大加快,自动化水平也快速提高。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建成了少量测控管一体化的现代化水厂,对推动水厂实现综合自动化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水厂自动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大中城市的水厂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型水厂,自动化程度很高,而小城市和城镇的水厂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小型水厂,自动化程度较低,甚至还是空白。而且,在一些已实现自动化的水厂中,虽然其自动化系统和设备与其他行业如化工、电力等相比并不差甚至更先进,但是,其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有的自控系统从未运行过,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有的运行一段时间后变为了手动,甚至处于瘫痪状态,造成了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极大浪费。根据对近40个引进水厂自动化设备的调查资料表明:单项设备运行情况基本良好的占78.3%,基本运行正常的占11.7%,设备故障极多已被拆换替代的占5.7%,设备从未投入使用的占4.3%[1]。对于这些水厂自动化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与目的、设计、设备和管理等多种问题有关。

1水厂自动化的目的

对水厂实施自动化的根本目的认识不够全面或出现偏向,是造成一些水厂自动化系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水厂实现自动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实现优质、低耗和高效供水,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的水厂实现自动化是为了赶时髦,将其作为一种点缀;有的水厂是迫于形势,在大批水厂纷纷实现自动化的情况下,自己也不能不上;有的水厂使用的自动化功能过于复杂,特别是在考察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水厂后,更是盲目地提高标准;有的水厂则自动化功能过于简单,主要是对自动化不熟悉,缺乏必要的信心,怕造成麻烦;有的水厂是为了凑合贷款数,不得已而配置自动化系统和设备。这些不正确想法的存在,使水厂实现自动化的根本目的发生了偏向,造成了自动化设计不切合水厂实际,不注重生产过程特别是关键工艺环节的自动化,并忽略了在运行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相应改革,从而导致自动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建成后处于闲置状态。

2水厂自动化的设计

2.1未解决的相关理论问题

在水厂自动化中,工艺理论对自动化提出的控制要求本身存在未解决的理论问题或理论不够完善,使控制未能达到规范化和最优化,系统运行达不到理想的控制状态,从而影响了自动化的实际运行效果。

(1)絮凝理论不够完善。加药系统是一个大延时、强耦合、干扰因素多的非线性系统,目前广泛采用的控制方法为:用原水流量按比例前馈调节计量泵的频率,用流动电流仪(SCD)反馈调节计量泵的冲程,从而构成加药复合控制系统。由于凝聚作用本身有多种理论,决定加药量多少的水质成分因素在理论上还不够完善,如原水浊度、温度、pH、污染因素以及非胶体颗粒干扰因素等参数变化都对SCD有很大影响,而在SCD反馈调节方法中,只采用了反映水中胶体稳定度的参数ζ电位来代表全部水质因素,因此该控制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生产实际。同时,传感器缝隙小易造成堵塞,加药后不易形成絮粒,特别是滞后反应和水质变化对SCD影响较大,导致该方法适应性较差,准确度不够,达不到优化自动加药的要求,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1]。在有的系统中,虽然采用了智能技术如专家系统、自学习模糊控制等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未完全解决加药量优化控制的问题。

(2)加氯系统理论问题。在加氯系统中,传统的控制方法为:前加氯采用流量比例控制,后加氯采用余氯反馈控制。由于影响加氯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水质、天气、水厂的具体工艺特点等,而且后加氯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同时对控制方法和投加氯氨存在的问题目前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水射器安装位置和余氯取样位置的规范化确定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1],从而使加氯系统不够规范,实际运行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在有的系统中,虽然采用了一些其他控制方法,如采用双因子控制方式(用流量和余氯控制前加氯和后加氯)或多参数非线性控制方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并未完全解决加氯系统存在的问题。

(3)其他理论问题。如变频供水泵和定速供水泵的台数比例确定、变频供水泵的自动调节方法以及供水泵的科学调度等问题,理论上还未完全解决,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供水行业自动化控制方面,除《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等少量规划性技术文件之外,尚无制定供水行业自动化控制方面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致使水厂在实施自动化过程中,技术上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同类型的水厂自动化分别应该达到的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不明确,影响了自动化系统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在其他行业,如水电行业,国家有关部门早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标准,这对该行业的自动化设计和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专著和文章问题

我国供水行业的自动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也不高,致使在供水自动化方面发表的文章数量有限,总体质量也不太高,出版的专著更少,既不利于在实施自动化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也不利于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影响了自动化知识普及和提高的速度。而在其他行业,如电力,除有大批专著可供参考外,还有大量的文章可供参阅。另外,每年还举行众多的技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这对提高该行业的自动化水平起了很大地推动作用。当然,这与该行业从业人数多、技术力量雄厚、期刊数量大等多种因素有关。

2.4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水厂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连续过程,对于其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要求较高,涉及众多技术和设备,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有些水厂自动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影响了自动化功能的发挥,甚至影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

(1)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在有些水厂自动化设计中,对控制系统的持久性和未来发展规划一致性考虑不够全面,导致控制系统开放性和扩展性不够,造成系统很快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

(2)功能设置过于复杂。在有些水厂自动化设计中,由于片面追求高标准,致使功能设置过于复杂,而忽略了水厂的实际工艺情况和管理水平,使系统的故障率增高,而维护管理又跟不上,导致关键工艺的自动控制得不到保证。

(3)功能设置过于简单。在有些水厂自动化设计中,工艺过程的功能设置过于简单,达不到控制要求,特别是关键工艺的控制要求,造成虽有自动化系统,但关键工艺(如投药等)仍由手动完成的现象,失去了实现自动化的实际意义。

(4)设置过多的手动功能。有些设计为了在自动化系统故障时不影响生产,而设置了过多的手动操作功能,从设计上就将自动化系统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既造成了设备的重复投资,也使生产人员产生了不正确的依赖心理,加上运行管理改革力度不够,出现了自控设备搁置不用而仍由人工手动操作的现象。

(5)设计人员水平不够。水厂的自动化设计涉及众多技术和设备,要求设计人员既要掌握先进的控制技术,又要熟悉生产工艺过程,同时对设备也要有相当的了解。但在有些设计中,由于设计人员对生产实际情况或对进口设备的性能了解不够,导致设计与实际生产有出入或出现设备选择不当,满足不了工艺要求,造成了自动化系统局部失败。如有的设计中滤池出水阀选择了两位阀,虽配置了完备的自动化控制设备,但却无法实现滤池水位的自动调节功能。

3水厂自控设备存在的问题

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水厂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质量问题。水厂中有些设备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如碱度计、氯氨测定仪、溶解氧测定仪、浓度测定仪、压差变送器、加氯机、计量泵、调节阀、电磁流量计等,这些质量问题有的是设备本身的质量不过关,有的则是安装或维护质量达不到要求,但均影响了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配套问题。在有的水厂自动化系统中,设备如传感器、测量仪表及执行机构本身并无质量问题,而是精度不够或稳定性达不到系统要求,即与系统配套不合理,也是影响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原因。

(3)备品备件问题。有些设备发生故障后,由于缺乏备品备件而一时无法修复,这对进口设备尤为明显。如果由原产品供应商修理,则时间长、费用高,特别是有的产品已更新换代而根本无法得到备品备件,造成了这些设备的检修十分困难,从而导致这些设备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影响了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4)检修和改造问题。对于部分进口设备如网络设备,由于外商对通信协议和通信软件的公开性不够,且本身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既增加了这些设备的维护和检修难度,也降低了自动化系统的开放性,影响了系统的正常更新和改造工作。而且很多进口通信设备较难与国内设备互联,致使更新和改造困难,从而降低了自动化系统的合理性和统一性。

4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水厂自动化系统建立后,管理水平滞后是影响自动化功能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管理人员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在管理方面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导致管理水平落后,无法适应水厂自动化的发展需要。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是自动化水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不注重设计、安装、调试过程的人员参与。很多水厂在建设自动化系统时,由于受人员和素质的限制,常采用交钥匙工程的方式,这样在建设时轻松省事,但后患无穷,由于没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参与设计、安装、调试过程,导致投产后出现很多问题,影响了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

(2)对自动化系统和设备不够熟悉。由于值班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对自动化系统和设备不够熟悉或掌握不够,导致设备得不到正常的保养、调校和检修,造成仪表精度降低或设备故障;导致软件得不到必要维护和调整,造成因一些小软件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有的甚至出现误操作或引起人为故障。

(3)缺乏完善的自动化管理规程。水厂实现自动化后,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已和传统水厂不一样,但不少水厂在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不够,缺乏满足自动化生产需要的管理规程,如岗位职责、运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设备维护保养及检修规程等,致使运行管理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维护管理达不到要求。

(4)缺乏专业的、稳定的维护队伍。自动化系统和设备虽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也会出现故障,需要维护人员尽快排除。同时,设计情况与实际运行情况不一定完全一致,即使与投入运行时一致,过一段时间后也会有所变化,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后,一般都需要对系统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进行改进,以使系统更加优化,这就要求维护人员对自动化系统和设备进行必要维护和调整,特别是当生产工艺变化后,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相应修改和开发。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稳定的维护队伍,使一些小的软硬件故障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和处理,渐渐由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导致自动化系统瘫痪。

水文化论文篇10

高校校园文化是展现一所院校的招牌,反映着一所院校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和校园风气等多种要素,是外部世界了解该院校的第一窗口,浓缩着一所学校的精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成长以及学生成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可以提高院校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可以说,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院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健康的文化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养和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品牌建设势在必行,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还有如下意义:

1、是时代形势的迫切需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概念,并把这一举措提升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毫无疑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我国的世界影响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既需要发展强大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要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改革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正在逐步推进。作为现代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是与国家发展的政策方针相一致,是国家发展的长久动力和不竭源泉。

2、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其承载着知识传播、科技研发、贡献社会的多重使命,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增强影响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是一所学校长年发展的财富结晶,体现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影响的大小以及为国家发展贡献的多少。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效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高校稳步发展、在教育领域展现自身形象、树立自身权威的重要法宝。

3、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样的时展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们大力倡导大学精神,不断发展和繁荣校园的文化生活,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寻科学真理、学生之间互助友爱的和谐关系,进而推动社会关系的和谐,以此推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

1、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品位

文化品位是高校品牌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它表达了高校想要建设成什么样的文化品牌,是对自身文化品牌的目标定位。明确文化品位,才能明确高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方向,以合理利用资源,形成合力,促进自己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位应定位于“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增强专业特色为重点”,充分发挥自身充实学生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作用。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清楚自身应处的社会位置,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模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出一大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制定正确的校园文化品牌战略

在确定了文化品位的前提下,要想尽快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制定正确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与教育,与师生一起共同建设校园文化,精心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协力促进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其次,要善于挖掘整理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长点,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核心,鼓励学生多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要勇于创新。高校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少不了交流与合作,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创新水平,提高创新的能力,才能快速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

3、大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