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17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武汉应立足自然生态,做足长江文章。”

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中也写道:“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又一次奠定了武汉“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仅是文人墨客关注武汉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经济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副楹联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联云:“昔日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看中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这些都肯定了武汉的江水特色,显示了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但是目前武汉市的水文化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武昌东湖与西湖相比,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国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们认定为是活着的吴越文化的“博物馆”,而东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开发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汉的文化品质,创出城市特色。

本文仅对水文化之于武汉的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1.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区,并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实施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今后在这个方还要继续面努力,争取早日把武汉建设成为“一步一景”,并且每个景观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独特内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现在城市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汉旅游业的时候,应注意开发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这也是武汉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武汉的水文化发展。

5.武汉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城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进行武汉市水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刘星原.《湖北水利水电》2005年第1期.

[2]《“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江苏水利》2005年第8期.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2

水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认识文明,认识文明包括水科学、水伦理,本次生态伦理价值观确立是水生态文明认识的统一。水生态观念还包括水生态的制度文明,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制度安排。如何从制度上规范水资源利用,包括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高效性与有序性。水生态文明是水生态本身的物理载体文明。一个地区要实现水生态文明,应该表现为水生态本身的可持续,社会环境的安全性和水生态制度的完备性,以及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性。

二、水文化的概念辨析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关于GDP如何衡量浙江“五水共治”的关系问题,应该利用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与水生态和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综合考虑。浙江有5000万人口,应将提高人口素质等发展战略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从文化层面讲,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水乡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刚性措施难以奏效。水文化不仅渗透到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哲学观与道德观等精神层面,而且融入到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人们信奉的行为准则。可见,我国的水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就此而言,我们理当将水文化研究从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到生产生活领域,使水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驱动力。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化解水危机、保护水环境、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有三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在当代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今天我们不缺处理水、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规,缺少的是正确使用水的观念、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观、善待水的行为。因此,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水文化建设,拥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水文化,就拥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水文化是生态环境的守护神,水文化是浙江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对水的充分认识及利用的结果,是留给当代的一份丰厚的文化财富。对浙江水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开发利用浙江的传统生态智慧、总结水环境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加深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也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份特殊的贡献。浙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水文化精华,既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也有生产生活层面的,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甚至不乏产业化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对那些在当代仍具应用价值的水文化元素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既有效拓展了水文化的研究领域,又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水文化是生态文化领域传播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文化培育,力求水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通,剔除传统中与生态自然不相吻合的文化成分,生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离不开水文化的融会贯通,这是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文化向生态文化领域传播的真实写照。

三、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文化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和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重视生态文明的整体设计和细化,重视科技、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综合运用,重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统筹水利建设与城乡发展,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的良性循环保障流域其他生物具有良性生态条件,以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高品位的水工程和景观性水环境,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水精神需求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利水水利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水利的发展空间,这些现代水文明建设的主攻目标,都少不了水文化和新的水文化工程技术的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水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是建设以水域及水利工程为主体的水利风景区逐步展开的,在建设中又以深度挖掘水文化内涵,做好水文化景观开发,建立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加强水文化价值推广,加强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水利优美环境,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推进有利于水文化建设和水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统筹水利工程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加水利工程的景观元素和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四、用“五水”文化塑造水文化体系

通过爱水、保水、节水、治水、享水来实现水文化体系塑造,形成水生态文明引领的社会价值观。

1.爱水。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弘扬浙江优秀的爱水节水治水传统,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产业带动生态自然、景观优美的新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和水文化理念,形成水生态文明引领的新型社会价值观。

2.保水。推行饮水安全保护计划,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滨水社区和民宅建设中推广中小型、家庭型潜流湿地;鼓励民间成立水生态保护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百姓”联动保水净水的社会氛围。

3.节水。全面落实以供定需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以单位产值用水量和节水效率为标准的产业竞争体系。在城市生活中推广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将节水作为浙江的文化品牌进行塑造。

4.治水。积极开展以治水智慧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截洪补源、造福百姓。

5.享水。通过制度建设和公共参与,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滨水商业、节庆和赛事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乐水宜居的文化品牌。

五、构建“六水”城市水生态文明体系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水文化;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著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编著.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刘刚等著.中国名水游览[M].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武汉应立足自然生态,做足长江文章。”

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中也写道:“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又一次奠定了武汉“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仅是文人墨客关注武汉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经济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副楹联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联云:“昔日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看中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这些都肯定了武汉的江水特色,显示了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但是目前武汉市的水文化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武昌东湖与西湖相比,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国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们认定为是活着的吴越文化的“博物馆”,而东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开发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汉的文化品质,创出城市特色。

本文仅对水文化之于武汉的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1.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区,并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实施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今后在这个方还要继续面努力,争取早日把武汉建设成为“一步一景”,并且每个景观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独特内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现在城市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汉旅游业的时候,应注意开发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这也是武汉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武汉的水文化发展。

5.武汉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城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进行武汉市水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刘星原.《湖北水利水电》2005年第1期.

[2]《“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江苏水利》2005年第8期.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滨水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构造整合

目前,我国许多滨水城市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文化。扬州作为一个具有城区水域特色的城市更具有开辟水文化的优势,加之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足以利用现时的商业契机来发展城区特色“水文化”旅游。本文试以扬州为例,对滨水城市水文化形象进行剖析与整合,同时为相关水文化城市的形象定位提供借鉴。

一、构建生态环境形象

1.提高河道的安全美观度及通达性。河道整治应注重亲水河道的建设,适当降低河坎的高度;把城区内的水路做通、做活,拓宽水域,使其能连接内陆与沿海;依照水域地理纹路,试构建意象图案;活用水利建筑,如水运码头、水闸、桥梁建筑等。

2.实现城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要进行源头截污,实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保护河道内对重金属元素具有强吸附作用的泥煤层,并于河道近河岸处种植如芦荟、茭白等清水植物;活用生态护坡技术,改变护岸砌筑形式,保证水陆动物的活动空间。

3.融合城区河道整修与城市景观建设。河道整治在充分发挥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要结合扬州城区的景观建设,有必要地拓宽水面,增加其利用效度;河道及其周边建设应多植树少草坪,节约用地空间及成本,人工建筑也该因景而设。

4.建立河道整修的多元化投资体系。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城区水利建设,包括河岸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河堤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利用节庆活动发挥城市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完善历史文化形象

1.水上休闲项目:利用包括琴船、戏船等特色水路交通工具,开展水上民俗旅游活动;兴办水上四时会节,开展参与性表演项目,如木版画、玉雕、漆器等;举行夜间“扬声”艺术活动,安排专业人员指导游客模仿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木偶戏等;定期举办以水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如水文化艺术调演、沐浴技艺表演等。

2.水上商贸活动:打开扬州工艺市场,开发水上工艺商贸,把具有扬州特色的工艺品,尤其是关于扬州“水文化”类的作品,作为商品展出,如仿制的青花碗、青花瓷罐等。同时,水利建筑模型也可作为商品展出与销售,如砖石拱桥模型、唐五孔支梁式桥复制模型等。此外,水上可设置划船、闲茶、评剧说唱等消费式活动。

3.水上游线项目:“水上私庆项目”,包括生日宴请等私人庆祝活动;“水上节庆项目”,包括“扬州的夏日”修学旅游、“沐浴美食”等主题活动;“水上商务项目”,针对有关公司及部门等非严肃主题的会议来安排;“水上游船项目”,使游览线路多样化。

4.河岸“广场文化”:喷泉配塑像,戏台连长廊;配套健身设施与娱乐项目,调制广场夜间灯彩与音响;开展露天的广场音乐会、广场美食展等。此外,在微型停泊码头附近修建博物馆与展览馆,体现扬州包括水文化、盐商文化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文化优势。

三、提升商业经济形象

1.联合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城区内必要的整治水环境工程,开拓“活水源”,在树立并宣传品牌的同时挖掘沿水地区“绿色商机”。

2.把城区内的“水路”做通、做活,拓宽水域,使其能连接内陆与沿海,同时要求水路的交通达到便捷标准,可考虑建设商业性水运码头等。

3.并重“景观水道”和“运输水道”的开发建设,同时考虑效益成本与回收期。

4.鼓励招商引资和民间筹资,以高效的商业利润回收投资成本。

四、亮化社会整体形象

1.扬州城只有通过生物进化及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双重手段才能从本质上治理污染水域,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城区水网生态环境。

2.通过城区河网的系统整治及“水文化”品牌的全面宣传,全方位展现了扬州的水文化、山石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

3.通过城区河道、沿岸休闲广场、商业市场、小型公园、基础设施、景点系统亮化,勾勒出了亭台楼阁粉墙黛瓦,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与动感。

4.综合治理河岸、道路,立面改造保留旧房,并加设市公共休闲场地,对沿河景观进行统一包装,使扬州与苏州绍兴等城形成错位竞争的水乡风韵。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6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著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摘要:我国具有形式多样水文化现象,充分挖掘水文化现象,并将其运用到旅游活动当中,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水文化的传播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三峡为例,充分论述了中华文明中深厚的水文化积淀,由此展开了挖掘水文化在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

关键词:水文化;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编著.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刘刚等著.中国名水游览[M].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水文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目标与任务

水文是社会经济和水利工作的基础,水文的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利现代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和运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拓展水文工作在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发展空间,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文现代化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是水文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水文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根据水利部“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对水利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文发展与服务的探索实践,我们将水文现代化的内涵理解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系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现代化装备为基础,以高科技应用为支点,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为手段,以水文现代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水文科技,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水文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水文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汪恕诚部长曾经指出:水文现代化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要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因此水文现代化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围绕和服从水利现代化和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推进。只有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才能有效防灾减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为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水文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水文的要求以及水文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水文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标准也有所不同,必须以动态的观点进行水文现代化建设。

水文现代化需要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水文现代化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的,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要从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建立水文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体制。

水文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思想观念现代化水文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缺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就显得不相适应,阻碍了水文事业的发展。要适应治水思路的转变就必须切实转变水文工作思路,从重点为防汛抗旱服务向在继续为防汛抗旱工作服好务的同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从重视水量监测向水量、水质、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并重转变;从重水文技术业务向在抓好技术业务的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科学管理转变;从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穷于应付向重整体规划、长期发展转变;从拼人力、拼设备向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技术创新转变。

技术手段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水文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水文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水文科技,用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武装水文设施设备,建成运行有效、管理规范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水文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存贮、处理与服务的现代化。

行业管理现代化水文行业工作性质独特,相对来说是弱势行业,更应注重行业管理。没有现代化的行业管理,要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进程是非常困难的。水文行业管理重点要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效能提高、决策正确上下功夫,应逐步建立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行为规范,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较为完善的现代水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规范和调节从事水文工作的各项行为,促进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人才结构现代化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人才队伍,是实现水文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更新人才的观念,用全新的观念武装人;二要通过新理论、新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才的素质;三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既要有高学历、知识面丰富的学术带头人,又要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还要有懂专业的操作技术能手。在人才使用上应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科学管理。

投入机制现代化水文工作是国家公益性、需超前发展的基础工作,经费不足是造成水文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加快实现水文现代化,关键是加大投入。切实解决水文经费问题,是加速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2*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省在水文现代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信息技术在全省水文系统得到普遍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法规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为全面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文发展思路有新突破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编制了《*省水文“十五”计划和2*5年发展规划》、《*省水文站网建设方案》、《*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省水功能区划》、《*省水资源保护规划》等发展规划。这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和完成,为我省水文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

水文信息化水平有新提高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水文信息的质量和时效,不断加大水文信息化建设。一是自动测报系统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已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常德、湘潭两个示范区。利用法国政府贷款建设湘江流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项目已启动;澧水流域自动测报系统已列入皂市水库工程计划。二是水文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各市州水雨情信息传输计算机网络系统;洞庭湖洪水预警系统、*省防汛会商系统、*省旱情分析系统已完成;全省80%的雨量站点实现了雨量信息的自动采集、固态存贮。三是建成了*省国家水文数据库,为我省水文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四是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微机测流控制系统以及GPS、GIS等在水文测报中逐步推广应用。五是办公自动化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水文监测能力有新改善水文信息自动采集和水文测报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一是优化了站网。九十年代以来,新设各类水文站点81处,水文站网密度逐步加大,功能不断完善。二是加快站队结合、水文巡测的步伐。目前,全省规划的18个水文站队结合基地已有17个初具规模,分析并审批了35个水文站实行流量巡测或间测,购置了巡测车以及用于巡测的先进仪器设备。三是测站改造力度加大。目前全省46%的国家重要水文站和30%的省级重要水文站按《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完成了全面改造,主要测报设施完好率提升到55%。四是引进、推广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全省建成半自动水文测流测沙缆道40座,全自动智能缆道5座,引进4台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购置了电波流速仪、远传自记式压力水位计、固态存贮雨量计、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测报仪器500多台套,拥有气相色谱仪、数字荧光测汞仪、原子吸收、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系列精密水质化验仪器。

水文科研有新进展水文的科技进步除去现代水文设施的研制、使用和集成外,更迫切的要求是要加大水文基础应用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承担的水利重点课题《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洞庭湖河湖疏浚综合效益研究》、《洞庭湖洪水及水力特性研究》、《*省九十年代洪灾成因与对策研究》等取得了重要成果,洪水预报调度、微机缆道测流、水库汛限水位等项目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研制的水文浮标遥控投放器等填补了国内水文测洪设备的空白。防汛会商系统、水情信息网上查询处理系统、洪水预报模型软件、水文站网信息管理处理和水文数据库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文管理体制有新起色一是理顺了机构,明确了职能。在20*年*省机构改革和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中,明确了十二项主要职能,承担五项政府审批事项;2002年圆满地完成了各下属勘测局的人事制度改革,各勘测局统一设置5个职能科室、1个公司,明确了基层水文站为副科级机构;20*年汛前,对省局机关的内设机构和职能又进行了理顺调整。二是强化了管理,完善了制度。水文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水文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在不断规范。《*省水文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8月1日颁布实施,为水文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水文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水文人才培养有新成效近年来,我们把培养水文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作为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一是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水文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使职工队伍不断年轻化、专业化,优化了队伍结构。二是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管理素质。三是继续开办水文高等函授学历教育。

3*水文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技术先进、精兵高效、管理科学、全面服务”水文发展总目标和“统筹规划、点面兼顾、突出重点、超前发展”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原则,我省当前水文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取代传统落后的运作方式,不断提高水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以先进的思维理念改变传统的行业观念,在水文领域中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工艺设施、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处理标准化、分析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样化、队伍知识化。要实现以上目标,重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优化水文站网功能科学合理的水文站网和装备良好的水文测站是做好水文工作的基础。要调整、充实和发展水文站网,使站网结构合理、观测项目配套齐全,整体功能加强,布站数量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部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加强水文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效能和水文测报能力,有计划地引进高科技的先进测流仪器设备,使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控制站均能安全施测五十年一遇以上洪水标准,实现雨量、水位信息采集自动化,逐步推广先进的流量、泥沙、水质测验设备,改善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

进一步推进水文巡测发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组织修订水文站队结合建设及巡测规划;完善和修订巡测规范和站队结合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研究适合水文巡测的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建设和完善站队结合基地,基本完成站队结合基地建设任务。

进一步加快水文信息化步伐建设以计算机广域和局域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系统;完善水文资料整编、汇编、校验、处理和存储软件系统,全面建成以现有水文数据库为基础的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成由水文预报预警系统、实时水情监控系统、汛情分析和系统等组成的水情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控、分析评价、管理决策支持的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水环境实时监控、分析评价、管理决策支持的水环境信息服务系统。

进一步调整水文人才结构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法规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推进办公自动化和水文管理的规范化。一要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和新技术培训,更新和提高水文人员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水平。二要逐步调整生产、技术、研究、管理人员的结构,提高中、高级人才的比重,改善人才结构,使队伍逐步达到精兵高效。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8

陈兴茹(2006)认为“人水和谐”内涵包括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生态环境良好的滋润的国土;建成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7]乔聚玲,刘芳(200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人水和谐体系框架,指出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水网体系、水资源节约保护体系和水生态景观体系。[8]左其亭(2008)认为“人水和谐”是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9]随后进一步指出它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水系统自身的健康得到不断改善;(2)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水关系(左其亭,毛翠翠,2012)。[10]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组成部分,[11]是生态水利的核心,[12]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3]人类必须将自己的自由限制在生态伦理权限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乃至人与水的和谐。[14]目前国内外水文化研究单纯地停留在景观的营造、水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层面,而对于水文化如何应用于城市规划及资源开发的研究较缺乏。本文主要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探讨在人水关系日益紧张的今日,如何在“水文化”资源开发与规划之中贯穿这一理念,并将其融合进《陕西省水文化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的实践之中。

二、“人水和谐”理念在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挖掘与实现

从“人水和谐”内容上可将“人水和谐”理念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健康、发展与协调。健康主要从水系统的角度考虑,是指水资源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以及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发展主要从人文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水平的角度考虑,指在不破坏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支撑系统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主要从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考虑,人类遵循水系统的生态规律,在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采取主动改善的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人水关系进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的协调状态。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研究构建了水文化建设规划框架(见图1),首先需对水系统的健康度进行判断,即对于水资源现状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人文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即对水文化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随后才可以对二者展开协调性工作,在尊重本地自然环境的生态空间格局前提下对总体布局进行优化,在关注环境约束条件下进行项目规划选址和功能结构完善,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实现与外部的和谐发展。

三、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陕西水文化建设规划

陕西有着灿烂的水文化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查勘水源、引泉灌田的活动。秦国有郑国渠、汉代有成国渠,三国、南北朝和隋代先后有沅澄渠、富平堰、六门堰等,唐代有延化渠、广运潭等水利工程。宋元明清时期虽无大的工程举措,但仍有小的发展。民国时期李仪祉修建的“关中八惠”,开创了陕西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修建了一批以冯家山、榆林王圪堵等为代表的大型水库。而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引汉济渭、渭河全线综合整治等一批大型重点水利工程,开创了陕西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今陕西省水文化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果,已建成33个水利风景区,渭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及博物馆相继落成。

(一)资源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水文化资源单体总量为365个,其中,物质资源单体247个,涵盖江河、湖泊、瀑布、峡谷、溪、泉、潭、池、溶洞、水库、古渡、古代渠堰、纪念馆、大型水利工程、碑石、科研单位、水产单位、管理单位等18个亚类。非物质资源单体118个,包含诗词、水利法规、水利技术、碑文、传说、民俗等6个亚类。具有水量丰沛、流域广泛,底蕴深厚、历史深远,品质优良、等级较高,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等特点。其中,河流、湖泊、泉、溪、瀑布、峡谷、溶洞等自然类资源品质优良、等级较高。诗词、碑刻、水利法规、民俗等人文类资源存世量大、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对陕西水利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水库、庙宇、渡口、古渠堰等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水资源,反映了陕西人民悠久的治水历史以及水资源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上述资源现状中可对陕西水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总结。水文化内涵主要是以祭祀与治理为内容的兴利除害的黄河水文化、作为陕西水文化发展摇篮与殿堂的源远流长的渭河水文化、在交融与转换之中孕育的温婉绵泽的汉江水文化以及通过改造与恢复展现沧桑巨变的无定河水文化。四大水系,四种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互相交融,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地域性特征明显的陕西水文化。陕西水文化价值则体现在弘扬天人合一、人水和谐思想,倡导开拓进取、爱国忧民精神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强本固国的社会价值;发展灌溉农业,造就盛世王朝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价值;水利工程遗迹、水利诗词歌赋和水神庙雕塑壁画等历史、文学、艺术相综合的文化价值;以郑国渠的“横绝”技术、山河堰的“侧向溢流堰”技术和“关中八惠”所蕴含的近代科学水利技术为代表的水利科技价值以及环境综合治理、调节水资源分布和景观优化美化的环境价值。虽然陕西省水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资源丰富,开发不足。因历史原因,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导致资源闲置率较高,未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2)文脉深远,亮点较少。由于现实和体制等多重原因的制约,尚未形成能够代表陕西水文化的典型产品,无法将陕西水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完美呈现。(3)市场广阔,产品单一。由于开发不足,水文化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水利工程设施,但多数产品缺少文化内涵,参与性、娱乐性较差。(4)成效显著,差距不小。陕西省水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尚有一定差距。

(二)发展趋势

如今人们对于水的认识已经出现一系列转变:首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时代的变迁造就了人们对水的认知不断提高,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遗迹等不仅作为物质形态存在,其中包含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更为人们所关注。如黄河所体现的华夏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郑国渠所代表的古代陕西先进的治水技术;其次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活生产所需转变为对水资源所蕴涵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石刻碑文以及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法规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转变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也预示着水文化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最后是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长期以来陕西水利仅发挥着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本体功能,而今,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主题公园的相继建成,说明了陕西水利在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同时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空间布局优化

依托陕西深厚的水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充分挖掘陕西水文化资源的文化特质,形成多元化的水文化产品体系。按照布局科学化、资源特色化、功能差异化、文化主题化等原则,根据陕西省水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及行政区域空间关系,从弘扬水文化、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出发,以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产品为依托,通过对“点、线、面”三个结构要素的有效控制,构筑陕西省水文化发展总体空间架构为:一个龙头、四大水文化发展廊道、五大特色水文化灌区、九大文化主题板块、二十个核心水文化节点。一个龙头,即以西安作为陕西水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凸显“汉唐文化、八水长安”的独特魅力,真正成为引领和带动陕西省水文化建设的龙头。四大水文化发展廊道,即“三横一纵”水文化发展廊道。“三横”指陕北的无定河、关中的渭河与陕南的汉江;“一纵”指作为山陕两省分界线的南北流向的黄河。因此四大廊道为:沿黄水文化发展廊道、渭河水文化发展廊道、无定河水文化发展廊道及汉江水文化发展廊道。五大特色水文化灌区,即以农业灌溉为基础将其分为宝鸡峡灌区、石头河水库灌区、交口抽渭灌区、桃曲坡水库灌区、泾惠渠灌区。九大文化主题板块,即以陕西省行政区划为依托,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对水文化资源进行分区。各区文化主题定位见图2。二十个核心水文化节点,即通过西安市昆明池、西安市李家河水库、西安市汉城湖水利风景区、灞柳生态综合开发园风景区、延安市南沟门水库、榆林市王圪堵水库、榆林市红碱淖、咸阳市亭口水库、宝鸡市千湖水利风景区、宝鸡市渭水之央水利风景区、铜川龙潭水库、安康市瀛湖风景区、旬邑柏岭寺水库、汉中石门水利风景区、黄河魂生态游览区、商洛市丹江公园水利风景区、郑国渠水利风景区、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凤县嘉陵江源水利风景区、商南县金丝大峡谷水利风景区二十核心布点,实现以点带面的建设目的。

(四)功能结构完善

供需匹配关系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对于水文化的规划建设,一方面需重视市场对于水文化的消费需求,完善文化休闲产品供给。另一方面需重视信息服务与营销环节的引导,从市场营销上予以完善。通过二者“推”“拉”作用可促使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的协调工作有效运行,在规划中,通过重点工程与项目的建设将系统功能结构的完善予以落实(见表1),其中19从文化产品供给角度加以完善,1013从市场营销上加以拉动。

(五)与外部系统的和谐发展

将“水文化”建设嵌入更大的系统框架去分析,还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如服务业、交通业、社区等。为保障上述规划的进行与实施,可从以下方面构筑保障体系,以促进与外部系统的和谐发展。

(1)完善设施,环境保育。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系统中,实现外部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化,建造生态式停车场,可开通城际绿色公交路线,在重要的景观节点设置公交站点及开设电动观光车和自行车的租赁。在给排水系统中,增加节水设施,对污水进行深层次的净化进而循环利用。在防灾系统中,建立水文化景区安保机构、安全救助应急系统以及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完善防火系统,并构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环卫系统中,可推广节能环保的生态厕所,并设置醒目的引导牌;其次,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进行住宿设施规划,可重建也可改造利用,突出自然生态特色,餐饮设施上以体验景区特色饮食和当地民俗文化为目的。标识解说系统应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原则,注意其与景观的协调性;再者,加强环境保护与优化。加大水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力度,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订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水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文化景观,以该风景区的文化特色为主题,形成亲水景观小品、治水景观小品及民俗景观小品等,景区的道路照明、景观照明与广播音响,应采用新型太阳能、风能蓄电及节能发光材料,以节约能源,减少运营成本。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建设水文化景区的过程中,着力强调政府和市场全力推动的发展战略。加强引导,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可建立陕西省水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认真落实优化水景区旅游投融资环境的相关政策。

(3)体制创新,模式多样。可实行政府享有所有权、水文化景区管委会享有管理权、企业、运营公司掌握经营权的三权分立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即“政—企—学—民”四位一体的水文化建设体制,健全监督检查、质量评定机制,制定并实施相关奖惩、扶持、标准化政策等。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开发,着眼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水文化旅游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

四、结语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9

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观点具有创新性,知识点丰富多样

《水利专业英语》一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立足水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如在讨论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摘要时,提出了“四要两不要”的原则,即要明确该项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和范围、要列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要阐述研究成果、要阐明结论、不要提及论文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或结论、不要应用参考文献。这些原则呈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客观上,目前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水利专业英语类教材,往往较为重视理论阐述,与时展、经济改革、产业创新等连接不紧密,如此,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该书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英语类教材,但是其内容编排摆脱了传统同类题材的局限,不仅向学习者阐释了水利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理论,还传递了水利领域最为前沿的信息和最新的科学技术,如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再如当前不断开发的水利技术--水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呈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此外,该书在确保内容新颖性的同时,还涉及了更广泛的知识点,如灌溉方法、滴管系统、电力系统、大坝、水文循环、水轮机、水污染等,与最新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的需求保持着较高的契合度,对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作用。

二、选材难度适中,内容阐述科学合理

相关文献与论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材料,这些文献论述中包含着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用法习惯、不同领域的前沿信息,为学生营造较为具体的语境氛围,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应的,《水利专业英语》一书的文章基本是摘自原版英语教材和技术文献,在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较为自然、专业的语境,有助于学习者全面掌握水利专业英语及其运用。同时,该书在选材时不仅考虑了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考虑到知识点难度是否与我国水利专业学习者英语水平相适应,能否为我国水利专业英语教学带来切实的益处,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在阐释知识点时,并不只是单纯用文字进行解说,更多的是通过数据、图表与案例来讲解、论证,用以增强书本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学习者对水利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表达的理解,如在第一部分“世界水资源”中,通过展示“世界水资源质量与分布”“水圈的主要静态和动态特征”“各大洲的淡水资源”“人均淡水径流”等相关表格揭示了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格局以及循环过程。再如该书第七部分、第八部分和第九部分列举的葛洲坝、三峡大坝和胡佛大坝,充分说明了大坝在农业、工业中所起的作用。该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体现在每篇文章末尾参考译文与重点单词释义的设置,这表明作者在进行内容编排时,考虑到学习者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考虑到中英文互译的差异,不同水平的作者都能快速融入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扩大该书的受众范围。

水文化论文范文篇10

1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1.1国外地域文化旅游研究最早提到“文化旅游”这一概念的是1977年美国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书中指出“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国外重要旅游刊物(<TourismManagement>~和《AnnalsofTourismResearch>近20年的论文进行检索,发现国外学者对地域文化旅游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遗产地旅游。集中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遗产旅游的影响、遗产旅游的开发和遗产旅游的价值。。②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地资源、特征、形象及社区居民等;③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动机、感知、空间行为和市场分布、特征、吸引力等研究。④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和居民的访谈、问卷及社区参与等研究。⑤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⑥文化旅游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政府在文化旅游管理中的作用、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关系、社区参与管理的必要性等方面。

1.2国内地域文化旅游研究国内关于地域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对文化旅游进行研究的是陈百刚,他在1988年对浙东古代文化旅游线路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开始大量涉足文化旅游领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2.1对地域文化旅游差异性的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地域文化对各种物化的、精神化的、制度化的文化旅游形式和形成的影响。物化指通过人类创造的有形器物,如工具、建筑、服饰等而表现出的物质文化;精神化指通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们的心理状态而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制度化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是可以认识和遵守的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而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

1.2.2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该类研究主要从2方面进行:①从理论上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如目前旅游业的开发导向已从“资源一市场”二元论转化为“资源一市场一文化”三元论。旅游文化开发策略需要解决文化导向确立、文化主题定位、文化内容策划、文化形象设计4个主要问题。②从实践上对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对策分析。如广州文化旅游开发,以商都文化为主体,以史迹文化为切人点和重点,以节庆文化为最大优势;此外,还有研究对湖南西部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问题诊断和对策分析。

1.2.3对专项文化旅游的研究。专项文化旅游研究多种多样,有宗教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武术文化旅游、戏曲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

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得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资源出现了商业化、趋同化的趋势,文化原有的吸引力逐渐衰退。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旅游规划界今后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2佛山三水地域旅游水文化体系构成及特征

2.1饮品水文化三水地处珠江三角洲源头,是广州、佛山2市第二水源地。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吸引了三水饮料产业的集聚,开创了三水水饮品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三水之“水”先后吸引了广东健力宝、百威啤酒、可口可乐、伊利乳业、红牛饮料等企业落户。三水现有食品饮料企业共64家,配套企业52家,初步形成了以包装、制造、销售为主的饮料产业格局。品牌饮品的集聚进一步加强了西南街道“中国饮料名镇”的水文化内涵,也丰富了三水作为“中国饮料之乡”的水文化底蕴。

2.2长寿水文化西江、北江、绥江3江在三水境内汇流,另流经三水境内,长度在14.6km以上的河涌有10条,还有云东海、水库等内陆水面,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貌格局,呈现出优美的山水交融的田园景致。从自然环境上看三水,呈现出山、水型城市(村、镇)的结构模式,以水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水心生态型”结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有的青山绿水养育出的三水人普遍长寿,使三水成为全国四个长寿之乡之一,成为全国唯一的“富裕型长寿之乡”。

2.3休闲水文化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休闲之源,涉水的休闲文化(如温泉、湖滨公园、沐浴沐足等)正是以水文化为根,循着水道、水智、水德、水缘、水赋的逻辑,孕育和发展了各自的休闲个性。三水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然孕育,发展了独特的休闲水文化体系,如荷花世界、芦苞的养生温泉休闲馆、云东海的三江汇流及沿江的休闲带、森林公园、大南山等地的溪水和水库。

2.4娱乐水文化依托水开发亲水娱乐产品已成为三水水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如设计水上滑道、水上冲浪、水上碰碰船、造浪池、死海漂浮等项目,让游玩者体验刺激的愉悦感。三水在娱乐水文化方面开发得较好的是九道谷漂流,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5饮食水文化三水有天然的生态,良好的水质,孕育出三水的特产之——三水河鲜。广东的“十大河鲜”里,产自三水的就占了6种。特色粤系菜式、河鲜、田基美食、荷花宴席等三水美食文化的传播,也使得三水具有“美味之乡”的称号。

3佛山三水地域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水是佛山三水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之一,优良的水文资源孕育了深厚的三水水文化,也必然要求三水在水方面做好做足文章,将水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3.1目标定位

以“云东海北湖”为依托,以“水”为品牌,以“三水水文化”为核心,通过开发、传承、融合、发展三水的水文化,提炼三水水文化神韵,塑造一个以“水”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品牌——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三水旅游业的龙头项目。

3.2开发思路

3.2.1开发理念。在与三水区已有的世界知名饮料品牌功能互补的基础上,策划相关项目,提升整个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功能及形象。以“大项目带动、大市场开发、大产业培育、大品牌塑造、大旅游振兴”的理念进行园区的建设和开发。

3.2.2战略路线。①造园。以三水区世界知名饮料品牌为依托,以饮品水文化、休闲水文化、娱乐水文化为核心,以长寿水文化、饮食水文化为补充,塑造一个以“水”为特色的、有影响力的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②造势。造园前期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造出声势。造园后期借助“中国饮品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美味之乡”的品牌知名度进行旅游推广,唱响水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曲,使其和三水饮料品牌相得益彰。

3.2.3品牌特色提炼。以“水之乡,乐之海——三水梦幻水城”为特色品牌。“水之乡”体现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在提炼三水饮品水文化、长寿水文化、休闲水文化、娱乐水文化和饮食水文化中的优势;“乐之海”突出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能使前来游玩的游客产生无限乐趣;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最珍贵的在于其深遂的水文化内涵。

3.3分区空间布局

根据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开发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公园开发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与主要功能,可以将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空间布局归纳为“一心二馆二区,二珠一点”。“一心”指旅游服务中心;“二馆”指饮料博物馆和养生馆;“二区”指特色餐饮风情区和水上游乐体验区;“二珠”即“二馆”;“一点”即中心文化广场。

3.4各区功能定位

主题公园前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实现导游、门票、旅游购物、信息咨询、卫生医疗等接待服务功能;饮料博物馆定位为“世界上最大最全的饮料博物馆”;养生馆开辟养生温泉、SPA水疗中心以实现三水休闲水文化体验功能;特色餐饮风情区是游客集中品尝三水美食,充分体会三水饮食水文化,感受三水“美味之乡”的场所;水上游乐体验区中的水上滑道、水上冲浪、水上碰碰船、造浪池、死海漂浮等项目,使于游客切身体验三水娱乐水文化;游客在吃、住、游、玩中综合体会到三水的长寿水文化;在主题公园中心建造中心文化广场,建造公园象征物、喷泉、雕塑等,不定期地举办大型推广活动和演出。

3.5重点项目设计

3.5.1饮料博物馆。①性质。作为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饮料博物馆既是展示饮品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和发展饮品文化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更是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的游客求知、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展览内容。以饮料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主线,以彰显饮料文化的地域特性为体验要点,着重展示饮料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成就等。把饮料按不含酒精类和含酒精类两大类进行分类展览,可展出其各时期的产品、瓶、盖等;饮料流行文化长廊可分为广告行销区、广告明星代言区、媒体报道区、专题介绍区,分别展出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实物、视听影像等;4D快乐工厂影院放映有关饮品的电影、广告等。

3.5.2养生馆。①性质。养生馆是游客体验三水休闲水文化的场所,游客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到以温泉和SPA水疗为主要内容的养生服务。②内容及设计。养生馆建筑面积约8000in,建筑形式采用中式简化风格,简洁明快,主要针对以商务休闲为主的中高档消费群体。室内通过多种亚热带绿植,营造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以温泉养生文化为主线,结合东西方温泉特色,通过软件、硬件相互配合,提出温泉健康的新理念。建筑主要分2层,一层湿区包括水中健身区、按摩击打区、保健水疗区、特殊疗效区、室外温泉区等;-一层干区有香熏、玉石床、休息大厅、技师按摩、SPA水疗室等。

3.5.3特色餐饮风情区。①性质。特色餐饮风情区是体现三水饮食水文化的主要平台,是梦幻水城水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休闲和就餐的重要场所之一。②内容及设计。建造岭南特色的2层连排小楼和1条宽约2In的小溪,营造岭南水乡的感觉,并提供三水特色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