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0:36:40

水文

水文范文篇1

第一条为加强水文工作,促进水文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规划与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文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水文监督管理工作,其水文机构负责水文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水文工作。

第四条水文事业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领导,将水文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措施,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保障水文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所需经费列入省本级财政预算,设有水文机构和水文监测站(点)的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当地水文事业的发展,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条对在水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水文规划与站网建设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水文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水文规划由省水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

第七条水文规划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

水文规划应当包括水文、水资源站网建设,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信息化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与情报预报,水文科技发展,水文队伍建设等内容。

第八条水文、水资源站网建设应当遵循合理布局、功能齐全、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文、水资源站网由省水文机构按照国家和本省水文规划组织建设。

第九条大型水库、水电站和重点中型水库、水电站、水利枢纽等水工程单位,应当配套建设专用水文测站或者水文监测与报汛设施。

第十条专用水文测站的设立应当符合水文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

第三章水文、水资源监测与资料管理

第十一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水文测报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水资源调查评价活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

第十二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进行,并保证监测质量。

水文机构设立的水位、雨量、地下水监测点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管理。接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委托事项履行职责。

第十三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的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履行职责,不得伪造水文资料,不得漏报、迟报、瞒报水情信息。

第十四条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同级水文机构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

第十五条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单位,应当将监测的水文资料依照国家技术标准整理后,按年度报送省水文机构。

省水文机构对全省水文资料进行审核、汇编,并建立水文数据库。

基本水文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资料的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本条例规定提供、转让水文资料。

第十七条下列事项涉及水文资料的,应当使用经水文机构审定的水文资料:

(一)各类综合性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二)建设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及其水资源论证与防洪评价;

(三)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环境评价;

(四)重要的取水、排水和排污口的设置、改建、扩建;

(五)重要水文、水资源预报方案;

(六)国家规定的其它事项。

前款规定的事项,属于省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当使用经省水文机构审定的水文资料;属于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当使用经设区的市、自治州水文机构审定的水文资料。

第十八条水文机构应当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公益性活动提供水文资料。

第四章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

第十九条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由水文机构负责。重要洪水预报或者灾害性洪水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向社会。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

第二十条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及时播发或者刊登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并标明编制时间和水文机构名称。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特大雨旱情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预报工作。

水文机构应当加强监测,发现特大雨旱情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二十二条水文机构和从事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要求,准确、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

水工程单位兴建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当为当地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文机构提供水文信息。

第五章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与监测环境保护

第二十三条无线电管理、通信等部门应当确保水文通信网络畅通;电力部门应当确保水文测报用电。水文机构使用的无线专用频道和信道免缴频率占用费。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毁坏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与通信设施。

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与通信设施因自然灾害遭受损毁的,水文机构与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及时组织修复。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应当避免迁移水文测站或者影响水文、水资源监测。

因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或者改建水文测站的,应当事先征得省水文机构同意,并采取迁移或者改建的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县级人民政府根据下列标准,公布水文测站保护范围:

(一)监测河段保护范围:基本水尺断面上下游各一千米内、河道两岸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的区域;

(二)监测设施和观测场所保护范围:监测设施周围十米,观测场所周围二十米。

水文机构应当在水文测站保护范围边界地面设立标志。

第二十七条禁止在水文测站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影响水文监测的活动:

(一)种植高秆作物与林木、堆放物料、修建建(构)筑物或者设置其他障碍物;

(二)在保护河段内取土、挖砂、采石、淘金、爆破、停靠船舶、倾倒废弃物;

(三)在监测断面、过河监测设备、观测场所上空架设线路;

(四)在监测河段取水、排污;(五)影响水文监测的其他活动。

第二十八条在通航河道中或者桥体上进行水文监测,应当设置警示标志,过往船只、排筏、车辆应当减速、避让。

水文监测专用船只应当设置统一的标志,免缴除船舶检验费外的其他规费。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省、设区的市、自治州水文机构按照管理权限,根据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按照要求报送水文资料的,责令限期改正。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依据的水文资料未经审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擅自向社会水文、水资源信息与预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在水文测站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水文监测活动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水文范文篇2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从水利的角度来讲,水文化是人类对社会各个时代和时期水环境观念的外化,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态水环境和满足兴利除害需求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指导自身行为和评价水利工程、水利事业的准则。

从景观的角度来讲,城市特色景观的生成不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美学途径,二是心理学途径,三是历史文化途径。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是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水文化就是指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城市的人文水资源,以水为载体,紧密联系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将人的行为、历史水文化和创造城市特色景观综合协调考虑。

二、江城武汉的三镇风貌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享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从3500年前古“云梦泽”旁盘龙城的兴衰,到三国时期占据长江天险的武昌城的兴起,再到汉水改道后汉口的繁荣,以及近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快速发展而成的“大武汉”。水生态系统的演变不仅在武汉的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还造就了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分别隔长江和汉江相望。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汉口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江的黄金地段。至明朝末年,汉口已经相当繁华,与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武昌高校林立,文风盛行,成为了武汉市的文化区,与当年的“以武治国”相去甚远。“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是武汉三镇中最早成形的,被武汉人称为老城。

三、江城武汉的水文化优势

城市的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武汉的文化特色与个性究竟是什么?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曾经说过:“城市风格首先依托于地理环境和自然特色。武汉在这个方面最大的特色就是‘江城风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大河文明’,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只有大上海、大武汉、大重庆,武汉应立足自然生态,做足长江文章。”

其实,在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中,就有不少名著名篇名家都是从水的角度来认识武汉、赞美武汉的。《尚书》记载:“江汉朝宗,其流汤汤。”《诗经》记载:“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崔灏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成千古绝唱。诗仙李白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让武汉第一次有了江城的美誉。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中也写道:“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又一次奠定了武汉“第一江城”的地位。

水不仅是文人墨客关注武汉的重要方面,也是江城政治经济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湖广总督张之洞在一副楹联中高度概括了江城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联云:“昔日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孙中山先生不仅把武汉三镇的情况熟记于心,而且几次要把武汉作为中国定都的最佳地方。他曾说“枢轴总揽水陆交通,西连北控,武昌真是天下的根本重地。”对武汉的水更是情有独钟,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仅描写出了武汉的气势,更为武汉今后以水而兴指明了道路。当代中央领导人也非常看中武汉,把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纳入规划战略。在国务院批准的武汉总体规划首页中明确表述:“要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这些都肯定了武汉的江水特色,显示了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四、江城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汉是一座源水而发、因水而兴的城市,其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因水患肆虐而闻名的龙王庙,江河交汇的南岸嘴,山拥水抱的东湖风景区,全国最大的滨江景观江滩……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武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但是目前武汉市的水文化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杭州、成都等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举一个例子来说:武昌东湖与西湖相比,为什么一直只是湖北名湖,而不是中国名湖?究其原因,西湖是中国人文资源沉淀最为深厚的文化之湖,一直被人们认定为是活着的吴越文化的“博物馆”,而东湖的文化多流于表面,缺乏历史的品位。“水文化的沉淀与升华不够”才是东湖落后于西湖的根本症结所在。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的落后局面,只有加大水文化开发的力度,才能提升武汉的文化品质,创出城市特色。

本文仅对水文化之于武汉的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意见:

1.把水文化贯穿于城市规划中,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中要注意水功能的合理分区,并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支持、保障武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流域功能区划和武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把水文化溶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中,挖掘和突现其文化内涵。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实施了“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建设了一批美丽的亲水景观。今后在这个方还要继续面努力,争取早日把武汉建设成为“一步一景”,并且每个景观都是水文化象征的“有独特内涵”的江城。

3.把水文化展现在城市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二者相互促进。亲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也是武汉独特的对外吸引力之一。因此,在发展武汉旅游业的时候,应注意开发水域旅游,使旅游者能在游览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江城的水特色,这也是武汉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适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市民知晓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水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促进武汉的水文化发展。

5.武汉已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城市。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在进行武汉市水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运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议水文化分类结构大纲》.刘星原.《湖北水利水电》2005年第1期.

[2]《“以水为师”——萌生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江苏水利》2005年第8期.

水文范文篇3

主要河流水系特征及水文

内陆水系河流短,比降缓,河道下切不明显,年径流变化率不大,年径流小。河流流入高原内的洼地或消失在沙漠中,形成许多湖泊(淖尔),其水源主要是降水,径流年际及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内陆河地区地表径流深在3mm左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631.364万m3,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模数为1345.8m3/a•km2。线路跨越的主要黄河水系河流有:乌松图勒河、蓿亥河(又名苏海河)、木伦河(又名莫愣河)、石哈河、海流图河;主要内陆水系河流有:昌吉高勒、阿尔沙图沟、古尔班乌兰好来等。

小流域河流水文计算分析

水文范文篇4

洞庭湖北面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口已于1958年堵闭)三口分流长江来水来沙,西南有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湖区周边还有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直接入东洞庭湖,以上来水来沙经湖泊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由三口分流的长江来水来沙经西、南、东洞庭湖调蓄后又注入长江。因此,洞庭湖区泄洪洪道、湖泊水沙构成复杂。同时,洞庭湖河网曲折交错,水面比降平缓,水位流量关系极其复杂。在洞庭湖湖口,长江来水直接冲顶洞庭湖出水,由于长江水体的质量和速度大于洞庭湖出水,洞庭湖出水受顶托严重。而长江水体亦受洞庭湖出流的影响,长江与洞庭湖关系错综复杂。

洞庭湖水文、水位站点在五十年代布设后,几经调整,已日趋合理,当然还需要补充完善。但目前也基本上能反映洞庭湖区水量和沙量进出总量及各断面水沙特点。主要水文站有三口的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康家岗、三岔河、管家铺、南县,松滋河的官垸、大湖口、自治局,西洞庭湖出口南嘴、小河嘴,四水的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四水尾闾如石龟山、沙头、甘溪港、杨堤等,出口有控制站城陵矶。除以上主要水文站外,还有不少水位站,主要是为防汛所设,另外一些是作为单值化落差水尺。

洞庭湖目前布设的水文水位站,收集了几十年的水文资料,为洞庭湖区的防洪和综合整治、长江中下游防洪作出了很大贡献。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洞庭湖区四水流域发生了区域性洪水,之后又发生了98年全流域性大洪水。仅就区域性洪水来看,就造成了许多站点最高水位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据有关资料表明,1954年湖泊面积和库容分别为3915km2、268(108m3);而1995年分别为2623km2、167(108m3)。这说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湖泊面积和库容大为减少后,洞庭湖的调蓄能力降低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几场洪水造成洞庭湖河道水位频繁超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之后就有洞庭湖的河湖疏浚规划、综合整治。目前已实施了一部分,并初步显示了河湖疏浚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从洞庭湖水资源综合利用、防洪评价及综合治理的相关文献看,现在对洞庭湖区水沙情况的掌握不仅仅是某个断面上的水文信息,而是需要更多的洪道泄洪能力、湖泊容积变化情况。从这些年社会对洞庭湖水文资料应用需要上分析,洞庭湖除进出口控制站外,不少站点只在高洪防洪及泄洪能力上意义更显著,在计算水沙量平衡上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这是因为这些站点所处河道迂回曲折,水体流来流去。

水文范文篇5

1.水文不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西部部分地区水文职工工资仅是发达地区的1/3,且大多水文职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水文测站投资力度不大,仍沿用过去强度大、危险性高的人工测洪方式。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沿河人口、工业对水文的相对要求并不很高,加之一个水文站作用最大体现—防汛的受益区在下游,水文工作在测站所在当地受不到重视,水文职工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2.信息闭塞,文化匮乏,精神不振。

有些测站所在地手机没信号,电视没图像。水文站只有一个电台与上级保持联系。部分测站职工能走出山沟的机会很少,既是工作调动,也只不过是从一个山沟到另外一个山沟。水文测站职工接触的人少,与‘外面人’接触多的就是每年上级来人到站检查工作的一两次。既使有些人有机会到城市,面对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口都满脸茫然不敢过。见到陌生人不知该怎么说话,也不知说什么。

3.家庭问题。

偏远测站职工找对象难,找个有工作的对象更难。好不容易成家后,家庭的稳定维护也难。西部地区有些地市级水文局跨几个地区,职工来自各地,不少水文职工不在家庭所在地区工作,老一辈人较传统,能长期离家坚持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现今夫妻长期分居,家人长期分离考验着每一个家庭。有一个老职工到去世也没盼到儿子调到离家近的地方工作以便能照顾到他多病的老伴,让人感到非常遗憾。有些因孩子没人照看而家庭成员闹矛盾,极大的影响着水文测站职工的工作。

4.知识更新慢。

学历高者不愿到基层水文测站工作,也很少来。一个大学生上学花了好几万,当然不愿去一个落后的山沟每月领几百块工资。在偏远水文测站近年来补充进的职工大多是学历不高的水文子弟、退伍军人。对水文知识的接受只是老职工的言传身教,工作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上问题虽存在于少数水文测站但确实让人感到着急。我认为当前应急需改进:

1.西部大发展,水文大发展。在资金上向水文倾斜,使水文基础建设能同社会发展相适应。

2.重视水文测站职工的精神生活。弘扬老一代艰苦奋斗的精神,消除一些水文人的自卑心理。这一点大家感触很深,对照发达地区西部有些水文测工用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仪器工作,在简陋的生活环境与用着自动化仪器的发达地区水文职工一样遵循全国统一的水文测报规范干着水文工作。在大家探讨时,发达地区的水文职工对西部水文职工有两个惊讶:一是工资那么低;二是工作条件差,仍那样认真。所以需要经常在水文测站做宣传,让水文职工了解自身的优点,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有条件时可每年进行一次心理课,让每名职工平衡自己的心理。

3.加大培训力度。西部地区水文测站除设施投资要加大,另外一个就是职工培训要投入。在测报设备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需不断进行职工业务培训,两者同时进行,缺一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水文范文篇6

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主动抓机遇、力争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扬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单位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水文站良好的品牌形象”。即在巩固提高原有优势领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前提下,拓宽新增有潜力有希望又与我站工作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水域测量及有关研究)。

二、工作目标

1、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水资源监测、水文资料整编、水文情报预报、水环境监测评价、水文技改等方面在全省要有一定的位子。

2、积极配合防办,做好防汛工作,及时掌握提供降水量情况、暴雨情况、台风暴潮情况、重要江河的最高水位以及海门站和健跳站的潮位情况等,供有关部门参考使用,为抗台防洪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3、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创收力度。要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质监测评价、防洪影响评价、水域测量、水情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工作重点

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

做好水文测报大楼建设的有关工作;

做好历史台风资料库、水情实时查询系统和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

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增强单位凝聚力;

做好全市小Ⅱ型水库的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

狠抓水文和水环境资料质量的提高,提高监测能力;

指导临海等地的水文站的建设;

加强政治学习,做好安全生产;

加快从传统的水文自记、人工观测向现代的自动测报、遥测与固态存储转变;

加强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继续职工再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和优化队伍结构;

完成省水文局和市水利局交办的任务。

四、实施计划

1~12月:指导临海等地的水文站的建设;做好市级和部分县市的水资源通报;做好历史台风资料库、水情实时查询系统和水雨情遥测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好全市小Ⅱ型水库的水雨情遥测系统建设。

1~5月:完成部分县市的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等工作。

2~3月:迎接省水文局全省水文系统文明单位评比检查;做好年水情中长期预报和风暴潮预报工作。

3~4月:水文设施汛前大检查。

4~5月:参加全省水文资料质量汇总评比工作,完成市水资源公报的编写。

水文范文篇7

我虽然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有非凡的业绩,但我有自己的独有的特点。首先我的思想活跃,我喜欢新兴的事物。电脑、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都是我的兴趣点。我曾在自己的家里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通过手机访问主机和互联网,也曾运用WM平台上的VB编程软件编写过一些小程序,因为我深信手持设备的易携特点必将在一些方面取代传统的PC也包括笔记本!它的便携和扩展功能更能胜任野外测验,也必将不久出现在我们的行业领域中!其次,我有比较长的工作实践,我曾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测站工作过,经历过大水的考验,河道站和水库站的工作流程我都了然!这期间,每一次工作的调整和岗位的变化,对我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其三工作十年后我又参加水文本科教育,这使自己对过去的工作方式又有了新的认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验证和探索。我是本地长大,83年XX河大水,我曾目睹,奋战在大水旁的父辈们也一直是我心中的标杆!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今天干好,明天就会出色。

水文的发展为我们拓宽了施展才华的天地,河流的复杂性给水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愿意接受挑战,迎接考验。我竞聘XX站副站长总的思路是:水文管理创新、水文服务创新、水文科研创新,我希望将在局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和站长紧密合作,把安阳站带入一个创新阶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本职工作来讲,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去认识、去发展。水文需要创新,它是“大水文”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水文的动力。

一.水文管理创新,是实现测站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水文管理创新的前提是扎实工作,就具体到这次竞聘岗位来说,就是全面协助站长贯彻落实委党组决议。严格按照局党委对测站的工作要求,制定确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向上级做好合理化建议,做好上传下达,加强沟通,求真务实、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当好领导参谋助手。实施水文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测站自身实际,换一种当前思路也就是“老条例,新认识;老规则,新方法”。XX站和XX站一样,都属于城市站,它们所处的环境应该不只是一个技术环境,测验断面都是建立在风景绿化带上,人为动作影响着测验精度,如果单单只是依靠两个条例去执行,可能达不到教育为主的目的,如果我们把宣传做到具体处,在断面保护区设立永久性条例主要说明,形式为石刻或其他带有艺术形式的宣传栏,和环境融合,又起到教育作用;周末或特别节日在人群聚集处举行条例解释等,可能效果更好,这也是水文依法管理逐步迈入正规的基础。

二.水文服务创新,是实现测站赶超目标的必然要求。水文服务创新的前提是切实加强素质建设。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测站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测站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测站内部各项测验工作制度,确保工作开展,为各级防汛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情报预报信息。在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各行各业都在创立自己的形象,良好的形象带给人们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会加深人们对行业的印象,而口碑和信誉是世界上最宝贵、最少钱广告,同时也是一种形象资源。长期以来,多数水文测站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水文的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知道水文是干嘛的,也有一些顺口溜诋毁我们的行业,诚然,我们测站条件是艰苦,但我们的面貌不能艰苦,精神不能艰苦!XX站要依托身处城市的优势,发挥测站大哥的表率作用,不仅要在站容站貌上崭新,还要走出去,去向社会要服务,去向社会贡献服务,配合市局水文咨询服务,带动其他测站,发挥测站机动灵活的特点。

三.水文科研创新,是锻造一支高素质水文队伍的必然要求。水文科研创新的前提培养科研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没有对科研创新的追求兴趣,没有对新科技的憧憬,就无所谓科研创新。因而要引导自己树立科研创新的价值观,要培养科研创新氛围。具体到测站上,不仅要了解本行业的科技动态,还要了解一些最新的前沿科技,因为,可能等不了多久,这些科技就来到你的身边。提起网络,我们都知道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但是如何让它为我们服务,尤其是我们基层测站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抱着学而自用的态度。XX局现在有个“XX水文人”的QQ群,每到有水情时,它都要各站降水量,及时总结降水趋势,而且每到旬月报前一天,它都要提醒各站及时拍报。虽然一个小小的搭台,但对测站了解区域水情起来关键作用!对于我们XX来说,我们可以借用XX方法,把水情信息构建在移动飞信这个平台上,通过这个平台上,不仅能把水情信息预报在测站同志们的手机上,还能把局党委的重要决策及时贯彻到测站,在这个光身子还拿手机的年代,通过短信信息更能突出快捷、方便的特点。

以上三点是我竞聘的总体思路,但要具体到XX站的日常工作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办法,毕竟创新是方向,实际才是出发点。

光阴似箭,一晃我到了而立之年。回首我从水文工作十余年,见证了创新在水文的每一刻。从荒野瓦房到现在的贴磁楼房,从电话读报到现在的水情遥感,从人工整编到现在的微机输入,无不反映出创新使水文得到发展。

水文范文篇8

通过这次对到**水文站的实地实习认识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和了解,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水文方面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实习时间:

2010年6月30日至2010年7月2日

三实习地点:

**县虎风水文站

虎峰水文站建于2003年,位于**县虎峰镇,给水面积756平方千米,距河口距离67千米,小安溪为培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重庆市桥区万寿山。

四实习类容:

(1)基本了解水文站的设施。

(2)学会测降雨量、流量、测水位、测含砂量、测断面平均流速、计算断面平均流速等等。

五实习步骤:

一:6月30早上我们全班同学高高兴兴带着对水文站的热情坐车去**县虎峰水文站,大约2个小时就到了到**县

二:7月1日早上8点我们坐工交车大约20几分钟再走了十几分钟的小路,就到了虎峰水文站,来到水文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小安溪河,那里的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关于虎峰水文站的资料

1.水尺:测水深,(比较准确)现水深5米,涨水后大约10米。

2.遥测雨量器,测降雨量

3.铅鱼(水飞机)具有固定作用,自动取砂

(1)积深式取砂:代表垂线下的砂量

4.测断面平均流速分别用一点法、二点法、三点法和五点法计算。

螺旋式:流速25-3,20转响一次

旋杯式:78年生产,流速0.5-0.02一转响一次,精度较好

5.虎峰水文站缆道操作规程。

(1)柴油机

(2)操作台

6.虎峰水文站的水位:

警戒水位:264.5

保证水位:265.5

三7月2日早上8点返校。

水文范文篇9

关键词:水文化;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著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编著.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刘刚等著.中国名水游览[M].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水文范文篇10

水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认识文明,认识文明包括水科学、水伦理,本次生态伦理价值观确立是水生态文明认识的统一。水生态观念还包括水生态的制度文明,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制度安排。如何从制度上规范水资源利用,包括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高效性与有序性。水生态文明是水生态本身的物理载体文明。一个地区要实现水生态文明,应该表现为水生态本身的可持续,社会环境的安全性和水生态制度的完备性,以及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性。

二、水文化的概念辨析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关于GDP如何衡量浙江“五水共治”的关系问题,应该利用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与水生态和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综合考虑。浙江有5000万人口,应将提高人口素质等发展战略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从文化层面讲,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水乡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刚性措施难以奏效。水文化不仅渗透到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哲学观与道德观等精神层面,而且融入到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人们信奉的行为准则。可见,我国的水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就此而言,我们理当将水文化研究从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到生产生活领域,使水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驱动力。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化解水危机、保护水环境、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有三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在当代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今天我们不缺处理水、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规,缺少的是正确使用水的观念、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观、善待水的行为。因此,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水文化建设,拥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水文化,就拥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水文化是生态环境的守护神,水文化是浙江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对水的充分认识及利用的结果,是留给当代的一份丰厚的文化财富。对浙江水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开发利用浙江的传统生态智慧、总结水环境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加深对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也将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份特殊的贡献。浙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水文化精华,既有意识形态层面的,也有生产生活层面的,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甚至不乏产业化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对那些在当代仍具应用价值的水文化元素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既有效拓展了水文化的研究领域,又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驱动作用。水文化是生态文化领域传播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文化培育,力求水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通,剔除传统中与生态自然不相吻合的文化成分,生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离不开水文化的融会贯通,这是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文化向生态文化领域传播的真实写照。

三、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文化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域和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重视生态文明的整体设计和细化,重视科技、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综合运用,重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利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要求,统筹水利建设与城乡发展,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的良性循环保障流域其他生物具有良性生态条件,以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高品位的水工程和景观性水环境,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水精神需求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利水水利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了水利的发展空间,这些现代水文明建设的主攻目标,都少不了水文化和新的水文化工程技术的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水生态文明建设往往是建设以水域及水利工程为主体的水利风景区逐步展开的,在建设中又以深度挖掘水文化内涵,做好水文化景观开发,建立水利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加强水文化价值推广,加强我国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水利科学知识宣传,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水利优美环境,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水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推进有利于水文化建设和水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统筹水利工程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加水利工程的景观元素和文化元素,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四、用“五水”文化塑造水文化体系

通过爱水、保水、节水、治水、享水来实现水文化体系塑造,形成水生态文明引领的社会价值观。

1.爱水。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弘扬浙江优秀的爱水节水治水传统,倡导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产业带动生态自然、景观优美的新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和水文化理念,形成水生态文明引领的新型社会价值观。

2.保水。推行饮水安全保护计划,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滨水社区和民宅建设中推广中小型、家庭型潜流湿地;鼓励民间成立水生态保护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百姓”联动保水净水的社会氛围。

3.节水。全面落实以供定需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以单位产值用水量和节水效率为标准的产业竞争体系。在城市生活中推广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将节水作为浙江的文化品牌进行塑造。

4.治水。积极开展以治水智慧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截洪补源、造福百姓。

5.享水。通过制度建设和公共参与,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滨水商业、节庆和赛事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乐水宜居的文化品牌。

五、构建“六水”城市水生态文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