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档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7:42:20

水文档案

水文档案范文篇1

水文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既要遵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水文信息生成和储存的特殊性。基于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综合考虑,我认为水文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应着重抓好“五大建设”。

1、数字档案室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核心要件。目前,国家正准备提出全国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方案。因此,水文数字档案室建设正当其时。作为水文档案存放、整理和加工中心,水文数字档案室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系统工作站、扫描仪、刻录机、光盘库和中转服务器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同时,根据国家统一规范的数字档案管理规则和标准,设置相应的管理服务软件及其传输浏览等应用系统,从而真正建立起集信息收集、加工、馆藏、交流、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档案室。

2、信息化网络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基础支撑。根据数字化归档的要求,需要在水文系统构建三个对接电子网络。一是机关内部的局域网络。在单位内部实现各部门之间和数字档案室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并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前提下实现资料文件的数字化归档。二是联结各个基层水文站的数字信息传输网络。各基层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文站点的文字、图像等数字信息要适时同步地通过专用互联网络传递到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实现适时测报分析和有选择归档。三是外部电子文件传送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联通,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文件传送与收集相对接。

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标准,对馆藏历史档案按照类别、年度、密级、等级进行数字化归档处理,以磁盘、光盘等介质进行分类陈列,并刻录到档案信息中央处理器以供查阅。其次,要运用归档整理应用软件,对新生成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资料及时予以归档。第三,要尽可能地将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在外网空间,切实丰富外网水文信息资源的内容。

4、浏览查询系统建设。数字档案的鲜明特点就是储存容量较大,浏览查询便捷。没有一个快捷高效的浏览查询系统,再好的库网条件也会失去其应有意义。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浏览查询系统软件已经十分成熟,完全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其基本要求是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查询便捷、更新及时、结果精准。同时,既要能够联合使用日期、类别、主体、关键字进行精准查阅,也要能够做到汉语及拼音双识别查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查阅效率。

水文档案范文篇2

水文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既要遵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水文信息生成和储存的特殊性。基于一般规律与特殊性的综合考虑,我认为水文档案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应着重抓好“五大建设”。

1、数字档案室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核心要件。目前,国家正准备提出全国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方案。因此,水文数字档案室建设正当其时。作为水文档案存放、整理和加工中心,水文数字档案室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系统工作站、扫描仪、刻录机、光盘库和中转服务器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同时,根据国家统一规范的数字档案管理规则和标准,设置相应的管理服务软件及其传输浏览等应用系统,从而真正建立起集信息收集、加工、馆藏、交流、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档案室。

2、信息化网络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基础支撑。根据数字化归档的要求,需要在水文系统构建三个对接电子网络。一是机关内部的局域网络。在单位内部实现各部门之间和数字档案室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并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前提下实现资料文件的数字化归档。二是联结各个基层水文站的数字信息传输网络。各基层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文站点的文字、图像等数字信息要适时同步地通过专用互联网络传递到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实现适时测报分析和有选择归档。三是外部电子文件传送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联通,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文件传送与收集相对接。

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标准,对馆藏历史档案按照类别、年度、密级、等级进行数字化归档处理,以磁盘、光盘等介质进行分类陈列,并刻录到档案信息中央处理器以供查阅。其次,要运用归档整理应用软件,对新生成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资料及时予以归档。第三,要尽可能地将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在外网空间,切实丰富外网水文信息资源的内容。

4、浏览查询系统建设。数字档案的鲜明特点就是储存容量较大,浏览查询便捷。没有一个快捷高效的浏览查询系统,再好的库网条件也会失去其应有意义。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浏览查询系统软件已经十分成熟,完全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其基本要求是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查询便捷、更新及时、结果精准。同时,既要能够联合使用日期、类别、主体、关键字进行精准查阅,也要能够做到汉语及拼音双识别查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查阅效率。

水文档案范文篇3

(一)水文档案信息化对档案储存维护的重要性。在水文档案的记录填报完成后,面临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了档案的储存,维护档案安全,对水文要素记录的更新和修改以及怎么样能在水文档案突然损坏后及时进行补救上面了。传统的水文档案管理要进行上述工作是非常麻烦,人力耗损非常严重的一项工作。尤其对突发的文件损毁问题上,想要100%的对损坏的水文档案进行修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建立水文档案信息化管理后,使水文档案的贮存,修改、更新尤其是灾后修复方面变得简单、快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还能够准确的对受损档案进行修复。水文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备份方面也显示了相当大的优越性,现代化的存储技术是数据备份变得简单,高效,安全。无论是相同地域的文件备份还使不同地域的文件备份都能够轻松简单的进行操作,完全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面对火灾、水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对水文档案的损坏,在灾后也能够对这些损坏的文件进行恢复。

(二)水文档案信息化对档案共享的重要性。水文档案是大量水文要素观察统计的结果,主要用于相关水文模型的构建,规律的预测等,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对大量的水文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要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数万次的计算,主要包括对大量数据进行接收,分析,对比,进行结果展示等操作。往往这些计算已经超过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但是信息化竖纹档案数据只需要少量接口就能够轻松的完成计算机程序的输入。如何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中精确的找到需要的那部分数据是一个难题,而实行水文档案信息化管理后的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来这个难题。另外,水文档案的建立也离不开水文资料的共享,水文档案建立需要各个观察站之间数据的重组,档案信息化之后就能够快速准确地将这些数据进行传输共享,轻松实现了一个地域多个监测站建立完善水文档案的愿望。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的情况下,需要调动多地的水文档案进行数据分析、规划,从而设计出准确的工程计划。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水文档案管理手段,要想调动多地的水文档案,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借阅摘录,既浪费时间还浪费人力资源。但是,水文档案的信息化,就能够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相关人员申请资源共享,将相应地域的水文档案调出来,然后由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就可以了。

二、结语

水文档案范文篇4

1、数字档案室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核心要件。目前,国家正准备提出全国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方案。因此,水文数字档案室建设正当其时。作为水文档案存放、整理和加工中心,水文数字档案室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系统工作站、扫描仪、刻录机、光盘库和中转服务器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同时,根据国家统一规范的数字档案管理规则和标准,设置相应的管理服务软件及其传输浏览等应用系统,从而真正建立起集信息收集、加工、馆藏、交流、利用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档案室。

2、信息化网络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基础支撑。根据数字化归档的要求,需要在水文系统构建三个对接电子网络。一是机关内部的局域网络。在单位内部实现各部门之间和数字档案室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并在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前提下实现资料文件的数字化归档。二是联结各个基层水文站的数字信息传输网络。各基层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文站点的文字、图像等数字信息要适时同步地通过专用互联网络传递到水文信息处理中心,实现适时测报分析和有选择归档。三是外部电子文件传送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联通,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文件传送与收集相对接。

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这是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标准,对馆藏历史档案按照类别、年度、密级、等级进行数字化归档处理,以磁盘、光盘等介质进行分类陈列,并刻录到档案信息中央处理器以供查阅。其次,要运用归档整理应用软件,对新生成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资料及时予以归档。第三,要尽可能地将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在外网空间,切实丰富外网水文信息资源的内容。

4、浏览查询系统建设。数字档案的鲜明特点就是储存容量较大,浏览查询便捷。没有一个快捷高效的浏览查询系统,再好的库网条件也会失去其应有意义。当前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浏览查询系统软件已经十分成熟,完全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或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其基本要求是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查询便捷、更新及时、结果精准。同时,既要能够联合使用日期、类别、主体、关键字进行精准查阅,也要能够做到汉语及拼音双识别查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查阅效率。

水文档案范文篇5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水文局具体承担。长江委水文局下设7个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主要业务为开展流域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水资源监测、水环境监测评价、河道水库地形测绘、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气象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自动测报、河道泥沙演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长江委水文局先后对局机关和下属各勘测局的计算机局域网进行了更新、改造,实现了全局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覆盖全江外业勘测局、水情分中心和重点水文站的广域网。在常规水文观测的信息化、基础水文信息服务、水文信息深加工和防汛抗旱信息支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成了一系列支撑主要水文业务的网络与信息系统。

1.1基础设施建设

长江委水文局现已建成覆盖7个勘测局、14个水情分中心和12个重点水文站的计算机骨干传输网,实现了全江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另外,为满足实时水情信息交换任务,建成国家防总、长江流域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的互通网络,实现了长江水文信息的网络实时快速传输,以及与外业勘测局及重点水文站的远程视频会商。水文防汛计算机网络为3级结构,包括1个一级节点(流域中心),10个二级节点(重庆、宜昌、沙市、洞庭湖、岳阳、陆水、汉口、南京、徐六泾、丹江口分中心),5个三级节点(涪陵、万州、合川、宜宾和攀枝花等分中心)。在数据与网络安全方面,依托网络访问控制ACL技术、防火墙技术对核心数据进行防护,网络层虚拟子网技术实现网络层广播包的过滤,互联网出口通过防火墙进行地址隐藏与隔离,保障了内网系统的安全。长江委水文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18个中央报汛站全部自动报汛,结束了国内人工测量、电话报告水情和雨情的历史,实现24h实时自动报汛。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实时水情信息从测站到分中心、水文局、水利部的同步传送。此外,还实现了水位、雨量自记和固态存储;部分水文站计算机智能控制、GPS定位的流量测量;部分重要水文站(宜昌、黄陵庙等)ADCP流量在线监测;部分重点水文站、重要水库监测点网络视频监控。

1.2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水文形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

(1)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全江118个水文站、264个水位站、25个雨量站、2个蒸发试验站、226个水质监测断面、4200多个河道固定断面。

(2)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水质数据库和河道数据库4个基础数据库,可提供基础水文数据、实时水雨情数据、历史水质数据和河道测量数据的电子化服务,见图2。此外,依托水文档案管理系统,提供非在线的各类水文档案查询服务。水文数据库是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料整编成果数据的重要电子信息载体,也是国家水文数据库的长江流域节点,存储着长江委所属测站的降水、蒸发、水位、流量、泥沙等系列的水文要素资料,数据量近16万站年,约1.16GB。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覆盖全江的报汛网络在线汇交。水质数据库存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资料整编成果,累计完成数据输入量15万条。河道数据库主要存储长江流域的河道基础信息及相关地形资料。在信息资源管理方面,设计开发了以下系统:

①水文资料整编系统,为水文资料整编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②长江水文信息资源统一组织平台[3]和水文数据转储系统,实现了自治、多源、异构的水文信息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服务;

③长江水文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了长江水文信息服务能力;

④长江流域站网展示平台系统,为长江水文信息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另外,即将设计开发数字河道系统,进一步提升长江水文河道信息管理能力。

1.3业务应用

在业务应用方面,主要建设了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长江流域洪水预报系统、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流域面雨量集成预报系统、中长期水资源集成预报系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水资源配置及预测模型系统、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模型系统、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等业务系统,为水文气象预报、水资源分析评价、水库冲淤和河道演变分析研究、水质监测分析等业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长江流域防汛水情会商系统是根据长江防汛水情会商的实际要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集空间数据管理、地图查询、信息检索、水情分析、水情预报、办公自动化等于一体的系统。在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前后,系统为截流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实时水雨情信息,为水文专家现场指导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在2003年和2005年汉江秋汛中,为各级防汛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准确预报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参考基础,被称为防汛非工程措施的典范。三峡库区三维仿真系统是在现有站网数据、水文数据库、水下地形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地形数据、高精度影像数据,实现三峡库区及上游河道水位及相关辅助设施的三维仿真展示及分析,主要构建三峡大坝及重点区域的精细三维场景,实现了三峡库区水文信息的三维仿真模拟表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长江水文信息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照长江委水文局的职责和长江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水文信息化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整体规划不足。由于缺少水文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长江委水文局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专项业务需求驱动,水文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功能全面、应用有效的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与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导致现有的水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仍无法全面满足长江委对水文信息化的要求。

(2)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不足。由于缺少政策等方面支撑,长江委水文局与长江委内其他部门或长江委外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换不畅,严重影响了水文水资源信息的汇集及支撑信息综合性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不能为长江委水利事业发展规划等高层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综合信息支撑,限制了长江委水利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3)信息服务能力不足。面对防汛抗旱、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等要求,水文信息基础设施凸显薄弱,由于缺少数据中心的支撑,洪水和干旱预报预警与调度、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等综合信息服务无法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服务能力大大减弱。

3建设目标与需求

3.1建设目标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为长江委中心工作提供水文信息支撑为目的,以“大水文”的发展需求为驱动,以形成长江水文信息化综合体系为核心,以增强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和综合服务能力为抓手,以提升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预警能力为重点,以建立水文信息技术标准和政策及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实施由“覆盖全江水文业务的信息网络和水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信息综合采集传输体系、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四大水问题各项水文要素预测分析综合业务应用”组成的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信息化工程,全面实现长江水文信息化与现代化,为长江委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服务。

3.2主要需求

(1)开展水文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分析长江水文信息化与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关系,面对长江委水利信息化的总体需求,提出解决水文信息化中存在的整体推进差、信息资源缺和服务能力弱等三大问题的具体方案,形成水文局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

(2)实施基础信息网络扩容改造。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吸收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建成以水情分中心为中心、覆盖固定和移动信息监测(采集)站点的前端信息网络,实现各类监测设施设备的联网;依托水利部水利信息网的扩容,改善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的网络互连条件。

(3)开展长江流域水文水资源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国家与水利部相关要求,在现有长江委国家水文数据库的基础上,整合水文局内部的数据资源,实现行业内数据的一数一源、一点更新、多处使用和各类水文业务应用的统一支撑;与流域内各省区水文部门合作,建成流域水文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与查询导航系统,面向各级水利部门提供用户一证通、共享一张图、服务一站式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服务和应用,基本建成长江委水利数据中心的水文水资源数据分中心。

(4)开发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在数据中心的统一支撑下,完成“基于同一数据基础、同一应用支撑平台”的洪水与干旱预测分析、水资源监控与预测、水生态环境监控、水文数字档案馆、水文事务业务综合管理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与开发,逐步实现跨专业的协同应用,全面增强对流域水管理与公众服务的信息支撑能力。

(5)标准规章与安全体系的制定与实施。依照水利部行业标准、规章及长江委信息化的相关规定,制定长江水文信息化的标准规章体系,补充内部信息资源和系统建设管理、资源共享等相关规定,实现水文信息化发展的规范化;按照国家和水利部及长江委的相关规定,建成重要水文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分级保护体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完成全员信息安全专项教育和考核。

4发展思考

长江水文信息化建设以应用需求为主要驱动力,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信息化体系本身不完善产生的问题成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须立足长江水文信息化的实际,对水文信息的发展状况、发展阶段作重新审视并准确定位。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业务应用为信息化的核心,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资源,正确处理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与管理、标准化与个性化、先进与实用的关系。在认真总结和分析过去长江水文信息化工作、合理评估和定位当前的水文信息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理清未来的建设发展思路是长江水文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必需条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综合站网规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是解决当前信息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关键。

(1)开展水文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指导水文信息化发展。按照长江委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思路指导,结合水文局水文信息化实际,重新梳理水文信息化建设,从顶层设计把握水文信息化,以业务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2)以长江流域片流域管理水利综合监测站网规划为重点,完善站网系统展示平台建设,及时掌握各类站网信息,为综合站网的规划设计、优化整合、建设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3)结合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工作,确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和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长江上游水库群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数据处理推送软件、信息实时交换软件、文档上传管理软件等软硬件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服务和展示平台实现共享信息的综合展示,为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基础支撑。

(4)着力提升信息开发应用水平,显著改进水资源模型、水沙数学模型和水质数学模型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综合管理系统(LIMS)、水质数据管理(整编)系统、长江水文测报信息移动应用服务系统的建设,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资源整合与优化。做好综合办公、合同管理、财务报销等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

(5)升级改造基础信息网络,支撑水文信息化建设。根据长江委水利综合监测站业务对水情报汛网络的需要,扩充网络带宽、优化网络质量,延伸网络范围。结合水文测报大楼建设工作,完善汛旱情报送骨干网络,提高核心网络的数据交换与处理能力。

5结语

水文档案范文篇6

在2008年、2009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2010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0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县分会场项目

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下延伸,××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地方电力管理系统等软件二期工程。

(二)水文站网建设

建设中洞等7个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雨量观测场、水位流量测验设施,配置雨量、蒸发、水位、流量、含沙量及通讯设备仪器。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

建设33座中型、小(一)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维护21座已成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级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平台。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取水单位取水信息及时汇集;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情况;建成系统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科学、高效的管理。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

建立物资管理数据库,规范物资出入库和调拨流程管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信息化管理。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

××市河道岸线规划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砂管理等信息系统。

(七)档案资料信息库

通过研发软件管理系统,将文档、图片、影像等资料分类保存,并根据需要生成档案资料信息库。

三、分解落实责任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10年建设和档案资料信息库项目:××市水利信息化项目办总体牵头负责,防办、局办、××县等相关处室和单位协助。

(二)水文站网建设:××市水文局总体负责。

(三)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市水管总站总体负责,××县协助。

(四)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市水资源管理站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五)××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市防办总体负责,市防汛机动抢险队协助。

(六)河道管理信息系统:由河道管理处总体负责,市水利信息中心协助。

四、有关要求

2010××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局党组既定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水利信息化的“金水工程”,作为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任务被水利部列为“十一五”水利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市政府签署的《共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之中,在水利部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工作方案》××市列为西部地区水利信息化试点地区,水利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工作,局党组将其作为“禹王杯”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高度重视,明确信息化分管领导,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项经费,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切实做好2010年各项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明确任务,落实经费

××县(××县)水利(水务、农机)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市水投集团按照2010年制定的建设任务,结合实际,倒排工作计划,按照“谁负责、谁建设,谁筹资、谁维护”的原则,逐一落实项目建设及管护经费(详见附件1、2),未立项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要抓紧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市水利局将本着“谁积极、支持谁”和“急用先建”原则,统筹安排,确保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同时,××市水利信息中心的衔接,××市水利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三统一”原则,切实做到各子项目技术标准、××市级平台相一致,确保资源共享。各项信息化项目(含水文信息化)××市水利信息中心备案。

水文档案范文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对策

水利工程的作用是控制和分配地下水和地表水,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水利工程档案根据保存的资料内容,大抵可分成三类:一是需日积月累的基础性资料文档,如水文、气象资料,可影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二是能有效地反映水利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工程建设资料文档,特别是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处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重要性,影响防汛和抗旱;三是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文件、规范等,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依据。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又可分长期、中期和短期三类。水利工程档案具有容量大、范围广、时效长的特点,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水利条件,同时也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1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①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及时。一些基础性的水文、气象资料未按时记录、整理,甚至有缺失,影响规划、设计质量。②只注重工程现场的管理,轻视工程建设资料的及时归档。有的水利工程项目平时不注意工程资料的整理,在工程快完工时才开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很多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处理情况全靠记忆填写,造成资料失真,对后续水利工程管理缺少参考性和借鉴性。③资料的借阅审批、登记制度不健全,未建立专门台账,资料丢失严重。1.2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缺少投入。①领导不重视,随意更换档案管理人员,工程资料归档不及时,资料不全面。②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很多档案室还是60年代木质柜,通风、采光差,受潮严重,且不方便查阅。③保密意识不强,对重要的水利工程档案未加密,未经审批随意借阅。1.3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乏。目前,在基层水利部门尚无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老一辈档案管理员知识结构大都老化,资料索引分类不科学、不详细,不方便查阅;对电脑和网络技术不熟悉,对影像资料不了解,重要资料缺少备份;对档案资料的维护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水利专业方面的知识认识、了解不足,也影响档案管理。1.4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任何一项工程有效的监督都是使得工程可以正常运作的保障,若是没有监督,便容易致使工作人员工作散漫、工作效率不能得到保证。像水利工程这种边缘性的工作,容易被人们忽视,因此,我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监督制度的不够健全是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1.5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缺乏系统的探究。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应该如何使之更加健全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仍没有正式的档案管理场地。1.6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我国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方面需要改进,从而满足现代工程的要求。而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用网络传输让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解决了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滞后和低效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日常的企业单位管理有所不同,一般开发的项目软件并不能适应所有水利工程,并且建设项目管理软件有一定技术要求,由于工期的限制,有部分单位仍旧使用纸质文件,有信息化意识的单位也不过是将纸质文件转换成电子文件的形式。

2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对策与建议

水利部门应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水利工程档案分类管理见图1。2.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水利部门的档案管理,首先就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资料的收集整理;其次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设立专门的查阅台账;其三是严格把关档案入库的质量,在归档时需对每份文件清单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不能疏漏或散失,并做好分类;其四就是要做好电脑、网络和影像资料的管理和维护;其五就是加大档案室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改造。责任化管理当中,必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明确,确保每一部档案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出现档案管理疏漏问题或者其他问题的,都要第一时间做到有责可查、有人可追、有据可循的目的,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与惩罚,以此来不断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树立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更好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2.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随着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相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水利专业基础,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档案升级管理和维护,除此以外,在人才的培养中还要建立选拔机制,一方面不断为此来提供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此减少部分“懒政”行为的出现,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在职压力,确保其能够紧追最新的技术手段以提高管理能力,还要在人才培养与筛选中确保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耐心与责任心,如果这两种品质都没有,则一律不予录用。2.3实现档案的全程管理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对于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讲,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的价值,重视档案的管理,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是盘活档案资产的重要手段。对一些普通的档案资料要实现资源共享,而对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则可以在严格手续的情况下实行有条件查阅,尤其是在一些检查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的状况下,也可能在项目建成后的评审与验收工作当中,对于水利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的内容更尤为重要,严格确保其质量性,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在全程管理工作之中要做到恪尽职守。2.4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需要加强对设备的投入,实现日常管理和维护的现代化、智能化。2.5资料分类科学,档案管理标准。水利工程档案分类管理见图1。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方便查阅档案资料,应加强档案资料的科学分类,实行标准化档案管理。水利部门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对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完善的标准化的规章管理制度,坚决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更要加大力度发展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档案,比如磁介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产生的各种产生的电子文件,对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进行保存管理。2.6建立健全的工程档案管理技术体系。对每项工程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技术人员,组建技术档案工作室,从而形成一个分层管理的网络,让各层级管理好自己的档案。此外,各个层级间应该能够有效进行沟通,从而让档案管理人员各尽其职。

3结语

加强档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水利行业的建设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档案管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需要转变观念,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体系,提升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宇.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7(4):90-91.

[2]聂丹萍.信息化背景下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9):91.

[3]王焕芳,王晓娟,孙树清.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技术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16):109-110.

水文档案范文篇8

第一条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二)管理全国地质资料馆,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培训;

(三)制定地质资料管理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五)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六)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国际交流,协调全国地质资料的交流和利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馆指导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业务培训;

(三)制定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违法案件;

(五)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地质资料的交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以下简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接收、验收汇交的地质资料;

(二)建立健全馆藏地质资料保管、利用制度,按规定整理、保管地质资料;

(三)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

(四)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提供利用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

(二)在地质资料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章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在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后,其汇交义务同时转移,探矿权、采矿权的受让人是地质资料的汇交人。

第七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研究、地质考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或者工程地质勘查(察)、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勘查等。

前款规定的地质工作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开展的,出资各方对地质资料汇交义务负有连带责任。

中外合作开展地质工作的,参与合作项目的中方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外方承担汇交地质资料的连带责任。

第八条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应当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细目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分别依照本办法附件一、附件二和附件三的规定执行。

依法应当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复制件,依法不需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的文件名目录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随同成果地质资料一并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由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保管。原始地质资料已作为成果地质资料附图、附表、附件的,该原始地质资料可以免交。

第九条工作区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项目,汇交人可以向项目所在地的任何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地质资料。由收到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成果地质资料转送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地质资料汇交人除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一)探矿权人缩小勘查区块范围的,应当在勘查许可证变更前汇交被放弃区块的地质资料;

(二)探矿权人由勘查转入采矿的,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前汇交该矿区的地质资料;

(三)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在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提前终止勘查或者采矿活动的,应当在办理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注销登记手续前汇交地质资料;

(四)工程建设项目分期、分阶段进行竣工验收的,自竣工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五)其他地质工作项目形成的地质资料,自该地质项目评审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无需评审验收的,自野外地质工作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第十一条地质资料汇交人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需要延期汇交地质资料的,应当在汇交期限届满前15日内,向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汇交申请。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延期汇交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0日内,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汇交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修改,并限期重新汇交。

第十三条国土资源部委托全国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验收合格后90日内,将汇交人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转送国土资源部。但下列地质资料不转送:

(一)普通建筑用砂、石、黏土矿产地质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附录以外且资源储量规模为小型的矿产地质资料;

(三)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四)小型建设项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小型灾害地质资料;

(五)省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

第十五条需要向国土资源部转送的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纸质资料及电子文档各两份;其他地质资料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工作区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项目,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的份数与所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量相同。

中外合作项目如果形成不同文本的地质资料,除了汇交中文文本的地质资料外,还应当汇交其他文本的纸质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各一份。

第十六条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国家有关报告编制标准、要求编写;

(二)地质资料完整、齐全;

(三)制印清晰,着墨牢固;规格、格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四)电子文档的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纸质资料内容相一致。

除符合前款规定的要求外,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还应当附有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还应当附有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三章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七条下列地质资料,国土资源部可以委托有关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保管:

(一)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

(二)石油、天然气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三)极地、海洋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四)其他需要特殊保管和利用条件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十八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硬件设施达到甲级档案馆的标准;

(二)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

(三)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保密和利用等管理制度健全;

(四)具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和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能力;

(五)地质资料管理经费有保证。

第十九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处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开展对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第二十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在每年12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报本年度地质资料保管和利用年报。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编报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年报。

年报内容应当包括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保护情况,馆藏地质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地质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

第二十一条单位和个人可以持单位证明、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查阅、复制、摘录已公开的地质资料。

复制地质资料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可以收取工本费。

第二十二条单位和个人需要查阅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应当出具汇交人同意的书面证明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因公共利益,需要查阅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的,应当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需要查阅的地质资料范围,经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审查后,无偿查阅利用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

第二十三条国家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

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由国土资源部公告。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未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限期汇交通知书,责令在60日内汇交。

第二十五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按要求修改补充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六条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国土资源部有权责令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对有关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依法予以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给予汇交人行政处罚的,应当在处罚决定生效后7个工作日内报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及时在报刊或者网站上通报。

水文档案范文篇9

第一条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二)管理全国地质资料馆,指导全国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培训;

(三)制定地质资料管理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重大违法案件;

(五)组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六)组织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国际交流,协调全国地质资料的交流和利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资料馆指导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馆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业务培训;

(三)制定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查处违法案件;

(五)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地质资料的交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全国地质资料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以下简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保存、管理汇交的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接收、验收汇交的地质资料;

(二)建立健全馆藏地质资料保管、利用制度,按规定整理、保管地质资料;

(三)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系统;

(四)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依法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一)在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提供利用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

(二)在地质资料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

第二章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在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后,其汇交义务同时转移,探矿权、采矿权的受让人是地质资料的汇交人。

第七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研究、地质考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或者工程地质勘查(察)、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勘查等。

前款规定的地质工作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出资开展的,出资各方对地质资料汇交义务负有连带责任。

中外合作开展地质工作的,参与合作项目的中方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外方承担汇交地质资料的连带责任。

第八条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应当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细目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分别依照本办法附件一、附件二和附件三的规定执行。

依法应当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复制件,依法不需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的文件名目录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九条的规定,随同成果地质资料一并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由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保管。原始地质资料已作为成果地质资料附图、附表、附件的,该原始地质资料可以免交。

第九条工作区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项目,汇交人可以向项目所在地的任何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汇交地质资料。由收到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将成果地质资料转送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地质资料汇交人除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一)探矿权人缩小勘查区块范围的,应当在勘查许可证变更前汇交被放弃区块的地质资料;

(二)探矿权人由勘查转入采矿的,应当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前汇交该矿区的地质资料;

(三)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在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内提前终止勘查或者采矿活动的,应当在办理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注销登记手续前汇交地质资料;

(四)工程建设项目分期、分阶段进行竣工验收的,自竣工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五)其他地质工作项目形成的地质资料,自该地质项目评审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无需评审验收的,自野外地质工作结束之日起180日内汇交。

第十一条地质资料汇交人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需要延期汇交地质资料的,应当在汇交期限届满前15日内,向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汇交申请。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延期汇交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0日内,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汇交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修改,并限期重新汇交。

第十三条国土资源部委托全国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工作。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验收合格后90日内,将汇交人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转送国土资源部。但下列地质资料不转送:

(一)普通建筑用砂、石、黏土矿产地质资料

(二)《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附录以外且资源储量规模为小型的矿产地质资料;

(三)矿山开发勘探及关闭矿井地质资料;

(四)小型建设项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小型灾害地质资料;

(五)省级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资料。

第十五条需要向国土资源部转送的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纸质资料及电子文档各两份;其他地质资料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各一份。

工作区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项目,汇交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的份数与所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量相同。

中外合作项目如果形成不同文本的地质资料,除了汇交中文文本的地质资料外,还应当汇交其他文本的纸质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各一份。

第十六条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按照国家有关报告编制标准、要求编写;

(二)地质资料完整、齐全;

(三)制印清晰,着墨牢固;规格、格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四)电子文档的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纸质资料内容相一致。

除符合前款规定的要求外,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还应当附有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还应当附有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三章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七条下列地质资料,国土资源部可以委托有关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保管:

(一)放射性矿产地质资料;

(二)石油、天然气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三)极地、海洋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四)其他需要特殊保管和利用条件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

第十八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硬件设施达到甲级档案馆的标准;

(二)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

(三)地质资料的接收、整理、保管、保密和利用等管理制度健全;

(四)具备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和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网络服务的能力;

(五)地质资料管理经费有保证。

第十九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处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开展对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第二十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在每年12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编报本年度地质资料保管和利用年报。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向国土资源部编报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管理年报。

年报内容应当包括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保护情况,馆藏地质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地质资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等。

第二十一条单位和个人可以持单位证明、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查阅、复制、摘录已公开的地质资料。

复制地质资料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可以收取工本费。

第二十二条单位和个人需要查阅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应当出具汇交人同意的书面证明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因公共利益,需要查阅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的,应当向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需要查阅的地质资料范围,经国土资源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审查后,无偿查阅利用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

第二十三条国家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

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由国土资源部公告。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未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限期汇交通知书,责令在60日内汇交。

第二十五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按要求修改补充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水文档案范文篇10

为满足水库防洪调度的需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建成了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及洪水预报调度系统。系统采用了超短波传输数据等一系列成熟的高科技技术,提高了奎屯水库水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调度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1],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和汛期防洪。

1系统设计原则

奎屯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设计原则如下[2]:

(1)、系统稳定性、可靠性较高,采用较成熟的产品、精度高,性能稳定,系统结构的开放性数据库的兼容性,应用软件的可移植性,具有强大的决策功能。

(2)、实用性强,能及时的让水管机构掌握水库的水位、库容及进库、泄出流量的实时数据。以便于水管机构对玛纳斯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还可以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及通过历史曲线的观察,更快地掌握玛纳斯河的规律性。

(3)、实时性与兼容性,实时反映各水库及渠道的水位及闸位的高度;测报系统在不改变水库原有的操作的情况下,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水库按原操作运行,便于管理及维护。

(4)、多样性,系统可实现多种功能,在完成整个实时测报外,还具有参数存储、越限报警、即时打印、报表打印、故障打印等其他科室功能。

(5)、扩展性,预留数据接口,便于奎屯河自动化管理发展的需要,且维修方便,易操作等原则。

2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组成

新疆建设兵团农七师奎屯河流域奎屯水库水情自动测报及防洪调度系统以农七师水利局为防洪调度中心,奎屯河流域水利二处布设分中心,建有将军庙、新龙口、西泄水闸及车奎调节渠等9个遥测监控站。中心站包括中心监控工作站、SQLSERVER数据库以及建立在以太网基础上MIS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所有遥测数据由遥感设备及前置机实时收集后,前置机软件对数据进行解码、纠错、合理性检测,以开放式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供查询、统计、显示和打印,最终通过共享方式提供给后台主机进行洪水预报和调度决策。系统组成框图及遥测站布置图如图1、图2所示。

奎屯水库分中心

图2奎屯水库遥测站布置图

Fig.2Planofthetelemeteringstationsdisposal

3系统工作原理及功能

3.1系统工作原理

水位传感器和闸位传感器采集到数据并上传到RTU(RemoteTelemetryUnit),RTU经过汇总和逻辑处理后,采用水利部规定频点的无线超短波传输方式或通过有线MODEM将数据上传,超短波数字传输电台可以在不加中继的情况下通信。中心监控站读取实时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控,将实时数据写入SQLSERVER水文数据库,用户管理信息系统(MIS)基于以太网可浏览及修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

3.2遥测站功能

遥测站由遥测终端机、电源(太阳能系统、蓄电池和直流稳压电源)组成。主要用于水库的水文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控制,与无线电台、微波系统或有线信道连接完成对水位、雨量和其它水文数据的传输。主要技术指标为:水位测量范围:0-10m;水位测量精度:小于5mm;水位变率范围:0-40厘米/分钟;连续不间断工作时间(MTBF)大于100000小时。适应的环境条件:温度范围(-22℃~55℃);相对湿度:98%;电源:交流电压(380V/50Hz,220V/50Hz),直流电压(10V~14V)。基本功能如下所述:

(1)设置功能。包括站号、测站类型、自动和增量定点报数间隔、增量随机自报报值、时钟和传输数据方式设置。

(2)数据采集和存储功能。采集各现场设备的水文数据,采用5位LED数码显示及自适应采集水位(当水位在所设定的范围内无变化时,按设定的时间间隔发送数据,当水位变化超过设定的变幅时,则实时发送数据)。

(3)具有信道侦听,遇忙禁发,减少阻塞及电源切换和充电控制等功能[3]。

3.3中心站功能

中心站是全系统的信息收集和调度中心,遥测站采集到水文数据并经长距离传送后在此进行处理、存储,并做出洪水预报和洪水调度方案。中心站由数据采集处理机(前置机)、洪水预报主机(后台机)、无线调制调解器、打印机、交流稳压器及不间断电源(UPS)等主要硬件设备构成。

中心站前置机主要功能有:

(1)系统初始化:对新建系统的站号、站名、测站属性、水位计类型、水位基值、水位上限、水位下限及终端机等参数进行初始化设定。

(2)通信状态显示:监视与遥测站的通信状况,显示原始信息及处理后的有关水文数据,动态报警显示和查看报警。

(3)实时数据显示:接收到各遥测站的实时数据后,前置机进行正误性判别,消去误码.实时测报和存储各个遥测站点的水位、流量和库容等水情信息并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流域图则显示出流域及各测站的动态水情,包括该站的时段降雨总量、平均雨量、最大雨量等参数。

(4)数据查询:可按单站、多站、查询起止时间、不同时段来查询上述记录及历史曲线及历史数据查询。

(5)系统管理:由时间设置、测站参数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等几个子模块构成,其特点是可远程修改各测站相关参数,完成中心站对遥测站的实时管理。

(6)打印输出:可按时间和测站号(或测站名)的组合打印输出附设、水位、通信记录数据等报表。

(7)窗口管理:可同时运行多个窗口,并进行水平平铺、垂直平铺。

(8)电子地图方式显示流域灌区全貌和实时数据。

(9)从监控中心工作站自动读取水位、闸位、库容、流量数据,并根据用户设定从数据库中读取某时间段内的水位、库容、闸位、流量数据生成各种日报表、月报表、年报表。

(10)设置所有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权限。

(11)支持访问水库调度运行计划及调度方案,支持访问闸门量水、断面量水水位流量关系表及方程。

中心站后台主机的主要功能有:

后台主机与前置机可以通过局域网互联,共享数据,实现奎屯河水库群的洪水预报和调度功能。局域网采用10兆比特以太网络,C/S(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最大可带16台计算机,覆盖玛管处决策机构及职能科室。

后台主机主要由预报、调度和检索3部分组成。

预报部分采用自适应修正系统模型和日水量平衡的概念性模型,在系统控制下完成奎屯水库入库洪水的预报。为增强预报的交互性,系统提供了大小洪水预报方案的选择、误差系列校正法和基流设定等交互功能。

调度部分的功能是:

(1)洪水预报过程会商调整;

(2)实时洪水调度演算;

(3)按水位控制和调度原则进行调洪演算,给出相应调度方案。

奎屯水库是重要的防洪水库,其调度是分级的,水库水位或入库洪水超过某种限制时,调度权归上级防汛指挥部门。指令调度模型只考虑泄洪设备的泄洪能力约束,通过调洪演算给出相应调度方案。

为使预报作业人员对流域的降雨水情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等雨量线图、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线、水量自动计量,以及基于有关数据库表格的检索和一系列报表生成、打印功能。

4数据库设计[4]4.1数据库功能

数据库主要功能为存储水情信息数据、水库工况及相关的水利技术文档,实现数据的查询、检索和索引等功能。数据库是系统所有应用软件的核心模块,支持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支持并行处理技术及面向目标的综合信息查询,且安全可靠,稳定性高。

4.2数据库内容

奎屯水库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数据库内容主要有:

(1)站点数据水情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最为重要的数据,用于各应用系统中,包括各个站点的信息数据、工程资料、引水渠和泄水渠或溢洪道的基本数据(设计尺寸、高程、流量等)。

(2)文本数据包括各类技术资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有关的规定、政策法规文件、收发文件、各类档案和技术标准等。

(3)监测数据遥测站点的日常水情监测资料,如水位、流量、累计流量等。

5系统技术特点

奎屯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功能较完善,由于使用的仪器和软件均为成熟的品牌,系统可靠性良好、工作稳定;主要特点简述如下:中心站采用工控机,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数据传输通过智能可编程控制器RTU,对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后,利用超短波数传电台通信;传感器精度较高,压力传感器精度可达到1厘米;实时监控,SQLSERVER数据库的数据操作及历史数据查询;方便的防洪会商及水库调度运行决策;基于以太网的C/S服务;方便的报表生成和打印功能;系统的扩展性非常好。

6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效益分析

6.1系统的运行情况

奎屯河水库群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已经运行两年。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的要求,在实际需要设定的时段内,9个遥测站向中心站发送水文数据,以中心站收到的正确数据来计算,系统畅通率为96.4%,运行状况良好。

6.2效益分析

建设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不仅为安全度汛和优化调度提供可靠的保障,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经济上可以节约管理经费,降低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5]。系统投入运行后,管理人员由原来1人管1闸变为1人管多闸,不再需要上闸启闭闸门和跑上跑下看水位、记录数据、计算流量,且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较人工记录完整可靠。同时,系统的运行有利于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库的管理水平,实现水情信息的无纸办公、闸门自动化等,在兵团及自治区范围内起到示范性作用。

7结语

综上所述,在奎屯河流域水库建立自动化测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的应用,规范了水利管理工作,使各种水管资料从原始数据录入到最终形成档案资料,对水库、渠系、工程资料查询实现了自动化,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减少了调水损失,争取了调度时间,降低水库的防洪风险度。

(2)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运行测报系统后,原本由各基层分别上报的实时数据,集中到了监测系统中心控制室和各领导部门的计算机的屏幕上,增强了实时性,使操作人员和领导干部随时了解水库水文的实时数据。

(3)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大大增强了,并方便管理,测报系统对水库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实时数据每两分钟上传一次,使领导机构能快捷地了解水库的实时信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提供可靠的依据;

(4)维护方便,根据数据的显示情况便可判断出故障的原因,便于检修人员掌握准确情况,缩短了检修时间;

(5)杜绝了人情水、关系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6)奎屯河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为水库的安全度汛和优化调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高了水库的防洪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兵团、自治区推广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郭生练编.水库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M].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出版社.1999.17-19

[2]孙增义,吴跃.水情自动测报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舒大兴,钱钢.YDZ-YL300型智能兼容水情遥测终端设备的研制[J].水利水电技术,20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