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3:18:42

看春晚作文

看春晚作文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前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年的春节寒雨绵绵,北风呼啸,大街上的红灯笼似乎比平时更鲜艳了。外面刮着寒风,下着乱雨,黑压压一片,家里却是舒适温暖、喜气洋洋。我们全家挤在一个沙发上面对电视,收看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

随着一小男孩的响亮吆喝声,春晚拉开了序幕。随后,一个又一个精彩节目让我们大开眼界。悠扬经典老歌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浮想联翩;优美阿娜的舞蹈与变化万千、绚丽多彩的舞美结合,让我们沉浸在艺术海洋不能自拔;幽默逗人的小品蕴涵的深刻含义让我们在欢笑中受到启迪......

终于,盼星星盼月亮,我期待已久的魔术大师——刘谦总算是登场了!他这次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我可得瞪大眼睛看仔细了!只见桌上摆着一块普普通通的镜子,镜前摆着一个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刘谦要对这个杯子施何“魔法”呢?他从容地将一罐咖啡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再将玻璃杯在镜前摆好。镜子当然也呈现出一个相同的杯子。刘谦到底要耍什么花招?我将眼睛瞪得更大了,从从兜里淘出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吸馆,只见他将吸管靠在镜子呈现玻璃杯的地方,然后用两根手指紧紧捏住“插”进杯中的吸管,吮吸镜中的咖啡。吸镜中的咖啡?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将镜子里的咖啡吸出来呢?刘谦很是镇定,像我们平时用吸管一样,一吸,一段棕色液体——咖啡从充满了整条吸管;又是一吸,咖啡被猛一抽,径直吸进了刘谦嘴里......一吸,一吸,又一吸,被中的咖啡真的是在无形中一点点减少,越变越少,越变越少,最后只剩下冰块了!天哪,咖啡去哪儿了?难道真的被刘谦吸进肚子里了吗?他到底是怎样做到的?这可真是神了!

看春晚作文篇2

春晚的开头就挺绚丽、唯美的。开场就是明星家庭齐拜年,主打温馨牌。没想到,上场的主持人个个都有幽默细胞:朱军、李咏、董卿、毕福剑……他们让我笑了好一会儿!

有印象的是群口相声《小合唱》,挺别致的,没想到几位歌唱家还挺有说相声的潜质,音乐加相声,好一个完美搭配!当然,几位歌唱家的风采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实力那是毋庸置疑,我喜欢!

之后,就是魔术,与往年一样精彩。“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刘谦的《幻境》让我们赞叹不已,真是神奇!别的魔术我不说,就是好奇那只手是从哪里伸出来的?又会是谁的手呢?刘谦给我们的,岂只是一声赞叹?更是一个个难解的谜题。

在小品《面试》中,我又看到了郭冬临的身影,他的幽默搞笑依旧。哎呀,这人被冤枉的时候还真是不好受,但是郭冬临跟那个“老板”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居然还能对得上号!要不是老板最后的“偷鸡摸狗”一词点破误解,这还要闹到什么时候?!小品中,一句“我有做人的底线和尊严!”说得多好啊!

“大衣哥”,山东朴实的农民朱之文,一位草根,今年上了央视春晚,这对于一位农民来说是件天大的喜事。一首《我要回家》唱得感人肺腑,唱得那叫一个好啊!比专业歌手还好。看到朱之文,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十二点“开门纳福”以后,有我感兴趣的节目《除夕的传说》,但这时候,估计我们都躺进被窝睡大觉了吧!不过韩庚的这个节目挺新颖的,很有创意!以往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个节目呢?

看春晚作文篇3

看春节联欢晚会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年三十。

我们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是:《中华大联欢》,伴随着歌声与舞蹈节奏,主持人也一一登上了舞台。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才正式开始。

节目的种类可真多呀!有歌舞,小品,杂技,魔术,相声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森林舞会》,因为有很多小动物参加这个舞会,有小熊猫,长颈鹿,狮子,豹子等。在这场舞会中,小熊猫表现得最突出,骑着独轮车入场,它们还给春姑娘伴舞,表现的可真棒呀!

时间过得真快呀!午夜的钟声敲响了,外面的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今晚我们可真高兴呀!

看春晚作文篇4

2013年,央视春晚迎来第31年,这一年的春晚无论在节目整体品质,还是公众关注度方面都更加可圈可点,二度担任总导演的哈文认为今年自己的心态更加淡定和从容,今年晚会的总体效果也要优于去年。

除夕之夜,春晚一开场,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就此起彼伏,且热度一直持续至元宵晚会,网络大咖们与爱发微博的哈文之间的频繁互动,也让春晚话题持续发酵。“无论怎样评价,人们还是在春晚中聚集了自己高度的关切。这说明三十年来春晚所具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仍然无与伦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新人新作、老面孔新面貌、各种混搭,客观来说,蛇年春晚确实亮点不少,比如更加放下身段,“拆门办春晚”;比如更加关切青年,演员年龄、节目气质均偏向年轻化;比如有了对国际化表达的具体呈现,席琳·迪翁,雅尼,土耳其火舞舞蹈团纷纷登场;比如依旧没有歌曲联唱,让每个作品完整体现。

这些都让今年的春晚耳目一新。

《我爱你,中国》《中国范儿》《中国味道》《美丽中国》《少年中国》……蛇年春晚的“中国”元素展示得很充分,与此同在的是春晚对国际范儿的追求,这被不少人视作今年的一大亮点。

“敢向世界巨星招手是春晚走向国际的里程碑,这是今年春晚最棒的概念。”央视春晚美术总设计陈岩表示,这些巨星的到来本身意义非凡,以至于节目好坏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尤其是席琳·迪翁给春晚带来了全球关注的目光,中西合璧的《茉莉花》让人惊艳,春晚以后肯定会成为全球瞩目的活动。

语言类节目占据了春晚节目的半壁江山,也是保证除夕之夜观众欢乐度的重要指标。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数量增加到了9个,而且质量整体要高于去年,诸如《想跳就跳》《你摊上事儿了》《这事儿不赖我》等等节目中的经典台词,都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

开心麻花的“贺岁舞台剧”已成为多年的京城文化热点。2012年,开心麻花登陆央视春晚舞台表演小品《今天的幸福》,风格鲜明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开心麻花带来该作续集,再显“小品新势力”的幽默,哈文自己也表态“亮个相吧,小宝贝儿!”是她最喜欢的蛇年春晚流行语。

赵本山退出后,郭德纲的首秀成为春晚剧组的一大卖点,只可惜,无论是春节晚会,还是元宵晚会,“GDG”的表现都反响平平,甚至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也引发了相声在剧场版与荧屏版不同面貌的讨论。但,相声回归春晚,相声回归传统,是这些探索的积极意义所在。

哈文导演说:“你看或不看,春晚就在那里。喜欢的节目就看两眼,不喜欢的就跳过去,不强求。”网友微博说:“你吐或不吐,槽就在那里。你不看春晚,都看不懂网上吐槽。”

一方面是创作者尽心尽力,但不奢求万人空巷的清醒认知;一方面是观众虽对春晚百般挑剔,但仍视其不可或缺的认同心理。

看春晚作文篇5

一如关于央视春晚的其他信息,这些举措被过度解读,认为央视春晚从此将去政治化、去商业化,加之屹立央视春晚20余年的台柱子赵本山的最终离场,观众对龙年央视春晚的期待中,不由地带上了转轨期人们特有的“划时代”的渴望……

“年轻态”期待谁买账

本届央视春晚主创人员以80后为主,节目整体表现出鲜明的向年轻人靠拢的倾向:晚会邀请的歌星、影视明星为数众多且多为近几年新红明星,以致有十余名明星演员同时在央视春晚和北京台春晚登台。两台晚会同时采用明星以家庭为单位拜年的方式,更有甚者,同一个家庭连赴两场春晚。无怪乎有人称这是一台明星聚会,而混搭风更是直接向80、90后摇旗示好。

而年轻人会因此稳坐电视机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他们手中握着iPhone、iPad和鼠标。不必担心他们会永远拒绝春晚,因为当他们年长,他们将会从卧室走进客厅拿起象征家庭权力的遥控器。事实上,就像春节中的其他习俗一样,你也许不喜欢,却仍然坚持。即使是那些在网络上发帖表示“我已N年未看春晚”的观众,春晚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视线。

年轻人没有回来,春晚原本忠实的老观众们却在逐渐远离。春晚不是一台免费的现场版MV,靠明星吸引青年观众绝对是下下策。采用这种策略,多少明星才够?一个明星能吸引观众几分钟?粉丝们会因自己喜爱的明星而打开电视也会因自己不喜欢的明星而关掉电视,更何况互联网陪伴下成长的年轻一代更习惯搜索点击而非等待。

主持人贫嘴成为本届春晚受到诟病最多的一项内容。这是晚会导演为体现亲民姿态有意而为之。平心而论,和许多日常文艺节目相比,春晚主持人之间的对话还算不上贫嘴,但为何观众无法接受?因为这是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换言之,仪式化的需求决定了观众期待中的央视春晚不能是随意的,“庄重、大气”似乎更符合这台仪式的风格。

“春晚”遭遇文化围观

观众的肯定与其说是对于节目的肯定,不如说是对于央视春晚主办方所表示出的诚意的肯定。毕竟,央视做出了诸多改变并且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几亿元广告费用,而观众的不满与其说是对节目的不满,不如说是对改革结果的失望。

今天的观众接受动机越来越复杂,在许多网站的投票中,一些节目和演员同时位列最受欢迎的和最不受欢迎的名单前列,这正是价值观多元的体现。但在价值观一元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当下中国,价值观虽然多元却并非并列,而是不断冲突对立,春晚作为举国瞩目的公共文化事件,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其改革尺度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代表了文化和社会改革的尺度,成为这种对立冲突的载体是一种必然。

在媒体和网民的评论中,缺乏创意是一个批判的焦点。是否有新意成了年年春晚评价的重要标准,寻找新意成了导演们的重要任务。中国电视一贯存在的创新焦虑在央视春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创新焦虑是当下时代的共同症候,而春晚的创新焦虑更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各大卫视竞争带来的压力,以及来自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压力。当下,众多娱乐媒体需要通过评论春晚而争取受众,而普通观众和名人们争先恐后地通过微博评春晚来争取话语权,这是个对于评选“十大烂点”比“十大热点”更有兴趣的时代,解构自然成为春晚接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围绕着央视春晚有太多喧嚣,大多数沉默观众的意见已经被少数过度表达的网民和媒体所,一部分观众带着偏激的情绪评价央视春晚,媒体更是有意识地推波助澜,这种异常的喧嚣态势实际上对央视春晚造成了一种文化围观,各种观点杂陈并置,各种力量在此交锋,形成狂欢。

走出命运的螺旋

今天的央视春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电视文艺节目,而是一个超文本。许多观众在听到明星演唱走音或对刘谦魔术惊叹不已时,会马上到互联网上寻找解释。相当多数的观众在观看完央视春晚之后并未形成明确的判断,而是将接受活动延续至互联网,“先看看别人怎么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就可能在互联网中被无限放大。龙年央视春晚在这一点可以走得更远,现场似乎还应当将留给参演明星亲属们的位置更多地留给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民间英雄、历史功臣乃至各族和海外华人,每一张“上了春晚”的脸都可能成为一种符号,将一个庞大的群体整合进来。

央视春晚的形式不可能有太多创新。央视春晚的性质是一种仪式文化,仪式不可能在形式上有太多的创新,只能在内容上下工夫。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说,春晚就是家常菜,家常菜有新意固然最好,但更要保证基本品质。

因此,春晚的导演应当关注的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提高和保证每个节目的质量。一台晚会不可能每个节目都是精品,不可能每个节目都能获得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会经验、不同立场、不同动机的观众的喜爱,但如果一台晚会能有若干被观众所能记住的亮点,整台晚会的品质就会大大提升。

春晚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文艺欣赏平台。这个舞台不是音乐厅,不是剧场,也不是舞蹈表演和欣赏的最佳场所,无论对于哪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它都缺乏专门的艺术欣赏对象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最佳观赏环境。春晚这个文化仪式的导演者是媒介,其中任何一个节目的传播都应当按照建立在电视传播基础上的春晚传播的规律,换言之,春晚有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应当在这方面大下工夫。近年的春晚小品中使用了许多影视演员吸引观众,增加人气,然而,由于表演空间和传播技术的不同,对表演美学要求也不同,相对而言,影视演员未必能把握舞台小品表演的分寸。

转贴于

春晚需要观众强烈的认同感。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认同最好的方式之一,但近年的春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手影戏、木偶、口技等众多在市场经济时代处于困境的传统文化形式,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春晚平台进行展示,激起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此外,认同是多层次的,这之中也包含着地方认同。80年代的春晚通过地方台层层选送,每个地方演员都给其所代表的省份、民族带来了自豪感。近年来的春晚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看到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地方发展成就。

春晚应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可以说,每一个期待看春晚的观众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等待被询唤,愿意被整合的。春晚除了提供娱乐和狂欢,还应该有抚慰。当多数人都回家过年时,少数不能回家的人更不应遗忘,比如那些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军人、医护人员,也许只需要一名平凡的军人、普通医护人员的一首合唱,就可以征服他们所代表的几千万人的心。

“露脸”已成为春晚文化中的一部分,与其通过露脸实现商业利益,不如借机传达主旋律。主旋律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但不需要通过主持人或演员之口说出,可以更多地运用电视语言。龙年央视春晚现场,因解救被拐儿童而享誉民间的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以及发动免费午餐活动的邓飞等人都作为现场观众观看演出,无须借主持人之口专门点题,仅通过镜头的传达,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已经充分展现。

创新中的坚持

春晚导演们应当坦然面对舆论给春晚造成的焦虑。创新绝对是必要的,但首先必须明白在创新中该坚持什么?在这一点上,龙年央视春晚有得有失。

坚持去商业化。舞美在今年春晚中最受好评,然而,视觉盛宴是有代价的,舞美在相当程度上是技术的产物,因而也是高成本的产物,春晚总花费据估计1.5亿。倘如此,如果全然没有广告,已步入市场化的央视不可能永远不算经济账,春晚还能办几年就不再是伪命题了。

所谓去商业化并非要求春晚做市场化的特例,一台投入如此之大的晚会如果全然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寻求其他依附,创作自由将受到更大的限制。而坚持去商业化意味着晚会为控制成本将要少请明星多发掘民间优秀作品。

坚持艺术化的主旋律表达。让13亿人坚守30年的春晚早已不是一台纯粹的晚会。让央视春晚放弃主旋律如同让央视放弃主旋律,不可能也不应该。

春晚的主创者应当好好研究像植入广告那样植入主旋律,换言之就是将主旋律传播艺术化,考虑接受效果。春晚首先是一台电视晚会,主旋律的表达必须在艺术的框架内进行。今年北京台春晚中的高潮并不是某个明星的演出,而是邓拓之女邓小岚带领着晋察冀山区一群农民孩子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共唱《我们的田野》,当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屏幕出现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中有感动、有敬意,更有几代人对老区、对父辈的深情。

坚持节目品质与原创性。虽然近年来各地卫视不时叫板央视,但不可否认,央视春晚仍是地方电视台春晚的标杆。央视具有较地方台更多的资源,理应在品质上超越地方卫视。但在各地的春晚上,观众都发现了一些品质远胜于央视春晚的节目。

所谓原创性,指的是未经大众媒体广泛传播过的。今年的明星策略之所以未能充分奏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因为当红明星到哪个舞台也很难提供新鲜的东西。新鲜的节目真的那么难挖掘么?北京电视台春晚的另一个亮点是云南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一群淳朴农民,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苗家山寨,在田间地头演绎出动人的天籁美声。如果将原创性作为首要标准,何患被“抄袭”丑闻困扰?

坚持以更大多数的“看不见听不见”的观众为主。那些社会中最普通的、我们很少能在大众媒体中看到的、仍以看电视为主要节庆娱乐方式、不擅长网络发言的年长一些的观众——这是一群不管春晚办得好不好都会坚持看的观众。

在分众化传播已然成为大势的时代,“老少咸宜”的追求多少有些违背电视发展规律。春晚总导演哈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追求“最大公约数”,或许正因为如此,龙年春晚采取了混搭加怀旧的策略。事实上,“最大公约数”绝对不应该是目标和方向,不应当指望观众数回升至80年代的盛况,同样,春晚观众在经过一段时间下滑之后,会保持在一定数量。因此,试图将非潜在受众群转化为真实受众群是徒劳的,靠节目质量保证现有受众群,努力提高美誉度才是春晚作为一个文化品牌的首要任务。

看春晚作文篇6

大正月里,讨论这个话题貌似有点不地道。但,我们如果认为,春晚就是太上老君、长生不老,那毫无疑问,我们依然处在和秦始皇一样的思维水平上。鲁迅早就说过,“这孩子长命百岁”和“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谁都知道哪句是实话,但实话很少有人待见。

赵本山今年的小品的确出现了水平下降的苗头,但速未必就是春晚水平下降的苗头。本山早晚要退的,春晚不能只靠这座山。决定春晚寿命的不是赵本山,而是文化;文化,必然也会成为春晚的终结者。

这样的苗头,已经出现;甚至,老高以为,微博和短信可能就是消解春晚的文化代表。

正是在对传统民俗文化逐步消解的基础之上,春晚才成了春节文化最“凶猛”的大餐。在没有春晚――或者说有了春晚,但电视尚不普及的时代――我们的春节文化依然被传统浸淫着;通俗地说,就是“年味浓而散”。浓,就是味道足;散,就是弥漫于各个层面:不仅有春联、饺子、财神爷、灶王爷,还浸润到语言中、行动上。

我们常说以前“年味浓”,仿佛现在年味淡了;事实上,仅从“春晚”这顿年夜饭来看,它没有淡,一直很浓,但弥漫于各个层面的分散的年味,却在行色匆匆中无影无踪。

年纪大点的人都知道,传统上的“过年”,不仅有这样那样的程序,在语言、行动上也是有要求的。过年有忌语,有些话不能乱说;除夕打扫完了,初一不能扫地;至于磕头作揖的风俗,现在还有残存。

貌似,这有点“三俗”,太陈旧了。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日本人磕头作揖不比我们少,却比我们发达;故,磕头作揖、言语忌讳并不影响我国的科学发展,送点压岁钱甚至还能拉动GDP,何乐而不为?

我不厌恶春晚,但毫无疑问,春晚是对这些民俗文化的最大消解者。它成了重头戏后,很多民俗逐渐被冲淡了。春节的民俗一般从腊八开始,由淡渐浓,到除夕夜达到顶峰。春晚很懂“打蛇打七寸”的道理,照着除夕守夜的年俗关口打了下去,很快让其溃败。如果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之夜举办春晚,我们或许可以幸运地让春晚文化与年俗文化并行。

当然这不全怪春晚,首要的问题是:电视文化必然会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不独春晚。不管是平日还是除夕夜,电视、网络的出现,大大挤占了人们的自由空间,本该聊天、沟通的时间很少甚至缺失,家庭内的人际关系越来越隔膜,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自然更甚。

所以,老高十分响应国外发起的“拒绝电视运动”,趁“有关部门”摊派机顶盒的大好时机,彻底“戒”了有线电视。遗憾的是,即便只能收看CCTV-1,依然能看春晚。于是,老高得出结论:电视未必无孔不入。春晚却无孔不入;你不看它,它也看你。你戒了春晚吧,别人还整天谈、整天骂,让你耳根子不消停。

所以,春晚对年俗文化的侵略,首先借助了电视文化,继而形成了自己的“春晚文化”,才有了今天的“场面”。

毫无疑问,消解春晚文化最可能的力量,就是以微博和短信为代表的“文化新势力”。微博的存在,已经大大分散了人们在除夕夜对春晚的注意力。

前两天,看了一档专家对春晚的点评,才知道,原来晚会上安排的某类节目,有个特殊的作用。专家整了个名词,比较饶口,记不得了;通俗一点,可以叫“上厕所节目”。这类节目一出现,就是提醒观众:同志们,蹲茅房时间到了,抓紧去啊,晚了要排队!

现在情况有些变。上厕所时间首先变成了“短信时间”。前两年小沈阳首度上春晚表演小品期间,很多人收发短信的数量都是零。同理,出现“上厕所节目”之际,也是拜年短信纷至沓来之时。

看春晚作文篇7

一、寻求国家话语新着力点

(1)春晚的播出平台,“媒介事件”的地位,以及“新民俗”的身份,使得“春晚”必须成为国家话语的载体,承担起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责。春晚在编码的过程中其意义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四种,首先是通过建构家国一体的观念,以强化华人身份,进而试图抚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由身份缺失所带来的不安;其次,通过复制或制造文化现象,建构一种繁荣的文化景观;再者,通过回顾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描绘时代的强盛;最后就是通过重建春节民俗而弥补春节这一辞旧迎新的节日中“仪式感”的缺失。在将这些意义编码进春晚的节目文本的过程中,春晚的“国家话语体系”悄然形成。(2)2014年央视春晚有大量作品展现人们的生活百态。小品《扰民了你》展现了年轻人的奋斗;黄渤演唱的《我的要求并不高》展现了普通市民对生活的心愿;小品《扶不扶》则是以扶跌倒行人却被冤枉为案例来反思社会现象。(3)另外,对民族文化的展示是国家话语新着力点的另一个方向。首先,反应民族文化的节目比重有所上升。在展现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民族歌舞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在春晚的整体叙事上,也更多的融入了春节民俗的元素,“巨型的蛋糕式年糕的分切,让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同时,多了点年味,多了更多合家团圆的激动”;而春联也在春晚频频出现。

二、深化对民间话语收编

从2014年春晚开场VCR中不同人对“春晚看什么”的不同回答就可以看出,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一台综艺晚会,春晚的受众根据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和阶层,会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在春晚有所表现。其实,春晚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不断提出开门办春晚的口号,并在之后的春晚中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是对民间话语的有力收编,营造了社会各方都能有在春晚舞台进行话语表达的权利的意象,草根明星通过选秀的渠道出现在了春晚的舞台。这是春晚对民间话语收编的一大努力,使春晚与大众“接合”。进而缩小受众与春晚的距离,能够更好的建立情感认同。在今后的春晚演出中,对民间话语的深入收编将成为其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三、增强艺术特色

(1)福柯指出:“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防范它的权利和危险,把握不可预料的事件。[1]”春晚的审查制度也是一种对话语的控制。这也使节目审查成为春晚演员尤其是语言类演员最头疼的事情。姜昆、戴志诚就指出:“春节晚会要求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题目,这违背了相声创作的规律,使其画地为牢,不知不觉给自己带上桎梏。[2]”层层的审查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春晚各节目类型应有的艺术特色,而使受众在获取审美需求的满足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因此,还原春晚节目的艺术本质,增强其艺术特色,是对民间话语所期待的审美需求的收编。(2)2014年春晚的第15个节目《英雄组歌》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尝试。而《同光十三绝》在直播过程中精美的电视镜头语言也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当然,在本届春晚中,仍然可以看到精心雕琢的国家话语捆绑的痕迹。小品《扶不扶》在故事结尾终于给疑似碰瓷的老太太的行为找到了原因:失忆。皆大欢喜的结局不乏审核制度的烙印,然而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仍然是给观众带来了欢乐。

四、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春晚已经难以回到过去万人空巷的辉煌时代。其国家话语的表达不会消失,人们对春晚编码中所表达的意义以“吐槽”或拒绝收看等方式所进行的抵抗仍将继续。但是,既然春晚已经成为了关于春节的一个新的民俗,也许它更应该做的是,吸引人们的关注,不管批评或是赞美,通过将人们吸引进其叙事之中,以此来弥补随着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春节仪式感的缺失,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进而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弥合。

参 考 文 献

看春晚作文篇8

2010年初,由北京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网络互动春晚”无疑是虎年来临之际最引人注目的嘉年华会之一。如果说传统的电视春晚是一台精英闪亮的艺术盛宴,那么“网络互动春晚”则是一出雅俗交融的欢庆的流水席,不那么华贵,也不那么精致,但却开放、包容、互动、畅达。

作为主流电视媒体的北京电视台创办这一出网络互动春晚,某种意义上,颠覆了此前人们关于“网络春晚=山寨春晚”的刻板印象,不妨视为传统电视媒体向网络平台全方位进军的一次新尝试。虽然,呈现在网民眼前的这一出网络春晚,还多多少少带有传统电视春晚的一些节目样态和演播格局中,对于网民观众的心理预设,也还带有一些传统观众“收看-欣赏”的心理模式,但是就整个网络春晚的创意策划和传播特点来看,仍然散发出鲜明的独特个性:

首先,从创作主体来说,“网络互动春晚”的制作,打破了传统春晚一直被电视专业人员垄断制作的情形,草根网民的力量和智慧开始渗透其中。其次,从播出看,“网络互动春晚”采取带状播出形式,一连七天每晚在同一时段定时定量播出,而非传统电视春晚仅仅在除夕之夜集中在四小时左右的时间内点状播出,一气呵出。第三,在收视方面,传统电视春晚的收视是“共时分享”,亿万观众在同一时刻同步观看同一节目;网络春晚则是“分时共享”,观众拥有更大自由度,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电视编排,到主动地选择内容和收看时间,实现“主权在民”。最后,节目形态上,不拘一格的新节目样式,藉网络科技之助,富于创新和想象力,令人眼前一亮。

“网络互动春晚”受到广大网民尤其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显现出一些区别于传统春晚的新特点新思路,以下我们选取若干加以分析。

一、参与互动:“表达意见”与“表演展示”

“网络互动春晚”之所以备受关注,既源于它开启了主流媒体联袂新媒体的大幕,同时更重要的是为草根们提供了进行自我展示星光大道。它将受众的参与互动作为构建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使得受众需求与节目传播形态有了“甜蜜的结合亮点”。

如今,传统的电视春晚也开始有网民们不断出谋划策,纷纷献计,但是基本上还是由电视精英们操作,无论主题思想、节目内容设计,还是表演嘉宾的选择,都带有浓厚的精英意识,刻意强调专业性。“网络互动春晚”则不同,它不仅积极吸纳普通网民参与互动,而且网民参与互动的方式也在向纵深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体现在网民的智慧和意识可以比较充分地渗入“网络互动春晚”的筹备和策划。据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介绍:“七天七台晚会共需要七个导演、演员和节目创意无数,都将来自网民的推选。而七台晚会的主持人,除了北京台自己出七个台里的主持,他们的搭档也全将由网络‘海选’产生。主办方还将在网上全部公开‘网络春晚’筹备过程,随时接受网民建议和监督。”[2]显然,以这种方式布局的“网络互动春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网民大众的意志,网民们可以参与节目策划、筛选表演嘉宾的人选,从而使得“网络互动春晚”真正体现出某种“我的春晚我做主”的草根特性。

“网络互动春晚”的网民参与,还体现在很多身怀绝技的特色网民纷纷通过网络平台自我选拔、自我推介,从而登上属于自己的春晚舞台,完成从一个接受者到内容生产者的嬗变。例如,“佛山大叔”便是通过自己在新浪微波中发帖自荐,进而被网友推选,最终成为“网络互动春晚”的表演嘉宾。当然,一批已经走红于网络的焦点人物,也当仁不让地成为网络春晚的表演者,模仿达人天天、西单女孩、中关村男孩、民间女高音黑妮等民间草根的精彩才艺秀,也令人目不睱接。

传统春晚一直是年度新时尚和流行语的发动机,也创造过许多文化新现象。近年来有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其引领潮流的风头,渐渐渗入更多的网络元素。比如,许多词语都是网上“语言”,不少段子和情节也来自网络“传说”。不过这种“拿来主义”仍然是一种捡拾,一种似乎随意的借用,需要经过由“民间”到“殿堂”的转换。而网络春晚,则直接依托普通网民的无穷智慧,几乎原生态地呈现草根艺术,想唱就唱,想演就演,只要有能力,谁都可以成为“明星”,为网民原创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包容而亲和的舞台。

可见,传统的电视春晚中的观众参与模式――“意见表达”,在“网络互动春晚”中演进成为“表达意见”与“表演展示”并存的模式,这使得普普通通的广大网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字观众”或者“反馈主体”,在互联网构筑的平台上,他们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主体”。

二、观众心理:“收看-欣赏”与“观看-认同-参与”

传统电视春晚的舞台上,专业造诣精深的艺术家和演艺明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草根艺术家”则难觅踪影。观众们更多是带着“收视-欣赏”乃至“倾慕”的心理观看,不可避免,传受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相形之下,网络互动春晚则呈现出“精英草根同欢”的景象,观众大多以一种更轻松娱乐的心态,观看艺术家和明星的精彩节目,也包容不那么专业的“网络同道”的表演,由此产生“自己人”的认同心理,享受参与节目传播的全部过程,此为“观看-认同-参与”模式。

在网络春晚中,不时奏响主旋律昂扬的声音,如谭晶演唱的歌曲《生命》,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激情;与此同时,也有散发着纯粹娱乐快意的各种演出,黄渤、陈楚生、曾轶可、李玉刚、维塔斯、金孝妍、红楼剧组诸演员等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外演艺明星,纷纷登台亮相,还有“网络达人”的特色表演,掀起一个个狂欢高潮,让人们轻松享受生活的愉悦。网络春晚,可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得益彰,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富于特色的草根表演,令不少观众情有独钟。

某种意义上说,特色草根节目之所以成为观众关注的一大焦点,成为网络春晚的“招牌菜”之一,与观众的“移情认同”心理有很大关联。因为,普通人与观众距离更近,观众从节目中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会自然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也会增强对节目的认同。这些特色草根们一出场,很容易被观众所辨识,且容易被记忆。观众们会对特色草根投入更多的情感,更热情地与其互动,特色草根的某些品质也特别容易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他们在心理认同的瞬间,甚至本能地由衷希望表演者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例如,民间女高音黑妮的一曲《歌剧2》可谓声震四方,而在她身上更加彰显出无数国产的“苏珊大妈”们那种勇于挑战的魅力,观众也自然希望黑妮可以圆梦。

特色草根受人关注的另一原因,或许缘于其某种“不完美”或者说“缺陷之美”。长期以来,春晚人物都是按照某些标准精心策划筛选的,其身份、语态、动作都是极其“标准化”的,他们固然光彩耀眼、气质不凡,但是多年的完美偶像的毫无缺陷,既让观众“敬而远之”,也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诸如抡车男、暴走妈妈等特色草根也许是不完美的,但是却是一个个无可替代的“个性”象征。

“网络互动春晚”将个性草根、网络达人作为吸引受众的“撒手锏”,其实质是,满足了受众在当下这样一个泛偶像时代,对于自然、本真审美心理的追求,也是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一种趋势。

三、节目样式:从网络元素中寻找创作灵感

传统电视春晚的舞台上,相声、小品、歌舞、杂技、魔术等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演,这一模式延袭多年,节目样式也中规中矩。而在“网络互动春晚”中,星光熠熠的明星,率真自然的草根,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出演,成为考验网络春晚制播者智慧的一个焦点,引人关注。

我们看到,在七天的节目中,不少有创意的节目样式区别于传统的电视春晚,异彩纷呈。例如,COSPLAY是当前网络以及现实生活中非常受年轻人追捧的活动,“网络互动春晚”则让明星金巧巧、大张伟、后舍男生组合、白百合等扮演经典卡通人物形象,在熟悉的卡通歌曲中载歌载舞;又如,人们熟悉的《青花瓷》,以不同风格和版本出现,令观众印象深刻;《骗局揭秘》,则虚实相济,成为最受观众肯定的节目之一。

“网络互动春晚”在节目样式上出奇制胜,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紧紧围绕网络特质做文章,通过吸取网络流行元素的方式来改进节目样式。比如,在明星版的COSPALY秀这个节目中,节目样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歌曲演唱,节目重心不是耳熟能详的卡通歌曲,而是让观众享受明星们COSPLAY的装扮和造型。除此之外,节目样式的改变,还多少借鉴了网络超链接的立体传播方式:一曲化学版《青花瓷》火爆网络,“网络互动春晚”便安排了多种不同版本的《青花瓷》,而且还配上周杰伦对《青花瓷》被改编想法的VCR,这样大大增强了节目内容的信息量,而不仅是在欣赏一首歌曲。

《骗局揭秘》是另一个关注重心,“从观众反馈来看,通过真实案例改编、明星参演、《法治进行时》著名主持人徐滔现场点评的每场保留节目《骗局揭秘》最受欢迎”。[3]《骗局揭秘》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主要源于节目本身“真实+虚构”兼有的样态,不妨视之为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在网络上的品牌延伸和样式变形。它采用时下较为流行的真实再现方式,由明星们扮演一些骗局事件中的人物,用讲故事的手法,展现一个个具有教育和警示意义的案例。节目中,真实再现的扮演手法与网络亦真亦幻的特质比较好地契合在一起,传统电视品牌栏目的“刑侦+普法”特质,被巧妙地植入新型春晚中,通过网络的形式,在强化和扩大自身品牌效应的同时,又助推和延伸为“网络互动春晚”的卖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网络互动春晚”的出现,满足了广大网民们积极主动策划春晚、参与春晚、表演展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培育了受众“观看-认同-参与”的心理,对“网络春晚”产生期待,逐渐摆脱纯粹“受众”、“数字受众”和“反馈主体”角色的网民们,开始建立以“传播主体”意识,在享受参与节目的同时,也在娱人娱己。

作为传统媒体的一次网络新实践,北京电视台推出“网络互动春晚”有值得肯定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相应明确的主题将整个节目有机串联起来,编排上也略显凌乱。七期节目每期都是相互独立和分散的,似乎缺少一根主线很好地将七期节目横向串联,象一桌流水席,而非一部春晚“连续剧”,前者固然丰富,后者却更有神韵;从节目编排上看,网络春晚大体延袭了传统春晚的模式,歌舞、小品、相声穿插进行,缺乏网络媒体超链接、多时空的特点。其次,草根的“表演展示”空间还可进一步拓展。“网络互动春晚”,顾名思义,网民们不仅可以参与策划,参与表演,还可以让他们与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网络达人等一起互动和展示,让受众看到网络世界的红人,并发掘新人。最后,部分节目还略显粗糙,这或许是因为筹备时间比较短等原因,还需精雕细琢。

按照媒介技术学派著名学者保罗.利文森的说法,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朝着更加人性化、朝着弥补此前媒体不足的方向迈进。与此相应,每一种新节目模式或传播理念的出现,都在功能和意识上对此前模式或理念的某种弥补和更新。近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春晚模式”不断遭人诟病,首届“网络互动春晚”的理念和传播实践和理念,它在展示草根风貌、满足草根需求、融合多元意识中所显现出来的自信和风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融汇多种资源和力量,创造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节目形态,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释]

[1本文以“北就电视台首届‘网络互动春晚’浅析”为题刊载在《当代电视》2010年第5期,本处还原原标题,并略有修改。

看春晚作文篇9

哈文今年执导的春晚加大了对年轻受众欣赏口味的关注,年轻化与国际化是本届春晚的一大特征。

“好作品才是硬道理”,今年春晚的开放力度空前,选拔渠道更为多元化,一批草根达人和演艺新秀站上了舞台。

201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联合全国12档歌唱选秀类节目举办了《直通春晚》特别节目,通过连续九周的直播选拔为春晚推送了三位新生代 “好声音”――平安、许艺娜和阿普萨萨。

《我要上春晚》与《星光大道》也为春晚输送了河南农民魔术师丁德龙,唐山菜农张学敏,二人转演员无名组合张尧、张玉娇等人。由吴克群率领的宁波队因在大型公益节目《梦想合唱团》中一举夺魁,同样获得了春晚的入场券。

9个语言类节目的选择,同样体现了这种趣味。

今年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郭德纲则首次亮相。这一退一进被许多观众看来是赵本山向郭德纲“交班”。从之前的报道中,不难看出郭德纲对春晚的重视程度,由于包袱被提前泄露,郭德纲连夜改本子将《追着幸福跑》换成了《败家子》。客观而言,郭德纲在春晚的表现中规中矩:有几个还算响亮的包袱,但没能成为整台晚会的爆点。

青年编剧束焕执笔的小品《想跳就跳》,以老年人跳广场舞为主题,蔡明扮演的毒舌老太太有不少犀利台词。虽然春晚语言类节目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但束焕回忆起筹备过程表示,这些台词并没有在审查中打折扣,惟一有过争议的情节是“摔手机”。之后束焕与导演组讨论认为,若没有这个情节整个小品的情绪会上不去,最后也就保留了下来。束焕直言,与哈文团队的合作让他感觉春晚的舞台越来越年轻化。年轻化需要付出的是艰苦的劳动。《想跳就跳》最终改了36稿,束焕回忆说,第一稿里只有一句对白留到了最后,就是“你伺候过慈禧呀”?

新锐势力“开心麻花”继2012年成功登上央视春晚后,今年又有两个作品《大城小事》与《今天的幸福2》亮相春晚。早在2012年9月份,哈文看了“麻花”的年底贺岁戏《夏洛特的烦恼》之后,就正式对“麻花”团队发出了春晚邀请。

在“麻花”主创闫非眼中,哈文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并敢于创新。去年春晚的时候,哈文曾对“麻花”说:“即使你们是生面孔,对于你们的幽默感,哪怕一部分人先接受不了,但只要有人喜欢,那你们就可以登上春晚的这个平台。”

杂技《冰与火》登台,也是哈文团队的颇具胆识的一个举动。哈文曾经表示,能上春晚的杂技一定代表的是最高水平。虽然春晚剧组早早就开始了杂技节目的筛选,但一直没有非常出色的作品出现。直到去年12月底,大部分节目都已经确定的时候,春晚剧组在一次偶然机会下看到战士杂技团《力与美》的演出视频,当即决定邀请两位演员上春晚。负责该节目的编导周莉亚回忆,导演组提出将之前《力与美》升级为《冰与火》的时候,距离春晚直播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这个节目连排练厅都没有进,就直接到一号演播厅进行合练,合练完了才接受审查,春晚几乎没有这样的先例。最终,《冰与火》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腾讯百万网友票选中位列曲艺类第一名。

除了年轻化,今年春晚另一特色是国际化。

看春晚作文篇10

【关键词】央视春晚;综艺晚会;文案创作

中图分类号:I25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79-01

春晚起源于1983年,节目一直持续至今,春晚以往一直以团结奋进、活泼欢快的节目宗旨对节目进行策划,在这样的宗旨下,春节晚会以小品、相声、歌舞等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春晚影响的不只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综艺晚会在将来的发展历程,春晚它不仅仅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一、从央视春晚谈综艺晚会的创意之路

央视春晚是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舞台,它是将中国的京戏、古典乐器、中国武术、古典舞蹈等历史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更容易读懂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在研究中国武术的过程中,开发出一种新的舞蹈,该舞蹈的特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配合古筝、琵琶等伴奏乐器进行编排,对舞蹈的整体造型也进行了严格的搭配,使表演者能充分地发扬中国风。

在央视春晚的发展过程中,综艺节目也逐渐在发展,我国的综艺节目相较于国外的综艺节目发展较晚,如韩国大部分的节目的收视率都来自于综艺,综艺节目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也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国内综艺节目起步晚,这并不影响综艺节目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就近几年的春晚而言,春晚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许多综艺节目也在春晚中渐渐的出现,春晚的创作团队也逐渐壮大,创立了一支新的年轻队伍,在2014年的春晚节目中,春晚不仅有以往的相声、歌曲、小品、武术舞蹈等节目,还增加了魔术表演、歌曲串烧、杂技等节目,其中魔术表演邀请了刘谦,刘谦在魔术的表演过程中,还邀请了嘉宾一同上台表演,这也使春晚和观众有了互动性,使春晚更具看点,在歌曲的节目表演上邀请了中国著名歌手王菲,其空灵的声线征服了在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可见,综艺节目正在影响着中国媒体的未来发展[1]。

二、从央视春晚谈综艺晚会的文案创作

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春晚的节目类型也随着时代而进步,近年来,央视春晚已经不仅仅关注中国的文化了,春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对它的印象,在春晚的创作上进行不断的尝试,在2004年,春晚改变以往传统演出方式,加入了许多综艺文化,在春晚中,邀请了加拿大籍的著名学者兼主持人、相声演员大山,还分别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俄罗斯、肯尼亚孔子学院的五名学生,在舞台上考起了“汉语通”,2013年,春晚邀请了全球最畅销的女歌手,大腕云集,出现了中西混搭风,在歌手中,邀请了上世纪90年代的女歌手席琳・迪翁,席琳・迪翁在演唱《泰坦尼克号》的片尾曲《我心永恒》时,舞台大厅的LED灯搭配水幕变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令观众眼前一亮,那年春晚还邀请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两度被格莱美奖提名的国际钢琴巨星雅尼。雅尼是西方首位来中国和常静共同合作的演奏家,雅尼和常静共同合作了一首《琴筝和鸣》,这首曲子是将西方的钢琴和中国的古筝这两种乐器相结合所演奏出来的,这两种乐器的结合为中国观众呈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在2014年,央视春晚又向韩国招手了,在2014春晚前这一名单被公布的时候,许多中国的韩迷粉丝为之疯狂,邀请了《流星花园》、《花样男子》、《城市猎人》这三部韩剧的男主角李敏镐,他将与台湾当红歌手庾澄庆一台共同演唱《流星花园》的主题曲《情非得已》,李敏镐因此在国内拥有了强大的粉丝团,可见,综艺节目的影响力有多大,现如今春晚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是在中国文化上,其综艺的发展在春晚中尤为重要,近几年,春晚在综艺的道路上利用不断创新的理念,团队的文案创作实现了中国文化与综艺的相结合,使综艺晚会在国内发展得非常可观[2]。

三、结语

从目前的央视春晚可以看出,综艺在节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综艺在不断地改变着春晚,舞台上表达文化的方式逐渐更亲民、幽默化,有些以往春晚的创作者认为,春晚是节目中创新的起点,春晚的成功方式不一定要起点高,许多大学生都认为,春晚要平明化,但平民化并不是意味着低水平,平明化也是必须具备实力,就春晚而言,综艺晚会是区别于专题的晚会,它的观众从年龄的差别、社会地位等不同阶段来比较,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3]。

参考文献:

[1]于蕾.从央视春晚谈综艺晚会的创意和文案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52):281.

[2]刘胜枝.央视“春晚”的创新之路[J].北京邮电大学,2014,(7):296.

[3]王鹤.央视春晚设计艺术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