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弈有感十篇

时间:2023-04-11 03:01:23

读学弈有感篇1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拂若之矣,为是其智拂若与?吾曰:非然也。

当我读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这句话时,我就想到弈秋真是厉害,下围棋在我们国家是最厉害的呢!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说:“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他会细细琢磨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要仔细地琢磨其中的道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一直以为天鹅要飞来了,想拉弓用箭把它给射下来。”我们做事情或者学习不能马虎,要认认真真的学习或者办事,上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要认真地听老师说的话,既然是学习,为何不好好地对待呢?

读学弈有感篇2

An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of English Literacy Studies

华薇 HUA Wei

(北京联合大学外语教学部,北京 100010)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摘要:英语读写素质是习得读写能力并形成读写体验的过程。读写素质主要由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话语分类能力、读写实践能力、记忆能力、情感反应、思辨能力和隐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本文首先应用二元理论中的集对分析理论分析了句子、语法和词语,英语句子具有同异性,英语语法中时态的相关性均有特定的语法表征手段,英语词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常常附衍了一串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如果用联系数来描述词语的相关度,它同时也反映出了词语的思想丰度。本文还运用博弈理论和悖论分析文章的含义及价值,最后应用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对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度,将其应用于读写素质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并具一定的发展潜力。

Abstract: Literacy study i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ability and forming experience of literacy. It mainly includes abilities of analyzing, combining social culture and discourse classify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memorizing, emotional response, critical and metaphor comprehension.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SPA (Set Pair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to analyze sentences, grammar and words. English sentence ha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ce and indifference. The correlation of tenses in grammar has some specific grammatical expressing means. English words are a kind of conventional customary language units, with a list of synonyms and homoionyms and antonyms. If relevance of words can be described in number of correlation, which the thickness of thinking can be also reflected simultaneously. Game theory and paradox are also applied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essay, and the sequence based on paired comparison is applied to analyze every element of literacy studies, and the important degrees of every element are determined then, which has potential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literacy.

关键词 :读写素质;二元理论;因素分析

Key words: literacy studies;binary theory;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14-03

0引言

英语读写素质研究(Literacy Studies)发端于英国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读写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世界交流,是探索和描述人类各种群体阅读、创造、使用和传递文本的过程。在英语读写过程中,会遇到语言单位词语,常常附衍着一串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如果用联系数描述它们,会刻画出词语的思想丰度。英语读写素质是由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话语分类能力、读写实践能力、记忆能力、情感反应、思辨能力和隐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本文应用二元理论中的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对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以便促使教师在提高学生英语读写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教学实效的最大化。

集对分析(SPA)是赵克勤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理论,基本思路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对所论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特性作同、异、反分析并加以度量刻画,得出这两个集合在所论问题背景下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博弈论(Game theory),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是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革命性成果,它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别是“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与“博弈论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概念、新方法论、新分析方法和一种全新的思想。作为着力于研究 “理性人的互动行为”的一门学科, 博弈论几乎可以被运用于经济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1994年著名博弈论专家纳什(J. F. Nash)、泽尔藤(R. Selten)、豪尔绍尼(J.C. Harsanyi)因在非合作博弈均衡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不仅仅能在学术领域中光彩夺目,在其它领域如军事、管理、体育、政治、公关、个人生活中同样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普通的企业管理中,经营者要熟练地掌握管理之术,必须能够自动自发并自觉地运用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凭借博弈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正因如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运用博弈理论、悖论和模糊二元对比描述身边的故事,这些知识的应用,极大的拓广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对常规教学有益的补充。

1基于二元集对分析理论分析方法

集对分析(SPA)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问题视作一个既确定又统一,并可用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思想的联系度式子:μ=a+bi+cj来描述各种不确定性。其中a表示同一度,b表示差异度,c表示对立度。其中a,b,c满足归一化条件a+b+c=1。

1.1 刻画敷衍词语数用联系数描述一个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个数,这个联系数就刻画出这个词语的敷衍词语数,例如great词的联系数,见表1。

因此,通过词的联系数可以丰富原有的读写方法。

1.2 句子中的联系数在ERS(event time, reference time, speech time )时体句子中的应用,可刻画如图1所示。

在时体中的应用,例如:

He is reaching station.(他快要到车站了。)

一般可以表示为0+0.5i+0.5j,这里a=0,b=0.5,c=0.5,其中a表示过去,b表示现在,c表示将来。若已知接近目标的程度,可以调整b、c的系数。其它时体可以类似讨论。

1.2.1 在谚语句子中的应用,例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表示为0.5+0.5i+0j和1.0+0i+0j。

1.2.2 在诗歌中的应用,例如:拜伦的名作Don Juan(《唐璜》)中的名诗The Isles of Greece(哀希腊)中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群山绵绵遥望马城——马城静静遥望大海。)可以表示为0.45+0.45i+0.1j和1.0+0i+0j。

1.2.3 在描述事物属性程度中的应用,可用a+bi+cj来刻画,a表示某事物,b表示其某属性的正向程度,c表示负向程度。例如:描述“梅花”、 “牡丹花”和“蒲公英”的美丽度。“梅花”可以表示为+0.82i+0.18j,“牡丹花”可以表示为 +0.9i+0.1j,“蒲公英”可以表示为+0.63i+0.37j。

2基于博弈理论、悖论分析方法

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2.1 在读写中的博弈论分析本文先以“浮士德”为例来说明。《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梅非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梅非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假设浮士德获得一切要求为2分,在不失去灵魂而获取部分要求为1分;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为2分,获得了签约为1分,博弈结果如表2所示。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在获得利益时,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

再如图片中的博弈,见图2所示。解读图片的意思是:当看图片左边时,图片象个少女;当看图片右边时,图片象个老妇人;当远看图片时,图片是一个少女;当近看图片时,图片是个老妇人。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心情的博弈;也是美与丑的博弈。

2.2 在读写中的悖论分析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例如在“让她无法说No的约会。”的故事中是这样阐述的:

一次,美国滑稽大师马丁·格登纳根据哈佛大学著名数学教授贝克先生告诉他的办法,成功地邀请了一位年轻姑娘一起吃晚饭。

格登纳:我有三个问题,请你对每个问题只用“Yes”或“No”回答,不必多做解释。姑娘回答:嗯。

格登纳:第一个问题是:你愿意如实地回答我下面的两个问题吗?

姑娘:“Yes !”

格登纳: 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和我一道吃晚饭吗’,那么,你对这后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姑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不管她怎样回答第二个问题,她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次,他们很愉快地在一起吃了顿很好的晚饭。

再如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亦有人译为辛普森诡论,是英国统计学家E.H.辛普森(E.H.Simpson)于1951年提出的悖论。这个悖论的内容是: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

例如某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同英语测验,对男生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同样对女生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按照普通理论思考,当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这就是辛普森悖论。

因此,为了避免辛普森悖论的出现,就需要斟酌各分组的权重,并乘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数据基数差异而造成的影响。同时必需了解清楚情况,例如:是否存在潜在因素,从而进行综合考虑。

3基于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方法分析

根据心理学分析,人们对不同因素重要性做出评断往往是从两两对比着手的,因为对两个以上的因素进行比较甚为不易,特别当测定因素很多的情况下,可先对其中两个不同因素进行比较,然后再换两个依次对比,每次比较即得一个评断,每次评断用数量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得到一批数据,分别求平均值进行排序,即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方法。

读写素质主要由分析能力(x1)、结合社会文化能力(x2)、话语分类能力(x3)、读写实践能力(x4)、记忆能力(x5)、情感反应(x6)、思辨能力(x7)和隐喻理解能力(x8)等因素构成。

对这些因素之间,先建立一种优先关系,以cij表示xi与xj比较的优越度,cij=0.5表示优越度相同。

现对北京联合大学非英语专业某年级179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英语读写素质培养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观察和测试方法进行评估,若仅考虑因素x1(分析能力)与x2(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比较对读写素质贡献优越度0.6,与其它因素比较对读写素质贡献优越度以此类推,见表3。再通过求平均值

通过ci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然后将其应用于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的分析。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读写素质各因素重要度次序从大到小排序为:x7>x1>x2>x6>x4>x8>x5>x3。

由此可见,读写素质各因素重要度次序为: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情感反应、读写实践能力、隐喻理解能力、话语分类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辨能力即创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推理过程最为重要,思辨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影响人的素质。同时,它也同样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其语言技能的发展;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是指在读写过程中与世界交流、吸收或摒弃所传递的多重文化信息和各种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重要途径;情感反应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最容易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隐喻理解能力作为隐喻所构建的会话分析模式,进一步体现出交际事件中的互动性与合作性;读写实践能力和记忆能力是由实践多个零散的读写文章为媒介的具体片段组成,体现为课堂教学所呈现的规律性。

4对策与建议

读写素质中的二元理论研究强调文本本身所蕴含的集对分析、博弈论和悖论及其对人们读写视角产生的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分类,了解二元理论的文化含义,还要通过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料,增强自身对于二元理论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集中精力针对较难二元理论内容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这些内容词包含的二元文化背景,注意观察读写事件的关联性,使学生关注跨学科的问题,体现读写与相关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鼓励学生尝试更多样的读写形式并予以反馈,师生彼此协作探索课文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走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创新之路。

本研究首先应用集对分析对英语句子进行了量化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并解释英语句子的结构和拓展;应用博弈论和悖论于读写中,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和挖掘学习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科技意识和世界意识的目的;最后把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应用于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分析中,对读写因素重要程度的分析有利于构建教学过程,同时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反思,对于促进教师探索培养学生读写素质的有效策略极具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是构建读写素质的主体,学习者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越熟练,读写语言能力就越强。因此,多元的视角、多学科间的融会,是当前读写研究得以创新与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本研究为什么结合跨领域的初衷。

参考文献:

[1]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OUP,1962.

[2]Baker,C.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 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3]Boeckx,C.Language in Covering Mental Structures and the Rules Behind Them [M].Hong Kong:Blackwell, 2010.

[4]Dobson,C.Critical Thinking Skill: Measuring Higher Cognitive Development with Bloom’s Taxonomy [M]. La Vergne, Tennessee: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8.

[5]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M].Now York:Co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6]Adger, D.Core Syntax [M]. Oxford: OUP, 2003.

[7]Gee, J.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M]. London: Taylor &Francis, 1996.

[8]Gee, J.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1999.

[9]Gredory,E.&A.Wllliams. City Literacies: Learning to Read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M]. London: Routledge,2000.

[10]Borer, H. Parametric Syntax [M]. Dordrecht: Foris, 1984.

[11]Street, B.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12]Street, B. What’s “new” in new literacy studies?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5: 110-118.

[13]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14]Rose, K. & G. Kasper.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UP, 2001.

[15]方子纯,陈坚林.基于语料库的同义形容词行为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842-852.

[16]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2):261-272.

[17]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67.

[18]黄涛.博弈论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10-58.

[19]西内启[日]著,朱悦玮译.看穿一切的统计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81-193.

[20]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6-52.

读学弈有感篇3

原书名为The Art of Serategy,直译为“策略的艺术”。从《策略思维》到《妙趣横生博弈论》,固然大部分材料是新的,但是书名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事实上,两位作者写道:“在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当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合作在策略情形下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良好的策略必须很好地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从“策略思维”到“策略的艺术”,准确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进步。

正如作者强调的,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以自我中心,而是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人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对于“策略思维”升级为“策略的艺术”的第一层体会。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学生希望我给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题词。我题词的大意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科学的本领有赖于训练,艺术的才华讲究悟性和心得。”现在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我的这个体会有点接近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对于博弈论所说的一些话。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远非完备,(所以)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他们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是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具体来说,“面对如此之多很不一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良好的策略思维的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他们写作的设想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以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还告诫我们,许多“数学博弈论学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博弈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与博弈相关的各种抽象的数学事实—参与者人数、可供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的数目,以及与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相联系的每个参与者的博弈所得。他们说:“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由社会中相互影响的人参与的博弈的结果,理应也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相反,谢林则以出版学术著作著称,而且这些著作多半以老百姓能够从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与时下经济学主流的论述风格大相径庭。纳什天才地提出并刻画了博弈的均衡的概念,并且在很宽泛的条件下,证明了博弈的均衡的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林的著述,不但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未能刻画为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模型),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可怕的核竞赛,可是幸运地没有发生过核大战。现在许多人把核大战最终没有发生,看作过去的这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曾经几次眼看要发生核大战了,最后却还是有惊无险,从学理上说,这是因为谢林提出的思想理论说服了人们。

迪克西特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大师。他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但除了谢林的著述以外,几乎所有论文都采取数学形式的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在经济学大师的行列里面,是迪克西特教授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迪克西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化的命题,呈献给广大读者和广大学子。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进行思考”。第一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差不多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就博弈论而言,可以说迪克西特教授很得纳什和谢林的真传。纳什那样数学形式的讨论,他驾轻就熟,因为他本科学的是数学。而像谢林那样日常语言的著述,使他的读者比谢林还多,因为谢林非常成功的著述,旨在影响学界和政治家,而迪克西特及其合作者则专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和其他关心博弈论的读者写作。如果不是迪克西特及其合作者的努力,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今天的MBA学生、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怎么能够理解博弈论的一些深邃思想和精彩篇章。

我个人与迪克西特教授的交往不多。1991年在普林斯顿向他请教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他对于提供曲线(offer curve)的看重,对我有很大启发。2004年,也是在普林斯顿,我陪尔山与他共进午餐,他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更多的是从阅读迪克西特的论著中得到教益。相信广大读者也一样能够从阅读他的著作中得到许多教益。

大家都知道猜拳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吧。就在现在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而且把它升级为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根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你说,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读学弈有感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品韵 感悟 内化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及“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一课程目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点明了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古今词义差距较大,很多成人尚且觉得晦涩、难读、难懂,更何况现代语文基础不够深厚的小学生,他们学起来更觉拗口、难懂,兴味索然。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们对文言文教学也无所适从,多数教师通常采取“解释文章的文后,要求学生多读几遍文章”的方法,教学效果甚微,要实现课程标准目标困难重重。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紧紧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可以在品韵、感悟、积累上下工夫。

一、美读品韵:享受美感

语文之美,在于语言美,语言的美,在于语音之美和文字之美[1]。文言文是美的,它的美就在于作者千百次的锤炼下形成的声韵美。选入教材的几篇文章短小精悍,非常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

美文就要美读,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点明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指导学生读好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范读准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听录音读,或者请朗读能力好的同学读,但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重音、语调,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荡气回肠,让学生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在听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产生读的强烈欲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2.品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孩子们初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难免生涩,教师领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前,最好把全文板书出来,一句一句地教,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划上分节线,帮助学生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又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等等,让学生仔细领会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品味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品读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表演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先自己练读有关句子,加入动作、表情都可以,摇头晃脑,直读得朗朗上口,获得语感,品出文言文的音韵美。如《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均可采用表演读的方式。还可以配乐读,在个人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提倡全体学生齐读,让优生带动后进生,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雅致的氛围,读出文言文的气势、神韵,领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3.美读。学生领会、感悟了文言文的节奏、音韵,不妨沉醉其中,与文本融为一体,神思飞扬,穿越时空,与大师直接对话,美美地读出自己的心声。

语文课堂呼唤本色的回归,语文课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朱自清说过:“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直接和作者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二、释疑感悟:厚实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先定一个基调:整体上把握,读懂文意,领会意境,理解寓意,不要字斟句酌。然后放手让学生结合文后注释、自读提示、文中插图等,把握文章大意。在读的过程中,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想,圈圈画画,做好批注,记下疑问。在自主读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这个环节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照文后注释查阅工具书,对文言文逐句进行揣摩,从而感悟其大意。但是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导”,在学习文言文时,老师的“导”尤其重要,怎样“导”才显得睿智,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以问题为依托,促学习。如学习《杨氏之子》,可以提出问题:“杨氏之子的聪明表现在哪里?”貌似简单的一问,却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必须讲清文意,说出自己的思考所获。“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俏皮、聪慧的杨氏子形象跃然纸上。

2.图文结合,促想象。选入课本的四篇文言文,有三篇带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学弈》,插图中画着弈秋和两个学弈的人,不难看出两个孩子学习态度的差异,一个孩子专心致志,一个孩子三心二意,再联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脑子浮现当时的情境,自然理解了“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样引导,不但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还有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3.抓住文眼,促思辨。教学《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后,抓住题中的“辩”字问:“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结果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同学们很快投入到文章中,读读,议议,学得很精彩。在交流课文内容之后,大家各抒己见:“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是因为他具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两小儿勇于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真是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思维的碰撞,让孩子们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是啊,正是在“导”得适度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自学,才会有如此丰硕的收获,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感到满意,也会加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积累背诵:内化素养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著名学者邓拓如是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一个人的学识、人格、品位等无一不与他的文化修养、文化品位、知识积淀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丰富的积累”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第三学段选编的四个文言小故事《学弈》、《两小儿辩日》、《伯牙绝弦》、《杨氏之子》都是文短理深、颇具韵律美的文章,趣味性强,在熟练朗读、感悟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了提高孩子们背诵积累的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1.情境中背。通过播放音乐或运用“班班通”营造典雅的氛围,让孩子们同桌或小组里对背,及时纠错。

2.比赛中背。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上讲台背诵,注意表情及动作的配合。然后评议,比一比谁背得最好,是否流利,是否准确停顿,是否表现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3.表演中背。自由组合,采用分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背诵课文,如《两小儿辩日》、《杨氏之子》,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融入动作、表情,背诵兴趣大增,必然会提高记忆的长效性。

语文的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的外延更是深广的。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者应把选编的四篇文言文只作为教学的例子,开阔学生的视野才是最重要的。在学生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如学了《学弈》后,让学生积累关于描写态度认真的成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等。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引导学生积累《论语》中的一些名句。此外,还可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揠苗助长》、《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浅显易懂的文言故事,并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积累。长此以往,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学生的积累丰厚了,他们的语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必将大大提高,孩子们最终能将积累背诵的文字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文言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内容,应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品韵、感悟、内化,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突破文言文教学长期低效的瓶颈,自然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在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教与学中,孩子们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断丰富语感,厚实思想,对他们一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加强孩子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也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小学文言文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太容易,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课程目标,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细化课程目标,探究恰当的方法,就一定能使小学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让孩子们在文言文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这个神圣的殿堂里翩翩起舞,舞出神韵,舞出个性,神采飞扬。

参考文献:

读学弈有感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教学;课文教学

区别于其他学习科目,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在注重教学内容积极价值取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归纳。

一、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龄段语文教学的核心与重头戏,占据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识字教学这一有利契机,将德育有机渗透其中。

对此,我感受深刻。例如,在向学生分析、讲解了“骂”这一汉字的字形与具体意义之后,我询问学生是否能对“骂”这一汉字进行组词,学生积极性较高,纷纷举手发言,并回答出了“打骂”“骂人”“骂街”“痛骂”等众多词语。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发言,接着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骂’字的字面解释为: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刚才你们也用‘骂’字组了很多词语,那么,你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骂’是一个意义很不好的汉字。”“‘骂’字给人很不好的印象与感受。”“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骂人。”……

如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死板、单调的识字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更是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等的德育,真正将德育的渗透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阅读者同文本之间直接进行对话、交流与沟通的一个过程,通过认真阅读健康、内容向上的文本内容,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到正面而积极的信息,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领略到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正面阅读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在课文教学中有机而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了《学弈》这一古文言文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当时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什么同时跟他学习下棋的学生却在棋艺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这一问题如同钥匙一般,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大门,学生纷纷对此发表自身的认识与独特看法。有的说:“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自己心中,另一个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专心聆听弈秋的讲解,实际上他的心早就想着如何射天鹅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是导致他们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有的说:“那个人之所以落后于另外一名学生,并不是因为弈秋的棋艺不精,关键是他在上课时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讲。”

如此,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阅读、分析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有专心致志、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才能干好一件事。而这显然有利于其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以此为指导完善、规范自身的言行。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出发,适时、恰当、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德育渗透,这样才能在保证学生学会基本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从中明白、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为其身与心、德与智的平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参考文献:

读学弈有感篇6

论文关键词:知识共享,进化博弈,研发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逐渐普及和深化,使得知识共享的地位日益突出。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提高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致力于知识的共享,才能把分散于个体头脑中的零星知识整

1文献回顾<

在知识经济中,绝大部分知识将通过共享得到应用,个人独占形式的知识将微不足道,共享成为知识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也成为知识增值发展的一种途径。鉴于知识共享的价值和重要性,国内外已有研究人员就知识共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企业文化论文,国内对知识共享的研究要晚于国外。通过文献的查询和阅读发现目前国内的研究方向大致集中在对企业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的分析,如文献[1];对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如文献[2]的研究;企业文

2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

2.1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最初的知识管理研究中,学者们只是把知识共享看作知识管理的一个子内容来研究。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

对于知识共享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共享进行了解释和描述,如有的学者从沟通的观点用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来描述知识共享,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实现知识从拥有者到接受者的转移[2];有的学者从知识社区的视角用知识扩散(Knowledge Distribution)来描述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就是知识在知识社区内的扩散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6];还有的学者从市场交易的观点用知识交易(Knowledge Transaction)来描述知识共

2.2企业研发团队的

企业研发团队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企业研发团队的成员都是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都拥有很专业的知

结合以上关于知识共享的定义和企业研发团队的实际,可以将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理解为将研发团队中从属不同个体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学习小论文。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研发团队中作为知识提供者的个体成员将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外化,提供出来,以获得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收益;而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其他成员通过各种方式与知识提供者互动学习

3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

3.1进化博弈

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近年来博弈理论的新发展,最初产生于生物学领域。进化博弈论是基于生物进化论,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的实用性较强的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对参与人完全理性假定的限制。以进化理论为基本的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博弈群体中,博弈双方进行着反复的博弈活动[2]。进化博弈论遵从生物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在进化博弈论中,由于有

在进化博弈论中企业文化论文,最核心的概念是“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和“复制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8]

若策略s*是一个ESS,当

s*构成一个Nash均衡(即对任意的s,有u (s* ,s*)

如果s*s满足u (s* ,s*)= (s*,s),则必有u(s* ,s*)>u(s,

复制动态实际上是描述某一特定策略在一个种群中被采用的频数或频度的动态微分方程。根据进化的原理,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或支付(Payoff)比种群的平均适应度高,这种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即适者生存体现在这种策略的增长

=[u(k ,s)-u(s ,s)],k=1,2…K

其中为一个种群中采用策略k的比例,u(k ,s)表示采用策略k时的适应度,

3.2研发团队知识共享进化

由于掌握知识的个体的创新能力高于没有掌握的个体,所以其所得的企业报酬相对要高,加之知识共享使得员工充满不安全感,于是就产生了知识共享的障碍,这里将这些障碍因素看作一个综合效益参数。

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的支付

表1 博弈双方的支

知识共享者S

知识独占者M

 

 

共享(Co)

独占(Mo)

读学弈有感篇7

关键词:博弈论 公选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98-02

作为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博弈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之后,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涨,高校亟需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

1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理念的启蒙者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劳威尔曾说过:“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懂得很多。”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为广大本科生提供一个培养兴趣、扩大视野的平台。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力求符合“以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并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目标:(1)使学生了解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内容,领会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掌握博弈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明确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人或其他生命体的相互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论;(2)培养学生从博弈的视角应用基本方法认识现实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解释的能力;(3)培养学生以博弈的思想感知社会并进行科学、理性分析的素养。

2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情景、困难和问题

课程情景不仅是施展教学的外在环境,也蕴含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动因。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教学情景,认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学关注阶段论分析

富勒(Fuller,F.)的教学关注阶段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早期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教学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教学经验寥寥,主要关注自我表现和是否胜任教师角色。关注教学情景阶段的教师具有一定但不充足的教学经验,主要关注在当前的教学情景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运用一些教学技能和手段。处于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素质与情感需要,希望通过教学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实现和长期发展。

笔者目前正从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向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过渡,一方面存在关注自我表现、在乎教学评价的倾向;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教学热情,愿意参与教学交流、尝试教学改革,因而需要尽快将关注点从角色胜任和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上。

2.2 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博弈论公选课面对多个年级数十个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认知平台和知识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

学生也有一些共性。学生目前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行尝试的勇气,具有自我评价和调整的主客观条件、不拘一格的活跃思想和富于追求的想象力。虽然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观察、分析、思考等方面的经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模仿、接近和趋向于教师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然倾向。另外,尽管价值取向多元化,但社会现实使他们大都受到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

2.3 课程内容特点分析

博弈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研究,所以课程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基础,这对公选课的学生有较大难度。

不过,博弈论也另具特色优势。由于博弈论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所以课程讲授有非常多的切入点,主题选取有广阔的时空范围。

3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基于前述关于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特点的分析,特别是考虑到公选课的客观条件,博弈论教学改革应努力体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务都懂一点”的通识选修课特点,重视课程教学的“优质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带去认知的契机和不断求知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情景中的有利条件,摒弃各方面的不利因素。考虑到博弈论理论知识的结构、特点和方法特征,顾及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照顾到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充分发挥博弈论“声名显赫”、应用广泛和素材丰富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主题选取上力求鲜明、思考空间大又易于接受,在内容选取上力求重点突出、少而精且密切联系实际,在体系安排上力求主次合理搭配、模块宜少不宜多、层次宜松不宜紧,在讲授上力求重思辨推理轻计算推理,尽量避免数学推导。

3.1 抓住学生共性,力求课程内容贴近现实

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强烈,在分析热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取向。西南五省大旱是2010年初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鉴于此,笔者特意引导学生对大河流域的水储蓄问题进行了建模和博弈分析,分析时运用的劣势策略削去法正是当堂讲授的求解纳什均衡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整模型参数,笔者揭示了一个重要原理:改变博弈参与人的成本收益可以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对西南五省大旱的建模分析是非常成功的,除了帮助他们掌握了劣势策略削去法和博弈理论的应用原理以外,还令他们读到了从新闻报道中无法直接读到的深层次内容,激发了他们长期学习的兴趣!

3.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避免课程容量受限的弊端

围绕经典问题选择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自成模块,减少关联”地安排知识模块有利于照顾学生间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例如,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人假设”过于理想、超越现实,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

3.3 重视案例,尤其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广泛使用、成绩斐然的教学方法。在博弈论公选课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理论贡献大都有高度精炼、趣味性强的案例可循。选取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下面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及其优点。

“公地悲剧”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博弈案例,它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笔者设计了两部分内容:(1)经典的“公地悲剧”;(2)奥斯特罗姆针对小水域事务做出的开创性研究。第(1)部分侧重于对经典问题的博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地悲剧”是个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大问题。随后,既可以通过讨论私有化和政府管制这两种对策的得失,引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也可以进入第(2)部分,介绍奥斯特罗姆创建的公共治理理论,指出她为“公地悲剧”的解决找到了一条新路:介于私有化和政府管制之间的中间道路。接着启发学生:对大水域问题的研究至今几乎仍是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此类问题。再者,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可不可以“中国化”?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创新的问题。奥斯特罗姆从近千个案例中创建公共治理理论,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好的公共治理机制吗?相比而言,如果只要求学生找一个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中国案例就会效果平平。

3.4 重视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等两方面。博弈论高度凝炼的案例和理性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多名学生在学习了“金砖问题”后,主动拓展了问题背后的推理机制,自主学习了“黑帽红帽问题”;当学习了“蜈蚣博弈”和有限理性概念后,有学生自学掌握了有限理性“阶”的概念,并了解到大部分人具有二阶或三阶的有限理性。

博弈论公选课对培养创新能力也具有一定优势。创新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能力,包含质疑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五方面。这些方面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须从整体上把握,从多个层面潜移默化,不能割裂的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中肯定蕴含着重要的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重大贡献呈现给学生;交叉学科和前沿学术成果中也肯定蕴含着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学术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从而利用学生模仿、接近和趋向于“创新”的自然倾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结语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在讲授时可以较多的联系时事,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种方式,所以这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有一定出入。另外,前述学生差异性导致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笔者认为在这类结合时事多、应用性强的课程的教学计划设定中,要充分重视灵活性,适当增加机动性内容。

综上所见,虽然课程情景复杂,但是博弈论公选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确目标、认清问题、大胆谨慎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就能探索出符合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规律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郭元婕.教师质量:美国教师的下一个重心[N].中国教育报,2007-03-12.

读学弈有感篇8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文言文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但是在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很多教师很难把握这一教学内容,要么熟视无睹,要么一读了之,要么无所适从,很少有人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二是大多数小学生怕读文言文。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时代久远,再加上语言简约、精深,很多学生读起来觉得佶屈聱牙,难以理解,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没有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影响终身。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我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作为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作品是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后人的佳作。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写作技巧、思想情感,令我们深深地折服,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陶冶。学习文言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智慧之门;可以让人懂得美、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多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在幼年与少年时都和这些作品有过亲密接触。伟大领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诗词,很大原因也在于他吸纳了这些古文学的精髓。因此,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二、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地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趣闻轶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以激发他们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读通文言文

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别合适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课文中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并带领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2.读懂文言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应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意思即可。另外,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易于“意会”而不易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又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3.背诵文言文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短小精悍,蕴含警示世人的道理,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后很容易感悟到。学完课文后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敏锐的语感,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4.课后扩展

读学弈有感篇9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一、激趣、导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教师要运用生动直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情境中。如在教学文言文《学弈》时,我用《聊斋志异》中的《狼》导入新课。之所以选择《狼》是因为学生读过白话聊斋,他们对于文言原文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就在无形中减低了学习的难度。再者,《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易于吸引学生。果然,当我背诵《狼》原文,并通过多媒体显示时,很多学生能够说出故事大意。这就消除了学生“恐文言”的心理,轻装上阵,事半功倍。

二、自读、理解

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学生可按小组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使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及时解决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全班性点拨指导。仍以小学文言文教学为例,小学所选文言文内容较为浅显,且文言文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因此学生只要能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即可。鉴于此,疏通文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三、合作、讨论

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讲授内容的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以前后座位为单位组成4~6人学习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各个合作小组在接受了具体的合作任务之后,组内成员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和资源,集体探讨、整理并得出结论,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的各个成员为了小组任务目标的达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和参与,能够使学生明确这样的道理: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学习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求知过程。这样,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立体化的互动求知过程。

四、汇报、交流

在小组合作讨论完毕之后,就要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以进一步扩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量,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那些发散性较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更需要全班交流甚至争论。这正好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首先,小组确定的发言人代表本组上台,小组发言要具有概括性,能代表小组成员集体的意见,各小组强调发表不同意见。小组发言人发言完毕,进行全班交流,由全班学生对该组观点加以评论,说明“如果是我,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讲解”。这样,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个个都有发言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大家的辩论,小组的浅显结论就会变得深刻起来,这就为下一部分的教学作好了铺垫。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组间的交流来完成,教师是学生集体交流和讨论的组织者。

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交流《落花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小组学习成果,并解决小组内悬而未决的问题。

【简单的教学步骤】

(1)每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本组所解决的4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提出本组出现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2)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言完毕,其他同学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同意的就可以达成共识,不同意的再交流解决。

(3)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予以帮助。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地加以指导,使全班学生都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评价、拓展

读学弈有感篇10

关键词 政治妥协 英国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发展 十七世纪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Compromise in 17th Century

DAI Q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The 17th century is a critical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compromi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17th centu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olitical compromis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need for a newunderstanding to political compromise.

Key words political compromise; British politica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ystem; 17th century

十七世纪是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跌宕起伏的时代,英国经历了国内战争的洗礼,又经过了短暂的共和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最后以一场不同寻常的“光荣革命”结束了这场贯穿整个十七世纪的革命历程,学者们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这段历史进行不同的解读,但专门从政治妥协角度来理解这段历史的还没有,所以文章拟从政治妥协的角度来解读这段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

1 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回顾

纵观十七世纪的政治发展路程,期间虽然没有法国革命那种暴风骤雨式的变革,但是其中不乏有曲折,有斗争有妥协,当然最后还是以确立了英国政治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君主立宪制结束了这段历史,结果还是比较圆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其中不断上演的各种政治妥协,比如议会和国王之间妥协,两党之间的妥协,也是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还发现了在对待政治冲突面前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会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走向产生影响。要是没有政治妥协,英国的光荣革命能否成功,君主立体能否建立还是一个问题。但是在妥协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需要对政治妥协的原则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避免出现复辟时议会对国王过度妥协的情况出现,置自己于不利的境地。

英国是一个具有妥协传统的国家,长期以来,各种极端思潮难以在英国掀起波澜,英国政治与社会的进步总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完成,即是明显的例证。罗素指出“英国人承袭了典型的喜欢妥协的传统,在社会问题上,他们考虑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①英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妥协的历史,“在世界民主进程中,英国方式以其中庸、妥协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②英国的发展模式也被学者称为是“渐进―妥协的道路”。英国这种独特的发展之路也使激进的变革变成不可能,而每一次的妥协却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就需要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政治妥协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究竟是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政治妥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 政治妥协的重新解读

许多人把“妥协”理解为是一个贬义词,尤其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妥协被认为是一种“背叛”和“软弱”的行为,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那究竟什么是政治妥协呢?王浦劬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认为:指斗争双方在力量悬殊或者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以不损害双方的根本利益为前提,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从而暂时缓和矛盾,以便于双方共同发展的某些局面。③研究政治妥协的学者龙太江是这样定义的“我们把政治妥协理解为冲突、对立、竞争的政治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者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或者过程。”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卷》是这样定义的“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和政治集团之间在利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⑤从前面三种定义来看,笔者认为百科全书的定义是比较全面和具体的,这个定义界定了政治妥协的行为主体(国家、民族、阶级、政党和政治集团),政治妥协行为发生的条件(发生利益冲突),政治妥协的变现形式(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作出让步),政治妥协的目的(缓解矛盾)四个方面,前面两个学者的定义也都离不开这个范畴。本文中所理解的政治妥协也没有离开这个范畴,即政治妥协是各种集团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政治行为的主体通过谈判、协商互相做出一定的让步,达成新的协定,缓解冲突的一种手段。理解政治妥协定义的关键是在于它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激进(革命、暴动、武力),而是缓和的(谈判、协商、互相让步),抓住了这点,就不会把政治妥协理解为“背叛”“软弱”,它只是我们处理冲突的一种策略和方式而已。

政治妥协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带有褒贬的色彩,它只不过是在斗争中采取的一种策略方法而已。西方的很多国家对妥协的态度是比较包容的,政治妥协是西方政治发展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至上升到一种国家层面的文化现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思想家阿克顿勋爵也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说不是其全部的话”⑥但是政治妥协作为一种斗争的策略方法,它也应该有自己妥协的原则和程度,虽然政治妥协有时会对冲突的解决产生积极效果,但也绝对不是以牺牲自己的绝对利益为代价的。比如前文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过程中,议会对国王的过度妥协反而造成了负面的后果,这也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

3 政治妥协与政治制度形成发展的关系

3.1 从政治制度民主属性来看,需要政治妥协

关于民主的理解有很多,而民主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对少数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如萨托利认为“民主就是多数统治这一口号是不正确的,只有尊重和保护少数的权利,才能维护民主的力量和机制。”⑦政治制度的设计也不能只考虑到多数人利益,也必须关注少数人的权利,这是政治制度民主性的要求。而如果用政治妥协的方式来处理政治冲突,则意味着并不是多数一方以绝对的优势对少数一方的压制,而是两者之间存在着谈判、协商的空间,在这一种过程中,少数人的权利得到保护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强。妥协意味着冲突双方,尤其是对少数一方权利的尊重,是在平等的原则下进行协商、对话,妥协还意味着承认人们利益表达与利益追求的权利,在双方共同遵守的制度、规范框架内,在相互承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和平、友好、平等地协商、谈话,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而这一过程的完成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这样来看,政治制度的民主属性要求对少数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而政治妥协则提供了一种实现这种目标的方式,两者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内在价值需求。难怪科恩会说“没有妥协就没有民主”⑧罗伯特・达尔则指出民主依赖于妥协,这以成为人们公认的常识。⑨

3.2 从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来看,需要政治妥协

政治制度的形成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冲突,当面临这种冲突的时候,一般有两种处理的方式:一是暴力的方式。这种方式企图通过暴力手段消灭、镇压和制服对方,这种方式的结果可能是一方吃掉一方或者双方同归于尽,比较典型的当属法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方式能够起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暴力方式对人生命财产的巨大破坏和摧毁,是与现代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的。英国国内战争就是国王想通过暴力的方式对议会进行讨伐,最终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另一种方式则是和平的方式,即通过各方的谈判、协商、互相让步的方式制订出各种方案寻求解决,虽然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案,但至少是冲突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英国,如果没有贵族和国王之间的妥协,就不可能有大的诞生。没有后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各种势力的妥协, 就不可能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产生。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也是各方利益的政治博弈过程,也就是各方利益集团试图对政治制度施加影响,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博弈的结果可分为三种:即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正和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满意,零和博弈则意味着一方收益一方受损,负和博弈则是两败俱伤。在博弈的过程中,需要避免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的情况出现。要避免这两种博弈结果的出现,那就需要我们在充分讨论,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了解博弈各方的利益,在这时我们就需要有妥协的精神。程汉大通过对十七世纪英国革命的分析认为英国以议会君主制为核心的独特混合君主制之所以能在17世纪形成,就是因为在光荣革命完成后英国各方势力的博弈,最后达成妥协建立了现代。从这个过程中,他认为努力避免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争取实现正和博弈,是立宪成功的便捷之路。⑩就一项良好的政治制度来说,从开始设计到最后的颁布实施,其实就是各种利益团体在博弈过程中形成妥协的结果。

3.3 政治妥协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两面性

前面一直在强调政治妥协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为政治制度在形成过程中的发生的冲突提供了另外一条解决的路径。在认识到政治妥协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政治妥协的另外一面。妥协意味着对原定立场的动摇或者说是对原定立场的改变和退让,这也就说明妥协的结果并不是目标结果,而且妥协的对象就是对手甚至是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感情上有些难以接受,即使在行动上也容易遭受指责。因此,如何把握好妥协的“度”,如何确保政治妥协的价值得以实现,这是需要政治智慧的。在前面的论述中,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就是议会没有把握好向国王妥协的程度,导致英国革命走了一圈之后又面临着走回头路的危险,革命的果实差点被国王篡夺。

在政治制度发展中,政治妥协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政治妥协对具体问题的适用性问题。政治妥协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是值得继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其本质,使其更好为实际政治生活服务。

注释

① [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460-461.

②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5.

③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5.

④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⑤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5.

⑥ [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81.

⑦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37.

⑧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