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3 22:01:19

父与子读后感

父与子读后感篇1

作者:204班 施展 指导教师 宗惠娟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我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走进海洋》……但我最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父与子》。这是一本很搞笑的漫画书,它是由德国的卜劳恩画的。讲的是一个调皮、可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儿子和一个长着大胡子、经常被人嘲笑的父亲,他们演出了一场场生动又好玩的“喜剧”,看后使我们哈哈大笑,回味无穷。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比如说:有一次,儿子向父亲要歌德的书,父亲想,他能看懂歌德的大作?那我得去看看。原来啊!儿子拿了三本歌德的书,用来采果子呢!旁边的父亲吓得连烟斗都掉下来了。你看,是不是很有趣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其实在我和我老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笑的事情。我的老爸很幽默,连我的好朋友天天也这么觉得。老爸每天接我放学,他在路上的时候,会突然大声地唱歌,搞得我莫名其妙。但正所谓父子同心,我也很喜欢唱歌,这可能是遗传吧!

虽然这本书中的儿子和父亲两个人都有缺点,但他们父子两个感情深厚,心地善良,热心助人,我非常喜欢他们。就像我和老爸一样,虽然老爸有时候也很凶,很不讲道理,但他经常说是为了我好,对我严格要求,所以我们的关系也不赖。

小朋友们,你们有兴趣的话,也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吧!相信你看了一定会哈哈大笑的!

父与子读后感篇2

《父与子》是德国人埃.奥.卜劳恩画的,这本书表现了父亲与儿子之一间的一些搞笑故事。《父与子》里面有许多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非常形象,生动。每个小故事都反映出生活中的常识和道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父与子读后感,请您阅读。

父与子读后感1在漫画《父与子》中,虽然父亲和儿子的生活和平常人一样,但是每一个平凡之处都充满欢乐,包含温情。

卜劳恩的漫画热爱生活,天性乐观。《父与子》的幽默情节时时让人忍俊不禁,父子的感情是美好的,掩卷深思,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耐人寻味。

虽然父子俩性格有许多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乐观与爱。

比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儿子悄悄地把锯拿走了,为了给父亲一份秘密的圣诞礼物,不让父亲知道。还有在圣诞节,父亲送给儿子礼物,儿子也送给父亲礼物,父亲抱起儿子哭起来,这就是父子之间浓厚的爱。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比如:儿子的雪人被别人推倒了,父亲看见儿子哭了,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自己假扮雪人,待那个人拥自己的时候,趁他不注意踢了那人一脚,父亲和儿子都忍不住笑了,而且笑得变了个样子,把那个人吓了一大跳,帽子都掉了,还坐在了地上。

父子并不完美,肥胖的父亲有很多缺点,偶尔会误解儿子,有时还会耍家长威风,但他善良有童心,乐于助人,充满正义和幽默,体贴孩子,在儿子受委屈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儿子出气。

比如:一次父子与一位男人坐在一起,首先把父亲的帽子拿下来捅了个窟窿,父亲心疼极了,只见那个人又把儿子的气球用烟头给触破了,儿子受了委屈哭了起来,父亲看不惯,直接往那个人的下巴狠狠打了一拳,然后父子又安心地看报,那个人边走边哭边瞟父子俩一眼。儿子有着所有小孩共有的天性聪明善良,有时会调皮恶作剧。比如:一次父亲在看报,儿子在后面用一个跷板往上面放了一个苹果,只见儿子一拍跷板,正中靶心,打在了父亲秃秃的头上。

而且,这个漫画还暗暗揭示着另外一样东西――这个漫画的作者叫埃奥·卜劳恩,在卜劳思生活的那个年代德国正处于纳粹时代,那时德国报刊极力严格,内容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且它使人们在纳粹恐怖的阴影下看到了一个明亮清澈的世界:没有政治,也没有战争,只有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让德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和光明。

无论在哪里都要有快乐,快乐从容是一种幸福,所以每个家庭都要有温馨与幸福!

父与子读后感2这个暑假,我读了《父与子》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没有文字,只有图片,但这本书还是那么受我的欢迎。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心里就想:这书没文字就单单一些图片,这简直就不是书。可妈妈说这是这本书是好书,一定要买,没办法“母命难违”。

回到家,我开始看起了这本书,书中的这位父亲长着一大把胡子,光秃秃的脑袋瓜儿下面长着一个与头不相称的肥大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百年不换的黑马甲和一条腰身宽大的白裤子。一双比圆圆的眼睛里,张着两只比芝麻还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这位长相滑稽的父亲。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猜测是错的,这是一本好书。因为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著作用有趣而滑稽的艺术把它给夸张化了!

如:《引书如室》,傍晚,该吃晚饭了,父亲、母亲都坐在了饭桌前,可儿子哪儿去了?于是,母亲便命令父亲去找儿子!父亲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找儿子。这时候,儿子可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小人书呢!看到父亲的来临,儿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马上便走出了房间。咦?餐厅怎么又缺了个人?哦,让我数一数:妈妈,儿子,还少了谁呢?当然是正在书的前面趴着的父亲啦。这时候的父亲象一个老顽童,全然不顾妻儿正在餐桌前饿得“咕咕”叫,沉浸在小人儿书里,看到精彩之处,还在地板上飞快地跺几下脚呢!肥肠满肚的肚子把屁股压得撅得老高,拖着腮帮子的双手,可真有趣……

在看这本书时,我会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也可以说出其中大概的内容,这就说明他可以看明白图意。说到这,你们肯定会问,不是说这书没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正因为这书没文字,才让我看着上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把他内在的语言转述给别人听,发展了语言思维,真是一举两得。书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读者在幽默的同时体会出更深层的寓意。使人明理。书中的《现实的教育》就是讲了父亲在看一本《教育不能体罚〉的书,可儿子却在旁边大喊大叫,被父亲打了一顿;《恩将仇报》则叙述了父子从蟒蛇口中救下了豹,却被豹所追赶;《独创的鱼网》描绘了父子俩发挥想象,用衣服编成网,捕了很多的鱼;《袋鼠的友谊》就教育人们要和动物友好相处。

我要谢谢这位德国作家卜劳恩:“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了幽默漫画的世界。”

父与子读后感3在漫画《父与子》中,虽然父亲和儿子的生活和平常人一样,但是每一个平凡之处都充满欢乐,包含温情。

卜劳恩的漫画热爱生活,天性乐观。《父与子》的幽默情节时时让人忍俊不禁,父子的感情是美好的,掩卷深思,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耐人寻味。

虽然父子俩性格有许多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乐观与爱。

比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儿子悄悄地把锯拿走了,为了给父亲一份秘密的圣诞礼物,不让父亲知道。还有在圣诞节,父亲送给儿子礼物,儿子也送给父亲礼物,父亲抱起儿子哭起来,这就是父子之间浓厚的爱。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比如:儿子的雪人被别人推倒了,父亲看见儿子哭了,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自己假扮雪人,待那个人拥自己的时候,趁他不注意踢了那人一脚,父亲和儿子都忍不住笑了,而且笑得变了个样子,把那个人吓了一大跳,帽子都掉了,还坐在了地上。

父子并不完美,肥胖的父亲有很多缺点,偶尔会误解儿子,有时还会耍家长威风,但他善良有童心,乐于助人,充满正义和幽默,体贴孩子,在儿子受委屈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儿子出气。

比如:一次父子与一位男人坐在一起,首先把父亲的帽子拿下来捅了个窟窿,父亲心疼极了,只见那个人又把儿子的气球用烟头给触破了,儿子受了委屈哭了起来,父亲看不惯,直接往那个人的下巴狠狠打了一拳,然后父子又安心地看报,那个人边走边哭边瞟父子俩一眼。儿子有着所有小孩共有的天性聪明善良,有时会调皮恶作剧。比如:一次父亲在看报,儿子在后面用一个跷板往上面放了一个苹果,只见儿子一拍跷板,正中靶心,打在了父亲秃秃的头上。

而且,这个漫画还暗暗揭示着另外一样东西――这个漫画的作者叫埃奥·卜劳恩,在卜劳思生活的那个年代德国正处于纳粹时代,那时德国报刊极力严格,内容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且它使人们在纳粹恐怖的阴影下看到了一个明亮清澈的世界:没有政治,也没有战争,只有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让德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和光明。

无论在哪里都要有快乐,快乐从容是一种幸福,所以每个家庭都要有温馨与幸福!

父与子读后感4这个暑假,我读了《父与子》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没有文字,只有图片,但这本书还是那么受我的欢迎。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心里就想:这书没文字就单单一些图片,这简直就不是书。可妈妈说这是这本书是好书,一定要买,没办法“母命难违”。

回到家,我开始看起了这本书,书中的这位父亲长着一大把胡子,光秃秃的脑袋瓜儿下面长着一个与头不相称的肥大的身子,身上穿着一件百年不换的黑马甲和一条腰身宽大的白裤子。一双比圆圆的眼睛里,张着两只比芝麻还要小的眼珠。只要看一眼这位长相滑稽的父亲。我突然醒悟到,我之前的猜测是错的,这是一本好书。因为这里面的小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的事儿,著作用有趣而滑稽的艺术把它给夸张化了!

如:《引书如室》,傍晚,该吃晚饭了,父亲、母亲都坐在了饭桌前,可儿子哪儿去了?于是,母亲便命令父亲去找儿子!父亲挺着大腹便便的肚皮,去找儿子。这时候,儿子可正趴在地上看有趣的小人书呢!看到父亲的来临,儿子仿佛接到了“圣旨”,马上便走出了房间。咦?餐厅怎么又缺了个人?哦,让我数一数:妈妈,儿子,还少了谁呢?当然是正在书的前面趴着的父亲啦。这时候的父亲象一个老顽童,全然不顾妻儿正在餐桌前饿得“咕咕”叫,沉浸在小人儿书里,看到精彩之处,还在地板上飞快地跺几下脚呢!肥肠满肚的肚子把屁股压得撅得老高,拖着腮帮子的双手,可真有趣……

在看这本书时,我会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也可以说出其中大概的内容,这就说明他可以看明白图意。说到这,你们肯定会问,不是说这书没文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是的,正因为这书没文字,才让我看着上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还能把他内在的语言转述给别人听,发展了语言思维,真是一举两得。书中很多故事都能使读者在幽默的同时体会出更深层的寓意。使人明理。书中的《现实的教育》就是讲了父亲在看一本《教育不能体罚〉的书,可儿子却在旁边大喊大叫,被父亲打了一顿;《恩将仇报》则叙述了父子从蟒蛇口中救下了豹,却被豹所追赶;《独创的鱼网》描绘了父子俩发挥想象,用衣服编成网,捕了很多的鱼;《袋鼠的友谊》就教育人们要和动物友好相处。

我要谢谢这位德国作家卜劳恩:“是你带领着我们走进了幽默漫画的世界。”

父与子读后感5《父与子》是一本世界著名的连环漫画集。这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好书,希望会赢得大家的喜爱。

这本漫画集的作者是埃奥卜劳恩。不满30岁时,他的名字已响彻画坛。

卜劳恩的漫画之广受欢迎,决不是偶然的。它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洗练的笔墨。卜劳恩的漫画通常只有寥寥数笔,却使画中父亲与儿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惊一疑,一喜一怒,栩栩如生。如《自卫的雪人》:儿子堆了个雪人,好事之徒加以破坏,于是父子合作,绘制了雪人的脑袋和衣服,由父亲扮做雪人,当好事之徒再来故伎重演时,就只有吃亏的份了。

真是的感受。《父与子》这本漫画集不仅凝结了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浓烈亲情,而且还融入了卜劳恩与他自己父亲之家的铭心挚爱,因而心手掂来便能打动读者。如《意外的礼物》:儿子本来给父亲准备了一件礼物,是扔标枪者的微型雕塑。但过于兴奋,奔跑间跌了一跤,雕塑别摔得粉碎。父亲并没有责怪儿子,而从塑像碎片中拣出那根标枪,用来捅烟斗,于是父亲和还在啼哭中的儿子抱在一起了。当然,事情并不都化凶为吉,有时也会化吉为凶。

生活的情趣。人们之所以喜爱《父与子》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书中充满生活的情趣。如《鱼儿的信》:父亲在垂钓,儿子却悄悄写了一封信,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下水把信挂在了钓钩上。等父亲钓上来一看,竟是一封鱼儿的信,上书:我们今天不愿来。敬礼!这的确是淘气,但淘气后面不也蕴含着儿子的智慧和父子间难得的情趣吗?

父与子读后感篇3

这篇课文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一位父亲在地震后,去学校寻找他的儿子,当他绝望的时候,想起了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埋头挖起来,许多人劝阻他,可他不听,一直不停地挖。他挖到38小时,找到了儿子以及13个同学。最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我体会到父亲坚韧、有责任感、信守诺言的品格。同时,儿子的话也让我深深的感动,“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我的爸爸也很关心我。记得在我二年级的一天,下着大雨,我上学又没带伞,爸爸来接我,回到家,我没被淋着雨,而爸爸的裤脚全弄湿了。

世间的父母都是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难道不是吗?

父与子读后感篇4

《父与子》由他们平常开始,过着快乐的生活。车子坏了用脚蹬着走。父亲吸烟被儿子以为着火了,马上就取一桶水泼过去。儿子打翻了墨水瓶,父亲要打他,可他发现儿子裤子破了,就先帮他缝补裤子,儿子以为没事的时候,缝补完了还是照样打他。还有一个让家长签字的绝招,儿子问父亲:“你能蒙着眼睛写自己的名字吗?”结果父亲上当了,儿子把试卷给蒙着眼睛的父亲签字,签完了父亲还在为自己能蒙着眼睛签字而骄傲。

父与子是一对可爱而有趣的人物。他们善良、正直、真诚和宽容,懂得生活,有幽默感。他们对生活中的奇遇或凡人小事,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平和的心情,有时甚至显得天真,去消释矛盾,去自寻其乐。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小孩或大人,只要具有幽默情趣与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如何没有快乐呢?

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忘不了这父子俩典型形象:脑袋扁圆、总穿一件马甲的父亲,一头乱发、小不点儿的儿子。

父与子读后感篇5

1994年,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这座美丽的大都市,城市立刻变为废墟,千千万万的家庭堕入血海。

接下来,作者把他的笔尖聚焦在一个普通家庭的身上。一位孩子的父亲安顿好他受伤的妻子,就快速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学校受到了地震毁灭性的袭击,建筑物全部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除了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父母们的哀嚎,全场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就连政府的救援队也这样认为,准备放弃搜救。可是,这位父亲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他一定要从废墟里救出自己的儿子。

尽管那时还余震不断,废墟随时都会再次倒塌,把他埋在里面。他依然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的冲进废墟,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穿行在死亡的边缘。最终,他创造了奇迹,从所有人都认为孩子们已经无法生还的废墟里,不但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当这位英雄领着孩子们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浑身上下血肉模糊。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动。原来不管我们身边的人再怎么喜欢我们,对我们再好,都远远比不上爸爸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就是他们,虽然他们有时会打我们,骂我们,可那是“恨铁不成钢”,正是爱我们的体现啊。我们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只有父母才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来,帮着我们改正。

细细想来,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包含着对我们的爱,我感受到父爱、母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宽广!还在是小学生的我们又如何回报父母的这份爱呢?唯有学习,努力的学习,用好成绩来博得父母片刻的欢愉。虽然书是为自己读的,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但能让爸爸妈妈欣慰,也算我们尽了一点孝道吧。( 指导教师 姚兴桥)

父与子读后感篇6

朱自清写父爱为何要通过“背影”来展示,则几乎是每一个好奇心未泯的初中生都有过的经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遇到过两次,只是学生这样的好奇心在被那些没有智慧的所谓阅读教学的反复磨损中消耗殆尽,所以我深深敬佩我的同事董水龙老师的别出心裁的解读。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们都认为,读《背影》就是为了让学生(特殊的读者)从文章里感受出“最圣洁的父爱”!以前,我们都认为这样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文以载道”的徒子徒孙,深受其影响,所以用“背影”来承载父爱又有什么错啊!

但文本是不是真的如我们“想”的那样呢?《背影》开头一句:“我与父亲的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劈头一个“我与父亲不相见”,而且已经不相见“二年余”,本来父子二年多不相见,做儿子的最大的希望应该是见到父亲,但文本却偏偏来个突兀地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着这话让人别扭,让人有点意外。这里肯定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果然,文章结尾一段有照应:“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约其事地简要叙述了父子之间的两年中“不相见”,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并记仇我的“不好”。说明父子之间在这两年中两人闹着龃龉与不快,而且这龃龉还很深。所以“背影”承载的不仅是父爱,还有不便直接言明的隐喻。

有关朱自清的传记材料表明,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从课文第2段的父亲卸职,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这段时间开始有了矛盾,原因是他父亲娶妾,引起家庭矛盾,甚至激烈冲突。《背影》里第三段就说“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父亲还了亏空”就大有玄机,朱父又不是做生意的,而是做官的,哪来亏空的可能?原因就是娶妾要用钱,家庭怎能不起矛盾,儿子怎能不对父亲有看法。1923年上半年,为缓解父子矛盾,朱自清一度回到家乡扬州教书。由于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很让他的父亲失望,加上当时朱自清父亲失业在家,缺少了经济来源,生活拮据,心中十分郁闷不快。朱自清教书的收入也不多,还有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于是,父亲就臆测是儿子变心,再加上庶母的撺掇,就把自己内心不快全发泄到儿子身上。发生了父亲通过校长把朱自清薪水全部给支走的事情,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如此一来,朱自清自己一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他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从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其时,朱自清正好接到清华大学邀他去任教的信函,学期一结束,他就独自一人动身北上北京就职。这便是《背影》开头讲到两年里和父亲不相见的原由。所以,真正应该“激活良心”,“净化心灵”的是父亲而不是儿子,因为是父亲让儿子失去原先该有的父爱。

因为儿子失去了往日的父爱,而那个父亲在南京火车站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正好是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体现了“父爱”的背影,从此以后,做儿子的再也没有得到过,所以印象当然就最深刻啦。背影体现了父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常识出发,看爱的行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付出可以说实在是很不起眼的,但竟至于让“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如果没有文章前后含沙射影的交代,读到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与隔阂,不免会令人感到过于煽情,甚至是矫情了。很显然儿子的泪水之中并非是单纯的感动,也有爱和伤害交织的痛楚,所以也不愿意让父亲看见自己流泪。在父亲留下“背影”的当时,作者还没有意识到、体味到父爱的回归。后来,由于时间洗刷和与父亲发生激烈龃龉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流逝,龃龉逐渐消解,沉睡在记忆中的美好,终于在作者的回味中醒悟过来,觉得父亲过去原来也有对我很好的一面,但又因为,父子的龃龉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作者才在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么一句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又因为许多读者忽视了文本为我们提供的看似闲笔,实则非同寻常的文字,使我们读者产生了误读。

由于“朱自清虽然由于受五四精神的洗礼,因张扬个性,反对家长专制而与要维护传统的父亲发生了矛盾,但他同样也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染,‘百善孝为先’,‘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他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不可能不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忏悔,而父亲来信中的那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更是使他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从而使他下定决心要与父亲冰释前嫌,这样既给父亲安慰,也使自己心安”,而不是父亲的“背影”让作者“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相反,恰恰是《背影》让父亲“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当父亲“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而那种认为父亲的背影让儿子“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的观点,正好是“孔孟之道”中“父为子纲”的一个翻版。在这些人的心里永远认为只有儿子会错,父亲永远不会犯错!由此可见“文以载道”对当代语文教师的遮蔽作用,“文以载道”所标榜的新“道”也无非是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变相表述而已。“背影”明明是“文以载情”,是追寻失去的父爱之情。但由于我们认定了“文”只能“载道”,在还没有文本事实支撑时就已认定:“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架空了阅读体验,让语文失去了“语文性”,而成了“思想品德性”或“孔孟之道”的“道性”。如果真这样教语文,那还要语文课何用,因为这样的问题,思品课已经为我们做到了。

父与子读后感篇7

方法一:看一看,猜一猜

适合于孩子和父母亲子阅读的图书一般以图文结合类的为主,这类图书的阅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图书中文字的讲述,还应包含对图的解读。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孩子对文字和对图画的直接阅读能力有较大差异,读图能力明显高于读文能力。

因此,在亲子阅读中,对于画面内容丰富且情节性较强的读本,我们可以发挥孩子的读图优势,不要急于先讲述文字,而是引导孩子先看看书中的图画,观察图画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进而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猜一猜画面中各个形象或事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这种先看后猜或边看边猜的方式会让孩子在倾听父母讲述之前有自己对画面的细致观察和对故事的自由猜想,既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孩子对事物的想象与构思能力。

方法二:讲一讲,问一问

在孩子对图画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猜想后,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述图书的文字内容了。作为讲述者,父母要注意不能照本宣科式地自顾自地说或者读,首先要投入和专注,应用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一些适宜的肢体、神态语言来吸引孩子尽快地进入阅读情境。

另外,在亲子阅读时父母和孩子一定要有围绕图书而产生的交流和对话,这就要求父母在讲述时适时根据图书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提问。比如说,可以对年幼的或者知识经验欠缺的孩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问题,“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对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则问一些需要自己归纳和解释的问题,如,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时可借助“小老鼠的背心变成了哪些东西?为什么最后小背心会变成了一根长绳子?”等问题,帮助孩子理清读物中事物间的联系。

父母在“讲一讲”中,再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图书内容搭配使用不同层次性的问题来“问一问”,能促进孩子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对重要内容的记忆,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方法三:读一读,品一品

亲子阅读中的讲述者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和孩子都是讲述者。阅读是听和读的结合体,让孩子将自己看到的、猜到的、听到的组合加工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和爸爸妈妈一起朗读图书,也是亲子阅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朗读时,开始可以是父母领读孩子跟读,继而父母可以与孩子齐读。在朗读中要求孩子运用普通话、吐字清晰,同时提醒孩子根据作品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之后,再升华对作品的理解,让孩子仔细回味一下作品,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词句。这样“读一读、品一品”的亲子阅读互动方式会增强孩子对书面语言中语法和词汇的熟悉程度,也能提高孩子对图书的感受、欣赏、品味能力。

方法四:试一试,演一演

“试一试”这种方式适宜运用于阅读富含艺术或者科学等方面内容的图书,比如说,在阅读《红黄蓝变变变》系列读物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探索有关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色彩变化,在涂涂变变中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对于一些故事情节较强、形象较为生动的作品,我们则可以运用演一演的方式来进行亲子互动。父母和孩子一起创设与作品相匹配的简单情境,协商分配好作品中的角色形象,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化了角色意识,提高了孩子的口语使用和形体表演能力。

方法五:编一编,画一画

孩子们在熟知作品内容且对作品感兴趣时常常会有自己再创造的愿望。这时,父母应积极鼓励并支持孩子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做后续性或者设想性的创编。比如说,对于结构反复且生动有趣式的作品在创编时就可根据重复的核心句式来添加新的形象和内容来编构故事情节。而延伸性和推理性的作品,我们可通过问题来引导孩子创编。如,在续编《小猴的出租车》时可提问“小猴的出租车还会遇到那些客人,小猴会怎样帮助他们?”来延伸故事情节;续编《小猫的故事》时可提出“小猫后来把花瓶扶好了吗?发生了什么事让它知道自己错了?”等相关问题来拓展孩子的思路。

父与子读后感篇8

一、选择图书应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儿童喜欢看动画片,如《哪吒传奇》《三毛流浪记》等,他们百看不厌。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家长就可以为其选择一些相对应的图书。当儿童在书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形象和情节时,必然会对图书产生兴趣,于是读书在兴趣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一些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强的图书,如《西游记》《一千零一夜》《列那狐的故事》等。

二、父母应经常与孩子进行“亲子读书”

孩子阅读时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他们看来,这次阅读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失败的游戏。所以,父母应与孩子一起读书,而不是扔一本书给孩子了事。

在给孩子阅读图书时,家长要注意语言不能平平淡淡,因为没有任何感彩的语言,只会让孩子失去听故事的兴趣。所以,父母最好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情感朗读,放慢语速,尽量模仿故事中各种角色的语气读,这样才能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另外,有研究认为亲子共读与儿童的阅读兴趣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相关不显著。要想真正发挥亲子共读对儿童阅读兴趣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在一些方面下工夫。例如,为孩子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晚饭后的20分钟)并持之以恒。又如,亲子共读更多的是母子共读,母亲往往对文字、艺术比较感兴趣,而在科学、健康方面比较薄弱(父亲一般比较擅长)。所以,为了培养孩子全方面的阅读兴趣,父亲也应该参与到亲子阅读中来。

三、利用各种机会,强化读书意识

识字多少决定着孩子的阅读量。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孩子接触文字。比如,领孩子逛街时,我们可将路牌、商店标牌、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指给他看,然后大声念给他听,并讲解它们的意思,从而使孩子对文字有初步的了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书店。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会让孩子兴奋不已,但是图书带回家需要钱,在这里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取舍,告诉他们每次只能买一本,看完了再来买。这样,孩子为了得到更多心仪的图书,回家后必定认真看书,读书的兴趣也就会坚持下去。

四、发挥榜样作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

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倘若父母除了工作,只知道打毛衣、看电视、上网,而希望和要求孩子爱读书,这是很不现实的。想要孩子爱看书,父母首先要爱读书,并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此外,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图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恰当地给予表扬。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把从书中看来的故事、学到的知识讲给客人或同伴听,孩子能从成人的赞扬和小伙伴羡慕的眼光中获得一种自豪感,这就促使其对阅读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五、把握评价尺度,增强读书的自信

父与子读后感篇9

《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一)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傅雷家书》。

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

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

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

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狂风暴雨。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二)妈妈在我读四年级时就为我买了这本书,便没有去好好品味。这当中原有如此之多的道理。让人怎样兼顾事务与学业。有了它,我便确定了路该如何取走,事该如何处理,人要怎样去做。

《傅雷家书》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儿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儿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书中我也读懂了自己面对以后的生活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过。而是控制好每一件小事,让自己的生活秩序有条不紊,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宽自己的事业要求。不因为自己要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影响了自己分内的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老师的作业认真完成,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父母多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懂你。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三)家书,是亲人之间互相倾诉的媒介。思念之人以情为笔,以感为纸,书写下句句行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担心、思念、祝福、祈盼——祈盼对方也回一封,也好平了自己胡思乱想的心。

至少,我在《傅雷家书》中读到这一点。

身为父亲的训诫

“人生的苦难,hm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aou而已……”人生,一个抽象的名词,从之前“高兴,你又过一关”明显看出,这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戏中人影散乱。这个父亲的心便随着儿子的成功起伏不定。但同时他又给我了下文。

“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便可冷静。”

看似是父亲的开导,但其中还隐隐含着什么。让我们还原场景,略显疲倦的父亲对孩子语重心长:孩子,你尽早了解爱中心酸,便会学着接受一些。流过的泪虽苦涩,却可以在泪中微笑着向她说,愿今生今世两不相见!

不知那个父亲是否身为过来人,可话中安慰的感觉却不言而喻。于此,不是父亲,而是身边挚友,向初尝禁果的少年劝诫。这是身为父亲的严厉,冷硬却夹杂着担心与思念。

身后父亲的心愿

“总之,你无论再定演出合同方面,在情感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避免‘身不由主’,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多次强调,望君自重自爱。为父已无太多话对你说,滔滔江河提笔之时便化作一江春水缓缓流动。我写这封信的心情非笔墨能形容,除此之外,还有吗?跳过人物带入,我们看到了不再年轻的父亲提起笔为远在他国的儿子写信,只留。珍重!

儿子啊,你可知这一字一画都刻在了你体衰的父亲的心上,你能了解他吗?我想父亲一定会说:希望吧,若是不可,也不强求。只要你安好那便足矣。这是身为父亲的软言细语,真挚还包容着祝福、祈盼。

我见到书的特点

若是整张家书,全都是教育儿子待人谦虚,做事严谨;不气馁,不骄傲;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的话未免有些冷淡。这是家书,面对学有所成的儿子,除了感到自豪,不应该还有一点寂寞吗?毕竟……那是从小养大的儿子啊!《傅雷家书》还成功在那一丝人情味儿。不说全部,大致上寄给傅聪信的日期后,都会有一两句描述家人近况的话。我还记得那一句。

“前几日我连续着发烧,直到近期才有所好转。”“你娘很想念你,何时你能寄一封信过来呢?”

后记:看到书的前言,方知傅聪是在葬礼上赶到的。我仪表堂堂地归来时,你已去了。黑白相片印着你曾经地容颜。因为时差,计划中的正午到来已推移到黄昏迟暮。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一遍遍温习泛黄的纸信,想从墨香殆尽的纸张中看到昔日人。

我给您的回信,远少于您给我的,连关心也是,有时几个月也不会一封,可我却不曾在意。

今日,我终究是慢了一步。

愿天上的亲人,一切安好。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四)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后感、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五)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疲困的眼光从书本的190页上脱离,合上双睑,此时,我的内心波翻浪涌。端起桌角的绿茶,轻泯间无意发现,杯中绿茶折射出一位尽职的为人父亲的形象。

一场道别仪式在1954年谢了幕,傅聪同志出国求学。从此,无尽的思念写在父母的皱纹上。的确,畴昔的笑语,现在已成为回忆,所以,只有让纸张和笔削去天涯对海角的牵挂。

在与儿子分别的这二十几载春秋中,父亲对自己过去的过错进行检讨,对初出茅庐的儿子生活的嘱咐,对儿子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儿子艺术的交流及母亲对儿子的牵肠挂肚,都只有漫天纷飞的家书才足以言尽。父母对儿子来信的盼望,使得没有一次来信让他们感到意外,有的也只是差点若狂的欣喜,甚至信中“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简单通俗的七个字也能让他们对眸而笑,毕竟,他们欲望的极限只停留在“平安”这道坎。

父子二人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父亲以自己资深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而母亲的舐犊之情借风传递到儿子耳畔引起儿子思乡的回应。

家书的文字质朴,如山间潺潺的清泉,碧空舒卷的白云,父爱从家书中与儿子论说艺术,激发儿子的感情,训练儿子的文笔与思想,要他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从中体现出来,目的就是希望儿子能成长,报效祖国。终于,儿子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思想上也成熟了许多,也只有懂事的孩子才懂得将家书收藏起来,然而,在儿子终于有所成就的时候,傅雷却还来不及享福清闲,就摆脱了黑暗的束缚,到天堂享福去了。

迂阔的草原上,一只风筝起飞了,他在天空自由地翱翔,但是,他累的时候,不能放弃,他飞高的时候,不能骄傲,他掉下来的时候不能颓废,他成功的时候还得执著追求……因为他的线被牵在一个人的手中。

确实,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父与子读后感篇10

《傅雷家书》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心得感悟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1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2不得不说,《傅雷家书》无疑是一部极亲切、极写实的作品,无论是作为一名读者,还是对当时的傅雷一家来说,很享受其中的温馨。

品读完全部的家书,无论对谁来说,傅先生是一位十分负责,有自省能力的父亲。信中细腻入微、诚心诚意的文笔,无不充满着对孩子的爱。从开始的致歉,到后来的嘘寒问暖,他随着孩子的长大,自己也不断的改变着,这是十分难得的。你很难在一位不惑之年的老者笔下看到这些。也许是失去了,才最终大彻大悟,体验过放手,才真正的放手。

父亲在自省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了尊重。孩子远走高飞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但我们从信中却见不到任何约束,更多的是建议,更像一位朋友,这点也无不令我佩服。在这位父亲的信中,有一句令人难以忘怀,他说,人是感情动物,展示了父亲感性的一面,人就是这样的,生而为人,我们为作文/什么特殊于其他生物?就在于我们有更多的情感。无论痛苦、快乐,这都是我们一份难能可贵的经历。为什么总那么理性呢?享受这些独特的情感,将人生变得多彩些,才不负此生!

在这些信中,看的是父亲,也不少见母亲的笔影。在文中,我发现母亲对于一些事,往往更为理性,她在文中说过:“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因为有父亲的感性,有母亲的理性才能造就出在这个社会上,能够立足,亦能享受生活的人。这也就是父母能带给孩子的引导与爱了。在一封封的信中,我们不乏能看出父母的关心,往往很多封的信,才能换得孩子的一件,可能是父母写多了,或是孩子写少了。

但无论如何,我很欣赏傅先生说的一句,“不能用忙字推托。”还是回到上文,人生中分秒都是一种享受,我们不要只在乎自己的快感,世上的人情事故还有很多,别荒废了。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3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浓浓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沉浸在回忆中,把你的一生重新问过一遍,想着你在强保中疾肥胖,又淘气又可爱的童年,顽强而多事的少年,一直到半生不熟的去罗马尼亚出发去参加肖邦比赛为止:童年时所受的严格的家庭教育,少年时代的发奋用功,出国后的辛勤疾苦,今天的些许成绩真像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历历在目,包括了多少心酸和多少欢乐!如今你到了人生的高潮,也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阶段。开始成家立业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傅雷对儿子的爱意,连小时候的支根末节都还记得。是啊,父亲对孩子的爱永远那么伟大,傅雷对儿子博鞋的爱都暗含在书信中了。

有人说,没有父爱,就没有刚毅;没有父爱,就没有宽广。的确,父爱一点也不弱,一点也不渺小。从小到大,父亲都带给我们高大强壮的形象,这种形象延续到了那无形的父爱中的我们。就算有一天父亲不再强壮,它那浓浓的父爱却早已告诉我们:做人要勇就坚强。

父亲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好像对于他来说,我的事永远都是重要的事。有一种幸福叫儿女,有一种温暖叫关怀,有一种亲情叫父爱。这句活说的一点都没有错,父亲对我们的爱可谓之伟大,父亲常以他独有的沉静,诠释着父爱的责任。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深。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我的父亲希望我能快快乐乐的长大,凡事只要努力就好,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我们只要努力过,竭尽所能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太过介怀,只要无愧于心即可。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4在年味飘香的寒假里,同学们有的忘记了学习的紧张,早已放松了心境,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坚持不懈,没有丝毫的怠慢。当我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励志要做一个持之以恒,应对困难不屈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深受感悟的还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充满哲理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的艺术品,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父亲做一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能够间接传布给青年;第三,借通训练你的,不可是文笔,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资态方面。”傅雷经过给儿子不断地写家书并寄给儿子,是想让傅聪明白,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尊严,敢于拼搏,无私奉献,人格卓越的优秀的艺术家。从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对孩子严肃而又真诚。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极想让自我的儿女早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早日成功,早日能获得名气,而不断地给儿女增加负担,正是这一点点的负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务,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期望。而傅雷不是用打骂、不断地给孩子增加负担来培养孩子的,他经过自我不断给孩子写家书来告诫孩子,让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让孩子也成为家长们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长中的榜样,家长们也应虚心学习傅雷的教育方法,而处于青少年的我们也应当做一个人格卓越,德艺俱备,应对困难不屈的人,同时我们也不能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5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