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工作汇报十篇

时间:2023-03-22 01:17:39

出差工作汇报

出差工作汇报篇1

一、目的定位:不仅仅是汇报工作

汇报材料之前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写汇报材料、为什么汇报的问题。汇报目的定位清楚与否,关系重大。汇报不只是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汇报者个人和单位的形象展示。

2008 年,国务院安全生产百日督查活动开展期间,贵阳市修文县递交了一份汇报材料,但材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抄袭之作,与邻县的汇报材料相比,有15 个段落基本一致,只是将其中数据稍作改动。该县因此一度成为舆论集体批判的对象。由此可见,悉心领会和准确把握汇报材料撰写的特殊、重要的目的,才不至于以敷衍、随意的态度对待汇报,认为无非就是那些工作,差不多讲讲就可以了,以致汇报材料草草成文,错漏百出,或是抄袭交卷,最终影响了个人和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从汇报者的角度而言,汇报的目的一般有三个:一是展示个人素质。汇报材料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汇报者的思维水平和政策水平,体现的是个人的全局观念、决策能力。汇报不仅是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汇报者优良工作素质的展示,撰写汇报材料的人要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将二者相统一。二是展现单位亮点。上级来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或者是为了对各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推广,或者是收集下级单位的工作措施、建议,因此,汇报材料应表明单位独特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绩,让听取汇报者感觉耳目一新,而不是人云亦云。三是获得支持认可。有时,上级是来了解完成某些重大性、决策性任务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什么支援,这时,所汇报的主要是工作中所遇见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工作顺利完成。一份好的汇报材料能使上级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产生共鸣,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而认可其解决办法,并给予所需要的支持。

二、角色定位:搞清楚是向谁汇报

所谓角色是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第746 页)。关于角色,有个经典故事:一天,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巴特拌嘴了,阿尔巴特一气之下跑进卧室,紧闭房门。女王叩门。“谁?”“维多利亚。”房门依然紧闭。女王第二次叩响了房门。“谁?”“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这次房门开了。这一故事让我们清楚看到: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角色,角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会使一个人的语言具有一些独特的成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交流。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所用的文章,下级或上级,只是比较概括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中,他们所承担的角色还有差别,而往往是对这些差别的准确区分决定了汇报能否成功。同时,和一般应用文主要是写给人看不同的是,它往往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说给人听的材料,汇报双方的交流是即时完成的,所以,注重汇报中双方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汇报的角色定位需要考虑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搞清楚向谁汇报。汇报是向上级汇报,而在不同的场合下,上级因层级、职务、职责等的差异,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汇报也因此而需要有差别,不能谁来听汇报,都是说一样的话。一般来说,面对主管领导,应多作全局性汇报,而面对副职或部门领导,汇报应主要聚焦于其分管工作;面对上级机关,应多汇报思想、事例等。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应根据领导在具体场合中所担负的不同角色而及时调整汇报内容。

如有时主管领导有临时任务,委派副职代为听取汇报,这时虽然听汇报的是副职领导,但实际上还是向主管领导汇报,那么,就要注意多讲些全局上的问题。

所以,要搞清是向谁汇报,不能单纯考虑某一方面,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清楚由谁汇报。同样的,因地位、职务、经历、年龄、个性等方面不同,汇报者的角色也存在差异,这使其思维方法、语言风格等也有差异,这样,对同一个问题的汇报,汇报者各有其侧重点和语言表述风格。汇报材料的撰写就应把握这些差异点,既体现汇报者的意图,又符合其独有的语言风格。

三、内容定位:汇报工作应适当“发议论

在明确了目的、角色之后,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汇报内容。上级听取汇报,是为了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掌握下情,从而使决策更科学、更有针对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工作。因此,汇报材料所提供的情况就应在全面准确反映事实的同时,又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有思想。这样,汇报才能吸引领导,从而有效达到汇报目的

(一)用事实说话

汇报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用真实准确的事实和客观的评价说话,以事明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汇报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工作情况,为上级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用事实说话,首先是汇报言之有物,不是华而不实。有些人汇报时,为了不出岔子,汇报材料通篇都是说大话、空话、套话,没有具体数据、事例、分析,或者有些为了使汇报显得有水平,生搬硬凑出一些四六句,语言是漂亮了,但就是让人听了不知要表达什么意思,难以引起共鸣。一般领导考虑的都是全局性问题,对局部性的具体问题不一定了解详细,汇报时对领导希望了解的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者是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结果和涉及人员、单位等都应该了解清楚,在撰写材料时,才可能选用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使写出来的汇报材料有血有肉、吸引人眼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体现在汇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真实准确的。提出的问题、列出的现象、谈到的成绩,都应是客观存在、真实可信的,尤其是文中涉及的有关突出成绩和薄弱环节的数据、事例、评价等,不能有丝毫差错。汇报既不刻意回避问题,也不故意拔高成绩。如果内容有偏差或者失真,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客观、辩证地掌握各项情况,并对其作定性定量尤其是定量的科学分析,不走极端,也不搞绝对化,不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虚构事实。这样才能让上级领导机关了解现象、问题的性质、意义,以便区别对待

(二)凸显重点

用事实说话,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只要相关的就写进汇报材料。还需要对事实进行筛选,尤其在汇报的内容比较多或者是作全面工作汇报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否则一份让人难以把握其核心的面面俱到的汇报材料很难引起领导的兴趣。

汇报重点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怎样摸清哪些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呢?一般而言,上级机关会预先下通知,明确汇报范围、问题和听取汇报的意图、要求,在撰写汇报材料之前,应认真领悟上级通知精神。如果没有相关通知,就应及时咨询上级工作组成员、联络友邻单位打探,明确上级的关注点,从而准确清晰地确定上级领导机关想听取哪方面内容,撰写材料时,即可围绕上级需要汇报,使汇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更为丰富。如果不清楚上级关注点,只按汇报者的个人主观意愿来写,则极有可能上级想听的没写,所写的都是上级不想听的,以致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二是内涵最丰富、最深厚的内容。所谓内涵最丰富、最深厚,是指对汇报主体而言,这部分内容是汇报者最有事实可佐、有成绩可证、有经验可总结的内容。这一内容有时可能就是领导最关注的内容,有时可能不一致,不一致时这部分内容也可考虑作为汇报的重点,因为这往往也是一个单位、部门最容易汇报出彩、能给人以启发的内容,把这部分情况汇报清楚、成绩汇报充分,也可能抓住领导心理,使之愿听想听。

(三)挖掘特色

汇报有重点但没有个性、特色,也很难引起领导的兴趣。要给上级领导留下较深的印象,汇报时还应将本单位、本部门有特色的内容,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反映出来。

尤其在多个单位同时汇报而重点可能一致时,更应注意汇报出特色,以使听汇报者能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受到一些启发。

特色主要体现在新,即撰写汇报材料时,善于从共性、常规的工作中,充分挖掘出其他单位所没有的创新做法、优势制度、鲜活经验、闪亮成绩等,并说清说细,展现其与众不同的效果,或者能从独特的角度阐述议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并透彻分析,能创新性地回答领导关注的问题,力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四)提炼思想

一份好的汇报材料,不但要有事实、有重点、有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能从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升华出较有深度的规律或是能给人以启发的经验。正如所说,汇报工作应适当“发议论”,“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没有思想的汇报,质量肯定不高。

汇报材料的思想性,体现在对材料的分析、总结上。既综合各项情况又深入探讨道理,不仅罗列现象更揭示规律,能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抓住事物本质,对相关做法、经验提炼出理性认识,不大而化之,不发空泛议论,不为了显得有思想而刻意凑出“四六句”。所谓“不以辞害意”,写作是立意要紧,汇报则思想要紧。词语堆砌空虚,只会让人如坠云雾,听之不得要领。

汇报材料的思想性还体现在其正确性上。汇报的思想观点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与军队的各项法规制度和上级的命令指示精神,即政治上不能出错。汇报者往往代表某个单位、某级组织,其言行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汇报的任何思想都要与政策、法规、指示精神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的思想问题,更应谨慎看待,应尽量避而不谈或者慎之又慎地提出看法,以免出现偏差而导致不良影响。

四、形式定位:尽量运用口语化、质朴的语言

(一)合理结构

因汇报多数时候是说给人听的,人在瞬间能听清、记住并理解的东西有限,再加上汇报时间一般也有规定,所以,汇报材料需要有清晰的层次、合理的结构,汇报什么不汇报什么,哪些具体、详细汇报,哪些寥寥数语说明……这些问题解决好,汇报才能吸引领导关注。

合理结构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线条单一。汇报材料应有一条主线贯穿各部分内容,使主题鲜明集中、结构严谨清晰。同时,一部分只说一项内容,不宜多项内容、多条线索同时展开;同一项内容如果分为几个方面,宜进行归纳梳理,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个内容没讲完,又跳到了另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写了几句之后,又跳回前一个内容。这样,势必使听汇报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汇报了一些什么内容。

二是详略得当。汇报材料的结构一般按照工作开展情况、做法经验、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今后的打算等几部分内容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汇报材料都需要写全这些内容,也不是这几部分着墨多少都一致,一般而言,重点、特色内容或是上级不了解又特别关注的先说、具体说,向直接上级汇报也应尽量具体说,而共性的、常规性的内容或是上级已经清楚的则后说、概括讲,向高级领导机关汇报多半也应概括讲。另外不一定先写措施,再写成绩,也可以先摆出成绩,再言明措施,这样既突出展示了汇报单位的形象,又有助于增加上级听汇报的兴趣。

三是过渡自然。对于说给人听的汇报材料而言,这点非常重要。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或由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时,应有适当的过渡词、过渡句乃至过渡段作自然过渡,以使汇报材料结构逻辑性严密,又保证听汇报者思路跟得上。

(二)精炼语言

精心锤炼语言,选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汇报,汇报才能成功。

首先是谦恭的语言。汇报是向上级汇报,汇报基调是“下对上”。这一表述基调决定了汇报语言必须谦恭,这不仅仅表现了对上级的尊重,更体现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其次应是准确的语言。汇报材料的遣词造句应恰当达意、合乎规范和事理,不能含糊不清或是有歧义。应适当使用修饰和限制词,正确运用模糊语言,尽量少用“某种程度”、“一定范围”、“部分”等词语,绝对不用“大概”、“据说”、“有人反映”或“太”、“非常”、“好极了”等词语,也不宜使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谈成绩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夸大其词;说缺点则实实在在,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防止汇报不客观而说过头话,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出差工作汇报篇2

一、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汇算清缴是指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终结后,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行计算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在确定了纳税人当年所须缴纳的所得税额后,填写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向税务部门办理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的行为。通俗地说,所得税汇算清缴就是要将企业一年来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的地方,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用适用税率计算得出年度应纳税额,与年度内已预缴税额相比较后的差额,确定应补或应退税款,并在税法规定的申报期内向税务机关提交会计决算报表和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办理结清税款手续。

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的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来说,涉及到整理纳税调整事项;办理特殊事项鉴证;到税务机关备案、审批;纳税年报的申报等等许多复杂的环节。

首先,梳理纳税调整事项。各企业应了解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及当年税务机关下发的所得税汇算清缴通知,梳理出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事项,判断分析是时间性差异,还是永久性差异。对一些大型企业来说,财务机构人员较多,核算分工明细,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收会计要与各岗位会计保持良好沟通,全员动员,分工合作,做好所有纳税调整事项的台帐。所得税虽然是年度终了才汇算清缴,但企业领导层应要求相关人员对平时所做的需调整的特殊事项进行登记,并定期做好汇总与整理工作,以此作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依据,让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并避免出现偷税、漏税及逃税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做好相关事项的鉴证、备案、审批工作。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有些事项需要取得税务师事务所等相关部门的鉴证,如:非正常财产损失,使用年限未达到规定的折旧年限而提前报废固定资产等等,要求企业将需要鉴证事项的相关资料,按当地税务部门的要求,提交至专业部门进行鉴证。按照汇算清缴要求,对需要到税务部门备案的事项要及时备案,如:财产损失。对需要税务部门审批的事项,特别是一些税收优惠的落实,如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研发费加计扣除,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购置节能环保安全设备按投资额10%抵扣所得税额等,按要求送审,以保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时,要在汇算清缴结束前,企业应取得鉴证、审批意见,防范税收稽查风险。最后,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报表报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的规定,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对纳税调整后的企业所得税年报及时上报给税务机关,对税务机关指出的问题所在及时进行沟通解释或整改,保证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合法合规,规避税收风险。

三、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后续管理

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完成了汇算清缴工作后,还需要对已做纳税调整的时间性差异等事项进行跟踪管理。对时间性差异要进做账务处理,记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是建立时间性差异纳税调整事项的台帐。主要登记纳税调整的时间,年度内的增减变化及期末留存的递延资产和递延负债。这样有利于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年度衔接,而且有了台账,即使税务会计换岗、离岗,也不会遗漏调整事项,可以有效规避税收稽查风险。

二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纳税调增事项,如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费用化,在发生当年做了纳税调增,次年起,即使没有处置这些资产,按税法规定,计提的减值、费用化的固定资产仍旧可以按折旧年限计提税务折旧,逐年做纳税调减。

出差工作汇报篇3

【关键词】外汇 国际收支 统计 银行

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漏报现象时有发生,尤其跨境人民币结算漏报隐患较大且核查难度较高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增加。目前,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依托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但由于该系统没有提供有效的跨境资金筛选、识别功能,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系统)接口程序无法直接在其系统中抓取相关信息,只能通过银行工作人员事后手工录入报送。另外国际收支申报信息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无法与大小额支付系统中跨境人民币数据实现交换,这就造成了三个系统各自独立的局面,使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错报漏报风险增大。加之大小额支付系统基本不支持形成独立的跨境人民币会计科目明细或相关报表,使外汇局现场核查难度也大大增加。

(二)申报主体申报意识不强,申报内容准确性不高

申报意识包括主动申报意识、诚信意识和合规意识。申报意识不仅仅是要求申报主体对申报事宜知晓,更要求申报主体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申报。电子单据和网上申报对申报主体的申报意识要求更高、更重要。特别是直接申报的数据质量,更加依赖于申报主体的申报意识,而在实际申报中,有的申报主体为了通过系统效验,或事后能通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业务监测,往往简化数据报送,并不关心申报数据是否真实、准确,从而影响到数据的独立性和准确性。

(三)基层银行外汇工作人员培训不到位、轮岗频繁影响统计数据申报质量

据了解,大部分银行其上级行很少举办外汇业务专业培训,银行办理业务主要靠外汇局培训指导和自己摸索,由于各银行外汇业务系统不尽相同,仅靠外汇局培训是不能满足银行的业务需要,而靠银行外汇业务人员自学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受内控制度的制约及商业银行自身性质的影响,银行对外汇业务岗位人员的轮换相对频繁,有的刚刚熟悉业务就被调换到其它岗位,有的经草草培训即可上岗。因此导致统计数据的申报质量大大降低。

(四)基层外汇局主体核查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基层外汇局的主体核查工作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缺乏实际核查经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而且核查工作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统计原理及信息化技术。另外随着视频培训的推广和新系统的不断开发,不同省、市、地区检查人员现场交流的机会减少,部分地区外汇业务量及种类也有限,对新系统的实际操作及灵活运用掌握不全面,因此新开发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功能虽强大但对核查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不能充分利用。以上因素影响了国际收支核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相关措施

(一)推进国际收支统计法制化,完善RCPMIS系统并加强各个系统数据之间的交叉比对

一方面推进国际收支统计法制建设,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义务上升到法律高度,明确划分金融机构和申报主体的职责和应承担的义务,避免相互推卸责任,严格禁止银行代申报,从源头上解决存在的申报问题。另一方面继续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数据的采集方式,尽量避免人工采集,建议参照国际收支申报信息系统从后台直接抓取的方式。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三大系统定期核对制度,增强各个系统数据的比对功能,进一步丰富非现场核查手段,提升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减少错报、漏报现象。

(二)加大宣传、创新思路,提高申报主体的申报意识

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包括电台、电视台、报纸、书刊)和电子载体(如多媒体、网络),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宣传,加强国际收支申报的诚信建设,使申报主体知悉如实申报是其法定义务,提高申报主体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同时创新思路,通过探索对申报行为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申报主体的申报意识。对于申报主体,探索将申报行为的诚信记录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黑名单加以披露;金融机构方面,探索进一步完善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制度,在差错笔数的基础上引入差错金额和差错率等要素,加大考核结果对银行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加强外汇执法力度,督促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履行统计义务,提高数据申报质量

随着国际收支交易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的推进,银行在统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各行对外汇业务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业务人员经常轮岗,长期固定从事申报工作的人员较少,差错风险较大。为切实减少数据差错,应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大对银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的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督促银行按照“展业三原则”即“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的原则,从源头上提升数据的内在真实性与准确性,保证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

(四)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相关配套制度并进一步开发非现场核查软件

建议尽快出台配套的业务指南、操作手册等,更新相关工具书和案例汇编,更好地指导基层外汇局开展具体工作,也有利于申报主体进行准确申报以减少差错。另外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提升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外汇局和银行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开发银行版和外汇局版核查软件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软件设计与运用上,注重优化软件的核查功能,不断丰富核查内容,完善设置规则,能够有效甄别、筛查出错误信息,提高软件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文鹏.国际收支申报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 《吉林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出差工作汇报篇4

关键词:经常项目;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套利

2011年以来,本外币利差日益扩大,人民币预期升值不断增强,我国外汇资金仍处于流入态势,其中不免夹杂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境内。在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开放而资本项目部分管制的背景下,经常项目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压力日益增大,且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经常项目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出现了新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角度,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异常跨境资金的特点和影响

异常跨境资金是指超过正常贸易和投资范围,带有投机性质或者虽无明显投机性质但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资金,具有逐利性、隐蔽性和违法性的特点。异常跨境资金不仅包括了具有明显逐利性、短期性的热钱,还包括了部分以避税或发展集团公司等为目的的超出正常收支范围的跨境资金。

异常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很有可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一)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异常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将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增大,同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大大增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和公开市场回购调控的压力,对货币政策形成了倒逼机制,明显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异常跨境资金进入境内后通过各种方式结汇成人民币,并投资国内的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且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

(三)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较好且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不变的背景下,异常跨境资金大量流入境内,而一旦经济形势发生转变或稍有转变的趋势,极有可能导致大量资金集中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严重经济后果。

二、经常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

(一)利用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差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由于国内资金日趋紧张、国内外利差不断扩大,且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借用贸易信贷等渠道,利用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差异变相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1.通过进口少付汇或进口不付汇将异常跨境资金以实物形式滞留境内,待获取人民币升值或其他收益后,再以进口退汇或其他方式将资金汇出。例如,湖南A公司2010年至2012年2月从澳洲陆续进口废塑料,报关金额为550万美元,但对外付汇仅21万美元。两年来A公司共实现进口少付汇529万美元,变相获得境外资金529万美元。

2.假借贸易信贷以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在国内外利差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延期付款将外汇资金滞留境内或通过预收货款尽快实现外汇资金流入,以获取利差和汇率差,降低财务成本。例如湖南B公司惯用的结算方式是货到付款,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B公司与外商协商,将结算方式更改为延期付汇,以实现将资金滞留境内,赚取利率差和汇差后再对外付汇。

3.通过对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融资产品和不同付汇期限的组合设计,尽可能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主要渠道有90天以上的信用证和海外代付的组合、远期信用证与进口押汇、人民币质押贷款的组合等。例如湖南C公司2011年与对方约定结算方式是90天信用证付汇,信用证到期后再办理海外代付,使融资期限累计能够达到半年至1年,远远超过单项融资产品的融资期限,实现了迟付汇8.3亿美元,获得了人民币升值和资金滞留境内运作的双重收益。

(二)利用跨境关联交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由于跨境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审核较难,且暂时无相关法规文件对其进行约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入,实现套取汇率变动收益和跨境套息的目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 通过定价转移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企业有可能通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等方式使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这种交易多发生在加工贸易项下,交易双方多为境内外关联公司。通过进口低报,企业可获得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及逃避关税的双重收益;通过出口高报,企业可实现异常资金隐蔽地流入及提高出口退税。

2.关联企业利用预收货款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跨境关联企业大量利用关联公司的操作便利,先以预收货款名义将境外资金低成本融资引入,在融资快到期时,再与境外关联公司拟订退汇协议,将融资款项退给境外关联公司,以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和赚取境内外利差收入。例如,湖南D公司在2010年12月以贸易项下预收货款名义从其境外关联公司获得1.3亿美元的外汇资金,在2011年12月又以终止合同名义申请全额退汇给境外关联公司。经调查,D公司所收预收货款仅有27.2%用于生产经营,余72.8%用于偿还境内贷款。据测算,D公司上述操作可以节省约336万美元融资成本,同时可赚取汇率差6900万人民币。

(三)通过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由于外汇局对境内交货境外收汇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外汇指定银行只是进行表面上的单证审核,企业可通过该渠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例如,湖南省内E公司与境外F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约定货物由E公司直接交付给F公司指定的东莞G公司(据F公司称,东莞G公司为其在内地的加工厂),由G公司加工后报关出口至境外F公司,货款则由F公司支付给E公司。E公司通过“境内交货境外收汇”方式完成出口收汇。由于出口方E公司将货物直接交付境内G公司,没有通过海关报关出口,出口收汇监管系统没有相应出口数据,实际出口金额难以确定。货款从境外收回后,外汇指定银行仅根据企业提供的合同等商业凭证予以结汇,只能作表面真实性审核。同时,由于G公司将加工好的货物出口至境外,又可以利用该出口报关单进行重复收汇。

(四)假借转口贸易或转卖业务使异常跨境资金合法流入。由于转口贸易和转卖业务的货物进出均在境外或特殊经济区域,无法实现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贸易外汇监管只能从进出口合同、发票等商业单证实施单证审核,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因此利用转口贸易和转卖业务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较其它方式更为隐蔽,其主要方式有关联企业之间虚构贸易合同、人为调节交易价格等。

(五)通过境外承包工程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由于境外承包工程在收汇结汇环节,仅靠表面上的合同等单证审核就可以为企业办理结汇,难以鉴别业务的真实贸易背景,为违规资金流入提供了通道。如湖南H公司2011年共收到的从境外承包工程收入272.23万美元,外汇指定银行仅凭一个境外承包工程合同就能办理结汇手续,无法判断其真实性。

(六)通过“违约赔偿”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不少企业以“违约赔偿”的名义实现大额资金的流入。此类交易性质表现在非贸易项下,但是实际背景与货物贸易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货物贸易基础上衍生的损失赔偿。由于目前对此类交易没有明确的规定,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审核了企业的合同、发票等商业凭证后为企业办理结汇,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履行了真实性审核义务。例如湖南省I公司2010年底与外商签订合同进口棉花,因签订合同后国际棉花大幅涨价,由2010年的90美分/磅涨至2011年3月份的240美分/磅,外商无法执行已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执行违约赔偿。I公司因此获得450万美元的赔偿款。

三、存在的管理难点

(一)强化监管与促进便利化之间的矛盾。为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强化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管理,外汇局可以通过制定更为严密的真实性审核制度来实现。例如,为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外汇局加强了对转口贸易的外汇管理,规定转口贸易项下的外汇收入应先入企业待核查账户,且必须在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转口贸易对外支付后方可结汇或划转;此外,转口贸易收入结汇或划转金额超过了相应支出金额的20%,企业应到外汇局进行申请,这样有效降低了企业利用转口贸易渠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大多数正常交易主体的经营成本,降低其业务运转效率,与便利化原则相矛盾。

(二)现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涉及多个管理环节,适用多套管理制度,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监管空白。例如,外汇局对于跨境关联交易没有明确的界定,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难以形成对不正当跨境关联交易的威慑和管理作用。此外,在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方面,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收结汇环节的审核仍然停留在单证审核上。

同时,由于各管理环节和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导致出现了部分监管空白。例如,在具体的贸易行为中,贸易信贷应与企业的整体贸易收支行为相结合加以分析;但是在具体管理中,贸易信贷登记在资本项目处管理范畴,独立于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管理体系之外,容易导致监管不到位。

(三)现有系统分析监测功能薄弱。目前,外汇局虽有多个业务系统,但各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没有建立一定的关联关系,且尚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监测、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某些外汇业务仍未实现全口径采集和监测,例如对于贸易融资的统计,主要依靠外汇指定银行报送报表,人工汇总、比对、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且准确度有待考察。

四、建议对策

(一)完善相关政策规定。一是建议根据服务贸易不同类型交易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强化交易真实性和一致性的管理,细化违约赔偿、转口贸易等外汇收支的相关操作规程,明确需要提交的单证。二是完善服务贸易项下收结汇管理规定。可借鉴贸易项下联网核查的成功经验,针对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办理服务贸易项下出口的收汇时,依据主管部门的批复或者海关出具的服务贸易出口证明办理相应的收汇手续。三是完善对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关联交易等的管理规定。例如,根据不同类型跨境关联交易的特点,完善对不正当跨境关联交易的具体监管措施。

(二)建立高效的外汇非现场监测平台,强化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预警。建议继续完善外汇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汇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非现场监测平台,全面统计监测外汇资金来源、流向以及流量。同时,建立预警指标,重点关注关联交易、退赔外汇以及贸易融资等业务,发挥非现场监测平台对异常外汇收支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当前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特点及对策,吴振宏,经济师,2011年第9期

出差工作汇报篇5

根据《xx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资金核实暂行规定》及资产清查工作的有关制度、政策,我单位已经按时完成资产清查的主体工作,(并经xxx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如经过审计写,否则不写),现将有关资产清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产清查基本情况

(一)工作基准日

本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是**年7月31日

(二)工作起止日期

本单位于**年x月x日至**年x月x日期间进行了资产清查工作

(三)本单位资产清查范围

列入资产清查工作范围的xx单位所属单位的户数、单位名称及单位性质:

(四)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具体实施情况

应包括以下方面

1.资产清查的组织工作

2、资产清查工作程序等内容

3、其他工作情况

二、资产清查工作结果

(一)资产清查结果

应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对本单位**年7月31日会计报表及资产损溢情况的清查,本单位的汇总资产清查数为x元,汇总负债清查数x元,汇总净资产清查数为x元,**年1—7月汇总收入清查数为x元。

(二)单位清查出的会计差错调整情况

应包括以下内容:截止**年7月31日,本单位账面汇总资产总额为x元,此次资产清查中发现会计差错影响汇总资产总额减少(增加)x元,调整后汇总资产总额的资产清查基准数为x元。具体情况为:

(三)单位清查出的资产损溢及资金挂账情况

应包括以下内容:截止**年7月31日,本单位汇总资产总额的基准数为x元,此次资产清查中共清查出汇总资产损失(收益)xxx元,清查出的汇总资产损失占汇总资产总额的基准数x%。汇总资产损失(收益)主要包括流动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固定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对外投资(有价证券)损失(收益)xxx元、无形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其他资产损失及资金挂账等xxx元;具体情况为:

(四)单位申报处理的资产损溢

应包括以下内容:截止**年7月31日,本单位在此次资产清查中共申报处理汇总资产损失(收益)xxx元,申报处理的汇总资产损失(收益)占汇总资产总额的基准数x%。

本次资产清查,本单位申报汇总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其中流动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固定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对外投资损失(收益)xxx元,无形资产损失(收益)xxx元,其他资产损失(收益)xxx元。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确认的资产损失(收益)——如有写,否则不写

应包括以下内容:

经审计,由x会计师事务所确认本单位申报的清查出的汇总资产损失(收益)共计xxx元。具体为:

三、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的资产和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有关改进措施

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存在的资产管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二)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出差工作汇报篇6

【关键词】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一、外贸顺差产生原因及其平衡措施

过多的贸易顺差虽然积累了财富,增加了外汇储备,但是对国家经济发展隐藏了负面影响和风险危机。巨额顺差一方面体现了本国经济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国经济发展对外部的依赖性。而且因持续顺差使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

(一)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使国际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分工更显专业化,各国分别选择了自己发展经济的模式和取向。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端科技产业及金融衍生产品,而把以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尤其是对资源环境依存度高、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产业有意识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适逢其时地承担了此类利润低、贸易量大的加工制造业,因此成为了具有超常顺差的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因为我国在巨额贸易中得到的利润份额太低。

(2)由于我国跃居世界贸易大国地位,许多传统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及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和成本优势产品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组成,形成了某些消费大国的依赖,推动出口额的持续增长。

(3)我国是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2/3,促成我国顺差的形成。由于外资企业在我国的销售量大幅增长,部分取代了国外进口,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又严格限制先进技术、高端产品向中国出口,因此相对地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4)为达到转移资金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伪报进口额的现象。该现象不真实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额,使我国贸易顺差额中,隐藏着非正常贸易资金的转入。

2.主观原因

(1)经过30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逐步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建立起与国际市场需求接轨的产业链及协作体系,所以占有了相当规模的贸易量。顺差的快速增长是我国这几年来产业发展、贸易结构变化的必然体现。

(2)我国仍是劳动力较低廉的国家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成本只及发达国家的20%~30%。这是形成出口商品成本低廉的主要原因,由此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

(3)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组成,而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因此必然存在顺差。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如从东盟及一些亚洲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经过加工组装,再向欧美出口。我国逐渐成为某些亚洲国家向欧美国家出口的转接国,这也是形成外贸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措施

国际上公认一个国家的贸易差额一般不高于当年贸易总额的10%,可认为对外贸易处于平衡状态。应该说我国从2006年以来,通过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使外贸平衡状态处于国际公认的水平,但是我国仍制定了有关促进对外贸易平衡的政策和措施,正在有效地运作。

1.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外贸商品结构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经常项目中的货物分项,起到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资本项目也起着重要作用。要调整经常项目的顺差,首先在于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如降低和取消出口退税;企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及资源方面的保护治理费用;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劳动工资及福利在成本中的比重;以成本为杠杆,淘汰和压缩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产品。

2.扩大进口是解决贸易平衡的关键

在国家进出口平衡政策指引下扩大进口,满足内需,尤其应进口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需要的基础原材料、高科技产品、现代化技术装备、储备战略性物资,如原油及铁矿砂等,以促成进口额的增长。

二、优化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效应

外汇储备构成形式是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际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及国债等。目前我国以及世界多数国家的外汇组成主要是美元资产,其次是欧元、日元及英镑等,具体形式是以美国国债和机构证券为主,之所以如此构成,其原因是美元是公认的国际货币和支付手段,以及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一)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1.国际收支持续形成双顺差

国际收支在我国形成双顺差是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和直接原因。对外贸易经常项目中的货物分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使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从而带动了跨国投资产业如加工贸易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进口贸易空前扩张。另一个事实是人民币汇率长期处于低估状态,显然降低了出口产品成本,提升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所以形成了经常贸易项目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加上政策上的倾斜,使外部投资大量涌入,直接推动了外汇储备的攀升。外资企业主要以出口为导向,在资本项目方面除了本身的顺差外,又促成了经常项目的顺差,所以形成了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态势,因此可认为双顺差是造成我国超常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

2.非正常国际资金虚增外汇储备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出现了全球性的货币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发行货币是对应需求的增长,缺少了物质产品的支持,这种虚拟经济增长与物质产出增长的差距表现为贸易逆差扩大和赤字增加。出现巨大贸易逆差的发达国家,他们的货币增长则是对应具有贸易顺差的中国。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在增加相应的货币发行,在这种状态下必然放大了世界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流动现象,积累成“国际热钱”不断流入中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由于世界普遍预期人民币的升值,所以大量投机性的游资也混入中国,同其他“热钱”一样,虚增了中国的外汇储备。

(二)超常外汇储备的负面效应

1.增加了储备成本

超常外汇储备体现了原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本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投向了流动性较高、回报率较低的美国债券,反过来又以高成本引进外资和借入外债。更难以排除在大量的外资中,相当部分会以多种方式沉积或转移成外汇储备积累,因此产生了高额机会成本。

2.滋生了储备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构成形式多表现为美元,约为65%左右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当前美元的贬值已成为必然,若美元持续贬值,或美国金融发生巨大震荡,必然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巨大的账面损失,将会承受难以规避的经济风险。

3.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外汇储备增加,改变了货币供应,由于外汇占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将会推动货币的投放,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4.不利于经济增长转型

外汇超常增长最早是源于鼓励出口、招商和引资的政策因素,并且是建立在廉价劳动、抑制消费、耗费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是以压低成本出口资源型产品换取的,长期坚持这种出口模式将会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优化外汇储备效应的措施

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源头是对外贸易。外汇储备效益的发挥,除了如前所述的改善对外贸易方式及结构外,还要调整外汇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措施。

1.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外贸商品结构

本文前面已述及,不再重复。

2.加强外汇管理政策制度的导引

纠正人们对外汇储备基本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误区,避免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和低效应储备,进行外汇形成机制改革。

3.提高外汇储备利用率

让高额外汇储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将外汇储备投资于西部开发、自然资源、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及恢复改造、国家的基础设施及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其次用于扩大进口,向国外购买战略储备物资、高科技工艺技术及其产品设备。除此之外,可用于境外投资项目,使沉睡的资金“活”起来,创造更大的财富。

4.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改变单一的美元资产使其多样化,可以避免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增强了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于美元贬值所形成的外汇储备贬值。

5.分散外汇储备高度集中现象

给予企业和个人进入外汇市场的待遇,可分散外汇储备对国家的压力,并可支援和扶持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创业。有条件时还可以发展和授予个人和境外机构进行外汇经营权,为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做出贡献。这种多渠道和多形式的转移国家外汇储备方式,被业界人士称作“藏汇于民”政策。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改革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1.人民币汇率尚不能真正反映外汇市场汇率

一方面,由于外汇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扩大参与主体,交易品种多有局限,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并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且有较高流动性的外汇市场,所以要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外汇市场交易的品种,并健全交易方式和规则,以充分反映外汇的真实供需状况,形成接近公允值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结售汇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外汇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管制,加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致使人民币汇率很大程度体现了政府意志,限制了真正市场汇率的形成的这种状况必须改进。

2.人民币汇率调整尚无可靠的依据

由于资本项目的外汇受到严格管制,只能依靠贸易项目决定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所以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依据。由于该理论的局限性,很难达到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及实用性。另外当前外汇市场尚处于单薄态势,交易很不充分,局限于经常项目中的货物贸易的外汇供求,由于供求变化及信息滞后等原因,往往导致定价银行难以得出准确判断,会掺杂入经验估计和黑市数据成分,导致无法制定出准确度高的均衡汇率。所以要建立一个以经常项目外汇交易为主并包涵其他项目,根据市场供需进行加权后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基础,作为决定汇率及浮动量的基准。

3.人民币汇率尚缺乏灵活性与弹性

由于人民币汇率长期窄幅波动,制约了外汇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导致对汇率风险的忽视,使人民币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偏离,拉大了汇率差距。又由于汇率在窄小区间浮动,使人民币对多种外币的汇率变化难以进行有效地调控。为此要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减少中央银行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给予市场交易主体根据信息作出更多反应的机会,使汇率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更要加强中央银行利用法律、政策、经济和行政管理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调控。

4.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基本理论尚待深化

当前在我国学术界不乏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数学估值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统计分析和测算评估,经常应用的经济理论有“贸易条件”和“贸易评价理论”等,数学模型有“经济弹性理论”和“马歇尔――勒纳条件”等,但通过应用这些理论和模型分析测算同一事项的结果有时却与现实相距甚远。笔者考虑:我国涉及经济领域的非规律性因素太多,人为因素掺杂其间,难以选取出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参数值,致使研究结果偏离了现实。就以弹性理论的两个基本数学模型为例,用以评估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和趋势,然后进一步分析贸易顺逆差、汇率升降等因素对贸易效率的影响,不同的样本和参数选取值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能评估出规律性的趋势,难以得出供决策的定量数据。所以建议经济学者们和应用数学专家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期盼提供一个实用性的工具,从理论上指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与深化。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出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及人民币汇率三者彼此间存在因果互动和效应融,是影响和关联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反映对外贸易发展进步的计量工具。更重要的是3个因素既可作为推动发展的杠杆又可形成阻滞发展的刹车带。

笔者认为,应辩证地看待和运用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及人民币汇率的功能,三者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所以要有针对性的优化积极效应,弱化消极效应,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出口产品的创新升级,达到外贸企业的发展进步。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影响对外贸易的关键核心因素之一,所以要在贯彻我国有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框架方针指引下,针对外汇市场供求、一篮子货币基准及汇率的灵活性与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有效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袁志刚.中国贸易顺差真相.新闻晨报,2010(5).

出差工作汇报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决策;审核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153-01

1合并树形结构

集团型企业因股权关系其管理层级比较多,有的集团公司管理层级甚至超过5级。这就需要按照股权投资关系建立树形结构。通常都是母公司本部与下属子公司作为同一级次公司汇总到上一级公司(母公司),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后轧出差额表,或者先编制抵销分录汇总表,过录到差额表里,然后与母公司本部和所属公司汇总生成合并财务报表。依此类推。

2集中会审要求

(1) 封面审核。财务决算报表封面信息量非常大,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机构代码、隶属关系、部门标识、经济规模、经济类型、组织形式、工资、社保、审计标识等。封面代码填报的准确度直接影响财政、国资等部门分析、利用数据,影响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久其”软件提供了枚举字典检查这一功能,方便了用户审核封面信息。用户同时也要重视和加强人工审核工作。

(2) 表完整性检查。通过检查报表完整性,可以发现是否有单位漏填或填报了不需要填报的报表。有时候单户企业出现上述情况,自身不太容易发现问题,但汇总到上一级单位后会发现审核错误。

(3) 期初数核对。根据现行财政和国资部门规定,企业尽量避免调整期初数,调整期初数只能存在于企业出现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情形。通过核对期初数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填报错误以及调整期初数据是否上报说明。

(4) “久其”软件提供了默认公式审核。另外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添加了审核公式,给财务决算报表审核提供了技术保障。

(5) 数据有效性审核。通过横向(纵向)过录查询,可以发现实物量指标(例如工资额、人数、专利等)合理性,对异常数据进行审核。

(6) 树形结构节点检查。可以检查出集团型企业代码填报是否正确以及合并抵销是否正确。

(7) 合并报表综合合理性审核。人工审核汇总或合并报表项目数据,可以检查出是否有异常数据。

(8) 差额表检查。差额表里人员工资等实物量指标不允许存在数据。另外也不应该有不能存在抵消的报表项目,例如货币资金。

(9) 户数核对。通过前后两年户数核对,可以查出当年漏报和新投资设立单位和各种原因减少户数。

3决算审核常见主要问题

本人常年参加集团公司以及财政和国资部门举行的决算会审工作。在审核中主要情况包括:(1)封面代码错误;(2)报表中的“其中”项漏填;(3) 股权多元单位没有按照国有比例分配国有权益;(4) 混淆资产减值转回和转销;(5) 人员及工资决算数据与人力资源部门掌握数据不一致;(6) 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没有区分账龄;(7) 部分单位填报了仅需集团总部填写的报表;(8) 软件操作不熟练,合并节点单位汇总浮动表数据不完整;(9) 部分单位顺应公式填报数据,而这些属于原本错误的公式;(10) 随意更改期初数据;(11) 浮动表只填写数据没有填写单位和项目名称,汇总后仅列示数据。

4部分容易错报的报表项目

(1)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包括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待摊费用,如装修费。

(2) 其他(非)流动资产:按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多缴的所得税重新分类和应付职工薪酬重分类。

(3) 长期应收款:反映融资租赁租出资产业务。反映出租方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租赁款。还有具有融资性质的超过正常信用期(1年)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4)递延所得税资产:如资产减值准备和下游折扣折让。即使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巨额亏损或即将注销无法转回,不能确认。

(5) 递延所得税负债:上游折扣折让已确认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动盈余部分。

(6) 专项应付款:专项资金建设的归集,支出时计入固定资产同时转入资本公积

(7) 所有权受限制资产:抵押、质押、未解除担保、汇票保证金(3个月以上)。

(8) 其他非流动负债:福利精算。

(9)资产减值损失:发生额等于计提减转回。转回是价值回升。转销应收是处置,存货是已销售。

(10) 非货币利:年货、提供住房等。

(11)消化以前年度潜亏挂账:应提未提、应摊未摊、成本高于售价、商票贴现息未作账务处理、提前确认上游折让、推迟确认下游折让、混淆滥用价保与返利、费用挂账、在建工程挂账、预收账款(已销售未开票),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潜盈)等。

出差工作汇报篇8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站工作人员因公出差,节约经费开支,加强作风建设,现结合本站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出差,是指我站工作人员赴市以外的省、市、地区参加公务活动,不包括因公出国。出差按时间长短分为当日往返和需要逗留24小时以上的出差。

第三条我站全体职工干部一切因公出差,包括业务、会务、培训、学习等,均适用于本规定。

第四条我站工作人员因公出差,应当坚持工作需要、严格审批、节约开支、务求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出差审批及差旅费借批、报销程序

第五条建立健全出差审批管理制度,按照出差审批权限办理出差审批手续,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其中中层干部一年内出省最多2次,市卫生局、省卫生厅、省输血协会组织的会议必须全部参加。

第六条出差申报

我站工作人员出差,应当填写《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国内出差审批单》(以下简称《出差审批单》),并明确出差的内容、时间、人数、接待单位等,按照审批权限办理出差审批手续。《出差审批单》一式二份,一份作为在财务部门借款和报销差旅费的依据,一份报办公室留存。

第七条出差审批

(一)站各部门一般职工、部门副职出差1天以内,报部门负责人审批;出差2天或2天以上,经部门负责人核实,报站分管领导审批。部门正职以上干部出差1天,报站分管领导审批;出差2天或2天以上,先经分管领导核实,再报站长审批。

(二)站领导班子出省必须请示市卫生局,经市卫生局同意后方可出差。

第八条因情况特殊无法事先书面报批的,可按出差审批权限先口头向有关领导请示同意,待出差结束后,再补办《出差审批单》。

第九条陪同站领导出差的,由公务活动牵头单位统一填写《出差审批单》,并按照出差审批权限办理出差审批手续;没有牵头单位的,由站办公室按出差审批权限办理。

第十条站各单位将经站领导批准同意后的本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出差信息于每周五报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后报站领导并发送各单位。出差信息包括出差人员、时间、地点、事由等;主要负责同志出差的,须明确一位在此期间主持工作的各部门领导。

第十一条差旅费借批、报销程序

出差人凭核准的《出差申请单》,可向财务部暂支相当数额的差旅费。其预借款额,须经由主管领导初审,呈请站长核准后暂付之,出差完毕,销差后应于三日内填具《差旅费报销单》,结清暂支款项,未于一周内报销者,财务部应将该出差人员预借差旅费在当月工资中先予扣回,待其报支时,再行核付。

第三章交通规定

第十二条市外(300公里以内)出差需自带车辆的,由出差人员填写申请单说明原因,报办公室审批,并由站委派司机驾车;产生费用按100元/百公里标准补贴(私家车享受),过路过桥费用据实报销。

为提高安全性,出差目的地超过300公里的,站不予派车。遇有特殊情况,确需站派车前往的,须经站长或站主要负责人同意。

第十三条站主要负责人、高级职称人员以下人员出差,原则上不得乘用飞机、火车软卧、软座等座,特殊情况或遇紧急事由确须乘坐飞机(经济舱)的,须事前经站长或站主要负责人同意。

第十四条站主要负责人或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省外出差,可以乘坐飞机(经济舱),省内出差原则上不得乘坐,特殊情况或遇紧急事由确须乘坐飞机(经济舱)的,须事前经站长同意。

第十五条乘坐火车从20:00至次日7:00之间,在车上过夜6小时以上的,或连续乘车时间超过12小时的可购硬卧票。

第十六条购买出差车票后,因工作原因取消出差的,应立即退票,退票产生的退票费,出差人员应写出书面说明,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后给予报销。

第四章餐宿标准及补助

第十七条住宿标准

需在出差地逗留24小时以上的干部职工选择住宿地时,住宿费实行实报实销,并设定上限,二人(或三人)同行,同性别的同住一个标准间:一般职工及部门正副职出差,原则上应选择三星级以下酒店,尽量选择快捷酒店;因工作原因,站主要负责人(含高级职称)可以安排单独住宿,原则上不超过三星或四星级酒店,尽量选择快捷酒店。具体标准为一般职工及部门正副职300元/天,站主要负责人(含高级职称)住宿标准为400元/天;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可酌情考虑超过以上标准。

第十八条伙食及出差地交通费、通讯费标准及补助

(一)干部职工出差常规伙食费及出差地市内交通费标准按以下表格核准,若发生招待,则按餐次扣减当天的伙食补助,出差途中以目的地标准给予伙食补助。

(二)出差人员随站车辆出差,不享受市内交通补助,同时交通费不予报销,若夜间随站车辆出差的,20:00以后出发或00:00以后返回的,给予特别夜间补助30元。

(三)出差当日返还的,伙食补助标准为:

1、中午12:00以前返回或中午12:00后出发19:00前返回的,不享受伙食补助和交通补助;

2、19:00-00:00之间往返补助40元;

3、早出晚归的,给予全天伙食补助和交通补助。

(四)出差一天以上:

1、凡中午12:00以前返回的,当天不享受伙食补助;

2、下午18:00前返回的,当天给予伙食补助40元,无交通补助;

3、下午18:00之后返回的,给予全天伙食、交通补助;

4、12:00以前出差20:00以后返回的按全天补助;

5、12:00以后出差20:00以后返回的,只给予晚餐及交通补助;

6、20:00以后出差的,只补助交通补助。

第五章差旅费报销规定

第十九条出差费用报销仅限于规定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际应酬费、电话费、传真费、会务费以及其他与业务有关的费用和站出差政策允许的报销项目。任何个人消费由职工本人承担。

第二十条所有报销费用均应出具合法的发票或收据,除非特殊情况并经批准,杜绝报销白条。

第二十一条干部职工出差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按照站规定的标准乘坐,如需超标准乘坐,事先应征得站长同意批准,事后按报支的有关程序到站长处特批。否则,超标准部分的费用自理。

城市间交通费包括旅程中必须的船车等费,按实际报支。

本站干部职工乘坐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按以下实际票额报销交通费:

(一)乘坐汽车及火车,原则上应出具公路局、铁路局或汽车公司的购票凭证;

(二)乘坐轮船应出具轮船公司的购票凭证或船票存根;

(三)搭乘飞机,凭飞机票存根报销交通费;

(四)搭乘或驾驶公司的交通工具者,凭车辆行使损耗及车辆行使必支费用凭证报销,不得再报支其他交通费。

凡遗失车、船票据者,须写书面说明,经所在部门负责人证明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站长签字特批后,并附上其他发票方可作为报销依据由财务部门审核报销。

第二十二条出差人员食宿、杂费(包括:公交出租车费、手机费)等,按标准核发(住宿费须凭票据报销),超支部分不予报销。

第二十三条外出参加会议、学习及培训费用报销

干部职工到外地参加会议、学习及培训,若主办单位统一安排食宿,以会务费或者学费、培训费名义收取住宿、伙食费用的,出差人员在此期间不予享受伙食补助(出差途中除外),交通费、会务费或者学费、培训费全部报销,报销时将核准的会议通知作为附件。

第二十四条出差期间因公支出的下列费用,准予按实报销:

(一)邮费等费用应以邮电局的收据为凭。凡因公拍发邮电及特别公务,临时雇用劳力、车马等所支出必要费用,经批准,可另列特别费用按实凭证报支;

(二)因公宴客的费用,应以正式统一收据发票为凭;

(三)因公携带的行李运费,应以正式的运费收据为凭。

第二十五条驾驶员补助标准

(一)驾驶员出差,必须由站办公室主任审批;

(二)车辆出差期间发生的外购汽油费、车辆维修费等

,经出差人员证明,办公室备案后,给予报销。

(三)食宿费报销标准

驾驶员按一般职工住宿、伙食费标准报销;

(四)行车补助标准

驾驶员出差(指市区以外),行车补助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驾驶员出差行驶里程由办公室按实际里程核定,超出预算的不予核报;

驾驶员的行车补助标准按照0.1元/公里计算补助。

第六章出差纪律

第二十六条出差期间员工应遵守如下规定:

(一)注意言行举止,展示我站良好形象;

(二)避免与出差目的无关的活动;

(三)出差在外期间应与上级主管保持联系,通报工作进程。如有行程变动,应立即报上级主管批准方可执行;

(四)实行销差和汇报制度,出差人出差回来后要进行销差和汇报。销差采取口头销差方式,汇报要以书面形式简要汇报出差情况。部门干部职工、副职要向部门负责人销差和汇报,部门正职要向分管领导销差和汇报,站班子成员要向站长销差和汇报;

(五)出差任务完成后应及时返回。出差人员中途患病、遇不可抗拒原因或因工作实际需要延误,导致无法在预定期限返回销差,必须延长滞留,出差者需出具申请,经调查确定无误,方可支给出差旅费。出差员工不得任意改变起程日期、出差路线或应私事借故延长出差时间,否则除不予报销旅差费外,并依情节轻重论处。

第七章附则

出差工作汇报篇9

关键词:资本非现场;核查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以国际收支数据为基础进行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必要性分析

一是国际收支数据覆盖面广,有利于全面分析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情况。目前国际收支申报交易编码146项,涉及资本项下交易编码66项,全面覆盖资本项目所有交易,有利于外汇局从整体上判断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做好预警分析。二是国际收支数据结构清晰,有利于外汇局从结构上把握跨境资金流动状况,分析结构性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国际收支申报针对每一类交易,均有相应的国际收支交易编号对应,通过一定的分类统计,外汇局能较为容易对资本项目跨境资金变化进行结构性分析,有利于判断结构性因素对资本项目跨境资金流动影响。三是细分的国际收支数据,有利于外汇局进行主体监测。由于国际收支申报均存在明显申报主体,外汇局可根据不同分类主体数据变化,对相关外汇主体进行非现场监测。

二、以国际收支数据为基础进行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方法探究

(一)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总量核对。可以对流入资本金、股权转让、借入外债、外债偿还等申报数据逐一进行分类筛选,再根据分类汇总金额与相关系统数据某一项下金额汇总核对。例如可将某一时间段申报数据中的外债流入量,与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中某一时间段外债提款登记金额进行总量核对,如发现有差额,再分析差额原因。

(二)数据定向提取核查。对国际收支数据进行全部筛选后,对某项指标进行定向排序核查。如对收(付)款人名称进行排序后,对流入外债收付款人进行筛选,发现收(付)款人为中资机构,则该项申报数据可能出现错误;同时,可以把此类数据从外债流入数据中专门提取出来,对这类数据进行进一步核查。

(三)坚持持续对某些数据或主体重点监测,从某种特殊性中寻找规律。为了提高非现场核查,必须有重点对国际收支申报某些敏感数据或重点行业主体进行连续跟踪,如对某些可疑交易对方名称、收/付款人名称进行重点监测,寻找他的资金走向特点,从中总结规律,提高非现场核查效率。

(四)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推断定性资本非现场核查方向。可通过对核查数据进行常理性推断,判断数据是否异常。如某个行业、某些领域是不可能出现某些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收付数据的,对这类数据我们首先要关注并进行进一步核查。例如国际收支申报数据OSA账户汇入投资资金,疑似资金较多。OSA账户性质决定了跨境资金可在此轻松进出,外汇管制较少,进出外汇资金涵盖贸易项下、资本项下、服务项下等,特点是到账后马上结汇。例如2012年OSA账户流入某企业720.9万美元,在很短的时间内分12次结汇,结汇资金都用于土地租金。经查,改企业资金属于违规资金。

三、以国际收支数据为基础进行非现场核查工作存在的难点

一是数据不准确,影响核查效率。由于国际收支数据非常全面,易附言更是名目繁多,相关主体在申报时容易出现报送错误或报送数据不完整等现象,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准确性还需提高。例如对2012年全辖申报数据进行筛选发现,仅交易编码802023 获得国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本金项下发现申报错误72个,应是境外银行贸易融资款项汇入或海外代付款项,错误申报为国外银行贷款本金。

二是系统之间数据相容性差,不利于非现场核查。由于交易附言的复杂多样,要想数据之间直接匹配存在难度,数据之间匹配还必须依靠人工筛选匹配,例如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外债类型分为11个,而国际收支申报编码关于外债项下交易编码有13项,作为企业及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收支申报时进行准确分类存在难度。虽然外债项下交易编码有13项,但企业及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时往往只选择其中几项简单申报,数据无法真正相容。

三是非现场核查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优待提高。目前,外汇局尚未出台专门的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制度,只有部分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台了一定的内部规定,其规定内容往往不够全面,对执行制度执行的约束力不强,导致相关非现场核查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同时,目前外汇局人员较少,加之人员素质、特别是县支局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外汇局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工作往往深度不够,成效不明显。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效非现场核查制度,提升非现场核查效能。一是建立有效的非现场核查制度。建议根据外汇局人员配置、业务种类,建立有效的非现场核查制度,对核查频率、核查金额等进行强制性规定,切实做好非现场核查工作。二是加强内部检查与指导。可通过内部审计、业务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外汇局资本项目非现场监测工作的督导,通过一定的奖惩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外汇局非现场核查能力。三是加大对违规主体处罚力度,增强非现场核查效能。通过加强资本非现场核查,主动发现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线索,通过处罚等方式对违规主体进行惩戒,鞭策银行更好履行监管职责,督促企业更好地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提升非现场核查效能。

(二)提高国际收支和资本数据质量,提升非现场核查效率。建立疑问数据移交机制,定时移交资本非现场核查信息。如在资本非现场数据核查中发现的国际收支申报差错疑问数据,及时与国际收支部门和相关岗位沟通并移交,通知银行和企业修改。通过数据之间的相互核对,国际收支申报和资本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加强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终达到提升非现场核查效率的目的。

(三)增强系统间的兼容性,提高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深度。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结售汇统计系统、个人结售汇统计系统、货物贸易监测系统、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外汇账号系统都处于外汇应用服务平台,可以说数据相容性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主体数据筛选功能均不完善,其数据格式、所显示内容与国际收支数据兼容性还优待进一步提高。

出差工作汇报篇10

【关键词】审计差异 财务报表 审计报告

审计差异是审计人员表达审计意见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完成外勤审计工作,发表审计意见之前,审计师应将审计差异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确定需要调整的审计差异,并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以便审计差异控制在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以下,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对错报进行界定,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判定,进而建议被审计单位调整,是降低审计风险、正确发表审计意见的先决条件。

一、审计差异的界定

(一)审计差异的内涵

审计差异是指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审计差异指的是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而不是错账。审计差异不同于会计错账,尽管二者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关系。在多数情况下,会计错账会导致财务报表错报,但有时会计错账却并不会影响财务报表的正确表达,如将应收A公司的应收账款错记为B公司的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本身并不会产生影响。有时即使没有出现错账,财务报表也可能会出现错报,如没有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重分类为流动负债。因此,站在审计师的角度,不能把不影响财务报表错账混同于审计差异。例如,某一笔分录多计了营业收入,而另一笔分录又少计了相同金额的营业收入,考虑到二者之间的抵消关系,该两项差错不能视为审计差异。也就是说,差错是基于财务报表而言的,而不是基于账务处理的,因为审计师的责任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二)审计差异的分类

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师需要评价未更正的错报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并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错报的性质不同,调整的要求和调整方法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审计差异进行适当的分类。

1.已经识别的错报与推断的错报

审计差异按照可调整性分为已经识别的错报和推断的错报。已经识别的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在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推断的错报包括分析性程序推断的错报和根据样本测试推断的错报。例如,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20万元的差异,其中被审计单位只能对其中的5万元差异进行合理的解释,那么剩余的15万元即属于推断的错报。

2.核算错报与重分类错报

审计差异按照是否需要调整会计记录可分为核算错误和重分类错误。核算错误是因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了不正确的会计核算而引起的错误,即会计分录存在错误。对于核算错报,既要调表还要调账。重分类错报是因企业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列报财务报表项目而引起的错报。对于重分类错报,只要求调表,而不要求调账。

3.应调整的审计差异与可不调整的审计差异

审计差异如果按照审计重要性原则来衡量,又可分为应调整的审计差异和可不调整的审计差异。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审计差异都属于应调整的审计差异,单独或者连同其他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审计差异属于可不调整的审计差异。

审计师分清以上审计差异的不同是很有必要的,它可经帮助自己正确评价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沟通。例如,审计师只能要求管理层更正已经识别的错报,而不是推断的错报。

二、审计差异的调整方法

(一)汇总审计差异

对审计差异进行汇总的目的是与重要性对比,并且建议管理层进行调整。汇总的审计差异包括已识别的审计差异和推断的审计差异。由于可调整性不同,已识别的差异应当与推断差异分别汇总。又由于已识别的差异是可确知的,所有应当按差异事项汇总,而推断的差异是不可确知的,所以只能按财务报表项目汇总。如果已知审计差异较多,可以进一步按照核算差异和重分类差异分别汇总。

(二)错报的抵消效应

对错报进行单独或汇总评价的时候,需要考虑错报之间的抵销效应。如上所述,在某些情况下,两项错报(同项目、同金额和反方向)的可以互相抵消,所以可以不将审计差异(错账)视为一项错报。但是,不同项目之间的错报不能被抵消。例如,收入被高估100万元,成本费用也被高估100万元,对于净利润的影响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和成本费用金额相同、方向相同的错报可以相互抵销,因为收入高估100万元本身就有可能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三)调整重要性水平

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的所有阶段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以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就审计终结阶段而言,审计师在评价错报影响之前,需要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必要的调整。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使用的是分析性审计证据,在完成外勤审计工作之后,应当利用细节性审计证据对计划重要性水平作必要的调整。

(四)错报的评价方法

对审计误差,如何运用审计重要性原则来划分应调整的差异事项与可不调整的差异事项,是正确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的关键。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性,因此,审计师在划分应调整的差异事项与可不调整的差异事项时,应当考虑差异的金额和性质两个因素。

1.单独评价法

单笔错报的金额高于重要性水平,就是重要的差异;单笔错报的金额低于重要性水平,但是性质重要,也是重要的差异。单项错报的金额不超过重要性水平,而且性质也不重要,则是不重要的审计差异。

2.汇总评价法

单笔错报的金额低于重要性水平,但存在若干笔相同类型的错报,其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错报就不能单独进行评价,而必须进行汇总的评价。

(五)确定应调整审计差异

各项审计差异是否需要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取决于其重要性,即如果该项审计差异是重要的,就应予以调整,反之,该项审计差异不重要,就可以不予调整。其具体的判断方法有两种:

1.项目标准法

项目标准法是指以单个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评价审计差异是否重要为调整标准的方法。如果已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了具体的报表项目,则可以运用此法。项目标准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调整单项重要的审计差异,第二步再调整汇总后剩余的重要差异。

(1)先调整单项重要的审计差异。第一,单项审计差异的金额超过财务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应予以调整;第二,单项审计差异的金额低于项目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性质重要,比如涉及舞弊的差异、影响收益趋势的差异、股本项目等不期望出现的差异,应予以调整;第三,单项审计差异的金额低于项目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且性质不重要的,可不予调整。

(2)调整汇总后剩余的重要差异。将未予调整的审计差异进行汇总,如果汇总后的审计差异超过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应从中选择若干项审计差异再进行调整。

2.报表标准法

报表标准法是指以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作为评价审计差异是否重要为调整标准的方法。如果未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了具体的报表项目,则可以运用该法。报表标准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建议调整单个重要的审计差异,第二步再调整汇总后剩余的未建议调整审计差异中的重要差异。

(1)调整个别项目审计差异。以消除单项重要的差异:第一,单项审计差异的金额超过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应予以调整;第二,单项审计差异的金额低予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性质重要,也应予以调整;第三,单项审计差异的金额低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且性质也不重要的,可不予调整;但当若干项同类型审计差异汇总后的金额超过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应从中选择若干项审计差异进行调整。

(2)调整汇总后剩余的审计差异。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未建议调整的审计差异进行汇总,如果汇总差异超过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那么应当再从中挑选部分差异建议调整。

三、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审计差异

审计人员在确定了建议调整的差异事项和重分类差异事项后,应以书面方式及时征求被审计单位对需要调整会计报表事项的意见。若被审计单位予以采纳,应取得被审计单位同意调整的书面确认;若被审计单位不予采纳。应分析原因。并根据未调整不符事项的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予以反映,以及如何反映。由于审计差异是影响审计意见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中国审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要求“在任何情况下,审计师都应当要求管理层就已识别的错报调整财务报表”。但是,审计差异调整具有非强制性。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重大错报,审计师则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张清芳.财务报表审计差异的产生及调整原则[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