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5 16:54:24

出差心得体会

出差心得体会篇1

一、市场分析:

1、从总体市场上存的压力分为几个方面:各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劲争压力、店铺费用的不断提升所造成的费用压力、物价上涨所造成的通货压力等等的一些因素造成大多数的客户对投资信心下降,所我们对市场开发的压力随之增大。

2、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现今在市场上的店铺资原也满足不了现状,就好以这次我们出差的几个省下面比较好的地区的店铺资原都非常的有限。出现一店难求的情况。

3、有某些地区客户对我们的品牌的价位和产品之关的差距不太能接受,比如说他们会拿一些大众休闲品牌作对比,当然我们会对这方面的问题给客户作一个详细的分析,我们的品牌的优势在哪里,有什么好的政策从而引导他走进我们的品牌,用心去了解我们的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就好以这次我们所开展的冬季订货招商会在山西站我们的工作就安排得很不到位导致招商会的效果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所以工作合理安排也是一个成功的关键。

2、工作计划与实行性不强,做好工作计划我们之后的工作就是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在要修正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修正,但很多时候就会把计划省略掉。这样工作就没有了计划性和目的性,后期就很难把工作做好也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3、工作中团队之关的合理沟通,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应该相互间进行有目的沟通,从沟通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从而提升自我的工作效率。我们团队在工作中就少了这种相互间沟通学习,我们有时分组在不同的市场工作会撞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在沟通中就可以相互了解不同市场的情况及学习不同的工作方式。

三、自我总结和下一步的工作

1、加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做从好团队组织的假设。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不断学习提高,充实完善自己,促进各业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大家一道努力把业务部建成团结合作亲密无间、所向披靡的团队。

出差心得体会篇2

究竟应该如何转化双差生呢? 首先,我们必须得对双差生的成因作一个细致分析。导致双差生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影响孩子成长最原始、最直接的因素,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 “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双差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滋长过分的物质享受的欲望,无形之中受腐朽享受思想的侵蚀。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便逐步形成了孤傲、冷漠、自私或者怯懦的性格。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往往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独立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等,与社会的要求完全不相适应。

另外,一些同学,其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父母过分“关心”下,对学习毫不关心,贪玩好耍,一心只想躲在父母的“护翼”下,享受“欢乐”;还有些学生,家庭比较特殊,家庭情绪和道德气氛不良,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或有些成员品行不端、行为不轨;家庭缺乏温暖;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庭成员体弱多病,债台高筑等,这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觉得这世间人情全无,整日郁郁寡欢,背着沉重的包袱,无心学习。再次,有的父母思想素质较差,家长忽视、放弃或无力教育,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破口大骂,或是打孩子,自己还酗酒,完全没有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做父母的形象,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后,一些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致,管的管护的护,也就是管孩子管成大人之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孩子却被凉在一边,从而给子女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在学习或品德方面表现出波动。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主要阵地。学校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青少年能否在学校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教育体制中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1、现在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往往仍然看重其升学率,大部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品行;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养;重优生轻差生。这样,良好的道德行为没有在学生心目中得以强化,差生的逆反心理不断增长,对自身悲观,对环境厌恶,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走上极端。

2、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成为双差生的原因之一。首先,在农村中小学中,不尊重学生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教师都厌基础差,厌调皮,厌顶牛,厌不听话。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方法,不讲效率,不照顾双差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双差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又没有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就会陷入抄袭的恶性循环之中。其次,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有些教师动不动骂学生笨、蠢,挖苦、讥讽、嘲笑学生,甚至用各种带有侮辱的惩罚方式来对待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引起的学生走向极端的事例并不少见。

(三)、个人因素

双差生的产生与学生本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有的学生由于多次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有了进步,又未及时得到应有的肯定,于是感到教师不相信自己,感到自己处于被监视地位,所以对教师、家长、同学常处于猜疑的紧张状态,久之便形成一堵精神之墙,谁的话也听不进出。从而表现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产生厌学心理。

2、在教育双差生过程中,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能动的、独立自主的人看待,没有尊重他们,没有为他们创设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是把他们看成另类,对他们的缺点过失,动辄靠权威压服,靠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解决问题,因而造成学生产生畏惧、防卫等消极心理,诱发出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

3、不喜欢该位教师的课,对教师的教法存有逆反心理,因此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以此来满足破坏欲望和产生。

4、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 ,简单地说,是想以出风头、捣乱纪律来哗众取宠,显示自己,以为这是所谓的“英雄豪杰”。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扩大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种心理有时在异性同学面前会表现得更为强烈。

5、“管不住自己”,这类学生总是在造成后果之后才意识到其错误,追悔莫及,并努力保证决不再犯。然而,一旦再遇到适宜的时机和场所,他们就会忽略环境的客观性对其的制约作用,当他们完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做出不符合课堂常规或违背了教师教学意图的时候,才又恍然大悟,悔不当初。其实,这类学生归根结底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所有的规范、纪律、告戒都能够进入他们的耳朵,但是在其大脑里却是一片空白,没有形成意识或者潜意识,这也就是其行为不受控制的根本所在。

6、自我放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这类学生通用的口头禅是“无所谓”,一幅玩世不恭、看破红尘的模样,这也是令所有教师最头疼的状况。这种现象来自他们自我认识的偏差,他们因犯过错误,受到批评、埋怨、训斥,常处于“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因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放弃个体的追求,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觉得永远都比不上别人。于是自暴自弃,自我封闭。

以上几种即有学习差的成因,又有表现差的成因,二者相互影响,学生学习差,学不会,又不得不到学校,到学校又无事干,自己要找点事做,于是就出现骂人打驾,惹事生非,谈恋爱等行为,反过来,学生表现差势必会导致学习成绩跟着差,从而形成双差。对于别的学生来说,由于双差生的存在,使得部分抵抗力差的学生也逐渐变成双差生,从而扩大了双差生队伍。双差生增多也使教师产生沮丧情绪,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态度,所谓的差班乱班也就应运而生。那么,应该怎样转化双差生呢?对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严格执行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好的制度,坏人也可以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好人也能做坏事。可见制度是很重要的。学校、班级是不是有法可依,是不是有法必依,教师是不是赏罚分明,学生是不是有榜样模范,正气是不是压倒邪气?这些都是对学生发展影响很大的因素。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应该是能够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的。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一个凝聚力强的集体,纪律一定是严明的,制度一定是合理健全的。

二、要捕捉双差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双差生一般学习兴趣较差,但他们的能力并不一定差,比如:他们当中有的擅长于组织工作,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有的社会交际能力强,我们应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长处的机会,以其获取的成功消除他们的压抑感和自卑感,使他们“抬起头来走路”,从而使他们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并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当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时,就会深深感动,就会有一种朴素的“将功补过”的思想支配着自己的行动,就会逐渐进步,从而得到深化。作为教师要象淘金工人一样善于发现学生一点一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教学要难易结合。

目前,很多教师为使课堂教学顺利,往往采取“一刀切”政策,提问多倾向于优等学生,表面看来,这种课堂教学效果较佳,但却忽视了双差生因素,给双差生造成心理上的消极影响。因此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在备课时必须切实备好学生这一头,要分析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产生哪些心理障碍,基础知识还存在哪些薄弱点。要以最差的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起点,多考虑双差生因素,课前可向双差生公布本课学习目标及所要学习的旧知识,听取双差生的意见,看能否接受。课堂上,安排一点异步教学,即在同一时间内,让优中等学生完成自学任务。既培养了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倒”出时间为双差生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这样安排,使各类学生各得其所。讲课时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便于双差生接受。可适当安排弹性作业,让后进生有所选择,如太难的题目允许双差生不做。做好课堂小结,看还有哪些任务没有完成。课后做咨询工作,允许双差生随时提出问题,教师不厌其烦一一解答。也可选拔助手,发挥集体帮助作用。为每一位双差生配备一名小教师,教师对小老师提出辅导计划。双差生可随时得到他们的帮助。一方面,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关系容易接受,另外要求小助手经常向教师反馈信息,以便随时解决。

四、加强与其他科任教师的合作

转化双差生是一项艰巨的事情,单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达到效果,积极争取其他科任教师的合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因为每个老师不可能全天观察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整天上你的课,所以,懂得合作很重要,科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对差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从而让差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增强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争取同学们对双差生的帮助

作为同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差生们在其中,自卑与自负心理存在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好他们的心态和学习情绪,要想实现转化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就不要忽视同学们的力量,因为他们与差生离得最近,相处的机会也最多,因此,我必须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和地点与同学们坦诚地交流自己欲转化双差生的想法,争取同学们的通力合作,这种效果是老师们很难做到的。

六、重视双差生家访工作

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只掌握学生在校的情况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要教育双差生,往往就要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表现,和家长分析学生双差的原因,研究教育双差生的办法。此外,也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教师的事,自己不闻不问;还有的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要求家长和学校保持一致,与学校、教师一起共同教育管理双差生。

七、耐心、反复地抓。

出差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他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自我理论[1]。20世纪初,Cooley提出了“镜像自我”的观点[2]。之后,Mead发展了Cooley的思想,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3]。而后,由于受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我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到了20世纪中期,自我作为人格的重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作为了解自我的主要手段不断得到完善。比较有影响的有Coopersmith的自尊测量问卷,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量表等。但它们多是建立在单维理论模型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过于简单,问卷结果很难全面地反映复杂的自我内容。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个多层级的自我概念模型[4]。在这一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这一理论对Marsh[5]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Shavelson多层级自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Marsh及同事编制了分别适用于青春期前学生、青春期学生及成人自我概念测量的3个自我描述问卷SDQⅠ,SDQⅡ,SDQⅢ。这3个问卷,特别是SDQⅡ成为后来自我测量的主要工具。

我国心理学界近二十多年来对自我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外理论及方法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黄希庭、石蓉华、沈德立等人都对自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6~8]。概括起来,自我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内容,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得关系。在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张灵隐、边玉芳、曾向等编制了测查自我的量表[9~11],但多是对自我成分部分内容的测量。江光荣从自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素质相关自我结构”模型[12],并据此理论模型编制了自我测量量表。此量表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我的各方面内容,且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江光荣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12]。在自我一级阶层下是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二级阶层。其中,自我认知由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因子组成;自我评价由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2个因子组成。各因子包括数量不等的条目,量表共有35个条目。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每个条目做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4级判断,分别记作1分、2分、3分、4分。各因子得分为所属各条目得分之和的平均分;二级阶层的3个维度得分为所属各因子得分之和的平均分;自我总分为各二级阶层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分。对于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自我三级结构各维度、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自我认知(0.81)、自我评价(0.76)、自我调控(0.59)、学业自我(0.72)、身体自我(0.70)、社会自我(0.59)、情绪自我(0.62)、自尊(0.66)、一般自我效能(0.65)。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为效标检验该量表的效度,总分相关(0.76)、学业自我―智力与学校情况(0.61)、身体自我―躯体外貌与属性(0.59)、情绪自我―焦虑(0.59)、自尊―幸福与满足(0.54),相关系数均达到了p

2.3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分布特点

对44063份有效问卷进行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得知,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在1.05~4.00之间,平均分(M)为2.867,标准差(SD)为0.373,整体自我得分的置信区间(95%)为2.864~2.871。人数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形态。偏度值为0.099,峰度值为0.164。分布情况见图1。

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体自我得分大于3.61(M+2SD)的有1340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3.04%;小于或等于3.61(M+2SD)、大于或等于2.12(M-2SD)的有41948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95.20%;小于2.12(M-2SD)的有775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1.76%。

3.2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9.791,p

3.3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认知得分的平均数为2.777,标准差为0.376,青少年自我认知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73~2.780。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下降明显,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36.285,p

3.3.1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555,标准差为0.530,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550~2.560。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21.546,p

3.3.2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725,标准差为0.564,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20~2.730。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波动较大,小学五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得分较高,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得分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842,p

3.3.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3.019,标准差为0.464,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3.015~3.02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自我的得分从小五到高一表现为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632,p

3.3.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808,标准差为0.594,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03~2.81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从小五到高三下降明显,只在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14.141,p

3.4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的平均数为2.845,标准差为0.461,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0~2.849。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9。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得分随年级的增长明显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280,p

3.4.1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尊得分的平均数为2.841,标准差为0.563,青少年自尊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36~2.846。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0。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自尊得分上的年级变化情况是,从小五到初一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初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再次有明显的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8.226,p

3.4.2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平均数为2.848,标准差为0.510,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3~2.853。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效能得分随年级的增长下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139,p

3.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80,标准差为0.520,青少年自我调控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975~2.98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调控的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60.030,p

4讨论

4.1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分布特点

整体自我或可称之为自我,它由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构成。整体自我水平的高低意味着自我的整体功能的差异。整体自我水平越高不仅表现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真实,与客观评价越一致,而且表现为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也越强。对同一年龄的个体来说,整体自我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以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来区分的高、中、低得分水映了自我发展在真实性、客观性和控制性上的差异表现。从调查结果上看,中间以上水平的人数居多(98.24%),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是不错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自我因素是好的。在肯定这一情况的前提下,对分布在两个极端的少部分对象必须给以足够的研究和关注。其中对位于平均数加两个标准差以上较好的(3.04%)那一部分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究,找出有利其发展的因素,为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依据;而对那部分较差的对象(1.76%)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及时查明原因,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

4.2青少年自我的年级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其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人格核心内容的自我,它的变化特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规律在自我方面的具体反映,是生理、心理的内在因素与特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各维度、各因子(除身体自我因子外)的年级变化特点具有普遍的一致性,总的看来具有先随年级增长下降,大学阶段有所回升的特点。这种变化特征的出现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它反映了个体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高,社会角色的改变等与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与其它心理机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多来源于外部,老师、家长甚至同学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评价带有明显的不成熟、不稳定的性质,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盲目乐观地看待自己,评价标准的易变,较少约束的内外在环境,都可能是高自我得分的原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标准,思想也日趋成熟、稳定,到了大学阶段应该说基本形成了客观、稳定、成熟,以内在标准来看待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虽然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中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但自我的“他律”特征明显。随着心理机能“他律”向“自律”的变化,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与其一致地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分数的差异只是量上的表现,正确理解自我的年级阶段特征还必须从质的角度加以分析,进行横向的比较,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青少年自我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自我结构的年级差异可能是这种趋势的又一个内在原因。随着自我研究的日趋深入,自我在年级间的结构差异、学科差异、性别差异等问题得到揭示[13~15]。不同年级间自我构成成分的不同或权重的改变,不同学科间自我水平的差异,不同性别间的不同变化特点等都可能造成自我在整体、各维度、各因子的不同变化规律。正是在这样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的年级变化表现出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征。

5结论

青少年自我的整体表现是好的,对极端个体的自我状况应当给以进一步研究和关注;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表现为,小学五年至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

参考文献

1 James W.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Harverd University. 1890

2 Cooley H C.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3 Mead G H.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2

4 Shave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 46: 407~441

5 Marsh W H, Byne B M, Shavson R J. A multifaced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8, 80(3): 366~380

6 黄希庭, 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7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9 张灵隐.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0 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金瑜教授. 2003, 3

11 曾向.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得研究. 硕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2 江光荣, 胡博.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95~100

13 Shapka J D, Keating D P.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5, 37(2): 83~96

14 Liu W C, Wang C K, Parkins E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in a streamed setting: The Singapore contex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5, 75: 567~586

15 Hewitt M P. Self-evaluation accuracy among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instrumentalis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2): 148~161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RELATED SEL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

Zhou Tiemin, Yin Guo′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cademe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出差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教育;转化;差生;工作

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几年了,在这二十几年的班务工实践中,不但摸索出了一些规律,而且还总结出一些方法。并将这些方式方法灵活的晕用在了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一.教师应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灵

差生在教育界中一般认为是德育、智育两方面都是比较差的学生,也有人称为'双差生'这些学生平时纪律散结漫,无心向学,喜欢拉朋结友,抽烟、喝酒、:至打架闹事也少不了他们,对于他们,不少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是消极态度,认为"朽木不可雕"而任其自生自灭,的确,这些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落后的,但我们也要认识他们的可塑性,只要我们找出正确的对策,进而耐心的教育,他们并非没有转化的可能,况且,差生之所以落后,也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造成的,有的是意志不够坚强,不能克服自卑心里而产生的;有的是因一时失足,父母师长的引导不得法而自甘堕落的;总之,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师者都要多给他们一份爱心。因为差生之心多已冰冷,他们此时最需要的是别人的关心和爱,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今天的教育",此语话一点不假,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是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植根于爱,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只有创造好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爱的氛围,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应以慈母般的爱去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而不是偏爱某些优秀生,因为此时的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而师爱正是医治他们心灵创伤的良药,所以,我们转化差生的工作,应从爱心教育开始。

二 、注意保护差生的自 尊心,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差生并不是不可塑的 木,他们中大多数并非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出现了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没有机会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由于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落后,差生已经受到或正受到别人的歧视,其实,他们也有自卑和自责的心里,往往对别人的批评,讥笑是较为敏感的,若教育者动辄讽刺、挖苦或乱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里。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月寒"。面对差生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持诚恳的态度,平心静气地指出他们问题的所在,并不是一味的挖苦,再说,差生也迫切想改变学习落后的面貌及过去不光彩的形象,只不过没有机会而已。因而,我们要想转化他们,就应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尊重和维护他们在集体的合理地位,努力创设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氛围,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一旦差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集体的温暖,自尊心得到一定程度得满足,便会抬起头来走路,一扫过去那种自暴自弃得心态和举动,况且,差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某些方面得特长,作为教师应善于发掘他们哪怕是十分微弱得闪光点,并创设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得自我表现,教师及时地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我也有成绩。或在老师心目中,我也有一席之地得位置。老师并没有忘记我,从而引发他们奋发进取,增强自信也达到转化。

三引到差生树立学习的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大多数差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为此,我就利用主题班会,英雄事迹会,课外活动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正确教育,使他们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醒悟过来,进而设法让他们把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目标集合起来,形成新的目标系列。并定期坚持检查和督促。用学习的计划性去克服他们学习的随意性,这样,若差生一旦达到某种目标时,就会获得一种愉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经常家访,勤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差生。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配合好,要想转化差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作为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平时应多与家长联系,如经常家访(每周至少家访二至三次,或打电话让家长来学校的方式进行交谈),及时地了解差生的思想动态,共同约束差生的不良行为,正确教导他们不要到不该去玩的地方玩,双方都要以全面提高孩子的教育素质为出发点,平时多给差生正面教育,找准恰当的谈话方式,试着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谈,并耐心细致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五.注意态度,注意场合,注意时间,尊重事实,针对事件区别对待,讲究教育方法。

批评学生态度要严肃真诚,不能信口便骂,语言要时当,用词要确切,不能装腔作势,大声吓唬学生,更不能粗暴打骂学生或体罚学生,(要有深切的感情和体会,如批评没有针对性,教育没有对症下药,老是讲大道理或漫不经心、泛泛 而谈,这样效果差),也不能在班集体或大庭广众面前批评或责骂学生,当众受罚 不但使他们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也会使他们感到失去同伴信任。滋生孤独感,或产生逆反心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当时或及时指出,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责备,学生没有了真实感,对错在何事茫然会降低效果,责备学生要先了解事件的真相,不要道听途说,闭眼乱责一通,学生受委屈,不服气顶嘴,甚至产生对抗,有逆反心理,失去教育意义。

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待,教育不同的学生,一般来说,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男生比女生、智力高的学生比智力低的易受责备影响,批评学生,必须事件针对学生的行为或表现,要把注意力集中事件上,抓住事情实质讲清问题,更不要对人不对事,更不能抓住学生的某些先天素质,如外貌矮丑,或有其他生理缺陷的,,这样更使责骂,性格内外向性加以发挥,兼以责骂 ,这样 失去自信心,更使孩子们反感,教育效果反而更差。

出差心得体会篇5

而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且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不由得让我们怀疑,难道我们这个具有优秀传统文明的古老文化大国出了什么问题?有如此多的“差生”存在,那么我们的将来岂不令人担忧?其实细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个“差”只是审差标准不同而造成的。

一、“差生”的类型

“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成绩差?态度差?方法差?抑或是品德素质差?行为规范差?个人性格?还是智商偏弱?关注点不同,就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落后,而最终便统称为“差生”!

一般来说,差生大致被归为以下几类: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是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所以这类学生的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去,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

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且越是大考越紧张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临时抱佛脚”、拼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差生”之所以“差”的心理往往呈以下特点:

1.目的不清,态度不正。

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阅历及家庭的正确引导,所以对于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的理想抱负、将来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志向等问题想得较少,就算考虑过,也往往与自身的实际条件相脱离,比如绝大多数差生都表示在高考中要考上一些名牌大学,而自身的学习层次却又明显达不到,这就是很明显的对学习目的性的不明确。有的孩子还认为是替家长、老师而学,有的甚至提出“我这么辛苦地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问题等等。这些模糊的学习意识,自然产生消极的心理因素,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学习的习惯性、延续性、时间性等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的难度加大后,“差”便成了事实。

2.自信心不足,“自卑心”、“逆反心”强。

目前的学校教育,都是逐章逐节的累进式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以宣讲为主,而且一般都是根据全班的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水平而进行。而学生们的接受方式则以听觉型、视觉型、体觉型三种为主。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一部分以体觉型学习为主的孩子“吃不饱”,他们往往基础差,又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在课余时间补上,所以日积月累后差生的学习自然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学习缺乏动力,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少、批评多,在同龄人中“永无出头之日”,逐渐形成“怕”的心理:害怕在公开场合下受到老师批评,害怕教师在班上念考试分数;在学习上、班集体活动中就要表现出“应付”的心理,直至形成“宠辱不惊”的心理。

下面这段文字来自于一个背负着“差生”标记的中学生的日记,从中我们可以对其心理略窥一二:

差生是老师最讨厌的,作业本上全是一个个大红错号,考试时一张张刺眼白卷……我渐渐地觉得我被别人遗忘了,就像是空气,别人看不到,只有我自己可以感觉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开始变坏。我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我开始扰乱课堂纪律。我努力让别人记住我,终于有一天,有人对我说:“你真可恶,我永远恨你。”听了这句话,我竟放声大笑起来,我知道我“成功”了,尽管是恨我。我转过身去,一颗晶莹透亮的液体从我的脸颊上滑落下来,是泪水吗?不,我是差生,差生没有眼泪。

其实我并不坏,我只是不想让别人把我遗忘,我不愿孤独,我希望拥有友谊,我喜欢老师的表扬。

我只有选择这种方式来赢得“重视”,因为从来没有人理解我、帮助我,我所拥有的只是享用不尽的冷漠。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我是差生。

我是差生,我只渴望理解。

看着这篇文笔流畅、感情丰富的短文,我们还能片面地认为小作者是个“差等生”吗?

3.自律能力差。

差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无个性化环境的影响下,往往自我的学习责任感消失,认为有些人学习也不好,不是我一个人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求进取,但是他们在老师或家长的教育下,在一些先进事例和部分同学不断取得好的成绩的引导下,也经常会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增强自身能力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境好时雄心勃勃,一旦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所以往往学习成绩不稳定、情绪容易反复,意志薄弱,情感脆弱。

如上例所示,差生的心理也有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自尊心强。

差生们也想得到尊重,最忌讳别人瞧不起他,听到他人的批评或指责后,一般不会轻易服气。由此可知,他们还是期待着老师和家长去关注他们的。

2.有自我表现心。

差生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在班上拉了学习方面的后腿,所以常常想“发挥自己的特长”来表现自己,希望能在其他方面加以补偿。这种自我表现心理实际是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所以作为老师应该为其提供表现机会,以满足他们成就动机中自我提高的需要。

教育界一直有这样一句格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许做老师的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接受,因为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不身处其中,谁都容易说出那样的话。或许这句格言有些偏激,可在现实中也确有这样的学生,只因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同而呈现出前后表现不一的教育结果。

某中学一位教育经验丰富的沈老师为我们回忆了他教学当中的一件往事:

我的班上曾有一位名叫小龙的学生,在我接班以前,各科考试分数均是“个位数”。他性格孤僻,同学们远离他,老师忽视他,师生都公认他是班里有名的差生。但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有许多优点。比如:从不旷、缺课,上课专心听讲(就是不敢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认真写字(就是速度慢些)……是呀,这些就是他小小的优点,同学们怎么不发现呢?于是,我找机会表扬了他,找机会和他聊天,找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号召同学们关心他,帮助他。在“教师节”里,我还让同学们“请”他来我家,和我一起过节日,同学们和他一起聊天,讲故事,我还关切地询问他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他学习上哪里不懂,就问老师、同学。我还特意地送给了他一本《字、词、句、篇》。那一天,他过得特别快乐,心里也非常感激。一天天,一周周过去了,他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居然考及格了,这也许是他最激动的事,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孩子竟大哭起来。

瞧!“差生”是真的差吗?老师的一些合理而公平的“关爱”与“温暖”其实就能把他从“差”拉到“优”当中。

二、纠正孩子心理障碍的方法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差生的普遍心态就是:没人瞧得起我,反正我各方面都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表明:学生受到教师重视,就会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动,并诱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差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要知道青少年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就会越反感。反之,如果能适时给予关爱,尊重他们的人格及优点,就会激起差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地乐于接受教师及家长的教诲。

2.以真诚换真心。

“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但是,如果做老师的能在教育教学中,把差生当做朋友,经常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聊天,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能给他们一个微笑,进而婉转地批评。“差生”能体会不到吗?要知道这样的批评教育会比板着脸孔责骂的效果要好得多。

3.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们也许有的是学习基础太差,有的是思想表现极差,有的既是学习差,又是道德品质差。但是不管差在哪儿,老师都要清楚了解他的长处,家庭状况,个人交往,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当其犯错时,要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思想教育;对学习上的差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天资,减少题量,降低难度,给以耐心辅导。找出他们身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如:朴素、大方、诚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潇洒飘逸的汉字)。使其辩证地认识自己,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不等于智商低,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表演的内容时,就让给差生表演;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就留给差生。总之,要想让差生能接受老师,老师必须与他们多接触,凡事多给他们一点机会。这样差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

出差心得体会篇6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复杂,差异悬殊。每个学期,我们学校中总要转入一些学生,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差生。如今语、数、英三门功课压在学生身上,担子还是比较重的,而无形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2、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3、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4、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5、师生情感,不够融洽。差生一般来说不受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受考试,竞争等影响,认为拖后腿,导致教师上课不再让差生发言,有时甚至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差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数学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主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所致;

6、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差生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

1、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信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

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4、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获感染。

出差心得体会篇7

Abstract: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some students are classified as“poor students” due to intelligent and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How to improve poor students,teachers must value them. In this paper,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s of poor students are discussed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关键词: 差生;心理分析;对策

Key words: poor students;psychological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93-02

0引言

所谓“差生”,其实就是学习上有困难,品德上有缺点或行为上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受遗传或疾病的影响造成智商不足的是少数,大多数是外因致使其内因扭曲而造成的。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手段单一,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成,忽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厌烦心理等等,诸多因素,就会把一些本可因材施教的可塑之才变成了所谓的“差生”。

1差生心理特征

1.1 恨恨自己学习笨,恨自己不如别人。这种心理主要是在那些有学习上进心,学习的态度也很端正,但是虽然学习很努力,却收不到好的效果,总是比不过别人。这些学生平时学习刻苦,但是到考试的时候总是得不到回报,时间久了,他们就产生放弃的心理。

1.2 混这种学生通常家庭状况比较好,作为“差生”,也没有一点紧迫的感觉,他们从来不学习,认为学习没有用,每天吃喝玩乐,上网交朋友,崇尚名牌,他们在学校知识在混日子,等到毕业拿到文凭就走人。

1.3 悔这部分“差生”,他们后悔他们以前做的事情造成现在的后果,他们后悔自己不好好学习,他们也想摆脱“差生”,但自己一直在迷茫之中,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让他们去追求,这类“差生”比例相对较大。

1.4 灰这种心理在“差生”中也是比较普遍的。他们觉得,自己在德育或者学习的一方面比较差,甚至有的人都很差,已经很难改变。长期以来,老师早已经有了自己是“差生”的定性,无论自己怎么去改变,也改变不了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一些德育和学习都很差的学生,他们甚至和老师发生过争吵,觉得老师早已经对自己恨之入骨了,他们觉得自己的命运就是如此的,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每天更加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横竖横,拆牛棚”的态度了。

1.5 毁这种心理“差生”是极少数。这种学生因为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对老师产生了憎恨的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受气产生极度扭曲的变态心理,这种人的心理就会产生报复心理,这种学生为极少数,但是后果很严重,如果在管理中有疏忽,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教育管理中要重点照顾。

2差生转化的心理策略

事实上,由于智能因素而出现的后进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由于不良心理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转化后进生必须做到“攻心为上”。 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差生更需要集体的温暖与师生的爱和信任。因此师生关系融洽是转化差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要正确地对待差生,做到“四不”,“三会”。即不歧视,不排斥,不粗暴,不揭旧病。要与优生一视同仁;会批评,会谈心,会表扬。然后晓之以理,施之以情,利用全班同学及家庭、好友巧妙地使之密切与老师们结合,达到交流、融洽感情的目的。

2.1 满足差生自尊心理需要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转化后进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他们多接触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2.2 帮助后进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让差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首先应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其次,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差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及时表扬。这样后进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其三,课下给后进生开"小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前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让他们会独立思考;下课后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每次考试前应专门和差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还要坚持"跟踪辅导",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后进生也会从中得到更多喜悦感和成功感,逐渐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一视同仁,不另眼相看作为教师要做到"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所谓"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就是我们既要把差生当作班集体中共同前进的一员,在生活上学习上使差生享受和优等生同样的待遇;然而差生又是一个班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把差生的特殊性放在心上,在言语行为上都要更表现出热情和厚爱。

3提高英语差生水平的具体措施

3.1 使学生明白每一节课的学习目的。上课时,教师要把整节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有了思维疑问,就会积极思考问题,听课的效率就高。

3.2 使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集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听课、思考、做题上,尽量防止学生思想开小差,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学习积极的学生,稳定性注意能保持20至25分钟,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个时间,把新知识教完,然后变换练习形式,调控学习气氛,尽量延长稳定性注意力的时间。

3.3 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这要指导学生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来思考;二是善于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来思考;三是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使学生把听课、记忆、思考结合起来,逐步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3.4 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说能做的,就让学生先说先做,说出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要做到认真静心听讲,在交待清楚要求后,就让学生专心思考、做题,教师只静静的巡查或做个别辅导,尽量注意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

差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是提高全文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教育内容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的日常生活,都应该把差生放在心上,使他们也能与优等生“比翼齐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15版.

出差心得体会篇8

一、接纳“差异”,激发创新的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独具创新的事件,这正是由于学生间的差异而迸发出的思维亮点。如果教师们善于接纳它们,并把它们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课堂就会充满活力,显得春色满园。

二、设计“差异”,引发争论的冲动

数学课堂上的争论,是建立在稳定认知结构基础的观点争锋,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上。实验“差异”的设计,是学生通过验证后得到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维护自我观点的冲动,此时,争论也就成为必然。组织学生对验证的结论进行说理争辩,可使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露机会,凸显学生的个性,从而在老师和同学的赞誉声中,激发积极的情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再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差异”的情境,组织分组实验:4人小组,每组一个圆锥、三个圆柱(其中:只有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另两个则一为等底不等高,一为等高不等底)。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选出一个合适的圆柱,进行验证后再实验,用圆锥量三圆锥水倒入选定的圆柱中(其中一组的圆柱均偏高或偏大,还有一组均偏矮或偏小),说说你是怎样选定圆柱的,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三种不同的实验结果。⑴、正好,为什么会正好?⑵、溢出,为什么会溢出?⑶、不满,为什么会不满?在充分争辩的基础上,最后由学生自己推导出公式。

实验中三种不同情况的巧妙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说理争辩的条件,激起了争辩的欲望,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说理争辩,不但深刻理解了知识,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每一组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从而使学生从紧张的创造性的思维中获得了心理满足,更增强了自信。有差异就有交流,就需要合作,其教学理念是完全符合季亚琴科的教学思想。

两组特殊实验的设计,尽管没有寻找到与书上同样的结果,却同样有机会争辩,有机会说理,而且得到老师的赞誉,这样对于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坚持己见,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奖励,同时也向学生灌输了向权威挑战的创新意识。

三、挖掘“差异”,诱发表现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已加以赏识。”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而“差异”的表现需要见识和勇气,更需要宽松的环境,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保证。教师应善于在学生个体中寻找“差异”,诱发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学生在欣赏“与众不同”中产生新的设想,激起创造的热情。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纸片)折出它的“1/2”,并让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成果,

…… 在展示中加深对“1/2”的认识,在展示中,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急中出错,折出“1/4”或别的分数,这个错误的出现,无疑给了教师又一个诱导差异的机会:让出错的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并鼓励学生把这个真正的“与众不同”贴在黑板的最高处。“出错”没有受到指责,反而被“高高飘扬”,这无疑是对学生表现自我的一种最好的奖励。学生就在这种争相表现之中认识了1/4,1/8,1/16,1/3,1/6,……等等分数。

而教师一句“把一个圆分成两份,一份一定是它的‘1/2’”,又能诱发出学生多么强烈的表现冲动:赞成派拿出自己的圆片,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这其中的一份是不是“1/2”?既然是“1/2”,你们为什么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反对派摆出自己的圆片,势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不是把圆片分成了两份?这其中的一份是不是 “1/2”?既然不是 “1/2”,你们为什么说是“1/2”?

“平均分”就在这样一场自我表现中深深印入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谢谢你们(反对派)精彩的发言,感谢你们(赞成派),你们问题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个讨论的机会”,老师的一句总结对学生的自我表现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莫大的褒奖。

出差心得体会篇9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2)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3)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4)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差生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

(1)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出差心得体会篇10

一、用爱心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差生们很少得到肯定,所以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理解与尊重。如果他们长期得不到这方面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抗情绪,或者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导致怕老师、不愿意接近老师。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关爱差生,经常和他们沟通,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言行上要特别注意,让差生觉得老师是可近、可信、可亲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能否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教学的成败得失。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师生互相起着主导作用。师爱是基础。”只有教师向差生倾注爱心,师生的情感相融在一起,才能使受教育者敞开的心扉,自觉地接受教育。否则,教师与学生没有融洽的关系,差生就容易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事实正是如此,当差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时,他会产生感激、内疚的情感,并暗下决心,改正错误,向好的方面转化。教师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渡过难关,他们会感激,并且非常乐于接受教育。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应随时主动地寻找、创造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融点,进行及时恰当、有效的教育,以期达到转化的目的。

二、教师要积极找寻合适的时机

教师教育差生要积极找寻合适的时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达到教育、转化差生的目的。当发现他们有进步,渴望被肯定,具有积极参加谈话的意愿时,就能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与他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将谈话作为推动他们转化的良好开端。当他们在生活、学习、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或意外时,教师如能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他们都会感激不已,甚至终生难忘。抓住这一时机,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战胜挫折,就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长处

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长处,对他们身上闪现出来的优点要珍惜,要紧紧抓住,并给他们创造施展的机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向上心理,大力挖掘他们的上进潜力,努力寻找转化的有效途径。如差生因爱好体育而影响其它科目的正常学习,教师及时地在体育上给予指导或提供这方面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以开阔其眼界、丰富其知识,培养其兴趣,并引导将兴趣逐步转移到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上来。在差生文化课的学习上,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针对个体差异,教师应系统分类,改进教学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和辅导方式,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使学习目标具体化、传授内容系列化、反馈训练层次化。同时,要多鼓励和培养差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勤于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让每一位差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

四、教师要争取家长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