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22 21:1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1

1、(感谢)上学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项活动,每项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卢一鸣妈妈的家长进课堂,主动牺牲自己的时间,拿出乐器供孩子们学习,接触更多的教育,希望下学期家长们主动报名,加入到“家长进课堂”行列中来。还有蔡涵玥爸爸送给班内的材料、果果妈妈元旦为孩子们带来的小礼品,还有陈寅俊妈妈的慷慨支持,从班长为我们请来的电视台,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小一班三位老师非常感谢各位家长对我们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我们做的好的地方我们继续发扬,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包涵,毕竟这么多孩子,有时做的有些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直接与老师交流就行,我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2、(常规工作)经五路幼儿园之所以有良好的教育作风,这与我们的工作制度是分不开的,我们总是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所以,在缴费的问题上,在孩子入园报道的问题上,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学期以来,我们小一班的交费一直很好,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以后继续。在报道的问题上,请大家及时关注家园通平台,关注我们下发的材料,不要忘了具体报到时间及要点按时报道,不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帮助家长认识、认可幼儿园工作,理解老师们的工作。)

3、感谢家长一学期以来对我们一贯的支持和帮助,有了家长的配合,家园一致,我们的工作才会越来越有实效,孩子才会朝着更好的方向、朝着我们预期的目标前行!

1、生活卫生习惯不好:有些孩子还不能独立进餐、存在吃饭太慢、挑食的现象,有的还有倒饭的现象。有些孩子的睡觉习惯不好,有些孩子不会自己解决大小便的问题,到现在还存在,说明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为了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自理能力,我们进行了许多这样的比赛,比赛结束了,为什么有的孩子还是不会拉拉链?只要你花一个晚上的时间,肯定能教会,而你做了吗?还是孩子一撒娇,你就放弃了?在比赛的过程中还有家长的“帮忙”,我们只是要锻炼孩子的能力,比赛的名词不是那么重要,如果想让孩子拿好成绩,为什么不再平时多下功夫呢?只有家园一致,孩子才会进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会省很多事,孩子也会发展很多能力。

2、行为习惯不好:1、看老师脸色行事,欺负新老师,(案例)

2、打人、本班孩子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像一群小老师,但是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你伤害到了谁都不好,所以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3、拆床、拆门。只要是能碰的到的地方都得拆坏。所有的孩子做的错事,作为孩子的家长就要为孩子的行为作出补偿,知道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每天老师的工作就是补,教室的每一个地方。

3、学习习惯不好:有些孩子连自己的油画棒都打不开,这是谁的责任?常规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学会如何上课,如何坐好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牵扯到孩子以后的发展,以后进入小学之后的表现,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号入座,及时改正。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图什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你仔细想想,孩子的问题是不是在你的身上也有一样的影子,不要去一位的指责孩子,孩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你想过吗?

1、生活卫生习惯:

2、行为习惯

3、学习习惯

1、案例解析:讲述一些典型的幼儿园安全事故,进行解析,分析利害。尤其是一些小事酿成的大祸,引起家长的注意,配合老师的工作。

2、要求:

1、(服饰要求)不要给孩子穿不合时宜的衣服,比如领子上带绳子的,衣服上带珠珠,容易掉下来,不易发现的小东西,女小朋友尽量不要穿裙子,不要穿靴子,不利于上体育课,不给孩子的头上戴任何的卡子,不安全,尽量给孩子传一些宽松的衣服,舒服安全第一。

2、(入园检查表)每天早上写一份孩子的入园情况表,给孩子测体温,查看孩子的口袋里是否有东西,确保孩子口袋干净,安全入园。如果有的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有些发烧,我们建议孩子在家休息,一方面可以利于孩子的治疗,另一方面,减少对其他孩子的感染。尤其是发烧感冒的孩子,只要是发烧,第二天一定不能送来,因为很快就可能烧起来,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3、(药物要求)幼儿园、教育部门有统一的规定,不能给孩子在园吃抗生类药物,如果有,请孩子在家养病,千万不要在家吃了又来幼儿园,这种药物有的会有不良反应,为了孩子的健康,请在家观察休息。

3、提示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安全教育已纳入到了1530中来,请大家理解,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培养一个个健康的孩子。

(解析班本课程)上学期是“绿色文化”,下学期“快乐成长”为阶段的主题。

请家长进课堂 也可对家长进行环创的解说,加大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认识。

新学期已过了两个月了,幼儿园各个方面都循而有序地运行着,是时候要让家长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幼儿在园情况,增加家园的沟通,从而收集更多更好的家园联系资料,交流双方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开好家长会,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良好的语言与技巧,以及与家长沟通的耐心。以下是我开了家长会后的心得体会

一,做好开会的充分准备。在家长来之前,做好场地的环境整理布置,和座位的安排,舒

适的环境能让人们敞开心扉来交谈;老师以及保育员都要准备好会上谈话内容,用微笑迎接家长们的到来,做好家长签到工作,清点人数,以便会后还要了解没能出席的家长情况。二,调整心态,详细做好报告。在会上发言,发言者最忌语言不清晰,说话紧张。作为班上的老师,家长会的引导者,持着自信,保持微笑,用亲切的语言去详细介绍幼儿在园学习、生活以及护理的情况,让家长全方位的了解情况,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更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光说还不够取得家长的信任,我们还详细的介绍了我们老师如何进行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用的是什么教材,每周计划怎么制定,孩子如何上课,学到了哪里,得到了什么知识;保育员还详细的介绍了自己为幼儿每天做的保育工作,这些都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家长们都很耐心的倾听我们的讲解。

三,针对现象,给予家长温馨提醒。家长会有很多理解错误的现象,一些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错误就直接当面批评,不打不成材;有的人认为在幼儿园有老师教育孩子就够了,回家就不管了;有的人在家里,为了赶时间,看孩子吃得慢了,干脆拿过来喂,缺乏老师对孩子的那种耐心;有的人还没认识对接送孩子来园迟早问题的存在;早上来园没按照规定去医生那进行晨检;放学后,让幼儿逗留幼儿园玩耍的安全问题等等。根据以往家长们对教育问题,保育问题,安全问题等等的误区,我们也给予他们温馨的提醒,提醒他们保持耐心去教育孩子,提醒他们注意幼儿接送的安全,提醒他们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等等。

四,根据孩子的特点,与家长进行交流。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对班上的幼儿的特点都了如指掌,因此与家长交流时,能说到重点,令家长信服。通过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家长之间,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孩子在园、在家的一些表现。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2

一、优化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

让环境传递给幼儿、家长一份真与爱在幼儿的成长历程里,他们时刻都是不断与环境发生着作用,优美、舒适、安全的环境会使他们的心情轻松愉快在每年新生报名工作前,将大型玩具刷新,活动型玩具合理摆放在安全位置,塑胶跑道每天冲洗干净,幼儿在玩具区玩得乐不思蜀,使他们的心理有幼儿园真好玩,的痕迹。

班级环境新颖而富有童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了迎接新幼儿的到来,各班教师精心布置教室,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赋予静态环境以动感,布置新颖而富有童趣的环境,创设出材料较为丰富的图书区、娃娃家、美工区、玩具区、宠物区等,使幼儿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让幼儿能够感觉到这里既熟悉又亲切,使他们的情感有所寄托这种环境布置和材料投放,可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放松

优美的园区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创设,在新生适应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幼儿尽管想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问到他们:幼儿园好么?他们会擦着眼泪说:好离园后,他们会缠着家长留恋在玩具区,不愿离去。

二、教师教育对策

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教师形成了很多接待新生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策略如:模拟母爱,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吸引幼儿,淡化过敏词汇与强化积极情绪语词结结合,科学安排一口生活流程,利用教师人格魅力、教育风格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幼儿亲近、谈话、游戏等,老教师的慈祥、奶奶般的亲和;中年教师的策略、灵活;年轻教师的活泼、可爱各个年龄段教师各抒所长,相辅相成,扬长补短,弹奏出一曲协调的爱的乐章。

三、关注家长焦虑情绪,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砝码

由于当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对幼儿的焦虑情绪反应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心理准各,导致入园前,家长焦虑情绪的产生,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忧虑这种情绪进一步影响幼儿的入园心理,从而加重幼儿入园焦虑反应,拉长入园适应期的时间因此,消除家长焦虑情绪,是有效缩短幼儿入园适应期时间的关键。

(一)让家长了解幼儿园

利用园报作为家园沟通互动的桥梁入园前,将入园专刊发放到每个新生家长的手里,其中家教版,详细地介绍了幼儿焦虑情绪归因、家长应如何与幼儿园配合以及针对幼儿入园初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进行自身调整的策略;教师版的入园流程和入园对策,使家长了解入园的过程和体会到幼儿园及教师工作的细致程度,从而稳定家长的心理波动,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这是幼儿入园前及入园初的心理调整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组织家长听专家讲座,消除家长的入园隐忧

为了对家长的情绪更有效的调试,我们请心理学专家来园为即将入园的家长做专题报告,专家系统地讲授了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水平、入园时产生焦虑情绪的心理诱因、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以及在调试幼儿情绪时所用的教育技巧与语言技巧等等通过专家讲座,家长们了解了入园时幼儿的哭闹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掌握了如何与幼儿度过这一时段的技能,从心理上有了初步准各。

四、家园互访,使幼儿入园软着陆

幼儿的焦虑来自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与孤独感,为使幼儿烦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我们在幼儿入园前,组织教师家访与幼儿访园活动,让新生与幼儿园、教师短时间接触,有浅浅的了解与沟通,给幼儿入园做一次体验性的心理铺垫。

(一)通过家访,主动亲近幼儿

家访不仅仅是让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互相了解,以及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园配合的要点,同时,通过与家长交谈也可以更多地熟悉、了解幼儿的有关身体状况、爱好、个性特点、饮食起居、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幼儿的期望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个幼儿的个人档案另外,教师在家访时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语言、动作、表情等应处处向幼儿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很喜欢你,想跟你做朋友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意,愿意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这样,家访过的幼儿口后入园时,看到教师就会像看到老朋友一样,主动想亲近教师,从而减轻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二)通过访园,培养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清感

邀请幼儿来园访问,应该说是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又一个好方法限于幼儿的记忆能力,访园的时间安排在幼儿来园的前一周内。

1.让幼儿再次熟悉教师,同时可以进一步让幼儿熟悉教室及幼儿园的环境在教师精心安排和布置的环境里,让幼儿玩一玩室内外各种玩具,了解幼儿园生活的部分内容,使幼儿对自己即将步入的新生活和新环境有所知、有所盼,从而缓解幼儿来到陌生环境的紧张心情。

2.通过访园活动,帮助幼儿交上1-2名新朋友,让幼儿感受到与教师、同伴交往的快乐,使幼儿对幼儿园愉快的生活有初步的体验。

五、利用家园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一)每口公布幼儿情况,让家长放心

幼儿刚刚入园,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幼儿哭了吗?吃得好吗?睡得好吗?等问题,于是教师在家园联系园地设置了宝宝的表现专栏,每天公布幼儿进餐、午睡、活动的情况,这个专栏成了每个家长每天必看的内容,有效消除了家长对幼儿在园情况的消极、夸张的揣测与担心,开始配合教师作好幼儿离园后的情绪,成为教师教育的支持者,形成1+1的教育氛围。

(二)开创班级QQ群、微信群,实现在线沟通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3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1.家园合作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差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形象地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就必须从幼儿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即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即幼儿园、家庭等的力量,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2.家园合作能实现幼儿园与家庭优势互补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的优势在于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3.家园合作也是法律法规所赋予的义务和职责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宣告了儿童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成人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社区教育、建立起学校(托幼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联系与合作。”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上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幼儿是被教育者、被保护者,教师和家长是幼儿责无旁贷的教育者和维护者,二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二、幼儿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

在提及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时,人们总是把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作为合作共育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对于二者沟通的联系纽带――幼儿的研究有所忽视。幼儿是连接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和桥梁。我认为,幼儿在家园合作中存在以下几种角色定位的作用。

1.幼儿是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

在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是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要进行家园合作、家园共育模式的创设与组织,就不能忽视二者之间的客观教育对象。幼儿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在客观上要求整个家园合作的目标是围绕着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来进行的,幼儿作为家园合作的客观对象是必然的前提,也是家园合作的中心环节。

2.幼儿是家园合作的主体参与者

幼儿在整个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中不单单是一个客观的教育对象,而且是一个主体的人,他必然在家园合作中主动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幼儿参与家园合作的主体性使每个涉入其中的主体都既是教育的合作者,又是教育的受益者。幼儿通过其主动参与也造就了幼儿园与家庭、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顺畅渠道,使各方在幼儿主体的需要和兴趣中更有效地促进和增强家园合作的针对性。

3.幼儿是家园合作的重要评价者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家园合作中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与否,需要有一个良好而稳定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了解家园合作具体实施、活动组织及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三、家园合作的实施

目前,在家园合作问题上仍然存在观念上的错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水平低,是业余的,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幼儿的教育。家长还认为自己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幼儿的教育等。这些错误观念必须加以更正。所以家园合作首要的就是做好家长工作,教师要认识到做好家长工作是教师份内的工作,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是家长工作的内容,而不是家长工作的目的。为了使家园能配合进行教育,除了采取必要的家长工作形式之外,还需要做细致、深入的沟通与联系,直到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与幼儿园的教学良好配合,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和家长要改变观念

以往家园合作中,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是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家长懂得更多的幼儿教育理论,具有更强的教育能力。要想让家长合作的态度积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长的旧教育观念也须改变。教师还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性质、任务,明确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内容、方法等。

2.重视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由此可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合作形式

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比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谈话方式、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等。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内容;小班幼儿家长;理解;调查

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幼儿在园要学的东西,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幼儿园里,年龄在3~4岁的学龄前儿童我们一般称之为小班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教工作的指导,通过幼儿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探索,较以前的幼儿园课程有很大不同。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游戏中尝试去了解他们、认识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支持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关注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尽量尊重、满足他们的需要。但是,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家长的配合在幼儿发展的各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终身性的作用,是幼儿园教育所不能满足的。

作为一名小班教师,在工作中,我发现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及内容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更好地进行幼儿教育,把家长纳入到教育资源中,我在本研究中将被研究对象定位为:小班幼儿家长――幼儿的父亲和母亲。旨在了解家长对目前幼儿园课程的认识情况、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际状况和他们参与其中所遇到的问题,找出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问题和途径,发挥家园合作共享教育资源的现实价值。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给幼教工作者提出思考: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中,如何真正体现家园共育的精神,促进幼儿的可持续成长。

二、研究状况

当前,国内外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在于课程的界定,价值的判断,幼儿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实施方式等,但对于小班幼儿家长的了解与需求这部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也看到现代幼儿园中的家园共育确实出现了某些令人欣喜的现象,部分家长能有意识地参与到幼儿教育中,能尊重幼儿、呵护幼儿心灵、重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但仍有家长不了解、不关注自己的孩子,盲目跟潮,只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因此,本文认为,幼儿教师有必要、有责任进行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理解的研究,特别需要从家长的实际了解与认知的真实背景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课程内容中家长教育的价值,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家长的教育能力,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本人所在幼儿园小班家长为调查对象,本园为公立自治区级示范园,现有两个小班,幼儿70多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非正式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非正式访谈,一是利用教育活动结束,观察完之后的随意访谈,二是在访谈对象时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列出访谈提纲,围绕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而进行的半正式访谈。

四、调查结果与结论

1.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

根据研究者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知,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这个名称有一定的感知,他们凭日常经验作出个人判断,但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学习、培训,所以对于“什么是幼儿园课程?以什么标准作为评判?”不能做出明确说明,只是在意识中有种感觉或者是印象。甚至有9.8%的家长从未听说过有幼儿园课程这一说。因此,关于幼儿园显性课程内容,幼儿家长基本上是可以以直接表现出来的具体活动作为判断标准,而对于隐性课程,如幼儿精神、意识方面的内容则没有较为科学的认识。

学前教育对幼儿实施的课程内容应当能使儿童在各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为儿童成为对社会有充分贡献的人做准备。课程应促进儿童知识与理解、方法与技能、性格与态度的发展。课程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是相互关联的,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有意义的,应是值得学习的、适宜于儿童的智力水平的,而不会浪费儿童的时间。而这些专业的知识对于家长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他们通过自己成长的经历、经验、与他人交流、自己体会获得关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认知,显得片面、不科学。主要表现在:重视幼儿的智力因素发展,忽视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培B;过度强调所谓的心理健康,但究竟何为健康的心理,却不甚明了;重视幼儿的社会往能力,有意识带幼儿玩游戏、外出活动,却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以自己的思想左右幼儿;家长对幼儿过度关爱、放任,要求教师对幼儿加强护理,家长却忽视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品德教育;对幼儿体育锻炼不重视等问题较突出。

2.小班幼儿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的了解

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和开放日活动,使家长有更多机会进入幼儿园。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活动,有71.8%的家长都认同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认为可让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学习,对身体有益;有63.4%的家长认为跟着教师可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幼儿的注意力、学习习惯可以得到好的学习、提高,选择自选活动这一栏的家长占32.4%,对于其他实施方式,家长也选择了相应的答案。但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益处,家长们多是从习惯养成、教师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忽略了活动的主体――幼儿,忽略了幼儿的精神需要。研究者认为,成人应该有正确的观念,要把儿童期看作人生的一段特殊发展时期,并认识到儿童有其特殊的不同的于成人的需要、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

3.小班幼儿家长参与幼儿课程实施的状况

家庭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幼儿年龄小,对家长的依赖程度大,依恋情感深,家庭的影响作用就更大。家长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不可替代的,同时对幼儿园教养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通^非正式的访谈结果可以发现:

部分幼儿家长认为幼儿园教得很好,很放心,不想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多数幼儿家长认为:自己不学这行的,怕误导孩子;

家长的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幼儿,只要孩子快乐、平安,多学点少学点东西无所谓,反正上学要从头开始系统地学习。

在问卷调查中,有70.4%的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担负起了教育的责任,他们意识到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多数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实际上已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形式自由,没有具体的要求,但缺乏科学引导,随意性大。

但是,部分幼儿家长有过度超前、功利性强的认识偏差。他们与幼儿玩游戏的目的是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巩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与幼儿读书是为了开阔眼界;外出玩是为了让幼儿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否则是浪费时间,没有多大用处。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拒绝幼儿探索、思考,让艺术家、梦想家的翅膀折断,并常常以“工作忙”为理由,把幼儿教育的工作推脱干净,放弃与幼儿共同成长、增进亲子关系的良好时机。

对于以上的结果,本文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加大幼儿园的宣传力度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的教育观包含了家长在培养子女过程中,在孩子发展、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包括人才观、教子动机、教育观等。幼儿园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和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恰当的教子动机,把自己对孩子的关怀、教育和爱护当作社会的义务。

其次,多种途径的交流。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园地、家庭教育咨询、家访、开放日、亲子交流、电话访问、网络等各种形式,介绍幼儿园当前课程的发展状况,小班幼儿阶段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让家长了解科学的判断标准、教育目的,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2)提升家长的知识储备

幼儿家长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卫生学以及各种文化知识。社会在变化,科学在进步,教育观念在更新,家长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幼儿一起成长。

(3)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受过专业的培训,有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师与幼儿一起生活、游戏、学习,对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个性特点有较全面的认知。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把家长不甚明了的课程内容,通过接触、体会、实践、了解,认识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看到幼儿成长的进步。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增强家长科学育儿的信心,扩大教育资源,使幼儿教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深化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做出具体的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需要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教育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可能存在时代的局限性,有的甚至夹杂着一些不正确、不科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对幼儿园课程及其涉及的内容进行改革与宣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

总而言之,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时代的召唤,但如何以开放的姿态,让家长放心地进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家园合力做好幼儿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入园焦虑;梯次入园;家园合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1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37

幼儿入园焦虑是焦虑的一种,一般为分离焦虑,也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的心理表现之一,持续时间不同,有的几周,有的一个月。幼儿入园是离开家长的怀抱,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即进入陌生环境,认识教师、很多新的小朋友,要与他们一起游戏生活,这些都是幼儿以往没有接触过的,重要的是幼儿初次与家长分离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焦虑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且一旦这样的焦虑过重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幼儿园实际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从操作层面分析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的成因,提出几点缓解新入园幼儿焦虑的有效策略。

一、新入园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

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幼儿园,生活方面如吃、喝、大小便、入睡等都开始学着自理,对幼儿来说无疑也是挑战,综合以上因素使幼儿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接受出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因在园而造成半天或一天看不到家人使幼儿陷入焦虑中。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也是决定幼儿分离焦虑程度的原因之一

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养方式参差不齐,如对幼儿过分保护、宠爱可能弱化了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安全感的建立。其次,幼儿入园前家长是否就幼儿入园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多年实践表明,如果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帮助幼儿在生活能力和情感方面做好相应准备,那么,幼儿入园后的焦虑会较容易缓解,缩短焦虑时间,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研究表明幼儿入园不仅幼儿存在焦虑,家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如不能专心工作,总担心幼儿在园的情况,到幼儿园接幼儿出现紧紧搂着幼儿甚至掉眼泪的现象,这样的情绪无疑对幼儿是有影响的,强化幼儿入园焦虑的程度。

(二)家庭交往环境的不同

家庭交往环境往往使很多幼儿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入园后,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要学会分享,要遵守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这些变化和要求也是造成幼儿对幼儿园陌生感产生焦虑的原因;幼儿的个性特征也是影响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之一,如内向、胆小、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依赖性较强等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三)幼儿园环境因素对幼儿入园焦虑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因素,幼儿园的整体环境设计(如建筑格局、设备设施),班级环境布置(如活动室、寝室、盥洗室的格局)都与家庭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直接会导致幼儿焦虑的产生,使幼儿缺乏安全感,常有“回家”的念头,期望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实践表明幼儿在园午睡是幼儿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想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现象,就得先理清各方面原因,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因素,只有做好各方面的入园准备才会减轻入园焦虑程度,缩短入园焦虑持续的时间。

二、缓解新入园幼儿焦虑的有效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产生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我们将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减少入园焦虑时间、缓解焦虑的程度。

(一)先入为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特点

约见幼儿和家长,首先,让家长带幼儿来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环境,通过交流了解幼儿的一些个性特点。其次,召开家长会,介绍幼儿园工作特点,为家长支招指导家长应该为幼儿做好入园前在生活能力上的培养,锻炼幼儿学习自己独自吃饭,教会幼儿自己大小便,教会幼儿自己如厕、洗手,锻炼幼儿学会自己穿脱外衣,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时间,养成午睡习惯等;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用游戏的方式,开始与幼儿渐进地分离,(玩捉迷藏,在没危险的情况下离开幼儿视线一段时间),家长改变关注方式,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培养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专业引领,为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入园环境

幼儿入园后教师将是与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重要伙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在缓解幼儿入园焦虑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在迎接新生入园前可适当进行家访,初步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与幼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班级环境布置时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既有童趣又温馨,还具有家的延展感的班级环境;可以收集幼儿在家喜欢的玩具投放在活动区中,或者让玩具短时间成为幼儿在园的依恋物;墙饰中设计“全家福”照片墙,让幼儿能看到自己熟悉的照片,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通过玩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幼儿感受到在幼儿园的乐趣,培养集体生活的一些常规,让幼儿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完成,增强自信心。

(三)家园共育,共助幼儿迈出走向社会第一步

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入园焦虑是很常见的幼儿心理反应,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帮助家长支招,指导家长用恰当方式应对幼儿各种入园焦虑表现,如用“顺毛驴”“戴高帽”“冷处理”的方法。

通过班级QQ群教师及时上传幼儿在园活动图片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情况;通过家长园地展示的幼儿“半日生活小档案”,让家长看到幼儿在园的饮水、进餐、排便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在园的生活心中有数,也感受到幼儿园在新生入园时把保育放在首要位置,且具有专业性。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6

但是当我们仔细地审视这些数据背后的情况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园内管理混乱、师资水平低、教师流动大、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办学时间短、办学质量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阻碍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幼儿园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民办幼儿园要想真正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民办幼儿园要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关心每一个人、爱护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人。

一、以团队关爱促教师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但是当前却有不少的民办幼儿园未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从短暂的经济利益出发,低工资、低待遇聘请教师,使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幼儿园师资水平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民办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民办幼儿园应该以教师为本,让全体教师感受到幼儿园的人文关怀,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以园为家,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另外一方面也有不少的民办幼儿园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忽略了教师品德的管理。民办幼儿园应从长远考虑,加大对教师品德的要求,加强师德教育,进而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

1、强师德、铸师魂

民办幼儿园应开展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把教师素养和职业素质要求作为首要内容,让教师以一颗爱心投入教育,从仪表、态度、服务细节入手,引导教师用爱的语言、爱的行为去感染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激励教师以做一番事业为目标,在自主、自强、自律、自省的氛围中主体意识得以发展。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开展“安教、乐教、善教”的谈心活动、举办“爱心奉献”演讲会、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教师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身边的榜样力量树立正气,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促进大家共同发展。

2、参与管理,亲情动员

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机制较灵活,应该充分考虑到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管理中来。不仅要注重教师被人性化的管理,更要重视教师参与人性化的管理。可以通过教代会、教师信箱、园长热线等形式引导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同时民办幼儿园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解决后顾之忧。另外可以发挥党、团、工会的作用,组织教师外出活动,增进感情,营造良好的亲情合作氛围,进而在全园创设一个不断奋发向上的大环境。

3、专业培训,引领成长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幼儿园的专业培训工作。以教师为本,制定因人而异的培训计划,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关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民办幼儿园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在园内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研究氛围,针对问题开展研究,让每位教师参与研究,在团队合作研究中不断地发展。同时可以实施名师战略,一方面成就教师,另一方面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另外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多样的人文培训,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成长,成就感不断增强,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也就上去了!

4、特别关怀,彰显男性

随着人们传统观的不断改变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男性加入幼儿园教育已成必然。他们的加入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园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少民办幼儿园大胆招入男教师,却留不住男教师。除了客观上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幼儿园缺乏人文的关怀。

男教师加入幼儿园,对他们个人来讲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一是传统意识,二是待遇问题。幼儿园要对男教师实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管理思想。为使他们迅速成长,制定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计划,加强师德教育;在人员搭配方面,将优秀的女教师与他们搭班,积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争取各种机会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把荣誉留给男教师,使其获得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以和谐发展促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到底如何开展?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能为幼儿所接受?《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民办幼儿园应关注每一位幼儿,从小培养幼儿完整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获得稳定的发展。

1、课程内容,来源生活

现在有不少的民办幼儿园为了生存一味地迎合家长的需求,大搞英语班、珠心算、识字教学等兴趣班,课程内容极度地小学化,严重偏离了幼儿园教育的根本要求。幼儿园的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体现人文的关怀。陈鹤琴老先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课程的目的,最重要是帮助儿童目前的生活”。

幼儿园可以从现实生活的重大节日中获取内容,结合季节变化和社会热点问题选择教育内容,实现“教育活动生活化、生活活动教育化”。如在“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中,可以带领幼儿到消防大队参观学习,亲自体验操作,练习自救和逃生的能力;与交警共同开展“学交通知识、做守法小公民”活动,带孩子认识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及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通过“新闻角”和周一升旗礼,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环境,关心社会进步,时时、处处体现一日生活各环节都是课程。

结合节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孩子在节日的快乐中成长。元宵节的龙狮齐舞、三・八节与妈妈联欢、六一节的大型PARTY、国庆节的“爱国爱家乡”主题活动、重阳节与爷爷、奶奶开展“心连心,手牵手”敬老活动等。结合季节变化,走入自然去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组织幼儿到农庄、果园、名胜古迹等地领

略良田美池、硕果压枝的农家生活,认识动植物特征,饱览园林秀色、感受古色古香的建筑等。

2、关注个体,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孩子的和谐发展。然而现如今不少民办幼儿园却仅仅关注个别能力强的孩子的发展,忽视能力发展慢的孩子的发展;关注孩子某个方面的发展,忽视整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幼儿园缺乏人文的关怀,进而导致了生源的流失。幼儿园要以幼儿为本,树立多元智能的理念,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智能。从幼儿出发,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通过各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促进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为每位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让每一位孩子感受到幼儿园教师的关怀,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中西结合,多元文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异域文化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面对这些,不少民办幼儿园迷失了方向,一味地强调西方文化,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幼儿园应正确地面对中西方文化,在加强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感受中国文化精髓的同时,秉承开放教育的理念,让孩子能直接对视和感受外国文化的独特性,体验外域文化的魅力。通过节日教育、环境创设、歌曲学习、手工制作、童话剧表演等形式对孩子进行多种文化的熏陶,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地球人的意识。

三、以服务教育促家长提高家庭教育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少民办幼儿园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在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上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幼儿园未给予家长更多的人文关注,未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要树立既要服务于家长,又要教育好家长的意识,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幼儿园对孩子的关注,让家长明白家园一致性的教育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1、利用网络,家园互动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面对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家长工作节奏的加快,年轻的父母很少有时间来接送孩子,与教师的沟通较少。幼儿园应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来加强家园联系,关注孩子的发展,建立新形势下的家园联系模式。幼儿园可以建立幼儿园网站,网上宣传幼儿园、介绍幼儿园每周菜谱、发放幼儿活动的照片等,家长通过网络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同时家长也利用网站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家园互动大大加强,联系也会更加密切。

2、多样沟通,一致教育

家园一致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能使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办幼儿园有良好的沟通机制,要善于变化形式经常与家长沟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进而达到家园一致性的教育。可以通过家访、家园联系手册、电访、互联网、短信、家长学校、家长宣传栏、家长开放日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进而促进家园一致性的教育。

3、参与教学,增进理解

不少民办幼儿园的家长非常想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而幼儿园却常以幼儿安全、商业机密为由把家长拒之门外,怕家长进入幼儿园。其实家长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挖掘。幼儿园要理解家长的心思,应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可以邀请做医生的家长来园给孩子讲解保健知识、做交警的家长来园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做建筑设计的家长来园讲解房屋建造等。家长来园教学,一方面让家长体验到幼儿园对他们的尊重,了解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加强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增进了对幼儿园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也让孩子们感受到自豪感,大大增强参与活动的兴趣。只有互相了解了,民办幼儿园工作的开展才会更加顺畅。

4、服务家长,教育家长

家长既是幼儿园的服务对象,又是幼儿园的教育对象。当前有不少的民办幼儿园未能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为了生源一味地满足家长的要求,只见服务不见教育,只见眼前的利益不见长久的发展,有的甚至严重偏离了幼儿教育的根本。民办幼儿园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家教观。可以通过家长宣传栏、家长会、家教知识竞赛、家长论坛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教知识,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影响家长,促进家长主动与幼儿园沟通,进而提高家园沟通的效率。

四、以合作共赢促社区支持配合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现在各个社区越来越完善,其完备的设施、配套的服务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而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专职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了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既能完善幼儿园保教工作,又能带动整个社区的早期教育,发挥其服务职能。《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园生存的大环境,幼儿园应该以一种开放的理念主动走出学校,走入社区,引导幼儿关爱生存的环境,让社区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实现两者的共赢,进而为构建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走进社区,关爱生活

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生存环境的关注。幼儿园的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生活在社区这个大环境之中,幼儿园就必须走进社区。可以结合教学活动适时地组织小朋友进入社区,了解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引导孩子从小关爱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可以在六一儿童节到社区表演、重阳节到社区老人院进行慰问、在小区组织环保小卫士公益活动、募捐义卖活动等,把社区变成一个大幼儿园,让社区了解幼儿园。

2、社区协助,资源共享

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挖掘,有不少的专业人士可以利用。幼儿园除了走入社区外,也可以把有用的社区资源引入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一个丰富有益的安全环境中得到成长。如可以邀请社区义工来园辅助教学、退休的爷爷奶奶来园讲故事、小区保安人员表演武术、小区专业人员讲解其工作性质等。社区协助教学,极大地调动了社区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同时幼儿园的资源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开放,利用节假日引导小区的孩子来园玩耍,并传授家长专业的育儿知识,实现资源共享。

3、园区合作,促进共赢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小班班主任;幼儿;入园前;准备工作

一、引言

班级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中心,在整个班级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班级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3岁是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最佳年龄。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经历了教育环境的变迁。儿童进入幼儿园时面临着难题:是否乐意来园,愿意和其他幼儿园人来往,并喜欢使用那里的玩具;能否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愉快的在幼儿园生活,并追求新的满足。对大多数幼儿来说,孩子在入园之初会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情绪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帮助孩子顺利入园,渡过这一适应期,会对他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需要家长、老师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二、物质方面的准备

物资准备应根据幼儿园的具体情况、要求而定,一般包括床上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甚至玩具的准备。如:布置良好的环境,整理教室卫生,减少细菌,坚持每日用消毒毛巾将幼儿能接触到的地方擦拭,特别是容易滋生细菌、发生交叉感染的地方;对于幼儿的玩具、桌椅、坐垫、餐桌、餐椅都定期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地板随脏随擦,给幼儿创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

三、生活方面的准备

孩子的衣、食、住、行是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要落实好保育常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衣着问题。在天气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要注意孩子是否穿了合适的衣服,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教会孩子自己表达身体情况,热了或冷了主动告之老师。

2.养成良好洗手习惯。除了要做到餐前餐后要洗手,便前便后要洗手之外,还要做到正确洗手,不能把洗手当成是“过水”。教师可以在洗手池附近张贴正确洗手图,随时提醒幼儿使用正确方法。

3.幼儿入睡。安静入睡是非常重要的睡眠习惯,老师要重视培养好孩子的入睡习惯,保证孩子有良好的睡眠环境。

4.幼儿进餐。进餐必须保持安静,教师要起示范作用,吃饭时不得大声说话;餐桌要保持干净,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在进餐过程中趴在桌子上吃饭,不仅影响幼儿身体,也是不好的进餐习惯。要求幼儿学习端碗吃饭,学习使用小勺吃饭,在老师的帮助提醒下能吃得干净,不将饭菜含在嘴里。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幼儿餐后阅读好习惯。开展餐后阅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餐后阅读习惯,为中班打好基础。

除了以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注意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如:小刀、玻璃片、小球、珠子等,要及时妥善处理,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疾病传染隐患,并通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哪些物品对人体有伤害性,主动避开不安全的物品;出现火灾等危险情况时该如何自救;独自在家时如何保护自己;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等等。

四、心理方面的准备

入园,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阶段,孩子通过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心智会成长一大步。父母应该永远是自己孩子的支持者,不能希望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为什么别的小孩很快就适应了,我的孩子却适应不了”,这样的心态会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压力。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你永远是他的支持者,这对孩子适应全新的幼儿园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班主任要做好对幼儿的心理准备

对于幼儿来说,上幼儿园是正式离开家庭、走上社会的第一步,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过群体生活,入园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很少有孩子2-3岁就准备好要进入集体环境中生活。突然的分离给孩子的压力是巨大的。

①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主要是让孩子愿意并喜欢上幼儿园。这需要做很多:老师要对孩子多进行教育,并注意引导,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因为你已经长大了,要学知识、学本领了或者说长大的孩子都上幼儿园。

②注意部分幼儿产生心理学上的“分离焦虑”现象。幼儿与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心理障碍。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对父母养护形成依恋。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视线之中,他会不安地哭闹。老师在面对这种心理的儿童时要给予关怀,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创造熟悉的家庭模拟环境,使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

③关注特别的孩子。有些孩子在意环境的变化,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应,像入园这样环境的大变化,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生活中都是有亲人伴随左右,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如果亲近的人不在身边时他会束手无策;还有一些受到疾病困扰的孩子,会比平常更缠人,因为他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病痛,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找回那舒适的感觉。以上这些不同孩子的心理都需要老师细心关注并给予关心,让他们在幼儿园里感觉到家庭的温馨,要注重关注方式,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多一些照顾,建立信任关系,才会消除对幼儿园的排斥、恐惧、焦虑等心理。

2.班主任要做好家长对幼儿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特定的情感。孩子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不会产生恐惧。成人在进行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的体验和心理感受传导给入园前的孩子。这种潜意识无形之中会造成孩子的压力,老师在对家长教育时,要避免这种思维的使用。那么,为了让家长做好幼儿客观的心理准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孩子会敏感的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心理,拒绝进幼儿园,所以家长不要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认识到上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积极鼓励孩子。老师应该和家长沟通,告诉孩子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

②事先引导孩子心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进行适当的引诱,这样不断强调幼儿园的好处,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孩子产生向往,达到引导的效果。如:别的小朋友到幼儿园玩的多开心呀!幼儿园非常好玩,你想去玩吗?

③让宝宝喜欢幼儿园。家长向幼儿讲述园中趣事,引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在入园前对孩子讲幼儿园趣事,使孩子对幼儿园有好感。

④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有的家长常常骗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偷偷溜走。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的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

⑤为了消除入园的恐惧心理,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家庭以外的世界,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熟悉,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孩子说幼儿园的事,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

⑥父母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增加宝宝对幼儿园的熟悉感与认同感,将幼儿园有趣的事描述给孩子听,模仿幼儿园的游戏、上课情景,使孩子从内心向往幼儿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语调谈论幼儿园,激发幼儿期盼入园的愿望,家长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孩子。比如用愉快的口气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幼儿园里都有什么、可以做什么等,并把宝宝将要入园当作一件期盼的事来讨论,让宝宝充满了向往、好奇。

⑦入园前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心理准备并放心。在宝宝正式入园的前一周,家长和宝宝一起过几天幼儿园生活,让宝宝以较开放的态度探索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了解周围的环境,游戏活动,认识老师及小朋友;同时,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和老师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小朋友之间相互熟悉起来,会进一步减轻陌生感。把孩子顺利送进幼儿园,尽快适应新环境,除了要做好以上工作外,家长还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例如接送的要求、请假的手续等等,更好地了解幼儿园。

3.班主任要做好家长的心理准备

有的家长认为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安全可靠,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陌生环境中,孩子会受不了的顾虑让家长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孩子。做好家长的心理准备很重要。

①自我调试。有的家长对送孩子入幼儿园表现出依依不舍。幼儿虽小,对家长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作为老师要让家长意识到,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是让他进入小社会,对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家中缺少小伙伴交往会使幼儿易于形成孤独、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进入小社会,在与伙伴交往和教师教育下,能培养起友爱、互助等良好心理品质,是家庭环境无法替代的。另外,也可以锻炼孩子适应新环境,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对孩子日后成长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理智。

②正确预期。宝宝哭闹是正常的,家长要有这个心理准备。宝宝离开爸爸妈妈来到陌生的环境会因不适应出现哭闹现象。不要怀疑老师对宝宝不好等,更不能不送宝宝去幼儿园,不管宝宝如何哭闹,除了身体生病、不舒服等原因,家长要坚持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去,不能因为一时心疼,就放弃送宝宝去幼儿园。这样会使宝宝更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③适应不安情绪。宝宝面对陌生环境会失去安全感,表现出紧张、焦虑、爱发脾气、任性哭闹等现象。家长不要太担心,只要宝宝接受幼儿园了,很快会恢复正常的。

④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孩子入园后,家长帮助孩子学会简单的生活技能和做力所能及的事,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基础。如自己握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穿脱鞋袜及简单的衣服等。家长可以在报名前后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在家中,家长可为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提前预备,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⑤家长应尽可能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联系和交流。如在入园时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和特点,与老师进行沟通,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和有针对性地给予照顾。

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心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其多与其他小孩子认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孩子适应团体生活。这样,孩子在集体环境中会很受欢迎,而使孩子感到愉快,为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不了解,自然产生恐惧感。另外,幼儿园环境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的差异,孩子适应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幼儿班主任需认真学习和接受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多方面发展需要,坚持与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幼儿心理和生活工作,使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委“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北京对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199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58.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幼儿游戏

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但对于幼儿的健康,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的现象甚为常见。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较晚,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评价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且最初的大多数研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计划和措施。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大健康观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日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幼儿园教育[2]48。同时,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迅速增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丰富。优化学前教育的心理环境、幼儿爱的能力的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的颁布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日渐增多。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幼儿园中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其开展途径是多元化的,开设专门课程和在生活及游戏中渗透都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课程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培养人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合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获得有益发展的全部活动[3]57。幼儿园课程有四个关键点: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以上四点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尊重与适合强调幼儿园课程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与适合的基础上强调快乐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的特殊性,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幼儿心理主题活动课程为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指导要点等都进行了总体说明。根据纲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题。一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四是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幼儿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4]。教师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时,一方面应依据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主题课《愉快来园》紧扣新入园幼儿的焦虑问题,旨在协助幼儿学会识别和宣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我能行》通过鼓励幼儿承担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帮你》意在引导幼儿乐于关心帮助他人,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以上主题的设计兼顾了纲要要求和幼儿需求,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话,即课程设计“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纲要》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涉及到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因此从指导思想上就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渗透与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建立和培养是以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的。因此,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中几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只要学校和教师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愿意利用已有的丰富资源,幼儿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上得到心灵的养分。

(二)以园长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

园长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切感,这使得园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幼儿园中个别让普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园长的亲自辅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园长应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保密原则。首先向幼儿声明自己与幼儿的谈话不会告诉他人,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愿意与园长沟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并非像成人一贯认为的那样缺乏自主自控,他们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园长须花时间去不断启发和诱导幼儿,促使其思考,让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认识、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其三是疏导+教育的原则。“问题幼儿”因其行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负面评价,更易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同时对成人的指责与约束尤为反感。园长辅导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得到疏导,释放压力。在此基础上找到恰当时机提示和点拨幼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统原则。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园长应了解幼儿班级老师、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失当,主动联系老师和家长,促成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善。幼儿心理问题并非一次辅导就能完全解决,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提升过程。因此,对幼儿的表现可进行跟踪访谈,巩固辅导效果[6]216。

(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日基本活动,其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或者重复任意感兴趣的单一动作,不但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舒适状态,而且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游戏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操作问题,对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探究,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这都能够使其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戏中,幼儿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体验爱与关怀,体验自尊与自信,获得尊重与认可[7]36。综上所述,游戏使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儿童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利用园中的真实情境或创设某些虚拟情境,引导幼儿在其中自主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改进[8]。

(五)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组优秀的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组,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迹可寻[9]。例如,一位一线教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组。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纸质材料、彩色铅笔、剪刀、黑色水彩笔,并告诉幼儿,不开心时,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笔“画”出来,再根据心情变化涂上颜色。最后,教师把“心情”一页页装订起来。这样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书,教师根据书中的内容分析、总结不同幼儿调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帮助,最终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缺乏系统性

(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对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视,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偶或从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出发整理出来零星内容以供一时之需的情况较多[10]。与之相对应的,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对这一领域内容认识模糊,无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但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单一,大多以同行评价为主。同时,教师或高层管理者在课程评价中,往往紧扣课程认知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课程知识目标实现了,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评价幼儿的发展,不应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建构情况[11]。

2.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力仍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现象认识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未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机;另一方面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把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扩大化,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师的干预能力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才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采取各种方法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却在制造幼儿的心理问题。比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养成,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人格上出现重大缺陷。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发展出来的各种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延续和巩固,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家庭、社区、教师、幼儿都是这个系统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儿园必须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教育合力,幼儿园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持续性和养成性。

1.幼儿园管理层面

(1)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幼儿园应在课程规划层面遵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渐探索中总结和进步。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紧扣《纲要》中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围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资源课程

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浸入式特点,大多数内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开展,因此对设备、场地等的要求较高,幼儿园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4]。

2.教师层面

(1)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把专家“请进来”开展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同时充实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2)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老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也有直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积极乐观、豁达开放、敬业负责、仁爱友善等心理品质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树立起大健康观,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由此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断及自我把握与感受[8]。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两个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一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二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家园合作层面

(1)幼儿园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庭与园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标明确、一致,幼儿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过家园联系册掌握幼儿心理状况

家园联系册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家园练习册,家长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这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教师也通过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园双方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

(3)幼儿园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家长对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应当承担起向幼儿家长普及正确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责任。比如,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协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长能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幼儿视力的伤害,却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消极影响。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宣传片,让家长在这一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身心都处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科学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唯此,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林宏.关于儿童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6,6(3):7-8.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7-59.

[4]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5]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以苏州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37.

[8]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8):43-45.

[9]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张辉娟.试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刘媛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59-61.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9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幼儿园家长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入园焦虑 对策 家访 绘本 梯度入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26-02

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他精彩人生新的起点。众所周知,几乎所有3岁的幼儿在刚入园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入园焦虑、分离焦虑,一方面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对幼儿园环境感到陌生,另一方面由于幼儿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还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新生入园是幼儿园特别关注、家长特别揪心的事情,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被几个大人围着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过度关注和溺爱的教养方式造成幼儿出现诸多问题,适应社会困难。同时,家长由于疼爱孩子,看到孩子入园哭闹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作为幼教工作者,笔者多年来一直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幼儿尽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重视幼儿的入园前准备,为幼儿顺利入园奠基

(一)开展温馨的新生家访,增进师幼情感

新生家访是新生入园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幼儿认识教师、熟悉教师。在家访过程中,教师要详细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与生活环境,同时让家长了解为幼儿入园要做的相关能力准备和心理准备。幼儿园、教师应高度重视新生家访工作,在家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幼儿与教师初次见面便留下良好的印象,提高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幼儿园可以设计《家访调查表》,以便教师更全面了解幼儿的基本信息、喜好及身体状况等。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向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性格、教养方式,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父母素养、育儿观念等,以便在新生入园时能更好地照顾幼儿的生活和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家访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合影,以便幼儿在假期中能经常看见自己的老师,增加幼儿对班级老师的熟悉度。教师还要与幼儿亲密互动,家访结束时,可以为幼儿送上见面小礼物,增进师幼情感。

(二)借助入园绘本,让幼儿多途径了解幼儿园生活

通过给幼儿阅读入园绘本,借助故事的力量给幼儿一些引导和帮助,让幼儿在快乐的阅读中缓解对陌生环境和新生活的恐惧和排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精神良方。绘本中一些动物宝宝们的幽默演绎能帮助幼儿轻松了解幼儿园和幼儿园的生活;同时,有的绘本后还有给家长的幼儿入园指导信息,让家长们了解如何帮助孩子轻松入园。幼儿园可以向新生家长推荐一系列入园绘本,如《你好,幼儿园》《汤姆上幼儿园》《我爱幼儿园》《幼儿园的一天》《魔法亲亲》《小阿力的大学校》等,引导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共读,让幼儿多途径了解幼儿园生活。

(三)新生入园特别制作,为入园准备添新良方

作为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我们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有效方法。经过不断总结、思考、探索,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新生入园特别制作:《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漫画版和《幼儿园的一天》DV版,为缓解新生入园焦虑起到了促进作用。

1.制作《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漫画版,消除幼儿陌生感。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安排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主要流程,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如果能在入园前熟悉了解每天在幼儿园的固定流程,了解自己每天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内心会充满安全感和把控感,从而缓解分离焦虑和入园焦虑。我们将幼儿园一日作息流程制作成漫画书送给幼儿,让其暑假在家阅读,提前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作息,消除对幼儿园生活的陌生感。

2.制作《幼儿园的一天》DV版,消除幼儿不安情绪。3岁的幼儿更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我园为新生特别制作了《幼儿园的一天》光碟,让教师在入园前家访时送给每一位幼儿。光碟内容有幼儿园的环境、幼儿所在的班级环境、班级教师的自我介绍、幼儿园哥哥姐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等,让幼儿通过看、听等多感官了解、熟悉幼儿园生活,引导幼儿产生入园愿望,消除幼儿的不安情绪。家长向我们反应幼儿在家特别喜欢看《幼儿园的一天》光碟,几乎每天都要求看几遍,看后对幼儿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都特别熟悉,在家自觉模仿光碟中哥哥姐姐的言行。

二、关注家长的入园前准备,为幼儿顺利入园助力

现代家长特别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的家长特别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由于幼儿年龄小,家长们对幼儿即将踏入幼儿园非常重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心,导致家长也存在一定的入园焦虑。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入园前自己要做好哪些相关准备,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对幼儿园的向往等。为此,我园为新生家长推出了入园系列准备活动――“专家说”“园长说”“老师说”“家长说”,帮助家长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建立信心,克服自身的焦虑,并为幼儿做好入园准备。

(一)“专家说”活动

邀请幼教方面的专家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们正确对待幼儿的分离焦虑,了解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规律的改变,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表现。家长们可以通过入园前带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帮助幼儿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入园焦虑期。

(二)“园长说”活动

在幼儿入园前,幼儿园召开园级新生家长会,园长在新生家长会上介绍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园所情况、办园特色、幼儿园课程及家长要配合的工作,让家长多角度了解幼儿园,增进对幼儿园的信任感,拉近与幼儿园的距离,为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和幼儿入园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老师说”活动

在幼儿园召开园级新生家长会后,幼儿所在的班级随后召开班级家长会。班级的老师向家长介绍自己及自身的教育观念、家长在暑假期间需帮助幼儿做哪些精神和物资准备、新生入园阶段班级将开展的一些活动等,让家长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降低入园焦虑。

(四)“家长说”活动

邀请幼儿园中大班家长为新生家长分享自己在孩子入园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帮助新生家长累积经验,以从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入园焦虑。

三、建立梯度入园模式

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顺应儿童的现实需要。经过多年的思考、研究,我们创立了梯度入园模式。所谓的“梯度入园”是为了有效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将入园适应阶段在时间及活动的安排从少到多呈坡度式的模式。短时间分离后的重聚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让幼儿明白分离之后还会重聚,幼儿分离的紧张水平会适度下降,焦虑情绪也能得到有效的缓和,在缓解幼儿入园初期阶段的分离焦虑效果显著。具体做法如下:

新生入园适应周为期一周,分二个阶段梯度进入。

第一阶段:爸爸妈妈陪我读

幼儿正式入园的第一天,由爸爸妈妈陪同上学,时间为两小时。由教师设计有趣的亲子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与教师建立友好关系,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印象。

第二阶段:幼儿独立入园日

为了让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效缓解入园焦虑,在幼儿尝试独立入园阶段我们特别设计了梯度入园模式,逐渐增加幼儿在园的时间,从单纯的游戏活动逐步增加生活活动,让幼儿与教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感受和适应集体生活。如入园第二天,幼儿入园时间为8:00―11:00,家长送孩子来幼儿园并陪伴孩子一会儿后离开幼儿园,幼儿独立在@三小时左右,于11:00离园。幼儿进一步熟悉教师、同伴与环境,初步了解如何参加集体活动,与教师建立信任感。第三天,幼儿入园时间为8:00―12:00,幼儿独立入园半日,在园吃午餐。幼儿在熟悉环境和教师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吃午饭,增加生活内容。第四天,幼儿入园时间为8:00―15:00,幼儿独立入园半日,在园吃午餐、睡午觉。在前三天的基础上,幼儿尝试独立在园午睡,逐渐增加生活内容。第五天,幼儿入园时间为8:00―17:00,幼儿在前四天逐渐熟悉幼儿园生活的基础上,进入正常、完整的幼儿园作息制度与生活。

梯度入园模式的建立与运用,让幼儿以自己的速度适应新环境,缩短了幼儿入园适应的时间,缓解了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焦虑,循序渐进的情绪引导使教师的工作更自如。与以往全天入园方式相比,采用梯度入园模式后,幼儿在出勤率、入园哭闹程度和天数、焦虑情绪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前者。尤其在入园初的几周,幼儿的焦虑水平远远低于全天入园的幼儿。同时,家长有了入园的直接感受,看到孩子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显著效果,自觉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面对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时也更从容淡定。

四、开设新生特别服务,让小班幼儿感受幼儿园大家庭的温暖

在新生适应周,为了让小班幼儿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幼儿园其他班级的教师、其他岗位的教职工在幼儿刚入园的一小时都走进班级,协助新班级的教师照顾幼儿的情绪和生活,使他们的依恋情绪能得到更多的安抚和转移。大班的哥哥姐姐开展关爱弟弟妹妹的行动,为弟弟妹妹准备小礼物,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如“来,姐姐喂你吃饭!”“哥哥来帮助你!”等,用自己的爱心温暖着弟弟妹妹。在新生刚入园的这段时间里,幼儿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着新入园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