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3-26 20:11:25

科技发言稿

科技发言稿篇1

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电子打火;从远古的徒步远行到今天的太空遨游;从四十年代庞大的计算机到今天席卷全球的掌上电脑,无一不是倾注了科学家毕生的心血,他们用知识和智慧为科技技术与革新注入了无限活跃的能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科技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是机械分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今天能站在这里代表先进科技工作者发言,感到非常荣幸,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所有科技人员的荣誉,在此,非常感谢公司对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

,公司承接了柳钢3高炉的中修改造施工任务。此次3高炉中修改造项目包括:上料系统,热风系统、炉顶框架集设备、高炉本体、东西铁场、上升下降管、重力除尘等,几乎为全套系统拆装改造。工程的特点是:施工现场狭窄,多工种交叉,工期短,工程量大,施工难度更大。机械公司作为3高炉中修改造的主力军,从投标开始,就集中了众多技术骨干,对项目中的各个难点做施工前的技术准备。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从6月中旬到8月初,分公司领导、技术员、施工员、班组长每天都频繁地出入现场,仔细考察,认真分析,潜心研究,不放过一个疑点。并每周召开一次研讨会,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都讲述出来。我们本着有问题不怕,就怕没有问题的原则,集众人之所言,取众人之所想。集体的智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有着攻坚克难,战胜一切的能力。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开工前制定出了切实可行、能够保证安全,保证质量,保证工期的施工方案。

在整个3高炉工程项目上,上料皮带通廊改造时工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高炉扩容,上料皮带通廊头部由原标高49米提高到55米。要抬高6米。通廊总长度223米,分为六榀,总重量280吨,单榀最大长度45米,重量54吨。通廊要抬高就意味着要拆除,其难点是:从第一榀到第五榀150米长度范围内,因为场地狭窄,通廊下边和周围布满了建筑物、管线、电缆线等,根本无法开进25吨以上的吊车,要想利用大型吊车对通廊进行拆除和安装根本无法办到。

如何才能方便、快捷地对通廊进行抬高改造,满足新高炉的工艺要求,业主一方也是愁肠百结,无计可施,就连设计院也不知道怎样出这个施工图。在此情况下,我和分公司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现场考察,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经综合考虑,我们提出了采用在分解槽施工中已经成熟的液压提升施工方法来对通廊进行空中抬高改造。设计院根据液压提高方法的特点将6榀通廊设计成台阶式形状向上升高。液压提升方法的特点是: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不但运输和安装费用低,更解决了施工场地狭窄,无法进大型吊车的难题,减少了高空作业和安全费用的投入,而且通廊提升改造我们只投入了20人,分两班倒,实践也只用了12天,就圆满完成了改造任务。当业主看到一榀榀通廊在不知不觉中就长高了,扎实而牢固,高度赞扬十一冶科技水平高、技术硬。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液压提升装置对东、西两个铁场的钢屋架、屋面的抬高改造施工任务。打打缩短了施工周期,为整个高炉施工赢得了时间。

炉顶框架、上升下降管、高炉本体等,也是难度很大的项目,炉顶框架总高度63米,总重量260吨,我们采用分段拆除,分段安装的办法,将炉顶框架分为三段进行拆除安装,最重的一段达93吨;上升下降管系统我们分为8段进行拆除安装,其中上升管分为7段,最重的一段达86吨,吊点标高73米;下降管总长42米,重量69吨,夹角45度,吊点标高70米,需要整体吊装;高炉本体,我们采用正装、倒装结合的方法进行安装。在工程中,我们运用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同时也付出了许多汗水。为了保证业主135天的工期要求,我所有参战人员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没有休息,更没有假期,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工程当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只有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们多方面、多角度、广泛地融合在一起,才多一些成效。

,公司的工程任务将非常繁重,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将不辜负公司的期望,不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刻苦钻研,潜心研究,紧紧围绕科技强企和打造“精品工程“的战略目标,开拓创新、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为实现公司职代会制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春节将至,在此,我祝愿大家新春愉快!合家欢乐!家庭幸福美满!过年开开心心!谢谢大家!

科技发言稿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下午好!谨此美好的盛夏,本着我院重视人才,科技兴院的战略方针,召开了第五次科技大会。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代表受表彰的技术后备人员,向一直以来关心和鼓励,给予我们科技工作者支持的各位领导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领导在工作上、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我们的照顾和支持!

我叫唐海燕,来自岩土检测公司,于x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来到包钢勘察测绘研究院。来院工作以来,一直受到院里领导和同事的细心照顾关怀,让我很快的融入了社会,扎根在勘察院,同事也感受到了勘察院家一般的温馨和和-谐。如今,又获得了公司技术后备人选的殊荣,足见院领导对我们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关怀。感谢院领导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与肯定。在感激和喜悦之余,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勘察院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为勘察院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勘察院蓬勃的发展增添一份动力。在此,我代表院里所有的技术人员向院领导如下保证:

首先,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踏实工作、大胆实践、敢于创新。作为勘察工作者,对工作一定要踏实,不能马虎,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工作。同时对于一些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理念、新的技术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将不淘自汰,一个技术人员工作中没有创新将不打自倒。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试验性和实践性,既需要精细的观察又需要大胆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技术面前不被打-倒,不被淘汰。

再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行代言、任劳任怨、率先垂范。由于工作的需要,许多技术人员常常工作在野外第一线,工作很辛苦。这时,我们要向我院老一辈的技术人员学习,他们过去在无论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更加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不抱怨。我们新一代技术人员一定要学习前辈的这种任劳任怨、以行代言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不骄不躁,保质保量的完成院里交代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让勘察院“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的作风得到更好的体现。

最后,让我们预祝本次科技大会圆满举行!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华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利用大豆榨过油的饼粕,提取分离蛋白后用新的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生产一种大豆蛋白纤维,把原来食用的东西转换成穿着用的一种新材料。

这个项目的研究我搞了十年,化验室试验、小试、中试和转化为工业化生产线,先后总共进行了800多次试验,平均每3—4天试验一次。我认为“反正”搞一项科学研究是非常非常辛苦的,特别是我这个项目,它涉及到了很多学科,是一个综合工程研究,再加上我文化程度低,只有高中文化,很多学科的科学书籍都需要自学,自己感到非常累,x年当中搞这个科研项目在工作中,夜里白天的琢磨问题和自己亲自实干,累倒、病倒了数十次。自己给自己找的压力非常大,为啥呢,因为x年当中搞研究的投资费用就有3800多万元,都是自己一个人投入的,搞不好了、转化不成生产力、没有效益就会倾家荡产,自己还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同学、朋友、亲戚问起来“你搞这么长时间了,究竟搞的成功不成功?”或问“行不行”还有的问“时间可是不短了,你没有那个能力,没那个本领吧”,所以在这方面我也有很大的压力。

不过我在这10多年中的辛苦研究和实践成功,也得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和试验过程中的新技术,其创新点和难题及难题的解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发明点:蛋白质和聚乙烯醇两种物质通过接枝、共聚、共混,制成的大豆蛋白质复合纤维,它即不是聚乙烯醇纤维的物理性能,又不是羊绒、羊毛、蚕丝蛋白质纤维的性能,也不是两种纤维统有的性能或兼有的性能,而是变成了一个新的物质,一个全新的物理性能特点。

(2)发现点:控制好聚乙烯醇和大豆蛋白质共混液的温度参数工艺,其大豆蛋白质中的生物酶蛋白质分子,催化活性能产生蛋白质与聚乙烯醇接枝共聚。

(3)研究出大豆球形蛋白质改性后适合于纺丝的技术。大豆球形蛋白质本身是球形圆颗粒状,是不能纺丝的,必须把它改性,改变空间结构,变为线形体的蛋白质,而一般使蛋白质球形体变为线形体使用巯基乙酸或尿素等还原剂打开二硫键,使分子链展伸变为线形体,但在这种情况下,纺丝液中蛋白分子不稳定,解决此难题,使用特定单体丙烯腈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稳定蛋白质的二硫键,然后再使腈基变为氨基,从而在特定的凝固浴中顺利脱水成丝。

(4)研究出使纤维成型时表面形成沟槽,截面为哑铃形及规则多角形的技术,使所得纤维既有导湿性功能,又有较好的透气性能,为此对整个纺丝工艺进行了综合研究,选取了其中的重要工序。

从x年以来,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金奖,自己感到苦中的结果换了甜,觉得这些苦很值得,目前近几年边完善大豆纤维的生产工艺自动化控制和物理性能指标的进一步提高,又研发出功能性大豆纤维,并申请21项发明专利,现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其余13项正在审查中。

大豆纤维属我国原创技术,它属农业领域粮食(大豆)精深加工技术,而且也是粮食(大豆)精深加工后的产品走向新的应用领域,拓展、拓宽了新的用途。给我国榨过油的豆粕增加了高附价值,这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三个一号文件的重要精神的基本国策相符合。利用该项目科学技术,用粮食的付产品生产大豆纤维,可替代棉花,节约种棉耕地资源,我国每年棉花(皮棉)年产量为550万吨,大豆纤维若仅代替棉花年总量的25%,就可达150万吨。每亩地按产100公斤匹棉计算,150万吨的大豆纤维可节约1500万亩种棉耕地资源,用于种植其他农作物,有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科技发言稿3

在场的学生们,女士们,老师,大家好!我准备间隔云今天,为了纪念在这里题为“科技与未来”的讲话,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两个,但有些不安。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事业的迅速发展,技术,请允许我向中国我感到非常自豪。请记住,很久以前,手机应用几乎只有一个,这是所谓的,但在几年前,手机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看起来更漂亮,而且还更多地使用,您可以使用手机拍照,会议上,互联网,短信等一系列的事情,我的生活更方便,所以我更多地了解的力量,

技术,但我只是一个幼鸟学生, “技术”作为也知道这个词的有限,我无法使用一些非常困难的理论阐述技术xuanji,没有权利对他们的长辈的工作我可以保证的技术蓝图。但我愿意利用学生的观点,以创新技术和未来。

从基因工程“是一个生活王子”的梦想,纳米技术“不洗你的衣服,”承诺,从人工智能“会给你一个可爱的机器狗”热情,转基因技术“让人们增长鼠标耳朵”奇观。这项新技术的诞生,一种新技术,将让人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些新技术正在逐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在近期内,中国完成了其第一个sars病毒基因组测序,sar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承认危险的疾病,但我们为什么不把其他国家完成第一次,我们刚刚完成的国家?很简单,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比其他国家落后,不如别人,我们回顾过去,刚刚开始了一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当前的科技水平已经导致一个大国,我们的祖国经历了一些的跌宕起伏,有多少困难和坎坷,但我们仍然回到所有的祖国,祖国,因为我们坚信,-不仅是技术变革的命运,可以改变未来。

我们这代人,一般感情的社会是一个强烈的竞争,学习一英尺下降。科学知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和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是明星我们想到,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的现代活力正在不断影响着我们。我们必须理解技术的重要性,知道该技术具有普遍性。

虽然技术创建一个新的生活前景征求思想,鼓舞人心的。然而,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实现。作为未来建设的骨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上的负担并不轻,新的机遇总是伴随的风险和挑战,但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我们用我们的青年前任誓言:决不辜负他们的前辈,我们的希望。

回首文明史上,安德森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的无知,是科学点燃了大火在肆虐人类灵魂的希望;技术支持文明,科学和技术,创造未来,但未来在我们的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科技发言稿4

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张君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神奇的月球》。

自古以来,月球是人类的伴侣,它是一个与地球人类非常亲近的天体。我们只能看见月球的一半,永远也看不到它的另一面。

月球的质量很轻,81个月球的质量才与一个地球的质量相同。地球和月球之间平均距离38万千米,表面积相当于4个中国的版图大校

月球表面上没有大气,产生的后果就是说话谁也听不见。同时朝向太阳一面的温度很高,有130摄氏度左右,而另一面却有零下60度。月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

月球一直在挨着各种小天体的撞击,被砸了许多坑,大于1千米的坑有约33万个,坑里有很多小坑,砸的坑多,这个地区就越古老,反之就越年轻。

月球的内部结构大体与地球相似,有核、幔、壳。月球在31亿年前就已经衰老了,现在月球上找到的石头,都是距今1亿年以前形成的,月球的地质时钟永远的停留在31亿年前。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寄托了无限情思的月球,它是不是太神奇了呢?

神秘的静电

张启宸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穿的衣服越来越多了.可是有时候,当我们脱-衣服的时候,就会听到啪啪的响声,而且一不小心还会有触电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是一种静电的反应.

静电是一种物质.低温天气出现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能产生静电。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

静电还会令人身体不适,还会引起头痛、失眠和烦躁不按等症状。

如何消除危害人们健康的静电呢?

大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在家中放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增加湿度;

2、长时间使用电脑或看电视要及时清洗皮肤、多洗手洗脸;

3、大家要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减轻静电对人的危害。

神七飞天

樊雨晴

同学们好!我是四年级2班的樊雨晴,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神七飞天》。现在请大家开启记忆的闸门,我们一起回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瞬间。

x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旅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他们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实现中国飞天梦想。

中国人,首次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这看不见的足迹,必将作为最难忘的前进步伐,永载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

梦想有多远,前行的步伐就能迈多远。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1999年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起飞,从神舟五号一人一天飞行到神舟六号两人多天飞行,在实现了一系列从梦想到现实的突破之后——中国载人航天,又一次迈过了一个重大的跨越关口。

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最艰难的一步。然而,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的一样,在实现千年飞天梦想之路上大步前进的中华民族,有勇气来迎接这样的挑战。

神舟七号我为你自豪!

科技发言稿篇2

大家好!沐着五月的花香,我带着青春的气息站到了这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谱写青春无悔曲》。

科学发展观,依我的理解: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国度,科学发展观像一座高耸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各行各业去谋求和开创兴旺发达之路。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注定了我们年轻的创业者,要有与时俱进、创新图强的人生目标和时代重任感!

我们青年人,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如何立足于本职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面对着这一连串的发问,我不由得想讲讲我所在单位里的年轻人。我们青年人大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继承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长期奋战在科研生产第一线。

选育种是科研生产一线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优良的茶树品种是千千万万的选育种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我们的科技人员常常需要到各地产茶区调查收集茶树资源,经常是大清早就带着干粮和水出发,晚上披星戴月才回到住宿点,常常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就这样,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下,我们年轻的科技人员很快地成长起来,在选育种工作中奉献自己的青春。

有了良种,还需要茶叶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我们科研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技术推广正是运用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重要环节中同样有着我们年轻科技人员的身影。

就拿我们茶科所的**和**同志来说吧,在**屯长期驻扎,示范推广茶叶生产技术。当地原有茶园建园基础差,管理水平低,形成了大量的低产茶园,农民收入很低。经过**、**同志努力,带动了周边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茶叶产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屯村民仅茶叶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700元,比**年的680元提高了近3倍,茶叶产业在**屯成为最有优势的产业,坚定了村民依靠茶叶致富的信心。

我们青年技术人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各位朋友,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浩繁的、系统的、艰巨的宏大工程。前景壮阔,任重道远。未来是我们青年人的!我们不仅要跟跑,还要领跑;面对着这方面已做出榜样的目标,我们不仅要追赶而且更要超越!

科技发言稿篇3

一、2019年科技工作回顾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进一步推动工作指导上的转变,由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不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创新型建设,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强化培育扶持,创新主体成长加快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培育计划,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认定方面的问题,凝聚起了共同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我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60家增长到2018年的220家,再到2019年的280家,实现了连年递增。2019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3%,总数达到17家。

(二)拓功能上水平,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了一批成果辐射源和创新支撑点。

(三)改进方式方法,科技成果和科技奖实现突破。

被评为2019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全省仅6家。

(四)完善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强化。

着眼服务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建设了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增了1家省级,1家企业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选派15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为县域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围绕“三农”发展,组织集中培训18期,培训技术骨干2600人次,普训农民3.6万人次。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明显,粮棉轮作高产节水技术获得省科技厅高度评价。

(五)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听取和研究科技工作。2016年10月,在县委主要领导的指导下,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都拿出百万元资金对企业进行奖励。还建立了县校企合作基金,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改革的步子不断加快,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日趋完善,全县科技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六)省科技厅对我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较高。

2019年12月18日,省科技厅2018年度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出炉,我县县域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在全省排名跃升了16位,奖励资金200万元。

二、2020年科技工作部署

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整体决策部署,坚持“大抓落实、大干实事”,高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加速行动,坚持“一二四六”工作思路,即围绕开展“三创四建”活动这条主线,以落实“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为抓手,锁定四大工作目标,突出六大专项行动,着力培育创新发展的新优势,为全县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

(一)锁定目标,实现四个新提升

1.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培育高技术、高成长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施发明专利增长计划,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

2.产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家,新增2家以上。加快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年递增。

3.综合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到3300万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6亿元。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4.区域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实现分数大幅提升,排位前移,力争跃升至B类县。

(二)精准发力,力争六个重点突破

1.精准对标抓突破,强力推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层层抓好工作目标落地落实。在全县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专项指导服务活动,确保加计扣除减免、后补助等各项政策落实到所有相关企业,对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经费支出为零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2.精准服务抓主体,高质量推进创新企业培育。启动“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健全完善“双高”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精准帮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地,调动企业申报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

3.精准施策抓双创,推动快速发展。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的意见。通过腾笼换鸟改建、整合要素新建、科技招商引进、提档升级巩固等四个“一批”,建成各类2家。组织好企业参加全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树立一批创业创新典型,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4.精准定位抓平台,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重点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2020年,重点支持华春液压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科技创新平台4家以上。

科技发言稿篇4

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期刊的出版周期已定,轻易不会作出调整。在此情况下,各刊所能做的就是缩短期刊的稿件发表周期。本文分析的问题,就是如何缩短期刊的稿件发表周期。

1994年国家科委颁布的《学术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中规定:稿件发表周期小于280天为优,280~380天为良,超过380天为差。据报道:国外科技期刊稿件发表周期一般为7~12个月;而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存在发表周期偏长的问题,如兽医类、数学类、农业类、草业类、医学类期刊,其发表周期多数在一年以上,平均为14.1个月。一般而言,影响力大的中文期刊其时效性反而较差。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要求期刊要缩短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减少信息贬值。因此期刊编辑部尽量缩短稿件发表周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分析稿件发表周期偏长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缩短稿件发表周期的措施。有关分析指出,影响稿件发表周期的主要因素有登稿数量、退稿率和稿件发表数量。稿源丰富,载文量少,审稿环节不畅,出版频次低,评审、修改用时长及编辑流程落后是其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需从作者、审者、编者、印刷者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包括: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增加印张,加大信息容量,调整版式,精编细改,提高有效信息密度,健全审稿专家队伍,加速编辑、出版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步伐,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现代化的编辑流程等。

本文以本刊和国内某科技期刊为例,通过分析这两本期刊在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上的一些做法,为其他期刊调整稿件发表周期提供参考。

一、现代化网络管理系统的使用

这是本文讨论与分析的重点。本刊关于稿件的处理完全在采编系统中进行。作者进入本刊网站后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投稿;最为重要的是,投稿成功后,作者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稿件的进展情况,可以知道所投稿件的责任编辑是哪一位,并可在线与编辑人员进行交流。本刊编辑人员进入系统后,便可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页面上有:需下载稿件、新返回审稿意见、非责编退改意见、新返回作者退改答辩、待处理稿件、新分配责编稿件、待审稿件、待编修稿件等16项内容。较之以前,这无疑增加了工作效率。在线采编系统的启用,不仅增加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而且缩短了稿件的发表周期,大量的优秀稿件得以刊发。在启用在线采编系统前,本刊每年的发稿率在7%左右;在启用在线采编系统后,由于缩短了稿件的发表周期,发稿率得以上升。以2010年为例,本刊正刊全年来稿3800余篇,发稿率为10.52%,保持了核心期刊地位。《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0年版)显示:影响因子为1.520,在200多个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其中29个期刊上榜公布)中,影响因子学科排序位列第一。由此可见,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为本刊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互动,搭建了便捷的“绿色通道”。

本文要提及的科技期刊自创刊起就率先采用了“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实现了编辑流程网络化,即在线投稿、在线审稿、自动催审、网上查稿和远程编辑等。由于其采编系统中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审稿专家库(储存有50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的通信信息)、邮件内容模版,所以在稿件送审时,该刊编辑只需根据研究方向、专业等来选定审稿专家,不超过2分钟就能完成送审过程。另外,通过不断地摸索、试验,该刊还灵活采取一些独到的方法,充分利用其采编系统,使其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对其采编系统中的参数进行修改,将自动催审时间从送审的第16天改为第12天,从而达到提前自动催审、提醒专家的目的。

该刊在创刊时就建立了独立网站,作者投稿以及一切编辑流程都可在网上进行。该刊网站实行全文免费下载,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获取相关信息。而且,该刊网站设有动态消息栏,让作者和读者能及时了解到与该刊有关的最新情况。另外,该刊网站还开辟了互动交流栏目,这使得编辑部、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达到信息共享。

二、其他方面

科技发言稿篇5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稿件;处理;编辑;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与其他行业相比,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扎实、专业的岗位能力,编辑人员的岗位能力包括一一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高端的艺术审美能力、现场指挥控制能力、文辞修饰和组合能力、理性逻辑能力等等。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会在其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行行的新闻题材和体裁,编辑的职能不仅仅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更要求灵活巧妙、真实具体的驾驭、拼接、组合各种文字和体裁,让事件以多维立体的形式再现给大众。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处理视频影像和图片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稿件处理软件对新闻画面和影像视频进行技巧修改和处理。不光要熟练画面排列、标题选取、内容提炼等基本功底,还要掌握音频录制、复制等技术能力。

(二)受众为本的新闻素养。电视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这就是要求新闻编辑将受众理念放在关键的地位,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论思想,以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度和大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为基础,进行新闻稿件的处理。其次就是在进行报道的新闻稿件时做好“三贴近”。确保报道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只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具备平民角度和平民眼光的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赢得受众的需求。

(三)具有新闻敏感,及时的发现有效的新闻。新闻敏感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也是新闻工作做好新闻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当前很多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者素养和能力都是入职后培养的。但是在今天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新闻编辑者每天面临着很多信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很多,如果单纯的将事件复制给观众,或者转载其他媒体人的文章,是无法满足新闻的力量性与时效性的。新闻稿件的处理也要讲究一个宁缺毋滥,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咨询,或者是将其他媒体人己经发现的咨询以标新立异的角度和漂亮的技巧重新展现出来,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稿件编辑技术。

(四)全面的编辑能力。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这就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们不但要求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还需要精通新闻中的画面语言,控制好新闻中的画面节奏感;还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要能够掌握新闻的画面处理和同期声的运行,保证新闻的画面和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最后就是要求电视新闻编辑着在进行新闻稿件的处理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事实,让节目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提升新闻节目的受众吸引力,发挥出稿件的最佳传播效果。

(一)进行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优化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稿件文字处理能力。做好价值评判、稿件内容科学筛选的同时,编辑人员应全面了解新闻采访以及录制拍摄的相关技巧,进而更好的把握新闻通讯员以及记者传递发送的新闻消息。其次应做好稿件主题内容的科学提炼并配以适宜的编后话进而促进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另外应有目的提升新闻吸引力以及感召力。通过稿件的编辑处理,引导观众更多的思索、感受进而有效补充电视新闻播出时间较短的不足,深化其舆论影响与传播范畴。

(二)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和稿件处理水平。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内容的处理应优化编排技巧,扩充新闻影响力,对于那些内容单一的新闻稿件,能够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新闻稿件的丰富,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需求。其次编辑稿件技巧应良好的服从编辑意识思想,契合新闻具体内容。倘若单纯的追求技巧应用的花哨、丰富,却对新闻内涵的挖掘以及整体节目真实性形成负面影响,那么技巧则仅仅为华丽而不实际的空架子,对于电视台新闻节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

(三)创新同期声方式,丰富新闻稿件内容。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做好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工作,除了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掌握良好的操作技术、做好新闻稿件的包装,令文字内容鲜话、生动,并确保紧凑衔接外。还需要新闻编辑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优先的科学原则,确保新闻稿件的画面和声音的有效配合。

(四)提升交往能力,创新稿件内容。电视台新闻编辑经常需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同时还需在电视台内部同各个环节产生互相联系。为此,应提升编辑的交往能力,这对于新闻稿件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效的。编辑只有同社会各层广泛接触及时联络沟通,方能扩充新闻信息来源管道,并科学制定报导计划,令稿件内容大纲的编写更为科学清晰。

其次就是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具备新闻稿件的创新能力,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省时度势、全面观察分析、清醒认识探究当前形态领域的总体状况。从而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内容的创新和策划,提升电视新闻的趣味性,满足新闻编辑工作者对于新闻的需求。

三、小结

电视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想要做好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首先要做好新闻素材的选择,对新闻稿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稿,并将新闻素材的文字形式转变成为符合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表达方式,便于电视台进行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而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台编辑就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在对于新闻稿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新闻稿件的可观性和兴趣性。

参考文献:

[1]崔秀兰. 论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处理方式[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Z2:92-94.

科技发言稿篇6

科技期刊承载着学术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任,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中国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机遇和挑战,借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东风,抓住机遇,快速成长。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在中国,科技期刊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最好的与最坏的时代,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历史和社会的维度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并在危机中更机敏、更勤奋。

一、科技期刊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科技期刊已从传统出版产业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非英语类小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这一变革带来了困惑不安、无法掌控的局面,如何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动荡呢?

1. 媒体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作创新2.0模式的精髓。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传统期刊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基于形式转变为基于内容。[1]媒体融合则使科技期刊内容的形成、展示、推送、互动都变得简单、亲切、人性化。

科技期刊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作者在投稿时须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填写真实的联系方式,因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和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络途径被吸引参与到网站建设中;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作者的专业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论文撰写水平;同时交流的热点内容又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障碍,指导编辑对年度选题进行设计和规划。投稿审稿网络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稿件的周转速度,便于对论文投稿、审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网络提前发表,使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公开发表的途径。开放存取(open access, OA)的普及,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搜索技术的优化,使科技期刊的展示度提高,编辑部由此获得更多的投稿量、点击率,从而扩大影响力,影响因子随之提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可用带宽的增加,创建科学视频的成本大幅下降,科技期刊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进行富媒体出版,即在网络上后,可随时随地在固定或移动设备中获得,编辑出版者已从交付印刷品,转变到只有一个强大的移动上线。如SciVee平台,一个非常活跃的富媒体科学出版物,它提供一个视频分享的平台,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可以随文添加与内容信息有关的视频,比如实验演示、作者的说明自拍、教程等等,非常直观,更具可读性,包括PubCasts: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评审的文章;PaperCasts:非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审查的文章;PosterCasts:同步视频,海报或会议简报;SlideCasts:同步幻灯片演示视频。这些出版方式使观众更多地参与、有效地过滤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信息。作者提高了工作的影响力,出版商获得了更高的流量、文章的意见和读者的兴趣,拓宽了读者群,找到了新的服务和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近年来,互动媒体和工具,如科学模拟和仿真环境或动态数据可视化,成为科学普及的方法。游戏化是一个热门词,简单来说就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其他领域,来引导用户互动和使用。科技期刊作为对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承担者,可应用游戏化,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激发读者对内容产生兴趣,并加强理解和记忆。现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应用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游戏化的互动体验使得教育应用软件得到快速发展,值得科技期刊借鉴。

2. 载体的改变或传播途径的改变

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和载体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期刊和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出现,可方便用户查阅文献,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出版降低成本。

除网络平台,数字出版的硬件部分还有手持阅读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数字阅读新的选择。信息移动化是大势所趋,手机阅读借助移动运营商实现最终的发行,国外期刊如《新英格兰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都有相关的移动应用。

2003年,比尔・盖茨访问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会上立下誓言: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7年过去了,对数字阅读的敌意正在淡去,那些对盖茨的嘘声变成了对乔布斯的赞美,那些对数字阅读的抗拒变成了对新媒体的追捧。人们正在适应数字阅读,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下一代儿童,将伴随着数字阅读成长。

3. 审稿方式的变革

科技发言稿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②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科技发言稿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科技发言稿篇9

2001年,针对语文教研活动中的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功利而轻学术的现象,我撰写了《静下心来研讨,交流,做学问》一文。文中呼吁道:“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一点报告,多一点研讨;少一点比赛,多一点交流;少一点过场,多一点过程……示范课也好,教学会议也罢,以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为主才是教研活动的正轨。”这篇文章很快刊登在《广东教育》2001年第5期上。

2002年,我撰写了评论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的文章,主要论述了“标准差的确定与把握”“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等问题。文章刊登在《广东教育》2002年第11期上。

2004年5月,由《广东教育》特别策划了“聚焦高考评卷”的专栏并邀请我撰稿、组稿、写“编者按”。这种信任,对我来说,无疑感到荣光和兴奋。而这,也正是若干年来,深感于高考评卷中的种种问题想表达却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我在“编者按”中写道:“习惯上,人们的眼球往往被高考改革、考纲调整、试题变化所吸引。实际上,高考评卷也是高考的关键因素。……高考评卷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的诚信宣言,是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指南。……高考评卷既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评卷就不仅仅是评卷了。于是,在科学、民主的氛围中,研讨以下评卷的理念、规则、程序、方法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规范答题,从而提高考试成绩,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2005年,我将自己在北师大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会上的演讲稿投给了《广东教育》,演讲稿以《整合,多了一条途径而已》发表在2005年《广东教育》第2期。原题为《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经编辑将题目一改,便化平常为精彩了。这次演讲在现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一些高唱信息技术统领、统管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以震动,受到与会者的欢迎。连主持人都说,这才有学术研讨的味道了。演讲稿的主要观点如下:有了信息技术,并不就必然会带来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革新而不是革命,是多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不是通向罗马的所有大道;信息技术相对于学科,始终是技术、手段和工具;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更要关注教学,聚焦课堂;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和生活素养,同时,又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

2005年,当我的专著《教育的良心――中国新课程之批注》即将完稿之时,《广东教育》第11期将我书中的11条语录以《中国新课程之批注》为题,作为卷首语发表。之后,编辑对我说:读者们对你的批注很有兴趣。有一位校长表示,那一句“就课程改革而言,改革中求稳定,比稳定中求改革重要得多”真是深刻。

近年来,《广东教育》《师道》又多次刊登我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点评、学术论文。如《精彩歌词・精彩题目》《〈劝学〉――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卖油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教学思考》。还刊登了数篇评论我的教学的文章。如《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魏小娜)《再说不枝不蔓的对译》(唐建新)《传统教学法外,又开了一扇窗》(郑文佳)《评价式教学的课堂价值及思考》(黄平)《把枯燥的翻译当成快乐的游戏》(王爱娣)等等。

我还受《广东教育》的委托,参加过《广东第二课堂》中考专刊的编写工作。

每当我有新的思考要表达,有新的实践经验要交流,《广东教育》总是及时给予我支持与奖掖。

十几年来,在匆匆忙忙之中,我与《广东教育》的领导和编辑们谋面不多但关系紧密。不是因为他们刊登了我的文章,只是因为他们对作者的理解、尊重、欣赏与帮助,只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正确思考和开阔视野。他们总是屹立在教育教学的前沿,关注着、引领着广东的教育,敏锐的把握教育的热点、改革的焦点、教学的重点,并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他们对教育的真诚、热情和理性思考,他们对工作的严谨、坚守和求真务实,着实让人感动。

值此《广东教育》创刊六十周年之际,遂留以上话语。借用几句歌词,就是:

这一路,

很愉快,

科技发言稿篇10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编委会;设置;定位;国际化

编委会对于一份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来说,成功的编委会是一份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学术期刊形象的树立和传播起到独特作用。已有文献对学术期刊编委会的功能与作用等各方面都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1-7],但是,现有研究多是以科技期刊为样板进行分析,在研究中也没有认真分析高校学报在现阶段所面临的具体形势和问题,因此某些结论对于文科学报就难以适用。本文从高校文科学报实际情况出发,对文科学报编委会的设置及定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是各个高校,这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决定了高校学报编委会也往往是由学校行政任命的,学报编辑部在编委会的人选方面缺少自由度。这会带来一些相关问题:一是,在编委人选方面,以行政职位代替学术水平,搞平均主义原则,以各个院系负责人为主。众所周知,学报是一个学术刊物,编委会职能的发挥依托的正是其编委委员的学术水平,而以行政职位来推选学报编委,既不能有针对性地突出学报的优势学科,也不能有效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这样的编委会形同虚设,编委们都只是挂名而已,并不承担相应的职责,对学报的发展也起不到正面作用。二是,编委会新陈代谢较慢。行政任命的方式周期长,不够灵活,无法根据学报的发展现状以及编委的现实状态及时更换和补充编委。有的编委会任命后十几二十年都没有变动。有的编委退休后就不再进行学术研究,有的编委早已不在本校教学,平时也难以联系与沟通。这样的编委会如同僵尸,无法跟上当前社会和学报发展的最新要求,无法及时体现和充分发挥学报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自然也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学报发展出谋划策。三是无法在编辑部与编委会之间的工作磨合中,留住和补充真正认真负责、能够为学报发展尽心尽力的编委,及时淘汰那些徒有虚名却并不愿贡献力量的学者。因此,从学报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学报编委会的组织应该在分管校长牵头授权之后直接交由学报编辑部负责,编辑部根据自身学科分布、学科优势、特色栏目的需要等等,选择和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报的编委,并根据各位编委参与学报编辑部工作的情况决定编委的任期、去留等等。认真负责的编委,可以多担任几年,只挂名、不愿或不认真承担工作的编委则实行灵活的淘汰机制。及时更换和补充编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编委会的活力,否则编委会就成为一个摆设,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有研究认为,“编委会是领导编辑部工作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也是期刊编辑部开展业务工作的领导者”[7],“编委会是期刊的主要职能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责包括“建议、决定编辑出版方针及期刊的发展方向”[4]1121。对此,我不能认同,这对于高校文科学报实际工作而言也有较大偏离。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学报编辑委员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应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我们对于编委会的认识和定位都应该以此为基础来展开。虽然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职能机构,编委会对于期刊的发展确实可以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编委会是否能够作为期刊日常工作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决定期刊的编辑出版方针及发展方向,这是需要商榷的。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科学研究的分工已经导致学科的专业细化程度远较文科学报要深刻。科技期刊的稿件其专业细分程度已远远超过人数有限的编辑数量,编辑往往只能在粗略把握来稿方向之后再把稿件分配到相关领域专家那里进行复审。编委作为各学科领域专家对期刊的稿件处理权限自然也会非常大,乃至可以决定稿件生死。但这种决定仍然不能也不应该代替编辑部及主编和副主编对于稿件的取舍。从本质上说,编委会毕竟不是一个正式的编制,它只相当于期刊的智囊团,作为期刊编辑部的辅助机构存在,即使各位编委都是专家,也决不能让编委会取代编辑部的各项职能,成为决定期刊发展的主要职能机构。编委会成员的兼职身份及分散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适合也不可能像专职主编一样从期刊的整体发展出发为刊物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路线并统筹处理编辑部日常工作。主编是一个期刊的`魂,编委会可以为期刊发展出谋献策,但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它最终呈现给读者的面貌是怎样的,它能够形成什么样的风格和特色等等,都还是要由主编带领下的期刊编辑部负责。尤其是对于以思想性、人文性见长的文科学报而言,主编往往更能发挥其主动性和优长,使刊物呈现出特殊的风格与特色。否则,编辑部内各位人员便沦落为纯粹的校对人员和排版人员了。这是对编委会职能的误解。对于文科学报尤其如此。自古哲学社会科学等等学科,虽然也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但是作为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学科,文史哲从来都是相通相连的。所以文科学报的编辑虽然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其区分度,并没有科技期刊的编辑这么专精尖。对于文科编辑而言,通过观点推敲、文字叙述、思维逻辑、材料论证等几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把关,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淘汰不合格文章的,虽然有一部分稿件仍然需要送给编委审查,但是编辑对于通过编委取舍稿件的依赖度没有科技期刊编辑高。这也决定了文科学报的编委会不可能像上述引文所言,承担起学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编委会对于文科学报而言,其定位在“高级智囊团”更为合适。也就是通过审稿、投稿、约稿、宣传、策划等方面的工作,为学报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与支持,也就是《管理办法》中所言的“指导、监督与咨询”,从而为提升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影响发挥作用。

第三,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全国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都提出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这对于高校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宏图伟略的方针,是中国文化和科技实力崛起的象征。高校发展如此,对于展示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窗口,高校学报在高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疑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因此,不少学报都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更高目标。有学者认为,“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之路是每个学报必须面对的问题”[8]但是,对于科技期刊而言,走国际化道路似乎更容易实现,目前全国几十家高校学报的英文刊几乎清一色都是理工科为主,在编委会的设置上,走国际化道路也已成为共识:“国际化的期刊需要有国际化的编委队伍。国际编委会是国际期刊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国外编委的数量、参与程度是反映一本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之一。”[9]国际编委数量也成为这些期刊强调的内容。对于力图走向国际化道路的科技期刊而言,这是必要的,因为就科技发展水平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科技创新和发展引领者都在国外。从《浙江大学学报(英文刊)》来自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审稿专家[10]来看,其期刊编委中的国际编委数量也占很大比例。以《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刊)》为例,其54名期刊编委中,共有14名国际编委[11]。对于文科学报而言,国际化却不容易实现。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文科学报的最终目标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统思想,经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为了实现中国梦,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落实五大理念。在此形式下,高校学报也成为宣传中国思想、突出中国特色、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办刊思路上,除了国际化之外,高校文科学报更应该立足于中国实际,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对于高校文科学报而言,在特色化办刊思路的指引下,立足本校优势学科的优势人才,面向全国的知名学者专家,在切合实际的刊物定位中,成立符合自己刊物实际要求的编委会才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国际编委,尽力实现国际化传播,为中国学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盲目追求国际化。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文科学报而言,编委会的设置与职能发挥需要充分尊重学报编辑部的自主性,改变以往由学校任命的组织办法,由编辑部根据学报自身现状和发展需要对编委会人员组成进行及时调整。在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及知名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突出学报办刊特色,同时积极面向全国,聘请国内相关领域较有影响力且认真负责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报编委,为学报发展献策献力,有效提高高校文科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翔. 学术期刊编委会履行职责中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 2007(6):453-454.

[2]朱晓文,宋冠群. 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13(6):564-566.

[3]朱大明. 学术期刊编委会作用评价指标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7):975-977.

[4]张立伟, 姜春林. 编委学术表现与期刊质量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9):1121-1126.

[5]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人数规模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33―38.

[6]王金.高校学报编委会作用的最大化[J],编辑学报,2012(6):573-575.

[7]蒋涛.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编委会效能的若干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8(12).

[8]杨帆.近十余年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趋势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4(1).

[9]黄东杰,等.英文期刊中编委会的国际化及其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4): 157.

[10]张月红.让中国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办刊思路与实践[J],传媒,2011(10):26.

[11]参见http:///jzus/editorial_a.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