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析会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4-03 06:03:03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1

——春季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发言稿     吴全士

各位老师:  

期中检测已经结束,通过对调监考、教研组集体阅卷,这次考试整个过程还是比较严肃、公平的。考完从显示的数据中可看出,大家半学期的辛勤付出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个别老师确实不一般(有的教师所任课成绩非常好,而有的教师所任课成绩平平,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问题何在?),这种不一般值得我们自己深思、自问、解疑。但作为追求更好的我们来讲,更要把这次考试作为我们看清问题的一个窗口,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查找不足,解决问题。数据和成绩 主任已作了分析反馈,我就如何做好自身工作方面谈几点看法。

第一:正视自我!学校层面组织的质量分析固然重要,还有比学校组织的质量分析更重要的,那就是各教研组、各班级、各位老师的自我分析。分析得失,找出差距,拿出有效改进措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自身的勇气的!不一味把责任归结于学生身上,生源既成事实,那就在班风教风学风教法学法上多琢磨,多下工夫。我们的自我分析就是要把某个班级、某个学科、某个老师的成功经验通过自我学习变为指导自我的走向成功的经验!想要个人继续提高,除了课前课后做足功课之外,我认为很关键的是要正视自己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可通过听课、请同事来听课这种方式来为自己诊断把脉,看看在哪方面比较欠缺,是备课、语言表达、教材处理、课堂组织、教学方式、还是个人素养等。其实每个人教有自己的优缺点,听课是双方共同学习。即使教的再好的老师,他也不敢说,他很完美,他不用学了。或者应该说,教得好的老师正是因为他愿意学,且善于学。互相听课,也是互相帮助。 

第二:乐于合作!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固然重要,还有比个人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那就是你所在班级的整体质量。目前教研组的研讨氛围整体较好,但学科与学科间,个体与个体间还存在差距。我个人认为,竞争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所有老师不能互相倾轧,而是齐心协力,共同提高。这样的工作环境会让人产生归属感与安全感。教得好的老师别担心好东西与别人分享后,会让别人超越,那是低看了自己。要知道人的智慧是开发不尽的。实际上,进步是共同的,当你在帮助别人进步时,你自己也会往前走,你会思考得更深入,你会有更多的智慧产生。同时,如果通过你的帮助,身后一直有人追寻着你脚步,有人与人结伴而行,那种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对于学生和考试成绩要有打整体战的意识(个别学生偏科,学科之间分值差别很大,对三科合格率就有大的影响),团结才有力量!(外界说某某学校较好,指的是一个整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多的教研探讨与分享会让每一个人受益。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能意识到听课在自己教学生涯中的重要性,希望备课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团体真正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的氛围。 

第三:善于跟踪。跟综学生也是一门学问,跟综什么样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跟综方法?跟综反馈如何体现?这一系列问题的落实是要好好研究学习的。班级老师间要经常通气,家校间要密切联系,师生要真诚沟通交流,这就是我们今天开会标题叫“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考试后的个别座谈和分类指导,突破学生学习的制约瓶颈。考试虽然结束了,数字是苍白的,但是考试数据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喜怒忧思,所以这个时候恰恰是老师们跟进座谈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最佳时机。考得好的同学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以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得一般的同学需要老师的激励和点拨,以便克服缺点迎难而上;考得不好的同学,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呵护,以便让他们带着尊重和温暖学有所得。 

第四:理解支持。谈到理解与支持,我要代表整个学校说几句话:学校全体教师会上决定的全校性要求,所有人必然要贯彻落实。假使个人对学校层面的决策有想法有建议,也是先执行再与学校交换意见,不希望也不能出现消极抵触的现象。比如升旗仪式、两操一舞、集中学习、办公常规、车辆停放、拖把水桶、班级卫生区域、办公室卫生、及时关灯和电脑、各室门窗关锁……我们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比如:升旗仪式十几个学生逗留教室;做操时教师留几个学生做作业;打扫卫生时个别学生不好好打扫)这样给班级学生的感觉就是太自由散漫,自然班级就难有凝聚力!凡事要有集体意识、大局意识,不因小失大。 

最后汇总成两句话: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2

1、开学初为期三天的军训,师生齐上阵,强化纪律意识,培养坚毅品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各班班团活动时间,课间操以及大型集会时间,由关心下一代协会,德育处,班主任等对全体学生进行了《系列安全知识讲座》、《感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讲究学法,提高效率》《树立信心是成功的关键》等等的主题教育。

3、每周进行文明寝室以及优胜班级的评比,突击检查学生抽屉桌面整理情况,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并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无论何时何地,在校园内见到垃圾我都会主动捡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领学生爱护校园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毕竟良好的学习环境,会让人的心情愉悦,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4、针对许多学生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的现象,鼓励学生购买字帖,认真习字,长元老师还专门给九年级学生上了一堂书法示范课。针对学生阅读量少,课外积累不够充实的问题,每班语文老师列出了适合本年级阅读的书目,开放图书室,鼓励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回归到期中考试,终其原因,除了以上伍校文校总结的原因外,我补充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在平时上课及课余与学生交流时就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学习方法错误,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2、在辅潜的方式方法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见坑填坑,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为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且在每次段考之后或是升旗仪式上,请优秀学生做学习经验交流分享。引导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结合他人经验,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另外,帮助潜能生树立信心,对潜能生分层辅导。站在中考的高度,结合潜能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方案,一步一步来提高潜能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充分利用课余及午自习和八自习的时间,采用每日一题,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力求日积月累,有所成效。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3

关键词 播音语言 本质 形态

播音语言创作是唤醒、激活文字生命力的过程,只有将所理解的一定的语言意义、传播视角、见解态度融于言语形态,才能真正让受众有所感悟。

播音语言的质:质地。本质

首先,播音语言的质是对传播要义的挖掘。播音基础理论提出“备稿六步”,其中的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正是对传播要义挖掘的有效途径。背景包括文字成稿背景和播出当下背景。文字成稿是单篇的、个体的,播出当下却是几篇、成组的。在这里,播音员、主持人有一个比较、分析、融合、再现的思维表达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对播出对象的梳理和集中。它使播讲者对所传内容和形式更具针对性,从而促使播讲的欲望更真切、更具内在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就稿论稿倾向一直束缚着我们的努力。所谓就稿论稿,即稿件提供什么,我就表达什么。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正确和合理的。但问题是,文字一经转化为有声语言就不再是文字,有声语言传播的进行时态要求它必须是活性的,必须把文字转化成有思想感情、有节奏韵律的东西。才可能与受众交流得起来。才可能感动和感染受众。否则,所谓“传声筒”那种播稿的“机械运动状态”就始终改变不了面貌。要改变面貌,就不能局限于稿件本身,而应从稿件出发去联想、想象。有画面的配音,由于事实的具象化,更要求有声语言的贴近性、得体性。从稿件出发又不囿于稿件。是播音创作的特色要求。不囿于稿件,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联系跟稿件内容相关的经验阅历,更深刻地认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促进表达的生动性。像大家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世界周刊》,康辉的语言运用就非常自如。康辉没有把自己的再创作仅仅局限于稿件本身,而是对其进行了内化的再创造,使我们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积极的主持人在向我们讲述故事性极强的世界大事。

其次,播音语言的质是对传播角度的追寻。如果说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构成传播要义的灵魂,那么,传播角度则是体现灵魂的不同方位和方法。同一要义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和体裁反映和表达,同一题材可以因为体裁和接受对象的不同使要义的阐发呈现不同的色彩,更可以因为传达视角的不同使要义的阐释产生深浅不一的感受。在这里,文稿作者源于其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对同一事件能够展示其独特的视角。主持人、播音员现场无文稿表达类似于此。但一般来说,这类表达、斟酌、过滤过程远不如文稿形成时间那么宽裕,日常积累和临场发挥若与所涉范围相吻合效果就佳,反之则差。而有文稿表达,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文稿作者本人,都与无文稿表达有另一种难度。它是传播者依据稿件提供的题材、体裁,对传播意义和接受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现在很多节目的主持人都参与到了节目的编排和稿件的修改中,有的更是直接介入前期采访制作,所以可以更好地体现节目思想。达到与受众沟通交流的目的。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主持人元元的语言就很有特点,而且结合了前后期创作人员的集体思路。以准确的切入角度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第三,播音语言的质,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才能得以体现。播音语言的形随不同节目、不同题材与体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形态之核心是语气、节奏。语气是传者对所表达内容情思、趣味在内心引起波澜后的自然流露,节奏则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停连、重音是语气节奏变化进程中的休止、继续和强调。有声语言的训练基础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个训练过程十分艰苦,从句、段、篇到节目整体。或许是分段操作、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往往以为这些技巧把握纯熟就学会了播音,其实,这只是有声语言训练的一项基本功。在整个语言表达中,这只是一个元素,它必须负载一定的内容,贯穿一定的语言目的,才能让表面呈现的形焕发生机。有的同志没有深刻意识到思想载体的重要性,以为只要自己有想法,而且切入口找得好,就可以不顾及外化时的表现方式。殊不知,好马还需配好鞍。只有完美的结合才有理想的效果。在播音语言的形态学习和形态表现中,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这便是浅尝辄止或仅仅在形态表达上“钻牛角尖”。语言表达本是一种精神创造,形态只是精神的自然流露,一旦为形而形,形就枯萎死去。只有注入精气,才能起死回生。这是有声语言生命力的辩证统一。同样之理,播音语言的质,所谓要义,所谓角度,都还只是头脑中、视线上对内容形式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没有表达者自身在咀嚼、消化后将其附着于一定的形态,受传者就永远不可能感受到,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传者想要表达的心理活动。因为受传者只有通过一定的语言形态,当然是负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运动的语音形态,才有可能促使他(她)内心对此产生一定的共鸣而激起感情的波澜,从而在他(她)心灵中爆发出另一种力量。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不断要求自己,真正达到情、声、气三位一体的效果。当然,我们对质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形的探索的否定。

播音语言的形:形态。形式

首先,播音语言的形根源于质,是质的流露和反映。应当指出,这种流露和反映,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消极的。叔本华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用语言表达,思想就‘死亡’了。”雪莱也说过:“当写作开始时,灵感就已衰退。”然而,创作者思想的死亡、灵感的衰退,却因为有了语言和写作之形。才有可能碰撞出接受者思想和情感的火花。语言作为传播媒介,也有同样的道理。播音语言质之高尚、纯洁,无一不在形之晶莹、剔透中展露。不反映质,没有文化内涵的形态、声线是苍白的;有文化内涵的质,若得不到恰当的形态、声线的表达,也是无力的。形对质的反作用、反弹力,总是制约着质与受众交流和感染的程度和力度。播音员和主持人声音的形,除了先天的成分。更大的在于后天的塑造。通过对声音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表现质的内涵,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是业界的表率,《实话实说》的崔永元,《社会记录》的阿丘,湖北《经视直播》的江涛,我觉得他们都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语言形式而达到了节目最根本的目的。

第二,语势和节奏是构成播音语言的形的重要内容。所谓语势,“是指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态势”。所谓节奏,是指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回还往复。有声语言传播目的的实现,离不开词语的轻重格式,句子的停与连。篇重点和句重音。静态分析时似乎有些机械,实际使用中,依托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由语气把它们贯穿起

来,形成一定的声音走势。一般说来,声音走势反映并实现着传播目的。有声语言的传播语势是在不断变化中推进的。无论小溪流水还是大海奔腾,不同的流向和势头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节奏,形成一定的风格。有声语言的节奏和速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节的疏与密和速度的快与慢关系更为直接。比如新闻需要有密集的信息,语节密、速度快,给人一种流畅感。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速度就是节奏。其实,节奏有一定的速度做基础,语节密、速度快,语节疏、速度慢,这只是形成节奏的一个元素。节奏要求还有更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一定的速度必须有一定的抑扬顿挫和回环往复做前提。抑扬顿挫是作者意图和文章(节目)脉络的直接体现。意思的主与次、音调的重与轻、声音的虚与实、明与暗等等方面元素,都使最后形成的节奏有了不同于看文章时产生的感觉。因为这些元素饱含着传播者极其细腻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分寸。这也就是外在节奏的内在含金量所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做得最好的当属王刚老师,他对于语势和节奏的控制在他的节目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朋友》、《东芝动物乐园》,绝对的特色,区别于大多数主持人,这样的功力的彰显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4

一、精心组织意见征求,切实查找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引深我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查找影响财政部门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财政党员干部更好地为民理财,促进科学发展,我们专门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通过窗口发放、深入单位、首问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发放征求意见表40余份,从依法理财、办事效率、为群众服务、应对金融危机等十个方面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收集意见56条,对我局党员干部的依法理财、党风作风等关系科学发展方面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对于征求意见表评议的结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将其作为分析检查报告的基本依据。

二、加强指导材料撰写,努力确保“两稿”质量

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和大讲述稿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两个重要材料,为了确保材料质量,我们从加强材料指导和把关入手,采取三项措施,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会打好基础。

一是专门召开指导会。一把手亲自参加,股级干部全部参加,聘请专人对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稿进行指导,从文章结构、基本思路、问题归纳详细予以讲解,使全体同志对“两稿”的写法有了深入的认识,更好的写出质量高的发言材料。

二是严把材料关口。为了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大讲述会,我们从准备工作入手,严格把好材料关口,做大两不过关。对于思路不清,查找问题不深不予通过,要求进行修改;对于内容应付了事,措施不切实际的不予通过;有力落实了“四不上会”要求。

三是反复进行修改。对于不过关的材料,要求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形成高质量的发言材料。先后对10余份发言稿进行了集中修改,理清了文章结构,提炼了好的观点,使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两种形式,开好民主生活会

一是通过分组讨论,确保覆盖全局。按照局班子成员分工,分成四组召开民主生活会。由分管领导主持,相关股室全体人员参加,无论是股长还是科员,都要求做到畅所欲言,从思想、方法、作风等方面查找自身不足。副局长*同志在小组民主生活会上,要求本着交流工作思想认识,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的原则,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综合股股长*对于办事程序繁杂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的角度谈到:“自己以前也曾感到有些程序过于多,但是没有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不够重视,满于现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自己深刻认识到思想认识的差距。今后的工作中,要多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站在提升行政效能的高度,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力求人民群众满意。”预算股科员*同志在分组民主生活会上,结合自身工作情况,从工作作风上剖析道:“以前总认为热情服务、踏实工作就是作风优良,在学习调研中,对于群众反映的财政资金事后监督不足问题,自己才发现仅仅在局里热情服务还不够,还要对于拨出的资金多跟踪、多督查、多问效。”分组讨论时同志们还就工作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如何破解难题,立足岗位做出贡献,促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上形成了新共识。

二是通过集中讨论,实现思想统一。全局性的集中讨论由局长*同志主持。他首先从自身实际出发,站在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的高度,要求全体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为*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他的带动下,班子成员纷纷就各自情况积极进行发言。大家不仅畅谈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认识和体会,而且对工作的问题不避重就轻,客观真实地交流了经验做法。分管局长还就分组民主生活会的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局长要求学习实践领导组办公室要做好会议记录,搜集好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好的心得体会和发言要做好整理,扎扎实实总结好这次民主生活会,为下一步的分析检查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5

 一、了解写作背景,构思好讲话稿的结构和内容,体现限定性

 写讲话稿首先要了解清楚会议的相关情况。如是什么样的会议,面对的听众是什么样的人,文化素质高低,参加人员多少,是否有上级领导在场等。然后根据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其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方面的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要把握好讲话稿的内容,当说什么就写什么,模糊之词尽量不要用,不该说的内容坚决不要写进讲话稿,以体现限定性原则,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 二、把握写作分寸,使讲话稿有理有据,情景交融,体现指导性

 讲话稿首先要实而有情。讲话稿是运用实话实说的形式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人信服。讲话稿的写作,切忌言之无物。其次要大而有理。讲话稿离不开讲大道理,要始终站在比普通人高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写讲话稿要把握好分寸,大要大得恰如其分,高要高得合情合理,若有可能,可以把大道理拆成一个个便于大家理解的小道理,这样就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切忌大而无当的大话、空话和套语。第三要教而有诚。尤其在写应吸取的教训和批评教育方面的讲话稿时,要多把自己摆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和做法,以体现出针对性。要把握好讲话的轻重分寸,既能点到痛处,又要尊重对方,把善意贯穿于施教的全过程,使人们能为讲话者的真诚所感动,乐意接受讲话者的批评。

 三、领会写作意图,使讲话稿适合讲话者的口味,体现适合性

 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相比,讲话稿写作的最大特点是属于被动型写作即“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要想以自己之笔写出讲话者的心中所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把讲话者的意图搞准摸清楚。讲话者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想法和见解,甚至连要点都没有。讲话者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无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讲话者的要点和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讲话者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讲话者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力争写出高质量的讲话稿,避免不断返工。因此,撰稿者平时就要多站在讲话者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注意从客观上把握一段时间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注意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并力求贴近讲话者的所思所想。要经常主动地接近讲话者,多与讲话者进行一些面对面的交流,以沟通思想,交换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一旦发现分歧,要在充分尊重讲话者意见的基础上,尽量作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弄清分歧的原则,以提高认识,达到共识,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深入了解讲话者意图的良机。

 四、突出个性,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力求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体现鼓动性

 讲话稿的写作者要想使讲话者的讲话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因此,写作讲话稿时就要突出讲话者的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从而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要使讲话者的讲话突出个性特征,就要科学地组织讲话材料,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切实为实现讲话者的工作目标服务。另外,强调讲话稿的个性,也是为了讲话者的讲话有助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讲话稿中能充分展现讲话者的自信和魄力,正视前进中的困难,坚信事业能够成功,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讲话稿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最大限度地赢得听众,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6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导、鼓动和交换的好情势,直接产生社会效应,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演讲目标是说服听众,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还要对听众产生沾染力。而作为演讲底稿和根据的演讲稿,其作用一是理清思路,断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剂情感;二是仔细斟酌,表达完善。有了演讲稿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正;三是控制时间,调剂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速度要慢一些,大约200-250个字。演讲一般请求是10分钟,也有15分钟的,xx-3000字。注意:竞争上岗演讲稿还有10分钟左右的答辩。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点。首先,演讲稿的目标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鲜、深入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领导性和打算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

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重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础的人际传播,目标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要害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打算,要“承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计划计划,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著名度(省内外和国际著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事迹、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入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看法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广泛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

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正确,以与会者懂得为标准。演讲稿的情势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重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懂得,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器重的是正确、明晰和简洁。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运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收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7

当前,二轮志书编纂这项宏大的文化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毫无疑问,县级志书编纂不仅是二轮修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其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便成为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关键。因而,分析研究县级第二轮修志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志书质量取决于志书编辑人员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志书编辑队伍,才能推出高质量的志书。要提高县级二轮志书编辑人员的素质,应着重于编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朝着“复合型”和“通才型”的目标迈进。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近年来县级二轮修志的编纂实际,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初浅看法。

一、志书编辑人员的现状及其对志书质量的影响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县级第二轮修志的年限一般为15~20年。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因而第二轮志书的编纂不仅是地方历史上又一部志书,也将是全面记述当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成就的伟大画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二轮修志过程中,一些地方参与修志人员不少,但真正熟悉修志工作、精通修志业务的却不多。这些志书编辑人员来自各个方面,除少数在职的外,大多是聘请的老同志,素质参差不齐,使二轮志书的编纂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1.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就当前二轮志书的编纂人员而言,绝大多数编辑热爱修志工作,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这是顺利开展二轮修志的基本保证。但也有少数编辑责任心不强,对联系单位撰稿员的业务指导不够到位,使得一些撰稿员所写稿件内容无特色,缺乏对部门的系统了解。有的编辑仅靠固有的渠道征集资料,一成不变,资料征集范围既死又窄。对于质量差的稿件姑息迁就。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编辑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着对志书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出版精品佳志。在编辑志稿过程中,要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编章结构不合理。有的编章分类不科学,归属不准确、层次不清晰、交叉重复、详略处理不得当。二是条目结构不科学。有的条目不按照时间顺序纵述事物的发端、发展化和结果;有的条目要素不全,基本要点不完整,致使条目内容出现缺项;有的条目因资料多而冗长,资料选用时随意性较大;有的条目内容评价不恰当,水分较多。三是随文图表不严谨。有些图片不具典型性,存史价值不高,有的图片文字说明要素不全;有些表格整体设计不统一,表现形式较单一。四是语言表述不精炼。有的志稿著述性不强,篇幅过长,文字累赘;有的文稿中总结、报道式语言较多,部门痕迹较重,带有文白混杂现象;有些句子的词语搭配不当、不准确及用词口语化等。五是行文不规范。有的句子不通顺,成分缺失、偷换主语、缺少主语和谓语、语言不对称等;有些句子成分随便省略,简称不规范;有的数字、量字、计量单位不规范,如数字表达不规范,约数与确数混用,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由此可见,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显得非常关重要。

3.编辑人员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修志工作启动后,各供稿单位撰稿员大多是本单位的文秘人员,兼有多项工作,加上平时对修志知识了解甚少,且志书文稿质量要求高,查阅资料时间跨度长,撰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及时与撰稿员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其解决难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修志编辑与供稿单位撰稿员沟通与协调不够,指导不力,致使所撰志书稿件大多从单位历年的工作总结中摘录;有些志书稿件对事物发展记录不全面,不符合志书资料的要求。有的修志编辑对供稿部门的情况掌握不多,缺乏对系统了解,难以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如所提供的志书稿件内容与客观实际不符,也不能及时纠正与核实。

4.编辑人员的学习交流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绝大多数修志编辑忙于自己分管范围志书稿件的收集整理,与此同时自觉学习志书编纂知识的相对较少,编辑部组织与修志先进单位的学习交流也少之又少,导致一些编辑由于业务生疏,加之不能虚心请教,容易多走弯路。虽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少数编辑人员很少关注修志界的最新动态和近年内已经出版的新志书,用以指导当地的修志工作。同时,从目前已出版的一些地方二轮志书来看,有的志书与精品佳志的要求,无论在框架的设置方面,还是在选材、体例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正在修志的编辑人员去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反之,如果编辑人员不能无法快捷地了解到当今国内志界的动态和新思想,只能是问题和不足淤积不疏,从而影响志书质量。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8

[关键词]领导讲话稿 陌生化 写作

[中图分类号]H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57-02

所谓的领导讲话稿写作的陌生化,就是个性化与创新性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讲话稿具有个性,鲜明生动,更好地体现讲话稿的功用和价值,需要我们对陌生化理解掌握,并将其灵感运用到领导讲话稿的写作中去。

一、陌生化含义及其功能扩延

陌生化就是使所描绘和表现的事物变得陌生,也可以叫做反常化或者奇异化,其内容与自动化、模式化相对立。国外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分析中,指出陌生化通过变形、反常、扭曲、阻塞等技巧将事物改造成所谓的视象,从而增加人们对事物感受的难度与时延,使主体回复感受的新鲜感。近几年,我国学者对陌生化理论做了一些扩延,首先是胡敏在《对“陌生化”的概念理解及扩容尝试》中提出将陌生化手法从语言陌生化的领域中扩延出去,运用到写作的其他方面中,实现陌生化手法的多元化。之后,不少学者又将该理论应用于新闻写作中,“陌生化”开始踏入应用写作领域。

简单说,陌生化就是推陈出新,将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由此可见,陌生化的精髓就是创新,通过创新可以实现将对象陌生化的目的,“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也是有新意的意思,从这点看,创新与陌生化相同,通过创新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但是创新不是陌生化的全部,只是达到陌生化效果的手段之一,对事物的外貌稍加改变,但不改变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改造也可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二、陌生化手法在领导讲话稿中的具体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到领导讲话稿写作中,可以弥补模式化运用的不足,提高讲话稿质量。我们可以从打破模式化思维、巧用语言修辞等方面达到写作的陌生化效果,使领导讲话稿写作具有个性,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一)打破模式化思维取得陌生化效果

1.多路出击,综合定势。多路出击就是从某一事物的中心点开始,通过发散思维向四面八方展开联想,提出多种设想及写作方案。多路出击的发散型思维方法不受任何限制,写作者的思考方向自由发展。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思维方法任意发展下去,当写作者得到足够的、合理的写作方案及设想之后,就要运用综合定势的思维方法,将不同方向的思维结果指向同一个中心点,也就是将发散出去的思维再聚拢过来,进行综合处理,实质形成某种定势,以达到写作者的写作目的。

2.逆转思路,双向出击。逆转思维即思维打破传统定势,转换思考方向,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复杂多变,任何两个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既有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逆转思路,从问题的两方面双向出击,得到新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将逆转思路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使讲话稿变得立体、有新意。

3.多元择优,重述层递。在进行领导讲话稿写作时,写作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性的,但是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思维模式中分析问题,是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都是矛盾的结合体,而矛盾的每一层面都有其不同的展现方式。所以写作者在构思领导讲话稿时不能单只运用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应该将思维方式多元化,从一个事物的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拓宽写作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但是通过多种方案构思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全部使用,还要通过重述层递的方法,对构思结果进行反复的求索,深入的挖掘,选择最好的结论。

(二)巧用语言修辞获得陌生化效果

领导若想生动精准地传情达意,讲话稿的语言就要适当运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法,为讲话带来鲜活的色彩。

1.适当运用积极修辞。积极修辞方法有很多种,领导讲话中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对偶等风格简单、既容易被受众接受又能增添领导讲话语言美感的修辞方法。比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上谈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时说:“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出积极贡献。”讲话者通过三个“要自觉”在内容上提出了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在形式上层次分明,结构工整,逻辑严谨,节奏感强。接下来,总书记又以“奋斗、奋斗、再奋斗!”作为讲话的结尾,通过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强烈的情感,给讲话以铿锵有力的结尾。

2.合理引用典故名言。在讲话时引用一两个典故或名人俗语,既可增强讲话的说服力,为领导提出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又可使讲话内容具有厚重感,新颖有感染力。比如在英国皇家协会上的讲话,在讲到我国对文明多样性主张的时候引用了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开放包容的胸怀及渴望。而在讲话的结尾又引用了英国伟大思想家培根的名言“智者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对推动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表现出有信心。总理通过引用中英两位名人的名言充分阐明观点的同时,也展示出中英两国的良好关系的写照。

三、结束语

将陌生化手法运用到领导讲话稿写作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一些学者认为领导讲话稿写作的模式总结使领导讲话出现雷同抄袭、平淡死板、散乱离题等问题,学者希望打破陈规,善于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写作方法,达到出新效果。将陌生化手法运用到领导讲话稿写作中,正可以弥补模式化运用的不足,提高讲话稿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建伟.实用写作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6.

[2]余飞.领导干部讲话稿写作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9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比较 分析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2001》)已经走过了快15年的历程,它成为中学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向标,指导英语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的改进与实施。教育部于2003年,2012年对原有的《课标(实验稿)2001》进行了修订,力求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推进英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文章通过对2001和2012版课程标准的比较,引发对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思考。

一、《课程标准(2012 年版)》与《课标(实验稿)2001》的总体变化

《课标(2012 年版)》本着反复研讨,精心修订的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思路设计和教育目标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具体内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使之更符合教育改革的需求,体现高中英语课程指挥棒的作用。

二、2001版和2012版课标相同点

1.依据相同。两个版本的英语课程标准都是教育部门以文件的形式规定高中英语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英语语言能力目标。因此课标的制定都是大量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在大量的实际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文字表述的形式制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高中学生在不同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以及形成相应的情感和态度等。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都依据当时高中英语课程发展的实际,从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对毕业生英语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实际的发展特点为依据,遵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总体目标。

2.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两个标准的制定都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文字表述和理念上体现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运用英语学科的工具来实现教育目的和意义以及为地方社会服务的目的。两个标准的制定为中学英语学科的规范和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得英语教学目的明确化,教学过程规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标准的制定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宪法”,使得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标准为依据来规范自己的教学和学习过程,规范教学态度,努力达到课程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同时两个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所以标准的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实际需求,从而指导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教学活动。

三、《课标(2012 年版)》与《课标(实验稿)2001》的差异比较

1.课程性质的差异。《课标(实验稿)2001》明确强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特点,能够掌握一定语音、语法知识,能够看懂一定的英语阅读资料等都从语言的工具性出发,语言的人文性特点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在《课标(2012 年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是第一次明确了英语学科需要利用它的工具性特点,理解和包容不同国家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良好的品德和长远发展。

2.分级标准的差异。两个标准都以有一定英语语言技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依据,但是《课标(2012版)》对个别的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进行了更为详尽具体的文字表述,如2001版的课标中规定“知道名词有单复数形式”,在《课标(2012 年版)》中修改为“理解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名词所有格以及其意义和用法”。这一修订对名词的单复数掌握更加具体,并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类似的还有“知道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修订为“理解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等。所有的表述都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

四、基于两个标准的思考

两个标准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标(实验稿)2001》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由原来课堂的主导者向“引领者”“促进者”转变,《课标(2012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需要以教师自我效能感为源头,提升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其次,教师需积极转换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再次,在大数据时代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

总之,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发现标准在制定时具有传承性,同时通过差异的分析发现标准的制定更加细化,更具有操作性,同时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标准为依据,适时调整和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黄伟明.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剖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25).

[2]雷新勇,周群.从基于标准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视角审视课程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J].考试研究,2009,5(1).

质量分析会发言稿篇10

关键词: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分析;建设路径;措施对策

一、引言

一流科研成果需要一流高水平的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和服务载体,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不断涌现的优秀成果,需要打造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明确提出建设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通知,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开展期刊项目设置、遴选方式、支持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创新[2]。因此,结合中国科技成果、制度体系、文化和学术环境,借鉴中国本土优秀英文国际期刊和国际一流期刊经验,研究中国英文期刊建设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科技期刊建设和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李延璐[3]、杨正凯[4]等从综合类基础性科技、大数据等角度分析了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对策。何满潮等提出期刊整合、增强国际化力度、作者队伍建设以及期刊评估体系建设等建议[5];陈更亮开展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举措的研究[6];王建慧从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7]。上述研究为期刊质量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策略,但相对宏观,针对初创的中国英文期刊的建设策略分析较少。本文选取中国近期快速发展的优秀英文期刊和建筑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为样本,研究中国初创英文期刊建设路径和策略,为提升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对标样本期刊选择

本文选择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FSHW),GreenEnergyEnvironment(GEE),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ACCR),BioactiveMate-rials(BM)和BuildingSimulation(BS)等5本中国新近优秀英文期刊和EnergyandBuildings(EB),BuildingandEnvironment(BE),AppliedEnergy(AE),JournalofBuildingEngineering(BEJ)等4本建筑环境领域知名国际期刊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三、对标期刊分析

(一)年发文量和发刊期数国际期刊在创刊初期,受稿件来源的影响,期刊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其发文量篇数和发刊数都不高,图1为中国新近优秀的英文期刊发文量和出版频率,总体上这些期刊在创刊之初年发文量在几篇到十几篇之间,发刊周期为1~2期,逐渐转变为季刊甚至双月刊,发文量一直控制得比较严格。图2为建筑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数据,总体上期刊的年发文量都随着时间提升较快,2019年AE期刊的年发文量达到1600多篇;发刊频率月刊和半月刊各占一半比例,频率与年发文量成正比关系。

(二)编委会构成及国际化程度期刊的编委会对于期刊的稿件来源和来源质量至关重要。如图3所示,中国新近优秀英文期刊和建筑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都建立了庞大的编委会,其中国际知名期刊AE的编委会由来自24个国家的93名编委组成。中国新近优秀期刊的编委会构成人员也较多,其中有两本期刊超过80人,一本期刊还专门设立了青年编委会(22人)。中国新近优秀期刊中国编委比例较高,其中三种期刊超过50%,另外两种期刊比例超过20%;在建筑环境类的国际知名期刊中,中国编委的比例位于10%~20%之间,这表明中国学者在建筑环境领域的研究实力得到了较高的国际认可。分析两类期刊的编委国际化程度,可以发现编委至少来自十几个国家,其中EB和AE为二十几个国家;分析人员的国家构成,总体看来中国和美国编委人数占比最高,其中,中国新近优秀英文期刊在53.3%~82.5%之间,建筑环境方面国际知名期刊人数达到21.9%~47.6%之间,此外欧洲国家、日本、韩国的编委比例也较高。

(三)稿源征集措施优质稿源是期刊发展的根本,但初创期刊建设之初,很难吸引到高质量稿源,分析FSHW,GEE,ACCR,BM等4本期刊的稿源征集措施和策略可以发现,为征集优质稿源,扩大稿源数量,期刊建立了多项措施征集稿件,包括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扩大影响力,加强与学者的沟通交流和互动,采用大数据分析读者偏好,准确把握收录方向策略,进行期刊定位、编委会筹建、约稿专家选择、竞争期刊分析,同时加强在国际会议中的宣传,包括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协办国际会议、成员约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客座编辑优选主题组织专刊、特刊,根据自身情况举办一些免收论文处理费的推荐活动。

(四)期刊运行服务平台一流的英文期刊,应该有一流的运行服务平台,以便使用方便快捷的投审稿系统,高效快速的生产加工系统、在线平台、持续信息服务、国际化办刊理念,期刊质量监控,平台推荐等服务。期刊服务应与国际接轨,提供大数据分析,为编委会的筛选和期刊学科方向的把握提供指导和数据支持。

(五)活跃作者期刊的发展、影响力大小以及稿件来源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学者的大力支持,分析期刊投稿范围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发文现状和活跃度,将有助于期刊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积极投稿,任职编委,参加期刊活动和期刊建设,形成期刊的学者网络。通过对样本期刊的活跃作者的分析,这些期刊已经与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建立了非常稳固的联系,这些学者不仅在发文的贡献上非常显著,而且积极参与编委会各项工作。

四、建设路径和策略

国际一流英文期刊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基于对中国新近优秀英文期刊和建筑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初创英文科技期刊的建设路径。国际一流英文期刊的建设包括期刊主题的选择、编委会的建立、发行平台的选择、稿源征集、发文量掌控、推广宣传等一系列环节。

(一)期刊定位和主题领域选择国际英文期刊,首先是期刊的定位和主题领域的选择,要对期刊名、主题领域、相近领域期刊现状、发文量、竞争关系、差异性等进行系统分析,确定自己期刊的合理定位和主题。

(二)期刊发行平台选择和服务期刊发行的平台应选择具有丰富国际期刊运行经验的服务商和服务系统,建立良好的作者、审稿和读者互动平台,规范网络平台,简化投稿流程,及时更新网站,增大互动空间,注重时效性和互动性。同时将期刊的部分功能拓展到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上,方便作者、读者、审稿人和编辑使用,并进行信息服务和推送。

(三)编委会组建编委会的组建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考虑的方面包括主编、编委数量、构成、国别和编委的学术能力等。基于前期分析,建立一支一定规模的编委会至关重要,可以建立青年编委会,凝聚一批青年学者,编委的国别也应尽量广泛。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同领域内发文量大的作者进行分析,邀请参加编委会,编委的建设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

(四)稿源征集和推广宣传稿源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运行优异的期刊,从主编、副主编到编委,都应积极参与稿件的约稿、宣传和组织工作,包括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协办国际会议、成员约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客座编辑优选主题组织专刊、特刊。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Twitter账号等,扩大影响力,推介好文,加强沟通交流和互动等。

(五)质量控制和出版严把论文质量,采用国际通行的主编、副主编初审及终审,国际审稿人匿名评审流程。通过评选年度优秀论文、邀请行业权威专家投稿、在国际会议优秀论文中遴选后备论文等多种方式提高论文质量。初创英文科技期刊,尤其应优选稿件、注意论文质量,年发文量不宜过多,随着论文影响力的提升再提升数量,同时采用快速出版和数字融合出版等方式,提高投稿率和出版质量。

(六)信息情报挖掘和服务当今电子获取已经成为论文获取的主要渠道,期刊数据平台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利用数据信息平台进行精准服务已经成为期刊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初创英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应特别重视论文利用信息情报的挖掘和服务来提升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把信息情报服务工作贯穿于期刊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