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8 05:30:28

抑郁症调查报告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1

中图分类号:R749.4,C91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66-0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12

抑郁症状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大多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持续严重的抑郁状态对人的心身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本研究了解男男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采用应答者趋动招募(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Statistics,RDS)抽样法对绵阳城区MSM人群进行招募 [1]和自填式匿名调查。MSM界定为与男性发生的男性,主要指男同性恋者,还包括了其他并不认同自己具备同性恋性取向,但会与同性发生性接触的男性。纳入主要条件为年龄在15周岁以上,1年内有男男者。共调查201人,年龄最大57岁,最小16岁,平均(24.75±6.54)岁。

1.2 方法

在MSM活动场所进行定时、定点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活动场所、性伴及和压力感受等内容。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2]进行抑郁状况调查。抑郁评价结果分为肯定抑郁症状(总分≥20分)、 可能抑郁症状(总分16~19分)、无抑郁症状(总分≤15分)。

采取“环环保密法”[3]进行现场调查。设立督导员,统一培训,调查前对被调查者进行资格筛查,符合条件者进行问卷调查,完成问卷现场审核合格后用双面胶密封。

采取重复调查法进行资料信度检验[4]。随机选取5%样本,用相同问卷间隔1周进行重复调查,采用Kappa系数进行信度检验[5] ,Kappa=0.72(P0.01)。

1.3 统计方法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卡方检验、等级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抑郁症状及人口学特征分布

共调查201人,无抑郁症状占62.2%,抑郁症状检出(可能及肯定有抑郁症状)占37.8%,其中可能有抑郁症状13.9%,肯定有抑郁症状23.9%。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性取向、经济收入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不同活动场所抑郁症状检出情况

最近半年与MSM朋友去过迪斯科/夜总会者(n=41)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5.1%(肯定有占31.9%),未去过者(n=35)32.1%(肯定有17.4%);去过体育场馆者(n=19)57.6%(肯定有36.4%),未去过(n=57)34.1%%(肯定有21.6%);去过餐馆/茶园者(n=57)43.5%(肯定有26.7%),未去过(n=19)27.1%(肯定有18.6%);去过公共浴室(n=20)58.9%(肯定有32.4%),未去过(n=51)为33.9%(肯定有22.4%);去过MSM活动公厕(n=9)64.3%(肯定有50.0%),未去过(n=67)36.0%(肯定有22.0%);去过MSM活动公园(n=20)55.6%(肯定有38.9%),未去过(n=56)34.1%(肯定有20.7%);去过网吧(n=51)42.9%(肯定有28.6%),未去过(n=25)30.9%(肯定有17.3%)。其中去过体育场馆、公共浴室、MSM活动公园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未到过者(χ2=6.43、8.46、6.46,均P0.05 )。

2.3 不同性伴数及男男有无保护性者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

最近半年中,有过女性性伴、和男男性伴多者,抑郁症状检出报告率高于无女性性伴、相应男性性伴数少者;近3次、近1次男男无保护性者,抑郁症状检出报告率高于有保护者(表1)。

2.4 不同压力感受、有无性病史与抑郁症状检出的相关性

因同性性取向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的压力感受按非常大、有压力、有点和没有进行测定,结果压力增大、有性病史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压力感受小、无性病史者。压力感受非常大者(n=12)抑郁症状检出率63.2%(肯定有占42.1%),有压力者(n=12)31.6%(肯定有26.3%),有点者(n=25)41%(肯定有26.2%),没有者(n=4)21.1%(肯定有5.3%);在过去6个月有性病史者(n=27)抑郁症状检出率46.4%(肯定有36.2%),无性病史者(n=49)34.3%(肯定有18.6%)。压力感受的强度及有无性病史与抑郁症状检出呈负相关(r=-0.17、-0.14,均P

2.5 不同社会歧视经历与抑郁症状检出的相关性

近6个月内觉得自己的同性性取向伤害了家庭或让家庭蒙羞、自己感到羞耻、朋友断绝往来与抑郁症状检出呈正相关(r=0.24,0.15,0.27,均P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MSM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8%,高于农村社区居民抑郁症状的调查发生率(21.8%)[6],同时不同人口学特征MSM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抑郁是MSM社群较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本研究中,半年内与MSM朋友到过体育场馆、公共浴室、MSM活动公园者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未到过者。也许寻找新的朋友是MSM最基本的需求,到社群活动场所重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在这种面对面相互选择中,不可避免的“自我挫败”和担心身份暴露的心理负担可能加重了抑郁症状的发生。压力感受与抑郁症状相关,可能和MSM人群缺乏社会支持环境,面临更多的家庭、社会和个人问题,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有关。

在本研究中,近半年有过女性性伴者抑郁症状检出显著高于无女性性伴者。可能原因是:MSM迫于社会、家庭压力绝大多数将最终结婚,但又不得不对妻子隐瞒自己的同性性取向,许多婚后还隐蔽保持着同性,这种道德上的“自我贬低”可能带来较单一同性者更大的抑郁症状。另外,性伴多、无保护性者抑郁症状检出的比例大,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7] 一致;有性病史者较无性病史抑郁检出高,可能与性病所带来的生理、心理困扰加重了抑郁症状的产生有关;因同性性取向而感到羞耻等歧视经历多者抑郁症状检出报告率较高,提示中国的传统社会伦理对于MSM的自我认同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给心理健康带来更大的负面作用。

国外有调查发现,MSM心理问题和高危险行为及HIV感染有关[8],本研究结果表明,MSM人群抑郁与、男男性伴多,无保护性高危和性病相关,而这三者均被证实是艾滋病的高危险因素。目前在MSM艾滋病防治中重点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忽略了心理健康对MSM人群行为的影响。提示在MSM人群艾滋病防治中,要充分认识该人群的心理特殊性,将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刘石柱,宋洪琼,阮玉华,等.种子招募的静脉吸毒人群高危行为及HIV、HCV和梅毒感染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6,33(1):75-77.

[2]刘平.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3],张洪波,张光贵,等.绵阳市MSM人群行为及生物学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3780-3783.

[4]何廷尉.社会医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5-48.

[5]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55-292.

[6]郑迎军,许娟,张洪波.男男性接触者焦虑、抑郁与艾滋病高危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99-701.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2

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2016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世界上将近6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最普遍的就是抑郁症和焦虑。而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中,约四分之三的患者得不到任何治疗。在最坏的情况下,抑郁症会导致自杀。

精神疾病:全球严峻问题

根据世卫组织制定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包括造成精神负担的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痴呆等。

世卫组织的《2013-2020年精神卫生行动计划》中指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残疾率和死亡率偏高。比如说,主要患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比一般人猝死的几率多40%~60%,主要因为他们可能患有的身体健康问题未被发现治疗,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HIV病毒感染和自杀等。自杀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年轻人第二大死亡原因。

精神疾病经常是患癌症、心血管疾病和HIV感染等的原因。比如说,有证据表明抑郁症会易使人患心肌梗死和糖尿病,而患有这些疾病也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几率。很多风险因素,比如社会地位低下、滥用酒精和压力过大是精神疾病同时也是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原因。总体上来看,精神疾病、神经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很高比例,达到了13%,而其中抑郁症就占到了4.3%,并且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残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女性。

这些健康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样巨大:一项近期的研究报告表明,2011到2030年全世界因精神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会达到16.3万亿美元1。《行动》中涉及精神疾病的具体目标指出,到2020年各国的自杀率将下降10%;到2020年针对严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和中重度抑郁症)的医疗服务将增加20%。

自杀与抑郁症

自杀是世界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逾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世界范围内就有一人死亡,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自杀最常见的手段是喝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

《世界卫生组织 2014精神卫生地图集》中国家数据统计报告指出,中国自杀率为每10万人口11.4例。

图:全球各地区年龄标准化自杀率(每100000人口),2012

世界卫生组织了首份预防自杀报告:《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报告中图表显示,2012年全球范围内自杀人口大约80万4000人,每10万人口中大约11.4人自杀,其中女性15人/男性8人。其中东欧地区、东非和西南亚为自杀率高发地区,中国、北美、南美人口自杀率居中。报告中显示,在世卫组织当年统计中,东南亚地区占全球人口的26%而自杀率却占全球自杀率的39%,故比例偏高。

据报告中自杀年龄段的统计数据,全球几乎所有地区无论性别都是15岁及以下人群自杀率最低,70岁及以上人群自杀率最高。有些地区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自杀率也增加;而在有些地区出现了青少年到中年阶段自杀几率高的峰值。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青少年和妇女的自杀率远远高于高收入国家,而高收入国家的中年男性自杀率也远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地区之间的差异。

报告中写道:普通人谈到自杀通常都是需要帮助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群开始重视自杀问题,往往是因为正在经历焦虑、抑郁和绝望并且觉得他们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报告中指出了和自杀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其中绝望感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方面,经常被认为是精神疾病自杀风险或者是自杀未遂的导火索,而一个人的感受是否绝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即对未来的期待、内心动力的丧失和是否有希望。人感觉绝望经常是被认为有这些想法,比如觉得“事情再也不会好了”或者“我看不到啥希望了”,大部分情况下都伴有抑郁情绪。

而在导致自杀的社会因素里,社会融入的压力和孤独感也是和抑郁有关的重要部分。世界上很多弱势群体,如接受社会救济的人员、背井离乡的难民、监狱的劳改犯、流浪汉、一个国家的新移民等都会被社会融入压力所困扰,这些人群尤其是年轻人遭遇的处境会使他们引发抑郁情绪和孤独感。

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费拉赫博士曾指出:“每一片刻都有将近800万美国人迫切需要专家帮助他们解除抑郁之苦,但不幸的是这些人中有一大半尚未意识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原因在于他们常把抑郁混同于普通的心情不快。”

针对全球范围内的中重度抑郁症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2013-2020精神疾病行动计划》,目标是在2020年前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医疗服务增加20%。同时计划里也指出了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里很多医疗机构没有能力提供针对抑郁症最基础的治疗,因为很多医疗卫生工作者并未受过针对精神疾病诊疗的专业训练。

他山之石:各国职场预防抑郁症

美国:改变负面思想

除药物治疗外,美国专家还采用其他办法来对付抑郁症。据媒体报道,华盛顿大学的戈兰医生设计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核心是改变患者的负面思想。在一次小规模的试验中他证实,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可帮助患者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把抑郁情绪“搁”在一边。他认为治疗抑郁症的最佳疗法应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

法国:外出做健身操

法国的一些企业不惜花重金来消除职员的压力感,预防抑郁症的出现。有的公司安排每天中午12点或者傍晚,工程师和秘书手提运动包走出办公室做“健身操”,从而通过身体的放松达到精神的放松。企业雇佣的心理医生还会进行严格的监督,每天为每个职员写一份小结。一些企业还设立了休息室,放置着舒适的躺椅和床垫,以便疲劳的职员休息调整。室内配以柔和的光线,舒缓焦躁的心情。

英国:读书排遣

媒体报道英国的精神卫生医师几年前开始尝试一种预防与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医生不再给患者新型药物,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书名。患者拿着书单到当地图书馆里“抓药”。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从多本书中为他们开具处方。而这些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患者认识心理疾病,了解这些病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第二类帮助患者自主排遣,通过书中的科学方法来消除抑郁,例如鼓励患者学会写日记,将每天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在与日记本对话的同时舒缓了紧张的情绪。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特点。 方法 对60例睡眠障碍患者,58例焦虑症患者,6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焦虑、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0a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者,≥60a者焦虑发生率低于<60a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组焦虑、抑郁症状均高于国内常模,但其严重程度均低于焦虑症组和抑郁症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抑郁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关键词】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国内常模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59 anxiety and 63 depression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compared with national norm.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nxie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Incident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d no difference in sex(P>0.05).Incidence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 was higher or lower in the patients who was older than 60 years than in ones younger than 60 years, the difference had significance(P

【Keywords】 Insomnia; anxiety; depression; national norm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焦虑、身体不适等。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的焦虑、抑郁及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1]。因此,了解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助于指导治疗。为此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60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排除继发其它疾病的失眠。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6~65a,平均44.56±18.4a,病程2mo~10a;60a以上24例,60a以下36例;家族史:神经衰弱15例(25%),精神疾病3例(5%)。同时选取抑郁症患者63例和焦虑症患者58例为对照组,其中抑郁症组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6a,平均46.3±18.62a,病程6mo~10a;60a以上28例,60a以下35例,家族有抑郁症病史3例,精神病史2例;焦虑症组男26例,女32例,年龄27~64a,平均45.32±15.3a,家族有精神病史2例,神经症病史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评定标准:SAS标准分≥50分为抑郁,SDS标准分≥53分为焦虑。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 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研究组焦虑、抑郁发生率 SAS标准分≥50分者31例,抑郁发生率51.6%;SDS标准分≥53分者26例,焦虑发生率43.3%。经χ2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χ2=0.64,P>0.05)。

2.2 研究组男、女间焦虑、抑郁发生率,见表1。

表1 研究组男、女之间焦虑、抑郁发生率(略)

表1显示:睡眠障碍患者男、女间焦虑、抑郁发生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3 研究组≥60a和<60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见表2。

表2 研究组≥60a和<60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

表2显示: <60a患者焦虑发生率66.7%,≥60a患者焦虑发生率37.5%,差异有显著性(P

2.4研究组与焦虑症组、抑郁症组、国内常模SAS、SDS比较,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注:SAS:与常模比较*t=11.37,P

表3显示:研究组、焦虑症组、抑郁症组SAS、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发生率51.6%,抑郁发生率43.3%,与有关报道[3] 失眠症患者焦虑发生率51%,抑郁发生率42.5%相近,与国外报道[4]的54%和37%亦接近。

本次调查发现,≥60a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患者,而焦虑发生率≥60a患者低于<60a患者。这可能与年轻患者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生活压力大,焦虑情绪比较突出有关。≥60a的患者由于躯体、生理性衰退,多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加上生活单调、孤单、失望等,因而以抑郁情绪为主。

本文还发现,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但其严重程度低于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这与国外研究[5]基本一致。

总之,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1],所以,治疗期间给予抗抑郁剂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安眠药的用量,亦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应当重视心理治疗,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有较多报道[6]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失眠症方面有可信赖的持续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任钢,王静.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6):377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

[3] 李融,蔡志强,侯纲,等.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 :530

[4] 施建安,王焕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1):52

[5] viens M,Dekonick J,Lorrain D. Traitanxiety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sychphysiological insomnia[J].sleep,1992,19:163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心理护理

近年来,内科躯体疾病并发抑郁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内科躯体疾病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且内科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漏诊现象十分普遍,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对这些患者的积极治疗。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关系非常密切。

本文调查了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以了解抑郁症患病率以及心理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85例糖尿病患者,既往从未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1.2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后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以总分≥35为严重抑郁症,20≤总分<35为轻、中度抑郁症,8≤总分<20为可能抑郁症,总分<8为无抑郁症。将总分≥20的1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再次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评估。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x±s表示。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85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情况(见表1)以总分≥20为有抑郁症,从表1可以看出,85例糖尿病患者中,共有16例并发抑郁症,占18.82%。

2.2男女患病率比较

男女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3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护理前一般情况比较(见表3)对于16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再分为2组,每组8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2组进行心理护理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抑郁量表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进行心理护理1小时,共2周。主要包括:(1)消除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恐惧感;(2)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糖药;(3)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本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进行心理护理。2.4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实验组在治疗2周后,其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7.793,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7.322,P<0.01)。

三、讨论

(1)抑郁症是指以情绪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弱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可以从闷闷不乐发展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甚至可能有自杀等过激行为,给自己及家庭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2)内科住院患者中,抑郁症的漏诊、误诊十分常见,Feld-man等报道的328例内科疾病中,有4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被漏诊;Schwab等[2]报道的153例内科疾病中,有34例抑郁症被漏诊。造成抑郁症漏诊、误诊的原因可归纳为:①情感体验较含蓄,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代之或抑郁症伴随躯体疾病;②以躯体症状为主诉;③症状不典型;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抑郁症与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等同,故患者不愿意诉说或掩盖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情;⑤内科医生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故不能正确识别抑郁症;⑥一元论诊断原则造成。本文所调查的85例糖尿病患者中,有16例并发抑郁症,占所调查人数的18.82%,低于陆林等[3]报道的23.70%。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6例抑郁症患者中,既往从未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

(3)抑郁症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心身疾病,它又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此外,严格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仅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消极、低落,不配合治疗,或不能坚持长期控制饮食。而且部分糖尿病患者因病情严重而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患者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后就会“成瘾”,从而拒绝使用,以致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研究表明,抑郁症不仅是糖尿病的严重后果,也是糖尿病不易控制、加速并发症恶化的重要原因。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和生活信念,个别患者有自杀念头,使糖尿病的治疗难以有效、有序进行。有学者发现,血糖控制水平欠佳及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4)本次调查显示,抑郁症多见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这可能与此年龄段的女性卵巢功能减退,且处于退休的年龄段,存在心理失落感等有关。

(5)应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表4表明,对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其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所以,应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本知识的宣教,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充分理解目前虽然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得以控制并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了解影响其健康的是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控制好血糖就能防止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使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得以长期、有序进行。

四、结论

糖尿病伴抑郁症并不少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应针对非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继续医学教育,以降低抑郁症的漏诊率、误诊率;同时,应对部分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以改善抑郁症状,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FeldmanE,MayouR,HawtonK,etal.Psychiatricdisorderinmedicalinpatients[J].QJMed,1987,63(241):405~412.

[2]SchwabJ,BialowM,ClemmonsR,etal.Thebeckdepressioninventoryindedialinpatients[J].ActaPsychiatryScand,1967,43(3):255~266.

[3]陆林,黄明生,孔学礼,等.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4):234~236.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肝硬化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ment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Methods: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status of 40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40 healthy controls.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incidences of anxiety,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mplicating depression were:27.5%,42.5%,27.5%,developed more frequently than in controls(P<0.05).The incidences of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in economic embarrassment and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P<0.01).Conclusion:The incidences of anxiety,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re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 subject,and they are influenced by economic status and complication.

Key words anxiety;depression;liver cirrhosis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反复作用,造成肝脏弥漫性损害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肝硬化患者病情反复变化,迁延不愈,随着肝功能的降低,症状更为突出,患者往往担心发生出血、肝昏迷等,有些患者担心癌变,而且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费用昂贵,因此,肝硬化患者容易发生很多心理问题[1]。为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科40 例住院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焦虑抑郁发生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7年9月—2008年8月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调查对象。除外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共调查肝硬化患者40 例(研究组),男29 例,女11 例,年龄26~76 岁,病程8个月~7年,其中有并发症的患者23 例。并从本院健康志愿者中调查40 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5~74 岁,均系无器质性疾病的志愿者,两组患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制作统一的调查问卷表,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上述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症状进行评分。HAMA由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记忆或注意障碍、抑郁心境、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系统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会谈时行为表现14项组成。评分标准为: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7分可能有焦虑;总分>14分肯定有焦虑。HAMD由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工作和兴趣、迟缓、激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性症状、疑病、体重减轻和自知力17项组成。评分标准为:总分<7分为正常;总分在7~17分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17~24分肯定有抑郁症。

1.3 统计学处理

调查资料均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2.1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见表1)表1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肝硬化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见表2)表2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3 伴有并发症肝硬化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见表3)。

表3 伴有并发症肝硬化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与无并发症组相比P<0.01。

3 讨

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慢性进行性肝病的最后阶段,在肝硬化早期,如能消除致病因素,注意休息,积极治疗,不仅肝功能有所改善,增生的结缔组织也可能吸收。肝硬化代偿期一般只有肝功能轻度异常,但进入失代偿期会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并发症及相应的症状,如腹腔积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并发肝性脑病。一些心理素质差的肝硬化患者,当疾病进入失代偿期后,通常因疾病痛苦及精神压力而发生了焦虑和(或)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肝便化患者的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此结果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似[2,3]。这些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乏力、情绪低落、缺乏动力、对工作或学习失去兴趣、记忆力减退、失眠、烦躁、食欲减退等典型抑郁焦虑症状。分析原因可能是肝硬化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不愈且缺乏特效治疗方法、预后差,致使患者对今后的生活、前途和人生幸福产生消极的看法。

本研究还发现,家庭月收入少于1 000元组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高于家庭月收入多于1 000元组。分析原因可能是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病,需反复住院、长期治疗,检查和治疗的费用相对较高,而肝硬化失代偿期病程迁延、预后不佳,给患者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费用的缺乏,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导致心理失衡。张志学等[4]认为不少患者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感到格外担忧。

临床上发现不少患者已经进入肝性脑病或者出现腹腔积液,或者以上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症状而住院。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高。Banas等[5]也通过研究发现严重的肝硬变患者伴有抑郁情绪障碍。Bianchi等[6]用贝克抑郁量表对156 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肝硬化患者的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病情重的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高,许多患者有必要给予心理干预。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肝性脑病、门脉高压等,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丧失劳动力,国外曾有报道,30%~84%的肝硬化患者有轻微肝性脑病[7],轻微肝性脑病没有肝性脑病的临床症状,但却有严重的认知和情绪障碍[8]。有学者用SF36健康调查问卷对有轻微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较差[9]。Belialov[10]曾报道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会影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通过本次凋查发现:住院肝硬化患者的焦虑和(或)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如果能够在进行药物等躯体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这对疗效的巩固和提高都有好处,同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减少患者频繁就诊的花销。因此,住临床工作中,不仅要积极地治疗住院肿硬化患者躯体疾病,还必须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发生给予高度重视,努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其战胜疾病的能力,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志霞,郭克峰,郎红娟.50例肝硬化患者心理问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3839.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社,2001:10.

[3]Sinqh N,Gayowsk T.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impact on outcome[J].Dg Dis Sci,1997,42(7):1 4211 427.

[4]张志学,莫孙淑冰,赖锦玉.香港地区40例慢性病病人心理反应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53655.

[5]Banas A,Korczak A,Lemanska M.Psychoorganic and depressive syndrome in severe hepatic diseases[J].Psychiatric Pol,1995,29(4):503512.

[6]Bianchi G,Marchesini G.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Dig Liver Dis,2005,37(8):593600.

[7]Das A,Dhiman R K,Saraswat V A,et al.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irrhos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531535.

[8]Wein C,Koch H,Popp B,et al.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mpairs fitness to drive[J].Hepatology,2004,39:739745.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6

    “抑郁症离我很近,近得像亲兄弟”。这是着名主持人崔永元受抑郁症折磨时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还在认为“抑郁”离自己很远的时候,它已悄然地出现在身边。世界精神病学协会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地区超过80%的网友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各种极端方式释放情绪,甚至有人在网络上“直播自杀”。着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人群排名第一,预计达到6100万,并且绝大多数从未就诊。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它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这一系列数字无不在提醒我们,抑郁症早已成了一种常见病,甚至跟感冒一样常见了。

    “恐惧像幽灵一样抓住我不放”

    “若非亲身经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是外人无法体会到的。”在跟随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王向群教授出门诊前,他这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自7点45分一位老年女患者进入诊室后,这长达5个半小时的半天门诊,似乎成了中国抑郁症现状的一个缩影。

    在今年春节跟家人大吵一架后,32岁的刘女士开始发病。她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感到全身疲乏无力,而恐惧就像幽灵一样,抓住她不放。身体的一点小毛病,别人觉得没什么,而她却感到是天大的事。一天早上起来发现手上有个小疙瘩,刘女士被吓得直打哆嗦,心想这一定是个肿瘤,一查只是腱鞘囊肿;接着又怀疑自己患上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去医院做了多次检查才放心。

    几个月来,刘女士无法正常生活,不知跑了多少趟医院,做了多少次检查。直到体检的医生建议她看精神科,她才慕名找到王向群教授,并最终确诊为抑郁症。刘女士说:“我也知道老恐惧不好,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现在只要儿子一叫声妈,我心里就紧张,担心我要是死了怎么办,谁来照顾儿子呀?”10点左右,75岁的王奶奶和女儿走进了诊室。她看上去很瘦弱,往下耷拉着的眼皮显得很没精神。王奶奶总是很紧张,有点小事也记着。有次正看着电视,一回头看到门把手,以为是什么害人的东西,吓了一大跳。看电视也爱琢磨,7月下旬北京的那场暴雨,女儿有次闲聊跟她说死了很多人,王奶奶就发脾气道,“以后别再跟我提这个!”她自己也很无奈:“这病真由不得我自己。”

    和不少患者对精神专科医生有抵触心理一样,58岁的陈先生坦言,自己开始不愿来这里看病,总觉得到精神科看病就是“神经病”。去年,他出现听觉过敏,别人和自己的声音都被放大,听着就像汽车轰鸣。那段时间整天无精打采,总是睡不着,后来吃安定类药物也不管用。墙上挂着的明明是只无声钟表,他却能听得到“滴答滴答”声并被烦得不行。只要他在家,家人就不敢大声说话。“我老伴说:‘你忍着点儿’,我一听,火噌就上来了,觉得特委屈,我都快死了,还要忍着?”经过半年左右的治疗,他现在每天能睡6小时,不会再因一点事就觉得活不下去了。“我来医院拿药,老能碰到以前的同事。在患上抑郁症前,根本不知道这个病这么普遍。”他说。

    粗略算来,在王向群教授当天上午诊治的17位患者中,约80%确诊抑郁症,各年龄段都有,年龄最小的仅16岁,年龄最大的77岁。绝大多数患者都表示有“活不下去,想死”的念头,至少有两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其实,抑郁症和高血压一样,不仅仅是情绪问题,而是一种疾病,非常严重时会使人痛不欲生,绝望自杀。”王向群表示。

    2600万中国人活在消极悲观中

    抑郁症患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消极悲观的人”,在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最高。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中一半以上为抑郁症患者。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表示,抑郁症患者有个“三无”认知模式,即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无价值的、无希望的。这种绝望很容易让他们走上不归路。

    除了自杀,抑郁症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些医疗网站上,有不少网友为家人求救:“一个家若是有个抑郁症患者,整个氛围立马就不一样了,没有欢声笑语,只有小心翼翼。”

    “跟我3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相比,精神疾病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不管是在门诊还是病房,80%—90%都是重症精神病患者,如今门诊的70%—80%,病房的一半以上都是情绪障碍患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王向群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这一方面与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患者就诊意识增强有关。”杨甫德对此表示赞同,他说北京市最近一次调查发现,社区15岁以上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31%,据此推算,北京市至少有30万以上抑郁症患者。关于全国的抑郁症人数,精神卫生界较统一的说法是2600万以上。美国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仅2005年抑郁症在中国就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481亿元。

    不容忽视的是,与庞大的患病人群相比,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系统治疗的比例太低了。王向群教授说,抑郁症患者中就医的只有10%,这10%中又只有20%接受了系统治疗。这与大众对抑郁症存在的误区关系密切。有些人担心被当成“神经病”而不愿就医;有些人走过弯路才最终找到精神科;还有些人将希望寄托在心理咨询诊所上而延误病情;也有部分患者害怕吃药成瘾或觉得毫无作用而不愿就诊……杨甫德提供的数据显示,9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反复就诊于神经科、心脏科、消化科等科室,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老年人风险高出4倍多

    “抑郁症早已成了一种常见病,它和高血压一样,是病就需要药物治疗。”这是王向群出门诊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杨甫德也表示,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70%的患者可以获得临床治愈。导致抑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及大脑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心理性格因素,如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差;社会环境因素,如亲友关爱过少、生活突发变故等。

    老年人、女性更高危。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均显示,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青春期、孕期产后、更年期是三大高发阶段。王向群表示,老年人是抑郁症主力军,约有20%的老人被抑郁症困扰,是整个人群患病率的4倍多,且患病人数仍在增加。抑郁症也会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及时清理情绪垃圾,尽早发现。遇到事情后,一定要及时清理情绪,通过向亲友倾诉、写日记等方式,扫掉内心的阴霾。如果发现亲友性格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以前爱说话的变得沉默不语,至少有两周时间觉得生活毫无兴趣等,就应怀疑是否有抑郁倾向。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7

抑郁症是1组患病率及死亡率很高的精神疾病[1],目前认为抑郁症已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82年我国年平均自杀率为0.85/万,5年累计自杀率为4.2/万,1993年年平均自杀率为2.22/万,5年累计自杀率为11.1/万[2],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一个普遍认可的发病率是10~20%,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患者得不到及时就诊,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KleinmanA指出“约有半数的抑郁症患者赴内科或其他科就诊,这些病人强调躯体情况,至少一半被误诊”[3]。由于疾病症状,个人特点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对抑郁症的认识及就医行为会有所不同,已有文献分析了精神分裂症的求医行为[4]及抑郁症病人就诊途径[5],其中就医行为与教育程度相关,本文未做出相关性,考虑和目前教育的普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有关(仅代表个人观点,有待证实)。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误区,受患者婚姻状况,居住方式,有无子女,病人自身的症状,病人及家属的年龄,病人及家属的以及了解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当抑郁症状较轻时,患者和家属一般不认为是否患病,往往认为是生活压力、性格的问题,或是离异、独居、无子女家属陪伴,人际关系处理较差而产生的孤独感。当出现焦虑,恐怖,敌对,偏执,躯体化等症状时,病人及家属往往过分强调躯体症状,认为患有某种躯体疾病或神经科疾病而反复检查。当出现较重抑郁症状,存在绝望感,消极,自杀企图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时,患者往往先选择专科医院就诊。由此可见,患者和家属对抑郁症的认识明显不足,即便认识到这些表现可能是一种疾病也不愿到专科医院就诊,直至患者出现明显异常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才会到专科医院就诊。一些有着或迷信的患者及家属通过科普教育以外的一些方式了解到的抑郁症认为是神灵作祟而不认为是疾病,以上均反映了人们对抑郁症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抑郁症认识的不足和对精神专科医院存在偏见也直接影响了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行为。因此他们通常选择综合医院或其他一些非正规场所、非正规治疗手段。影响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到精神科就诊,除了患者和家属主观因素外,有些客观因素也影响抑郁症患者到专科医院就诊。如就医费用来源(不同的医保报销方式),家庭可接受的用于疾病的费用,基层医院医生对抑郁症识别率低(仅2%[6]),到精神科就诊多以亲戚朋友转告,其他科医生转诊较少,从而延误了诊断及最佳治疗时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调查结果说明在普通人群中,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充分,加强抑郁症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迫在眉睫。舆论传媒应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综合医院医生应通过培训尽快掌握抑郁症诊疗方面的知识,对于反复诉说某些躯体疾病的患者,经过周密的医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应高度怀疑本病,从而提高抑郁症的识别率及转诊率以便尽快解除患者的痛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作者:柳成蛟、徐佳、隋丽娜、龚子敏、白庆梅、夏远东 单位: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8

不孕症是有正常的性生活,未经避孕1年未妊娠者[1]。随着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孕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不孕症发病率为7%~10%[1]。大部分不孕症病人压力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婚姻都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不孕症病人100例,年龄24岁~40岁(31.5±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中专及高中42例,大专及以上43例;职业:干部38例,个体26例,公司职员36例;原发不孕43例,继发不孕5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不孕症诊断标准,女性、意识清楚、愿意配合;②排除合并肿瘤、肝肾心脏等疾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量表在国内、国外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在获取调查对象同意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给予发放问卷,让研究对象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的由病人家属,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并检查,如有漏填,请病人补全。本次调查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为1级~4级评分,总分分别为20分~80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2.3心理干预方法

①认知心理干预。向病人做好疾病的宣教和治疗技术指导,举行专题讲座,因人施教,帮助病人了解患病的原因,使病人建立起正常的理念,提高认知水平,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主动参与情绪调整过程中,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②疏导性心理干预。通过双方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让病人谈论她们对关于自己不孕的想法,感受及悲哀,使她们有机会尽情发泄,让情绪释放出来,给予支持鼓励、安慰,帮助她们来理顺自己的情绪。③支持性心理干预。让病人加强与丈夫的情感沟通,取得双方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朋友交流,采用心理咨询师给予陪伴、安慰及引导,消除其心理障碍,使病人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以增强她们的意志和信心。④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重的病人,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给予访视、做好患病夫妻之间的健康教育,介绍成功病例,让病人对治疗有信心。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样本均数的t检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心理干预前100例女性不孕症病人中焦虑72例(72%),抑郁48例(48%);心理干预后焦虑18例(25%),抑郁14例(28%)。

2.2心理干预前后病人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不孕症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

焦虑、抑郁是不孕症妇女常见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失望、沮丧的情感[3]。本研究显示,女性不孕症病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72%,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8%,可见焦虑和抑郁是不孕症病人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文献报道,焦虑和抑郁可导致20%的女性排卵障碍[4]。因此,不孕症病人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系统规范地治疗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高其治愈率。

3.2不孕症病人需要有效的情感支持

由于不孕病人冗长的求医过程和害怕治疗失败的心理,久而久之,长期郁闷的情绪使病人产生焦虑,长久不育的阴影也容易导致病人产生抑郁情绪。本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因此,说明护士全面集中培训得到效果体现,有掌握心理干预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的技巧,能有效的和病人进行沟通,相互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使病人放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3.3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 肿瘤抑郁症;中医药疗法;综述

肿瘤抑郁症即肿瘤相关性抑郁或癌症相关性抑郁,是由癌症诊断、治疗及其合并症等导致患者失去个人精神常态的情绪病理反应。其发病率国外为3.70%~58%,国内为25%~75%[1],甚至有学者认为几乎90%的癌症患者遭受抑郁的长期折磨[2]。肿瘤抑郁症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3],增加疼痛敏感性[4],加重不良反应,提高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5],使生存期下降10%~20%左右[6-8],甚至有些肿瘤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可能不是肿瘤而是抑郁症[9]。迄今仍有20%~25%的癌症患者并未意识到患有抑郁症,致使经常就诊或住院,增加了医疗费用。而经过有效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的有效率可高达80%~90%,并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目前,由于化学药物治疗肿瘤抑郁症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性功能障碍、焦虑、失眠、消化道症状、困倦、头痛、血压改变(升高或降低)、过度兴奋、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维持时间长、停药易反跳、价格昂贵等问题,从而制约了临床使用。因此,对于这样一种由生物、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通过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的中医药治疗更具优势,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开展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现将近10年的相关成果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中医有关一般抑郁症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很少,而且尚无专门针对肿瘤抑郁症的调查。虽然单纯抑郁症与恶性肿瘤并发的抑郁症症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但包括了恶性肿瘤并发抑郁症的许多症状,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对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抑郁症的证型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张氏等[10]向全国102位专家发放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专家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精神疾病委员会的委员,地域包括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行政区的21个省市,共收回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20%。结果50%以上的专家认定,各类中医证候累加总分较高的5种常见证型依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郁痰阻证、心脾两虚证与肝郁血瘀证。由此认为,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主要病机,而肝郁气滞则是贯穿整个病程的基本中医证候。

胡氏等[1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天津、北京、哈尔滨、深圳、广西、福建、贵州等南北方8个调查点1977例情感性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及证候指标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存在12种证候类型,依据其构成比大小,排前4位的依次是:肝郁气滞证(29.70%)、肝郁脾虚证(24.50%)、肝郁痰阻证(13.40%)、心脾两虚证(12.80%)。以上4型共占总数的80.40%,为抑郁症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而且这4种中医证型与单相障碍4亚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肝郁气滞证以轻抑郁为主,反映病情较轻,多为病变早期;肝郁痰阻证以无或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为主,反映病情的发展和复杂性;心脾两虚证以复发性抑郁为主,说明本证型患者已迁延日久,损及脏腑阴阳,病情较重。

陈氏等[12]对抑郁症单、双相障碍7个亚型的195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量,结果表明,肝郁痰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血瘀证、肝胆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HAMD总分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兼有脾虚或血瘀证的因子2的分值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因子5的分值以脾肾阳虚为最高。抑郁症各证型的HAMD总分及因子分变化,反映了不同证候患者的抑郁情绪的轻重程度及某些情绪特征。

2 病因病机与证候特征

肿瘤患者合并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涉及肿瘤的预后与治疗、社会心理调节水平、社会及家庭的生活压力和宗教信仰及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中医历代文献中专论肿瘤抑郁症病因病机的很少。中医学认为,癌症属于“癥瘕”、“积聚”等范畴,对于病因认识比较重视内源性因素,特别强调七情内伤。如《素问·举痛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不遂久则导致气机不畅,气火内郁,痰浊内结,气血凝滞,邪毒内著,壅滞经络,聚而成积;正如《丹溪心法》云:“气血冲积,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此,癌症在人体内形成,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致癌因子)乘虚而入,日久形成肿瘤,而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又成为抑郁症产生的基础。

张氏等[13]观察到,肿瘤患者中严重的抑郁症一般多见于心理脆弱、反复化疗的患者,病程较长,临床上除见肝气郁结外,往往伴随轻度的乏力、纳差、腹胀等脾虚症状,故选用逍遥散疏肝健脾为主,根据不同兼证加味治疗。周氏等[14]对40例恶性肿瘤并发的抑郁症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证。郑氏等[15]总结肿瘤并发的抑郁症63例,辨证属肝郁气滞。

3 治疗

3.1 药物治疗

贾氏[16]用自拟解郁汤治疗癌症伴不同程度抑郁症患者40例,经1个月治疗,总有效率:轻度抑郁91.67%,中度抑郁90.00%,重度抑郁75.00%。郑氏等[15]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肿瘤抑郁症患者63例,总有效率为98.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0%,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认为柴胡疏肝散加减主要可促使下丘脑和海马DA神经兴奋,反复给药可使DA神经兴奋,但抑制5-羟色胺神经功能,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具有抗抑郁功能。万氏等[17]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100例癌痛患者,将65例合并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外用中药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组(32例)和强痛定对照组(33例),观察SDS评分变化。结果癌痛患者伴发抑郁的发病率为65%,其影响因素主要为疼痛程度、卡氏评分、疼痛时间、性别等,中药治疗后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3.2 气功治疗

气功是中医学重视身心统一的创举。其治病的理论原则是“意念控制”,即有意识地阻断外来刺激因素,能动地控制植物神经调节,使之改变外界刺激对躯体功能造成的恶性循环,从而恢复情志条达,心身和谐,达到治病的作用。邵氏等[20]采用气功法松静功之一拟睡眠催眠气功配合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有效率达75%。

3.3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肿瘤患者伴发抑郁的手段[21]。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其特性与五脏五行相对应,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脏腑功能[22-23]。蔡氏等[24]应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常规化疗及中药辨证施治)116例,与抗肿瘤治疗组46例对比,音乐采用宫、商、角、徵、羽5种民族调式音乐,通过对SDS、SAS、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定和HAMD等的统计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抗肿瘤活性等指标的测定,表明五音疗法能从整体上改善肿瘤患者的身心不适感觉,优化情感效应,减轻抑郁状态,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项氏等[25]将9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试验组听中医五行音乐并加用音乐电针治疗,对照组只听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前后,对2组分别以HAMD、SDS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进行测评,记录并比较2组的测评结果。结果2组治疗后抑郁状态及功能状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2组治疗后的各项测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故认为电针不是改善患者抑郁状态的绝对手段,而中医五行音乐对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效果。

3.4 心理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专家们在对癌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几乎所有癌症的发病都涉及到心理因素,癌症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由此提出,癌症发生发展的新思路是心理因素功能障碍细胞疾病组织结构改变。癌症的发生是机体细胞遗传物质突变的结果,压抑、愤怒、忧郁等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肿瘤监视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下降,导致癌瘤发生。

中医治病历来重视心理治疗。《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明确提醒医生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重“告”、“语”、“导”、“开”等疏导方法进行心理治疗。《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明确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强调治疗抑郁症不能离开心理治疗。

姚氏等[26]认为,肿瘤患者心理行为多经历悲痛、否认、愤怒、拼搏、抑郁、接受6个过程,因此,使用心理疗法应包括:①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②情志转移治疗,采用“以情胜情”法,根据“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生克关系制定治疗方案,其中最常用的是“喜胜忧”的精神治疗;③让患者对肿瘤治疗及病情有所了解;④帮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⑤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能力。陈氏等[27]对84名乳腺癌患者发出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问卷,并与100名正常人作比较。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情绪发生率为69.00%,抑郁情绪发生率为59.50%,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以“惟其移情变志”为指导,提出中医治疗对策,采取安神定志、怡悦开怀、以疑释疑、注意力分散、“以情胜情”等法。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尽管中医药在肿瘤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证候和辨证分型等临床观察方面,而缺乏严格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等临床流行病研究规则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因而研究结论缺乏科学、严谨、强有力的说服力。②病因病机等理论和文献研究少,对于肿瘤和抑郁症共同的病因病机不明确,共性的问题探讨少,这可能是阻碍肿瘤抑郁症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③临床观察中很少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如人口特性(可以与中医体质学说结合)、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等。④辨证分型不系统、不规范,分型方法不统一,因此证型多,难以统一。⑤肿瘤抑郁症基本上是以患者的主观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体征较少。⑥由于辨证分型不统一,因此,缺乏能够快速地控制特异性症状方面的中成药,而且治疗缺乏规范疗程。⑦有关中医抗肿瘤抑郁机理的实验研究仍然较少,有的实验是以西医的病来代替中医的证。以上缺陷使中医药治疗肿瘤抑郁症的优势没有得到明显体现和肯定。

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制定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可以组织国内肿瘤及精神神经疾病专家对于肿瘤抑郁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量化评分标准,确定中医证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筛选简、验、便、廉的固定制剂。②加强病因病机研究。潜心研究历代文献,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多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病因病机和病理演变过程。③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严格遵循随机、对照、盲法等临床流行病研究法,同时运用动物模型,进行中药药理(包括作用机制、配伍效应、药物动力学等方面)实验研究,开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剂型先进的治疗肿瘤抑郁症的中药新药。④加强综合治疗。发挥中医特色,加强针灸、气功、音乐、心理、食疗等方面的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昂秋青,王祖承.肿瘤与抑郁症[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36-139.

[2] 曹 力,李 黎.与癌症相关的抑郁症及其护理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5):20.

[3] Michael R, Irwin, Andrew H, et al.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immunity:20 years of progress and discovery[J].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7,(21):374-383.

[4] Ciaramella A, Poli P.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among cancer type and treatment[J]. Psychooncology,2001,10(2):156-165.

[5] Zabora J. 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ress by cancer site[J]. Psychooncology,2001,10(1):19-28.

[6] Reiche EMV, Nunds SOV, Morimoto HK. Stress, depression, the immune system, and cancer[J]. The Lancet Oncology,2004,10(5):617-625.

[7] David S, Janine GD. Depression and cancer:mechanism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J]. Societ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2003,(54):269-282

[8] O’Mahony S, Goulet J, Komblith A, et al. Desire for hastened death,

cancer pain and depression:report of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05,29(5):446-457.

[9] Buccheri G. Depressive veactions to lung cancer are common and often followed by a poor out come[J]. Eur Respir J,1998,11(1):173.

[10] 张海男,胡随瑜,陈泽奇,等.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类型第一轮专家问卷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7(6):519-521.

[11] 胡随瑜,张宏耕,郑 林,等.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型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312-1314.

[12] 陈昌华,陈泽奇,胡随瑜,等.抑郁症中医证型汉密顿抑郁量表因子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32-34.

[13] 张燕军,钞秋玲,纪东世.逍遥散为主联合心理与行为干预治疗肿瘤合并严重抑郁症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l5):1522-1524.

[14] 周雄根,张亚声,张庆荃,等.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症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3):21.

[15] 郑建军,吴新华,李光明.柴胡疏肝散治疗肿瘤患者抑郁症63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9):530.

[16] 贾智捷.解郁汤治疗癌症伴抑郁4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05.

[17] 万冬桂,吴玉华.癌痛患者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及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386-387.

[18] 丁言琳.乳癌病人抑郁症的治疗[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63-264.

[19] 王运律,李 蓓,胡 琦,等.清肝化瘀汤为主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相关心理因素分析[J].天津中医药,2005,22(1):27-28.

[20] 邵洪琪,张爱霞,胡燕燕,等.气功配合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5):47-48.

[21] 王保胜,刘 楠,宋 伟,等.音乐疗法对癌症患者放疗期间的心理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18):76.

[22] 蔡光蓉,乔 宜,李佩文,等.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79-18l.

[23] 谢 忠,黄 钢,银正民,等.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l5(3):176-178.

[24] 蔡光蓉,李佩文,焦丽平,等.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11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2):891-894.

[25] 项春雁,郭 全,廖 娟,等.中医五行音乐结合音乐电针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l(l1):969-972.

抑郁症调查报告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特点。 方法 对60例睡眠障碍患者,58例焦虑症患者,6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焦虑、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0a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者,≥60a者焦虑发生率低于<60a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组焦虑、抑郁症状均高于国内常模,但其严重程度均低于焦虑症组和抑郁症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抑郁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关键词】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国内常模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59 anxiety and 63 depression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compared with national norm.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nxie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Incident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d no difference in sex(P>0.05).Incidence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 was higher or lower in the patients who was older than 60 years than in ones younger than 60 years, the difference had significance(P<0.05).The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ational norm, but the severity was lower than patients with anxiety or depression, differenc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ce(P<0.01).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had higher incidence of anxious and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at the same time of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antidepressants and psychotherapy.

【Keywords】 Insomnia; anxiety; depression; national norm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焦虑、身体不适等。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的焦虑、抑郁及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1]。因此,了解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助于指导治疗。为此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60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排除继发其它疾病的失眠。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6~65a,平均44.56±18.4a,病程2mo~10a;60a以上24例,60a以下36例;家族史:神经衰弱15例(25%),精神疾病3例(5%)。同时选取抑郁症患者63例和焦虑症患者58例为对照组,其中抑郁症组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6a,平均46.3±18.62a,病程6mo~10a;60a以上28例,60a以下35例,家族有抑郁症病史3例,精神病史2例;焦虑症组男26例,女32例,年龄27~64a,平均45.32±15.3a,家族有精神病史2例,神经症病史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评定标准:SAS标准分≥50分为抑郁,SDS标准分≥53分为焦虑。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 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研究组焦虑、抑郁发生率 SAS标准分≥50分者31例,抑郁发生率51.6%;SDS标准分≥53分者26例,焦虑发生率43.3%。经χ2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χ2=0.64,P>0.05)。

2.2 研究组男、女间焦虑、抑郁发生率,见表1。

表1 研究组男、女之间焦虑、抑郁发生率(略)

表1显示:睡眠障碍患者男、女间焦虑、抑郁发生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3 研究组≥60a和<60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见表2。

表2 研究组≥60a和<60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

表2显示: <60a患者焦虑发生率66.7%,≥60a患者焦虑发生率37.5%,差异有显著性(P<0.05);≥60a患者抑郁发生率62.5%,<60a患者抑郁发生率36.1%,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研究组与焦虑症组、抑郁症组、国内常模SAS、SDS比较,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注:SAS:与常模比较*t=11.37,P<0.01; **t=22.37, P<0.01; ***t=19.91, P<0.01,SDS:与常模比较t=6.4,P<0.01; t=13.89,P<0.01;t=14.84,P<0.01

表3显示:研究组、焦虑症组、抑郁症组SAS、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研究组与焦虑症组、抑郁症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5.67,P<0.01;t=5.59,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发生率51.6%,抑郁发生率43.3%,与有关报道[3] 失眠症患者焦虑发生率51%,抑郁发生率42.5%相近,与国外报道[4]的54%和37%亦接近。

本次调查发现,≥60a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患者,而焦虑发生率≥60a患者低于<60a患者。这可能与年轻患者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生活压力大,焦虑情绪比较突出有关。≥60a的患者由于躯体、生理性衰退,多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加上生活单调、孤单、失望等,因而以抑郁情绪为主。

本文还发现,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但其严重程度低于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这与国外研究[5]基本一致。

总之,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1],所以,治疗期间给予抗抑郁剂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安眠药的用量,亦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应当重视心理治疗,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有较多报道[6]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失眠症方面有可信赖的持续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任钢,王静.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6):377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

[3] 李融,蔡志强,侯纲,等.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 :530

[4] 施建安,王焕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