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市场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0 05:08:10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1

至此,经过4年多的长期抗战,这场中国企业在美国法院状告美国美国商务部的官司以中国企业大胜而告终。

中国苹果汁突遇美倾销指控

1999年6月7日,美国树顶公司等5家苹果汁生产企业(以下统称“方”)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几种未经冷冻的浓缩苹果汁展开反倾销调查,并征收51.69%到65.64%的反倾销税。

美国商务部发起调查后,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安德利)、陕西海升鲜果汁有限公司(海升)等12家中国生产/出口企业通过律师报名参加应诉。由于涉案企业众多,美国商务部决定实行抽样调查。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决定抽取北方安德利、海升、东方、南南和陕西机械等5家企业作为强制调查对象。随后,美国商务部向这5家企业发放了全套问卷,并向其他企业发放了A卷。8月18日,湖滨和中鲁要求作为自愿应诉企业参加调查。美国商务部同意了它们的请求。

1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在《联邦公报》上公布初步裁定结果,除了北方安德利获得零幅度之外,其余10家企业的倾销幅度为9.85%至54.55%不等,而所有其他未应诉中国公司的倾销幅度则为应诉企业中的最高数――54.55%。

初裁结果公布后第二天,应诉企业对美国商务部初裁计算中存在的错误提出异议。美国商务部承认初裁在对所有企业计算方面存在错误。但是,根据美国商务部规则,初裁后只有出现显著的倾销幅度变化时才考虑予以纠正。12月27日,美国商务部公告更正初裁结果,湖滨的倾销幅度由54.55%降低为29.89%,其他企业则保持不变。

初裁公布之后,美国商务部开始最终阶段调查。2000年2至3月,美国商务部对安德利、海升、东方、南南、湖滨和中鲁等6家企业(陕西机械初裁后退出,在终裁中被作为不合作公司列入“所有其他中国公司”)进行了实地核查。3月17日,美国商务部举行了听证会。

4月13日,美国商务部在《联邦公报》上公布了其最终裁定结果。随后,应诉企业和原告都对终裁中的计算提出异议。美国商务部经过审查后,于6月5日公布了修改后的最终结果。终裁除了北方安德利继续为零幅度外,其余9家企业(其中1家企业初裁后退出)获得9.96%至27.57%的倾销幅度,而所有其他中国企业的倾销幅度则为51.74%。

2000年5月1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五名参加投票的委员一致表决:被美国商务部裁定倾销的、从中国进口的未经冷冻的浓缩苹果汁对美国国内产业构成了实质性损害。随后,美国商务部反倾销税令,要求美国海关对中国进口的未经冷冻的浓缩苹果汁征收反倾销税(北方安德利除外)。

除了北方安德利之外,其余9家中国应诉企业对美国商务部的裁决不服,随后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上诉。由此,一场中国企业对抗美国政府的国际官司开始了。

第一回合:中国苹果汁企业向国际贸易法院上诉

在向国际贸易法院中,烟台东方果汁有限公司等9家中国企业(原告)主要就替代国的选择、苹果的价格、煤的价格、销管费和间接制造费率等问题挑战美国美国商务部。

替代国

在初裁和终裁中,美国商务部坚持以印度作为替代国。根据美国商务部规则,选择替代国应当遵循:(1)经济发展水平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具有可比性;(2)是可比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原告认为,在本案调查期间美国商务部的存档记录无法证明印度是可比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因为其所依据的数据是方聘请的私人咨询员提交的《市场调查报告》,而且相关数据显示的也仅仅是印度的一家政府控制的浓缩苹果汁简易加工企业。

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所谓印度是浓缩苹果汁主要生产国的结论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是没有事实依据。首先,美国商务部采用方提供的《市场调查报告》于法不符。根据美国的法律和判例,在面对类似《市场调查报告》之类的第二手信息时,美国商务部应当尽可能地验证其证明力。但是,美国商务部没有对方提交的《市场调查报告》足以证明印度是浓缩苹果汁重要生产国作出解释。相反,它只是采纳了方提交的材料,然后指责“应诉方没有提供足以使美国商务部否决该份调查报告的信息”。其次,美国商务部根据方提交的《市场调查报告》断定印度是浓缩苹果汁的重要生产国缺乏事实依据。最后,美国商务部认为印度生产企业HPMC的财务报表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印度是浓缩苹果汁的重要生产国缺乏事实依据。因此,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得出的“印度是可比产品重要生产国”的结论既不符合法律,也缺乏证据支持。法院要求美国商务部重新作出裁决。

苹果的价格

法院接着审理苹果汁生产的最主要的原材料――榨汁苹果的替代价格争议。在初裁和终裁中,美国商务部根据HPMC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确定中国苹果的替代价格为2.25印度卢比/公斤。中方提出,即使以印度作为替代国,美国商务部采用印度的苹果价格作为替代价格也是不适当的,因为印度市场的苹果价格受“市场干预项目”的影响――印度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给苹果种植业提供补贴,通过政府行为人为地提高了苹果的价格。

这一结论难以令人信服――负责审理此案的国际贸易法院法官里查德・K・伊顿(Richard K. Eaton)直截了当地表明他的态度。他认为,美国商务部似乎没有考虑到“市场干预项目”可能提高的正常价值会不利于原告。“市场干预项目”确定的是榨汁苹果的最低价格为2.25印度卢比/公斤。确实,美国商务部在本案中解释了它主要关注的是“降低生产商的价格造成其价格不再反映公平市场价值的补贴”。据此,美国商务部的目的是寻求因为补贴降低了的价格数据,而不包括因为补贴提高了的价格数据。由于美国商务部的解释既没有“在认定的事实和作出的判断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又没有证明其据此所确定的倾销幅度“尽可能的准确”,因此,该结论既缺乏事实依据,又与法律不符。

至于美国商务部所谓2.25印度卢比/公斤“不是苹果种植者收到的‘市场干预项目’价格”,而是印度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实际支付的价格的说法,伊顿法官认为缺乏事实根据。相关证据显示,美国商务部据以确定榨汁苹果替代价格的HPMC是一家政府控制企业,负责通过以补贴价格购买苹果来执行“市场干预项目”。而且,HPMC从来没有赢利过,其长期亏损也是依靠地方政府机构贷款才能支撑。因此,HPMC的行为算不上市场主导行为。HPMC自己也承认,每年亏损的原因包括“市场干预项目是公司的主营活动”,而“以每公斤2.25卢比的高价收购苹果使得浓缩苹果汁的成本上升,公司也就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事实上,仅仅这一点就造成公司过去四年亏损4610万卢比。”因此,该公司“实际支付”的价格是否为市场价格也就存在疑问。

煤的价格

作为原告的中国企业挑战美国商务部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煤的替代价格。在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商务部拒绝采用印度国内市场上煤的价格,而是根据印度《统计月报》上的进口煤价格作为替代价格。对此,原告提出异议。原告认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印度国内的煤价格不准确或者扭曲。相反,事实表明进口价格对于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们没有必要采购更高价格的进口煤。”美国商务部则辩称,它选择《统计月报》上的进口煤价格是公正的,因为“该信息与调查期间最为接近”。

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没有解释进口煤价格最能反映印度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在调查期间内使用的煤的成本。美国商务部声称其采用的价格与调查期间“最为接近”,而且并非“异常或者不可信”,但是这些事实并不能得出结论――此类数据正确反映印度国内生产企业在调查期间内支付的价格。美国商务部也没有解释采用这些――似乎更高的价格是确定印度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的实际成本的最佳可获得信息。

因此,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关于进口煤价格是“最佳可获得信息”的结论缺乏证据支持。

在反倾销调查中,美国商务部采用1997年1月《印度储备银行公报》中大量企业1992-93年财务数据来确定中国调查企业的销售管理费用和间接制造费率。原告认为,既然方已经向美国商务部提供了印度最大的已知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MPMC的1998-99年度审计财务报表,而且美国商务部也部分采用了该公司报表中的信息,那么,美国商务部不采用该报表中的数据确定销管费和间接制造费率,而是选择6年以前的许多非关联产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然缺乏法律依据和证据支持。

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舍弃HPMC的财务报表却采用印度储备银行的数据确定销管费用和间接制造费率的做法与本案事实相违背。为此,法院要求美国商务部重新审理。

第二回合:美国商务部重新裁定

根据国际贸易法院的发回重审令,美国商务部重新考虑替代国的选择等问题。

替代国

根据国际贸易法院的重审令,美国商务部更为仔细地重新审查了调查存档证据。美国商务部承认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印度是浓缩苹果汁的重要生产国的结论。美国商务部调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数据库,确定了世界浓缩苹果汁净出口占前10位的国家,发现印度并不在其中。相反,数据显示1998年印度是浓缩苹果汁净进口国。据此,美国商务部要求利害关系方就替代国的选择问题发表评论和提供证据。

中国企业要求美国商务部以土耳其作为替代国。原告认为,本案存档记录已经证明土耳其是浓缩苹果汁的重要生产国,美国商务部收集的信息也证明土耳其在10个浓缩苹果汁净出口国中位列第三。而且,原告在调查期间提交的土耳其信息完全可以作为美国商务部裁定的依据;方则建议美国商务部以波兰作为替代国。

考虑相关证据和利害关系方的意见后,美国商务部决定以土耳其作为替代国。首先,美国商务部考虑了所有国家的意见,认为尽管波兰净出口量超过土耳其,但是二者都是前10名之列。其次,尽管土耳其并不是美国商务部认定的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可比性的国家之一,但与波兰相比,土耳其的人均GNP与中国更为接近。第三,从数据的可利用性角度考察,美国商务部也认为选择土耳其更为恰当。

国内煤的价格

在最终裁定中,美国商务部选择进口煤价格作为替代价格,因为该价格在时间上比原告提供的印度国内煤价格更接近调查期间。在重新裁定时,美国商务部仍然坚持在选择替代国价格时时间上具有同期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美国商务部重新审查了相关资料,认为进口统计数据和原告提供的印度国内数据都在调查期间之前。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印度国内价格存在扭曲。因此,美国商务部同意采用印度国内煤的价格作为替代价格。

HPMC的财务资料

法院要求美国商务部要么采用HPMC的财务资料重新计算正常价值,要么解释其没有这么做的理由。由于美国商务部决定采用土耳其公司的信息确定间接制造费用、销售管理费用和利润率,因此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根据以上裁定,美国商务部重新计算了原告的倾销幅度,东方等5家强制调查或者自愿调查企业都获得零税率,但是福安等4家合作公司(指参加应诉但是没有被美国商务部抽中,也没有申请自愿参加调查的企业)的倾销幅度却由14.88%提高到28.33%,其余未应诉公司的税率则保持不变。

第三回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再审

美国商务部重新裁定尽管已经纠正了其大部分错误做法,由此确定5家强制调查或自愿调查企业的倾销幅度为零,但另一方面,美国商务部又大幅提高了福安等4家应诉但是没有被美国商务部抽中作为强制调查对象企业的倾销幅度。对此,原告表示不服,再次向国际贸易法院提讼。

鉴于重新裁定中所有全面调查企业的倾销幅度都成为零幅度,因此,美国商务部认为有必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确定这4家企业的倾销幅度。

美国商务部根据零幅度和51.74%加权平均计算出这4家企业的倾销幅度为28.33%。

中方反对美国商务部重新计算其余4家合作公司倾销幅度的方法。中方认为,尽管美国商务部在非市场经济国家案件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采用新的方法,但是正如上诉法院所要求的,“问题关键在于美国商务部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是根据最佳可获得事实,是否尽可能准确地裁定倾销幅度。”显然,美国商务部的所谓新方法使合作公司不能得到尽可能准确的倾销幅度。而且,在所有其他公司的倾销幅度都降为零的情况下,这几家合作公司的倾销幅度却翻了一倍,这让人难以理解。

美国商务部坚持认为其在重裁中采用的计算合作公司的倾销幅度的方法是适当的。美国商务部辩称,法律规定了计算没有被抽中企业的倾销幅度的两种方法,而重审导致这4家企业的倾销幅度的上升则是美国商务部遵照国际贸易法院的判决和法律规定的结果。

里查德・K・伊顿再次驳斥了美国商务部认为新的计算方法适当的辩解。首先,证据显示这4家合作公司全面和完整地遵守了美国商务部提供信息的有关要求。其次,在所有全面受调查企业――甚至包括曾经被裁定为倾销幅度高达27.57%的企业的倾销幅度都降为零的情况下,这四家合作公司的倾销幅度却反而大幅上升,这实在难以置信,也不太可能。

更重要的一点,美国商务部这样计算合作公司倾销幅度时,没有对照《政府行动声明》检验其采用新方法的公正性。《政府行动声明》固然允许采用零幅度和利用可获得事实加权平均的方法,但是,当该方法不可行,或者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出的倾销幅度无法合理反映未被抽中调查企业可能的倾销幅度时,美国商务部可以选择采用其他方法。正如《政府行动声明》所要求的,在考虑确定倾销幅度的方法时,美国商务部不能简单套用在其他案件中可行的方法。美国商务部必须确保其在具体案件中采用的方法“是根据最佳可获得信息,而且尽可能准确地裁定倾销幅度。”法律如此明确地指示美国商务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但是,美国商务部并没有解释其选择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裁定了合作公司的倾销幅度,也没有在“认定的事实和作出的选择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因此,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对其他4家合作公司倾销幅度的计算既无事实证据支持,也与法律不符。

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法院要求美国商务部重新计算合作公司的倾销幅度。

第四回合:美国商务部第二次重审裁定

根据国际贸易法院第二次发回重审令,美国商务部重新计算了4家合作公司的倾销幅度。美国商务部抛弃了被全面调查企业和利用可获得事实裁定企业倾销幅度的加权平均的方法,而是根据这4家公司在回答A卷中提供的销售数量和金额,以及方在书中提交的生产要素,推算出这4家公司的倾销幅度。

美国商务部首先计算这4家公司的正常价值。美国商务部选择方在书中包含的生产非冷冻浓缩苹果汁的单位生产要素,根据土耳其榨汁苹果、销管费、间接制造费用和利润率等替代价格计算出正常价值。随后,美国商务部再根据这4家公司A卷答复中提供的销售总量和总金额计算销售价格。美国商务部参照6家被全面调查企业提交并经过核查的运费、手续费、包装费等成本计算出4家合作公司的净出厂销售价格。通过与正常价值的比较,美国商务部计算出这4家企业的加权平均倾销幅度为3.83%。

2003年5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二次重审裁定,并提交国际贸易法院裁决。

第五回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第三次审理

针对美国商务部的第二次重审裁定,原告主要反对美国商务部选择的方法和计算合作公司倾销幅度时采用的信息数据。首先,原告认为美国商务部的裁定不当,因为其计算不是根据“最佳可获得事实”作出的。其次,原告认为美国商务部通过不明确和不适当的材料投入提高了这4家公司的正常价值。

经过审理,国际贸易法院认为美国商务部的第二次重申裁定并没有违背法律,也有证据支持。2003年11月20日,国际贸易法院判决支持美国商务部的第二次重申裁定。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西安高校;饮料;市场;消费

前言:饮料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食品,不仅能为人们补充水分,而且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有的甚至还有食疗的作用,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有很长的发展史,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饮料都具有一定的滋味和口感,而且十分强调色、香、味,它们或者保持天然原料的色、香、味,或者经过加工调配加以改善,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其种类繁多,风味各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必须的饮品[1]。

一、高校饮料市场消费状况调查目的

饮料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但是现在饮料种类层出不穷,大学生对饮料种类的选择也让人难以预测。通过本次调研,对各饮料市场状况作出整体分析评价,对西安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西安高校饮料市场消费状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为相关饮料行业和西安高校饮料市场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二、高校饮料市场消费状况调查内容

1.被调查者对饮料品牌及类型的喜好情况。

2.被调查者在饮料功能方面的偏好。

3.被调查者购买饮料地点的分布情况。

4.影响消费者消费不同品牌及类型饮料的主要因素。

三、高校饮料市场消费状况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西安各大高校,由于时间限制,主要地点是西安工程大学及西安科技大学,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主要通过发放问卷和网上交流。在西安市高等学校发放问卷300份,得到有效问卷290份,男性占64.9%,女性占35.1%。

四、高校饮料市场消费状况调查方法及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外校,我们主要以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为主,对其学校的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进行调查。在本校的调查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兼有少量访谈,我们主要选择了一些人流量比较多的场所,如学生上课教室、活动广场、食堂。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合理性及样本的精确程度,同时考虑到时间、人力、物力及消费能力等因素,调查的时候采取重点调查的方法。

五、高校饮料市场消费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一)消费者对饮料品牌及类型的喜好分析

近年来我国饮料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软饮料主要有碳酸饮料、乳品饮料 、果汁饮料、茶饮料和功能饮料等类型[2]。饮料品牌形式多样,饮料类型层出不穷,饮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消费者的饮料品牌及类型的喜好程度进行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次调查中,我们择了八种知名品牌和七种类型的饮料共进行调查。饮料品牌包括娃哈哈、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露露、汇源、农夫山泉等八种国内外知名品牌,饮料类型为瓶装水饮料、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碳酸饮料、蔬菜果汁饮料和含乳饮料七种类型。

(1)消费者通常的饮料购买品牌

图1 消费者购买不同品牌饮料的比例

(2)消费者通常喝的饮料类型

图2 消费者通常喝的饮料类型

(3)购买地点

图3 消费者饮料购买地点所占比例

从图表及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在购买品牌上,59%大学生青睐可口可乐,47%大学生喜欢购买康师傅,有42%通常购买百事,这几个品牌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品牌。在饮料类型上,70%大学生通常喝瓶装水,其中69%大学生通常喝碳酸饮料,以及57%通常喝果汁。可以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对饮料的消费,仍主要集中在瓶装水、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三大类型,碳酸饮料市场和果汁饮料市场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未来的几年内很有可能超过瓶装水。在购买场所上,商场超市是消费者购买饮料最多的地方,而餐馆和娱乐场所以及便利小店也占有相当的份额,可见,商场超市是大学生购买饮料的主要消费场所。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购买饮料时,会集中的选择瓶装水、碳酸饮料以及果汁,对此高校饮料相关市场可大量进购这三种饮料,在此基础上,尽量迎合大学生们所喜欢的购买品牌,饮料类型及饮料品牌的相融合会给高校消费市场带来更大的利润。

(二)对碳酸饮料消费倾向的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有69%的消费者选择“自己通常喝的饮料是碳酸饮料”,人数仅次于“瓶装水”。而在所有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有40%的人每天喝3杯以上的碳酸饮料[3]。由此可见,碳酸饮料市场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深受大学生喜爱,在未来的几年内很有可能超过瓶装水。根据蔡佩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最喜欢买的就是加糖饮料,过度引用的结果可能导致肥胖和蛀牙,而造成身体危害,甚至发育不良[4]。同时,在被调查者中,有73.3%的消费者认为饮用碳酸饮料是有害于身体的,但他们在购买时还继续会因口味而选择自己喜欢的碳酸饮料而忽略健康因素。可见,碳酸饮料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非常受消费者喜爱的,饮料的口味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大学应该认识到过度饮用碳酸饮料对身体带来危害的严重性后果,从而尽量避免饮用碳酸饮料。

(三)对果汁饮料的消费倾向的分析

果汁饮料迎合了消费者营养健康的消费理念。调查中有58.5%的消费者表示有喝果汁饮料的习惯。果汁饮料已经成为现今的消费时尚,其凭借富含维生素,口味良好,食用方便,迅速占领饮料市场。调查中显示,有34.2%的消费者很少饮用果汁饮料,而有32%的消费者的饮用量都是 3-4 瓶/周,并且在经常选购果汁饮料的消费者中,有近64%的人选购果汁饮料,是因为其丰富的维生素含量。可见,人们对果汁饮料的消费最主要的还是注重其营养。当今,人们对饮料的需求,已经不单单是满足其解渴功能了。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在校大学生对饮料的消费状况,瓶装水、碳酸饮料及果汁饮料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人们更希望能购买到既具有口感又有营养的多功能型饮料。若想更好的扩大高校饮料的市场,需在保证其口感、价格之外,又能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以上的分析结果让大学生明确了解了自身对饮料的消费状况,也对相关的饮料行业和高校饮料市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学梅.国内外饮料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信息,2009.

[2]冒君.北京地区功能型饮料市场调查报告[J].中国商人,2005.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3

刘明又来到了成都全国糖酒会上,不过,这一次他已经不是“壹支笔”莱阳梨汁的销售经理了。往年“壹支笔”的广告充斥了主会场、分会场,自己对此充满了自豪感。如今依旧是热闹的场面、热闹的气氛,却城头变幻大王旗,2005年全国糖烟酒会冠名赞助商已非“壹支笔”了。“壹支笔”连续8年成为全国糖酒会冠名赞助商,如今不仅不再是冠名赞助商,而且连影子也见不到了,也就是说,“壹支笔”竟然没来参展!

刘明的心里隐隐地有些作痛。

刘明离开“壹支笔”已有半年多时间,虽然离开“壹支笔”是情不得已,他心里甚至还有一些恨意,但他毕竟在“壹支笔”工作了七八年时间,自己总是对它有着一份关注、一份牵挂。

刘明下榻在一家四星级酒店,往年一进房间,他就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壹支笔”。以往,在全国糖酒会上,“壹支笔”的出手是很阔绰的,为了让参展商能够认识、品尝“壹支笔”饮料,“壹支笔”会对糖酒会会场附近的酒店进行公关,在酒店的每个房间放上莱阳梨汁。可现在,刘明手端茶杯,心有戚戚焉,陷入了沉思……

问世:1998

“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甜如蜜。”莱阳盛产梨,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莱阳梨以个大质脆、甘甜适口、润肠止咳、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然而莱阳梨却不宜久放,因此世人往往只知其名,难享口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1998年,天佑集团投资120多万元,聘请德国专家、韩国工程技术人员与本企业技术人员合力进行科技攻关,解决了莱阳梨深加工中的4个关键课题:保持莱阳梨的原汁原味;保持莱阳梨特有的消炎、降火、止咳、润肺、化痰等保健功能;保证莱阳梨汁能长期储存;保证产品的高附加值和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果农效益。经过8个多月的研制开发,天佑集团“壹支笔”莱阳梨汁面世了。

提起“壹支笔”莱阳梨汁,人们自然会问:“笔”与“梨汁”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用“壹支笔”来命名莱阳梨汁呢?

对此,天佑集团总裁江山是这样回答的:“笔,自古有之,用来传承历史和文化,现在,我们的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手中都握有‘壹支笔’,这支笔是权威的象征,更是高贵品质和高尚境界的象征;这支笔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是用来谱写经济发展美妙华章的!我们把莱阳梨汁的品牌命名为‘壹支笔’,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要培养出高尚境界的‘壹支笔人’,来传承莱阳梨名扬四海的光荣历史,生产出质量一流的莱阳梨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创造财富,回报社会。”

崛起:2001

从2000年1月起,天佑集团投入5000多万元,在央视黄金时段和其他各大媒体“壹支笔”广告,其广告语“新鲜纯正百分百”响彻大江南北;与此同时,“壹支笔”还大力开展公关和公益活动,在全国形成了轰动效应。一时间,“壹支笔”莱阳梨汁在市场上声誉鹊起,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大好形势面前,天佑集团抓住时机着力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两年内在全国各地设立了36个销售分公司,构建了一个由1000多家商和1000多家分销商组成的销售网络,还分别在荷兰、马来西亚设立分公司,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天佑集团不但创出了“金效益”,而且牢固地树立了“壹支笔”一流的品牌形象。据《中国经营报》2001年市场调查和中央电视台报道,“壹支笔”当时在全国果汁果料中排名第九,然而短短3个月后,其排名就上升到前五名,成为我国果汁饮料行业中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

这一年,天佑集团首次独家冠名赞助全国糖酒会,在糖酒会上交易额高达3亿多元。江山非常兴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道:糖酒会确实是个好媒体,它给企业提供的展示机会非常好。此次糖酒会后,“壹支笔”就放弃了在其他媒体上做广告。

扩张:2002、2003

为了满足中外市场的需求,“壹支笔”开始迅速膨胀企业规模。2002年,一个总投资6亿元、占地1000亩、高起点、高标准、智能化的天佑工业园在山东省莱阳市开工兴建。该园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一期工程投资2亿元,园内规划有年产4万吨的浓缩果汁生产区、20万吨果汁饮料罐装区、年产2亿个瓶罐的制瓶制桶制罐区,还有水气暖配置中心;并与英国APV公司、意大利萨西布公司、瑞典利乐公司、中国台湾益华公司等10家大公司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要让天佑工业园的设备、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天佑工业园建成投产后,据核算,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5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2003年天佑工业园二期FD工程动工。所谓FD,就是脱水蔬菜,这一项目投资5000多万元。同时,三期浓缩果浆工程也开始大兴土木,先期投入近3000万元。

为了充分发挥“壹支笔”的品牌效应,利用”壹支笔”的品牌资产,天佑集团又相继推出了“壹支笔”二锅头、“壹支笔”红葡萄酒;在果汁饮料方面,推出了莱阳梨汁系列、复合果汁系列、果汁奶三大系列产品。

噩梦:2004

2004年,不知是不是沾上了一个不吉利的“4”字,对于“壹支笔”来说,噩梦降临了。

首先是资金困局。

其实2003年,对于“壹支笔”来说,已经出现了不祥征兆:这一年全年的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是2002年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了2004年,各大区经理纷纷向总部反映终端出现了怪现象:不促销产品就销不动。于是总部给了各大区促销政策,可是这一做法却招致了个别大区经理的不满,不满的原因是总部给各个大区的促销政策不一样,与总部领导的关系亲疏好坏决定了给予政策的厚薄。一些大区经理便以销售业绩不理想为由辞职而去,这就导致销售形势更加严峻。

由于收入大幅减少,加上天佑工业园的投入太大,流动资金开始捉襟见肘。江山只好求助于银行,然而银行的答复很明确:你前两年贷款的本息还没有还清呢,再加上银根紧缩,我们是不会再给你们贷款了。

其次,是新产品突围也遇到了麻烦。

“壹支笔”只所以会身陷困境,都是产品销售状况越来越恶化所致。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壹支笔”只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营销管理费用已由销售额的40%增加到58%,现在已经达到了60%多,可销售仍然不见起色。这边的收入在减少,而那边的工业园工程却像个吸血鬼。看到账面上的资金日益萎缩,江山心里甚至有些恐慌,他不得不做出决定,让工业园工程下马,并责成市场部对饮料市场进行调研,找出销售不畅的症结所在。

调查结果出来了,市场部认为,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果汁饮料竞争激烈,产品及促销、宣传手段趋同,果汁饮料进入微利时代。要摆脱困境,市场部认为应该开发运动(功能)饮料,并提交了详细的《市场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如下。

■市场分析

饮料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细分加快。

耐酸饮料市场份额连续下滑,“两乐”对终端市场开发的深度越来越大。

水饮料市场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

果汁饮料市场份额迅速膨胀,促销力度逐渐加大,产品呈现出降价趋势。

运动饮料2003年6月开始出现旺销势头,“脉动”成为行业领头羊,产品供不应求,陆续有五六个厂家跟进,运动饮料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许多企业在扩大产品线,包装物不断翻新,有代表性的是“脉动”“农夫果园”“景田纯净水”“爆果汽”。

国内饮料市场竞争激烈,新品层出不穷,“壹支笔”为进一步扩展销路,提高产品知名度,必须加强对新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

■问题分析

功能饮料顾名思义是具有某种功效,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决定了功能饮料的特定空间。但就目前状况看,功能饮料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影响其不能迅速被消费者接受的直接原因。

功能饮料最近一年来才兴起,还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特别青睐,仍需要进行引导消费。

功能饮料百花齐放,厂家在宣传上花了很多工夫,但所宣传的卖点含糊,导致消费者茫然不知所措。

功能饮料厂家并没有细分市场,所走的销售路线和普通饮料没有区别,消费者难以分辨功能和非功能饮料有何不同。

功能饮料由于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在价位上比普通饮料要高0.5~1元,其中红牛、力丽的价位比同等规格的普通饮料贵一倍多,但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结论

2003年是功能饮料增长最快的一年,市场上一下冒出来很多功能饮料品牌,加上功能饮料本身所具有的附加值,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就全年表现来看,大多数功能饮料在2003年并没有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不过火爆的脉动给功能饮料撑起了门面,让更多厂家看到饮料行业细分市场的魅力。

如果说国内几家大企业的介入是因为看中了功能饮料的市场前景,那么国外企业不惜投入巨资的抢滩行为,则完全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除了新进入的品牌外,功能饮料的品牌还有很多,如红牛、力保健、怡冠、维体等。这些产品几乎都有其特定的功效,但其中运动型饮料占据了主导地位。

虽然功能饮料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在3~5年内功能饮料必将成为大众饮品,2003年功能饮料如雨后春笋的成长足以说明一切。而促进功能饮料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的需求,虽然销售势头并没有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这只能说明功能饮料作为新产品教育消费者、引导消费者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美好的的前景还在后面。但无论前景有多么美好,重要的是一步一步把市场做好、做稳。

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壹支笔”只能通过搭上运动饮料的顺风车,以便快速圈钱,解决现金匮乏这一燃眉之急。

于是,“壹支笔”动感一代运动饮料诞生了:口味清爽、微甜,分为清柠口味、西柚口味、菠萝橙口味;含有电解质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能迅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内包装,饮料瓶为38mm口径,淡蓝色,整体设计充满动感;外包装与内包装相似,清爽宜人,足以引领时尚;零售价格为2.8元至3元;目标消费群为15~25岁的年轻男士。

为了提高“壹支笔”动感一代运动饮料的知名度,江山非常看好2004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糖酒会,尽管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他还是投入巨资对糖酒会进行独家冠名赞助。于是,“壹支笔”动感一代“动起来,更精彩”的广告布满了糖酒会的主会场、分会场乃至成都的大街小巷。

为了让更多的参展商不仅能够看到,甚至喝到动感一代,公司还通过公关手段,把饮料送到了会场附近的三星级以上的酒店,让住客免费尝试。

然而,尽管“壹支笔”在业界是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但商家好像对“壹支笔”动感一代并不买账。

不过,“壹支笔”并没有放弃希望,通过全国自己在各地的分公司和办事处将“壹支笔”动感一代铺到了终端渠道,制定了一系列终端政策,举办试饮、购买2瓶即可参加“心动2004”抽奖活动,张贴POP宣传画,沿街赠送宣传小旗……结果是野地里烧火一面热,消费者并不买账。

“壹支笔”动感一代的推出以失败告终,不仅没能帮助“壹支笔”走出困境,反而使其雪上加霜,以致连工人的工资都无法发放。

至今刘明还有半年的工资没有拿到手。前途无望,他不得不选择了离开。

2004年10月,“壹支笔”又继续独家冠名糖酒会,这一次是把经销商打的货款赌了进去。

不是尾声的尾声:2006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相关市场;市场进入;效率抗辩

中图分类号:DF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6.07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是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商务部禁止的集中案件,这个案件为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所带来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在商务部否决该项集中一年多之后,重新审视该案所包含的反垄断法原理及其背后所折射的中国反垄断法生态,仍然能够为中国以后的反垄断法实践提供很多素材和思考空间。

一、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引发的争议

2008年9月3日上午,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公告,可口可乐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未行使可换股债券。由于该项收购满足了我国《反垄断法》以及《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关于经营者集中事先申报的要求,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申报材料。经由初步审查和进一步审查,商务部最终于2009年3月18日否决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认为该收购会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两个传导效应和一个挤压效应”。商务部认为集中将产生如下不利影响:(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22号》,.)也即是说,集中可能会导致可口可乐公司传导其市场支配地位和品牌,并对中小型果汁企业产生挤压效应。

商务部否决集中的公告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禁止集中到底是阻碍了效率,还是维护了市场竞争、保护了消费者权益?抑或是维护了民族品牌和产业安全?实际上,自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之日起到商务部最终否决收购议案,以及收购被否决之后的一段时间以来,多方主体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自己的声音。这些主体按其利益属性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与收购有直接利益关系者,包括参与集中的可口可乐和汇源两大公司及其股东和员工,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利益主体,如经销商和果农;第二类是与收购有间接利益关系者,包括果汁行业的现有竞争者和消费者;第三类是独立的第三方主体,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反垄断执法机构本身等。

在这三类主体中,第一类主体发出的声音最少,因为收购本身对他们而言是有利的,从而更多的不是表达其利益诉求,而是积极参与到推动收购顺利进行的过程,并为收购成功后的企业整合和发展做准备。第二类主体发出的声音最多,因为收购成功与否事关其切身利益。比如,作为消费者的众多网民对这一收购普遍表达了不满和抵制:新浪网上一项由近7万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高达82%的网民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收购被否决后,在67787名网友参与的“可口可乐是否涉及垄断”的调查中,68.49%的人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会形成产业垄断[1]。广大的竞争者甚至发起了“游说商务部”的活动。比如国内多家果汁企业曾要求商务部就此项收购召开听证会;在2008年12月26日商务部召开的行业听证会上,反对意见几乎空前统一。相关的反对意见甚至直接递交给了高层。(参见:谢鹏,余力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否的幕后博弈[N]南方周末,2009-03-26)这些反对的声音不仅仅从收购有可能损害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且更多地关注收购是否将危及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以及担心民族品牌的旁落。第三类主体作为独立利益主体,其所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最理性的,但是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传导反垄断法专业知识,培植我国市场竞争文化”――“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法律研讨会”上,对于商务部反垄断局的裁决,就形成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是“全面肯定论”,以王晓晔教授、吴汉洪教授等为代表;第二种是基本肯定,但认为在具体细节和具体理由未搞清楚之前,不好作出最后评价,以黄勇教授、吴宏伟教授、王丽律师、张野律师等为代表;第三种是针对裁决提出质疑、疑惑和担心的意见,以史际春教授、邓峰副教授等为代表[2]。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在本质上是一个法律问题,只有在反垄断法的角度下分析和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来看,维护产业安全或国家安全、保护民族品牌以及本土企业等,都不应该成为反垄断法关注的目标。商务部也否定了民族品牌和贸易保护主义与本次反垄断审查有关[3]。下文将从反垄断法出发,对该收购案的反垄断审查,特别是商务部的三个禁止理由作出评价。

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的反垄断法分析

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分析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通过搜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和材料,在界定相关市场的基础上,计算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继而推断市场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然后考虑市场进入状况、效率、破产企业集中和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等可豁免情况,最终在两相权衡和比较之后,作出禁止与否的决定。整个反垄断评估流程,蕴含了丰富的法学和经济学分析,绝非在网络上轻轻点击“支持”或“反对”就能作出决断。下面将从反垄断法出发,就相关市场及市场控制力、市场进入和效率抗辩等几个方面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的反垄断审查过程展开分析,并对商务部的决定理由作相应评论。本案并不涉及破产企业集中和中小企业集中等豁免情况,因此本文将不讨论这些问题。从相关数据和情况来看,本案也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豁免。但是,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一个大框,几乎所有的利益需求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因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分析市场控制力、市场进入以及效率抗辩时或多或少也会有所涉及。

(一)相关市场及市场控制力分析

界定相关市场是分析经营者的市场地位以及集中的市场影响的必要前提。相关市场的范围越大,经营者所占的市场份额就越小,集中对竞争的损害也就越小。在本案中,将相关市场界定为饮料市场、非碳酸饮料市场、果汁市场,还是纯果汁饮料市场、中浓度果汁市场或低浓度果汁市场,对市场竞争影响的判断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果汁饮料按果汁浓度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纯果汁是指100%果汁,中浓度果汁是指浓度为26-99%的混合果汁,低浓度果汁是指浓度在25%以下的果汁。根据汇源果汁2008年的上半年年报,按零售额计算,汇源果汁在纯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为43.8%,在中浓度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为42.4%,在低浓度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为7.6%。商务部将此案的相关市场界定为果汁类饮料市场,理由是:果汁类饮料和碳酸类饮料之间替代性较低,且三种不同浓度果汁饮料之间存在很高的需求替代性和供给替代性[3]。那么,在这个相关市场上两大集中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控制力如何呢?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果汁市场上,汇源果汁市场份额为10.3%,可口可乐为9.7%,二者合并后的市场份额为20%[4]。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以销售额计算,2007年整个软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占12.4%,汇源占4.4%,合计16.8%[5]。另据统计,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的整体市场占率约为35%,比市场第二、三名的统一和康师傅合计约39.省略/show.aspx?id=4720&cid=5.我国现阶段并无判断市场控制力的可参照标准,因此20%的市场份额是否可以初步推断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并不能作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从经验和常理判断,20%的市场份额并不能对市场构成显著影响。比如,欧盟横向合并指南第18条规定:如果参与集中的企业在共同体市场或者重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5%,在不影响适用条约第81条和第82条的前提下,集别被视为与共同体市场相协调。若以此标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并不产生排除、限制竞争的严重后果。

但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占全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为60.60%,且在资金、品牌、管理、营销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软饮料市场占有市场支配地位。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到至果汁市场,从而严重削弱甚至剥夺其他果汁类饮料生产商与其形成竞争的能力,最终使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3]。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据市场支配地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是否能够导致商务部所说的“传导效应”,尚需考察相关市场的市场进入情况。若进入相关市场非常容易,即使集中一方占据市场支配地位,也会受到市场潜在进入的威胁,而不敢轻易降低产量提高产品价格。

(二)市场进入分析

饮料市场,包括果汁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市场进入是相对容易的。第一,果汁市场的进入并没有法律壁垒,无须取得特别许可,任何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都可进入。第二,进入不需要满足高行业标准,不像进入高科技领域或需投入巨大沉没成本的基础领域,只需一般规模的资金及技术即可启动。第三,果汁市场已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者众多,对现有的主要生产企业均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国际竞争网络在其《关于合并分析的推荐意见》中指出:已有竞争者的市场进入和市场扩张分析,应该成为合并是否会实质性阻碍竞争的组成部分。如果合并企业受到来自市场进入的威胁(比如进入壁垒很低,进入之后在合并前价位上定价能够获得利润),合并就不太可能会有反竞争影响。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Merger Analysis[EB/OL][2010-09-07].第三,企业战略和资源调整损失。参与集中企业的战略设计、投资重心以及资源分配等,都会围绕着集中的启动、进行和展开而作相应调整。这时候法律是否能够给予参与集中企业一个相对清晰的反垄断审查结果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从2008年9月3日至今,在“等待出售”的半年里,汇源果汁自身的业务扩张几近停滞。收购被否决后,汇源已经叫停了总投资近30亿元的果汁上游基地建设项目,并陆续召回派往基地的骨干人员,转战新产品开发和营销领域[7]。这些损失的造成,一方面是汇源对收购案的进展过于乐观的结果,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了我国现有反垄断法律的模糊性和弱操作性,无法给参与集中企业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间接效率损失则表现为上下游产业损失,典型的是果农在这场博弈中的损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汇源新建和扩建果汁产业上游基地的战略落空,而对于已经投入大量生产成本以及寄希望于通过实施该战略改善生活的果农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2.集中可能产生的效率提高

可口可乐和汇源若要证明集中将导致明显的效率提高,需要展开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并证明集中将产生哪些效率;(2)证明这些效率为集中所特有;(3)所提出的效率具有可证实性;(4)效率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5)集中并未导致垄断或接近垄断的市场结构;(6)集中导致的效率会给消费者或社会整体带来福利正效应。

集中能否产生效率的数据和材料主要掌握在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以及反垄断执法机构手中,而目前几乎未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公开。从目前可以获知的相关资料来看,收购最有可能产生的效率是生产效率、交易成本效率、采购和销售效率、品牌效率(广告效率)等,而后几类效率均可转化为生产效率并以生产效率的提高值来进行计算和表述。交易成本效率表现为集中将缩减中间环节,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节约交易成本。比如,除了将要卖掉的上市公司,汇源集团还有很长的产业链:种子、树苗、果园、水果加工、果汁灌装;根据收购的附加协议,在同等条件下,可口可乐要优先采购汇源的浓缩汁[8]。可口可乐能够通过集中收获一个相对稳定的采购源,减少谈判成本;汇源则可专注于上游果园产业开发,从而实现专业化效率。收购完成之后,借助于汇源已有的营销网络,可口可乐将进一步扩大营销范围,继而降低销售成本,获得的“汇源”品牌也节约了其创造和维护品牌形象的广告费用,将比自己重新创设一个品牌花费更少成本。集中往往还能导致更大的采购量,从而降低采购产品的单位价格,进而有可能降低产品价格。所有这些效率的提高,都可能会以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收购之后可口可乐生产果汁饮料的单位成本降低,而产量(包括原来可口可乐和汇源的产量之和)不变甚至增加;或者收购之后可口可乐同时生产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将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同样或更多的产品。若能证明上述所有效率,并最终以生产效率的形式加以量化,将能最大程度地证明收购对效率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尽管可以相对容易地证明这些效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并且集中不会导致垄断或接近垄断的状态,比如可以将各种效率转化为生产效率进行可变成本节约和固定成本节约的量化分析,估算具体效率的实现可能性及实现时间表,通过界定相关市场和评估市场控制力来分析集中后的市场结构情况,但是,要证明效率它们的为集中所特有并必然会给消费者或社会公众带来福利上的好处却极为困难。上述所列效率类型,不仅可以通过现有的集中形式获得,也可通过内部扩张(可口可乐完全有这个能力)、建立合资企业、协议合作以及与另外更小规模的企业集中等方式得以实现,除非可以证明,通过其他方式不可能获得同等程度的效率提高,或者通过集中实现效率提高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同时,还须证明效率提高能够至少给消费者或社会公众带来好处,比如不会提价,或者增加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等。但是,要证明或保证这些条件也非常困难。因此在本案中实施效率抗辩,尽管绝非不可能,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的初步结论与进一步思考

(一)初步结论:合法但不合理

从程序上看,从立案受理、初步审查、进一步审查到最后作出决定和公布,本案的处理均符合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从实体上看,商务部作出的否定裁决也完全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之内。因此,从合法性角度看,商务部的作法无可挑剔。但是,从其否决理由和相关表述来看,难免会引起人们对其合理性担忧。首先,集中后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控制力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庞大,甚至还达不到一般推定具有反竞争影响的程度。其次,可口可乐的市场支配地位和品牌传导能力尽管存在,但是在果汁市场这样一个进入退出相对容易的市场,并不会造成严重限制竞争的影响。再次,以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作为否决理由,难免使人认为反垄断法是保护“竞争者”而非“竞争”的法律。实际上,在一个进入相对容易的市场,一个胆敢擅自提高价格降低产量的经营者会正好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契机,因为进入该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就能与所谓的在位垄断者分享垄断利益。最后,商务部手中握有大量相关数据和材料,而面对公众如此巨大的关注,却只作了简单的陈述和说理。商务部给出的解释是,在对外披露信息时,应遵守《反垄断法》关于保密的要求[3]。但是查看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网站,对于集中审查结果的公布往往不会如此草率,至少应对不涉及商业秘密的相关内容予以公布,以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来源于我国政府机构由来已久的行政作风和习惯使其工作人员并不擅长对相关决定作理性推理和分析,特别是将这种分析过程公诸于众时;另一方面可能更来源于我国反垄断法规则的模糊性和程序缺失性。对于“市场集中度”、“市场控制力”、“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等如何界定,直接关系到集中的反竞争影响分析;而实体分析的准确适用又需要客观中立的程序规则来保证。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体系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皆存在严重缺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给我国反垄断法实施带来的启示,除了学者们普遍看好的竞争文化的普及之外,最大的收获或许应是加快启动细化反垄断法规则的步伐。

(二)进一步思考

我国目前除了《反垄断法》之外,与经营者集中相关的规则只有《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和《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等,相关程序规则都还没有出台,这显然不利于经营者集中案件的妥善处理。但是恰在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案之前5天,即2009年3月13日,商务部公开了五部《反垄断法》配套规章的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商务部准备制定的这五部规章,分别为《经营者集中申报暂行办法》、《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办法》、《关于对未依法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对未达申报标准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对未达申报标准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证据收集的暂行办法》。这五部配套规章,全部与“经营者集中”的判定相关。对于未来类似案例,这些规章将提供更为明细的裁判规则。

但是这些规章草案仍在相当程度上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比如,按照《经营者集中申报暂行办法》(草案)的规定,商务部对提交的文件、资料的完备性进行核查,并自“收到完整的申报文件、资料之日”起进行初步审查。这意味着从申报材料递交到正式立案的期间是不确定的,理论上甚至可以无限延长,直到商务部认为申报材料完备为止。这样的规则既不效率,也无法为经营者提供有效预期。程序性规则的构建至少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效率原则、便利原则和可预期原则。也即是说,应避免经营者集中申报和审查程序拖沓冗长,在方便经营者和利害关系人表达利益诉求的前提下,使之能够对申报和审查结果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唯有在此原则下构建经营者集中反垄断规制的相关规则,才能既保障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提高集中规制的运行效率。

反垄断制度的细化确实能够为以后再度出现类似的收购案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但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带来的思考并不止于此。收购案反映出来的合理性缺失,在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公平有效的竞争制度的缺失。公平竞争制度意味着必须摒弃内外有别、不同所有制有别的歧视性竞争体系;有效竞争制度则意味着应更多关注集中的效率优势和本身的商业逻辑,更少关注其象征意义和出售者的动机。但是汇源出卖自身品牌之艰辛,以及如此众多的“民族品牌”顶着“外企”招牌在本土创业和发展,无不反映了在国企和外资的夹缝中我国民营企业生存之艰难,以及我国并未为所有经营者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竞争平台。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失败后,又有人抛出了“国企接棒或注资”的猜想,认为汇源现在向内资开放是十分明智的选择,而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如国投集团、华润集团和中粮集团,则是投资界人士认为最有实力、有可能并购汇源的备选。参见:贺文,朱熹妍汇源后事猜想:国企接棒或注资[N]经济观察报,2009-03-30(27);邱林汇源对内资开放是明智选择[EB/OL][2010-06-20].若果真如此,则会进一步加剧了内外有别、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怀疑。新的收购只有接受新的反垄断审查,并且严格按照法律规则和程序进行和展开,才能杜绝进一步的合理性怀疑。因此,要杜绝类似的合理性怀疑,还需搭建更为基础的竞争制度平台。

参考文献:

[1]余孚.汇源并购案的民间抵抗[J].今日财富,2008(9):39-40

[2]杨东.省略/show.aspx?id=4743&cid=5.

[3]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反垄断审查决定答记者问[EB/OL][2010-09-20].

[4]曹虹.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的评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12):64-66

[5] 梅新育.汇源并购案还需要经过什么程序[EB/OL].[2010-09-10].

[6]马宇.假如可口可乐成功收购汇源[N].南方周末,2009-03-26(C14)

[7]龙丽,杨颢.汇源并购案半年停摆始末”[EB/OL].[2009-03-26][2010-09-01]省略/nfjx/200903260042.asp.

[8]龙丽.跨国投行:汇源并购案幕后的资本高手[J].华人世界,2008(10):36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Proposed Acquisition of Huiyuan by Coca Col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imonopoly Law

YING Pin-gua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China)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5

The six-month case of Coca-Cola’s takeing over Huiyuan juice came to the end with Chinese Ministry of Commerce’s disapproval.However, the strong reaction derived from this is unexpected.

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就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反垄断审查作出裁决,认定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式的收购。由此,持续了半年之久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随着中国商务部一纸禁止收购裁决宣告结束,不过,由此产生的强烈反响却是始料未及的。针对这起价值24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案,针对商务部的裁决结果,各种言论充斥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指向以下几点:该项并购交易是否属于正常的商业交易?中国的《反垄断法》是否适用于两家外资企业间的并购?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后的市场份额不足50%是否构成垄断?商务部的裁决是否遭受其他因素干扰?是否外资政策调整的信号……时隔数十天后,围绕这起世人瞩目的收购案的喧嚣依然没有停止。无论就这个案子的审查结果还是超常的社会反响而言,都不能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索。

事件回放:热交易遭遇冷红灯

2008年9月3日,注册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可口可乐公司和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共同签署收购要约,将由荷银融资亚洲有限公司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INDUSTRIES(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公司)有条件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及注销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全部未行使购股权。可口可乐公司提议的收购价格为每股12.20港元,并将按相等价格收购已发行的可转债及期权,于要约成功完成后以现金支付,届时将合计持有汇源完全摊薄后总股本64.51%的股份,总交易值约为196.47亿港币,约合24亿美元。

毫无疑问,两厢情愿达成要约的交易双方都十分看好这项交易。如果能够如愿完成交易则当时双方可谓各得其所。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曾一直笃信,把汇源果汁卖给可口可乐是一宗“很好的商业行为”。“汇源这次选择最好的时机、价值最好的时候嫁出去,是高价让我作的这个决定。”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裁穆泰康表示“汇源在中国是一个发展已久及成功的果汁品牌, 对可口可乐中国业务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的果汁市场在蓬勃快速增长。这次收购将为我们的股东带来价值,并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供一个独特的机会以增强在中国的业务。此举 进一步表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饮料选择以迎合他们的需求。”穆泰康总裁还强调“很高兴汇源公司现任董事长朱先生同意出任名誉董事长。 汇源的业务和可口可乐公司将因他对中国饮料行业的丰富的知识,及他的经验和指导, 得以受惠。” “我们承诺在汇源品牌和现在业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其固定资产的利用, 及为汇源的员工提供更佳的机会。”可口可乐公司表示,其计划是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 日后将会对业务和协同效应再作评估。

然而,令交易的双方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一宣布,就在中国国内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除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以外,还有来自网民们强烈反对这一收购案的铺天盖地的呼声。对此,汇源果汁集团公司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澄清公告,针对媒体的“某些误导性报道”进行澄清,重申可口可乐公司已经确认其意向是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称可口可乐并购符合本公司及其股东、员工、客户和中国整体经济的最大利益。那么,这起炙手可热的大规模并购案是否真的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呢?要看中国政府的依法裁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国务院令第529号《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以及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商务部依法对此案进行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9号(2008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第四条经营者集中未达到本规定第三条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按照规定程序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表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进行调查。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中,由于交易后可口可乐公司将取得汇源公司绝大部分股权,从而取得了汇源公司的决定控制权,因此,该交易符合集中的法定标准;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和汇源公司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分别为12亿美元(约合91.2亿人民币)和3.4亿美元(约合25.9亿人民币),分别超过4亿元人民币,达到并超过了《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的申报标准,因此该项并购必须接受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

2008年9月18日,商务部收到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材料。2008年9月25日至11月19日,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商务部要求先后四次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补充。11月20日商务部对此项集中予以立案审查,12月20日决定在初步审查基础上实施进一步审查。11月20日商务部对此项集中予以立案审查,由于此项集中规模较大、影响复杂,初步阶段审查工作结束后,2008年12月20日,商务部决定在初步审查基础上实施进一步审查,并书面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

依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商务部从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及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审查。审查工作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过程中,商务部通过书面征求意见、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实地调查、委托调查以及约谈当事人等方式,充分征求了相关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果汁饮料企业、上游果汁浓缩汁供应商、下游果汁饮料销售商、集中交易双方、可口可乐公司中方合作伙伴以及相关法律、经济和农业专家等多方面意见。在进一步审查过程中,商务部对集中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评估,并于2009年3月18日前完成了审查工作。

经审查,商务部认定: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同时,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的限制作用,潜在竞争难以消除该等限制竞争效果;此外,集中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多轮商谈,要求申报方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据此,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并向全社会公告。

对于商务部的裁决,当事双方均声明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但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示“遗憾”。而来自其他方面的反应,却令人始料不及。这些议论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汇源和可口可乐这两个外资企业之间的正常交易,中国政府为何要管?第二,既然饮料行业并非要害部门,商务部否决这项交易的依据究竟是什么?第三,经济民族主义情绪在该项裁决中有多大影响?第四,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政策导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下面本

文就围绕这些问题,并就商务部的否定性裁决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经济涵义:充分竞争的潜台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伟大变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都已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毫无疑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主渠道的经济运行模式。保证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就是竞争。而充分竞争的潜台词是反对垄断。反对垄断的指向绝不仅仅限于业已形成的市场控制(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要包括正在形成的垄断倾向。反对垄断的手段,除了充分竞争以外,更重要的是保护竞争的市场法则。而法则的内容和应用,则成为保护充分竞争的关键。

首先,关于中国法律对该项外资企业之间并购案的适用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一条申明,“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这就直接回答了人们关于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这两个外资企业之间的并购案的法律适用问题,即中国的《反垄断法》对于该项并购具有管辖权。

其次,关于垄断的认定问题。许多人认为,对垄断形成的认定应该是并购后对行业市场份额的占有达到或超过50%,而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并未达到50%,所以认定垄断的条件不够充分。那么商务部的否决裁定有何法律依据?我们通过对《反垄断法》的解读可以发现,商务部审查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存影响正常竞争的法律依据十分充分。《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在该案中,不涉及“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问题,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两个问题。

《反垄断法》第十八条规定,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反垄断法》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第二十七条 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

依据《反垄断法》的上述规定,商务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中的经营者集中进行了全面审查:(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可口可乐和汇源果汁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形成的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同行以及上游产业生产经营者的影响;(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六)汇源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依法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全面评估,确认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造成的经营者集中将产生如下不利影响:

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集中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可见,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市场份额不是决定能否通过反垄断审查的惟一因素。坊间关于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尺度是简单、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即一旦经营者集中完成后,只有经营者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经营者集中才不会得到批准,否则就应该得到批准。这显然是对我国《反垄断法》的片面理解。在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时,应当依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考虑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并购后的经营者在果汁行业的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没有因为并购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相关市场份额的简单累加不足50%而批准收购,而是在综合考虑《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各项因素之后,依据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作出了否决的裁定。这显然是完全依照法律行使权利的结果,而非房间传说中的新成立的反垄断局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给可口可乐的下马威。

社会意义:经济管理的里程碑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是管理经济的基本准则。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洗礼的中国政府,已经一无反顾地把“依法行政”作为管理经济的行为准则。商务部依据《反垄断法》和《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从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查后作出裁定,正是严格以法律规则解决市场竞争问题的体现,无疑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形成与维护。相对于以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而言,依法行政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显著的进步,而在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过程中,商务部所做的每一个步骤,都将成为中国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反垄断并非仅仅反对外资垄断。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基本法则,如果竞争机制遭到破坏,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扰乱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则。少数企业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并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限制竞争,不但会影响经营者间的正常竞争,还会破坏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抑制经济发展的动力,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所以,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并非仅仅针对外资收购中的垄断问题,而是维护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正如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的那样,“商务部正在着力建设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可口可乐的碳酸饮料在中国占了非常高的比例,而汇源果汁在中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可口可乐又经营着果汁等等。所以这个审查是对两个外资企业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集中度的一个审核问题。审核的结果表明,这种兼并会造成过于高的集中度,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和弱小企业的利益,所以我们给予了否定。”

第二,审查中给经营者集中进行调整的机会。《反垄断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为了减少审查中发现的不利于竞争的影响,商务部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多轮商谈。商谈中,商务部就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在收购交易完成后必须保证汇源果汁所用的水果原料继续从中国果农手中收购,一保障中国中小果农的利益。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先后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但是针对商务部提出的在果汁原料来源上保障中国中小果农利益问题上,只能承诺2年内继续使用中国果农的水果作为原料。经过多方面评估,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针对影响竞争问题提出的救济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产生的不利影响。鉴于上述原因,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商务部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提出可行的减少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因此,决定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有不明细节者认为,商务部否决该项收购过于武断,而另有舆论认为,商务部同可口可乐进行商谈过于抬举外资企业了。事实情况是,商务部代表中国政府审查该项并购案,是在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中所作出的一个无奈的决定。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英博收购AB”的审查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由于英博针对商务部提出的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必要的回应,接受了不得增加AB公司在青岛啤酒现有27%的持股比例、如果英博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股东发生变化必须及时通报商务部、不得增加英博在珠江啤酒现有28.56%的持股比例、不得寻求持有华润雪花和燕京啤酒的股份等四项限制性附加条件,所以审查结果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案子完全部同。

第三,《反垄断法》和商务部一起经受考验。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实施至2009年3月20日,商务部收到40起经营者集中申报,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审查了30起,已审结25起,其中无条件批准23起,对于1起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集中,商务部与申报方进行商谈,申报方提出了减少排除限制竞争的解决方案并作出承诺,商务部附加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批准了该集中。只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是个例外,成为首例被禁止的并购案。

对于第一例禁止并购案件,商务部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审查权利,积极谨慎,中规中矩。多数外国机构和企业认为,《反垄断法》的实施,是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进步,是政策透明度提高的表现,但是他们同时希望中国政府更多地披露一些相关细节,比如市场份额的计算方法;更有舆论认为,《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六条因素当中,前三条是为确定“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而设定的因素,后三点完全是公共利益标准的要求。因此中国应该更早颁布《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以便提高外资并购案的可预判性。对此,商务部做出了积极的回应,通过公告对外公布了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过程、考虑因素、法律依据、限制性附加条件谈判以及最终裁决等相关细节。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涉及一桩外资并购案的审查过程和依据问题通过公告方式对外公布细节,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政府增加执法透明度的进步。当然,《反垄断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施,远不是商务部一个部门可以定夺。事实上,由于经济事务的复杂性、差异性和不重复性,导致《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不可能像简单数学那因一目了然,即便有了《反垄断法》实施细则,也不过如此。不然,经济学研究为什么要基于许多假设条件才能展开?

诚然,考验商务部的还有民族品牌和民族感情这道坎。在可能失去汇源的日日夜夜,国内果汁企业对汇源收购案反应强烈,甚至表示欲募集资金争购汇源;网民们则出于“民族感情”指责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没有承担保护民族品牌、提升民族产业的社会责任。对于国人表现出来的民族情绪,西方一些媒体认为中国在盛行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冷静面对,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准则进行审查。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所表示,汇源是不是民族品牌并非商务部在对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公司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商务部禁止这项收购与民族品牌问题无关。果汁饮料属于食品、快速消费品,品牌意味着这类产品的质量、价格、是否能被消费者信赖等一系列因素。因此,新品牌要说服零售商十分困难,品牌构成了饮料市场进入的主要障碍。如果此次交易完成,可口可乐公司将独自拥有“美汁源”和“汇源”两个最具影响力的果汁品牌,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及相应的传导效应,收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姚坚指出,由于既有品牌对市场进入构成的障碍,潜在竞争者很难进入这个市场与可口可乐形成实质性的竞争,从而消除或者抑制可口可乐公司可能从事的滥用行为。市场进入问题是反垄断审查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严肃的竞争问题,这与所谓民族品牌问题完全是两个概念。因此,汇源是不是民族品牌并非反垄断审查需要考虑的因素,与商务部禁止此项收购无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审查过程中,商务部严格依法独立办案,既没有受与竞争法无关因素的干扰,也没有受所谓民族情绪的影响,完全是依照反垄断法作出的客观裁决。这无疑又成为中国政府执法办案的一个典范。

他山之石:市场经济的护卫舰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自己的反垄断法。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各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组织和垄断企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反垄断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市场经济的后来者,在实施《反垄断法》的实践中,无疑正在从其他国家反垄断的做法中找到前车之鉴。

第一,反垄断法的重要地位。美国1890年颁布的《抵制非法限制与垄断保护贸易及商业法》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立法。因最初是由参议院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的议案,故称《谢尔曼法》,由于当时企业兼并多是通过“托拉斯”的形式进行,所以这部法律也叫《反托拉斯法》。反垄断法在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其地位凌驾于其他所有经济法规之上。在欧盟成立后,竞争法也成为其体系中重要的法律,而且其法律效力凌驾于成员国的竞争法之上,后者不得与欧盟竞争法相抵触。从国外发垄断法的地位和影响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反垄断法》必将成为中国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武器。

第二,反垄断法的根本作用是维护充分竞争。在美国,联邦政府曾利用《谢尔曼法》成功地肢解了标准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和AT&T这三个最有名的托拉斯。在日本,政府曾依照《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成功地肢解了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4大财阀。尽管从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出台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各异,反垄断标准存在差异、执法环境也各不相同,但各国反垄断法的根本原则却是相同的,即反对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各国反垄断法对于经营者集中进行审查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由于经营者集中导致的相关市场过度集中从而限制或排除相关市场的竞争。保护竞争,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仅已然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心声,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业者、行业组织的共识。中国政府制定实施《反垄断法》,就是要在保证充分竞争中促进行业进步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维护包括同行业企业、上游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中,就表现为要维护其他果汁饮料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保障果汁饮料行业技术进步、维护作为原料供应商的果农的市场机遇记忆保障最终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进行反垄断审查的关键是界定相关市场的范围。由于相关市场的边界直接影响到当事企业的市场份额计算,而影响相关市场边界的主要因素则是相关产品的范围。相关产品的种类越多,相关市场的范围边界越大,当事企业的市场份额则越低;反之相关产品的种类越少,相关市场的范围边界越小,而当事企业的市场份额则越高。所以,限定产品范围的方法就是产品之间的是否存在替代关系。如果经营者集中当中涉及的产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则具有竞争关系,属于同一相关产品,同属一个相关市场。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中,依然可以依据替代原则计算经营者集中将形成的市场份额,而非简单的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累加。

第四,反垄断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演变成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反垄断既然以保护竞争为根本目的,那么在面对存在垄断倾向或者影响充分竞争的经营者集中案时,执法部门必然要在复杂的反垄断案中与相关利益方进行艰苦的博弈。国外反垄断100多年的历史证明,其直接的成效就是维护竞争、实现资源重组、造成巨头肢解和霸权受限。20世纪末期至今,有许许多多的经营者集中案备受关注。1996年的波音收购麦道案,遭到了欧盟方面的巨大压力,但此案在波音作出巨大让步后方最终得到通过,其潜在的垄断霸权受到了有效限制。另一个近期的案例就是微软公司的垄断诉讼案。作为全球PC机操作系统等软件市场最大市场份额的占有者,微软曾在2000年面临美国政府的依法分拆。尽管微弱最终逃过了一劫,但其在世界各地都长期陷入了反垄断诉讼的漩涡。在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实践中,也不乏典型案例。1986年,英国爵士詹姆斯提出收购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美国国会对此案表示强烈反对,议员们认为詹姆斯存在恶意收购倾向,甚至在听证会上斥责其“用心险恶”,最终在全国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下,成功击退了这场并购。1999年美国沃尔玛计划收购法国家乐福,法国政府迅速促成了家乐福与另一家本土超市的合并。2005年,当美国百事可乐欲意并购法国达能公司时,法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爱国主义”的口号,表示要不惜一切力量阻止这场并购。在法国全国民众的愤怒声讨中,百事可乐终于未能如愿。此后,法国专门立法,规定11个行业不许外国公司染指,20家著名品牌公司为特别保护企业,反对外国对其收购兼并。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就是反垄断经济,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也不例外,反而正在演变成为一场跨国界的反垄断浪潮。对于正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中国而言,如何驾驭反垄断这驾马车,尚有诸多新的课题,需要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那里找到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余音震荡:外资收购的警戒线

中国政府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已经成为历史,而且必将以重重的一笔载入中国反垄断的史册。当各相关利益方、高度关注者们得到了与该案相关的更多细节,尤其是全面学习了国际国内的反垄断法内涵以及执法实践之后,正在从商务部禁止该项经营者集中的裁决公告于天下之后的惊愕、欢呼或者迷茫中逐渐的恢复理性和平静。但是该项经营者集中案例的意义,除了前已述及的宏观层面以外,还有具体的现实意义。

第一,该案无关中国的外资政策,也不会影响中国的开放进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被中国政府否决之后,外界曾纷纷揣测这是否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的信号?如果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注意到《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商投资审批工作的通知》中放宽外资审批的举措,如果读者能够从《反垄断法》第四条中看到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这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的宗旨是“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时候,当大家得知《反垄断法》第五条规定“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时候,当各位获悉《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以来,商务部反垄断局已经审查结案的25起经营者集中案中,无条件批准了23起,1起附加了减少集中对竞争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获准,仅有1起否决的时候。有谁还要怀疑中国的外资政策呢?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中国的外资政策?即便是当事者可口可乐公司,也不应该因此认为中国不再欢迎外资了,因为来自发达市场经济的经验早就告诉她,反对垄断、保护竞争是市场化程度日高的各国政府的共同做法。至于对于哪些正在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而言,他们不仅已经习惯于各国反垄断的市场环境,而且会因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被否决而获益,那就是中国政策的透明度提高,进入中国饮料市场的机会增加,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前车之鉴。当然,中国发展开放性经济并非对外资的市场准入没有任何限制,外资收购依然存在警戒线,除了垄断控制以外,还有涉及国家安全、本土品牌保护的限制。虽然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案例中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品牌问题似乎也并不突出,因为商务部在该案中关注的是品牌的传导效应,而不涉及民族品牌的问题,但是外国投资者在今后的并购中依然要有所顾及,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了相关的规则。

第二,《反垄断法》管辖各类经营者集中,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国政府应该依法审批,而外资并购民营企业应该不受约束。这无疑是对《反垄断法》管辖权的误解。在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里,不存在反垄断的例外,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反垄断法》的管辖范围包括各种所有制性质的经营者集中,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对汇源果汁集团朱新礼的“卖猪理论”也不能片面理解,就生产经营或资本经营而言,企业家有自主决策的权利,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资本经营是高于生产经营的经营模式,但是把企业转让给谁,要受《反垄断法》的约束。简言之,在反垄断法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至今的一个显著的进步,因为绝大多数业者和消费者将从中收益。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6

鉴于消费者对添加剂勾兑鲜榨果汁事件的强烈关注,继今年8月央视《向幸福出发》栏目,著名主持人李咏现场揭示添加剂勾兑“鲜榨”饮料黑幕之后,2012年10月16日,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平安365》栏目再次强势推出名为“与水果无关的果汁”的节目,节目中,著名公共营养师陈治锟用“真材实料”的各种添加剂勾兑出色彩鲜艳,香味浓郁的“果汁”饮料,口感和香味均胜过真正的鲜榨果汁,并现场指出,长期饮用这种饮料,对人的身体百害无益,尤其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危害巨大!

用添加剂现场勾兑“鲜榨饮料”

长期饮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节目中,公共营养师陈治锟拿出一瓶水,加入柠檬黄、安赛蜜、阿斯巴甜、酸度调节剂和半滴香精,几分钟如魔术般变出一杯香味浓郁、色泽与鲜榨无异的橙汁,为了增加质感,最后加入少量卡拉胶和黄原胶两种增稠剂,浓稠感立刻增强,周围还翻起了泡沫,足可以假乱真。整个勾兑过程跟橙子完全扯不上一点关系,香味却更胜过鲜榨橙汁,央视王牌主持人王筱磊大胆的尝试了一下,在增稠剂的作用下,那种饱满、浓厚的口感也恰到好处。据陈治锟介绍,人们日常在餐饮场所喝的所谓鲜榨果汁,以及商场里的果汁饮料、蔬菜汁等饮品大都是添加剂勾兑而成,不合任何牛奶、果汁和蔬菜成分,而这些饮品对人体没有任何营养可言,尤其对孩子的身体影响更大。

陈治锟指出,如果长期饮用这种勾兑饮料,饮料内的人工合成色素、防腐剂将会导致儿童生长放缓,缺锌,严重者会患上异食癖,进而影响智力发育。而另一个让人担忧的后果是,由于这种勾兑果汁大多甜味剂都是果糖调制而成,我们喝一瓶500mI的饮料实际上相当于吃下50克的白糖,肝脏器官会把这些多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肥胖比例大大增加的原因。

添加剂勾兑升级,果汁浓缩液出现市场

长期饮用对身体危害更大

由于现场勾兑比较麻烦,于是一种叫做“果汁浓缩液”的半成品便应运而生,这种果汁浓缩液也完全由添加剂勾兑而成,调制果汁饮料时直接加入少许在水里,摇晃几下就完成了。

专家现场用诱惑红、甜味剂、安赛蜜、柠檬酸和草莓精油、卡拉胶和黄原胶制作出了草莓香味浓郁的草莓果汁浓缩液,并称,很多珍珠奶茶、果味饮料、三色果饮,都是用这些浓缩汁勾兑出来的,而且市场当中卖的的浓缩汁还会加入柠檬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危害比现场勾兑的更大。就央视的相关报道,记者在调查走访了成都市内街头多家果汁销售商家和餐饮场所后发现,勾兑果汁并非一家独有,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这就是一种行业“潜规则”,“谁不这么做,就别想赚到钱。”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水果的单价都非常高,出汁率又低,想要用这些水果榨汁,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时,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随着冬天的到来,现在成都很多酒楼、火锅店为了高额利润又开始向消费者大肆推荐其自制的各种鲜榨的所谓豆浆、花生、核桃浆等。而综合之前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餐饮场所的各种所谓鲜榨饮料,如豆浆、各种果汁等,其实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果实等,同样也是由各种食品添加剂和果味浓缩汁勾兑而成,几乎没有任何营养。

饮料食品 添加剂越少越好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7

主流产品——速溶咖啡

数据: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的人喝过速溶咖啡,这个比例高达92.2%,过半数者(58.4%)喝过三合一袋装咖啡。16.8%的人喝过焙炒咖啡,29.4%的人喝过其他咖啡饮料。在问及被访者对于某一类咖啡的消费频率时,每天喝速溶咖啡的为6.0%,经常喝的为38.4%,在“偶尔喝”的咖啡种类中,三合一袋装和速溶的消费频率已很接近。而表示经常喝三合一的则只占13.1%。

分析:喝过速溶咖啡和三合一袋装咖啡的百分比最高,在“偶尔喝”的调查里这两者的百分比也是最高的,这说明速溶和三合一咖啡在初级消费者领域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目前市场上的咖啡饮料尽管具有口味纯正、饮用方便等优点,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饮用时亦缺乏咖啡文化所体现出的高雅、温馨的情调,因此,绝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偶尔喝一喝。

主要人群——中青年人

数据:各年龄段对咖啡的喜爱程度不同,其中表示非常喜欢咖啡的人群中41~50岁占了24.0%,20~30岁占了18.0%。

进一步调查表明,喝咖啡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比例。在所有受访者中,喝咖啡的男性为55.1%,女性为44.9%。

分析:咖啡作为一种口味独特的饮品深受青年消费者的喜爱,中年人和青年人是咖啡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同时男性消费者的人数远远超出女性消费者,购买者中也以男性居多。其原因在于咖啡属烟糖类产品,更多为男性所关注。而且作为一种嗜好品,更易受到男性的青睐。

主要因素——味道诱人

数据:消费者在选购咖啡时哪些因素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呢?本次调查采用10分制让消费者对各种购买考虑因素打分,分数最高的代表其重要性越高。调查结果显示,味道以8.3分位居第一,其次是饮用方便性,为7.4分;保存期、品牌知名度等各项分值也较高。

分析:消费者对于咖啡的味道是极为重视的,毕竟咖啡是一种饮品,好味道的咖啡才会广受欢迎。同时作为一种饮品,饮用的方便性与否对消费者来说也是购买时考虑的一大要素,咖啡的生产厂家在生产时可以多考虑如何不断改进其味道和如何使咖啡更便于携带,使消费者在饮用时更方便。

主要信息——电视广告

数据:在众多获得咖啡信息的渠道中,电视广告以86.4%的比例成为消费者获取咖啡信息的首要渠道。另外,以促销活动、广播、杂志、报纸等一系列的传播渠道也是消费者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

进一步调查消费者想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咖啡的信息,发现有37.3%的人想通过传媒报道来获取信息,免费试用、传媒广告、朋友推荐等几项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分析:电视是众多媒体中传播覆盖率最广的一种,电视广告属于立体广告,而广播、杂志、报纸等一些媒体则属于平面广告,两者相比较,后者不如前者生动、形象,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为何消费者普遍认为电视广告是获取咖啡信息的主要渠道的重要原因。

促销活动是许多商家都喜欢用的一种宣传方式,也成了消费者了解咖啡信息的一个渠道。从数据来看,免费品尝或者适用这一类的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是很受咖啡消费者欢迎的。

结论及建议

速溶是目前咖啡的主流,口味是咖啡的关键 目前咖啡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为速溶咖啡和三合一咖啡,它们以方便、经济等一系列的优点成为新兴阶层的主要选择。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口味是选择咖啡的主要依据,在此方面速溶明显优于三合一。值得注意的是,三合一咖啡的主流消费者不是咖啡的稳定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应该兼顾速溶咖啡和三合一咖啡的两大市场。

广告起着影响消费的重要作用 广告对于消费者选择咖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调查结果显示,咖啡的价格、原料产地、工艺技术并不为大多数消费者看重。消费者一方面认为咖啡的口味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却并不理解决定咖啡口味的因素有哪些。这种认识欠缺对于厂家而言是一种市场机会,在广告策略中既有渲染情调的内容,也有宣传产地、工艺等决定咖啡口味的内容。建议两种内容应在不同主题的广告中出现,但共同点是强调品牌,以形成广告优势。

瞄准都市上班族 中国咖啡市场的升温源于一定的需求空间。据调查,咖啡的主要消费群体为都市上班一族。这部分消费群体也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他们对外国的饮食文化感兴趣并易于接受。就经济实力而言,他们也能够承担这部分花销。伴随着咖啡消费,咖啡文化也应运而生,而咖啡馆则成了咖啡文化的孕育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咖啡文化也促进了咖啡消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因此,生产企业的目标应该瞄准这一主要市场。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8

大陆港澳查获台湾塑化剂产品

根据台湾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到5月31日,台湾共查获含有毒塑化剂成分的产品746项,共涉及216家厂商。此外,自5月31日台湾各县市卫生部门开展大规模清查行动以来,共检查2700多家厂商,其中180多家被限时整改。

台湾卫生署报告显示,台湾总计通报15个国家与地区,其中,目前通报大陆共计7家厂商,17项产品。换言之,出口大陆的17项产品可能被塑化剂污染。

在大陆市场极具影响力的台湾食品龙头企业统一集团,被曝出有3种运动饮料、芦笋汁和7-SELECT低钠运动饮料被塑化剂污染,其中芦笋汁已销往大陆。统一集团表示这款芦笋汁可能通过小贸易商销往了厦门、东莞等地,数量约500至600箱,将尽快回收。

5月31日,广州市向各部门下发了加强食品“塑化剂”检测的通知,要求如发现有非法添加该物质的行为,要依法严惩。此前,上海市的大润发超市和沃尔玛超市已根据工商部门指示下架了涉嫌饮料5000多瓶。

大陆台商生产的食品饮料是否含塑化剂,仍有待排查。统一集团称,相关添加剂只在台湾地区的产品中使用,大陆统一品牌饮料不含该成分,不受事件影响。

连日来,香港的台式饮料连锁店纷纷关门待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5月30日公布首批在市面抽查的台湾饮品塑化剂化验结果,9款样本中,两款运动饮料“动力运动饮料”和“动力运动饮品柠檬口味”证实“有毒”,最高超标17倍,当日起禁止进口,其余21个样本尚在检验中。另外,香港有售的台湾白兰氏“超能金刚成长钙片”亦发现含有塑化剂,台湾卫生署已要求进口商回收。

6月1日,澳门卫生局对澳门药物进行检验后,发现一款来自台湾的胃药含有塑化剂,卫生局已令进口商、药房及药行回收。目前约有1600种台湾产药品在澳门出售,澳门卫生局表示将严谨抽查。

“黑心学徒”惹的祸?

调查发现,塑化剂并非新生事物,被添加到台湾食品中竟已有数十年历史。据台湾媒体报道,为食品商提供塑化剂添加剂的两家源头企业昱伸香料公司与宾汉香料公司,两家公司的老板30年前在同一家店当学徒,师出同门。二人接受调查时称,“当年师傅就是这么教的”。

媒体评论指出,台湾食品安全的良好信誉一朝断送,不能完全归咎给一个黑心师傅调教出的两个黑心学徒,200多家现代化厂商一同栽在有毒添加剂里,无数硕博士同败在两名黑手学徒手下,证明食品企业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已极薄弱,不能不令人担忧。

当前,可能被塑化剂污染的台湾产品包括运动饮料、水果饮料、茶饮料,连水果糖浆、儿童钙片、乳酸菌咀嚼片也赫然在列。更不幸的是,污染目录还将随时间而增长。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9

葛兰素史克公司分部遍及世界80个国家,是世界制药行业中无可争议的领导者。澳大利亚的葛兰素史克公司,当然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要告倒这样的公司,谈何容易。

“不管输赢,我们都要试一试。我们有证据,并非无理取闹。”面对师生的质疑和劝阻,安娜和苏简妮的态度很坚决,而她们所说的证据.不过是一份在学校实验室里做的果汁化验报告。

原来,奥克兰电视台每天都要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利宾纳黑加仑果汁的广告。广告中宣称: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橙子的四倍。长期以来,从没有人对这则广告产生过任何怀疑。仅仅是出于好奇,在化学课上,一向爱吃甜橙的苏简妮和安娜取出一瓶黑加仑果汁,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实验。谁知检测结果一出炉,两个女孩都愣住了,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微乎其微,几乎检测不到。

这不是误导消费者吗?安娜和苏简妮很快将检测结果发送给葛兰素史克公司,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孰料,葛兰素史克公司对两个小女孩“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举不以为意。三个月后,安娜和苏简妮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有看到葛兰素史克公司对播出的广告内容做丝毫修改。这下,两个小女孩较起真来,直接将葛兰素史克公司告到了新西兰商业委员会。

新西兰商业委员会受理此案后,着手调查。经权威鉴定,利宾纳黑加仑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确微乎其微。于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因涉嫌违反公平交易法被。

这场官司,足足打了三年多。经过十余次交锋,法庭作出最终裁决:葛兰素史克公司违反公平交易法罪名成立,被处以22.75万新元(约合117万人民币)罚款,并立即在新西兰主要报刊上就其不实广告内容作出更正。

裁决结果一经公布,安娜和苏简妮便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记者问:“你们是怎么发现黑加仑果汁有问题的?”

安娜和苏简妮简短地答道:“好奇。”

果汁市场调查报告篇10

2008年8月31日下午4:00时,青海省某县塔球镇凉州庄村发生一起因饮用奶牛初乳(俗称胶奶)致村民食物中毒的案例。省、市卫生监督机构接报后,所派人员即刻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牛初乳概念

初乳为雌牛分娩后一星期内分泌的乳汁,其感官粘稠、浓厚,口味显涩和气味不良,加热至70℃以上即发生蛋白凝固。

2 情况报告

2008年8月31日晚上10:20时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县医院电话报告,称塔球镇凉州庄村有3名村民送县医院急诊科救治,经接诊医务人员询问和诊治后,并根据临床症状怀疑为因食用奶牛初乳制做的奶制品而引起的食源性疾患。县监督机构和县疾病控制机构即派人到达现场,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凉州庄村一村民于十日前从某县桥头集贸市场购买了一头待产犊的雌牛。

3 现场调查

事件发生后,省市县卫生监督机构与疾控中心人员一起前往凉州庄村进行现场调查。事发经过:据当事人反映,该村村民所买的雌牛于2008年8月25日下午5:00时左右产犊,产后1小时即挤出初乳。当时户主之妻发现牛初乳带有脓血,即将其倒掉。26日早晨,在此挤出的奶户主自认为感官较好,后将牛奶存放在自家的铁桶中。27日至28日每天挤奶两次。并将挤出的三天量的牛奶混合存放在一起,后加入鸡蛋、花椒、盐等调料搅拌熬制成奶制品。29日早晨8:00时在家中请客。同时食用的食物还有烩饭(羊肉、土豆、萝卜、凉粉、葱、蒜苗)、羊肉炒茄子、羊肉炒辣子,主食为油饼。此次进食者共计49人,其中3人未食用奶制品。

4 事件结果

2008年8月29日下午1:00时,左右出现首例食源性疾患病人,到8月31日为止发病人数为46人。其中死亡2人(病例男,四岁,发病时间为8月29日下午4:00时左右,死亡时间为30日下午5:00时左右。病例女,七岁,发病时间为8月29日下午21:00时,死亡时间为30日下午6:00时左右)。

经调查,制做奶制品的原料及盛放奶制品的用具,户主已清洗干净。奶制品已全部食用完。只采取到鲜牛奶500g,生羊肉500g。部分病人粪便、呕吐物送实验室检验。

5 流行病学分析

此次接受个案调查人数为44人,用餐人数计49人,发病人数4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75岁。发病最短时间为进餐后4h,最长时间为进餐后75h。入院治疗者7人。病人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部分病人粪便中有脓血、RBC、WBC等。该村村民49人在进食胶奶、羊肉烩饭之前无同一食物史,乡村医生证实该村近期无痢疾等其他胃肠道疾病流行。在进食食物的49人中,为食用奶制品的3名村民不发病。停食胶奶后无新病例发生。

实验室结果表明,所采集的7份患者粪便中,有4份检出宋内氏志贺氏菌。所采集的羊肉和鲜奶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初步判定,此次食源性疾患,系有变质牛奶乳加工奶制品而引起的志贺氏菌属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