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幻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9:48:43

小学生科幻作文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1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科幻文化;审美价值;现实隐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91-02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文坛的常青树”。2007年,这位88岁的英国作家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文学奖开设以来年龄最大的获奖者。在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里,莱辛在写作技巧与主题风格上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开拓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文学成绩,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她众多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她的幻想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方面都一度遭人非议。实际上,科幻小说是莱辛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了解这位女性作家的一把钥匙。目前,学术界关于莱辛科幻类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不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学者对科幻文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颇。因此本文以多丽丝・莱辛与西方科幻文化作为切入角度,从西方科幻文化的悠久历史、莱辛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莱辛科幻小说的现实隐喻三个方面出发,对多丽丝・莱辛科幻文学进行分析,以便认识其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

一、西方科幻文化的悠久历史

莱辛的文学创作题材广泛,包括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女性问题、种族冲突等多个方面,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关注。在她漫长的写作生涯中,莱辛在艺术手法与表现题材等方面一直不断探索,展现出莱辛无限的创作热情。莱辛对科幻小说情有独钟,于是在她创作转型的过程中曾创作了大量的科幻小说,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实际上,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幻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莱辛的科幻小说与西方科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西方的科幻小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源远流长。一般认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这部小说的出现,标志着科幻文学的诞生。玛丽・雪莱想象力丰富,在他的笔下,丑陋的怪物、奇异的植被、宇宙飞船等科幻元素比比皆是。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创作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这些作品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但是太空探险、外星物种入侵地球、自然灾难等主要科幻题材已经出现。这些作品基本上确立了后来科幻小说的题材内容。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幻小说也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佳作济济,人才辈出,儒勒・凡尔纳、雷・布拉德伯利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创作形式多样,题材众多,丰富了科幻小说的表现技巧,将科幻小说推向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实际上,科幻小说之所以在西方经久不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受大众的喜爱。科幻小说以科技为依托,在大胆的想象中讲述荒诞不经的奇异故事,满足了读者对科技、对未知世界的幻想。

其次,多丽丝・莱辛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因此源远流长的科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她产生了影响。科幻文学的产生与兴盛与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莱辛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开始滥用科技,这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于是科幻文学在创作倾向上发生转变:从萌芽时期的浪漫想象走向黄金时期严厉批判,莱辛的科幻小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莱辛的科幻小说不局限于对未来世界的浪漫想象,他在科幻的外衣下,将战争、殖民主义、种族冲突等严肃的社会问题融入其中,在影射现实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她对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注。例如小说《什卡斯塔》讲述发生在太空的两次大战,展现了科技滥用的严重危害。莱辛以太空战争隐喻发生在地球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批判力度可见一斑。

二、莱辛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

莱辛的文学成就卓越,在小说、诗歌、剧本创作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被称为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奥尔迪斯指出,在科幻小说领域,多丽丝・莱辛是属于威尔斯、赫胥黎和斯特普尔顿这一类传统的作家。莱辛的科幻小说是分析性和批判性的。[1]她的科幻小说在继承以往西方科幻文化的同时,还在叙事策略、写作风格等方面大胆创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

首先,莱辛的科幻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科幻小说想象奇特、大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引人入胜。外星物种、宇宙飞船、太阳能量板、先进的武器、人种改良实验……科幻小说家凭借他们的天才想象,创作了大量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讲述了非洲某国的公主与王子玛拉与丹恩在战争中不幸成为孤儿。两人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隐姓埋名。随着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两人被迫踏上了艰难的逃亡之路。最终,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块新的土地上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小说重点描写了基因的变异、病毒传播等问题,而高科技是小说中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所在。又如小说《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以神话寓言的形式讲述三个强大银河系帝国之间的争斗,但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联姻打破了人们原本和谐的生存状态,以此揭示他们的存在困境。

其次,莱辛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小说用新颖的视角为读者刻画了一幅幅神奇、瑰丽的未来世界,开拓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什卡斯塔》中的太空大战、《天狼星实验》中的基因工程、《裂缝》中的血腥杀戮、《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的末日景象……莱辛用她天马行空般的诡谲想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作品熔现实与幻想、形象思维与科学思维于一炉,大胆采用象征、讽喻、隐射、荒诞等手法,曲折而夸张、生动而尖锐地反映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无情地鞭挞社会真实中的丑恶。[2]例如在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莱辛描写了数千年后人类重回洪荒时代的悲惨景象。由于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玛拉和丹恩生活的地方变得寸草不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背井离乡,开始踏上流亡之旅。莱辛通过这部作品旨在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努力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

三、莱辛科幻小说的现实隐喻

莱辛一生共创作了十部科幻小说,成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对她的科幻小说创作成就评价褒贬不一,但是莱辛锐意进取、不拘一格的写作态度着实令人敬佩。实际上,莱辛科幻小说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用科幻小说的表现形式隐喻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她对人类文明与未来世界的深切忧虑与特殊关怀。

首先,莱辛在她的科幻小说中描绘了一幅幅残破不堪的世界末日图景。酷热、干旱、饥饿、战争……这些极端的生存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体现了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小说《幸存者回忆录》中,莱辛通过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情节讲述了一个超现实的故事,在婉约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荒凉、死寂的末日灾难图。一场灾难过后,原本富饶的城市变得一无所有,整个城镇的居民陷入了恐慌之中,于是他们纷纷逃离到安全地带。再比如《第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中,小说通过第八号行星气候的变化向居民带提出了挑战,最后老人星上的居民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但是已为时过晚,冰雪吞噬了整个星球。极度恶化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大自然对胆大妄为的人类的一种惩罚,莱辛通过这样的描写旨在引起读者的深思。

其次,莱辛的科幻小说具有隐喻现实世界的功能。莱辛的科幻小说不同于凡尔纳作品对于科技的热情和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憧憬,她笔下的世界满目疮痍、气候恶劣、人类信仰遗失、战争不断、危机四伏。[3]她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将现实社会的种种危机融入诡异的想象之中,用独特的批判方式剖析了当代世界的困境与难题,展现了她对人类的命运的深刻思考。例如《裂缝》是一则关于人类起源的寓言故事,通过历史学家讲述了男女两性族群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两性走向融合。莱辛将她对人类的关怀直接延伸到对人类起源的思考,想象奇特。再比如小说《幸存者回忆录》通过描写战争对城市的破坏,使人们变得无家可归。于是引发了人性的堕落、文明的毁灭、道德的沦丧等一系列问题。实际上人类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不应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这样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莱辛通过描写离奇、荒诞的社会景象,打破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美好幻想,体现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莱辛作为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当代女性作家,她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这些科幻小说不仅丰富了西方科幻文学的小说创作,还提升了科幻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意义巨大。科幻小说在她五十多年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幸存者回忆录》、《天狼星实验》、《裂缝》都是她科幻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莱辛用幻想的形式展现了现代人在未来世界可能面临的危机,在想象的世界中注入了自己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可以说,莱辛的科幻小说在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中大放异彩,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舒伟.从《西方科幻小说史》看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8,(3):77.

[2]李福祥.试论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J].成都师专学报,1998,(2):49.

[3]李景.论多丽丝・莱辛科幻小说的艺术特征[J].凯里学院学报,2015,(2):123.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2

脉络

科幻热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史/

科幻创作主题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而整部科幻文学史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在工业革命时期,科幻小说首先在英国诞生、发展。科幻小说的第二次黄金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正好是美国崛起的几十年。在中国,科幻题材作品也伴随着国家的科技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历来有两大经典主题:一为星际旅行,一为生命智能。前者以宇宙为舞台,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广度;后者以人为核心,探索生命自身生存的意义。科幻小说可以基于科学的核心设定出发,比如《基地三部曲》的“心理史学”、《我,机器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等,然后构筑一个完整的世界,并且探讨生命、文明、机器、道德、时间、宗教、意识等接近哲学思考的问题。

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种走出去的冲动,它能让人正视自己的弱小和潜能,认清自己的局限和伪装。从你开始读科幻小说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应该有一个改变,就像河伯看见了沧海,青蛙跳出了枯井。科幻小说的意义正在于此,没有任何小说可以代替。(知乎)

【速评】可以说,科幻作品影响了几代人。有的人因此选择了航天事业,如今就在飞船的发射现场工作;有的人毕生致力于普及现代科学知识,以消除几千年来残留的愚昧和故步自封。

追梦

人物传

/姚海军:从伊春林场到《科幻世界》/

也许只有早年亲近自然的人才会对想象力维持一生的热爱。《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的童年是在黑龙江伊春林场一个叫“7.5公里”的小村庄度过的。村子四面环山,常有野鹿闲逛到窗棂下舔舐窗纸。

有一次,姚海军从数学老师那里得到一本《奇异的机器狗》,由此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美妙的未来机器,神奇的自动设备……林场冬夜异常宁静,姚海军常与伙伴们踩着雪回家。在那些嬉笑打闹或默默无声的夜晚,姚海军时常仰望头顶皓月,让想象任意驰骋。

1988年,姚海军带着童年的梦想创办了《星云》杂志。1998年,怀着将科幻文学推广到全国的雄心和抱负,姚海军来到成都,从《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基层做起,一直做到杂志社副总编。2003年,为了让年轻人关心宇宙、关心人类、关心未来,姚海军主编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如今该丛书已是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硕士的主要参考书目。

【运用点拨】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幻的热情,不仅是姚海军追逐梦想的动力,而且是刘慈欣荣获雨果奖的原因。他们对科幻梦想的执着使中国科幻作品得到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造就了许许多多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适用话题】仰望星空/热爱自然/追梦

题外搜头条

/是他发现火星有水/

2015年9月28日,NASA宣布发现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一重大发现的关键人物竟是一位“90后”的美籍尼泊尔裔小伙――卢恩德拉・奥杰哈(Lujendra Ojha)。

卢恩德拉・奥杰哈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质科学的博士生。如果看到他七八年前的照片,人们肯定不会把他和科学家、研究学者等形象联系到一起,因为那时的他留了一头长发,手中抱着吉他,疯狂地玩“死亡金属”摇滚乐。中学时代的卢恩德拉・奥杰哈不仅忙于精进自己的吉他技能,他还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研究平行宇宙,发明时光机,探索宇宙。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吉他明星,那么就一定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这是卢恩德拉・奥杰哈曾经的理想。

【微评】作为年轻人,我们在脚踏实地大步朝前走的时候,不妨仰望星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是未来主流。青年的格局要大一些,再大一些,不管是在地球,还是在宇宙。(杨丽)

/科幻大片《火星救援》/

NASA公布“火星有水”的大新闻,被全世界影迷戏称为好莱坞科幻巨作《火星救援》的预告片。该影片讲述了第一批前往火星执行任务的宇航员遭遇风暴,队员马克・沃特尼与团队失联后独自漂流在这颗红色行星上的故事。为了生存下来,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建造蔬菜大棚,改造漫游车横穿火星的红色荒漠。最终他成功地向两亿两千五百万公里之外的地球发出求救信号,一场全人类参与的“火星救援”由此展开。

《火星救援》是继《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后又一部以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并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

【微评】“无论如何,告诉世人,告诉我的家人,我一直在努力回家。”为了求生,《火星救援》中的男主角用精确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当前环境的制约,做自己的救世主,而不是一味地祈祷、懊悔、自责和惊恐。

速用佳作展示

科幻文学的春天来了吗?

杨兴东

中国作家刘慈欣这些年的科幻文学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一部《三体》被网友誉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世界高度”。此次摘得雨果奖,更是打破了多年来中国作家在此领域获奖的空白。然而,尽管刘慈欣个人成绩突出,但从大环境来看,中国科幻文学仍处于一种比较低迷的阶段,科幻文学的受众仍然较少。

科幻文学重不重要?答案不言而喻。还记得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当年他的一部作品《从地球到月球》,其中所提供的登月方案后来被一一验证。《海底两万里》中描绘的潜水艇,更比潜水艇的发明提前了一百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文学具有开辟道路的作用。而热爱科幻文学的群体,在科学上的前瞻性也强于其他群体。20世纪在科技领域起着先锋作用的美国,其本土诞生的科幻文学以及科幻文化,便十分浓郁。无论是科幻文学大师阿西莫夫描绘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还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影视作品《星球大战》,科幻在美国社会,可以说是站在高处眺望遥远科技彼岸的纹路。这也使美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浓郁的科幻文化氛围,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后辈前赴后继,崇尚科学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而从此次中国作家首获雨果奖来看,我们在科幻文化上的建设仍任重道远。尽管文艺是多元的,但科幻的小众地位却是不利的。打开互联网小说网站,最受年轻一代喜爱的是玄幻小说;打开电视,荧幕罕见国产科幻。一个社会的群体仿佛与科幻文化绝缘,由此带来的直接恶果是社会对科学的热情不高,学院下一代坐得住冷板凳搞前沿研究的学者也渐渐稀少。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3

王晋康走上科幻创作之路,听起来很像故事。45岁那年,他被10岁的小儿子缠着讲故事,因为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就随口编故事给儿子听。有一天听完故事之后,儿子问,这个故事是他自己想的还是书上看到的?儿子建议他把故事写下来。趁着三天的假期,他写下了故事。几天后,他看到一本名叫《科幻世界》的杂志,觉得自己的故事可能可以在上面发表,于是抄下的杂志社的地址。与其它科幻作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王晋康并非“正统的”科幻迷,甚至处女作《亚当回归》完成后,他还不知道国内是否有专业科幻杂志。就是这样带着偶然的色彩,王晋康踏上了科幻创作之路。

不过偶然中隐含着必然。王晋康出生于解放前,一直生活在闭塞的河南南阳市,直到小学毕业才开始好好看书。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内心就深植了对科学的情结,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精妙、简洁的运行机理他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知青一样,王晋康经历了下乡,回城后赶上1977年的第一次高考,却因为出身不好被拒之大学门外。第二年,30岁的他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内燃机专业。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学习之弦崩得太紧,得了严重的失眠症,不得不放松学业把兴趣转到文学上。那时正值西方文学作品大量引进,他看了很多书,也练笔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当年随意的耕耘,最终在十年后结出了果实。

在2010年11月的“第二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上,已是花甲之年的王晋康与刘慈欣一同获得最佳科幻作家。“星云奖”颁奖词这样评价这位45岁才开始创作的本土科幻作家:“他的出现,意味着科幻新时代的开始。从1993年至今,他为中国科幻奉献了近百篇中短篇佳作和十余部长篇力作,这些作品影响了不下百万人,特别是《水星播种》、《类人》、《十字》、《蚁生》等作品,已成为当代华语科幻的新经典;今年发表的《孪生巨钻》、《百年守望》亦是魅力独具。他的作品有着宽厚的人道关怀,特别是近作《蚁生》,专注于人性的善恶,对于乌托邦的悖论既持有警醒的反思,也保持足够的乐观。可以说他是当代最具人文精神的一位科幻作家,尤其以细密、温暖、切近人情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许多近作都具有优秀的文学品质,在叙述、描写、人物塑造方面尤见功力,也在科幻题材的拓展方面不断创新。他堪称华语科幻文坛的一棵长青树,他勤奋创作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最佳科幻作家的殊荣王晋康非常欣喜,虽然他已经12次荣获“银河奖”。他说,“星云奖”是对自己整个创作生涯的总结。这位朴实低调的工程师,声称自己一生实际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本专业石油机械的工作。作为南阳石油二机集团的特种底盘领域的开拓者,他曾经得过几次部级奖励。另一件则是科幻文学创作。

对话 书香两岸 王晋康

科幻小说

商业化是一件好事

书香:您认为科幻小说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王:是立在科学理性的平台上思考人性(包括群体的人性)和人类的命运。

书香:您认为中国科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性?

王:科幻文学应该是最为超越国界的一个文学品种,因为它的源文化是科学,而科学体系是唯一的,没有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之分。当然,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应该接中国地气,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表达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表现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思考(仍然是基于同一个科学理性的平台)。

书香:中国科幻在过去的一年间突然成为一股热潮,众多的出版机构将目光转向科幻小说,有人说中国科幻的新时代到来了,也有人对当下科幻所面临的过度商业操作与后备力量不足表示担忧,在这个问题上您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

王:中国科幻的过于沉寂和边缘化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那次不公正的批判(所谓科幻是伪科学)的余波,也与中国文学界的过于守旧有关。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幻作家在默默中耕耘,已经培育出足够丰硕的果实,再加上刘慈欣“三体系列”的临门一脚,终于使这朵早该怒放的花朵绽放了。

科幻小说的商业化是一件好事,只有充分商业化才能养得住作家,也才能在众多商业化作品中孕育出文学化的精品。后备力量不足也不是问题,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至于中国科幻的新时代,我在几次会上都说过,中国科幻的真正热潮还得等三、五年,要等到出了几部真正本土的科幻大片之后,那将对中国科幻给予极大的推动。如果从长远看,科幻文学只是文艺百花园中一个品种,不会太热,也不会消失。

书香:您会为了市场对自己的创作风格与方向进行调整吗?

王:会的,而且已经在调整。只是年岁大了,要改很难,所谓老树不可移栽。还要强调的是:改动的只是皮毛和包装,内核的老王是不会变的。

书香:您被划为“新生代”作家,您觉得您与刘慈欣、韩松、何夕等其他新生代代表作家有什么共同点?

王:从生理年龄上我比他们都大,但从创作年龄上基本是同一代,我的创作甚至晚于韩松、何夕。我们都是在国门打开后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包括科幻作品),其后开始自己的创作,所以肯定有共同点,比如对大自然和人生较深度的思考、较广阔的视野,较现代的文学技巧等。

书香:到目前为止,您是“新生代”科幻作家中出版长篇科幻小说最多的一位。自己最满意的三部作品是哪三部,为什么?

王:我过去的创作是以短篇为主,长篇虽然也不少,但大多是短篇的扩写。真正的长篇创作其实是从《蚁生》之后开始的。比较满意的长篇是《蚁生》、《十字》和《与吾同在》。《蚁生》中有我人生的影子,其文学技巧更接近主流文学。《十字》表达了我本人渐趋成熟的思想体系,科幻构思比较硬,更接近我所说的“核心科幻”的特点。《与吾同在》具有较为锋利的思想内涵。

书香:从《生死平衡》到《十字》,再到《与吾同在》,自然平衡、善恶平衡,“平衡”似乎成了您作品的中心词。您是一直信奉“平衡理论”还是有什么促成思想上的转变?

王:万事万物的运行都离不开平衡二字,即如我曾奉之为圭臬的民主和市场经济,也必须和权威和国家调控平衡。关于平衡的观点我可能早已有之,但开始时比较模糊。随着近二十年的写作、阅读和思考,它逐渐变得清晰和坚硬。如果把《十字》与《生死平衡》作一个相比,就能大致看出我思想变化的脉络。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4

今年3月,上海黄浦江上惊现万余头死猪。潘海天的小说《春天的猪的故事》四年前就预言了。

2011年7月23日,两辆动车在温州相撞,造成40人死亡,200余人受伤。韩松的小说《高铁》也提前预言了。

中国的现实一次次被科幻小说提前言中。中国的科幻小说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于“近未来”,成为现实的增强版。本届科幻文学的盛会“星云奖”索性把主题定为“科幻照进现实”。10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作家及爱好者来到山西太原形似飞碟的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参会,试图厘清科幻与现实之间越来越模糊的边界。

现实比科幻还科幻

广东人陈楸帆是本届星云奖的最大赢家,荣获三项大奖。其中,作品《荒潮》被评为最佳长篇科幻小说金奖。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的硅屿——一座被进步浪潮抛弃的垃圾之岛,对生态灾难习以为常的麻木岛民迎来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宣称要用环保技术造福硅屿的外来资本精英;在底层苦苦挣扎沉湎于电子的垃圾少女;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爱子而不惜代价的宗族老大……

“陈楸帆的《荒潮》以罕见力度刻画出一个我们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处其中的近未来时代。资本入侵对生态的破坏、人机融合、族群冲突,这些现已开始的进程将塑造一个超出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和机器同时开始升华与堕落,创造出邪恶与希望并存的史诗,尽显科幻现实主义的震撼。”中国科幻代表人物、《三体》作者刘慈欣评价道。

“科幻现实主义”这个词本身便是出自陈楸帆之口。2012年在星云奖的科幻高峰论坛上,他在发言里说:“科幻在当下,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荒潮》所关注的内容包括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社会变化,技术发展中人的异化等。“这都与我对中国现实的思考有关,将变化中的中国的痛苦书写出来,恰恰是因为我非常渴望看到它逐渐变好。”

在今年的星云奖上,“科幻现实主义”得到了更深入的讨论。研究弦论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说要关注现实,中国如今是最魔幻、梦幻和科幻的时代。

“如果每天要找国产科幻素材的话,那还真能找得到。”科幻作家韩松随手就搜集了许多素材:一个女子搞倒十个局级干部,一个女子弄到许多户口和许多房产……“这些本来都是比登月还要难的事情,但在现实中还是梦想成真了。中国的现实比科幻还要科幻。”

韩松还有一个身份是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美国《新闻周刊》描述说,韩松白天作为一名记者为新华社工作,晚上写作黑色而寓意深长的小说。实际上,他是每天凌晨写小说。

他的办公室在新华社新闻大厦15层,杂乱无章地堆满了党史、小说等各种书籍,几个粉嫩的Hello Kitty是其中最明媚的颜色。这个巨笔造型的大楼是北京二环内最高的建筑。伟大领袖早就教导过他们,要把地球管起来。

年初,新华社的官微消息:“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新闻记者证2012年度核验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新华社总社采编部门、新华网和31家国内分社共2473人通过记者证核验。”韩松评论说:“又得到了一个科幻的题目:二千四百七十三人是如何把地球管起来的。”

新闻科幻无缝对接

韩松的小说一直与现实相关,是中国科幻文学在这一脉的代表人物。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都使他在科幻圈以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1985年,还在上大二的他发表了处女作《第一句话》。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的名言是“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韩松想象如果中国人登月成功,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有感于当时中国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他觉得应该是“我们来卖东西啦”。“现在看很契合呀,我们现在把商品卖到了全世界,将来肯定要卖到全宇宙。哪怕你这个地方没有人,没有生命,我们也要来挣钱。”

中国的嫦娥计划开展得如火如荼,神十发射成功后,宇航员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韩松觉得中国将衍生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太空文化。“国外就很关注中国的航天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它上天后,肯定跟西方不一样。

他常说科幻的创意一定是来自现实。当他看到一个社区在搞老干部“四个贴近”活动时,就预测未来的中国火星定居点也将有类似的功能,一定跟美俄的不同。

2007年,当中国有了14名宇航员时,他让记者采访杨利伟时问他,根据,3名以上的党员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那么未来如果有3个或3个以上的中国人一起上天时,会不会成立党支部?

杨利伟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在太空成立一个党支部,那或许是世界上最‘高’的党支部。中国的航天员信仰共产主义。这一共同信仰使我们在太空中更加团结,以完成我们的使命。”

于是,新华社便了“Chinese taikonauts may build CPC branch in space(中国宇航员可能在太空成立党支部)”这样一条外电,很受关注。

韩松说,这不是科幻,这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中国不仅仅发展科技,还要有意识形态。一个党员和一个基督教徒在太空中的行为注定是不一样的。

现实的国情和社会氛围必然会映射到科幻文学中,让人有时不免混淆现实与科幻的边界。“这事太科幻了。”科幻迷们看到一些新闻经常这么感慨。

《荒潮》的原型是贵屿,离陈楸帆老家很近。央视今年6月报道称,这个人口不足20万人的小镇,遍布着3200多家从事电子垃圾回收的企业和家庭作坊、从业人员多达7.5万人。这个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业,在创造了一个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同时,也把这里变成广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2006年至今,贵屿镇90%以上的儿童受到过重金属污染,其中铅超标最为普遍,也最为严重。电子垃圾让孩子们的抵抗力普遍下降,容易患病。在贵屿镇一所大约有400多名学生的民办学校里,每天几乎都有十来个孩子因为生病而无法前来上课。

韩松经常被人问到如何在新闻和科幻中转换,有无分裂感。他觉得两者是越来越统一了,“新闻就是科幻嘛”。

一语成谶的科幻小说

国庆期间,北京再度陷入雾霾的包围之中。韩松想起陈楸帆七年前的旧作《霾》,“实在太像了”。“老孙住在十七楼,正对着大路,没遮没拦的,要是一觉醒来天还没亮,那准是起霾了。窗外一片晦暗,使劲望出去,才能看见朦朦胧胧的楼房,在灰黄的背景间露出轮廓,像是砂色的凸版画,路上的车都开着大灯,喇叭响个没完,在交叉路口车挨着车,乱成一团。天和地没了界限,人和人也不分明,都那么灰头土脸的,罩着个带过滤嘴的面具,跟猪头怪物似的,成群结队地在道上走着,倒是比开车要快。”

这简直是北京当下的写实。对此,韩松则一本正经地写道:“中国大污染是美帝搞的一场气象战。不过有污染其实也还是挺好的。现在美国重返亚太,煽动日本在那里跟中国打一仗。但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们没有想到,把北京罩在了大雾中,日本的飞机来了,美国的导弹来了,不就看不清目标了嘛。”

韩松的小说《高铁》开头描绘了两车相撞:“车厢破裂了,噪声震耳,四面透气,看得见在外奔跑的原野,但很不清晰。发生了什么事?隐约记得,像有过几次震荡。兴许是冲撞吧,或者爆炸。但是,列车仍在行驶,没有停下。”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时,这本书已经写完,那晚他正在家修改。当新闻从手机弹出时,他漠然地看了一眼,继续改小说,并没有赶到单位与同事们一起组织报道。“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必然的,发展速度那么快,很多基础的事情没做好,迟早会出事的。”一直到第二天,他才从小说中回过神来——这是现实中血淋淋的事故啊。

此后,铁道部的事故应对让他很愤慨:“我们热爱的科幻在过去的七天中一下就显出了它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

这些事件也为韩松的一句话做了注脚:科幻就是明天的新闻。科幻小说中的预言在现实中屡屡应验。

今年3月,万余头死猪漂浮在上海黄浦江上。“春天快结束的时候,长江中下游暴雨成灾,水文巡视员在例行巡逻中看到惊人的一幕:成群的猪顺着冲沟刷刷刷地往低洼地里滚,数量之大,触目惊心。”2009年,上海科幻作家潘海天从“猪坚强”身上得到灵感,写了诡异离奇的《春天的猪的故事》。

韩松觉得这不是巧合,因为科幻作家很敏感,对未来有一种忧虑,会把现实中一些苗头性的东西放大,发展下去可能就是一场大灾难。“科幻小说的核心就是现实,它有严格的逻辑性。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这种灾难性的事情越来越多,你随便写一个就有可能撞对。科幻描写得再荒诞,有一天都有可能实现。这就是科幻有意思的地方。”

科幻的生活方式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一直跟现实休戚相关。1983年,中国掀起“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国科幻也不能幸免,被打成“精神污染”和“伪科学”,全国不准写科幻,不准发表和出版科幻,这是中国科幻的黑暗年代。

1993年,邓小平南巡之后的一年,成为中国科幻重装上阵再出发的一年,科幻“新生代”集体登场。直到《三体》的横空出世,中国科幻文学又迎来了朝阳时代。在当下,科学加文艺,渐成一种生活时尚。科幻迷们办网站,办沙龙,拍电影,画漫画,搞翻译,建组织,办读书会。一些中国的知名作品被译为外文,推向世界。有乐观的论调称,世界的下一个科幻增长点在中国。

科幻的走红离不开中国这些年的极速变革。“中国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度,而科幻解放了想象力,同时,科幻作品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也不是简单的科普,它很直接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命题和困惑。”韩松在博客中写,“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往往直接来自作者日常生活中体验的痛苦,所以打动了人。”

在早期的科幻作品中,恢弘的太空史诗是创作的主流,文中时常可见冷战时期的特有思维,故事结构多向西方的名作致敬。发展至90年代后期,科幻作品一度陷入低潮,“软科幻”作品横行,作者们长于言情而弱于科学,曾有人调侃,只要在《还珠格格》的最后加上一句,其实紫薇和尔康都是外星人,就是一部成功的科幻作品。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科幻作品开始多元化,越来越多现实的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即便在视野投向茫茫星海的《三体》中,开篇仍包含对的反思。

而如今,在年轻一代的中国科幻作家眼中,科幻的基础已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是一个科幻色彩浓厚的国度,你可以看到最原始、最粗鄙的现象,与最前卫、最未来的理念,并行不悖。我们生活在其中,过去、现在、未来,巨大而断裂的吊诡感、戏剧感、身世之感,可惜主流文学不争气,没能表现其中的万亿分之一。”陈楸帆说。

在他的作品《鼠年》中,主人公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徬徨徘徊,最后只好响应号召,加入灭鼠大军。这种鼠,是生物科学大发展时代变异的 “新鼠”,战斗极其残酷,最后灭鼠队自相残杀,人性毁灭。仔细读来,又哪里仅仅是在说老鼠?

陈楸帆认为“科幻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对时事的简单呼应和摹写,他更愿意将其理解成一种话语策略。“科幻小说是一种逃避主义色彩很强烈的类型,但同时,它又十分积极地用想象力去介入、扭曲并改造现实,像现实的哈哈镜像。”

于是,在荒诞的现实之下,科幻文学恣意生长,璀璨星河中飞船穿梭,黑暗森林内人心诡诈,拨动时间的机器,操纵暴雨的病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飓风扫荡着我们的认知世界,然而仔细观察飓风起源,不过是一个个在尘世中奔走的小人物。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5

【关键词】 科学性;创意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少儿科幻画,体现了少年儿童对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树立起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已具有20多年的历史,大赛规模巨大影响面广,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地青少年儿童科幻画的热情,现在科幻画创作已成为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那么什么是科幻画呢?我认为是科学幻想+艺术加工。它是众多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科学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少儿科幻画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反映孩子们对未来科学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近几年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幻画比赛,不断的努力探索中,我对科幻画创作辅导有着这样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科幻画应具有科学性、创意性、艺术性三大特征

(一)科学性。科幻画即使是幻想与假定,也必须体现出科学性。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使观摩者通过科学的形象和意境来揣摩未来的科学世界。很多孩子在创作科幻画时为了达到科幻的目的,经常把太阳画成老爷爷,把月亮画成大姐姐,实际上这是一种拟人化表现手法并不是真正的科幻画,有时甚至为了科幻而画一些虚无缥缈,让人看不懂的另类作品,这实际是一种教育的失误。

2012年我参与了区科幻画比赛网上初评工作,发现少数参赛作品也存在这些情况。如胡萝卜上长出了眼睛,以拟人化表现手法当作科幻画;在云朵上建起了房子、人不穿宇宙飞行服,没有任何的装备,在太空中行走等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作品。的确,在科幻画的创作过程中,因为要涉及许许多多科学幻想的内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描绘对象的科学原理是创作的难点。个人认为增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教育,营造科技教育活动的氛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订阅科技报刊杂志,鼓励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观看,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实践活动。班级开办科幻园地,发表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小说、小制作等。那作为老师呢?我们自己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还要对科学原理的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景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是辅导学生创作科幻画的前提保证。本人平时除了画画,最喜欢就是观看科幻片、科技小说、看科技新闻等,其实学生也是很喜欢的,真的,不妨多与他们交流分享对未来科学世界想法与体会,这样更能了解学生对科学性掌握与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科幻画创作的辅导中得到有效的意识传达。

(二)创意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创新的想象力的对于未来重要性。在面对科幻画创作前,我们就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让作品更具有创意性。那怎样才能体现画面的创意性呢?首先我们确定一个正确的创作意图。通过创意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选定恰当的题材与内容,科幻画应表现人类尚未发现及近期努力实现的科学创意和发明,不一定是“上天”或“下海”,小题材也能表现得很精彩。如全国优秀科幻画作品《爸爸的帽子》,是一位小学生的作品,这位同学为她爸爸设计了一顶新型的帽子,能够在抽烟时把烟雾吸进帽子里从而保持空气清新,简单又有意义,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事实证明题材越接近生活,越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三)艺术性。科幻画就是科学+幻想+绘画,就是运用艺术形式来表现科学技术的内容。没有艺术性的作品,谈不上是科幻画,充其量是科技图纸,所以,必须将科学与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科幻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如油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油画棒、水彩笔、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刮蜡画等都可以进行表现,也可以根据画面效果进行混合运用。从画面效果方面来看,必须精心制作,表现手法,越是新颖就越能让人过目不忘,造型可适当的进行夸张和变型,色彩对比要协调,构图更要有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校学生的作品《垃圾分类好处多》,荣获在第28届广州市青少年科幻画比赛一等奖。在初稿创作中,学生当时是采用的单一的彩色铅笔绘画手法,楼房造型是方形,总体感觉比较单调。经过多次与这位学生的交流意见和研究修改,楼房最终改成瓦煲形状并用彩纸剪贴上去,既避免了手法上的单一,夸张可爱的造型又令人倍感亲切。我们在学生科幻画创作时,可明确的告诫学生只要画面的需要,各种综合材料都可以为我所用,什么表现方法都可以应用于创作之中。学生只有敢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事物,才能创作出画面效果好且丰富多彩的科幻画作品。

二、在生活中如何获取科幻画的创作灵感

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科幻画的创作灵感呢?这个可能是很多老师觉得比较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我也跟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在创作之前,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它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与动力。如前文提到的增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教育,营造科技教育活动的氛围,如订阅科技报刊杂志,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方法。其二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让孩子们观察身边事物,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深入思考,有哪些不方便,需要改进的,如何改进的……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从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联想到《未来的奶牛》,未来的奶牛生产的牛奶有多种的口味,纯天然不加添加剂等有害物质,营养丰富方便又安全。水资源短缺联想到《循环水节能浴室》,地沟油引发的思考《地沟油回收车》等等。从生活中寻找,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的想象。三是随时记录、灵光闪现。一闪而过的意念非常保贵,提醒学生灵光闪现时马上用笔以绘画以文字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素材。

三、优秀科幻绘画作品应该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创新内容,超时空的想象,较好运用科技内容和具体细节进行刻划,元素不宜太多,抓住主题即可。

(二)绘画制作手段要创新,在变化中求统一,造型夸张而可爱,色彩对比要协调。

(三)点题要简练并有较好的含义,文字说明要朴实、目的性强、联想要有科学依据,不要说空话和宣传伪科学。

总而言之,科幻画创作原则:生活体验在前,科技含量藏心中,精心制作布阵。以上是我在近几年来对科幻画辅导的一些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6

>> 国产科幻电影:不差钱,差什么? 《不差钱》差什么…… 不差钱,差什么? 企业家:不差钱,差什么? 不差钱,我们差什么 电脑下乡 不差钱差什么? 不差钱股市缺什么 真的“不差钱”!差意识 牛年买房 差市不差钱 电影“不差钱” 投资有诀窍 中国“白富美”不差钱,差感情? 电影版《何以笙箫默》不差钱了吧 “中国什么产业都不差钱,就(航空)发动机差钱。” 不差钱? “不差钱” 不差钱 不差钱?很差钱? 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吗? 公益项目“不差钱” “不差钱”海量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国产科幻电影:不差钱,差什么? 国产科幻电影:不差钱,差什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佳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电影《三体》海报

2015年8月,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获得雨果奖,带给科幻文学界极大鼓舞。而《三体》电影项目已上马的消息爆出之后,“科幻”也一度成为电影爱好者与影视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告诉《t望东方周刊》,2015年已有80多部科幻电影在主管部门注册,正在制作之中。

周文武贝导演的《蒸发太平洋》将在2016年1月上映。周星驰继《长江七号》之后的第二部科幻作品《美人鱼》也已锁定2016年2月贺岁档。

此外,2014年起陆川便筹拍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张艺谋也要拍摄英文科幻电影《长城》。

阿里影业更是计划以拍科幻大片为主,马云早已遍访好莱坞,还和《阿凡达》导演卡梅隆见了面。

于是从2014年底开始,业界就流传“2015年将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

“80部并不多,实际上科幻电影在整个市场上的份额还应该更多。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还达不到这个量级。”在一场科幻电影论坛上,著名编剧、影评人张小北向《t望东方周刊》表示。

这是中国电影的新生领域,就像科幻电影中的那些主角一样,创作者们必须跨出探索未知的第一步。

新类型新需求

“科幻电影实际上是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品,因为其工业性要高于艺术性。”张小北说,他对中国当下的科幻电影热潮并不感到意外。

中国电影类型正愈来愈走向多元化,科幻电影可算是一块长期悬搁的“肥肉”。如今在产业环境允许、科幻影迷基数庞大的情况下,“科幻元年”的到来似乎水到渠成。

由于国产科幻电影长期空白,好莱坞科幻电影在中国的票房一直火爆。据搜狐娱乐统计,2014年国内上映的科幻片约占总数的5%(其中包括含有科幻元素的超级英雄电影),产出票房却占全国总票房的30%,是所有电影类型里的第一名。《星际穿越》《超体》《明日边缘》《银河护卫队》都是2014年席卷中国电影票房的科幻巨作。

大制作、高回报是这类电影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普遍印象。张小北说:“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电影类型必然会细分。中国市场钱相对比较多,大量资本需要有出口,科幻电影自然而然就成为热点之一。”

拍摄过《同桌的你》的80后导演郭帆现在手头便有科幻电影项目。他向《t望东方周刊》坦言:“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电影发展的最好时期,有好项目的话真的不差钱,会有很多人和你一起玩。”

差的是什么?

当电影版《三体》筹拍消息时,网友们“跪求不渣”的声音便已迭起。

关于特效,在电影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已经十分普遍,中国片方邀请国外团队负责视觉特效也完全可行。“最大的考验不在后期制作,主要集中在创作与拍摄的执行上。”小马奔腾影业副总经理严蓬告诉《t望东方周刊》。 电影《三体》拍摄场景

正在摸索中的郭帆选择先全力学习好莱坞的创作流程:“前期引入各种调研方式,包括各种工具的使用,希望能够逐步摸索出一条工业化的流程。”

周文武贝发现,科幻电影制作中最缺乏的是具有专长的匠人型人才:“美术指导、服装、道具、分镜头师,全都缺。这需要我们整个行业重新认知工匠岗位的重要性。”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严蓬也为“资源奇缺”感到苦恼:国内目前还很难找到擅长科幻题材的编剧和导演,邀请国外具有经验的服装、化妆和道具团队又要付出过于高昂的成本。“他们要一直跟着剧组,成本很高,并且语言和观念上都有很大的沟通障碍。所以视效团队可以请美国、日本的,但是‘服化道’一般都用中国团队。”

如何在有钱却缺经验、缺人才的情况下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创作机制,成为国内影人面临的难题。

谁来编剧

对于“科幻元年”的说法,严蓬的态度较为审慎:“它能够在短期内聚集很高的关注度,这对科幻电影的发展是好的,科幻片在中国被冷落的时间很长。不过潮流有来就有去,关键看落潮的时候能不能留下一些金子。”

从业多年的严蓬经常能看到一些科幻电影剧本,起承转合都算稳妥,然而却难以击中人心:“你觉得没意思、没神,完全是当作一个‘行活’做出来,你能看出这个编剧对这个剧本没有爱。”

“世界观的搭建,甚至桥段都是‘拿来’,最后是七拼八凑的东西,那么编剧的作用呢?”他提出质疑。

严蓬介绍说,目前影视公司处于大量“囤版权”的阶段,稍有名气的科幻文学作品版权都被买断了,但未必真能拍出来。

片方往往要酌情选择――科幻剧本难产,影片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可能三五年才能见成品,囤积版权则是为了占取先机。

“这种现象会让很多作家变得浮躁,他写作可能不是出于讲一个好故事、塑造一个人物,或去发掘科幻小说的探索性、创新性,反倒会考虑更多商业上的东西。”面对这股版权购买热潮,科幻作家陈楸帆表达了对科幻文学原创力的担忧。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的确为科幻电影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然而作家到底能在电影制作中参与几成?

在好莱坞,科幻文学的电影改编往往没有原著作者的参与,因为美国已经有一批专业的科幻编剧。但严蓬认为,在国内科幻编剧人才还跟不上需求的情况下,科幻作家有必要参与剧本的改编创作:“未必要完全参与剧本创作,但他可以提一些意见,把握科幻的味道和感觉,把握故事的内核。”

郭帆在研发科幻电影时,发现编剧们对于科幻知识了解不深,很难写出逻辑严密的科幻剧本。尤其在创作中如何创建具有独创性的世界观和概念结构,中国编剧还欠缺这方面的经验和真正的热情,“要觉得我迫不及待要写出来,而且我写出来一定是别人没写过的。”

吴岩则认为,单纯依赖科幻作家也写不好科幻剧本:“小说写作是个人化的,电影剧本是工业化的,好的科幻作家可以写出很厉害的硬科幻小说,但是怎么写出有商业卖点和生活质感的科幻剧本,就不是他们擅长的了。”

他所在的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目前就在着手培养科幻影视的编剧人才,希望能够摸索出一套编剧和科幻作家进行创作合作的机制,让二者各自发挥所长,创造出既有科幻精神又有市场性的好剧本。

科幻电影一般会涉及到比较庞大的世界观,所以在创作科幻剧本时,编剧的团队作业非常重要。

目前张小北的编剧团队借鉴美剧模式,即团队负责人做整体的世界观架构,其中包括整体剧情的统领、风格的把握。然后再进行细化分工,保证在各个重要环节上没有短板,同时在某几个特定环节上尽可能做到极致。

张小北认为,目前行业应借着科幻创作热潮尽快建立一套配套机制,打通电影行业和科幻文学界,吸引和孕育更多的科幻人才。这样,新鲜的创意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即使热潮消退,也能保证国产科幻电影成熟健康地发展下去。

中国科幻如何“中国”

“长期的冷落造就了大家对于国产科幻电影的复杂心态,它囊括了民族情感和科幻文学界的期待,使得制作科幻电影牵扯了更多情感性因素。”严蓬说。

实际上,科幻作品往往表达了人类对未知疆域的好奇,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文明后果的审视。由此,中国科幻的“中国”命题到底如何成立?

郭帆希望能够在创作中尽量提炼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我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做中国的科幻电影,希望它能够成为像中国的武侠片一样,对世界电影史有一定意义。”

要让世界接受中国科幻电影,全面复制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模式显然不可行。张小北认为,那就像是让一个中国人穿上钢铁侠的盔甲,而钢铁侠是美国的文化符号。

他表示,如此一味迎合和套用只会让违和感扑面而来:“他是中国人的脸,但是讲的不是基于中国人心灵生发出来的故事。在未来两三年中国科幻电影都要面临这个问题。”

吴岩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影人可以借鉴日本、韩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在科幻电影创作上的经验――如何把民族特色、当代亚洲的都市体验与科幻的普世性结合。

其实,国产电影中并不缺乏科幻或类科幻的元素,严蓬举《九层妖塔》和《夏洛特烦恼》为例:前者有科幻元素的运用,又把奇幻和现当代生活联系在一起;后者利用梦境模式进行了时间穿越――换到科幻片中,也可以用时间机器或平行世界的构架加以完成。

另外,基于中国当下的都市体验与互联网体验,很有可能创作出不错的科幻电影剧本。

比如都市人被现代科技所控制的生活状态,严蓬认为完全可以成为科幻创作的好素材:“未来科技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诱惑和威胁,比如身份盗取和人类自身的存在危机,比如在虚拟生活中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失望,比如社交媒体造成的人际沟通关系的变化。”

在他看来,科幻片可以和现实紧密结合,描述数据时代的种种人类困境,不一定非得是对抗外星人和机器人。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7

[关键词]中国科幻文学 跨文化传播 传播力 三体 雨果奖

一、引 言

1.研究缘起。

2015年8月23日下午,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始创于1953年的雨果奖是美国两大泛幻想类文学奖项之一(另一个是星云奖),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为纪念现代“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为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虽然单凭这个奖项尚无法证明中国科幻文学已达到全面振兴、问鼎世界的实力,面对美国在科幻创作领域的霸主地位,中国科幻文学所拥有话语权还是太少。但毋庸置疑的是,刘慈欣得奖实至名归,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科幻文学海外影响力的提升,其意义已超越了获奖本身。得奖并非偶然,本文从《三体》小说获奖事件出发,结合跨文化传播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尝试找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2.跨文化传播力的概念解析。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和波特将跨文化传播分成两种主要交流形式,即:国际交往和国内交往。“国际交往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1]。所谓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反映双向或者多向或多维度文化交流的概念。跨文化传播具有众多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文化载体,文学作品即为其中之一,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符号和意义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便是在国际间通过文字译介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传播力,就是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从传播能力的角度界定,美国学者格拉汉姆・威廉森认为传播力是指传播者和受众成功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而为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必须展示出一定程度的传播力[2]。跨文化传播力是基于上述两个概念,对传播主体在跨文化传播领域表现出的有效传播的能力的表述。

二、《三体》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力分析

1.传播内容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基础。

(1)主题的特色和深度引人瞩目。

主题思想的创作对于小说而言至关重要,它是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小说始终的立意基础,也是把握全文整体走向的指导思想。 《三体》小说的主题创作在突出特色、把握深度方面做得十分到位,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运用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读者展开一幅历史和科学交织的宏大场面。《三体》的海外输出,其主题特色让美国人感到新鲜,它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美国视角的故事。某种程度上,美国科幻作品“自我中心”的叙事传统已让读者感到审美疲劳。比如独立战争、西部荒野、60年代迷幻乐等等,都已成为“被挖烂了”的题材,人类的“未来”往往看起来很像美国的“过去”,而《三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此外,《三体》小说的思想深度也特别引人瞩目。作者刘慈欣曾经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三个人,且三个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这时必须吃了其中某个人才能生存下去,将如何选择。这是一个上升到人性和人类终极命运层面的哲学思考,而《三体》小说就是通过这个思想实验,从某个角度探索了这个问题,如果外星入侵者真的出现,人类社会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动,人心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归根到底,整个《三体》的主题创作就是围绕这个核心点展开的,而科幻只是叙述的手段,作者真正要揭示的是科幻背后的社会和人类发展问题。

(2)用人物塑造来透析人性。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他们的性格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其写作思想,乃至对人类精神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对于西方来说,人性是一个个人的概念,在故事当中表现为个人面对危险的挣扎和自我救赎。但《三体》小说里的人性是“人间”,大写“人”这个概念。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出发,以地球与外星文明的冲突为背景探讨人性,突出表现了人的个体与群体意识的矛盾和冲突。

《三体》中首先登场的人物是知识精英阶层,他们深受科学、哲学等文化知识的影响而拥有精神和智慧层面的优越性。小说的女主人公叶文洁是这个知识精英群体的一个特殊人物。作者想要通过对她的塑造来表现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对“恶”的反思,这也是激发西方读者共鸣的引爆点。在人性的善恶中挣扎的叶文洁,当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时,她选择的是是一条改造人类社会的极端道路。当她所有寻求认同感和融入感的努力宣告失败,对科学的信仰和对高等文明的向往,最终将她塑造成人类世界里最矛盾的“革命者”。而《三体》中另一个独特而有趣的人物,是一位“粗俗”的警察――史强。他文化水平不高,却拥有敏锐的直觉和过人的思维能力,总能在拯救地球的关键行动中展现出机智的一面;他身为国家警察部门的一员,却从不严守规则,反而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正是这样一个带着矛盾特征的人物,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表现手法独辟蹊径。

小说的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或表现技巧,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等元素的展现起到不同的表现效果,帮助读者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三体》小说中,作者在基于描写、象征和衬托等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用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恢弘的宇宙格局,打破语境壁垒,消除文化隔阂,最终获得西方读者的青睐。

大量使用硬科幻的表现手法无疑是《三体》抓住美国人阅读兴趣点的第一利器。所谓硬科幻,就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现实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作者基于现代物理学知识来呈现他的《三体》,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完全沿着科学的脉络展开。其叙述角度比较客观理智,而叙述层次又引人入胜。《三体》另一处吸引西方读者的表现手法,是其在叙事角度的别具一格,小说从普通人视角切入建构故事主线。近年来,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在国外已经不像以往那么大受追捧。自从2014年《超凡蜘蛛侠2》上映后表现平平以来,美国各界就开始讨论,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是否太过饱和。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普通人视角叙事的《三体》便显得别具一格。

2.传播手段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路径。

(1)刘宇昆的译介传播。

语言障碍是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基本障碍,极大地阻碍了传播效率,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方式打开通路,即“译介传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是促成不同民族文学间发生影响的媒介方式之一,属于文字媒介传播。“译介传播”是《三体》小说成功扫除传播语言障碍,构建有效传播力的“首要路径”。

而在《三体》小说的译介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当属华裔美国科幻作家刘宇昆(Ken Liu)。他曾连续两年获得“雨果奖”,一年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他是《三体》第一部和第三部的翻译,与其他美籍华裔不太一样,刘宇昆对中国非常了解,熟谙中文和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而且对当下中国动态了然于胸。在《三体》的翻译中,故事开头的情景设定在“”,为了让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没有充分了解的英美读者更好地理解情节,刘宇昆采用了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作注脚,给英美读者提供便于理解文本的历史知识。

更微妙的问题往往涉及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刘宇昆将中国传统24节气意译成英语读者可以接受的短语,如惊蛰译为“Awakening of Insects(唤醒昆虫)”,而非直接用拼音“Jingzhe”。作为译者,他秉承的原则是忠实原文,不做过多的雕琢但也不遗漏重要的东西。刘宇昆也会特意保留原文的痕迹,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例如将成语“投鼠忌器”直译成“do not throw a shoe at a mouse sitting beside an expensive vase(不要向金贵花瓶边上的老鼠扔鞋子)”,而未将成语的潜在含义翻译出来,这种译法能增强读者在阅读时的新奇感。

(2)出版社传播。

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销量在全球已逾2万册,其中包括在海峡两岸、香港、澳门销售的逾2100册。在这一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出版社传播是《三体》小说在海外进行广泛传播的“主要路径”。对《三体》而言,能够跨语境跨文化广泛传播,是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合力的结果,

《三体》得奖的背后有三个出版社团队在起作用。第一个团队是《科幻世界》,它在中国科幻界处于垄断地位,中国科幻作家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出自该杂志社。《科幻世界》自上世纪70 年代末就开始做科幻,对国内科幻市场有很深刻的认识,《三体》三部曲就由它出版。第二个团队就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中教图”。它是向美国推广《三体》英文版的中方,和美国的谈判等都由它进行。2012年7月,中教图正式与刘慈欣、《科幻世界》杂志签约,开展《三体》英文版版权输出工作。由于中教图在《三体》英文版出版前后的持续运作,相继吸引了法国南方出版社等多国知名出版商与其签约合作。

第三个团队是美国托尔出版社。它是科幻文学领域最专业的出版社之一,在美国科幻出版界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4年11月11日,《三体》作为中国首部版权输出的科幻小说正式登陆美国,其英译本即由托尔图书出版公司(Tor Books)出版,英文书名定为“The Three-Body Problem”。《三体》英译本出版后,其受欢迎程度竟完全出乎刘宇昆和中方出版人员的意料,国外读者反响热烈,首印的15000册纸质书被订购一空,出版社很快加印4000册,一度在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并跻身“2014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有关“意见领袖”的解释为,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三体》小说成功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加速文本在国际上的接受和传播,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关键路径”。

在《三体》小说的海外传播中,起到“意见领袖”作用的宣传是美国科幻作家做出来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作者乔治・马丁就曾在座谈会、媒体上宣传《三体》,他的文章还发表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上面,宣传力度很大。马丁于2015年5月在社交网站Live Journal中撰文谈阅读《三体》的感受,他表示:“我在读《三体》的时候,猜不到故事的走向,不像是有很多作品,我看了第一章就猜得到结局是什么了。对于西方文坛,《三体》是一本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书,但市场接受度很好,这并不是很常见。”这篇博文在美国科幻读者圈引发强烈反响,有107条留言和三百多次互动评论,随后马丁的书迷开始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大量转发,仅这篇博文的热度就持续了15天时间。而后续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亚马逊《三体》英文版的书评,有不少科幻迷在评论中提到马丁或是马丁的看法。

3.生产性受众的主动传播为构建有效传播力提供新动能。

英国的约翰・费斯克(2005)在其专著《电视文化》中率先提出“生产性受众”的概念,他认为大众的构成方式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受众在精密的社会关系中穿梭时产生了“游牧式的主体性”,并根据当下的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这种具有传播主体意识的受众,在接受意义的同时生产和传播意义,即可称之为“生产性受众”[3]。生产性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重新解读文本,生产出自己的文化。从生产性受众的传播受众观来看,《三体》的读者,在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步转化成内容的传播者,其中产生的大量聚合性传播流为《三体》在海外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动能。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不但国家和企业层面上有能力支持优秀作品走向世界,富起来的中国科幻迷积极主动自发自愿地在全球各语种的杂志上发表宣传中国的文章,在各地充当中国科幻的形象大使,也是促成科幻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地的科幻大会,每次都能在会场发现一批批中国科幻迷(尤其是“80后”和“90后”的青年人),忙碌热情地奔走在各个会场。熟练的英文表达,纯真的求知面孔,热切的提问,以及在所有场合喋喋不休地宣传中国科幻宣传刘慈欣宣传《三体》。目标受众的主动传播所形成的巨大传播效力,无疑也是中国作家获奖的一个潜在原因。在作品的国际传播中,中国科幻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国民心态,一种积极走向世界的热望与行动。

三、结 语

在当今国际化大环境中,文学交流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和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三体》小说获得雨果奖,无疑对中国科幻文学来说是一件幸事,不仅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提供了契机,也是中国已经能够向国际上输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有力佐证。更重要的是,为构建中国科幻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力提供了参考:出色的传播内容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基础,多元的传播手段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路径,培养生产性受众的主动传播能力是构建有效传播力的新动能。如此,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具备了跨文化传播的三个重要条件,便能够被西方文化圈所接纳,并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最终实现作品的传播价值。

注释:

[1] (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美)格拉汉姆・威廉森:《传播能力》,[EB/OL]. http:/// ,2011-04-04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8

现在,科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奇异现象,因此有人说,过去科幻作品还能成功地预言多年之后问世的科技成果,比如潜水艇和地球通信卫星,现在,科幻根本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速度,别谈“想在前面”了。于是,可以说科幻已经完蛋了,或者说,至少已经病入膏肓。多少人同意这种看法呢?

出生于美国、现居住在加拿大的著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1948~)认为,“科幻”这种文学门类的生命力也许有限,但是,科学幻想是永存的。现在的每一时刻,都是某些人的过去,也是其他某些人的未来。曾以《黑暗的左手》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的UrsulaK.Le Guin女士说,这年头,谈论任何事物的未来都是危险的。纸质书的前景还不好说呢,就别谈科幻图书了。但她猜测,绘本小说和动画片形式的科幻作品会大行其道。

著名美国科幻作家Kim Stanley Robinson(1952~)的看法是,科幻还是有前途的,但越来越难写了。技术变革迅猛无比,全球政治舞台瞬息万变,气候变暖势头不可阻挡,这些都使得想像未来困难之极。人类的未来不是乌托邦盛世就是灾难深渊,而不可能是不太好也不太坏的中间状态,而科幻作家本来就善于描绘乌托邦或灾难。

卡尔・萨根的儿子、小说家和影视脚本作家Nick Sagan(1970~)发现,目前的科幻读者更喜欢有怀旧色彩的作品,表现在以往已经大获成功的系列科幻作品的续集仍然卖得好。独辟蹊径的科幻作品也不是没有,但销路不一定好。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9

1、科幻小说的三要素是:“科学”、“幻想”、“小说”。

2、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3、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学生科幻作文篇10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二十世纪生活的二十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两千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出一倍。

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

我们应当好好儿地研究研究这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给出的《化验单》,并据此对中国孩子的“食谱”进行调整。那么,中国孩子的“食谱”中缺少了什么?

痴迷科幻与痴迷武侠

如果说中国和美国青少年在成长的文化环境上最大的差异,那就是美国的青少年痴迷科幻,而中国的青少年痴迷武侠。我们似乎应该认真地研究研究此种差异,并对此种差异作出独立的评价。

在中国,金庸、梁羽生、卧龙生这些武侠小说作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在美国,阿西莫夫、弗雷德里克这些科幻小说作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中国,孩子们心中的圣地是少林、武当、华山或峨嵋;在美国,孩子们心中的圣地是硅谷、北极、金星、火星、冥王星、银河系、黑洞。

在中国,孩子们张口能说出来的是“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铁布衫”、“金钟罩”;在美国,孩子们张口能说出来的是飞船、激光炮、百变金刚、恐龙、绿巨人和蜘蛛侠。

让中国人骄傲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影片是武侠片《卧虎藏龙》、《英雄》、《少林寺》、《少年黄飞鸿》、《方世玉》;而让美国人骄傲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影片是科幻片《水世界》、《夺面双雄》、《星球大战》、《第六日》、《龙卷风》、《我是谁》、《阿凡达》。

宗教依附与科学依赖

这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共同之处是都充满了想像力,都充满了一种对超自然的力量的渴望、崇拜和新奇;不同之处是,武侠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对宗教的依附,而科幻小说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的依赖。

在所有的武侠小说中,你都能嗅出浓厚的、呛人的宗教气息。您只要听听这些名字,您就会明白大侠们的神奇的功力来自何处:少林寺、武当山,峨嵋派、崆峒道人、张真人、空空大师、灭绝师太……几乎全是和尚和道人的名字。他们的衣着发式,也几乎不是和尚,便是道人。

所有的科幻小说都需要大量的科学元素的支持。每一个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会让科幻小说前进一大步。在科学史上,屡见科幻小说推动科学进步的例子,它们是这样友好地相互推动,我们甚至分不清谁是风,谁是火。

于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便有了本质的区别:美国的孩子崇尚科学,而中国的孩子崇尚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奇功力。

对这样的结论,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让科幻小说进入教材

前不久,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片段首次被选入高中语文,同时被选入的还有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这样合成“神奇武侠”一个单元。可我们至今未听到过科幻小说进入中小学教材的消息。

那么,怎样提高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地让科幻小说或科学小说进入中小学教材,还有,考大学的作文题可以涉猎科学幻想。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新中国六十年高考惟一的一次涉猎科学幻想的高考作文题,这一高考作文题出台,舆论好评如潮,并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孩子对科学幻想的神往。

我们应该像这样主动出击。

【原载2010年8月20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