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3-25 02:54:15

编制工作要点

编制工作要点篇1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1、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央编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我省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提出我省“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近期任务和实施步骤。

2、继续学习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领导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重点是完善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监管、土地督察、公用事业管理、食品安全体制,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团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问题

二、积极做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3、根据中央精神,认真做好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工作。

4、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依法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和职责。

5、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问题。

6、继续做好司法、粮食流通、畜牧兽医管理、水资源管理、勘查设计等体制改革中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所办中小学、医院划归当地管理的相关工作。

7、积极配合做好国务院在我省开展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

8、继续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指导,着重推进和总结城市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三、继续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力度

9、研究提出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提出我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10、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指导各试点市、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掌握工作动态,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省编办试点县联系点,对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围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力争年内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提出指导面上工作的意见。

11、在《机构编制信息》上开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专栏”,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全省各试点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做法,及时向中央编办报告全省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12、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事业单位的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数据;对县级所属事业单位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模拟分类,为实施分类改革做好准备;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先行改革。

13、待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对《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14、继续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全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县和部门工作的调研,深入了解试点情况,认真总结试点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五、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为中央编办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建议参考。

16、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基础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中编密发[2004]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确保我省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加强各市、县机构编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成果的交流,积极推行编制实名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深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

17、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机构编制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做好“12310”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研究全省贯彻中央编办“五不准”的实施意见,并对各地遵守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继续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18、搞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为做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19、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心,继续推进全省网上登记试点工作,扩大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范围,提高网上登记的质量和水平。

七、做好《公务员法》实施涉及的编制工作

20、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研究公务员登记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摸清底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及编制队伍建设

2l、继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3、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4、继续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研任务,严格落实调查研究计划。

编制工作要点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合同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概预算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筑概预算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概算是编制建设项目计划、控制建设项目投资、鉴别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以及签订工程合同、办理拨款的主要依据: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建筑产品造价、确定标底以及施工单位投标确定报价的重要参考:而施工预算是编制施工作业计划、签发施工任务单、计算工人劳动报酬以及控制成本的基础。

一)设计概算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编制建筑工程计划要以设计概算为依据。初步设计和概算,报经国家批准后,才能将建设项目列入年度计划,确定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工程建设的物资供应计划、劳动计划和建筑安装施工计划等,均以设计概算为其计算依据。

其次。控制工程建设投资要以设计概算为依据。报经国家批准的设计概算,是国家拨付投资的最高限额。同时,工程建设的年度计划、银行的拨款或贷款、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算,均不得任意突破该投资限额。

第三,鉴别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要以设计概算为依据。

编制好设计概算,对于促进设计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概算中,所确定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产品的造价、单位建筑面积(或体积)的造价,单位生产能力的投资额和工料消耗等指标,可以进行经济比较,分析设计方案,在满足使用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怎样处理最为经济,避免设计上的不合理和浪费现象,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第四,签订工程合同、办理拨款要以设计概算为依据。实行设计概算包干的项口。设计概算就成为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双方签订工程合同的依据。无论是签订总承包合同。或是分包合同,均应以设计概算中相应部分的造价为依据。同时。建筑银行根据国家批准的设计概算,接受办理工程项目的拨款或贷款。

但是,拨款和贷款的总额,不能超过设计概算的限额。

二)施工图预算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编制施工图预算,是根据拟建工程已批准的施工图纸,按国家或省市颁发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分部分项地把拟建工程各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出来,在此基础上逐项地套用相应的现行预算定额,从而确定其单位价值,累计其全部直接费用,再根据规定的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计算出工程所需的间接费用,最后,综合计算出该单位工程的造价和技术经济指标。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建筑产品造价的重要文件。从施工图预算的总体来说,可以理解为建筑产品的价格。同时。在建筑动工程开工之前,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图编制施工图预算,报经建设单位和建设银行审查核准后作为拨款和结算的依据。在国内,建设单位招标确定标底以及施工单位投标确定报价时,施工图预算是它们的主要参考依据。此外。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单位加强企业管理,降低工程成本,考核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的数量基准。

三)施工预算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施工预算是施工单位内部编制的一种预算。是具体计算在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所需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消耗数量。如:各种工种的用工数量;各种材料的用料数量;各种机械的台班用量等。这些都要求按不同的工种等级、不同的材质规格、不同的机械类别型号列出。施工预算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图施工定额、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实际情况和节约措施等编制的。

根据施工预算中的分层分段分项工程量 士、材料、构件、配件和机械台班的需用量等),可以具体地编制出施工作业计划和形象进度表;根据施工预算中的数据,可以由工程处f或施工队)向施工队(或班组),签发施工任务单,也是工资结算、工程质量考核和材料指标消耗的备忘录;根据施工预算。劳资、材料和机具管理等部门,按时安排各工种工人的进退场、组织运输材料和提供机具等,从而较好地实现劳动力、材料和机具的调度管理;根据施工预算,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工人劳动报酬,计算计件工资和超额奖励,从而能较好的实施按劳分配的原则;此外,根据施工预算。施工企业能较好地控制成本,在企业收入的限额内,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使实际支出控制在施工预算之内,从而实现盈余。

二、建筑概预算的编制要点

编制概预算有较为固定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如何准确地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作逐一论述。

一)计算工程数量计算

工程数量是编制概预算的基础工作,工程数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概预算的准确性。在计算工程数量时。首先要熟 悉所选定的编制说明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并能运用这些规则来指导工程量的计算。编制人员要依据设计图纸,准确地计算出与设计图纸相对应的工程量。当设计图纸深度有限时,还需要编制人员对设计进行延深和细化,但要把图纸上的项目计算出来.还要计算出图纸中虽未做交待但实际会发生的项目。这就要求编制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施工管理经验表现在编制人员对施:亡组织设计及施工工艺的把握。如采用脚手架的类型,各种施工机械的性能与特性,以及建筑工程本身的特点及施工中有何特殊要求等。

为了快速准确地计算工程量,可采用统筹法计算工程量,其基本要点是:统筹程序,合理安排;连续计算;一次算出,多次使用;结合实际,灵活机动。根据工程量计算自身的规律,抓住共性因素,先主后次,统筹安排计算程序,以减少重复计算,简化计算式,加快计算速度,保证数据可靠性。同时,还要根据建筑工程的不同情况,具体采取以下方法:当外墙基础断面不同时,可采用分段计算工程量;当多层建筑物各楼层的建筑面积不同时,可用分层计算法;当遇到檐板抹灰、带墙垛的外墙、深度不同的内、外墙基础等工程时,可采取加补计算法,先把主要的、大量的比较方便的部分一次算出,然后加上多出的部分;当遇到每层楼地面面积相同,地面构造除一层门厅为水磨石地面外,其余均为水泥砂浆地面的情况时,可采取补减计算法,先按每层都是水泥砂浆地面计算各楼层工程量,然后减去门厅的水磨石工程量。

二)套取定额

在计算出工程量清单之后,套取准确适用的定额子项非常重要,要使实际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工料机等与所选定额项目相同或接近(相似)。当实际项目与定额不能完全吻合时,应按照定额中规定允许换算的部分按实际调整:当所发生的项目定额中没有时。应做补充定额(生项),补充定额中的工料机单价等均应执行定额标准,而消耗量应按工艺等进行分析后确定。

三)掌握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

建筑工程中的设备费及材料费占工程造价比例很大。因此,设备费及材料费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设备及材料的实际价格由预算基价和市场差价组成,市场价格依据市场信息价格的平均值确定。当然,对于特定品牌的材料及设备,应依据市场价格而定。为了准确把握设备及材料的价格。必须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要掌握市场价格的最新信息,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来把握好市场价格。

四)套用正确的费率

除直接费是由定额计算出外,其他费用大多是以直接费或直接工程费为基数,乘以相应的费率得出。因此,费率的把握非常关键。一般来说,费率不是一个固定的系数,它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是与所使用的定额相统一的。编制概预算时,应以最新的各项费率为计算依据;同时.还要根据建筑工程的不同类型,套用相应的定额费率。

五)确定预备费

在编制概预算过程中,充分考虑预备费是准确编制概预算的基础。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是指在初步设计及概算内难以预料的工程费用。如设计变更、局部地基处理费用、一般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为预防自然灾害而采取措施的费用及建筑的修复费用等,用公式可表示为:

基本预备费=f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基本预备费率其中.基本顶备费率的的取值应按国家及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涨价预备费。是指建筑项目在建设期内,因形成工程造价诸因素的正常变动,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预测预留费。采用复试方法计算涨价预备费。

一建设期第t年的投资额;年投资价格上涨率三、建筑概预算技术的发展用人工进:行每一个工程概预算.均需要进行工程量计算、相应定额编号查询、按定额套用计算相应的人工费、材料费、模板费等计算复价,再根据建筑类型及高度套用脚手架费用系数。根据:企业级别套用调减系数、根据工程超运距增加费、远征工程增加费、文件调整系数、税金、大型机械进出场费、高层建筑增加费、工程管理费以及签证费用等系数进行计算,其中大量数据将会重复套用计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广应用,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成功地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程管理。目前常用的软件有AutoCAD,中国建筑科学院开发的PKPM系列,ABD系列以及TBSA系列等。概预算软件一般由工程量和费用计算两部分组成。工程量部分要算出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并得到工程量汇总表:费用计算部分则需要计算工程各项费用,并能生成几个基本的表格。费用计算部分的基本功能特征是:人机界面:是用VB设计的标准的WIND0WS界面,有下拉式菜单、弹出窗、对话框、列表框等:采用全屏幕编辑和数据录入,直观方便;全部数据库均对用户开放,使操作者能自己管理数据库,修改定做定额库、材料单价表等。

编制工作要点篇3

一、抓住根本,广泛发动,形成能力提升的新局面

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创新机制、服务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设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过程中需要更加科学配置资源、提高效能,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需要更好地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在更多领域内、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里发挥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保障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编制部门干部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审视和检查自身的工作,敢于突破,勇于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今年上半年,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和自身的认识,淄博市在全市机构编制系统组织开展了“能力提升年”活动,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出台了《关于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开展“能力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为核心,以增强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本领为目标,以学习培训和完善制度为手段,建立起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督导有力的能力提升工作体系。各区县也迅速行动,认真部署,科学安排,分别开展了“五个一”学习活动、“六比六看”活动、“主任讲党课”活动等,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具特色的工作格局,使能力建设贯穿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更好地适应“抓深化、抓创新、抓提高”的工作要求,努力开创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丰富载体,确保能力提升的好成效

一是提升站位,提高把握大局能力。大局清,工作才会有方向、有作为、有地位。编制部门履行职能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大局,始终以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编办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开展了各类“讲堂”、“论坛”等学习交流活动,市编办坚持“每月一个主题”,已连续举办了“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保持党的纯洁性”等7期“机构编制大讲堂”活动,组织召开了全市编制部门学习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座谈会,组织开展“四个一”学习活动和“书香机关”读书交流会活动。博山区编办开展了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每月一次干部讲坛、每季一次课题研讨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学习活动,桓台县开展了“机构编制论坛”、“每周一文”活动,通过学习的形式,增强干部队伍把握大局的能力。

二是善于总结,提高思考研究的能力。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进程日益明显,思路清,才能目的明,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调研宣传等工作势在必行。近年来,淄博市编办着力抓好全市系统信息调研工作,实行重点调研课题制度,形成各类调研报告60余篇,连续举办了两届机构编制调研成果评选活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宣传调研工作的意见》、《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计分管理办法》,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充分调动各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编办共有20篇调研成果获得第一届山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机构编制管理科研成果奖,获奖数量位列全省前列,全市共在中央、省机构编制部门发表各类信息50余篇。另外,在门户网站设立了“思考与交流”专栏,为全市机构编制部门提供了讨论交流平台。各区县也积极组织、落实,高青县制定了信息宣传考核奖励办法,定期组织信息点评会,临淄区组织了多次调研课题讨论会,并安排专人到有关单位进行学习锻炼,信息调研工作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强化考核,提高贯彻执行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展现,它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洞察力,一种突破性思维方式,一种对目标坚定不移的态度,一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机构编制工作往往涉及多方面,情况复杂,也往往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编委高度关注,只有贯彻执行能力强,更好地落实好方针政策、领导决策,才能树立起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淄博市编办严格工作督查制度,对上级部门部署的工作任务、市领导批示件、人大政协提案等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查,明确责任时限,对确定的年度重点创新工作实行月有通报、季有考核、年有总结,并与干部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工作落实状况和工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解放思想,提高工作创新能力。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着力解决思路狭窄、工作面不宽、管理乏力、方法僵硬、手段单一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提高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执政资源的能力,努力使机构编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011年以来,淄博市编办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创新工作的管理,注重创新工作的领先性、前瞻性、实效性,出台了《关于加强重点、创新工作管理的实施意见》,对重点创新工作进行调度、考核,并首次举办了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各单位重视创新、研究创新、推进创新的程度日益突出。2012年,淄博市编办确定了“机关事业单位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检查评估”等12项重点创新工作,以探索谋思路,以创新求发展,极大推进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

五是严肃纪律,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当下,各项改革正不断深化,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廉政建设,事关改革大业稳步推进,事关党委政府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机构编制部门干部队伍自我约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机构编制部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法规,把好机构编制审核关,不越权、不违反程序、不在限额外审批机构编制。

三、着眼发展,注重实践,构筑能力提升的大平台

(一)努力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工作创新的力度体现工作深度、展现工作水平。机构编制部门要倡导与时俱进,鼓励工作探索,加强创新研究,由“人治”转向“法治”,由“重审批”转向“重管理”,努力打造创新型干部队伍。一是加强职能管理。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评估、调整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及其各部门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研究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监管,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机构管理。全面梳理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能和权责问题,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责履行与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检查评估机制,全面检查和评估机关事业机构编制执行、职责落实、职责配置及运行等方面情况,改变过去对机构编制只批不管、只定不变、只增不减的传统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机构编制使用动态管理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管职责配置与管职责履行相结合。研究制定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框架,做到用标准审批机构、核定编制。三是加强人员编制管理。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审核公示工作,建立健全人员编制审批制度和备案管理,强化领导职数审核工作,健全完善机构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进人、违规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编制工作要点篇4

一、市编委领导和成员要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使命感,提高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上一届编委好的经验和成绩,与时俱进,切实搞好各项机构编制工作

机构编制工作是我们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关系政府职能转变,关系体制创新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关系管理成本和效率,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我市的机构编制工作是直辖以来比较值得总结的工作之一。前不久委员长到视察时高度赞扬我们的低行政成本优势,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全国平均是35:l,西部地区平均是20:1,而是50:1。

直辖以来,我们对原来的几个板块进行了两次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实现了市对40个区县的直接管理;搞了两次市级机构改革,指导区县开展了区县、乡镇机构改革,效果很好。检验机构编制工作成效的标准是看是否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机构编制工作为我市直辖六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和表彰,市编办还被人事部和中央编办评为全国机构编制系统惟一的省级先进集体。这次市编委领导成员调整,由我和异康、儒沛、奇帆、事忠四位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一方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殷切期望。希望大家进一步强化对肩负职责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我们的任期内把编委、编办的工作做得更好,保持并发挥我们现有的体制优势,使之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认真贯彻落实大精神,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机构编制管理

学习贯彻大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大精神是我们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南,我们要自觉把“三个代表”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机构编制工作中去。当前,要认真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是永恒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政府还得做一些不该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宝钢兼并重钢之类的事,政府还得参与。但是,深化改革是大趋势,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服务基层,转变机关作风,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二)积极稳妥地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按照事业单位的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分类改革和分类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很复杂,刚才编办在汇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指导性意见时,我插话较多,不同的事业单位功能不同,编办每年应该对事业单位进行评估。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编办提出分三类是一种分法,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比如按科研、学校、其他事业单位的行业分类法,还有政府举办的和非政府举办的,还有政府给钱的和政府不给钱的。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会有些新问题要出来,编办要加强研究,力求分类更科学。《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市政府已批准印发,市编办要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精心组织,稳妥实施。

(三)审慎开展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抓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要按照〔〕56号文件的要求,认真拟定改革试点方案,把它作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和优化发展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从体制上、源头上解决现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最近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研究拟定了《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市编办要积极与法制办沟通、紧密配合,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确保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中央编办确定在我市开展全面的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然是试点单位,就对国家承担着责任,试点搞不好,拿不出经验,就辜负了中央编办让我们作试点的苦心。

(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机构改革的准备工作。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市编办要及时了解、掌握有关改革信息,认真研究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设置调整和职能配置调整的情况,密切关注兄弟省市的动态,提出市级组织机构职能及机构调整的意见。这次改革,国务院有些机构和职能可能要整合,上面调整了,地方也要跟进,但下面不要盲目跟进。第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央要立法,上面先理顺,待中央统一部署后,地方再跟进。第二,有些方面的机构设置,地方不能也不应一一对号。比如几个直辖市都设有商委,我市除设有农业局外还有农办,要研究哪些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设立哪些机构体现地方的需要。第三,现在大家关注新一轮改革的气氛已经很浓了,我担心“军心动荡”,各项准备工作要内紧外松,不要搞得人心惶惶。

(五)规范、培育、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介组织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要通过抓好规范改造、培育发展、监督管理三个环节,大力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地位明确、素质较高的社会中介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和规范市场、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形成自律性的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作用。编办要加强对财产评估类单位的研究,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土地评估所、物价方面的罚没物资评估机构、诚信评估机构等,这些机构如何管才能更好发挥作用。要把诚信体系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这项工作要加强宣传,造大声势,引起企业、事业、行政机关方方面面的重视。在实际操作中要稳扎稳打,不能给企事业单位造成不利影响。

编制工作要点篇5

?眼关键词?演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

?眼作者简介?演魏 伟(198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雪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是指机构编制部门在分解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明确业务范围、划分人员工作类别的基础上,确定各类人员相应结构比例并有效实施的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施结构管理,是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南昌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探索与体会

南昌市从2011年起开始探索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按照“管总量、管结构、管程序”的总体要求,初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类别、适用人员及结构比例标准,结合事业单位进人核编管理工作进行试行。2012年4月,南昌市编办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单位编制分类和明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的通知》,在市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中逐步推行了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主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编制划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工勤人员编制三类,并明确除主体人员编制之外的其他类别人员编制,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三类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原则上按7:2:1确定。其中,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70%;主要承担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技能型服务保障职责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50%。探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管住管好编制,提升编制效益。“三分之一累着干,三分之一混着干,三分之一没事干”,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的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编制使用不够科学,占编的闲人太多。按照“因事定编、统一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核定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经机构编制审核确定的编制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再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为抓手,逐步实现优化结构、精简冗员以及编岗、编职统一的目的,进一步优化编制配置,大大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

二是有利于规范进人秩序,防止无序进人。以前,编制核定只管数量不管人员,编制使用只管总量不管结构,致使一些事业单位本来急需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却用空编内补充了一些其他工作人员,新补充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实行编制结构化管理,在编制核定和编制使用两个方面强化规范管理,充分考虑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尤其是进人必须按照核准的人员编制结构,各类别编制不得混用,使得事业单位补充、配备工作人员必须要着眼事业发展和工作急需,缺什么人才补充什么人才,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进人的合理性、科学性,科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秩序。

三是有利于转换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从南昌市属事业单位现状看,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编少、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南昌市专业技术型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看,管理人员占17.5%,工勤人员占14.9%,尽管专业技术人员占67%以上,但除教育卫生系统外,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与岗位相适应的还不到在岗人员一半。通过编制结构管理,分别核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确保和强化主体人员编制,并严格按照人员编制结构配备人员,有利于整合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增强人才吸引能力和优化队伍整体结构,更加有效地发挥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实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南昌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属三分之二以上事业单位完成了人员编制结构比例核定工作。但是,在推行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编制结构比例难细化。科学确定人员编制结构比例是编制结构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中,对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做了一些细化,比如,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编制原则上为单位编制总量的10-20%,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70%,工勤人员编制不得高于单位编制总量的10%,最多不超过10名。但具体操作起来,由于事业单位涉及行业种类众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点和需求,再加上过去进人管理的不规范,粗线条式的编制结构比例标准与行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使得人员编制结构分类实施难度加大,造成下一步消化结构性超编的工作任务很重。

二是编制类别适用人员范围难界定。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众多,人员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南昌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总量是党政机关人员总量的近5倍。另一方面,过去由于工作任务的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混岗问题也比较突出,存在专技人员在工勤岗位、工勤人员在专技岗位,甚至存在工勤人员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情况。编制类别的适用人员范围难以清晰界定,造成编制与岗位相一致、编制与人员相一致的问题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

三是编制结构管理与岗位管理难统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是根据其工作职能核定的,其本身体现的职能需求、工作任务,兼顾了其行业特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必须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内实施,先定编后定岗。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比岗位设置管理起步晚、力度小,而且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的指导性政策不多,造成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往往受制于岗位设置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相一致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系,将成为今后工作中必须面对、妥善解决的一大难点。

三、做好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几点思考

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科学合理地核定人员编制结构,发挥编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仅是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也是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下一步,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贴实际、科学核定编制结构比例

确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三类编制比例,必须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编制结构比例。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弱化两头、强化中间”,即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多,以体现客观性、专业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管理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强化管理,兼顾其他”,即管理人员编制较多,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少,工勤人员编制少之又少,以体现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闲杂人员。对上述两类事业单位中的工勤人员编制最大限度控制、压缩,直至取消工勤人员编制,确保主体人员编制占绝对优势。

(二)严格区分、明确编制结构适用人员范围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确定后,在全面分析单位工作职责任务、业务范围和现有人员岗位工作的基础上,逐一把在编在岗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编制,是在决策、组织、协调等管理岗位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使用的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是直接从事本行业、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使用的编制;工勤人员编制,是在事业单位从中开发、生产、服务以及为单位业务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人员使用的编制。合理界定各人员编制类别适用人员范围,通过定编、定岗、定人相统一,才能确保结构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编制工作要点篇6

一、提高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有用性的意义和效果

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对多年来机构变革和机构编制工作成功经历的归纳综合和总结,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和效果,对做好机构编制治理工作更带有基本性。

(一)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贯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期间各项工作的基本方针。机构编制治理工作直接触及到对在朝资源的有用装备,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力首要表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从体系体例机制上保证党和县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有用指导和治理,从体系体例机制上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时推进;表现经过机构设置、本能机能装备等方法进一步推进县政府改变本能机能、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本钱,构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通明、清廉高效的行政运转机制上来。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在机构编制工作领域深化贯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的客观需求。

(二)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依法治国的必定要求。机构编制工作是贯彻执行《国务院组织法》、《当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当地各级人民县政府组织法》、《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治理条例》、《当地各级人民县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治理条例》等司法律例,机构编制治理的权柄来自于相关宪法性司法规范,是宪法的威望性在国家机关组织机构治理方面的有机延长,其威望性是无须置疑的。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从体系体例上、组织机构治理上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立法治国家的必定要求。

(三)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和机构变革的急迫需求。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和机构变革是深化各项变革的主要环节,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点。变革的实践标明,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是打破变革中机构撤并、编制精简难点问题,顺利推进变革、完成变革意图的急迫需求。机构编制工作逐步成为党科学在朝、民主在朝、依法在朝的主要资源,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保证,成为有用处理县政府本能机能改变、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提高行政效能的主要手段。党的十七大对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建立服务型县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和机构变革任务面前,急迫需求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

(四)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是增强机构编制日常治理的实际需求。机构编制很多的、常常性的工作是对增减一个机构、一个编制、一名指导职数和一项职责等详细机构编制事项的治理。当前,一些当地超编制装备人员、超职数装备指导干部、部分实行职责缺位、越位和错位、条条干涉等问题仍然存在,机构编制认识不强,机构编制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场面,成了“看家护院”的人物,不足威望性和有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招致机构编制难以节制、机构编制工作效率不高的首要缘由,影响了党政机关的本身建立。机构编制治理必需进一步严厉执行进人控编审核准则、编制实名制治理准则、机构编制和财务预算相结合的治理准则等各项机构编制治理准则,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改正违法违纪问题,严厉节制机构编制,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有用性,切实维护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严厉性。

二、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有用性的首要显示和存在的问题

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是有用性的保证,有用性是威望性的详细表现,两者严密联络,相反相成,不成切割。

(一)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有用性的首要显示。一是显示在各项司法律例、变革政策和变革方案有用执行,令行制止、政令疏通上。二是显示在不时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处理行政体系体例运转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时消除发展中的体系体例机制妨碍,切实把机构编制管住管好,促使机构编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三是显示在增强和改良治理,严厉节制编制,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维护机构编制治理的严厉性上。四是显示在依法确定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本能机能装备,做到行政主体正当,完成行政机关的机构、职责、编制法定化上。

(二)影响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有用性的首要要素。一是机构编制治理体系体例机制不尽合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不足自力处置宽和决问题的才能,工作环节多、顺序复杂、工作不足时效性。二是机构编制治理司法系统不健全,短少可操作的编制规范,对机构编制的治理首要是靠经历、靠比较,不足科学性和精确性。三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本能机能没有完全发扬。重审批、轻监管,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责任不明,不足严厉详细的违纪处分制裁办法,招致机构编制治理力度不够。四是编制认识不强。因为对机构编制治理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律例政策建立不到位、监督制裁不到位等缘由,“编制就是法”的编制认识还没有真正坚持起来。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着力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

(一)理顺机构编制治理体系体例,改善运转机制,为加强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供应体系体例机制保证。明确的本能机能定位、顺利的治理体系体例和运转机制是开展各项行政治理工作的基本和前提。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相同需求从明确司法位置、增强本能机能建立、理顺治理体系体例着手,打牢体系体例机制基本。

一是增强机构编制治理工作的本能机能建立。依照权责统一的要求,应该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工作的权柄,使机构编制治理的权柄与责任相顺应。充分发扬机构编制治理工作集中水平高、综合性强、协调效果突出等特点,增强机构编制部分对各类专项体系体例变革的协调本能机能,加强机构编制部分的协调才能。要科学界定机构编制治理与财务预算治理方面的职责分工,坚持机构编制治理、财务预算治理全体联念头制,保证机构编制治理和财务预算治理的有机统一。

二是理顺机构编制治理体系体例。鉴于机构编制部分要统一治理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司法机关、派机关、人民集团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治理幅度较宽,治理职责较重,应该恰当增强机构编制部分的治理位置,以加强其综合部分的威望性。

三是改善运转机制。合理划分编委和编办的职责权限,充分应用各级编委条理高、指导和协调才能强的优势,进一步发扬中心和省级编委在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和机构变革中的牵头抓总效果,切实把各级编委的工作重心转到研讨制订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和机构变革的总体方案,研讨拟定机构编制治理的律例、规章和政策办法等决定计划工作上来;适度扩展编办在详细的机构设置、编制审定和调整等方面的治理本能机能和自力处置宽和决问题的权限。还,依照“便捷、高效”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治理流程,精简工作环节,属于编委的权柄,编办审核后按顺序报批;属于编办的权柄,由编办按有关规则直接手理,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自动性和时效性。

(二)健全机构编制司法规范系统和营业规范系统,为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供应准则保证。

准则建立具有基本性、具体性、长期性和不变性。机构编制治理的准则化、法制化是提高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有用性的首要路子和基本保证。

一是增强机构编制治理立法。在系统总结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和机构变革以及机构编制治理成功经历的基本上,精确掌握机构编制工作的内涵规则,研讨制订一批有关机构设置、职责治理、编制治理等方面的律例、规章和政策办法,规范机构编制治理顺序,完善机构编制治理内容,坚持健全卓有成效的律例政策系统。

二是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规范系统。机构编制规范是机构编制治理司法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确定机构设置和审定人员编制等治理事项的营业原则。要在对现有机构编制治理规范进行修订完善的还,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依据分歧行业、分歧性质、分歧条理、分歧类型单位的实践状况积极研讨制订职业教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机构编制规范,逐渐完善营业规范系统,做到依法用规范审批机构、审定编制,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科学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三是综合发扬各项准则的保证功用。综合发扬政策律例和营业规范等各项准则的治理效能,用总量、规范和律例政策规范机构编制治理,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部分的依法治理程度和依法行政的才能,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程度,为机构编制工作供应准则保证。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在深化变革中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威望性和有用性。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变革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有用性的切入点。依照十七鸿文出的加速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建立服务型县政府的部署以及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加大机构整合力度、严厉节制编制、加速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变革等详细要求,以推进县政府本能机能改变为中心,经过整合机构本能机能、修正完善部分“三定”规则等方法办法,明确界定部分本能机能分工,理顺部分职责关系,进一步增强县政府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本能机能,进一步变革和消除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顺应的毛病,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条理矛盾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触及的机构编制问题,处理在县政府效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机构编制问题,实时消除发展中的体系体例机制妨碍,使得机构编制治理工作在更多领域、更高条理、更大范围发扬愈加有用的服务保证效果,以此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

(四)坚持与时俱进,不时创新,提高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有用性。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治理,是新情势下不时提高机构编制治理工作程度的必定要求,也是不时提高机构编制治理有用性的主要路子。

一是坚持实践创新。机构编制治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必需要有科学的实践做指导。应深化开展对分歧层级县政府的功用定位、如何合理划分分歧层级县政府的职责权限、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分歧层级的事业编制总量、如何使干部治理与指导职数治理相协调等问题的研讨,拿出一批顺应变革发展要求、符合机构编制治理工作实践、可以处理机构编制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系体例机制妨碍等方面的实践效果,用于指导机构编制治理实践。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创新部分履职治理机制,探究坚持部分工作向机构编制部分传递机制、增强编制部分的监督约束机制、本能机能争议协调机制,追踪部分的履职和运转状况,做好部分职责的界定、协谐和划分工作,避免呈现越位、缺位和错位景象;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年度查验工作,探究坚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绩效评价机制,依据绩效评价后果响应调整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提高机构编制调整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创新机构编制问责审计协调机制,协调纪检监察、组织等部分,把机构编制治理归入到各部分和下级党委、县政府的年度工作审核范围、问责范围,对机构编制资源运用的结果进行问责、审核,加强各级各部分的编制认识。

三是坚持治理创新。进一步探究促进机构编制治理的新方法,完善编制实名制治理准则,加速机构编制治理电子政务建立,建立合适组织、编制、人事和财务和等部分一起运用的编制实名制信息交流平台,夯实机构编制治理的基本;创新指导职数治理方法,探究坚持指导职数运用查对准则,使干部治理与指导职数治理全体联动;创新编制运用方法,积极探究事业单位编制治理的新方法,盘活事业单位编制资源,提高编制运用效益,切实处理一批指导关切、群众关怀的热点难点问题所触及的机构编制事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履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探究坚持机构设置和编制审定听证准则,保证人民群众对机构编制治理的参加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争夺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治理工作的支持。

(五)增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维护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和严厉性。监督检查是机构编制治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稳固机构变革和机构编制治理效果、维护机构编制治理威望性和严厉性的主要手段。

一是研讨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在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还,突出重点,结合深化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推进事业单位变革的要求,着力增强对机构编制律例政策的执行状况、各项变革办法和机构编制方案的落实状况、各部分各单位履责状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疏通,切实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执行力,维护机构编制治理的威望性、严厉性和司法效能。

编制工作要点篇7

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全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省委,省政府决定,2005年在京山,大冶等13个市(市,区)进行试点,年底验收,2006年在全省全面推行.京山县在全省率先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于2005年9月3日在京山县召开,京山县作了典型经验发言.京山县以互联网方式,将财政与编制等"敏感"政务公开,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已有40多家媒体报道此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9月13日至14日,由市政府财经办带队,我市组织财政,人事,编办等单位赴京山县进行了期2天的学习考察.在考察学习期间,听取京山县财政局的领导介绍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内容,作法等情况,参观了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网络查询点.此次京山之行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京山县基本概况

京山县位于湖北中部,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全县现辖14个镇,l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4万,面积3520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2.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6491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60万元.近年来,连续荣获全省经济效益目标考核"十佳"县市,2001年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2003年获"全省最佳信用县"称号.该县是全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个试点县市之一,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十三个试点县市之一.

二,京山县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内容

一是把便于群众知情和方便群众办事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向社会公开.主要包括财政和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办事程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等内容.

二是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向社会公开.当前重点公开的是县农村中小学贫困生"两免一补"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沼气推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等17项专项资金分配政策和分配结果等内容.对于分配到人头的专项资金要公示其享受对象,到项目的专项资金要公开项目立项,资金拨付和检查验收情况.

三是党政群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具有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现状向社会公开.主要包括县各类编制总额与分类,各单位机构编制和在职人员情况等内容.

四是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以外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全面推行依申请公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申请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财政,编制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依申请公开,不能或不宜公开的内容要作出解释说明.财政,编制和相关职能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登记,并在15个工作日内(从接到申请之日起计算)决定是否公开,同时答复申请人.

(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形式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省财政厅统一设计网站通用软件,统一管理网站服务器,统一开发数据库,提供给县免费使用.县依职能分工完成财政与编制政务数据资料的录入,审核,,保存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收集整理到2004年,专项资金情况以2004年和2005年为主,机构编制状况以2004年底编制年报资料为基础依据,公开资料在网上保留时间不得少于一年.一是建立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政务公开网络体系.凡涉及财政与编制工作且按规定应该公开的内容,必须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公开.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在政务公开栏和其他显目位置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址,方便群众查阅.二是县,镇两级便于群众查询的地方设置免费政务公开厅,信息查询点和显示屏,向社会公告免费查询点的地址,联系号码.三是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通过新闻会,咨询会,听证会或者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设政务公开专栏等形式,及时将群众关心和社会关注的事项向社会公开.四是印发政务公开宣传手册,设立政务信息公开热线,公布热线咨询电话.

(三)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管理

财政局,编办,人事局,监察局共同负责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管理工作.财政局,编办负责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的收集,审核,汇编,录入和公开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县人民政府决定设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点的单位,负责本单位查询点的日常管理,维护,咨询等具体工作.

(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各项配套制度

一是建立预审制度和及时公开制度,重点明确预审单位,责任人,预审时限要求和责任追究内容.

二是建立反馈制度,设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意见箱,电子邮箱,电话和传真,并向全县公告,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财政局和编办落实专人负责整理各项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馈.各部门对合理意见要认真采纳,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解释,对重要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

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成效突出的单位和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对敷衍了事,不真公开,不全公开和不常公开的,予以惩处.

三,京山县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基本经验

到目前为止,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共公布财政与编制机构设置信息6条,政策法规10条,管理制度56条,办事程序,服务承诺,机构改革等信息36条,公布的17项专项资金总额达15298万元,涉及72个项目,121593人,182118户;公开各级机构296个,公开在职在编人员10010人,走出了一条具有京山县特色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改革的新路子,其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经验带有普遍意义,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加快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很有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服务力度,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前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全县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从县纪委,组织部,财政局,编办,人事局,监察局抽调人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县主要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政务公开难度较大的部门或乡(镇),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班具体抓,形成了各方配合,齐抓共管,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在宣传方式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全方位,多形式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公布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址,将政策交给群众,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方便群众查询公开信息,经过精心选点,在全县设立了29个免费查询点,其中县直部门14个,乡镇15个.乡镇查询点设在镇财政所.各查询点均安排专门办公室,落实专人管理,配备电脑,电话,笔墨,纸张,桌椅,茶水等服务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二)强化制度建设,科学制定方案,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基础.为了切实完成好试点工作任务,该县坚持方案先行,做到紧中有序,忙而不乱.在实施方案中,细化工作日程,严格责任分工,扎实分段推进,做到宣传动员,组织实施,验收考核有条不紊,环环紧扣.经过反复研究,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暂行办法》,《关于成立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实施方案》,《关于确定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管理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适应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需要.为规范查询点管理,对全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查询点进行了统一规定,在每个查询点均悬挂"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匾牌,室内张贴《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告知》,《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分布图》和《政务公开查询点服务规范》,指导和方便群众查询.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规范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保证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

(三)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严把数据审核关,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同纪委,编办,人事,组织,监察等部门密切相联,离不开部门的帮助,支持,把关和配合,为此,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财政局,县编办,人事局,监察局建立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进一步密切了部门间的合作关系,整合部门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在责任分工上,做到责任明确,分兵把守.各项财政信息,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的公开,由县财政局负责.编制信息公开,由县编办负责,其他各部门配合.财政专项资金享受对象,项目立项与验收情况的公示与公开工作,由县相关职能主管部门负责.上报的数据和资料严格实行填报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政务公开办公室,县领导五级审核签字把关,对于人员编制,干部职级身份,工资标准等数据,县组织,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协调配合,按照省统一口径,摸清各单位情况,核实全部财政供养人员,做到了数据准确统一.对于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数据资料,财政与各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清查,核对,做到了全面准确.

(四)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是设立监督电话和反馈意见箱.向全社会公布相关单位的投诉和咨询电话,并在各查询点设立反馈意见箱,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上网的群众也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投诉或提出建议.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持机构不变,人员不撤,经费不减.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促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三是加强督办检查.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组建了督查专班,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做到纪律到人,督办到人.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了确保工作到位,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工作的责任和纪律,并分片派出工作专班进行督办检查,督促工作进度,检查工作质量,促进工作落实到位.

四,学习借鉴京山县经验,加快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成立"大冶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意见(鄂办发[2005]33号),市委主要负责人为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任领导小组组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常务副县(市,区)长或组织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纪委,组织,财政,编制,人事,监察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为副主任.

(二)尽早确定公开范围.我们既要严格执行鄂办发[2005]33号文件的规定,做到该公开的全部公开,同时对公安局,机要局等不宜完全公开的,个别部门专项资金不宜和不好公开的情况要及早确定.

(三)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尽量要求齐全.要求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建议收集整理到2004年,资金建议以2004年和2005年为主.要求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要收集齐全,建档建卡,实行规范管理.

(四)在资料和数据的录入上,严格把关.凡录入的资料和数据建议做到经办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财政局对口科室,政务公开办公室,市领导六级签字,经过预审,查审和录入三个层次.尽量和以前年度上报上级部门的数字相衔接,确保万无一失.

(五)抓好全市查询点的建设.查询点要设在人口比较集中,来往人群较多的地方.建议市区查询点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条件较好的机关,乡镇查询点设在乡镇财政所.便于群众查询.查询点电脑,办公设施和电信网络上网手续,要尽快协调落实.

(六)抓好人员定编定岗工作.京山县2001年实施乡镇党政机构改革,2002年进行了县直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2003年启动了县直事业单位改革,2004年全面深化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实施机构改革中,做到严格定编,按编定岗,积极推行实名制管理,全县乡镇,县直党政机关和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全部实行了"一人一编两卡"即人员编制卡,工资直达卡的编制管理模式.我市应尽早落实好人员定编定岗工作,对人员超编的单位和人员及早拿出相关办法.

(七)明确各单位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内容.

1,由市编办负责公开的主要内容:

(1)编办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办事程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2)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老干,工勤编制和其它各项编制核定总额和分类情况;

(3)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预算方式,批准机关及文号,事业单位证书号,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领导职数,非领导职数和实配人数等情况;

(4)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情况.公开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岗位,职务职称,进入现单位时间,新进人员渠道等.已定编到人的部门应公开编内人员所占编制类别,编制卡(证)号.

2,由市财政负责公开的主要内容

(1)财政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办事程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2)财政管理制度,包括部门预算编制,审查制度,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

(3)经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4)政府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信息,招投标程序,中标(成交)结果,监管情况;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包括会计执业资格,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报考条件,考试,评审有关情况,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条件,批准有关情况.

(5)政府采购机构的资格认定;

(6)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办理程序,处置办法以及年度检查制度;

(7)监督投诉办法,包括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办事标准和服务承诺,承诺违纪的投诉及追究办法.

3,由各部门负责的主要内容

教育局:2005年资助农村中小学贫困生"两免一补"资金;2005年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

农发办: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扶贫办:2004年扶贫专项资金.

民政局:2004年福星工程资金;2004年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2004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005年自然灾害生活补助.

血防办:2005年晚血病人医疗补助资金.

林业局:2004年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计生局:2005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经费.

土管局:2005年征地安置补偿资金.

农业局:沼气推广资金.

畜特局:2004年动植物防治费.

镇财政所:2004年粮食直补资金,2004年水稻良种补贴资金.凡涉及财政所与镇有关的资金要配合落实.

(八)做好《大冶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资料汇编》的各类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

编制工作要点篇8

一、指导思想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立足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合理确定“十二五”农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努力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部署、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规划编制任务和分工

在配合农业部和省发改委等部门编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重点规划的同时,重点组织编制以几个层次的规划。

(一)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要突出我省农业优势特色,明确全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主要政策措施等。总体规划由厅发展计划处牵头,会同有关处室编制(附规划大纲)。

(二)行业规划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种植业、畜牧业、草业、渔业、农机化等四个行业发展规划。具体由厅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农机局分别牵头,相关专业站配合编制。

(三)优势特色产业规划

主要编制草食畜、水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酿酒、特色渔业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具体由产业化处、渔业处牵头,相关业务处、站配合编制。

(四)专项建设规划

1.种植业方面专项规划:主要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建设规划,由种植业处负责编制;

2.畜牧业专项规划:动物防疫体系由省兽医局负责编制;畜禽良种工程由畜牧处负责编制;

3.渔业专项规划:水产良种工程由渔业处负责编制;

4.其它专项规划: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由科教处负责编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体系由农经处负责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由产业处负责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市场信息处负责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编制;草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建设规划由草原处负责编制;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由科教处、能源办负责编制;农村清洁工程由科教处、环保站负责编制。在具体在编制中,各相关处室分别协调厅属相关业务站参与配合。

(五)市州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州农牧主管部门可依据本级政府统一部署编制本辖区在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三、进度安排

分为4个阶段:

前期调研阶段安排(2011年2月至4月底):印发规划方案、成立编制机构。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开展“十一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加强与农业部和省上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的衔接;各处室、单位确定规划编制规划重点领域,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思路研究阶段(2011年5月):研究确定“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发展重点,拟定规划编制提纲和重点领域,邀请省上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等座谈征求意见。

草案起草阶段(2011年6月至7月底):各处室、单位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按照任务分工起草各类规划基本框架,纲要基本框架。征求各方面意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和衔接。

规划评估完善阶段(2011年8月至9月底):厅发展计划处统一对各项规划草案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报厅务会议审定,并上报省政府,农业部报送省发改委。

四、编制要求

(一)认真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厅相关处室、单位要对本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认真分析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判断“十五”期间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发展机遇。测算和确定“十二五”规划指标、主攻方向、重点建设任务、保障措施等,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在当前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条件下,要把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复杂因素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谋划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研究提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政策和工作措施。

(三)科学测算和设置规划指标。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产量、产值、农民收入的同时,突出对促进产业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与“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保持一定连续性,又要与国家和省上农业方面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反映强基础、保安全、促增收等的职责要求。

(四)增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加强规划评估论证工作,除本部门、本系统的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吸收相关部门的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五)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以增强规划在解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行业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相互不能矛盾的原则。要加强规划间主要指标、规划重点、重大政策等由各处相互衔接。同时,注重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应规划。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牧厅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处、相关处室负责人做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发展计划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各相关处室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具体编制工作人员,集中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各相关处室、厅属单位加强各市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规划编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编制工作要点篇9

1、领导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的领导和重视,结合党委政府换届,及时对各级党委政府分管编办工作的领导进行调整理顺,并调整了各级编委会组成人员。市编办先后通过考选、考录等形式,新进工作人员13人,现有人员达到25人,其中35岁以下17人,本科以上学历24人,研究生学历5人,基本解决了“人少事多”的矛盾,较好地改善了编办干部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临沂市辖3区9县,12个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共有行政编制138名,事业编制80名,实际配备行政编制人员72人,事业编制人员48人。平均每个县区编办10人。其中本科以上100人,约占总人数的83%,35岁以下56人,约占47%。体制调整后,新进公务员38名,平均每个县区3.2名。12个县区编制部门共核定领导职数43名,实际配备29名,配备率67%。其中2012年以后任职的16名,占55%。

2、健全制度机制,机构编制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市编办印发了《临沂市编委办公室工作规则》和《临沂市编委办公室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等26项制度,对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工作程序进行了规范完善。不断规范完善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补充人员工作程序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理顺了各项工作程序。多数县区通过学习借鉴上级编办、同级组织部等部门的做法,更新完善原有工作制度等方式,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工作程序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机制,每个县区平均出台制度十几项。

3、抓培训强素质,机构编制干部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把机构编制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作为各级业务部署会、座谈交流会、干部培训会等活动的重要内容。市、县建立了集中学习制度,每周五集中学习各级政策规定及业务知识。市编办建立了学习调研常态机制,各科室单位按照职责和工作任务,每月到县区或市直有关部门至少调研1次。每月底以科室为单位,就调研情况进行集中汇报交流。每名干部建立读书笔记,撰写读书体会,利用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时间,每月在全体人员会议上汇报1次读书内容,交流学习心得。坚持每年召开市编办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各县区编办创新开展周末大课堂、每名干部一堂课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机构编制干部能力素质。

4、注重沟通协调,内和外顺的工作环境逐渐形成。注重及时向组织部汇报沟通,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提高了工作成效。对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市直有关单位,认真做好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积极做好有关政策的沟通解释工作,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加大信息宣传工作力度。开通了“临沂市机构编制网站”,各县区编办依托“网络红页”,建立了机构编制网页,打造网上宣传阵地。不断扩大《机构与行政》等专业刊物的宣传覆盖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制度机制需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独立运行3年以来,基层机构编制部门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但精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各县区之间差异较大。如收发文办理程序不够规范等。同时,在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具体工作规范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干部队伍不够稳定,能力素质需进一步提升。体制调整后,县区机构编制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调整频繁,再加上新进人员多,年轻干部多,干部教育和业务培训等工作有时跟不上,造成编制部门新手多,既熟悉历史情况,又精通机构编制管理业务的人员少,不利于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3、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县区编办满足于管住机构编制,在如何“用活”上研究思考的较少。再加上条条干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县区编办疲于应付,无力开展拓展性的工作。有些部门单位从局部利益出发,对机构编制事项提出要求多,基层机构编制部门存在不便或不愿主动进行交流和服务的现象。

4、机构编制工作研究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基层机构编制部门“人少事多”,工作主要精力放到日常业务上,造成基层编办对工作研究不够,特别是县区机构编制部门,基本没有专门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重大改革活动和机构编制管理的前瞻性研究不足,基层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不能及时反映上来,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对策和建议

1、以制度建设为根本,进一步提高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一是细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在内部运行机制方面,注重对各项管理工作的程序、标准、职责分工等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更多地考虑基层的操作性。在业务办理方面,建立完善评估、督导、动态调整等工作机制,完善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化,具体要求明细化,工作成效科学量化,使基层机构编制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建立完善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在办文办会、财务管理、公章管理、档案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工作领域,形成科学高效的运转程序。在学习借鉴其他部门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总结提炼好的实践经验,通过文件指导、座谈交流、现场会推动等多种形式,在基层机构编制部门间推广,逐步提高基层机构编制工作运行效率。三是加大督导指导力度。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机构编制部门的指导督导力度,多倾听基层的意见建议、多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指导督导基层机构编制工作,为基层机构编制部门创造和争取更多了有利条件和环境。通过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对基层党委政府的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真正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摆上高度、提上日程。

2、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建立培养选拔机构编制干部长效机制

一是配齐配强领导班子。机构编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机构编制部门的领导班子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拔配备,特别是编办主任的配备,更要优中选优,拟推荐为编办主任人选的,应有组织、编制工作经历。实践证明,凡是编办主任综合素质高、班子团结的,各项工作都能名列前茅。要参照选拔培养优秀组工干部的标准要求,建立机构编制干部“选、育、用”长效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大局意识强、能坚守原则、敢负责、善协调的优秀年轻干部,选配到基层编办班子中来,为基层机构编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二是建立合理的干部流动机制。从目前基层编办的人员情况看,体制调整前后,因提拔交流等原因,一部分长期从事机构编制工作的业务骨干“流失”,容易给工作带来短期“脱节”。同时,部分长期从事机构编制业务的干部职工,交流机会少,“出路”较窄,影响积极性。建立机构编制干部的流动机制,把好入口关,确保流入人员质量;建立合理的流出机制,保持队伍活力,要根据个人特点,定期轮岗交流,丰富干部阅历,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要通过逐级制定机构编制干部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完善干部任职集中培训、定期提升培训、业务专题培训等培训机制,建立机构编制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的教育体系。同时,要将集中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通过完善集体学习制度、建立干部“大讲堂”、组织知识竞赛活动等,培养机构编制干部的学习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以提升工作站位为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是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找准定位。作为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要着眼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机构编制部门的定位,围绕重点工作任务,研究确定机构编制工作重点,找好服务中心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并深入研究思考、调研论证,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资源的作用,赢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立足于促进发展抓好服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立足于促进部门行业的发展,立足于解决实际工作需要,热情周到地为部门搞好服务,重点是在体制机制运行方面加强指导,发挥好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务实高效的服务形式,赢得各部门单位的认可。三是着眼于推动工作扩大宣传。要更好地适应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使基层编办实现“有为有位”,必须增强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的认识。打造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相结合的宣传阵地,扩大对各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重大改革工作的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认识,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

4、以提升工作效能为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编制工作要点篇10

这期培训班是市编委研究同意举办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市机构编制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切实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市编委主要领导对举办这期培训班非常重视,崇谷市长和炎秋常务副市长对如何举办这次培训班分别作了重要指示,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使这期培训班达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是落实上级要求,建设学习型机关的重要举措。重视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总书记指出,“要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人,首先在于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为了把创建学习型机关落到实处,省编办在全省机构编制系统“十一五”规划和*年、*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要在全省机构编制系统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机关活动,并于*年、*年在长沙举办了一期市、州编办主任业务培训班和市、县编办主任实施《公务员法》培训班。*年,省编办把加强干部业务培训纳入了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市编委领导非常重视机构编制业务培训工作,多次要求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今年初,根据市编委领导的指示和省编办的要求,市编办印发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要点,制定了举办业务培训班的计划。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就是落实上级要求,落实年初规划,全面提高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者业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次,加强教育培训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开拓创新的内在需要。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创新,既给机构编制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最关键的一条是创新能力。机构编制系统干部的创新能力不同,其工作结果也会不同。如果能力强,对机遇和挑战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问题看得更准确,工作更有信心,就能有更大的作为。相反,如果能力低,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就会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既影响机构编制工作开拓创新,也影响队伍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在座的都是机构编制工作的实践者和指导者,可以说,你们素质的好坏、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机构编制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如果我们不重视学习,不善于学习,机构编制工作的“龙头”作用就无从发挥,就当不好参谋和助手,就会辜负改革和管理双重职责,机构编制工作就会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要从促进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这次培训班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机构编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次,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机构编制系统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客观地讲,我市机构编制系统干部队伍总体素质是好的,长期以来一直扎实工作,默默奉献,为全市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为全市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部分同志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眼界比较开阔,工作热情比较高,思维比较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开拓进取精神,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随着机构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有些干部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解决的思路和本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知识透支”现象,亟需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这些年,随着干部更替、交流力度的加大,一些同志不断充实到机构编制干部队伍中来,迫切需要学习与机构编制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市机构编制系统新进了9位编办主任和30个新同志,分别占90%和60%以上,而自*年以来,我市一直没有对机构编制系统的人员进行过集中培训。这部分同志对业务不太熟悉,亟需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迅疾如流,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办法,更需要我们有新的思想、新的目标、新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勤学不厌,百学不倦,不断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二、要严肃学习纪律,确保学习效果

这期培训班时间短,安排学习的内容多,要求很高。为了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我对大家提几点要求。

(一)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充实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在座的各位都是全市机构编制系统的精兵强将,大家平时工作比较忙,集中在一起进行系统认真学习的机会很难得。大家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课期间要认真听课、记笔记,对学习过程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请教,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力争通过这次学习培训,使自己在思想、业务和工作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二)讲究学习方法。我们这次培训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既有机构编制业务知识,也有公文写作和新闻写作知识,既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等宏观层面上的知识,也有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知识。我们还专门邀请了中编办的领导和《*日报》社的专家前来授课。基础知识涉及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专题讲座是当前我们机构编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深化对重大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真正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围绕如何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把好进人关,围绕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怎样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广泛开展探讨交流活动。要一边听课一边对所学所思的内容进行认真总结和梳理,结合本地机构编制工作的实际,进行理论升华。要把学到的研究思考方法带到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理得出新思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拿得出新举措,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新突破,努力开创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三)严守学习纪律。为我们这次集中培训授课的有上级专家,有市编办的业务骨干,不管他们讲授的内容和形式符不符合大家的要求,我们都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和研究成果,认认真真当好“小学生。”要认真做好笔记,积极思考问题,力求学深、学透、学懂。学习期间不能来去自由,要扎扎实实,善始善终,并实行考试考核。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纪律,请大家要务必遵守。非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不得迟到早退,不准在学习时间打牌,不得参与有损形象的娱乐、休闲活动,不得在学习时间内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希望大家静下心、坐下来,以一流的学风、一流的纪律,学到一流的业务知识。

三、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提升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培训班结束后,大家要把学到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切实推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一)探索改革思路。当前,从我们全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来讲,还不很规范,超编进人、违规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在个别县市区还存在,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压力很大,要做的事很多。我们一定要站在为党委政府配置执政资源、调整好各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个高度,坚持总量布局与存量统筹、资源配置与职能调整相结合,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机构编制调查研究,勇于探索新经验,谋创新方法。要着力解决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协调解决层级之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减少推诿扯皮,做到权清责明。要继续深化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研究,促进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形成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基础优先、服务公平、区域均衡、门类齐全的公益服务体系。

(二)加大管理力度。第一,要坚持“编制就是法律”。全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从严从紧控制机构编制,坚持“编内进人,凡进必考”的原则,尤其是要保持乡镇机构人员编制冻结,确保五年内只减不增。对机构编制管理始终要坚持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一家发文、“一支笔”审批,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绕开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机构编制相关事宜。要坚决清理混编混岗问题,把编制“实名制”管理落到实处,做到一个单位只能使用一种经费形式的编制,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坚持严格监督检查。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要督查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及上级机构编制方针、政策、规定的落实情况;督大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督查各级党委、政府下达“三定”规定的执行情况;督查各级编委会《议事规则》的落实情况。特别是县市区,要把是否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列入考核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失职追究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擅自新增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隐瞒虚报机构编制数据、干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等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今后要将各部门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以及机构编制重大变更情况,及时在机构编制网站或其他媒体上进行公告,并设立“12310”编制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第三,要注重夯实业务基础。要按照“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素质高”的要求,从把握基本情况、掌握基本底数、熟悉基本政策、了解基本信息等方面,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健全帐卡、册,完善软件管理数据库。要严格落实机构编制统计制度,坚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编造数据行为;坚持说实话、报实数,杜绝占空编、吃空额现象;要以推广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软件为契机,切实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落实到实处。

(三)要注重处理好“四种关系”。机构编制部门是党委、政府的综合协调部门,是决策参谋机构,其职责不是简单的审批和控制,其工作也不是简单的统计与审核,在日常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第一,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就是要从全局的高度,用前瞻的眼光来研究、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政府机构设置数额比我国少得多。我国自加入WTO后,已成功实现在经济贸易上与国际社会接轨,但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差距。到2040年,我国的政府机构数额将比现在大大减少,政府的管理职能将由传统型向服务型转变。尤其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着眼构建和谐社会,认真研究党政机关应设立多少机构,突出要服务什么。所谓“小”,就是要从小处着眼,从如何加强我们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如何发挥我们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如何履行好我们的职责入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第二,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近段时期以来,在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出现要求增加编制、机构升格的呼声。机构多了,就会推诿扯皮,就会人浮于事;人员“少”了,机制活了,效率反而会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政府机构改革的内涵也会不断深化。我们*的机构编制工作,要立足*的实际,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整合现有存量,合理调整行政资源,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总阀门”的调节作用。第三,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在系统内部要加强沟通交流、上下协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从全市范围来说,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正确理顺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外要加强学习,不要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只要是不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我们就要积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第四,要正确处理“先”与“后”的关系。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任务较重,要做的事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部署筹划工作时,既要坚持统筹安排、科学决策,又要做到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要优先重点工作、突出难点工作,急发展之所急,谋发展之所需,对把握不准、模棱两可、可办可不办的事要先放一放。要始终把握发展是主题、稳定是重点、守纪是根本这个关键点不放松,正确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