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2:15:52

编制工作

编制工作范文篇1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年来,本人能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局机关的学习要求,积极投身“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实践活动,深入地进行学习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预算管理工作上台阶,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组织收入和加强支出管理工作全过程。

二、踏实工作,努力完成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1、积极组织收入,强化支出管理,力争完成全年收入任务。20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为533202万元,截止11月底完成521489万元,为年预算的97.8,预计能够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在组织收入和确保重点支出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收支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在省下达我市全年预算收支目标后,我们立即将任务分解到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明确目标,为做好全年组织预算收支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收入预算管理,做好收入分析预测,完善增收机制,规范非税收入入库,确保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三是多次组织召开县(市)区财政局长和预算股长座谈会,及时了解全市预算收支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县(市)区组织预算收支工作给以指导,保证全市预算收支目标的顺利完成;四是在安排年初预算时,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集中财力保证了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投资1.0042亿元,并为省政府十件实事,配套1.5亿元,确保十件实事顺利完成。五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协调预算执行局和各业务科室,及时下达各项预算指标,加快专项资金拨付进度,确保支出任务完成。

2、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202011年,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关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和谐焦作建设的意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权分离制衡的财政管理新体制,我们完成202011年市本级政府收支预算的编制,并和业务科室配合试编202011年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等政府公共预算。继续完善和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和绩效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1)、编制复式预算,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按照焦政办2007110号文件精神,我们在完成市级政府公共预算编制的同时,编制了市级政府采购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住房公积金预算和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等7个复式预算,客观、真实、全面、精细地反映了所有政府性资金的全貌和流向,初步建立起了市级复式预算体系。

(2)推行参与式预算,提高民主理财水平。按照财政项目公示管理办法、专家论证管理办法、财政预算项目听证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参与式预算改革中,我们以公开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为核心,对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事项,通过单位申报、财政汇审、项目公示、网民投票、资金评审、专家论证、社会听证、接受人大公审等程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依法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3)实行预算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市级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市财政部门通过市政府、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财政服务大厅等场所,将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并将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开支事项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广场、火车站、行政服务窗口等人群集散的地方设立电子屏幕,及时向社会公示,让政府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4)完善财政项目专家论证制度,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先后于4月和10月召开了两次财政投资项目专家论证会,分别就202011年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项目和部分涉及民生的发展项目,以及部门预算已经安排但年初预算没有具体的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论证会议的召开,在财政政策制定中引入了公共选择程序,提高了财政预算的公众参与度,是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同时,各位论证专家的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认真研究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我市经济发展。一是针对中铝中州分公司、焦煤集团赵固煤矿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认真进行政策研究,多次向省提出调整税收征管办法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二是鉴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市政府拟出台的《关于当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认真进行讨论修改,确保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及时到位。三是与社保科结合,认真研究省社会保障停发焦煤集团移交学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相关政策问题,并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焦煤集团有关人员共同做好相关的恢复发放工作,经过努力于今年5月份恢复了相关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并将前4个月相应资金通过焦煤集团转拨财政专户。通过此项工作,使我市202011年节约资金支出141万元,并且在今后年度内一直享受此项政策。四是我们积极配合市发改委做好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执行新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时刻关注体制运行情况。一是对1999年以来财政体制方面的补助、基数等进行了认真清理,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补助基数提出了针对性的清理与合并建议,并报局领导决策。二是根据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要求,确定了市级税源户名单,拟订并下发了相关的5部门配套文件,保证了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及时与税务部门结合,做好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相关的收入调库工作,目前此项工作仍在积极地进行中。

三、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编制工作范文篇2

今天,县政府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科学编制好我县“十二五”规划。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等职能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与“十一五”规划编制相比,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区域发展小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县“十二五”规划,对于应对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适应发展新变化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加复杂。从国际来看,虽然世界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增长,开始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这种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实现的经济复苏是乏力的、缓慢的和不稳定的,再加上全球资源、市场争夺的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抬头,财政赤字压力的日益加大和通货膨胀预期的不断积累等多项风险的存在,世界经济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我国经济在保持30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如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对外开放面临新考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等,特别是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的叠加,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政策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立足当前,超前谋划,力争把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成一个既能适应发展新变化,又能体现我县特色的规划,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在跻身百强县行列背景下,增添发展新动力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并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仍然存在着底子还不够实、基础还不够牢、动力还不够强等问题,在较长时期内还面临着环境容量和要素制约的双重矛盾、肩负着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承担着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在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地位还很不牢固,随时面临掉出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危险。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客观看待我们所处的位置、充分认识我县存在的不足、准确把握我县面临的任务,积极谋求发展新动力,努力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突出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县在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发展动力、抢占发展先机。

3、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实现发展新跨越的现实需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又是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更是我县“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境纳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县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等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如何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需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目前,我县两型社会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大胆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道路。“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始终把握好两型社会建设这一时代背景,通过规划来全面谋划和科学引领两型社会建设,努力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4、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我县全面建设省会新城区背景下,应对发展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十一五”期间,我们建成的长沙电厂、澳优乳业、金龙铜业、长高集团、亚华乳业、雪津啤酒等重大产业项目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已经启动和即将启动的湘江综合枢杻工程、京珠西线、潇湘大道北延线、湘江大道北延线、黄桥大道等重大产业项目和中航飞机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有色金属等重大产业项目将为我县未来发展注入活力。“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很有可能由城郊县变成省会长沙的一个区,这将是我县发展环境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由县向区的重大转变,如何参与长沙的产业分工,如何面对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特别是如何搞好我县建设省会新城区的前沿阵地—湘江新区建设,都将是我们“十二五”规划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因此,面对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只有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积极应对发展新挑战,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县发展步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平稳进步的良性轨道。

二、统筹安排,扎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结合本县实际,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2-7月,为动员部署和前期研究阶段,主要是研究部署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我县“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第二阶段是年8-10月,为规划编制阶段,主要是根据“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和各专项规划草案,并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完善。第三阶段是年11月至年底或2011年初,为规划报审阶段,主要是将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报请县委、县政府审定,并在根据审定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交县人大会议审议。第四阶段是2011年1-6月,为规划编印成书阶段,主要是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议通过后的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各专项规划进行最后修订完善;县发改局将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重大课题研究等系列成果编印成书。在这四个阶段里,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以课题调研为基础,做深前期研究。深入研究“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是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前期研究是否深入透彻、研究成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规划编制的质量。目前,我们根据国家、省、市“十二五”研究重点,联系我县实际,拟定了“望城县空间发展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望城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望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和“望城县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研究”等4个事关全县长远发展大局的“十二五”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为了保证研究质量,这些课题研究要积极借助外脑,采取委托相关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方式进行深度研究。同时,各级各部门也要按照自身职能职责,针对本部门、本行业自行选题,开展相关前期研究,努力把前期研究做深做细做实,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报告,为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

2、以项目谋划为抓手,做实重大项目库。项目是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是各类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县向国家、省、市争取支持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库的建设。我们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省、市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城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着重策划、包装、储备战略性项目、公共设施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高标准建设好我县“十二五”重大项目库,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而为“十二五”期间我县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建设好重大项目库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还要时刻注意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力争将我县更多的项目纳入上级各类规划,为今后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支持作好准备。

3、以两型建设为主线,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我县是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主战场,编制我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必须全面、系统地贯穿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努力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高科技产业,逐步推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此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

4、以细化落实为重点,做精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目前,我县根据长沙市专项规划的安排,从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引导的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确定了25个行业发展专项规划和3个重点区域发展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编制,县发改局负责统筹协调。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编制,要以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为纲领和依据,细化落实总体规划的任务和要求,切实增强专项规划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同时,没有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县直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本单位、本行业“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精心组织,明确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

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县政府已以文件形式作了明确,请各级各部门严格按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四点要求。

1、要提升理念,科学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我县中长期发展的大事,是对规划期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预测和统一认识的过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战略眼光,突破传统思维,提升规划理念,大胆开拓创新。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体现“四性”。一是要体现前瞻性。面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深刻变革,要以战略性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放眼未来,深谋远虑,既要重点规划“十二五”,又要展望“十二五”后的发展走向。二是要体现科学性。规划编制既要把握全局,高屋建瓴,又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使“十二五”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要体现创新性。要在继承以往五年规划编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市的战略意图,坚持从望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勇于偿试,找准望城未来发展的亮点,形成具有鲜明望城特色的发展规划。四是要体现可操作性。规划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着力研究解决制约望城发展的问题、政府有所作为的问题、重大项目支撑的问题等,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使规划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和促进望城未来发展的作用。

2、要广纳智慧,形成合力。各类规划都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研究,切实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广开渠道,采取专题咨询、座谈研讨等方式,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要通过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辟专栏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一个民主参与、集中民智的过程,一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要通力合作。县发改局要精心组织编制好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并做好专项规划编制的协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紧密配合,统一步调;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要精心组织编制好本部门、本行业的专项规划,并加强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宣传部门要广泛深入地做好规划编制的宣传工作,营造全民参与规划编制的良好氛围;没有规划编制任务的县直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也要深入研究本单位、本行业、本地区的“十二五”发展思路、产业布局,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并及时报送县发改局,充实“十二五”重大项目库。要科学决策。“十二五”重大课题和总体规划纲要都要经过专家评审,特别是总体规划纲要须提交县政协主席会议,人大主任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人大、政协“两会”审议审定,以确保决策的。

3、要相互联动,加强对接。“十二五”规划涉及方方面面,要保障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关键要切实做好规划的对接工作。一是加强上下对接。要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省市各类规划的重点和方向,从重要指标设定、支柱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和重大政策等方面加强与上级规划的对接,特别是要注重将我县的重大项目更多地挤进上级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二是加强左右对接。要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对接,各专项规划和具体建设规划要与总体规划对接,特别是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强对接,使“十二五”规划更加符合我县实际,更具时代特色。三是加强前后对接。要确保“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全面对接,保持规划的连续性。

编制工作范文篇3

和2008年工作安排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人事编制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区人事编制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省市人事、人才、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XX更好更快发展的奋斗目标,按照全区经济整体升位的要求,坚持深入实际,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提高素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切实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

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根据《公务员法》和全区公务员登记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了全区公务员登记工作。

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约束性,关系到机关干部的切身利益。我们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公务员范围确定、人员资格审查、资料审核备案等工作,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严肃纪律不松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与组织部门进行了明确分工,人事局负责区政府序列内47个单位的一般干部登记工作,其中,区政府工作部门25个,乡镇政府12个,街道办事处10个,全区行政机关共有811人进行了公务员登记,其中在职领导干部321人,在职一般干部199人,提前离岗291人。对遗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我区154名暂不登记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档。6月26日组织审档合格的140人参加了全省解决遗留问题的考试,按考试成绩对121人进行了公务员登记,其中在职115人,提前离岗6人,7月份到省录用职位处对此次考试通过的公务员履行了备案手续,并及时的完成了新录用公务员的信息采集工作。

通过实施公务员登记,以法律的形式把公务员的身份确定下来,完善了公务员管理机制,健全了公务员管理制度,有利于确保广大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省、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人事局立即向区委、区政府进行了汇报,区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孟区长和组织部常部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组织,以“两办”文件印发了我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召开了全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会后,人事局、编办立即着手对全区事业单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全区各类事业单位的分布、规格、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编制数额、人员结构比例等情况,在充分考虑我区区情特别是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反复深入地研究各项改革政策,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多次向省、市人事部门争取政策倾斜,及时向区领导汇报情况,初步确定了参改单位范围、全区事业单位各类岗位设置、提前离岗退养人员条件等重点环节的操作办法,制定了具体的改革实施日程安排表。9月29日,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培训会议,对改革各步骤的具体操作进行了部署,目前,各单位正在按照统一安排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我们要及时对方案进行审核、审批,指导事业单位开展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并鉴证,做好各类人员的审核备案,确保于10月底前完成改革的入轨工作。

通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清除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障碍,逐步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我区汇集各类人才,调整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机制,营造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三、继续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力度

积极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加快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政府服务人才,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逐步增强。结合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开展人才与项目对接。深入承担我区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的企业开展了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并将需求情况录入我吉林省人才数据库,为下一步引进人才奠定了基础。多渠道为企业服务,为我区招商引资年产3万吨秸杆乙醇项目申请了XX省第四批人才开发资金资助(拟申请35万元),用于XX公司培训人才、购置设备等。该项目在我市申报的项目中具有较大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与省相关部门协调,力争促成资金落户。

四、开展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核心内容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为切实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根据省、市的安排,结合我区实际,7月份我们会同组织部开展了全区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核心内容培训班,共办6期,培训了755人,促进了机关公务员知识更新,提升了综合素质。

上半年,研究制定并以区政府文件印发了《XX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进行了明确,规范了继续教育内容,确定了培训基地:公共知识培训以区行政学校为主,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培训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卫生系统医护专业知培训以市医院为主,经济和会计专业知识培训以区财校为主。首批公共知识培训拟于10月底开始,要确保在年底前完成培训任务,下发《继续教育培训证书》,并严格将培训结果与表彰奖励、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挂钩。

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按省、市文件精神,中小学教师系列职称要在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对空岗单位采取“评聘合一”的办法,由单位确定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人选,经人事局审核后兑现工资待遇。按省里规定,此项工作要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后开展。其他系统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资格”的办法,今年经过认真审档,共向省、市分别推荐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91名和81名。

五、认真做好各项工资福利审批,继续完善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入库采集工作

认真落实各项福利政策,2007年春节前夕,对450余名副局级以上离退休干部进行了慰问,及时审批退休手续,发放抚恤金、丧葬费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其中为123名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履行了退休手续,审批抚恤金、丧葬费共计30人,遗属生活困难补助45人。根据国家及省里相关文件精神,完成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资套改和离退人员增加离退休费工作,全年共审批在职人员工资11142人,离退休人员4272人。按照XX市纪委以及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津、补贴的文件精神,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离退休人员增加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增加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性补贴进行了审批。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继续完善全省人员工资管理数据库。对已登记的公务员信息进行了补充,同时将数据库中的人员信息有变动的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实行变动单位提出申请,相关科室进行审批,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入库采集工作。为了使全区工资审批工作更加高效,我局专门到省信息中心为没有数据库令牌的单位购买了令牌,达到了区内所有单位均能进入工资管理数据库。此项措施使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变化情况更加透明化,达到了省信息中心提出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工资审批、公务员登记的网络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积极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一是妥善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社会保障问题。针对原来在企业工作,后因企业困难,社会保险金由个人代缴造成军转干部生活负担加重这一情况,为其解决了这一部分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转干部的生活负担。二是对于已经下岗在家,而且夫妻双方均无工资来源的企业军转干部,军转办联系我区就业部门为他们一方解决了再就业问题,有的还给他们办了低保,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三是完成了对军转干部统计工作。对全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军转干部进行了详细摸底,对军转干部军衔、工资等共12项基本资料进行了详细统计,具体掌握了全区军转干部的详细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军转工作提供了保障。四是对原企业拖欠军转干部工资等“三拖欠”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为企业军转干部发放了补发工资,保障了其生活上的经济来源,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对企业军转干部的工资、医疗费等各种费用进行了全额发放。

七、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完成省厅举办的人事、编制、财政三合一数据库管理系统准备工作。

二是认真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中共吉林省纪委、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吉林省监察厅关于对机构编制管理中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务员法》等文件法规精神。规范编制工作程序,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把关、协调、监督”作用。定期对各部门机构、编制进行监督检查,严把入口,敞开出口,严控违规进人、超编进人现象。研究探索人员“编制证书”制度和“编制实名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编办“五不准”规定。

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克服和纠正长期以来在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构编制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并在服务上做文章。多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商量、及时解决。

四是加强事业单位初始登记工作。通过查找原因,宣传教育并制定强制措施等手段,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全区符合登记条件但始终拖延不办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初始登记,使这些事业单位真正具备了法人资格,消灭了工作的死角,完成了初始登记的扫尾工作。

八、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主要领导多方联系,积极筹措,与区项目服务中心共同承担了年产1万吨糠醛项目,辽宁缓中瑞合糠醛有限公司到我区就此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达成了初步意向。

九、创建“五型”机关,努力加强人事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参加了全区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人事编制干部的纪律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巩固作风整顿活动的成果,我局又创造性地开展以创建“五型”机关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是:落实责任,创建责任型机关;加强学习,创建学习型机关;开拓创新,创建创新型机关;主动服务,创建服务型机关;勤俭节约,创建节约型机关)。局党组把这项活动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政府办公楼维修期间,尽管工作环境差,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全区公务员登记工作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办公楼维修完毕后,在调整办公室的同时,我们对部分科室人员安排也做了适当调整,使各业务科室人员更趋于精干,职能更加协调,人事编制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在全年工作中,班子成员以身作则,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教育力度,开展党风、党政纪教育,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政行风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使基层群众对人事编制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2008年工作安排:

1、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做好相关配套法规的落实工作,完成好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申报、审批和人员登记工作,完善全区公务员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全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2、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具体实施工作;巩固改革成果,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新形势需要的宏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员考试、聘用、调转、考核、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完善全区人事人才编制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库),制定具体的人员信息审核、变更等操作办法,规范数据库管理,切实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事编制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和积极作用;

4、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军转干部的解困维稳工作;

5、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工作;

6、开展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全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增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7、开展行政机关效能考核,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提出考核办法,明确奖惩措施,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执行力,加强效能建设。

8、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9、继续加强人事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树立人事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

10、完成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区委、区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任务。

编制工作范文篇4

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今天上午就要结束了。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大家交流了经验,分析了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各地更好地完成住房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会议讨论情况,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各地目前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会议交流情况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及相关配套文件下发以来,各地对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十分重视,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设(房地产)、规划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编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上,基本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导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等重要思想;突出了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保障等政策取向。如深圳市提出“让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完全解决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的口号;南京市确定了“质、量并重,建、管并举,远、近兼顾,应保尽保”等住房建设目标;青岛市则强调住宅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住宅开发计划、拆迁计划的有机衔接。*市结合已完成的《*市居住区发展规划》和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计划、经济适用住房和拆迁安置房的用地分布和建设计划,以及正在编制的其他相关规划,按照37号文件的要求,通过调整、充实、完善,组织编制了《*市2006-2007年住房建设规划》。

规划编制工作进度上,广东、广西、福建、河北等省已经出台文件或召开会议,对住宅建设规划编制的工作安排进行专项部署和督促指导。目前,不少地方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圳市的住房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鉴定,正广泛征集意见,并得到各方面好评;厦门市已完成了部门协调和会签工作,即将提交市政府审议;长沙市已经市政府专题办公会原则通过,并准备报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重庆、南京、青岛、*等城市正在组织专家对规划文本进行论证完善;天津、广州等城市已形成规划文本初稿,正在做进一步充实、细化工作。其他大中城市多数也已形成初步框架。

规划编制内容上,基本涵盖了现状评价,未来预测,总量、结构和布局调整等内容;包含了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普通商品住房等各类住房的建设安排。深圳市明确了各类住房年度建设面积、套数,并重点细化了今明两年具体住宅项目的建设进度计划;南京市完成了“十一五”期间不同年份、住宅类型和区域的建设任务分解表;上海、重庆等城市还强调规划效能监察,配套了土地供应等措施保障规划落实;天津、重庆等城市结合本地行政区划的实际,统筹考虑中心城区与组团地区、都市区与远郊区县的住房发展,既提出了总的住房建设目标,又分区域提出了具体的住房建设要求;上海市在规划成果上要求要可能地细化、深化,力求实现规划期内不同类型商品住房项目的落地,并反映在规划图件上。

规划文本形式上,基本做到了文、表、图齐全,准确直观,便于操作和向社会,能够让居民比较简明、清晰地了解未来五年各类住房供应的基本情况。

这次座谈会,既是一次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交流会,又是动员会、促进会。很多城市的发言讲得很好,对我本人很有启发,也希望其他城市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做好住房建设规划,要有健全的组织工作机制。一些进度相对较快、质量较高的城市在会上普遍反映,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政府的重视和建设、房地产、规划以及国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一是,只有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负起责任,才能更好地担当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安排、协调工作;才能赋予住房建设规划较高的定位,加大落实的力度,切实体现规划编制的作用和价值。深圳市规定,《规划》是未来五年城市住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对未来几年住房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也是开发企业、建设单位应当履行的“行动指南”。这充分反映出市政府对规划寄予厚望,绝不是为规划而规划。二是,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涉及到对住房现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科学把握,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工程建设之间的协调,因此,必须有效整合建设、房地产、规划、土地等部门的资源,加强协作配合,齐心协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深圳、青岛、上海、南京等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都是以良好的部门协作工作机制作支撑的。三是,规划编制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质保障。天津市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北京市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安排了六、七个部门人员力量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做好住房建设规划,要有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支持理论基础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准备。为此,南京市在正式编制规划前专门组织政府部门与知名高校合作进行前期基础性课题研究;长沙市在规划制定前,经历了方案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数据资料收集等准备阶段;青岛市将全市具有普查性质的住房调查的资料详加分析,有力指导了规划工作的开展。

第三,做好住房建设规划,要有科学的编制方法。如北京市、天津市分别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编制工作模式,运用由10道环节组成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即①研究编制工作方案,②资料收集、数据调查,③专题研究,④专家研讨,⑤编制方案,⑥征求意见,⑦修改完善,⑧专家评审,⑨成果制作,⑩成果报批、公布等,提高了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密性。青岛、长沙等地利用多种模型对住房需求进行科学预测,避免了盲目决策。深圳市提出适度提高容积率以节约土地资源;以及在地铁沿线建政策性住房,控制低收入者居住成本等先进的规划理念;并根据当地实际,提出在保证建设总量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设时序,近两、三年加大政策性和中小套型住房建设力度,三年后则主动递减上述项目建设规模,较好地兼顾了保障扩面与市场发展的双目标。

第四,做好住房建设规划,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前瞻性和开创性较强,且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此,各地在实际工作中都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长沙市在编制工作中,由承办部门召开的协调会议达20余次;南京市的规划文本在初稿形成后,已先后修改近10稿,平均两天一稿,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些城市在编制住房建设规划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少数地方重视不够。有的在思想认识上与国务院的要求还不够高度统一,没有认识到住房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定程度影响了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有的迄今尚未明确编制工作领导机制和牵头落实部门,有的尚未建立相应的部门协调机制,甚至个别城市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二是部分城市编制工作进展缓慢。部分城市基于对37号文件具体条款理解上的分歧,或囿于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的难度,规划编制抓得不紧,推进不力。如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加以调整,预计这些城市9月底前将很难完成规划编制、公布、报备工作。

三是规划编制深度不够。部分城市收集资料和数据不够全面,对住房建设规划的研究还欠深入,对下一步住房建设的目标不够清晰、安排不够具体,特别是今明两年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计划还没有细化,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和项目。

四是规划实施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与“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衔接不够紧,供地、规划等配套措施不够明确,住房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落实难度大。

当然,从大家的反映来看,目前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在实施当中客观上也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归纳起来:

一是住房建设规划的定位问题。住房建设规划是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规划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龙头作用,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已有的相关规划搞好衔接,对于我们而言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二是基础数据不全、底数不清问题。有的省市住房状况调查尚未开展,规划编制的依据不足,直接影响到各地住房建设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三是住房需求预测的科学性问题。需求预测不仅关系到规划期内城市居民住房合理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关系到规划期内如何保持供需的总量基本平衡。而如何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的住房需求,目前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成熟模式。

四是落实套型结构比例要求问题。如何按照总量与项目相结合原则来实现70%的套型结构比例目标,年度套型结构比例控制与项目布局、具体审批等工作如何衔接和配套等,都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与难点,我们必须切实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措施和方案,着力解决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工作。

二、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住房建设规划的定位和指导思想问题

住房建设规划的定位问题直接关系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发[2003]18号文件要求“制定住房建设规划和住宅产业政策。各地要编制并及时修订完善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国办发[2005]26号文件规定“各地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尽快明确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项目布局以及进度安排。”国办发[2006]3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各级城市(包括县城)人民政府要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明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今明两年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并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联系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我认为,住房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市住房建设的专项规划,是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度住房建设和房屋拆迁等计划制定的依据。首先,住房建设规划在内容上主要规定各类住房的建设目标,但在确定住房建设目标时,也离不开对存量住房资源利用的科学把握。其次,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必须联系各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等各项现有规划,并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同时,要注意协调好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等的关系,既要联系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住房建设规划;又要确保住房建设规划真正纳入近期建设规划中,并切实得以落实。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经验表明,一些原有规划齐全,规划深度、质量较好的城市,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要通过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各类住房需求特别是当地居民合理的自住住房需求,但也必须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大局,保持房地产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切忌盲目追求发展速度,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过程。在指导思想上,各地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的发展阶段,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长远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倡导住房梯度消费理念,引导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二是,着眼于满足绝大多数人合理的住房需求,重点发展面向当地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政策性住房,解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两个“国八条”和“国六条”,切实把37号文件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引导和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于住房建设规划的基本要素问题

规划期住房建设总量、结构、保障规模、时序安排等要素的确定,既是规划编制的内容,又是规划编制水平与深度、力度的体现,更是判断其能否发挥对未来住房建设指导作用的标尺。

第一,规划期住房建设总量。它不仅包括总面积和总套数的概念,还应包含各类住房,尤其是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政策性住房的面积分类、套数指标。各地应当依据住房现状调查与需求预测成果,立足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人口等约束条件,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综合确定规划期住宅建设总量,并注意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人口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协调。

第二,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目标。要重点安排与广大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相适应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项目,优先满足当地居民合理的自住需求。要体现37号文件确定的新建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要求,坚持总量与项目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普通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居住成本,合理安排住房建设空间布局,将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目标落实到具体区域、项目中。对新建项目套型结构比例,应严格按照《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的要求进行落实;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因地制宜,妥善处理。*等城市在住房建设规划编制中,明确规定将住宅建筑套密度、住宅面积净密度两项强制性指标,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落实到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

第三,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和方式。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各界,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对住房保障工作寄予厚望。住房建设规划应结合当地实际,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做出明确安排,落实空间布局,有步骤地解决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各地要根据当地住房现状和居民收入水平,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要注重创新保障方式。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确定了政策性租赁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供应的思路,对于有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各地借鉴。

第四,各类住房建设的时序安排。合理安排住房建设时序,有利于稳定预期,也有利于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明确的住房建设指引。各地要充分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住房建设供应的实际状况,力求在住宅建设总量、结构、布局科学的同时,统筹合理地安排好年度住房建设的进度计划,做到时序科学;尤其要按照26号文和37号文的要求,重点确定今明两年住房建设的规模、布局和开发建设进度。

(三)关于住房建设规划编制方法问题

一方面,要提高需求预测的科学性。需求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是规划编制工作最重要的依据。因此,各地要利用好住房现状调查的既有成果,掌握当地住房现状总量、结构、居民实际居住条件、消费特征等信息,并结合资源、环境、人口等约束条件状况加以修正,科学预测出未来住房的合理需求。住房状况调查滞后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产权交易与权属登记数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成果等替代性的数据,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此外,已编制完成的“十一五”住房(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地方,在编制住房建设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好既有成果,通过细化和完善,落实住房建设规划编制的各项要求。

另一方面,要提高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科学性。在规划的前期调研阶段,规划编制的牵头单位,应当在相关部门的配合及协助下,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数据、文件、图件,并进行相应的实地调研,通过相应的部门协调会、专家座谈会等就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规划专题研究阶段,要根据前期调研成果,制定规划的主要研究专题,重点对住房现状与需求、住房发展目标与策略等开展研究。规划文本编制阶段,住房建设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总则、住房发展目标、住房用地供应目标与空间布局、住房政策与策略、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等基本内容,文本中还应包含必要的规划图件和表格。此外,规划成果报批前,必须经过论证与征求意见程序;当地政府应当组织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以及社会意见,并要对规划成果进行专家论证,以便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增加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关于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机制问题

规划目标确定后,健全的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是关键。目前,部分城市在住房规划编制中已对实施机制做了考虑,各地应注意相互借鉴和学习。

一是加强各相关部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衔接配合。要将住房建设目标、土地供应目标、住房结构调整目标等,具体落实到建设、房地产、规划、国土、发展改革等部门,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工作进度。

二是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年度建设目标。要将住房建设“十一五”规划目标分解到年度、区域;并将今明两年的住房年度供应总量、套型结构比例要求等落实到具体住房建设项目。要积极推行上海、深圳、青岛等地实施的住房建设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年度计划要以规划为依据,具体确定当年住房项目的总面积,套数,土地供应规模,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所占比例,项目出让时间等具体指标。未纳入年度住房建设计划的住房建设项目,相关部门不予办理审批等手续。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落实规划的相关政策措施。首先,要按照37号文的要求,明确管理程序,在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等环节,将规划内容特别是住房套型结构比例要求落实到具体项目之中。其次,制定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的经济政策,合理引导住房建设模式。第三,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集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等建设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就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与监管,加强舆论引导与法制建设等,提出相关政策与策略,保证规划落实。

四是加强监督监测,维护规划的严肃性。37号文件明确要求建设部门和监察部门加强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把编制住房建设规划并在近期建设规划落实项目用地、建设时序和进度安排,以及向社会公布等情况作为监察重点。目前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已在全国全面展开,各地要切实把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贯穿于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要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监测,引入社会监督与制约机制,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住房建设规划落实到位。

三、关于当前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狠抓落实

及时编制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重要措施,是地方政府“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职责,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广大居民特别是当地普通居民合理的自住需求的重要手段。公布住房建设规划,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有利于提高住房市场信息透明度,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一些开发商鼓吹“地荒”、“房荒”,误导群众、哄抬房价。需要强调的是,编制、公布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是国务院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衡量地方政府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按照37号文件确定的目标,现在离完成编制并公布的期限只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了,各地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将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倒排进度,抓紧规划方案的编制、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尽快将各类住宅项目落实到空间布局上;要重点安排今明两年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严格执行两个70%的要求,落实住宅套型结构比例规定;要通盘考虑居民的居住成本和生活成本,选择交通相对便利、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安排上述项目,或同步规划,配套建设;要重点保证土地供应,坚持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加大对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编制工作明显滞后的城市,要充分借鉴先行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打破常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务必在9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二)健全机制,加强协作

住房建设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住房建设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抓紧落实部门分工,明确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牵头和参与部门,将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的分级负责制,并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建设、房地产、规划主管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管是政府确定的牵头部门还是参与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落实部门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编制工作质量和效率。牵头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周密可行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包括国土、发展改革等建设系统以外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认真、精心做好具体的组织编制和实施工作。编制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科研院所、专业调查咨询机构等单位的作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以便完善规划内容,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上海市建立了规划落实的目标责任制,由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规划、房地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增强效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注意广泛征询专家、市民、相关行业职能部门等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努力使规划编制更科学,更符合发展趋势,更好地指导行业的发展。

(三)统筹协调,强化督察

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督促。要统筹协调,通过适当方式督促城市政府重视住房建设规划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当地规划编制工作进度,注重规划成果落实。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效能监察机制的作用,切实提高住房建设规划编制的质量和科学性,增强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强制力。要注意时效,对规划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进度达不到要求的市、县,要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及时整改,确保其按国务院要求9月底前完成编制及报备工作,并对社会公布。

建设部也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一方面,建设部将会同监察部,通过经常性的、制度化的规划效能监察,督促各地做好住房建设规划工作,并加强对上报备案的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省会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的审查工作。另一方面,9月底前,由建设部牵头,10部委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部分地方去年以来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情况。此外,近期部领导将分别对部分地方进行调研指导,也要了解住房建设规划工作进展情况。

(四)积极引导,强化管理

要提前做好规划公布的预案,对规划的要点、具体内容、保障措施等要做好政策解读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让群众了解规划内容,引导市场预期,防止媒体的不良炒作。规划一经公布,就要严格执行,对未纳入规划的住宅建设项目,要从严控制。同时,要不断细化实施方案,加强动态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按照法定程序适时对规划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完善。

编制工作范文篇5

一、做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工作

1、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照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围绕加快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等专题开展调研,全面分析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弊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我市市县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理顺全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对**出口加工区和柿竹园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重点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稳妥推进我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规范其机构编制管理,并组织对县(市、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置进行调研。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分类管理办法,控制和逐步减少行政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进行规范整合,调优结构,并对处理“假法人”、归并职能任务完全消失转移的事业单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办法,继续做好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确认工作,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集中审批,积极推进参照管理。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卫生、农业、水利等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

3、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安仁县召开一次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继续推进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减机构、减人员、减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探索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职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机构编制问题。继续抓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的控制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上半年对各县(市、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确保“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法规

4、深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在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学习宣传的同时,着重抓好湘发[20**]27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机构编制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利用地方新一轮机构改革尚未实施的空隙,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

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适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修订,建立更规范的机构编制审核程序,更科学的机构编制决策机制,更有效的机构编制综合协调平台,更有力的编制、人员和经费管理相互约束手段。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严格执行规定的限额、标准和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编委、编办审批机构编制事项的具体程序和权限,加强对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设置的规范化管理;结合27号文件确定的下管一级制、实名和公开制、考核和评估制等一系列监管新举措,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三、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

6、建立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管理系统。根据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具体办法,并全面推行。加快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使推行实名制工作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密结合起来,与工资统发审核、公务员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专网等系统有机对接,与组织、人事、财政、监察以及政府信息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

7、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台帐。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台帐、实有人数异动台帐和编内人员花名册,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审核登记工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的使用,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8、加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把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列为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和机构编制信息监测机制;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为机构编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统计问责制,杜绝填报虚假数据的行为,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9、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会同财政、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开展对我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的调查研究,完成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的代拟定工作。

四、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10、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减少领导职数,控制机构编制”精神,开展对中央3个法规文件、湘办发电[20**]1**号以及湘发[20**]2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对新出现的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重点督查。超编超职数严重的地方要制定逐年消化的规划和方案,确保2010年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和财政供养数相对应。要注重研究《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临时用工问题,切实做好清理和整顿工作,防止编外用工盲目增长的无序现象。加强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落实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规定。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纠正力度。坚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切实维护正常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

五、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1、创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手段。研究探索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全市登记管理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和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化建设,实施网上办公。积极为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社会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法人培训工作、法人协会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六、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12、加强学习与培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措施。加强机构编制业务培训,举办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机构编制管理业务以及机构改革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素质。

编制工作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一)政务信息公开情况

今年元至十一月份,全市新增公布各类政务信息项,其中:新增公布各类政务信息项。包括:政务公开新闻:51条、财政政务信息:31条、公告通知12条;编制政务信息:5条。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文件等45项;各项政策法规3项。超过了省里要求的每月必须更新2条以上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信息。

(二)财政资金公开情况

1、财政专项资金上网情况。今年全市上网公开的财政资金总额为21764.0197万元万元。今年按省里的要求全年应上网公开的财政专项资金共74项,2009年应公开36项,我市实际应公开36项,我市已经上网公开2009年的财政专项资金共36项,占应公开数的100%。

2、部门预算公开情况。按省里要求,今年应纳入部门预算上网公开单位10个。我市实际公开一级部门预算单位15个。

(三)人员编制公开情况

目前,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共公开全市行政事业机构511个、编制14251名、人员14709人。

(四)答复处理工作情况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是政府与群众互动的平台,自运行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咨询财政资金、机构编制有关政策,对财政资金的运用、机构编制工作提建议意见。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天上网搜集有关咨询、投诉和建议,并按要求及时答复。对人民群众当场提出或通过电话方式提出的财政政务公开问题,我们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人民群众通过信函或互联网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属于职责范围内一般政策性业务答复的,我们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答复该问题。截止至12月5日,全市目前已受理21个网上咨询、投诉,都进行了合理的答复,答复率为100%。

二、基本做法:

一是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和调整专班,建立长效机制。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必须树立打持久战的观念,给予高度重视。省里今年的工作通知下发后,我们积极行动,首先向市里有关领导汇报情况。迅速布置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要求落实公开工作责任制,将公开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实行科长负责制,对所公开财政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负责。不仅与此,为了从机构和人员上保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运行和监督,今年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对松滋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完善查询点服务。2009年初就制定了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宣传的计划。为了让更多干部群众了解、关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交流经验,提高公开工作质量,我们以多种形式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内涵、意义、公开内容、查询方式等进行深入宣传,在松滋电视台不定期进行滚动字幕宣传。2009年,巡回全市16个乡镇,40个村,累计发放《查询指南》1万余份,利用无线上网设备深入边远偏僻村庄,进行政务公开查询知识辅导和惠农政策讲解8场,直接引导群众上网查询和现场解答群众咨询500多人次;通过固定查询点和流动查询组的良好运行,基本消除本市政务公开查询盲区,扩大了政务公开网站的影响。政务公开网站访问量达到30900余次。今年我们还创新宣传方式,在电信黄页做两整版广告。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进一步完善服务,新增电话查询方式,群众可做到足不出户,打一个电话就查询得到相关信息。

三是突出了财政资金分配管理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上网公开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2009年,我们首先抓了财政各项资金的拨付数据及政策信息上网的全面、准确与完整督办工作。在鄂财编办发[2009]5号《关于2009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半年考核的通知》、鄂财编办发[2009]14号《关于2009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年终考核通知》下达后,我市对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措施和工作方法,迅速将精神贯彻传达到各责任单位。对于省重点考核的2009、2009年年度资金,凡是资金发放到户和落实到项目的,一律要求全部公示资金分配拨付情况;对于2009年年度资金已发放到位的,要求全部进行数据收集并上网公示,若有部分资金因故而未分配,要写出专项文字说明。采取责任到人,任务到点,时间到天的办法,集中突破。市财政局局长亲自督办,一项一项抓落实,抓结果,一天一检查,三天一通报,不完成既定目标决不放手。

四是加强了对免费查询点的检查督办。免费查询点建设管理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今年以来,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对20个免费查询点共进行了三次检查。为了强化责任,保证查询设备正常运行,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进一步明确单位责任和相关个人责任。二是与电脑公司签约,指定网络技术人员随时对查询点电脑进行维护,确保查询电脑设备正常完好。三是更新了部分查询点的设施,保证查询点符合五有标准。同时,我们本着及时、便民的原则,按上级要求今年新增了9个农户免费查询点,重点放在像柑桔产销大户、农村医务室、农资代办点、农村超市等这些群众较为集中的地方,更好地发挥村级查询点作用。此外,我们积极按照省公开办要求,将政务公开查询纳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农民工培训技术课程内容。

五是加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网站的技术保障力度。2009年是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开展以来的第三个年头,几年来政务公开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变动和完善,对政务公开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四月份、十一月份,我们组织市财政局有关科室以及各乡镇查询点信息员进行了集中培训,按照省里的布置提了要求,统一了上报口径,为今年更好的搞好市直的政务公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指定专人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进行全面的技术支持。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调查研究不够,工作缺少创新,工作较被动,都是省公开办安排了才去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三、2009年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政务公开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检查、年终有考核、违规违纪有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

2、继续做好市本级财政资金公开工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并公布本级应上互联网公开的财政资金目录,将人民群众最关心、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财政资金,包括各级党委、政府承诺的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财政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增项目的财政资金、与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本级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低保资金、医保资金、扶贫资金、惠农资金等纳入资金目录,及时全面公开。

3、继续做好部门预算公开工作。在保证完成10个一级行政单位部门预算上网公开的基础上,力争公布所有单位部门预算全部上网公开。

4、继续做好宣传、查询网点建设和管理等工作。进一步丰富政务公开内容,提升工作质量。

5、继续丰富编制政务信息和人员编制情况,确保更新信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质量。

6、继续做好咨询投诉答复处理工作。咨询投诉是群众与政府互动的平台,继续地做好答复与处理工作,为群众解决好困难所在,进一步提升工作形象。

编制工作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纲要》和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林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10年林地保护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林地科学管理、优化林地结构布局、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和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的重要依据。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是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战略目标,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提高林产品供给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双增”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编制落实好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各乡镇政府(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协调配合,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规划编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双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统筹协调林地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遵循严格保护、突出重点,持续利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调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扎实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等工作,为科学编制规划打好基础。要自上而下分解落实《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政策,将已有的林地和林业发展用地,分解到乡镇(街道),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

按照《纲要》和《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编制大纲》的要求,县级规划重点则是划定林地范围,进行功能区划,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科学界定规划小班的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建成全国统一标准的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图形库。县级规划编制工作要于2011年7月10日前完成外业调查,8月底前向省林业局输出上报规划数据,10月底前向同级人民政府提报审定规划报告,12月31日前基本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要于2012年底全面完成。

三、规划编制的要求

(一)精心组织,确保编制工作顺利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财政部门要将规划编制所需经费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做到专款专用,国土资源部门要提供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所需资料,林业部门要把规划编制作为重点,统筹安排,落实责任,组织培训,保障技术支撑。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按期完成。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林地监测、评估和统计制度,促进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严格要求,确保规划成果质量。规划编制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和《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编制过程中,在利用已有林地区划、森林资源调查、公益林界定等成果时,要认真核实、充分论证,确保基础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要结合当地实际,对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三)完善体系,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规划编制要符合《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大纲》的要求,并与当地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搞好衔接。要经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严禁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需修改的要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严禁擅自改变林地性质和范围,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规模,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征占用林地定额制度,实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

(四)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林地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的法律意识,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强化责任目标考核。要按照“绿色”和“生态宁阳”建设的总体要求,依据“十二五”和今后十年林业发展目标,科学确定集体林地范围。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切实搞好确权发证工作,激发调动广大农民保护利用林地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切实落实国有林地保护利用责任。要根据生态区位特点,合理划分保护等级,落实保护措施。从今年开始,县政府将森林保有量、林地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要加强林地林权管理,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强化基础建设,提高林地保护利用调控能力。

四、规划编制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一项政府行为,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县政府成立宁阳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具体负责组织宣传发动,部门协调,资金落实,林地规划数据确定,调查规划成果检查论证,最终成果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完成认定上报。

编制工作范文篇8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统筹用地。一是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零星土地开发,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做好建设用地项目预审,确保各类建设用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是编制完成全市《未利用地开发专项规划》、《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

2、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用地保障。一是大力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全面做好土地征收和供应工作,努力保障全市经济建设用地需求。二是充分运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对土地利用的“批、供、用、补、查”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监测监管。

3、经营土地资产,增加财政收入。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政府工作安排和市场需要,积极推进旧城旧村改造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工作,全面做好土地收储和“招拍挂”出让,不断提高土地资产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计划完成土地储备630亩,“招拍挂”出让土地590亩,实现成交价款4.5亿元。

4、开展土地整理,促进“三农”发展。一是全面做好部级土南荒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迎检工作。二是继续做好部级夏邱土地整理项目,市级文峰路街道土地整理项目,部级城港路街道、程郭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施工建设工作,并力争于2013年8月底前所有在手项目全部竣工。

5、强化地籍管理,搞好确权登记。一是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及其数据库的检查验收。二是完成1万宗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38万宗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并完成数据整合,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完成日常土地登记发证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

6、加强矿政管理,规范资源开发。一是深入实施矿产资源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严把矿山企业准入关。二是加大与安监、公安等部门的配合协作,加强对矿山企业监管力度,严防出现超层越界、不按开发利用方案施工、非法转让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继续做好废弃矿山治理,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切实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监督管理责任,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努力促进矿山企业安全生产。

编制工作范文篇9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年来,本人能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局机关的学习要求,积极投身“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实践活动,深入地进行学习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预算管理工作上台阶,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组织收入和加强支出管理工作全过程。

二、踏实工作,努力完成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1、积极组织收入,强化支出管理,力争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为533202万元,截止11月底完成521489万元,为年预算的97.8,预计能够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在组织收入和确保重点支出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收支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在省下达我市全年预算收支目标后,我们立即将任务分解到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明确目标,为做好全年组织预算收支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收入预算管理,做好收入分析预测,完善增收机制,规范非税收入入库,确保全市财政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三是多次组织召开县(市)区财政局长和预算股长座谈会,及时了解全市预算收支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县(市)区组织预算收支工作给以指导,保证全市预算收支目标的顺利完成;四是在安排年初预算时,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集中财力保证了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投资1.0042亿元,并为省政府十件实事,配套1.5亿元,确保十件实事顺利完成。五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协调预算执行局和各业务科室,及时下达各项预算指标,加快专项资金拨付进度,确保支出任务完成。

2、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年,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关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和谐焦作建设的意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四权分离制衡的财政管理新体制,我们完成年市本级政府收支预算的编制,并和业务科室配合试编年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等政府公共预算。继续完善和深化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扎实推进零基预算、综合预算和绩效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1)、编制复式预算,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按照焦政办2007110号文件精神,我们在完成市级政府公共预算编制的同时,编制了市级政府采购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住房公积金预算和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等7个复式预算,客观、真实、全面、精细地反映了所有政府性资金的全貌和流向,初步建立起了市级复式预算体系。

(2)推行参与式预算,提高民主理财水平。按照财政项目公示管理办法、专家论证管理办法、财政预算项目听证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参与式预算改革中,我们以公开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为核心,对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事项,通过单位申报、财政汇审、项目公示、网民投票、资金评审、专家论证、社会听证、接受人大公审等程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依法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

(3)实行预算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市级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市财政部门通过市政府、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财政服务大厅等场所,将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并将事关全局和民生的重大开支事项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广场、火车站、行政服务窗口等人群集散的地方设立电子屏幕,及时向社会公示,让政府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4)完善财政项目专家论证制度,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先后于4月和10月召开了两次财政投资项目专家论证会,分别就年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项目和部分涉及民生的发展项目,以及部门预算已经安排但年初预算没有具体的项目进行了专家论证。论证会议的召开,在财政政策制定中引入了公共选择程序,提高了财政预算的公众参与度,是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同时,各位论证专家的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认真研究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我市经济发展。一是针对中铝中州分公司、焦煤集团赵固煤矿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系列问题,认真进行政策研究,多次向省提出调整税收征管办法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财政政策支持。二是鉴于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市政府拟出台的《关于当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认真进行讨论修改,确保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及时到位。三是与社保科结合,认真研究省社会保障停发焦煤集团移交学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相关政策问题,并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焦煤集团有关人员共同做好相关的恢复发放工作,经过努力于今年5月份恢复了相关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工作,并将前4个月相应资金通过焦煤集团转拨财政专户。通过此项工作,使我市年节约资金支出141万元,并且在今后年度内一直享受此项政策。四是我们积极配合市发改委做好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争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执行新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时刻关注体制运行情况。一是对1999年以来财政体制方面的补助、基数等进行了认真清理,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补助基数提出了针对性的清理与合并建议,并报局领导决策。二是根据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要求,确定了市级税源户名单,拟订并下发了相关的5部门配套文件,保证了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及时与税务部门结合,做好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相关的收入调库工作,目前此项工作仍在积极地进行中。

三、廉洁自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编制工作范文篇10

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根据《公务员法》和全区公务员登记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了全区公务员登记工作。

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约束性,关系到机关干部的切身利益。我们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认真做好公务员范围确定、人员资格审查、资料审核备案等工作,做到了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严肃纪律不松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与组织部门进行了明确分工,人事局负责区政府序列内47个单位的一般干部登记工作,其中,区政府工作部门25个,乡镇政府12个,街道办事处10个,全区行政机关共有811人进行了公务员登记,其中在职领导干部321人,在职一般干部199人,提前离岗291人。对遗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我区154名暂不登记人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档。6月26日组织审档合格的140人参加了全省解决遗留问题的考试,按考试成绩对121人进行了公务员登记,其中在职115人,提前离岗6人,7月份到省录用职位处对此次考试通过的公务员履行了备案手续,并及时的完成了新录用公务员的信息采集工作。

通过实施公务员登记,以法律的形式把公务员的身份确定下来,完善了公务员管理机制,健全了公务员管理制度,有利于确保广大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为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省、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人事局立即向区委、区政府进行了汇报,区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进行了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孟区长和组织部常部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组织,以“两办”文件印发了我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召开了全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会后,人事局、编办立即着手对全区事业单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全区各类事业单位的分布、规格、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编制数额、人员结构比例等情况,在充分考虑我区区情特别是财政状况的基础上,反复深入地研究各项改革政策,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多次向省、市人事部门争取政策倾斜,及时向区领导汇报情况,初步确定了参改单位范围、全区事业单位各类岗位设置、提前离岗退养人员条件等重点环节的操作办法,制定了具体的改革实施日程安排表。9月29日,我们组织召开了全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培训会议,对改革各步骤的具体操作进行了部署,目前,各单位正在按照统一安排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我们要及时对方案进行审核、审批,指导事业单位开展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并鉴证,做好各类人员的审核备案,确保于10月底前完成改革的入轨工作。通过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清除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障碍,逐步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适应不同岗位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我区汇集各类人才,调整人才结构,创新人才机制,营造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三、继续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力度

积极营造和优化人才环境,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加快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政府服务人才,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逐步增强。结合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开展人才与项目对接。深入承担我区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的企业开展了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并将需求情况录入我吉林省人才数据库,为下一步引进人才奠定了基础。多渠道为企业服务,为我区招商引资年产3万吨秸杆乙醇项目申请了xx省第四批人才开发资金资助(拟申请35万元),用于xx公司培训人才、购置设备等。该项目在我市申报的项目中具有较大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与省相关部门协调,力争促成资金落户。四、开展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核心内容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为切实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根据省、市的安排,结合我区实际,7月份我们会同组织部开展了全区公务员公共管理知识核心内容培训班,共办6期,培训了755人,促进了机关公务员知识更新,提升了综合素质。上半年,研究制定并以区政府文件印发了《xx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进行了明确,规范了继续教育内容,确定了培训基地:公共知识培训以区行政学校为主,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培训以区教师进修学校为主,卫生系统医护专业知培训以市医院为主,经济和会计专业知识培训以区财校为主。首批公共知识培训拟于10月底开始,要确保在年底前完成培训任务,下发《继续教育培训证书》,并严格将培训结果与表彰奖励、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挂钩。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按省、市文件精神,中小学教师系列职称要在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对空岗单位采取“评聘合一”的办法,由单位确定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人选,经人事局审核后兑现工资待遇。按省里规定,此项工作要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后开展。其他系统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资格”的办法,今年经过认真审档,共向省、市分别推荐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91名和81名。五、认真做好各项工资福利审批,继续完善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入库采集工作

认真落实各项福利政策,2007年春节前夕,对450余名副局级以上离退休干部进行了慰问,及时审批退休手续,发放抚恤金、丧葬费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其中为123名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履行了退休手续,审批抚恤金、丧葬费共计30人,遗属生活困难补助45人。根据国家及省里相关文件精神,完成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资套改和离退人员增加离退休费工作,全年共审批在职人员工资11142人,离退休人员4272人。按照xx市纪委以及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津、补贴的文件精神,对机关、事业单位在职、离退休人员增加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增加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性补贴进行了审批。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继续完善全省人员工资管理数据库。对已登记的公务员信息进行了补充,同时将数据库中的人员信息有变动的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实行变动单位提出申请,相关科室进行审批,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入库采集工作。为了使全区工资审批工作更加高效,我局专门到省信息中心为没有数据库令牌的单位购买了令牌,达到了区内所有单位均能进入工资管理数据库。此项措施使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变化情况更加透明化,达到了省信息中心提出的基本要求,实现了工资审批、公务员登记的网络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积极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一是妥善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社会保障问题。针对原来在企业工作,后因企业困难,社会保险金由个人代缴造成军转干部生活负担加重这一情况,为其解决了这一部分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转干部的生活负担。二是对于已经下岗在家,而且夫妻双方均无工资来源的企业军转干部,军转办联系我区就业部门为他们一方解决了再就业问题,有的还给他们办了低保,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三是完成了对军转干部统计工作。对全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军转干部进行了详细摸底,对军转干部军衔、工资等共12项基本资料进行了详细统计,具体掌握了全区军转干部的详细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军转工作提供了保障。四是对原企业拖欠军转干部工资等“三拖欠”问题进行了彻底解决,为企业军转干部发放了补发工资,保障了其生活上的经济来源,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对企业军转干部的工资、医疗费等各种费用进行了全额发放。七、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完成省厅举办的人事、编制、财政三合一数据库管理系统准备工作。

二是认真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条例》、《中共吉林省纪委、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吉林省监察厅关于对机构编制管理中违规违纪行为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务员法》等文件法规精神。规范编制工作程序,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把关、协调、监督”作用。定期对各部门机构、编制进行监督检查,严把入口,敞开出口,严控违规进人、超编进人现象。研究探索人员“编制证书”制度和“编制实名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中编办“五不准”规定。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克服和纠正长期以来在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构编制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并在服务上做文章。多次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商量、及时解决。

四是加强事业单位初始登记工作。通过查找原因,宣传教育并制定强制措施等手段,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对全区符合登记条件但始终拖延不办的事业单位进行了初始登记,使这些事业单位真正具备了法人资格,消灭了工作的死角,完成了初始登记的扫尾工作。

八、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主要领导多方联系,积极筹措,与区项目服务中心共同承担了年产1万吨糠醛项目,辽宁缓中瑞合糠醛有限公司到我区就此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达成了初步意向。九、创建“五型”机关,努力加强人事编制部门自身建设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参加了全区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人事编制干部的纪律作风有了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巩固作风整顿活动的成果,我局又创造性地开展以创建“五型”机关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是:落实责任,创建责任型机关;加强学习,创建学习型机关;开拓创新,创建创新型机关;主动服务,创建服务型机关;勤俭节约,创建节约型机关)。局党组把这项活动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政府办公楼维修期间,尽管工作环境差,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全区公务员登记工作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办公楼维修完毕后,在调整办公室的同时,我们对部分科室人员安排也做了适当调整,使各业务科室人员更趋于精干,职能更加协调,人事编制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在全年工作中,班子成员以身作则,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教育力度,开展党风、党政纪教育,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开展创建政行风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使基层群众对人事编制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2008年工作安排:1、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做好相关配套法规的落实工作,完成好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的申报、审批和人员登记工作,完善全区公务员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全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建设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2、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具体实施工作;巩固改革成果,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新形势需要的宏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员考试、聘用、调转、考核、奖惩、辞职、辞退等具体制度,使事业单位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3、完善全区人事人才编制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库),制定具体的人员信息审核、变更等操作办法,规范数据库管理,切实发挥信息管理系统在人事编制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建设和积极作用;4、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军转干部的解困维稳工作;5、实施人才兴区战略,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引进工作;6、开展公务员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完善相关措施,确保全区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升,能力不断增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7、开展行政机关效能考核,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提出考核办法,明确奖惩措施,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执行力,加强效能建设。8、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9、继续加强人事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树立人事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10、完成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区委、区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