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5:27:28

托物言志作文

托物言志作文篇1

在写作时,我们经常会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总是敬佩各种动物和植物,因为它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托物言志作文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一托物言志作文700字1远处,一座座山峰相连,绿树覆盖像翻着巨浪的大海。

有一棵高大的树,孤零零的像一个被遗忘的哨兵,挺立着枯干龟裂的身躯,没有悲欢的姿势,非常沉默,但很骄傲,眺望着远方。

冬天,叶随了风,树站在那里一语不说,树枝依旧伸向天空。

春天,树展开了一片新绿。风使枝条轻轻摇晃,有两片叶子微微飘下来,落土中安详。

夏天,树的叶子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的缝隙,留下点点痕迹。大雨将至,给路人、给小鸟,一个栖息的驿站。

秋天,云淡风轻,树不再像从前那样绿那样密,但也富有生机,树努力往下扎根,努力向上生长,只为抵御将要到来的朔风凛冽。

路边的花儿争奇斗艳,迷住了蜜蜂,吸引了蝴蝶,引得路人驻足停留,大树自然被遗忘,可大树怎么会在意这些?他也许是不懂,也许是不想,他一如既往的为往来的人们撑开巨伞,给疲倦归来的飞禽一个家。

眺望远方,我曾经在那个角落里栽过一棵小树苗。此时此刻,他有没有长得伟岸、茂密?他有没有向风雨低过头?此时此刻,他是否把树枝向着天空,向着阳光,骄傲地挺立着,微微舞动枝干,表达对我的祝福与问候?

今日路过,我看了看这棵树,抚摸了一下那树干被岁月的苍穹刻出的一道道刀疤,沧桑的树枝见证了一路风雨,他撑开了绿色的巨伞,洒落着阴凉。

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

梦里,我做了一棵树,树枝依旧伸向天空,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骄傲,从不寻找。

高一托物言志作文700字2抬头往窗外望去,那棵玉兰树仍矗立在百草中。

高大的树干,枝叶纵横交错,斑驳的阳光打在细长而洁白的玉兰花瓣上,显得那么亭亭玉立,俏皮可爱。翠色欲滴的绿叶,给人以心旷神怡。一绿一白的搭配,让人“一见钟情”。

夏日里难得一丝凉风,轻轻的拍打着玉兰树。玉兰花瓣纷纷扬扬的落下,在空中打两个转儿,像下了一场“花瓣雨”,有如偶像剧中的情景,情趣盎然。走入其中,充满了浪漫气氛,叫人看一眼就深深爱上此番美景。落花演奏着一支支小曲,沙沙的琴声此起彼伏,你应我和,颇像大自然中的小精灵。

时间接近正午,阳光越来越猛烈。可玉兰树毫不畏惧,伸了个懒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小作休息。显得慵懒儒雅,静静挺立。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去年那场大暴雨。

九、十月又是阴晴不定,风雨大作的季节。那天早上,才九点半多一点,天空已阴沉的像晚上九点。乌云密布,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异常闷热,吱吱作响的电风扇完全不起任何作用。

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天空的一角明亮了不少。顿了两三秒,骇人的雷声“姗姗来迟”,让不少女生不自觉的害怕起来,缩在一边。

紧接着,雨来了,快的让人措不及防。比黄豆粒还大的雨点打在走廊的不锈钢护栏上。狂风推搡着门窗,发出令人讨厌的声音。

而窗外,玉兰树摇摇晃晃,庞大的树冠被吹的歪倒在一边。它试图站起来,但并不成功。柔软的枝条完全压倒了,还折断了几根树枝。而树叶经不起狂风暴雨的摧残,霎时间落了一地。

摇摇欲坠的玉兰树让我担心起来——万一它被风吹倒了怎么办?它给我们带来了阴凉,替我们遮风挡雨,可是校园里最高大,最可爱的树啊!

但它并没有因对手的强大而放弃,仍紧紧地抓住泥土,一刻也不放松。它坚持尝试站起来,不畏狂风的阻拦。粗壮的枝干支持着整棵玉兰树,丝毫不敢松懈。

雨终于停了,玉兰树稳稳当当的挺立着,散发着骄傲的神气。

我不禁为此动容,为这棵坚忍不拔的玉兰树,更为这种大自然的神力。既然树都能坚持到底,那我为什么不行呢?

高一托物言志作文700字3竹,有梅花一样的气节,有杨柳一般的品质,有菊花一样的忠贞。竹孕育着梦想,寄托着希望,陪伴着人生。

窗外细雨纷飞,没有一丝一毫的阳光透过云层来到大地,仿佛一切都是那么黑暗那么冰冷!

我蜷缩在被窝里硬是不肯出来,母亲连忙斥责,可是我丝毫听不进去。母亲无奈之下,竟将我的被子掀开。可我仍旧纹丝不动地坐立在床上。

真是可恶,母亲居然将窗户打开。一阵凉风向我袭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我如闪电般将衣服穿好,并且与母亲发生了争执。

我洗漱完毕以后,心里越想越不是个滋味,心中如有一颗定时炸弹,不知啥时爆炸。我不断地进行深呼吸,想安抚我那颗受伤的心。

窗外的雨越来越大,雷声和闪电使我的心怦怦乱跳。打开后门,竟然不觉得外面很冷,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几乎没有一丝缝隙可言。

它们没有摇动,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得越来越激烈,它们在坚持,团结一致的恒心仿佛连自然也惧怕它们。

它们是高贵的,是纯洁的。坐立了很久的我似乎沉醉在这优美的梦境下难以自拔,寂寞难奈,找不到一个倾诉苦衷的人,即使是竹,也不能进行言语沟通。

我的心慢慢地平静了下来。我与竹似乎能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交流使我逐步的陷入悲伤,我感伤为什么没有竹一样的气节。我不断地懊恼,不断自责,诘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向竹学习呢?

呼吸着纯洁的空气,没有一丝杂质。此时空气犹如花香一样沁人心脾。竹忍受着孤独,只是因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在阳光下享受大自然带给它的温暖。

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太清楚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了起来,我的心似乎就要爆发了,不是愤怒而是喜悦。

雨似乎快要停了,我深切感受到,不是生活忽略了我,而是我在逃避。阳光只能给我一时的温暖,而竹却能够给予我一把温暖的永恒的钥匙,这钥匙将打开我尘封的勇气,解开我心中的枷锁。

高一托物言志作文700字4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的花不计其数,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日红”……而我却偏爱那萧萧落叶。

人们总是赞美花,草,树,却很少有人赞落叶,总有人厌恶它不解风情,渲染的气氛十分的凄凉,有人总说叶子纷纷扬扬的飘落代表生命的凋零,而我却不这么觉得,我觉得它是为下一场生命到来的前奏曲。落叶有暗黄色的,有火红色的,也有少许绿色,我觉得暗红与浅绿组合在一起一点都不违和,就像伟大的艺术家创作的画卷一样,十分的自然。落叶也有暗黄枯败的,有干扁瘦弱的,但是我却觉得它们的姿态十分的美丽,它们随着凉爽的秋风来回地飘,仿若在跳优雅的芭蕾舞,是那么的优美,那么的柔和。

落叶本不是无情之物,在树枝上,它从来都没有花朵一样娇小可人,十分的不起眼。你们可曾想过,落叶生前是绿叶,如果没有它,怎么能显示出花朵的妖娆,落叶后来为了不成为大树的累赘,便呼唤微风,让风把它带走,最后为了报答大树,融入了泥土,用自己仅存的身躯来滋养大树,把自己的养料散发到每一叉枝芽,虽然他的生命凋零了,但是他的心却不死,正映衬了落叶归根,这便是落叶对大树的情意。这便如同龚自珍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落叶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人们为凋零的花朵而惋惜;人们为倾倒的大树而伤感,可谁曾为凋零的落叶而伤感与惋惜。

我们要赞颂像落叶一样的人,我们要对这次疫情而牺牲的医护人员所致敬,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这一切,甚至可以为我们牺牲一切的具有落叶精神的人。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一个可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的人。

高一托物言志作文700字5在碧蓝的天空中,一道道黑影飞速划过,自由飞翔,穿过峡谷,掠过小溪,发出一声嘶嚎叫什么,但是他那健壮的肌肉,华美的身姿,享受各种生物突然羡慕的眼光。那便是鹰。

你们在大多数人眼中,无疑是速度、自由与力量的象征。但是人们所不知道的是作为天空霸主的鹰也有面对生存与死亡的一天。

在鹰得七十年的寿命中,总共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四十年的风雨,一个是重生之后的荣耀。而这两个阶段过渡中是充满艰辛的。

在四十年的这个时候,鹰金光闪闪的喙无法十分稳稳地叼住猎物,鹰也无法很好地进食。爪子也变得十分的钝,无法很好的、快速的抓住猎物,并将猎物带离。翅膀上的羽毛越来越多,变得十分厚重,无法自由飞翔。

他在这个时候必须作出选择,要么重生,要么等待死亡。

鹰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生,他拖着厚厚的翅膀,飞上一个悬崖的山涧上,到了山洞里,应该要重生了。

他走到一块岩石前面,然后用嘴上的喙不断的去击打岩石,这种剧痛传遍全身,但是那剧痛也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喙开始一点点开裂,破碎,最后就只会掉到地上。怀着对未来的憧憬,鹰应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一天,一个硬邦邦的东西长出了嘴外。是新喙,鹰立刻开始争分夺秒,开始拔自己的指甲。鹰每啄一下身体就颤抖一下。伴随着指甲的脱落,朵朵梅花在空中绽放,鲜血渗进了岩石,染红了土地。

指甲拔光了,鹰开始拔自己的羽毛。抱着坚定的决心,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鹰拔下了自己的羽毛,一根,两根……哪一根都伴随着身体剧烈的颤抖。

之后鹰厚重的大衣被脱光了。躯体不断传来钻心的疼痛。鹰疼得身体缩成了一团。但是鹰对此毫不后悔,它只有喜悦。

托物言志作文篇2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托物言志作文篇3

表现手法的作用: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托物言志作文篇4

古典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简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古诗的表达技巧很多,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双关、反问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古诗中常见艺术手法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问、设问、通感、借代、双关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到愁意之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考查的重点是描写和抒情。其中,描写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工笔(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和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②渲染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③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④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⑤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上片多是实写;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⑥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作文篇5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1)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2)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3)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6)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7)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9)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0)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1)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 对比,寓褒于贬 明褒实贬,欲擒故纵 言此意彼 意在言外 画龙点睛等手法。

参考文献:

托物言志作文篇6

其实,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也叫表达技巧)不外乎抑扬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青志、白描、渲染、衬托等等。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表达与方式的技巧、表现手法的技巧、修辞手法的技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诗歌鉴赏中的易混点加以梳理,以期能给我们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有的同学总是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搞不清,实际上“手法”和“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或是记叙,或是描写,或是抒情,或是议论。比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达上主要是运用描写的方式,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枞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抒情的方式。

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即作者在表现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诸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还是同样的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手法。

再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表达方式上说是抒情的方式,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之,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干问的是“方式”还是“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和描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人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常见的描法(也叫创作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白捕、细节、比兴、象征、用典、抑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等。

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只要把握住各自的内容就可以区分开了。

二、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这两种手法也是同学们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只要仔细辨别,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虽然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并且所涉及的事物也会被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忐”有相似点。比如2000年春季高考卷中选用的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借助“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自己的“垂绥饮清”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然声明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蝉”,并且对“蝉”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清露”是写蝉的饮食高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通过对蝉的肯定委婉的表达自己追求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心志。

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到同一画面中。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诗句,就是将“风、天、猿、渚、沙、鸟”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通过这幅惨淡的画而来表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凄景抒凄情。

再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中李商隐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里诗人通过对“空床”“青苔”“红树”等多个景物单层次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客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青苔,寓所冷寂的场景。在这里,作者也就是要借周围景物来表达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象征和托物言志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其实两者是不尽相同的,象征属于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属于抒情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感情,和借喻很相似;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志”。

比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诗句,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句中,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现自己顽强的斗争精神。

再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的诗句,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便因依仗权贵得势而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四、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对比和反衬都同时出现正反两方面,所以导致不少同学区分不清。

反衬是从反面衬托,突出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只是作为陪衬的。比如王藉的《人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诗中尽管出现了“噪”“鸣”和“静”“幽”止反两方而的词语,但作者在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显得幽静。

对比就不同了,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正反两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例如李白的《越中揽古》中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诗句。在这里前三句描写夕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两厢对照鲜明而强烈,这两者都是作者所强调的,在对比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五、烘托和渲染

烘托和渲染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手法。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的人也把烘托叫做烘云托月。这种称谓可谓十分形象。在烘托手法的运用中,可以是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以物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更多的是以物托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唯见江心秋月白”,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则是为营造某种气氛创设一种意境,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这里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孤冷的特点,目的是为下文表现自己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创设一种氛围。

六、借古讽今和用典

托物言志作文篇7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托物言志作文篇8

关键词:人类情感;花草树木;寄托笔者是学园艺专业的,因为自幼对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就十分喜爱,所以读书求学也选择这个专业。之所以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还因为接受家庭教育的缘故。记得小时候爸妈就经常告诉我,人有感情,花草树木也有,人生一世就如草木一秋,要像待人一样爱护他们,让它们自然生自然死,不要欺负它们。后来上了学,老师们时时告诫我们,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有生存的权利,要学会尊重花草树木,尊重虫鱼鸟兽,因为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本文撷取古代文人诗歌曲赋的典型描写,说说人类情感在花草树木中的寄托,也想知音者能够共鸣响应。

古人吟诵花草树木,大多见于山水田园诗中。山水田园诗历来是我国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的佳篇妙作,唐宋则将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撷取古人的诗歌佳句,随之议论一番以尽个人之兴。

1古人描写草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草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草的描写作品不计其数,笔者只撷取几个典型诗句即可窥见人们在小草上寄寓的复杂情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朝名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人们举目所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苍”,是草的颜色苍翠欲滴;“茫茫”,是漫无边际大草原朦朦胧胧的形。风儿吹过,只见草儿随风起伏,高高低低如绿浪荡漾,牛呀羊呀悠闲地在草浪中忽隐忽现。这里描写的是草原美景,天地人和动植物和谐生长,这是自然恬静的美好的生活画卷,人们把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大自然的无尽恩赐的感激之意充分地表达出来,既呈现了一幅壮美的牧民生活图景,又把自个儿民族的感情寄寓在诗句中,让读者受到感染。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爱”是这首诗的浓情,而“草”是人们寄托浓情的载体,小草和风儿牛羊相依相伴,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草,离不开草原!

描写草儿的诗句中,笔者尤其喜欢唐代著名作家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状写。诗句中作者把春天的小雨、草色、烟柳等景物,用欣喜的笔触描绘出来,抒发了“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的清新春景。草儿历来是报春的使者,也是装点祖国山川大地的尤物,诗人们借它抒情,但这种情却不是使人们的专享,诗人们把大家的喜爱和感佩浓缩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大众之情。

2古人描写花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花的情感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人类肯定是“爱”字当头,“喜”字为首。古往今来写花赞花怨花乃至恨花的诗作数不胜数,让多少读者跟着文人墨客一起泼洒情感,一起喜怒哀乐。我们不会忘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不会忘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不会忘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红杏;其他如“带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的海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花、“桃花尽日随流水,泪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稻花等等。花是有情之物,它有灵性,和各种各样的小草一样,它们以不同的形色和馨香,阐述着人生的哲理,或起教育作用,或表达各种祝福,或表示祈求和希望,或表述各种心态和冥想。在中国,人们把不同的情感寄寓于花儿,主要凸显在花的象征意义上。如牡丹象征富贵和大气,梅花象征无畏和顽强,荷花象征高雅和清纯,兰花象征清馨和优雅,玫瑰象征情爱和忠贞……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象征就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技巧。当然,人们对花儿寄寓的情感,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与对小草的情感寄托有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赏花赞花,因为它们“浅笑留花间,朵朵为君妍”;人们赏花爱花,因为花中蕴含着人们十分肯定的正能量――美好的人格寓意、伟大的精神力量。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人感官,撩人情思,寄以心曲。花已形成了“花文化”,其含意博大精深。

3古人描写林木的诗句与人类寄托于林木的情感

与花草等一岁一枯荣的植物相比,树木是形体高大、生长周期较长的植物。高的大树可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树龄长的树种可生长几十年数百年乃至几千年。树木不但形高体硕树龄很长,它们中的很多乔木,一年四季还都郁郁葱葱蓬勃旺盛,为大地山川撑持出莽莽苍苍的森林绿,所以,树木成为历代人们敬仰崇拜的主要对象。远的不说,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就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诗描写的是柳树,其貌“碧玉妆成”,其形“万条垂下”,它的细叶如裁缝巧制,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的结果。笔者看过不少古人写柳的诗歌,因为柳树依依婀娜多姿,不少文人都将依恋之情寄寓在柳树身上,看到它们你就会产生依依不舍的柔情。又如南宋的志南和尚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诗写的是古木参天荫翳蔽日形成的绿荫下一位老者的感受,老者的感受其实就是作者的感受。读着诗句,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浓荫下过路人的喜悦:杏花雨纷纷,微风轻吹面,惬意舒适的老者,虽然已需“杖藜扶我”,但对古木凉阴十分感激。诗中透露出来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古代描写树木的诗句,和描写花草的一样,也是数不胜数。这些诗句中对树木的吟诵,无不寄寓着文人墨客们的多种情愫,而赞赏崇拜却是主旋律。清代文人郑燮吟诵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青山”他要“咬定”,其实“青山”指的是“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满山树木。他把做人要经受千锤百炼、不怕风吹雨打的告诫寄寓在满山的树木中,读之你会收到很多启发。中华民族崇拜树木,视树木为护身符,把多种复杂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一自然物已成为图腾文化积淀深植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以上的议论,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读了许多诗词作品后对花草树木十分钟爱的表达。花草树木是大自然的灵物,人们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寄托在它们身上,托物言志,言志寄情,让人类高尚的精神意志和多种追求喜好在这些灵物的生长中显现传扬,过去是这样,以后仍然会这样。参考文献:

[1] 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托物言志作文篇9

一、上阕与下阕中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写法的解读

1.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面上是描写枫叶如火之美景,实则是诗人抒发心中火一般的革命豪情。红色的枫叶象征着革命、烈火、热血、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诗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从这些美丽景色中,诗人想到了“万类霜天竟自由”,要想获得自由,就要像“百舸争流”一样奋勇向前,要想自由,就要像“鹰击长空”一样到更广阔的地方去,抒发了诗人积极奋斗、冲破束缚的革命情怀,寄托了远大的革命志向。看着这些美景,在抒发了革命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后,就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发出了一句感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以写景很自然底过渡到抒情,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成功的铺垫。

2.下阕以抒情为主,寄情于景

诗人在抒发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写出了壮丽的景色,在强烈的感情中也蕴含着诸多美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将过去不平凡的岁月写成了峥嵘的山峰,给人以美的感受,使无形的感情化为形象化的美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给人一种崇高之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抒发了诗人对恰同学少年时从事早期政治活动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的革命豪气,展示了风发正茂时代等青年学子在江中心激流中学习游泳的宏伟画面。不论是“谁主沉浮”的自我拷问,还是“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的回忆抒情,都含蓄地表达了无数热血青年为主宰祖国未来命运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豪情壮志。正是这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能够产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良好效果,在含而不露中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二、景与情之间关系的处理技巧简析

1.景与情在结构上的安排技巧

《沁园春・长沙》主要可以分为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以第一幅独立寒秋图,诗人于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向北奔涌不息的湘江之水,激发了诗人波涛般的革命热情,给下文的情感抒发酝酿了良好的感情之基。第二幅湘江秋景图,是诗人看到万山红遍的枫叶而抒发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前幅图的景与情的关系就是:寄情于景。以景为铺垫,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这样所抒发的感情就会很自然,而不会有突兀之感。下阕主要是由第三、第四幅画面构成。第三幅峥嵘岁月图,则是通过对求学时代的思念回忆之情寄托在诗人等青年学子进行早期思想政治活动的情景画面。第四幅图,本来是到达了感情的最高潮部分,是抒发豪情壮志的句子,诗人却采用了寄情于景的写法,将不怕艰难险阻、不断斗争的革命豪情壮志用中流击水的画面来表达,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从后两幅画面来看,从结构上分析,其景与情的主要关系是:先情后景,以景结情。这是与上阕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明志的结构有区别的地方。从上阕下阕和整体结构来看,景与情的关系是:触景生情,景由情生;以景结情,先情后景。正是对景与情在结构上的灵活应用,增强了这首词的无穷魅力。

2.景与情在内容上的选择技巧

一草一木皆关情,景语即情语,诗词中的景物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要抒发一定的感情,就要借助一定的景物作为意象,通过写景与抒情的融合,来创造出诗歌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来看,整首词都洋溢着热烈、奔放、奋发、进取的词风,表达的是到中流击水的革命豪情和我主沉浮的凌云壮志。故此,诗人也选取了与所抒感一致的内容:譬如独立寒秋的画面,表面是说在深秋世界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湘江边上,从其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来看,“寒秋”意示着青年志士的成长成熟必须要经过像寒霜一样的考验,“独立”二字的表面是指诗人独自一个人,实际上则有暗指诗人不愿与平庸之辈为伍,与想成为“主沉浮”的革命者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情感抒发相一致。此外的“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等四幅画面都与诗人所表达的革命豪情壮志相吻合。从内容角度分析,整首词体现了景与情的对应关系:以景衬情,情景融合。正是采用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景与情在内容上的完美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抒豪情的境界。

托物言志作文篇10

【关键词】 散文 阅读 技巧 规律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03-01

散文,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她不是诗词,却有诗词的靓丽语言;她不是小说,却有小说的巧妙构思;她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论文,却常蕴含着论文的深邃思想。加之当代散文的写作题材的扩大使散文既具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一些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全面,出卷老师因此对其情有独钟,常选择当代精典散文阅读材料作为中考阅读的重点,而对中学生来说,却对其谈之色变。笔者以为散文主题确实难以把握,但掌握一定方法,还是能读懂并做好有关考题的。

1 要了解散文一般知识

作为一种体裁,散文自由灵活,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从内容上讲,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以对人和事物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认识和感受。例如,朱自清《背影》,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思想,抒发一定感情;抒情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激情和意愿,文章里通常没有像《背影》那样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它说理,往往借助事例简述、形象描绘和感情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论文又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形散神聚”乃散文之特点。“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古今中外皆可为我写作所用;写法多样: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以及各种修辞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都可熔为一炉;结构自由:书信体、戏剧体、标题题记后记话外篇等不拘一格。但散文选材或写法技法等貌似“散”,实质“神聚”,即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的“情”,托物所言的“志”,记事所说的“理”,是中心明确且往往有贯穿全文一条或两条线索,作者通过“明线”、“暗线”或某一“寄托物”将材料串联起来,读者明确了文章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行文思路。散文写人写事往往是表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文章“不散的神”,读者倘若抓住了作者文中借助文字表的“情”,达的“意”,也就把握了作者写作意图、文章主旨了。

2 掌握散文阅读一些技巧

凡事都讲“巧”,阅读散文亦然。笔者拟结合自己感受及他人之经验探讨散文阅读的一些技巧问题。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大意。既然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因而阅读散文,就没必要被它众多材料、博杂内容所吓倒。聚精会神通读全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或“说了什么理”,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整体上把握了文章主旨,再来研究局部便不会偏离中心,因为局部问题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

第二步,捕捉文眼细推敲。散文文眼——重点语句或语段,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开门见山,置于篇首。在文章开始就亮出主题,初中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文眼所在;第二,置于篇末,卒章显志。有些散文,不急于将散文的主题和盘托出,而是娓娓道来,读完全文读者方恍然大悟。第三,前后呼应,置于首尾。有许多散文在文章文首与文尾都设有文眼,以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四,在叙述一件或几件事之前或之后,议论或抒情,往往也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或解答一些问题关键所在。在第一遍阅读时,就注意准确捕捉并勾画文眼句段,不仅便于深入理解散文所体现的诗情画意;也便于解答文后考题。

第三步,找准线索理结构。文章线索是什么,找准了就可理清文章内容层次、结构安排。理清线索时不妨注意:一是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眼睛,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反对、宣扬或控诉什么;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二是文章开头结尾,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是作者“点睛”的地方,如《我的母亲》。三是文中抒情、议论句子,往往就是作者表明心志的地方,对把握文章主旨很有帮助;比如茅盾《白杨礼赞》。四是文章中多次、反复出现的词句,比如茅盾《白杨礼赞》中反复强调白杨树之“不平凡”。

3 总结答题基本规律

考查词句问题。解释词句含义,要结合语境解释词句含义,有时还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注意一定不要忽略词句在语境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也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来回答,要答该词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作用或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作用,体现词语准确性或生动性。

考查语言赏析问题。散文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凝炼、优美、形象、含蓄;又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我们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原则,把品析语言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

考查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主题也是散文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一是找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二是从所选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材料表达作者什么样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查顺序问题。要注意审题,有的几个词语、连续材料或几个段落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可以颠倒顺序。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词语、材料和段落之间关系。不管能不能,都要谈逻辑关系。如果是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具有总结或承上启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