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8 17:52:06

托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1

一、托物言志或托物喻人。即把个人之“志”依托于某一具体之“物”。“物”是某种志趣、意愿、理想或精神的寄托与象征;或全诗明写一“物”,实则暗喻一类人或比况自我。二、咏物抒情。即先咏他物以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然后借物抒感,或者后半部分有明显的相对独立的抒情词句。比照托物言志,其情感相对“短暂、即兴”,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三、借物论理。即通过写“物”来寓理、议政、咏史等。

鉴赏咏物诗的思路为:写了何物?有何特征?言何志、何情?用何手法?高考咏物诗鉴赏的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如下:

一、 体察物态,分析物象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2.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技法点拨]

1. 立足文本,由形及神,由正面及侧面,理解形象求全面

咏物诗对物的描摹往往是由形似到神似。所谓“形似”,即抓住物的某些外在特征,如形态、色泽、声音、所处环境等;所谓“神似”,即由物及人,由实及虚,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咏物诗写物往往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分析物象切忌只看到外在的“形”和明显的“正面描写”,应注意形神兼顾、正面侧面相结合,全面理解。

如2007年重庆卷苏轼的《海棠》: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前两句为咏物,首句正面写海棠,据“泛崇光”概括出“光彩美艳”或“高洁美丽”;次句“香雾空”正面写海棠的阵阵幽香,可概括为“香气浓郁”;而“东风袅袅”“月转廊”则为侧面烘托,需想象补白,概括出“月色下的朦胧美”。再看题干中的“哪些特点”,则要求我们力求全面概括。

2. 明确角度,逐层品味,紧扣“特征”词,分点概括求准确

如何准确概括物的特征?一般来说,正面状物中的名词是所写角度,即物的形声色味等,写了哪几个角度,应逐层分点表述,不可遗漏;而正面或侧面摹状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则是“特征”所在,应贴合“特征”词准确概括。如《海棠》中的“崇光”“香雾”。2009年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中的赏析竹子的形象也是如此。

3. 仔细审题,弄清倾向,对准要求,规范作答求严密

“咏物”或重形或重神或形神兼备,而侧重于摹状物的哪些方面、什么特征,各有不同。鉴赏物象,其命题必然要尊重文本,即怎么“咏物”就会怎么考。一般有以下设题形式:

常规提问:这首诗描写的物象有哪些特点?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两种提问,答题范围一般指向了全诗或者所有的“咏物”句。答题则需做到:逐句解读“咏物”诗句,分点提炼要点,力求全面而清晰。

变向提问:这首诗表现了物象的什么品性?描写了物象的哪些活动?此类提问具有两种暗示功能:一是暗示了该答什么,即描写物的重心所在和答题角度。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的第一题,要求回答诗中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品性”指向“神似”,答题需由物及人而将物人格化,由实及虚地扣合“寄托”的深度,切忌只答词面意思、外在特点。而“活动”则暗示了重在摹状物的动作行为,应抓住动词性短语。二是暗示了从何处着手答题,即答题区间的规定性和答题方向的限制性。此时要对准区间、紧扣要求作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中要求回答“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前三联,然后紧扣所有摹状素蝶活动的动词或修饰词,借助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简洁概括。同时“哪些”暗示了要点要全面而不遗漏。

[参考答案]

1.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与月色下的朦胧美。

2.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二、 品味寄托,鉴赏思想情感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技法点拨]

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或直接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此诗借物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或变向提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这几句有何寓意?

1. 紧扣文本,逐句品味,分层概括求全面

咏物诗若为全诗托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类写法,如果提问“此诗的含意或寓意”,其答题区间多指向全诗。需要在逐句品味其寄托的基础上,分层概括出寓意。而且必须由物及人,由实及虚,解说其深层内涵。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的第二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根据第一题的暗示,全诗可分两层解读:一是前三联写“素蝶活动”,联系注释,实则暗喻“我”之宦海处境,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二是尾联写素蝶的心理渴望,实则寄托“我”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因而,此诗的“含意”必须立足于全诗回答出这两方面的要点,如果只抓末尾抒情语作答,则不合题意,遗漏要点。

2. 巧抓诗眼,关注“情语”,明确寄托求准确

咏物诗中若有明显的抒情词句,或者某些词句暗示了情感倾向,那么这些词句就是作答思想情感的直接抓手,一定要充分利用以求准确。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直接抓住下片“老来猛气还轩举”这一抒情语,可答出“表达自己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此为第一要点。而“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几句,在对比中以“偏思汝”的“倾向语”,表现了诗人渴望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此为第二要点。又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诗在充分摹状了山泉的情态后,末尾两句“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就是对山泉的称赞。抓住此处“恬淡”“自清”,就不难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但凡诗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词句,都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抠出这些关键的“情语”,即可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

3. 联系作者,巧借注释,“物我契合”求深刻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不即不离,物中有情,物中有“我”,物是情感载体或“我”之化身。所以,理解其思想情感,需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深入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另外,高考古诗鉴赏中注释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们往往解释诗中关键字词,交代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写作此诗时的处境遭遇等等。所以,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要巧借注释,联系作者,由物及“我”,“物我一体”;由实及虚,“物志契合”,真正深入理解寄托,切忌回答表面意义。如2008年安徽卷,读《小孤山》的注释,不仅得知了小孤山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我”的身份经历,更容易理解诗人以山之“孤”喻“我”之“孤”,托小孤山以言志,抒写自己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勇猛坚毅,仍怀有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和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必须立足文本,审清题干,综合运用以上三点解题策略。

[参考答案]

1.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 明辨手法,赏析表达技巧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原诗见上文)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原诗见上文)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技法点拨]

咏物诗的表达技巧鉴赏,常有两种不同题型:

1. 描写物象技巧

常规提问:这首诗如何描写物象?

变向提问:这首诗用什么手法写物?

咏物诗描写物象的方法包括下面两大类:

正面描写:①绘形绘声绘色(或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②若是动物类或将物人格化,可能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③在具体描写上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侧面描写:①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凸显物的品质。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的坚毅耐寒。②对比衬托。为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

比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读上片,主要用正面衬托(或环境烘托)来表现鹰的矫健雄姿。又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这首诗怎样描写素蝶的活动?分析前三联可答以下要点:①采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②采用衬托或环境烘托。当然,答此类题常需在手法要点后结合文本分析。

2. 整体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整体上(或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此类设问指向全诗,其整体表现手法主要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或隐喻)、借物抒情、象征等。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006年江西卷《三江小渡》的象征等也是如此。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2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3

一、意境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表达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①送别诗:A离愁别绪,依依不舍;B情深意长,互为勉励;C别后思念,坦陈心志。②怀古诗:A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B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C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D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③战争诗:A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B统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C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D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思乡怀人诗:A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B贬滴时,思乡怀人;C闺中怀人。⑤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⑥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只注意了“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正衬思维方式,而忽略了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的思维方式。

(三)答题示例1

阅读宋林景熙的诗《溪亭》,然后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表现其情感?(07广东卷)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参考:(描摹图景)诗人以清秋、落叶表明季节已入深秋,万物凋零,一片萧索;以日暮月初白、孤灯表明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概括意境特点)构成了冷情幽寂的氛围,(表达诗情)表现诗人心绪不宁、孤独寂寞之感。

二、形象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

2、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意义

解答提示: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如: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林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形象更多的也指即兴即景中的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的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如诗人笔下最先开放、傲霜斗雪的梅花常用来比喻敢为人先、不畏权贵的君子形象;形象也可由人物直接出场,如白居易《卖炭翁》;形象也可是从意境氛围中感觉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月夜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也可以通过诗中的抒情或议论分析出形象意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一里合答。

(三)答题示例2

阅读宋刘一止①《小斋即事》一诗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07全国卷III)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者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①刘一止:宋微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水会”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答案参考:(什么形象)托琴棋二物言志。(形象具体特征或个性特征)诗人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学的兴亡了。(总结形象意义)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诗眼”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还原析句,描摹图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

解答提示: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有时可合一起答,也可融入到第二步骤里答。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为全诗增色甚至成为诗眼,关键在几类词上极下功夫。①炼动词或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②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③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④炼虚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⑤词类活用。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还原析句,描摹图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动词,抓住它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形容词,抓住它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身临其境。数量词,抓住它意蕴深刻,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词类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再如叠韵词,可增强韵律感和起强调作用;颜色词,既可表心情,也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应注意某个炼字使用的修辞手法。诗中用的较多的是拟人、夸张和通感。从稍大点的角度入手,应注意,该字处于写景句中,应抓住形象性、生动性;处在抒情句中,应从给定词上强化感情上入手;处在起始句、结尾句,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入手。有的题目说某字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应特别注意从该字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烘托意境,表达情感。用一句简炼的话总述即可。

(三)答题示例3

阅读王安石《葛溪驿》,回答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07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答案参考:(1、2点合答)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烘托意境、表达诗情)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语言特色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注意即使在描摹图景,组织语言答案时也尽量要体现出这种特色。

表达怎样诗情,诗情也一定要体现分析的这种特色。

(三)答题示例4

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五、技巧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前人说该诗中的某句某联有如何如何的效果,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指出何种手法――怎样使用该手法――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

解答提示:指出何种手法。首先应准确,其次应熟悉掌握一些表现方法。如: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②表现手法分A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声寂相衬,乐哀相衬三种。B象征 C烘托 D白描 E虚实结合 F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E点面、抑扬 正侧面结合G起兴H色彩渲染I观察角度变化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用典、反问,顶针、互文等。

怎样使用该手法,一定要结合诗句赏析。要特别注意:勿对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如果具体分析到某诗句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应从整体上谈诗的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第3点无须繁述。

(三)答题示例5

阅读清代徐兰《出关》一诗回答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07山东卷)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答案参考:(何种手法)描写、对比、象征(借代),(怎样使用该手法,也可两点合起来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主旨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或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你的看法怎样?试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赏析。

(二)答题步骤:

析具体诗句写什么――说表达什么情感或暗寓什么(答时可调换,也可融在一起答)。

解答提示:

该类题型侧重的通过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得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它应对的是考纲中“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答题示例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比作简要分析。(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答案参考:两着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沉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七、句意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 提问方式:

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未联或未句的理解或赏析

(二)答题步骤

阐明句表义(可挖掘深层义)――指出描写作用或诗情意趣

解答题示:解释诗句时一定注意分两层:句表义和句里义,然后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何种情感、意趣和观点。应特别注意句意型题里一般侧重的未联未句中的分析鉴赏。

(三)答题示例7

阅读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回答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7全国卷II)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参考:(句表义,句里义)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指出作用或诗情意趣、观点)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了“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4

一、古典诗歌阅读的基本技巧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二、古典诗歌阅读的答题技巧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

解答锤炼字词类题时,注意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心中要有语言风格的术语,如: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解答表达技巧类题时,注意解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解答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类题时,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5

【解题要领】

就解答古代诗歌阅读题的一般程序而言,首先要对古代诗歌进行整体感知,进而结合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及诗歌形象,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把握;然后就作者蕴含于诗句中的观点进行评价。高质量解答古诗鉴赏试题的前提是了解诗的特点并且会读诗。

那么,什么是诗呢?

所谓“诗言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伤春悲秋,或怀才不遇,或隐逸之趣,或山水之情,或吊古伤今……诗为情而生,情因诗而存。

诗歌提倡幽微,贵在蕴藉,讲求含蓄。诗人在表情达意时又大都反对直白,一般人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艺术概括,创造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这便是“意象”。她是形神兼备的生命体,是解读古代诗歌的锁钥。

“意象”一族,精彩纷呈。她可以是“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随景迁,情景交融,是“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她可以是“物”,物有所寄,物有所托,诗人笔下之物皆有着诗人的主观情愫,真可谓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物我合一;她可以是瞬间的闪念、片刻的举动、短促的话语或一时的蹙眉。于细节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心态,正似那海上浮动的冰山,露出的仅是那一点点,更多的却深深藏在水下。

怎样读诗呢?

应当着眼于诗歌语言,结合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一)诗歌语言,就内容角度而言,有情感语言、意象语言两大类。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思故乡”直接道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怀,这是本诗的情感语言。“明月光”是写景;“举头”“低头”是动作细节;“疑是地上霜”是心理细节――三者虽无一个“情”字,却无字不含情,这是该诗的意象语言。这首诗情感语言与意象语言有机结合、虚实相生,共同营造了诗歌美妙的意境。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情感语言往往直抒胸臆,较为显豁;意象语言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细节传神,往往含蓄蕴藉,较为幽微。要读懂诗首先要将两类诗歌语言相互联系,加以整合,这为准确把握诗歌意象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技巧与抒情手法。情感语言是“实”,意象语言为“虚”。意象语言中,象是“实”,意为“虚”。意象的内容特征与组合方式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有的借景生情,情寓景中;有的托物言志,借物写人;有的白描刻画,细节传神;有的用事引典,别有寄托。明确诗歌的虚实组合,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懂得映衬对比、伏笔照应等等,诗歌的意象便呼之欲出了。

下面举例谈谈如何解答古诗鉴赏试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诗歌以“情不厌”为神,以一组景物“野凫眠岸”“老树著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等和一个细节“车马疲”为形,形神兼具,抒发了作者置身于东溪美景之中的喜悦之情。

本诗所列问题都是紧紧围绕诗歌的情景交融而设,不蔓不枝、简约干净,平易而不失弹性,灵活而不失依据。

我们再来谈一谈本诗解答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锁定本诗的情感浓缩语句――“情不厌”,进而分解出“情不厌”的原因――“有闲意”与“无丑(枝)”。本诗的意趣便显豁了:诗人置身东溪美景,顿生闲适之情,自然流连忘返。至此,我们便可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问题(2)就迎刃而解。

第二步,赏析诗歌的意象语句,尤为关注情感语句与意象语句两者的密合。至此,便可确定“野凫”一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问题(1)的答案浮出水面,问题(3)也不难解出:“闲适”(情感语言)心情由“野凫眠岸”(意象语言)表达出来,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无丑)”(情感语言)之情由“老树着花”(意象语言)流露出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舜帝曾一边弹着五弦琴,一边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前6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

(2)对本诗表达的感情作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

这首托物言志的诗意蕴深远。本诗所列问题,紧扣“他物”与“己志”,两者密切联系,既逼真地描绘出桐树的特征,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自我崇高的情愫。“孤”字统摄全诗,是本诗的情感语词,置于诗题之中,更是居高临下,营造了全诗的情感氛围。诗中“解愠”二字,与“孤”呼应,拓展了“孤”的内涵。

“天质森森”“孤高百寻”“凌霜不屈”“得地虚心”“岁老根壮”“阳骄叶阴”是一组意象语词;“愿斫五弦琴”虽是用典,但典故实质上是相对凝固的意象,意味着为民请命,体恤民情。我们不妨将典故归于意象一族。这些意象语言与情感语言有机结合、相辅相生,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同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情感的律动,并对之有所领悟。至此,问题(1)(2)的答案便明于眼前。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作者为什么分别在“灯”“风”“窗”前用了“残”“暗”“寒”三个词加以形容?

答: _____________

(2)“垂死病中惊坐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

这首诗写得极为出色。全诗几乎找不到一个情感浓缩词,只通过“谪”字稍作了暗示。不过,诗的首尾两句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黯淡凄凉,诗的中间两句叙事,尤其是“垂死”句,动作描写真切、细腻,表现了作者在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可见,一首诗可以没有统摄全诗的情感浓缩词,但不可无意象语言。

这里的意象组合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动作刻画与情景交融相互交织,“残灯”句烘托全诗氛围,“垂死”句抓拍了具有巨大蓄积与容量的片刻,“暗风”句将“惊”的具体内涵蕴含于景语之中,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另一方面,同一类抒情手法所包容意蕴又十分深厚。“残灯”“暗风”“寒窗”,既写客观之景,又抒主观之情,既为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惊”为“情”,“坐起”为“状”,“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的衬托渲染,使诗句更加传神,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更表现出元、白二人的深情厚谊。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1)简析“远信入门先有泪”一句,说出作者当时怀有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

(2)“妻惊女哭问何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挚友,这首诗几乎没有十分显豁的情感浓缩词,更不像一般小诗那样直抒胸臆。但是诗人在28个字里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重点勾勒了“先有泪”这一“有包孕的片刻”,衬之以“妻惊女哭”的神态细节。我们将这些近乎白描的意象语言连点成线,元、白二人友情之深、交谊之切,跃然纸上。

可见,要读懂诗、解准题,就必须细察意象之间的联系与脉动,咀嚼意象世界内的关联与结合。如此才能析沥出字里行间的诗人情愫,品出诗歌的别样滋味。

【模拟训练】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①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玉壶:指月亮。②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妇人头饰。

(1)这首词是从感觉的哪几个方面描写“元夕”场景的?突出表现了“元夕”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写这首词其实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作者主要运用了何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怀?请略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6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词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象与意境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也有区别:选择意象是第一步,与词句有关;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是诗的意境,与全篇对应。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意象和意境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阅读鉴赏古诗应从意象出发,运用多种赏析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1.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的思想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的感情形象。鉴赏古典诗歌,不仅关注它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而且还要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渗入其中的意念和感情,才能更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阅读和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多个意象写景,最后抒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西下,词人孤独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个凄苦无依的断肠人情怀和画面,一幅萧瑟苍凉的意境跃然纸上。诗歌的意象关系,可理解为情与景的关系,词中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竹里馆》"竹林"、 "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传递出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通过"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意象,让人领悟到西湖早春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意境美。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材中,有许多常见的意象一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寓意,它们包含了丰富文化内涵,教师可归类给学生,让他们在初中阶段有一定知识积淀,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菊:隐逸,高洁,脱俗。兰:高洁。竹:气节,积极向上。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乌鸦:衰败荒凉。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雁、青鸟: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沙鸥:飘零,伤感。

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云:游子,飘泊。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古迹:怀旧,明志,国家昔盛今衰,衰败萧条。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羌笛:凄切、离别、相思、孤寂。琴瑟:和谐、友情。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2.运用联想和想象来鉴赏诗的思想

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话也适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诗歌不可碍于事理,有时却又允许不含事理!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绪怎能托付于明月?绝不合事理,但表现了对远方朋友的忧虑与担心。《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既不合理但合情,真实表现了木兰出征前那种忙碌紧张的场面和着急之情。《咏雪》中"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试想:大雪何似柳絮呢?形不似,而神似,使人联想柳絮乘风漫天飞舞的景象,意境飘逸美丽,意蕴深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格调豪迈,甚为精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可以解读"诗家语"。这里的"诗家语"指的是诗人打破常规语言习惯,用词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如辛弃疾在《西江月o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明明在路桥转弯处,见到旧时茅店,但为了表现忽见旧时茅店的惊喜、感叹以及喜爱之情,词人故意改变了的叙事顺序,只说"忽见",没有下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不要进行纯逻辑分析,站在联想和想象的层面上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领会诗的主题思想。

3.抓住精炼的语言来鉴赏古诗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7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株奇葩。它立意高远,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重大,但这些古诗词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给学生解读诗意、体味诗情、感受诗境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和较高的鉴赏水平,本人就此浅谈几点体会。

一、知背景,看生平

要客观地评价诗人和历史的看待文学作品,首先必须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唐代的强盛和开放使唐诗生机盎然、大气磅礴;而宋朝积贫积弱,使宋词多离别叹惋,哀怨惆怅。两朝相比,时代特点尤为明显。

“诗言志”。。每首古诗既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或喜或忧、或褒或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风格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不了解屈原的经历,不熟知屈原的情怀,我们就无从感知他“伏清自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刚正不阿,就无法理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杜甫历安史之乱在“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国难家仇中也表达了深沉的悲叹。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学会“知人论诗”,在古诗鉴赏中十分重要。

二、理情物,析情怀

化景物为情思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具体的物象描绘是为了传递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花鸟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是诗人借以寄托自己情感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意象”。景物和情思的结合常借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姜夔《扬州慢》中的“清角”“空城”等都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候,应该能从这些“意象”中看出诗人的情怀。。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从表面上看纯粹是描写自然风光,而细心体味,不难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是春天的色彩;黄鹂歌鸣是春天的声音;白鹭归来是春天的脚步。从这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诗人博大的心境和丰富的情感。

三、品情言,赏情艺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中常常是一个字词提挈全文,所谓一字而境界全出。正如晁补之所说:“诗以一字论工拙”。因此,诗人对字词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世心”。鉴赏诗歌必须去发现、品味诗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发掘“情”与“语”之间的关系。

诗歌的情感表达大体可分两种:一是比较直白地点出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悲”和“独”直点作者的老病孤愁的感情。另一种是暗示,如李白的《越中鉴古》虽无一字点明感情,但我们从诗歌描绘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之中,不难体会到那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因此,鉴赏古诗词应学会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句,体会那种直白或暗示的感情。

“情艺”就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它包括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设问、借代等;还包括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等;也包括诗歌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我们在鉴赏时不仅要学会分析其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还应明确其作用。如对偶它使得律诗和绝句精致对称、朗朗上口;比喻使诗句形象生动、富有生机;借物抒情的手法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得多情;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在表志。古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这些手法和技巧上。

其实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要以大量的阅读和记诵为基础,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在平时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领悟那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淡雅与宁静,去找到那种“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壮志与豪情。赏诗如尝醇酒,久则弥笃;如饮清泉,沁人心脾;如品香茗,情趣盎然。久之将有“诗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妙感觉,这也就是鉴赏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陈利保,田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鉴赏[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徐应佩,吴功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8

诗是一个特殊的类型,古代咏物诗在主旨表现上有一定规律可寻。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地方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中都出现过咏物诗的题材。在咏物诗的鉴赏中,把握主旨是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咏物诗,就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清俞琰《咏物诗选·自序》),可见其流传与影响之深远。作为古代诗歌中独特的一类,咏物诗大致有如下特点:1.物与人的统一。所谓咏物诗,其中必定有对某种自然物象的描述,同时,还需有诗人主观情愫的参与,无论美刺讽谕还是探究理趣,总是与物象描写相辅相成,如影随形。两者“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一味摹写物象而不含情感的咏物诗较为少见,在古人眼里,它们不能算是咏物诗中的上品。2.主旨表现较为隐晦。古人创作咏物诗,总是力避直白,做到抒情含蓄,不露形迹。优秀的咏物诗能够做到物人合一,浑然莫辨。3.多用托物言志、比兴等手法。既然咏物诗把客观事物作为吟咏的主要对象,那么比兴、寄托自然便成为它的灵魂,托物言志就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白了咏物诗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方法,探究其主旨。

方法一:化隐为显法

古人创作咏物诗讲求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故意不点出所咏之物,就像是写个谜语让读者猜。所以读咏物诗,首先需要弄明白诗中所咏之物,然后才能窥出诗人的情感寄托。且看以下两首古代咏物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清高鹗《古剑》)“缱绻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210首忆北方狮子猫》)

阅读第一首诗,如果忽略了题目“古剑”二字,难度就会变大,反之,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尽管诗句中故意避开古剑一词,用“秋水”、“老龙”等典故来代替,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诗人以古剑自喻,表达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的主旨。

再看第二首诗。根据诗后括号内容提示,我们明白诗中所咏之物是北方狮子猫(波斯猫),诗歌写它缱绻在主人怀里,是京城的“俊物”,虽然主人家势破败,它仍然享受着“晨餐二寸鱼”的不菲待遇。理解了句意,其对失势御用奴才讽刺的主旨就不难找到。可见,搞懂咏物诗中的“物”是关键,如果置“谜底”于不顾,一味纠缠于“谜面”,那就找错了方向。

方法二:析物契神法

析物指分析物象,契神指找出与物象合契的神韵。析物契神法就是通过赏析咏物诗的物象进而挖掘其主旨的方法。以析物起,以契神止,是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运用此法能分析出大多数咏物诗的主旨。赏析过程分三步:1.找出所咏之物;2.分析该物象特点;3.挖掘出隐藏在物象背后的主旨。读下列一首古诗:“节候迁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见纷纭。偶缘涂饰能成质,才有因依便如云。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伤鸿病鹤知多少,息羽垂头合让君。”(清赵执信《晓风鸢学江东体》)

鉴赏本诗时首先析物,从题目中找出所咏之物——风鸢(风筝)。其次分析物象特点。逐联分析诗句内容:首联写随着气候变化,春天城野里风筝纷纭众多;颔联写风筝不过是经过涂饰之物,却能凭借风力直上青云;颈联写风筝由儿童牵线操控,却能逼迫天帝听其声音;尾联写受到压抑、迫害的鸿雁与仙鹤在风筝面前也只能敛翅低头,任其横行。最后契神,得出主旨:本诗通过对风筝的描写,嘲讽了本无才能却能在皇帝身边得势的小人,同时也有对人才受到压抑的同情。

方法三:分点概括法

有些咏物诗所咏物象特点繁多,主旨具有多元性,这就需要运用分点概括法——通过仔细分析物象,逐一概括出诗歌主旨。这样做不会因遗漏主旨要点而在考试中失分。看下面两首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南朝刘孝绰《咏素蝶诗》)

第一首诗赏析:前4句写丹橘经过冬天仍然保持绿色,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5、6句写甘橘虽可招待“嘉客”,怎奈阻隔太深;7、8句直接议论“命运由遭遇决定,不可把握”的玄理;9、10句写人们只知道种植善于媚时的桃李,却冷遇了一身傲骨的丹橘。据此,本诗的主旨要点总结概括如下:1.诗人品德高洁;2.有才能而不得重用;2.慨叹人的命运不可把握;3.为不得重用而鸣不平。

第二首诗是2010年全国卷的试题,所设问题之一是“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标准参考答案为“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解答这道试题容易遗漏要点,若运用分点概括法,就能避免这一失误。

方法四:涵泳联想法

通过浸淫其中反复品味,进而感悟出诗歌主旨的方法就是涵泳联想法。有些咏物诗蕴含了大量信息,主观体验性很强,用逻辑分析法很难达其精髓,这时就需要运用涵泳联想法。看下面这首七言律诗:“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清王士祯《秋柳四首(其一)》)

初步赏析:从“秋来”、“残照西风”、“晚烟痕”“愁生”、“梦远”、“哀怨”等一系列意象和词语可以感知,诗人看到秋柳后油然产生了一种哀伤之感。再次赏析:理解诗中几处典故:1.第二句中白下门指南京,南京是一个抒发兴亡之感的经典怀古意象,诗歌借此催生一种衰落的体验。2.第三句化用沈约《阳春曲》“他日差池春燕影”之句,用春柳与第四句的秋柳形成对比,传达出一种憔悴、迟暮的慨叹;3.第五、六句中黄骢曲和乌夜村均来自历史故事,前者依托唐太宗为悲悼其爱马而命乐人创作的乐曲来传达一种伤感,后者借助晋穆帝皇后的发祥之地来寄托一种荣华梦远富贵难再的悲情;4.尾联化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表达秋柳已老、春容难回的哀怨。三次赏析:感悟出较为深刻的主旨——诗人面对衰老的秋柳产生了一系列联想,进而抒发了一种希望幻灭、回天无力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通过反复理解与体验,我们不仅领悟到了王士祯这首经典之作中蕴含着的丰赡的意蕴和复杂的况味,而且深入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沧桑。对于这样一些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作品,运用涵泳联想法赏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9

中国诗歌讲求含蓄, 富于暗示。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仅被大家评说,更被高考命题专家看好。如2012年辽宁高考卷赏析《初见嵩山》时这样设问:“数峰清瘦入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读懂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清瘦”表面是写山峰,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清瘦”表现了清高独立、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又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赏析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时这样设问: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两字作简要赏析。再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赏析《梦江南》之结句“摇曳碧云斜”,安徽卷赏析“软”“拥”二字的妙处,江西卷概括“杨柳”“飞絮”两个意象的内涵,等等。这些试题均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紧密关联。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呢?下面四点可作参考。

1. 体物明志。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咏物诗就成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典型代表。对这类诗歌,只要我们细心体会“物”的特点,那寄托在物中的“心志”就明朗了。如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实写自然之蝉,但读者已读出了一个人格化的蝉, 再加上后两句点睛之笔,我们即可看出诗人之“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体物明志,“物”不同,“志”各异。相同之“物”,情志也不同。如骆宾王和李商隐笔下的蝉面貌殊异,情怀自然别致。

2. 披景悟情。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抒情一般有明示和暗示两种方式。明示就是直抒胸臆,暗示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对于后者,必须分析景象特征,理清意象,体察意境,情感之“花”才能绽开。杜甫《登高》中的“急风”“高天”“啸猿”“清渚”“白沙”“回鸟”和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了一种凄清、低沉、悲切的情感氛围,而落木的摇落也写出了诗人身世飘零之感,披其景,悟其情,一个封建社会失意的文人形象便跃然纸上。无数成功的诗人就是这样运用了“言有尽“的意象,而创造了”意无穷’的意境。

3. 探微知意。微者,细节也。诗歌中的细节描写蕴含丰富,魅力无穷。分析人物细节,形象即可栩栩如生。比如张可久的《清江引・老王将军》:纶巾紫髯风满把,老向辕门下。霜明宝剑花,尘暗银鞍帕,江边草青闲战马。通过对一系列细节的分析,一位曾饱经风霜、久经沙场、却不再受重用的老王将军形象赫然挺立。分析景物细节,情感则悄然自明。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精微的细节,蕴含无穷情味:点点滴滴的雨,点点滴滴的愁,点点滴滴的爱,点点滴滴的怨……唐代张籍的《秋思》中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经典细节更让人思绪纷飞,发信人内心的复杂和矛盾就是通过暗示性的细节表达出来的!

4. 咬文嚼字。短小的篇幅要表现多彩的生活、丰富的情感,遣词造句就得力求精练传神,方能得其宜,尽其妙。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叹,更有贾岛斟酌“推、敲”的美谈。作者选用生动准确的形容词、动词、精妙的副词、叠音词为诗歌增添神韵,这些词就成为诗歌语言暗示之所在。赏析诗歌,要学会咬文嚼字,从“咬嚼”中探知深义。比如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满”,意蕴无穷:月光洒满西楼,更是相思之情洒满西楼;又如严武的《军城早秋》“朔云边月满西山”之“满”,则描绘出边关秋夜的阴沉凝重,寓意边境局势紧张。

5. 探问思疑。中国诗歌喜欢设疑用问, 这些微妙的疑问自然就成了一种暗示,引人深思。钱钟书在文中引用《寻隐者不遇》后,评价说:“这‘不知’得多撩人!”这就是“暗示性”的魅力。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技巧,钱钟书称之为“公式”,并列举“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等诗句。其实,这就是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探问思疑,以猜想的方式回答“谁?”“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就在这种猜想中明朗而丰富起来。如杜牧《寄远》之尾句“谁家红袖凭江楼?”我们可虚可实,进行几重猜想:是我家的红袖凭江楼,还是别家红袖凭江楼?这样,诗旨也就清晰了。

解读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方法难于穷尽,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炼。

1.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洛阳故城

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1)颔联中“水声东去”一语平凡之中见深意,请简要分析。

(2)诗歌颈联写景抒情很有特点,请加以分析。

2. 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2)诗歌结句的“空”和“哭”有何意蕴?请赏析。

3. 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两首诗歌同为咏柳,但所咏之柳形象不同,意蕴也不同。请加以分析。

(2)白诗以“尽日无人属阿谁?”收尾,有何妙处?

1. (1)“水声东去”既写实景,又有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之感:昔日繁华的都市,悲欢离合的情事都烟消云散,一去不返。包含了对王朝兴替的追思。

(2)颈联中荟萃了暮云、寒雨、古堞、空壕、寒鸦和雁影,共同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的画面。诗人以悲景写悲情,寄托了现实幻灭的悲哀和王朝兴替的哀思。

2. (1)颔联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望雁思归图和荒塞归牧图,这两幅图画情景交融,形象表现了苏武幽禁于匈奴的漫长岁月中单调、孤寂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

(2)“空”,有空荡之感,失落之意,无奈之情;“哭”既哭悼先皇武帝,又是哭自己。武帝长眠茂陵,不见白发丹心的汉使封侯受爵,苏武只能空对秋波哭悼先皇,哭诉自己的苦难。表达无限的追思与无穷的感叹。

托物言志的诗句篇10

关于古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初中阶段阅读律诗的目标就是:

1.理解律诗的相关概念,准确把握作品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及表达效果。

2.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

3.能够概括律诗的中心思想,学会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4.理解鉴赏律诗的形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概念阐释】

律诗是成熟于盛唐时期的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分为五律和七律。其诗体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7字,全首共56字。

2.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不作要求。

3.律诗限定用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

4.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每句中用字平仄要相间。讲究粘和对。

【阅读指导】

诗歌的阅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考试中既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也要求考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来进行阅读。主要考查点包括:

1.律诗内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所抒感情、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客观评价等。

2.技巧方面:所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语言方面:包括对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4.综合表达方面:对诗歌情境的理解。

针对以上考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阅读和赏析:

一、要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信息着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作者的审美情趣等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的生活遭际密不可分。另外,诗后往往有注释,会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写作背景等。所以,阅读时还要注意看清注释!

二、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传神。但阅读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所在。

三、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

关键句即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中心内容。

阅读时还应注意搞清楚以下问题: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四、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借代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阅读中要做到:

1.清楚诗作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能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明确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五、从诗歌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平时要注意概括各类诗歌的特点。比如写景诗主要描写自然风景,抒发内心情感;咏怀诗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咏物诗主要是托物言志;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抒写诗人高洁的情怀;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民族矛盾、反战情绪等。

此外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1.诗中哪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从用词角度作简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