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6 02:24:58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1

(一)展示总结大会组。责任科室:教研室

时间:一天,具体时间以市局通知为准。

会议内容:主题报告、典型发言、表彰先进、专家讲座

参加对象:区教育体育局领导及有关科室负责人,全体教研员、中小学校长、部分教师代表、受表彰的单位及个人代表。

工作要求:

1.课改总结

教体局:完成我区六年课改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电子稿10月30日前上传至qzjysyyz@

学校:于10月10日前将课改特色工作总结电子稿上传给教研室方志仙老师。教育局将对各校课改特色工作汇编成集,进行交流。

2.根据市局要求组织与会人员参加会议。

(二)课改经验交流暨专题论坛组。责任科室:教育科

1.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评选。

教体局:组织区级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评选,并于10月15日前将推荐市级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材料上报市课改办。

学校:推荐区级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并于10月10日前将推荐区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材料上报教育科,区级课改先进集体自愿申报,区级先进个人每校推荐一人。在此基础上,区教体局推荐市级课改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具体要求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举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的通知》(衢市课改办[2009]2号)。

2.课改经验交流暨专题论坛

时间:半天,具体时间以市通知为准。

会议内容: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分会场举行,每个会场各安排2位校长、2位教师和2位家长、2位学生发言,每位校长和教师阐述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

参加对象:部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及家长和学生代表。

我区参加发言的校长和教师代表:根据市局安排我区小学、初中各推荐2位校长、2位教师发言(是否在大会发言由市课改办横向比较过材料后统筹安排)。发言材料10月15日前上报市课改办。

(三)课堂教学展示组。责任科室:教研室

时间:1个月,11月确定为课堂教学展示月。设主会场和分会场。

会议内容:课堂展示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重在展示“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参加对象:相关学科教研员;部分相关学科的教师。

工作要求:承担主会场或分会场任务。教研员做好展示课的相关工作。部分学校承办展示课活动,具体工作由教研室另行安排。

(四)课改成果汇编组。责任科室:教研室

1.编写学科优秀成果集。一个学科编写1本,筛选近六年来学科优秀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由各学科教研员在10月30日前完成。

2.完成各校课改特色工作汇编。10月30日前完成。

3.承担市分配的学科优秀成果集和综合类专题集编写工作。

(五)课改成果展览及宣传组。责任科室:办公室

工作内容:用展板、文本材料、实物等多种方式展示课程改革的成果

工作要求:

1.展板:

教体局:制作20块左右展板,重点展示观念转变、管理改进、制度创新、校本教研、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研修、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成果。展板制作要精心设计,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图片、文字内容自行设计排版,尺寸统一为120cmΧ90cm。展板电子稿10月30日前上传至qzjysyyz@。展板由市教育局统一制作。

学校:选送能反映本校课改以来特色亮点工作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可从观念转变、管理改进、制度创新、校本教研、地方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研修、评价改革等某一块或几块或其他方面去梳理,)。材料要精心设计,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在10月10日前将图片及文字说明电子稿上传局办公室。

2.文本材料、实物:

教体局:负责大会期间将文本材料、实物在主会场展示。

学校:文本材料、实物提供清单,10月10日前清单电子稿上传局办公室,市课改展示期间局统一安排展示。

3.教育科安排1人,教研室安排2人、信息中心安排1人协助做好此项工作

(六)后勤保障组。责任科室:计财科

根据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研室。

工作职责:负责协调展示活动相关工作

三、活动基本要求

1.在活动组织管理上,做到领导有力,部署周密,保障有力。要把总结交流活动作为促进全区基础教育发展提高的有利契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保证人、财、物力投入,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2.在活动组织形式上,全员参与,全面总结,自下而上,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全局进行总结。各科室、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动员,精心设计策划,集中精力实施。以展示活动为契机,全面总结课改经验、特色和亮点,提升和推广典型经验,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活动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课改实验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工作。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2

一、 善用材料结构,找准小组实验的切入点

小组实验离不开材料。教师在课前需做好对材料的提前预测,在课中提供有结构的材料,适度安排小组实验活动。可是有些科学课中的材料比较复杂,令教师在准备上存在着各种困难。

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教师主要为学生准备三份材料:第一份是一组生活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石块、蜡烛、橡皮、回形针、空瓶子等物体,主要引发学生与原认知的冲突,形成物体的沉浮似乎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的意识;第二份和第三份均是控制变量的材料:工具箱中提供的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塑料圆柱体和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塑料球,使学生发现,质量相等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相等时,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再如《做一个钟摆》一课,教材中建议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根粗细大小一样的直木条,并利用易拉罐底制作一个金属圆片,要求圆片能够在木条上自由移动,让学生通过这种材料来研究重物位置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面对像《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类课中比较繁琐的材料,像《做一个钟摆》这一类课中需要教师动手制作的材料,很多教师由于资源、时间、精力等原因,通常会在课中用演示实验代替小组实验展开教学。分析这样的课,我们发现,关键是材料的结构没有与教师现有的资源条件很好地统一。其实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材料选择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材料,乒乓球、橡皮、笔、小刀、铅笔、小瓶子等等,让学生自主准备,教师再准备两组材料:工具箱中提供的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塑料圆柱体和大小一样、轻重不同的塑料球,我们的切入点是“比较老师准备的材料与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的不同点”,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材料到实验用的材料,从不控制变量到控制变量,在结构材料的有序引领下根据一系列事实证据不断修正自己对物体沉浮的初始认识,最终发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在《做一个钟摆》一课中,材料准备其实很容易,因为在教学工具箱中有一个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材料,其中的摆锤是一根铁丝和一个能在铁丝上移动的圆形重物,我们可以以这个材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实验。

有些材料是学生容易准备的,我们可以向学生征集并进行必要的筛选,教师只要准备一些学生难办到的材料即可,这样既可以让教师腾出准备繁琐材料的时间来用心琢磨学生和教材,又能让学生从材料准备中增强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建立持久探究的热情。有些材料在科学教学工具箱里、在学生学具袋里、在学校仪器室中现成有,我们可以以这些材料为切入点,适度安排小组实验活动。

二、 巧挖学生经验,寻找小组实验的平衡点

小组实验的内容应该是在多数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是学生能够探究的,应该遵守“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如果我们违反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任意拔高或降低实验的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探究,而且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做一个钟摆》一课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得到了重物的位置与摆的快慢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单: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任务:小组合作制作一个30秒摆动30次的钟摆。任务布置下去没过1分钟,一些小组就完成了,因为通过刚才的实验,学生的经验是当重物在中部的时候1秒差不多摆动1次,只要稍微调整重物位置即可。这样的任务过于简单,思维含量太低,是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

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把制作30秒摆动30次的钟摆改成了制作1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而且在小组合作前,先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个任务,我们手中的材料能不能挑战成功。学生马上陷入了沉思,发现手中的这套材料已经无法达到目的,有学生认为要加长线,有学生认为要加长铁丝。此时教师出示一根栓了一颗螺帽的长线,让学生用这种材料制作一个1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由于1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的摆长在107厘米左右,但学生并不知情,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变摆长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了解摆长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并为下节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做好铺垫。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一无所有的白纸,他们对眼前的客观世界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解释,这是他们理解新事物的基础。教师应尊重并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前概念水平,并以它们为基础,适度安排小组实验活动。如《用橡皮筋作动力小车》一课,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一课中重力小车的经验,安装橡皮筋动力小车正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在布置任务后,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中的提示并制作,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时不失时机地巧妙点拨,鼓励学生。

三、 读深教材内容,摸清小组实验的落脚点

现行的科学教材是集广大科学教育专家的智慧编写而成的,教师应该在“教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一线教师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资源条件,应该读透教材内容,适度安排小组实验活动。

【案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在《摆的研究》一课中,教学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时,主要有以下两种典型的处理方法:

方法一:

1.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预测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绳长度和摆的幅度有关。)

2. 制定研究计划,交流实验注意点。

3. 学生依次开展实验研究各种因素。

方法二:

1.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预测可能与摆锤轻重、摆绳长度和摆的幅度有关。)

2. 教师演示实验研究摆的幅度,证明摆摆动快慢与摆的幅度没有多大关系。

3. 制定研究计划,交流实验注意点。

4. 小组合作研究“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5. 小组合作研究“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方法一中,经学生预测后,教师请学生选取因素并依次开展实验研究,看似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其实是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因为摆锤、摆绳和摆幅这三个因素,学生还不具备筛选的能力,而且“摆幅”这一因素使学生很难控制实验。课中,实验过程和汇报交流环节都非常坎坷,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理解教材上出现了偏差。方法二中,在小组合作研究摆绳长度、摆锤轻重这两个因素前,教师首先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摆幅与摆的快慢无关,而没有让学生小组实验研究,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非常恰当,因为研究摆的快慢与摆幅的关系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排除了摆幅,学生就能更加高效地研究摆绳长度、摆锤轻重与摆的快慢的关系。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3

【关键词】 酸雨 植物生长 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7-01

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首先运用多媒体画面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角度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可以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最后对探究计划进行初步的实施。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时,各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根据这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及时安排第二课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过程,使探究过程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 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 观察、思考、质疑。

(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对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 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 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 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这是整个实验的关键,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2. 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

3. 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六、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4

我省现行的自然教材是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等传统观念下编写的,教材中存在偏重知识点,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等缺点,并且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完全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难于完成由“自然课”向以探究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一、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就要以儿童为中心,尽量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生来就好奇、好动,有求知欲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有丰富的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去摆弄、去探究;只要有收获,他们就会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决策者、指挥者,也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如《昆虫》《益虫和害虫》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里运用标本、图片或是模型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根据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放了课堂的空间与教学内容,把两课合并在一起,并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带动下,先到操场上捉虫子,把自己小组捉到的虫子都放到昆虫盒中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哪些虫子是昆虫?把昆虫从中挑出来,各小组之间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让各小组成员给昆虫分类,再次进行汇报交流。

二、把“齐步走”的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

在我省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实验课都是限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等已经为学生规定好了,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挥下“一二一”齐步走。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并有所突破,变“齐步走”为自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体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例如:教材第六册《花》一课,我改变了教材中只限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而是先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鲜花,并且将一些鲜花带回教室。其次让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打算怎样研究花?研究花的哪些方面?小组同学根据计划进行分工,收集信息与资料,制定观察步骤,然后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各组观察、分析、整理,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把限定实验材料改变为“多样性”的实验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密封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还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求异性”教学内容

“求异性”教学内容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选取新奇、独特的角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力求其答案不是惟一的,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毛细现象》一课,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创设了思维的空间,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组1:把手纸、毛巾、海绵、吸管、毛笔等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分别测出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吸水所需的时间;组2:把砖块、木块、土壤、吸管等材料同时放入相同高度的水中,10分钟后看水在物体上的高度;组3:把四种规格的吸管,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用格尺量出水的升高数据等。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探究的过程就会不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也就不同,从而思维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领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师改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以师生双方都能拓展求异思维为出发点,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给学生,也给了教师一个探索的机会。

五、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5

校长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对课改有超前的认识和做法,他带领我们全体领导在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我们加大了考试及评价制度的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验,将课改实验工作情况列为对学校工作质量考核、领导干部考评和各项先进评比的重要指标,学校明确规定在人力配备上,让优秀人员从事课改工作,在师资培训上,以课改为中心,在资金投入上,保证课改的需求。

一、重视加强校内教研活动

多年来,我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提出了课堂教学以“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学”为目标,每学期有重点地开展教学研讨,特别是对新教材的研究,我们多次利用每月一次研讨日进行校教研会、年组教研会活动,我们先后召开了“新教材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指导交流”三种课型研讨会,青年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大奖赛,并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全县课堂教学大奖赛”“全县课堂教学落实新理念研讨会”。召开了“新课改中如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组内教研会和“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校内教学研讨会。这些活动为青年骨干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我校进行教研活动,听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把重点放在评课上,开始由各年组组长、骨干教师带头进行评课,再点名让青年教师进行评课,现在已发展成为教师自发地、主动地进行评课,而且每一位教师结合新理念都能评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师们在教研中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交流和研讨,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着实提高了学校的教研质量。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系统总结获取多种直接信息的经验,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我们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在3~6年级开展研究。研究的形式主要有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和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社会即课程,针对学生实际,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学校先确定大课题,三、四年级围绕“人与自然”展开研究,五、六年级围绕“人与社会”展开研究,各班学生根据大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小课题,并自由选择各种方式开展研究、交流,为防止流于形式,每次汇报交流时都要求老师通知教务处,教务处领导尽量抽出时间听课,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不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于是上学期我们针对实际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指导交流”示范课,对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如何进行交流汇报进行了研讨,这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至于结合学科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交流汇报,然后师生把资料进行完善和整理,我们也要求老师每月至少进行两次汇报交流,另外,每学期末我们还要组织学生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答辩。

三、有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精神和我校的实际,通过筛选比较,我校开发了三套校本教材,即:“小才子”阅读积累教材,“小书法家”书法教材及“校园英语脱品秀”英语教材。这三套教材我们已尝试使用“小才子”阅读积累教材为1~3年级学生提供了成语,为4~6年级学生提供了优美散文片段,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古诗、名言,使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小书法家”书法教材我们师生共同使用,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基本功,“校园英语脱品秀”英语教材也是师生共同使用,全校教师利用周三业务学习时间和教研日到校参加200句课堂用语培训,现在我校多数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能自如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和学生对话,这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口语训练的机会,师生共同得到发展。另外,我们本学期还编写了一套口才班训练的教材,尚在整理中,准备下学期投入使用。

总之,课改实验以来,我们深感课改的辛苦,也体验到课改的快乐,当然面对困难我们不会退缩,我们会继续努力,力争把我校的课改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

参考文献: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6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突出民主交往方式,提升生态课堂质量。课堂交往方式,主要指师生的交往方式,也指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很显然,在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突出平等学习、构建生态课堂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只有角色上的差别,只有教学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没有人格上的不平等。教师要由“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下,不断探讨和交流,加深了自身经验的理解,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

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教师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的更高要求,这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势必要求教师在自己的人格及其他教育素质方面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良好的影响。

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生态课堂氛围。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要赏识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平等交往,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多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不挫伤其积极性。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转差促优。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独特性,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视野期待,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认知经验、情感、智慧和灵性去构建对新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因此,阅读是学生的个,只要当学生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聘, 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主动建构,才能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才会充满鲜活和灵动。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应怎样对待呢?我觉得,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

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一般采用讨论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讲,讨论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讨论时,首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注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几个能主动发言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轮流担当小组长的机会。另外,对于讨论的题目和内容要精心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教师要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等方面认真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讨论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在讨论中真正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分成小组阅读,小组间可以相互交流体验。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的水平和级别,由教师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水平。

三、教学评价全面客观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7

一、实验操作要有主体性

新课标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积极探索自然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从增强学习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鼓励学生与老师在平等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力求形成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探究的方案,哪怕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方案也要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分层次的让学生参与探究,既要学习好的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也要照顾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主动地去实施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二、实验实施要有合作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三、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但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实验材料要有多样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作法是:一是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三是在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五、实验形式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策略就是解除教学中一切束缚创新活动的框框、禁令、限制等,让学生充分地享有自主、生动的学习权利,在宽松的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主要的方式有:开放课堂、开放媒体、开放场地和开放活动。要大力提倡实验课回归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 课前参与 有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88-02

随着课改的深化,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这一课前参与环节越来越受到品德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课前参与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前只会“网络搜索”,分享资料时“照本宣科”,活动“草草过场”。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试以浙教版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次教学为例,探讨优化学生课前准备的有效策略。

【案例呈现】

走进生活――寻找“我中有你”

1.从肯德基说起

(1)课件出示肯德基全家桶:同学们,这是什么?

(2)你知道肯德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吗?

(3)小结:肯德基目前在中国已经有4 900多家门店,在我国餐饮业遥遥领先。洋快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身边的外国品牌产品

(1)这样的改变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课前已经请大家去了解身边的外国产品,接下来请大家先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成果。

(2)小组内交流身边的外国产品。

(3)各小组代表从食品、服装、电器、汽车、日用品等方面展开汇报。

(4)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5)用课件播放身边的外国产品,再次感受世界带给我们的精彩。

交流环节中,学生手拿调查表,交流着从网上搜来的香奈儿、LV(路易斯・威登)、大嘴猴、兰蔻、雅诗兰黛、西门子、法拉利、兰博基尼等一大堆知名国外品牌。课堂上虽然形成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场面,但效果并不理想。交流结束时,一名学生说了“感受到身边的外国产品很多”之后,课堂就陷入了一片沉寂,无论教师如何铺垫启发也无济于事。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失败的。

【原因剖析】

资料不是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吗?为什么学生会没有感受、无话可说呢?沉思之余,我再次将目光聚焦于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段文字惊醒了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家长大多是农民或在企业打工,文化程度不高,这些国外品牌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不要说见过,有的可能连听也没听说过。没有亲身的体验,又怎能有真切的感悟和参与的激情呢?归根结底,本堂课错在教师没有深入领会课标要求,对学生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管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还是资料汇报的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致使学生搜集的资料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策略应对】

明白原因后,我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课前参与指导。

一、多管齐下,拓宽路径

现在网络普及率高,操作简单,能搜集到的材料也较为齐全。所以很多学生把网络作为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其实单靠网络,不仅资源路径单一、信息雷同率高,而且搜集出来的资料往往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一定适用。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课前参与的各种路径:除了网络查询,还可以通过文本、音像作品搜索,在书报、画册、影视作品中获取相关资料,也可以走社会途径,开展调查、访问、咨询、实地观察、亲身实践等活动。像本课教学,最适合的途径就是开展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外国产品:上超市找外国品牌的食品、生活用品,到电器店了解正在销售的国外品牌电器,上街调查国外品牌手机的使用情况,去停车场统计国外品牌汽车的拥有量等,也可以观察自己和邻居家中国外产品的使用情况。

二、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教材呈现的主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给学生的课前参与活动增加了难度。如果每个学生都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必然会出现资料搜集不系统、不全面、重复等现象。“寻找生活中的外国产品”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靠个人力量完成会费时费力。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分别从食品、生活用品、电器、汽车、服装等方面寻找外国产品,不仅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减轻学生的任务量,而且学生会因为有了与之共同活动的搭档而兴趣倍增,从而提高调查的质量和活动效率。

三、整合提炼,学会取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时巧妇更难为“多米之炊”。许多时候,我们安排了课前参与活动,学生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然而面对搜集到的信息,学生缺乏选择、处理的能力,往往会出现下述现象:抱着一大叠资料到课堂上来,但到了真正需要交流时,却不知道应该交流哪一些,只好照纸宣读,大大降低了交流的实效。怎样才能让搜集的资料精炼恰当,紧扣主题,发挥实效呢?教师除了明确告知课前参与活动的目标任务之外,还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上每个单元的前言、每课的关键词、提示语和课文中的图文内容等来搜集和整理材料,树立课前参与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材的关键词是“经济全球化”,以“经济”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课前,我发现一名学生特别喜欢汽车,搜集了很多关于国外名车型及构造的资料,这显然偏离了本课的目标。在我的劝说下,他忍痛割爱,这些资料就在课余与大家一起分享了。

四、形式多样,全员参与

在课堂上,学生常用的交流形式是分组汇报,一人读,众人听,说者茫茫,听者寥寥。汇报的学生深感委屈,辛苦搜集的资料未能发挥作用;听的学生也很委屈,这种单向的信息灌输让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所以才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我们要特别关注资料交流时的课堂互动。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汇报形式,采用能激发大家兴趣的形式,有理有据展示自己的观点,使听的、看的有滋有味,让做的、讲的兴趣盎然。

在第二次执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我借助“小眼睛大发现新闻会”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汇报。新闻联播的音乐响起,瞬间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心。各组“新闻发言人”纷纷上台自己的调查发现。汽车调查小组宣读了他们的活动成果――学校停车场停着的33辆汽车中竟有32辆是国外品牌,还设计了“看车标猜汽车品牌”的游戏。食品、日用品调查小组把实物带进了课堂。耳熟能详的产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哇,德芙巧克力、汉堡、三明治,太好吃了!”“舒肤佳、飘柔也是美国的产品啊!原来我们天天都在用洋产品!”男同学说起汽车品牌更是如数家珍。此时再追问“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洋品牌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国外产品”“国外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课堂预设水到渠成。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之上,还存在着那种看似热闹、成效较低的合作学习。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影响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1、合作学习时机不当;2、组内氛围不合谐;3、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4、老师监控不到位等。现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些许想法。

一、 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节 课中科学学习的途径很多,有学生的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领

等方式。一般来说较为简单的内容不宜采用合作学习。

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引入实验,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会让学生把胡萝卜、石块等七种物体放入水中再做一遍沉浮实验。但这七种物体的沉浮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实验过了, 这里再做就显得多余了。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推进,所以以老师的引领最为恰当。先让学生根据经验把七种材料按体积大小、轻重排一下队,发现不同材料的物体它的沉浮和体积、轻重无关,这里出现了一个思维冲突。利用教师演示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物体的沉浮究竟和他们因素有关呢?从而进入到这一节课科学方法教学的重点:对比实验变量控制的方法。极其自然地引入到了这节课的重点对比实验的设计环节上来。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课堂的效率,对学生思维的梳理、发展也有帮助。

而那些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或者当学生个人学习有困难时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如《沉浮》这一课中学生有两次合作学习比较好的时机,一是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研究物体的沉浮与体积、轻重之间的关系;另一次是改变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像第一次合作学习是在思维冲突的基础上,又获得共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在这个前提之下,把两套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圆柱体交给学生研究。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和想法,使课堂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中效率低下还体现在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为了合作而合作,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如《沉浮》这一课中第二次合作学习——“改变瓶子在水中的沉浮”中,一位教师在上课时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用什么方法让这个瓶子刚刚沉入水中?由于教师这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转移到如何用刚刚好的水,改变这个瓶子的沉浮。本来一个挺有思维含量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游戏。其实这个合作学习是对前面知识学习以后的一个应用,这里方法的使用较实验结果来说比较重要。假如老师在提问时再追问一句:并思考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瓶子的沉浮的。最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通过合作看到瓶子的沉下去了,并想到用改变重量的方法确实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对于学生每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思维训练的效果,最好有一个细致、全面的考虑,才能让我们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三、 合作学习的调控

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导者,有效的调控能够促进合作学习的良性运行。我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经常会看到课堂过于喧哗的场面,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帮助别人并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自如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沉浮》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合作学习进行调控。如第一次合作学习探究沉浮与物体体积、轻重的关系,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小实验,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除了下去指导外,还可以用实验记录单来指导孩子合作学习。有一位老师的记录单是两个大水槽,用不同颜色的圆片和圆柱分别代表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圆球和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圆柱,让记录的材料与学生实验中用的材料一一对应,方便学生课后的记录,而且让实验现象更直观,结论的得出就如同顺水推舟。

教师上课过程中言语的调控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文要善于启发孩子的探究、反思。如在第一个演示实验后,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沉浮无关时,教师要用言语去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上的缺点,一步步顺着学生的思维下来,自然而有效。而有时老师幽默的言语也能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合作学习上来。

    四、材料的选择

材料在合作学习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材料使用不恰当容易让学生转移注意力,把学习的注意点放在跟学习无关的地方,使合作学习低效。

如《沉浮》一课中,第一个演示实验中七种材料的体积大小都是有考虑的,曾经有一个老师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好好下功夫,到正式上课时学生把材料一排队就傻了,物体沉浮竟然和物体的体积排列有关系了,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主要是一块石头选择太小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整节课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尽量让不必要的因素去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合作学习二:改变瓶子的沉浮。这样的小药瓶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空药瓶都是能浮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点功夫,否则这个合作学习就没有进行的必要了。

曾经听过一节《光是怎样传播的》的课,那节课教师对一支激光笔的妙用,让整节课大为出彩。这支激光笔贯穿了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用这支激光笔串起整节课的合作学习。一开始老师先把激光笔夹在后面的架子上,然后让学生猜测光是怎样传播到黑板上去的,然后让一位学生去演示光传播的路线。在这里看似是一位学生在参与,其实是整个班级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这支激光笔在动,这个活动的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总而言之,“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乐学,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与人合作,这才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东西。

参考文献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

G633.7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在教学中应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改进创新,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多种功能和作用,这不仅可以通过实验掌握物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对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后实验的改进,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经过分析、讨论,透过现象理解本质,则会从其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例如:在研究焦耳定律的演示验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在课前布置预习这节课,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演示实验课题――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利用自习课时间实施以下过程:

1.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关键是让学生考虑好实验原理,怎样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变为可以观察比较的对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十几个,有的甚至比教材上的方案还简单易行。有的让火柴梗吸收电热升温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有的让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玻璃管的红水柱上升,有的让灯丝发热温而发光……这样表演性演示实验变为开放性研究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在完成设计后,有的同学到实验室借实验仪器,有的同学自己制作一些小的器材,还有的同学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用具来完成实验,这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性操作实验。

3.自由组合,探索研究。经过交流,有一些同学的实验方案相近似,于是他们就自动组合,在实验中相互交流切磋、沟通、共同研究。在交流中团结协作,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

二、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绝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的安排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安排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在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和低于额定电压的情况下的发光情况,并将每次测得的电压、电流值填入实验表格,算出电功率值,那么实验目的单一,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不限制实验原理。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说明小灯泡上“3.3”或“2.5V”的意义,至于实验原理由小组讨论决定,并按照要求画出实验电路图。结果出现三种实验原理:P=UI,P=U2/R,P=I2R,并通过对三种实验方案优劣的深入分析,确定应用P=UI为实验原理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进入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实验时只说明实验中要观察灯泡的亮度,触摸灯泡的热度,计算灯泡的功率和电阻,并不限定实验有三个步骤。结果在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其中灯丝在不亮、较暗、正常发光、较亮、烤坏几种情况下的电压、电流的测量值和功率、电阻的计算值,灯泡热度的触摸感,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实践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不确定实验归纳。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伏安法既可以测电阻也可以测电功率;(2)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其两端实际电压的增大而增大;(4)灯泡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实际电压过高会烤坏灯泡,过低灯不亮;(5)因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故不宜用P=U2/R和P=I2R测灯泡的电功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加强课外小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材料非常丰富,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有益活动。对每章或每节课后的小制作、小实验,教师可适当给予指导,提出必要的建议。使得学生能够善于动脑动手,因陋就简因地取材,把小实验、小制作活动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虽然课外实验活动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或不规范,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尤其在设计和准备过程中那种富有创造性思维及操作过程,在其他途经中无法体会到。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用装有水的塑料袋作为研究对象,(要求袋内不留空气,袋口扎紧,为了便于观察,在袋内滴入几滴红墨水),再用轻质塑料袋代替原实验中的小桶。先称出这袋红色水的重力,然后将这袋红色水渐渐浸入水中,可以观察到弹簧秤示数逐渐变小,小塑料袋内的水在不断增加,并且弹簧秤示数减小的数值等于小塑料袋内水的重力;当红色水袋完全浸没时,弹簧秤示数恰好为零,说明这袋水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也等于小塑料袋内水所受的重力。也就是浮力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相等。换成盐水等其他液体,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相同。

改进后的实验由于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因此得到了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这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边学边实验,并改进实验装置、器材等,让学生尝试实验设计、操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