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23:18:52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1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工作培养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5天接受的正确观念,结果在家和社会待2天的时间里,就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小学、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2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一、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德育教学新观念缺乏认识

随着新课改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小学教育中缺乏对德育教学新观念的认识。很多学校和班主任普遍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并且很多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上通常都认为德育教学新观念是在德育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但是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德育教学新观念的一部分,并且大多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未对小学生进行深入教育,通常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看到和了解很多事情,很多小学班主任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是指出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不足,或者是在学生犯错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批评。实际上,信息来源的渠道广泛,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需要不断对新观念进行认识和实施,跟随时代走,才能进一步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二)德育工作开展过于狭隘

在新时代下,很多小学班主任德育开展工作过于单一和狭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应从基本的道德知识以及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思考能力出发,并且使学生能在道德问题上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目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局限,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小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导,造成德育教育与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不相符的现象。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很多小学生生活的常态离不开网络,并且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非常活跃。而网络内容的包容性是极强的,其中有很多涉及道德评判的部分,有些道德评判是正确的,但是一些不良的道德评判会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并且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未充分将德育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造成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激励对策存在不足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承担着教育指导以及组织学生学习的任务,其在工作方面还有待提升,其中激励对策存在不足是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所涉的激励目标上比较单一,并且存在着德育教育激励政策不足,加之记录过程不完善,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适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激励,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使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阶段,很多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当中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激励以及在行为表现上激励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加之没有好的激励对策,导致学生未充分掌握好德育知识。

二、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在新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在开展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大背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班主任应更新德育教育的观念。小学班主任传统的德育教育关键是建立在师生的权威关系之上的,通常是以上下关系命令式的口吻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使很多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教育观念使师生之间存在等级差别。在新时代下,很多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仍以传统的命令式口吻展开德育教育会使很多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且自然会感到厌烦。首先,小学班主任应更新对德育教学的观念,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新时代下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是平等和尊重。其次,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采用渗透式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教育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最后,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为学生实时分享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爱国观念。

(二)加强班主任师德培养力度

在新时代下,小学班主任未正确意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且要以教书育人为主,在舆论信息面前要正确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应加强班主任师德培养力度,使班主任能在德育工作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学校要抓好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培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内容,或者树立道德模范,并且让班主任在学习之后对自身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班主任师德的培养力度。同时,小学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到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同时也是不断丰富自身人生经验的宝贵机会,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充满新的期待,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找到新的前进方向,促使班主任与学生的教学成长更进一步。

(三)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在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因人而异,对学生做好针对性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激励措施对其接受德育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明确德育教育目标,教育要从因人而异的角度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小学班主任可以适当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并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同时,要确保对学生的激励对策的适度性,要对学生做到有奖有罚,才有利于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确保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最主要的是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时,班主任可以适当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通过惩罚让学生重视到错误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错误;对于学习当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采取适度的奖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要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要使学生有公平对待的感受,不仅能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3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学生

前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班级“设计师”的使命,又担负着“施工员”的重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信任学生,真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二、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班主任教师应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笔者的做法是:

1.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本班一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同学们都责备他。笔者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笔者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笔者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笔者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四、要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五、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六、需要班主任的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应是对立关系,也不能不分彼此。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关爱是基础。

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会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同时,理解与沟通必不可少,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自身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4

有道是“环境造人”,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将有限的学校空间环境加以优化、美化、净化,可以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小气候,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小环境,并由此对大环境和大气候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对学生起到积极的陶冶和暗示作用。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科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安排。”优化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它的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虽滴水击石,润物无声,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近朱者赤”,进而造就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校园内,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材的需要,遵循高品位的原则,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让学生处于其中时感到“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布置时,做到高标准、高品位,多一点精细,少一点粗放,绝不能随便。

二、要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他们乐于学习别人的榜样,因此,以先进人物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德育着眼于素质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应从做人楷模身上学起是最有效的。因此,开展向榜样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应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多用表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表扬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起着强化的作用。如何运用表扬的方法,应从五个方面来考虑:(一)教师的表扬,应反映学生真正的进步和成绩,表扬必须是可信的;(二)当学生对自己的进步认识不足和缺乏信心时,教师更应该多运用表扬的方法;(三)教师的表扬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四)表扬应有针对性,要引起共鸣,有启发性;(五)表扬应多肯定学生的努力。

四、有针对性进行自我教育法

今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注意探讨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方法,不先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自我激发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要求时,即有了自觉性时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必须运用这个方法,激起学生的进取心,提出品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指出学生的缺陷和弱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五、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物质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推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问题不是单纯靠课堂教学能够解决的,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不断拓宽德育的渠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建立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有利于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手段,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壮大并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教育主体上,都是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的。如果将它们协调,取长补短,就必然会产生多渠道总体化教育影响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最优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按照党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教育青少年的新途径,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做到全社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使德育途径和手段发挥更强大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为培养新一代

.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时代 小学班主任 德育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7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素质教育的逐渐普及,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网络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问题。

一、网络时代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缺乏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

道德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有着规范、约束的作用,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网络道德对人的网络行为产生着规范与约束的作用。然而,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再加上网络上的思想意识复杂多样,导致很难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网络道德标准。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网络行为,但在网络上依然活跃着黑客入侵、病毒传播以及不良信息传播等行为[1]。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也并不了解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因此,其在网络上很容易会出现一些欺骗他人、发表极端言论等不良网络行为。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德育方式比较单一

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德育方式来开展德育工作。但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大多班主任往往会采取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大道理的方式,这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而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低下,德育效果不高。

3.德育观念较为陈旧

当今网络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问题。部分小学班主任没有正确认识到网络对教学与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只看到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让学生远离网络,这就导致了问题的出现[2]。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班主任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一味地给学生传输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并要求学生服从自己,这种德育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没有理解道德知识,从而无法形成自我认识,也意识不到自身在道德方面的问题,德育效果不高。

二、网络时代下,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

健全的、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有利于约束不良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的绿色、健康发展,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日常网络交流过程中树立健康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做到明辨是非,最终实现道德修养的提高。第一,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在法律层面上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应当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建设,尽可能地消除网络上存在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为小学生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2.应用科学的德育方式

网络上的资源信息非常丰富,我们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探索科学、有效的德育方式,以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小学班主任应当积极地对网络知识进行学习,并要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技能,熟练运用科学的网络技术开展在德育工作。第二,学校应当创设专门的德育网站,通过有效利用网络,来掌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给予积极的引导。第三,小学班主任还可以开设德育贴吧、德育论坛,并利用德育贴吧、德育论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普及,以全面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3.创新德育观念

小学班主任应当采取各种方法,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改变以往理论灌输的德育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网络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当将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正确认识到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切忌一味否定网络。此外,我们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创建讨论组,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4.丰富德育内容

第一,小学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可以针对网络上的焦点问题、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传授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全面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例如: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从而进行情感教育。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当今网络时代下,网络是小学生查阅资料、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从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严格遵守网络道德。

5.提高家长的重视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3]。当今网络时代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十分便利,因此,作为班主任也要采取各种方法向家长宣传德育的重要性,来提高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家长通过借助网络来配合德育工作,从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结语

网络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文艳. 网络时代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2:17-20.

[2]施元平. 网络时代职专班主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89.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6

一、学习发展篇

1、认识明确、思想转变,充分认识挂职学习的重要意义。

去年8月,当我参加挂职学习工作会议后,心情忐忑,当时我首先考虑到这样几个问题,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挂职我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适应新环境?到了新的岗位我该如何积极开展工作不负局领导众望?一年挂职学习后,我能为学校留下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一遍一遍闪过,当我来到xx镇第二小学徐玲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热情接待了我,向我介绍了学校情况,并在工作上委以重任,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我意识到局领导的安排是让我感受城乡学校工作的异同,学习并发扬沙二小这所农村示范学校的管理优势,发挥好这桥梁作用,为自己能被组织选派到沙二小挂职学习感动自豪和荣幸。

2、坚持学习、业精于勤,政治思想业务素质显着提高。

俗话说:“刀不磨要锈、水不流要臭、人不学习要落后”,只要不断学习,用正确的理论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一年中我除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培训、学习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家xx发展规划纲要,对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和重点有着更深刻认识,对如何在现工作平台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更深入思考。只有使自己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坚持党的领导,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同步发展,才能以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引领工作方向。在挂职的一年中,我参加了教育局第八期青干班学习,并担任小学二组组长。学习期间,各位专家讲座对我的管理工作有着深刻启迪,我积极大胆地在工作中融合实践,以优秀的理念与方法指导具体工作。所以,这一年是学习发展的一年,是自己在新环境和新平台中大胆开拓,发展迅速,逐步成熟的一年。

3、德育求实,教学求真,二小精神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

沙二小的德育工作之所以优于其它农村学校,在于学校能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在学校工作中认真贯彻德育为首,教育为重的准则,在实践中进行德育体验,在学科中渗透德育,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实实在在的抓德育,成为农村学校中的德育强校。沙二小的教学质量多年来居于xx农村学校前列,这与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真抓实干密不可分。学校制订了《六认真检查制度》等制度,做好《青年教师培养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沙二小课堂教学不变的宗旨,全体师生严格执行规定,落实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求实求真的二小精神使我感受到农村学校对教育事业的不懈努力,也让我看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校管理者,在沙二小一年锻炼学习中我深深地被这种教育最质朴的精神所感染,这为我今后教育道路树立下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在哪个岗位中沙二小精神都将不断激励我前行。

二、工作成果篇

两个学期我共听课60节,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全员德育指导》等多次专题讲座,编撰德育月报八期,整理汇编了《金点子案例集》和《好习惯德育校本教材》。发展了学校德育工作以“星”为载体的特色激励文化,组织开展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求真德育论坛、德育金点子征集等活动,推动了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每月推出一个班级文化建设典型。在学生德育方面积极贯彻教育局《迎世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等文件精神,开展丰富的校园节日和竞赛活动,在每月主题教育中评比表现优异的星星娃,活跃校园文化。辅导的严晓芳老师荣获苏州市主题队会十佳教案,并获全国铜课堂奖,杨琴老师荣获xx市主题班会评比二等奖。个人积极撰写了《四个好习惯,愉快适应一年级》《老师从桌上摔下后——谈德育时机的生成》《六项德育管理优化策略,提高德育工作执行力》等近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共有五篇论文获省级奖,五篇省级刊物。

1、惟真惟实、活跃文化,用一个理念培育浓厚德育氛围

初到二小,我就对学校原有德育工作的扎实规范感到钦佩。沙二小德育工作能切实遵循少年儿童道德的客观发展规律,贯彻局里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开展教育,成效显着。但是作为农村教育成功办学的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在辐射与带头上还略显不足,德育理念与特色并不鲜明。为推出沙二小德育工作亮点,我厘清德育工作思路,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以“惟真惟实”的工作作风践行学校人本发展的德育理念:第一,德育处室认真学习和领悟局里各文件精神,将上级精神指导学校工作方向。同时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勤下基层,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开展工作。第二,加强学生的智育与德育有机融合,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渗透道德教育,让德育无处不在,向全方位德育方向积极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队伍从上至下注重实干,抓对象,抓反复,抓方法,抓反思。德育质量有所提升,德育管理文化氛围的营造逐渐浓厚。

2、梯队建设,活动育人,两支队伍发展迅速。

班主任队伍是校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班主任队伍的水平高低是影响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这一年中我重点抓好了班主任三级梯队建设:

一级梯队:骨干班主任。结合xx市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能手的评选契机,激发骨干教师树立更高的目标,向市级骨干班主任靠拢。骨干班主任参与到班主任竞赛、班主任培训活动中,起到传帮带教的辐射作用。二级梯队:普通班主任。以班主任例会、学习培训沙龙活动、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论文写作活动,加强理论和方法指导,提升班主任业务水平。三级梯队:30周岁以内青年教师。开展了好习惯主题班会和晨会评比、反思征集、情境应答等活动,在实践中促使青年教师提高与发展。

每月我定期开展《小领袖成长营》培训活动,指导学生志愿者开展学校志愿者服务工作,发展低年级学生参与护绿志愿者。组织班(队)干部学习班务队务工作学习,开展星星娃寻访活动,自主办好星星娃广播,在实践中提高了小干部的工作能力,树立优秀的学生榜样,带动班集体建设。下半年组建了一支60人队伍的中型鼓乐队,以嘹亮的锣鼓军号展现队员风采,丰富少先队阵地活动。

全校学生在“星星娃”影响教育下,形成人人争当星星娃的良好氛围。德育处集合大队部规划的争星要求和目标,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在晨会、班队会上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和评选活动。一年来共评选了240多名校级星星娃,十名年度“荣誉之星”,多名学生在市级及市级以上活动中获奖。培养出一大批文明礼貌,全面发展的沙二小星星娃。

3、重点突出、常规有序、特色鲜明,三项工作成效显着。

1)重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果。

衡量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主要还是要看学校的德育重点工作十分突出,常规工作十分扎实。为体现狠抓“质量”,走“求实”德育道路。这一年来,我狠抓德育队伍建设,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作好普法安全教育三项重点工作。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上一学期开展了系列化的讲座培训、德育论坛研讨,提升教师德育理论素养,下半学期通过主题班会、情境应答等基本功竞赛活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展示风采。

在主题教育方面,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市教育局各文件精神,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次次有反馈的系列化德育活动,实施德育教化,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园安全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建设平安校园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德育处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星星娃广播、联合晨会、防灾专题片等宣传途径,教育学生关注人身安全,在校内校外都要具有安全意识,掌握防护自救的技能。在普法教育工作上通过法制副校长张文静警官和校外城管大队马正明书记,开展普法知识讲座,法制知识竞答赛,模拟小法庭,法制黑板报等活动,达到普及法制知识的教育目的。

2)常规工作有抓手、有创新、有活力。

一年来我通过班级名片、学习园地、班级板报布置与评比推动班级环境文化创建。并以班级文化规划和发展一班一品的班集体建设目标,促进班级体形成良好班风学风,增进我校优秀班集体群体的发展与壮大。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中,我继续挖掘三八节、学雷锋日等节日德育价值,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活动开展精、细、小,并注重整合与创新,深化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作用。学校在上学期通过了三星级家长学校评定,家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学校举办家校教育主题周,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和亲子教育活动,并表彰优秀家长。这一系列工作促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发挥了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我以培养阳光星星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组建心理工作室,每日定时开放阳光小屋咨询辅导,举办心理教育主题周活动,通过校园橱窗和黑板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检测。活动受到师生的欢迎,也切实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特色工作有改进、有深化、有影响力。

德育月报从xx年9月创刊每月一期,获得全校老师关注,月报宣传了德育理念,总结德育工作,交流工作方法,指导重点工作。德育金点子活动,则征集班主任工作优秀经验,并通过金点子交流、金点子案例集、十佳金点子颁奖典礼等,指引班主任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星星娃特色德育正在这一年中起步与发展。一是星星娃德育体系分化到每月的教育中,形成上下两个学年的基础德育规划。星星娃的评比,除建立了每月评比表彰制度外,还建立了年度荣誉之星评比表彰制度,形成从班级到校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育体系,增进星星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作用。结合好习惯主题班会与晨会竞赛,德育处将好习惯班会和主题晨会形成校本《好习惯星星娃德育教材》系列,指导学生在活泼有趣的主题班会和晨会中获得系统化的教育,为校本德育发展奠定良好根基。

三、建议展望篇

1、传承创新,以武育德,对沙二小今后德育工作的建议。

沙二小有着良好的德育基础,这一年来已形成较活跃浓厚的德育氛围,在此基础上建议能继续深化发展这种德育氛围,关注德育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完善。能进一步提升与拓展德育空间,加强学科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与协作,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德育管理人员配备,亦可通过培养德育骨干教师,明确责任与义务,参与德育研究与管理工作,缓解人员不足之困,提升班主任主体发展意识。

建议学校能继续发展武术特色,将德育与武术特色相结合,深度开发武术德育资源,弘扬道德,磨砺品质,使武术不仅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品牌,也成为推动德育再发展的新平台,使学校特色工作上下一致,协调发展,实现办学目标。

2、加强交流,合作强校,对我市小学德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本次挂职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城乡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城区学校的优秀管理经验值得在农村学校学习与运用,但农村学校也有着优秀的管理模式,值得城区学校学习借鉴。原城区学校德育优势在于教育平台高,教育活动丰富活跃,但缺点是注重结果轻过程,部分德育工作浮于表面与形式,班主任感觉压力过大积极性不高。现沙二小德育优势是班主任发展潜力大,学生可塑性强,德育工作精简,注实效。缺点在于创新意识较弱,总结经验,提升工作,促进发展的力度不大。所以希望局领导能通过多开展校际间的挂职交流、托管工作、德育协作组等活动方式,创造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以合作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强校策略,缩短我市城乡小学德育差距,实现德育均衡发展的积极目标。

3、目标明确,身先士卒,对个人今后管理工作的再认识。

教育管理工作的宗旨在于引领与服务。通过挂职锻炼,我对两个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问题一:我要拿什么去引领?

领导者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管理,学习新知识,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是提升管理智慧的源泉,现代领导学也告诉我们,领导者的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作为管理者学习和提高自身素养就像给光源充电,只有自身明亮了,才能把自己的光洁撒在周围,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除了以自身素质和良好形象去引领工作开展外,还需营造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感染全体师生,让文化环境成为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建构学校德育文化,发展德育内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升华的过程,在德育管理中必须用心,有意地去思考和行动,以文化引领教师的主动发展。

问题二:我为谁服务?

为教师的发展服务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宗旨。既然是为教师服务,就得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需。衡量任何一个工作的效益都有一个共同标准,就是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不能只追求走工作的“新”、“奇”、“特”之路,忽视教育本质的纯真质朴,对一些基础和常规工作避而不谈。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7

(一)理论假设

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超越,其标志是制造并使用工具。伴随着这种创造,“人的意识”不断增强,选择和改进是“意识”烙在工具制作上的人的痕迹。从第一把石斧开始,在经过无数次的打制和使用试验后,人必定能选择最适合的动作方向和动作力度,能选择最坚硬的石头作为打制的材料和工具,并不断改进打制的程序,这是最原始状态的“工艺”。而脑神经元已经相当发达的猩猩,即使它也可能偶而拣起地上的石头来敲坚硬的干果,但它的动作完全没有“工艺”意义。如果说动物的这种生存本能也可以称为“生产”,那么,“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1]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也包括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工艺”,工艺凝结着预前、优化、能动等“人的意识”。人类进行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选择(即使是最早的石斧),使“人的本质”一方面对象化为人工自然,一方面积淀为工艺文化。后者给社会的多层面、多领域以深刻的影响。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精神生产部门,工艺的推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工艺的进步带来产品的优化甚至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科技界、企业界的共识。这一认识很快也移植到教育界,本世纪60年代末,教学技术依托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教育工艺学诞生了。

中小学德育工艺属于广义的教育工艺学范畴,和后者有着共同的理论依托:工艺进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德育的工具、手段方面借助于现代科技,改进施教技术手段,对于提高中小学德育效度,是有正向作用的”这一表述应该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说是“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乃是因为以上分析的仅是“德育工具系统”,仅是“技术性考察”。由于德育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德育工艺要研究人的“产出”(表现为人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物的产出;不是完成一个工件的制作,而是完善一代灵魂的塑造,因此,如果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只作工具性、技术性思考,不仅是不够的,而且是有偏颇的。

任何凝结了先进科技的教学工具(媒介)都代替不了教师的讲授地位。整个德育以至某一德育教程的实施和完成,都离不开施教者教学语言传递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即便是教学技术媒介的设计与运用,也反映了施教者的匠心和情意倾向。施教者的素质(尤其是道德、审美、心理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德育的效度。

无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还是德育实际工作的经验,都表明一个规律:要打通受教者接受德育信息的心理通道,往往需要情意手段。工具意义上的技术手段(不是心理技术)无论其科学性如何严密,在情意领域却常常会一筹莫展。何况,德育对象在自我教育层面同时是德育主体,其主体选择、适应和享用功能往往受主体情意的强烈支配。因此,德育工艺不能简单称作德育技术,它是在现代科技介入德育领域的同时仍然不失去教育机智、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感应的德育方法系统。工业技术领域的工艺学理论,一旦给予德育工艺假说以技术论、工具论的影响,就必须同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改造,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从工程与心理的结合上、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上规定德育工艺的理论构架和实际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来表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在中小学德育目标被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如果运用先进的德育工具和技术辅助德育施教,并运用情意手段打通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通道,努力提高德育施教技艺水平,设计完善的德育工艺,改善传统的德育方法,以形成最优化的德育操作系统,就能大大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度。(二)操作定义

中小学德育工艺,可以概括为“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施教过程中,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德育手段的现代化乃是现代社会德育的必然要求,它既包括工具的现代化,也包括用现代思维及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论来指导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现代中小学德育问题。

作为操作应用研究,中小学德育工艺关注德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德育效度的参与要素。教育工艺学把其研究对象划定为“教材与教具的构成与功能”、“教授者的构成与功能”、“学习者的构成与功能”三项[2]。其操作模型大致如下图:

(附图{图})

这一模型图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学(教育)流程的大致面貌,揭示了教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它已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操作定义中最重要的变量都描述了出来,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解析得非常正确。但是,它还没有能涵容教学(教育)操作流程中参与作用的所有要素。我们的研究认为,德育施教过程中发生着重要作用的变量,除了施教者、德育媒体、受教者以外,还有德育情境和德育程序。

德育情境是德育实践赖以发生、运作的物质基础(时空)和德育施、受双方在德育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情感与意志乃至人格互相感应的结合。无论何种德育活动,特定的时空因素、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绪,都会影响德育效度,或使其得到强化,或使其受到削弱。特定的德育情境会使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受到影响。研究情境对德育的影响,既可从硬环境的作用,亦须从软环境的作用来考察,考察人际的相互作用,施受双方的情意互动。总之,在德育施教过程中,德育情境这一操作要素从开始到终结,即作为背景,又作为工艺环节,发挥着“场”和“力”的双重作用。

德育程序是施教者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德育对象、内容、要求,整合参与施教的所有要素,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设计并实施的德育活动的方式与步骤。德育程序的设计与实施,能对德育过程进行有力的制导和有效的调控。它的运行在施教者德育机智的辅助与补充下,使德育活动既“顺其轨”又“畅其流”。因此,德育程序必然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视野里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操作定义概括为:中小学德育工艺,就是在德育目标确定以后,从追求德育效益出发,研究施教者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德育媒体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受教者的构成与功能,创设使德育信息达到最大可纳量的德育情境,设计并实践能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德育程序,通过整体的、全程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操作,形成能达到最大德育效度的方法、工具系统和教育技艺流程。

二、研究过程及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课题在进行了调查研究、培训教师、组织研究队伍、设定子课题项目等一系列准备以后,于1991年底正式开题。我们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将课题建设向前推进。

(一)理论研究

1.广泛借鉴,完善理论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虽然可以从教育工艺学中汲取理论营养,但由于教育工艺学本身十分年轻,其理论建设尚需不断补充、丰富,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家的实践和论述中挖掘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德育方法,从国外道德教育家的实验和研究中考察操作模型,梳理若干德育施教中的工艺范例,加以分析、提炼,结合中国特点,形成我们自己的工艺理论素材。另外,我们尤其重视当今我国中小学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改革探索,分析他们的成功做法,归纳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探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建构我们自己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理论框架。在借鉴考察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和西方哲学一样,西方道德教育崇尚理性,注重分析,强调科学精神,其德育操作研究的实证色彩浓烈;现在,国外德育工具、设施、教学手段的科技化水平较高。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效率原则、最优化原则和预前性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崇尚感性,注重整体,强调人文意趣,其德育操作的审美色彩、情感色彩浓烈,在创设德育情境方面有独到、深刻之处。国外德育工艺中的情境,往往是“问题情境”,即向儿童提供道德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借此训练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中国传统的德育情境,则是浸染着施、受双方情意,负载着德育信息的“德育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施教主体的资质、修养,强调“身教”。中国传统道德还极其重视情感与人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它既体现为一种道德教育思路,道德教育理念,又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3]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整体性原则及用人文精神改造工艺,避免单纯技术化倾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应该汲取中西方德育技艺中的各自长处,其德育工艺研究既注重科学实证意义,又注重人文精神取向,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这一理论认识,对于形成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与操作定义(如前所述)是有指导意义的。

2.确立工艺原则,规范控制实验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多数属于行动研究。由于这项研究的特殊性质,其变量控制不可能在严格的“实验室”状态下进行,基于此,总课题组对子课题组采取“准则控制”方式,研究设定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

(1)可操作原则

德育工艺研究特别关注操作性、应用性,更多地在德育具体、微观的方面进行研究,在行动上、做法上进行设计、选择与实施研究,而不作经院式思辩。中小学德育工艺遵循可操作原则,一方面规范课题研究始终在操作层面展开,避免研究范围的宽泛;另一方面,要求在工艺设计中,决不能脱离实际,而要从中小学现有的德育工作基础出发,在开发德育的硬、软件,完善一系列德育基础设施、工具等建设时,做到因地、因校制宜,土洋结合,追求操作效果,既不能等条件尽善尽美才有所作为,也不能不顾条件限制好高鹜远。

(2)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忽略德育的任何一个要素和任何一个环节。系统论的“木桶原理”在中小学德育工艺中同样适用:德育工作的效度,往往受那些“短板”——相对消极的、有缺陷的甚至产生负效应的因素影响。只有所有参与德育过程的各工作要素整体优化,方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成效。整体性原则体现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育人机制、全课程领域,还体现于中小学德育的施教区域范围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即在经常、普遍的联系中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

(3)预前性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着中小学德育工艺的能动性。讲求“工艺”的德育,必定十分讲究设计,尤其是可以有所准备的、较为规范的德育施教过程更是如此。即便是随机出现立即需要进行德育施教的问题,预前性原则也要求施教者运用教育机智,调动平时积累的德育施教经验,立即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处理意向和调适机制来解决突发、偶发事件或问题。是不是有预前意识,也就表现了是不是真正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是体现了人的自主自觉的意识活动。

(4)最优化原则

追求最优化是工艺最基本的精神。换一种表述,德育工艺完全可以称作“德育最优化操作”。最优化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操作设计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设计会有所“损耗”,最优化设计与操作损耗成反比,即设计的优化程度越高,则损耗率越低。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德育工作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德育施教过程不仅是技术性的规则复现过程,更是艺术性的创造工作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整个操作是一个精心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相机调控的过程,要求特别重视反馈、即时评价和适时矫正。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自觉总结上,按照工艺精神组织的德育活动,应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逐步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不断筛选,不断积累,再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形成较为稳定的工艺模式。以上所列四条主要的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和其他教育原则,如序列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反馈—矫正原则等一起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各子课题实证研究以指导与规范。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也不断发展、完善。

(二)实证研究

1.中小学德育工艺是实际操作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实证。在实证研究方面,5年多来,我们10余个子课题研究项目承担学校(或单位),在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同时推开,坚持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创造、积累了大量德育实际操作经验,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这一应用研究以强有力的实证支撑。

下面是子课题研究项目一览表:

(附图{图})

2.把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与德育整体改革紧密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既从德育实践中获取永不枯竭的事实之源,又为德育改革注入科研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是德育队伍的优化。

开题之初,我们即通过报告会、科研读书班、小型交流研讨等活动,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德育工作任务和课题规定目标的实现。

许多子课题学校,将校内德育队伍重新调整:班主任、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团队干部等多条德育工作“线”,统一由新成立的德育处管理,形成了德育主体的工作合力。

我们注重社区教育中德育主体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总参离休干部王遐方,多次接受我们邀请,到子课题承担学校做报告数十场。“南海守礁王”、某部参谋长龚允冲,将在祖国南疆飘扬过的五星红旗赠给家乡教育部门,我们组织千名中小学生在1996年10月1日举行广场升旗仪式。平时,我们请法院、检察院干部到学校做法纪报告,请宣传部领导到学校做形势报告。通过一系列活动,使社区德育力量整合进学校德育队伍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主体,在新形势下同时又是受教者(通过教育父母来教育学生)。许多学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数年,课程建设完备;另外,家校结合,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合力,形成特色,成效显著。

第二是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主导性课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一方面抓教材建设,编撰《南通德育人文景观》作为地方乡土教材,还补充若干思想政治课、交往课教材等。另一方面抓教法改革,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总结出实事求是说真话、理直气壮讲真理、师生互动融真情、务求实效显真功等原则与方法。

加强辅助型、濡染型课程的德育结合与渗透,各学科均坚持“双纲”(教学大纲、德育大纲)备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求自然渗透和有机结合;所有子课题承担学校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的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德育格外讲究知行统一,因此加强活动课程是我们课程研究的重要方面,各校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活动形式。总课题组则抓综合型大型活动。如组织1995年度优秀中小学生代表赴京参加国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活动。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在国旗护卫队军营一日生活、拜访老红军孙毅、参观圆明园遗址和芦沟桥等,使学生在短短几天里受到深刻教育。再通过他们回来后的辐射作用,造成更大范围的教育影响面,可以说是一次大投入(财力、精力)换来大回报(受教面大、受教效果强)的成功尝试。

第三是德育媒体、工具和基地建设。

除了上面说到的印刷媒体(教材)外,声像媒体、计算机媒体在各校得到普遍的开发与利用。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市电教馆,将南通地方德育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大型德育活动制作成专题教学片,供学校使用;各中小学在德育教学与活动中大量使用投影仪、电视、录像设备和计算机。特别要报告的是我们的德育基地建设。海安县中学的校办农场、江苏省南通中学与军垦系统东方红农场联办基地,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都体现了自主性、主体性特征。海安县中学的农场,被列为江苏省德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学校自办的德育基地。通过个案和行动研究,德育基地已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形成了较规范的运作工艺系统。第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受教者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德育信息通道的畅通,又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对象。我们多数子课题承担学校都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考核,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引进和改制适合本校使用的计算机心理教育软件,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工作格局,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第五是德育方法的改进研究。

改进德育方法,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讲的德育方法,既指微观意义的操作技艺层面,又指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还指带有宏观决策意义的改革举措。开题以后,课题组发动广大教师从成功的德育工作经验中筛选、总结,撰写了大量德育工艺案例,其中不乏方法得当、技艺精湛的施教实录,再反馈到广大教师中,使技艺层面的德育方法成为全体德育施教者共同的工作财富。而“德育性态研究”、“少先队操作工艺”等则属于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在决策层面上,总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核的现状与要求出发,提出1995年南通市中考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建议,经教委论证后被采纳。这一做法实施后反应良好,省内有的兄弟市也采用了我们的做法。在评价研究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比较,博采众长,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编制出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考评系列,该工具经试用,得到不少德育工作者的肯定。

三、成果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善

1.从子课题研究报告中看,各中小学学生的道德风貌均呈现可喜的变化,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市、省级三好生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研究的全部子课题学校都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其中有5所为省级德育先进学校,有5所被评为省模范学校。

2.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参与研究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德育实际操作技艺和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伴随着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得到同步增强与提高。他们从科研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推动了教育效益的提高。再由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就会形成育人效果不断增大的“链式反应”。

3.实证研究一方面为理论建设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另一方面也通过筛选、试验、再筛选、再试验,形成了相当一批德育实际操作的工艺范式。如德育基地活动模式,心理咨询技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社会化、活动化形式,等等。

4.经过5年多的研究,课题组获得较为丰厚的理论成果:一批有创见的于教育报刊;体现课题研究集成性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艺论稿》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总课题与子课题全部15个研究报告完成并结集;许多子课题学校编印了自己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补充教材。

(二)研究工作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表现出一定特色

1.教育科研工作、教育实际工作、教育行政工作三方面结合,发挥合力作用,保证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决策、操作的科学性。

2.参加研究工作的子课题承担学校,有重点中学、实验小学,也有一般中小学;有城市中小学,也有乡镇中小学。多方面的实证研究为课题理论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支持,课题也因此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扩大了成果的适用领域。

3.如前所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致力于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探索及二者的结合。德育情境的提出和创设研究,应该是对教育工艺学和德育学的贡献。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三)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价值

1.从理论建设方面看,作为教育工艺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为这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增添新的研究内容,并以情感性、审美化和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对特别注重科学性、技术化的教育工艺学进行丰富和补充。作为德育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注重通过汲取德育基础理论营养,建构应用理论体系,在操作性、应用性上下功夫,为德育学增强可操作色彩。

2.从德育实际操作方面看,该项研究作为解决德育现实难题的对策性研究,对德育方法系统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的实践意义已被许多中小学德育施教者所认识,他们自觉地将德育工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用显著的工作成绩证实该项研究的实际价值。

该项研究从开题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如德育媒体工具的优化开发,特别是计算机德育软件的制作与使用方面,研究成果还不理想。这一不足,我们将在今后努力弥补。而德育工艺学的理论体系,则更需要从幼稚走向成熟。

注: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2]参阅[日]坂元昂编,钟启泉译:《教育工艺学简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2页。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8

[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政策;中小学

中小学德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具体的德育问题,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的行动准则。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值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必将有益于今后的德育政策活动。本研究即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08年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内容。

一、历史回顾

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确立了“经济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教育要在调整和整顿中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解决如何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这一阶段以重建德育工作为目标的德育政策。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这一阶段的政策方向。他谈到:“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其次,在这一方针指导之下,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改变了以往德育的混乱状况,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第一,教育部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通过贯彻《守则》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和熏陶。第二,针对中学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恢复与开展,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和《关于认真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并尝试制订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向各地发出了《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试行意见》,明确了我国德育实施与保障中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力量统合的办法。

(二)1982-1992年,以完善为主的德育政策

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此时,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双向开展,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并就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讨论。青少年中间展开了关于人生观问题的讨论。党和政府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颁布了一系列带有革新特点的、以完善德育工作指导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政策,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首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最先完善了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各项规定。它一方面具体规定了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就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评价制度、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和组织领导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其次,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文件,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从中小学德育工作全局出发,指出了当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内容,提出了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及建立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并强调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第三,针对各项具体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小学生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试行稿)》,使中小学德育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依据。

(三)1992-2002年,以改进为主的德育政策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订了本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素质教育实践全面展开。为了解决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是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两份《意见》提出了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及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要求。据此,国家教委在相继颁发《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之后,又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统一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队伍建设与管理等要求。其次,为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重新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家长的教育水平,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提出了要求。第三,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制定了《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整体规划了中小学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而后,在2001年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教委又出台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中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使德育课程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强德育学习的实效。第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保障了中小学校外教育的顺利开展。另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2002年至今,以深化为主的德育政策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我党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制订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成为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此阶段,党和政府针对社会思想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目标颁布了若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政策。《意见》概括了未成年人思想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指出了加强德育工作薄弱环节、巩固已有成果的战略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根据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另外,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廉洁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下发了具体的《意见》和《通知》,以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经验总结

30年里,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和教育科学多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德育政策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制定路线,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和科学认识制定或修订政策,表现出了渐进性政策模式的优点。这样,德育政策不断地推陈出新,既应对了社会形势需要,又较好地引领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更使其自身不断地趋于成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了德育规律。尽管4个阶段德育政策的政策环境、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及政策本身各不相同,但各阶段政策在政策方向、政策立场、政策手段、政策结构和政策具体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连贯性突出表现在阶段之间的紧密衔接上,前一阶段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是后一阶段政策制订的依据。而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正是我国30年里中小学德育政策的经验所在。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政策指出,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富强、民主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的奋斗目标。因此,政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将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规定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党团组织直接参与和监督学校德育工作。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形下,德育政策应该对社会主义方向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从学生的价值认同机制出发来规划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二)始终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德育为首是中小学德育政策的一贯立场和基本出发点。政策认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政策逐步将德育工作从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推向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上。政策要求中小学校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将其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三)始终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德育政策就一直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事实上,党和政府是德育政策的决策主体,这本身就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同时,政策具体要求领导干部深入中小学,定期研究和检查学校德育工作;政府部门给予中小学德育工作必要的财力支持;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但就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这一政策实施办法的实效欠佳,各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推诿和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反而干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正常秩序。政府部门领导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还有待政策的进一步具体规定。

(四)政策结构完整

如上所述,我国各阶段都既有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又有具体政策。这样既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又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这些政策又分为综合政策和专项政策。综合政策一般是对某一时期内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专项政策多为对某一项德育内容的系统安排和对某一方面德育工作的深入落实,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另外,我国多数单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比较完整,既有对政策制订依据和指导思想的说明,又有对政策目标和基本内容的阐述,还有政策实施办法和保障的规定。

(五)政策内容丰富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9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以及当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 校德育工作,并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前景下思考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 才的竞争。德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与潜能,更重要是可以塑造人的优秀思想道德 和品格。在经济全球化和21世纪“新经济”日益显现的今天,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以及对社 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也日趋明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已逐步形成共识,并加紧付诸于实践。

二、要客观评价目前德育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增强对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必要性的认 识

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刚刚建立,西方社会经济 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无所不见。在社会与学校存在着过于 重视文凭与学历,以学历和文凭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倾向,忽略人的思想、 意志、情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对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的作用。在学校与家庭,重智育、轻 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人 才培养和办学思想尚有“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没有把德育完全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和 学科 建设之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再从德育工作本身看,还存在“五多五少” 现象,即:口号多,实践少;活动多,实效少;临时热点多,持续研究少;表面文章多,制 度保障少;德育工作者责任多,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少。所有这一切,无不深刻影响着人才的 培养,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要站在现实与未来的高度,加紧进行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保障德育工作充 满活力,富有成效

1.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沦课程的教材改革,构建新的体,融 入新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仍然是用马 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学生。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使理论武装工 作富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指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 、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为此,要加紧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机衔接 ,形成一个从马克思到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清晰主线。让学生深切 感受到伟大的理论创新及其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以及对实践的科学总结而产生伟大理论 的历史必然。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之目的,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 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紧跟时代步伐、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 2.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鲜明主题结合起来,赋予《思想品德修养》课以新的内涵,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集体主义是一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是 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根本信念。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加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 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改进,并就以下内容进行创新与拓展:一是尽快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探讨,做出正确回答,并组织编写教材进入大学课堂,这 是现阶段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二是改革《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修养》等教 材中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牢固确立发展的命题,弘扬时代主旋律。三是要侧 重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特别是突出邓小 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是硬道理”、“两手都要 硬”的思想。四是强化“爱党、爱国”和“一切为了发展”这一主题,拓宽《形势与政策》 课的教学内容,并把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知识、文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有机融合,不断把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到新水平。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品德 修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 Jingrong

(Changchun Kuancheng Lanjiazhe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1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Language subjects research workers that language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et of great importance, with substantial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in the past that pur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This point of view of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start, a brief analysis of primary moral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potential not fully developed,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rality; training

语文课程作为习得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一方面要使同学们掌握某种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质,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从祖国语言教育的视角最大程度的挖掘一切教育因素进而培养同学们的民族观念和感情,使他们从小树立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的远大志向。语文教学的这种重要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1 文学与德育

当今文学理论研究指出,语言文字都是和它承载的意义密不可分的。文学一种社会,不是个体单纯的语言方式,而是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行为,是社会的产品。所有作品的创作者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文学表示着超越个体的阶级、民族以及群众的利益。利益涵盖经济权利、意志、愿望、感情等,他们是组成意识形态的基础内容。所以,文学具备意识形态特性,是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它对个体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大超越其他课程。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现实,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质是这个学科的一大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是一种现实存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而且重点强调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虽然语文教学者对此观点各有不同,可是都一致承认“文以载道”的社会作用,认为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来充最大程度挖掘本国语言的教育要素,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现阶段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语文学科德育具有以下特点:

(1)感染性。语文学科德育是情感熏陶与理论教育并存,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施加影响。语文教材文学成分较多,提供情感教育的材料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分散性。语文学科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同于政治课的系统思想教育,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没有必然联系。

(3)隐蔽性。语文教育内容所选篇目尽管一般都有明确主题,但其表达方式往往是隐藏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很少直白的表述出来。文学性强的篇目尤为明显。

(4)复杂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材近年来范围不断拓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都逐渐进入了中学教学视野。由此决定了语文的与内容的丰富复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投射与文学作品之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对课文解读者――教师的要求。

2 德育的教育传统

德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某个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的影响,将某种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变成个人的意识品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构成组成要素,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在阶级社会中体现明显的阶级性,得到所有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德育处于所有教育之首。

在我国,德育是促进全社会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常涵盖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层次。为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品德素质和文化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受到经济、政治以及青少年品德修养形成和发展特点的约束,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促进。

3 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往往难以用真正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因而有实践丰富而理论苍白的遗憾。一门学科如果只是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辨,其价值是有限的。然而近年来心理学的飞速发展给语文教育的研究范围和角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心理学为发现和揭示新的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必要基础。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育的补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稳定性。

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象及效果就更不能离开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应该明确的是心理学研究中品德概念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的认知心理学派奖品的解释为个人依据固定的道德行为规定实施行为时所体现出的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第二,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研究对开展语文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同学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的。小学阶段已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水平不高。来到中学以后,养成道德习惯的人数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研究表明,小学阶段80%的学生基本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并且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加。小学阶段是道德动机趋向成熟稳定的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动机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富有社会性内涵的价值观。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具有某种可塑性,要从同学们已具备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逐渐加强优良品质,巩固优秀的道德行为习惯。

这一切都说明小学时期仍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又是极其密切的。我们所说的德育,直接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德育体现着社会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另外,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语文中的德育问题,还有许多借鉴教育学、教育史、国外教育概况等领域的相关部分。为了掌握科学的研究数据,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调查的设计、展开、回收及分析。研究文学理论、美学等学科对于分析语文教材的文学意义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待于教育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