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1 20:35:50

蜜蜂教案

蜜蜂教案篇1

这使我想起了“聂利实验”的故事――一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明媚的阳光下,一群群归巢的蜜蜂在巢口嗡嗡地叫个不停,这个在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引起了聂利的注意。她想:“老师在科学课上讲过,像蜜蜂、苍蝇、蚊子类这类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震动,产生嗡嗡的声音。可是,蜜蜂停在蜂箱上时翅膀并没有振动,为什么嗡嗡叫个不停呢?会不会是它另有发音器官呢?”回到学校,聂利从图书室借来《十万个为什么》,书中明确指出蜜蜂没有发音器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凡事总爱刨根问底的聂利决心把这事弄个明白。第二天,她又跑到养蜂场去观察,认真地倾听蜜蜂“唱歌”。细心的她还发现蜜蜂栖在植物上采蜜时也能发出嗡嗡声。蜜蜂靠什么唱歌?教材、科普读物上说的就一定对吗?聂利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教自然课的老师听,老师感到很惊讶。为了鼓励她的探究热情,于是对她说:“我们用感官进行观察,有时候很容易出错。既然你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怀疑,应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研究。”

怎样做实验呢?聂利无从下手。老师告诉她,你可以利用我们在科学课上学到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她想:如果书上说的是正确的,我想办法不让蜜蜂翅膀振动,它还能发声吗。于是,聂利在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出了一套实验方案:

问题:蜜蜂是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假设:蜜蜂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观察与实验:

①粘住蜜蜂翅膀看它还发不发声?

②剪去蜜蜂翅膀看它还发不发声?

聂利在养蜂师傅的帮助下,捉来蜜蜂,先做粘住翅膀实验,再做剪去翅膀实验。在实验中,她观察到的现象是粘住蜜蜂的翅膀,蜜蜂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剪去蜜蜂的翅膀,开始它并不发声,但过了10来分钟,它又嗡嗡地叫起来了。聂利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她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对她说:“如果你的结论成立,那么蜜蜂靠什么发声呢?你还要继续寻找蜜蜂的发声器官。”于是她又在上次实验的基础上,制订出了一套实验方案:

问题:蜜蜂靠什么发声?

假设: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

观察与实验:观察、寻找蜜蜂发声器官。

聂利从实验室借来放大镜仔细观察,在蜜蜂双翅的翅根旁各发现了一个小黑点,当蜜蜂发声时,这两个小黑点振动得特别厉害。是这两个小黑点在发声吗?这时,聂利找来一根缝衣针,在前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刺破小黑点的实验,她把刺破小黑点的蜜蜂放在昆虫盒里仔细观察,蜜蜂再也没有发出嗡嗡的声音。她想,也许是蜜蜂受了疼痛不发声了吧?也许是蜜蜂没有飞舞不发声了吧?于是她又把刺破小黑点的蜜蜂放在蚊帐里观察,一连几个小时,蜜蜂也仍不发声。于是她得出结论: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蜜蜂靠这两个小黑点发声。

聂利高高兴兴地对老师说:“我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老师对她说:“你还不能轻易下结论。”并告诉她,科学家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总是采取重复观察的方法,他们很乐于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这就是重复实验。你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写成研究论文,让其他同学也来参与讨论。于是,聂利利用节假日,历时3个多月,交替进行42次实验,用去蜜蜂2000多只。她每次都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写下了3000多字的观察日记,并将在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提出了“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观点。并将自己的研究写成科学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优秀项目二等奖和高士其科技创新专项奖。

少年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亟须的不是那种束缚和灌输式的教育,而是在春风化雨和循循善诱之下,以自己的大脑思考事物,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社会、学校、家庭本当引导和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让脑子多拐几个弯,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设想,勇于探求,这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早日成才。许多现成的书本上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宝贵的。然而,一味地跟着书本上的知识转,那是脑子替别人跑马;一味地塞装书本上的东西,那是把脑袋当成了书橱。一个懒得动脑的人,是一个不会有出息的人,如果人人都如此,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在我经历的一场辩论中,一位大学老年教师最后打出的一张王牌竟然是:“我讲的都是书上说了的。”对方则反驳道:“我所说的迟早要写到书上去!”试想,如此“唯书”的教师,何以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不久之后,我看到一个美国小朋友在“出书”。有一天,密苏里大学一个朋友的儿子乔治,要我看他的小本子,笑眯眯地对我说:“I made a book.”(我出了一本书。)我接过来一看,它有小32开大小,像我国小学高年级“手工劳动”课外活动课程中的作品。其中,有他作的画,简短的文字说明,包括家庭、朋友、生活等,10页左右,封面像硬皮精装本。我看完后问他:“Is this your book?”(这是你出的书?)他“Yes”(是)了一声,就拿回他的书,十分得意地跑开了。这个6岁娃娃与近60岁的大学教师对“书”的看法几乎完全不同!

对于西方国家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文化氛围及所接受的教育与我们的不相同,所以,往往从小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其所接受的大多是“听话”与“虚心”的教育,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从众”与“随大流”,以及对师长、对权威甚至权力的迷信。而我们教育中的这一弊病,直接导致了很多孩子缺乏属于个人的独立思想,创新思维的匮乏,最终在他们进入应该发明创造的年龄的时候,与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竞争力要稍逊一筹。

蜜蜂教案篇2

笔者协同2014级海南大学林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考察儋州市推行冬瓜蜜蜂授粉情况,剖析影响我国农业创新推广与采纳的因素,以期为做好农业创新的推广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也认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促进专业学位硕士良性发展的必然需要。

1 儋州市冬瓜蜜蜂授粉推广过程

1.1 首次推行失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景林在2011年2月,高景林副研究员带着自己的10箱蜜蜂来到海南省儋州市王五镇山营村委会枝根村,希望给当地的黑皮冬瓜应用蜜蜂授粉。但是由于本地合作社的负责人怕蜜蜂蜇人以及影响人工授粉,因而直接拒绝了这一技术。

1.2 进行试验示范

2013年,高景林副研究员儋州市寻得同意冬瓜地进行冬瓜蜜蜂授粉的黄楚成、杨洪德等黑皮冬瓜种植大户。这一年,高景林副研究员组织345群蜜蜂,对1100多亩黑皮冬瓜进行蜜蜂授粉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蜜蜂授粉比人工授粉每亩节省124.8元,为瓜农和蜂农增加收入分别达到13.7万元和7.6万元。

1.3 推行成功

2013年11月23日,儋州市农技中心举行了“万亩冬瓜蜜蜂授粉合同签字仪式及蜜蜂授粉技术培训班”。并在几个月的努力下,儋州万亩冬瓜地果实累累。在2014年5月6日,专家对儋州万亩冬瓜地冬瓜的统计评估得知,此次冬瓜地的蜜蜂授粉为瓜农和蜂农各增加了148万元和79.6万元。

2 影响农业创新推广与采纳原因的浅析

根据儋州黑皮冬瓜蜜蜂授粉技术成功推广的案例,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影响该技术推广与采纳的原因,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农业创新推广与采纳的影响因素。

2.1 农业创新的技术特点

农业创新自身的技术特点对其技术推广具有重要的影响。推广的技术简单易行、可分性大和适用性强时,则该技术较为容易被推广,相反,技术推广则难。在儋州黑皮冬瓜蜜蜂授粉技术推广的案例中,冬瓜蜜蜂授粉的技术就比较简单易行和适用性强,且一般只要瓜农,蜂农和技术推广者较好的结合,就能使此次冬瓜具有可观的收成。另外,儋州冬瓜蜜蜂授粉技术相对本地冬瓜地里以往所采取的人工授粉技术要更为简单和实用。

2.2 生产者经营条件

农业创新要想得到较好地推广和采纳,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从经营条件较好的生产者那寻找突破口。生产者经营条件一般指生产者所具有的土地面积、机器设备、资金储备、劳动力等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创新的推广与采纳。在儋州冬瓜蜜蜂授粉技术推广的案例中,高景林副研究员带着10箱蜜蜂第一次到儋州枝根村推行冬瓜蜜蜂授粉技术失败,然而同样在儋州却在种植大户那得到成功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经营条件较好的生产者更倾向于去尝试运用农业创新,相反经营条件不太好的生产者考虑自身条件而不太愿意去尝试采用农业创新。

2.3 生产者自身条件

生产者的知识、技能、要求及经历等,对农业创新的推广与采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景林副研究员首次到儋州推行冬瓜蜜蜂授粉技术时,由于面对的生产者负责人仅仅只考虑蜜蜂授粉时蜜蜂会伤害瓜地的员工,因而致使双方均没能获得如此良好的合作机会。后来,由于高景林副研究员的多处寻访和儋州黑皮冬瓜种植大户的敏锐洞察,才共同铸就了冬瓜蜜蜂授粉技术的成功示范,以及为后续推广奠定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若希望农业创新得到较好地推广与采纳,农业推广者应寻找自身条件较好的生产者作为切入点进行试验。

2.4 其他因素

儋州蜜蜂授粉技术成功示范后,是又在儋州农技中心这一强化剂的推广下,才促使该技术得到成功推广与采纳。另外广大生产者和社会各界对推广技术的信任,大力宣传以及部分生产者的大胆应用,最终才促使该技术得到如今的推广和采纳。因此,农业创新能否得到较好地推广与采纳,较大程度上和能否够获得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有一定关系。

3 结语

蜜蜂教案篇3

1.学生与教材

这个教学实例中涉及的班级是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的高职(二)四班,班级共42人,学生英语水平为5~7级。本节课所用的教材是高职二年级英语课本,所选的教学内容是Unit 10 Bees。

2.教具与教学时间

该节课需要的教具是黑板、多媒体、录音机和一些表示小组得分的贴条。下面将会介绍到的教学设计的教学时间为15分钟,是一堂45分钟的课的一部分,是一个微型教案。该节课是这篇文章的第一课时。

3.课前准备

准备一些用于小组计分的贴条;设计好一张关于蜜蜂分类的表格,制作在多媒体课件中,并影印多份,发给小组;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6人,围坐在一起。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话题为Bees。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能归纳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读懂全文;了解蜜蜂的分类和每种类别的任务分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从蜜蜂身上,明白人生的价值,培养责任感。

教学步骤。学生已经听过课文录音,并回答了有关课文内容的一些问题。下面是对接下来的15分钟课堂教学步骤的安排。

活动一:Analy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nding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时间:2分钟)

这个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把句子划出来,然后请个别学生逐一回答,当然要先看看有没有volunteers。在回答过程中,检查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果正确,教师会说“Good job”;如有错误,教师说“Never mind, thank you.”再请其他学生帮忙纠正,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回答对的学生,可以为本小组赢得一张计分贴纸。在全部问答结束后,教师把答案呈现在黑板上,文章清晰地布局能帮助学生掌握英文写作要领。

活动二:Fill in Blanks.(时间:6分钟)

According to part 2, pleas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types of bees, filling in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the given words or phrases.

the Queen unfertilized eggs drones female worker bees 30 to 40 thousand fertilized eggs a small number(图1)

图1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是课前事先设计好的,体现了蜜蜂的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和蜜蜂分类的常识。每个小组一张表格,每组选定一位学生负责填写,其他学生在文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要求全体学生要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教室,看学生时候按要求完成。

同时进行竞赛,最先准确完成的三个小组可以得到一张计分贴纸。最后,教师把正确答案投影在多媒体上,这已经在事先准备的课件中做好了。

活动三:Discussion.

Every group chooses one kind of bees, analyzing its work, resposibil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amily of bees.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And report the result orally.(时间:7分钟)

这也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活动。每组的组长负责汇总组员的陈述。要求所有学生结合文章中关于每种类型的蜜蜂的工作、责任进行介绍,自己思考它对整个蜜蜂群体的贡献是什么。组长要把要领写下来,最后做口头表述。

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如词汇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蜜蜂的奉献联想到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的口头表述是为后面的作业做铺垫,也是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还要通过各种练习来加强对文章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描写一种类型的蜜蜂,谈谈它的工作和对蜜蜂群体的贡献,并说说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下课之前,教师让每小组自己计算小组得到的计分贴纸,得分最高的小组会得到教师事先准备的小奖品,作为奖励。

三、教学原理分析

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已经涉及,整个教案设计体现的教学原理如下。

1.意义学习原理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渴望。

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文章的主题是蜜蜂,这是个学生了解的话题。对于动物孩子们天生就有喜爱之情,因此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也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就做到了引入的新知识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活动一是归纳各段落大意,是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的活动;活动二是填空,学生了解了各段落大意,又得到了一些关键词,学生就可以凭借已掌握的知识完成这个练习;活动三是讨论,是在活动二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所以,三个活动,一环扣一环,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他们消化吸收新知识。

2.奖励期望原理

奖励期望原理是指人类进行某种活动或采取某种行动都是受到某种“奖励期望”的作用,这种奖励期望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非口头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而这种口头、非口头或长短期的奖励保证了人类活动的产生。

在15分钟的教案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对问题之后,及时地给学生以肯定“Good Job”;在学生回答错误之后,没有批评,而是说“Never mind, thank you.”这些话语都会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明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计分贴纸,只要学生回答对问题就可以为所在小组赢得一张贴纸;只要小组合作准确又最快地完成活动任务就可以得到一张贴纸。贴纸是成功的象征,学生在整个竞赛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有了成功的感觉,回答对问题的学生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都竭尽所能地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多作贡献。

这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自我价值。这些经历,对于学生今后踏上社会都是有益的。

3.交际能力原理

交际能力原理的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蜜蜂教案篇4

关键词:幼儿生活实践 课程资源开发

以幼儿生活实践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是指教育者在开发幼儿生活实践的资源时,能够依据构建的目标、内容,为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整合现有的活动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笔者经过实践,探索出一些策略。

一、真实性整合策略

每一个生活情景都有可能蕴含课程资源,但只有和幼儿生活实践经验相互整合才能开发出适宜幼儿的课程资源。真实性整合策略是利用真实的情景,整合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在真实的,开放的情境中自由地探索、思考,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教育者从而进一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

案例:不速之客

“嗡嗡嗡”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嗡嗡嗡”谁知这只蜜蜂却突然地飞进了小朋友当中,这下小朋友可再也耐不住了,开始大声地议论起来:“我看到蜜蜂身上黄颜色了。”“蜜蜂有几只脚啊?”“蜜蜂会不会咬我们?”“蜜蜂吃什么,它有牙齿吗?”其中孩子们最好奇的是:“蜜蜂小的时候有没有翅膀?”文文说:“蜜蜂从小就有翅膀。”佳成说:“不对!蜜蜂小时候是虫子。”大部分孩子同意文文的观点都认为蜜蜂从小就有翅膀,于是我让孩子们先回去查找资料,然后继续研究。

对于蜜蜂的问题,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惊奇和疑问,在了解孩子们前期经验之后,顺应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我在科学区特意设置了“我的蜂房”探索区域,再投放养蜂家长带来的一系列养蜂的工具,孩子们个个都像科学家似地认真观察、记录,玩得不亦乐乎。

思考:面对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真实的情景,幼儿会产生各种疑问和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应该做幼儿生活世界中的有心人,善于关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果没有真实的蜜蜂出现,就没有幼儿的细心观察和探究蜜蜂兴趣的激发。如果没有和幼儿以往的经验相结合,教育者就无从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哪?怎样让孩子达到发展的目标?因此,在面对幼儿的各种疑问,教育者要把现有的问题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相整合,从而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开发出幼儿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二、巧妙性引导策略

所谓巧妙性引导策略是指教师面对幼儿的生活实践中的困难和疑问,要做幼儿活动实践的支持者、引导者。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设疑、鼓励、支持,能激发幼儿更高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更多的有效的课程资源。

案例:香樟树系列

《指南》要求:“各地应根据地方性特点选择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香樟树在我们幼儿园很常见,一片香樟叶落到了欣怡的身上,她说:“大树妈妈怎么春天还换衣服啊?”“落下来的怎么是红的叶子啊?”多多问。我趁机追问道:“那你们有谁认识这棵大树妈妈吗?她叫什么名字呢?”小朋友们在猜测,有的说柳树,有的说不对柳树叶子是长长的,有的说是桃树等等。我知道小朋友对香樟树产生了兴趣,于是让他们围着大树坐下来。我一边指着大树一边说:“她叫香樟树。她的身上可是香香的哦。”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跑到大树身上去闻一闻。“真的是香香的。”小朋友都惊奇地叫着,我继续发问:“香樟树她有个特点,你们想知道吗?晚上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明天来告诉我好吗?”

于是,我把香樟树作为我班的班本特色活动,面对幼儿对香樟树的各种疑问,我巧妙引导把问题转变成了课程资源,并设计成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科学:香樟树为什么香;美术:我眼中的香樟树;综合:香樟树的秘密等。由于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来源于幼儿的思考,再加上前期的准备,小朋友都非常感兴趣。

思考: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在户外散步,游戏时所接触的事物,所产生的疑问都可能会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在面对幼儿的各种疑问时,教育者应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并通过适时、巧妙追问,激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的思考方向,扩展幼儿的思维。

三、对应性选择策略

幼儿的生活实践中有许多的资源,资源中有许多幼儿感兴趣和愿意探究的事物。那么究竟哪些事物才能成为课程资源呢?对应性选择策略是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育者可以考虑幼儿生活实践中的资源是否与现在进行的主题活动相对应,是否与现在的季节相匹配,是否与幼儿目前的发展需求相整合。

案例:柿子系列

我园地处农村,在园内有一片果园。其中大班幼儿最喜欢柿子树,因为到了九月份,许多柿子挂满枝头,有的甚至低垂下来,孩子们散步的时候总会去看看柿子。琪琪说:“你看柿子怎么有两种颜色呢?”可可跑过去说:“真的,一种是绿色,还有一种是黄色的。”雯雯补充道:“还有橙色的呢。”其他的孩子也都跑过来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可可甚至用手摘了一个柿子。琪琪又问:“为什么有的柿子是绿色的,有的柿子是橙色的呢?”

关于柿子的想法和思考,孩子们越来越多,幼儿想法和思考越多,课程资源也就越丰富。我决定尊重幼儿的兴趣,为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柿子,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写生:秋天的柿子树;科学:会变颜色的柿子;语言:阿松爷爷的柿子树;科学:如何让柿子变黄;综合:柿子品尝会等。

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来开发课程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只有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才能开发出适宜幼儿的课程,才能开发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只有给幼儿提供有吸引力的课程,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教育者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做到真正以幼 儿为主体,欣赏幼儿,重视幼儿生活实践,重视在幼儿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并且把幼儿的生活实践当做是课程资源的“活水”,才能创造性地开发出适宜的课程。幼儿也才能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且让我们的课程资源更丰富、更有活力。  

(江苏省常州武进区潘家幼儿园)

【参考文献】

蜜蜂教案篇5

下面谈谈笔者在班级特色文化创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甜蜜的梦想(我班取名“采蜜园”的由来)

我校(洪山区珞狮路小学)是一座尚美的大花园,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有一个快乐的集体——二(4)班,这个集体有个受学生追捧的名字——“采蜜园”。之所以我班取名“采蜜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1.社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评价准则强调务实,“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诚实做人,勤劳做事,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让孩子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正直善良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区域背景。近年来,区教育局提出了“三生”德育的教育理念,即“生命教育”“生态德育”和“生活德育”,其意图就是让德育回归于生活,回归到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现实的感性活动中去实践、体验和感悟。

我校正在实施的“尚美教育”,强调五美并重,力图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引领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成为一个勤奋好学、文明健美、乐于奉献的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从严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以高标准高要求来衡量自己。

3.学生背景。我校85%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而我班几乎都是流动花朵,笔者接手这个班后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弱势群体的家庭,他们生存的环境较差,生活的质量较低,部分学生比较懒散和自私,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缺乏引导。

愿景:根据以上背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勤”的理想,经过科任老师及小干部们的讨论,一个美好的班级愿景,一个甜蜜的梦想便自然而然产生了,那就是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学习的赛道上你追我赶;在活动的舞台上尽显风彩;在服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在多彩的课外博览群书;在美丽的校园幸福成长。让我们的班级成为绚丽芬芳的“采蜜园”。

二、甜蜜的旅途(开展“采蜜园”特色精彩活动)

笔者和学生带着这个甜蜜的梦想一路同行走上了甜蜜的旅途……

1.营造教室蜜蜂文化。我们有效利用教室这个学生接触最直接的空间,师生齐动手共同营造教室蜜蜂文化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无声的导师。通过营造以下几个板块的“采蜜园”来凝聚班级精神:

(1)“采蜜园一”,这块园里有我们的“班级概况介绍”、“班主任寄语”、“我们的班级宣言”、“我们的班级口号”。这是我们的班级核心精神,那就是打造勤劳进取,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2)“采蜜园二”,这块园地里主要有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收集的咏蜂诗句,咏蜂儿歌,咏蜂歌曲,还有学生自己画的咏蜂图画,以及与家长一起写的咏蜂小诗,这边墙壁上还有“采蜜园班级公约”、“采蜜园公告栏”、“采蜜园爱心榜”“、采蜜园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表”。以上内容主要是引领学生去发现、追寻“小蜜蜂”的精神。

(3)“采蜜园三”,主要从“学做勤奋的小蜜蜂”、“学做博采众长的小蜜蜂”、“学做团结协作的小蜜蜂”、“学做乐于奉献的小蜜蜂”等几个方面,记录呈现我班学生在采蜜园中成长收获的点点滴滴……引领学生学做勤奋、团结、奉献的小蜜蜂。

此外,在教室后边墙上还开辟了一个“采蜜角”(也就是图书角),并附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墙壁中间是“我们的黑板报”,板报的内容精彩纷呈,其中有我们搜集的赞美蜜蜂的诗句。下方张贴的是学生动手画的赞美蜜蜂的图画。在这块黑板报的上方张贴有“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的格言。师生齐动手,共同创造这样的环境,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浓浓的特色文化(即蜜蜂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开展“采蜜园”特色活动。活动是推动学生体验特色文化的主要途径。在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定期开展特色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感悟到班级文化的内涵,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在“采蜜园”中主要采用两条途径来开展活动,一是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的主题内容来开展评比活动;二是在“采蜜园”中设置蜜蜂岗位来开展评比活动。

(1)结合学校尚美教育的主题内容来开展评比活动。我校“尚美教育”强调五美并重,这五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这五美内容都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我们利用周三班队会时间评出每周五美小蜜蜂,并发放相应的“尚美蜜蜂”标志,并把这些标志写上学生的名字,张贴在“尚美花儿开”园地相应的花瓣上,一月结束,再看看谁在采蜜园里采到的蜜最多即获取蜜蜂标志的多少,开展“蜜蜂之星”颁奖典礼。

(2)接下来稍做重点的介绍一下我们在采蜜园中是如何设置蜜蜂岗位来开展活动的?我们在采蜜园中设置了两个蜜蜂岗,美其名曰“家庭窝”和“学校窝”,每个窝又设有六个“蜂室”(每个窝设有六个“蜂室”,我们是受蜜蜂“蜂巢”的启发,蜜蜂的“蜂室”是由最科学最完美的六条边六个角构成的),如“学校窝”设有“安全卫生室”、“学习习惯室”、“行为习惯室”、“热爱劳动室”、“参加活动室”、“兴趣爱好室”,每个蜂室的内容都有6点具体的评价指标(PPT),比如“学校窝”中的“兴趣爱好室”这一块有这样几项评价指标:①你是否会跳扇子操、会玩空竹。②你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如毛线编织、绘画、捏橡皮泥、折纸、贴画、钢琴、舞蹈……③你是否能教会其他同学。④你是否坚持练习,能与同学团结协作。⑤你能否在同学老师面前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⑥你能否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安全卫生室”、“学习习惯室”、“行为习惯室”、“热爱劳动室”、“参加劳动室”也都有六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家庭窝”也设有6个蜂室,取名为“尊老爱幼室”、“小岗位室”、“课外学习室”、“健身健体室”、“勤俭节约室”、“兴趣爱好室”,如“小岗位室”这一块有以下6点评价指标:①能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袜子洗红领巾……②每周打扫一次自己的小房间,每天整理书桌椅。③睡前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④睡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⑤每天早上自己整理房间,叠好被子。⑥每周帮父母做两次以上家务劳动。其它五个室也都有六点具体的评价指标。最终学生在两个“窝”中的点滴表现我们落脚在一张反馈表上,取名“让小蜜蜂飞舞在多彩世界”家庭和学校反馈一览表,这学期我们按四个月来计算,每月按四周计算,每月人手发放一张,“家庭窝”采取“自评”“家长评”两种评价方式,“学校窝”一览表采取“自评”“互评”两种评价形式,要求学生按表下面两点要求去完成表格的填写:①做的比较好的画上花朵图案,表明采到了这朵花的蜜,做的不够好的不做标记。②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期综合评。

比如我班夏欣怡同学9月份在学校和在家庭点滴表现的两张反馈表,统计结果显示9月份她共获得512朵花朵,表明她采到了512朵花蜜,而且是9月份采到的蜜最多的同学,她当之无愧被评为“9月蜜蜂之星”,我们利用周三班队会时间开展“蜜蜂之星”颁奖典礼,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学习“蜜蜂之星”事迹活动,并将她的事迹报道在“采蜜园”公告栏里。到了学期末把评比结果汇总,进行综合评比,授予“桂冠蜂王”称号。

需要说明的是:①以上两套评价方式可灵活穿插使用。②上面提到的12个蜂室中的评价指标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并根据校情、学情的变化逐步调整。

三、甜蜜的收获

采得百花酿成蜜!一年多来,我们采蜜园中的每一位学生如蜜蜂一样勤劳执著,我们耕耘着,我们收获着!如今我们采蜜园中的42只金色的小蜜蜂,正扑闪着金灿灿的翅膀,在争奇斗艳的百花园中采集着、飞鸣着、渴求着……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着、探索着、积累着……

蜜蜂教案篇6

奶奶是我们家最勤劳的“蜜蜂”,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有一次,我在书房做作业,突然闻到一股焦味,跑出去一看,我循着味道来到厨房,只见燃气灶上还开着火,锅里正往外冒着黑烟,飘出一阵难闻的味道。这时候奶奶也过来了,赶紧熄火。原来,她趁炖汤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跑去洗衣服了,结果忘了锅里还炖着汤呢。你看,她就是这样一刻都不停歇。

除了洗衣做饭,她还要陪我和弟弟玩。有一次,我拼拼图时遇到了障碍,正准备洗衣服的奶奶见我愁眉苦脸的,马上停下脚步,细心地教我怎么拼图。

奶奶每天都像蜜蜂采蜜一样忙碌不停,像传播花粉一样给我们传递爱和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蜂蜜”一样的甜蜜和快乐。

蜜蜂教案篇7

一、画龙点睛的思考留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应该倡导语文教师在课堂要有强烈的“留白”意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开展学习,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保证优、中、后三类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同时,使之都能有时间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均衡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差异,使班级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提高。 例如,教学《蜜蜂引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要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道理。在理解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经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这样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二、恰到好处的提问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在课堂提问中应适当“留白”,虚实结合,明暗有致,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感知到的不完美的知识。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有一位学生质疑问难:“这位西门豹大人权力大着呢!为什么不直接命人将那巫婆、官绅捉了去,丢进河里,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呢?”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有的放矢的阅读留白

语文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倡导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冷场,让学生绽放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当学生读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一句时,立刻有位学生提问:“老师,‘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的意思,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的,而安静是个盲童,她怎能‘张望’呢?这个词是否用错了?”可见他们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文中会给他们答案的。

四、回味无穷的感悟留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根据语文“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反思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的片尾曲结束本课的教学:“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一边擦黑板,最后只留下“尊重”两个字。学生通过多次与文本的交融与碰撞,对比内化:“老师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是对同学们的尊重;同学们认真读书、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是对老师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整合升华,达到了从文本中吸取文化知识“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目的。

蜜蜂教案篇8

这只小蜜蜂是刚才那只还是另一只呢?我准备先观察观察模样再说,可我打量了它一番,和上一只没有什么两样。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日记奇妙的蜜蜂500字1动物世界里有一群小动物,每天都会不停地忙碌工作,大家都夸它是勤劳使者,它就是活泼可爱的小蜜蜂。

小蜜蜂的脑袋圆圆的,黑溜溜的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着,甜蜜蜜的嘴巴小小的,小巧玲珑的身子,细手细脚,但尾巴里却藏着一根小小的毒针。你可别小看这根毒针,要是小蜜蜂发猛了,扎你一下,你就会疼得哇哇大哭!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你常常会看到几只小蜜蜂,飞来飞去,来回转悠,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飞到那朵花上。勤劳的小蜜蜂总是欢快地嗡嗡叫,高兴地唱歌,没有一点儿忧心的样子。一直忙到秋天,小蜜蜂收集花粉的行动才逐渐变慢,但花蜜早已经准备好了。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我们出去一看,却连一只蜜蜂的影儿都找不到。我这才知道,原来小蜜蜂会过冬啊!

我准备开始寻找小蜜蜂的家。发现,在一片花丛里,便有过小蜜蜂的踪影。我翻开一看,哇,一个大家园呈现在我眼前。这就是小蜜蜂的家,原来它们都藏在花丛里。

小蜜蜂,你千辛万苦的就为花儿传播花粉,为人们酿造花蜜。你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日记奇妙的蜜蜂500字2春暖花开,许多小动物都开始活络了起来,大地也充满了生气!法布尔的世界名着昆虫记里,有许多对昆虫生态观察的精彩描写。这次我也常是化身为自然观察作家,无论是社区的花圃、公园的草丛,或是校园的一角,找一方有花草的土地,弯下身、低下头,让自己与春天新生的大地亲近,用新的观察,就会发现小动物们在草丛里的小秘密。

我观察的昆虫是蜜蜂,身体黑黑黄黄的,行动方式是用飞的,会吸食丰富花蜜的花瓣。

蜜蜂的种类很多,体型和生活方式也很多样化、细腰亚目的蜂如蜜蜂、胡蜂核长脚蜂等等,过着团队合作的生活,大家共同筑一个漂亮的蜂巢,各自分担工作,相反的是,较原始的蜂属于广腰亚目,它们多半是将卵产在树叶或树干上,幼虫就吃植物长大。蜂巢里有无事的巢壁隔成一公分左右的小空间,在这些并排着的巢壁上爬着满满的蜜蜂。蜜蜂的幼虫是呈现乳白色的蛆,静卧成睡,安心的躲在有盖子的巢室中等待长大;最后呈现乳白色的蛹,蛹开始时,蜜蜂的蛹和幼虫差不多,经过2到3天后头上会长出黑色的突出复演。最后身体呈现淡褐色等待羽化成蜂,虽然只能活五到六十天,但是女蜂王能活三到五年。

我觉得密封的生活很精彩,地是他们的生命却活不了多久,蜜蜂真的很可怜、很辛苦,只有女黄蜂很轻松。

日记奇妙的蜜蜂500字3春天,鲜花争奇斗艳,蝴蝶和小蜜蜂也在花丛中忙碌着,可是这小小的蜜蜂却是我平时最害怕的。每次看见它们,我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它们。今天,我可不怕蜜蜂,因为,蜜蜂被一个小哥哥关在了瓶子里。

为了能近距离观察蜜蜂,我把脸凑近瓶子,仔细观察起这只被“俘虏”的蜜蜂。这只蜜蜂个头儿很大,长得很漂亮。它头上的触角长长的,像两根游戏手柄的方向杆。小脑袋黄黄的、圆圆的,像个小皮球。它的两只眼睛向外凸出,鼓鼓的,像颗小绿豆。它的六条腿很细,但看起来却很有力,好像可以举起杠铃似的!它背上的一对翅膀长长的,都快超过它的身体了,翅膀下边是鼓鼓的肚子,上面有黑黄结合的条纹,漂亮极了。肚子的末端还有一个尖尖的小尾巴,其实那就是一根小刺,听妈妈说,它只要一生气,就会用尾巴蛰人,可蛰人的同时它自己也会丧命。

这只被“俘虏”的小蜜蜂趴在瓶底一动不动,我用手轻轻地晃了晃瓶子,它这才开始动了起来。它用两条后腿支撑瓶底,其他四条腿用力地向上攀爬,触角一动一动的,有时会弯成小月牙。它的身体慢慢立了起来,我在心里不停地为它加油,可能是瓶子太滑了,还没等它将身体完全直立起来,就狠狠地摔了下去。不过,它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往上爬。有时,它被摔得六脚朝天,便使劲将尾巴翘起来,头也使劲抬着,好像在说:“快把我放出去。”

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子里变换着姿势,看着它滑稽的动作,我觉得它还是很可爱的。蜜蜂是益虫,希望小哥哥能尽快把它放出来,让它回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

日记奇妙的蜜蜂500字4安静的教室里传来一阵“嗡嗡”声,一只黄蜂如同间谍一般潜入了我们的教室.很不幸,这位间谍暴露了目标,被我俘获。

我把它轻轻放在圆规盒里。它在盒子里很不安分,没命地乱撞,寻找着生的希望,不一会儿便失去了动力,绝望地躺在了盒子底。

我开始认真地观察它。

这只小东西个头不算太大,浑身几乎都是黄色,只有一点点用黑色点缀着。它的嘴巴里叼着一根吸管,看样子是一只劳动的工蜂。它尾部的螫刺,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时隐时现,让人不由想起被蛰的疼痛。它的六只脚不停地乱动着,用力地反抗着。

也许是盒子里的空气不太流通,这只蜜蜂越来越虚弱。我把盒子打开了一点缝隙,希望它能透透气。不一会儿,它的翅膀慢慢扇动起来,开始寻求生命的出口。我又恶作剧地合住了盖子。等我再次打开盒盖看它时,只见它无力地贴在盒子壁上,举起了两只前爪,像是向我投降。

它不再反抗!

我心里想:可怜的小家伙,一个小盒子便主宰了它的生命。几分钟前它还舞动着生命的双翅,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几分钟后,它便成了我的掌中物,生死无法预知。

我突然悲哀起来,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被生活所困,绝望的看不到一丝生机,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抉择。

我顿生怜悯之情,打开盒子放走了这只蜜蜂。

日记奇妙的蜜蜂500字5“嗡嗡嗡”一只又一只小蜜蜂朝我飞来,可是我却一点也不畏惧。为什么呢?这还多亏了我的发现。

有一次,我趁着星期天去乡下转悠,在一棵参天大树下面乘凉。可是我并没有留意树上有一个巨大的蜜蜂窝。我害怕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飞也似的跑出去,但是我的脚一不小心撞了一下树枝。我吓得魂飞魄散,恨不得插双翅膀飞起来。蜜蜂跟在我后面箭一般追来,把我追到了一条小河边。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我吓呆了,急忙用衣服罩在自己头上,缩成一团。可是不一会儿蜜蜂就飞走了。我心里疑惑极了:为什么呢?蜜蜂难道瞎了眼?还是我有了隐身术?不会的啊!好奇心驱使着我去探索,于是我一路走一路分析:我开始在跑,蜜蜂就追我,我不跑了,蜜蜂就不追我了,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我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个弹球打了一下树枝,然后迅速隐蔽起来。蜜蜂只在周围飞了飞,就都回窝去了。

我大胆的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开始翻书确认答案。我从《百科千万问选答》中找到了这一类知识。原来:蜜蜂看到的图象,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这些小格子被称之为“复眼”小格子组成的图象,就是蜜蜂面前的图象。而蜜蜂又对移动的东西“情有独钟”,而对于固定的东西就不怎么注意了。所以,遇到蜜蜂追赶时,最好先用衣物遮住自己裸露的肌肤,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原来我猜对了啊!我高兴极了。

啊!我发现了!啊!我成功了!这次发现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还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再怎么也不要去伤害它们。如果真的触怒了它们,那就什么办法也不管用了。

日记奇妙的蜜蜂500字6如果你仔细地观察过蜂房,你一定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着真是大自然的奇迹。

蜂房是由许许多多个同样大小的窝组成,从正面看它们都六角形,并且排的整整齐齐。从侧面看,都是六棱体组成。

到这你会问,为什么它不是由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组成呢?这是因为凡是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它们只要前、后、上下、左右受到挤压时它的横截就会变成六角形,所以从力学角度来看六角形是最稳定的。那么,蜜蜂造窝是不是为了让生活环境更舒适而不受到挤压呢?当然不是。因为蜜蜂造窝一开始就是造成一片的。这才可以过群居生活。

18世纪初,法国学家马拉尔琪经测量发现,蜂窝的角有一个神奇的规律,那就是每一个菱形钝角都109°28’,而锐角都是70°32’。这一现象给法国物理学家列奥缪拉一个启发,而可容纳面积又最大呢?于是他请教了瑞士数学家克尼格,克尼格经过推算,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但是算出来的角度是109°26’和70°34’,于测量值有2分之差,1743年英国数学家重新计算发现,原来,克尼格使用的数对表上的数据印错了。

蜜蜂教案篇9

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境脉络以及主题内容对原有的区域活动内容进行调整。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后来自主生成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推动了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在一次在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无意当中听到一些正在语言区中看图片的小朋友的对话。有一个小朋友说:“地球上最早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是昆虫。”话一说完,好几个小朋友就立刻讨论起来,大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我在一边思考着,孩子们似乎天生对各种各样的昆虫感到好奇。他们经常睁着明亮的眼睛观察那些最小的动物。可是昆虫还有很多的秘密是孩子所不知道的。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便设计了为期四周的“虫虫 虫虫飞”这个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里,我们带孩子们一起进入昆虫的世界,开启孩子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下面我以主题活动“虫虫、虫虫飞”各区域游戏为例加以说明:

一、材料――开展区域活动之基础

在区域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对材料的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材料是开展区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幼儿可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各种活动材料,进行探索、主动创新。由此可见,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对决定幼儿可能获得怎样的学习经验能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材料时必须做到五个“必须”:必须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体现情感趣味性;必须结合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和领域活动,体现整合性;必须做到数量充足,体现适宜性;必须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体现层次性;必须考虑操作的程序,体现暗示性。如此,孩子才有可能成为区域活动中真正的主人,体验区域活动带来的无穷快乐。

1.自然材料的随机运用

大自然中的材料收集方便,用途广泛,价廉物美。我们可以用幼儿收集的豆子制作豆瓶,用捡来的树叶制作装饰画,虽然这些都是不起眼的自然物,但却别有一番用途,深受幼儿喜欢。

在“虫虫、虫虫飞”主题活动中,有一次午餐后吃苹果时,王彦宁小朋友激动地跑过来兴奋地说:“老师,老师,你看,这半个苹果像不像瓢虫啊?”我一看,果然,在那半个苹果上,刚好有几个苹果生长过程中留下来的疤,乍一看,还真像瓢虫身上的点子呢。于是,孩子们制作起了“苹果瓢虫”,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十分形象!

孩子们像是受到了启发,他们收集了豆子、树叶、纽扣、羽毛、夹子等,漂亮的银杏叶变成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一颗颗的豆子变成了胖乎乎的毛毛虫、形象的蜻蜓、彩色的蝴蝶;小小的纽扣,拼一拼,摆一摆,还真是一只可爱的“虫虫”;多彩的夹子也是小朋友最喜欢摆弄的材料,一只只“夹子虫虫”让活动室的环境焕然一新。特别有趣的是李霖,他家是菜市场卖活禽的,他收集了许多漂亮的羽毛,孩子们摆弄着这些羽毛,不一会儿,一只只蜻蜓、蝴蝶便出现了!

2.废旧材料的创新运用

许多废旧材料只需稍做加工,就会变成孩子喜欢的玩具,如让收集的水果包装纸变成好吃的点心;废旧的玻璃瓶粘贴上橡皮泥变成具有艺术性的工艺品;破旧的包装盒变成了一幢幢挺拔的高楼……班级里的“资源列车”是孩子进行创作的最好材料,让幼儿能时时玩出新花样。

在“虫虫 虫虫飞”主题活动中,美工区是小朋友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在活动前,我们一起收集了一些五花八门的废旧材料,有旧牙刷、饼干盒子、一次性纸杯、蛋糕盘……活动前我们先只告诉幼儿这些材料有多种用途和玩法,然后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一开始,幼儿的思维可能局限在材料的原始用途上,很难有创新的表现。教师可引导幼儿先观察材料的外形、质地等特征,再进行“添一些,减(剪)一些”的操作活动,使原材料有新的用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变废为宝的喜悦。美工区里的创意制作让人不得不为孩子的匠心独具而赞叹:牙膏壳和牙刷组合成蜻蜓、饼干盒做成蝴蝶、棉签插成小瓢虫。多彩的卡纸,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一张张“虫虫书签”,既漂亮又实用。“小舞台”这个区域游戏是小女孩们最爱参加的游戏,我们在手工区自己动手装饰了一些蝴蝶的翅膀,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些,丰富的材料激发了小朋友表演的兴趣,看她们有的表演“三只蝴蝶”,有的表演“采茶扑蝶”,玩得多开心呀!

3.传统材料的灵活运用

在“虫虫 虫虫飞”主题中,还有传统绘画、泥工、折纸活动的升华,经过小朋友们的创意制作后,传统材料变成了一只只逼真的小虫虫。看有的小朋友在折纸,他们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知了、飞蛾、瓢虫等。在点心店里开展了“虫虫宴”,看这位小厨师正在为顾客烧烤“知了”,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品尝”鲜美的“虫虫美食”,他们“吃”得津津有味;还有小朋友喜欢捏橡皮泥,他们的作品非常形象,个个栩栩如生。

二、自主――敞开区域活动探究之门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更好地开展游戏。幼儿则通过控制、操作教学材料和学习玩具,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自主性发展。

所以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自愿的而非强迫的活动。要体现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自由选择是幼儿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幼儿在选择活动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域,有的选择手工坊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选择建构区建构东西,还有的选择科学角去探索科学现象。

奇妙的“蜂巢”

随着“虫虫 虫虫飞”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虫虫越来越好奇,常常发现一些细小的变化,这是小朋友在上完集体活动“蜂蜜果汁”后在建构区中用花片积木搭的“蜂巢”。说起这个蜂巢,起先,只有一个小朋友会搭六边形,后来小朋友你教我我教你,很多小朋友都会了。年级组课程审议时,老师们聊到这个话题,同轨大四班的吴老师介绍他们班小朋友用雪花片积木搭蜂巢非常漂亮。于是,我们组织孩子进行参观,在他们的基础上,孩子们把这些六边形一个个接起来,终于搭出了蜂巢。接着孩子们对蜂巢进行了优化:按雪花片积木颜色有序排列,拼接建构后,孩子们蜂巢中摆放“蜜蜂宝宝”,让自己的建构的“蜂巢”更加栩栩如生。组合后的蜂巢整合了科学中有关的知识、数学中图形按序排列、艺术美感等领域的知识点。接着孩子们用白色纸片粘贴成立体六角形体为小蜜蜂造出了一个个美丽而温馨的家园。我不得不感叹孩子们无比细致的观察力。

三、兴趣――激活区域活动之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新《纲要》中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所以好奇永远是孩子们的天性,有了好奇之心,自主观察也便水到渠成了。自然区角便是孩子们的好去处。它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孩子们为自己种下的种子发了芽而感到喜悦,为饲养的蚕宝宝吐丝结茧而感到骄傲……这一切都为孩子们增添了童趣,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好奇心。同时通过管理,学到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萌发了对动植物的爱怜之心,陶冶了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大自然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很值得我们用心挖掘和利用。

新奇的“虫虫字报”

在“虫虫 虫虫飞”主题活动一开始,小朋友们就捉来了各种各样的虫虫,有蝴蝶、蚂蚁、苍蝇、飞蛾、蜻蜓、蚕宝宝……我们把它们放在科学探索区中喂养,让小朋友自由地观察。

在“图书馆”里,小男孩们三三两两聚坐在一起认真地看着有关“虫虫”的图书,这些相关的图书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虫虫知识”的平台。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刘思逸小朋友正在语言区中阅读小伙伴带来的有关虫虫的书,不一会,她走过来问我:“老师,怎么这些虫虫它们的部首都是虫子偏旁啊?”“你真仔细,很多虫虫的部首都是虫字偏旁,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于是我们在网上、图书中寻找有关“虫”字偏旁的字,没想到,竟然有满满的两大张纸。我把它编排好,打印了出来,让孩子相互传阅。刘思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新发现,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内容。“虫虫字报”便在我们班诞生了,让更多的孩子得益,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让幼儿交流体验、分享收获,品尝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经验加以提升,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里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四、问题――捕捉区域活动之契机

教师在观察与倾听中应不断解读孩子,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迅速地作出价值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抛给孩子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鼓励并支持他们:继续抛给孩子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愿望,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寻求答案,最终迁移并提升幼儿的经验,使孩子在与教师抛接球的相互过程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因而,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需要老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在许多的活动中,有很多的幼儿由于能力和知识的限制,没有问题或很少提问,其实不是他们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不会提问,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多加关注。

蜜蜂小问号

有一次,孩子们在科学区观察小虫虫。“小蜜蜂”成了我们观察的主角。孩子们在观察小蜜蜂的时候,总不时冒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蜜蜂怎么知道哪里有花蜜采的?”“采蜜的蜜蜂就是工蜂吗?”……我及时抓住兴趣点,收集蜜蜂小问号,把孩子们的问题记录下来。一会儿,我们就收集了十几个有关蜜蜂的问题。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答案。而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想法来尝试解答同伴的问题。如钱浩城小朋友提出 “蜂巢是怎么造出来的?”这个问题以后,孩子们各抒己见:“是蜜蜂用自己的口水造出来的。”“是蜜蜂用泥巴做的。” “是养蜂人做的。” “是积木搭出来的。” “是用草做的。”……虽然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在成人看来很好笑,缺乏科学依据。但从中也可看到孩子们很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童趣,但同时也透露出知识经验的不足。于是,我们将幼儿提出的问题发到班级论坛里,家长和孩子一起,积极参与讨论,在班级论坛里回了帖子。班上正好有一个幼儿家附近有养蜂人家,家长就拍摄了照片带来。孩子们还带来了和蜜蜂有关的资料,如图书,文字、图片资料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感谢家长对活动的支持。就孩子们带来的资料,我们充分发挥这些图书、资料的作用,利用日常空闲时间,给孩子们讲讲蜜蜂的知识,午饭后给孩子们看看昆虫知识的光盘。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了一次蜜蜂知识竞答,并评出了“金头脑”。很快一个个疑迎刃而解。

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权力,允许幼儿自由操作,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才有助于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有助于幼儿问题意识的养成。围绕蜜蜂开展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对蜜蜂、对虫虫的探究还是无止境的。

一系列新的问题被孩子们提了出来:蝴蝶有没有毒?蜻蜓的小宝宝吃什么长大的?自然角的虫虫怎么一天就死掉了?瓢虫身上有几个点?蜘蛛是不是昆虫呢?……围绕虫虫开展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新发现还困惑着孩子们,所以我相信,孩子们对昆虫的兴趣还会延续下去。

蜜蜂教案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学生

1.前言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应当密切的与广博的社会教学相结合,在生活的大课堂当中使学生用好语文以及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将语文这一人生工具加以扎实的、真正的、熟练的加以掌握,那么就应当将语文和生活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厚障壁”彻底的打破,使学生的心灵与语文教学相互沟通,使社会天地与语文课堂相互接壤,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并且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的“生活化”。

2.\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2.1加强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为了对学生的童心加以保护,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智慧,学到知识,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乐趣,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快乐邮递员”、“击鼓传花”、“游戏拼音动物园”等有趣而又生动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以此活跃课程气氛,从而使学生津津有味的学习。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加强教材中知识的生活化,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起来,这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且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2.2强化综合性学习,推动学生走向社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还能够对各科知识技能综合性的利用起来,有助于推动学生不断的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用语文、学语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解《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通常极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进而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到生活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对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在社会调查中使学生学习语文,与此同时,学生的调查技能、访谈技能和观察技能均能够得以发展及提高。

2.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正确的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主动的参与,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比如,在对《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进行讲授时,通常学生能够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很容易的掌握,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让学生们切身的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的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2.4拓展空间,沟通“三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内外沟通起来,对社区、家庭和学校等教学资源充分的加以利用,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加以开展,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而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便是父母,在家庭中学生能够学得丰富的知识,这便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特点抓住,对语文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有些家长是卖水果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水果方面的小文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服装广告进行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学生便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中所发生的故事适当的引进学习中。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既能够将传统语文教学中仅注重灌输语文知识及语言智能发展的弊端克服,并且也有助于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同时又可以把语文学习还原成生活,真正落实以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的沃土中扎根,才可以更好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刘伟伟.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

[2]王丽,李刚宜.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