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9:24

蜜蜂教学设计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1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2

《荔枝蜜》一课运用的是导悟式教学模式,其教学录像课曾获全国首届素质教学优秀录像课一等奖。执教的海城市西四中学龚俊杰老师,其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教贵引导,学贵领悟”的教学思想和“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启发媒介,导悟结合”的教学原则。导学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符合素质教学要求的整体化学习目标为导学前提

《荔枝蜜》一课,教者设计的学习目标为:1.知识目标:(1)生字词,(2)文学常识,(3)词语的搭配,(4)记叙的线索,(5)写作手法,(6)文章的主题。2.学法目标:(1)记忆生字词的方法,(2)掌握记叙线索的方法,(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方法。3.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记忆生字词及辨析词义的能力,(2)根据主题选择材料的能力,(3)理解“借物抒情”表现手法的能力。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样设计的学习目标(亦即教者的导学目标)体现了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为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教学设计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为依据,首先考虑知识点目标,围绕知识点目标研究学习方法目标、能力训练目标和德育渗透目标。“知法能德”四大学习目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化结构,这样就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法能德”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体化教学目标的确立,科学地规范了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单线教学,代之以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特色的立体式教学。

《荔枝蜜》一课,教者依据导悟式教学模式、整体化学习目标原则,恰当地确立了该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设计无疑对导学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体现了导悟式教学模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导学与悟学相结合的特点

本课教学是在第一课时达标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达标训练阶段。经过第一课时的达标准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学习目标,对知识点目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的任务是以整体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学习目标,并能够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达标训练,使学生主体的原认知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环节:展示目标,创设情境,达成目标,总结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上下贯通,结构完整。

1.展示目标(指知识点目标,其它目标在训练中围绕知识点目标出现和达成)。幻灯出示学习目标,教师借助幻灯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请学生复述一遍学习目标以加深对学习目标的印记。

2.创设情境。配乐范读课文激情入境,教者扬己之长,采取了以语言情感创设情境的方式。美妙的音乐伴随着充满感情和富于表演力的朗读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将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引导到了渴求新知的境地,有效地完成了学习心理铺垫。由于读前教者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了思考题,使读与思有机结合,这样就使学习心理铺垫与新旧知识同荒铺垫融合在一起,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段教学的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启发为媒介,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导学的过程是:导读—导思—导悟—导行。学生悟学的过程是:读书—思考—领悟—操作。

教师的导读—导思—导悟—导行,构成了导学的全部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这个导学过程由一条主线贯穿着,这就是以整体学习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训练为目的启发引导。本课教者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20个启发式问题,构成了知能训练,学法指导,德育渗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立体式导学体系。这20个启发式问题是: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题?3.“我”当初对小蜜蜂的态度怎样?为什么?4.什么原因改变了“我”对小蜜蜂的态度?5.作者泼洒笔墨写荔枝林、鲜荔枝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6.“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小蜜蜂”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7.读文并划出文中直接写小蜜蜂的句子,想这些句子的特点和作用?8.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作者是怎样赞美小蜜蜂的?9.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10.文中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11.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蚂?12.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13.概括说出蜜蜂和农民有什么共同之处?14.结尾一段以“我梦见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结有什么作用?15.回顾全文,想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你是怎样找出本文线索的?16.说说本文主题、材料、线索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17.作者是怎样成功地表现了主题?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有什么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18.“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你是怎样理解的?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无异同?举例说明;19.谈谈《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材料、表现手法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讨论《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篇文章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这20个启发式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这些启发式问题都是由知识目标、学法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转化来的,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启发点从不同角度出发都分别设立在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学法指导点和德育渗透点上。这些启发式问题体现了知识目标的整体结构,即体现了具体篇章的整体结构。以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为导向、媒介进行导学,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学法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都在训练的系统中。由于启发的综合性决定了训练的综合性、启发的层次性决定了训练的层次性、启发点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设计的启发式问题使知识、学法、能力及德育多项目标的训练相互交融;记忆、理解、运用、综合、多层次学习水平训练相互交融,使导学与悟学融为一体。

其二,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知识训练与学习方法训练相结合的特点。每个问题不仅问知而且问法,知法结合。如第15句,不仅问出了线索也问出了找出线索的方法。第18问,不仅问出了写作手法的特点,也问出了理解写作手法的方法,使导知与导法融为一体。

其三,这些启发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所谓科学性是指启发式问题本身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规律。所谓艺术性是指问题的提法能够对学生产生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使学习主体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学习,从而带来教与学的轻松愉快,高质量和高效率。如第9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好?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搭配得好?说出理由?”这一问,字词句段、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作品思想都在问中,这就得到了综合训练。投石激浪,一箭数雕,这就是启发的艺术。教者启发的艺术性更高在第10问:“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这一句,画龙点睛,点出了作品的主题。第11问:“作者所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这一句,由文章的表面进一步挖掘到了文章的深处,升华了主题。至此,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便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学生由爱蜜蜂、赞美蜜蜂升华到爱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从而收到了教者“缘文载道”与学生“循文悟道”相结合的导学效果。

在达成目标阶段,导学与悟学相结合还体现在导读与导思的结合,导读与导悟的结合,导读与导行的结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读书,读书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领悟的前提。所谓学思悟行的“学”即读书,“行”即操作。学生的读书—思考—领悟—操作的悟学过程,其前提是读书,其关键也是读书。因此,教者导学的前提是导读,导学的关键也是导读。本课导学的特点是导思、导悟、导行都是以导读为前提的。教者精心设计了七个层次的导读。一读——听读(配乐范读全文),想文章主题、线索、材料。二读——速读(读段),想“我”最初对蜜蜂的态度,划出体现“我”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句子。三读——默读(读段),想“我”为何对蜜蜂动了情,划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四读——轻声读(读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想这些句子、词语写什么?好在哪里?五读——配乐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赞美蜜蜂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读——齐读(配乐)激情入化,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读——听读(配乐)《花蜜与蜂刺》,想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与《荔枝蜜》一课比较写作手法有何异同。

这七读中,前面四读入理,第五、六两读入情,第七读是知识迁移。

这七读的设计与启发紧密联系,情理交融,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于读前给思考题(启发),使读与思结合;多层次导读,使思与悟结合;边读边想边划以及回答问题,口头作文或写作等(不单指本课而言),使悟与行结合。这样,导读与导思、导悟、导行自然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完成了教师导学、学生悟学的有机结合。

4.总结评价。本阶段导学的目的是巩固达标水平,深化认知,进一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本课教者利用书后练习内容,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引导学生听读《花蜜与蜂刺》(读前给思考题),幻灯片出示《花蜜与蜂刺》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花蜜与蜂刺》一文的主题、写作手法、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比较《荔枝蜜》和《花蜜与蜂刺》两课的异同。这样的训练不仅检测了学生本课的达标水平,也强化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向新的学习目标迁移。

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荔枝蜜》一课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学、学生悟学、导学与悟学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方法上“变教为导”的特点。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倡导个性化教学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教师要创新,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一是要潜心研究教材,寻找自己独到的发现。做到从细处人手,细中见深,深中见新。二是思维敏锐,教学设计有创意。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站在全新的教学思想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例《扁鹊见蔡桓公》,这是一篇古文,学生一般对古文不感兴趣,那么一味强迫学生记忆,效果肯定不佳,这就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字词的理解可让学生查资料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就行。然后可配以多媒体的画面,让学生给画面加解说词,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轻松中领悟文章的内容。三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荔枝蜜》中,作者对蜜蜂的赞美侧重它的勤劳,那么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蜜蜂,并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课后积极查找蜜蜂的资料,挖掘出的角度真是新颖独特,有蜜蜂的博采众长,有蜜蜂的团结一致,也有对蜜蜂以生命的代价对抗侵犯提出质疑,视为行为过激。让学生的视点发散开。四是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每篇文章都要面面俱到,句句落到实处,那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什么都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营造自由轻松的环境

在研究性学习中,自由轻松的环境,包括客观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发展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语文课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民注与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创造性也就会越强。

三、培养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

1、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多种看法,条条大道通罗马,殊途可以同归。众多学生中肯定会出现不同一般的思维亮点。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授给他们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千万不能用框框将学生死死地限制住。而误以为学生的创新就是对自己尊严的挫伤。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一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书本和教材,甚至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挑刺”,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书本和教材。时代是发展的,知识运用环境也要不断改变。今天正确的结论,明天就不一定正确。人类的认识在发展,任何一个正确结论的正确性都是相对的,在“已知”的基础上去发展“未知”,这就是创新

3、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哥白尼正因为敢于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才有了“地动学说”的产生。可以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是创新学习的起点。

四、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突破单向性思路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质疑的广阔性和灵活性。面对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题或是一种观点,允许有多种看法,有多种理解,有多种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就一篇文章来说,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段落层次的划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揣摩,语言特色的品味等,都应允许多种理解并存,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理解,哪一种说法,都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道。就一个问题来说,也应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述。

五、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倡导个性化教学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教师要创新,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一是要潜心研究教材,寻找自己独到的发现。做到从细处人手,细中见深,深中见新。二是思维敏锐,教学设计有创意。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站在全新的教学思想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例《扁鹊见蔡桓公》,这是一篇古文,学生一般对古文不感兴趣,那么一味强迫学生记忆,效果肯定不佳,这就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字词的理解可让学生查资料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就行。然后可配以多媒体的画面,让学生给画面加解说词,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轻松中领悟文章的内容。三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荔枝蜜》中,作者对蜜蜂的赞美侧重它的勤劳,那么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蜜蜂,并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课后积极查找蜜蜂的资料,挖掘出的角度真是新颖独特,有蜜蜂的博采众长,有蜜蜂的团结一致,也有对蜜蜂以生命的代价对抗侵犯提出质疑,视为行为过激。让学生的视点发散开。四是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载体。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每篇文章都要面面俱到,句句落到实处,那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什么都不能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营造自由轻松的环境

在研究性学习中,自由轻松的环境,包括客观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发展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上语文课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民注与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创造性也就会越强。

三、培养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

1、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多种看法,条条大道通罗马,殊途可以同归。众多学生中肯定会出现不同一般的思维亮点。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授给他们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千万不能用框框将学生死死地限制住。而误以为学生的创新就是对自己尊严的挫伤。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一是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书本和教材,甚至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挑刺”,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书本和教材。时代是发展的,知识运用环境也要不断改变。今天正确的结论,明天就不一定正确。人类的认识在发展,任何一个正确结论的正确性都是相对的,在“已知”的基础上去发展“未知”,这就是创新

3、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哥白尼正因为敢于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才有了“地动学说”的产生。可以说,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是创新学习的起点。公务员之家:

四、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突破单向性思路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质疑的广阔性和灵活性。面对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题或是一种观点,允许有多种看法,有多种理解,有多种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就一篇文章来说,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段落层次的划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巧的揣摩,语言特色的品味等,都应允许多种理解并存,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理解,哪一种说法,都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道。就一个问题来说,也应允许有多种看法存在,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学生的言语表述。

五、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5

宁老师改革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宁老师在观念上的“精”表现在他对人们普遍认同的“苦学”、“多练”持否定的态度。宁老师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是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

宁老师主张“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的、精要的、适量的练习。

宁老师给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透彻一点说,他的训练目标,一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承受能力;训练的手段:一要讲科学性,二要讲艺术性;训练内容的选择应有很强的代表性,训练过程应精要干练,训练量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这是一个综合性标准,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高效有序的训练经验是难以实现这样高的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宁鸿彬老师的基本做法是“精心设计”。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宁老师抓住了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环节,认认真真地做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讲读课与能力训练的方案,如同对待战略战术一样,从宏观的目标控制到微观的技术操作,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为教学实验的成功做了大量的比较精确巧妙的设计。

一、融讲练于一体做好总体设计

坚持总体设计,就是针对教材与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取有舍的教学安排,融讲练于一体,讲与练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如他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设计,便采取了只是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理由是:

第一段虽然很短,而语言的容量却很大。交待了百草园的位置、大小、得名、变迁、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搞清楚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并且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口头作文——片断练习,写一个记处所的文章的开头。

第二段描绘了百草园夏日的景色。写法极为精妙,有点有面,详略分明;有动有静,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语言准确,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绘形、绘色、绘声,巧妙地运用了关联词语;描述的顺序变化有致,颇具典范性。进行这一段教学时,不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而且指导他们学习运用“不必……也不必……,单……就……”这一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作造句练习,还指导学习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做口头作文——记叙自己喜爱的一个地方。

第三至六段是常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由学生读一遍,知道这里有人给讲有趣的故事就行了。

第七八两段,写闰土的父亲教给的捕鸟方法及其乐趣。这两段中准确地使用动词,写出了捕鸟的过程。由于在《人民的勤务员》一文中,雷锋在火车上为旅客服务的那一段,动词的使用很准确,已经作为重点指导过,捕鸟这一段,读一遍课文,安排把那些用得精确的动词挑出来就行了。

第九段以后,记叙了三味书屋的情况,意在与百草园的生活作对比。读一读课文就可以达到对比的目的,无需再作过多的解释。对初一年级来说,其中的一些诗句是相当难懂的,又不是教学重点,即使学生不懂这些诗句也不影响前后两部分课文的对比,无需逐字逐句地串讲,只要学生知道在这里读的是些晦涩难懂的诗文就可以了。

这样的设计,取舍合理,主次分明,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了教学目标,选准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突出了训练的重点,摆脱了面面俱到的程式,为胸有成竹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确立科学的设计思想

宁鸿彬老师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从训练学生的能力上着想,注重实用,讲求实际,取消了一切无效的教学活动,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倾向。“讲”为“练”服务,为“练”而架设桥梁,铺设道路。他把课文仅仅作为一些例子,从例子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所以他的课堂设计目标准确,过程简洁,时效性极强。他的成功,依赖于科学的设计。宁鸿彬老师在后来总结他的总体设计的经验时,也明确地提出了他所依据的四个方面的科学的设计思想。这四个方面的设计思想是:

1.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即指导学习一篇文章,其目的绝不仅仅是理解该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该篇课文成功运用的语文知识,向学生传授怎样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

2.讲疑解难,注重实效。即针对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困难,集中精力解决疑难之处。“讲”是解决学生的疑难,当应需而讲。所谓注重实效就是决不离开目标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进行无效的教学活动。

如宁鸿彬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不看注解,尔后请学生讲一讲课文大意。学生讲后,哪些词句学生懂了,哪些半懂不懂,哪些根本不懂,教师心里就有数了。接着安排第二遍读课文,要求参看注释,读懂字句,尔后请学生准确地解释课文的意思。这次学生讲解后,教师发现弄不懂的只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和“之”的用法。于是给学生逐字对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及“之”字在各句中的用法,通过比较,辨其异同。

3.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即把握住讲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使一节课形成一个整体。

《荔枝蜜》一文,思路曲折,内容复杂,学生初读,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宁老师给以精巧的设计:上课伊始,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以“我和蜜蜂”为题做创造性复述。复述毕,教师提问:作者对蜜蜂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再问:作者对蜜蜂从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又问:事物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每一次变化,其条件是什么?又问:作者写这些变化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从上述教学步骤的设计来看,紧紧围绕着课文“我和蜜蜂的关系”的线索一步步地展开,使人感到推进合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所有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学生的思维自然也会受到有效的训练。

4.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生有疑难,或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或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就需要做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这便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例如,对于鲁迅先生的《故乡》,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可能花费很大精力,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宁老师在多次进行这一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即用一个字来分析全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字就是“变”,即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自然场景、社会风貌、人物事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概括起来说,就是故乡“变”了。鲁迅先生叙写故乡之“变”是何用意呢?“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如此破败的社会现实必须改变,一定要创建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简言之,就是要“变”。用一“变”字统领全篇,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化繁为简,破难为易,产生精练高效的教学效益。

三、和谐完美的创造性设计

宁鸿彬老师选择课堂教学训练的方法时,坚持一种和谐完美的艺术追求,无论是单项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从发展学生的潜能着想,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既自然又富有创造性。

从宁老师的教例中可以看出,他使用的最灵活、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的训练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感知教学内容的思想与感情,评析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可根据需要提出一些限定条件,以适度增加训练的难度,提高训练的质量,实现综合训练的目标,使训练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境界。这种训练以感知阅读为基础,以短时快速口头语言表达为主要形式,需要有选择地引用课文,有条理地安排顺序,有理智、有依据地评析材料,是进行应需性思维训练的理想形式,所以,宁鸿彬老师称之为创造性复述。

宁鸿彬老师对《小麻雀》一文的设计,开始就让学生熟读课文,尔后作复述。要求以《我……小麻雀》为题复述。题目中的省略号要包括两项内容,由复述人自行填入;一个是给“小麻雀”加个定语,表明是什么样的小麻雀;另一个是在“我”字之后加上一个表明“我”对小麻雀的态度。这个要求是一种评析性的创造性复述。学生给“小麻雀”的定语大致是:困境中的,受到伤害的,受欺凌的,在“我”之后所加的词是:关心、可怜、同情等。

这样设计教学环节:1.可以促使学生熟悉课文;2.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3.对教师来说,是进行课堂调查、及时反馈的机会;4.通过复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复述训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综合性强,一举多得。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6

宁老师改革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宁老师在观念上的“精”表现在他对人们普遍认同的“苦学”、“多练”持否定的态度。宁老师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是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

宁老师主张“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的、精要的、适量的练习。

宁老师给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透彻一点说,他的训练目标,一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承受能力;训练的手段:一要讲科学性,二要讲艺术性;训练内容的选择应有很强的代表性,训练过程应精要干练,训练量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这是一个综合性标准,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高效有序的训练经验是难以实现这样高的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宁鸿彬老师的基本做法是“精心设计”。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宁老师抓住了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环节,认认真真地做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讲读课与能力训练的方案,如同对待战略战术一样,从宏观的目标控制到微观的技术操作,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为教学实验的成功做了大量的比较精确巧妙的设计。

一、融讲练于一体做好总体设计

坚持总体设计,就是针对教材与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有主有次、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取有舍的教学安排,融讲练于一体,讲与练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如他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设计,便采取了只是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的前两段,其余各段从略处理。理由是:

第一段虽然很短,而语言的容量却很大。交待了百草园的位置、大小、得名、变迁、特点等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领会,搞清楚这一段所表达的意思,并且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指导学生口头作文——片断练习,写一个记处所的文章的开头。

第二段描绘了百草园夏日的景色。写法极为精妙,有点有面,详略分明;有动有静,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语言准确,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绘形、绘色、绘声,巧妙地运用了关联词语;描述的顺序变化有致,颇具典范性。进行这一段教学时,不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而且指导他们学习运用“不必……也不必……,单……就……”这一组比较复杂的关联词作造句练习,还指导学习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做口头作文——记叙自己喜爱的一个地方。

第三至六段是常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由学生读一遍,知道这里有人给讲有趣的故事就行了。

第七八两段,写闰土的父亲教给的捕鸟方法及其乐趣。这两段中准确地使用动词,写出了捕鸟的过程。由于在《人民的勤务员》一文中,雷锋在火车上为旅客服务的那一段,动词的使用很准确,已经作为重点指导过,捕鸟这一段,读一遍课文,安排把那些用得精确的动词挑出来就行了。

第九段以后,记叙了三味书屋的情况,意在与百草园的生活作对比。读一读课文就可以达到对比的目的,无需再作过多的解释。对初一年级来说,其中的一些诗句是相当难懂的,又不是教学重点,即使学生不懂这些诗句也不影响前后两部分课文的对比,无需逐字逐句地串讲,只要学生知道在这里读的是些晦涩难懂的诗文就可以了。

这样的设计,取舍合理,主次分明,并从阅读、说话、写作等能力训练着眼,确定了教学目标,选准了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突出了训练的重点,摆脱了面面俱到的程式,为胸有成竹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确立科学的设计思想

宁鸿彬老师教学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是从训练学生的能力上着想,注重实用,讲求实际,取消了一切无效的教学活动,完全摆脱了程式化的倾向。“讲”为“练”服务,为“练”而架设桥梁,铺设道路。他把课文仅仅作为一些例子,从例子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所以他的课堂设计目标准确,过程简洁,时效性极强。他的成功,依赖于科学的设计。宁鸿彬老师在后来总结他的总体设计的经验时,也明确地提出了他所依据的四个方面的科学的设计思想。这四个方面的设计思想是:

1.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即指导学习一篇文章,其目的绝不仅仅是理解该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向学生传授该篇课文成功运用的语文知识,向学生传授怎样读、写此类文章的方法。

2.讲疑解难,注重实效。即针对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困难,集中精力解决疑难之处。“讲”是解决学生的疑难,当应需而讲。所谓注重实效就是决不离开目标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进行无效的教学活动。

如宁鸿彬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不看注解,尔后请学生讲一讲课文大意。学生讲后,哪些词句学生懂了,哪些半懂不懂,哪些根本不懂,教师心里就有数了。接着安排第二遍读课文,要求参看注释,读懂字句,尔后请学生准确地解释课文的意思。这次学生讲解后,教师发现弄不懂的只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和“之”的用法。于是给学生逐字对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及“之”字在各句中的用法,通过比较,辨其异同。

3.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即把握住讲课的主要线索,用它把各项教学内容串连起来,使一节课形成一个整体。

《荔枝蜜》一文,思路曲折,内容复杂,学生初读,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来。宁老师给以精巧的设计:上课伊始,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以“我和蜜蜂”为题做创造性复述。复述毕,教师提问:作者对蜜蜂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再问:作者对蜜蜂从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又问:事物是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每一次变化,其条件是什么?又问:作者写这些变化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从上述教学步骤的设计来看,紧紧围绕着课文“我和蜜蜂的关系”的线索一步步地展开,使人感到推进合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所有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有机体,学生的思维自然也会受到有效的训练。

4.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生有疑难,或是感到课文内容复杂纷繁,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点,或是感到课文中某些地方深奥难懂,搞不明白,就需要做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这便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例如,对于鲁迅先生的《故乡》,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就可能花费很大精力,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宁老师在多次进行这一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新的教学方案。即用一个字来分析全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字就是“变”,即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自然场景、社会风貌、人物事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概括起来说,就是故乡“变”了。鲁迅先生叙写故乡之“变”是何用意呢?“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如此破败的社会现实必须改变,一定要创建新的社会,新的生活。简言之,就是要“变”。用一“变”字统领全篇,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化繁为简,破难为易,产生精练高效的教学效益。

三、和谐完美的创造性设计

宁鸿彬老师选择课堂教学训练的方法时,坚持一种和谐完美的艺术追求,无论是单项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从发展学生的潜能着想,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既自然又富有创造性。

从宁老师的教例中可以看出,他使用的最灵活、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的训练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感知教学内容的思想与感情,评析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可根据需要提出一些限定条件,以适度增加训练的难度,提高训练的质量,实现综合训练的目标,使训练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境界。这种训练以感知阅读为基础,以短时快速口头语言表达为主要形式,需要有选择地引用课文,有条理地安排顺序,有理智、有依据地评析材料,是进行应需性思维训练的理想形式,所以,宁鸿彬老师称之为创造性复述。

宁鸿彬老师对《小麻雀》一文的设计,开始就让学生熟读课文,尔后作复述。要求以《我……小麻雀》为题复述。题目中的省略号要包括两项内容,由复述人自行填入;一个是给“小麻雀”加个定语,表明是什么样的小麻雀;另一个是在“我”字之后加上一个表明“我”对小麻雀的态度。这个要求是一种评析性的创造性复述。学生给“小麻雀”的定语大致是:困境中的,受到伤害的,受欺凌的,在“我”之后所加的词是:关心、可怜、同情等。

这样设计教学环节:1.可以促使学生熟悉课文;2.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3.对教师来说,是进行课堂调查、及时反馈的机会;4.通过复述,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复述训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综合性强,一举多得。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词汇教学;小学英语

语言建构与应用离不开语法和词汇,不遵循语法规则,便不能有效地表情达意;没有相应的词汇,即便掌握了语法规则,也很难有最基本的表达。[1]词汇是人类思维表达和语言建构的基本单位。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非常重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近几年来,国内研究者针对英语词汇教学展开了多种角度的研究,[2]可是,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上,很少涉及小学阶段的词汇教学。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具体课例谈一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期待对一线教学有所启发。

一、基于情境词汇学习的教学设计

基于情境的词汇教学首先要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对学习者的分析;然后要结合学情,安排适宜于小学生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形成性评价。(一)教学目标设计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本身的逻辑。[3]就《英语》(牛津上海版)三年级上学期模块四单元一而言,这一单元属于Thenaturalworld模块,在上一单元Inthepark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颜色的英语表达,通过insect单元的学习,学习者将达到以下单元学习目标:首先,掌握ladybird、bee、butterfly、ant的读音、拼写和含义;其次,可以用英语并且借助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对昆虫进行描述;最后,可以用Whatisit和Whatcolorisit的句型和同学进行对话,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度应用。(二)学习者分析。分析学习者特征时,要注意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3]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直接依靠用手操作物体,或是在头脑内部操作他头脑中代表事物或关系的那些符号”。[4]换言之,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理性思维欠缺。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指学习者的情感、意志、动机和爱好等。三年级的学生情感丰富、爱表现、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内在学习动机不充足,以外在动机为主。(三)活动设计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有利于设计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涉及词汇学习部分,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对于句型学习方面,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这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部分,如造句子,以教师差异性的辅导为主。(四)评价设计分析。以往的评价多是一种基于学业的终结性评价,这不利于考察学习者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5]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业过程中的评价。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积极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不以最终的小测试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二、基于情境的词汇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

基于情境的词汇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主张采用视听结合、角色扮演和故事编写的方式开展教学,帮助小学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提升学习兴趣,发展相应的能力。(一)视听结合:理解词汇的读音、形式和意义。词汇需要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单个词汇的意义有限,抽象的词汇识记常常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设词汇使用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快速而且有效地学习词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造句、提问的方式来创设语境。在教授Thenaturalworld时,笔者首先利用本单元主题词汇造句,不做提示,让学生猜测关键词汇的含义。接着,利用昆虫、树和花园的图片导入本节课词汇教学模块,引导学生进入“自然世界”。通过图片呈现的方式学习词汇,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记忆与输出词汇的能力。[6]学生可以将词汇与实物紧密联系,领会相关英语词汇如Insect、tree、garden的读音、形式和意义。展示完图片,笔者随即抛出一个问题:Whatdoyouknowaboutinsectsinthenaturalworld?这样,就迅速引出下一个情境:自然世界里的昆虫世界。学生明白了教师的问题含义之后,立即展开讨论,进入词汇表达阶段,纷纷说出ladybird、bee、butterfly和ant等词语。为了增强直观性和关联性,教师配合呈现相对应的图片。使用多媒体呈现图片,实际上就是创设词汇学习情境,确保学生对昆虫的名称有初步的感知和体验。紧接着,笔者又播放了关于自然世界里昆虫单词的读音,这是英语词汇学习的基础。[7]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学生单词发音需要注意的事项。与此同时,让学生领会词汇含义,描述昆虫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性。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①Whatisit?②Whatcolorisit?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完成了对目标词汇读音、形式和意义的掌握。此时,再回看先前由教师造出来的句子,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猜测结果作出判断,检验自己的判断能力,进一步了解相关词汇的含义。(二)角色扮演:内化词汇的用法和功能。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只通过言语讲授来讲解词汇,就会枯燥乏味,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就会缩短,失去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采用角色扮演法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小学生一般活泼好动,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乐于表现自己,指导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词汇学习,既能尊重他们的天性和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又可以借此增进对相关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提升英语表达能力。[8]词汇体现的是一种文化,[9]为了让学生更真切体会词汇中隐藏的文化,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开展词汇教学。角色扮演指的是让学生扮演学习材料中出现的人物,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10]词汇学习不在于词汇的简单积累,而在于具体语境中的应用。第一阶段的图片展示涉及词汇学习的认知层面,没有上升到运用层面。能够正确使用词汇,才意味着英语词汇学习过程的完结。[11]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内化词汇的能力,还需要创设合适的语境。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创设场景,告诉学生:TheinsectsinLily’sgar-den。然后,请每个学生在Lily的花园里扮演一种昆虫,即课文中出现的瓢虫、蝴蝶、蚂蚁和蜜蜂。每个学生要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如外貌、体型。为了让学生的描述更加具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发现课文里描述昆虫的形容词词汇,如red、black、nice、small、yellow、purple、white等。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句子。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昆虫的颜色和大小,理解相关词汇的用法。(三)编写故事:构建词汇学习的音形义。网络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播放和角色扮演,学生对自然世界中的昆虫特征以及相关表述有了初步认知。如果要进一步增进理解和记忆,就需要建构整体的知识体系。首先是构建词汇网络,英语单词虽然有很多,但并不是完全无序的。单词与单词本身也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之别,教师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位关系来建构词汇学习网络,从而在学生头脑里形成词汇树。笔者以本单元的词汇为例,“自然世界(naturalworld)”“昆虫(insect)”“蝴蝶(butterfly)”“蜜蜂(bee)”“蚂蚁(ant)”和“瓢虫(ladybird)”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自然世界”是最上位的概念,“昆虫”是自然世界的下位概念,因为它属于自然世界里的生物,而“蝴蝶”“蜜蜂”“蚂蚁”和“瓢虫”则是昆虫的下位概念,四种昆虫本身是平级概念。对这些基本词汇的分析,可以形成一个词汇网络图。网络图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整体思维,词汇内在逻辑性的梳理也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记忆。构建词汇学习网络是第一步。第二步,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建构知识网络。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相关词汇如ladybird、bee、butterfly和ant以及表示昆虫特性的形容词red、black、nice、small、yellow、purple、white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词汇讲述或编写故事。学生讲述过程中,教师要设定具体评价指标,及时加以评价与鼓励。音形义网络建构起来,学生对相关词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零散的词汇链接成了词汇网络,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的元认知能力。

三、基于情境的词汇教学反思

在开展基于情境的词汇教学时,也有一些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地方。最值得警惕的是,多媒体利用要适当,它只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工具;情境的创设要尊重学习者的天性和接受程度;为了提升情境的真实程度,还要尽可能地展示实物。(一)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词汇教学情境。多媒体的应用是情境学习的物质保障。多媒体应用得当,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重在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实现人对信息的自由选择与控制。这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单向式交流。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虚拟环境中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理解课文需要的背景信息。笔者以三年级上学期M4U1Insects为例,可以出示花园图片、四种昆虫的图片和相关音频,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丰富情境。多媒体的超链接性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可以实现文字和图片的关联。展示图片之后,还可以介绍相应昆虫的背景信息。文字、图片和音频相结合,使学习者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信息,增进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当然,不宜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并不是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决定因素,[12]教师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及其教学价值,提升自身课堂管理能力和利用多媒体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短视频时不宜过量,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集中在图片和视频之上,喧宾夺主。(二)情境的创设要以学习者的天性为出发点。角色扮演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小学生具备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将枯燥的词汇练习转化为角色扮演,就是为了创设情境,调动并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角色扮演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了新刺激,为学习者在情境中学习英语提供了很大支持。在进行昆虫词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每种昆虫的名称、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而且可以通过互动发展学生个体的社会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及时调整。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作出及时调整,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加强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有些学生喜欢通过默写记忆单词,有的喜欢通过听觉来记忆单词。对于喜欢默写的学生,可以组织相应的英语词汇填空比赛,对于听觉型的学生,可以通过播放音频的形式来辅助记忆。(三)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开展词汇教学。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该尽可能的直观、有趣,最直观的展示就是实物展示,这样有利于小学生记忆、理解英语词汇。[13]除了利用实物,还可以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等辅助手段来展示词汇。[14]实物展示或肢体动作有助于学生建立英语词汇与词汇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形成符号与意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教师不能只展示蜜蜂的图片,最好能够展示蜜蜂标本,将实物与英文单词bee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再碰到这个单词时,脑海里会自动联想到真实的蜜蜂形象。一旦能够将英语词汇与相应的实物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就会大大提升。有了实物展示,学习情境创设就可以避免生搬硬套。利用实物或模型展开词汇教授,其实质就是尊重学情,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四、结论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8

一、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五组课文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的。从教材组成看,《所见》与《草原上的鹰》是两篇新入选的课文,《蜜蜂引路》是从原通用教材第三册移过来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则是原通用教材第四册第10组中的课文。从写作背景看,时空跨度大,《所见》为清代诗人所作,其余3篇则为现代文人所写。从课文内容看,涉及的地域广阔,《所见》描绘的是我国江南风景,《蜜蜂引路》讲述的是发生在前苏联莫斯科郊外的一件小事,《草原上的鹰》介绍的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边塞风情。从文章体裁看,有诗歌,有散文,还有记叙文。这样的4篇课文,义务教材是依据什么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链呢?

1.引发儿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做为一组课文之首的古诗《所见》,描绘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牧歌蝉鸣图。诗人就观察所见的一个小片断,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由骑在牛背上悠闲地高歌,到兴趣十足地想去捉知了的瞬间情态。教材还配置了表现诗意的图画。生动的诗,美丽的画,似乎都在向儿童诉说:去探索吧,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

大自然是美丽而深邃的。要充分认识它,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利用它为我们服务,需要掌握认识自然的方法。后3篇课文就是继《所见》激发起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客观世界的方法。《蜜蜂引路》记叙的是列宁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线路,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的推理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草原上的鹰》写的是鹰能帮助草原上的人们了解天气变化,帮助在草原上迷路的人克服困难的事,告诉儿童这样一个道理:人们长期认真的观察,才摸透了鹰的活动规律,发现了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后一篇阅读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向儿童介绍了中午、黑夜、阴雨天和雪后在野外辨别方向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并且使儿童知道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人们观察自然获得的,进一步激发儿童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强化词句训练,渗透段的概念。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例子。第五组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在强化词句训练的同时,渗透段的概念。

(1)加大词句训练的难度。古诗《所见》习题中的第1题,要求学生用书面填空的形式写出“振”、“欲”、“捕”这几个字在诗里的意思,这与以往说出字在古诗中的意思的要求相比,显然高了,因为写出字的意义比说出字的意义更要讲究准确、精炼。《草原上的鹰》一课中出现了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这个现代信息论中的术语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十分费解,要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必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在句子形式上,本组教材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见》中的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实际上是含着因果关系句式的简缩:(因为)想要捉知了,(所以)一下子闭上了口,停止了唱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1、3、4、6节的诗句,都含有假设关系。

(2)适度渗透段的概念。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学期是低年级的最后一学期,本组教材又处于本册教材的后半部分,出于训练的完整性的需要,编者在本组教材适时适度地设计了一些关于段的训练项目。虽然只是“渗透”,但却为中年级步入系统的段的训练打下了基础。古诗《所见》描述的是一个小场面,在这个场面中有人物的动作:牧童“骑”黄牛,唱歌;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意欲捕鸣蝉”;还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忽然闭口立”。课后习题2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实际上就是借讲述诗意,让学生练习完整地转述这个小场面。这个练习具有建立段的概念的作用。《草原上的鹰》课后习题1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将课文2~3自然段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这个问题的设计,暗示着编者意图:渗透意义段的概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课后第3题:“说说课文里讲了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将诗2、3、4、5节融合起来再进行提炼,才能归纳出诗介绍的4种辨别方向的方法。这实际上又是在进行意义段的训练。“基础训练”中的“说话”训练题,要求学生把一段排列错乱的句子根据图意调整成一段通顺的话,既含有理顺句子关系的训练,又含有段的训练。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组教材编排体系,既注意到了词句训练这个重点,又兼顾到向段的训练过渡;既注意到了教材的阶段性,又考虑到了教材的连续性。

二、教材的特点把握住了,教学过程的构思也就有了依托。构思教学过程总的原则是科学、充分、合乎实际。怎样体现这个原则?

第一,环绕主线施教。

本组4篇课文以“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这样一条主线贯穿起来。教学过程须围绕这条线去设计。

(一)凭《所见》以“诱情”──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由图入文,初解诗意。先指导学生看图。看上图,判断诗所描写的环境、季节,要注意大树干上的知了。看下图,推测其生活的年代,他注意到了什么。再指导学生借助诗标注的拼音,试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弄懂“振”、“欲”、“捕”的意思。

2.推敲词句,体察诗情。先通过词语比较,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的特点。牛──黄牛(写出了颜色);蝉──鸣蝉(写出了声音);立──闭口立(写出了神态)。再通过调换诗句顺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诗句间的因果关系:[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B]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最后,结合画面,展开想象,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意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诗句省略了的内容补述出来。

3.反复吟咏,循句入境。可先让学生边闭目听老师的配乐朗读,边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再自由地练习述说,最后,教师放映活动幻灯片分行出示诗句,让学生看幻灯片以“诗人”的身份讲述《所见》,吟咏《所见》,背诵《所见》。这样学生在饶有兴味的练习中油然生出对大自然的“爱”,进而转化为观察大自然的动力。

(二)用后3篇以“授法”──教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蜜蜂引路》要重点教好列宁的话:“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找出列宁观察蜜蜂的线路,探究花丛、花园、房子与蜜蜂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教学《草原上的鹰》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之所以知道鹰能带来生活的信息,之所以知道利用野外自然物为自己判别方向,都是因为人们长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在4篇课文教学结束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训练主线的理解。要讲清这样一个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就要认识大自然;观察和思考是我们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自然规律,使大自然为人类所利用。

第二,注意“形象”中的“抽象”。

低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阅读教学要发挥这种长处,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深切地感知课文和理解课文。但是,阅读教学毕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总是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学生最终要建立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这种抽象思维发展。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对《草原上的鹰》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草原、鹰和人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小朋友见过鹰吗?谁能说说鹰是什么样的?鹰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鹰虽然是一种凶猛的飞鸟,但它对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板书“草原的”)就利用鹰(板书“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2.借助拼音,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有生字的词语,分清自然段。

3.指名逐段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答不懂的词语。

4.熟读课文,讨论各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审题。课题点明了鹰特定的生活环境──草原上。

2.抓住贯穿全文主线的中心词“信息”用“直奔中心的方法”理解课文重点段。

(1)先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理解“信息”一词,理解这句话涉及到的三种事物间关系(草原、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问:课文介绍了鹰给人们带来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读前文)

(2)学习2~3自然段。①默读第2自然段,问: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句讲朝霞满天的早晨,如果看不到鹰飞,说明天气要变。第二句讲天气变坏的具体过程。在这里,一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梳理天气变化的过程;二要着重理解“消逝”、“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使学生明白作者是从“看”的角度写的。②指导朗读。要语气连贯,一气呵成,读出坏天气来势凶猛之状。③学习第3自然段,全段共3句话,第一句是从“看”和“感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是从“听”的角度写;第三句写推断结果。要重点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不时传来”、“长鸣”等词语。④指导朗读。要读得舒缓一些。⑤回答课后习题“3”中的(1)题。提示学生将2、3自然段连起来思考回答。还可将2段和3段内容作比较,训练抽象思维。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两段是时间不同(早晨──晚上)、鹰活动情况不同(不见鹰──听见鹰鸣)、天气不同(由好变坏──好天气)。

3.根据课后习题“3”,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理解词语。着重理解“眺望”、“一汪清水”的意思。

(2)理解句意。“如果……就”、“要是……就”、“或许……”都是表示假设关系和“不一定”意思的句子,但在这里讲的是肯定的意思。这里“一汪清水”代表找到水源;“一群牛羊”代表遇到“牧点”;“一座村庄”代表找到人家。连在一起,说明迷路人在鹰的帮助下脱离险境。

(3)指导朗读。启发学生体会人在迷路时的焦急、担忧的心情和发现鹰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读出这种感情,有利于深切体会鹰的作用。

4.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词语“首先见到”、“在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和句子“如像发现……又好像在欢迎……”进一步理解草原上的鹰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5.总结全文。可从两个方面组织学生讨论。

(1)引导学生讨论:鹰果真能预报天气,指引方向吗?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实际上是不能预报天气变化的。但由于人们长期观察,掌握了草原上气候的变化与鹰之间的必然联系,熟知了鹰的生活规律,所以利用它为人类生存服务。

(2)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一句,“草原上的鹰,给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带来了许多信息,使学生知道鹰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还有许多,有待人们去观察、去探索。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练习朗读课文;分析、记忆生字字形;完成课后习题。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9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蜜蜂教学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舞蹈教学;整合;素质教育

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音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的灵魂就在于音乐,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1]。在当代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所提倡的传统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整合,首先,通过舞蹈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形体姿态,促进学生气质的提升;其次,在舞蹈训练中融入一些音乐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从单一的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艺术内涵,学生还能以自己所熟知的一种形式成功地表现出来。所以,加强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整合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整合现状分析

1.音乐课堂内容过于单一和粗糙,新颖性缺乏。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一部分音乐教师仍然未能及时转变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依然单纯地按照音乐教材实施一种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教师台上带唱、学生台下跟唱,课堂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尤为低下,这种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而且这种以教唱歌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也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2]。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唱歌,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乐理知识,强化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就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来看,已经严重偏离了新时期我们所推行的小学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性作用。2.学生参与性普遍较差。在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相互独立的状态,两者之间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由此导致学生参与性普遍较差的局面,进而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参与性的关注,注重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音乐与舞蹈的联合办学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提升其学习参与的积极性。3.音乐教师舞蹈功底较差。目前,在我国小学中的音乐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所担任,其专业方向也都是以声乐和器乐为主,虽然少数对于舞蹈也有学习,但舞蹈功底依然普遍较差。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舞蹈功底普遍低下的现状,极大地制约到了音乐教学地融入,因而也对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的有机整合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整合策略分析

1.注重音乐教案的精心设计,促使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融入一定的舞蹈元素,不仅能够实现对歌词深层含义的挖掘,也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音乐课堂。要实现单独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整合,首先需要教师在前期的教案设计中严格按照具体的教学要求,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而又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案。要注意结合所要学习的歌曲歌词、旋律等内容编排出相应的舞蹈动作,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参与性。比如在我们进行《我是草原小骑手》这首歌曲的学习时,教师首先结合这首歌曲的歌词和节奏等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相应的舞蹈动作的编排,通过舞蹈动作将这首歌曲明快的音乐旋律以及强烈的节奏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学重点要放置到草原人们热爱草原、热爱骑马等感情基调上,同时舞蹈动作的编排要注重草原人民的骑马动作和日常放牧等动作上。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豪放、粗犷的音乐旋律中完成对草原人民欢快生活得更好体验,而且还能够在所编排的欢快舞蹈动作中产生一种对草原人民美好生活的憧憬,最终成功地达成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目标。2.创设音乐课堂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为了让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音乐情境,通过歌曲内容构建情境教学,烘托课堂气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音乐带来的乐趣和内涵。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小乌鸦爱妈妈》,根据歌词可以知道,这是一首乌鸦反哺的故事,讲述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创设音乐情境,编排简单的肢体动作,根据歌词中的“飞、叼、喂”“急急忙忙”等编排适合小学生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将歌曲的内涵演绎出来。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小组的学生进行舞蹈讨论,最后根据分组来演绎歌曲,教师进行点评,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用心体会音乐与舞蹈魅力。又比如在学习《两只小蜜蜂》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引导情境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整首歌曲的大意时,用愉悦的心情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这样在进行音乐与舞蹈的编排时,学生加入更多的想象力,在舞蹈演绎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情绪,这样的表演会使每个动作都鲜活起来。3.利用舞蹈的形体美感悟音乐内涵。动听的音乐是通过旋律和音符来进行传递的,而舞蹈是通过形体美来引起人情感的共鸣,将音乐与舞蹈进行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触动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情感记忆[3]。另外小学生音乐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范唱,学生一句句跟着学,时间长了学生慢慢会失去音乐学习兴趣。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利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诠释歌曲,可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同时又加强学生的乐感。比如在我们进行《春来了》这首歌曲的学习时,笔者为了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音乐鉴赏活动,更深刻地感受到《杜鹃圆舞曲》的各种情绪,同时学会如何利用不同标志进行乐段的划分,学会《春来了》歌曲的演唱,笔者特进行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如下所述: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播放,同时引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跟着音乐的节奏打拍子,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随后笔者有带领学生们针对《杜鹃圆舞曲》的音乐主题进行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杜鹃在做什么”,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来给杜鹃的行为构建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场景,随后结合对应的音乐将自己所想象的情景用具体的舞蹈动作进行表现,尽管有些学生舞蹈动作不是很标准,但依然不可否认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和展现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事实。再接着,笔者在上述各环节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进行了圆舞曲特点(3/4拍)的介绍,讲解过程中,笔者又组织学生将教室空间进行了重新整理,中间留出一片空地供同学们进行圆舞曲表演,由此也成功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促使课堂氛围更为活跃。通过这样一种教学设计,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舞蹈动作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音乐艺术的内涵。

在小学教学阶段,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两大部分,特别是在当今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的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韩力 单位: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宋文静.小学音乐教学结合舞蹈教学的体验分析[J].中华少年,2017,(09):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