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8 14:15:10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篇1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以图为主要切入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内容,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画,本来诗画一家,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思路突破:

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美,是本首诗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看图想诗”——“入境吟诗”—“看图填诗”—“读诗想画”,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1、

根据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真实情况,让古诗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2、

诗画结合,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诗画结合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画面。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看图背诵古诗文,课件出示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春晓》、《望庐山瀑布》,学生背古诗。

二、

2、简介作者:杜甫及诗人写诗的背景。

1、

诗中写了怎样的一幅幅美丽而快乐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

2、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3、了解“绝句”相关知识。

3、精读古诗,注意读准停顿。

两个

黄鹂

鸣翠柳,一行

白鹭

上青天。

窗含

西岭

千秋雪,门泊

东吴

万里船。

4、明了诗意,体会情感,感情朗读

看图想诗:

(1)、教师出示图片: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黄鹂、翠柳)想到了什么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2)当你读到这句诗会想到什么景物?是近处还是远处的景物?

(3)出示图片:蓝天、一群飞翔的白鹭,想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相机理解“青天”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心情怎样?(轻快、喜悦)读之,想象白鹭在天空越飞越远,然后配上动作作展翅状,眼睛注视天空,再读之。

读诗句用不同的目光注视远处、近

处的景物。

(4)同样的方法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你又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千秋”、“万里”,一指时间长,一指路途远。

先析“泊”,后析“含”字,“含”字,联系生活理解,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

),你透过窗户看到房子就可以说(

),析“含”为包含之意,诗人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小朋友,老师把刚才的画面集中在一起让我们来朗诵这首诗!

入境吟诗:

(1)读全首诗,伴着古代音乐配上动作,想象画面,想象诗人倚窗之状,你从“含”中还读懂了什么?

(2)如学生有疑则释疑:为何要写“东吴”?一是“东吴”与“西岭”相配,二是诗人有东吴的情结。

读诗想画:

出示诗句PPT:(1)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请同学说“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介绍诗人写诗的地点离东吴遥远,从而体会“万里船”的意思,老师为这幅画镶上边,画上挂线,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

三、品味诗美,相机课外延升

1、游戏:接对子

规则: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动词对动词。

鸣对(

),门对(

),两个对(

)。

黄对(

),泊对(

),翠柳对(

)。

遥望千秋雪,

门停(

)。

2、看图填诗

出示图片PPT:花丛中蝴蝶飞舞,鸽子飞上天

,学生填诗句:几只(蝴蝶)舞(花丛),一群(鸽子)上(青天)。

3、相机引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的诗句及图画,学生边读边理解诗的美。

板书设计: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绝句教案篇2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绝句教案篇3

【案例】学生朗读《倔强的小红军》时,怎么也表达不出真实情感,我就带领他们一起“走入”草地:

师:谁能够用一个词表示陈赓将军的精神状况呢?

生:疲惫、十分疲惫、疲惫不堪。

师:能用什么句式说明为什么这样疲惫吗?

生:用“因为…所以…”说。

师:谁读小红军的外貌描写,能够用一个词概括小红军的精神状况吗?

生:疲惫。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两个人的精神状况都说出来。

生:用“不仅…还…”说。

师:可见这两个人都急需――(帮助),需要解决那些方面的问题呢?(饥、寒、累)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上面的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学生用因为…所以…、不仅…还…,可见…都…和…和…和)。

师:齐读4次帮助小红军的句子,可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四次帮助?

生:多次、再三、再而三、屡次。

师:读4词谢绝的句子,也用一个词概括。

生:都、全部、每次都。

师:小红军不需要帮助吗?可见什么?(倔强)能用一句话表达吗?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帮助和拒绝的内容都说出来?(生略)

师:把前面的内容也说出来。

生:用“不管…还…虽然…但是…”表达。

师:两个人都急需要帮助,一个主动帮助别人,一个却婉言谢绝,可见什么呢?(中心)

师:陈赓将军走后又回头,因为什么?谁能补充出他心里想的内容?

师:他“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全”指哪些?(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中心,体会感情)。

师:可见文章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战士间的兄弟情和友爱情。

生:不是一种感情而是多种复杂的感情。

生:爱惜情(外貌描写),敬佩情(极需帮助却被说服),感激情(不拖累他),自责情(没有照顾好),惋惜情(不该牺牲),互助情……

学生纷纷抢答(水到渠成),于是,我随机总结:“所以课文一开始就用了一个词‘深情’表达,可见情之深啊!这样的感情怎样表达出来呢?请你们感情朗读。”终于,学生们在读中涓然泪下。最后还剩下两三分钟,我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前与指导后对比,有何收获,怎样学习下篇课文。

以上课案中,我教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也没教,只是进行了一些训练而已。所以,在自主课堂上,教师无需绞尽脑汁去思考教什么,只需要注重三方面的训练即可:

强化语言训练

教师无需教学生掌握什么,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自学时,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忽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巧妙采用读与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要说的内容,让文与语交融、转换,以组句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学中有用词训练、关联词训练、按课文内容扩句训练、由句变段训练、想象表达训练、使学生在读与说的结合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2 拓深思维训练

学生虽然自学能力不错,但毕竟受阅历的限制,理解方法单一,体会不够深入,这时需要教师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说话的语言训练中,用“可见”一词让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让学生前后连为一体的说训中,自得结论,让学生在补充课文空白的体味中训练想象,从重点词语的分析表述中,训练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概括、想象中得以拓深。

3 对比自悟学法的训练

绝句教案篇4

关键词:少教多背 古诗 案例

案例描述

早自习的铃声一响,我便步入教室对学生说:“争取用20分钟的时间把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背会,老师阅完家庭作业后就考呢。”话音一落,每个学生就按照自己的习惯开始了一天的晨诵活动。不到20分钟,我批阅完了作业,一放下手中的笔,有学生就抢着跑到面前,让我来考。

师:你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生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古人学问无遗力”中的“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1: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就是从不偷懒,用尽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

师: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不余遗力吗?

生1:(有点羞涩)还没有。

师:你天资聪明,只要不余遗力,就一定能成大器。老师给你的背诵打100分。

师:把你的书给我,我看你在课本上批注了些什么。

生2:双手把书递给老师。

师:(仔细看后)你读了“少壮工夫老始成”这句诗后,想到了哪些富有这种哲理的诗句?

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你批注得很认真,联想到的这些诗句也很贴切。120分。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什么意思?

生3: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常常比较浅薄,要深刻的理解知识,就一定要亲自去实践。

师:“浅”是肤浅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

生3:“绝”可以理解为“浅”的反义词,可以理解成“深刻”。

师:你把书本上学到的哪些知识拿在生活中实践了一番?给老师举一个例子。

生3:书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暑假里帮爸爸妈妈拔麦、拉麦、碾麦后,才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

师:老师给你打120分。

师:既然“纸上得来终觉浅”,那我们就不必要读书了,直接到生活中去学习好了。你说老师说的对吗?

生4:不对。只有读书,才能识字,古语讲,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了,可以阅读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陆游的意思是要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

师:老师给你打120分。

师:你把《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意境描述一番。

生5:冬天。深夜。屋子里很冷。陆游和子聿仍在读书。子聿有些困顿,想要休息的时候,陆游便对子聿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子聿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伸了个懒腰,继续坚持读书。读着读着,子聿问:“爸爸,怎样才能把知识学得深刻?”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给你100分。

师:你背诵《观书有感》。

生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什么意思?

生6:有一块方形的半亩大小的池塘,水很清澈,像一个展开的大镜子,天空中的光亮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里面,随着水波在晃动。

师:为什么这池塘里的水很清澈?

生6:因为有上游的活水不停地流到这里。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读书有感》,为什么没有写书,而写的是一块池塘?

生6:作者把读书的事比作观看池塘。读书就像看池塘,越读心里就越明亮,明亮得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清澈,明亮得像一面镜子。因为书中会不断地涌出新鲜的让人兴趣无比的知识。

师:给你120分。

案例评点

1.规定时间与内容,让学生树立时间与效率意识。“争取用20分钟的时间把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背会,老师阅完家庭作业后就考呢。”这句简短的话语传递出诸多信息:明确了背诵的时间,规定了背诵的内容,提出了检测的办法――考。其实,这句话还透露出了“一功两得法”――同一时间里,学生把课文背会了,老师把家庭作业批改了。

2.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彰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形。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推荐背诵的方法,也没有规定背诵的地点,学生自由选择背诵的空间、背诵的方法,完全处于自主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互不干扰,专心干自己的事。

绝句教案篇5

关键词:预设;生成;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32-02

(公开课上)

师:我们试着把《望江南》这首词改写成一首七言绝句,大家有兴趣吗?

生:有!(学生情绪异常高涨)

(学生改写《望江南》)

师:下面我们就来展示一下自己改写后的七言绝句《望江南》。

生1:……

生2:……

(两位学生的改写或许不合老师的预期效果,但仍有很多学生跃跃欲试)

师:两位同学的改写都很认真,老师也试着改写了一首,我们来朗读一遍。

(多媒体展示老师改写的七言绝句《望江南》,并让学生齐读)

在日常教学或优质课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类似上述的教学场景:教师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不断地"启发"学生,当学生说出很多说法时,他都不停地摇头、否定、再"启发",直到学生说出与他心目中的答案一模一样才罢;当学生都不能回答出预期的答案时,教师就只好自己说出结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上的预设。

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展示精彩。当我们的预设不能为学生的精彩表现服务,甚至牵绊了学生的精彩表现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课前少些预设,课上毅然放弃无效的预设,积极主动地配合学生自主生成呢?要知道,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生成,精彩也往往在主动生成之后。

1.教学目标少些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在拟定课程目标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它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在课程目标中满是"学习""认识""学会""运用""掌握"……这些词语的施动者都是学生,这就告诉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学生才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真正实施者,一切教学目标都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解决学生的知能需求为第一要旨。因此,教学目标的预设要有弹性与开放性,给学生自主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课堂才可能会出现我们所期冀的"无法预约的美丽"

2.教学过程少些预设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总是在不懂变化,他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跟着学生的思维走,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民主教学的体现。目前许多优秀教师积极倡导粗线条的板块设计,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有这样一个村庄》时,围绕课文中心预设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让学生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画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环节二:引导学生研读末段的"什么都没有了"。师生共同建立第二个学习目标。

环节三:继续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语文。联系"无锡还有什么地方环保做的不好"这个话题让学生畅谈。

本节课教师只预设了三个教学环节,每一环节都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空间,能够自然地把学生的"生成"推向高潮,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新知火花的迸溅,这些火花就是生成的精彩。

3.教学结论少些预设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教学结论不可能只按教师的预设去界定。这就要求我们:

3.1不提前直接呈现或时常暗示结论。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提前明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主题思想,不要直接说出寓言的寓意,不要明确显示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不要过于明确诗歌中的意象等,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思想新见解。教学《陋室铭》时,教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篇铭文的主题是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节操,所以这节课学生都是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并且也分析得有见地,但却过于狭隘。

3.2尊重学生的另类结论。尊重的方式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或许因他的基础、习惯、方法、家境等不同而有不同的个性;尊重创造性--学生学习的过程绝对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尊重独特性--学生或许以他独特的语言、语气、句式等讲出他的独特的理解,实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意识的表露;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要首先去肯定他的勇气,然后再去帮助分析点拨启发。

4.板书设计少些预设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拘泥板书设计,就未免僵化与教条。随着教学进程的流动,教与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板书设计也应该相时而动。

4.1板书设计的内容可由学生填写。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设计板书,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4.2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修改设计。当学生说孔乙己是"爱面子",如果教师原定的是"爱虚荣",那就大可不必用教师的板书。

4.3还可否定自己的设计。特别是一些优等学生或思维独特的学生,他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文本提出独到的见解,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完全可以否定自己的原设计,用上学生的结论。

5.试题答案少些预设

许多老师在命题时都非常认真负责,命出了质量,命出了方向。但是他们在拟制主观题答案时过于强化了两个倾向:一是对试题答案的拟制过于"周到"。其实作为人文性学科试题的解答与理科试题的解答应是有质的区别,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按你个人的想法思路去进行,他肯定会有新颖的、独特的思考,并且其语言表达也是丰富多彩。二是答案过于单一,只给出了一种答案。其实主观题不可能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在拟定答案时常强调"等等""意近即可"等专业通用术语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老师们在阅卷时对所谓的参考答案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只有与它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得到应有的分数。这表面上强调了客观统一,显示了公平公正,其实是变相的不公平不公正,许多学生的创造创新就在你的"公平公正"的外衣下被扼杀掉被窒息掉,其危害是深重的。

6.多媒体设计少些预设

目前我们在设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出现了一些诸如过程的程式化、结论定性化等通病,课件只在按照原"计划"向学生单向传输,学生与课件之间不可能有互动的境界。另外像上文所谈到的板书在课件上也是同样的情况,即使学生说出了比课件上好得多的答案,课件也只能"干瞪眼"。

所以我们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使多媒体呈现一种"灵性",甚至达到互动的境界;(2)优化多媒体制作资源,能精简的就坚决不用;(3)所谓的教学结论、板书尽可能地空白化,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参考、提示与范例。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开放、多元、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应尽可能地少些预设,多些意向,这是对这些教学理念的实践。在实践中我们也必将收获到更多的开放与多元,收获到更多的课堂精彩。

参考文献

[1]叶阑 《新基础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万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 《江苏教育研究》

绝句教案篇6

一、为了游戏而“游戏”――过分注意游戏本身而忽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There be 句型的一般疑问句时,设计了一个Guessing game 来帮助学生巩固这个句型。这位教师拿出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黑色塑料袋,里面装有a pen , an apple , a ruler , some erasers , some oranges等,然后要求学生用There be句型来猜。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参与率也很高,一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猜时都出现了类似下面的句子:Is a pen in it? Are there a book in it? Is it some rulers? 甚至有些学生在猜时只说apple/pen或只说中文。授课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而是十分关注学生猜的结果。在后游戏阶段,袋子里还剩下两样东西:photo和purse,部分学生在猜了几次后都没有猜对,结果全班学生在数十秒时间内出现了冷场现象,后经授课老师暗示才有同学将其猜出。

分析与探讨:为了巩固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形式,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Guessing game,想法是很好的,可惜教师在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忘了自己设计这个游戏的初衷,变成为了游戏而“游戏”。此外,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也是集中在“能不能猜对”上,对结果过分关注,因而忽视了自己所使用的语言。游戏最后阶段的冷场,也是因为他们过分关注结果而造成的。

英语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和学生确实需要投入游戏,关注结果也是很自然的,但这并非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设计游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饶有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让他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很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明知故问”――游戏的设计缺乏真实的情景

案例2:一位教师在教学宾语从句时设计了“传话游戏”比赛。首先,该教师让一个组的第一位学生说一句话。这位学生用比较响亮的声音说: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然后教师让第三位学生问第二位学生:What does Liu Yang say? 第二位学生回答:He says that he wants to drink some water. 接着教师再让下一位学生问第三位学生同样的问题……直到这一组最后一位学生问完问题后,教师再问他:What does Liu Yang say?于是这位学生再回答:He says that he wants to drink some water.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都是用大家都能听到的句子来进行传话的,游戏的结果是所说句子中没有明显语法错误的几位学生获得“最佳传话手”。

分析与探讨:“传话游戏”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宾语从句确实有很好的作用。但是,该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这一游戏时却没有给游戏赋予比较真实的情景。既然大家都能听得到,为何还要传话?所以,这样的游戏给人一种明知故问、非常牵强的感觉,看上去学生似乎在传话,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前一位同学的话。这种情境下的语言训练就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毫无语用价值。与其说这是一个游戏,倒不如说这是一个机械的drill。 如果该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这个游戏时,让学生之间通过耳语的形式来传话,传话任务完成后再让学生大声说出各自的句子,教师和其他学生最后评判哪位学生将信息传递得最正确,这样的话,游戏的情境就会显得真实得多。

三、“被遗忘的角落”――游戏的参与没有体现全员性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被动语态时设计了以下游戏:将一些不同材料、不同用途的物品装入一个包内,让学生练习Is it made of…?在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基本上都是班上英语成绩中上的学生。有些成绩中下的学生也举了手,授课老师抽了其中一位学生。但这位学生基础较弱,支支吾吾了好一会儿才勉强说出了一个句子。从那之后,教师就再也没有抽这类学生来参与游戏,可能担心他们不能正确运用句型而影响课堂气氛或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是,游戏活动又成了“优生”的专利。

绝句教案篇7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应对策略

现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高,合格率较低,一般通过率在20%左右。而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2013年11级四个班187名学生170名学生通过,合格率为91%,2014年12级五个班226名学生202名学生通过,合格率为89%,2015年13级五个班204名学生184名学生通过,合格率为90%,连续三年一次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0%左右。他们的学生是如何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老师教学有哪些法宝,学生学习有哪些经验,学生考试有哪些技巧。本人想就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结合多年会计从业教学及辅导考试经验,提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分析

全国题库是以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作为考试范围和命题依据。其中,容易的题目占试题总数的50%,适中的题目占试题总数的40%,较难的题目占试题总数的10% 。考核内容全面,覆盖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涵盖了各科目的每个章节,题广量大,真正实现了对考生的全面考核。

二、考生考试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1)目标计划成空。考生刚开始时有一个宏伟目标,详细的学习计划,三门功课要一次通过,具体到每门课程都有多少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可实际上坚持不了几天就不能按照目标计划来学习了。(2)考生不自信,心理素质差。一些考生一考试,就特别紧张,心理素质差。(3)学习方法不当。考前临时抱佛脚,短时间内死磕书本,对许多重点难点一知半解。(4)不适应无纸化考试,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会计基础》以前一直都采用纸质试卷,无纸化考试换成上机考试,特别是会计实务题,答题的方式变化很大。一些在纸质试卷能正确答题的考生,换成机考试都不会进行上机操作。考试时间紧,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应对策略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习方法。(1)制定目标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可行的学习计划会让学习事半功倍!按照计划复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自信。考生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行。(3)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1)会看书,注重知识点的掌握是取胜之匙。2)带着问题思考学习。多问为什么,给自己出题,与教材结合起来多思考。3)针对考试内容多做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通过,考试就是要多做题才能成功。4)关注错误,错题重做。在平常做试题中,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并对错题进行分析总结。

(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答题技巧。(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相对于其他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是最简单的。解答单项选择题时可采用下列技巧方法:1)运用排除法。一般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都来源于教材,绝大多数只涉及到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他备选答案或由命题者自己设计,或为与正确答案相似的干扰项。如果答题时不能一眼看出正确答案,应先排除明显错误、荒谬或拙劣的答案。如:ROM是( )。

A、只读存储器 B、内存储器 C、外存储器 D、辅助存储器

分析,此题中的C和D选项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因此可以排除。内存储器包括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储器)二种,再排除了B,只剩下了A,故正确答案为A。

2)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直接将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并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如:CPU的含义是( )。

A、操作系统 B、中央处理器 C、显示器 D、数据库软件

分析,经过比较,此题中的B和C选项属于一组,都是硬件,A和D选项属于一组,都是软件。若能确定CPU属于硬件,则A和D可以排除。在B和C中进一步选择,确定正确答案为B,即中央处理器。

3)运用猜测法。如果在考试中,想尽方法仍然无法确定哪个是正确答案,那也不要放弃,则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猜测。在所有没有任何把握的题目中不仿都选择同一个答案,或是B,或是D。

(2)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评分标准又高,多选、错选、不选均为错误,相对于其他题型,多项选择题是最难的。在答题技巧方面,多项选择题与单项选择题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因此在运用排除法时应注意,只要能够准确地排除掉两个错误项,另外两个选项就一定是正确答案了。

如:对于未经批准从事记账业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

A、吊销营业执照 B、责令改正 C、予以公告 D、追究刑事责任分析,财政部门无吊销营业执照的权限,A排除,财政部门无追究刑事责任的权限,D排除,因此只能选择B和C。

(3)判断题。判断题是两个答案中选一个也是比较容易的题,基本上是模棱两可的,着重于基本概念。1)分清绝对概念和相对概念。表示绝对概念的词通常包括“总是”、“完全”、“决不”、“只能”等,表示相对概念的词通常包括“通常”、“一般来说”、“多数情况下”等。判断题中含有绝对概念的词,根据统计,这道题错误的概率性较大。如:账户的余额总是和账户的增加额方向一致( )。分析,账户的余额一般和账户的增加额方向一致,故此题是错的。判断题中含有相对概念的词,根据统计,这道题正确的概率性较大。如:会计法所说的“会计主管人员”通常所说的会计主管或财务经理( )。分析,会计主管人员指的是会计主管或财务经理,故此题是对的。2)试题中只要有一处错误,该题就是错的。有些判断题通常前半句对后半句错,或前半句错后半句对,根据评分标准,只要题目中有任何一处错误,即为错误。如: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属于应用软件( )。分析,该题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故此题是错的。3)酌情猜测。如果在考试中,实在无法确定哪个是对和错,那也不要放弃,在所有没有任何把握的题目中不仿都选择同一个答案对或错,答对的机率可是50%啊。

(4)实务操作题。会计电算化中的实务操作只要熟悉操作软件,注意三点:选对操作模块、选对操作路径、确定完成答题,就一定能够准确作答。

(5)计算分析题。基础会计的难点,主要涉及会计经济业务、会计报表等。会计经济业务处理难度大,具体应多做些习题加深理解。

(6)案例分析题。会计法规案例综合性强,重点掌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中一些经典的案例。建议考生动手做一些知识结构图,理清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巧妙的联想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只要考生能树立信心,明确目标,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抓住知识点、全面复习,掌握考试技巧,加上努力就一定能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参考文献:

绝句教案篇8

一、细心备课

教师应按规定制定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备课要做到“八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学法,备教学器材,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备习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教师应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到全盘统筹,安排和实现好授课计划。

教案要按课时来编写,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要独立完成,写教案要详细,而且教案必须要包括下列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课外作业布置和教学后记等。教师要全面的理解学生,理解所教年(班)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智力状况和接受能力等,在这些基础上,研究分层次教学。

就英语来说,涉及到了词汇、句型、短语和语法等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当中,所有的知识点大部分都归纳在语法的范围之内。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以认真的、集中的状态来备好这一节课。如果光是依照课本笼统的提到的句型或词汇,表面的来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堂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会学不到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对课堂产生厌倦感,甚至讨厌学习英语。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这时,老师就需要查阅相关的英语资料,像课内辅导书、语法书和课外的英语书籍等。但前提就是,查阅的书籍要符合老师目前的教学阶段和水平,绝对不能以马代驴,滥竽充数。查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备课内容,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好的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负责。

二、精心教学

备课工作准备好之后,接着是课堂教学,教师要依照备课的方案及内容来上课。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方互动性过程。抽象的说,也是一种知识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是思维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应占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进一步深化知识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实践和检验的平台,有针对性的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堂课所教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对此重视,配合老师,多做练习,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检验真理;那么,在教的阶段里,用练习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和收获是再合适不过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对于学习初一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遇到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在词汇、句型和语法上。他们需要掌握的词汇量少、句型和语法也都简单,他们需要做的是打好基础,对英语有初步的入门认识。同词汇一样,语法是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的学生会问:老师,这个句型为什么会这么放?为什么以元音开头的单词要用不定冠词an来修饰?什么叫特殊疑问句?等等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是可以解释的,而有些则解释不了,这些就涉及到英语中固定的搭配和语言的规范及语法。英语的语法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得英语语言内部结构的一般规则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好的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法非常的重要。

三、用心批改作业

自然地,课后工作主要就包括作业的批改及对遗漏的课堂知识的查阅补充,最后是在学生课程结束之时的相关考试工作。在临近考试之时,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试卷的题型和题目数量,把它们输入电脑,做详细的排版并打印出来。排版是一项认真性的工作,排版不仅要校对试题是否有打字错误的地方,还要力求试题版面美观整齐。这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

那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更要认真,绝对不能以一个“阅”字就带过,一定要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来评分,根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可以用诸如:excellent、good、so-so等来点评。必要时,评上几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话语。作业是学生自学、自我检查的重要依据。老师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要及时的纠正并做好登记。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启发他们积极的思考,以便检验教学的效果并及时巩固,避免学生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效益,即做到了有效教学。

四、耐心辅导

辅导学习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成绩两极分化的班级,课下对学生进行辅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绝句教案篇9

(2014广东卷)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 将论囚 论:讨论

C. 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 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参考答案】B

【解析】“论”应为“判罪,判决”。属于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考查。如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即为“批决,定罪”之义。如果将“讨论”之义代入该句,在选项中是不能直接确定是否正确的,因此需要代入原文,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确该句的意思是“将要批决定罪囚禁”这样才能衔接下文:“敞曰:‘冤也’。”另外三个实词“素”“持”“决”也均为一词多义的考查,只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均能轻易判断。

(2014广东卷)9.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解析】重点实词“径”,因其与“易”对举,故须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取道,走”,其来源于教材《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一句中的“道”。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参考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知(实情),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解析】重点实词“直”本义为“伸直”,结合语境“为己直”是为王甲做主,可翻译为伸冤、洗冤。

【析题有得】

1. 梳理命题特点,明确考点。

近几年广东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涉及的内容不只是一词多义,同时还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2009年广东卷5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该句中的“奇”即为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2010年广东卷翻译题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该句中的“今天”和“授予”均为古今异义,分别是“现在上天”“授予我们”的意思。再如翻译题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该句中的“河”是古今异义词,要译为“黄河”,而不能直接译为“河流”。2011年广东卷翻译题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其中的“洵”即为通假字,通“恂”(的确,确实),同时,该词也来自教材《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如2009年广东卷翻译题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该句中的“殆”(大概)即来自教材《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总的来看,近年广东高考的实词考查难度不算很大,更侧重考查常见实词的基本义,主要是一词多义。因此备考时要熟练掌握课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考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考查方式主要有:(1)题目给出加点的词的解释,要求辨析解释意义的正误;(2)翻译题中涉及的重点实词,要求自行根据语境判断翻译。这种两种考查方式将会延续。

2. 分析实词特点,掌握辨析方法。

(1)课本迁移。联系教材中学过的文言实词,在语境中辨识判断正误。

高考文言文的文本虽然选自课外,但绝大部分实词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高考命题时,选项中的正确答案,一般是考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20个实词,这在平时所学的语文课本中可以找到相同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考试时只要联系课文,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如:(2012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B. 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 将以次举刘河,白茆 举:推举

D.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参考答案】C

【解析】此题中的“擢”“举”“卒”都是常见文言实词。“擢”在课文《陈情表》中有“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一句,“擢”即为“选拔,提拔”之意;“举”在课文《陈情表》中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举”在本句中跟的是身份,因此其含义是“提拔,推举”,而题目中C项的“举”跟的是刘河等工事,因此应当理解为“兴起,发动”;“卒”在课文《赤壁赋》中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句,“卒” 为“最终”的意思,与选项中的“卒”的意思相同。

(2)语境推断。把提供的词义置于句子中,然后根据上下文判断正误。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实词的正确意思,首先要对该实词的多个义项了然于胸,其次在代入的时候一定要放到到原文中去,同时还要结合该实词所在的上下文完整理解,认真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在实际考试中,不少考生只是代入到该选项所在的句子,表面上看是说得通的,但是这是脱离整体阅读造成的错误理解,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如:(2006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 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参考答案】C

【解析】此题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实词,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推辞、谢绝”等义项,如果不考虑该句的上下文背景,除了“凋落”这个义项明显不正确外,其他义项似乎都说得通。但是只要将这些义项代入原文,结合语境分析,会发现只有“推辞、谢绝”这一义项符合语境。因为原文说的是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谭敬先而不被接纳,最后只好到金陵找杜一元这个具体语境,可以断定“谢”的意思是“谢绝”而不是“道歉”等其他含义。

(3)结构对照。根据文言文常用对举的句法结构特点,可用已知词义推断未知词义。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如:(2007年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 自饭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 畏其敏 畏:担忧。

D. 饮酒不衰 衰:减退。

【参考答案】C

【解析】原文全句为“畏其敏,而服其工也”。在该句中,“畏其敏”是与“服其工”对举的。为此,我们可以借助“服(佩服)”的意义,推断出与之对位的“畏”的意义。“工”与“敏”的评价取向相同――均为正面,所以“服”与“畏”的情感取向也应相近――均为褒扬,可以解释为“敬畏”,据此可以推断出C项“担忧”的解释是错误的。其实类似情况在教材也有,如《过秦论》“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的“据”与“拥”意思基本一致,都可以理解为“占据,拥有”的意思,而“固”与“地”也处于对应位置,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险要的地势”。

(4)语法分析。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如:(2010年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

B. 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

C. 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

D. 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

【参考答案】B

【解析】D项加点字解释为“祸患”,将此义代入该句,似乎说得通,但联系整个语境“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可以判定此处的加点字“恙”,应该充当动词,而“祸患”是名词,所以这个释义肯定错误。

(5)成语联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如《过秦论》“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释义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能联想到“举国欢庆”“举世瞩目”等成语就迎刃而解了,即为“全,都,尽”的意思。

如:(2013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 推辱主帅 推:追究

C. 不痛绳之 绳:捆绑

D. 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中“绳”解释为“捆绑”显然不符合语境含义,原文是“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应该为“约束,制裁”之义,该词义其实很常见,如成语“绳之以法”中的“绳”即为“约束,制裁”。

总之,广东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难度并不太大,而且还有一定规律可循,备考时只要能牢牢掌握课本上学过的文言实词和考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就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了。在推断词义的时候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实词的语境义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如果能结合上述基本的判断技巧那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绝句教案篇10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教师必须要有自信,显然要具备扎实的功底。而这些源于平常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每套试卷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尽力挖掘其主要的知识点和语法点。禁止盲目照抄答案的做法,不妨用学生的试卷来考自己一下。这样做既便于教师熟悉试题考查的范围,体会试题的难易度,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时候教师本人做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不一样是常有的事。但这时,教师就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试题是否有多种做法?我是不是马虎造成了失误?所考查内容是否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

2.统计错误频率,并对错误原因、类型进行调查和反思。先统计学生的出错频率,然后查找每题错误的类型和根源。教师要善于摸清学生的思路,分析学生出错的根源,可能由于自己的教学而导致学生产生的错误进行反思。又如知识的遗漏使学生没有形成知识链;教的语法项目或词汇的用法不够深入,使学生掌握过于肤浅,而导致了错误。

3.采取评讲策略。如果说上面的步骤是“把脉”,那么下面就要“开药方”了。经过以上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学生试卷上出现的问题已经心中有数,但还要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进行认真备课,既备内容,又备方法,对评讲方式和解题思路进一步优化,才能使讲评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讲试卷的主要过程

1.侧重讲评英语教学知识点和考查干扰因素。讲评中,要求学生先说出各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或者包括什么语法点?然后由教师分析该题的干扰因素。在学生理解题干和弄清答题是什么以后,教师可改变题干或预备选项中某个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其正确答案是什么。最后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联想出与所考查知识点相类似的其它知识点,达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例如:曾在英语教学课本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如:

Mike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role in the play,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 B. which C. this D. that

在模拟测试中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少同学错选了C. 原句意思说:迈克总是对她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大加称赞,当然,这也就使得其余的人很不高兴了。理解题干很重要。说明的是:this 是个指示代词,不能引导定语从句。而that 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此题的关键是出现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正确答案选B。which 代指前面整个句子,of course 仅仅是个插入语而已。which在此做从句中的主语。

2.重视指导解题技巧,授之以渔。在讲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讲评单项选择题时,指出解题的正确方法是:识别所考查的知识点,抓住关键因素,运用所学知识迅速作出选择。其技巧是:联系题干分析备选项,用识别法、排除法、暗示法作出正确选择。 尤其是讲解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试题时,绝不可逐篇逐题泛泛而讲,而应该进行必要的解题指导。要指导学生注意精读文章段首句,善于从段首句中抓住信息;学会快速通读全文,挖掘文章寓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有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并要努力具备中西文化背景知识等等。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对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大有益处。

3.注重联系课本知识,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来自教材,而且试卷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也来自教材。联系课本讲评试卷,不仅能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回忆,启发学生正确答题,起到巩固知识和培养运用能力的作用,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钻研教材,把基础知识学得更扎实。例如:我在讲解初二第一单元测试时有一道选择题,试题如下:

There?s____ third boy.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A.the B.a C.x D.an

很多同学都选了A。理由是:序数词前一般要加the。这句话的意思是:又有一个男孩,他出生穷人家庭。其正确答案应该是B. 在讲评试卷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打开书,看谁能找出该知识点在书中的什么地方并找到答案。许多同学打开书一看,直嚷说:“此题与书上句子非常相似,我怎么没复习到呢?”此时我便强调,今后看书一定要全面仔细,接着又举例复习了序数词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此题的讲评既使学生加深理解了序数词的用法,又使他们懂得了认真看书的重要性。同时,我还会适当地提问学生,并要求背出原句,这样做还能起到检查督促学生背课文的作用。坚持在讲评试卷时这样做,久而久之,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熟练背诵课文、认真钻研教材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其对课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更为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