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10:26:16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方向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低年级识字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简析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十以来论中国传统文化[N].新民晚报(上海),2014-09-25

[3]郭凤海.生死抉择中的猛士乐章[N].报,2014-03-05

[4]曲茹.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N].光明日报,2014-09-24

[5]《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EB/OL].(2014-04-01)[2016-09-09].http:///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6]米雨.以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工科学生人文教育[J].成功(教育),2012(1)

[7]黄志清.现代汽车设计与传统文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

[8]王惠军.汽车造型设计[M].长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9]宋正海.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双赢与融合[N].大众日报,2013-03-23

[10]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宋正海,孙关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2]佚名.窑埠古镇项目正式启动[N].南国今报,2009-07-11

[13]马献忠.40所高校倡议:大学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23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2

英文名称: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492

国内刊号:34-1065/R

邮发代号:26-3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医疗成果和进展的医学学术性期刊,目前主要刊登本校学位论文。主编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主任委员张学军教授。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3

一、加强政治学习,增强自身党性修养

加强政治学习,是提高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他始终把学习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文件放在第一位,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xx科技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新要求。

二、加强服务意识,认真做好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上,自2013年9月任职教务办主任以来,该同志本着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努力提高艺术学院教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和管理规定,及时解决教学现场师生面对的问题,受到领导、督导、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减少了外聘研究生的课程任务量和人数,督促各教学系做好课堂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和教研教改工作,保证了本科教学顺利有序进行。2014年获 “xx科技大学服务育人先进个人”。

自2013年9月担任2013级绘画1、2班的班主任以来,积极做到抓安全、抓考勤、抓学风和抓纪律,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缩短与班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对学生的困难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总是期盼学生们能在大学四年里学有所成,成为优秀的学生,成为优秀的班集体。该同志获2014年xx科技大学优秀班主任。

三、加强专业素养,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教学上,态度端正,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在督导随堂听课中,连续四年都被评为优秀,课堂教学的先进事例两次被刊登在学校的《教学督导报》上,积极参加xx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获得二等奖;指导王京帅、王婷婷、肖瑶、兰海军、易笑等学生完成xx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中西比较——大学美术史课程学习方法的探索研究》,指导学生王婷婷参加xx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作品获三等奖。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4

英文名称:Journal of A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2273

国内刊号:34-1303/G4

邮发代号:26-5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三级跳远; 起跳; 水平速度;垂直速度

中图分类号:G823.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86-02

男子三级跳远是我国田径运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世界前十名三级跳运动员的成绩始终维持17.50 m以上的水平,而我国却在17 m左右波动。可见我国男子三级跳远已落后于世界水平,并且相对于自己的高峰期也产生了较大的退步,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中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如何在此届奥运会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显得尤其重要。李延熙是典型的高跳型选手,所以本文将其成绩比较好的一跳的动作技术参数与第六届世锦赛上四位高跳型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技术动作的优势与不足。此文仅仅分析了李延熙一次试跳的动作技术,可能会有较大的偶然性,但笔者认为动作技术的外在表现应该是其内在素质作用的效果。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在石家庄市裕彤田径场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名李延熙(成绩17.09 m)的一次试跳。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笔者在互联网上查阅、收集与本论文有关的专著5部,国内学术期刊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并进行了了认真阅读和分析。

1.2.2摄影测量法使用4部带有电子快门的JVC-9800高速摄像机。分别置于如图1中1、2、3、4的位置,镜头高1.2m,拍摄频率为50帧/s,解析频率为100场/s。

1.2.3录像解析法应用爱捷运动解析系统。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式。对录像带进行采集和数据计算。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进行平滑。滤波频率=8。

1.2.4专家访谈法2004年5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奥运会田径选拔赛期间,笔者走访了全国部分领队高级教练员,了解到作为教练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三跳比例分析三级跳远的成绩是各跳远度的总和。各跳之间又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本文根据1990年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沦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划分的三种模式(高跳型是第一跳距离比第三跳距离至少大2%,跳跃型是第一跳距离比第三跳距离至少小2%,平跳型是第一跳距离和第三跳距离之差小于2%)。李延熙的第一跳为主跳所占比例(37.1%见表2)大于第三跳34.9%所占比例,两跳之差为2.2%,所以说李延熙的技术类型为高跳型。从三跳比例来看李的第二跳最小为28.0%,低于四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值29.55%,说明李延熙以缩减“跨步跳”距离为代价使赢得了更多的第三跳增量。

2.2李延熙第一跳起跳分析三级跳远是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李延熙的上板速度为10.5 m/s,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45 m/s,可见李的上板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差不多,但第一跳的速度损失率为9.5%高于优秀选手(表3)。从表4可以看出李的垂直速度为2.45 m/s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2.55 m/s)。李延熙第一跳着地角为69.1°(表5),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说明他的着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近,有利于身体重心快速移过支撑垂直面减少水平速度损失,起跳角为59.8°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较小的起跳角有利于增大水平动力并延长作用时间,但他的离地膝角为159.5°(表1)说明李延熙在离地瞬间蹬伸不够充分,爆发力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这可能是造成其速度损失的主要原因,其第一跳腾起角度(16.2°低于其他三位运动员仅高于罗梅因表6)小也说明了这一点。

2.3第二跳起跳技术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李延熙的第二跳着地角为64.3°与世界运动员(64.4°)相差不多,说明着地水平制动作用力与作用时间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差不多;从第二跳的水平速度来看李延熙的水平速度为7.8 m/s,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其速度损失率也最大为17.9%(表3);同时垂直速度为1.78 m/s也小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平均值(2.05 m/s表4)。造成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是李延熙的起跳角大(69.6°)高于优秀选手,造成蹬伸时间小于优秀运动员;二是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不够充分,离膝关节角仅为160.0°(表1),所以造成腾起角相对小于世界优秀选手为12.9°(仅高于罗梅因见表6)。

2.4第三跳起跳技术分析第三跳的任务充分利用剩余的水平速度,尽可能提高垂直速度,以获得一个较高较远的身体重心腾起轨迹。从表5可看出李延熙的着地角为(66.5°)高于优秀选手,相对较好的保持了水平速度,而李延熙的起跳角(67.8°)高于优秀选手,其蹬伸时间小于优秀选手造成了李延熙的第三跳腾起角为20.9°(表6)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还有差距。从速度上来看李的第三跳离地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均小于世界优秀选手(表3、4)可能是因为第一、二跳速度损失过大造成的。

3结论与建议

1) 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李延熙的第二跳所占比相对较小,适当加大第二跳比例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2) 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

3) 李延熙技术优势在于着地积极,减少了水平制动力;其技术不足在于摆动蹬伸蹬伸不够充分,从身体素质上来看是肩髋摆动肌群的力量差造成的。建议训练中应加强盆带肌群的力量练习,发展其灵活性,并注意与肩和上臂协调配合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和平,等.三级跳远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6-157.

[2] 刘建国,等.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0-279.

[3] 康宏伟.劳剑峰三跳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2):150-153.

[4] 束景丹,等. 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速度变化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08-414.

[5] 汤定福.三级跳远的“关健是”第二跳技术[J].四川体育科学,1996,(3):26-28.

[6] 李修平. 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三个基本特征[J].济宁师专学报,1999,(3):49-50.

[7] 王斌.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优秀选手助跑水平速度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71-74.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6

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

1、继续开展安徽省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教师和学生培训,完成全省学科教师8800名,初一和初二学生17600名的培训任务。使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高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整合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通过有效的组织,良好的教学去赢得投资方的信任,积极争取类似培训项目。

2、发挥高教专业委员会成员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3、联合广播电视专业部门,举办一期摄录像设备使用、保养和常见故障排除培训班。

4、加强省资源中心通讯员队伍建设,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举办通讯员写作水平培训班。

5、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软件资源教学应用的方法与技巧的培训、提高我省中小学软件资源教学应用的水平。

6、开展对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辅导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二、充分发挥协会在“农远工程”中的作用

紧紧围绕本省本地教育核心工作思考、开拓、开展,是我们教育协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农远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实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当前我省基础教育的重要工程,也是直接关系到电教系统的核心工程。计划开展以下相关工作:

1、充分发挥省电化教育协会以及有关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宣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2、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包括检查、督查,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3、继续做好“农远工程”教师培训;规划、协调和组织“农远工程”应用的课题研究;总结和推广“三种模式”的优秀教学模式。

4、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农远工程”教学应用学术活动,通过评选、推荐和推广管理与应用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促进“农远工程”应用上台阶。

5、策划举办“农远工程”教学论坛会议。

三、加强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1、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积极规划数字化校园,推动信息化全面建设,注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积极参与全国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继续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2、组织编写出版学术作品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全省优秀学科教师编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探讨农远工程应用教学方法的专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百法百例》。现已经组织有关人员三稿修改定稿,正在联系出版社,争取08年出版发行。

四、开展各项评选活动

1、在全省开展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含全国和全省“十一五”课题研究论证、开题、实施计划方案等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博客(或教师个人主页)、教育叙事研究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研究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并遴选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对应的全国性的评选活动。

2、举办全省教育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组织参加全国优秀教育电视节目评奖活动。

3、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4、开展全省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电教教材评比活动;并联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电化教育杂志、教育技术研究杂志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2008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征集及评比活动”。

五、建设信息与资源交流的网络平台

1、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高校专业委员会网站建设,申请独立网站域名,加大功能开发,从而搭建相对统一的网络平台,为高校信息与资源的相互交流提供便捷的通道。

2、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中心平台作用,为全省用户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多样化的课程学习和培训,为提高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服务。探讨全省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方法。

六、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支持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7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

“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三)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在教学理念、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群体,“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在知识结构上,大语教师一要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水平较高;二要有基本的专业背景,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的某一方向有所长;三要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有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理论判断和分析能力。如近年来,某些学校包括高校教师让学生穿“汉服”,对孔子像行跪拜礼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简单化和粗鄙化。“汉服”与“汉朝之服”都分不清楚,既蒙蔽了学生也降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水准。在教学能力和方法上,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以研究促教学,会有力地提高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其次,教师不搞一言堂,既不能故弄玄虚,也要避免肤浅单调。应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可以设计文化专题研讨,也可组织经典文本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研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也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丰富和多元。再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制订以撰写研究论文、读书报告、调研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考核原则。当然,各个层次的高校因课程目标的具体差异,会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所取舍,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背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宗旨。第四,大学语文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性资源平台。

二、总结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8

按此界定,显然极大提升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之与注重吸储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般性通识课区别开来,表明了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的独有特质,应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这一界定也与《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内容基本相符。换言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是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作品篇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由于这个特点,“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置性课程。也可以说,以具体作品篇章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语文”,与宏观性把握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母语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构成“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各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大学教师等的共有理念。语言影响思想,语言就是思想本身。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母语是构成民族文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母语里有文化的故乡,母语就是祖国,母语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保护母语,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首选要件。换言之,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系统之一,是中华民族身份的首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这句话的理论内涵是在表明:母语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符码。因此,在我国当下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怎样强调母语教育都不过分。而“大学语文”,就是高校完善汉语母语教育的最佳课程平台。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语言。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汉语的形意特点使之具有工具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等多重属性。其中,文化性是衔接工具性与审美性的桥梁和纽带。汉语“说”与“写”的表情达意功能要得到完美发挥,必须借助文化蕴涵来融通工具与审美的语用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定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主要依据是他的说(口语表达)和写(书面表达),意即所谓“汉语能力是人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母语教育性质与学习效能,是提升中华民族母语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学语文”学科化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高等教育10大热点问题中,大学语文的问题位列第8,几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论仍在持续。同时,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也仍然是醒目的存在。之所以被“边缘”,除了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外语课和其他技能通识课的现实功利性之外,还有课程自身学科归属性的原因。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大学语文”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大学体育”等课程同类。也就是说,与专业性的中文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在学科归属上已经被“边缘化”。这也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模糊的主因[2]。事实上,早在1986年,匡亚明、徐中玉等先生就呼吁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的学科[3]。目前,“大学语文”学科化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根据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各项包括《纲要》在内的法规性文件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密切相关,这是其他公共课没有的课程优势。其次,母语高等教育是高校各个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提升母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迫在眉睫,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再次,自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开设“大一国文”以来,迄今已近80年,“大学语文”可谓历史悠久。虽然建国后一度停开,但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构架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最后,大学语文课程已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基础。如果能如“汉语国际教育”那样成为独立的学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地位就能获得法理上的保证,其独有的课程功能就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更为便利和顺畅。自然,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所有争议与无奈,也会随之消失。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9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科学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多项称号。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

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河北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设置造型艺术学院、雕塑学院、书法学院等12个院部,开设陶瓷艺术、雕塑、篆刻、彩绘、书法、建筑设计等58个学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传统文化多个领域,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该校是河北省第一所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是我国第二个开设书法专业高等院校,现已拥有书法专业在校生900余人,规模全国最大。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修订本专科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体系。注重专业课程的教授与研发,开设中外古典园林分析、园艺设计等园林设计专业课程,泥塑、雕塑、陶瓷、玉雕等工艺美术专业课,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临摹写生等绘画类专业课程,古文字学、诗词创作、楷书技法、篆刻技法等书法类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重视通识教育,在公共课程中增加文化传统模块,开设《庄子和中国艺术》、《中西方美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类课程,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化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树立高尚美德。

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聘请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家、胡抗美、霍春阳,著名画家贺玉章、郝华等专家来校任教,邀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建立传、帮、带制度,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升我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高水平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水平。教师传统文化类艺术创作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佳绩,如陈阳静、娄光林创作的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张国富《霓裳曲》作品获第二十三届国际冰雕比赛银奖等。在高水平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560余项,艺术创作成绩斐然,社会效果良好。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

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建设,建有古风青铜研究所、陈子奋白描花卉研究中心、老庄文化研究中心、雕塑艺术设计中心等一大批专业研究机构,提升师生专业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推进校史馆建设,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大力发挥其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建设文庙、武庙、老庄祠等教学实践基地,服务学生雕塑、彩绘等传统文化技艺学习;重金筹建大学生实训、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每年举办全校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使师生自觉地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开展“学雷锋月”活动、“同绘中国梦,共画文明村”等百余项社会公益活动,号召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建党晚会、一二九红歌会、“首届汉字听写大赛”、“传统文化走校园――学士学位授予仪式”等。

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交流

学校于2013年成立老庄文化研究中心,以学术交流为方式,探讨道家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际知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作为特别顾问,邀请了钱耕森、陈卫平等数十位学者为客座教授和特约研究员;主办“东方文化大讲坛”,联合北京大学、河北大学举办了“老庄思想的多样性与道家文化的多元化”、“道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四次专题学术会议,吸引国内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脉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主管单位:河北省社科联课题管理办公室,课题编号(批准号):201601708,课题名称: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1-01

引言

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技术人员。而高等职业学校则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后备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1.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存在在学习和心理素质上相对薄弱的学习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则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专业技能、能够积极服务社会、独立生存的社会优秀人才。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从道德优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他们的潜力,培养乐观豁达,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使其在职业生涯中,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思路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存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中,只有创新才能找到符合新时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新方法。而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2.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功利主义严重

虽然目前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的思想不断汇入,使得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都存在较强的功利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2.2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多元化文化在此交汇,一方面文化的冲击使得青少年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对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却不以为意;另一方面对于文化的传承太过单一,仅仅通过书本和一些僵硬的活动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使其深入生活中,得不到真正传承。

3.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3.1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所留下的经典书籍、礼仪、风俗习惯,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3.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在进行文化传承时,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高职院校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改革创新作为当代的时代精神,是推动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掘。

3.3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必须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涵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必修课程和各种社会实践选修课,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教材方面,有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中,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相关教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支持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的家乡,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学生组织建设。

3.4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新媒体,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民族文化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国有渊源流长的悠久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优秀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社会优秀人才,积极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竞男,张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 育相结合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0-52.

[2]王春良,董金凤.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体系中的构建[J].党史博采(理论),2013,09:48-4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 .

[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