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9:15:20

工程学

工程学范文篇1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

为了配合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和创新创业课程培育项目工作,《水质工程学》分别对南昌航空大学环化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2013级、2014级的学生进行了以PBL结合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次调查的执行时间为2016年6月上旬和2016年12月上旬,正值学期的期末教学检查初期。调查设计了15个封闭型问题和2个开放型问题,共17个问题,以此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调查题目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五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排水科学与工程系2013级以及2014级的所有学生全部参与,其中2013级学生36人,2014级学生39人,采取现场发卷、当场回收的方式。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为89.3%。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应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定量分析封闭型问题和定性分析开放型问题。

二、系统分析

1.教学态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备课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征询学生的意见,注重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备课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征询学生的意见,注重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2014级学生的认可率(优、良各占比97%、3%)相比2013级学生(优、良各占比91%、9%)有所提高并且都是100%觉得良好,由此可见学生们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很满意,即改革初步取得了成效。而对于“关心学生,言传身教,注重教书育人”,2013级有3.13%的学生认为教师表现合格,这与当时本部和科院学生一起上课,人数较多(将近80人),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有关。2.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内容充实、新颖、信息量大。2013级和2014级都有80%以上的学生很满意或较满意,但是2013级有3.13%的学生认为合格,主要原因为2013级学生基础更扎实,更愿意学习理论知识部分,而2014级学生则更喜欢专题讨论部分。对于“精选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得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启发性”,两届学生都认为很好或很不错,优良率都达到了100%。但2013级也有个别学生提出内容较多,重点无法把握,尤其是《水质工程学II》的内容,所以对于2014级学生(第二年上半年学习《水质工程学II》)需要考虑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提炼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掌握重点内容。注重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训练。2013级100%的学生认为很好或很不错,而2014级有2.86%的学生认为一般,2014级学生更喜欢实际案例教学,这从他们提的建议中也可以看出,所以对此在第二年的教学中要加强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2013级学生希望加强设计性实验,而2014级学生更喜欢操作性实验,所以调查数据显示2013级有3.13%的学生认为一般。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融会于教学中。这项只针对2014级学生做了调查,100%的学生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但由于笔者科研方面较弱,自认为还需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做到科研教学互相促进。3.教学方法的调查显示。因材施教,激发思维,培养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课堂讨论。2013级有3.13%的学生认为一般,而2014级有100%的学生认为很好或很不错,原因主要为2013级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喜欢随堂讨论以个人的方式回答问题,而2014级则有部分学生上课几乎不回答问题,更喜欢以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这一点造成了“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堂讨论”这一项调查结果的差异性。2014级有2.86%的学生认为一般,所以第二年需要进行调整,考虑怎样激发学生上课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课外训练时间与课堂学习时间的比例是否达到了2∶1。针对此项调查,2013级有9.38%的学生认为一般(实际情况是2013级布置的任务数量及难度都比2014级要更高),这仍然与2013级学生上课气氛更活跃、更愿意参加课堂讨论有关,而2014级则有100%的学生表示很好或很不错。采用另一份调查问卷对2014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见下图):有25.24%的学生认为课外训练少了。课堂讨论的问题是课堂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下次课堂讨论,由于2014级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整体不强,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经常是那些在课后认真查阅了资料的学生,其他学生大部分未认真完成甚至根本未完成,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又能顾及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只有降低问题难度和数量,这又造成了有些学生“吃不饱”。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2013级和2014级学生都认为很不错,尤其是2014级学生的优秀率高达91%,因为以PBL结合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颖的教学方法,他们都表示喜欢这种方式。4.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有较好的把握。在“学习本课程后,你是否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有较好的把握”方面,2013级(优、良各占比68%、29%)和2014级(优、良各占比86%、11%)中都有97%以上的学生表示良好,而2014级则有更多学生表示优秀,即总体上2014级学生的满意度比2013级学生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是教学改革已进行到第二轮,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方式比第一轮都更完善。总体上2014级学生的满意度比2013级有所提高,一方面是教学改革已进行到了第二轮,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方式比第一轮都更完善;另一方面2014级学生更喜欢团队合作,这就造成有一部分学生思考不积极,无法更好地提高自身技能。2013级有9.38%的学生认为一般,原因为2013级学生是在上完《水质工程学II》后做的问卷调查,而2014级学生是在上完《水质工程学I》后做的问卷调查。《水质工程学II》不管是内容还是难度都比《水质工程学I》要大,所以造成2013级有些学生认为对知识没有把握好,对此在第二年针对2014级有关《水质工程学II》的教学更要把握好重点,并考虑运用某种方法串联组合各个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这一项,2014级学生的总体满意度比2013级学生有所提高,但2014级有2.86%的学生表示满意度为合格,这还是与2014级学生更喜欢探讨实际案例有关。5.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2013级学生认为应改进的问题如下:增加教学硬件设施;增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机会,加强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加强与巩固。2014级学生认为应改进的问题如下:多布置练习;课堂提问,回答讨论,针对每人回答;多做实验,实验后讨论;取消超星。从上述建议可以看出学生仍然希望加强实践教学,后续改革可以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内容或者与学生认识生产实习相关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小结与讨论

工程学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使得利用科技助力教育教学成为可能,各个学科都出现了基于网络、通讯多媒体的网络课程,网络教育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当今金融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金融人才面临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问题,网络课程凭借其便利性等优势,必将成为信息化时代重要课程形式,也将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课程概述及相关理论

如何正确的设计网络课程对《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网络课程,是某一学科借助网络技术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所展开的教学课程设计与应用的全过程。一方面,网络课程具有传统课程“教”与“学”的属性,另一方面其又同时具有网络可以快速传播、受众日趋年轻化的属性。网络所具有的这两个属性使得传统教育的传播方式发生着改变,随之而来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理念也在发展中进行着相应的调整适应,教学功能也在发展中日益丰富,如资源共享、信息处理等。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将分别从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对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探讨,以寻求后续对《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设计分析上的理论指导。1.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为适应时展而对教育的内容、对象、功能、体系、结构及过程和方法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是强调如何“教”的理论。现有的教学理论以发展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其中,发展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该致力于促进学习者的普遍与全面发展,教学最优化理论认为应该采用最高效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应该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能从单一方面评判学习者真实学习情况。以上几种教学理论与网络课程的功能特点联系得十分紧密,正确应用相关理论会使得网络课程的设计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2.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需求及潜在需求、出现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一种具体的理论。教学设计是基于理论的实践探索,强调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及教学效果的优化。具体而言,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在学习需求日益增长而教学条件有限的背景下,对“如何判断教育教学信息的价值”、“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何促进学习者的发展”等问题的回答。

二、《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需求与学习者分析

1.《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需求分析。《金融工程学》课程通过对各类基础性和衍生性的金融工具的灵活运用,可以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相对其他金融理论课程,《金融工程学》在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网络课程设计时,把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未来职业选择,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金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通过《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学习者分析。《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一般为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及求知欲的大学生及研究生。一般情况下,学习者的年纪范围处于17-26岁之间,智力发展相对成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也能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在20-29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占比30%。由此可知,互联网对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区间吸引力是相对较大的,互联网所带来的“数字化”、“碎片化”网络课程学习可以满足当下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总之,《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应该围绕大学生展开,为其进行自主与半自主学习而设计。

三、《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内容与目标设计

《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应该致力于培养能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用性人才,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不仅需要涵盖金融学、投资学等学科的相关金融理论,还需要包含服务于产品定价等的各种数学方法,同时还应该针对不同学习者进行细分设计。1.课程目标侧重培养学生金融分析与应用能力。金融工程学在实际应用方面包括数学建模、仿真模拟在内的各种工程和信息手段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分析能力;以及对金融工具的组合、设计、开发与定价。以金融产品———互换为例,一般来说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互换的概述、定价与应用三部分。前两部分主要从互换的定义、种类以及定价的基本原理来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判断分析金融产品定价的合理性;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如何运用互换进行套利、规避风险以及设计新产品。课程内容紧紧围绕课程目标来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金融分析与应用能力,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2.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习者细分设计。在《金融工程学》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对于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习者应该分类分级设计。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设计可以侧重专业性与应用性,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开发等进行深度分析;而对于刚入门大学生的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侧重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分类以及简单的定价原理与思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以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为授课对象,可以让学生对《金融工程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让学生较全面的掌握金融工程理论与方法的主要构架。如,讲解“期权与期权市场”章节时,不仅要介绍期权作为几大主要金融衍生工具之一的概念、分类、功能以及全球期权市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还要让学生清楚期权在实际金融活动中的应用。这就要求网络课程的内容与实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以中国期权市场的起点———上证50ETF的基本条款进行展开讲解。

四、《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1.注重推导演算,让学生明白前因后果。由于《金融工程学》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与数学等学科关联性强,一些知识点不仅仅是概述性的介绍还涉及到推导演算。在进行教学时,相应的推导部分应该致力于让学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而不要只是一带而过,如对期货、互换的定价等计算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功能。在这方面,网络课程教学对金融工程学的教学来说相对具有优势,一些不易迅速理解的推导,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从而进行理解。此外,在进行推导演算时,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重点难点与非重点难点。对于一些非重点知识点的演算如果进行冗长的数学推导反而会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重点难点的知识点的演算也应合理利用网络多元化的技术方法进行演示,尽可能地使演算形象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2.灵活使用案例教学方法。金融工程学是一门可以广泛应用于现实问题中的学科,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例,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案例教学也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金融工程学的实用性,对相关金融理论有更透彻的理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合理选择十分关键,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大环境。这就无形当中对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有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一定的金融敏感性,能够识别和搜集有效信息以了解到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最新现状。此外,在案例选择时,最新最热的案例不一定是最适合教学的,也应该结合理论运用最贴切的案例,有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3.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与传统的金融课程相比,《金融工程学》的数学推理占比较大,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难度的加大与学习枯燥性的增强,使得该学科在教学时更应该格外注重教学方法。对于金融相关专业的学生,《金融工程学》在学习上难度较大,这使大量学生难以适应,因而在网络课程中应采用引导式教学,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入手由浅至深进行讲解,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提起兴趣与信心进行学习,教与学的效率都会翻倍。4.注重课中课后教学反馈。网络课程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割裂了“教”与“学”,但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课程教学,“教”都应该服务于“学”。在《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情况及评价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或者根据反馈汇总进行在线解答课程疑难点。同时,课程评价方法不仅仅在于学习过程中,还应存在于学习结束后。比如说,由于《金融工程学》与数学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应该针对性的提高计算推导相关的模拟测验。在网络课程学习完成后,根据整个课程的学习经历,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完成课程的学结与反思,并进行在线考试,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信息量丰富,开放性也很强,在信息化条件下具有其特殊的优势。《金融工程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最终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如: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对课程难易程度进行细分设置;科学运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及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能力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此外,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特别是现如今中国的金融业仍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补充、完善、更新网络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黄亚林.基于构建主义的双语网络课程理论与设计分析———以《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210-212.

[2]牛华伟.《金融工程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02):66-69.

工程学范文篇3

关键词:人体工程;室内设计;心理因素作用;应用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虽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期望有更好的社会服务质量。将人体工程学充分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正是适应了人体舒适度的基本要求,通过充分的了解人体结构和心理状态,可以在工作和生活场所中能够实现人性化的舒适度设计。通过处理好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使室内设计能够顺应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得到快速稳定的行业发展。

1将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作为室内设计的参考要素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通过调查了解人民对于空间环境的心理评价,从空间色彩搭配,采光布置、设计角度规划等方面着手,使室内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方位都具有精神舒适感的空间。室内环境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1合理考虑人际关系的心理特征。室内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到有效的空间内与人口结构对应的领域性规划。一定空间内的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交流,不同空间和场景内人际沟通的内容和方式都各不相同。室内设计就要在这种合理的人际距离设计上,能够实现人们心理关系中密切或者疏远的交流需求。

1.2室内设计中要考虑人的隐私心理。任何人难免的都有个人的隐私,所以室内设计工作中药充分的考虑到人的隐私保护性。隐私保护主要指设计中要注意对人的声音、视线等的隔绝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所处的空间环境中不喜欢被人打扰,希望能够有保护自己隐私的私有空间。为此,在室内设计特别是办公场所及娱乐场所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使用隔断来进行局部的空间隐私保护。这样即使自己的行为不会打扰别人,也容易使自己能够在没有任何戒备的环境中正常的进行学习和工作。

1.3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进行到人的心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性考虑。在人对空间感受上来分析,合理的室内设计能够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全。并不一定是开阔和宽广或者色彩亮丽就能给人舒适度。要考虑室内设计的舒适和安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3.1在室内设计中,要重视一些固定依托物体的设计,比如室内吊顶、硬件家装、墙壁粉刷等各个方面的设计效果。通过这些物体的美化衬托来填补室内环境的空白,使室内形成一种人体舒适感,让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可靠感,达到情绪上的平衡。

1.3.2实验表明,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会形成相关的色彩审美感受。色彩心理学作为人体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应。像红橙黄这三个明亮的暖色就会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感,让人有欢乐和温馨的心理感受。绿蓝青三色则属于能带给人清凉沉静的冷色调。由于不同的空间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色彩搭配在室内装饰上的作用。为星级消费场所打造金碧辉煌的尊贵感。为儿童打造活泼明亮的儿童房。餐厅则以增强食欲的橙色为主打等。

1.3.3室内的采光设计上,应该对空间的采光效果进行因地制宜的分析,并切当运用窗帘、天窗等自然光线进行调节。同时,根据空间整体风格,选择合理的灯饰形状和材质及发光效果。使整个空间能形成良好的灯光效果。

2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表现

2.1以人体工程学为依据进行室内空间面积的确定。室内空间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人的生活舒适度。人体工程学能够将人的生理心理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室内设计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使室内设计从空间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2室内配套设施的人性化趋势。室内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家具、生活用具、摆件等的布置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进行的。所以,在室内布置上,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设计和规划,是的所有的陈设都能够满足人们舒适和安全体验感觉,实现生活方便。当然,对于配套硬件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人体的个性化需求,从功能和使用便捷性上都应该统筹老少皆宜的使用效果。

2.3体现无障碍式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它的使用性上不仅能满足正常人群的需求,更能估计到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性。这就要充分的利用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统筹考虑各项实际因素。比如,既要保证儿童不会被一些尖锐的桌角磕伤,又要确保一些特殊身高的人群的使用便捷性等。2.4室内设计的总体环境是实现对人的生理和心里的各项组织作用。室内设计中要对室内的声音、光线、温度、辐射、通风等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研究。人为一定室内环境中难免会“触景生情”,室内设计效果在客观上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感官感受。如果各项设计未能达到人体工程学中的各项标准,将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所以,室内设计要考虑对设计效果人的身体力行方面的影响。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空间氛围。通过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形状、色彩、光线等的设计更能贴近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需求。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是初步阶段,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升,室内设计中将会充分的纳入人体工程学体系,室内设计人员应该积极的在做好设计技术提升的同时,将人体工程学巧妙的纳入到设计理念中来,以人们的实际心理诉求来指导室内设计方案的制定,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室内设计的不断人性化来满足社会和人们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作者:许带娣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林晓净.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学术交流,2013(S1):129-130.

工程学范文篇4

1.家具造型设计的相关人体工程学要素解读

“点”、“线”、“面”等几何体是家具造型的主要构成元素,“点”、“线”、“面”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了家具的基本外在造型。在家具造型的“点”、“线”、“面”设计中融入人体工程学相关要素,无疑是家具造型设计的一种尝试和突破。

(1)关于家具造型设计中“点”的人体工程学解读

人类借助各类家具,如桌子、椅子、床、板凳等来进行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在人类的这些日常活动中,家具起到了一定的人体支撑作用,而支撑人体重力的关键处正是一些很微小的“作用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在家具造型设计中,应该结合人体工程学中的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原理来找准家具制造的关键“作用点”,才能够让家具既能发挥支撑作用,支撑起整个家具的外部造型框架,又能具备更为舒适的体验效果。例如以带有靠背的椅子为例,调整靠背支撑关键点与椅子座面间的距离可以调节椅子的外观和舒适度。当图1中座面与靠背角度小于100度的时候,靠背支撑关键点与座面距离会变小,人体后背与靠背的接触点就会靠下,人体背部与椅背的接触点越靠下,这种姿势久坐会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椅子在外观上也显得比较局促;当座面与靠背角度大于100度时,靠背支撑关键点与座面距离会变大,不仅能够让人体后背与靠背的接触点靠上,不易产生劳累感,又能让椅子在外观上显得美观大方。

(2)关于家具造型设计中“线”的人体工程学解读

在家具造型设计中,“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元素,没有“线条”的勾勒就设计不出具体的家具形体,没有家具形体也就无所谓家具造型。家具线条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关系颇为紧密,如Panton椅造型的线条设计就是完全遵从了人体工程学要素,让椅子与人体线条紧密吻合,既增加了椅子的柔和曲线美感,又让椅子满足了人体弯曲适度。另外,设计师还充分利用了“曲线”对于人类心理的积极作用,“曲率较大的曲线含蓄、温和、成熟,视觉上具有一种饱满感;曲率较小的曲线则富有生命力,比较活泼。”这种依照人体曲线设计的Panton椅,因在椅子线条设计上融入了人体工程学原理,充分尊重了人体生理特性,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使人坐上去感到舒适无比。

(3)关于家具造型设计中“面”的人体工程学解读

在几何中“点”、“线”、“面”可谓不可分割的“三剑客”。有了“点”和“线”,“面”就不得不谈了。“面”在家具造型设计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并且应用相当广泛,如椅子的座面、桌子的桌面、床的床面等。这些“面”与人体的接触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因此在家具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要素,最大限度地提升人体与家具“面”接触时的舒适度。例如床面的设计,可以利用整块床板铺设床面比利用板条效果更佳,可以降低不适感。另外,床也分为软床、硬床,应该根据人体对不同床的需求来精心设计。丹麦设计师MogensLassen设计了一款能够满足人体工程学要求的凳子,在凳面上进行了不同于以往的平面构造尝试,通过与人类屁股形状相吻合的“面”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凳子的压力分布问题。“坐面压力分布较大的地方设计得稍微深一些,较小的地方设计得稍微浅一些,可以有效地将人体坐压均匀地平摊在座面上,从而减轻了人体的疲劳,保证了舒适度。”此外,这款凳子在外观造型上,因为这个独特的座面,而显得相当个性和新潮,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官印象。

2.结语

工程学范文篇5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产品设计;应用;汽车

0引言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要素,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达到人-机-环境的最优化配置问题,其主要内容是将有关人的科学资料应用于设计领域,最大幅度的提高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保障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体工程学应用涉及产品领域较多,如家具产品设计、日用生活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都离不开人体工程学,本文将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例,对人体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人体工程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汽车制造行业发展较为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为赢取客户,抢占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汽车生产商纷纷将汽车设计作为其优势。在设计过程中,将人体工程学融入其中,增加了产品的舒适性,从而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本文将以汽车部件的设计为例,对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进行分析。

1.1转向盘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

转向盘布置主要是对转向盘中心、倾角和轮缘直径进行确定。转向盘的布置对于驾驶员操纵姿势和操作力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于降低驾驶疲劳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转向盘位置由仪表板和驾驶员之间的距离决定,转向盘轮缘到驾驶者躯干的距离应达到安全距离的最低限制(250mm);转向盘前后位置还应考虑驾驶者的伸展性。其次,转向盘高度设计时主要考虑驾驶者上肢的舒适性,转向盘太高,驾驶者会产生“端胳膊”驾驶的感觉,加快疲劳的产生;驾驶者身材不同,其对转向盘高度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单一设计很难达到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转向盘高度一般设计为可调节的,这样就能根据驾驶者的身材进行调节,确保驾驶者能够舒适的操作转向盘。再次,转向盘轮缘所在平面应与驾驶者观察仪表时的视线为垂直关系,这是转向盘倾角设计的主要依据,该设计能使驾乘人员获得最佳的仪表视野;另外,转向盘倾角还应与驾驶者手握轴线的方向相匹配。最后,转向盘直径设计太小不利于操控,且影响对仪表的观察视野;直径太大会造成空间的浪费。以商务车转向盘设计为例,通常会设计为450mm,同时配置转向助力装置减少操控力,而不采用加大直径的办法减少操控力。转向盘中心位置、倾角和直径的最终确定是需要通过反复试验、校核后得到的,确保转向盘设计达到最优化状态。现代转向盘设计时还会配置许多功能按钮,如雨刷器开关、挡风玻璃洗涤喷水开关、照明系统开关、喇叭按钮等,布置这些功能按钮时要充分考虑手指操作的伸及性,对功能按钮的形式和顺序进行不断的优化,保障操作的便捷性。

1.2仪表板布置中的人体工程学

首先,仪表板主断面的设计。仪表板主断面位于驾驶员中心对称面处,该部分设计是驾驶者乘坐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原理如图1所示。驾驶者下视野线切线以下为盲区,要与眼椭圆下方相切(L4),切线(L4)与水平线所成的角(a)即为驾驶员前方下视野角。为保证前方下视野的要求,仪表板上方最高点、前挡风玻璃下侧边缘、转向盘轮缘都要在下视野线切下方;做转向盘轮缘最高处截面下方和眼椭圆上方的公切线(L1),做转向盘轮缘上方和眼椭圆下侧公切线(L2),L1和L2之间可布置仪表盘。连接仪表盘中心和眼椭圆中心(L3),L3应平分L1和L2之间的空间;仪表盘中心到眼椭圆中心的距离(R)最大值不超过750mm(以商务用车为例),一般距离可设计为710mm;仪表盘平面与L3的夹角应控制在90±10°范围内。

1.3仪表布置中的人体工程学仪表盘和仪表横向位置应布置

在可视区域内。一般来说,最常用、最主要的仪表应布置在可视区中心附近,如车速里程表等;将一般性的仪表布置在重要仪表的周围,如发动机转速表、油量表、发动机水温表等。部分汽车仪表盘上还设计了其他功能仪表,如发电机状态、灯光、变速档、环境温度、路面倾斜度等相关仪表,在布置仪表时应按照认读顺序进行,同时考虑各功能仪表之间的逻辑性,联系密切的仪表可就近布置;当仪表较多时,还可通过颜色加大功能区分,将引人注目的颜色应用到重要仪表区,可对驾驶者起到警示作用。

1.4仪表罩布置

仪表罩要能遮住射向仪表玻璃的光线,这就需要对仪表罩的设计深度进行试验,确保入射光经过仪表表面反射后不会与眼椭圆相交,消除炫目现象。仪表罩布置不能干扰前方下视野,其断面应布置在公切线L1上方,下视野线L4以下。仪表罩最前端要与转向盘保持50mm以上的距离,防止二者的干涉。

2人体工程学应用前景分析

产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产品设计应以“人”为中心,将“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和心理感受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人与产品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产品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各类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客户不仅关心产品的性能,更关注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产品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具有创新意识,利用人机工程学、超强的观察力和敏感力对产品进行设计,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好评率,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辛乐.人体工学在卡路赛利椅设计中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9:74-75.

[2]刘春荣.面向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人体建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3]徐向阳.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工业车辆驾驶室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工程学范文篇6

电气工程学最早是由英国的威廉•吉尔伯特进行研究的,他撰写的《论磁石》集中讨论了地球的磁性,指出电与磁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此后,一大批科学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电与磁的本质。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电磁学通论》,详细指明了电与磁的本质,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提出光即是一种电磁波等理论,奠定了广泛应用电磁技术的理论基础。多年以后,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发展,电气工程学从无到有,知识体系从最初建立到逐步完善。从第一台稳定的电压源,到第一只灯泡的亮起、第一台直流电机的出现,再到第一台交流发电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电力不仅仅局限于灯具照明,也逐步成为工业的动力能源,并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9世纪末至今,大批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至此,电气工程学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

2电气工程学分支与发展前景

2.1电气工程学分支。电气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包含了许多分支,有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传动、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工技术等。这些分支相互交叉渗透,并产生新的学科。2.2电气工程学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气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电气工程学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实现双向发展,以应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一系列新挑战。第一,电气工程学将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将传统低效、体积笨重、噪音巨大、能耗高的电气产品提升为超高效率、纳米尺度体积、安静、环保且能耗低的新产品。第二,电气工程学将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电气驱动与控制、楼宇智能控制、数字网络、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发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1]。加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信息技术等前沿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深化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和对相关电气规律的探索,同时利用其他学科的综合成就推动电气工程学研究方向的多样性。第三,电气自动化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统一系统化的电气工程的核心就是网络结构,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社会生产的需要,都会促使电气自动化加强与网络的联系,形成统一的程序接口,优化通信管理系统及网络资源配置,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第四,电气工程学将集中在下列多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如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新技术;运用新材料和新原理开发新应用领域的电机和电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能储备和电力转换等技术。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以研究为主和以应用为基础的电气工程学,将通过加强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学科的交流融合,达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目的,并将进一步扩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推动全社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2.3影响电气工程学未来发展的因素。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宽带以及用来传输、感应、处理、储存等各种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电气工程学在相关众多学科的创新和发展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不断推进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第二,与物理学科的相互交融。固体电子学的发展建立在三极管的发明基础上,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中得到完善,而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50年代推动了电气工程学质的飞跃。这些都基于电气工程学与物理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性较广。因此,这两门学科之间的交融仍然是未来电气工程学发展的关键,并且将拓展到与电气工程学存在交叉的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光子学和微机电系统。第三,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包括电力电子器件、交流和控制电路三部分,是在电力、电子与控制三大技术学科充分融合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学科。电力电子技术与材料科学、电机工程等学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不断融合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使其向综合性技术学科的方向发展。

3电气工程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电气工程学广泛存在于电力及其相关行业,如对变压器和绝缘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安装、维护、运输等的相关企业。其次,电气工程学广泛运用于以电作为能源的相关行业,如灯具、电动车、电梯等生产制造企业。最后,电气工程学还广泛运用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器设备的生产企业中。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也进一步推动了电气工程学的不断扩充和完善。在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等部门,都广泛运用电动机作为生产机械和设备的驱动器,如机床、电动汽车、石油开采等均是以电动机作为驱动器。此外,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也是以电作为载体,通过计算机、电视和通信设备等达到传输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电气工程学相关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强大支撑[3]。

4结束语

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电气工程学作为一门生命力旺盛的学科,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自动化控制等领域,从应用诞生之日起就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力,由此可见,掌握电气工程学的核心理论和技术,就打开了人类未来通往高科技的大门。随着时代的进步,电气工程学将以更重要的角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海山.电气工程概论综述与发展方向浅析[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2):248.

[2]李顺生.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展望[J].速读(上旬),2015(11):326.

工程学范文篇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质工程学

198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六国的民间工程团体签订了《华盛顿协议》,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标准化认证,达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目的[1]。我国自2006年开始启动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6月,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工程教育认证采用成果导向的认证标准,它实施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2,3]。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实现,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以毕业要求达成度和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制定了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馈,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

按照《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认证标准中关于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水质工程学课程属于水质控制核心知识领域,共有水质工程导论、水质与水质标准、水处理方法与原则、凝聚与絮凝、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与消毒、离子交换、滤膜技术、其他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污泥处理处置与应用、典型给水处理系统及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共17个知识单元,85个知识点,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备知识[4]。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大纲及最近几年水处理工艺的技术发展,增加了强化混凝、臭氧—生物活性炭、好氧颗粒污泥等反映水质控制进展的前沿技术等知识点[5,6]。

2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讲授教学内容,知识讲授过于强调整个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系统完整性,脱离工程实际问题[7],学生不知为何而学,学习兴趣提不起来,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兴趣点关注不够,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朦朦胧胧的现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以项目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互动,鼓励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认真准备,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师生通过交流、探讨、质疑等互动教学模式,对复杂的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毕业要求所需的学习成果[8]。2.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可搜集一些有关水处理工艺的趣闻轶事,历史典故及热点话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通过生动讲授,达到历史故事、当前热点与理论知识有效结合的目的。如在讲述滤池时,很多同学认为沉淀池沉淀处理之后,水的浊度已经很低,不理解为什么还要进行过滤处理,为了说明滤池过滤的重要性,可讲述一个历史故事,19世纪德国汉堡曾爆发霍乱流行病,很多人感染死亡,但一些区域的人并没有感染,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没有感染霍乱的人居住区域的饮用水是经过岸边砂层慢滤处理而得到的,正是由于霍乱病菌是以水为媒介进行传播的,慢滤去除了水中的霍乱病菌,从而保证了慢滤处理水的卫生安全,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过滤在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性。教师课前精心准备这些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水质工程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大量的水处理工艺及水处理构筑物、机械设备,一些工艺流程及构筑物构造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9],在教学中通过演示东方仿真公司制作的动画,使知识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可利用实际的产品作为教学道具课堂演示,比如V型滤池的长柄滤头,单纯看教材文字描述及示意图难以理解它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把实际的长柄滤头拿到课堂上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长柄滤头均匀布水布气的原理,还可以播放前期生产实习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及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构筑物的内部构造,起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2.4以小组为单元,充分开展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导演角色,进行剧本设计、场景组织、引导学生课堂交流讨论,开展交互式、探讨式和启发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10]。为保证讨论效果,使讨论有针对性,学生课下需要充分的准备。教师每次上课需留出时间布置下次课要讨论的内容及问题,学生课下预习需要达到的要求,下次上课发言的主题,同时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下预习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鼓励学生发言,在课程考核中,加大了课堂表现成绩比重,对于教师没有指定的、学生积极争取的发言可另外给学生个人加分,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的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2.5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根据给排水专业认证规范,水质工程学实验需开展混凝、自由沉淀、过滤及反冲洗、活性炭吸附、树脂交换容量测定、污泥沉降比及污泥指数测定、曝气充氧、溶气气浮等8个实验16个学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水处理构筑物演示实验,构建了集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于一体的水质工程实验项目。根据教研室老师研究方向及我校实验装备,开展了如污泥脱水、强化混凝等开放实验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查找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拟定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开放实验的开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11]。

3持续改进,关注学生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课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指标。在水质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建立了执行→评价→反馈→改进→执行的循环机制,建立了学院教学督导组、专业负责人、在校学生等多个层面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进行评价,评价结论反馈给教师本人,教师针对反馈意见,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采取改进措施,持续不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使其满足毕业要求的达成,以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4结语

工程学范文篇8

一、要按照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加快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步伐

管理软件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工程总体要求和标准的技术规范下才能保证质量、控制风险。这是软件科学家把工程领域中行之有效的工程学知识成功运用到软件开发中得出的结论,也使得软件开发从一般意义上的程序设计、系统集成阶段发展到软件工程阶段。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税收业务为目标的金税工程更是一个大型的软件工程,同样必须遵循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建设。金税工程各个子系统应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而且各个项目间复杂的接口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无缝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一体化目标。因此,在金税工程三期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规范和统一软件、硬件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其次,必须把要解决的问题排出次序,逐步解决。

二、要高度重视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充分整合业务需求后再开发软件

现代软件工程十分强调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优秀的软件依赖于业务需求的充分准备。在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重开发而轻业务需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软件频繁修改,不断升级,最后是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因此,业务需求的成熟性对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而软件开发应当是软件工程最后的而不是最初或中间环节。

而从现实情况看,不少管理软件的开发往往缺乏充分论证,一开始就只能采取“照猫画虎”的方式,把软件系统定位在翻版工程的基础上。技术开发往往处于被动描画目标系统的地位,既不可能对现存的业务程序提出重构的建议,更不能实施那些旨在优化和改善业务程序,使之更适合数字化、网络化的基本要求,甚至都不能协调不同业务口径、业务程序之间的数据混乱和边界交叉。因此,如何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充分整合业务需求显得极端重要。

一是不能把效率低下、分散的工作流程和业务需求信息化。有一个为田间小径铺路的故事,说的是美国波士顿道路改造,只是在早期修的街道上重新铺设,结果仍是旧路。如果我们在过去的业务需求上修修补补,也就是在为田间小径铺路,显然是对先进信息技术的滥用。因此,决不能按传统的手工程序对业务需求简单汇总,而要切实加强业务需求方案的论证和整合。在整合中尤其是要将相关同类指标进行归并,将同一指标在不同项目中的解释口径统一,彻底打破传统的田间小径,开辟信息采集的康庄大道。二要减少办税前置条件,加快改造传统手工程序。将事前审核内容借助技术手段分类处理:设置逻辑比对公式即时比对、现场审批,或设置比对参数,对不符要求的先审批后评估检查。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就充分验证了改造传统管理程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意义不仅在于整合了软件,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纳税人,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一种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征收前的审核比对控制,有效地加强了管理,防止了税款流失。三是应当按照数据流转的内在规律重组业务流程。业务需求不仅要重在解决现实问题,更要把握一定的前瞻性。现行征管软件中数据一般都是按采集→比对分析→分类利用流转。如果将各税种业务打破后按行为实施的启动方式整合业务流程则可大大减少数据流转环节。对于依纳税人申请启动的业务事项(即纳税人找税务局),可将各税种的政策咨询、受理登记、申报、减免税等归类办理,解决纳税人多次跑、信息分散采集问题;对于依税务行政职权启动的业务事项(税务局找纳税人),可将各类调查、评估、检查、执行等归类,解决多头找纳税人、信息重复采集的问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分享使用的目标。

三、要把数据集中管理作为信息共享和高效利用的基础

数据集中管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克洛夫理论,即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中充满了不对称信息,由此会造成决策风险和逆向选择。税收工作中计划分配难以体现各地税源实际,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可比性差等也反映了上下级间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长期以来征管数据分散管理造成的部门内部信息壁垒,使得管理部门习惯于向下要数而不习惯根据自身工作职责主动找数。

而信息集中处理,打破了征管数据的层级界限,上收基层征管一线的数据处理权,实现了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征管数据的网络适时监控,也为原始数据转化为管理信息的增值利用建立了较高的平台。通过分级成立数据处理中心,分权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管理需要主动取数、用数。金税二期建设,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自动清分比对、节点监控和数据集中管理,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每月采集的增值税进、销项数据准确,共享度高,其成功经验不仅说明了数据集中处理的巨大优势性,而且验证了数据高度集中处理不必建立在市、县逐级集中的基础上,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置不同的管理方式一次性实现。此外,数据集中管理还为在全省甚至全国进行系统集成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统一招标采购硬件,并有计划地按数据量统一调配硬件资源,大大减少各地不计成本的重复投资,节省信息化建设运行成本。

四、要建立完善的软件评鉴机制,高度重视软件生成期的维护工作

建立完善的软件评鉴机制是不断改进和优化软件的需要,必须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不仅要包括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评估和改进,还要包括对软件成果严格的经济技术评价程序。软件生成期一般有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六个阶段。维护对保证软件运行十分重要,其正常工作量一般占整个生成期的70%以上。维护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三类:一是改正性维护,用以修正因测试不彻底隐藏下来的开发缺陷;二是适应性维护,为适应外部环境(新的硬件、软件工具配置)和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存储介质等)的变化而局部修正的内容;三是完善性维护,为适应用户增强软件功能和性能的要求而进行的扩充性修正。

当前各地重开发、轻维护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基层对基础性维护不重视使运行速度减慢,如历史数据没有备份存档、硬盘中数据存储次序混乱等等。对维护的重视程度不仅关系到使用期的质量,而且关系到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网络安全维护也是保证软件正常运行的重要方面。网络安全就是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金税工程是依托网络运行的,必须通过对传输过程的控制、网络环境下的身份验证、统一网络操作规程、严格安全技术措施等手段提高网络上各节点的整体安全,为信息数据流转和运行提供畅通安全的高速公路。

五、要把优化纳税服务作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工程学范文篇9

任何工程项目在施工前都要完成设计,这需要好的方法、策略。软件开发的第三个过程就是概要设计,即是进行软件的结构设计。软件开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它与结构化分析方法衔接组成完整的分析与设计技术,概要设计最终形成了软件结构图,如果应用于工程可以形成施工管理的框架。在这里对于软件工程有一个重要概念:模块的独立性。模块化方法已被所有工程领域接受,但是并不是有模块就一定是好模块,而应用软件工程方法产生的系统结构一般来说模块都有良好的独立性,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出错的可能性。如果工程中应用模块化方法同时尽量增加模块的独立性,很有可能使工程开发简化、正确、有效。

软件开发的第四个过程就是详细设计。确定每个模块的执行过程有很多种方法,比较直观的是程序流程图和过程设计语言。对应于工程可以理解为底层模块的详细设计,就是确定具体的工作流程,较上层的是工作和管理流程,他们比自然语言描述的工作和管理流程直观、精确而且不会有二义性。

现今软件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测试,分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两种同时使用并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之中,这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必要过程。工程开发也有测试过程,但远不如软件测试科学、充分,所以有时会出现上文(所遇到的情况,因此工程中引入适当的、科学的测试是很必要的。

面向对象方法应用于工程开发面向对象方法就是分析、设计一个系统时尽量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但实际上以开发软件为目的的面向对象方法必须经得起所交付的软件的考验,并不是随便想一个方法就能达到要求。其他工程方法可以借鉴其中合理的方法,以减少开发的盲目性。

工程学范文篇10

通过实际经验,我们意识到,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削皮刀,这种错误使用的结果就是无尽的麻烦和不必要的伤害,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设计不当和手持姿势不对。

本文就是想通过描述使用者使用削皮刀的整个过程来概述手握工具的设计准则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监视”削皮的过程,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削皮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通过“设计”解决它。由于削皮刀的使用者是不受限制的,有男人、女人、小孩、老人,甚至左撇子等,所以本文要通过“普遍性”的思想来改善设计,从而达到完美设计。

我们可以用完整记录使用过程的方法找到真正的问题,并且在以后的设计中改进。本文的目的在于:

1.研究使用削皮刀的过程

2.使用削皮刀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

3.再设计

一、削皮过程研究

1.“使用者―工具―工作”的关系

此图是对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图文说明。运用直观的图形形式帮助理解“消费者产品设计”的问题,帮助理解反馈控制系统的理论。

2.削皮刀使用目的

使用者使用削皮刀的目的也是我们设计的最终目的,这正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人们使用手动工具的目的是:减少时间、力气、错误,增加性能、安全性、乐趣、满意度。

3.普遍的设计

普遍设计的原则:公平使用、使用过程中的适应性、简单和知觉性的使用方法、显而易见的信息、容忍性的误差、物理性适应度、动手处理使用过程中的范围和空间、整体设计。

为了找到使用者在使用削皮刀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我们研究“使用全过程”的方法来找“使用者―工具―工作”之间的联系,来找使用者对削皮刀的真正需要。同时,通过普遍设计的原则来达到完美设计的标准。

二、做削皮实验进行研究

这个试验采用对使用者使用削皮刀整体过程的观察,用相机记录下被测者的行为和客观感受进行研究。

1.削皮刀分析

我们来分析目前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两种削皮刀,如下:

削皮刀包括四个部分:

a.刀片:作用是削掉水果和蔬菜的外皮

b.钻孔处:掏孔的作用

c.把手:手握的地方

d.挂孔:便于挂在钩子上

2.试验

我们选了10个人进行了这个使用削皮刀全过程的试验。

(1)受测者基本尺寸测量结果

量测项目

平均值

标准差

身高cm

177.6

4.2

体重kg

77.8

5.6

掌长cm

18.6

0.5

掌心长cm

10.4

0.5

虎口长cm

17.2

1.5

掌宽cm

9.6

0.5

肘指尖长cm

44.6

1.8

(2)使用全过程

我们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削皮刀和三种不同的水果蔬菜,并且记录下了整个的试验过程,很清楚地了解到使用者在削皮过程中的想法。

经过分析那些数据,把使用两种削皮刀的情况根据工作效率和实际操作进行了分类。工作效率的那一类主要集中在使用者的手握技巧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使用同样的方式,唯一不同的就是各自在技巧上的差别。实际操作的那一类目的在于区分那些使用者怎样手握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使用者会问一些使用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就可以把那些不同的方面分类总结并改进设计。

三、削皮试验结果

1.发现问题

通过使用削皮刀的过程分析,发现削皮的过程中,需要扩展的问题包括掌握把手的尺寸,舒适的角度,削皮的安全度,以下是我们提出的问题:

l操作的正确性

我们观察到即使用同一个削皮刀,每个人的把握和操作也是不同的。错误的把握会影响工作完成的效率,使用者会感到疲劳或者受到伤害。

l当把握削皮刀时手腕的角度

把握的正常的方式是:一只手握着把手,另一只手需要按着水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从手腕处会产生一个角度。但是如果不正确的方式继续延伸,那么也许会扩展范围或者手腕的位置,导致使用者受到伤害。

使用者用一只手握住把手,这时产生一种力量,相同的压力会作用在手腕的肌肉上。另外,如果手的姿势不正确,就会产生酸痛感。

2解决问题

在整体调查中,可以把问题分成认知和操作。在把握的方式上,主要是使用者过去的经历和认知。另一些问题也许是不好的设计,为了改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设计。一个是告诉使用者怎样把握,另一个是改进削皮刀,包括材料、把手、刀片、角度、安全感。

l削皮刀的设计应该使使用者只是从表面上正确把握。结构应该很简单,以便加工制作起来比较容易。

l削皮刀的把手应该沿着我们所把握的槽,因为人的手不是由直线构成的。

l大拇指必须放在一个点上,以便产生压力,证实使用者的想法。

l人们所合适的把握的长度

3.设计要点:

lA部分是大拇指所在的点,扩大控制的角度

lB部分是把手的槽,设计的目的是提供正确的把握方式和好控制

l全部的设计

1单一的结构容易加工2两侧没有沟槽,就不会积累污垢

3设计成曲线,是为了增加美感4为使用者设计合适的把手尺寸

四、手握式工具的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手的肌肉分布情况和一般手握式工具所存在和要解决的问题:

1.手部肌肉的名称及位置

A:拇指指压处肌肉B:拇指与食指之间虎口处(骨间肌)

C:食指外侧边缘肌肉D:拇指与无名指与手掌间肌肉

E:小指外侧边缘肌肉F:手掌外侧边缘肌肉

G:掌心部位H:鱼际I:腕部

2.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实用效率和健康,工具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效地实现预定的功能;与操作者身体成适当比例。使操作者发挥最大效率;按照作业者的力度和作业能力来设计;适当考虑性别,训练程度和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工具要求的作业姿势不能引起疲劳。

设计手握式工具时,应遵循以下人机工程学原则。

1.避免静态肌肉复合

当使用工具时,臂部必须上举或长时间抓握,会使肩,臂及手部肌肉处于静态施力,导致疲劳,降低作业效率。

2.保持手腕处于顺直状态

手腕顺直操作时,腕处于正中的放松状态,但当手腕处于掌屈,背屈,尺偏等别扭的状态时,就会产生腕部酸痛,握力减小。

3.避免掌部组织受过大压力

操作手握式工具时,有时常要用手施相当大的力。如果工具设计不当,会在掌和手指处造成很大的压力,妨碍血液在尺动脉的循环,引起局部缺血,导致麻木,刺痛感等。好的把手设计应该具有较大的接触面,使压力能分布于较大的手掌面积上,减少压力;或者使压力作用于不太敏感的区域,如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位。有时,把手上有指槽,但如果没有特殊作用,最好不留指槽,因为人体尺寸不同,不合适的指槽可能造成某些操作者手指局部的应力集中。

另外,从不同性别来看,男女使用工具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女性约占人群的48%,其平均手长约比男性短20mm,握力值只有男性的2/3。所以,设计工具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

五、讨论

通过观察使用者的削皮过程,我们发现,大多数使用者对于操作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设计的主要焦点在于定向性操作。实验结果表明,一个再设计的削皮刀能提供给使用者正确的预言。虽然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然而这也许是由于我们对于实验中削皮刀的尺寸的欠缺。接下来我们应该做的是需要完善削皮刀的尺寸,这样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