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7 05:19:12

小学计算机教案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1

关键词 计算机 小学语文 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成为探索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从系统理论来看: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具有整体的集合体;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而且是以提高教与学的信息传递效率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计算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将引起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1 低年级计算机辅助识字课堂教学分析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记忆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对写字的指导。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示卡片或图片适当地讲解,让学生口头读读、说说,机械式地朗读.记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处理得不好,整堂课就会显得呆板枯燥、单调乏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于是低年级语文尝试将计算机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利用"怎样写汉字"识字教学软件、"趣味识字"、"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光盘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读音,理解巩固字意,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演练,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多种感官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学生乐于这种学习形式,兴趣明显比传统教学要浓厚。

其次,在解决读音的练习上,从带拼音生字到去掉拼音的生字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最后,计算机还可以加大练习的量,增加一些同等难度或高难度的练习。这样,做的好的、快的同学就可以多练习。由于计算机会做出评判,因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完全达到自学自练的目的。

2中年级计算机辅助句段教学案述

句段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说话和写作的基础。不能把句子写具体是学生在说话与写作文中常见的通病。而段又是从句到段,段到篇章的过渡。段的学习既是中年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又是学生开始从句到段的重要转折点。段的教学的成败,决定了学生作文起步的成败,成为学生将来写作方法、写作手段、写作手法多样化和艺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的,而且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把要学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认识规律与学习心理过程.学生通过计算机显示直接阅读,清晰明了,充分发挥了计算机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的优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师生的共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形成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从学生的心理来讲,动手动脑,手脑并进。不仅牢固地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3 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分析

语文积累、运用教学是培养学生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开拓抽象思维,形成学习能力,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积累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整体的联系性。教师组织的计算机辅助积累教学,必须有纲有目、经纬分明、纵横交错,富有独特的鲜明的创造性,一定要选择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积累运用教学,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功底,开拓抽象思维、举一反三的路子。

在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别差异上,我在软件中安排了提示、答案、补充题,当同学们做完习题即可根据提示自我检查及时修正错误,习题速度不同,提示、答案出现的时间就不同。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同学还可通过补充练习得到进一步训练提高,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不仅吃了、吃好,而且吃饱。与此同时,教师有时间巡视作个别性指导及时发现特殊问题及时解决。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质量。

4 高年级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分析

高年级作文教学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我不断通过实验从以“键盘当作笔、以屏幕当作纸”的写作方式发展到网上收集作文素材,然后进行选择、编辑成为自己的文章。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把传统的作文教学和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资源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把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既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又能流畅地表达个体思想,符合当代学生好动好思善于表达的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2

【关键词】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实践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计算机教学法是在系统分析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课程中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主题和要素,有针对性地在这些主题上嵌入生动的案例,并通过系统的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最终能够将理论和现实案例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好的个案材料,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法的应用

教师作为导学者,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提出建设性的学习方法。案例计算机教学法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应用的关键放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深刻理解所教授计算机课程的理论体系,并精准地把握计算机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二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丰富的案例有机地整合入理论体系的计算机教学,并将两者和谐搭配,做到生动有趣但不流于形式,通过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

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教学实践上,我们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趣”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萌发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提高对教师授课的浓厚兴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施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变,具体说,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和步骤。

2.1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计算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方法。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需要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计算机教学材料和计算机教学活动方案。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是在实现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计算机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案例式计算机教学设计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计算机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计算机教学过程、课堂小结、计算机教学反思、计算机教学资源链接等内容。

2.2案例的选取。案例计算机教学法中的“案例”是案例计算机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要素,这些案例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并能产生启发和共鸣的话题。案例可以有多种形态,比如:生活案例、理论案例、时尚话题案例、互动案例、博客案例、故事案例等。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案例库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生活进行大量的积累。

2.3案例与教学主题的有机结合。通过将所设定的案例有机嵌入主题,形成两者的天然整合和衔接,构成有机融合的整体,并且合理布控,设定好计算机教学时限和节奏,使课堂上能够将计算机教学主题借助嵌入式案例发挥到极致,并活跃课堂气氛,将比较枯燥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活泼,做到不拘泥、不枯燥。

2.4精心设计案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必须知道,学生现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达到何种程度。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案例要有典型性,所选案例要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够涵盖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二是案例要有代表性,要切合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必须能驾驭案例。教师要分析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能一一应对。

2.5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讨论,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讨论氛围,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进行分析和判断,开拓思路,积极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2.6学结和评价。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不必拘泥于程序化的评价结果,要从不同角度和结果来评价,作为最终评价者,教师要做到全面、准确、合理、有效。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到学生互评,通过相互交流,揭示出案例中隐藏的知识与技能点,并能够取长补短,使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加全面。

2.7拓展学习。随着学生逐步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任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继续学习、拓展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对先前的案例进行加工,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留给学生做为课后作业来完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案例分析,并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能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计算机教学反思

经过案例式计算机教学后,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获取计算机教学信息,对计算机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不适当的案例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计算机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这就是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教育反思。案例计算机教学法的计算机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案例式计算机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通过嵌入式计算机教学反思实现对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嵌入式计算机教学水平。计算机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搭建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协作,教学相长, 学生通过案例计算机教学,真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验证了其实用性和有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3

关键词:多维度协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案例教学

随着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深化,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随之发展,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且计算机应用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些来自计算机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使用过计算机。

如何使基础不同的学生乐于学习并有收获,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公共基础课,如何从课程内容特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学生的专业特点等多维度研究和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得越来越迫切。

1.多维度协同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改革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2008、2009年我们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优秀者可申请课程免修,但是由于对成绩优秀者进人大学后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缺乏有效的措施,试行一段时间后取消。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从教材建设、教学网络资源建设、课程全程录像、微课建设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

2014年以来,为了更好地组织分层教学,我们开展了系统的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等多维度协同进行系统的分层教学改革与实践。

1.1课程设置分层改革

针对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平衡这种差异,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所有新生开设同样一门课程,教授同样内容,改革为开设两门课程,这两门课分别为: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同时对两门课的内容进行了规划和整合。每个学生根据入学后分班考试的成绩自愿选修其中一门课程。

1.2课程教学内容分层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部分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理论和应用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材决定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分析与准备,编写了1套共3本适合我校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教材。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的理论教材均使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李海燕等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该教材共分为9章,包含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数据库设计基础、信息系统基础。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4+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指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这4章的内容,x是指根据各专业特点选讲其他几章的部分内容。

计算机信息技术I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蒋银珍等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8章,包含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采用4+X的分层教学模式,4是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这4个软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这4个软件的使用,x是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掌握其他几个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的实验教材采用我校教师自编教材,是由沈玮等主编《Office高级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内容分为5章,内容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VBA基础知识及在Office软件中的应用、Access。

2.多维度协同下开展学生分层教学

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对入学新生进行分班考试。考试前由学生处、教务处、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联合通过微信公众号、教学网站、辅导员开班会等途径分班考试的通知。通知中重点向学生强调分班考试的目的,分班考试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分班考试遵循以人为本、强调自愿,不搞一刀切,鼓励每个学生都参加分班考试。

分班考试时间安排在新生军训期间的晚上进行,由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安排各专业学生的具体考试时间。考试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利用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对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水平进行测试,准确把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分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测试内容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多媒体及应用等计算机理论知识以及Windows 7、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

分班考试结束,根据每位学生的分班考试成绩,通过计算机公共教学网络平台的留言信箱功能对每位学生提出课程选修建议,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建议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对于考试成绩一般和不参加分班考试的学生只能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分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选修课程建议自愿选择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

我校自2015年开始实施分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2年。2015、2016年分别在分班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开设了5个班计算机信息技术Ⅱ课程,每个班人数基本为80-110之间。从学生的考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以及各院系反馈意见看,课程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收到学生和开课院系的肯定。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的学生们普遍反映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而选修计算机信息技术Ⅰ课程的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快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解决了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问题。

3.多维度协同下实验分层案例教学

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和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两门课均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

3.1计算机信息技术Ⅰ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实验教学主要注重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等与具体软件相关的内容,注重同一类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技术Ⅰ精选了20个案例,16个综合练习,把MSoffice的3个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和WPS office的3个软件WPS文字软件、WPS表格软件、WPS演示软件操作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汇到一个个实用的案例中。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Word部分安排的3个案例。

第1个案例为制作电子小报。本应用案例要求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本案例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文档编辑;2)文档修饰;3)插入艺术字;4)插入图片;5)插入文本框;6)边框底纹;7)项目符号;8)分栏等。

第2个案例为制作个人简历。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制作一份基于表格的个人简历,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新建和保存文档;2)水印设置;3)艺术字的使用;4)文本框的使用;5)页面边框的使用;6)新建表格和选定表格;7)合并与拆分单元格;8)表格内文字的设置;9)表格格式的设置;(10)在单元格中插入图片。

第3个案例为论文排版。本应用案例使用Word2010对给定论文材料进行排版,主要训练学生长文档的编辑方法。涉及的主要操作包括:1)页面设置;2)分页;3)封面排版;4)摘要排版;5)正文排版;6)标题排版;7);生成目录;8)插图排版;9)表格排版;10)页眉和页脚等。

3.2计算机信息技术Ⅱ案例教学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主要让学生学会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高级应用能力,强调弱化软件的类型、具体版本,注重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Word、Excel、PowerPoila中的高级应用,VBA在Word,Excel、PowerPoira中的基本应用,另外学会数据库应用软件Access的基本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Ⅱ精选了14个案例以及2个综合练习。这些案例中有大型综合性案例,也有小的的应用型案例。这些案例中有关VBA在office中的应用案例为本课程的特色。通过5个应用案例,简单明了地介绍了VBA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的基本应用,也是对VBA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VBA在Excel中应用的一个综合案例。

1)案例目标

修改“期末成绩表.xlsx”工作簿,使用VBA程序对工作表进行格式设置,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实现动态分配班级的功能,并在打开该工作簿时进行用户合法性验证。

2)知识点

本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工作簿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2)工作表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3)单元格对象及其属性、方法及事件;

(4)变量的使用;

(5)分支语句;

(6)循环语句;

(7)用户窗体。

4.结语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6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1

计算机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技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方面要认识到开展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运用好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实践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1 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好全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分析好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W生的学习效果。随着对计算机教学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增多,因此,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调查显示,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便降低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1.1 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

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能力的一种考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以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往往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1.2 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不足

高校在开展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一些教师认识到了改革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却只注重了表面上的改革,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是说,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片面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了,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媒体素材。但从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反而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2 高校在计算机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措施

2.1 使教师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所在

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要认识到虽然表面上计算机语句比较混乱,但是从实际上说,却存在着一定的组合规律。这也是结合计算机特点的,都可以借助教学案例来进行反馈。所以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认识到案例对学生的影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理解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所在,结合好案例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掌握好案例中所存在的计算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程度。

2.2 注重案例的分析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综合使用好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借助探究教学法或是合作教学法等。在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案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出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如学生在学习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案例,同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中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时,教师还要做好案例的讲解工作,并运用好分层教学法等,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在一层一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质量。借助这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3 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要避免单一对案例进行分析。只有让学生主动接收案例中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首先,教师要选择好案例,借助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分析,且在分析结束后,还可以组织全班一起探讨,通过相互分享成果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效果。学生在合作中很容易针对问题进行争辩,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从而拓展自身的视野。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品质,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其次,还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为学生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适当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关系上的和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结 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述工作,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掌握程度,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注:吴铁峰,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20-01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校,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则尤其有必要。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而且为以后更好地专业学习,职场工作,提供了帮助。教师如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中职校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融理论、操作技能于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这门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用的计算机常用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同时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与计算机相关联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后,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体现专业培养目标

1、教材建设与选择:我校依据学生学习的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我校结合每个专业的特点,立足基础,采用了不同的教材。有的专业使用省中等职业学校统一的计算机教材,有的则使用本校教师所编的校本教材,比如学校的幼儿师范专业,考虑到学生就业方向,需要自己独立制作教具和电子教案,所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相结合,把EXCEL的大部分内容,作了简化,而幼教工作中所设及的电子教案部分,则通过强化PowerPoint内容的学习和应用,让学生进入职场后,可以独立制作电子教案。还有文秘专业,教学中则加大了输入法训练,以及Word内容的强化学习。为学生的职场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分层教学:在当今的中职校,由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城市学生,初中就学过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基本操作了解较多,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大多数农村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当地教育条件等原因,接触计算机只限于玩玩游戏,练练指法、输入法等简单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偏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包含基本知识训练和强化技能训练两部分,尽量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和提高。

3、强化上机操作实践: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尤其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上机训练时间。并与相关企业联合,探究学生提高训练的相关软件,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有的企业在我校开设五笔输入法比赛,从中挑选合适的企业工人,因此,强化训练让中职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基本素质。

三、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1、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兴趣

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事先设计好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有代表作用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让学生学完基础操作后,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有一定深度的广告案例,让学生选择最愿意完成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一起完成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不断地从教学案例中感知、提取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项目教学法,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零散的知识与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完一项较完整的章节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与该部分知识有关的学习任务,通过完成该任务,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学完Excel的排序和筛选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班级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统计和排名等工作,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还有在Word的图文混排内容学完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节”主题的电子报刊、学校的校刊自我设计、环保主题的电子报刊等任务,每一小组任命一个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事务。从网上信息收集、制定计划、选择图文混排的方案、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从而使学生向准职业人迈进了一大步。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分组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用的高度普及,全球已步入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那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尤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网络将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提高其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更显得十分有必要。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更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学内容的枯燥无趣,很难引发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实践,纵然学到的理论再多,一旦真正的在实际中操作,仍然会变得不知所措。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案例教学却弥补了这些。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分组进行研究的方式,更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强化了个体实践的能力。所以研究分组式案例教学是提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1 实施分组式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以往,对大多学生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才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全面开展以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较高的层次上起步。然而,由于地区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平衡,比如,很多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高一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运用“分组式”方法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大大的强化,从而得以平衡这种层次差异,为这种多层次、多起点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前文已经讲过,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不动手实践是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切实领会计算机理论,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简单的操作价值,而且通过作品的创作可以表现自我。因此,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特别可以通过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创作欲,以及探索精神,还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技能逐步应用于解决学生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或产生将其应用于本专业的意识,这将有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分组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2.1 “分组式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

(1)学生分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学生人数灵活变化),每组选一名组长。

(2)案例介绍和任务安排:给各小组分发案例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案例的基本信息、对案例实践的要求以及案例实践需要完成的任务等,并规定案例实践结束的时间。

(3)案例实践:各小组长对任务进行分工,开始案例实践。教师需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各组辅导答疑,提醒学生把握时间,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4)各小组汇报成果并答辩:实践结束时,每小组选一至两名代表,根据任务要求汇报该组的案例实践成果,其他学生可对其进行提问。

(5)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案例实践的结果进行逐一点评,指出其优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各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2.2 “分组式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案例一]在讲到一个网络上的功能时,如讲到路由器的使用时,如果仅限于课堂理论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的理解遭遇瓶颈,此时可以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实例,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去完成案例中所要求要完成的工作。这样更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1)案例描述:你是某高校的一名学生,你的宿舍要安网线,需要将其配置成无线网,要求你利用路由器来进行设置,并给宿舍成员分配出相应的IP地址。

(2)案例分析:A.连接好路由器,并且启动路由器。B.对无线路由器进行参数的设置。使用IE浏览器访问,并登录。选择向导,根据向导来进行一步步的设置。选择上网方式等等。在此阶段也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设置,如绑定mac地址,分配IP,防火墙设置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网络更安全而设置的。G.设置完成重启路由器。为了防止蹭网,需要在网络安全设置项设置密码。D.搜索无线信号,连接上网。

这个阶段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阶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个阶段,最好是在讲路由器这部分内容前给个小组布置下去一方面可以考验小组之间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考验小组之间,在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上的团结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小组的操作能力。

[案例二]在课程后期,学生的知识量将会达到一定的程度,对HTML和Dreamweaver等大量实例的接触也使得学生有了初级的理论基础,此时如果不进行实际案例的强化训练,可能会错过学生对于网站设计拔高的一个很好的时机,所以在此阶段可以进行网站设计的分组式案例教学。

(1)案例描述:设计一个小型网站,用来推销某电子产品,整个小组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例如:产品推销方案设计,美工设计,程序员(可以不同同学分工完成不同模块)。

(2)案例分析:A.进行产品推销方案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如何把产品的优点最大化挖掘,二如何使得你的规划的网站方案赢得客户的青睐B.在推销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美工设计,可以充分利用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所学习过的软件来完成设计工作,期间可以参考大量的网络资源C.根据网站划分的模块,需要几个同学进行分工设计,最后进行整合。

教师可以在HTML进行了2―4个课时后就把任务分配下去,并根据最后各个分组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分。该方案使得同学在分组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网站的制作流程,并且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进来,避免了单个同学进行设计时抄袭的现象。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他们要表现出好奇心和思想开放,并随时准备自己的假定将由事实来检验,甚至承认错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的责任”。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了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即使有较高的参与性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当教师饱含热情、积极思考和努力付出的前提下,前文所提到的各种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实施。所以,教师也能够在分组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该教学法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够让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对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凌云,王移芝.“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过程优化设计的一个实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92-93.

[2]蒋巍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25-126.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资源整合;案例推动;团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56-03

1引言

教育部和财政部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和论证,并且经过国务院批准,决定实施“质量工程”。今年1月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指出,“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将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左右实施“质量工程”。

作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苏州科技学院计算中心承担了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计算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成立了数个课程研究小组,对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们总结了当前计算机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以“资源整合、案例推动、团队管理”三步法教学模式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以“数据库技术及应用(VFP)”课程组改革实践为例,诠释该方案。

2对改革的思考――变化导致改革

我们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沿革、学生素质的变迁、学习环境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变迁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充分认识并重视这些变化,针对新的形势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2.1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变迁导致了课程体系的变化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软硬件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71年微处理器问世后,计算机经历了4位机、8位机和16位机的时代,90年代初,出现了32位结构的微处理器计算系统,而现在已进入64位计算时代,各种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压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了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教育部在上世纪就提出高等院校全面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2004年又出台新的指导意见,目前,计算机基础课已是全国各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针对这些变迁,我们开设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Internet技术”等,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群,并在课程群内开展讨论,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2.2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变迁导致教学内容的变化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变迁,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面向高校理工类学生,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基础类(DOS,UCDOS,WPS),语言类(C,PASCAL,FORTRAN),数据库(FOXBASE)。2000年以后,各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以我校为例,第一层次开设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软硬件概念、信息技术概念、WINDOWS,OFFICE),第二层次与专业结合,开设特色课程,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F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对建筑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学院学生),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语言(如对工程计算类学生开设FORTRAN)。从这个变化上来说,如何合理地组织教学,开设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的课程,也是改革所必须考虑的。

2.3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变迁导致教学方式的变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述Windows、Office、Internet等基本使用技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时就能较轻松地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日常文字处理、上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更是不在话下,这和十多年前学生的基础是不可相比的。尤其是苏州科技学院大部分学生来自江苏省内,基础理论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好。从这个变迁上考虑,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一切从零开始。

2.4学习环境的变迁导致学习方式的变化

由于国家和地方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视,各高等院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建设也不断提高。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2000年以前,计算中心建有两个机房,有586机90台,每周保证学校七百多人的上机实践,勉强可以应付。随着学校新校区建设及教学投入的加大,现已拥有三个校区共计六百多台套高性能计算机,校园网接入机房、教室和宿舍,开放中心全部软件资源。除了保证教学外,学生还可以在业余自由上机。另外,除了学校资源配置,学生自购机、电脑租赁也很普遍,不少还是高性能的笔记本电脑。

由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我们在改革中应该考虑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加入到教学中去,支持师生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之路――细说三步法教学模式

通过认识这些变迁,我们认为,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经过摸索,我们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即“资源整合、案例推动、团队管理”三步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网络信息资源整合

在这些变化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在校内外都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并具备了较强的上网学习和娱乐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考虑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但网络资源庞大繁杂,如果不加以整合,则无法合理利用。严格地说,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是将各种载体、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评价、类聚、排序、建库等加工,重新组合成一个效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便于使用者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找和浏览相关信息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界面”的整合。把操作终端、系统链接等“物理”资源都集成到一个网页上,便于识别和进入。我们的工作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平台,建立一个个性化的网站,将各类资源进行整理,放入网站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单一的访问点。这些资源包括:网上教室,精品课程网站,中心自建课程学习网站,教务系统,数字图书馆,远程教学资源,教师个人博客,等。网上教室采用的是南京易学公司的“天空教室”,该系统具有资源展示(如课件,电子教材……)、电子备课、作业布置、作业提交,网上批改、智能答疑、BBS等板块。资源展示方便了学生课外学习,作业和网上批改则极大方便了教师办公,智能答疑、BBS则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互动,很多学生不肯当面提问,但却愿意在答疑板块和BBS上畅所欲言。另外我们还将自建的VFP学习网站,系部FTP服务器,精选的Internet网上学习资源,教师博客等也加入到资源整合中去,利用网络延伸课堂教学,增强了师生交流,扩大了学生视野,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了服务合力,也有效地带动了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案例推动

案例教学法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论述,我们认为它尤其适合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这样的应用型课程。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演示案例来引发学生兴趣,在讲解中抽出概念和知识点,并通过案例贯穿始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教学。

在“案例推动”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也遇到过困惑。因为我们以前一直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指标,使用省教育厅统编教材,从数据类型开始,讲常量、变量、表达式、结构化程序设计、表、视图、表单、控件……,这样一直下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理论兴趣不大也不太好理解,他们更喜欢去动手做表单、控件,等。我们经过讨论,大胆提出“不以等级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目标”的思想,改革旧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推动教学改革。我们精选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同学通讯录管理系统,从系统构建开始,让学生亲眼看到如何快速找寻一个系统原型,在此基础上充分理解项目管理器、菜单、表单、表等相关概念,引发学生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再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逐步展开后续教学。经过比较,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笔试的优良率比传统教学的优良率提高3到5个百分点,上机操作能力更明显强于传统教学班的学生,特别体现在应对变化性较大的问题上,案例教学班的同学思维活跃,方法多样,解题方法灵活,而且富有创新性。

3.3团队管理

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们引入了软件项目管理的思想,要求学生每3-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个组长,教师管理组长,组长管理小组成员。从第一次上机开始,除独立完成基本实验任务外,每次至少布置一个有难度的实验项目,要求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协作完成。评定成绩不针对个人,而是对小组评议。只有小组成员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才能克服难关,取得成功。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变单一思维为头脑风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从教师方面来讲,以前是一个老师对全班学生,管理呈扁平状,管理对象太分散,无法全部顾及,改为团队管理后,教师管理对象是小组长,管理模式呈层次状,易于交流和发现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4改革效果

我们采用“三步法”的教学模式分别选了文科(英语)、理科(数学)、工科(环境科学)三个班进行改革实验,和传统教学班的学生相比,这三个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能力普遍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升。以环境科学班为例,全班共分16个小组,每个小组均自备有课外补充材料或参考书,70%的同学经常上网查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90%的同学在小组内经常讨论,40%的同学能比较全面回答课本上没有详细阐述的问题,30%的同学能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每个小组均能协作完成自选项目,70%以上完成得比较熟练且有一定的创新。这说明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地学习,学生兴趣得到了启发,潜力得到了挖掘。这种自主学习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质,提升了教学质量。

4结论和思考

本科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地研究现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对的现实是: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面广,计算机技术和很多学科相互交叉,新的事物层出不穷,高技术提供了充分的支撑学习活动的条件,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些现实既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问题和矛盾。因此,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究是不可中断的,我们的经验还很浅陋,希望和同行共同讨论,以更好地推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8

【关键词】情景教学

一、引言

为了促进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跃上新台阶,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将其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 科技 成果,应通过对教学 内容 的 研究 实现 教育 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同时,要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体现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 发展 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在教学模式和 方法 上,应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 学习 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现状分析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以服务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来,因为软件不过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而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接受欲望。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 电子 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 网络 基础及Internet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 历史 、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了解基本常识。第二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

三、教学新模式

首先,在“两步走”教学步骤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步走”。主要体现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其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更多地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内部核心运用。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着重强调在软件的应用上。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 学习 、生活以至工作带来便利。

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销售协议书”、“如何通过Word制作年度工作计划”、“如何通过Word制作企划方案”等工商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Word制作销售管理手册、项目评估报告等练习项目。

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Excel制作大区产品价格调查表”、“如何通过Excel制作零售商业市场调查与 分析 表”等工商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Excel制作新产品市场调查与分析表等练习项目。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操作手册”等等工商管理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四、小结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主要是围绕教学对象的专业不同进行案例情景的教学。笔者在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后,进行了大量的反馈调查,运用对比法分析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特别重要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让很多拥有电脑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到计算机的用处之广、之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在案例制作、探索过程中更牢固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非计算机专业

【分类号】G712;TP30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W,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针对我院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5个系19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院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5个系19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运营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

(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6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

(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Excel应用、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影,王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Vol.4,No.9,2008.12

[2]杨玉强,赵绪辉,陈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渤海大学学报,Vol.30,No.3,2009.09

小学计算机教案篇10

关键词:计算思维;Excel;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6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教育理念。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信息社会中计算思维应该和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为了落实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Excel作为最流行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软件,广泛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领域。Excel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很多高校也开设了Excel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Excel教学是大学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 Excel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Excel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涉及到数据处理,就可以选择使用Excel来解决。目前的Excel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

1.1 狭义工具论。目前,在Excel教学过程,很多教师把Excel仅仅作为数据处理工具介绍,着重讲解Excel的操作细节。教学场景往往是:一边教师先简单介绍Excel菜单功能,再详细演示操作过程;另一边,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知识,然后依照教师讲解重复操作。这种“软件培训式”的教学使学生认为学习Excel就是学会如何使用Excel工具,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同专业学生的Excel课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使得学生认为Excel课程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没有关联,缺乏对Excel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对课程的学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3 教学模式落后。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投影演示等手段使讲解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在Excel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以教师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近年来,大学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作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重要途径。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知识,如果要实现自动处理功能,还需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Excel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起源于美国,最早被应用于实践性很强的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是一种深受教师好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Excel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计算思维的观念,对项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集体讨论与交流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理论知识进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 教学案例的特点。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也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案例教学的成败。可以说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Excel教学案例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基本原则。

Excel教学案例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真实性。案例取材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2)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4)启发性。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每一案例都应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进而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2.3 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案例教学实践。在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讲授Excel函数知识时,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选择某小型外贸公司财务部门计算员工工资的教学案例,要求使用公式和函数计算员工应缴个人所得税额。在教学实践中参照以下步骤实施案例教学。(1)介绍教学案例的来源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教学案例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Excel函数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有了直观的了解。许多小微型企业的员工工资采用Excel软件来管理,包括计算员工应发工资、应缴个人所得税、实发工资及汇总统计工资数据等。根据我国对于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个人所得税法的计算方法为: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扣除三险一金后月收入-扣除标准。扣除标准为3500元/月。2011年9月1日起调整后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如图1所示;

图1 税率表

(2)分析案例,提出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形式化的描述。根据已知条件,财务部门已有员工的基本工资、各类津贴、三险一金等财务数据,需根据计算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计算出应缴个人所得税额,进而计算员工的实发工资。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可制作企业员工工资明细表、上报税务部门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表、报送银行的员工工资发放明细表;(3)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进而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完成案例设计任务。计算员工个人所得税,需要有员工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等数据。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由基本工资+各类津贴-三险一金扣除数-3500计算得到。而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是由应纳税所得额大小决定的。由此可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应纳税所得额求得相应税率和速算扣除数。使用Excel的IF条件判断函数和VLOOKUP查找引用函数都能解决此类问题。针对新知识点,详细介绍IF函数和VLOOKUP函数的功能和使用要点,并通过简单应用加深理解。在掌握新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案例设计任务。

使用IF函数计算使用税率的公式如下(假定计算得到的应纳税所得额在Q6单元格):

IF(Q6>80000,0.45,IF(Q6>55000,0.35,IF(Q6>35000,0.3,IF(Q6>9000,0.25,IF(Q6>4500,0.2,IF(Q6>1500,0.1,IF(Q6>0,0.03)))))))

同理,计算速算扣除数为:

IF(Q6>80000,13505,IF(Q6>55000,5505,IF(Q6>35000,2755,IF(Q6>9000,1005,IF(Q6>4500,555,IF(Q6>1500,105,IF(Q6>0,0)))))))

为符合查找和引用函数VLOOKUP的使用规则,需对超额累进税率表做简单的修改,如图2所示。

图2 修改后的税率表

计算适用税率的公式如下:VLOOKUP(Q6,税率表!$B$3:$C$9,2,TRUE),计算速算扣除数的公式为:VLOOKUP(Q6,税率表!$B$3:$D$9,3,TRUE);(4)案例教学结束后,就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方法和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巩固加深知识体系。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思考、讨论,在案例的基础上是否扩展和创新,以及案例设计中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人才的必备基本技能,在Excel课程中使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符合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5-9.

[2]李桂芝,刘亚辉.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在VB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6):8352-8354.

[3]李花,梁辉.基于计算思维的Excel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3(06):87-89.

[4]於建华,凌云.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7):5-7.

[5]甘才军,周娅.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文科生计算思维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9):20-23.

[6]丁琳,马淑萍,胡义香.“大学计算机”中面向经管类专业的Excel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8):4206-4207.

[7]王若宾,胡健,杜春涛.文科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兼谈计算思维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