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1 02:32:34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篇1

《弟子规》是清代影响较大的行为规范性的启蒙教材,它将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规范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对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等,有着良好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家庭和谐、社会风气净化等也具有导向作用。

二、 研究价值

(1)将《弟子规》作为老师、幼儿、家长共同的读本。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家长都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父母学习《弟子规》,与孩子一起践行《弟子规》,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父母要言教,更要身教。

(2)重在践行《弟子规》。《弟子规》原本就是一本行为规范读本,是用来实践的。我们结合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故事等,引导幼儿理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在家园合作共同努力下,从积累的大量案例中提炼出幼儿学习《弟子规》的策略和方法。这样的研究更适合幼儿教师和家长,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在不断学习、反思、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家园合作践行《弟子规》的策略和方法,构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模式。

1.幼儿行为习惯、家长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发现幼儿行为习惯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探寻以《弟子规》为幼儿行为规范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策略,为全面开展践行《弟子规》的研究作好铺垫。

2.课堂教学《弟子规》的形式、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通过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学习《弟子规》的课堂教学的研究,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在案例研究中探究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方法和策略,构建以《弟子规》为行为规范的教学范式。

3.家园合作践行《弟子规》的教育研究

总结出以《弟子规》为幼儿行为规范的家园合作的方式、内容和策略,并积累典型的家园合作教育案例。

⒋幼儿行为习惯的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幼儿行为规范”进行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建立幼儿行为规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此项研究,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

1.研读专家解读

我们通过书籍、网络、杂志等收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特别研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和钱文忠教授的《解读<弟子规>》,得到了很大的借鉴和帮助。专家们精辟的理论指导着我们的研究,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开展问卷调查

我们向200多名新生家长发放了“幼儿行为习惯”“家长教育观念”问卷调查。本课题的实施中,家长也是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对家庭教育的调查,能让家园合作更高效。

3.抓课题研讨

我们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了研讨课活动观摩,重点探讨《弟子规》课堂教学的模式、策略;开展了“《弟子规》教育”的案例交流、“解读《弟子规》践行目标”、课题沙龙等活动。

4.较好地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

(1)形成了以《弟子规》为规范的家园合作研究共识。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报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家长开放活动、座谈等形式促进家长转变观念,形成了以《弟子规》为规范的家园合作研究共识。

(2)达到了家长与孩子同步学习与践行的目的。将每个月学习的内容设置成表格,将幼儿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家长如何督促进行细化,形成了家长在思想上、理念上、内容上、行为上与幼儿园的同步,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促进作用。

5.研究了《弟子规》教学各年龄段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我们根据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例如适合小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适合中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适合大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

6.探索了《弟子规》的教学策略、方法与途径

培养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成为幼儿认知活动的前提,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运用了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幼儿对《弟子规》的学习产生兴趣。

(1)多元化理解《弟子规》。《弟子规》内容有深有浅,涉及的内容很广,深浅程度也不同,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弟子规》的内涵。①故事化学习,帮助理解。《弟子规》本身包含了很多经典故事,老师将生活内容演绎为一个个小故事,结合故事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弟子规》的内涵。②结合动画进行教学。动画课件以其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受孩子的喜爱。直观形象的动画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学习的重难点,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③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幼儿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用图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教学中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它能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孩子的想象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2)趣味化诵读《弟子规》。趣味化的诵读形式能够帮助幼儿兴趣盎然地参与诵读。在教学《弟子规》的过程中尽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我们采用了节奏伴奏诵读、动作辅助诵读、游戏结合诵读、藏图诵读、接龙诵读等方式。

(3)生活化感悟《弟子规》。①一日活动中学习《弟子规》幼儿在区域活动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在区域讲评的过程中,则可以告诉孩子“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道理,有小朋友莽莽撞撞,碰到桌子撞痛了,就请他给大家讲受伤的经过与感受,一是强化他自身的规则意识,二是对其他小朋友起到引以为戒的效果。②生活环境中渗透《弟子规》良好的环境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阅读区张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在卫生间张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在孩子放置衣服的柜子上张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③家庭生活中践行《弟子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教学环节,将《弟子规》融入到幼儿的整个生活学习中,将《弟子规》的学习与践行融入幼儿的家庭生活。比如在家对长辈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7.研究了家园合作践行《弟子规》的途径、形式和方法

践行《弟子规》需要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家园默契配合才能有好的效果。

(1)组织家长学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视频。只有让家长认识到学习《弟子规》的重要性后,他们才会积极与老师配合。我们组织了家长沙龙活动,观看专家解读《弟子规》的视频,讨论在生活中怎样与孩子一起学习、践行《弟子规》,做孩子的好榜样。

(2)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孩子践行《弟子规》的形式,能够较好地呈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家长观察孩子的言行,把孩子践行《弟子规》的行为记录下来,家长记录孩子的行为的过程,也是与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

(3)设计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学期结束前,我们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设计践行情况调查表,请家长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做到的项目填“是”,未做到的填“否”。

弟子规教案篇2

【关键词】弟子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

《弟子规》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脱胎于《论语》,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与记忆,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或出外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朴实无华,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路径,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精神资源。

一、《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提升职业素质,形成较强职业能力的教育。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必须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体系之中。《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弟子规》所彰显的正是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孝、悌、仁、爱,所蕴含的养成教育思想尤其值得高职院校重视和借鉴。《弟子规》中养成教育思想是丰富具体的,并且易于化为实践行动。第一,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弟子规》认为,为人弟子应该养成听从父母教导,孝顺父母和尊重师长的良好习惯。《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你,你要赶紧答应,不可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你要马上去做,不可拖沓推诿;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你应该恭恭敬敬聆听;父母在责备乃至责罚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弟子规》还具体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冬温夏清,晨省昏定,出门回家,禀告父母。在学校也是一样,高职院校学生要尊敬师长,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严格遵循请假报告制度,有事请假不逃课,不随便外出留宿,顶岗实习及时上报岗位信息变动。《弟子规》指出,少让父母担心,就是一种孝心。高职院校学生要养成与老师的及时沟通习惯,否则“失联”的你,会导致老师父母深深的担忧和牵挂?第二,注重细节,养成习惯。《弟子规》中对小辈的规矩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规定得相当细致。如要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即不管吃、喝、坐、走都应让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子规》认为,应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弟子规》认为,好的行为举止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弟子规》中对为人弟子的立、行、跪、拜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现代礼仪也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们的行为举止要“站如松,坐如钟,动如风,卧如弓”。《弟子规》的内容对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形象大有裨益。第三,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做人要十分讲信用。《弟子规》中也有类似的话,要“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的就是诚信,巧言欺骗和胡言乱语怎么可以呢?现代社会信息泛滥,真假莫辨,当学生面对各种各样诱惑的时候,更容易失去正确的判断,乱发表意见,随意传播虚假信息,所以《弟子规》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弟子规》继承了孔子在个人修养和教育工作中重视个人修养、迫求完美化人格的理论,要求人们形成“见贤思齐”“反求诸己”的习惯。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你就要追慕思齐,立下决心,发出宏愿,迎头赶上去。纵去远,以渐跻,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地赶上他。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四,读书三到,持之以恒。关于读书的方法,《弟子规》告诉我们,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就是《子弟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意即读书要集中精力,排除杂念,把心思和脑力用在读书上,而不是心不在焉,有口无心。实际上,读书三到这个方法不仅对读书有益,而且能借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弟子规》认为,在读书、学习方面,首先要求孩子要读好书,其具体标准是:“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在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在他的判断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应该让他在指导之下阅读经典,启迪智慧。《弟子规》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对自己应该永远有一种追求,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以弟子规养成教育思想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当成“职业养成所”,而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弟子规》蕴含深厚的养成教育思想,已然引起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广泛的注意,不少高职院校学习《弟子规》,诵读《弟子规》蔚然成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职业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能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形成文明守纪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自我调整、自我控制意识等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升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高职核心能力。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是构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弟子规》所蕴含的职业养成教育思想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一)环境养成教育,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

《弟子规》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这里强调学习环境贵在干净与整洁有序,不求奢华与舒适。诚然,大学校园环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感染、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我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坚持“人文性与生态性”相谐和的理念,努力把校园建成环境优美又富有文化品位、人文关怀的生态型校园。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宜教、宜学、宜居的花园式学校。学院新校区建设之初,就成立了“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形象识别系统CI”课题,使得校园每一幢楼宇,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湖泊都充满人文气息。例如“齐贤楼”取“见贤思齐”之意,“修远楼”寓有大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精神,“弘毅楼”语出《论语•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南大门镌刻着我院的校训——“知行合一,明德致远”。学院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餐厅的楼道、走廊、房间中精心设计布置了校风校训、名人名言、图画标语等,让一墙、一廊、一室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环境气氛的有益熏陶。学生置身于这样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统一的校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能感受到胸中勃发的职业理想并充溢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二)管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形象

《弟子规》强调管理养成教育,诸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冠必正,纽必结”“将入门,问孰存”等等,不一而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学生跑操制度。为培养在校学生“特别能吃苦”精神,学校积极推行“阳光体育”活动,2008年9月起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认同感,空乘班、丰田T-TEP班、“柳工机械班”、“沪宁钢机班”等同学上课时必须身着统一职业装。学院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结合本院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并量化成绩作为个人评比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狠抓制度的执行,坚持开展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个人考评工作,促进了文明修身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支持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

(三)身教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言教不如身教。《弟子规》云:“话说多,不如少”,又言:“果仁者,人多畏”。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踏踏实实放下身段去践行。人们敬畏那些德高望重之人,不是他们的话说的有多漂亮,而是他们“身为世范”的身教作用。学院非常重视教职工的身教作用,通过教职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影响和教育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学院评选优秀教师由领导测评、同行测评、学生测评构成,其中学生测评的比重最高。学生坦言,他们会把票投给那些真正热爱学生,拥有职业自豪感,学识渊博,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于奉献,能处处身先示范的教师。学院通过网络、橱窗、表彰会议,让优秀教师的优秀事迹广为传播,让其渗透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学院还延请交通行业精英,杰出校友为学生开讲座,谈体会,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成功人士,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弟子规》在“余力学文”部分,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只管埋头读书,而不去亲近仁者、追求道德的完善、品格的培养,结果你只能使自己浮华不实。拥有书本知识只是一个人成为仁人的某一要件而已,而不是全部,这是儒家的要义。死读书、读死书,或者说纸上谈兵,往往是难成大器之人,甚至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在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的二次创业新征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堂养成教育,力求把其打造为我院素质教育的高地。学院科学制定“教学质量年实施计划”,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学院领导也深入课堂,督导素质教育在课堂的实施。经过科学组织和有效实施,课堂教育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小组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法等在课堂得到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养成教育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责任意识、顾客意识、全局意识、保密意识、学习意识。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和实践,旨在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发展。《弟子规》作为优秀的文化传承,其中蕴含的养成教育思想为当下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也为创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作者:李前平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9).

[2]许本洲.职业养成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9).

[3]张晓华.浅析《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3).

弟子规教案篇3

社会各界人士、青少年朋友们: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良好生活规则,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道德品行教育的良好教材。为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县文明委决定在9月20日——我国第九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之际,向广大公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倡议教师讲解《弟子规》。全县所有在职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弟子规》,提高自己的品德,并向学生讲解《弟子规》的含义。

二、倡议学生学习《弟子规》。每一位学生要认真阅读《弟子规》,认真听老师和长辈讲解,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倡议家长学习《弟子规》。家长要言传身教,特别要注重“身教”,从“孝”入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构建和谐文明家庭 。

四、倡议领导干部读《弟子规》。当好表率,教育好子女。

五、倡议单位学习《弟子规》。构建和谐文明单位。

六、倡议村(社区)学习《弟子规》。村(组)干部要组织和引导广大村民学习践行《弟子规》,用《弟子规》规范群众的行为,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增进村民之间的团结互助。

xxxxx会办公室

20xx年9月15日

倡议书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院以“实施书香校园 构建特色学院”为主题的《弟子规》学习教育践行活动的相关要求,深入引导学生能够以经文指导行为,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积极营造文明、诚信、和谐的校园环境,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团委将于近期开展 “践行弟子规 做文明大学生”主题实践系列活动,为了引领和带动全院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践行《弟子规》活动中去,近日,学院团委在一楼多功能厅内举行了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践行《弟子规》做文明大学生”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仪式上,学生代表向在场的广大师生介绍了自己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团委郭老师宣读了“践行《弟子规》 做文明大学生”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活动方案,院大学生志愿者代表也在启动仪式上宣读了“践行《弟子规》做文明大学生”的倡议书。随后各系学生代表纷纷宣誓,准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弟子规》的内涵。团委书记万丽军代表院团委在仪式上向全院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开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大家学习践行弟子规,首先要从“孝道”开始,二是建议大家在践行过程中,要自我反省,要互相监督。三是建议各个系部,设立“道德角 。

弟子规教案篇4

1954年3月2日出生的他,眼看就要到法定的退休年龄,退休以后自己的生活和医疗该如何保障,成为他非常焦虑的事情。2008年3月,通过社会及政府的帮助,朱静元终于找到了自己“失踪”多年的档案。

没有档案的生活

北京西城区佟麟阁路28号院,一个普通的老式四合院,住着朱静元和年迈的母亲以及两个弟弟。今年已经54岁的他,平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两个弟弟和母亲的退休金。

“没办法,20多年来,我的劳动档案一直没有找到,也就不能享受北京市失业人员的待遇;而原来找的工作,前两个月干得好好的,可到第3个月该签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提供自己的档案关系……”说起这些,朱静元不时地叹气。

1984年劳动教养结束后,朱静元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我母亲有一些退休金,两个弟弟也时常给我点生活费,这么些年,我的生活就这样凑合过来了。”朱静元说,“从1984年到现在,我一共参加了17次应聘,没有一个工作干过3个月,这都因为人家要签订劳动合同时,到劳动保障局和街道找不到我的档案。每次人家也挺同情地说:‘老朱,不是我们不用你,你得先把你档案找到,我们把你关系取来,咱才能签合同啊。’”

“可以说每次找工作,到最后被拒绝,我都得病一场。”他叹着气对记者说,“时间一长,我俩弟弟就劝我别再找工作了,找一回病一回不值。后来,我就负责每天接送我的俩侄女,生活费用也就由俩兄弟负责,现在我所有的东西都是俩兄弟给置办的。”

生活由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兄弟负责,朱静元就承担起了家务。为了给家里省钱,冬天烧土暖气,他就借三轮车到附近的中央音乐学院附近拉煤,“每车能省七块五呢,老吃家里的,我也得时常为兄弟们想着点。”他说。

就这样,朱静元帮着弟弟们把孩子带大。“孩子一大,不用见天接送了,兄弟们没的说,可中间不是还隔着弟媳妇吗?现在俩兄弟经常背地里给我点钱,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

档案失踪的24年

1970年12月20日,中学刚毕业的朱静元由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分配到了北京市土产公司大兴区魏善庄仓库工作。“当时正是时期,我一到单位就让我到了队,工作就是看牛棚。”他说,“到1980年我被送去进行在职劳动教养,所谓在职的,就是单位要保留工籍,每月还要送生活费。那时的3年劳动教养生活费分别是每月7块、9块、11块。”

1984年劳动教养结束后,朱静元到原单位报到,当时更换了领导,他得到的答复是回家休息,什么时候上班单位会给予通知。“那会儿上班地点在大兴区魏善庄,交通很不方便,每天早上6点多坐火车去魏善庄,晚上7点多才有一趟车回来,去一趟很费劲。但就这样,我还是去了多次。当时仓库有一个主任说:‘你回家等消息,我们这安排好了再通知你。’但之后我还是隔两三个月就去一次,后来他们告诉我:‘索性你就在家等消息吧,我们讨论是给你安排工作,还是调离岗位。’”

1986年,朱静元再次赶到大兴区魏善庄时,一个管事的人都没有了,再打听人也没了。“我当时工作单位是北京市土产公司魏善庄仓库,现在叫北京市烟花鞭炮公司仓库。”

“现在岁数大了,工作也找不上,我又没其他的生活来源,申请低保时,劳动保障局和街道都告诉我:‘你得有档案,确实记载你没有工作,政府才能进行生活救助。’这么长时间没找到自己的档案,我精神上确实有点受刺激。”

在当地金融街街道办事处和西城区劳动保障局工作人员指点下,朱静元来到了户口所在地的西城区二龙路派出所。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2007年4月13日,朱静元和位于北京南站附近的北京市土产公司取得了联系。

朱静元回忆,“当时一个姓付的人接待了我,并答复我说让我拿着身份证、户口本到土产公司办理档案手续。可去之前我给土产公司打了多次电话,他们一直拖我。直到2007年12月,土产公司告诉我到弘兴业劳务公司,找一个叫封长存的书记。等到了弘兴业劳务公司以后,却被告知没有我的劳动档案。”

据了解,北京弘兴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是北京市供销系统组织的一个劳务公司,负责供销系统在职或者退休的档案等关系的管理,以及他们的劳保发放、工资发放、医药报销等事务。

《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工作关系之日起7日内将失业人员的名单报户口所在地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或工作关系的证明,并书面告知其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失业人员应当在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之日起60日内,持用人单位开具的终止、解除劳动(聘用)或者工作关系证明及有关证明材料,到户口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同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在职期间被劳动教养或者判刑收监执行,被解除劳动教养或者刑满释放的失业人员应当在回京落户之日起60日内,按照本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领取手续。

“这些年,我没有办理相关失业和生活保障手续,不是政府不关心我,而是我没有档案,叫谁也没法处理。”朱静元说,“按照北京市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单位对个人除名,须经当事人签字。可是对于除名,当时单位并没有告诉我。”

寻找档案之路

直到现在,朱静元还保留着1970年刚参加工作时的“北京市土产公司会员证”。

“我的户口地址一直就是西城区佟麟阁路28号,按照相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障金的基数是15年,医疗保障金为25年。从1970年12月20日参加工作算起,减去劳教的几年,我的档案上工龄得恢复到1992年,这样我才能享受社会生活保障金。”这些年,朱静元对一些法律政策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儿子是独生子,当时街道把独生子女的手续寄到单位,单位的盖章回执一直没有回来。如今儿子25岁了,也没有享受到独生子女政策。”也许是档案的原因给他的家庭生活造成了太大影响,已经离异的他,话语间显出了一丝的孤独。

“在找到弘兴业劳务公司后,封书记曾告诉我自己去找档案,我也找了好些证明人,可和我一块工作过的有的去世了,有的不在北京。后来我又到档案馆找当年的招工表,可不论是档案馆、北京三十三中,还是劳动保障局,都只是对单位,均不对个人。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单位调档,需要单位出面。”朱静元说。

无奈之下,朱静元找到了西城区人大。“西城区人大和西城区劳动保障局对此事非常重视。人大还开会专门讨论我这事。”

在西城区政府的帮助下,朱静元找到了自己在北京市工会的档案。西城区人大一位姓顾的主任说,如果朱静元的单位在西城区,人大会责成西城区的各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像现在的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正当的途径,经市里进行协调。

“此事后来经西城区人大反映到市里,2008年1月20日北京市人大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的当天,此事又被当做个案反映到会上,结果得到了受理。”朱静元高兴地说。

2008年1月20日,来自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人大代表王德修表示,2008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再加上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行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一两年内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如此密集地出台,说明国家正越来越关注人民的劳动保障权益。相应的,北京市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应及时出台,将国家大法落到实处。

档案关系已经转到街道

2008年2月19日,弘兴业劳务公司的封长存书记给朱静元打来电话――朱静元的档案就放在封长存的抽屉里。

封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土产公司后来经历了多次改制演变,现在的‘弘兴业’最早是老土产公司合并以后的红棉公司(土产公司和棉麻公司合并而成)的一个下属单位,专门管理红棉公司一些退休、下岗工人,以及其他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朱静元的档案之所以到这找也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当初朱静元解除劳教后,就应马上回公司,联系自己的工作。当时他应该找到公司管劳资的人,并不一定是到工作地点。再说,他当时到的大兴区仓库并不是独立核算单位。”封书记说。

据封书记介绍,这一段时间,公司变化挺大的,红棉公司中途又有一部分人分到不同的下属公司。因为都是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朱静元从公司走了多年,早就不在册了,虽然不在册了,但档案却不能丢,最后在分家的时候,成包的材料被分到了其他的公司,他们最终也是在其他公司的历史遗留材料里给追回来的。

“这么多年来,他欠缴的劳动保障金等肯定得进行补缴。他个人当时是被劳教走的,当时只要一劳教,单位就会进行除名。而我原来属于棉麻公司,不是老土产公司的人,对其中的一些事情也不了解。”封书记说,“去年下半年,朱静元找到我们,应该说我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针对他的情况,2008年3月,我们把他的档案经西城区劳动局,按照失业的手续转到了所在的金融街街道,转到街道以后,他可以继续缴费。因为他在离开这个企业之前有工龄,这一部分工龄过去从来没有认定过,我们在这次处理他的档案问题过程当中,也进行了认定,时间从他参加工作到他离开企业。”

弟子规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家长: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也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金钥匙。师生们在诵读的同时,可以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品质,激发他们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此,我校制定了具体的读书方案,并利用晨读、读书活动、班会等时间具体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爱、仁”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读《弟子规》,背,理解,践行《弟子规》,使学生受到了中华文化经典的熏陶。

学生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内容,能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我们把对《弟子规》的诵读与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从坐、立、走、着装、说话等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瑾》中有这样一句话“冠必正、纽必结”,是要求帽子要带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

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文明礼仪的学习内容,开展“古人教我懂规范”活动。发动学生在《弟子规》中找《守则》、《规范》的影子。通过从古文中找事例,从古人身上学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弟子规》教育中,我们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建设。正如《弟子规》所述“兄道友,弟道恭,事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运用《弟子规》的内容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师生理解《弟子规》的深刻内涵之后,还将开展了读《弟子规》演讲赛、读《弟子规》读书笔记和征文的评选,让师生们在读中思,思中写,写中悟,悟中行,使读书、做人、习文于一体,增加学生语言积累量。

弟子规教案篇6

关键词吴与弼 耕读教育 小陂书院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吴与弼是明初一位有影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学派”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他创办富有特色的小陂书院,培育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有显赫成就者。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学案”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他所评价的:“微与弼,焉得后时之盛哉?”在吴与弼的的教育思想中,他的耕读教育思想独树一帜,影响颇深。因此,对吴与弼的耕读教育思想进行研究颇有必要。

1 吴与弼的生平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吴与弼的生平经历可以从《吴聘君年谱》中反映出来,七岁学对句,十二岁进京探望在京任国子司业的父亲后,留在京城学诗赋,学举子业,十九岁时,偶然读到朱熹的著作《伊洛渊源录》,令其神往,慨然有志于道,说:“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从此,吴与弼放弃学举子业,独处小楼,专攻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身心,醉心于程朱学说,不下楼有两年之久。吴与弼学成之后,在家乡小陂书院讲学授徒,但仍耕种田地,率领弟子过着耕读式的生活。晚年受到朝廷征召,授予左春坊左谕德之位,负责辅佐太子读书,但吴与弼以年老多病为由,拒不就职。吴与弼一生过着读书、耕种、教学、出游、做圣贤工夫的生活。

2 耕读教育的形式

吴与弼的耕读由两种形式组成。第一种形式是边耕边读,就是将书携带到田地里头,或辍或作,辍时读书;这时读书成了一种休息方式。如《日录》记载:“莳蔬园中,虽暂废书,亦贫贱所当然”“往亲农途中,读《孟子》与鲜花相值,幽草自生而水声琅然,廷伫久之,意思潇洒”。劳动时读书与书房时读书有决然不同的感受。劳动时读书能体会到在书房读书没有的感觉,劳动时读书能更贴近大自然,直觉感受得到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生意盎然。对于崇尚自然的与弼来说,户外劳动时读书,能够将自然界与圣贤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他感到万分高兴。他感觉他所读书的圣贤世界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两者都在创造世界,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维持和延续生命。边耕边读带给与弼的不仅是享受自然的快乐,还有读书充实之乐。耕读带来的充实之乐与弼描述得很多。例如《日录》:“夜徐行田间,默诵《中庸》字字句句,从容咏叹,体于心,验于事,所得颇多”。

耕读的第二种方式是工余读书,“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一天的辛勤劳动结束之后,师生一起共进简便晚餐,之后就到了晚间集中读书时间。或由老师讲解,或读书自学。其诗《讲罢偶成》,反映了他工余讲学情形,“万事应须任所遭,胼胝农圃敢辞劳。西斋讲罢心如水,又对凉天霁月高”。在与弼看来,工余后读书是件很享受的事情。“食后坐东窗,四体舒泰,神气清朗,读书愈有进益,数日趣同”。甚至听弟子工余之后的琅琅读书声,对与弼来说也是一件乐事。如《日录》记载:“东斋对月,花竹参差,清景可爱,听诸生诵声,甚乐”。反映工余读书的典型诗句是:“田圃工夫日破除,小窗灯火夜读书”。

3 耕读教育的内涵

吴与弼创办的小陂书院,就是一所为农家子弟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学校。小陂书院实质上就是一所耕读式的道德教育书院。与弼耕读教育思想的提出有何目的呢?依当时与弼生活境况来看,自有缓解生活压力的部分原因在内,但不可视为经生之业。如果说耕读教育是为了解决生活出路,当家境窘迫时,大可改弦易辙,因为他曾几次受到朝廷任职的荐举,都被他一一回绝。况且,还有重要的一点,与弼办学是不收费的。娄凉《康斋先生行状》载:“四方来学者却其来修虽饥寒切身有所不顾。……间有寒士欲就学者,辄馆毂之,惟恐人不入于善”。娄凉说与弼不收学费,甚至供应学者的生活,以与弼的清贫而言,是很难得的,可见他视教育为道,而非谋生工具。再从学生方面来考虑,弟子入耕读教育之门,也决非为就业作准备。拿弟子陈献章来说,他在拜与弼为师时就已入仕途,如果是为了学职求业的话,大可不必到乡间来求师。再从与弼弟子授业后的出路,主要是过着像他一样耕、读、教三位一体的生活。由此可见,与弼创办耕读教育书院的出发点并非为生计考虑。既然这样,与弼提倡耕读教育目的到底在哪呢?通过分析以下与弼对弟子的受耕读教育后的评价,就能窥见一斑。有一年小陂(书院)遭火灾,吴与弼带着诸弟子封堤防水,对这次劳动,与弼评价道:“诸生尽力救水甚善,此之谓尽也。事虽莫济,分则尽矣”。事虽未果,但尽心了;与弼对他们的行为加以称赞。杨鑫辉认为,吴与弼对耕读教育的评价,并不是以劳动后能够创造多少财富来衡量,他关注的不是弟子耕读教育后带来的财富上的成果成效,而是基于从人性出发,以人心的转变为重。通过耕读教育,使学者身、手得到践履,在不断的尽已本心劳动中,内在德性得以发挥。由此可见,与弼耕读教育的目的旨在立德进德。至于耕读为什么可以立德进德,与弼有下面两种认识。第一,学者耕读,可以抚育天地,从而立德。对于自然界的美景,吴与弼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审美家,而是从一个被大自然抚育的一份子的角度来感受自然界的生气。阳光明媚的一天,他正在户外欣赏风景,美丽的景色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遗书》中的一句话:“先王以茂时对育万物”,也就是人与自然界共同承担互相抚育的责任。基于这种认识,就不难理解以下与弼的解释。《明儒言行录》记载了吴与弼外出视察农耕之轶事,吴与弼的弟子在田里耕地,吴与弼故意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在耕地,这时吴与弼微笑地纠正他们说:“不,你们这是在改造和抚育天地。”与弼认为,学者在耕种的同时,还是在帮助抚育天地的过程。通过生产劳动,将自然界运行的“理”与学者内在的“理”发生联系,使生产劳动和立德建立联系。第二,学者耕读,可以养成务实作风,从而进德。吴与弼很关心自己弟弟的成长,期望他养成为人踏实、做事务实的品行,所以他提议让他弟弟到乡间来接受耕读教育锻炼。当他得知父亲要将弟弟送来乡间跟他学习时,他高兴地给父亲回信道:“盖不惟乡里纯朴、清俭,可以为进学德之资,抑早有以知稼穑之艰难,则他日可不流于放逸。”在信中,与弼大力陈述接受耕读教育的好处,同时也揭示了他创办耕读教育书院的目的所在。吴与弼所倡导的耕读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其中所蕴含的勤劳俭朴的美德培养、勇毅刚强的品德化育和师友共济的氛围营造,成为完善个人道德的基础。

3.1 勤劳俭朴的美德培养

吴与弼每天起早贪黑,驾着犁耙耕作,粗活细活都亲力亲为。在乡里,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城太学去省亲,都是布衣旧鞋,无人知他是国子监司业之子。父亲吴溥的朋友孔谔评价吴与弼道:“与与弼谈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之象,今虽见迂,后当大显。”除了自己参加劳动之外,与弼还要求弟子也参与。对于贪图享受的非劳动观点,他是严厉斥责的。《明儒学案》又载:一日,天初晓,与弼就起来打谷了,而他的弟子陈献章却还没有起床。于是先生就在他的房门外大声说道:“秀才怎么可以这么懒惰,这样下去,哪天才到得了圣贤的境地啊!”可见,与弼认为知识分子应注意治生,不可游手好闲,养成一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恶习。另外,与弼还致信给他父亲,陈其对诸弟的期望说:“诸弟于学,初犹未嗜。覆车之辙,诚不愿其蹈也。士友自京来者,深言其富贵相习后难处于乡。男默自惟念,生长于饱暖之中,居养所移,无足怪者。伏望大人善教,俾裁损旧习,素净来归,渐亲稼穑,日与乡里士友渐磨,其进其成实未可量”。对处于富贵饱暖之中的学子,与弼认为尤须树立耕读观念,参加生产劳动,以培养勤俭作风。抱着“学者须亲细务”的理念,与弼带着弟子一起下田耕作放牧,同时一边讲解四书五经。《明儒学案》上说他曾与弟子在雨中披着蓑衣,一边耕作,一边指着农具,教导学生万物中都蕴藏着易经八卦的道理。等着耕作回来,又一起炊饭煮菜,和弟子一起用餐。与弼师生一同耕读,一同饮食,生活虽然清苦,却都乐道安贫。

3.2 勇毅刚强的品德化育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包含有勇毅刚强的内容。对于勇的含义,古代人具有严格的区分与定义,认为只有舍生取义、具有为道德真理献身的精神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勇;而为个人私利而牺牲的匹夫之勇、好胜之勇是不能称之为勇的。耕读文化中的勇毅刚强的真正内涵是一种真正体悟“道”的人敢于担当责任,敢于面对困境,敢于舍生取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勇毅刚强的人对名利不动心,把生死看得很轻。吴与弼就是这样的人,他放弃高官爵位,一生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田园教师,万事万物他都循理而行。中年以后,与弼生活贫困,身体也不好,屋子没钱修理而经常漏雨,衣食不足,有时达到不得不经常向隔壁邻居借粮度日的地步。但是,与弼身处逆境,却能不屈不挠,将困难当成对自己的一种磨炼;与学生一起边耕边读,自力更生。他常说:“屡有逆境,皆顺而处。”“人须于贫贱患难上立得脚住。”《明儒学案》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有一天,与弼与弟子在田中收割稻谷,手指不小心被镰刀割伤了。这时他忍痛说道:“为学的人就是要养成坚忍的习性,岂可因为受到一点外物的侵害就扰乱了心志!”于是继续割稻,就像是不曾发生任何事情。吴与弼不仅自己在生活上显露出勇毅刚强的品德,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典范,而且还引用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以勉励学生不畏艰难险阻一心向圣贤之道。耕读过程中必须要吃得非常人之苦,办非常人之事,其中克服种种困难的过程就体现了学者勇毅刚强的品德。

3.3 师友共济的氛围营造

与弼认为,师友的作用在于能够促进个人学德的进步。从与弼信件描述来看,他的很多进步得益于师友的辅助。他在一封信中大力赞扬师友的作用说:“辅仁之功一何大也夫!”反过来,与弼也毫不吝惜地给他的学生提供师友般的帮助;他认为师生之间就应该像师友一样互相帮助,他说:“古人生于交友者资以辅仁,仆敢自私哉?”从信件来看,与弼确实为他的师友提供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从与师友边耕边读的交往过程中,与弼体验到了师友的价值。于是,他便在师生之间积极营造这种师友共济的氛围。他甚至把师友交往当成教学的一部分,告诫学生要欣赏并珍惜师友之情。他主张要利用师友关系互相往来,在来往过程中互相讨论并澄清问题,或鼓励或指责对方的行为。为师友排忧解难,同时也分享对方成功带来的快乐。在与弼看来,师友就像两条相连的湖,需要互相滋养,互相充实;因此,他将师友交往称为“丽泽”。 与弼带学生出外郊游所作《牧大同原杨林坑即事》一诗,诗中说:“偶携二三子,丽泽同箴规。”诗中反映出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互相提建议,恰如相连的湖一样互相受到滋益。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师友的价值,从而重视师友的辅助力量。有一位名叫谢胖的学生,陈献章的朋友,来自广东,他要返回家乡。与弼先生给他作了一首题为《丽泽堂记》的诗,诗中说道:“圣人谓天下互相滋益之大者,惟朋友讲习云。”叮嘱他返乡后要在师友的帮助下继续保持学业进步。此外,“丽泽”的主题还出现在与弼赠送给其他要离开的学生的诗中,例如,诗《赠娄谅归上饶》中写道:“稚志谆谆在广居,贤便盛德远吹嘘。独怜樗散空衰迈,丽泽何时重超予。”诗中寄托了对学生娄谅的敦敦厚望,希望他能继续借助“丽泽”般的师友力量,使学德有长进。另外,与弼《与黄景章教谕书》信中写道:“寓于普济寺,寺极幽旷,学中师友日相往来”,表明与弼利用与学生一块出游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师友互相往来、互相帮助的气氛。与弼经常与学生一块出游,让学生感受到师友情谊,(下转第4页)(上接第2页)即使到了70岁高龄,还和很多学生一起出游阴源、倒桐塍、石牛埠、方家坪、曲冈、杨溪、狭原等地,创造了很多师友交往活动,营造了师友共济的氛围。

吴与弼耕读教育思想基本上被其弟子所继承。从弟子的出路来看,大多数都是过着在乡讲学、边耕边读的生活。胡居仁在与弼先生的影响下,决定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回家过着耕读生活。筑室于梅溪山中。常与娄谅、罗伦、张东白会于余干弋阳龟峰,其学号为“余干之学”。曾任白鹿洞书院主持,讲学于贵溪桐源书院。娄谅在乡中举之后,再在家读书十多年,才去参加殿试,列于乙榜,被委派到成都做教育官。后找理由告老归乡,以著书培育后学为己任。吴与弼清苦自立、甘于淡泊的精神深深地影响、感染了陈白沙。陈白沙将这种精神作为白沙学派的基本精神,创造性地发展了“自然之乐”的“真乐” 境界。可见,吴与弼耕读教育思想对弟子的影响主要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为崇仁学派弟子进行儒家思想的系统传授,为日后弟子创立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第二,对崇仁学派弟子为学精神和为学工夫的启发,为日后发展打开了指路明灯。

第三,吴与弼耕、读、教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为崇仁学派弟子提供了可效仿的典范。崇仁学派弟子从师还乡之后,多数像与弼先生一样,都不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反而选择当一名当地教师,过着边耕边读的生活。这表明,这种生活模式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注释

黄宗羲.明儒学案・崇仁学案[M].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

吴与弼.康斋集(卷八)[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黄宗羲.明儒学案・崇仁学案[M].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

吴与弼.康斋集(卷二)[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吴与弼.康斋集(卷十一)[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吴与弼.康斋集(卷八)[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吴与弼.康斋集(卷八)[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杨鑫辉,李才栋.江西古代教育家评传[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吴与弼.康斋集(卷八)[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沈佳.明儒言行录(卷三)[A].钦定四库全书[M].史部.

吴与弼.康斋集(卷八)[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邓子纲.儒家耕读传家思想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4).

吴与弼.康斋集(卷十一)[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吴与弼.康斋集(卷十一)[A].四库全书[M](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弟子规教案篇7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说出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对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中的精髓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手段,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一、学习《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蔡礼旭老师说过:“《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因此,我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要将弟子规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学会沟通。首先让学生明白《弟子规》的内容,其次教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文中的内容,真正让学生领悟文中的内容,并将从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

1.开展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晨读和放学路队时间,让学生诵读《弟子规》,让学生独立和集体诵读原文,在学生基本能整体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读出兴趣,以达到熟读的程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逐步能脱口背诵,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加深刻,长久地保留在学生脑海中。

2.理解《弟子规》的内容

通过班会课、思品课时间把《弟子规》中的每一部分与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逐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由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互动式交流,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在交流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法使学生对文中比较难解的字义和整篇、整段含义有大致了解,重点理解对行为方面的要求,明确其中的道理。让全班学生对照文中要求,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一对比,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帮助,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并找准方向共同努力,教师采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学习之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

二、践行《弟子规》,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在践行《弟子规》时,我们要着重挖掘其中“孝亲尊师”“诚信”等要素,重点强调知行统一。

1.尝试感恩教育

紧扣《弟子规》中有关感恩的典故,以故事会的形式感化教育学生,召开以“孝亲尊师”为主题的班队会,教育学生尊敬师长、知恩图报。

2.实践诚实守信

“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听从父母的教诲,主动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学生在家尊老爱幼、体贴和孝敬父母,在校尊师爱友、热情助人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弟子规》中讲道:父母呼,应勿缓。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称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小事、小节做起,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一要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干净,衣着整洁大方,饮食合理有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让学生知道古人早就总结了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并不是学校或者是老师刻意要求的。三是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坐、站、行走及跑要养成好的习惯,时刻提醒和积极注意纠正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站、行走及跑的姿势。

总之,《弟子规》是一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践行养成教育的经典读物。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懂得尊重,懂得感恩,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祈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弟子规教案篇8

德育为先:全面落实《弟子规》系列教育工程

2009年,我到校任职以后,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领学校班子成员,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在学习了吉林市松花江中学学习落实《弟子规》的经验之后,很受启发,决定启动“学习落实《弟子规》系列教育工程”。

我们首先成立了推行国学教育、践行《弟子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学习落实《弟子规》系列教育工程《纲要》和《实施方案》,为践行《弟子规》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是加强宣传教育。学校不断开展国学教育讲座、“感恩教育”演讲、听扉文学社“感恩教育”征文等活动,组织学生观看邹越老师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利用校园广播、墙壁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他们还以“孝、德、智、学”为主题,认真规划班级文化,为践行《弟子规》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再次,建立了学习践行《弟子规》的长效督导机制。把早自习20分钟作为学生诵读《弟子规》时间、政治课抽出一定时间讲解《弟子规》,定期举行《弟子规》知识测试、竞赛。学校还把三月份、九月份定为《弟子规》践行月。各班多次召开主题班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最后,要求教师、家长齐参与,做践行《弟子规》的表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把落实《弟子规》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培训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能力为重:推行“364”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为实现高效、自主的课堂教学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根据学校实际,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经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364”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364”即指3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6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和4清手段(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两年来,我们顶着各方面的压力,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提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多次邀请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及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过关课、跟踪课、达标课和开放课活动,使所有老师驾驭新课改的能力都明显增强。今年4月20日,长春市教研室邱主任连同双阳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老师一行20余人来校考察调研,对学校的“三”课改成绩予以了高度赞扬。目前,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唱起了主角,达到了自主、乐学、会学的课改目的。2011年首届“课改”毕业生中考成绩明显提高,特别是数学学科,我代表我区在市里作了中考经验交流。

全面发展:关注差异,培养体音美特长

学校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体音美特长项目的发展,坚持以排球、架子鼓为特点项目,培养学生特长。学校排球队在区大型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的好成绩,架子鼓也多次参加区文艺汇演,并获得奖项。学校每年都能为上级学校输送部分体音美特长生。

弟子规教案篇9

要形成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价值”,重视阅读经典,强化经典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阅读经典中,加强受教育者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直接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或者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修,追求善的生活。我们看到,许多学者倡导“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以补充专门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足,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美德,应该说是明智之举。

什么是“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 《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唐代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一般解释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认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J·M·库切在《何谓经典》演讲中认为:“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有许多人文科学著作,从《论语》到《弟子规》,从《理想国》到《存在与时间》,充满了对人的处境的真切关怀,常理常道的涵蕴启发人们常则常行,对人生经验的周彻的认肯,对人生内心的感同身受的体谅,对人生命运周遭的观察和分析,都展现出高远的精神天空,体现出智者的热忱和执著。

经典是文化命脉的延续,读经典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和哺育;

经典是文明精神的安顿,读经典能够得到高贵精神的烛照和敞亮;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集聚,读经典能够得到人类智慧的洗礼和培植;

经典是生命提升的心源,读经典能够得到生命发展的壮游和拓展。

现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视觉欣赏、时尚参与、娱乐满足、快餐文化、个性张扬的时代,不少人懒得读书。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2007年,中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且其中8成是教材。而美国、日本每年的人均读书量分别是21本和17本。读书少,读经典书更少。大多数人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参加竞赛或具体生计等。在对中学生励志教育阅读中,也侧重于职场成功的名人传记,关注的是物质成功,忽视了精神成长。而社会上的“超女”现象、“星光大道”、“我型我秀”也为普通青年人提供了一种表层的狂欢。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教育的忧虑。

2010年春夏之交,我和王永泳老师同时参加市中考命题。在江南一个秀丽的小“山庄”被“封闭”的25天里,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清晨,我们在布谷鸟的叫声里跑步;傍晚,我们一起到桑田里采摘发紫的桑葚,更多地是交流对目前教育现状的看法,当然也谈到中学生经典阅读问题。他,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更多地关注着中学生道德现状,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中学生从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促进中学生“和谐、进取、向好、向善、向上”,让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让喜欢挥着荧光棒的中学生,减少对物质功名的依赖,用知识、思想、信仰来武装自己。他告诉我说,如果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引导中学生阅读《弟子规》,教育中学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正进取,应该是一位政治教师担当的责任。听了他的话,我很感动。中学政治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详细地阐释《弟子规》,需要更多时间和精神上的付出,需要顽强的意志力。

两年后的春夏之交的一个下午,王永泳老师拿着一只厚厚的档案袋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告诉我说:这是《中学生导读》书稿,希望我能抽点时间看看,提提意见,并为这本书写序。我抽出书稿,看见厚厚一摞用A4纸打印的大约30万字的书稿,非常感动。三年前的一个动议,坚持不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终于取得了研究的成果。这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研究的精神,是进取的精神,是务实的精神,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精神。

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用了几天时间翻阅后,我把这本书稿概括为五个特点:

一是体现知识性。《弟子规》原是教导“弟子”的专门教材,是“弟子”的德性规范,原名《训蒙文》,即训练教化少年儿童的启蒙读物。原典出自《论语·学而》的第六条,全文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所设的五个规矩,可以认做是孔子学堂的“学生守则”。对于《弟子规》内容源于《论语》,书稿讲得非常清楚。《弟子规》三字一句,简练上口,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如在讲解“冬则温、夏则凊”时,结合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的东汉年间的黄香的故事;在讲解“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时,介绍了“郯子鹿乳奉亲”“陆绩怀橘遗亲”“毛义捧檄慰母心”三则故事;在讲解“亲有过、谏使更”几句时,联系了“孙元觉苦心劝父”“兰姐善谏”“闵子骞谏父”等故事;在讲“泛爱众”等句时,联系“晏子使楚”。这些成语典故的阐释,不仅增强了生动性,也增加了知识性。

对《弟子规》的内容,先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其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果学生能够专静纯一,全神贯注,间断性地复读,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直到熟读成诵,学生将会知识大增。再让学生“译一译”,重视读音和释意,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会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二是体现教育性。《弟子规》是儒家经典的精华,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做人、处世和做学问三部分内容,正如本书作者所说的“这些理念迎合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者从时代要求来阐述《弟子规》的教育性,认为当今社会“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导致知识与道德失衡,正是这一失衡,成为当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作者还从实践的角度突出教育性,主张学习《弟子规》,不能仅仅停留于熟练背诵,也不仅仅在于达到完全理解,问题之关键则是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的实践,将《弟子规》的具体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注重当下力行,达到知行合一。作者还从中学生心理需求方面来阐述其教育性,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成长烦恼,充分体验人生幸福。

三是体现阐释性。阐释是对文本的一种研究。阐释学经常探讨的课题是:作品原文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的意向与这种意思有什么样的联系。本书的作者阐释很有张力,如阐释“入则孝”时,作者从“严谨自律,不能擅自做主”方面阐释了做事严谨、创造自由,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大的自由空间奠定基础”;又从“一丝不苟,不能不拘小节”方面阐释为人子女的家庭基本规范,主张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谨言慎行,决不苟且;最后从“控制物欲,不能滋生贪念”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阐释。在阐释“出则弟”几句时,作者认为,要正确地理解和汲取“兄道友、弟道恭”的精神营养,促使家庭和睦兴旺,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要切实实践其精神,坚持平等尊重,学会宽容大度,待人真心诚意,懂得相互谦让。这样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能够把道理讲透彻。阐释性还体现在意义的生成方面,由此及彼,引申拓展。如阐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几句时,本书作者先介绍“小猫钓鱼”的故事,再介绍戴震读书法,然后生发出“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事情”的道理。再引发出三点议论:第一,读书要有序进行,不能杂乱无章;第二,读书要静心专注,不能三心二意;第三,读书要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这种生成所形成的思维亮点,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主体性要求。

四是体现现实性。毕竟《弟子规》产生于封建时代,其中的一些要求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作者在阐释其内容时紧密结合现当代社会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出现实性。从《弟子规》内容的两大内在结构来看,一是养德,二是修文,其中谈到“余力学文”,实质上是“在告诫人们要把养德作为人之根本并置于首位,按现代观点来看,要坚持德育为首,并实现养德与修文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这种现代化的阐释无疑是正确的,具有思想的针对性。又如“泛爱众”中的“勿厌故、勿喜新”的解释,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有可能被误读而导致人们产生因循守旧思想,而有碍于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原文中意思主要是指对于自己所相处的朋友而言,不要因为喜新而厌旧,不能结识新朋友忘记老朋友,按照现代观点来讲,就应该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种阐释,易懂好记,抓住内涵,符合时代特征。另外,运用的材料具有时代性。作者大量引用了报刊上发表的材料和教育教学中的生动案例,其内容有感恩、励志、环保、节俭、安全、读书、礼仪、健身、科学、交友等,大量引进当代生活案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现实性体现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立场,体现了对学生生活引导的德育课程意义,体现了本书作者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念上的突破和提升,有利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五是体现开阔性。本书稿涉及到的经典著作有:《论语》《中庸》《诗经》《周易》《列子》《左传》《劝学》《学记》《史记》《淮南子》《汉书》《订鬼》《童年》《猎人笔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物种起源》《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徐霞客游记》等等。涉及到古今中外人物有中国的:郑庄公、孔子、墨子、庄子、列子、子贡、孟子、刘邦、霍去病、王昭君、袁绍、陶渊明、贺知章、李白、范仲淹、欧阳修、蒲松龄、孙中山、鲁迅、、、、陶铸、林清玄、季羡林、钱伟长、钱学森、闵恩泽、朱光亚、吴孟超、丛飞、张丽莉、吴斌、郭美美等等,也有外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纳德·兰塞姆、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培根、莎士比亚、屠格涅夫、泰戈尔、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等。这些人物中,有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有一般司机、教师等等。从作者的材料运用来看,视野相当开阔。对所用材料,推敲斟酌,辨伪存真,用力甚勤。

《弟子规》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弟子规》来教育学生,正可以固“本”培“根”,丰富学生的人生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学生在经典中陶冶情操,形成胸怀宽广、庄重沉稳的品质。

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故应王永泳老师之约,写了上面的话。

弟子规教案篇10

我校自2008年以来,开始尝试小班化教学模式。顺应学校新的教育理念,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尝试摸索着生物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节课教师讲到底,学生听到底,基本不给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更不会给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空间,学生“捕猎知识”的本能和天性就这样被一点点抹杀掉了,再也没有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欲望和想法,慢慢地失去了“捕猎能力”。这些人一旦离开学校,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生物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因此,导入的成功与否往往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一节新课可由学生感兴趣的、与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的实际应用问题谈起,也可由一些与教授内容相关联的古诗、成语切入,还可联系当前生物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开始。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知识的传授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一】问题导入法。在讲授“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可以如下导入:一件优秀的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部门或车间吗?你能举出例子吗?

【案例二】“引经据典”导入法。在讲授“伴性遗传”时可以如下导入: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作为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子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拿着袜子又去问了弟弟和周围其他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那么,色盲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为什么道尔顿和弟弟是色盲而妈妈和妹妹都正常呢?色盲有什么遗传特点呢?

【案例三】“成语、谚语”导入法。在讲授“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可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入,讲授“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可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

【案例四】热点导入法。在讲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先抛出以下热点话题导入新课:(1)紫茎泽兰入侵云南;(2)周正龙与华南虎。

二、完美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导”归根结底要落脚于学生的“学”,课堂本身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充分的学习交流时间,还应该拥有提问权,可以任意提出各种性质、类型的问题,同时还能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评议并发表感受。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中,思维不断相互碰撞,产生智慧灵感的火花,不断得到情感体验,得到智力的开发。要做好课堂的“互动”,教师应扮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适景地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改变学生被动的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致地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

【案例】生生互动――“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教学设计。

(1)课前教师准备染色体纸片模型(四种颜色),并将班级同学以四人为单位分组。(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源染色体联会模型。(3)组长和一名组员上讲台演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行为。

说明:(1)学生必须提前预习,教师要为学生准备预习学案,学案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2)学生上台演示时,可以根据不同组演示过程中所用的模型纸片的颜色来直观显示出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3)通过纸片的交叉可以直观显示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交叉互换行为。

三、适当的训练――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具体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十分必要。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课堂上添加“随堂检测”环节,检测题的量不宜大,但要精,即试题要精选,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作为初学者的认知规律,要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