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考试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4 19:31:36

大型考试总结

大型考试总结篇1

关键词:高师;教学考试;创新型教师;适应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要拥有创新型教师。高师院校要培养创新型教师,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系统。教学考试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高师的教学考试就应该把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作为终极目标。可是现有的高师院校的教学考试存在一些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不相适应的地方,亟需对高师教学考试现状进行调查。

一、高师教学考试现状调查

本文选择四川省4所高师院校(四川文理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分层随机抽取全日制2005级、2006级的师范本科生作为施测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37份,回收率93.7%,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96.05%。其中2005级427人,2006级473人;男生347人,女生553人;文科生322人,理科生344人,艺体生234人。

1.教学考试内容现状及其分析

当问到“在大学期间,你所学课程的考试内容是什么”时,结果显示:有43.56%的学生选择“教材上的内容占多数”,有38.89%学生选择“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占多数”,还有14.00%的学生选择了“理论知识多”,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多”的学生只有2.67%,选择“实践知识多”的也仅有0.89%。调查数据足以说明目前高师院校教学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上的内容和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而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太少。

2.教学考试方式

当调查到“在大学期间,你所参加的教学考试方式是什么”时,结果是:在900名样本中竞高达851名学生选择了“闭卷笔试多”这个选项,占抽样样本的94.56%;选择“开卷笔试多”的只有27名学生,占抽样样本的3%;选择“实验(实践)操作多”的有11名学生,占抽样样本的1.22%;选择“口试多”、“写论文多”的分别只有5名和6名学生,分别占抽样样本的0.56%和0.67%。这些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目前高师院校的教学考试存在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等现象。

3.教学考试题型

对“在你就读的大学里,考试的题型主要是什么”这个题目进行调查时,回答“知识再现(如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证明)的题型较多”的学生有73.44%,而回答“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论述、综合思考、实践操作)的题型较多”的学生只有4.44%,另外回答“知识再现的题型较少”的学生仅有0.67%。这些数据足以表明现有高师院校教学考试的题型也被限定在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证明等知识再现题的题型,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实际操作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题型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4.学生考试作弊现状

当问到:“你现在就读的学校,在教学考试中学生作弊人数变化情况”时,900名高师学生中选择“大幅度增加”和“有些增加”的人数高达325名,占调查人数的36.11%;选择“保持不变”的学生有270名,占30.00%;选择“有些降低”和“大幅度降低”的学生有305名,占33.88%。也就是说被调查的学生有2/3的人认为作弊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5.学生作弊目的调查

当问到:“在你看来,学生考试作弊目的是什么”时,在900份抽样样本中有646人认为,高师学生考试作弊的目的就是“仅仅是为了考试过关不补考”而已,占整个抽样样本的71.78%;有130名学生认为,高师学生作弊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分数”,占整个抽样样本的14.44%;还有9.78%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为了评优评先进拿奖学金”;也还有3.00%的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为了毕业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仅有1.00%的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好的交待”。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师学生在教学考试中作弊的目的是为了考试不挂科、不补考外,也存在着为了考的分数更高,为了评优评先进拿奖学金等目的。

6.学生考试作弊原因

在调查“你认为,大学生在教学考试中作弊的原因是什么”时,被调查的900名高师学生,有53.78%的人认为教学考试中作弊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有22.0%的人认为是“考试内容在教材上和笔记中都能找到答案,作弊成功率高”。认为是“学校管理不严”和“考题内容太难”的分别占8.56%和8.22%。也有7.44%的人认为是“看到别的学生作弊,自己也去尝试”。从这些调查数据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高师学生在教学考试中作弊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第二个原因是考试的内容在教材上或笔记中都能找到正确答案,作弊易成功,作弊成本低;第三就是效仿其他作弊学生的行为。笔者认为上述这三个原因是主要的,当然也还有其它的一些,如:学校管理不严,考题内容太难等次要原因。

7.评价方式

被调查学生对“你现在就读的学校,在评优、评定奖学金方面,主要依据是什么”这个题目的回答是:776人认为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占总人数的86.22%;有70人认为是“学生平时表现情况”,占7.78%;认为是“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分别占2.67%和2.44%;在90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8人认为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占总人数的0.89%。

在调查“你认为老师对你考卷评价标准主要是什么”时,900名学生:有349人认为是“依据课堂讲授的内容”,占23.89%的比例;有215人认为是“依据教材的描述”,占23.89%的比例;有181人认为“没有确定的标准”,占20.11%的比例;还有95人认为“依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占10.56%的比例。这900名学生中仅仅有60人认为是“依据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占6.67%的比例。

当问及学生“你认为现在的教学考试体现了什么样的目的?”时,有29.89%的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有29.44%的学生认为是“促进学生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有11.56%的学生认为“没有明确的目的”,认为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目的的有12.78%,还有16.3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教学考试目的是“用考试压学生,以防学生贪玩”。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第一,目前高师院校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还没有走出“唯分数至上”的误区,强化了考试的功利性。第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掌握知识(教材内容和老师讲授知识)的多少和熟练程度。第三,对一个学生评价没有明确的标准,随意性大。

8.教学考试后分析与总结

学生对“你现在就读的学校,教学考试后,任课教师对试卷进行评讲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900名学生中有664人选择了“所有的教师都不评讲”这个选项,占总数的73.78%;有169人回答的是“个别教师评讲”,占18.78%的比例;认为“所有教师都评讲的”只2.89%;认为“讲评与不讲评的教师各占一半”的也是2.89%;选择“很多教师都评讲的”只有1.67%。

在调查学生本人考试后,对考试课程的总结情况时,900名学生中有273人回答的就是“对所有考试课程都不总结”,占总人数的30.33%的比例;有357人回答的是“对少数考试课程进行总结”,占总人数的39.67%;可怜的是900名学生中只有42人回答的是“对所的考试课程进行总结”,只占总人数的4.67%的比例。回答“对大部分考试课程进行总结”的有150人,占16.67%,也还有8.67%的学生选择了“总结与不总结的考试课程各占一半”这个选项。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师院校教学考试结束后,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考试后的总结和分析,考试的诊断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9.高师现有教学考试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

当问到“你认为,你所在学校的教学考试有利于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教师吗?”时,有347人选择了“不利”这个选项,占总人数的38.56%;有114人选择了“很不利”这个选项,占到了总人数的12.67%的比例;选择“说不清”这个答案的有381人,占总人数的42.33%;选择“有利”这个答案的有53人,占5.89%的比例;选择“非常有利”这个选项的只有5个人,仅占总人数的0.56%。这样看来,选择“不利”和“很不利”占到总的调查对象的51.23%,而选择“有利”和“非常有利”的仅占总调查对象的6.35%。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师院校现有的教学考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

二、高师教学考试现状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不适应性表现

1.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思想品德

从调查数据处理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高师教学考试中,学生作弊仍然存在,且有加剧的趋势。这些作弊行为,除了影响了考试应有的公平、公正性,干扰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公正评定外,还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养成。当然,学生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学生本人思想素质不高,诚信意识不强所致。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为了考试过关,就采取一些作弊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学校要把师德师风、考纪考风、诚信守信等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式存在问题。因为考试的内容在教材上和笔记本上都能找到现存的答案,学生作弊的成本低,作弊成功率高。如果说,考试的内容需要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经过思考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的话,这就提高了作弊的成本,作弊成功率就很低,自然就会减少作弊人数。如果我们能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如:开卷、口试、实践操作等,就能很好地遏制作弊行为的发生。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有待改进。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都有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趋向。他们评价一个学生学业的好坏,主要是看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考查他们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怎样,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状况如何,只要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学生。不管是评优、评先进、评定奖学金、入党,还是毕业找工作,都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学生也把考试得高分作为考试目的。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就在考试中不惜一切代价通过作弊来达到目的。考试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思想品德。

2.不利于创新型教师建构科学的知识结构

一个人的知识能否有助于他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关键看他是否具备多元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因为知识丰富的人,可能会形成许多心理定势和思维惯性,这会极大地阻碍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创造力水平的下降。

高师教学考试内容以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主,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或者取得高分数,在学习中就只对教师讲的内容和教材上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钻研,这就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很不利于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结构。如果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一些与教材内容和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及这门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等方面的知识,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求在更高层面上引导学生的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地建构学生多元的知识结构。

3.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师教学考试题型仍然限定在传统题型之中,比如:使用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证明等知识再现题的比例较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实际操作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题型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高师教学考试方式存在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等现象,期末一次性闭卷笔试仍然是大多数高师采取的考试方式。这种单一性的考试方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个性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调查结果还表明,高师教学考试后,老师和学生均不重视考试的分析和总结,影响考试诊断功能的发挥。在教学考试中,考试的诊断功能应该是最主要的,通过考试,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了解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果。总结这个环节包括教师自己能力和教学工作的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情况的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考试的总结。只有认真分析总结、取长补短,才有提高、才有创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考试结束后,一定要重视总结这个环节,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得到提高,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科研能力

考试是一个“指挥棒”,教师教什么就考什么,教师考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教师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学。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不能只重视传授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不时代所淘汰。从调查数据来看,高师考试的内容就是以教材上的内容为主,注重知识掌握的准备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这种考试只能培养“知识的搬运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

2006,(3):7-8.

[2] 程志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辽宁教育研

究,2005,(5):25-26.

[3] 蔡青.世纪高等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广西高教研究,

2000,(4):78-80.

[4] 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

2005,(2):77-78.

[5] 程志伟.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辽宁教育研

究,2005,(5):25-26.

大型考试总结篇2

这项研究主要是对2001年至2010年的总计20份联考试卷进行结构和题型的分析。分析报告中所占比列的统计数据结果采用百分比的方法计算,其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

一、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关于考试题型结构的分析

1.1关于总题量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近十年来联考试卷的总题量略有增多,2001年试卷题量最少在50题以下,2002年至2004年各试卷的题量基本处于50题的水平上,2005年试卷的总题量略有上升,2006年的A卷试题略少于B卷,2007年之后的四年中,试卷的总题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2关于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是各项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其目的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辨别的能力。这类题型的设计和设问往往多种多样,能有较广的知识覆盖面,答案的选择也具有一定迷惑性,,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上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单项选择题作为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一直到2006年才出现在联考考试的试卷中,在随后的5年中它的题量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其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的变化情况是由于各试卷题量的变化造成的,由于历年各试卷总题量的情况基本平衡,因此,单项选择题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的变化也不明显。另外,单项选择题从2006年出现开始到2010年,它的分值在联考考试的试卷中,始终都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

1.3关于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是指正确选项多于1个的选择题题型,是各项考试的主要题型之一,其目的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辨别的能力。这类题型往往答案的数目不固定,而且不论多答、少答或者答错都不得分,因此也就要考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此题型也具有很高的区分度。

从上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只有2005年的两份试卷没有出现多项选择题,另外,2003年的两份试卷也稍微少了一道题,其他年份的多项选择题都稳定在10个。它的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在2001年的试卷中占的比例最大,到2005年的试卷中所占比例为0,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多项选择题的题量在当年总题量的比例基本处于一个较平稳的状态上。另外,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多项选择题的分值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做了一个较大的调整,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在2005年没有出现多项选择题,其次就是从2008年开始,多项选择题的分值锐减了一半,只剩下10分的分值。

1.4关于填空题

作为在应试教育考试中的一项重要的环节,填空题几乎出现在各项考试的试卷中。填空题不仅具有题型小、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特点,而且还可以有目的地综合一些问题,突出考查学生准确、严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填空题从2002年开始出现,10个小题,并在当年总题量比例的20%,占10分,经过2003年和2004年小幅度的变化后,从2005年开始填空题题量、所占总题量的比例以及它的分值变化不大,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1.5关于判断题

判断题是一种以对和错来选择答案的考题,它的命题通常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等。但它的答案只有两种可能,因此就算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其作对题目的概率仍然有一半,因此,做这类题具有一定的投机性。

判断题作为一种考试的题型在近十年的联考中只出现了一次,也就是在2005年的试卷中,当时的A、B卷各10个小的题目,占了当年总题量的17.86%,每个小题各占一分。从历年的试卷统计分析来看,判断题这种考核方式并不适合出现在联考的试卷中,因此,以后的试卷都没有出现。

1.6关于写作题

写作题不仅是考查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一种题型,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熟练程度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写作题的题量在近十年来是有所下降的,其中在2001年的题量最多,2006年A卷的题量最少,但整体的波动并不算太大,基本处于25题左右。写作题的份额在整套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整体看来这个比例是呈现下降趋势的,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2001年达到了70.45%,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在2006年的A卷只有36.54%,接下来4年的试卷中,写作题题量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42%左右。另外,写作题的分值在近十年来还是有所下降的,从2001年的64分到2010年的50分,其中所占分值最低是在2006年和2007年的试卷中只占到44分,但从占到试卷的总分的比例来看,写作题所占的分值比较重的。

1.7关于分析题

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运用有关知识或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由于在实际分析中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生的综合能力。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分析题的题量除了在2005年的试卷中明显多于其他的年份之外,其余年份的分析题的题量非常平稳。它在整套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整体看来这个比例还呈现出下降趋势的,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2005年达到了12.50%,其他年份基本是在6%左右。但是,分析题的分值在近十年里略有上涨,从2001年的16分到2010年的20分,其中所占分值最低是在2003年的试卷中只占到15分,所占分值最高是在2005年的试卷中占到24分,但从占到试卷的总分的比例来看,分析题所占的分值比较合适。

2、关于考试考察能力结构的分析

我们将考试所考查的能力分为“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2.1关于识记部分

识记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常识的分辨和记忆,这部分题目作为较贴近实际应用的音乐理论。但这一部分主要还是属于一种机械记忆,几乎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因此作为选拔类考试的内容不应过多。

从统计的结果看来,识记部分的题量在近十年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曲线上升的状况,其中所占题量最少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1题,而所占题量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A卷占到了9题,另外,2008年的B卷识记的题量却只有4题,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误。另外,识记部分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情况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呈现出曲线上升的状态,其中所占比列最小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2%,而题量所占比例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A卷占到了15.79%,但是,2008年的B卷识记的题量占试卷总题量的比列只有7.01%,这种现象非常地不平衡。关于识记部分分值,总体来看是呈现出曲线上升的状态的,其中所占分值最少的一年是在2004年只占2分,而所占分值最大的一年在2002年的A卷占到了14分,另外,2001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A、B两份试卷中,识记部分的分值明显地不相同。

2.2关于理解部分

理解类的题型首先需要对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知,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答。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辨出考生对所掌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相对识记类的题型还说,它更具有灵活性,对答题者的要求也更高。

从统计的结果看来,理解部分的题量在近十年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平稳但略有上升的状况,其中题量最少的一年是在2001年的B卷中,但也拥有37题,而题量最大的一年在2008年的B卷中拥有48题。其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情况,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曲线下降的状态,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占到了当年整张试卷的90%,其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一年只占到了当年整张试卷的73.21%,但不管怎么样理解部分的题量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题量都是很大的。关于理解部分分值的情况,整体来看在近十年的试卷中还是有所下降的。其中所占分值最少的是在2010年的B卷拥有54分,而所占分值最大的是在2003年的试卷中占到了77分,但整体还算平稳,都处于60分左右的水平线上。

2.3关于应用部分

应用部分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灵活性。做这类试题首先要弄清楚原理、掌握方法,另外还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较明确的解题技巧,也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才使得它也是最难的一种题型,但是由于它可以考查到考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也使得它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统计的结果看来,应用部分的题量在2005年变化最明显,由之前的4道题目突然增加到10道,但在2006年有骤降到只有5道。其他年份的试卷,在实际应用一部分的题量还比较的平稳,没有太大明显的变化。这一部分题量占当年总题量比例变化的情况,在近十年的试卷中只有一次较大的波动,就是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试卷中应用部分的题量比例明显上升,占到总题量的17.86%。但是在2006年又回到之前的水平,并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关于实际应用部分分值的情况,整体来看所占的分值还是比较大的,除了2003年只有19分之外,其他都处于20分以上。其中所占分值最多的是在2005年,达到了36分。

通过以上各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理解部分不论从题量还是分值都占到最大的一个比重,其次是应用部分,当然,艺术联考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要想招进来深造的学生在音乐这个学科方面有所发展,当然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对于湖南省音乐联考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湖南省近十年联考20套试卷的内容、题量、分值以及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试题题型与考试的内容比较切合,并且能够体现不同的知识类型。

音乐因为其学科特点,不但要考查考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应考查考生必须掌握的方法,考查应用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不但要在知识的音乐领会层次上对考生进行测试,还要在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层次上测试考生的能力,因此,试卷也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在写作或者问答题,这种题型作为一种主观题,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考生学科水平,展示其分析音乐问题能力。

2、试题注重考查乐理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

试卷试题十分注重知识的基础性,通过对乐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来检测考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内在联系的理解。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其别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知识迁移、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3、试题的能力结构设置具有一定的区分性。

4、联考试题命制的知识面过窄,缺少对考生综合音乐素质的考查。

联考试卷题目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乐理这一个方面的考查,而是应该结合其他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乐常识、音乐欣赏以及音乐史等内容一起考查。

5、联考试题不能体现基本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这就决定了学习音乐的学生必须具备除了音乐领域之外的一些基本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音乐联考的试题还要能够渗透和折射出一定的“音乐学识”,即音乐的人文精神素养。

6、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明显。

“题组”式的命题方式在湖南省音乐联考的试卷中一直存在,但这种“题组”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不强,知识和能力的转换设计并不灵活,没有很好的体现“题组”命题的优势。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基础,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命题应该坚持强调知识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和拓展的能力,注重检测考生是否具有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能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7、试题的结构存在波动,试题的命制缺乏新意。

现行的联考试题从整体看来还是体现出了联考的连贯性、严肃性和规范性。但是,试卷中各题型的题量、分值以及能力结构方面的分布仍然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中有些相同年份的两套试卷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说明各年度命题者之间还没有达成一致,联考试题的结构的最优方案还有待于探索。

大型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考试 新旧题型 词汇 语法 重要性

1.引言

笔者本科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执教大学英语至今,亲身体验了大学英语考试的风雨沧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对大学英语考试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提出质疑。争论较多的是“词汇与结构”的去留问题。社会各界一直对在大学英语考试中考查词汇和语法颇有微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对词汇和语法的考查成了众矢之的,甚至一度被贬为“哑巴英语”的罪魁祸首。如今,新题型已经全面铺开,词汇和语法作为考试项目被全面封杀……笔者在四、六级辅导中虽积极调整计划,却暗自担心这种似乎折衷的封杀会给大学英语考试辅导和大学英语教学产生误导。因此,笔者想通过对比大学英语考试的新旧题型,从应试角度肯定词汇和语法的重要性。

2.大学英语考试新旧题型的对比

大学英语考试新题型的主要特点就是:不对词汇和语法进行单独考查;在听力中增加长对话;翻译成为必考内容。在分值比例上,新题型的听力理解由20%增至35%,而阅读理解由40%微调到35%。

3.量化词汇和语法在新旧题型中的作用

人们就影响英语考试成绩的因素做了不少研究。郭天印等(2006)从自身因素角度采集分析了部分大学生3个学期的英语学习成绩、英语四级模拟考试成绩、3学期其他课程的平均成绩及四级考试成绩,期望找出影响四级英语考试成绩的主要因素。叶景山(2002)指出,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格因素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刘旭东等(2005)则提出,性别与英语成绩存在相关性。

笔者认为,在外语考试中对考试结果起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词汇量的大小、对语法的熟悉程度、背景知识的积累、做题方法等绝对因素和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相对因素;而外部因素会涉及考试环境、试题信度、政策导向等。为了说明词汇和语法在大学英语考试的作用,笔者对新旧题型中以上诸因素进行量化,给出大约的评估值,旨在分析词汇和语法的权重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外部因素和相对因素对每位考生来说大同小异,所以都大约评估为5分。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词汇和语法在旧题型中的评估均值分别为36和30.5,占总值的66.5%,而在新题型中的评估均值分别为34.5和28.5,占总值的63%,这说明新题型中不直接考“词汇和结构”后,词汇和语法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幅度极小。另外,背景知识和做题方法在旧题型中的评估均值分别为12和11.5,占总值的23.5%,而在新题型中的评估均值分别为13.5和13.5,占总值的27%,这说明新题型对考生的背景知识和做题方法的要求有所提高。

4.肯定词汇和语法在大学英语考试中的重要性

为了更直观说明词汇和语法的重要性,笔者对新题型中增加的4项内容和必考的2项内容分别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词汇和语法在新增加4项测试内容中的评估均值分别为31.25和27.5,占总值的58.75%,这说明词汇和语法在新增测试内容中的重要性变化很小,远不足以说明新题型中词汇和语法不重要了。然而,2项必考内容的评估均值分别为40和32.5,占总值的72.5%,这说明词汇和语法在必考内容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

因此,从总体上看,词汇和语法在新的大学英语考试中的重要性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题型的听力中每次必考复合式听写,增加了对词汇的考查。在旧题型的听力中,复合式听写和短文理解是任选其一的。复合式听写中前八道单词题对拼写要求很严,说明对词汇的重视。

其次,在新题型的阅读中增加短句问答和选词填空,直接强调了词汇和语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六级常考的短句问答多为对长、难句的考查,要求考生具备熟练的语法知识,而四级常考的选词填空不但要求考生有一定词汇积累,而且要求考生用必备的语法知识协助做题。

最后,在新题型中必考翻译,更是强调词汇和语法的作用。目前,翻译中考查最多的是常规语法以及重要的词组和搭配。

需要说明的是,新增的听力长对话并未降低对词汇和语法的要求,而新增的快速阅读表面上降低了对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但注重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5.结语

大学英语考试新题型的全面实施已有多年,虽然迎合了某种层次上人士的口味,或多或少缓和了来自社会对考试本身的责难,但行内人士不难发现,新题型只是在形式上淡化对词汇和语法的考查,而实际上对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笔者大胆认为,无论大学英语考试如何变革,所考查的全部项目都不会刻意降低对词汇和语法的要求。同时告诫应试者不要抱侥幸心理,应制定计划,系统准备,重视基本功训练。

参考文献:

[1]郭天印等.对四级英语成绩影响因素的挖掘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2]刘旭东等.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多因素影响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叶景山.高考成绩、人格因素与英语四级成绩的关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2).

[4]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项目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学英语考试-4)试点考试样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大型考试总结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教育 考核 改革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它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要想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但要求教师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

一、现行的考核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过分依附教材,与社会需要相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大多数高校教育考核的内容仍然以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材为中心进行命题,而见习期在企业单位中学习的内容和技能又在考核中得不到体现,专业课程考核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样的学习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

2、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行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客观题型较多,而综合应用分析题题型偏少,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答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机械化的记忆知识点,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个性,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学习的阶段,与现实严重脱节。

3、考核方式单一,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现行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笔试的方式,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口试、演示、实体操作或者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同时,考试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挂钩,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学生不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中考核方法改革意见和建议

1、不断丰富考核方式,力求多样化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对人才的界定有很多标准,它要求员工具备各种各样不同的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术的能力等,这其中的多项能力仅凭卷面的笔试是无法进行衡量考核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恰恰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所界定的极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出“实用型”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的性质、内容,大胆的“标新立异”,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如,采取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网络互动教学相结合、作品与论文报告相结合以及上机考试、教考分离相结合等,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也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考试制度,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目前,“双证书制度”在高职高专院校普遍使用,而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道路上,适时的借鉴和引入职业资格证制度,有助于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3、借鉴国外先进的考核方法和思想

如果说国内学生属于“平时上课随意、考前突击复习、考完立马忘记”这样的三部曲,那么,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相比较要灵活许多,而且期末考试也不是课程考核的唯一方式,以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为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其总成绩的30%,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作业报告占总成绩的20%,课堂演讲占总成绩的15%,课堂回答问题表现占总成绩的10%,课堂测验或出勤占总成绩的5%。不仅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德国等国家的考核方法和思想也逐渐被引入到中国,影响着教育的改革。

4、建立“企业本位”的成绩评定体系

现代高校教育大多采取学校本位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模式,然后各个地区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和情况再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和本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内容虽然大多数也有实践的内容,但是这些实践大都在校内完成,这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建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在实践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企业职工认为其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主要是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形成的。学校本位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实践应用生产和技术能力。

借鉴国外某些高校的做法,将职业培训的重心向企业倾斜,使学生从学校里走出去,到具体的企业或行业里进行锻炼,结合学校的理论和实践培养,采取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等多种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学业的评价里面来,甚至企业实习结束和学校可也结束后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和学校共同的职业技能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增强了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5、对教师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对教师“双师”素质要求较高,而教师中能够适应并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人数比重较小,大量年轻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要想改变传统本科教育现状,建立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有计划的引进具有较高职称、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工作战线上的优秀的企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让专家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专业指导,并将企业优秀的考核机制引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中;与此同时,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和培养,不断转变其考试思想,对考试方法进行培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从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向技术能力提升,满足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侯永兴.新建本科院校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抓手提高育人质量[J].教育理论研究,2013(2).

大型考试总结篇5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大型考试总结篇6

关键词:试卷分析 信度 相关性

一、引言

语言测试与评估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测试成绩能够客观地评价自身的学习进展和成果,认识到自己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然后调整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成绩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效果,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成绩测试中哪些是普遍薄弱的环节,哪些是全班均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了使语言测试更加科学合理,需要对试卷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二、试卷分析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2015年6月高级汉语期末考试精读试卷为研究对象,被试为35人,试卷共有67道题目。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试卷的结构、试卷内容、测试成绩及试卷质量分析如下:

(一)试卷结构

表1:试卷结构

题型 选词填空 选择 填写关联词 排序 完成句子 选词改句 改换句式 阅读理解 总数

题数 12 8 6 2 8 16 8 7 67

分数 15 8 6 8 16 16 8 23 100

本次考试的题目量为67,其中客观题36题,包括选词填空、选择、填空、排序、选词改句中的填写成语部分,共计37分;主观题31题,包括完成句子、选词改句、改换句式、阅读等,共计63分。主客观题比例分布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比重范围。

(二)试卷内容

表2:试卷内容

题型 题数 知识 理解 运用 总分

(道) 分值 分值 分值 比值

拼音 词汇 语法

选词填空 12 15 10%

选择 8 8 8%

填写关联词 6 6 6%

排序 2 8 45%

完成句子 8 16 10%

选词改句 16 8 8 8%

改换句式 8 8 20%

阅读理解 7 23 100

百分比 45% 23% 32% 100%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本试卷总体设计比较合理,知识类试题占45%,理解类占23%,运用类占32%,从知识、理解和运用类题目比重来看,该试卷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试卷的设计基本符合高级汉语大纲要求。

三、测试成绩分析

(一)测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

考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选择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最小值和最大值等统计量。见表3和图1。

表3:试卷成绩的统计描述部分指标

描述统计量

N 全距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统计量 统计量 统计量 统计量 统计量 标准误

选词填空 35 12 3 15 11.40 .541

选择 35 7 1 8 6.71 .215

填空 35 3 3 6 5.09 .185

排序 35 7 1 8 5.97 .324

完成句子 35 10 6 16 11.97 .475

选词改句 35 16 0 16 13.31 .658

改换句式 35 6 2 8 5.29 .264

阅读 35 20 3 23 15.29 .995

总分 35 48 48 96 75.97 2.191

有效的N(列表状态) 35

我们把35名学生的听力总分进行了Q-Q图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点近似围绕着直线,说明数据呈近似正态分布。

图1:试卷成绩频数分布

总分的正态Q-Q图

标准观测值

转换:自然对数差别(1)

(二)试卷的难度

适合本次统计分析的难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P=X/W,其中X为平均得分,W为满分值。难度系数越大说明试题越容易;难度系数越小说明试题困难程度越高。对于期末考试,一般难度范围应控制在0.3~0.8之间。在统计出各大题平均分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题型和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如表4所示。

表4:试卷各大题和整体的难度

总分 选词填空 选择 填写关联词 排序 完成句子 选词改句 改换句式 阅读理解

均值 75.97 11.40 6.71 5.09 5.97 11.97 13.31 5.29 15.29

难度 0.7597 0.760 0.838 0.848 0.746 0.748 0.831 0.661 0.664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填写关联词和选词改句在0.8以上,属于较容易的题型,其他题型基本符合难度范围0.3~0.8之间,属于正常难度的题型。上图没有低于0.3的题型,说明缺少难题。总成绩的难度是0.7597,在正常的难度范围内,但是数值偏高,说明总体来说题目偏容易。因此,试卷需要适当的增加题目的整体难度,增加难题的数量,让题目的难易分布更加合理。

(三)试卷各题型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试卷的各个题型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总分与各题型的相关系数最高,均呈正相关且接近1。其他题型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为复杂,有正相关、负相关,也有趋近于0的不相关。选词填空、选择题、填空题都与阅读有较高的相关性;排序题与所有题型的相关性都不高;完成句子与改换句式有较高的相关性。题目的相关性研究对试卷的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努力提高题型之间的相关性,让试卷内容整体上的联系更加紧密。

表5:各题型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

总分 选词填空 选择 填空 排序 完成句子 选词改句 改换句式 阅读理解

总分 Pearson 相关性 1 .737** .468** .342* .327 .570** .508** .523** .790**

显著性(双侧) .000 .005 .044 .055 .000 .002 .001 .000

N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35

选词填空 Pearson 相关性 .737** 1 .346* .208 .304 .354* .233 .253 .479**

显著性(双侧) .000 .042 .230 .076 .037 .179 .143 .004

选择 Pearson 相关性 .468** .346* 1 .271 .213 .170 -.136 .323 .439**

显著性(双侧) .005 .042 .115 .218 .329 .437 .059 .008

填空 Pearson 相关性 .342* .208 .271 1 .029 -.037 .131 -.015 .393*

显著性(双侧) .044 .230 .115 .868 .831 .451 .933 .020

排序 Pearson 相关性 .327 .304 .213 .029 1 .125 -.121 .258 .149

显著性(双侧) .055 .076 .218 .868 .473 .489 .135 .392

完成句子 Pearson 相关性 .570** .354* .170 -.037 .125 1 .345* .483** .231

显著性(双侧) .000 .037 .329 .831 .473 .043 .003 .181

选词改句 Pearson 相关性 .508** .233 -.136 .131 -.121 .345* 1 .255 .137

显著性(双侧) .002 .179 .437 .451 .489 .043 .139 .432

改换句式 Pearson 相关性 .523** .253 .323 -.015 .258 .483** .255 1 .253

显著性(双侧) .001 .143 .059 .933 .135 .003 .139 .143

阅读 Pearson 相关性 .790** .479** .439** .393* .149 .231 .137 .253 1

显著性(双侧) .000 .004 .008 .020 .392 .181 .432 .14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信度分析

本次测试主要采用Cronbach的α信度系数法,表6为本次测试的信度系数,其结果显示α信度系数为0.718,基于标准化项的α信度系数为0.784,两项数值均大于0.60,说明本次测试内部信度较高,测试各部分反映了同一种能力。

表6:α信度系数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 Cronbachs Alpha 项数

.718 .784 9

四、结语

本次测试以汉语高级班期末考试成绩为对象,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试卷内容结构符合高级阶段高级汉语的教学目标重点;试卷难度虽然偏低,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较好;试卷和题型相关性较好,内部信度较高,反映出所测能力的一致性。但学生的排序题分数较低,反映出语段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端和.语言研究应用SPSS软件实例大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王萍,宋春阳.留学生汉语听力试卷内在信度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7).

[3]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大型考试总结篇7

关键词:考试说明 高考备考 细胞代谢 遗传与变异 生命活动 设计实验 选修

高考前70多天,是学生备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因此,深入研读考试说明,是目前每个高三老师和高三学生最需要迫切完成的事情,以便能精准的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2014年考试说明》特点分析:

1.与2013年相比,2014年考试说明生物科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

(1)从题型看侧重考查学科综合知识,注重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等。题号仍然是选择题1、2、3、4、5题,分值30分。非选择题必修部分26、27、28题,分值40分。非选择题选修部分33题,分值10分。总分不变,仍然是80分。体现了高考保持连续稳定的特征。

(2)从命题理念上看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要求,力求稳中推进,适度创新。

(3)在从命题的原则上看,坚持以下原则: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与技术、经济、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应用;关注考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特点和认识水平,关注考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潜能;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

2.与2013年相比、2014年考试说明的变化情况如下:

(1)、《2014年考试说明》中生物的例题共8题,改变2题,入选的2题都是2013年的高考题。

(2)、参考试卷中选择题5题改变2题,第一题为2013年高考题,第二题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题。非选择题3题改变1题,但改变的只是把《2013年考试说明》中的例5调到2014年的参考试卷中,位置改变,题型没变。

二、通过精心研读考试说明后,对今后的高考备考提出一些建议

1.重要考点必须专题突破。

考试说明中属于“Ⅱ”层次要求的内容,主要有细胞的结构功能、细胞的代谢、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调节、生态学等知识点。

(1)细胞代谢部分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难度较大,复习时应注意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过程所发生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其次要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并能够分析相应的曲线。比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中较难掌握的关于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容易记忆的口诀,比如,改变条件,使光合作用下降,则补偿点和饱和点往中间靠,反之则相反等。第三要掌握光合作用有关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具备探究这些实验的能力。练习方面应多注意经典题型的理解和总结。

(2)遗传和变异部分是失分严重部分。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首先要吃透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是采用的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即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所指的具体内容。其次、应从理论上掌握两个遗传规律的实质以及和减数分裂、生物变异之间的联系。第三、要熟悉孟德尔研究基本规律时所采用的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到两对相对性状的的具体实验方法,理解基因型、表现型的比例的计算方法。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注意将两对相对性状简化成一对一对分别推算。比如: 9:3:3:1――(3:1)(3:1),1:1:1:1――(1:1)(1:1),3:3:1:1――(1:1)(3:1)等。对于两对概率的计算也应该先简化成一对一对分别计算后再使用乘法或加法。第四、解答有关基因位置的判断,遗传图谱及显隐性的判断相关题目时,常用假设法进行反推,然后进行总结分析。比如基因位置的判断:a、显隐性已知的情况下,可采取“同型隐X异型显”的方法分别进行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假设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结论的编写可以采用以下模板:用 进行杂交实验。若 则基因在 上;若 ,则基因在 上。b 、显隐性未知的情况下,可采取正交反交实验的方法分别进行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假设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结论的编写可以采用以下模板:用 进行杂交实验,再用 进行反交实验。若 ,则基因在 上;若 则基因在 上。

(3)选修三的专题四和专题五考查的可能性小,《基因工程》考查的可能性还是最大。复习时应注意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种工具,四个步骤。还应注意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内在联系和应用。

2.提升实验和综合能力。

结合《考试说明》中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三点要求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说明要求的16个实验,应分成四种类型以总结归纳的形式进行复习,如(1)观察鉴定类实验、(2)验证类实验、(3)探究类实验、(4)模拟类实验。并重点复习实验的原理、材料、试剂、颜色反应以及特殊步骤等。对于实验设计方面的复习应注意四个步骤的掌握。(1)分组编号和无关变量的处理,(2)自变量的处理,(3)培养和观察、记录,(4)结果和结论。将实验内容与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总结探究实验的一般规律,并能迁移,运用到新情景中解决问题。

3.加强限时训练与讲评。

对理综习题的训练要有一定的强度,明确习题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避免曾经的失误,找出知识的缺漏,纠正思维的偏差,改观审题的盲目与大意,进而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规范和规律。因此,每周至少要进行两次理科综合考试,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额外准备一份高水准的单科生物限时训练试卷,利用上课的时间机动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对经典题型和较为新颖的题型进行深入分析于对比总结。

4.训练答题规范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型考试总结篇8

一、注重题型的分类总结

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在数学课上认真听讲,而且都能听懂。但是一到做题就傻眼了,似乎一道都不会,老师讲的似乎都用不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都没有自主地进行题型的分类总结。课堂上也就是记笔记,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只是往笔记本上一写就行了。到底什么是题型分类呢?举一个例子:在高中数学函数中,比较重要的题型有函数的定义域求解、函数的值域求解、函数的解析式求解、函数的单调性应用等等,你的头脑中是否有这些题型呢?实际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意识,觉得函数就是函数,没有其他的。

如果有了题型的分类总结,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些题型去考虑数学问题的解法。这样考虑问题的速度就很快了;而且有了题型意识,整个题目的解法体系我们也就熟悉了,从而做题速度也快了很多。

二、多看题、多体会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二步。有了题型概念以后,我们在平时就可以多看一些题,体会题型的作用。比如说:高三文科高考中经常考的立体几何,它的主要题型就是垂直证明、平行证明、体积计算。我们如果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总结,理解了这些题型。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找出大量的立体几何问题,看一下这些问题是否属于我们学的这些类型。如果是,它的解法是否和我们头脑中的一样,如果不一样,是否可以用我们头脑中的解法尝试解一下。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就能对题型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但实际上,很多高三的学生都是在大量地做题,进入题海战,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一点效果。

三、易错点总结

有了足够的题型总结以后,在应试中是否就能得到高分呢?这也是不一定的。这样的学生实际上也很多见。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很多题型都很熟悉,但是却没有注意其易错点。数学题要想做得好,必须要算出该题正确的答案,但是在我们的高考题型中,有很多题型含有很多的易错点,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没有重视、总结,那很难做出准确的答案。比如数列求和中的错位相减、分式不等式解法、对数不等式等等,都含有易错点,如果你从没有重视过这些,到了真正的高考中你就有可能虽然会,但是却无法做出准确答案。

四、应试技巧

很多学生都觉得应试没有技巧。其实不然,现在的高考中,试题的难度安排不像以前那样有规律,有时就是在选择题中出现了难题,而你却在该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的题连看的时间都没有。

很多文科学生感觉数学某章学得不好,就放弃。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现在的高考题中,有些学生放弃的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比如说:解析几何、导数。这两个问题虽然学的时候基本知识点极其散乱、练习题的运算量也很大,但是在高考题中他们的解法是比较固定的,甚至比选择、填空的解法还固定,无非就是联立、韦达定理。

大型考试总结篇9

一、复习要注意的问题

1.系统归纳,分清脉络

在总复习时,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上千的单词、成百的短词和词组、几十种句型,通过复习,要使学生对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语法项目,小到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网络图”。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具体问题按“图”寻找答案。

2.专项练习,有的放矢

以往总复习暴露出来的问题,多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听力、阅读理解、写作、语法等,包括单词拼写、词类、词义和词语辨析、动词时态和语态、固定搭配、句型、句法等问题。特别是对中等生,教师一定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对一些无能为力的难题可舍则舍,而对那些中上等生的要求则不同,在保基础的前提下,再给他们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通过抓中档,力争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3.保基础,抓中档,争高分

任何一份教学大纲,“本”为现用教材,教学大纲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教学要求的依据,也是考前复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应尽量对“中考考试说明和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中领会命题思路,掌握复习重点。

二、通过三轮复习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

第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阶段

采用课内课外复习相结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辅以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模糊知识清晰化,为解决专项问题打基础;熟记或背诵重点对话和短文,听写单词、短语,挑选重点话题进行写作练习,每周进行一两次听力练习、检测,复习完初三教材进行一次检测,复习完初二教材后再进行一次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以教材为依托,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为准绳、进行复习

语法、话题、功能、词汇辨析、重点句型、中考题型及语篇结构分析。复习时,要讲练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答疑解惑,精讲精练,要掌握语法、话题、功能、词汇辨析、重点句型,变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并熟悉考纲、新课标及中考英语试卷题型,仔细归纳小结,总体掌握所学知识。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模拟考试,复习教材,查找盲点,补缺补漏。英语中考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掌握统编教材的全部内容,还包括掌握“认知”部分的内容。在此期间进行两三次模拟考试,批改、重点评讲、点评;注意选择难度与中考试卷相似或略低的试卷,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大型考试总结篇10

关键词:分析系统;诊断方法;科学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280-03

The Exploitation on Students' Score Quality Analysis

SHEN Jian, YE Fu-ju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Film & Television Art,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uilds an analytical system on the students' score quality part and paper analysis part, and makes a diagnostic classification on students' score using tree, so that teachers can grasp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in what students have learned more accurately. Consequently, it can have some directive functions on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It can provides measurable scientific basis for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a timely manner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analytical system; diagnostic method; scientific measurement

考试作为一种教育测量的术语,是对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测量,其公正性、权威性、有效性是毋需置疑的。为使考试科学化,必须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具体地说,教育测量就是研究考试从命题、阅卷、分析到评价等一系列工作的全过程。它从教育学的微观范畴,以客观的定量分析代替传统考试方法的主观分析,为测量和考试提供了测量工具以及评价工具的理论和模式。

学生考试是对学生掌握这门课的情况的综合全面的考察,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整体状况以及教师授课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故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现在学校考试结束后,虽要求任课老师写考试质量分析表,但究其效果,还是流于形式,还只是停留在完成工作任务而已,对被测试主体学生而言,考完及格就结束,对教学主体教师而言,带着主观分析的结论写完分析表,交上试卷也就结束,至于学生真正的学习问题所在,对日后的教学的指导意义,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非需要调整,这些都没进行科学性的深究,即使是对成绩结果显然非正态分布的情形也是如此。长期以往,势必对教学发展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产生影响。由此,本人就考试质量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成绩质量分析系统。

1 考试成绩质量分析系统模型

整个质量分析系统分为两大模块:成绩分析模块和试卷分析模块,如图1所示。

本文的成绩质量分析系统,是建立在目前我校的试卷统一采用新的试卷格式的前提下,每份试卷都有各大题的得分栏,这也为我们进行成绩的分析带来了简便和实用性,因为我们的成绩分析模块是建立在学生对学科的不同类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事实上,若有了这一分析模块后,教师日后在出卷时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出卷思路稍作调整,从而经过分析,就能得到学生在哪一类型的知识掌握有欠缺,为日后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进行适当调整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成绩输入模块、班级总分成绩分析、分类成绩分析、分类成绩类型结论、试卷质量分析等模块,各模块的功能如下:

学生成绩输入模块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各类型知识的得分进行输入,另一部分是按照总分进行输入。

班级总分成绩分析模块是对班级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不及格率、标准差、偏度、峰度、总分是否正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列出学生所处班级的情况,可打印输出上述列表。

分类成绩分析模块是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标准差、偏度、峰度、总分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哪种类型的成绩偏差最大,以便于日后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分类成绩类型结论模块是对各类成绩的直方图进行分类并诊断,采用决策树,对其直方图分类归属,最后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

试卷质量分析模块将对试卷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若学生的成绩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成绩分布程非正态,则可对不同类型的得分情况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可输入不同能力的每一组中的学生各道试题的分数,计算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各个数量指标,从而确定试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当然,也可只对各类型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若是正态分布的学生成绩,也可进行相应的分析。

2 成绩分析运用的算法及诊断性分类

在成绩分析运用中,我们把学生的成绩按其所属的类型的不同分为理论知识型、简单应用型、综合应用型三大类,对它们进行分析的同时,都和总分的分析情况相比较,以便于比较出哪类知识和总分的偏差较大,具体的算法公式简要举例如下:

对成绩的正态性分析:

注:n表示学生人数,xi为第i个学生成绩。把学生成绩进行分类,每隔10分划为一个区间,记为(ai-1,ai],i=1,2,…,n。令fi表示频数,i=1,2,…,n,建立频数表。皮尔逊非参数检验取公式如下:

其中r为区间数。

,i=1,2,…,n。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学生成绩的不同能力直方图与正态分布图之间的比较,由于直方图的结果往往和正态分布会有一定的差别,而且不同类型反映出来的教学结果也会不同,故对结果直方图进行分类,而且分类的判别点也会不同,故采用了决策树对学生的成绩直方图进行诊断性分类,并把其分为正态型、右偏型、左偏型、孤岛型、双岛型、多岛型六类。分类图形如图2所示。

对不同的诊断类型结果会反映出不同的情况,一般而言,在六种类型的分类上我们主要会有如下的判断:

正态型:近似于正态分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基本对称,则反映教学及考试环节正常;

右偏型:峰偏在正态型的右边,大多数学生成绩较好,则反映教学质量好,且学生学习态度及效果佳,或者试题较易;

左偏型:峰偏在正态型的左边,大多数学生成绩较低,则反映教学质量低,且学生学习态度及效果不佳,或者试题较难;

孤岛型:有一部分的分布在高分段或低分段脱离整体的正态分布,则说明大部分学生学习情况正常,少部分学生特别优异或特别弱,特别弱的学生要特别关注;

双岛型:在低分段和高分段各形成一个近似正态的分布形态,则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两头兼顾;

多岛型:成绩形态波段较多,形态异常,则考试成绩异常。

只有成绩的分布结果还不能准确说明问题,因为学生的成绩的情况还与试卷的难度、可信度有直接关系,为确保上述的诊断是在较为可信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还要对试卷的试题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衡量试卷质量的指标进行测算,具体算法如下:

试题难度是指试题得分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i为第i题得分,。

其中xli表示第l人的第i题得分。当pi

区分度是衡量测验题目质量的数量性指标,也是衡量考生掌握各类知识能力的指标。区分度好的题,好学生得高分,客观公正,偶然因素较少。计算区分度采用极差相关法,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中xli表示第l人的第i题得分,yli表示第l人的第i题满分,n表示参加考试人数,rl表示第l人的极差相关,且|rl|≤1。|rl|越大表示区分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记xi为第i个学生奇数题号小题得分之和,yi为第i个学生偶数题号小题得分之和,则n个学生信度计算公式如下:

rxx表示信度,0.8≤rxx

效度是反映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为试题总数,Di为第i题区分度, Hi为高分组前27%的学生第i题所得的平均分数,Li为低分组后27%的学生第i题所得的平均分数,Ki为第i题满分。当rxy

3 成绩分析系统的应用

在具体实践运用中,对我校05级管理专业的90名学生的《高等数学》学科进行了运用。在成绩录入后,对学生的各类型的分布形态图进行了演示,并进行了诊断性分类,如下图所示,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型的成绩分布图,图形的各项指标进行诊断,属于正态型。

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的知识的成绩分析,教师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住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情况,若成绩有偏差,到底是哪一方面的知识有欠缺,则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查漏补缺,从而避免学生的重复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若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两端20%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学生成绩的科学量化的分析系统的建立,不仅适用于我们所采用的样本的班级专业,事实上,它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分析的前提下,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诊断性分类,让我们在繁杂的数据中看到内在的问题,这也是考试分析所能做到的,为教学者,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定的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