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0 07:13:01

口才实训总结

口才实训总结篇1

态势语言实训主要针对态势语言这一章节内容进行编排,教师在理论授课课时讲解态势语言的作用、含义等知识,在实践课时主要训练包括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在内的相关内容。针对口才应用的领域、场合、对象的不同,教师可将情境应用设计为三大板块,主要包括:表演板块(朗诵口才、演讲口才、辩论口才)、交际板块(社交口才、求职口才)、工作板块(主持口才、谈判口才、推销口才、导游口才等),在实践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情境,完成即兴演讲、解说词撰写与讲解、模拟面试、辩论赛等实训项目。此外,教师编排实践教学内容还应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他们的岗位需求,优化实训项目结构,进行有重点的训练与突破。例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的工作需要运用谈判口才、推销口才来赢得客户、获取商机、实现合作双赢;文秘、行政管理专业对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求颇高,而且交际场合及工作场合的介绍、说服、拒绝批评、赞美等交际口才使用频率颇高;辩论口才更是法律专业的学生训练与实践的重点。

二、科学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发音实训、态势语言实训、情境应用实训等三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训练、鉴赏、实践三个层次进行操作。“训练”主要包括普通话正音训练、朗诵训练、演讲训练。普通话正音训练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唇形舌位训练、吐字归音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共鸣控制训练、声音弹性训练、用声与嗓音保护训练,重点是唇形舌位训练、吐字归音训练。在实训时教师可以根据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进行正音训练,还可以根据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语言、语法等方面的差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普通话纠音训练,培养其正确运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鉴赏”主要是通过欣赏范文朗诵音频和视频,从中了解并掌握诵读的技巧;通过欣赏著名演讲文稿与名人演讲音频、视频,从中体味演讲的感染力与魅力,掌握演讲内容的编排和态势语言的运用;通过实地观看论辩赛或者欣赏辩论赛视频,从中感悟思辨的力量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流畅练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方自信的礼仪风度以及敏捷机敏的思辨能力。“实践”是指结合学生生活和工作实际,创设仿真的情境,如组织模拟招聘会、辩论赛等活动。口才表达在学生求职阶段发挥着极大作用,所以模拟招聘会既是锻炼学生面试口才的机会,更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预演,实训内容可包括面试阶段自我介绍实训、面试阶段回答面试官问题阶段、面试阶段礼仪礼貌实训等。在实训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面对面试问题的应变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礼仪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三、努力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演讲与口才不应囿于几十平米教室和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与社会、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演讲与口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进行实地口才实践。如谈判口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亲临二手车市场、购物、租房、产品促销会等简单商务活动,让学生观摩或参与报价、讨价还价、磋商较量的过程。现今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和不轻易服输的信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参与各级各类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竞技性口才实践,在提高口语表达技能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毕业季的招聘会既是学生谋职应聘的舞台,也是他们磨练口才的机会,教师可带领学生亲临招聘会,将招聘会现场作为学生的口才实训场地,使学生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失败的沮丧中总结教训。此外,大四的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中不仅锻炼了行业口才能力,还锻炼了社交口才能力,而且实习过程没有教师全程参与和现场指导,所以更加能够检验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独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改革考核评估方式

口才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3P模式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002-02

一、前言

在很多人眼里,口译是一个金领职业,能结交达官显赫、参观风景名胜、品尝美味佳肴以及赚取丰厚报酬。口译的这些待遇往往让许多学生在学习之初兴趣盎然,趋之若骛。但是,对大部分同学而言,这种学习积极性所维系的时间并不久,很快便由喜欢变成害怕甚至抗拒。对于口译,想说爱它并不容易。如何才能激发和保持口译学习的积极性呢?

另外,由于我国翻译专业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基于传统的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与职场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评估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待加强。不少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毕业生既不熟悉职场翻译的工作环境,也不了解职场翻译的工作过程,无法胜任职场翻译的工作任务。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呢?

随着人们对以上两个问题认识的愈益深刻,翻译教学界开始思考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长期以来,国内口译教学一直存在技能与专题之争。目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辅以不同语篇题材开展项目模拟演练的口译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具体开展哪些口译技能和项目模拟训练?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技能训练和项目模拟?技能训练和项目模拟该如何操作?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形成共识。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受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和ARCS动机模型的启发,本文以口译的工作过程与学习领域为视角,提出了“职业训导-项目模拟-顶岗实习”口译课程设计模式。希望本文能在口译学习动机的激发、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口译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对口译教学的启发

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一旦与生产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话,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都能得到体现。可见,学习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归纳教学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工学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理念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吻合的。

工学结合理念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旨在实现教学与工作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未来职业岗位有意义的行动情境(姜大源,2007:1)。在职业行动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结合便构成了该职业的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等三个部分构成。每一个学习领域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

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口译的技能性、知识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口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但要进行口译职业素养的学习,还要开展大量的项目模拟与观摩演练,同时鼓励学员参加顶岗实习并独自承担口译实践。工学结合理念完全适用于口译人才的培养。因此,熟悉口译的工作过程并将典型口译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是每一位口译教师的职责。

三、口译的工作过程与学习领域

3.1 口译的工作过程

在国际口译研究史上,最早关注口译过程的当属瑞士职业译员赫贝尔(Jean Herbert)。早在1952年赫贝尔就发表了《口译手册》,把口译过程分成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步骤。但他讨论的主要是语言转换和口译技能问题,并未触及在这些操作活动之下的译者心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语言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学者安德逊(Anderson)将译员在现场工作阶段的思维归纳为思维构建、思维转换和思维外化三个认知阶段(刘和平,2005:42)。法国释意派理论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也认为口译是一个译员理解与被理解的思维过程,并将口译程序概括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张吉良,2011:2)。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实证研究受到重视,口译研究进入更具学科性和跨学科研究阶段。针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口译工作方式,吉尔提出了著名的精力分配模式(Efforts Model)。吉尔认为,口译是一个听力与分析、口译笔记与短期记忆、笔记解读与译语传达等多任务处理的过程,口译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求译员在听、记、译等环节科学分配和协调自己的精力(Gile:1995:161)。然而,以上种种口译过程模式都只着眼于译员在口译现场的思维表现,并没有充分反映口译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事实上,口译的工作过程分为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等三个阶段。其中,现场表现阶段是口译的主要环节,是在译员协调任务支配下的由听辩、记忆和笔记再到表达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口译的工作过程又可细分为准备、听辩、记忆、笔记、表达、协调和评估等七个具体环节。

3.2 口译的学习领域

从工作方式上看,口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无论交传还是同传,其目的均在于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实现清晰、无障碍的即时沟通。就两种口译模式的使用情况而言,交传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如外交会晤、双边谈判、访问以上关于口译工作过程的描述为口译的学习领域圈定了范围,包括准备阶段的职业素养准备训练以及工作和评估阶段基于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的任务实践。职业素养训练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心理。任务实践则既要有交传也要有同传;既要有会议口译,更要有社区口译。

在翻译活动中,译员在有限时间、有限客观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储备及信息工具解决翻译难题并顺利高效完成翻译任务的素质能力统称为译员素养。根据厦大模式,口译是译员对来源语篇与跨文化交际成分进行分析之后,结合自己的语言以及语言外知识加以理解,应用一定的口译技巧并遵守一定的译员职业准则,用目的语对来源语的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可见,译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

就两种口译模式的使用情况而言,交传多用于规模较小且只涉及两种工作语言的场合。而同传,由于其具有不占用会议时间的优势,已发展成为会议口译中最常用的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国际场合。几乎所有正式的国际多语言会议以及国际组织都采用了同传作为标准口译模式。

按其发生的场合,口译可分为会议口译和社区口译。会议口译主要服务于国际组织或其代表之间的交流,发言者面对全部听众进行单向的(除问答环节)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会议口译有固定的行业组织(如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统一的工条件和良好的报酬,吸引了大多数人的关注。我国部分高校甚至在研究生阶段专门开设了会议口译培训项目。

社区口译主要服务于国家内部的公营服务部门,属于对话性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也包括为听障人士提供的手语翻译( Pochhacker, 2004: 15) 。社区口译在我国发展迅速,对译员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其职业地位却迟迟得不到承认,一个常见的观点是,这种谈话型口译更简单,随便找个会英语、懂点专业的人来做就行了,不用像会议口译那样专门培训。但是,这种“更简单的口译”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口译课程设计的3P模式

口译课程在设置上应包括准备、工作以及评估等三类课程。基于此,作者将口译训练分为职业训导(Professional Training)、项目实训(Projects Simulation)和顶岗实习(Practical Work)等三个层次。我们将其命名为3P口译课程设计模式。职业训导是口译训练的基础环节,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掌握口译技能、提高心理素质。因此,该阶段可以分别开设语言对比、百科知识、口译技能、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或内容的学习。项目实训既是对职业素养的巩固,通过一个个基于真实工作情景的项目模拟,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任务。口译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形式基本一致。从工作场所上看,要么是社区口译,要么是会议口译。因此,这一阶段可以分别开设商务口译、医疗口译、移民口译、法庭口译、会议口译等课程或形式的学习。基于国内的实际,应针对当地的具体需求加大社区口译的训练。顶岗实习是对职业训导和项目实训学习效果的检测和总结。另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课堂所学,体验和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为独立进入口译职场做好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安排或者自主选择分别观摩和体验各种形式的社区口译和会议口译。通过顶岗实习,学员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最终决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口译的工作并将口译员作为自己就业的最终选择。

3P口译课程设计中的职业训导、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与口译过程中的译前准备、现场表现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相呼应。它们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系,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构成口译训练的一个完整体系。

五、结论

3P口译课程设计模式的提出是对工学结合教育理念和ARCS动机模型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国内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但是,就国内高校以及培训机构的口译训练实际情况而言,该模式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高校在制度保障、师资水平、硬件建设、配套教材等一系列条件方面无法满足该模式的教学需要。因此,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应该尽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使学校教学组织有章可循,也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双重角色得到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投入重金引进一支双师型的专业口译教学队伍以及口译工作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几个高水平的口译实训室和语料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长期的口译实习基地建设,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 Pochc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 tudies[M ]. London: Routledge, 2004.

[3] 姜大源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口才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口语沟通 开放式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07-01

口语沟通课程是我校开设了20多年的传统课程,对工商类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为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专业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与探索,进行了几次课程体系的调整,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为切实培养实用性应用型人,不断调整实训方案与训练体系。

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有效沟通”或“良好人际关系”的培训课程,大多是讲座式的,或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更侧重理念的培养,不适用于对刚从中学校门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的教学与训练。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大学的口语沟通课程更应侧重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在以往的课程训练中,往往是比较封闭的,缺乏与社会的接轨。所以,笔者提出构建开放式口语沟通训练体系,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切实培养应用型人才。

1 树立切实培养应用型的教育观念

1.1 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在口语沟通能力训练上,首先调整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效果出发,在训练目标上体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训练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训练。

首先,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训练体系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训练第一步。主要从克服口语沟通的心理障碍和培养学生沟通的积极心态入手。

由于目前中学教育机制的局限,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关注点的改变,在口语表达上呈现反比的发展。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当众口语表达的机会、愿望、能力反倒下降。学生进入高校后普遍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口才没有正确了解、不重视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当众讲话紧张局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培养目标上把其作为课程重要的培养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心理克服障碍,尽快投入正常训练轨道。

从课程训练角度讲,学生在参加训练时,有没有一种积极参加训练、全身心投入训练的心态,是训练成败的关键。从口语沟通活动角度讲,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是口语沟通活动成败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训练热情和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作为本课程的又一重要培养目标。在讲授和训练中,要把这方面内容贯穿始终。

其次,把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德”。所谓“三德”,是日本文化名人筱田雄次郎在《人怎样战胜自己―― 自性清净法导论》[1]中提出的“信”(信念)、“望”(希望)、“爱”(爱心)。他认为,每个人的成功的概率都是50%,“信”与“望”就像两个车轮,“爱”就像车轮的轴,只要充满信心、坚定信念,拥有希望和爱心,就会克服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大大增加成功的胜算。

1.2 以实践为本,完善能力培养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总的导向、是课程发展的基础、是训练体系的核心,如果总的导向有问题、目标定位不准,训练就会偏离航向,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程培养目标的制定工作。

口语沟通课训练是一种大强度、大容量的训练。在以往教学中,容量上还可以,强度不够、深度难度不够。训练次数和课堂时间的充分运用都达到了一定水准,但训练质量不很高。课下和课外利用率不高。真正的实践实战几乎没有。就是说训练方案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够,学生参加训练的投入深度不够,训练的针对性也不够,造成训练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所以,一是要细化训练方案,训练目的、内容、要求要详细、具体。尤其内容要注意有深度、广度,有实战性;二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对水平一般化和较差的同学;三是要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加强对学生训练的评析。

2 构建开放式教学训练模式,变模拟为实战

训练手段的多样化,是我们一贯倡导的训练理念。除强化原采用的各种训练手段,如,师生互动式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适当增强训练次数和内容,在具体题目设计上多下功夫,更主要的是要增强一些新的训练手段,真正构建起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变模拟实践教学为实战教学。其核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除在课堂上设计模拟仿真生活、工作环境,如社会环境、办公环境等,还要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入社会。由以往的口语沟通训练立足课堂,变向书外开放、向课外、校外开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贯通,构筑一套崭新的口语沟通实训新体系。

具体做法是:打破封闭和僵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一些学习的自和自由度,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模拟训练,使之具备良好的口语沟通能力的基础上,投入到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紧紧围绕口语沟通训练内容,挖掘口语沟通训练内涵,实战演练。使课堂上规范的言语训练与生活中实际的言语沟通糅合在一起。主要设计这样几个环节:如到公共场所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与陌生人搭讪、攀谈、求助等,检验真正的人际交往能力;去公共场所如超市、书店等介绍图书、推销商品等,学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完成不同的沟通目的;去人才市场、企业、社区真正去求职等,通过自己的口语表达,展示自己的风度、才华和能力,推销自己;采访名家名人或弱势群体等,学会与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沟通。这样,使已习惯了课堂训练氛围、不再感到局促紧张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增加实训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同时,要构建科学的口语沟通能力测评体系。测评是检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对学生口语沟通能力水平科学测评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基本方法。本课程在学生口语沟通能力的评定上,始终采取以单项测评和综合测评相结合,平时训练考察为主,期末考试为参照的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分办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受到学生的肯定。为进一步更科学的进行测评,尤其是对新增的一些实战训练,应该修定制订一套新的单项定级综合评分办法,是评定的可操作性更加具体。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教师测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定为主的方式,改为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其结果分析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级制和鼓励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口才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环境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人才的规定:凡从事老年人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都可统称为养老服务人才。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规模较小、层次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我国养老社会化的过程中,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政策环境和现实环境两方面来分析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的具体环境。

一、政策环境――宏观指导和政策保证

(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六项措施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其中第五条“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明确指出:“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我国当前养老形势严峻,继续教育因其周期较短、灵活方便更适合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开发,继续教育将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意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以及社区工作者将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训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这些人员开展培训,将是我国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首先,全市各区县通过民政局内设机构或挂靠民政局等方式设置老龄工作机构,形成市、区(县)两级工作网络;其次,针对老龄问题《重庆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措施,为重庆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和政策保证;最后,创办“重庆市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由市民政局和市人事局联合组织养老护理员培训,以促进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

二、社会环境――现实需求和经验学习

(一)全市老龄率高出全国统计值,老龄化程度、高龄化程度明显加快。据《重庆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24.5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8.61%,高出全国老龄率3.8个百分点。重庆市老年人口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老龄化程度增加速度快。从2009年到2013年,全市老年人口从512.99万增至624.52万,增加人数111.53万人,增长率达21.74%。二是高龄化程度明显。全市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8.9万,占全市总人口与老年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是2.65%和14.23%。

(二)养老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规划效果亟待提高。根据重庆大学“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课题的调研数据看,目前重庆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人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重庆养老护理人员中40-59岁的约占70%;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9%。知识结构上,养老护理人员较多为初高中学历,大专以上约为6%,缺乏高学历人才。第二,专业水平较低。大多数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与养老服务完全无关,管理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养老护理人员多是待业失业人员、家政转岗或离退休中老年人,其服务意识浅薄、专业水平较低。第三,培训规划不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在国内比较滞后,有些养老机构只在员工上岗前进行简单技能培训,培训的专业性、连贯性较低,培训规划不完善,难以保证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性。

(三)养老机构重建设轻服务,亟需学习其他地区养老服务新模式。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人才建设。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将硬件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一些高端老年公寓,但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等却难觅踪迹。实际上,养老机构能否长久,关键要看后续服务,而人才又是服务的关键。为解决养老服务人才问题,全国各地都在尝试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据了解,上海银康老年公寓已与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以打造一支高水平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即将召开的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北京)也将专门设立“养老领域人才培训服务展区”,以展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机构和教材课件,为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提供借鉴。

三、结语

重庆地处西部腹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从政策环境和现实环境两方面来看,建立一直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仅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养老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可以更新他们的服务观念,改善工作态度,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从而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规划、健全培训制度、丰富培训方式、建立培训评估制度、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重庆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口才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 对口单招 机电类钳工考试 技能训练

2011年的对口单招已完满结束,通过考试,我校机械、机电专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是技能专业考试相比2010年进步明显,得到学校与学生的好评。总结经验更有利于明年的相关工作。

一、近两年机电类钳工考试特点

2010年和2011年江苏省机械、机电类钳工技能考试试题侧重于考核考生的锉削加工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工艺安排的合理性。从考生考试情况看,2010年考生准备仓促,认识不足,多数考生在操作规范、工艺合理上有较大问题。从得分情况看,总分300分,全省平均分在180左右,而我校平均分173分。与溧阳职技校(戴埠)相比差49分,差距明显。

2011年考生在这方面有明显改进,工艺安排合理的比率较高,操作明显规范,现场完成的情况也比较理想。

针对2010年的特点,我们在2011年的技能训练中提出了改进意见。

二、重新认识,重视技能

技能在对口单招的比重占据30%,机械以钳工为例占300分,机电类钳工占150分、电工占150分。按理,机械或机电技能训练时间都应在30%左右,但实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都不满30%的时间,从高三一年的统计来看,全高三一年总时间为190天(计算了周六的上课时),机械从训练到考试总共是55天,机电57天分占总课时的28.9%与30%,当然这是高三一年的总学时占用,高一与高二占的比例不到10%。这个时间也是我们08101对口单招班的时间,相比以前有了不少的进步,这是教学管理思想进步的结果,也是我们通过总结,纠正以前的教学管理、纠正不少老师的“过关”思想结果。通过努力,我们技能训练小组改变了学生不重视技能训练、只重视文化专业课的偏科现象,使得技能训练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三、科学合理分配各训练课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以机械为例,全高三年一共190天时间,我们以不但要取得技能考核优良的结果,更要取得文化专业课方面的成绩。科学合理的分配技能训练时间,不但使我们的学生技能考核结果理想,文化专业课也有不小的进步。从结果看,我们机械专业学生的对口单招平均分相比去年有一定的进步,兄弟学校的平均分则有一定的退步。

如何合理地科学安排训练时间也是我们一直探索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成绩,也不影响学生的文化专业课的学习。根据技能训练的特点,我们认为技能训练既要有一定的连续训练时间,也要有一段间隙巩固的时间。因此,我们在高三第一学期安排是每两周安排一次连续4天的训练,高三第二学期一开学就以技能为主一直训练至考核,时间大约在三周,机电四周半天,机械为三周时间(说明:连考试时间都算)。这样在高三第一学期的训练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同时也不影响学生的文化专业课的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选择合适的课题,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

合适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技能,合理的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得分。合情的课题可以弥补学生的缺陷。

以机械为例,全高三年共计训练36个大课题,21个小课题,大课题就是以4小时以上的综合工件,训练内容涵盖全部技能要求点,小课题以某个单项为主要训练点为主点,单独训练的内容为主,例如单个圆弧、单个尺寸,等等。

大课题选择的标准是从简单到复杂,内容则是循序渐进地完成“考核要求”,以锉削为红线串接起钳工技能的要求,辅助以小课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考核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机械班高考学生平均分为216.6,超溧阳职技校(戴埠)校区13分。下表为江苏前五名的机械专业技能排名。

五、指导认真、抓细抓实技能教学工作

我们要求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技能训练工作认真抓细抓实,不放过学生的一个微小错误点,重视学生在训练中的突出点。

仔细分析对口单招试卷的构成,我们发现整个考核内容以对口单招的技能标准为蓝本,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以机械为例)

1.尺寸(35%)

2.形位公差(5%)

3.表面粗糙度(5%)

4.孔加工(25%)

5.配合加工(30%)

通过分析,我们找到容易拿分的重点项目加以重点训练,如尺寸分,这是重点,同时也是学生“锉削技能”的基础,同是尺寸也是其他项目的基础,如表面粗糙度、配合,只有抓住“尺寸”项目才可以对其他项目兼顾。

对于孔加工,我们认为,这是拿分的主项目,绝大部分同学在这一项目上必须也应该拿大分,因为孔加工只要做好几个方面就可以得大分,如孔的精度、孔的表面粗糙度等,唯一难拿分的项目是孔位置精度,这个分不太好拿,运气分占了大多。所以我们的训练就以此为例,要求学生每个训练工件基本上孔精度与表面粗糙度分都拿,这样保证正式考试才可以得高分。

总体这样算下来,该拿的分都拿到了,得分的高低就看学生的基本功了,基本功好的同学就得高分。如机械班的谢超(240分)、高立枫(238分)等同学,基本功扎实,得分自然就高。

六、考前精心准备,考试得心应手

考试是平时练习水平的体现,只有平时抓好基础训练,做好各项工作才可以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但考前两三天的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可以为考试增添信心,发挥出学生最好的状态。

考前的准备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工量具的准备:所有的刀必须是试用过的,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要用过的,最得心应手的,锉刀分粗、中、细三种规格精心准备,粗锉刀切削量要大,精锉刀切削量要小,切削面要光;钻头要试钻,一定要保证孔径与公称直径相符合;铰刀要修磨,铰出的孔不但直径要用塞规测量,孔壁要光,表面粗糙度为1.6,不能有拉痕;锯条最好选用高速钢,让学生试锯出光滑的表面、标准的尺寸。量具要校准,游标卡、千分尺要也量块校准,不能有误差。

2.切削液的准备:切削液要分攻丝、铰孔、钻孔三种,攻丝用32#机油即可,铰孔、钻孔用皂化油配制,浓度要适当。

3.各种辅助东西的准备:主要包括钳口垫板、工作服的准备等。

4.临场心理的辅导:树立学生必胜的信念,全力以赴,同时在考前一两天调整好学生的状态,将学生各自的生物钟调整到考试时间内最好的状态,考虑各种临场因素,如考场的钳台、钻床的使用安排,等等。

口才实训总结篇6

学校校内为实训建设配备的训练基地有的还没有完全建立,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局限了学生的实践内容,还有的实践内容和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内容没有相互结合,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近年来,各个学校为了让学校内部的实验教学能够跟上口腔专业发展的步伐,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进行加大,但是还是存在着校内的实际训练的基地建设缺乏口腔医学实践的氛围,同时实际训练的教学仪器设备因其价格不菲而导致其更新的速度慢,同医院对口腔科室的设置相对来说较为落后。

2工学结合模式在口腔专业教学中应用策略

2.1建立工学结合实训课程体系加强口腔专业教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2∶3,让实验课占到总课时60%左右。对口腔专业的实验教学实施强化,以便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最终能够从根本上去改变学生操作能力差的现状。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开展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校和多家医院合作,建立口腔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团队,同时深入医院和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对口腔专业的岗位的胜任要求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口腔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定其培养模式,让口腔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互结合,为相应单位培养出适合口腔专业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提供保障。学校要充分利用该地区的优质的医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采取临床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同时根据学校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学生采取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2.2设立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借助临床一线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组建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对口腔专业的教学发展,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搭建与优秀教学团队学习的一个高效平台,实现工学结合的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提升口腔专业教学的建设水平,带动专业教师团队的更快成长。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到医院等临床一线去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其实际的教学能力,这样让教师能通过直接参与临床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更及时并准确地了解口腔科的发展方法和今后将要发展的趋势,能够掌握口腔科的最新操作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通过实际的学习后能够分析总结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进行解决,不仅充实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还能更高效地推动口腔专业的发展和口腔专业教学的改革,提升口腔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专兼职教师中设立带头人等岗位,利用兼职教师在口腔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带动口腔专业教学的建设发展,提升课程的先进性,使其能够快速发展,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

2.3达成实训教学方式多样化学校开发校内的实验室能为口腔专业的教学提供实践的场所,这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后,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完成相关实验。学生和教师能够利用实验室里现有的资源进行口腔常用项目的检测,能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还能让学生将其和实际的工作情况相结合,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校和医院相互合作,则可以将学校的实验课安排在医院的口腔科进行,这样将医院的口腔科作为校外的实际训练基地,不仅为学校节约成本,还能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和临床实际的有效结合,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构建多元化的对学生实践能力评价的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学校能和行业中的各个单位一起参与对口腔专业教学的管理,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场所。

3结语

口才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7-03

一、了解外向型人才需求状况

1. 国家外经贸事业发展对外向型人才提出了需求。2010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2011至2015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继续扩大出口,积极发展外经贸事业将是我国坚持不懈的政策。这对外向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需求。

2.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外向型专业人才。近年来,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都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后,广西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亮点。2011年,广西GDP保持快速增长,首破万亿元大关,增幅连续7年保持12%以上增幅。同时,广西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进出口总额177.4亿美元,增速24.5%;2011年进出口总额233.3亿美元,增速31.5%。因此,随着我国外贸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强,对高技能、高素质外向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广西对外经外贸、会展、物流、涉外旅游等外向型人才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北部湾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国际法、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港口规划建设与管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与、物流配送等专业的技术人才;熟悉进出口加工贸易、报关通关的专业人才;展示、展览、交易,以及相关咨询、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等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广西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区和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培养国际贸易、边境贸易、交通物流、出口加工等发展需要的外向型人才。据预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0年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15万人左右,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其中外向型人才需求占相当大一部分。

二、明确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外向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外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外向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体魄健全、具有必备职业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适应外经贸行业、涉外部门及其他经济贸易部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外向型高技能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技能:①国际开放意识: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开放改革的创新精神;②涉外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贸易法规,掌握涉外贸易理论;③涉外岗位技能:具备涉外工作核心技能,拥有涉外从业资格证;④涉外交流素质: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良好的涉外礼仪素质。

三、构建凸显“外”字特色的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我院在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切合外向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加强校企共建,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市场需要。我院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专家多来自外经贸或相关行业、部门,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熟悉行业发展形势,了解行业发展对外向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行业企业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2. 把外向型企业的一线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起点。根据外向型企业的需求采取倒推的方式,以外向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把外向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强化商务交流技能和外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把获得外向型专业技能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

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较好成效,体现了外向型人才的要求。如国际商务专业根据进出口贸易企业中从事货物进出口业务一线岗位工作的要求,将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分解确定为6种基本素质能力、3种专业基本能力、5种专业核心能力和3种专业拓展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教育课四大类共32门课程,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商务谈判、进出口合同履行、业务单证制作、业务往来函电、货物运输、报关等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国际商务从业资格考试(外销员)的科目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加大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教学计划中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达到51%。与一线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使专业学生的技能更突出、适应能力更强。几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

3. 将涉外职业资格证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涉外岗位技能,具有涉外从业资格证,将涉外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内容列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将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考试内容或融入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或单独开设培训课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4. 根据“外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整合。按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原则,先组织对外经贸企业、涉外部门及其他商务经济行业的调查研究,还要根据知识发展和应用推广的客观事实,就课程相关领域的动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综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减课程或内容、整合或分解课程等方式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和安排教学内容。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将原有的“国际多式联运”、“国际航空运输”等理论性强的课程整合为“集装箱运输实务”;将原“国际货运实务”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由原先全面介绍海、陆、空货运实务改为主要介绍海上货物运输理论与操作实务,并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使学习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需要,与相关职业资格要求吻合。同时,国际贸易系在专业课程中加大技能型课程的开设,根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一线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开设“报关原理与实务”、“出口单据业务”、“国际海上货运理论与实务”、“集装箱运输实务”等以技能培训教育为主的专业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一系列改革,使该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具体化和专业化,专业更为紧密贴近了外经贸行业的发展,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外向型企业。

5. 增设培养涉外交流能力的外语类课程。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涉外交流能力,我院特别重视外语教学。除所有专业均开设公共英语外,各专业还开设了切合国际商务交往需要的相应的外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口译》、《经贸资刋选读》、《秘书英语》、《英语外贸应用文》、《财会英语》、《货代英语》、《法律英语》。包括专业英语在内的英语课程的开出比例占总课时的20%以上。以突出交际能力为主线的公共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外语交流的基本能力;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巩固提高。外语类课程的大量开设成为培养外向型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撑。因而我院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强,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近几年累计通过率在全区高职院校中一直居于前列。

6. 开设培养涉外素质的选修课程。为适应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我院又开设了东盟国家小语种课程。如泰国语、泰汉翻译、商务泰国语会话、越南语基础、越南语翻译、商务越南语会话、东盟经济文化与习俗等,供学生选修。此外,还开设《东西方文化比较》、《涉外礼仪》、《东盟概况》等选修课,培养学生涉外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实施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保障

1. 建设一批具备涉外工作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按照职业性与岗位性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共享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训设备配置方面,力求做到与用人单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如国际贸易系与清华IT、北京华普亿方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了国际贸易教学模拟平台、国际贸易单证教学模拟平台的软件开发,学生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完成国际贸易的仿真模拟整个流程。酒店管理专业与瑞龙湾酒店建设的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模拟了酒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我院与南宁梦之岛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华邦制衣有限公司等130多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训基地协议。

2. 建设一支外向型师资队伍。一是大力引进外向型人才,注意吸纳海外留学人员;二是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为双语教学提供保障;三是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四是聘请外籍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五是建立外向型兼职教师队伍,聘请高校、外贸公司、海关、银行等有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六是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涉外业务操作能力。

口才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三层架构;人才网;NET平台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通过人才网站的在线招聘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相对传统的招聘模式,人才网站在线招聘的运作模式,为招聘企业和求职者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为人才供需双方均提供了高效率的服务和更多的便利。

在网站应用的开发过程中,现在一般采用由数据访问层、业务层、表现层三层结构组成的开发模式。相对于不分层的结构模式,分层模式的灵活性,易维护性更吸引开发者,将数据访问层进行改进,设计成为与具体数据库无关的分层结构,将会极大的提高三层结构网站开发的复用性。

2网站设计架构

系统的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系统制定蓝图,完成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结构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确定了整个系统的框架,详细设计需要建立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

表现层,主要负责接收业务逻辑层返回的对象信息,利用ASPX动态页面技术和ASCX组件,结合CSS、Javascript、JPG等元素来完成数据信息的展现。

业务逻辑层,通过实体对象与数据访问层进行交互,对外屏蔽数据访问的细节,处理应用的业务逻辑,并为表现层需要提供相应的调用接口。

数据访问层,屏蔽底层数据库细节,负责为各种数据库类型提供统一的接口,负责数据库的连接与操作,并完成实体对象与数据库表的映射,为业务逻辑层提供以实体对象为单位的相关操作接口。

数据层,整个网站应用的基础,关注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主要由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负责,本文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

本文中数据访问层的实现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部分是屏蔽底层具体数据库细节,对外提供数据库无关的操作接口,接受SQL语言,访问具体的数据库完成相应的操作,可以称为数据访问层的基础框架。第二部分主要负责完成数据库表与实体对象的映射,并把针对实体对象的持久化操作,转化成数据库相应的SQL语句,将返回的结果的记录集转化成对象列表。持久化对象时,根据对象的结构和以元数据形式存储在对象中的持久化定义信息生成相应的插入、更新或删除SQL语句,通过ADO.NET进行数据库操作,从而将对象需要持久化的内容保存到数据库中。

基础框架主要是屏蔽数据库细节,使上层不必知道具体的数据库类型,就可以操作数据库。针对网站应用可能涉及的数据存储,把数据库划分成SQL Server、Oracle、OLE DB三种类型。在ADO.Net框架中,不同的数据库需要不同的类来负责完成数据库的交互,针对具体数据库的相关类由不同的命名空间来管理,完成同一功能的类的不仅在命名极其相似,同时ADO.NET还为这些类定义了一个共同的规范,也就是实现了相同的接口。举例:类SqlDataReader、OracleDataReader、OleDbDataReader各用于从不同数据库中读取数据,但它们都继承自抽象类DbDataReader,分别实现了抽象类中所要求的接口和方法。

3网站功能实现

根据对网站需求的分析,人才网站系统对外提供的服务,一级栏目可以分成首页、个人版块、企业版块、高校资讯、培训机构、服务外包、关于我们等7个,网站的用户可分为会员和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对网站访问主要是查看网站新闻、资讯和招聘和求职信息。主要栏目又可以做以下划分:

首页:包括会员登录、职位搜索、最新职位、企业会员招聘、人才推荐、人才社区。

个人版块:包括职位搜索、招聘会预告、求职指南、培训充电、劳动法规

企业版块:包括人才搜索、招聘会、HR宝典、培训充电。

高校资讯:包括教育资讯、院校资讯、就业资讯、招生资讯。

培训机构:包括培训资讯、最新课程、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内训。

服务外包:包括外包专题活动、无锡服务外包动态、服务外包动态、530计划。

关于我们:包括人才之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企业简介。

在7个一级栏目中,提供相关链接,实现网上客房预定功能。网站的会员可以分成个人会员、企业会员两类,网站需要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杨雨龙,徐文.网上教育人才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14-16

[2]胡又牧. 聚焦美国人才网站[J].国际人才交流, 2008,7:60-62

口才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中职生 口语交际 应聘 礼仪形象 训练

当今社会,口语应聘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面试是成功求职的临门一脚。中职生即将走入社会,在将来的求职中,中职生光有学历证书和技术证书,未必就能在应聘时得到理想的职位――应聘者口才的优劣,形象礼仪的得体对成功求职起着重要的作用。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85%取决于他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形象礼仪,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应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中职语文教学口语交际的培养及应聘礼仪形象的训练浅谈一些看法。

1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

1.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中职毕业在口语应聘时顺利过关,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技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在教学中,我采用讨论法教学。如:《项链》一文的教学,我把小说和口语教学结合在一块,让学生讨论女主人公的特点。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说。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就达到了教学口语表达的目的。

1.2 强化敢说训练,培养口语表达的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多口语表达的兴趣,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有声有色。教学中,可采用简单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愿意说,敢说。如:讲笑话、故事或作自我介绍等均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自我介绍的训练就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我,姓甚,名啥,X岁,毕业于XX,喜欢做什么,等等。这些话题相对轻松愉快,教师只要指导学生训练的方法,技巧对学生进行练习。然后针对学生训练的结果点评,指导,然后让学生再练。通过反复“讲、练、评、练”,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通过展示自己,能熟练运用学过的知识应对突发的问题,会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活跃,更让学生收获口语交际能力。

1.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经历模仿、运用、再运用的知识积累过程,只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心情愉悦,乐于思维、加与思索,敢于表达。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现,如教学生口语应聘,就应针对性地指导,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招聘练习,先设定问题???,然后再由每位应聘者提出2-3个问题,最后根据回答情况给每位招聘者打分。应聘模拟结束后,每位同学总结自己的得失。这样,学生就可尽情讲练、感受、讨论、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可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又达到促进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2 培养口语交际与形象礼仪训练相结合

美国形象设计大师罗伯特?庞德说“服装是视觉工具,你能用它达到你的目的,你的整体展示――服装、身体、面部、态度为你打开凯旋、胜利之门,你的出现向世界传递你的权威,可信度,被喜爱度”。因此,形象设计与口语的应聘完美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培养塑造形象礼仪

所谓形象就是指一个人的风度、仪态,是一个人气质修养、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美好形象是美好心灵的表露。

在应聘前,指导学生对用人单位进行多方面信息采集,对应聘者来说非常重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企业用人的特点,多方面多渠道获得对职业形象的感官能力。在应聘中注意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

2.2 注意训练面试中的社交礼仪培养

在应聘求职过程中注重基本礼仪和技巧,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主考老师在面试中往往会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中表现出其特定的心理状态,教师指导学生应聘求职时,应注意社交礼仪的培养。着重训练:

(1)求职面试前的礼仪。如:头发干净自然,服饰大方,修剪指甲,不得涂指甲油。不带标新立异的饰物,擦亮皮鞋。注重培养学生注意个人的体型特点、发型特点、化妆特点(淡妆),服装款式要求、个性要求、心理要求、文化修养要求等有正确认识和作相应调整。(2)求职面试中的礼仪。如:进房先敲门,待人从容有礼,目视前方,面带微笑,主动、礼貌向主考官问好。回答问题语速适度、声音响亮、咬字清晰、不用过多手势,在交谈过程中时刻保持微笑,给人以自信感。(3)求职结束:礼貌地与主考官握手致谢,轻声起立并将椅拉回原位。

总之,面试中的走、站、坐姿、以及握手的技巧,眼光技巧的肢体语言,都要训练有素,要求:站有站姿,坐有坐相,何时何刻都要体现优雅大方、举止优雅。

2.3 注意提升语言沟通技巧及应答技巧的训练教学中,重点分析面试问题的类型以及问题涉及的目的进行针对性的立体训练。如:陈述时要用具体、生动、可信的实例展示自己的素质,不能用空洞的语言,诸如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来描述。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同应聘的工作有机结合,变不利为有利;适当表现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对主考官提出的刁难性问题要冷静回答,避免手足无措。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根据行业和职业的要求,注重在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口语交际形象礼仪训练,使其养成优雅举止,从而让中职生在应聘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主考官的好感,让学生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就会让语文教学达到突出实效。

【参考文献】

[1] 林琼《中专生的口语交际教学》[J]

[2] 梁荣照《口语交际的内涵及其训练》

口才实训总结篇10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10%。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 以上,中国进入老龄化高峰期。

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服务业蓬勃兴起,老年护理范围也从只针对老年病扩展到覆盖所有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工作场所由主要在医院向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辐射。老年护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全国目前缺口已过千万,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却明显滞后。

1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概述

据调查,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1],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及方向班,各地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处于摸索阶段。

1994年,卫生部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其中涉及部分老年保健和慢性病管理等内容;1999年卫生部对护理专业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课程,但只有几十个学时,学生只能粗略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的皮毛。2000年,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老年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专业标准和慢性病管理模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教育部等部门了《关于加快老年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2010年,教育部中高职学校专业目录,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此后,一些学校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招收老年护理方向本科生48人,毕业时只有7人愿意对口就业[2];2011年山东省英才学院医学院开设专科层次老年护理方向班,当时该校2011级护理专业共216人,经过宣传,有126人积极报名,学校从中选拔出59人组成老年护理方向班,但毕业时,只有16人愿意到养老机构就业,2013年该校老年护理方向班招生就很困难[3]。就全国而言,老年护理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顺利。

2 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

为弄清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状况,2016年,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我省所有中职及以上涉医院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队伍及实践教学等情况。

调查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首先点击省内中职及以上所有涉医院校官网,查看其专业设置情况;然后打电话或发微信给学校相关教师进行调研。

2.1 我省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10年,虽然国家在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老年护理方向,但我省在这方面的反应并不积极。调研显示,我省共有中职及以上涉医类院校18所,其中本科6所(均含有高职层次),高职6所(均含有中职层次),中职6所,没有一所学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有我学校在2015年开始招收老年护理方向班。

2.2 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职业需要

在另一项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大同、朔州地区老年护理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老年护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常见病用药、老年康复训练等,核心职业能力为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预见性护理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等,这需要老年护理、康复护理、老年心理学、急救护理、临终护理等课程支撑。但目前,在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教学标准中,除护理专业通用课程外,只要求开设老年护理和老年保健,共70余学时。在实践中,多数学校也只开设了30-50学时的老年护理。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学生只能粗浅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显然与老年护理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2.3 实践教学环境缺乏专业特点

目前,各层次学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多建立在普通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实训基地甚少。在医院层面,只有部分医院设有老年病科,多数老年病人还是分散在内科、外科等普通科室,学生虽能部分接触老年护理工作,但因不是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岗位任务考虑老年护理需求因素不多,?W生不能系统学习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层面,由于他们设施不完善,技术跟不上,对老年人的保健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护理开展项目不多,不能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求。

2.4 教师队伍职教能力偏低

由于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老年护理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2014年我国才有了第一批本科层次的老年护理方向毕业生,他们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只有48人;2015年,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第一批老年专科护士培训班,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名护理人员参加。目前,我省从事护理教学的师资大多数是医院从事临床护理的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他们都来自于临床医学或普通护理专业,虽然在工作中可能接触老年患者,但未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严重限制了老年护理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5 学生职业认同感偏低

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四低一高”,即学历低、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高,加之我国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学生对这个行业未来前景信心不足,所以他们不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3 思考与建议

3.1 着眼应急,强化职业培训

学历教育周期长,学生自我预期高,不愿意在这个领域就业,因此,依靠学历教育难解老年护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多为40-50岁家庭妇女,但她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应逐渐抬高这一领域就业门槛,迫使目前在这一领域就业的和有意愿就业的潜在从业人员走进培训机构,接受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提高服务能力,实现持证上岗。好在我省2016年启动了“‘山西护工’培训就业计划――医疗护理员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人才不足的矛盾。

3.2 着眼稳定,增强专业吸引力

提升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从而提高老年护理专业吸引力,使学生及其家长愿意选择老年护理专业,破解招生难题,使老年护理专业招生能形成一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