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6:05

口才实训总结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1

反观高职学生的现有沟通能力却是令人堪忧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日常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能做到侃侃而谈,但一旦面对大庭广众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就会糟糕得出人意料。笔者曾要求学生在讲台上面对同学作1-2分钟的自我介绍,结果语无伦次、表述不清晰、声音语调失常、表情动作僵硬、全身或局部颤抖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还出现了说了一两句话后就不知所措地哑然枯立的情况。此外,缺乏主动沟通意识、不懂倾听、错别字病句满纸跑都是极为常见的问题。以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2007年末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指出:“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表达能力上,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一边是沟通能力越来越被企业和社会所重视,一边是高职学生令人担忧的沟通能力现状,因此,高职教学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然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却遭遇“不招人待见”的尴尬局面。讲台上教师讲得声嘶力竭,课桌前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这是《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在课堂上的常见景象。久而久之,这类课程就成了学生不想上、教师不愿上的“弃儿”。于是,有些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这类课程,有些虽然还开设但也仅限于极少数班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微乎其微;其二,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些课程的内容,认为很多内容跟他们的需要不符;其三,几乎所有学生都不认同这些课程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认为教师总是从概念、特点讲到技巧、方法,然后就是“依样画葫芦”环节,这样的课堂让人觉得“无趣”又“无意义”。

2高职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中有机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课”改革成生动实用的“能力训练课”。

2.1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强化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

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将《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性质相同或内容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编写偏重能力训练的教材《大学生实用口才与应用文训练教程》。这本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理念与模式,突破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借鉴劳动部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系列教材的做法,以职业活动要素中的能力点作为教学重点,按照“OTPAE五步训练法”(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进行编排,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以仿真或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贴近现实地选择与学生今后工作及目前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笔者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常用沟通能力设计了“竞聘与组建团队”、“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及“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四个项目任务,这四个真实的项目环环相扣,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在“竞聘与组建团队”项目中,学生先自学并摹写自荐书、个人简历,经教师指导修改完善后,再通过竞聘演说来组建或加入某个团队。团队组建完毕后,就进入下一个项目“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要着重学习和训练倾听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不仅要充分地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还要给自己的团队取名、设计标志、提炼口号、确定目标和愿景,以及进行合理的团队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准备,最后以PPT配合演说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自己团队的独特风采。接下来的“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是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去策划一次紧贴实际、有意义、有创意的公益活动,并向大家推介,以赢取嘉宾(教师邀请)的活动经费支持。在此项目中,除了团队沟通,学生还会学习到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报告和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以及再一次训练公众演说能力。最后一个项目“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是建立在前几个项目基础上的一个重头戏。如果说前三个项目的情境还只是仿真模拟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完全在真实情境中的一次实训。它首先需要学生自己联系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沟通,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学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困难,但这也正是训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最好的实战演练;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现场,需要学生采取散发宣传单、宣讲与演说、沟通与说服等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完成公益宣传活动的预期成果;最后则需要学生对这次公益宣传活动做一个总结,其中包括总结的写作与汇报演说。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简单被动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而是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将带来异常活跃的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任务为驱动,探索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达者。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式,以完成职业能力任务为核心,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使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将呆板的课堂变成仿真乃至真实的职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案例或课题等既定的任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方案陈述、成果汇报等形式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经常被要求走上讲台,面对公众进行演说。演说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堂课的作业,学生们将自己的作业或活动成果配以PPT进行展示,有时也可以是多人演说,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份演讲任务。展示完毕以后,若有老师、特邀嘉宾或同学提出问题或质疑,就必须再作答辩。这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说作业”。以“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为例,在学生完成活动方案策划后,笔者模仿《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赢在中国》等各大电视台的求职创业等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做法邀请了三位嘉宾,并给予每位嘉宾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在听完所有团队的方案推介后,嘉宾们用经费投资的方式来表示对策划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因此,每个团队要想赢得嘉宾及老师手中尽可能多的活动经费,除了活动策划方案本身以外,如何准确清晰地陈述策划案、如何合情合理地打动说服评委以及如何富有逻辑地答辩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说作业”的方式相比以往单纯的“写作业”更考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有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倾听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重新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施”与“受”关系。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强调能力本位、实训性极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而言富有成效。

2.3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相对注重学习结果,往往缺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无法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这种过于笼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求,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业评价体系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形式,它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差异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改革后的学业评价方案在内容上包含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三大块。其中过程性评价占80%,主要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学习态度等六大方面,且不再以最终的考试考查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过程;终结性评价占10%,以项目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性评价占10%,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表现、每一点进步和需要努力的地方,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开放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上。在开放性评价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评价客体,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及团队活动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综合性评价,则主张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能力与知识、态度相结合,个人成就与团队成就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主要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职业核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应用法学;案例教学法;实训教学法

一、选择和设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首要依据是法学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作为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它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力量,也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法学教育来说,其素质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素质。包括法律思维能力,特别是准确掌握法律术语,正确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评论和创新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对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能力;二是文化素质。法学教育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培养,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教育;三是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要提高法律人才的道德素养和公共责任心,使法学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就牢固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民主和法治观念、公正和效率观念、理性与宽容精神等。

第二,教学内容。方法属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法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推理、法律伦理等等。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在方法上应当注重实用性。中国法学教育过去对应用教育重视不够,大部分法学教育资源被用于发展基础教育,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刚好相反。为此,我们在法学教学内容上应当加强法学的应用性教育,加强法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就相应的教学方法而言,在教授实体法内容时应注重选用案例法和模拟法,在教授程序法内容时则要注重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使用。不同的内容适用不同的方法。即使在同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依据每一次课教学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做必要的调整。

第三,学生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是主导,但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所以,任何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这是共性。无论是法学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应当确立“学生本位”理念。作为老师应当把教育当做服务行业来看待,都应当确认,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而在事实上,我们一些高校教师,包括法学教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导兼主体”,学生成了被动的、单纯的“受体”。教师没有“学生为本”的观念更新,是很难在教学上渐入佳境的。关于了解学生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座谈会、平时师生交谈、师师交流、听课评课、意见反馈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志趣以及希望和要求等状况,然后因材施教。

第四,其他微观方面的依据,例如学生人数和教学空间。我们法学专业生源较广、在校生人数较多,上课时可能有一两个班的小班课,也可能是若干个班的大班课和阶梯教室的合班课。教室越大,人数越多,越难于使用模拟法、讨论法等较激趣的方法。对此,教师可以加强讲演法、案例法的使用,着重从教学内容和表达上去吸引学生。再如教学时间。方法随时间、地点而转移。一周或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会使师生的体力、智力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有着不同的状态。一般而言,第一节课,或者上午,或者周一、周二时,师生的状态较积极,而最后一节课,或者下午,或者周五时,师生的状态较倦怠。所以,同一教法在不同教学时间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上课时间要求教师在教法上有相应的微调。当学生处于上述积极状态的时间段时,教师可多使用信息容量较大、要求学生听、思、记较多的教法。反之,在学生容易倦怠的教学时间中,多使用一些较生动、活泼、激趣的教法或技巧。

二、应用法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法的主线是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指导学生去理解法律理论和原则。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应用该法时,教师应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有相应难度的教学案例打印成册,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资料认真阅读、分析并作出判断。必要时还应要求学生去独自查阅更多的资料,而教师则负责提供参考文献目录和出处。选取案例的途径要拓宽,既可以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现在开庭”中选择,也可以从《法制日报》、《文摘报》中选择。案例编写中提出问题这一步非常关键,这关系其利用价值大小的问题。所以,从何种角度评价并提问,必须既要集中抓典型侧面,又要综合考虑,从深层次、多方面挖掘。案例教学法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但是应当精讲多练,教师要精心提炼和设计必须讲授的理论内容,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给师生研讨案例。另外,还要注重贯穿启发式精神。在案例法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角色,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轻易地就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各种巧妙的设问、提问、讨论等去帮助学生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那么,案例教学如何进行呢?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一定的法学原理根据需要采用虚构或真实的案例,展示了法官根据这些案例所作的各种判决来反映各种法理学流派的特点,让学生们可以了解,法官是如何根据他对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认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认识来参与法律程序的。同时,为了做到公正的判决,法官是如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难题的。根据这些虚构或真实的简要案件事实让学生将扮演律师和法官,根据他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以及他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如民法、刑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对此作出判断和裁决。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在运用法律推理时出现的错误和法律知识上的缺陷,引导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二)模拟教学法

“训练学生能力需要教师讲,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法学教育要注重应用性教育,要大力培养法科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模拟教学”在这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模拟教学方法包括模拟律师办案、模拟法庭审判、模拟检察起诉、模拟公安办案、模拟法律咨询、模拟非讼实务等。该法有很强的综合性,往往同时涉及若干课程内容的应用,从而要求教师必须做好指导工作。以模拟法庭教学为例,首先要精选难度适中,贴近生活,不涉及过多专门知识的案例,事先把尽可能详细的案情资料和有关法规打印出来交给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以使他们事先做准备,同时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和网上去查找更多资料。教师事先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开庭程序及注意问题做重点讲解,并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实地观摩。在模拟法庭开庭过程中,除非迫不得已,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进程,而是要做好看、听、记的工作,以便在开庭结束后做好总结讲评,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三)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

该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氛围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它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独立思考和求异思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讨论内容可以是法理,也可以是案例等。为了保证效果,教师在讨论前应精选讨论题目,并要求学生先行准备,写出发言提纲。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好控制和引导工作,使讨论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并逐步深入,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讨论完之后,教师要做好归纳总结,画龙点睛,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该法的具体应用形式可以是全堂、半堂、十分钟、五分钟讨论;可以全班、分组、前后桌讨论;可以课上、课下讨论:可以课前准备、当堂准备、无准备讨论;可以先讲解后讨论、先讨论后总结;可以适用于旧课或新课。总之,不拘一格,以课堂效果兼教学效果双佳为取舍标准。

(四)师生对话法

指课堂上师生间问答式的口头交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该法不同于简单的课堂提问,而是教师就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也是法学教师必不可少的教法。该法可分为问答式和诱导式。问答式主要适用于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温故知新。诱导式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进而理解掌握新知识。所以,诱导提问时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另外,备课时对所提问题要有所准备,不能上课时跟着感觉走,随心所欲地问。提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如以旧带新式提问、案例引发式提问、反面设疑式提问、比较区别式提问等。

(五)实训教学法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必要的实训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训教学法中,可利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习场所,按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定期固定的各项法律业务的专业实习即学生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事务所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在校外实习基地法院、检察院参加具体办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有亲自处理各种法律事务的机会,使学生既增强对法律的感性认识,又锻炼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也要加强对学生口才与写作的培养。因为从事基层法律工作,对口才的要求很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法律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有雄辩的口才,才能在法庭辩论和日常法律服务工作中取得优势。书面写作能力也是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所以,口才的锻炼和写作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安排学生写专业论文,然后课上互相交流,采取一方阐述,一方提问的方式,通过这种论文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掌握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才能力。提高写作和交流能力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就某一专题进行讨论交流,或辩论、演讲等方式。

参考文献:

[1]赵相林.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7).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贵州特色;农产品销售

2020年7月6日~9月6日,笔者在某公司农产品营销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践学习。由于该公司已经营多年,因此,在这两个月中,我的实践任务主要是对相关业务营销进行学习和资料的整理工作。这次实践的目的主要是强化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在农业企业实践经验带入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该公司营销主管彭甫均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我跟着彭老师做了两个月的农产品营销专业实训业务。来公司初期,彭老师给了我许多的客户资料,给我下达的任务是了解和熟悉客户。在农产品企业营销实践期间,我一方面向来往的顾客介绍企业主打的农产品的生产背景、生产基地、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仓储物流、品牌优势、特色优势、价格;另一方面为来往的顾客朋友们介绍宣传贵州农产品的文化故事,以此来推销贵州特色优势农产品,也是为自己的家乡做宣传。

1口才的体验

1.1口才的重要性

口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和顾客能够很好的交流。让顾客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满意。除了懂得介绍产品的优势和价格,还要懂得和顾客谈心,买卖不成仁义在,不要仅仅是为了做生意,做生意的同时还可以用真诚打动顾客,成为以后合作的朋友。我们平时会把生意看得很重要,出口闭口都是谈生意,不懂得关心顾客的心理和需求,这样就很难打动顾客。每一个人除了工作,还有其他的综合的需求,顾客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综合的需求,不要在交流的时候仅仅停留在产品的介绍说明中,最重要的是让顾客感受到真诚的态度,让顾客知道和了解并且信任企业的文化,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顾客负责。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来往的顾客除了买东西这个需求外,同时能体会到业务人员或者生意伙伴的关心和指导,有了情感的交流,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这会比任何的优惠服务更能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心就会打开顾客的钱包[1]。

1.2口才是信任的基础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生意场的买卖早晚能做成,也许这一次没有他需要的货品,可是只要还有下一次的光顾,生意总是能促成的。不要怕进来的顾客这一次没有买东西,要给顾客留下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他们下一次仍然会来找我们买东西。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只要和顾客之间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早晚生意会做成,早晚是生意场上的伙伴。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要注意,在买卖中我们都知道与顾客交流这件事情非常得重要,能说会道确实在生意买卖中非常的重要。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个度,交流也需要适度,并不是说的越多越好,在很多人的想象当中认为只要把产品介绍清楚了就好了,事实并不是这样,能把产品介绍清楚是最基本的能力,在交流中如何引导顾客说出心中所想,心中所需,找对产品这一点很重要,而不是让顾客从头到尾听营销人员一个人唱独角戏。如果一直是营销人员一个人从头到尾一个人不停的说,不去关心顾客,了解顾客,让顾客提问,让顾客想去了解更多的农产品,那这样的推销和交流是失败的,口才好不好和情感真不真是紧紧挂钩的,绝对不是说会耍嘴皮子,特能吹,特别能说,就是口才好[2]。

1.3口才在实际中的应用

此次实践中我接触了很多顾客,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触很深,我对于好口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是我从实践中体会总结的。说话是一门艺术,不是说的越多越好,不在于你话里有多少的引经据典,不在于你用了多少的形容词,不在于你的滔滔不绝,不在于你最懂最专业,对于语言在销售中讲来,好口才,是懂得交流,懂得理解顾客,挖掘顾客的需求。一场与顾客良好的交流,语言的魅力必不可少,你的声音娓娓动听,你的表情温暖大方,你的语言简洁明了,你的顾客听得懂,顾客的想法和意思营销人员能够理解到位。说话需要是讲究艺术感,交流的时候,不要使劲拉着一个大嗓门,生怕顾客听不见,粗声粗气地讲自己的家乡话,认为这样就完全无法交流了。交流中需要用标准的普通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你的语言是对顾客有效用的信息,把顾客需要了解的农产品的信息详细的提供出来,把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和特色讲出来,让顾客产生购买意愿,打动顾客,在介绍产品时形象的语言很重要,描述出产品如何使用,使用后的效果,交流中有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幽默和风趣,谁都不喜欢呆板无奇的人,让顾客购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的同时收获一份好心情,让顾客对企业对营销人员都达到一个认可的程度[3]。

1.4语言的分析

一方面,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必须懂得语言的艺术,更需要人格魅力,能够合理地与顾客沟通交流是营销成功的基石;另一方面,要用你的专业素养,用你的敬业精神,用你热爱家乡的感情和真诚的服务打动所有到来的顾客。留住顾客关键就是留住顾客的心。这次有机会能够面对面地与来往的顾客交流,我收获了很多实践经验。对于好口才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这样很模糊,不切实际,到企业中真实地体验,真实地面对顾客,与顾客多交流,才能真正懂得顾客的心,也才知道怎样去与顾客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这些社会经验对于在学校里的市场营销专业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在与顾客介绍贵州农产品时,我对于作为营销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态度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4]。

2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性

2.1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

农产品营销工作也是一项服务工作,是否能对顾客展现出良好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态度首先要懂得尊重顾客,无论顾客的态度怎么样,无论顾客是否接受我们推荐和介绍的产品。顾客的情绪是复杂的,无论顾客带着怎样的情绪,如顾客有心事,着急不耐烦,愤怒,郁闷,怀疑、低落,霸道、不礼貌等不良的情绪,销售人员都要耐心主动地与顾客交流,用微笑和礼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到来的顾客,以给顾客留下好的印象为目的。服务态度一样有质量好和坏的区分,可以说农产品的附加值由服务态度的好坏决定,好的服务态度体现在主动、热情、礼貌,真诚、耐心,周到、细心、仁爱,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态度中热情,主动、礼貌是基础,耐心,周到、细心是职业中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需要营销人员非常熟悉自己销售的农产品,并且对农产品有全面的了解,仁爱和社会责任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民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5]。

2.2顾客对产品的体验态度

顾客感受到的服务态度能让顾客产生不同的心情,好的服务态度能让顾客心情愉快,能让顾客安心、放心。顾客来购买农产品的时候总是带着很多的疑问,他们会反复地询问营销人员,这个时候就是营销人员展现本领的时候,推荐产品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向顾客推销自己。通常一个营销人员如果能得到顾客的认可和信任,他推荐的农产品也会得到顾客信任与青睐,营销人员对待客人的态度在影响顾客下决心购买中占有很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成功是因为态度,失败也是因为态度,态度因素在购买意愿中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之一。因此,在营销中要求营销人员从头到尾保持着良好的态度,营销人员常常自我暗示要保持微笑,其实是提醒自己随时保持良好的状态,面对来来往往、各种各样的顾客,心中想的是把顾客比作衣食父母,绝对不能轻视和怠慢,回头客很重要,让顾客感觉买的是态度,买的是诚信,买的是开心和放心,这样才能留住顾客的心[6]。做销售这个职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得高,特别是综合素质,不仅仅是会说,会介绍产品,还需要营销人员情商高,有爱心,有道德,会交流,够专业,有耐心,懂礼仪。

3结束语

总之,在彭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对农产品营销的实际工作有了真正的认识。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实践中,由于时间短促,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够,还有更多的实战知识有待我去学习,去请教,去实践,我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和补充。实践让我明白了营销工作是一门极为艺术的工作,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灵活多变。每个公司的业务经营不尽相同,营销工作的开展也不同,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模式,自己深知要学的还很多,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无论困难多大,必须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必须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道路,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中,传授给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雯婷.农产品陈列在现代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探讨[J].山西农经,2021(4):155-156.

[2]赵厚.发挥微商电商平台在峨边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9(4):46-47.

[3]宋婉静.试论市场营销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18(3):52,33.

[4]罗忠理.农产品网上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7(7):86.

[5]李天钰.浅析网络视频对我国农产品销售的积极作用[J].新闻世界,2015(12):57-58.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4

一、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旅游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的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指明了方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对此的积极响应。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让学生思维得以开拓,提升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成为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是高校教育应思考的问题。所以,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极为必要。

(二)创新能力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对旅游企业来说,面对众多不同层次的旅游客源,如何吸引到不同的客源,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一方面离不开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旅游营销活动进行创新。旅游企业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同时还要了解其他企业的营销策略,再根据调研结果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和创新,采用有效的营销策略,为游客提供既富有新意又能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样才能在旅游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旅游市场营销人才,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有效举措,而创新能力自然是学生就业的需要。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改路径

(一)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

当前,高校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往往侧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特色,教师通常会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涉及旅游行业的案例分析,而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及时效性,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教材缺乏旅游行业特色,且案例过时、观点陈旧,导致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教学目标[1]。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依托互联网,通过补充和丰富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从学生认知能力出发,选择与本土文化相近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读物不符合中国国情及本土文化,只能作为参考读物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可选择国内的旅游市场营销书籍作为教材的补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作成不同主题的旅游市场营销课件,既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旅游营销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训教学内容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依赖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训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2]。教师可模拟真实的实训场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再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实践项目,各小组针对实践项目展开设计方案的讨论。教师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通过分析旅游市场环境对市场进行正确定位,以选择旅游目标市场,再围绕目标市场制定营销策略和方案,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如旅游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总之,实训教学应涵盖整个旅游营销流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深入理解旅游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在分组模拟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课外实践

模拟实训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仅仅只是模拟而不真正付诸实践就好比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应定期带领学生深入旅游企业,参与企业旅游市场营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实践结束后,教师可就实践内容、形式、过程及最终的实践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引导各小组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对本组的实践情况加以总结,小组间相互讨论与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学生的思维也能在小组交流学习中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3]。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的营销策划。如让学生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宣传策划,并制作抖音、快手小视频等,由旅游企业对学生制作的营销宣传作品进行评分,优秀作品可供旅游企业在对外营销时借鉴或采纳,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及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以创新。借助互联网思维法、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大赛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4]。以大赛驱动法为例,教师在完成旅游营销理论知识的讲授后,可广泛收集与旅游、会展等相关的竞赛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让学生根据竞赛要求组建团队,各团队按参赛要求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撰写旅游策划文案、制定团队活动方案。团队成员要合理分工、有效协作,可由文笔较好的学生完成文案制作,思维活跃的学生侧重于作品的创意,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幻灯片的制作,口才好的学生负责竞赛作品的宣传及讲解。通过大赛驱动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社交能力、策划能力、协作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能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语文;教学理念;课程形式;教学内容

在任何学习阶段,语文学科都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文化涵养与综合素养。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语文知识内容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但是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大都是讲授语文知识内容,较少融入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当进行改革,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形成更加符合新时展需要的教学观念,制定更加明确与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语文课程结构,引入适合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更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一、高职语文教学对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主要展现形式是口语、语言、阅读与写作,一般语文课程会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以此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1]。对高职语文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与这些能力相关。高职语文教学对于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多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基础技能,比如信息获取与信息收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等;二是职业发展能力,多是指能够推动职业发展的相关能力,与职业活动的学习与工作方法相关,比如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等;三是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行为方式与为人处世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能力、心理分析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

二、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现状

首先是对语文认知不足。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师生对于语文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不太重视语文的学习,导致在此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没有设置语文课程,无法让学生在学校中深入学习语文,无法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的普通话能力较弱,基本社交能力较差,进而影响职业发展[2]。其次是语文教学安排不当。高职教育教学中,很多院校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注重开设专业课程与进行实训练习,对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学科不够重视。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一般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无法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时间紧张,也不利于语文教学。最后是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置了语文课程,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课时,一般是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地教授课本内容,缺少必要的知识延伸拓展,引入的文化背景资料较少,很少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与技巧。在此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无法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技巧,导致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等不利,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

三、职业能力视角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性

(一)更好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在开展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一般是在高中时期成绩不佳,或者高考失误,希望能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进而在社会上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一般来说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此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社交技能,便于在以后的职场中更好与人交流、共同合作。

(二)更好达成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对于每一名在校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业规划相当于引路人与指南针,引导个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要想达成职业发展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自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在多项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共同促进下,实现职业理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技能,比如公文写作能力与获取资料的能力等,能够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争取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达成职业发展规划。

(三)更好发展高职语文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相关的教学,还应当重视其他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质与综合素养,对于他们今后成长与更好发展有利。在高职院校中加强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能够更好促进高职教育。

四、职业能力视角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新时期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对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树立专业语文教学理念,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可以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功能,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与综合素养。高职院校语文教师需要深入认识语文课程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联系性,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创设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及创设多样的实践训练任务,更好实施语文课程教学[3]。例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一般会包括阅读赏析、口语表达、应用写作三大部分,每个部分设置若干项任务,又具体分为多个栏目,包括必备知识、能力技巧、资源共享、案例评析、综合实训,从以上的课程编排可以看出,高职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职业能力的重视。在具体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制作学案与课件,推送给学生并要求做好预习,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图文与音视频资源教学,创设生动的生活化情境。通过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内外文本,开展语文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写行政公文、撰写通报等,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水平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技巧,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开设针对性的课程,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营销策划案的写作指导。

(二)确定科学培养目标,完善语文课程架构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中,还应当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更好达到所定培养目标,还需根据高职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状况,突破课程设置的诸多限制,完善语文课程结构。针对高职语文科学培养目标,一般是从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三大方面进行完善:通过运用丰富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与各类场合,比如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答比赛等,更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引入课内外的丰富阅读资源,指导学生分析与鉴赏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阅读鉴赏能力;通过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布置训练任务,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例如,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需要在加强口语表达基础的背景下,指导学生运用标准发音朗读,教授学生朗读技巧与倾听方式,训练学生语言得体性与随机应变能力,加强职业口语表达的教学。在“求职口才”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求职口才的意义,熟悉常见求职问答用语,以及掌握求职过程中的典型口才技巧,为学生今后应聘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先借助电子课件教授学生基本求职口语技巧,之后创设模拟情境,指导学生分组参与,最后根据学生的展现情况进行评价,做好标准示范。

(三)针对职业能力培养,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职业能力视角下开展高职语文教学,为更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师不能仅仅依托教材资源内容,还需要去互联网上收集丰富的资料,以及去实际生活中采集,积累丰富的生活化资源,进而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职业发展前景与当前市场需求,引入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语文课程目标与职业标准相互融合,更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例如,对于“求职口才”的教学,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总结基本法则: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巧问妙答,谦虚自信;表现能力,展示风度。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图文案例,进行基础方面的教学,指导学生准备好应聘资料、规范着装、保持良好语言习惯等。在做好基础教学后,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内容,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比如针对“你有哪些兴趣爱好”,主要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性格、观念与心态,在回答时不要说庸俗的爱好,不要仅限于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上网等,最好加入外出旅行、参加社团活动等项目。

(四)丰富语文教学形式,实行科学考核方式

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运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为更好达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丰富语文教学形式,引导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4]。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与展现情况,结合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实行科学的考核方式,融入多种考核要素,多进行鼓励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互联网与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教学,运用计算机软件、智能手机、即时通讯工具、新媒体平台与云课堂等,开设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将实际问题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应变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教师需要明确职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未来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托高职语文教材,引入丰富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创设丰富多样的口语表达、文本阅读、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学勤.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34):93-95.

[2]金惠敏.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亚太教育,2016(15):126-127.

[3]周广陆.学生职业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培养[J].山西青年,2019(15):185.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有效学习;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更好承担好“高素质”任务,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改变学生学习中的“低效”现象,真正发挥好它在提升学生通用能力上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有效学习的定义

“有效学习”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花更少的时间,学到的知识更多、更牢、更好。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可以理解为教学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能高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增长能力的活动。这里的“有效”不仅包括学习效率,还包括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上的转变。这里的“能力”不仅指达到了某一课程的教学目标,还包括够支撑其它课程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认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者自己,任何学习者都能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他们强调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实现。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可通过答疑、辅导等方式辅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探索。(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知识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一定情境,借助他人帮助,不断主动建构和持续发展的过程。学习者一方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建构;已有认知结构一方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变,变得更加完善。(三)发展性评价理论。发展性评价主要是通过系统地搜集和分析评价信息,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双方共同指向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将发展者过去状态与现在状态进行比较,明确主体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努力方向,以追求更好的进步。

三、基于有效学习理论的课程改革实践

《大学语文》围绕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分阅读欣赏、口才训练、应用写作三大模块开设此课程。课程旨在通过经典文章的深度引领阅读,加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热爱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口才训练,提升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应用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将规范格式应用于具体写作实践,具有正确的写作观和规范化的工作习惯,为学好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基础。(一)课内教学实践情况。鉴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现状,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把学习知识、应用技能、掌握方法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并兼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整合后分阅读欣赏、口才训练、应用写作三大模块开设。三大模块内容跨度大,教学模式各具特色:模块一阅读欣赏部分采用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以点带面,兼顾广度,注重内涵。本模块选取“国学经典”、“历史漫步”、“爱国豪情”、“生命感悟”、“情感世界”几个主题,以相关经典文章带出主题,提高学生赏析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知识迁移的能力。罗杰斯人本主义学说认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面临的现实问题,如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等。此部分教学,本人在教学中没有只停留在“听说读写”上,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上引入现实生活中困扰学生的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这一人生要义。例如,在“情感世界”这一主题教学时,对文本进行梳理、赏析后,笔者结合开学初学情调查出的困惑问题,让学生探讨,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讨论异常热烈,最后各组把自己想法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出来,并派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效果良好。模块二口才训练部分采用阶梯式教学和训练模式。教学内容从初级阶段心理素质、态势语言、语音语调到中级阶段听说、复述、叙事,再到高阶段演讲,与之对应的实训内容也呈螺旋上升趋势。此模块教学注重体现职业性,与学生就业后工作环境相适应,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模块三应用写作部分为公文文种教学和训练。内容的选取尽量与专业对接、与就业对接,既有各专业学生通用文种,又针对不同专业有所侧重。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此模块教学时,笔者利用超星平台,采取“先学后教,随堂训练”的模式来成就高效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游”为主,教师起好“导”的作用。具体操作步骤为:1.学生课前通过超星网络平台自学并撰写简小文种,此阶段以学生为主。2.学生课堂提问、师生交流,此阶段以师生互动为主。3.讲解新知识,此阶段以教师为主。4.再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此阶段以学生为主。5.教师针对实训内容进行点评、总结,此阶段以教师为主。本模块学习中理论较枯燥,学生屡有“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现象发生,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实用。在教授日常文书条据这一文种时,我结合时下新闻案件,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笔下有财产万千”,有一学生课后感言:“应用写作部分很实用,个人感触最深的要数借条,我爸是个生意人,曾吃过这方面的亏,当时写的那个借条在法律上不生效。”(二)课外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情况。为加快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中引入部分尔雅通识网络课程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设大学语文班级的学生在规定的开放时间段内进行学习,课堂上可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学完视频内容,完成规定作业可取得相应成绩。尔雅网络通识课程考核纳入大学语文考核之中。(三)课外实践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问题:自制力较差;对优秀作品阅读数量有限或阅读文学作品类型单一,阅读方式主要为数字化阅读;文字表达能力不足,错字现象频出;存在信念理想模糊,盲目追求的现象;功利思想抬头,不能正确对待利益问题;心理调节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职业院校和学生中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人文学科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人文教育没得到应有重视。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长期以来知识积累不够以及一些不良习惯所致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所致。笔者努力探寻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组建社团,积极探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新途径。为了能更好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持续育人的作用,成立了文学类社团———演讲与写作协会。社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许多辐射全院的具有协会特色的活动。比如,朗诵艺术大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社团成员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天津市教委举办的“海河职韵”诵读竞赛活动;参与了我院每年社团展示;参与我院迎新晚会的主持工作;参与了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这些双向活动对学生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导向作用,影响、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的形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最终使他们实现自我突破与发展。2.发展新媒体,搭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新平台。我们创建了“演讲与写作”微信公众号。这是社团同学们自己耕种的一亩三分田,这里有美文推荐、文学知识、同学风采等板块。经过一年发展,它已然茁壮成长,成为连接教师课堂、学生社团、上课班级三者之间的纽带。此外,我们还利用超星教学平台、蓝墨云班课APP等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多渠道、全方位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3.进行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当下校园中频频出现令我们担忧的现象,如很多90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理想信念缺失等等。唤醒学生的生存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机是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当下生存的需要,更会使自己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我们组织学生代表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义务支教,我们给农村小学生送去“精神食粮”;通过对帮扶户慰问,我们为农村贫困老人送去了温暖,弘扬了中华孝道文化。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学生们亲身参与到生存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自我学习成长的重要。此次社会实践激起了学生们追求理想、信念的力量,有助于有效学习的形成。(四)丰富考核内容和形式,以考促学。本课程采用了“阶段性”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丰富,主要涉及情感态度、文章欣赏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评价形式多样,主要有口试、笔试、成果汇报等。考核不仅仅是对学习情况的检验,更是促进学生再次学习的绝佳机会。制定可行性强、实用性强的考核方案是教学设计重要一环。好的考核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触动学生的心灵,燃起学生再次学习的热情。布鲁纳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胜任动机,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阅读赏析”模块考核中,笔者联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给学生几个主题,要求其选择某一主题写一篇文章,在班级以有感情朗读方式分享给大家。有的学生展示了家乡风貌,有的学生诉说了浓浓亲情,还有的学生针砭时弊……此模块不但考核学生欣赏能力,更注重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发展性评价理论告诉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者的发展潜力、发展水平做出综合且相对客观的判断。在“口才训练”模块,笔者对学生课堂训练评价采取“纵向考核”,注重将“现在自己”与“以前自己”进行比较,肯定学生在原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功。在“应用写作”模块,笔者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考核,效果良好。在考核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这一文种时,我首先给出几个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如《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等。其次,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走出课堂进行调查,对材料收集整理。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进行撰写。在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选择的主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得出的建议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定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20898.htm,2018-04-23.

[2]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03).

[3]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林少杰.发展性评价的认识[J].现代教育论丛,2003,(06).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

21世纪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腾飞,大量的物流企业需要一线的专业人才。然而对于物流的学习,中职院校首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实践操作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对学生实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物流企业的工作。很多中职院校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同样也认识到物流专业对实操性的需求,通过创造多样的实训条件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然而,配套的设备建成之后,与之相适应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却并不完善[1]。

一、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现阶段多数职业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实训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按科目实训,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在课程中间实训。如南京的职业学校,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第二学期开设“仓储实务”课程,就是在“仓储实务”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物流实训仓储操作;第三学期开设“运输实务”理论课就同时开运输实训课,这种实训虽为具体的专业课服务,但实训局限于单一任务,没有形成连贯性,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匹配[2]。第二,综合物流实训,随着近年来江苏开设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就是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开设物流综合实训,期望通过本次实训提高学生学测水平同时让物流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通过学测或考试专门开设实训,这种实训的教学,重视理论和实训考试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一般情况下学校会设计三个工作项目:入库、出库、运输,这种实训是对这三个单项的技能进行反复的训练,缺乏项目之间的衔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单个的环节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一种就是模拟技能大赛项目的综合实训,技能大赛项目是团队合作,能够部分把仓储中的入库、出库、移库、返库和运输、电子标签和条码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初步开始实训的学生帮助较大,如何在职业学校完成企业需求的教学任务,这给教师的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笔者在实训教学中摸索总结出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供大家研究[3]。

二、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训手段应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实训设备,找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综合运用。(一)物流软件模拟实训。职业学校实训中心可以利用物流3D的运输、仓储、叉车等软件,让学生在掌握各种设备的基础理论后,模拟物流公司运作,进行仿真实训。物流系统软件的实训主要是3D软件模拟,完成教学工作中的物流岗位模拟如仓管员、信息员、拣货员工作模拟,提升学生对物流的认识。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入库、出库和拣货等方面的软件实训。在职业学校中3D系统采用虚拟形式教学,巧妙地解决了职业学校资金短缺,难以购买设施、设备,场地有限,无法建立实训中心等难题,职业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有了网络与虚拟仿真技术,中职学校可以实现公司企业模拟带进课堂,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企业和教学的课堂联系在一起转变为现实,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多个虚拟的与实训相关的场景中;以熟知物流流程为目标,进行物流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交互游戏为依托,体验物流的实际操作过程;以知识考核与单据填写为依据,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加以考查。整个实训系统将理论与实践、交互与游戏有机结合,寓教于乐,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同时,间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增加了学习乐趣,还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很多不利因素,满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4]。(二)以工作任务为引导,设计基于行业的物流实训。在职业学校教学中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去查阅资料,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任务问题,从而获得解决任务问题的能力。如在实训过程中,学校让学生完成江苏省技能大赛流程任务,统计入库、出库信息,最后每个团队都交上了一份完美答案,之后教师安排流程报告,在班级里评出对应等级。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省技能大赛中物流实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激发了学生实训课学习的热情,明确了在现实工作中他们的责任,以任务驱动模式为载体,贯穿大量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意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三)设计教学情景模拟物流过程。设计教学情景模拟职业学校的物流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角色,如客服、仓管员、叉车工等,开展教学前教师设定好实训活动的背景,从枯燥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与学生一起进入游戏任务,并在场景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学趣味性。同时,完善的测评体系便于教师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让学生以此背景来开展相关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让其能基于岗位角色来考虑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四)参观企业。参观实训企业教学法就是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学习观察,将课本认知升级为理性知识。目前,南京商业学校和苏宁、京东等仓储基地合作,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实际锻炼课上所学知识,如教师把学生领到校企合作的苏宁实地参观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以后就业的实际场所,把学生分成几组,各小组通过参观汇总所观察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物流实训中学生自身的不足。(五)组织学生顶岗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2~4周的顶岗实践,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企业验证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在顶岗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并在顶岗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才。通过实习,让学生自己融入工作的新环境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见识。在顶岗实践后,学生从实习地再回到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企业在物流实训方面需要什么,让学生自己分析组织训练,让学习的主动性回归学生,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因实践而产生,同时因实践而发展,以上是笔者在物流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更多地将理论结合实际并在教学中应用,推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主导,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指导思想下,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高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使物流学科的实训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6]。

参考文献:

[1]李海华.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河北职业教育,2007,3(5):8.

[2]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

[3]陆光耀.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08.

[4]刘建平,邵清东.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3):96-99.

[5]何晓光.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课程的有效组织[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9):85-86.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8

(一)明晰高职教育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指导文化育人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文化核心应该是以“自强不息、创新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大学精神,从这个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殊途同归”的,都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与此同时,高职教育文化也应包含其鲜明的职业特色的文化形式,那就是以“职业导向、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职教规律,这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地方。因此,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应该是“重德尚能,德业并进”,它应被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一脉相承的文化。只有在正确理解高职教育文化基础上推行的文化育人改革才不会偏离轨道,既能坚守教育的本质属性,又能彰显高职的教育特色。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文化育人的建设机制

高职文化育人的顺利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机制和制度保证。首先应该建立有利于高职文化发展的组织和决策机制,而且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顶层设计,需要有整合资源以及科学决策的组织统筹;其次应建立为高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咨询机构,以加强高职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探索,确保高职文化的科学发展;再次必须建立以师生为主体、以大学精神为内核、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模式;最后应建立一整套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

(三)文化育人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文化的核心堡垒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专业为单位予以实施,因此,专业文化的形成及传播对学校的文化育人工程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各专业都应该在学校文化育人内涵的整体框架内提炼和总结本专业的专业文化内涵,并在专业教育中予以积极的传播和推进。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一)专业文化的界定

教育界许多学者都对专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虽然在文字表述上各有差异,但反映出的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专业文化应该是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从专业文化应遵从大学基本精神的视角来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毋庸置疑应该传播“追求真理、人文关怀、理性选择、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此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理念。专业自身的文化理念应该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准则等多种元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汽车销售、汽车技术服务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文化主要还是应该包容服务类岗位的人才文化属性。因此,专业文化理念可以高度的概括为“诚信、仁和、坚韧、担当”。首先,“汽车营销人”必须诚信,对企业诚信,对顾客诚信,对社会诚信,这是最起码的职业精神;其次,服务类岗位应该倾听顾客的心声,理解顾客的行为,包容顾客,也就是“汽车营销人”应该具有“仁和”的精神,这也是一种气质的体现;再次,“汽车营销人”在职场上经常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经常会因为压力而破坏自己设计好的职业规划,阻碍了人生的发展。因此,“汽车营销人”应该体现“坚韧”的精神;最后,“汽车营销人”还应该具有“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勇于担起责任。在上述专业精神背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应是“与人为友、仁爱宽和、挑战自我、激越灵动”。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打造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

的品牌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在文化育人的改革中,如果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自身都缺乏文化熏陶、文化素养,甚至缺失起码的师德修养,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育人也只是徒劳。育人先育己,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打造具有师德品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品牌教师团队。一方面可以借助外力,如聘请一些文化大师、名师做一些有关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多宣传一些身边优秀教师的人文事迹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评价教师考核体系中建立一种机制激励教师的文化育人行为。

(二)形成以专业文化为指引的专业行为准则和标准礼仪体系,约束所有专业学生的行为

1.打造专业的诚信文化,体现“汽车营销人”的诚信。如建立专业学生“诚信评分卡”,内容包含学生的考勤、品德操行、课堂行为等;建立班级“诚信指数观察站”并进行评比;开展“诚信”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在专业内形成建设诚信文化的氛围。2.严格制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对学生课堂的着装、用语规范以及尊师态度都应该有规范的标准,并以此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同时还可以评比出“行为礼仪标兵”在宣传栏进行表扬和宣传。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人文素质课程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但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稍显缺失。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开设一些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开设“演讲与口才”“汽车文化”“销售艺术”“中华文明赏析”等系列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和价值上的帮助。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灵活

调整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及教学组织,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推进专业文化育人只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融入文化元素,这样大的文化渗透空间应该被充分利用并显现出文化育人的效果。例如,《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就可以融入“汽车文化”“营销艺术”“成功汽车营销人赏析”等专题,传递色彩斑斓的汽车文化和营销文化;《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可以融入“诚信文化”“保险人精神”等精神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操等。

(五)充分利用实训课堂推进职场文化的渗透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9

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位学生就布置的问题上台发言,然后再由任课教师作总结点评。同时,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讨论课占期评成绩的20%左右。这就促使学生高度重视案例讨论课。每次在不同的班级开设这门课程之始,学生最怕的是上台作案例分析发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胆子大了、脸皮“厚”了、口才好了,在台上演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而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2.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指导学生围绕项目内容完成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中,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促成学习过程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从团队建立、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和实施、成果评价和项目反思整个过程。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的每一具体环节都有所了解。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校内交易市场实训教学

搭建“校内交易市场”平台,举办校内交易市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销售技巧,还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举办校内交易市场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如下:首先,把一个班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即为一个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其次,进行资金的筹集。由学校给每个经营单位发放初始的经营经费,自负盈亏。每个经营单位也可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融资,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以股份的形式投资,这样可以在解决资金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核算意识;再次,进行市场调研。经营单位在对市场分析了解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经营的产品,并撰写调研报告,交由专业老师审核,确认项目的可行性,然后进行产品采购。每个经营单位可以去市场采购,也可以游说企业参加或赞助,这样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和企业进行沟通;最后,撰写促销策划书。为让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销售效果,每个经营单位都应设计一份促销方案。校内交易市场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在整个周期中,为了防止一些学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各小组指导老师除了适时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怎样接近消费者,如何有吸引力地介绍产品,怎样报价,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等)外,有必要进行一定的监督,例如在经营单位进行市场调研,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要附上调研过程的相片,甚至是录音。一个周期结束后,要求每个经营单位进行阶段性成果的汇报,各个专业教师作为评委对各小组及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每个学生的期末成绩,另外表现优秀的小组及学生可以在下一个周期继续经营,而表现不合格的小组将被淘汰。校内交易市场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对“4PS”进行综合的运用,也能让学生对自主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整个过程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一活动中应遵循一下几个原则:1.主体性原则。全部过程始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2.真实性原则。校内交易市场要形成一个真实的市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如成立专门的市场管委会,现场进行管理,这个运作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完全真实地模拟市场的做法。为此,专业指导教师在学期开始就要设计出校内交易市场的活动方案,并跟踪指导学生整个活动过程的交易情况。3.竞争性。校内交易市场不仅仅是学生作为实训的一种方式,更是为优秀的团队毕业自主创业打下结实的基础,因此,整个实训周期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四、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考核,要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方式。营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考试;既有书面考试,又有实际操作考试;既有封闭式考试,又有开放式考试。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考核的重点应是学生的营销能力和技能水平。具体来说,专业理论课适宜于笔试或“笔试+课程论文”的形式;专业技能课采取“笔试+操作”的方式;各板块实训内容应作为一项综合成绩记入各板块的考核成绩中。

口才实训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调研;职业素养

1物流岗位分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升级致使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高级管理者,如企业的物流总监、高级物流经理等。物流高级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行业技能、行政管理经验。第二,中层管理者,如物流调度部门经理、仓储部门经理、配送主管等。物流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三,基础岗位操作员,如仓储部门的仓库管理员、配送站的货物分拣员、运输部门的货运调度员等。物流基础岗位操作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拣货、装卸搬运、出入库等方面的技能。企业一般对基础岗位操作员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高职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上岗。

2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

岗位综合素养要求是指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物流岗位综合素养包括物流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职业素养既要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共同要求,也要符合受到物流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物流制度革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要求[1]。

2.1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深入了解南京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笔者通过对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掌握了十多个基础岗位对人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要求,并对企业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企业看重的四类职业能力:基本物流职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计算机水平与英语水平。这四类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2对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物流企业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看重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训室、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等。另外,学校要根据实践教育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在高职教育领域落地实施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要做到按需培养,切实了解新时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方向,从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2]。通过对南京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笔者得到的结果是,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物流基本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如能否制作物流单证、能否使用物流设施设备、是否了解物流作业程序等;第二,人际沟通能力如何,如能否处理好工作中与本部门同事、外部门同事以及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三,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如上岗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独立开展工作,是否具备继续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企业调研、现场访谈,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企业物流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一般要求。笔者在与企业管理人员探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时,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列举了比较看重的三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与配送,其次是物流成本管理、采购管理两门课程。另外,鉴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忠诚度不高,企业管理人员建议学校开设口才辩论类、职业素养类课程或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辩论类、职业体验类活动。由以上调研结果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共通性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以及为职业理想不懈追求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除加强专业建设外,着重塑造学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工匠精神。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物流公司的基础岗位并不需要员工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员工只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能满足快速上岗需求的岗位实操技能即可。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其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此外,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固守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虽然有些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但所列举的案例和项目不具备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的真实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

3.2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南京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企业兼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暑期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教师。但这种短期培训无法大幅提升教师的实训能力,大部分教师都缺乏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教师的岗位实操能力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3]。同时,高职院校在招聘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时也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而且由于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导师很难在工作日抽出时间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3.3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倡的办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二者之间的合作进度缓慢,且缺乏长期合作育人的基础。南京很多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合作动机主要是解决自身短期、季节性员工不足的问题,而学校则主要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实训教学,提供师资和实训场地给学校。企业没有利益刺激而缺乏合作的主动性,无法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

3.4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比较传统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比很高,很多课程缺少实训场地或者实训模拟软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只有教学工作背景,缺乏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在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着重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的物流操作训练。物流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技能的缺乏[4]。

3.5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设备设施。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投入比例与实践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中,学校物流实践设备设施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有助于提高物流实践能力的硬件条件。此外,由于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教师在授课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4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4.1加强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理论最终需要落实于实践,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运输管理课程的国际航运单元涉及较多物流环节和业务对象,相关业务对象不仅包括发货人和接收人,还包括各级货运、船公司、港口、检查检疫局、海关等单位的人员,教师可针对该内容设置项目情境,在项目情境中讲解国际航运的业务流程,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步骤,让学生直观地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国际海运进出口物流实训手册”。另外,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模拟软件,以方便学生实现“做中学”。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开设的实训项目很多,如仓储管理课程的仓储作业综合实训、运输管理课程的软件模拟实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项目式实训等,这些实训项目涵盖了物流岗位基本技能、物流软件操作能力、物流设备设施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实训内容。

4.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物流职业技能比赛

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器”,以物流职业技能比赛为主导的实践教育体系,有助于弥补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南京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制订了技能比赛选拔、培训、奖励方案[5]。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职业技能比赛有供应链模拟大赛、物流方案设计大赛、物流仓储方案大赛等。参加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物流仓储方案大赛中,学生要审查商品出入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多个操作点。

4.3组织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

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的短期企业实践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的基层物流岗位。顶岗实习一般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持续六个月,它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组织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全面了解物流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培养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这类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是每个职业院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陈秀涛.“四位一体”,开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格局[J].人力资源,2021(18):112-113.

[2]刘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7):71-74.

[3]陈锦凤.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大众标准化,2021(20):215-217.

[4]刘向杰.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2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