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6:24:22

市政实训总结

市政实训总结篇1

为进一步促进家政服务就业,扩大家政服务消费,根据商务部、财政部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的通知》(商商贸发〔2009〕276号)要求,结合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安置就业为目的,积极开展家政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推动以城镇下岗人员、农民工为重点的家政服务就业安置工作,规范家政服务行为,提升家政服务质量,扩大家政服务消费,促进全市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培训组织与实施

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和市总工会共同组成青岛市“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工作组,负责全市“家政服务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实施工作组下设综合组、考务组,具体组织培训、考核、办证、档案管理等工作。

(一)招生对象

准备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中国公民,男性16至55周岁、女性16至50周岁,持《健康证明》,均可报名参加培训。

(二)承办机构和企业

确定青岛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我市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青岛市爱心大姐服务社、青岛多彩职业培训学校和青岛天虹职业培训学校为开展自主培训的大型家政服务企业。

(三)师资要求

高水平的师资是培训质量的保障。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应根据专业设置加强师资储备和管理,配备不少于3人的专业教师队伍,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业务素质。

(四)培训内容

按照商务部《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要求,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的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安全卫生知识、礼仪习俗、家庭清洁、烹调、洗涤、家电使用、花卉宠物养护、老幼家庭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培训总课时不少于150课时,其中集中培训课时不少于80课时,自学课时不少于70课时。

同时,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调整部分专业课时,有重点的培训一批育婴、养老护理、医院陪护等方面的专业性家政服务人才。

(五)培训教学管理

1、开班备案。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根据学员报名情况确定培训开班日期,备齐《培训开班审核表》(见附件1)、《培训学员花名册》(见附件2)、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和安排、考试主要内容等)、师资证明等材料,于开班前三个工作日向市经贸委提出开班备案申请,由市经贸委盖章同意后开始培训教学工作。每期培训班学员不少于30人。

2、培训教学。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获得批准后,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及大纲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保证教学内容与《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要求相符。培训期间,要加强对培训学员上课出勤管理,认真填写《培训学员出勤簿》(附件3),每次组织学员培训不低于四课时,保证培训学员出勤率不低于培训总课时要求的80%。若因故需延时开课,当日上报市经贸委,待开课时间确定后,按程序重新进行申报备案。

3、鉴定考核。教学工作完成后,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备齐鉴定考核有关资料,于鉴定日五个工作日前报“家政服务工程”考务组申请鉴定考核。鉴定考核工作于每月15日、30日各组织一次;如当期学员数量较多,可申请增加临时鉴定考核。基础理论考试由各承办机构(企业)自行组织,考务组统一阅卷;技能操作考试由考务组统一组织进行。

4、证书发放。鉴定考核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公布鉴定成绩,基础理论、技能操作双合格的填写《申报办证花名册》(附件5),报“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工作组,由综合组颁发全市统一的培训合格证书。

5、安排就业。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要确保在一个月内安排学员就业,就业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得低于一年。学员与家政服务企业或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作为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的证明材料备查。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培训学员安排就业率不得低于95%。

6、检查验收。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应在每月培训工作完成后,向市经贸委提出验收申请,并准备相应验收材料。在接到申请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工作组将按照《“家政服务工程”验收表》(附件6)有关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书》。

7、档案管理。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要将培训备案表、备案花名册、培训计划、大纲、师资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复印件、职称复印件)、培训学员考勤记录、鉴定资料、颁证花名册、培训补贴申报、核拨资料等按期次归档,建立健全培训信息资料库。

三、资金拨付

*

四、质量评估与监督检查

(一)建立内部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加强自我监督

培训期间,“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工作组将对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检,每班不少于一次,建立培训

班抽查记录档案,认真做好记录。重点检查学员到课和教学计划、大纲的执行情况,了解学员对培训情况的信息反馈,对不按培训要求开班上课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反映出的问题,督促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限时解决。

(二)建立“家政服务工程”工作联系会议制度

“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工作组和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每月中旬召开一次工作联系会。一是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了解用工企业、学员对培训工作的反应和要求,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二是研究掌握工作规律,探求改进工作方法,及时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推动“家政服务工程”工作。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家政服务工程”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实施“家政服务工程”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当前就业困难,而且对提高家政服务业行业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各环节的管理,规范培训考核,不断提高培训水平,积极推动家政服务就业,将此项工作做实做好。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

家政服务培训承办机构(企业)要在“家政服务工程”实施工作组的指导下,广泛利用报纸、网站、电视、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和信息力度,增强家政服务企业、消费者、学员提高“家政服务工程”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市政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家政劳务 就业

赣州市现有18个县级行政区划,人口总数达870余万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农村人口781万人,其主要劳务流向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一带,主要工种集中为服装加工、家政服务、建筑劳力等方面。截止2003年6月底,全市实现跨县、市和跨省、市流动就业的达120.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31%,劳务输出的数量是可喜的。全市农民的总体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存在着务工者组织化层次较低,文化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就这个问题笔者以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全市在外从事家政劳务工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组织方式、收入情况、所遇困难、建议要求等9大项,有效样本总数134份,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对调查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得出如下结论:抽样调查显示,这134名从事家政劳务人员,17-35岁80人占调查总数的59.7%,35-50岁45人占调查总数的33.5%,50岁以上6人占4.5%;其他3人。

从教育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为102人占总数的76%,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16.5%,小学文化程度10人占总数的7.5%。

赣州家政劳务开发实践问题分析

政府参与力度不够

政府参与的主要体现 提供相关政策,建立保障机制。通过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构建起区域家政劳务开发与输出的运作框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保证剩余女劳动力的健康就业。对培训经费予以资助。广大农村剩余女劳动力及城市下岗女工本身就属于职场中的弱势,相关的岗前培训必不可少,这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做支撑。面向市场,着力做好就业推介工作,政府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和诚信形象,建立对经济发达地区家政劳务用工情况预报系统与机制,及时如家政服务信息、举办家庭用工供需洽谈会等推荐就业。

政府职能部门参与性缺陷 我们在对已在广州就业的家政劳务输出人员的调查中,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参与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就连在已获得赣州市劳动就业局帮助就业的人员中,亦有29%的人认为政府作用需进一步加强。首先,我们通过对赣州市政府负责家政劳务培训与外输的主管职能部门――市劳动就业局的机构和人员的考察,其无设置专门的劳务培训与输出科室,而只是挂靠在就业训练中心,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其次,少数政府部门领导只看到家政劳务输出给部门管理带来的难度,看不到家政劳务输出给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认为劳务输出造成计划生育难管理、税费难收缴、消费市场萧条,财政收入受影响。因此对引导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外出务工持消极态度。再次,赣州因处革命老区,还有许多县市还是部级贫困县,财力吃紧,就业培训经费捉襟见肘,2003年全部用于就业工程的专项款额只有600万元,这对赣南这个人口大区只是杯水车薪,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只是花完了国家的钱也就完成了任务,没有责任和意识去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培训资金严重紧缺的问题。

组织化程度较低

调查的134人,有108人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占调查总数的80%多;只有26人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实现劳务输出,不到流动总数的20%。强烈要求集体组织外出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调查中选择要求政府组织引荐和技能培训的占被调查总数的88%。这种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的流动方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资源利用率。

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农村妇女和下岗女工等,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

家政劳务培训缺失

尽管家政劳务输出使我市广大人员扩大了知识面,逐渐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和女企业家”。但是,被调查的134名家政劳务人员中,曾接受培训的只有29人占调查总数的22%,未接受过培训的105人占调查总数的78%。我市外出从事家政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即使有一技之长很大程度上的一部分人的技能是通过拜师学艺获得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抗衡的能力不强。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大批既无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体在外做苦力,且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就业面相对狭窄,主要从事洗衣、做饭等佣家型劳务为主,既降低了劳务人员的经济收益,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她们的自身发展。

外出务工面临的实际困难多

在对广州等地从事家政劳务人员所遇到的困难调查发现,工资没有固定保障的42人占总数的31%,没有人或组织引荐的28人占总数的20%;没有一技之长的24人占总数的18%,家里有困难的13人占总数的10%,没有了解信息的11人占总数的9%,其他16人占总数的12%。由于没有技术和特长,加之缺乏有组织引导。我市在外家政劳务人员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较多:如收入低、无保障、小孩读书困难、不了解信息、流动盲目性较大。在外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私人家庭中。由于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目前,一些家庭劳动用工很不规范,私招乱雇现象尤为严重,且招用工后大都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合同,以致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解决赣州家政劳务开发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强化政府参与力度

把政府服务作为扩大家政就业的当务之急 扩大妇女就业,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围绕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推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全面构筑促进就业的新平台。一是架设家政就业信息桥梁。加快就业服务住处网络建设,完善和规范赣州市家政职业中介一条街,及时就业政策、招工信息和求职信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供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就业对象和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起一座信息的沟通桥梁。二是提供家政就业培训。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原则,大力加强对新增就业培训。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原则,大力加强对新增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择业的观念,认为家政服务不是下等人干的事。同时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在抓好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和办学机构举办家政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提高家政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三是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鼓励创业、促进家政就业的税费减免、财政贷款担保和就业援助等政策,以激励待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积极性。四是规范家政就业市场。依法加强私人及家庭劳动用工管理,实行家庭用人强制合同制,以保证家政就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政府承担部分劳务开发成本,开展“订单式”培训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首要责任者,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劳务开发力度,同时为规避家政就业风险,可以加强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地间政府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既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请保姆、请钟点工难等问题,又帮助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培训经费和就业问题。如在家政服务订单培训中就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家庭礼仪、居室保洁、烹调技术、孕产护理、初级保健等适应强的科目。

完善赣州劳动就业的保障体系 赣州市每年新增农村劳务输出近10万人,其中女性占51%左右,其中有组织的输出占35%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0万人以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都建立了以劳动力市场为龙头,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所)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在赣州市劳动局和市妇联的共同努力下1-6月全市共采集家政用工信息4567条,提供家政就业岗位6976个,进场洽谈人数2万人次,其中家政劳务输出信息447条,输出成功率逐步提高。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家政服务中介机构48家,家政劳务派遣组织6家,劳务经纪人500多人,与2002年相比,各类中介机构与劳务派遣组织增加114家,劳务经纪人增加近100人。2004年12月劳动局请省工商局、劳动保障厅在赣州举办了第一期家政职业介绍人员资格培训班,培训学员68人,进一步充实了我市劳务经纪人队伍,这样的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强化家政劳务输出引导

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我市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积极发展家政经纪人和家政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提高我市家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来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 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家政管理、服务组织或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第三,要扩大对家政劳务输出中先进典型的宣传,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和途径,挖掘全市在外务工典型事迹和我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动态情况;第四,要建立起对经济发达地区家政劳务需求的预报机制,市政府可以整合各种资源,解决家政劳务市场中“市场失灵”的现象。如对外佣型家政人员的素质要求、能力结构有及时的信息反馈,努力做到有针对性的家政劳务输出,减少其盲目性流动。

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遇到的困难

作为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搞好家政劳务输出的服务工作,要制定鼓励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遇到的实际困难,一是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户口准入条件,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采取保留土地承包权,进行土地转包、转让、租赁、反租倒包、入股等的流转,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健全计划生育机制。给予外出务工人员计生等有关证明优先出具权,允许育龄妇女在务工地进行“双月检”,并上门做好服务;四是完善后方保障措施。要在贷款、公差勤务、以资代劳、家庭安全、老人照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强对劳务输出的全过程服务,设立并公布维权热线电话,使 劳务输出人员能够安心、放心。鼓励在外务工创业,从而使劳务输出渠道越来越宽,输出人数越来越多,输出范围越来越广,输出组织程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何平.香港“菲佣”与“菲佣现象”探析.东南亚,2000

2.劳动部中国就业培训中心.中国家政服务现状白皮书,2003

市政实训总结篇3

此次会议是继全国、全省社院工作会议召开后又一次全省范围的社院工作会议,也是全省各级社院首次就教学培训工作召开的座谈会。会上,与会代表踊跃发言,认真探讨,就教学培训工作统一了思想,交流了情况,总结了经验,取得了共识,同时也加深了联系和沟通。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全国社院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的,是对社院工作的极大推动,为社院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现阶段也是我省社院发展的较好时期,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统一认识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教学工作作为社院的中心工作,在统一战线“三支队伍”的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任重道远,应该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教学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院地位和作用的体现和发挥,必须得到切实加强并要加快发展。

赵龙院长的讲话材料中指出:要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社院教学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从认清形势、加快社院发展的高度,增强做好社院教学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社院教学培训工作;要整合全省社院资源,促进全省各级社院共同发展。他指出,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的观点,与时俱进,认真组织统一战线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切实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党外人才的党的统战人才。要以教学培训的大发展,来开创社院工作的新局面。

邵军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要从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认识加强社院工作的重要性。他就社院教学培训工作谈三点意见:一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要突出统战特色,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水平;三要强化措施,推动教学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发展。他特别强调,各级社院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市级社院要加快“四有”(有健全的领导班子、有编制、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建设,根据《意见》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确立阶段性的基础建设重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社院基本建设的办学经费的投人,为开展教学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目前尚无办公场所和经费的社院,要尽快解决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教学办公经费;有条件的社院,应尽可能解决好办学场地问题;与党校或其他干部院校合办的社院,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拥有必要的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省社院也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水准。

二、交流情况

与会同志分析了教学培训工作的具体内容,从四方面进行了交流。

(一)教学内容

社院教学培训必须以政治培训为主,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抓好统战理论政策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省社院经过10多年的教学培训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是基础理论课、二是统战理论与实践课、三是应用科学及知识课、四是社会实践课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四性,即政治性、理论性、统战性和实践性。在当前来讲,要着重组织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统战理论方面做好“三论”(统一战线理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参政党建设理论)、“两史”(民主党派史和多党合作史)、“两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课程安排。

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不同班次和不同学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其他课程的学习。如镇江市在培训中除了突出政治培训,还突出能力要素。针对党外干部专业技能突出,但行政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开设领导科学、创新思维、电子政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等公共管理课程。努力实现党外干部从专才向通才的转变,全面提高他们的行政管理和组织领导的能力。在形势政策教育中,针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工作中的难点、思想上的疑点开展教育,开设了“宏观经济形势发展”、“长三角、沿江开发与镇江经济”、“优化旅游环境与发展镇江旅游业”等课程,帮助党外干部加深对国情、省情、市情的了解,提高系统分析问题和科学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组织

社院教学培训不同干党校、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之处就在于统一战线具有的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方针贯穿教学组织的全过程。

盐城市社院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对每期培训班都要求学员对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市社院的工作、全市统战工作各提一条建议,在培训期间进行研讨和交流。通过这一方法共收集到各类合理化建议和有价值信息达300多条,反映了广大学员对社院培训工作的热情和期望,也为更好地改进培训共和提供了帮助。同时,还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的工作与社院的培训工作相结合,组织社会各界人士与社院专家教授进行交流研讨,达到相互切磋、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时,各级社院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如苏州市的“创新培训模式,拓展个人潜能”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将在企业人才培训领域广为采用的体验式培训引入干部培训,着力提高学员的“情商”。拓展训练要求集体或个人借助器材完成规定的动作,学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挑战心理极限,克服心理惰性,从而认识自身的潜能,发现群体的作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拓展训练看似游戏,实则既要运动肢体,又要开动脑筋,领悟活动背后蕴涵的人生哲理。事后学员们普遍反映:拓展训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磨练了个人意志,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团队组织、协调、沟通和执行能力。

(三)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搞好教学培训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连云港市在教学管理中推行目标管理,落实培训工作责任制。他们科学确立培训工作目标,坚持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有机结合,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充实。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奖优罚劣。

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社院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泰州市委统战部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有院长分工负责制,院长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教务管理办法,学员学习管理制度,优秀学员评选办法,学习考试制度和学员跟踪考察制度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院培训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了具有社院特色的管理体制。

南通市社院在班委会的组建上,注意遴选各方面相对优秀,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员。既考虑到学员的行政职务、学术层次、技术职称,又考虑到各地区、各单位推荐的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到区域、行业、界别的代表性。所组建的班委会,在发挥带头作用、协助搞好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等方面,都较好地发挥了作用。

(四)学用结合

各地社院在培训中坚持按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任务和内容,通过培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和使用。如常州市社院在培训中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相结合,坚持对民主党派中青年后备干部、新进市委委员、基层支部骨干的新成员进行培训;二是培训与党外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工作相结合。配合市委组织部对所有党外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了时间不少于一个半月的培训;三是培训与人大政协换届的党外人士政治安排相结合,通过各级统战部门积极向人大政协推荐合适人选。

三、主要成绩和墓本经验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我省市级社院自创办以来,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相继复校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统战部的指导下,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支持下,克服诸多困难,发扬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在培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战干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成绩

1,培训人员、班次不断增加,成果喜人

据统计,省社院自 1985年复校1986年举办第一期培训班以来,截止2004年底共举办各类计划内班次108期,培训学员4600余人。扬州市参加过党外干部培训班学习的人员中,不少人先后安排担任市级领导职务:其中副市长2名,市政协副主任6名;市政府部门副局长共30名,市级民主党派班子中担任主、副委的20名,各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三大班子负责人54名。无锡市从复校起共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累计培训学员3500多人次。尤其是通过和组织部、党校联合办班,连续举办了16期非中共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党外干部661名,学员中,先后有1人提任为省部级领导干部,7人提任为市厅级领导干部,125人提任为县处级领导干部,42人进人了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班子担任专兼职领导,其中7人任主委,539人次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2、为统一战线“三支队伍”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我省各级社院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对统战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政治培训为主,努力做好统一战线“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党政领导干部强化了统战观念,提高了统战理论、政策水平;党外代表人士提高了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统战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三支队伍”的建设为巩固和发展我省的爱国统一战线、服务我省“两个率先”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结了经验

1、党委重视、多方支持是培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各级党委对社院建设、培训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这是社院不断发展、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淮安市委把统战干部培训工作纳人全市干部培训办班的总体工作规划中,每年培训的具体计划都由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制订。市委分管领导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都亲自到会为学员作动员讲话。正是因为领导重视,认识统一,使全市统战干部墙训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局面。

徐州市坚持把“三支干部队伍”培训工作当作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统战部每年年初研究工作,都把”三支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每年年终总结工作,都认真总结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重要的班次,部领导积极主动向市委汇报,争取市委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及时提出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措施。统战部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经常为教育装工作出题目、定任务,亲自为培训班讲课。分管教育培训工作的副部长亲自指导和督促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当年计划的拟定,过问和安排教学内容,经常深人学员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和工作情况,并亲自率领培训班的学员进行社会调查。每次举办培训班,各位部长都参加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使学员很受鼓舞。

2、主动多做工作,争取各方面对教学培训的积极支持

教学培训工作要开展得好,既要依靠部门自身的努力,还要争取多方的支持,力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形成合力。如常州市社院在工作中做到四个主动:即主动与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联系,争取领导的支持,这几年该市党外干部培训均由统战部、组织部列人全市干部培训计划、由组织部统一下发文件,组织生源,有利于工作力度加大;主动与市财政部门联系,取得必要的经济支撑;主动与市党校联系,在教学场所、教学管理是取得帮助;主动与学员所在单位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学员能按期参加培训。

四、工作建议

1、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关心和支持社院的建设与发展,省委统战部能协调有关部门支持社院工作,帮助社院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社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避免学员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培训。《条例》对市以上社院的培训对象进行了规定,但在市及以下层面上,由于成员分散,还需要各方多做协调,尽量减少学员短期内重复培训。在教学内容上应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制,避免内容老套路、空泛化、随意性。

3、加强我省社院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科研要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丰富教学培训内容,要以高水平的科研来推动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培养出一批真才实学的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适应社院工作的其他人才来推动社院工作的开展。

市政实训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务实高效、清正廉洁、和谐奋进为目标,组织对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重点开展了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理论武装工作在内容上与时俱进,紧跟科学理论发展步伐;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力求广大党员喜闻乐见;在效果上紧贴中心,促进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按需施教、科学管理的方针,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训、廉洁从政教育,更新培训观念,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提高交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二、目的任务

首先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领会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财政工作实际,提高执行政府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强化交通行政领导干部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决议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的革命斗志,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满腔热情地投身于交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其次提高执行能力,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继续开展交通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掌握交通法规和提高服务水平,适应时展和整个交通系统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县(市)交通局长普遍进行新一轮岗位培训;对各市、县公路、运管、航道、地方海事处(所、站)、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交通工程招投标办公室正副职,进行以新知识、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外语、历史、文学知识以及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的培训,使公务员掌握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最后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洁从政教育。继续开展党纪政纪学习培训,使干部职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廉洁从政的理念,严格约束,自警自励,自觉维护组织纪律。组织交通行政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及厅党组有关文件。在交通行政党员干部中深入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政治纪律和依法行政教育、反腐倡廉和艰苦奋斗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优秀品德教育。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专题讲座或学习班。

三、学习内容

政治理论学习:1、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党的和谐社会理论;3、科学发展观读本;4、《》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6、2004年以来中央四个一号文件;7、中、省、市、县规定的政治理论学习的有关内容。

廉洁从政教育:1、《行政许可法》;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3、《中国共产党党内处分条例》;4、胡锦活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中的讲话;5、曹市长在市政府第五次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专业知识培训:1、财会系统专业培训;2、世界交通领域先进经验学习培训3、刑法和交通法的综合理论培训

三、学习方式和原则

培训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

1、省交通厅负责制定全省交通行政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实施意见及相关规定。根据交通部的要求,制定送部、省培训名单。负责县(市)交通局长规范化岗位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班等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高级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规划制定、研讨班、学习班等的组织。负责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实施计划的制定。组织对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对全省交通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指导、协调、督查和统计。日常管理工作由厅政治处负责;

2、各市交通局负责制定本地区交通行政干部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计划并报省厅审批,落实相关机构、人员和培训经费、场地等。组织市、县交通局、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公务员及一般干部、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统计上报送部和省厅培训人员名单。日常管理工作由各市交通局教育部门负责;

3、各县(市)交通局按照省厅及市局的实施意见和计划,制定具体的送培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参训人员的学习时间,配合培训单位,做好培训人员的考核、管理工作;

4、承担培训任务的办学单位,要按照本实施计划的要求,认真制定教育培训的具体教学方案,负责组织教学,要选配建立高素质的师资库,按需施教,加强培训期间的考核考察,确保培训质量,做好学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分工

1、交通部制定全国地方交通行政干部培训指导性教学方案与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核心课程教材;

2、省厅负责编制具有江苏特色的交通行政干部培训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编写;

3、交通厅长专题研究班由交通部组织实施;

4、各市交通局、省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局、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招投标办领导干部岗位培训,总学时240,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00学时。由交通部组织培训;

5、各市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处、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招投标办领导干部岗位培训,总学时240,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其中正职由交通部组织培训,副职由省厅组织培训;

6、各县(市)交通局、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处(所、站)、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招投标办领导干部岗位培训,总学时300,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20学时。由省厅干部培训中心负责培训;

7、厅机关及厅属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学历教育工作,由省厅政治处负责实施。各市交通行政领导干部提高学历层次教育和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由各市交通局自行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方案需经省厅审批,培训情况报省厅备案;

8、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结合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根据不同岗位、技术任务、专业技术干部知识结构、单位条件等,确定每年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省厅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高级专业技术干部专题研讨班。各市组织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二期。高、中级专业技术干部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初级专业技术干部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9、省厅根据各市上报情况,制定每年交通类或交通法规类《专业证书》班招生计划,负责计划的审批、上报和具体招生,到2002年底前,全省所有45周岁以下的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全部达到大专层次文化水平;

10、各级交通行政干部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后,由培训单位发放交通部统一印制的《岗位培训证书》。

五、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各市交通局、各单位要把加强交通行政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构筑江苏交通领导人才高地的一个有力措施,抓紧抓好。要建立健全鼓励学习、促进学习的机制。要把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干部任用、职务升迁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干部学习档案,及时掌握干部学习情况和需求,切实解决好干部的工学矛盾。

2、建立汇报联系制度。各市交通局要经常向省厅汇报干部学习培训需求情况,畅通培训信息渠道。要及时反馈培训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对学习知识的应用情况。要根据省厅培训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送培方案。要善于科学地总结分析培训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每年底12月25日前将培训总结报厅政治处。

3、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省厅将在每年的科教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交通行政干部的教育培训;各市交通局要按照部、省有关规定,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开展;同时要广开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培训不以营利为目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各办学单位要严格执行部、省有关规定,坚决杜绝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的不正之风。省厅将对各地区、各单位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将给予必要的处罚。

5、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厅干部培训中心要充分发挥全省交通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和业务培训主阵地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要根据时展和交通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强符合成人教育培训规律,具有交通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干部培训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水平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多种渠道,与政府部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专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建立比较齐全,能满通干部培训需要的“师资库”。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建立“培训者的培训”制度,加强现代化培训战略、策划、技术以及分析评估等知识的学习,促进培训管理者业务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培训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力争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6、联合纪检部门对交通基础建设领域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时时监督,狠抓基建领域的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及时纠风。在基层建立窗口,及时反映群众问题、干部问题和工程问题,力求能在党员在思想上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让干部们保持自律的心态。

六、考核办法

1、自评。局属各单位在每季度末对本季度干部培训情况认真总结,并将季度自评报告、学习笔记、会议记录及下一季度培训计划报县局人教股。

市政实训总结篇5

一、**市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机制逐步建立,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一)人才总量逐步提升,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截止**年底,**市人才总量为×人,其中党政人才×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包括私营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人;农村实用人才×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占×%;大学学历的×人,占×%;大专学历的×人,占×%;人才总量比**年增长37%,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年增长78.6%,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年增长129.6%。

1、党政人才队伍学历层次提高较快。截止**年底,**市党政人才共有×人,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占1.2%(比**年增加1.13%);大学学历的×人,占×%(比**年增加9.1%),大专学历的×人,占×%(比**年增加3.78%);中专学历的×人,占×%(比**年减少5.94%);高中及以下×人,占×%(比**年减少8.12%)。总的说,**市党政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了**市党政机关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市社会和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2、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中私营企业主居多。截止**年底,**市企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共有×人,其中,私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占×%。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占×%;大专学历的×人,占×%;中专学历的×人,占×%;高中及以下的×人,占×%。

3、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初具规模。截止**年底,**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有×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正高级×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中级职称×人,占×%;初级职称×人,占×%;末评职称的人员×人,占×%。全市现有各类专家×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省级优秀人才×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人,占总数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人,占总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占×%(比**年增加0.12%);大学学历×人,占×%(比**年增加4.23%);大专学历×人,占×%(比**年增加5.52%);中专学历×人,占×%(比**年减少4.69%);高中及以下的×人,占×%(比**年减少3.4%)。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按人数的多少依次分布为: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农林牧水渔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交通、建筑、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在全市的人才队伍中,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主力军。

4、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日益明显。在这次组织的调研中我们对全市农村乡土人才进行了调查摸底。据统计,我市农村共有各类实用人才×人,主要分布在种植、养殖、运输、建筑、商贸流通、小型加工、饮食、医疗卫生等行业。通过此次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状况,为今后我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实用型人才开发利用,整合乡土人才队伍整体效能奠定了基础。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1、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进入人员公开考录制度。1996年,我市首次对市直机关新进人员进行公开考录之后,组织人事部门把公开考录工作从党群机关延伸到事业单位,坚持新进人员“凡进必考”,并多次组织考录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年又面向社会,破除身份界限,为市建设局、市公安局等单位公开考试录用了各自急需的人才。市教育局从1999年开始至**年共公开考试招聘教师1081人,招聘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社会上反响较好。

2、建立完善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从2000年起,**市委先后两次打破干部身份、地域、隶属关系界限,开展了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有900多名干部报名应试,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核等程序,公开选拔了16名德才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县级领导岗位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干部委任的单一形式。**年至**年,四区三县在各自行政区域内通过公开选拔,任用科级干部154名。

3、全面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年以来,**市以点带面,积极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定下发了《**市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并把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列入各地区各单位工作责任目标中进行考核,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至**年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开展了竞争上岗工作,参加竞争上岗的人数总计3305人(次)。通过竞争上岗,一批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年富力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一些年龄偏大、学历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成绩平庸的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这一正常渠道“下”得去,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能上能下问题。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在全市推行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并逐步取消了事业单位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与公务员对应的行政级别,积极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分级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流动更新”的用人制度。为提高事业单位职工整体素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根据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下发了《**市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进行了明确规定。**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市教育系统校长年薪制试行办法》,规定在市属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校长中实行年薪制,并结合我市教育改革的实际,制定了《**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办法》,对市属学校在招聘教师、建立教师人才库、聘用教师、未聘人员安置及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畅通了人员进出渠道,推动了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人才开发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得力措施。为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挖掘现有人才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000年以来,市政府下发了《**市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称评定试行办法》、《**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试行)》,为**市人才开发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2、各级各类人才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党政人才培训。按照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的原则,建立干部培训目标责任制,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培训情况报备、计划调训等制度,不断扩大党政人才的培训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分别举办了非公有制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培训班3期,并积极选派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赴省外高等院校和境外学习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知识更新步伐,按照《**市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要求,从2000年开始,我市先后选拔300多名年龄在40岁以下有发展前途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辽宁、上海浦东等省市带教培训,以点带面,有效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各区县组织、人事部门牵头,由科技、农牧、林业等部门负责,各乡镇组织人员,利用科普冬训和区县、乡镇党校培训的有利时机,加强了对农村党员和乡土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科普冬训活动期间,全市举办的培训班都达400期以上,培训人数10万人(次)以上,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面达95%以上。

人才培训渠道进一步拓宽。结合**实际,积极与发达地区联系,争取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进一步扩大干部赴外培训的规模和质量。去年,在第一轮合作的基础上,我市又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红桥区签订了第二轮(**年——2005年)干部培训协议。今年又与广西南宁市、桂林市和山东济南市、青岛市签订了干部挂职、培训工作协议。

3、成立人才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市于**年11月成立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组织、人事、科技、教育、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实行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决策,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落实、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二、**市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对人才重视不够,人才作用发挥不足。一是各地区、各单位对人才重视、关心、尊重不够,人才培养力度小、投入少,人才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二是良好的人才环境尚未建立,吸引、稳定人才的能力弱。我市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艰苦,财政拮据,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工作很难开展,一些吸引、鼓励人才发展创业的规章制度、优惠政策难以兑现落实。人才创业环境差、待遇低,教育、科研条件简陋,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无法形成吸引、稳定人才的优良环境。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出多进少,强出弱进”的流动态势依然较为突出地存在,一些高层次人才依然留不住。外流人才层次高、人数多。四是人才市场不健全,市场化配置不到位。

(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失衡,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匮乏。一是人才专业结构与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不配套,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人才队伍弱小。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教育系统,而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管理、社会事业、信息、设计、科技、环保、园林、外贸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二是人才总量占从业人员和总人口比重过小,远不能满足**改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全国而言,东部每百人拥有科技人员18人,西部只有2人,而**市仅有1.25人。三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市人才大多只是初中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才的85.74%,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卫生、工程和农业技术人员仅占22%左右,科研人员更是廖寥无几,比例严重偏低。四是人才队伍的“进、出口”不畅,仍然是严重制约我市人才队伍合理化建设的“瓶颈”。五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人才缺乏。在党政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中,45至50岁的人员比重较大,约占1/4,年龄断档现象十分严重。全市目前30岁以下公务员只有690名(含区县),仅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13.2%,其中市直机关只有362名,而市公安局就占300名,加之近几年公务员队伍中新录用人员少,在录用时由于受身份限制,许多年轻优秀人才不能到公务员岗位上,致使有些部门的工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从行业区域分布来看,人才短缺与闲置的情况并存。人才过多地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生产领域,工农业生产一线人才相对匮乏。总的情况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相对集中,企事业人才缺口大,实用人才、高级技工紧缺;城市多、农村少,机关多、基层少的状况没有改观。从人才分布的隶属关系上看,人才队伍市属单位最多,四区次之,县和乡镇最少。大量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采用先就业维持生活,然后再调整专业的办法,造成人才知识的大量浪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情况普遍存在。由于现行人才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路,辞退、辞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配套,想用的人才受到编制、单位条件、环境、工资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使用,占着岗位不能发挥作用的又难以清退,形成了积压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市人才工作水平

一是认真研究确定**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青海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分析**市人才队伍现状,结合实际,确定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科学人才观,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实现“六个更加,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和“六大战略”的实施,稳定队伍、吸引人才、调整结构、创新机制、扩大总量、提升素质,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和吸引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

二是精心组织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总结我市人才工作经验,分析我市人才工作形势,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切实抓好和推动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

三是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努力营造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良好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培养、吸引、使用好各类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防止人才流失放在同治理水土流失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市人才开发的措施

1、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事管理体制

(1)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以扩大民主、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为核心的选拔任用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立坚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凡进必考和优胜劣汰机制。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任前公示制、经济责任审计制,研究和制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和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等制度措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进一步加大与国家有关部委以及东部有关省、市、友好城区的干部对流和挂职锻炼工作力度。

(2)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整合事业单位资源,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与公务员对应的行政级别,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分级聘用、合同管理、严格考核、流动更新”的用人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用人制度,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畅通人员进口,调整改善人员年龄和文化结构,不断优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结构。

(3)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世贸组织规则,以建立健全适应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激励和监督机制为重点,把组织考核推荐同引入竞争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把管资产与管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

2、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建立“宏观调控、分类指导、单位主动、个人自觉”的富有活力的教育培训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政府投入的增加和导向性作用发挥,引导社会、单位、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人才的教育培训。树立人才教育培训观,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重点岗位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采取切实措施,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1)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培训。对党政人才,要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和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围绕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的总体目标,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同时突出抓好对干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支持和鼓励各地区各部门进行自主培训,不断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每年干部培训人数要达到全市干部总数的20%,各级挂职锻炼干部每年达到100人左右。

(2)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的教育培训机制,着力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继续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3)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专业技术人才,着重提高他们的科研、学术水平。大力培养有专业知识、熟悉市场经济、懂管理、复合型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在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的同时,重点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和高层次技术人员的培养,尤其要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事业、信息、设计、科技、环保、园林、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4)促进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和完善技术等级制度,提高人才的相应待遇。

(5)改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和人才智力扶贫,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以开展“三培双带”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

(6)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提升教研水平,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全市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加大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开拓省外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确保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高质量;逐步优化整合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市内师资人员的施教水平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突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训,推动教育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提高各类培训基地的办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培训基地办学资质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严格对学历、学位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每年对新引进的各类人才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核验。

3、发展人才市场,推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合理规划全市人才市场总体布局,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功能,加强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加快人才信息网络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实现**市人才市场与国家、区域性及省内州地人才市场的联网,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投入,扩大和完善**市人才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加强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市场建设。加强人才市场法规建设,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构,建立人才市场许可证和年审制度,发展人事制度和人事争议仲裁制,保障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氛围。加快人才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传统体制下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封闭状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完善人才市场体制环境,消除制约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市场发展的政策性、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水平。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推动市场全面发展。

4、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树立对人才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逐步提高各级财政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等工作。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加强以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在行政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安排人才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继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对重大人才培训和开发项目要给予重点保证,实行专款专用;对各级干部教育、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要在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制定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经费支出,不断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效益。

(三)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引才引智的新机制

针对我市吸引人才中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相对不足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市人才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制定《2005—2010年**市人才开发规划》、《**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意见和规定,不断增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针对性。

1、努力建设人才创业的新机制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甘河工业区和城南工业园区为龙头,形成**市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的科研创业基地,使其成为集聚人才和人才创业的基地。创办**民营企业创业园,加强**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引进培养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带有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引进人才,政府根据项目情况提供相关服务,为来宁的高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条件。鼓励和支持单位或个人创办多种经济成份的科技企业公司、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凡带高新技术项目来我市实施转化或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高级科技人员,其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实施。

2、建立强化引才、引智的新机制

健全完善人才吸纳机制,积极吸引人才到**施展才华。建立人才招聘机制,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和人才引进的目标考核、评审办法,把经常性的人才招聘与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相结合,全方位引进人才。加快建立各级人事部门人才信息网络和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设立人才智力、引进服务办事机构,按照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吸纳能力,及时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准入条件。

3、建立人才流动的新机制

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形成以人的知识和创新成果为核心,实行不迁户口、不转关系、来去自由的智力流动形式。鼓励各行业在实行聘用制和改革分配制度的基础上,依照市场运行模式,实施人才的自主流动。

4、实施人才激励的新机制

制定《**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办法》,对选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每年对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一定奖励。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构建以企业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研究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公正、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积极推行优秀科技人才、企业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员年薪制、动态股权制,以及技术与管理要素入股等多种激励机制。

5、建立健全发挥人才作用的社会保障机制

从有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激励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目的出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保障与人才职业风险程度、对社会累计贡献大小及市场实现价值的高低相对应。做到有足够的科技资金支持,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保证每一位在**市工作和创业的人才能够自愿选择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获得舒心的生活、工作待遇。高度重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加大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招录工作,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才使用管理的责任机制。用人单位在人才政策措施的贯彻、人才待遇的落实、人才资源的管理方面实行领导责任制度,对人才政策贯彻不到位、人才待遇得不到落实以及人才管理使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单位,要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于单位紧缺人才流失的,各相关单位要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出说明,由于用人单位原因造成的,用人单位主要领导要负相关责任。

6、建立人才评价使用的新机制

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依照国家制定出台的有关规定,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党政人才评价坚持群众认可。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扩大民意在党政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坚持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坚持社会和业内认可。

根据**市的实际和人才队伍状况,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规范人才的社会性评价机制,制定相关制度和意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人才社会性评价工作。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评价机制,围绕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管理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化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改进和完善体制外人才的社会性评价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称评定试行办法》和《**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试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员和农民技术员的职称评定工作。

市政实训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发展战略,按照"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和"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导向、强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升级和扶持创业相结合,全面开展*市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促进广大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总体目标

实施"3551"创业工程,整合3500万元创业基金,通过两年的创建,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等五大创业保障体系,培育五个一批,即:10个创业型社区(村)、12个创业先锋、12个创业品牌、25个创业阵地、40个创业项目,达到城市创业环境佳、市民创业意识浓、人员创业能力强、创业经济增幅高、创业带动就业大的创建效果。力争到2010年底,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3万人;组织创业培训1800人,扶持1100人劳动者实现创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6000人;失业人员创业项目1年以上存活率达80%,3年以上存活率达6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就业充分、民主根本改善的部级创业型城市目标。

三、工作步骤

(一)2009年下半年,根据金华市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成立市、镇乡(街道)两级创建组织,明确创建职责、落实创建责任;分解目标任务;下发《创业型社区(村)评审办法》;拟定宣传方案,广泛开展创建动员工作。

(二)2009年第四季度,全面启动创建工作。筹集创业基金,征集创业项目,筹建创业阵地,全面启动创业型社区(村)创建活动;建立相关创业型城市统计指标和统计制度,形成审验评估体系。

(三)2010年三季度前,着力深化创建工作。审验并命名表彰首批创业型社区(村),评选表彰首批创业阵地、创业品牌、创业项目、创业先锋。

(四)2010年四季度,在各镇乡、街道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估组进行全面评审;上报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审验;召开表彰大会对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四、创建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市部级创业型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市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劳社保局)。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完善创业政策。按照促进全员创业的总体思路,在进一步完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制定面向所有劳动者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农村劳动者创业扶持政策、其他困难群体创业扶持政策等。

2.设立专项基金。全市整合建立不少于3500万元的创业基金,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对带动就业贡献率高的劳动密集型和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来料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信息服务型创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3.强化政策落实。采取送政策上门、建立责任人制度等方式,落实好市场准入、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场地落实、见习补贴、创业孵化、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创业就业的效能。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

1.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创业培训投入,将创业培训经费纳入农办、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残联等部门归口管理的培训资金支出项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创业培训中的作用,鼓励开设有关专业开展创业培训。

2.扩大培训范围。将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地农民、残疾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要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全覆盖。

3.推进创业实训。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11个,按照"自愿定向、政府资助、促进创业"的原则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6-12个月的见习,政府给予不低于本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50%的补助。

4.提高培训质量。统一培训一批创业培训师资,发给师资证书、凭证上岗。统一编印《创办你的企业》、《办好你的企业》二套教材、统一设置培训课时,并将创业培训资金拨付与培训后创业率挂钩,切实提高劳动者培训后的创业能力。同时,对已从事个体经营的业主开展"办好你的企业"再培训,提高企业存活率。

(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

1.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分别建立*市创业服务中心、镇乡(街道)创业服务站、村(社区)创业服务室。整合行政服务窗口,为创业者办理相关证照开设绿色通道,实行非禁即入,限时办结。成立专家指导队伍,对创业人员开展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培训指导、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培育25个创业阵地,其中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11个、科技园孵化点8个、创业园区6个、创业市场5个,切实解决创业经营场地。突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政策支持、创业帮扶,开设专门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一对一"创业重点服务,提高特殊群体创业成功率。

2.完善创业信息网络。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将创业项目纳入信息体系,实现市、镇乡(街道)、社区(村)三级信息共享。征集、筛选40个创业项目,建立*市创业项目库,召开各类创业项目推介会,举办送项目到社区(村)活动。

3.健全创业工作台帐。依托各级创业服务平台开展一次全面的劳动力创业基本状况调查,准确掌握劳动者创业能力、创业愿望、帮扶需求等。健全创业服务台帐,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帮扶,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开通创业服务快车和创业咨询热线电话,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提供重点援助。

4.开展系列活动,助推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社区(村)、建设创业基地促大学生创业、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创业、培育经纪人促进来料加工发展、1+1青年创业、巾帼创业十百千、百名女大学生创业、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一村一品创业计划等系列推进创业活动,使创建活动有声有色。

(五)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1.将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任务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将扶持创业、为创业者服务作为基层文明站所评选和涉企部门、科级岗位考核评定的主要内容。创建工作目标任务每年分解下达给各镇乡、街道和市府相关部门,建立市、镇乡(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查和评估考核,通报各镇乡、街道、社区(村)创建进度等情况,并适时通过媒体公布,确保各项扶持创业政策落到实处。

2.在试点基础上,设置创业型城市创业活动指数、创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创业带动就业等相关统计指标,建立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3.按照金华市创业型社区(村)审验标准,以年度为单位对社区(村)进行动态考核验收,合格的由市政府予以命名表彰,全市培育10个创业型社区(村)。同时,每年开展创业品牌和创业先锋评选表彰活动。

市政实训总结篇7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公务员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省《—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十二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确定的目标任务,决定2012年在全市各级行政机关中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书记在庆祝建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规范公务员行为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公务员树立先进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观念,自觉克服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观念淡薄,依法行政能力不强,工作作风漂浮,廉政意识薄弱等问题,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打造品德好、作风正、能力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二、目标要求

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要以“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信念坚定,精神追求高尚,职业操守良好,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切实把职业道德要求灌输到全体公务员头脑,内化成公务员的内心信念,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和公共服务效能,促进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公务员的公信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政治信念坚定。拥护服从党的领导,始终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信仰,自觉做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忠实追随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精神追求高尚。品行端正,情趣健康,追求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励志图强,自觉摆正和处理好公与私、廉与贪、义与利、情与法的关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勤俭朴实,不奢侈浪费,不跟风攀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职业操守良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敢于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脚踏实地,勇挑重担,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自觉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四)人民群众满意。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同追求,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共同目标,勤勤恳恳为人民工作,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尽最大能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尽一切努力维护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培训对象和重点

参加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的对象为,全市行政机关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重点是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和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务员。到2012年底前对全体人员轮训一遍。

四、培训方式

采取全市统一部署,分级组织实施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在全体公务员中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重点抓好以下环节:

(一)开展师资培训。聘请专家学者全面讲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使师资掌握培训重点内容和方法,按要求组织人员参加由省公务员局组织的师资培训。

(二)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和省“十二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规划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职业道德培训实施方案。

(三)抓好理论培训。组织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当前要重点学习好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公务员把握当前形势,明确目标方向,熟悉和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行为规范,不断培养职业精神,提升道德水平。

(四)创新培训方式。各县(市、区)、市直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开展培训的方式方法,通过举办师资骨干培训班、专题讲座、专题辅导、研讨会、报告会、参观革命圣地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开展培训,真正达到让公务员乐于接受、见诸行动的效果。

(五)健全长效机制。将职业道德培训作为公务员四类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各类公务员培训班的必修课程,长期深入开展下去。

五、考试考核

采用省统一命题,全市统一时间,各县(市、区)、市直部门组织考试的办法。考试范围以指定教材为依据。2012年底前培训全部结束。考试成绩合格者,其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同时《公务员职业道德》将列为明年我市公务员学分制管理培训的必修科目。凡不参加培训或考试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市公务员局将派督导组,适时检查指导。

六、几点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是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作风养成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市公务员局负责全市培训及考试考核,对全市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的培训及考试考核工作。

(二)确保培训效果。培训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的灌输和疏导,逐步提高和完善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把职业道德精神渗透到公务员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鼓励激发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扬职业道德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要充分利用先进模范典型加以启发、感染和激励,通过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向先进学习活动,让公务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激发追求高尚的品格和人格,追求卓越的职业表现。

市政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失地农民;培训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展加快,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使更多的农民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土地在农民生活中扮演着生活、生产、保障等多重角色。失去土地后,虽然通常政府给予了经济上的补偿,但由于缺乏创业的能力,再加上医疗,子女入学等的支出,使他们时常感到有坐吃山空的恐惧。那些基本上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户,失去土地以后如果无就业门路,其收入必然呈下滑趋势。一些农民得到土地征用款后,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生产和今后的发展之中,而是用在盲目消费上。因此,探索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保证和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刻不容缓。

1.农民失地现状

1.1 我国农民失地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造成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广大农民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201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1、2012年我国共有乡村人口共计6.7亿和6.6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50.05%、48.73%。然而,对于我国失地农民的总体数量,由于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目前众说纷纭。中国社科院的《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经达到4000万-5000万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约300万的速度递增,预估到2030年将增至1.1亿人左右。同时据抽样调查显示,有60%失地农民生活困难,没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有81%的失地农民对未来生活担忧,其中担忧养老占72.8%、经济来源占63%、医疗占52.6%。

1.2 淮北市农民失地状况

淮北市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挖掘,便带来了土地塌陷问题。因此相比非资源型城市,淮北市农民失地问题主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煤矿地区土地塌陷造成。据统计,自1985年开采到2005年,淮北矿区总的地表沉陷影响面积为77233hm2,总塌陷面积为25.85万亩,接近全市耕地总面积十分之一土地塌陷,20多万农民失去饭碗田。同时,淮北市为改变过于依赖煤炭产业的单一产业结构,积极招商引资,进行产业结构转型,进行了大批的开发区建设,共计103.4平方公里,造成大量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仅从2006的数据来看,当时全市总人口212.2万,农业人口122.3万,失地农民总数40.2万,且失地农民占人口总数达19.4%。

2.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2.1 培养新型农民,维护社会稳定

农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想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即使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提倡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培养新型农民,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但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同时,从目前来看,由于各地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在没有给予失地农民合理安置和就业保障规划的前提下强行占用农民土地,造成大量失地农民上访和的发生,对我国维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造成了巨大挑战。

2.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为了优先发展城市经济,农村补贴城市,使得广大农民长期以来收入水平低下,且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拉大。尤其是在目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同时因为自身素质相对底下,而无法实现就业。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严重。陈斌开(2010)基于2002年城镇和农村住户及个人调查数据,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解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差异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贡献程度达到34.69%。因此加大对失地农村的正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缩小城乡农民受教育差距,是提高失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调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失地农民生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要措施。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仍旧比较落后。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共计6.74亿,其中16岁-64岁人口共4.6亿,其中未上过学的农村人口为0.19亿,上过中小学教育的为4.27亿,占16-64人口总数的92.83%,受到高等教育人数仅为0.12亿,占比2.61%。城市人口共计6.8亿,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22.57%,是农村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的近9倍。

2.3 提高失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根据丹尼森、库兹涅茨、舒尔茨等著名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原因的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以上,舒尔茨更是在其人力资本理论中明确提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同时,世界银行在1995年直接把人力资本作为财富纳入各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选承认。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对于调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至关重要。且宋英杰(2010)的研究显示,总体上受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作用,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高于物质资本和政府支持。

3.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失地农民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农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因而在培训项目和内容的设计中,很难兼顾不同素质水平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同时由于失地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培训效果难以立刻显现,造成广大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组织难度较大。例如淮北市烈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的失地农民创业技能培训(SYB)班,虽然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安排培训场地,邀请专家讲座培训,但由于培训内容多以创业理论和管理理论培训为主,缺乏实践,没有考虑到许多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的事实,从而造成许多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较低。

3.2 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以煤炭产业为主的淮北市而言,由于近两年,煤炭行业整体形势严峻,税收锐减,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困难,地方政府也难为“无米之炊”,致使失地农业技术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一定程度上没有积极鼓励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参与对失地农民的培训,造成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遇到财政收入下降的年份,便无法保证失地农民培训的正常进行,使得培训缺乏持续性。因此地方政府应从失地农民土地转让获得的财政收入中抽取适当比例,保证失地农民培训的顺利进行。

3.3 培训设施差,培训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给予失地农民培训的专项财政资金的缺乏,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培训出现没有专门的培训场地,缺乏先进的培训设施,达不到实现良好培训效果的要求。同时由于地方缺乏专门的培训队伍,经常出现从临时安排高校老师、政府相关部门职员或者有经验的基层群众担任培训老师。这些“临时工”很多都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的培训,经常会出现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老旧、培训结构设置不合理等情况。

4.改善资源型城市失地农民培训现状的对策

4.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多元融资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失地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在合理预估失地农民数量和培训成本的基础上,从地方财政,尤其是从土地收益中合理安排和预留失地农民培训专项基金。另一方面,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不能仅依赖于政府的单方面力量,应该鼓励地方企业参与失地农民培训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和行政压力,同时企业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实际可操作的技能,继而成为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

4.2 关注失地农民需求,多样化培训内容

政府和企业在推进失地农民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营销的理念,将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当作“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潜在消费对象即“失地农民”。在进行培训内容设计的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充分了解广大失地农民的潜在的迫切的需求,并将其需求转化为合理设置的培训内容。诚然,失地农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内容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失地农民群体的自身素质和接受能力,多样化培训内容。

4.3 注重培训效果评估

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宣传、培训两步走的阶段,更应该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使得对失地农民的培训系统化。例如,自2004年底,上海市奉贤区全面启动农民培训工作,以区农校为具体实施单位,在培训过程中学校注重培训信息的反馈,3年共发放《培训学员反馈表》7000余份,发放《教师授课反馈表》500余份,并对回收的反馈表进行及时整理归纳,对反映集中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纳,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操作力求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尤其是在大部分失地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动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培训效果的后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用于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建礼.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10,1:36-43.

[3]陆慧.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J].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4]宋英杰.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50-57.

市政实训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四个转变”,加强“四化”建设,达到“四高”要求,实现“四个统一”的目标,坚持“分级负责、分类培训、分层施教、归口管理”的原则,以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三基”培训为基础,突出培训重点,优化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着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强化服务发展、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等能力素质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适岗能力,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通、梯次合理、爱岗敬业的业务骨干队伍,造就一批业务能手、岗位标兵,大力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重点内容

在全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深入开展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提高履职本领活动,重点突出以下培训内容:

(一)基础知识教育培训。基础知识学习培训包括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行为规范三个方面的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结合“五级书记大走访”活动、班子队伍建设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事政治和国家总局、省市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等,全面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2、业务知识:学习了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及本岗位职责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知识,重点学习《宪法》、《民法通则》、《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司法》、《合同法》、《广告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体工商户条例》等工商相关法律法规。

3、行为规范:重点学习《》、《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国家工商总局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六项禁令》和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等,树立工商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基本技能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公共技能和岗位技能两方面的培训内容。

1、公共技能:了解掌握本岗位的职能职责、基本情况及管辖区域服务管理主体的情况等;会公文写作,熟悉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应用、网上办公等现代化办公知识和技能等。

2、岗位技能:根据自身岗位工作特点,学习、掌握和运用本岗位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程序、权限、业务软件的运用等,具有独立开展工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优质高效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及目标,岗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

三、培训方式

按照统筹兼顾、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划片培训、模拟培训、以考代训、岗位练兵、以赛代训等多种形式,分级分期开展培训,坚持集中学习和在岗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使学习、研讨和交流有效衔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岗能力。

四、培训安排

(一)突出特色,重点抓好全系统的春训工作。利用春节过后工作相对轻松的时间段,通过全员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工商干部的综合素质。具体分为以下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春节上班后至2月10日前。由县局、直属单位、各分局自行组织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培训的内容由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照本计划第二条所列的培训重点内容,自行组织安排。

第二阶段:2月中下旬。由市局统一安排,组织系统全体人员开展一次集中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时事政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概述、行政强制法、企业登记相关法规(包括股权出质登记办法、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办法)、商标侵权认定与处理及驰名商标保护、户外广告及各类专业广告的法律适用、对“傍名牌”商品的认定及处理等工商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业务知识内容由市局各业务科室负责人或各专业骨干授课,党风廉政建设等培训由市局主要领导进行授讲。

(二)突出分类培训,重点抓好综合业务培训。根据各行政执法岗位职责,结合个人的岗位特点,分级分类对履行岗位职能所需的法律法规、执法技能、业务知识进行重点培训,以解决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工作难点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登记注册、市场监管、经检办案、食品监管、行政执法、商标、广告、合同监管等各岗位的专业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岗位履职能力,培养一大批善监管、会执法、能办案的岗位业务骨干。

(三)适时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好县(区)局(分局)领导干部培训班、工商所长培训班、基层执法人员培训班,同时,选派各类人员参加总局、省局举办的专题培训。

(四)根据省局安排,组织好2011年度新录用公务员参加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

(五)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2012年继续落实好岗位练兵培训和定期考试制度,将培训与考试考核相结合,将考试成绩纳入单位、个人年终考核,作为评选先进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考训结合,以考保效。

五、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系统要充分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按照省、市局年度培训计划,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建立干部教育培训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有序开展。

(二)贴近实际,优化内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与工商职能转型、新“三定”方案的实施紧密结合,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县局、直属单位、各分局和各主办科室要立足于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加强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

市政实训总结篇10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八届八次全委会和全盟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两转双赢”,切实做好全市今“两转双赢”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训原则

坚持实际实用,远近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和我们正在做的、准备做的事情紧密结合,与各有关部门的培训统筹安排,互相促进。

坚持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以听得懂、学得会、能用上为原则,通过培训、讲座、观摩、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千方百计做到管用、见效。

坚持教材先行,注重师资骨干的原则。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编印相应的教材和资料,通过培训骨干,然后到户到人的形式加大培训力度。

坚持长远安排,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的原则。培训方式要坚持政策培训、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相结合,短期技术培训和全程技术服务相结合。

二、培训任务及内容

今全市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为5460人次,其中技术骨干240人、科技示范户220户、牧民5000人次。

(一)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切实提高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如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精准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品牌畜牧业和创汇畜牧业;如何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导产业实用技术。科技方面主要包括牧区风光互补发电、胚胎移植及性别控制、牧民应用沼气技术、牧民计算机应用、万元塑料大棚模式等。畜牧业方面主要包括肉牛饲养、肉羊饲养、细毛羊饲养、奶牛饲养、分区季节轮牧、饲草料种植收贮加工、经济杂交、蔬菜种植、马铃薯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林业水利方面主要包括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及管理办法、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等。

(三)牧民组织化。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推动牧区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牧区双层经营体制;如何发展壮大各种行业协会,大力提升牧民组织化程度;如何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四)政策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党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全盟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精神以及当前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

三、培训方式

采取场和业务部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科技、农牧、林水等部门重点培训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场深入嘎查、分场,逐户培训。科技局牵头组织有关涉牧部门深入场指导培训工作,实现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的目标。

四、培训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年12月中旬)。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方式和场所,组织师资力量,编写技术明白纸等培训教材。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2月中旬—年3月底)。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培训指导任务,并将工作总结经市科技局汇总后报市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科技局负责抓总体组织和协调、联络,市农牧业局、林水局负责各自业务技术培训。市信息化办公室、新闻中心要做好培训的宣传报道及重点技术要点的转播转载工作。市财政局按工作进度保障培训经费。

(二)强化培训队伍和组编教材工作。有关部门要专门组建师资队伍,场也要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培训队伍,深入基层巡回培训。编写教材要本着实际实用、通俗易懂、蒙汉兼备的原则组编易于学习培训的活页教材、VC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