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基础设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34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1

一、当前市政工程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部门对于资金监管工作实施不到位,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腐败、投机取巧的问题,资金没有合理运用在相关建设工作中,加强资金监管建设工作对于控制腐败现象,使被资金合理运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有重要作用。(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资金管理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信息失真。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各部门缺乏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分享信息资源与反馈信息,导致资金预算与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出现偏差,造成资金缺口,时财务信息失真,资金使用情况变得不透明,降低资金实际使用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成本,影响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三)没有规划合理的资金预算,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没有预先对工程进行合理的整体预算,造成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合理或不必要资金使用情况,很大程度上浪费资金,使得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加大资金浪费,增加工程成本,降低资金使用率。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资金去向不明的情况,应加强资金监管制度,合理规划资金预算,使每笔资金去向公开、透明化,用在实际工程建设中。

二、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工程建设规划,制定详细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中各部门资金使用做出预算,各部门实行互相监管、共同使用资金的措施,各运作部门需向上级部门提交资金使用预算表,待上级部门审核确认预算合理无可疑,下达资金使用公文,方可使用资金,上级部门应定时向其追踪资金使用实际情况。各部门应每月呈交工程进度及资金实际使用情况报告,若资金使用情况与预算不符或偏差较大,应上交书面报告说明原因。(二)对资金实施全方面控制管理。需从市政基建项目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对其实施资金管理,全过程进行资金管理控制。即在基建工程项目开展决策时对其进行管理控制,将资金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到工程项目各部门实际建设中各个环节,直到工程结束。全方位资金管理控制可分为单位工程、单项、分项工程。全方位资金控制管理对总工程投资各项资金使用进行控制,根据不同部门重要性有所侧重的分配资金,对不同资金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控制方法,有效提高资金监管制度的效率。(三)根据建设工程资金紧张的问题,进行多种渠道融资。可通过银行贷款、并购合作、吸纳民间资本等途径获取资金来源[1]。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动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融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在形式多样的融资渠道中,当前最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整体结构及安全有效的基础设施融资体系,规范资金使用权利及责任,实现资金、原材料资源最大限度被合理运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中,并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督管理体制及各项法律条例,严格执行资金监管制度的条例,时资金使用情况规范化、明确化、合理化。(四)加强基建工程过程的全方位管理,控制管理基建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正确制服工程款项。工程项目的全方位管理过程可分为项目决定性战略阶段、初步规划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纸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完工检验阶段[2]。其中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工作内容对整个工程项目影响最大,其影响项目投资比例占80%以上,因此资金管理控制的重点应在施工前的决策与设计工作上。(五)防止拖欠工程款,市政基建过程中工程款拖欠是常见问题,拖欠工程款对于基建工程的进度有很大影响,使工程难以顺利进行,对工程正常运作造成很大影响。施工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资金预垫是一普遍现象,对工程建设长期拖欠资金造成恶性循环现象,使工程建设中产生各种经济纠纷,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阻碍工程正常运行,降低生产力。应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准时支付工程款,杜绝拖欠工程款恶劣现象发生,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在资金到位后开始启动工程,并根据合同内容向建设方提交报表,建设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支付工程款项。

三、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漫长的过程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其对市政基建工程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对资金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必要措施,对于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学性,需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工程资金进行管理与控制[3]。首先应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方可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杜绝拖欠工程款现象发生,根据合同所写内容时间定时支付工程款。其次应加强市政基建工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资金管理控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做到信息、资源及时共享,交换各部门之间意见与建议,对资金使用分配合理预算规划,将每笔资金最大限度运用到实际运作过程中,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实际使用率,避免资金浪费。还需加强市场意识,根据国家相关条例及市场运行规律进行合理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使市政基建工程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郑大海,李萍,洪诗鸿.大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成本管理研究[J].现代交际,2015(1):30-32.

[2]林省,王晓敏.浅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管理[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080-00080.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施工图设计文件(含勘察文件,以下简称施工图)审查,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施工图审查单位(以下简称审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凡需领取建筑施工许可证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含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构筑物和涉及结构体系和荷载改变的装修等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道路、桥隧、给水、排水等工程)都应进行施工图审查。

前款规定工程施工图未经审查以及审查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工程(如农民自建房等),业主自愿报审的,各审查单位应积极支持,认真做好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

第四条施工图审查单位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并在认定的范围内开展施工图审查。

第五条建设单位可以自主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审查单位进行施工图审查,但审查单位不得与被审查项目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

施工图审查原则上应委托本市的审查单位,确需选择市外审查单位审查的,建设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由项目所在地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后,方可委托市外施工图审查单位审查。

第六条市外施工图审查单位在本市开展施工图审查业务的,须在本市设立常设机构,有满足开展业务的各专业审查人员、设备和场地,并通过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在本市从事施工图审查业务。该常设机构接受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并应按《浙江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将施工图审查情况报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委托施工图审查时,应向审查单位提出审查要求,填写《送审表》,提供审查所需相关材料,并与审查单位签订《施工图审查专用合同书》。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向审查单位提供下列资料,并对送审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责任:

(一)勘察、设计合同或委托协议书;

(二)勘察、设计单位相关资质证明(外市勘察、设计单位备案证明);

(三)批准的立项文件、规划审批文件、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及附件;

(四)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五)四套或四套以上施工图设计文件(一次性提供);

(六)各专业计算书、计算光盘;

(七)装修工程涉及使用功能更改、外观改变的,应附规划部门审批文件,涉及结构体系和荷载改变的,应由原设计单位或经原设计单位书面同意由具有与建设项目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结构安全复核;

(八)审查单位确认与审查工作相关的其它资料(例如复杂环境中周边建筑物、市政设施等资料)。

第九条施工图审查原则上不超过下列时限:

(一)一级以上建筑工程、大型市政工程为15个工作日,二级及以下建筑工程、中型及以下市政工程为10个工作日;

(二)工程勘察文件,甲级项目为7个工作日,乙级及以下项目为5个工作日。

第十条审查单位应当对施工图审查下列内容:

(一)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二)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的安全性;

(三)勘察设计单位是否越级或超范围承接业务、勘察设计合同是否备案;

(四)勘察设计单位和注册执业人员以及相关设计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在施工图上加盖相应的图章和签字;

(五)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六)施工图是否符合规划和初步设计批准文件;

(七)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审查的内容。

第十一条审查单位所审查的内容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审查内容重复或相交叉时,对人防、消防、防雷、抗震等工程均应根据国家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提出审查意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有关协调与衔接,确保审查成果质量。

第十二条审查工作应当严格按照以下程序和要求进行:

(一)核对《送审表》和送审材料,签订审查合同,并填写《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项目登记表》(审查单位自制);

(二)分专业进行审查,填写《专业审查记录表》;

(三)汇总专业审查意见,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审查报告书》;

(四)确认“意见回复”是否满足审查要求并填写《审查报告书》中“审查人确认”栏,提出终审意见并填写“终审意见”栏,合格的向建设单位出具《审查合格书》;

(五)在《审查合格书》发出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合格书》、《审查报告书》报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审查合格书》和《专业审查记录表》应具有各专业的审查人员亲笔签字;《审查报告书》需进行意见汇总,各专业的审查人员签字可以打印,但必须与《专业审查记录表》上的签字一致;《审查报告书》经审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发、《审查合格书》经法定代表人确认,均须加盖审查单位公章。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收到《审查报告书》后,应联系勘察设计单位及时调整修改,书面回复审查单位,可采用修改联系单或直接更换施工图纸的方式,并在《审查报告书》的“意见回复”栏中注明“见***号修改联系单”或“已更换图纸,见***号”等字样。书面回复意见需加盖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的公章,待审查单位确认。

第十四条审查不合格的,审查单位应当将施工图退建设单位并书面说明不合格原因。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均属审查不合格,审查单位应在审查完毕之日起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

(二)施工图设计深度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施工需求的;

(三)施工图存在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重大安全隐患的;

(四)挂靠勘察设计或者违反资质、注册执业管理规定的;

(五)指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生产厂、供应商的;

(六)其它违反法律、法规的有关情况。

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或规划审批文件的,经审查单位提出意见,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整改后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属审查合格。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收到审查单位退还的施工图后,应当要求原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施工图报原审查单位审查。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修改审查合格的施工图。

在项目审批条件内确需修改的,凡涉及本办法第十条内容的,建设单位应当将修改后的施工图送交原审查单位重新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且《审查合格书》、《审查报告书》重新备案后的施工图方可使用;未经原审查单位审查合格,竣工验收不得通过。

第十七条建设单位须将《审查合格书》、《审查报告书》复印件以及修改联系单连同施工图一并发放至施工、监理、质监等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在向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施工图交底时必须就施工图审查情况及相关修改联系单进行交底,且须有书面记录。

第十八条勘察、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对审查单位提出的施工图审查合格报告或审查意见书有重大分歧时,由建设单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复审申请;复审工作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作出复审结论,复审费用由承担责任方支付。

第十九条审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审查人员学习、交流计划,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自律,认真履行审查职责。各专业审查人员应做好审查记录,认真统计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情况并定期汇总。审查中凡全省统一格式的有关文本和施工图等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第二十条审查单位应建立施工图审查季报及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审查单位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每季度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审查项目及审查中发现违法、违规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情况。

第二十一条审查单位对施工图审查工作承担审查责任。审查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施工图审查应全面负责,审查人员对其审查质量负相应的审查责任。

审查人员在审查时玩忽职守,未能发现存在的违反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错误,造成工程重大质量事故的,不得继续从事审查工作,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二条审查单位超出认定范围从事审查的,所颁发的审查合格书无效,由属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审查单位收回审查合格书,并依法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审查单位应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科研与技术攻关,做好典型工程案例、勘察设计质量通病总结、技术研讨与交流等方面工作,提高本地区勘察设计质量与水平。

第二十四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审查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督促相关审查人员确保完成每年40学时的培训,对未按规定参加培训或考核未通过的审查人员依法暂停或取消其个人的审查资格。

第二十五条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施工图审查活动的日常监督管理,对审查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接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六条对审查单位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骨干、场地、装备等是否符合规定的条件;

(二)是否超出认定的范围从事施工图审查;

(三)是否使用不符合条件的审查人员;

(四)是否按规定上报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五)是否按规定在审查合格书和施工图上签字盖章;

(六)施工图审查质量;

(七)审查人员的执业道德、培训情况;

(八)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九)法律、法规、规章与本办法的执行情况。

审查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并监督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问题或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报请认定机关取消其审查资格。

第二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施工图审查监督管理活动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理念;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技术

随着党的五中全会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彰显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绿色发展理念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极大指导性作用的依据及理念。绿色理念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环保施工技术的兴起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代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也是未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资源破坏能源浪费的环境下,绿色理念逐渐映入眼帘,并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代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绿色环保施工技术要求在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1绿色理念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绿色环保施工技术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绿色节能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安全及质量,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实行节能减排的环保发展理念,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对于社会、大自然以及环境资源、能源的破坏,最大保障环境的卫生。绿色施工技术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很好地节约了资源与能源,并减少了浪费,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政府对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树立企业良好的行业理念,在工程作业进展中起到关键性的积极作用。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1)绿色环保技术在施工作业进展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民众的噪音干扰,降低了施工的成本,也极大地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节能减排,降低资源能源的浪费,加大了物资的利用率,并且绿色施工技术可以在很多方面结合当地的气候制定相对应的技术支持,有效地保护环境。(2)绿色环保施工技术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施工操作技术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环境及空间物资等,极大地保障所用物资的利用率,减轻损耗。(3)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操作进展中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噪音,并且施工过程更加安全,并且施工方式经济高效,施工过程更加环保,给施工企业和周边居民都带来很大的利益,可以增大企业良好的竞争力,有利于秉承社会绿色发展、技能减排的理念,最终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发展理念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引入了新的要求和概念

2.1因地制宜绿色施工技术在时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施工操作过程中由于融入了新的施工理念以及采用了全新的施工技术,并且在选材用料上增加了很多的新要求,实施过程中更加环保,对人员安排方面更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托当地的现有资源以及新的施工技术理念,对施工的过程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施工技术秉承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考虑到施工技术对于实际施工环境的实用,因地制宜,并且依托现有的资源与环境空间等采用全新的技术保障施工的正常进行。在合理的施工空间范围内依托环境及相关建筑、物资等合理调整建筑参数等,确保在施工开展过程中的环保及节能。

2.2资源节约资源节约在绿色环保施工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施工过程的安全及质量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时时把控,极大地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并且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下,施工技术的材料具有很大的环保及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极大地减少了对于施工材料的浪费及不合理等,并且对于环境、土壤的保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2.3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下提出的绿色环保在我国的科学及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很多建筑施工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造过程中都融入了低碳节能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所用到的建筑耗材也是遵循了环保的规定和要求,提高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太阳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绿色清洁能源,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中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如果已有的电力系统不方便支持工程建设,那么就可以利用先用的自然资源像太阳能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电能,并进行累计贮存,在今后有所需的时候可以利用储存的电能进行工作或者进行其他活动等,减少因建设供电系统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绿色理念指导下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中的运用

3.1先进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时空信息集成管理技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时空信息集成管理技术能够综合表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运行情况,完整表达设施要素、工程、维护、运行监测等信息之间的时空语义关系,实现了设施运营时态数据与设施要素空间数据的历史与现状时空信息的有序组织,将施工现场各要素形成详细的数据结构,从而更贴近市政公用行业集成管理与综合运营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2]。

3.2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时产生的扬尘设置挡风抑尘墙或者考虑抑尘剂等。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可以使用噪声小的设备,如发电机、装载机等,同时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避免使用高音喇叭。针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时产生的化学污染,可以对化学物品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其渗入到地下水。严格遵守国家对于化学品MSDS的严谨规定及相关要求,在化学品的采购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加强管理,降低因化学品泄露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者人员伤害等。

3.3水资源回收和环保低耗技术设置集水箱回收基坑降水与自然雨水,简单处理后可用于现场抑尘、洗车、绿化等。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施工周边的环境以及周围的居住人口等因素,从施工设施以及环境考量等方面出发,采用集约型电能,随手关灯等,降低能耗。

3.4“三新”技术的运用“三新”技术运用指的是建筑绿色施工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可以采用铝合金或钛度金等技术模板,应用纳米涂料,玻璃纤维筋等新型材料;减少建材资源、能源等的损耗和降低施工现场的尘沙,进而可以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强化质量。

4总结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城市建筑者对于城市的文明以及环保理念,并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进展,本文从施工过程中的因地制宜,详细介绍了绿色理念指导下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中的运用,希望促使全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工程绿色化。

参考文献:

[1]邵明,戈晓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更新途径研究——以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案例为例[J].工业建筑,2017,47(06):178-183.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4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治理理论;程序—结构;协同机制

市政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赖以依存的基本条件,是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转的根本保障,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1]。市政基础设施实质上涵盖了能源供应、给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保环卫、防灾减灾等众多类型,各类设施各司其职的同时又互为影响、相互依赖,由其构成的复杂系统整体上支撑着城市运行与发展[2]。其管理是指在不同主管部门的职能层层划分下,以城区政府为主要载体,兼具大型企事业机构参与的城市市政管理事务[3]。其管理过程所涉及到的集权与分权的有机平衡,正是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协同需求所在[4]。实践中多元的管理主体[5],模糊的权责划分[6],滞后的管理模式[7],不仅显著影响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决定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需要系统性和全局性思维。尤其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各类威胁城市运行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对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整体的高效联动、协同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构建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协同机制已然成为当下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相关的研究较少,其中国内多侧重于针对某一特定类型设施的管理问题进行梳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如杨贯英[5]认为对于公共属性较强的市政基础设施而言,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禹清[6]更关注具有水利、燃气这样垄断性的基础设施,将其管理问题归因于监管职权缺位、管理职能错位和管理定位不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快构建协同管理新路径。宋艳[7]认为各自为政是导致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缺乏协同的主要原因,并着重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邵顺琴[8]认为市政管线设施存在典型的政出多门问题,建议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罗燊等[9]聚焦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围绕其智能化进行论述,并提出应完善跨部门共同管理的机制。刘晓洋等[10]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针对井盖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主体碎片化、职权碎片化、流程碎片化等问题,从制度、组织、技术和文化4个方面构建了协同策略。国外学者则强调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技术手段与工具方面的应用研究,探讨如何以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为抓手,结合信息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如DiSM等[11]将市政基础设施看作一个复杂系统,将其管理的低效归因于相关信息传递的低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市政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系统,促进城市智慧化转型。GlobaSB等[1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看做一个系统性工程,强调智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BrownL[13]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低效性,论证了通过构建智能基础设施去改善市政管理水平的可行性。目前现有研究缺乏对协同机制构建的系统性、理论性探讨,不利于深入研究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文分别从主体、权责、模式3个角度对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缺乏协同的问题成因及机理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起点,针对性地构建出适用于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协同机制。

1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主要特征及碎片化管理现象

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领域中多元主体的不断加入与分工细化奠定了基础。在特定历史条件、行政体制和管理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经历了以增加主体间协调成本和社会交易费用为代价去提升专业化管理效率的系列变革。体系内部多元的管理主体、分散的管理权责、分段的管理流程因此形成并逐渐固化,由此带来的碎片化管理现象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居民对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而得以进一步凸显[3]。从主体的构成类型上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主体既包括负责行业管理的住建、交通、路政、电信、水务、园林绿化、安全应急等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也包括负责专业管理的电力、燃气、给水、污水、雨水、煤气等公服企业,还包括负责综合管理的城管委、城管局等协调机构;在管理权责划分上,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权责包含了政府与企业间、政府内部与企业内部的多层划分,同一设施的管理职能在不同管理主体间既有分化又有交叉;从管理范围上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范围既包括行政管理,也包括投资、规划、建设及运营等专业化管理内容,如图1所示。实际工作中,由于协调联动的不足,公服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未能就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部署达成一致,各公服企业之间未能就其工期、工序弥合分歧,政府部门之间未能就其监管、审批形成共识。其结果就是管理主体互不配合,引发责任推诿与争功委过,导致“马路拉链”“踢皮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碎片化管理现象的出现[14~16]。揭示出当前我国市政设施管理体系具有多主体管理动机异化、权责配置交叉与悬浮和管理模式滞后等深层次问题,反映为该管理体系内部缺乏协同,长效协同机制难以建立。

2我国市政设施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2.1多主体管理动机异化就管理主体而言,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供给者与调度者,其管理动机在于以部门利益为主导,承担政府职责;公服企业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其管理动机在于维持企业经营,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综合协调机构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专业服务者与监管者,其管理动机在于完成组织布置的政令性任务。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中主体情况如表1所示。主观上,在利益的驱使下,各主体的动机异化决定了其不同的利益追求。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各主体倾向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了其相互间的影响作用,诱发本位主义的产生[16];客观上,职能部门受限于冗长的行政管理链条,缺乏明确的管理依据,公服企业受限于自身复杂的隶属关系,缺乏严格的市场主体地位[17],综合协调机构受限于管理机构的不统一,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18]。最终加深了各主体内外部与纵横间的功能分割与资源内耗,尤其是主体间的信息不完整性和不对称性愈加严重,高昂的交易成本与退出合作的倾向使得各管理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产生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缺失的困境。

2.2权责配置的交叉与悬浮权责配置的交叉是指权属重叠,权责配置的悬浮是指无从对口管理[6]。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原则决定了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职能范围、政策空间中天然会存在着一系列容易引发权责竞争的模糊区域[19]。多功能多类型的现代新型市政基础设施的不断出现加剧了在主体内部不同层级间与各主体相互间就职权与利益进行争抢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20]。因此,交叉与悬浮的权责配置方式在受到科层体制的职责限定与权限划分特性的影响下,将进一步引发常设管理机构和动态的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21],并造成实践中管理交叉与空白[22]。最终不仅导致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权责问题难以及时解决,使得如信息缺失、井盖无主等问题得以长期遗留,并加深了权责分配关系的不均衡,以及权利失衡与权力集中的严重程度。以此带来的较高的合作风险提升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协调难度,产生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缺失的困境。

2.3管理模式滞后就管理模式而言,分层级,分部门和分环节的分段式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在应对具体事务时,虽然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标准化作业,并能充分保障组织运转、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18]。但其隐含的沟通不畅、职能重复、人员冗余与激励低效等反功能倾向则激发了实践中各管理环节间形成壁垒的可能性,致使对各管理环节之间的粘合性交接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21]。导致原本连贯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流程在执行过程中不够流畅,决策速度迟缓,运作时间长、步骤繁琐成为其显著标志[23]。实则提升了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形成网络化交互联系的难度,容易引发多头协商与重复协商,加剧各管理环节之间的边界隔阂,显然滞后于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形势的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市政基础设施图纸资料收集的效率,增加了日后维护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引发了更多的协调成本与执行成本,继而产生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缺失的困境。

2.4协同缺失问题的形成机理从主体、权责及模式这3个角度来看,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关键问题在于协同的缺乏。而主体动机异化、权责配置的交叉与悬浮及模式滞后都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这三者所形成的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逻辑循环则是该问题得以形成的内在机理。多元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主体天然会诱发相应管理权责的分散[24]。在此情境下各管理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定然会追求更多的权与利,逃避相应的责任。由此在现行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之下催生出管理权责配置的交叉与悬浮的问题;这样的权责配置形式在应对实践中具体的管理事务时,易将原本相互链接紧密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流程划分为多个片段,进而引发管理流程的割裂,最终形成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各主体间的相互隔离,滋养了其本位主义。长此以往,这样的逻辑闭环将日趋稳定并逐步自我加强。这不仅是破解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缺乏协同问题的关键所在,更是构建相应协同机制的逻辑起点和价值选择。

3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机制构建

与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缺乏协同的问题类似,西方学界对于这种由各主体互不配合、缺乏协同而引发的复杂管理问题早已开展了大量研究[25]。其中,协同治理理论逐渐成为了有效解决复杂公共管理中协同缺失问题的主流理论建构[26]。该理论强调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最终形成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有序局面,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27]。这与本文的研究目的相符,为此本文选择从与协同治理理论有关的机制研究切入,通过构建相应的协同机制去破解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缺乏协同的问题。

3.1协同机制框架现实中不断激增的协同需求推动着协同治理的研究方向逐渐从理论探析转向了应用层面,基于具体情境去构建相应的协同机制来提高管理决策和实施的质量成为近年学界的研究热点[28]。其中,OECD为规避研究主题的差异对机制构建带来的限制,通过梳理横向研究,整合各协同机制,最终提炼出极具包容性的“程序—结构”协同机制框架,其以“程序”来宽泛地代表与协同机制操作运行有关的内容,以“结构”来宽泛地代表与协同机制的组织载体有关的内容,这二者之间的互相依赖与动态互补,是确保该机制可以自适应变化,实现长效运行的关键[29]。尽管该机制框架在对应特定主题并具体展现协同的形成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模糊、宽泛的缺陷,但凭借其适用于解释特定主题下协同机制“是什么”的显著优势,已然成为弥补特定研究领域内协同机制缺失的首选。

3.2协同机制的动力从上述“程序—结构”协同机制的框架设计出发,基于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缺乏协同的问题机理分析,综合国外典型做法,对“程序”与“结构”在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分别进行提炼,以此作为协同机制的动力。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情境下,“程序”强调的是多主体相互之间和其内部各层级之间互动交流的工作安排与辅助工具,“结构”强调的是多主体相互之间和其内部各层级之间的组织类型与运行架构。所以分别从“程序性安排”“技术性工具”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4个方面,结合国外典型做法,对协同机制的动力进行梳理凝练。为此结合英国采取的颁布街道工程法、道路联合工程计划,加拿大采取的颁布公共服务工程法、5年长期协调计划等做法,将能够约束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内多主体协同的法规条款与战略计划,分别提炼为“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政策条款”“市政基础设施联合项目计划”;结合新加坡采取的构建地下基础设施三维地图、瑞士采取的设立基础设施管理平台等做法,将能够促进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内多主体协同的信息工具和数字平台,分别提炼为“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结合英国采取的设立基础设施发展协调团队、澳大利亚采取的设立基础设施协调委员会等做法,将能够保障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内多主体协同的综合机构和委员会,分别提炼为“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协调机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委员会”;结合美国制定的举办基础设施协调会议、英国制定的开发基础设施资产所有者协议等做法,将能够强化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内多主体协同的会议和协议,分别提炼为“市政基础设施协商管理会议”“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行政协议”。

3.3协同机制的作用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机制所具有的动力在应对具体问题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与“减少合作风险”。这也是促协同形成的关键,如图2所示。(1)“政策条款”与“联合项目计划”能够约束多主体共同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具有减少退出合作风险的作用。其中,前者能够通过明确多主体合作共赢的必要性去提升多主体对协同重要性的认知,进而抑制本位主义的产生。而且能对那些涉及逃避协同的行为施加处罚去规范多主体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协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有助于理顺各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权责的划分归属等基本事项;后者不仅能够基于各主体需求的优先级将其合理地衔接在一起,提前多年统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促使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而且能够从经济方面,对各主体的协同参与方式进行商业激励,引导各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去完成具体管理工作,避免各主体不合理竞争。(2)“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促进多主体共同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具有降低信息交易成本的作用。其中,前者能够便于各主体在市政基础设施日常管理中就所涉及的包括文档、图形、数据、图像在内的各项资料进行及时归纳整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时效性,避免遗漏缺失,一定程度上促进各主体的全局意识与系统思维的提升;后者能够通过进行包括门户整合、流程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在内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来提高各主体间信息的一致性,从而打破信息壁垒与隔阂,化解市政基础设施各管理主体间的信息不完整性和不对称性的矛盾。而且有助于重塑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流程,解决现有体系中线性流程的割裂与僵化,避免了信息获取滞后和层级流通不畅,降低各主体获取各种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相关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人工等交易成本。(3)“综合协调机构”“管理委员会”能够保障多主体共同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具有降低执行交易成本的作用。其中,前者能够将各主体的高层领导容纳进一个权威充分、统一协调、整体运作的组织结构,进行的官方性自上而下的资源整合,从而将外部的协调过程转化为内部的协商交流,便于达成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战略的统一共识;后者能够吸纳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领域内多行业、多类型、多级别的专家及代表,综合代表多方利益,基于轻松自由的商讨氛围进行自下而上的协作交流。而且有助于扩宽主体间的沟通渠道,培养主动参与的文化,在尊重各方意见的前提下达成共同理解,从而化解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的多头协商与重复协商。最终降低了在市政基础设施协同管理执行过程中的时间、人工、财务等执行成本。(4)“协商管理会议”“管理行政协议”能够强化多主体共同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具有减少分配不公的合作风险的作用。其中,前者通过自愿发起、自由参与,能够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或非定期举办协商会议,扩宽各主体利益表达的平台,鼓励各主体开展联合研究,积极探索、共同解决上一阶段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尊重各方的意愿来共同确定下一阶段的治理任务和方案,避免了相互扯皮、推诿;后者相比于依据法律法规的单方行政行为,其签订取决于各主体自身意愿,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能够弥补行政管理手段的不足,强化各主体针对管理范围及管理权责的模糊性进行商讨的力度,对其中涉及的权责关系进行利益平衡,进一步规范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操作流程与执行标准,最终减少了各管理主体间因权责与利益的争抢所造成的分配不公的合作风险。

4建议

4.1避免“重结构-轻程序”的偏差(1)学术界关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明显更关注于部门设置、领导关系、职责分工等有助于形成协同的结构性设置,更侧重对管理主体相互之间和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分析。(2)实践中多数主体倾向于将缺乏协同的问题归因于自身的部门行政级别及权力范围,忽略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协调程序。尽管国际经验表明,从“结构”方面来促进协同的形成的确是一种有效且成熟的解决方案,但各国行政体制及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固有差异不容忽视,真正发挥促进协同作用的实则是那些隐藏在“结构”背后,为“结构”赋予生命和活力的“程序”,因此应当正视“结构”与“程序”的平衡,规避“重结构—轻程序”的逻辑偏差。

4.2纠正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在科层制下的固有问题尽管上述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的形成,但其管理体系在我国科层制下存在着的固有问题仍不容忽视。尤其是科层制所固有的本位主义与部门利益滋长、责权失衡与重叠错配、奉命唯谨与消极避责、权力集中与激励失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质量及管理效能的提升。(1)在组织结构形态方面,推动扁平化、网络化与柔性化的组织形态变革。纵向整合与减少各类设施的专业化管理层级,克服子系统内部政策效力与执行力逐层递减的问题。同时,以全过程协作为目标,重构多元管理主体间信息交流与沟通协商的网络化平台,解决现有体系中线性流程的割裂与僵化,增加管理体系适应复杂管理需求变化的弹性和容错性。(2)在权责界定方面,首先优化现有科层制下的权责结构,重点解决权大责小、权轻责重的失衡与倒挂问题;此外,健全分工与责权对等的整体追责机制,加强政务公开力度,以及对协同过程中各主体因部门利益和消极倦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问题的处理力度。

5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实践,发现由多主体管理动机异化、权责配置的交叉与悬浮、管理模式的滞后所形成的不断自我强化的逻辑闭环是导致缺乏协同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以此作为研究起点,基于“程序—结构”的协同机制框架,从“程序性安排”“技术性工具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4个方面出发,构建出以“政策条款”与“联合项目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管理平台”“综合协调机构与管理委员会”“协商管理会议与行政协议”为主要动力的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协同机制,并从降低交易成本与减少合作风险两方面揭示了该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逻辑。同时,未来研究应当关注市政基础设施的演化特征与协同需求和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的协同要素。

参考文献:

[1]张伟,骆雪平.基于系统思维的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框架[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1):60-65.

[2]张洋,宁艳杰,金占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招投标问题及对策[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1):49-53.

[3]当前地方市政管理中的“碎片化”现象及成因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5(2):179-182.

[4]李振,鲁宇.中国的选择性分(集)权模式:以部门垂直管理化和行政审批权限改革为案例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3):13-22,155.

[5]杨贯英.浅析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2):11-12.

[6]禹清.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问题研究[J].智能城市,2020,6(9):92-94.

[7]宋艳.分析市政管理现状提高市政管理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7):183-183.

[8]邵顺琴.市政基础设施管理问题研究[J].屋舍,2017(34):169-169.

[9]罗燊,张永伟.“新基建”背景下城市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1):51-56.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5

关键词:绿色理念;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技术

随着党的五中全会的召开,绿色发展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彰显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绿色发展理念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极大指导性作用的依据及理念。绿色理念是一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环保施工技术的兴起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代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也是未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随着资源破坏能源浪费的环境下,绿色理念逐渐映入眼帘,并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代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绿色环保施工技术要求在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1绿色理念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绿色环保施工技术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绿色节能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安全及质量,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实行节能减排的环保发展理念,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并减轻了对于社会、大自然以及环境资源、能源的破坏,最大保障环境的卫生。绿色施工技术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很好地节约了资源与能源,并减少了浪费,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政府对于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树立企业良好的行业理念,在工程作业进展中起到关键性的积极作用。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1)绿色环保技术在施工作业进展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民众的噪音干扰,降低了施工的成本,也极大地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节能减排,降低资源能源的浪费,加大了物资的利用率,并且绿色施工技术可以在很多方面结合当地的气候制定相对应的技术支持,有效地保护环境。(2)绿色环保施工技术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施工操作技术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环境及空间物资等,极大地保障所用物资的利用率,减轻损耗。(3)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操作进展中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噪音,并且施工过程更加安全,并且施工方式经济高效,施工过程更加环保,给施工企业和周边居民都带来很大的利益,可以增大企业良好的竞争力,有利于秉承社会绿色发展、技能减排的理念,最终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发展理念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引入了新的要求和概念

2.1因地制宜。绿色施工技术在时政公用基础设施的施工操作过程中由于融入了新的施工理念以及采用了全新的施工技术,并且在选材用料上增加了很多的新要求,实施过程中更加环保,对人员安排方面更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都依托当地的现有资源以及新的施工技术理念,对施工的过程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施工技术秉承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考虑到施工技术对于实际施工环境的实用,因地制宜,并且依托现有的资源与环境空间等采用全新的技术保障施工的正常进行。在合理的施工空间范围内依托环境及相关建筑、物资等合理调整建筑参数等,确保在施工开展过程中的环保及节能。2.2资源节约。资源节约在绿色环保施工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施工过程的安全及质量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时时把控,极大地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并且在绿色环保理念的指导下,施工技术的材料具有很大的环保及可持续循环利用的优势,极大地减少了对于施工材料的浪费及不合理等,并且对于环境、土壤的保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2.3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理念下提出的绿色环保在我国的科学及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很多建筑施工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造过程中都融入了低碳节能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所用到的建筑耗材也是遵循了环保的规定和要求,提高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太阳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绿色清洁能源,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中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如果已有的电力系统不方便支持工程建设,那么就可以利用先用的自然资源像太阳能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电能,并进行累计贮存,在今后有所需的时候可以利用储存的电能进行工作或者进行其他活动等,减少因建设供电系统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绿色理念指导下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中的运用

3.1先进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时空信息集成管理技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时空信息集成管理技术能够综合表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运行情况,完整表达设施要素、工程、维护、运行监测等信息之间的时空语义关系,实现了设施运营时态数据与设施要素空间数据的历史与现状时空信息的有序组织,将施工现场各要素形成详细的数据结构,从而更贴近市政公用行业集成管理与综合运营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2]。3.2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时产生的扬尘设置挡风抑尘墙或者考虑抑尘剂等。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可以使用噪声小的设备,如发电机、装载机等,同时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避免使用高音喇叭。针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时产生的化学污染,可以对化学物品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其渗入到地下水。严格遵守国家对于化学品MSDS的严谨规定及相关要求,在化学品的采购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加强管理,降低因化学品泄露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者人员伤害等。3.3水资源回收和环保低耗技术。设置集水箱回收基坑降水与自然雨水,简单处理后可用于现场抑尘、洗车、绿化等。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施工周边的环境以及周围的居住人口等因素,从施工设施以及环境考量等方面出发,采用集约型电能,随手关灯等,降低能耗。3.4“三新”技术的运用。“三新”技术运用指的是建筑绿色施工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可以采用铝合金或钛度金等技术模板,应用纳米涂料,玻璃纤维筋等新型材料;减少建材资源、能源等的损耗和降低施工现场的尘沙,进而可以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强化质量。

4总结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城市建筑者对于城市的文明以及环保理念,并且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进展,本文从施工过程中的因地制宜,详细介绍了绿色理念指导下的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施工中的运用,希望促使全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工程绿色化。

参考文献:

[1]邵明,戈晓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更新途径研究——以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案例为例[J].工业建筑,2017,47(06):178-183.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6

[关键词]EPC模式;市政基础设施;造价

在市政工程管理中,造价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能够对工程项目的最终利润产生极大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项目的成败。在目前的一些发达国家中,普遍采取EPC承包模式进行使用,并且在目前的中国建筑市场,尤其是较为大型的市政工程建筑中,大力宣传与推广的一种承包模式。

1EPC模式的简单介绍

1980年英美相关私营企业投资项目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建设项目总承包模式——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为业主把整个建设项目发包给承包商,而承包商在开展整体过程的设计、采购、建设活动,并且由项目承包者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成本、进度等进行负责,以此来实现经营者和所有者提出的合同要求,以此来满足预期设计作用预计验收合格的工程承包模式。随着国际承包市场的迅速发展,EPC模式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业主的欢迎,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道路上,它的覆盖范围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建筑工程行业,扩展到了化工、铁路、电信、石油等较为大型的以及新建筑投资项目中。在欧美地区,EPC模式是主要的承包模式,其主要是把工程的整个施工和设计环节承包给承包商,承包商应对工程的工期、费用和其他方面负全部责任,根据EPC项目的实际状况来讲,EPC模式能够使建设周期以及准备的时间最小化,减少业主的综合投资规模。现如今,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实施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的指导,国企与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必须配置EPC项目总承包管理团队,由项目总承包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施工的主要负责人。并配备以整个过程的项目经理为首席顾问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团队,为业主与EPC工程总承包项目供应各个阶段的咨询与项目管理服务。

2EPC模式市政工程造价的主要特征

2.1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职责更为清晰。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主体逐渐变得清晰。例如:在EPC模式下,市政基础设施建筑项目的施工活动中,发包人负责总的设计理念、技术标准和监督,并且承担的风险较小,承包商负责组织开展项目的采购和施工,降低了因为有关利益人员间的矛盾而引起的项目损失风险,还可以最大程度展现承包商以及发包人在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的积极性,提高项目整体成本管理的运行效率。2.2集成度更高,业主参与度更低。EPC总承包一体化管理和传统施工设计承包等模式相比较,能够让施工部门在各阶段工作更为通常,有效节约了较高的施工时间,并减少了市政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难度,提高市政工程造价管理的成效。在EPC模式的造价管理中,业主参与度较低是最为主要的特征,在开展EPC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承包商担负了大多数的责任与风险,因此在开展工程建设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承包商作为EPC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对各环节的沟通、协调以及控制进行熟悉,减少项目造价管理中的一些隐藏风险。2.3能够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总成本管理的综合水准。2.3.1能够在整体签约项目设计过程中展现领导效果在EPC模式下,具体化的设计能够良好的提升其整体造价管理。在保证施工品质的条件下,科学知识可以对新细部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完善与升级,从而更大幅度减少项目整体承包。最大程度体现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中设计和施工有效结合的独特特征,可以对市政基础设施施工规划和实践结果进行反馈,以此来有效缩减建设总工期,达到对建设资金的控制。2.3.2承包商拥有领导组织基础结构与最大化综合成本管理特征在其他企业核心地位的业务体系建设中,应有效融入各种设计手段,这样有利于施工和设计方法体系的重要地位实现匹配。所以,设计应该在EPC模型中体现出更加强大的作用。

3在EPC模式下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施工造价控制风险对策

3.1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3.1.1实施限额设定市政工程中的设计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造价控制意识,并最大程度地对基础性经济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对项目设计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考虑,并使用技术的经济指标,以此来规避设计方案成本超过限额,积极推进市政工程设计方案的改进。此外,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成本管理应有效地与工程的设计工作联系在一起,以便协同开发。在优化市政工程设计方案时,应注重分析技术经济比较和工程投资,并做到实时反馈,推动市政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设计流程的衔接,实现工程技术与经济的良好结合。3.1.2实行标准设计假如施工工艺十分成熟,则能够进行标准设计方案,由于标准设计方案能够有助于减少工程项目设计周期,减少重复劳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促进标准设计方案的实行,还能推动对施工成本的良好管控,确保项目的施工质量。标准设计计划的开展能够有助于减少施工难度,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使用通常的设备以及标准的零件,还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购买成本,对市政工程造价进行控制。3.1.3对可施工性进行审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能推动设计与施工的良好结合,最大程度体现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效用,提升项目的经济价值,推动工程项目中的进度与投资控制,然后实现综合管理的目的。通常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市政工程总承包方对项目整体系统较为熟悉,此外,总承包企业将有雄厚的技术水平以及极为专业的能力进行支撑,工程总承包公司通常对项目的设计、施工、采购进行负责,另外,还需要负责指导、协调各承包商的一些工作,往往总承包公司在管理时还需要负责设计与施工活动,便于组织、协调、设计阶段评审,将施工经验与方法最大程度的渗透,推动设计和施工的完善,这样能够帮助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得到良好的实施,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成本。3.2与优秀的分包商进行合作。在进行市政工程基础设施施工的时候,应该持续优化供应商的管理体系,强化项目采购环节的项目成本控制,并且应该具有科学性的进入与退出,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在对分包商进行选择以前,首先应该对其详细的资料进行了解,发包商应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来获得分包商的信息,并且应该积极认识分包商的现场考察、资质、供应稳定性、实力的具体状况,对其提供的产品质量、供货能力、周期、价格是否为最佳选择进行评估,科学与合理地选择合作供应商,以此来创建长期稳定的合作联系。3.3关注合同签订。首先,投标文件以及澄清是合同文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应该纳入合同文件中;其次,在编制合同文件的时候不能对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进行更改,在合同签订阶段,还应该严禁擅自修改合同工程量清单;最后,合同履行的边界条件和重要条款应在合同协议书或合同谈判纪要中再次明确。3.4仔细实施工程变更。一方面,工程变更的风险应在工程变更之前充分识别,以此来规避不必要的工程变更;另一方面,如果必须变更的,应该严格按照先审批后实施的程序,并首先确定变更的项目、数量与费用,在没有争议以后,再进行项目变更。3.5尽快解决经济问题。发包人与承包人应创建友好协商制度,确保工程的经济问题在工程建设和工程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

4实际案例说明

通过上述了解,我们有必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对重要的基层设施系统进行统筹进行,加快重点城市发展,优化城市作用,建立完善的城乡基层设施系统。目前,江苏省在各个区域中进行了深入的规划作业,本文根据实际案例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5分析工程项目的造价指标

5.1总投资构成。在工程项目的总投资中通常包含了工程建设费、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用这三个部分。在此其中,工程建安费用依据(《江苏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2014版))和有关的费用定额进行计算。其主要包含了道路、交通、给水、雨水、污水、照明、电力、通信等各项工程。而其他费用主要代表了建筑部分的管理、监督、勘察设计、招标服务、工程量清单编制、建设场地准备费等各方面的费用。而预备费则根据1999年国家计委1340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只是记取基础预备费,暂按第一、第二部分费用总额的8%计算。5.2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以下是对教场街道路项目投资占比最多的工程造价的投资构成分析,如表1所示。在整体投资中,道路工程是占比最大的项目,也是影响成本的主要项目。其中,路基处理工程需求的材料选择是影响各专业成本指标和所占比例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开展工作时应该最大程度地对经济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与设计,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选择设计的材料要达到经济最佳。另外,材料成本同样是对成本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这部分成本在成本结构中占据了70%左右,所以,市场价格的动态改变会对项目的整体投资状况产生影响。5.3分析各专业工程造价。道路工程是投资比例最大的专业工程,以下是教场街道路工程投资构成的详细分析,具体如图1和表2。综上所述,在市政道路工程中,重要的经济指标可以分成车行道和非机动车道416.50元/m2,人行道和分割带105.42元/m2,路基处理项目74.94元/m2,拆除项目21.54元/m2,绿化工程56.78元/m2。

6结论

EPC模式不但有助于业主对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并且能够减少项目参与者之间的协调作业,还能够让承包方最大程度的展现自身技术优势与管理经验,利用组织与系统运作的方式,开展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EPC模式下的造价管理属于系统性的工程,并且造价管理和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专业具有密切联系。而擅长勘测与设计工作的企业在担任EPC项目下造价管理工作时有必要最大程度的体现企业人才的技术优点,并实现项目投资可控、经济效益提高的目标,有必要根据项目前期的规划、成本人员管理、成本业务技能提升、人员培训、法律法规规范、成本经验总结等各个方面进行入手。

参考文献

[1]黄春来.EPC模式下市政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J].陶瓷,2020(7):133-134+137.

[2]李婕,宋鑫.PPP模式下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资料管理策略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20(2):132-135.

[3]劳东园.市政基础设施EPC合同成本管理政府监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4]陆佳.EPC总承包模式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2):50.

[5]唐晓宇.浅析BT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7):127.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7

第一条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市场经济环境,监督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本细则所称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热力、园林、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

第四条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或投资额为50万元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必须实行招标投标;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者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项目,应当按本细则实行招标投标。1000平方米以下或投资额为50万元以下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必须执行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五条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是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招投标办)负责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市中心城区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招标机构的资质审查;对招标申请书、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标底、评标办法等进行备案;受理招标投标活动中的投诉;违反《招标投标法》行为的查处。

第六条各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区、徽州区、**风景区管委会可以设立招投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所辖区内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各区县国有投资或国有资金、控股占主导地位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或者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工程、**风景区1万平方米或投资额在500万元上应当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标。

第七条市监察、发改委、建设、工商、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督。市发改委加强对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严格对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标投标的监督检查和工业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各种违法活动的监督执法。市行政监察部门加强对招标投标执法活动的监督,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章招标

第八条工程招标由招标人依法组织实施,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条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不得对潜在投标人提出与招标工程实际要求不符的过高资质要求和其他要求。

第九条工程项目实行施工招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建设工程项目已经报建;

(二)有资质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三)工程建设资金、设备的来源已落实;

(四)工程项目已经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拆迁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六)招标申请已经市招投标办核准。

第十条工程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一)公开招标: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应当公开招标。公开招标应通过省建设工程招投标网及有关媒体公开发表招标公告,进入本地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活动。由业主单位和本地招投标管理机构资格预审后,确认参加投标单位,由业主发出招标通知书。

(二)邀请招标: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国家重点项目、安徽省政府确定的地方重点项目不适宜公开招标的,经国家发改委或省政府批准,可以进行邀请招标。邀请招标由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三个以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组织,投标邀请书应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和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第十一条自行组织招标的建设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人资格;

(二)有与工程项目相适应的工程、预算、财务管理人员;

(三)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编标底的能力;

(四)有组织评标、定标的能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建设单位,可委托具备法人资格的招标机构进行招标。

第十二条建设工程招标可采用项目的全部工程招标、单位工程招标、特殊专业工程招标等方法。但不得对项目进行肢解招标、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

第十三条招标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单位填写招标申请书报市招投标办备案;

(二)建设单位编制招标文件、标底和制定评标、定标方法,并报市招投标办备案;

(三)建设单位发出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函;5日前报本地招投标管理机构备案。

(四)市招投标办会同建设单位对招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

(五)建设单位在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召开发标会,向具有投标资格的投标单位发送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等;

(六)建设单位组织投标单位现场踏勘和进行招标文件答疑;

(七)招标文件备案,不合格的不予参加招标。

第十四条招标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招标文件一经发出,不得擅自变更或增设附加条件;

(二)在投标截止日期前7—15日内组织答疑会,答疑会议纪要经招标主管部门备案后作为招标文件的补充;

(三)不得私拆标函,不得明招暗定或先定后招。

第十五条招标可以编制标底,作为评标的尺度和依据,一个招标工程只能有一个标底。鼓励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和经评审后合理低价中标。标底在招标主管部门、市监察局或业主主管纪检部门的监督下,委托具有编制标底资格的咨询机构编制,标底必须密封送到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备案,标底的编制、审定至开标,所有接触过标底的人员均有保密责任,不得泄密。泄密者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标底编审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标底的编审以招标工程承包范围的设计图纸招标说明书、招标答疑会纪要及书面补充说明等有关资料为依据,根据现执行的预算定额、工期定额及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制定。

(二)标底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量、工程价格主要材料的用量。工期天数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章投标

第十七条凡持有营业执照和企业资质等级证书的施工企业以及已经市(区)县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的外来施工企业,均可在资质等级及营业执照允许的范围参加投标。

第十八条投标单位应向招标单位提供以下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

(二)企业业绩:

(三)施工装备;

(四)管理水平和项目经理证书及项目经理业绩。

第十九条投标单位应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书,投标书须具备下列基本内容:

(一)综合说明、工程名称、范围、报价金额、工程质量标准和开竣工日期;

(二)工程施工的组织机构和主要人员配备;

(三)对招标文件确认;

(四)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保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措施,施工总平面布置以及临时设施安排。投标书提交招标单位后,在投标截止日期前,投标单位可以正式函件调整原标书中的相应部分。

第二十条投标单位参加投标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对招标文件的内容有疑问或发现差错的,应在投标截止之日前用书面形式提请招标单位解释;

(二)对招标文件中的部分内容无法接受的,须在投标文件中声明;

(三)投标书应于投标截止日期之前传达招标单位,超过投标截止日期,招标单位不予受理;

(四)投标单位中标后,工程不得转包、分包和挂靠,发现有转包、分包和挂靠的,取消其中标资格,业主有权选择中标单位。

(五)投标单位在领取招标文件、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时,须依据有关规定交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建筑工程造价的2%,最高不得超过80万元。

(六)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最低报价竟标、不得恶意压级压价、不得以他人名义投标、不得互相围标、串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

第四章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二十一条开标应当在招标文件确定的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进行;开标地点应当为招标文件中预先确定的地点。

第二十二条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开标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进行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有关工作人员当众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

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收到的所有投标文件,开标时都应当众予以拆封、宣读。

开标过程予以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二十三条在开标时,投标文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为无效投标文件,不得进入评标:

(一)投标文件未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予以密封的;

(二)投标文件中的投标函未加盖投标人的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的,或者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人没有合法、有效的委托书(原件)及委托人印章的;

(三)投标文件的关键内容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的;

(四)投标人未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供投标保函或者投标保证金的;

(五)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投标未附联合体各方共同投标协议的。

(六)技术函和商务标未分开密封装袋,技术标含有商务标内容的。

第二十四条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依法必须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招标人、招标机构以外的技术、经济等方面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评标委员会的专家成员,应当由招标人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确定的专家名册中确定。确定专家成员在评标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严格执行回避制度,项目管理部门和行政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专家和评标委员会成员参与评标。

第二十五条建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专家评委库,专家库拥有一定数量并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专家。可实行评标专家的动态管理,市建委分期组织专家库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对其评标能力、廉洁公正等方面综合评估,及时取消不称职或者违法违规人员的评标专家资格。建筑工程专家库评委库可与市发改委的专家库联网,实行资源共享。

第二十六条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并对评标结果签字确认。

第二十七条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文件都不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依法必须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所有投标单位的标书为废标的,本次招标失败,招标人应当依法重新招标。

第二十八条评标可以采用综合评估法、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或者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评标方法。采用综合评估法的,应当对投标文件提出的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投标价格、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施工方案、投标人及项目经理业绩等,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评审和比较。以评分方式进行评估的,各种评比奖项不得作为评标加分条件或中标条件。

第二十九条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出书面评标报告,阐明评标委员会对各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意见,并按照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标方法,推荐不超过3名有排序的合格的中标候选人。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

第三十条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家融资的项目,招标人应当确定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因不可抗力提出不能履行合同或者招标文件规定应当提交履约保证金而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能提交的,招标人可以确定排名第二的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招标人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其他资金来源依法招标的项目,在定标时参照本定标原则执行。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材料:

(一)设有标底的,投标报价低于标底合理幅度的;

(二)不设标底的,投标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有可能低于其企业成本的。经评标委员会论证,认定该投标人的报价低于其企业成本的,不能推荐为中标候选人或者中标人。

第三十二条招标人应当在开标后5天内确定中标人。

第三十三条中标单位接到通知书后,应在15日内与招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任何一方在限期内借故不签订工程承发包合同,责任方应依法赔偿对方损失。依法必须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施工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施工招标投标的基本情况,包括施工招标范围、施工招标方式、资格审查、开评标过程和确定中标人的方式及理由等。

(二)相关的文件资料,包括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投标报名表、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评标委员会的评标报告(设有标底的,应当附标底)、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委托工程招标的,还应当附工程招标委托合同。

第三十四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书面报告之日起5日内未通知招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有违法行为的,招标人可以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第三十五条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订立书面合同后7日内,中标人应当将合同送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中标人不与招标人订立合同的,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并取消其中标资格,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投标保证金数额的,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投标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招标人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给中标人造成损失的,招标人应当给予赔偿。

第三十六条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担保的,中标人应当提交。招标人应当同时向中标人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有违反《招标投标法》行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化整为零或以其它任何方式规避招标的,责令限期改正,可处项目合同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招标投标活动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中标无效情形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宣布中标无效,责令重新组织招标,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第三十九条应招标未招标的,应公开招标未公开招标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四十条招标人不具备自行办理施工招标事宜条件而自行招标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招标人重新组织评标委员会。招标人拒不改正的,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招标人未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施工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在未提交施工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工程施工专业分包、劳务分包采用招标方式的,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四十四条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抢险救灾或者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不适宜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施工招标。

第四十五条本细则由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8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人的资格审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资格审查活动由招标人(或其委托的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招标机构,下同)依法组织实施。

第四条资格审查活动应当接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

第五条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人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

资格预审,是指在投标前对投标申请人进行的资格审查。

资格后审,是指在开标后对投标人进行的资格审查。

提倡实行资格后审,具体审查方式由招标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第六条采用资格后审的招标工程,招标人应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专门的章节,明确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资格后审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方法,其中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应当清晰明确,易于准确判定。

采用资格后审的,评标报告中应当增加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的内容。

第七条采用预审方式进行资格审查的,招标人应当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特点编制资格预审文件。资格预审文件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标申请人资格预审须知;

(二)投标申请人资格预审申请书格式;

(三)要求投标申请人提供的其他资料的目录。

投标申请人资格预审须知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资金来源落实情况以及招标人提供的设施、条件和服务等;招标人允许投标申请人选择招标标段的规定(如有标段划分);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确定潜在投标人(资格预审合格且被确定为参加投标的投标申请人)的方式、方法;资格预审申请书的递交及资格预审的时间安排、预审结果的通知与确认等。

第八条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包括必选条件和可选条件,招标人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设置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并在招标公告中明确。

资格预审文件中的必要合格条件应与招标公告中的要求相一致。

第九条资格预审文件一经发出,不得擅自更改。确需更改的,应当将更改的内容通知所有已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的投标申请人;更改涉及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的,还应当重新招标公告,并将更改的内容在重新的招标公告中明确。

招标人按照前款规定重新招标公告的,已经获取了资格预审文件的投标申请人应当重新报名、重新获取新的资格预审文件。

资格预审文件出售的,已经获取了资格预审文件的投标申请人应当免费获得新的资格预审文件。

第十条投标申请人应当根据资格预审文件的要求编制资格预审申请书。资格预审申请书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投标申请人的企业概况;

(二)企业及项目经理完成的类似及以上工程情况;

(三)在建工程一览表;

(四)拟派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情况;

(五)拟分包企业情况;

(六)满足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

(七)企业对所提供的资料无弄虚作假内容的声明(格式由招标人在资格预审文件中规定);

(八)招标人要求的其他资料。

两个以上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投标的,还应当提供联合体的情况。

第十一条资格预审文件发售截止至投标申请人递交资格预审申请书及相关材料的时间应视工程情况及资审内容多少确定,应当给投标申请人准备和递交资格预审申请书留出合理的时间。

第十二条在资格预审过程中,招标人有权要求投标申请人对资格预审申请书中不明确的内容进行澄清,并可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核实。

第十三条投标申请人资格预审合格必须满足资格预审文件规定的所有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要求。

第十四条以下条件属于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中的必选条件(即招标人在资格预审过程中必选的,投标申请人资格预审合格至少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具有独立订立合同的能力;

(二)未处于被责令停业、投标资格被取消或者财产被接管、冻结和破产状态;

(三)企业没有因骗取中标或者严重违约以及发生重大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被有关部门暂停投标资格并在暂停期内的;

(四)企业的资质类别、等级和项目经理的资质等级满足招标公告要求;

(五)以联合体形式申请资格预审的,联合体的资格(资质)条件必须符合要求,并附有共同投标协议;

(六)资格预审申请书中的重要内容没有失实或者弄虚作假;

(七)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八)项目经理无在建工程,或者虽有在建工程,但合同约定范围内的全部施工任务已临近竣工阶段,并已经向原发包人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原发包人同意其参加其他工程项目的投标竞争;

(九)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招标人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和项目经理资质等级许可的从事建筑活动范围的规定,合理设置企业和项目经理的资质等级要求以及企业的资质类别要求。若因工程技术原因,需要对企业和项目经理资质提高一个等级要求的,必须经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同意。

第十五条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中的可选条件是指:除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招标人必选的必要合格条件外,招标人可以全部或部分选择、作为资格预审合格的必要条件的条件。

小型工程的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中的可选条件为:

(一)企业承担过类似及以上工程;

(二)项目经理承担过类似及以上工程;

一般工程的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中的可选条件为:

(一)企业承担过类似及以上工程;

(二)项目经理承担过类似及以上工程;

(三)企业承担的类似及以上工程获得过市优工程或省优工程;

(四)项目经理承担的类似及以上工程获得过市优工程或省优工程;

(五)企业承担的工程获省辖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

(六)项目经理承担的工程获省辖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

(七)项目经理获得过省辖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较大工程的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中的可选条件为:

(一)企业承担过类似及以上工程;

(二)项目经理承担过类似及以上工程;

(三)企业承担的类似及以上工程获得过市优工程、省优工程;

(四)项目经理承担的类似及以上工程获得过市优工程、省优工程;

(五)企业承担的工程获省辖市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

(六)项目经理承担的工程获得过省辖市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

(七)项目经理获得过省辖市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第十六条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各项可选条件中,只要企业或项目经理承担过、获得过即可,不应当增加个数要求;上述条件中的获奖条件还应当包含有效期要求,其中省优工程的有效期为二年,市优工程的有效期为一年;省级“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的有效期为二年,省辖市级的为一年;部级“优秀项目经理”的有效期为三年,省级的为二年,省辖市级的为一年。

第十七条招标人可以只选择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必选必要合格条件而不选择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可选必要合格条件。在该种情况下,如果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不足9家,则招标人必须邀请所有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如果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超过9家,则招标人可以邀请所有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也可以通过随机抽签方式从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中确定不少于9家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不允许招标人再增加可选必要合格条件以达到减少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数量的目的。

第十八条招标人应当慎重选择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可选必要合格条件。

如果因可选必要合格条件设置过多、过高,导致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不足9家,则招标人必须减少或者降低可选必要合格条件要求,重新招标公告,重新进行资格预审,直至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不少于9家为止。

招标人按照前款规定,减少或者降低可选必要合格条件要求后,如果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超过9家,则招标人可以邀请所有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也可以通过随机抽签方式从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中确定不少于9家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

若招标人按照本条第二款规定,减少或者降低可选必要合格条件要求、直至将原来设定的全部可选必要合格条件全部取消后,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仍不足9家,则招标人必须邀请所有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资格预审工作终止。

第十九条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招标人减少或者降低可选必要合格条件,重新招标公告、重新进行资格预审的,招标人应当将有关情况告知已经递交了资格预审申请书的投标申请人。已经参加过资格预审的投标申请人应当重新报名、重新获取资格预审文件、重新提交资格预审申请书。

资格预审文件出售的,已经参加过资格预审的投标申请人应当免费获得新的资格预审文件。

第二十条对于所有工程,提倡招标人邀请全部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

第二十一条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需要采用“随机抽签法”确定规定数量的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的,招标人应当在资格预审结束后以书面形式告知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举行随机抽签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随机抽签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也可以在招标公告中明确),并将资格预审不合格的具体原因告知资格预审不合格的单位。

随机抽签活动应当按照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程序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并邀请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随机抽签的结果应当当场公布。

第二十二条技术特别复杂或者具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的特殊工程,不宜采用“随机抽签法”确定潜在投标人的,经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同意,可以采用“评分排名法”选择规定数量的合格申请人参加投标。

采用“评分排名法”优选确定潜在投标人的,投标申请人首先必须满足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中的必选条件,除上述条件外招标人应当制定具体的“评分排名办法”,在招标公告之前报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经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审查同意后,在资格预审文件中明确。

采用“评分排名法”优选确定潜在投标人的,应当在招标公告中明确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以及将要采用“评分排名法”优选确定潜在投标人。

第二十三条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对本办法规定的“评分排名法”的适用范围和评审内容进行细化,出台“评分排名法”的实施细则。

“评分排名法”的评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业绩:包括企业承担类似工程情况,企业承担类似工程获奖情况,企业承担的工程获过省辖市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情况;

(二)项目经理业绩:包括项目经理承担类似工程情况,项目经理承担类似工程获奖情况,项目经理承担的工程获过省辖市及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定的“文明工地”或“标化工地”情况;

(三)企业信誉: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获得过“重合同、守信用”称号等;

(四)项目经理信誉:项目经理获得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优秀项目经理”称号。

第二十四条资格预审结束、潜在投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确定的潜在投标人发出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告知潜在投标人获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和地点;向非潜在投标人发出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书,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书中应当写明具体原因或理由。

第二十五条资格预审结束后,招标人应当写出资格预审报告,与招标文件一并报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

资格预审报告应当载明工程概况、资格预审工作情况、评审结果、潜在投标人确定的方法及过程,投标申请人未被确定为潜在投标人的原因或理由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第二十六条投标申请人有权了解本单位的资格预审情况,招标人应对投标申请人提出的疑问给予答复。投标申请人如认为招标人的行为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以以书面形式向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投诉。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接到投诉后,应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局11号令)进行处理。

在处理投诉过程中,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可能存在影响资格预审结果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向招标人下达行政监督意见书,通知招标人暂停招标事宜。

第二十七条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若潜在投标人的相关情况发生变化,涉及到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的应征得招标人同意,并须对资格预审申请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新,以证明其仍能满足资格预审必要合格条件,若达不到相应的资格条件,其投标将被拒绝。

若在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已经确定个别潜在投标人无法满足相应条件,或者个别潜在投标人确认将不参加投标,招标人不能以此为由补充名额,允许其他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参加投标。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所称的小型工程是指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400万元以下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以下的装饰装修、安装、钢结构、幕墙、智能化、土石方、桩基、基坑支护等专业工程。

本办法所称的一般工程是指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400-1000万元之间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400万元之间的装饰装修、安装、钢结构、幕墙、智能化、土石方、桩基、基坑支护等专业工程。

本办法所称的较大工程是指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单项合同估算价在400万元以上的装饰装修、安装、钢结构、幕墙、智能化、土石方、桩基、基坑支护等专业工程。

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对上述小型、一般和较大工程的规模进行调整。

第二十九条有关项目经理与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过渡的有关问题按建设部建市[2003]86号《关于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向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过渡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

第三十条本办法所称的“类似工程”,是指工程在规模、面积、造价、层次、跨度、结构形式、使用功能或特殊施工工艺、特殊施工技术等方面与招标工程相类似。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部分指标,对“类似工程”加以明确界定,并在招标公告以及资格预审文件中明确。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第十六条所称的有效期,从发证或发文之日起算起。若发证、发文时间不一致,以发文的时间为准。

第三十二条资格预审过程中的有关证书、文件等业绩证明材料,投标申请人必须提供原件核实。如有特殊原因无法提供原件的,复印件必须经原发证部门盖章确认。

第三十三条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等工程将设计、施工分成两个阶段招标的,招标人可以分别设计、施工招标公告,进行两次资格预审,其中施工阶段的资格预审应当遵守本办法的规定;招标人还可以将设计、施工两个阶段的招标公告合并,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一次资格预审,招标人需在招标公告和资格预审文件中增加相应的设计招标条件要求,并且明确只有参加设计阶段投标且递交了合格的设计投标文件的投标人才有资格参加施工阶段的投标。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9

一、主要目标

2021年底前,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基本完成各自权属的地下管线、检查井等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掌握存在的隐患风险点,统筹推动隐患风险点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消除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启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建设效率明显提高,风险隐患及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更规范、更精细、更智能。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市政设施数字化监测管理等安全隐患及事故明显减少,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升。

二、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及平台建设

(一)高标准实施设施普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从实际出发,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再次细化普查方案。住建局负责指导做好城市供水、排水(包括污水、雨水)、再生中水、燃气、供热等管线及人防工程普查等;工信局负责指导做好电力、通信、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普查;文旅局负责指导做好广播电视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普查。要充分运用前期已开展的地下管线普查等工作成果,依据住建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指导手册》,遵循相关技术规程,查漏补缺,梳理设施产权归属、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等基本情况,积极运用调查、探测等手段摸清设施功能属性、位置关系、运行安全状况等信息,掌握设施周边水文、地质等外部环境,全面深入摸排管线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源,建立设施危险源及风险隐患管理台账,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市住建局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有相应资质的服务机构进行普查工作,并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其余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普查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开展。普查情况、设施危险源台账及治理措施要在2021年12月10日前报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数据信息动态更新和互通共享。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的成果统一归纳至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设施信息共建共享,满足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服务、应急防灾等工作需要。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督促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参加单位通过竣工测量、定期修(补)测的方式对信息数据查漏补缺,提高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统一数据标准,破除信息壁垒,为城市建设、公共服务、防灾应急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应急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构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协调机制

(三)统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下空间实际状况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立足于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和空间集约利用,合理部署各类设施的空间和规模。推广地下空间分层使用,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明确房屋建筑附属地下工程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底线要求,严禁违规占用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城市地下管线、管廊、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车场、人防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有效衔接。市住建局要协调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制定各专业管线年度建设改造计划,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工程建设与其他工程项目建设时提前预留管线位置,路口应预留管线过路通道。各类地下管线工程应按照先深后潜的原则,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工期,与其他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强化地上地下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施工中要严格落实对已有设施的保护措施,力争各类地下管线工程一次敷设到位。(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市住建局要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提升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其余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针对各自普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制定限期整改计划,及时整改,严格落实设施权属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确保设施安全。对已废弃或“无主”的设施,市住建局要召集相关部门和单位现场进行辨识,若确实无法辨识、无责任单位的可采取相应措施统一进行处置。同时,要着眼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统筹推进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化建设,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综合治理城市水环境。合理布局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有机衔接的管廊系统,有序推进综合管廊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管道燃气、集中供热、供水等管网建设,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促进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要充分运用5G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高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五)严格落实城市道路占用开挖管理制度。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审批服务流程,将城市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各类管线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施统一高效管理。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及档案移交等规定。推行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联合审批,研究建立管线应急抢险快速审批机制,探索实行开挖道路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道路开挖行为。加强城市道路占用开挖管理,严肃查处未经审批的道路开挖和以抢修为由的乱开乱挖行为,逐步将未经审批或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掘路行为纳入管线单位和施工单位信用档案,并对情节严重或社会影响较大的依法予以联合惩戒。(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周边设施保护。在地下工程项目规划初期、建设方案制定及初步设计等阶段,要充分征询周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产权单位意见,涉及地下管线迁改等内容要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并做好已有设施的保护。(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有机融合城市建设专项工作,加大老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结合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改造工作,整合易涝点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人防工程建设、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供气管网建设等专项工作任务,加强协作互动,取得互促互进良好效果。同时,各设施权属单位要从保障供应、提升服务、满足需求等方面,组织开展补短板行动。科学制定年度改造计划,建立老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库,加大老旧设施改造力度,逐步对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工艺标准低、材质落后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要积极探索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地下市政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及运营维护。严格落实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权属单位主体责任,有关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设施权属单位要加强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人员、资金等保障措施,严格执行设施运行安全相关技术规程,确保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制度建设,规范设施权属单位的运营维护工作。建立完善设施运营维护资金投入机制,合理制定供水、供热等公用事业价格,保障设施运营正常资金。定期开展检查、巡查、检测、维护,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防止设施带病运行。健全设施运行应急抢险制度,利用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汇集各类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信息,提升应急调度能力,迅速高效依规处置突发事件,确保作业人员安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文化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将成立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督促指导全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靠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政策制度等保障措施。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职责,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篇10

一、整治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区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查处招投标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深入治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恶意竞标、强揽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等现象,促进招标人依法履行主体责任,规范招标机构和评标专家行为,着力解决招投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秩序。

二、组织机构

成立区住建局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住建局招标办,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具体工作。

三、整治内容

(一)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设置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或招标人以任何方式规避招标;

(二)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招标人、招标机构串通投标,或者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招标机构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

(三)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挂靠、借用资质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

(四)投标人以暴力手段胁迫其他潜在投标人放弃投标,或胁迫中标人放弃中标,强揽工程;

(五)投标人恶意举报投诉中标人或其他潜在投标人,干扰招投标正常秩序;

(六)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以及将中标项目违法分包给他人。

四、整治范围

(一)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对辖区内正在开展招标投标活动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进行专项整治;

(二)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受投诉举报的招标项目为重点整治对象。

五、整治步骤

(一)动员部署

结合工作实际,由招标办牵头,组织局相关科室落实专项整治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及实施措施等。

(二)全面排查

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整治范围及要求对区域内招标项目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发现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和行业乱象等问题线索,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整治方向、措施和办法。

(三)集中整治

对排查中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行业乱象,在梳理的基础上全面整治,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整顿治理行业乱象。根据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的相关制度。

(四)总结巩固

认真总结专项整治工作,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建立健全区工程建设招投标长效机制,巩固专项整治成果。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工作责任。区住建局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及相关科室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抓好专项整治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