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9 19:57:44

旅行社实训总结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1

本文通过分析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旅行社员工培训的经验,针对旅行社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帮助旅行社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增加员工对旅行社组织的归属感;提高旅行社的整体形象。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中小型旅行社的员工了培训提供

借鉴。

关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国外起步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1911年,马克思.・韦伯(Max Weber)认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其员工必须要经过正式的培训。1913年,雨果・芒斯特伯格(Hogo Munsterberg)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中从心理学角度说明了培训对员工绩效的影响。由此看来,早期的研究主要强调员工培训的重要性。1961年,麦格希(McGehee)与赛耶(Thayer)提出了在员工培训前,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对培训方法的选择以及培训计划的制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戈德斯坦(Goldstein)提出培训效果评估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1965年,伦纳德・R・赛利斯(Leonard Sayles)和乔治・斯特劳斯(George Strauss)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出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90年,弗农・汉弗莱(Vemon Humphtye)提出员工培训要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控制。1992年,阿姆斯特朗提出“计划培训”这一概念。总的来说,国外现代的员工培训的研究不在停留在表面的重要性,而是对员工培训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

研究。

中国的员工培训起步较晚,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研究时间较短。1998年,王鹏、时勘提出培训需求分析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2002年,吕锋对培训评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六个个步骤,包括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评估的层次、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调整培训项目、沟通培训项目结果。同年,苗青提出评价培训效果的多种方法,包括前后测定法、简单预测法、多重测定法、对照测定法、时间序列法。2004年,吴宇虹和苏文平对培训体系进行了研究。吴宇虹提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讲师管理制度、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管理体系。苏文平则针对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培训方式。同年,田恩舜、杨雅清分析了培训的风险以及防范策略,他们认为加强管理,提高培训的质量是防范培训风险的

关键。

哈弗大学教授詹姆斯・P・克莱门斯曾经说过,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活动,他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有着一批具备卓越知识与技能的员工队伍。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人员素质成为旅行社的有形竞争力,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就是员工培训,因此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注重员工培训,怎样将员工培训做到最优化成为各个旅行社研究工作的重点。

一、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员工培训现状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已经意识到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旅行社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资金较少,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较为简单,主要针对旅游局组织的导游年审培训,旅行社经理年审培训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忽视对旅行社员工技能等其他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主要采用普遍的讲授法,太过单一的方法显得培训枯燥乏味,员工积极性普遍较低。同时,由于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不能满足员工的自身需求,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也较低。总之,整个培训的管理状态较为松散,培训后也不注重效果评估,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取得的效果必然不理想。

二、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对新员工及实习生的培训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认为,旅行社招聘的新员工和实习生都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大专或本科生,有着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不需要培训便可以直接上岗,即使不熟悉业务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会适应工作环境而胜任工作。其实,这种观念是及其错误的,新员工即使是本专业出身,但在学校里说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未应用于实践。若仅仅靠员工的适应能力和悟性,较长时间内员工的绩效也未必能够提高,那么旅行社所要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培训的代价。同时,人都是要终身学习的,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免会比较陈旧且更倾向于理论,不能很好的与社会发展同步,这就需要旅行社积极组织培训,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培训,才能保证旅行社人员素质与社会发展同步不

出轨。

(二)无专门的培训部门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的培训工作较为松散,没有自己专门的培训部门,没有一个统一的培训管理程序,使其管理工作稍显混乱。该旅行社总是会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进行突击培训,整个培训过程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合理的计划与安排。所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培训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缺少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缺乏客观分析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的培训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旅行社经常将所有员工统一组织培训,没有将各个部门员工的自身需求与旅行社业务发展相结合,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但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使得旅行社与员工双方积极性都有所降低。

2.培训内容不全面

培训内容毫无针对性,没有实行员工差异化培训,将新老员工统一组织培训,忽视新老员工间的能力差别,另一方面,只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员工其他素质的培训,不注重对员工行为规范与客户进行怎样进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培训。这样以来,员工的整体素质很难得到

提高。

3.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培训方式主要采用普遍的讲授法,这种方法会使员工感到枯燥乏味。一方面,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理论教学,而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是要直接面对顾客的,这样的培训很难让员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法很容易让员工的思维固化,思维得不到开拓创新。因此,应将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缺乏必要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工作大多是旅行社内部组织的培训,只是培训而无考核。培训过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反馈总结。没有及时掌握培训的落实情况。没有考核的培训会让员工感到与他无关,因此员工积极参与性并不高。同时,不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就不会发现培训中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优点,很难为下一次的培训提供

借鉴。

(四)培训是师资不专业,缺乏外部培训力量支持

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的培训工作大多由内部一些资深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培训。这一些人在旅行社的时间较长,对于旅行社的业务、运营模式都相当熟悉。新员工以及实习生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他们的思维难免会有局限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他们也并非专业的老师,一些培训方法和技巧都相对生疏,因此培训效果往往并不佳。

四、提升济宁环宇风情旅行社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

1.注重对员工培训需求的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员工个体进行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对个人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个人潜力进行分析,然后决定员工接受怎样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对旅行社组织的分析,即通过组织目标确定培训目标,同时,对本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本组织的结构绩效、资源配置来确定对未来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

2.做到深层次、全面培训

培训内容应是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而非一些简单的普及化的知识,通过培训需求的分析,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分层次进行,这样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除了对专业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还要对员工规范、纪律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培训,这样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

提高。

3.多样化的培训方法

旅行社的员工培训应采用各种方法结合培训,避免单一讲授法的枯燥乏味。英国教授雷格・瑞文斯提出的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将学习与反思相结合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然后将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实地考察、远程教学应用于行动学习法中,可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发现与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员工培训效果。

4.加强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考核及评估

培训过后应及时的进行反馈、总结,掌握培训中的欠缺与不足,为下一次的培训提供参考。考核应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将考核成绩与员工的转正、升职、报酬等员工的自身利益相关联,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二)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

旅行社应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制订专职人员负责培训的策划、实施、评估,确保时间、经费、人员的合理安排。有专职人员的负责,整个培训过程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了资金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培训部门主要起到了一个检查、指导、控制的作用,让培训进行更加

顺利。

(三)适时选择员工培训外包

旅行社可以与高校、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以及培训机构有着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设备,他们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他们一直走在社会的前端,了解社会最新资讯。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四)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大别山区;服务业;人力资源

大别山区横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共有46个县市区。曾是中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巨大牺牲,作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大别山区经济飞速发展,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大别山区仍然是一个集老区、山区、贫困地区和传统农业地区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当前大别山区这样欠发达大区来讲,经济发展无疑是首要任务。如何促进大别山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异,探索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条件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服务业由于其天然的环境亲和性、低资源依赖性、高需求收入弹性以及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成为地方乃至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战略产业。而在推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人才是关键,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第一资源。基于此,本项调研以河南信阳旅游业为例,对大别山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状况做了全面调查,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对于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实现大别山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阳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1、总体规模。目前,信阳旅游从业单位200个,从业人员4084人。旅游从业单位包括旅游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单位12家、旅游饭店32家、旅游景区25家、旅行社33家、旅游教育单位3家、其它旅游企业95家。从业人员中旅游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单位旅游从业人员177人、旅游饭店从业人员976人、旅游景区从业人员731人、旅行社从业人员289人、旅游教育单位从业人员18人、其它旅游企业从业人员1893人。总体来看,信阳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

2、爱教育与学历状况。在信阳旅游人力资源队伍中,以中学为主要受教育层次的从业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71.6%。其次是大专,占总人数的18.4%。高层次的本科、研究生人才仅占总人数的8%。

3、性别、年龄结构。信阳旅游人力资源队伍中,女性占绝大部分比例,而在年龄结构中,青年人居多。具体情况如下图:

4、职业岗位结构。信阳旅游人力资源队伍中,从事基础服务工作的人员是主体。其中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人员和行业组织人员360人,占总人数的8.81%;经营管理及办事人员794人,占总人数的19,44%;教学科研人员21人,占总人数的0.51%;工程技术、规划设计、经济业务等专业技术人员279人,占总人数的6.83%;旅行社、景区、餐饮等旅游企业基础服务人员2630人,占总人数的64.4%。

5、职称、职级结构。信阳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为781人,占总人数的19.12%。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107人,占具有技术职称人员总人数的13.7%,中级244人,占31.2%,初级430人,占55,1%。具有专业技能等级的人员899人,占总人数的22%。其中初级工209人,占具有专业技能等级人员的23.2%;中级工304人,占33.8%;高级工353人,占39.3%;技师29人,占3.2%;高级技师4人,占0.4%。

6、外语水平和专业特长。信阳擅长一门外国语的旅游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在行业4084名从业人员中,有3694人不具备旅游行业所要求的外语能力,占总人数的90%。而在从业人员掌握的外语结构中,英语为主体,共374人。此外,朝鲜语9人。日语6人,俄语1人,其它诸如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从业人员缺乏。从旅游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来看,来源于旅游管理和经济专业方向的人员为主体,分别为427人和150人。其次是中文专业56人;导游专业53人;计算机专业42人;外语专业30人;工商管理专业12人;历史专业11人;地理、公共关系、会展、电子商务等专业共19人。

二、信阳旅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整体素质不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制约,信阳旅游人力资源队伍整体学历不高,低学历层次所占比例大,高学历人才匮乏,知识老化。近年来信阳的旅游专业人员虽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小,缺乏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2、结构性短缺。人员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合理的人员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目前,信阳旅游从业人员绝大部分集中在饭店、旅行社、旅游餐饮企业和旅游景区,其中,饭店和旅行社又主要集中在一线的导游员和服务人员,而一些行业所急需的人才,如旅游资源调查评估人才、旅游产品设计人才等非常缺乏。

3、地域分布不合理。由于信阳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企业规模小,相关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信阳籍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到信阳以外的地区就业,使信阳旅游人力资源的地域流失率相当高,这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另外,高学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还仅集中于信阳市区的旅游企业之中,缺乏专业人才是影响和制约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4、有效供给不足。信阳地区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有3所,加上县级的职业旅游中专学校10所。但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主要原因是有的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传统,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全才”,缺乏针对性。而在受企业欢迎的紧缺专业的培养上,信阳没有一所院校培养旅游企业急需的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策划、度假管理、宣传促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5、职业忠诚度不高。据统计,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信阳旅游企业员工的平均流失率高达20%以上。造成人员流失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旅游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旅游业是以服务为主的产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致使一部分旅游人力资源流向其他行业: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原因。一些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人才重引进、轻培养,缺少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二)原因分析

1、观念滞后。目前在信阳旅游行业内,尚未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力资源新理念,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没有足够认识,人才开发滞后于旅游经济形势的发展,没有通过适度超前的人才开发带动信阳地区整体旅游业的发展。“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市场”的观念不够深入。

2、行业待遇偏低。在人们多层次的需求中,物质需要始终是

最重要的需要之一。目前,信阳很多旅游企业薪酬福利较低,使得有能力的人难以实现其较高收入和较高待遇的愿望。难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特别是有些旅行社、旅游饭店未能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缺乏合理的薪酬结构,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造成了薪酬内部、外部的不公平,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3、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很多旅游企业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也没有明确的组织职业计划表。员工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潜力,实现自我发展和职业理想,而许多旅游企业往往只关注员工的使用和员工创造的利润,忽略了员工个人事业的发展,不能提供其施展才能的环境和空间,也少有升迁机会,使员工感到事业发展受到阻碍,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抱负难以实现。

4、对人员培训重视不够。对旅游企业而言,培训可以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就员工个体而言,培训可以使员工适应新环境,掌握新技术,了解不断更新的组织任务,应付要求更高的挑战性工作,从而变“一次性教育”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目前,信阳旅游企业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大,思想观念落后,竞争意识、机遇意识不强,没有及时为旅游人力资源队伍输入新鲜血液,束缚了人力资源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不足

长期以来,许多旅游行政部门的领导并没有把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开发的意识不强,缺乏开发的积极性。没有把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事关旅游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对旅游人才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关键认识不足,在工作的部署、政策的配套、人才的引进、培养、资金的投入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受到了制约,影响了信阳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三、信阳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1、改善行业环境。改善行业环境。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旅游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薪酬管理模式,丰富薪酬激励的表现形式,平衡满足员工需要与控制企业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管理层要注重开展薪酬认知教育,引导员工从重视物质收入转向职业素养的提升和理想价值的实现。

2、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一是招聘时要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定期对相关人员专业技能进行调查,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发放专业补助。二是定期到重点院校、人才市场召开旅游人才洽谈会,发放相关优惠条件和政策的宣传资料。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与国际旅游人才公司开展合作,为信阳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全新的国际理念和模式。三是尽快建立起一整套稳定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3、优化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要不断规范和完善旅游职业任职资格体系和旅游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实现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与各类旅游资格考试制度的合理衔接和良性互动。针对旅游业传统职称评审运作模式的缺陷可以考虑组建旅游局、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来具体操作改革职称评审方式,确保公正公平。同时,加强对职称的重视程度,使职称与薪酬、升职直接挂钩,提升人员职称升级的动力。

4、协调旅游教育培训的区域分布。一是注重旅游教育培训投入的均衡;二是通过整合区域旅游教育资源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三是在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均衡,可以建立培训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培训学校师资均衡;四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旅游教育培训均衡发展;五是创新旅游教育培训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督导对均衡发展的导向作用。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实习监控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问题的分析

1.1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旅游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旅游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要体现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国外先进的旅游职业院校,如瑞士洛桑旅游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训教学模式是“前台后室”即将教室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教室和讲台,后半部分为实训操作室。学生学做合一,每个流程、每道工序都要求学生反复操练,直到技能娴熟才能毕业。然而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普遍存在条件差、功能有限、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等问;校外实习基地又因种种原因导致稳定性不够,合作不紧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由此可见,如何规划和建设好旅游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旅游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2实习监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首先从企业方面来讲,星级酒店从节约成本,保证实习员工及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发,希望学校成批地、不间断地派遣实习生,一般要求采取集中实习模式,而单个的旅行社或景区(点)规模小,接纳的实习生人数相对较少,且旅行社不接收没有取得导游证的学生,一般只能采取分散见习或实习的模式;其次从学校方面来讲,为了便于管理和保证实习质量,学校强烈要求或鼓励采取集中实习模式,但由于上述单个旅行社、景区(点)对实习生需要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能采取分散型实习模式,这就加大了实习管理和监控的难度。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讲,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集中实习有人身安全保障和经济保障,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社会关系,自己无法落实实习单位,而愿意采取集中实习模式。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与实习监控的创新举措

2.1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保证认知认会的基础训练。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认会的基础训练一般应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其认知认会能力主要包括导游讲解与服务技能,旅行社计调、外联、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技能技巧。酒店管理专业认知认会能力主要包括,前厅服务和管理、客房服务、中西餐饮摆台、会议会务设计与安排、酒吧宴会服务、插花、调酒与茶艺、酒店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技能技巧。这些专业的技能技巧必须依托专门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环境进行多个循环的实训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适岗应岗的素质拓展训练。为达到素质拓展技能训练目标,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旅行社、景区(点)签订双方互惠互利的实习、实训协议,根据旅游黄金时段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必须与涉外星级酒店签订实习协议,组织学生进行岗位见习或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上述实训课程也可以直接搬到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现场授课。

2.2加强实习教学监控管理的新举措

严格规范实习教学各环节、高职旅游类专业是实线性很强的专业,严格按制度规范、落实实习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习教学环节的监控管理。为加强对旅游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使学习教学环节管理更加规范,学校首先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文件和教学文件。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带队教师应根据实习地点的不同,实行定点定人跟踪管理,制订实习工作计划。在实习结束时进行实结。实习指导教师要按照实习教学大纲、岗位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指导书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教学的全过程,为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做好制度保障。

创新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按照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1)尊重企业的需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对于到涉外星级酒店实习的学生,在严格考察、选定实习点的基础上,签订实习合同,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严格采取集中见习、实习模式;对于到旅行社实习的持证学生而言,也可采取上述方法;对于没有取得导游证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到景区实习。

(2)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学生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确定,企业派出指导教师免费给学生上课并安排顶岗实习,负责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3)与旅行社企业共营共管,在共同参与中加强实习合作。旅行社可聘请有实际带团经验的、已经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并取得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的系领导或教研室主任担任旅行社副总经理等职务,参与旅行社的经营管理,并聘请部分教师参与旅行社的员工培训指导,组织有证的学生参与带团、跟团和踩线活动,优秀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旅行社管理人员一起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

3总结

加强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类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合,更加强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静.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导游 调查 现状 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导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近几年呈现暴发性增长,导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一个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时下导游人员的流动频率高、生存环境日益恶劣、薪酬机制极不完善,旅游企业和社会舆论也都缺乏对导游人员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了一些潜在矛盾及深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007年,烟台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实现双突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达到186亿元,均居山东省第二位。烟台在山东乃至东亚地区的旅游区位优势越来越强,旅游业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与条件。由于烟台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导游从业队伍也迅速扩大。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针对市直旅行社专职导游人员、烟台县级市导游人员、烟台市导游管理服务中心的社会兼职导游人员设计了问卷,采用对称设计的方式,问题包括导游培训、薪酬、绩效考评、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公共问题及少量针对导游人员的个性化问题。调查时间为2008年2月23日到2008年3月2日,主要集中在2007年烟台市导游年审培训过程中,对全部问卷以现场派发即时填写、现场回收和座谈的方式进行,同时通过网上在线问卷调查系统,就有关导游现状的调查进行了意见征集和讨论。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回收比率为97.7%,实际有效问卷为286份,占问卷总数的95.3%。

二、 烟台市导游的现状调查分析

1、结构现状

(1)导游队伍年龄偏于年轻,结构与层次分布不匀,高端导游很少。根据烟台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分析,年龄在30岁以下的3009人,所占比例为85.48%;年龄居于30岁到50岁的478人,所占比例为13.58%;50岁以上的33人,所占比例为0.94%。烟台持证导游中绝大部分为初级,为2841人,这一比例占到了持有导游证总人数的98.54%;中级导游为41人,占持证总人数的1.42%;而代表一个城市导游顶尖水平的高级导游(1人)和特级导游(0人)两者所占比例小得可怜,仅为0.03%(全国平均百分比为3.4%)。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志庄认为:一个地区的高级和特级导游达到总体导游数的5%时,才能说明该地区导游水平“已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层次”。

(2)学历、语种结构不合理。烟台市导游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拥有中专或高中学历者为1627人,占46.22%;大专学历者为1355人,占38.49%;本科学历者为538人,占15.28%。本次调查统计中没有发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从使用语言来看,普通话导游明显饱和,为3390人,占导游总数的96.31%;外语导游中英语为101人、韩语为19人、日语为5人、俄语为1人,所有相加占总数的比例仅为3.58%;小语种导游(越南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0人。

2、薪酬现状

烟台大部分旅行社实行的是分成制(佣金制)的薪酬制度,导游带团的利润中需上缴固定的比例。在这种制度下,企业和导游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由于企业的前期投入较多,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同时,在导游成长的初期,压力过大,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导游薪酬制度不合理,缺乏绩效考评机制,导致导游权益和生活无保障。五险一金没有落实是导游薪酬制度不合理的主要表现,烟台一些旅行社包括烟台导服中心没有为导游办理五险一金,导游权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造成导游事业心缺失。部分旅行社为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旅游者的进入门槛,不断减少导游的基本工资,将经营成本转嫁到导游身上。导游的收入大部分来自游客购物的提成,有的导游甚至没有底薪;在“零、负”团费恶性竞争下,不少导游自垫旅游团费等相关费用。导游不但出团没有薪酬,甚至还要求导游出团交人头费,导游便不得不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来获取提成,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同时在带团过程中享受不到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应获得的一定的补贴,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付出多,收入少”的现状不利于调动导游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客服务的热情。

3、培训现状

(1)导游培训种类、方法单一。旅游局组织的培训种类主要集中在每年的资格培训以及年审培训。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主要是由旅行社负责,甚至说是集中于几家实力雄厚的大旅行社,中小旅行社很少或没有参与系统的导游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集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专题研讨以及实践培训。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无法调动学员的兴趣以及集中力,学员被动地参与培训教育,许多人只是抱着应付考勤的心态前来听课。

(2)导游培训缺乏专业化的师资、业务培训缺乏针对性。导游培训的师资,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由历史、地理、心理、经济等学科改行,既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导游专业教育,也没有从事导游实际工作的经验。对于导游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课程缺乏,用于培养导游人员拓宽专业领域、等级提升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课程更少。

4、管理现状

在调查中,导服的现行管理体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通过对导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不满意的比率占到96.3%,在工作中存在的作风。第二,管理程序不明,无有效的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导服缺乏与导游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作为旅游局直属单位,在缴费后应主动开据发票,但是当导游要求导服中心开发票时,导服中心以各种理由缓开或是不开。相关审计部门,应当对导服中心的财务进行审计。第三,收费缺乏透明度以及合理性。其现行的管理体制中,社会兼职导游,要与导服签订《社会导游人员管理合同书》,其规定:每次导游出团要交纳10元/天的费用,该费用解释为:在这过程中导服充当中介,可以被视作是中介费用,但是出团业务完全是由导游自己联系的,因此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法的。第四,对导游权益的维护并不到位。

三、进一步完善导游管理的对策分析

1、构建导游职业生涯,创造利于多语种导游发展的氛围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应当对在编的导游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其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延长导游从业年限。导游人员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5个阶段:前期(任职资格进入)、尝试期(培训投入)、成长期(任职晋升)、拓展期(激励开发)和动荡期(激励或晋升)。旅游企业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可以针对其职业生涯的5个阶段进行展开,从而进行职业生涯的创新。同时,鼓励现有导游人员通过在职学习、进修、培训等方式,掌握第二外语,在现有导游队伍中培养多语种导游。通过给予导游人员人文关怀、因材施教、搭建平台、优胜劣汰,营造中、高、特级导游人员涌现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导游服务市场多层次供求的动态平衡。

2、依法建立合理的导游薪酬制度

(1)导服机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合同、协议、保险等形式明确与导游人员、旅行社的相互法律关系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建立导游人员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导游人员在患病、生育、工伤、残废和退休时,依法从导服中心、旅行社和政府获取帮助,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

(2)建立健全导游激励机制。加大对导游人员的情感激励和奖励激励。第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使导游在感情上有一种归属感;第二,给予生活上的关怀,使导游的感情有切实的着落点。奖励激励主要包括:经济奖惩、行政奖惩和等级奖惩。同时要建立以“基本工资”和“导游服务费”为主体,“带团补贴”为补充的导游薪酬制度。

(3)有效的导游晋级制度与薪酬水平调整相结合。积极探索导游职业的培育与成长途径,以及有效的导游晋级制度,规范导游的劳动服务关系,确保导游的职业安全与劳动报酬。

(4)改革现有导游佣金制度,加强对旅游司机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把佣金结算纳入财务和税务管理,接受工商和税务的监督;逐步降低司机的佣金比例,使其收入以正常的车费为主,同时提高司机的服务质量。

3、提高年审培训质量,提升导游综合素质

(1)加强院校和社会力量为辅的培养方针,选聘优秀的训导师。烟台市有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市旅游局、导服中心应充分依托当地旅游院校来突破自身发展及导游管理上的瓶颈。旅游职业院校有培训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优势,能满足社会导游提升知识技能的需求。同时还有场地设备的优势,可以满足导服机构组织的各种导游业务培训。

(2)提高导游准入门槛。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导游资格录取的门槛;烟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切合区域实际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制度,制定并加强导游星级考核制度,通过星级考核优化导游队伍,形成良性竞争发展趋势。

(3)培训内容多元化,打造烟台品牌的导游服务队伍。培训内容在强调休闲性与趣味性的同时,给予知识性的教育(比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等)。此外,在旅游接待中一些疑难问题以及应变技巧等也应列为培训内容,还可以通过导游投票的办法决定培训的内容。

4、引入竞争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营运水平

(1)针对行政垄断可以引入社会资本或是私人资本成立脱离于旅游局的导游服务公司,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在导服中心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竞争机制,促使双方提高管理效率、营运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导游有选择的机会。

(2)建立导游信誉档案和年度星级制度。在导游诚信的标准化与公开化的同时,建立全市旅行社、导游服务中心(公司)的导游信息共享平台与导游服务电子超市,在规范双方借调、推荐、派遣导游的同时,推进社会导游的“双向”自由流动和短期劳动契约,从而优化全市导游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不同长处、不同等级的导游能够选择到与自己适应的旅游团队与线路。

(3)加强导游服务信息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整合营销系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信息化管理,与旅行社、导游管理机构、新闻媒体等单位相互配合,通过《烟台旅游网》(yytt.省略)、《烟台日报》等准确、及时地传递导游信息,增加公众对导游行业的了解。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摆在烟台旅游行政与经营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工作,进入21世纪,我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旅游也因此发生新的变化,这对导游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导游工作的重要性。

(注:本文为鲁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7W030)

【参考文献】

[1] 烟台旅游局:2007年年度统计文件[EB/OL].ytta.省略.

[2] 黄俊武、李飞:导游薪酬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其治理措施[J].特区经济,2007(6).

[3] 陈天啸:导游人员职业权益维护及其利益表达[J].旅游学刊,2006(4).

[4] 郭志敏:关于导游薪酬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河套大学学报,2007(3).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旅行社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与实践

[作者简介]董媛(1981- ),女,四川成都人,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与管理。(重庆 40006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行社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348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7-02

传统的旅行社管理专业在教学时都有比较固定的方法,以重原理的特点最为突出,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以重点理论为中心,在课堂中,把教师视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只需做好课堂笔记。虽然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此类以教师与课本为重的“填鸭式”灌输教课方法很可能导致教学和现实的脱离,让全部课程变得单调、枯燥。旅行社专业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真正的旅行社来与学校合作,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课程,甚至是课程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做调整,在与真正的旅行社合作期间,旅行社专业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做好实践工作,可以选择担任旅行社的一个职位,经过一段时间,对上岗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对出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改正,总结运用到的重要知识与实习感受,从而使得知识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旅行社专业教学方法

旅行社管理是管理学中一个具有操作性、实用性的科目,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运作、研究判断等技能,这就需要在课堂里重点发掘及启迪学生的研究课题技能,并促进此类研究和决断技能。在教课环节里,内容是合理的,准确答案在各自的状况下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提前计划的条件里,经过老师正确的指导,在合理的时限内,在数据不充足的情况中,必须达到抓关键、做计划,经过自身操作或者集体运作的形式,进行准确的研究与确定。

1.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于旅行社业务操作运行和旅行社的营销管理中,这种以旅行社实际业务往来操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工作应做到3分钟核价、5分钟报价,锻炼学术应急能力,能够快速制作出通知单和正式计划书;能够熟练介绍各个地区的线路及景点,真正做到掌握当地旅游供应商信息并形成书面资料。旅行社的营销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在学生进行实习时,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组织,在此之前,应该进行一些准备。首先就是对同学们进行分组,人数不能太多,当然也不可以太少,一般是5人或6人为一组比较合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个小组都参与到其中,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模拟创造一个旅行社,然后自己对旅行社进行规划,包括对价格的规划、路线的选取等,甚至可以把旅行社的资金或者特色等进行宣传,用这种方法进行促销。简便来说,就是把旅行社完全按照自己小组的思路展现在大家面前,当然,在做旅行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把旅行社的商品卖给旅游者,只有把这个环节弄好,才有可能得到一定的利润,旅行社才能不断地维持下去。所以,一定要认清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大部分的思考向重点环节汇聚。

2.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的重点在于把实践和应用相联系,学生们能够亲自体会,积极性会大幅度增加,只要学生们有了积极性,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每一种教学方法中,都有不一样的准备,对案例式教学来说,提前准备一个合适的案例是非常必要的。案例在教学方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案例领会操作难点和操作要领。案例是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的,需要实时更新,并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选择。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践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进行实践,实践成了主体。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课本上的知识,并逐渐尝试利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按照自己的计划、习惯去实践、总结,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创造力。

1.教课体制的创建。一是旅行社工作运作实际教课体制创建的架构。此类体制架构的讨论课题是在创建旅游学科旅行社工作运转实际教课体制,包含旅行社基础工作培训业务、学校训练场地、外部实训场所的创建等;实际教课教师团队的创建和实际教课品质的监测体制等。二是旅行社基础工作培训业务的设计和发展。培训业务是依据实际教课目的体制确定的,依据旅行社运营的有关理论,把旅游品牌与路线作重点线进行开发,设置旅游销售、旅游计划、导游操作课程,在时点上前后连接,作用上互相启发,旅行社培训课目的操作体制表现了其优点,并让各操作过程在时点调整与互相协作中达到有效水平,完成操作培训的全部训练和组织。依照学科就职能力培训、整体能力培训逐渐组织操作训练过程,增强训练业务的逐渐拓展与应用。旅行社基础操作培训课目是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目进行改进,是锻炼学生学会专业能力的基础过程。学科体制创建经过三层级形式学校操作教课体制表现了人员培训环节的实际性,体现了教学效用,可以很好达到学科人员培训的需求与就职形势的要求。

2.实际教课教师团队的创建。有目的地组织学科教师到有关单位岗位练习,使教师累积操作技能并运用在教课里,提升实际操作的技能。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单位的出色经营者与技术人员来校园培训,有实际目的地指引学生的操作课目。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操作经验、社会服务能力等。

3.激发学习兴趣。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欠佳的状态,厌学情绪在学生中长期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这种兴趣的提高则取决于教师的教课方式与教课水准,操作教学教师应在实际教课里,关注学生的兴趣启发,完全运用操作培训课程的便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作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意义。同时,在教课环节里,注重培训学生的怀疑态度、创造理念、开拓技能,并把此类能力培训课程加入每个步骤里,使学生在兴趣里掌握技能。在教学里凸显学生的主导位置,融合课目特性,合理解释,使学生掌握技能,自学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学会举一反三。知道一个旅游团的旅游需求后,指导学生针对旅行社业务的路线规划、购买方式与环节等,进行创造。通过分析探讨,最终讨论出操作关键,针对创造优良的学生进行鼓励,给日后学生掌握新技能、完成方式创造奠定扎实的根基。旅游学科学校培训室分为旅行社实体分社(在建)、3D仿真微格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多功能实训室具备比较稳定的、协作很好的外界多功能实训室,是实行旅游学科操作培训的条件与根本。校企长久、有效的协作是操作培训完成的有效保障。

4.操作培训品质监测和考察评议体制创建。改进有关体制提升教课品质,导入ISO9000质量体制,实现由数据反映体系、教课监测指导体系、监察体制运转体系与机制保证体系等五方面构成的操作培训品质监测和考察评议体制。经过此类体制促进提升操作培训的品质,对学生操作环节里的成果作出评议,合理地采用学生互相评价、实训企业指引老师评议、领队教师评议、实训企业行业评议、实训企业领导评议等,创建全面的评议体制,真正做到为提高教学质量着想、为学生实践服务。经过实训记录的评议、操作进程考察、基本考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察、毕业同学追踪检查、学生实习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和纵向评价。

三、总结

对于旅行社专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知识教育必不可少,但也要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有了“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在此理论中,实践是重中之重,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事情,要给学生真实的任务,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找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实现质的飞跃。任务的提出是有技巧的,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或许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任务的进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学生作为任务主体,在任务中不可或缺,每个学生都想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要相应地顾及其他同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型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教师积极进行课程设计,并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同时课程教材也发生了改变,使教材更加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旅行社专业大胆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是教育改革上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马雯.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26).

[2]陆一春,丁小红,高静静.健康评估“教学做合一”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与校企合一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我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业务技能精的专业人才更是从事旅游教育的我辈孜孜以求之道。

一、国外工学结合的典型模式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通过职业分析,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所有的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所有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如制造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4、在考试组织上以客观要求为标准。“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某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从而能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双元制”模式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当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20年来“双元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双元制”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由于推行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时更新设备等外部环境,导致双元制在我国完全实施有较大难度。

(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CBE即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这些能力具体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反馈。该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制定能力分解表,即DACUM(课程开发表)。首先,由校方邀请8~12名企业代表作为职业分析人员,一名课程设计专家任组织协调员,再委派一名秘书组成DACUM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通过分析、分解和归纳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每一项综合能力背后,要列出其所包括的专项能力;其次,对每一项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写出最终绩效目标和分步能力目标,即用文字表述这项专项能力需通过什么,使用什么,达到什么;最后,委员会对专项能力确定四级评分标准,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需要掌握专项能力的数目。

2、编制教学大纲。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对DACUM委员会编制的表和按程序排到的各项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课程大纲和培训途径。首先,将所列的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将其中相同的和相近的集中在一起,构成可以在一定时期完成的教学单元,若干教学单元加起来构成一门课程;其次,将课程排序,构成课程大纲。课程大纲中还要加入所需要的非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30%。

3、实施教学内容。第一步教学人员根据拟定的课程绘出教学计划图,写出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第二步组织有关教师拟定课堂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手册,建立学习信息资源室;第三步是入学水平测验;第四步分别安排和进行入学指导;第五步提供教学场地;最后评估教学和对学生的预警。

CBE模式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入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人们对CBE模式研究的深入,发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把职业能力分解成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是难以进行精确分析的。目前,为了与终身教育接轨,CBE模式正在革新。

(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导力量是TAFE学院,含义是“技术和继续教育”(以下简称TAFE),TAFE院校构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力军,TAFE的主要实施特点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和培训政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联邦政府对TAFE学院的管理就是通过政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以及各州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行政管理部门或授权管理机构共同进行的。TAFE学院的征地、基建、实训设备等主要硬件设施建设都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出,TAFE学院的主要资产属于国家。

2、教育培训体系完整。目前,澳大利亚各州均形成了在国家培训框架下,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动力,以雇主为中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灵活多样的TAFE办学模式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3、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在TAFE办学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部门主导相关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宏观决策;二是行业参与TAFE办学的全过程;三是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

(四)以世界劳工组织为代表的MES模式。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直译为“就业技能模块组合”,意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或“模块培训法”等。MES是国际劳工组织(ILO)20世纪七十年代初研究出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培训大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每一技能模式(对应的是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而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每一个学习单元仅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操作技能型单元有详细的工作步骤,内容描述言简意赅,组成形式图文并茂。

2、教学目的明确,方法灵活。除了总体目标之外,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学员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习环节将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员自学为主,以现场教学为辅,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MES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个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课程模式并不适应于正规的职业学校教育,因为它无法使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但它却非常适合进行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培训机构。

二、国内工学结合现状

(一)“订单式”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相关企业的需求与支撑,这是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和支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可能实现。一方面为了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必须有大批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供学校进行比较、选择,保证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当社会上出现大批企业具有迫切的用人需求并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于具体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而言,企业必须具有根据发展实际对某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具备为学校提供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必要支持的实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二)“2+1”模式。它是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常用方法。具体讲,就是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一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加深自身与所在实训单位和社会上同类单位的相互了解,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渠道,并且做到了人才与企业单位间合理的双向选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可以免去一年的试用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的实践与社会生活体验使学生们自动调整了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在此模式下的诸多实践,很多缺少了监督和评价机制也仅仅流于形式,很难落到实处。

(三)“2121”模式。此模式在我院实行近几年来,取得了应有的成效。它是采取两学期校内学习之后再进行一学期企业实习,然后再循环一次。此模式在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第一次企业实习使学生了解自己理论和实践的部分不足,从而可以在下一年校内学习的时间里更加有针对性的把握知识,然后在下一个企业实习期内大大地提升自己。唯一不足的是,在学生实习期内出现的管理问题较多,适应性较差。

三、高职旅游教育工学结合新模式探讨

沿袭旅游专业“2121”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应该分2个阶段设计和安排学生的顶岗时间,实行校企合一和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新模式来实现工学结合之路。

笔者认为采用校企合作和校企合一相结合,以校企合作为主、校企合一为辅的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大部分旅游院校的发展方向。而以本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话,则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大胆推进校企合一的建设,提升本专业培养模式的内涵,故而就有了此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校企合一的“收”与第二个阶段校企合作的“放”,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为流畅,保障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

(一)理论基础。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校内完成旅游专业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旅游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时间比为3∶2,旅游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训在校内旅游实训室及校办旅游企业完成。在此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旅游专业技能考核。

(二)工学结合前提。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采取“滚动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分为若干批次,每个学生实习周期为6个月,实现批次间学生无缝隙对接。滚动式工学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后企业岗位空缺的问题,在此期间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旅游专业技能考核。

(三)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对之进行管理和评估。

1、以弹性学制为保障,完善学分制条件下的“工学结合”课程成绩评定。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实习岗位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的实习以及旅游行业校企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的学习,完全采用工学结合的企业工作时量替换教育部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与实训课时量。其成绩的评定由社会化技能考证成绩(考试)和工学结合实习成绩(考核)按各半的比例评定。

2、建立工学结合期间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为将旅游教育工学结合工作落到实处,辅导员(或带队教师)和专业主体学生能否按计划圆满主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是关键。因此,必须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对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督促作用。①建立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师考核评价表,主要从教学计划的完成、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安全工作以及常规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②建立旅游专业工学结合学生考核评价表,主要从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教师(师傅)的评价、实习日志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总论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同时,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44万亿元,增长率为11.6%。到2020年,我国可能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目标国。

旅游院校在全球和国内鳞次栉比,而谁又能傲立潮头呢?最终只有那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学生就业意愿的学校才会成为大浪淘沙后的成功者。如何使旅游专业学生被培养为优秀的人才,既适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学生就业意愿呢?这正是我们当前积极探索的问题。本课题从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工学结合状况分析,提出了符合河南省现阶段旅游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斧正。试看那些百年老字号,他们之所以存在了这么久的原因是何?无外乎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凝聚力的最优组合。企业如此,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而后竭尽全力去做。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万方秋,唐左.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3]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8.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0.

[4]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5.

[5]张慧,陈岩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外环境分析.重庆: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系、专业138家,在校生2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为多部门、多需求的旅游人才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扩大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业,我们的旅游教育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旅游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敲响了警钟。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看,大多属于表面现象的研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从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上看,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择校学习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渴望在校的五年内学到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办学角度而言,突出实践教学也是职业学校特色办校的主要方法。在未来十年,旅游业将在每25秒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中国将需要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3]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餐厅、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室……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技能训练。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资源。学校宾馆、会议室等设施都可以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场所。最后,充分发掘旅游专业学生的优势,组建模特队、礼仪队,在学校的一些重要场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走出校园,充分展示本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和学校的教学实力。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校内实训虽然是按照实际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与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为解决此类问题,应实行校企结合的方式。学校应注重加强与区内外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旅行社课余实习由于旅行社具有容纳人数少,无法解决食宿等缺点,所以很难进行异地集体实习,我们应尽量利用本地的旅行社资源,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组织构成和运行机制。

宾馆酒店顶岗实习宾馆酒店能够容纳大批学生,且提供食宿,因此尽量进行长线集体实习,选择区内外知名宾馆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校与实训单位应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学校与实训单位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与实训单位商定学生轮岗实训的时间和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学生的顶岗实训是校内的任何实训都无法替代的。在实训中,学生不仅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1]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各旅游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旅游实践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实习,学生应在两个方面获得提高:一是对如何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如何提供导游服务有全面了解;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有深切体会,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时间订为三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第二周是野外考察阶段,第三周为总结、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阶段。改变以往只注重实地考察环节的做法,加强实习准备和实习报告两大环节。花35个学时准备与实习地点有关的旅游信息,使野外实习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更强。实习报告增加答辩内容,可使学生把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强化实地考察前、后两环节的工作,并创建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可使野外实习质量获得较大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是指全体师生深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实践,运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走出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炼了其意志,更主要的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行业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资深出国领队或职员等来校作报告、讲课、座谈、讨论等等,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让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从优秀旅游业人员的身上去学习,感悟一些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自觉注意自身职业素的培养。[5]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2]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5,(6).第87-90页

[3]崔斌.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3卷3期.第64-65页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8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积极投身到这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现结合实际,对我县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 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 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 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 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xx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信访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 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 坚持旅游投诉电话(5814896、96927)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信访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 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 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 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 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xx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 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xx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 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 20xx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 20xx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 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 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 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 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 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局从成立以来只安排有人头办公经费,其余费用一事一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很被动,希望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年下拨管理经费,保证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 礼仪 旅游 研究

一、前言

旅游业的整体水平的体现除了表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外,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往往集中表现在其礼仪水平的高低上来。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看,硬件环境的提升往往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密集的资金即可实现,而从业人员的素质等软件环境在短时间内则难以突破,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修炼。因从可以说当前的世界旅游业的竞争热点已经是软环境竞争,而不是单纯是硬环境的竞争了。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与礼貌语言的运用及与游客沟通交流的文明程度等礼仪方面的修养是体现旅游行业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 对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礼仪培训与教育,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旅游礼仪修养,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我国旅游业软环境,是促进我国旅游业水平提升,达到国际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礼仪培训在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礼仪培训在旅游行业发展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礼仪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及地区形象。旅游服务行业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窗口,通过礼仪培训可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升所在地区甚至国家的形象。由于旅游服务行业服务的对象比较广泛,来各世界各地,他们对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评价及印象往往来自于其直接接触的服务者的素质与礼仪。通过系统的礼仪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与礼仪水平,可很好的树立地区或国家的形象,打造较好的旅游服务品种牌。二是通过礼仪培训可给服务对象带来美的享受。旅游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别人熟悉的地方去,旅游活动实际是一个审美的活动的过程,是一次美的享受。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过程中各种美好的体验,获得精神的享受与愉悦的心情,进而会带动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三是通过礼仪培训改善了从业人员的修养,从而改进了行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行业企业由不同的部门构成,内部分工不能,通过部门间的支持与协作共同达成任务目标,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通过礼仪培训,加强沟通中的礼仪修养,可有较调节旅游企业员工间、部门间的关系,以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的旅游行业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优美、宽松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加强旅游行业礼仪培训的方法

旅游行业中礼仪服务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行业的水平。在旅游业中礼仪起到了很好的道德示范的作用,可有效的推动客户服务的水平。礼仪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对人社会的生活秩序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旅游业中,礼仪的理论与现实应用方面的发展对于人们的意识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人们要将个个本性加以约束,牢记礼仪的要求,为用户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这对于礼仪的培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礼仪是实训性及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受训者要掌握浓厚的礼仪理论,同时要关注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密切结合起来。

持久有效的培训是行业发展的能力之源,对于旅游行业而言要想在行业中快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较为优势的地位,就需要打造行业的优质的软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即是加强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于礼仪的专项培训工作。在此过程中,制订战略目标,建立起培训提升的长效机制,按照旅游行业的发展的趋势及目标要求,来制订培训计划,让从业人员能够定期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教育,不断的提升礼仪服务水平。对从业人员进行礼仪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旅游行业的整体目标来开展,确保从业人员能够在思想上保持较为先进的思想,在能力上不断提升。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分层次、分批次的对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可采用定期轮训的形式,请业内较为有名的讲师授课,保证旅游从业人员能够定期的学习新的知识,强化礼仪服务的思想,适应新时期工作发展的需要。在培训中要不断的提升培训的层次与理论实践高度。利于不同地区的旅游市场的特点,整理出有代表性的可操作的培训课程有效的实施。对于培训的形式要不断的创新,结合旅游行业不同的岗位的特点,更新培训教材,采用多种课程形式加深培训效果的运用,有效的实现理论培训、素质培养和实践行动三维教学目标,构建起培训体系,通过分层递进的模式进行旅游专业的礼仪培养。

四、旅游行业礼仪服务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本着真诚的原则。对于旅游行业从来人员来说,须真诚待人,真诚的表达个人的对待被服务对象的态度与友好的情感,真诚是礼仪的美学原则。二是要本着一致的原则。旅游行业要对宾客的一视同仁,同时在全程保持着较好的服务水准。坚持服务质量的高标准,同时要前后一致。这是周到的礼仪的具体表现。三是要本着主动的原则。在旅游行业中主动是礼仪行为的第一要求。四是要本着合宜的原则。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是礼仪规范的标准,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习惯中的归纳与总结。在旅游行业的项活动中,要根据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采用适宜的礼仪原则。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总之,旅游礼仪培训教学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是提高我国未来旅游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礼仪培训,积极探讨有效的培训教学方法,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景萍.现代礼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丽华,吕欣.旅游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

[3]蒋 萍,我国礼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03).

[4]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旅行社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导游专业 实训基地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50-02

1 导游专业建立良好专业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意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生产或管理第一线的岗位或岗位群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它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要求较高。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五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高素质导游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既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满足北京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三结合”。要坚持“三结合”,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为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2 目前我院导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导游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院导游专业成立至今已有15年,是北京市乃至全国较早成立导游专业的学校。在这十五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和努力,逐渐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我专业的实训主要分为三个内容:景点认识和讲解实训、旅行社认识实训、导游带团技能实训。《景点认识和讲解实训》主要是在校内的导游实训室以及景点实地进行。而《旅行社认识实训》和《导游带团技能实训》是在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旅行社,也即我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2.1 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校内宽带网和配有可上网的多媒体教室和导游实训教室,为师生开设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

导游模拟实训室是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投资100万元建成,面积为100 m2,容量为40人次,教室内配备了120°环行屏幕,偏震光立体投影模拟场景系统,数字化3D景点软件,40台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先进的操纵系统,实现了教师的总台控制与学生分离操作的多种可能。以游览颐和园为例,操作者可通过操纵杆、方向盘或键盘自由选择游览线路,既可从空中俯瞰颐和园全景,又可进入宫殿内部近距离观察其中细节。强大的网络支持,使学生可自由选择导游课程内容。同时,老师自主研发的精品课件针对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将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有机结合,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为了更加完善实训条件,导游实训教室配备了北京六大景点的模拟导游软件和网络学习课件。

目前无论在设施的配备上,还是在软件技术平台的建设上,我专业实训室均为国内领先。

2.2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学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实现学生就业“零接口”。

在13年中我们始终坚持与社会的联系,依托行业办专业,因此与北京市旅游局、各区县旅游局和各大、中小旅行社、景点管理处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创建校内导游项目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已形成本课程示范性建设的一大亮点。与用人单位有密切的联系,有一张较大的校企互训关系网络,

目前,和我专业签订了正式实习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有18家,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有近百家。这些实训单位可以有力的保证我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同时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是我们的财富。

目前,本课程所有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校外实训教学的需要。且能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能满足学生了解旅行社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基地提供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

3 我院导游专业在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 校内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导游专业实训室建立多年来,使用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导游实训室设备的按键复杂、操控不易掌握。此外,实训室的设备昂贵,实训室的维护责任给任课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教师更愿意选择在普通教室上课,这样更省心。

3.2 校外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7个方面存在问题

3.2.1 景点门票和交通费用

我专业在前几年带领学生去景点实地的门票和长途交通费用都由学校统一支付。后来发现,有很多学生把外出实训当作学校花钱请他们春游,部分同学实习态度不端正,并不十分珍惜学校努力创造和提供的学习机会。后来,我专业开展的实训采取学生提前垫付景点门票费用,实训结束、成绩合格后才给予报销景点门票的方式。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

3.2.2 实习报酬的分配

学生到旅行社进行跟团、带团任务的实训,通常会从旅行社获得一些报酬。这些报酬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不同、完成任务的质量及表现不同,所获得的报酬不同。此外,不同的旅行社所给的酬劳的标准也不一样。通过这么多年来开展的旅行社实训教学来看,在实习报酬的分配上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完成不同旅行社的不同任务所获得的酬劳不同,有的学生会怀疑是否实训指导教师从中获得回扣。这通常会严重伤害到实训教师的尊严以及联系实训的积极性。

其次,随着带团实训经验增加,学生的“身价”也会上涨,或者是学生在某合作旅行社拿到的酬劳更多,就不愿再去酬劳低一些的合作旅行社带团。当遇到非实训学期,合作的旅行社有临时紧急的用人需求,学生挑肥拣瘦,就不利于维护与旅行社的长期合作关系。

3.2.3 实训师生的人身安全

在实训工作的实际安排中,弹性顶岗实习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弹性顶岗实习并没有纳入专业教学计划。所以,每次合作旅行社临时用人,学校每次都要求学生填写《弹性顶岗实习申请表》,并且找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副院长逐级签字。由于学生外出实习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也不如学生在学校时便于管理,而且学生缺勤比较多,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和效果,所以各级领导在执行签字过程中,会考虑的非常全面,非常谨慎。所以,有的时候领导没有批准,有的时候批准的人数比较少,不能够帮助合作旅行社解燃眉之急,使得跟旅行社联系的专业教师或教研室主任非常尴尬,也不利于维护与实训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有时候学生很想去,在没有得到学校批准的情况下,就请病假或请事假去,这也是不利于学生管理,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

由于导游工作的特点,发生各种意外的风险相对较高。师生的安全保障是开展专业实训的最基本保障。所以,选择正规旅行社合作并且购买意外保险是将风险规避的根本手段。

3.2.4 实训学生的管理

离开学校,学生以职业人的形象参与到旅行社的实际工作中进行实训,部分学生不能尽快的适应这个角色的转变。

由于旅行社和学校双方都在摸索着合作,没有形成长效的机制,所以在旅行社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很浅层,双方的合作还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管理也非常的松散,管理上基本还是两张皮现象。学校和旅行社双方通常都没有专人来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工作,所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的细节问题得不到沟通,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被发现和处理,有时候学生就会处于一个校企双方管理的盲区,这将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安全上的隐患。

3.2.5 常规教学与企业用人在时间上的冲突

我专业的实训除毕业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全下到旅行社以外,其他年级的实训都是安排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由于旅行社的工作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的特点,为满足旅行社在旅游旺季的用人需求,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的连续性,尽量避免常规教学与企业用人在时间上的冲突,我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邀请合作的旅行社共同参与修订实训安排,从而使得我专业的实训与旅行社的员工培训时间一致;与旅行社用人高峰期一致,以达到互惠互利。

为了解决旅行社临时用人的需求,我们与合作的旅行社专门签订了《弹性顶岗实习协议》,每次派出不超过班级人数的10%的学生参加旅行社的临时带团任务,既保证不使正常的教学受到太大影响,又能够为合作旅行社解决用人的需求,以利于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2.6 实训旅行社的选择

在实训旅行社的选择上,曾经出现过学生自主联系的旅行社存在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拖欠团款,或者旅游车套团等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经济利益以及专业热情,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选择合作的旅行社并且与之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来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利益,显得非常重要。

在合作旅行社的选择上,我们会通过旅游管理部门的推荐、或者根据旅行社的口碑、规模及经营性质来进行选择。

3.2.7 实训教师队伍的经验不足

我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以外,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进行实训管理。由于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尽管每隔三年可能有机会到企业脱产实习一个学期,但是由于间隔时间长,一方面不利于教师本人及时把握行业动态,掌握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不能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的用人需求、反馈以及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 导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的建立

尽管我专业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以致出现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本文作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就是要建立以下三个机制。

4.1 利益分配机制

学校和旅行社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互相体贴,互相配合,通过优势互补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企业依靠学校的人才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解决企业短期内人力的不足,并培养、储备、优先挑选留用优秀人才。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为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更加贴合旅行社需要的导游人才。对于在校生而言,他们不仅从企业获得报酬,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他们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的实习期,真正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软着陆。

4.2 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导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机制,它为导游专业的师生参加专业实训保驾护航。

就近选择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行社作为实训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要求旅行社为每位上团的学生购买意外保险。学校组织学生去景点实训,也尽量安排校车接送,并为实训的师生购买意外保险,以最大可能的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即便在发生意外的情况时,也能得到保险的理赔,最大可能的降低损失。有了安全的保障,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且也明确了理赔的责任,这样就不会将可能的风险集中在安排、参加实训的个人身上。免除后顾之忧以后,师生组织和参加实训的积极性都会增加。

将弹性顶岗实习纳入专业实训计划,根据与合作旅行社签订的合作协议安排学生参加。

4.3 约束机制

通过跟实训基地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来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来确保双方的利益以及合作的长期稳定进行。

将实训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通过学分制或者企业考核表来约束学生参加实训活动。以避免学生在实训基地表现出的缺勤、挑活或者其他不良表现。同时,学生在实习企业的表现也纳入到他们的德育评分,表现好的同学推荐评优、优先推荐工作或者专升本。

建议教师下企业实践与学生实训在同一个实训基地进行,这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互相监督,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及时协调,并协助实训基地完善对学生的管理。

5 结论

旅游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实训运行管理模式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导游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其运行水平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构建与迅速发展教育相适应的实训管理休系。

参考文献

[1] 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03(S1):146-149.

[2] 曹霞.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9):13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