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10:14:29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1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学习的反思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原因之一,小学生的反思行为大多数处于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有时只要学生稍微反思一下就能发现,并能独立的加以更正。比如,抄错数据、写错单位等。如:楼房高2分米,每个练习本52元等,忘记点上小数点。原因之二,我们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性,没有及时去培养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因此,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一大任务。所以我根据数学学习过程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

一、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评价,就是训练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和思维策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赞赏,提高学习信心,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时也经常是在总结一下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谈收获,却很少让学生说说你做题错误的原因,进行自己的反思,让自己有所感悟,以后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经常忘记点上小数点或者积的小数位数经常数错,反复纠正学生却还是准确率不高,此时我也进行自我反思,是不是在教学中有所纰漏,然后我又反复制定方案。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出错,学生在反思后也进行了总结,最终改正了做题马虎的问题。

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2.你明白了多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

二、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反思自查

我在上数学课时,学生经常反复出错,我需要反复批改,老师生气,学生也很不耐烦,如此反复,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让学习数学变成很大的负担。上述情形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数据抄错、方法不简便、计算不准确等不足。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解题完之后,忽视对结论的反思,经常出现结果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抄错数的现象计算是否准确等。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法?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打开作业本,不急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发现有错误的,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就会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三、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反思

自己解决问题的体验是有时效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从而也就失去宝贵思想方法的训练机会,失去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这是教学上的一种最大浪费。因此,为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从中获得哪些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剖析,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学生解决问题时,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尝试错误”,再加上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不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为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解题思路,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例如:解决应用题一把小号12.5元,一个小鼓17.5元。买15个小号和15个小鼓,需要多少元?学生说先可以算出15个小号多少元再加上15个小鼓的价钱。那这样计算简便吗?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算式。进而有学生反思出还可以先计算一把小号和一个小鼓的价钱,再乘以15.这样计算很简便不容易出错。

四、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反思自省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优秀。在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无数事实证明,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提高的。每周我都利用晨会让学生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它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学习是从学习品质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他主学习。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近年来,我们根据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结合数学学科系统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即:铺垫孕伏,建立联系;揭示课题,确定目标;自主探究,领悟新知;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自我总结,升华提高。下面就把此教学模式作以介绍,以飨同行。

1.铺垫孕伏,建立联系

这一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生长点,是认识的起点和依据,是形成新知识结构的根基。小学数学知识大部份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认知积累和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扩展延伸,教师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准与新知识联系最密切的旧知识,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设计铺垫性练习,唤起学生的原认知。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的前提,通常可采用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形成学生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动因,引导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这一环节教师要灵活应用,有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等与旧知识联系不大的内容,此环节可以取消不要,教学时可直接进入第二步。

2.揭示课题,确定目标

课题好比是人的眼睛,它是一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揭示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是什么,以便引导学生根据“题眼”自主提出想要知道和解决的问题,从而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一个人不能盲目从事,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一节课想知道、解决些什么问题,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心中没数,学生学习起来会抓不住要领,结果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学习,自主学习无疑落不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这种素质有赖于教师耐心培养。教师不能主观上认为小学生不善于提问,就包办代替,把课前自己确定好的教学目标向学生口述一遍,或者用小黑板、电教等手段出示让学生读或者看一遍了事,这样实质上还是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提问来参与确定学习目标。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了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基本能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是完全可能的。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它哪些方面的情况呢?”学生积极发问:“我要知道什么叫长方形的周长?”、“我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我想弄清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作用?”……我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重点问题,根据学生参与制定的目标进行教学。由于目标明确,集中,而且目标来自学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我确定,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各自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这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然,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范例引路——班上优等生带路——中下生逐渐上路。学生提问的类型也将经历,零碎型——广杂型——价值型。中、高年级的学生,一般经过一学期左右的训练,60%左右的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的类型凭借已有经验提出具有“价值型”的主要问题。经过一学年左右的训练,80%左右的学生基本能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第一、二步有时根据需要可进行互换。

3.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积极主动地自学尝试,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会产生种种情感。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不断加强学法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激发积极的情感,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和已有生活经验的认知基础上独立构建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自主学习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这一环节是关键所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自我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力,充分相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的能力。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为稳定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这是既尊重了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领悟新知这一过程中,不能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的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过去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要求学生统一用“(长+宽)×2”这个公式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比如,如今的教材“长方形的周长”这部分内容里已经没有“(长+宽)×2”这个公式了,很明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长方形周长含义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我教学这个内容时,在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较简便?”中,有的学生就认为“(宽+长)×2”简便,这又何常不可呢?可见计算方法不是课本说了算,也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自己说了算,这样能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掌握的情况和检测达成目标的程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和阶梯层次,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出重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力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多个层次的练习,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综合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为了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练习题最好在课堂上订正。可采用同桌或小组互批、互改、教师引导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随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等形式。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互相协作,自主学习的功能,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试着引导学生自己编练习题来做,或者同学之间互编互做。题型与形式教师可不做要求,只要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都可以。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孩子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要低估自己的学生,只要我们教师敢于大胆放手、引导得法,学生就能编出一些让你满意或惊喜万分的练习题。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何乐而不为呢?

5.自我总结,升华提高

全课总结是教学中最后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中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老师完成,其实这种总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表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归纳所学的内容,通过整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节课的体会,总结学习方法,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体验中,悟出应该怎样学的学习方法,会比较不同的思考方法,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而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对逐渐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非常重要。例如,我在教学“归总应用题”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时,出示了如下的“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习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我让学生先对照这个问题训练单自己想一想,本节课自己的收获或体会,然后再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全班同学都来分享。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勇跃发言:“这节课我掌握了解答归总应用题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归总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不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能根据归总应用题的特点,自己编归总应用题。我感觉自己真的很行,我越来越喜欢学数学了”、“我这节课学会了用以前学过的一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这些旧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我觉得学会了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这种学习方法,比会解答归总应用题更了不起。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自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掌握了解答归总应用题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这个教例中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总结这个环节上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机会,就能达到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目的。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3

一、引导学生提出学习问题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提出学习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写完课题后,问学生对于分数想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然后,教师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中选择并整理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做法,能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正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也存在差别。我们不应该强求统一,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认识分数,有的学生可能从数量关系上思考。有的学生会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与同学交流。教师应允许学生按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探索,这种做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认识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三、培养学生调控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过去教学“9加几”时,教师要求学生统一用“看大数,拆小数”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学“9加几”时,应让学生感到,选择哪种计算方法,由学生自己说了算,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四、指导学生反馈学习结果

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老师来做。其实,课堂总结是学生一个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自我反馈学习的结果,也是一个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与提高的过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的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师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师:同学们,先对照这个问题训练单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全班同学来分享。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计算小数除法。

生:我们是在计算许多小数除法问题后发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的。

生:原来我不喜欢数学,最头痛的就是那些复杂的计算。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我也感到学数学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体验到了数学给你带来的快乐。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等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我觉得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思想方法,比会计算小数除法更了不起,因为我们将用它自主地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上面所述是一节课结束前学生对本节课的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4

该教学法是将教学问题转化为学习任务, 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该模式下, 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 突出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色, 而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则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1]。

(一)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石之一。建构主义者主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引和组织下, 借助于真实的教育情景、小组相互协作、会话及意义建构等环节来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2]。其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习活动应该紧密结合教学任务或者问题;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3]。

(二) 实施路径

该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首先, 创设真实的环境, 引出任务主题。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境来引入课堂, 这样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抛出本节课的任务主题。其次, 分析任务, 引导启发。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帮助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 启发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知识点。再次, 自主学习或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在这个阶段, 教师应该转变角色, 将教学的主动权交与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最后, 点评与总结。教师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及任务解决所使用的方法进行点评, 总结本次课的主要知识及重、难点。

(三) 实践与应用以Excel分析我的成绩表为例

该课例选自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一中的第5课分析我的成绩表, 主要讲解如何利用SUM求和函数和RANK排名函数来分析自己的成绩。学生在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学习了Excel软件的输入数据、编辑数据、修饰工作表等基本操作, 学生对Excel有了一定的认识。

1. 创设情景, 呈现任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学习情景,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每学期期末学生都会收到成绩单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情景:由于期末事情较多, 加上班主任生病, 学生的成绩分析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因此, 班主任让课代表小张帮助老师来计算学生的总分和排名。但是小张并没有学习过Excel函数的使用, 只能利用计算器逐个计算同学的总分, 小张也忙得焦头烂额。同学们, 你们能帮助小张快速地算出所有同学的总分和排名吗?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第一步是设计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好坏[4]。考虑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如何利用SUM函数求出学生所有成绩的总和, 以及利用RANK函数来计算学生的排名, 因此, 设计出本节课的总任务:如何利用函数来快速求出学生的总分和排名?

2. 分析任务、引导启发。

如何使用函数快速求出学生的总分和排名, 对于没有接触过函数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分析和讨论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与学生共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通过与学生的商讨, 我们决定将分析成绩这个任务划分为以下具体的两个小任务:第一, 知道求和函数SUM和排名函数的语法应用;第二, 利用填充句柄来快速地求出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3.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5]。在该阶段,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 任课教师要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明确任务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也可以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结合我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 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 笔者以组内互为补充为原则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完成后, 各派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这样可以使小组间进行充分的思维碰撞, 有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这个阶段中, 教师应在教室内来回走动, 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与情况, 鼓励组内与组间的相互帮助。对于大多数小组遇到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进行集中指导与提示。

4. 评价与总结。

总结与评估任务是该模式实施的最后一项, 也是对整个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的总结和提升的关键步骤。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一个是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教师除了对课堂中学生的整体表现和主要内容进行评价总结外, 还需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遇到的难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可以将学到的新知识较好地融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在评价和总结的过程中, 教师也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如任务的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是否感兴趣等。只有在不断的归纳总结、评价反思的过程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分析

学习效果评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以及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对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能力进行相关评价。

为了对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 笔者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结果显示:91%的学生乐于接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新的教学方法;79%的学生认为在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可以锻炼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65%的学生认为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可以掌握本节课的大部分内容, 同时学生也反映出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独立自主机会, 这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相符合;86%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已经熟练掌握了如何利用函数来分析自己成绩的方法和技巧;79%的学生认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使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对于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总体上来说, 本节课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对如何利用求和函数和排名函数来分析成绩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能够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教师需谨慎把握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目的, 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邵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乳品加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6) :134-135.

[2]沈维政, 孙红敏, 张喜海.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 :89-90.

[3]吴秀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英语教学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 2006, 8 (3) :33-35.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高中生;自主管理;数学学习

自主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和生活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解决高中生自主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理解和体验,不断深化以自主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教育,实现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内化。

一、高中生数学学习自主管理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部分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还比较欠缺,而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就在此行列。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然盛行,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在如此的教育状态下,很难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四基”“四能”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随着学生自主管理学习在班级管理及其他科目的成功实践下,高中生的数学自主管理学习不仅能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生数学学习自主管理的意义

在数学学习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基”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也提出了“四能”要求: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个方面。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高考考试大纲提出了七项“能力要求”: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想达到“四基”“四能”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三、课堂上数学学习的自主管理

1.教师协助,学生自主管理课堂学习

引导课堂是教师主要的职责。课堂以小组交流、互助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是课堂的“导演”。教师通过给出学习材料和背景,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再针对学生问题解答的展示做出合理科学的点评,对问题的解决做出总结和升华,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做出公正、公平的得分评价。整个过程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能进行快速的分析并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课堂井然有序,不偏离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2.2.1节“对数与对数运算”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引进行教材的预习,每个小组必须在课堂上提出两个关于本节内容的问题。大部分小组都提出了对数知识方面的问题及学习对数的困惑,但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学习对数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和作用?”也许提问者想表达的是:“对数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用不上,不学也罢。”此时我简短地与学生一起分析数学的文化,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阅读了教材68~69页关于对数发明的知识。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使得课堂朝着教学目标顺利进行。

2.同伴互助、小组合作与自主管理学习相结合

每位学生在小组交流互助学习中,都有不同层次的任务,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要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更要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完成教师给小组的任务,通过课堂展示,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我主动学习,需要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探讨、合作和辩证。在组内谈论时,每位同学都必须发表意见,能有理有据地向组员展示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充分体现,也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W习方式。

3.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自主管理的保障

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的交流合作学习,教师要做出合理、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要制定好评价标准与体系,有奖惩条例,包括随堂评价、段期评价和期末总评。随堂评价是在课堂快结束时对各小组做出点评和评分,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与评分。这种及时的评价,能有效地鼓励学生,能快速地给学生做出学习的指引。段期评价包括周评价和月评价,根据各小组在一周(月)内的表现(包含课堂表现、作业表现、测试表现等方面)进行评分,并对各小组内的优秀成员做出阶段性的表扬。这相当于对学生的小目标做出肯定,通过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期末总评是在学期结束时,根据各小组在整个学期内的表现,对各小组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成员。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四、课后数学学习的自主管理

1.合理、科学的计划是课后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基石

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促使学生按照计划实行任务,排除困难和干扰。实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坚持计划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经过磨炼,又会进一步提升学习收获。这些进步只会使他们更有自信心,取得更大的成功。

学生按照计划行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从而该学习时能安心学习,该放松的时候能开心地放松,久而久之,所有这些计划都会形成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合理的计划安排使学生有效利用时间。有了计划,每一步行动都很明确,不要总是花费心思考虑接下来该学什么。

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切勿好高骛远,要针对自己的学情,脚踏实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是大方向,将长期目标细分,就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要详尽、具体。当一个个小目标不断实现时,长期目标就变成了现实。

2.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习惯来管理自己

(1)在笛а习过程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学生要形成预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能根据教师的导学案,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交流,从而实现预习效果的最大化;学生要形成复结的自我监控能力,根据课前预习及课堂收获,及时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并给自己进行评分,若还有知识未掌握,及时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争取做到学习内容天天清。

(2)归纳、反思、总结不可少,尤其是错题的整理。

一是解题后的反思。在解完题后,不能认为得出结果就意味着解题工作的完成。实际上,解题后的反思是对解题的整个过程的再认识,是解题效果的升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解题思路的反思、解题方法的反思、题目特征的反思、题目结论的反思和数学学习方面的反思。

二是错题本的整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做过的试题不断增多,因此对试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错题的整理与归纳。数学要想学好,并不在于题做了多少,或是见过多少,而在于题做得是否精,是否能够把每道题都吃透,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整理一套属于自己的错题集很有必要,整理错题时需做到以下要求:及时整理,及时总结;分类整理,在精不在多;时常翻阅,重新演练。

(3)建立他人监督机制,使自主管理学习常态化。每个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在消极的情绪和充满诱惑的环境下,人的自制力变得非常低下。由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的行为极易受他人与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在自主管理学习中需要他人的监督和帮助。

首先,是学习互助小组之间的监督。学习互助小组是一个成长共同体,彼此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是一个整体。当组内成员出现自主管理松懈、怠学的情形时,全体组员要及时帮助他,帮他克服学习、心理上的困难,从而实现小组的共同进步。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做出指引和监督。由于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在数学学习上的不专业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给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制订更为合理的计划;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错题本,查阅学生的课后反思和错题总结,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当学生在自主管理学习上出现了懈怠、厌学情形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为他们做好心理与学习上的辅导;当学习小组出现了异常情形时,要与小组共同寻找问题形成的根源,探究问题的成因,再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家长是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的有力监督者。家长通过对孩子学习状况的了解与跟踪,通过观察孩子在家的学习行为,对孩子的自主管理学习进行监督。当孩子在自主管理学习上出现了懈怠、厌学情形时,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分析孩子怠学、厌学的成因,再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同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校联合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度过学习的难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的交流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体现。课后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对曾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是对学习技能的不断强化与完善。进行数学自主管理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四基”“四能”的要求,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向东.高中生数学解题自我监控能力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王海赳.数学自主学习引导初探[J]. 数学通报,2013,52(5).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 】教学实际根源师生关系有效课堂

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所以,如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使教学实现师生双赢,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产生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最后达到会学博学的效果。

建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总结"的数学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农村小学新课改,提升农村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学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小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具体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而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纯理论的推理过程。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创设适宜的直观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把数学融合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会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联系生活事例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 ,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贴近一、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学生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越好。例如,我上的二年级北师大版下册"角的认识"教学时,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学生的周围哪些物品中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能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同桌俩相互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凳、课本、作业本、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品中都有角。形象直观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不易混淆。教学中情境创设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二)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创设民主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疑问开始,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观察、引导学生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提升、升华学生的学习经验,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能力。

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因此我在教学中多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预备好硬纸板、剪刀、尺子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当学生发现不论正方形还是长方形顶点、面、棱、有相似特点这一现象时,学生明白了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特点,这样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其他特点,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打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三)合作交流:全课交流结晶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差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疑难的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主动好学的习惯,但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培养好小组长的组织作用,教师也要成为合作交流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调控者。这样才有把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在我的教学中我也尝试到合作的愉快,同龄人有共同的见解又有不同的思路通过交流得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最可靠的。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7

1生活日记

这类日记是反映学生身边“琐事”的。它能迫使学生随时留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问题,会使学生们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我班黄岩松同学写的生活日记题为《一共能卖多少元》:今天我家收小麦,一共打了24袋小麦,一袋大约65公斤,如果一斤小麦能卖6角5分钱,那么我家能卖多少钱呢?让我来算一算:24x(65x2)=3120(斤)3120,65=2028(元)啊,能卖2028元!我的父母真了不起!该生不仅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而且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现了学数学的最终目的。另外,该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了父母的艰辛,感受到父母的伟大,使他在情感、价值观上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2总结日记

这类日记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整合。可以对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还可以对一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如:万亚芳同学的《单元总结》。

学完了小数乘法,我知道了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我还知道了整数乘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我还学会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些我都学会了,你会了PS?在这篇日记中,该生条理清楚地概括了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这类日记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反思日记,

这类日记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的反思,它能更明显的体现出数学日记的评价作用。可以写课后反思、试后反思。如:仲美丽同学的《反思》通过这次测试我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儿进步,因为我上90多分了啦!但细想起来,仍存在许多问题。丢分最多的是计算题,主要原因是粗心造成的。我感觉这一单元应用题学的不错,卷上的应用题几乎没错的,只是列式不计算中有一道题没有加括号,这是粗心大意的缘故。老师请相信我,我也相信自己,我一定行!有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有信心去闯更大的难关!该生在这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了自我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反思深刻、诚恳。

4问题日记

这类日记是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日记向老师及时请教。如:张宝成同学的《怎样买合算》:

今天村里来了卖红薯的,每斤红薯6角钱,如果用小麦换是一斤一两小麦换一斤红薯。姥姥问我怎样合算呢?我假装盘算了一会儿说:“还是用小麦换吧!”其实,我根本没想明白到底怎样更便宜一些。老师,您能帮我分析一下吗?到底我的决定是对还是错呢!该生在这里把自己的困惑写了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帮助解决,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5老师日记

主要记录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情感、建议等内容。写疑难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做数学题时碰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把这些难题写在日记中,请求老师帮助解决。在上数学课时,对老师讲解的例题,总是听不明白,疑惑不解、又不敢发问,也可以写在日记中,请求老师课余给予个别辅导等等。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写在日记上;对数学老师另有看法,或者有什么心里话要对老师说,也可以写在日记上。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写着:“老师:今天不知为什么,您讲的数学例题,我总是听不进去,所以今天的数学作业有好几题做不来。为了完成您布置的学习任务,我只好到同学那里抄了几个答案。实在对不起。您如果有时问能不能再给我辅导一下。”再如:老师这节课表扬了我三次。一次是王岩学不会移动小数点,我站起来对他说:“只要扩大就向右移,只要缩小就向左移。这样对应起来就好记了。”老师夸我总结得好。第二次是做既扩大又缩小的题,我有我的好方法:是先综合,确定是最后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再移动小数点。老师夸我方法新颖、有特色。第三次是我一直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夸我学习劲头足。我这节课上得可高兴了。老师,我想对你说:“以后上课,您就多表扬表扬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表扬,这样,我敢保证我们班上每一节课都会乐开了花。”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8

1.在操作中探索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如能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能得到切实发展。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让学生先用小棒摆飞机图案,如果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用不同数目的小棒能摆几架飞机?还剩几根小棒?学生通过操作,发现10根摆两架,15根摆3架,16根摆3架余一根……。用数学方式思考,就是10÷5=2、15÷5=3、16÷5=3……1。进一步操作,学生又发现,无论总棒数有多少,余下的小棒总比摆一个图案所需的小棒根数少。用数学语言归纳出来是:“无论被除数是几,余数总比除数小”。学生通过操作,主动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启迪了智慧。

2.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练习课”,教师可把学习的地点安排在沙坑旁,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边议论、边动手,量的量、记的记、算的算,分工合作,数分钟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建成这个沙坑应挖去多少立方米土?沙坑里沙的体积是多少?……”由于问题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因此,学生解答问题的热情很高——而学习就是为自己解决问题的。

3.在比较中发展学习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学生学得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而理解、掌握知识。如“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师可设计几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列式计算并进行比较。①商店里有5盒钢笔,每盒12支,每支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②同学们去植树,全校共15个班,每班分成4组,每组8人,求有多少同学去植树?③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蔡伦墓,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同学送完,去参观的同学一共多少人?以上三个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地用两种方法计算出来。

解答后,让学生充分比较三种生活情境和数学情境,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结果不变。以上的知识结论,就是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的,所以掌握的就会更牢固。

4.在讨论中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小组合作,展开讨论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是,人人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时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如:学习“比例基本性质”后,可出示这样一道题:根据4×6=3×8你能否写出比例?能写出几个?题目有一定的挑战性,汇报交流时学生会互相补充得出:①4∶3=8∶6;②3∶4=6∶8;③4∶8=3∶6;④8∶4=6∶3。当有人说出8∶4=6∶3时,会有同学认为和①一样,理由是:和①中两个比相同。这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两个比例中的两内项和两外项分别不同,因而两个比例不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可以顺利地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

5.在总结与反思中拓展学习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小结归纳 策略探究

课堂小结能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据此改进教学;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们一般都重视新课的引入,导语的设计,而往往忽视课末小结。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谈一谈做法。

一、 高中数学课堂小结在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高中数学教学“知识和能力部分”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在“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的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得出数学结论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部分”也提出学生应掌握对数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的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根据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小结的能力。 “小结 ”是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数学的一条捷径,也是为以后学习数学的奠基的良方。它是整节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是对教学总体思路最集中、明确、深刻的综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总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高中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小结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巧妙新课导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成功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到将要探究学习的新课上来。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紧扣教学的中心,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力求做到简明、实用、巧妙、生动,力求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情景导入新课后要立即明确目标,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这样让学生在进行课后总结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心中有数,知道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在何处,才能够重点回顾。

(二)提出问题,猜想设计

本环节既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启发引导,设计方案。本环节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在课后进行思考,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形成知识小结的内在动力。而猜想等的设计,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学习内容的重要手段。

(三)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在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方案的基础上,一定要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亲历探究。实验探究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要合理分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合理分工合作,然后根据学案和教师提示的过程、方法和步骤,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或表格,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四)交流展示,归纳规律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实验中获得的信息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讨论、合作实验、合作探究,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各组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创新精神和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应用训练,总结反思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训练题。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究。这一环节教师的反馈矫正要贯穿始终,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总结反思是全班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师生一齐总结。

(六)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引导

课堂小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归纳式、提问式、图表式、悬疑引申式。

1.为强化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采用归纳式课堂小结。简要故事型小结就是教师要根据板书把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设计成一个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等要素在内简要历史故事。教师举例后,要求学生予以模仿练习,最终学生要自己学会讲述同一类的“故事”。通过这种故事型小结,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新学的知识,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而且也使得学生更加准确、清晰、系统地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

2.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可采用悬疑式,换句话就是设问式的课堂小结。所谓探究型小结就是课堂小结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各个知识之间的前后连接。前后连接就是要把以前学到的老知识与刚新学到的知识相连接。所以,在小结最后要为下一新课埋下伏笔,为以后讲授的新知识内容提前创造教学氛围和意境。

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篇10

【摘 要】对于数学我们可以将其规划为: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的概念。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大致可以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类。作为重点学科之一,初中数学更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所在,所谓“基础打不好,根基学不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初中数学的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本文将针对如何学习好初中数学展开讨论,通过讲述积累知识、合理规划和主动复习等方式方法,提供给广大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规律;总结

一、概念

“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的概念”可以称之为数学。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划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大类。我们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期所进行的是初等数学学习,步入大学时期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习时便是高等数学。伴随着高考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数学学习也越来越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初中数学学习是打好数学基础步入更高学府的关键所在。而很多同学都会和家长老师反应在学习数学时,感觉比较吃力,很多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原因就是初中数学相对于浅薄的小学数学来说,难度相对提升幅度较大,知识点和难点也更多一些,所以要想学好初中数学,正确有效的方法是关键。

二、学习方法

1.积累知识,运用规律

其实数学学习并不困难,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够很轻松的学好数学。在数学学习中要掌握正确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首先,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有时我们在做题中遇到难题时,我们会去问老师答疑,老师看过题目之后,就会知道这道题应该用某些方法去做,好像并不用经过太长时间思考,便可以立即解答出来。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出题人也是按照规律来进行提出问题的。因此,只要能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好规律所在,在发现问题时也就会迎刃而解。用最少的“东西”去证明最多的事物,那些最少的“东西”就是最精华的基础知识,正如建造大厦混凝土架构一样。而基础知识都在课本之中,因此如何利用好课本,总结吸取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本上的许多知识都是前人研究并且总结出的精华,因此我们要接受消化并且读懂他们,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死记硬背。其次,重视课堂笔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养成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将课本内的一些重要概念、公式、难点等记在笔记上,并且经常温习。每天在做习题之前,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预先预习,养成习惯。尤其是做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作业中往往不会出现课本中的例题类型,因为课本中的例题一般都是最基础的类型题,有时不能完全做到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进行落实,日子长了就会造成损失和遗漏知识的后果。每做完一个类型的习题之后要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不一定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来解开更多的习题。知识和规律运用的多了,便灵活了。熟悉并贯穿知识,就能找到规律的基础,总结知识经验。

2.合理规划,调整状态

初中的学习节奏也是很紧张的。每个学生都要投入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要想能够迅速的学好数学,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详细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并及时作出合理的微量调整。

在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课上的学习时间,认真听讲,做好课上学习记录,对于不懂或者不是很透彻的问题和知识点,要及时通过同学或者老师进行学习并做好课后复习。在回家后和复习的时间中,要合理利用分配好,确保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及时调整状态。

在课余时间,要精心挑选课外学习资料,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初中数学考的是学生解决新题的能力,不论自己老师的水平有多高,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善于使用课外读物,积累更多的知识。从练习册中获取其他的学习和做题方法来充实自己。当然,不能选择知识点太偏的学习资料,倘若可以独立脱离校内教学和自己老师的局限性,定会事半功倍。

3.主动复习,善于总结

在学习中进行章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时老师会给学生做总结,做得很详细、深刻和完整。而初中生,学习的知识会更深入,更丰富,所以步入初中我们更要给自己做好总结,该干些什么,准备做些什么,老师并不会一一具体指明,不会给你做太多的总结,而是讲到哪就考到哪,节奏比较紧迫,学生复习的时间也较为紧张,因此初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要加强。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主动性,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并且完成习题之后要加强反思。善于反思自己做过的题,总结经验,举一反三。类型题一般都会为做题者留下一条路,通过规律,可以找到它。把它作为一条基础路,然后去寻找一条更广阔的新路,要懂得随机应变。

要善于做好总结,因为题目会做了,但也不一定完全做得准确,有时会因为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对此我们做出总结,比如一看到求值域,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定义域,就会减少犯错的概率。学习的同时,总结出自己的规律并铭记于心。规律是需要靠自己总结出来的,就算别人给你总结好了,你也应该再总结一次,这样它才会成为你自己的经验。我们的数学就建立在许许多多总结出的规律之上。熟悉它,掌握它,拓展它。通过做题和复习,重点总结出,这道题目内容中蕴含的类型以及使用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科学联系的网络系统。

三、结论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要有心理压力和顾虑。任何其他的学科也是一样的,是一个慢慢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但要记住一点,这个过程是我们能否学好数学的重点过程。除了本文中所提的学习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自己优质的学习兴趣,掌握和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并很好的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雷俊鞭.浅谈数学学习方法.学园,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