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毕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0:49:34

职高毕业总结

职高毕业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压力源

一、引言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 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目前关于压力的定义有很多种,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他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在压力反应中的作用,注重对压力的过程进行研究(转自周红萍等,2008)。而就业压力就是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舒晓丽,2006)。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刘芳芳等,2008),也就是说就业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了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带来就业压力的具体原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采用张丽锦等人编制的《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及《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进行测试

A:《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2007)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Ⅰ),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B:《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成 媛等,2009), 问卷由2 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二分法计分,符合记为1 分、不符合记为0 分。包括3 个方面的因素:因素Ⅰ— —社会现实压力源(含1 0 个项目),反映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等;因素Ⅱ— —社会支持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是否有家人或 朋友等社会关系为找工作提供帮助等;因素Ⅲ——个 人内在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自身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总体α系数为0.7860,间隔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2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706-0.799 之间。表明3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且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可接受的结构 效度,且问卷的重测稳定性较好。

2、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 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

162名理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描述统计

因子NMean±Std. Deviation

就业情绪体验16232.7±8.72

主观心理体验16222.83±7.38

生理反应1627.98±2.79

行为表现1628.0±2.45

就业压力总分16271.53±17.62

2、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表2 不同性别、生源地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项目类别Mean±Std. Deviation

性别男71.42±1.66

女71.85±2.43

生源地城市17.61±1.53

农村18.17±3.43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表2 不同工作状况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得分上的比较

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事后比较

就业压力总分1942.542971.273.22.0431>2

48023.86159302.03

49966.40161

备注:1:没工作2:已经找到工作,3:其他(出国、升本、自主创业等)

3、162名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所有被试学生在压力源的3 个维度上选择“是”的频数的平均数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转贴于 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为89.9,因 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为66.8,因素Ⅲ(个人内 在压力源)为89.2。在就业压力源的题项中,选择“是”频数高的前10道题目及得分如下:

表3 162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前10个项目分值及排序

题号内容分值

13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113

8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供过于求109

17用人单位愿意用有工作经验的人108

5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104

7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欠缺98

18想找个待遇好或有前途的工作95

2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94

1学习成绩欠佳,怕吃闭门89

21同专业毕业生太多88

15家人和亲戚不能为就业提供帮助81

以上数据表明被试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而分值高的10个题目内容反映更多是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的压力与困惑。

四、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2007)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戴可等, 2009;邱桂平等,2009),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的样本量太小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结果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多是来自社会现实,而得分前10名的题目中社会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等都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周红萍等(2008)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扩招后的压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招聘单位高门槛这些客观现实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而高职教育尤其特殊,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许多人还是受“高职文凭含金量低、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生” 这种思想影响,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未能考取本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无明确的目标,带着这种状态走到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自然会非常大。另外,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多,在就业目标上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相似:期望值高,且带有功利的色彩,希望自己能找到待遇好的、或者有发展的工作,但自身能力又有限,往往眼高手低,就业路上屡屡失败,这种挫折也会使其就业压力增大。

由此,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

面对这种状况,如何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面对“就业”这堂人生大课呢?

1、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的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而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从职业理想到学业规划,进而进行职业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3、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目标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成媛,张丽锦,邱桂平,马翠萍,赵郝锐.民族高校在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原因探析[J].职业时空,2009(2),133-135.

[2]戴可,李丹丹.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应对方式性别差异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10),63-65.

[3]刘芳芳,白丽英,谢叶鑫,叶晓云,吴传赛,陈辉.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压力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8),857-859.

[4]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6-8.

[5]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职高毕业总结篇2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途径的选择,对求职择业有着重要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应了解各个求职的特点和优劣,结合自身的特点、外在的条件和求职的意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从而选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一种或多种求职途径。如此,方可更好地掌握求职的信息,把握住机遇,并成功获得工作机会。

一、关于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的调查

莆田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拥有理、工、文、管、医、教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公立地方本科大学。笔者对莆田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进行了调研,主要针对他们在就业求职时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1.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大致集中于综合性招聘会、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四类,选用其他求职途径的相对较少。

2.莆院毕业生曾经使用过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曾使用过的求职途径有许多,以专门的招聘网站、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三个求职途径的使用人数为最。

3.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为综合性招聘会,其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使用率。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原因与出发点相对集中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这两个方面,从其他方面作为考虑选择求职途径的则较少。

5.莆院毕业生获得工作的求职途径。当前已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所使用的求职途径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30%,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求职途径。其次分别为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这两种途径,通过其余的求职途径获得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6.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分别为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通过猎头公司等职业性中介机构求职。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归纳,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莆院毕业生求职途径选择多样化。莆田学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较为集中在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28%和20%。其次莆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较多采用的途径为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16%和14%。至于人才市场、熟人介绍、猎头公司等等其他的求职途径则不为莆院毕业生所看好,采用的寥寥无几。

2.网络求职成为莆院毕业生的求职主渠道。在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数据中,7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专门的招聘网站这类途径进行求职,72%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综合性招聘会这类途径进行求职,6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类途径进行求职,而其他列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等途径则相对采用较少。这说明莆院毕业生求职所选择的途径倾向于点多、面广、成功率较高的这几类途径,而其他相对狭窄、成功率较低或者相对毕业生来说较为陌生的求职途径则较不愿意采用。

3.传统的求职途径仍是莆院毕业生的首选。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为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最频繁的求职途径是综合性的招聘会,占总数的46%,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求职途径是专门的招聘网站,占总数的14%;人才市场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这两种求职途径则位居第三,占总数的12%。这说明,传统招聘会的求职途径仍是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求职首选,莆院毕业生求职选择的途径中规中矩,虽然有进行许多大胆创新的尝试,但对传统的求职方式仍抱有很大的期望,不愿意轻易放弃此类求职途径。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多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在调查中,莆田学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较为一致。其中,从方便快捷这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50%,位居首位;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46%,位居第二;从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34%,位居第三;而其他列如获得信息较为全面、成功率较高、熟人介绍不能拒绝等方面考虑去选择求职途径的较少,分别占总数的26%、12%、4%;另从升学、创业等其他方面考虑而放弃求职的毕业生数量则更少,只占总数的2%。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考虑较多的是方便快捷和节省成本。

5.莆院毕业生使用传统的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比例高于使用其他求职途径。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中,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总人数的30%,遥遥领先。这和此途径的特点息息相关,综合性的招聘会企业众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参与求职的毕业生人数也多,因此,通过次途径求职成功的莆院毕业生数量也较多。位居第二的是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占总人数的16%,学校与教师是莆院毕业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途径的求职成功率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为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所接受。接下来则是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求职方式,占总人数的14%,此类求职途径能让莆院毕业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我,使用人单位感受到自身的诚意,求职的成功率也较高。除此之外,利用其他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数量则较少。

6.社会关系网络,成为莆院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求职途径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途径分别是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介绍和猎头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的宽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是求职是否成功有效,通过此途径求职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想要成功地求职择业,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固然相当重要,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关系寻求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就业信息不对称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中国“讲人情、重关系、爱面子"的文化的影响下,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网络在求职择业中发挥的作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的求职者,在求职择业中具有明显优势,更易成功择业。

三、对地方高校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众多的求职途径并不是全都适合自身的求职择业所选,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应合理的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求职途径,有针对地选择求职途径有助于自己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择业选择,成功达到自己求职择业的目的。

1.综合性的招聘会、校园宣讲会。这类的求职途径尽管存在招聘单位只为吸引求职者和宣传企业形象、很多不相干的单位在设摊、个别主办单位甚至虚设招聘单位制造招聘会火爆的假象等等各方面的缺点,但招聘会参加的企业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也可观,地方高校毕业生有充足的选择余地,而且主办方已经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把好关了,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情况发生。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求职不妨采用这类求职途径去求职择业,为自身的成功求职增添一份机遇;即使不成功,也可积累一些面试经验,为日后求职打好基础。

2.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熟人介绍。这类的求职途径属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范畴,通过此类型途径的求职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求职的岗位方向也比较确定,求职成功率也高于其他的途径。在中国讲究人际关系的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找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可以采用这类途径达到成功求职择业的目的。

3.专门的招聘网站。近年来,网络求职凭借信息传递速度快,空间距离影响小、成本低廉等优势,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重要的求职途径。但因为网络招聘出现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求职还存在许多的弊病;并且网投的成功率很小,企业很少选择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方式应聘的大学生,而且通过网络途径招聘应届生的岗位较少,大多为销售、客户服务类岗位。因此,通过专门的网站招聘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是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途径首选。

4.人才市场。各地区的人才市场也举办招聘会,不过此类的招聘会地区指向较强,适合有地区就业意向的地方高校毕业生求职。另外,通过以上集中求职途径仍不能达到就业目的,或者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这类求职途径,先就业后择业,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实习就业模式。实习将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最好机会,但是, 长久以来, 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利用这架能使自己今后升迁发迹的阶梯。通过这类途径,地方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实自己的某些学习内容, 且当这位毕业生寻找工作时, 实习时建立的联系仍然存在, 良好的印象仍然深刻。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求职方式,但地方高校毕业生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很多毕业生并不看好这种求职途径。

6.创业。引导地方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走以创业拓展就业的途径,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将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然而,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对前景不够乐观等方面原因,拒绝采用此类途径达到自己的就业目的。因此,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培育毕业生广义创业新意识,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帮助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职高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廖伟.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2(10).

[2]易秋平,刘文辉.以能力为中心的校内特色营销实训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基吴玉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职高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本;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05-02

受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大学生们不得不付更出多的努力,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支付了越来越高的就业成本[1]。广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由四部分组成:政府为组建人才市场而发生的成本;用人单位因组织招聘而支付的成本;高校因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而产生的成本;学生为实现就业而投入的成本。狭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即指在校大学生从找寻工作开始到该搜寻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含信息搜寻费、个人营销费、充电费及应聘的差旅费等[2]。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就业成本来展开调查研究。节节攀升的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资本浪费,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着力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分析就业成本的投入情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福建医科大学,共六所福建省福州市高校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2012年6月20日为实现就业所投入的费用情况(因为毕业生6月25日左右离校,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故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日)。为有效地保证样本的广泛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各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1200份问卷。在调查样本中,已就业毕业生791人,未就业毕业347人,升学、出国以及创业的毕业生51人,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暂时不存在求职的问题,故在本研究中视为一类无效样本。在有效样本中,省外生源毕业生有468,人占41.12%;省内生源毕业生670人,占58.87%。问卷回收率99.08%,有效率95.71%,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一)就业成本的总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就业成本的总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偏态特征。39.2%的受访者为实现就业所支付的各种费用总和在500元以下,而就业成本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仅占总体的9.1%。因而,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天价就业成本其实并不具普遍意义。但是就业成本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当今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呈增长趋势,付出高额就业成本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必然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上涨关系紧密。但是现今社会,高额就业成本支付比例的增多,与当代毕业生父母的高期望心态也是密不可分的。近8成受调查者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让自己唯一的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求职的时候,有条件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而这无形中也拉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据此次调查统计,2012年福建省内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人均支付1096.2元的就业成本,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则人均支付1499.84元的就业成本。超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求职让大学生们在各方面的花费相较于平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查中有14.68%的受访者的经济来源于奖学金,有18.95%受访学生靠做兼职赚取求职费用,而依靠家庭支持求职费用的学生仍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因此,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费用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然需要依靠其家庭来共同承担。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求职期间曾因求职开销大,不好意思向家长要钱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高校和毕业生家长要关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境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学生平稳度过毕业求职期。

(二)就业成本的结构分析

据调查,毕业生求职费用中花销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1)服装、化妆品等包装费;(2)培训费、考试材料费;(3)应聘的差旅费。这说明如今的毕业生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给应聘的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已经开始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求职的外在形象有了一定的重视。深入调查发现,对参加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参与英语和计算机相关培训的毕业生最多,占到总量的39.2%;选择面试礼仪和面试技巧培训的占28.91%;选择求职考试(如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技巧培训的占21%;选择专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如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教师资格证等)的占19%;选择驾照等其他培训的占8.5%。其中,有超过10%的受访者参加了多种培训。大比例的培训费和考试材料费的支出,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需要通过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求职硬件水平来促进就业。而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的崛起,也暗示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的产生。就业成本中应聘的差旅费的大比例支出,可能与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半径日益扩大有着密切的关联。

已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支出最大的一类是充电费,占到总量的42.17%;而未就业毕业生支出最大的一类是个人营销费,占到总量的42.78%。不难推断,就业顺利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看重自己的硬件能力和综合素质,未就业毕业生则相对更关注于自己的求职形象。这也足以说明,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促进就业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对求职外在形象过多投入的毕业生的求职效果不一定理想。

据调查,已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为1210.3元,低于未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1380.5元。由此可推断,就业成本的高低与学生能否顺利求职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毕业生们试图通过提高对就业的成本投入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的做法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三)就业成本的收益分析

在此次问卷中,有一项“就业成本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33.67%的受访者选择“超出预期”,有13.93%的受访者选择“基本达到预期”,有52.4%的受访者表示“未达到预期”。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们的求职花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这个现象与激烈竞争下毕业生的盲目焦躁的求职心态有着必然的关联。焦躁的求职心态,容易使毕业生在求职上重复付出或者盲目投入,这必然降低了就业成本的回报率。因此,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形成良好的求职观念,在保证就业率的前提下,正确的投资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本的回报率。

三、降低就业成本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降低并不是一蹴即至的,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看,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措施。如福建省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的实施方案,均明确提出代偿助学贷款及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提供相关选拔考试加分奖励等。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可以有效地化解沿海地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山区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力地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供给过剩的状况[3]。其次,还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福建省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的开放互动,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对称共享。加大在线笔试、电话面试、网络视频招聘等的力度,提高就业效率,减少求职中差旅费及纸质材料制作费用的支出。

从高校角度出发,首先,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定期及时调整、改革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毕业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可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求职的成功率,减少多次择业的成本。其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高校可以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就业指导教师专职队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境况,构建全程化、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还可以结合形式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们详细解读国家与地方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合理地调整就业计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增强成本意识,减少盲目求职。大学生在求职初期,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求职费用做一个科学的基本规划。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挑战,要冷静思考,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避免封闭应对、不规划成本支出、盲目求职。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竞争力。大学生们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营销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争当知识型与应用型复合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提高求职的成功率[4]。

参考文献:

〔1〕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36.

〔2〕史永江,张静芳,金福春,刘晓艳,孟祥宇,邢克智.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88-290.

职高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 用人单位 就业指导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魏文婷.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15-19.

[2]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

[3]胡铁,王迎.农村中职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72.

职高毕业总结篇6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为例,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旨在为高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OL].(2004-04-08).

[2]姜荷梅,杜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36-40.

[3]曹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 274-275.

[4]韦润芳.项目设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5-43.

职高毕业总结篇7

一、职位供需分布特点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与2015年同期相比稍有缓和,供求比为1.45,但结构性矛盾突出(见表1)。

(一)销售类职位流动性较大,长期以绝对优势位居需求人才榜首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需求人数为1653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4202人,涨幅达到34.08%。其中销售类职位毕业生总需求人数达到4156人,该职位由于流动性较大,长期以绝对优势位居毕业生需求人才榜的首位,占比达25.14%,其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增加641人,大幅增长18.24%,依旧是本季度需求增长量最大的职位类型。

(二)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职位需求增长迅猛,排位首次跻身毕业生需求榜第三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市场/营销/策/推广类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为697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25人,涨幅高达87.37%,成为本季度需求增长量第二大的职位类型,首次跻身毕业生求职人数排名第三名。

(三)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虽环比回落,但同比依旧大幅增长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虽环比回落,但同比依旧大幅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77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4人,涨幅高达46.12%,需求增长量仅次于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职位。

(四)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职位需求增速减缓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一路走高,2016年第二季度达到历年峰值。本季度该职位类型需求增速减缓,其需求人才数为46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仅增加了10人,小幅增长2.21%。

(五)影视类职位需求出现飙升,首次突破三位数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影视类职位毕业生需求人数首次突破三位数,达到267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05人,涨幅达到330.65%,其中播音/配音/DJ和演员/模特/礼仪/主持人两大职位是该职位大类需求的主要增长点,分别同比增加124人和57人,涨幅高达775.00%和154.05%。

(六)建筑/工程类职位供应跃居毕业生供应榜首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求职人才数为2401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2010人,涨幅为9.14%。其中建筑/工程类职位毕业生供应人数达到2685人,本季度跃居毕业生供应人才榜的首位,其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增加129人,小幅增长5.05%。

(七)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供应首创新高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毕业生求职人才数达到669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73人,涨幅达到68.94%,成为本季度供应增长量最大的职位类型。其中护士/护理人员类是该职位大类供应增长的主要支撑,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86人,涨幅高达452.63%。

(八)毕业生需求突破性增长,就业压力稍有缓和,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毕业生供求比为1.45,就业竞争压力同比稍有缓和,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在52个主要职位类别中,有42个职位类别毕业生供求比大于1,超过八成的职位竞争激烈。

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供求比排名前10位职位类别的毕业生需求人数合计仅为413人,占比仅为2.50%,而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5061人,占比达到21.08%,合计毕业生供求比高达12.25,即超过12人竞争1个岗位。其中交通运输服务类、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及化工类这三类职位类型竞争激烈程度最高,由于这些类别对毕业生需求极少,特别是交通运输服务类,需求仅为1人,其毕业生供求比分别高达56.00、33.70及17.84。

另外,传统管理类职位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人力资源/人事类及行政/文职/后勤类这三种职位类型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6134人,需求人数仅883人,供求比为6.95,将近7人竞争1个岗位,竞争程度同比更为激烈。

(九)服务类和销售类职位的毕业生人才紧缺

2016年第三季度,毕业生供求比后十位职位合计毕业生需求人数为8057人,占比为49.73%,而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仅有3337人,占比仅为13.90%,其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仅为0.41。服务类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美容/保健类及餐饮/娱乐类等服务类职位毕业生供求比分别仅为0.19、0.27及1.47,其中餐饮/娱乐类求职人才数为227人,达到历年最高值;销售类职位人才缺口扩大,其毕业生供求比为0.30,需求缺口达到2924人,同比增长1014人,是本季度需求缺口最大的职位类型。

二、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供需分布特点

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来源,其占比达到96.49%,为5002家,用人单位依旧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59.61%。

(一)毕业生供需在各行业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是毕业生供需的主要来源,其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毕业生需求人数占比分别为67.64%和76.37%。

其中,在毕业生求职方面,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教育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达到71.90%;而在需求方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高达80.69%。

(二)各行业竞争状况

2016年第三季度,第一产业毕业生供需水平依旧处于低位,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仅为318人,需求人数仅为242人,供求比为1.31。

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供求比为2.03,同比下降0.42,制造业和建筑业依旧是供需的主要支撑。

第三产业依旧是毕业生供需的主力军,其集中了67.64%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和76.37%的需求人数,供求比为1.29。其中供需总量超过2000人的行业共有8个,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供需总量继续位居第一位,其供求比仅为0.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求职人才数为2841人,需求人才数为3950人,职位缺口为1109人,由于该行业需求同比涨幅达到107.57%,成为本季度缺口最大的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由于需求人数仅为11人,供求比达到28.45,是本季度第三产业竞争压力最大的行业。

三、学历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毕业生依旧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两者合计占总毕业生求职人数的比例为95.46%。

与毕业生求职情况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其中对学历未提出明确要求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占比为49.46%。

四、专业分布情况

(一)求职毕业生专业分布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系统中求职的毕业生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理学等5个类别,这5个类别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达到14212人,占比为59.18%,其中工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均超过4000人,占比分别为18.78%和17.24%。

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4509人,合计占比18.78%,其中土建类和机械类专业类别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别为1644人和1028人。

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共有4139人,合计占比达到17.24%,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占主导,达到3157人。

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849人,合计占比7.70%。

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580人,合计占比6.58%,其专业分布集中,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是理学类毕业生的主力军,而天文学类和系统理论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0人,力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求职人数仅为个位数。

在其他专业中,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多,达到2135人,占比8.89%,哲学、历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依旧仅有两位数。

(二)毕业生需求专业分布

与毕业生求职分布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求职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苛,其中82.67%的岗位对专业没有指定要求,而在有明确专业要求的岗位中,数量最多的是要求工学类专业的岗位,但毕业生需求人数仅为918人,占比5.55%。

五、地区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期望在广西区内工作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23344人,占比达97.21%,毕业生需求人数为16287人,占比达98.51%。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区内供需总量依旧集中在南宁市,其供需分别占比达到59.85%和69.99%,毕业生供求比为1.24。其他地市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是凭祥市,由于需求极少,仅有1人,供求比为11.0。

六、性别分布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女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较大比例,占比达到59.04%,而男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比为40.96%。

而在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性别要求很低,其提供的岗位中有91.71%的岗位对性别无要求。

七、薪酬分析

本报告薪酬数据来源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经去除重复、不完整以及无效数据、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数据,限定单个职位样本量个数(行业惯例为7个)等数据处理方式。在统计指标上,同时采用平均薪酬和分位薪酬统计方式(平均薪酬指的是所属职位类别中薪酬样本的加权平均值,不代表单个职位的实际薪酬,例如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平均薪酬为2509元,但有占比10%的职位薪酬在3650元/月以上;分位薪酬水平显示的是该职位中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水平,便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照和定位自身职位薪酬的竞争水平,例如某职位75分位的薪酬水平为5000元/月,即表示该职位中有占比75%的职位薪酬低于5000元/月,下同)。

(一)职位薪酬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薪酬水平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其平均薪酬为3561元/月,比上季度小幅上涨4.08%(见表2)。

(二)毕业生期望薪酬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期望的平均薪酬为3062元/月,比上季度小幅增长1.63%(见表3)。

(三)职位薪酬与毕业生期望薪酬对比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薪酬区间分布中,求职毕业生和岗位集中度日趋加强,3000―3999元/月薪酬区间为最集中的区域,其集中了48.88%的求职毕业生和34.61%的岗位,比上季度分别增长了1.28个和1.23个百分点。2000―2999元/月薪酬区间的求职毕业生比上季度增长1.52个百分点,该薪酬区间的岗位比上季度减少4.96个百分点。此外,4000―4999元/月以上各薪酬区间的岗位均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职高毕业总结篇8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职高毕业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岗位对口率低,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离职率高,跳槽频繁,岗位就业竞争力不强,情况不容乐观等方面。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总体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艰难的,2003年有20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2003至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增长率高达44.27%,2011年至2015年间虽增速放缓,但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步突破了700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745万,人才供应关系中供过于求矛盾凸出。十几年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几乎翻了近三番,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专科生的增幅最大。广大毕业生由于受到宏观就业形势所面临的经济放缓、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制约,使得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正在不断降低。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数量多,竞争压力大

近几年,高职毕业生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加上本科毕业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社会经济萎缩,工作岗位减少,竞争压力明显增加。

(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除供给大于需求外,结构性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选择不平衡现象凸显。绝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更喜欢去东部沿海经济完善的地区以及大中型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区,而西部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配套资源相对薄弱,对毕业生没有太大吸引力。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向中西部的倾斜,中西部的人力资源需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饱和;二是就业方向选择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传统的“好岗位”,如公务员行列、国企或者大型企业。但是目前只有近四成的大学生毕业后能进入这样的岗位。

(三)大学生自身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总量也会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保持平稳,但每年的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正确择业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尤为重要,但许多大学生对自身估计过高、盲目自信,追求职业的标准仍然是体制内、高薪安稳等,导致小单位、基层岗位不愿意去,放不下身段,就业困难。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面对就业前景茫然不知,寄希望于家庭的人际关系,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还存在“盲从心理”,对未来就业前景只有模糊概念或者没有目标,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

(一)促进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树立灵活就业新观念

灵活就业指的是以个体创业、工作时间弹性化以及经营方向广等特征进行就业的一种择业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方式。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相对文化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的契机,不再局限于某些传统的经济组织如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等“香饽饽”,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学校也应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等讲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及基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等。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就业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经验和技能,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二)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也应该加强自身实践历练。经过社会实践可以很明了的看到自己与社会上的差距,更好的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的增加自身阅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早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校期间就应该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选择更加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人生自我价值奋斗的阶段贯通你的发展之路,所以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前,要首先认识自己,更准确的定位自己,确定职业生涯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找到方向后坚定不移的奋斗成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

(三)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也随之出现了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面向企业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修订和调整教学方案,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相关教师也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提高教师素养,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应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和升华,通过深入企业学习,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提高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业务技术能力、抗压性和稳定度等,尽量缩短自身素养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把自身培养成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也应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帮助学校制定明晰的项目培训标准和要求,给教师提供实地调研和学习机会,并给学生提供企业的一些实际工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在某一个具体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了解此岗位对应聘人员的技能和素养要求。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远且复杂的工作,就业问题作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因素,需要高职院校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职高毕业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定位 就业导向 就业率

[作者简介]付云(1980- ),女,四川乐山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基于以岗导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JGB416,课题主持人:付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85-02

自2003年高职教育界提出“就业导向”概念时,就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就业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阶段性措施,是为解决当时就业难问题的一种临时性措施。但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它并不是一种临时性政策,在高职教育中坚持“以就业导向”的方针依旧是目前,也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政策。

目前,业界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合理性的质疑声很少了,但对这个概念的解读仍存在着偏差。当前,高职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新时期赋予了“就业导向”新的内涵,再用当初的内涵来引导高职的方向,也将是一种误导。因此,有必要从概念提出的背景出发,和目前的形势进行对比,提炼出当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新内涵,从而指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高职就业导向概念的提出

(一)就业导向的政策表述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中提出:“高职要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要特别对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短期职业技能训练。”这是教育部文件中关于高职就业导向的最早提法,侧重点是高校在发展规划中要注重就业意识。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方面“以就业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提法逐渐被“以就业为导向”所代替。当时,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副司长葛道凯等相关领导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导向的论述。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年12月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整个教育都要以就业为导向,因为所有毕业生都要走向社会,都有一个就业问题。”以上论述加强了就业导向的宣传工作,为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正式文件的下发作了舆论铺垫。

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对就业导向加以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随着教育部文件的正式颁布,高职的就业导向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一时间,众多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及高职院校的教职人员取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者,立足学校教学实践的论述取代了国家角度的宏观指导,成为宣传就业导向的主流。

(二)就业导向提出的社会背景

1.毕业生就业率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就业率低,尤其是高职生就业率低。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职院校的数量占普通高校数量的比例为44%,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创了历史新高,共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人。其中,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1%;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35.5万人。毕业生数量大、增幅高,但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加,尤其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2003年全国平均供需比仅约为10.3。于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截至2003年9月,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70%,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生约为55%。由此可见,就业问题最突出的还是反映在高职方面。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人数增多,社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在当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这从侧面反映出通过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在当时并不能适应产业界的要求。

2.高职教育定位不清。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重视和政策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1996年才确定了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法律地位。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职业教育,始终摆脱不了普通教育的影子:注重理论,轻视技能。尤其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到底归属于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之初的困惑,在夹缝中寻找出路。这种困惑带来了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两种倾向:第一种是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第二种是盲目攀高升格的倾向。这两方面都涉及高职的定位问题,高职就业情况不理想,也和当时的实际定位有很大关系。

(三)就业导向的最初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是针对现实问题、具有时代特点的提议。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初有以下两个层次的内涵:其一,通过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这是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当时对此概念的一系列误读,都是从字面出发,只解读了浅层次的内涵,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就业率导向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引导处于起步期的高职,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线技术人才支持,这是深层次内涵。

1999年,有关部门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提出学校办学“三个适度挂钩”的要求,即将就业工作与院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相挂钩(教高[2004]1号)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把就业率作为评估职业院校的核心指标之一。对就业率的一再强调,深层次的目的是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职院校进行准确定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新时期高职就业导向的内涵演变

(一)相关政策表述

2006年,国家高职教育政策在强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质量方面进行了重点引导。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从各个角度对就业导向加以强调。如《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从教学目标角度强调了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从专业改革与建设方面强调了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强调了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以应对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促进毕业生就业。其中,教高[2006]16号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从政府层面确认了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方针和目标。

2011 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后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将高职与高专教育处、远教处由高教司转到职成司,以统筹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高职步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就业导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这两个《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意见和要求,确定了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对专业预警机制加以强调,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教高[2012]5号)提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相关社会背景

1.复杂的就业形势。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到年底总体就业率90.6%,高职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2011年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009届上升了近三分之一。②在2011年实现了“十二五”就业的良好开局。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在《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中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作了分析:“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加大。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就成为必然。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在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教育部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首次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须配一名“就业导师”,以应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劳动者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2.高职定位的明晰。近年,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自觉服务于高等教育面向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即面向以往难以为高等学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承担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③但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等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职教育应服务经济转型,“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这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当高等教育资源不再稀缺、而生源稀缺的时候,高职教育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将是下一步发展中的重点。

(三)就业导向的新内涵

目前,就业导向已成为共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长期策略,新时期赋予的新内涵如下。其一,初层次的内涵:引导高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其二,深层次内涵:高职应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加强高职专业改革与建设为重点,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增强高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发挥高职的引领作用,为现代产业体系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综上,就业导向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近10年时间。在这期间,高职教育也经历了起步、规模发展到全面提升质量的阶段;高职的定位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调整,逐渐明晰了当前的发展方向。通过两个阶段中相关国家政策和社会背景进行的对比分析,明晰了在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被赋予的新内涵,这将引导着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

[注释]

①于志晶,刘海.开局谱新篇 起步很精彩――2011年职业教育发展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