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毕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2 09:00:21

卫校毕业总结

卫校毕业总结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 护理学基础 毕业统考

随着医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质量的全面评价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内、省内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统考。这对于了解和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探讨考试方法以及推动中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二年级在校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也要进行一次毕业统考,毕业统考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的,由河南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全省范围内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应届毕业生全部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试卷由省厅统一批改,考试成绩由全省统一排名,因此,各学校对于毕业统考都高度重视,力争在全省取得较好名次。自工作以来,笔者每年都参加了本校《护理学基础》毕业统考的考前辅导,结合自己的辅导经验,现对统考复习辅导进行了一些总结。

1 合理安排课程,考前集中辅导

1.1 课程安排合理,重点突出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而所需学习课程很多,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突出专业特点。比如护理专业的课程中,《护理学基础》分三学期讲授,总学时达214学时,其中第一学期36学时,第二学期108学时,第三学期70学时,课时分配相对其他学科较为充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充分掌握所学内容,加上每学期末的期末考试,每个实践内容的技能考核,定期检测学习效果,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为以后毕业统考和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1.2 考前集中辅导,强化记忆

在二年级学期末,毕业统考前两周,学校组织了统一的考前辅导,统一安排课时,每门课程每周10学时,共计20学时。任课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统考科目进行集中的考前辅导,加强学生理解识记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2 领导高度重视,定期检查工作

对于每年一次的毕业统考,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向参加毕业统考辅导的老师召开会议,强调统考的重要性。每天,学校相关领导都要对任课教师的辅导情况进行检查,走进班级,走进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督促作用。

3 探讨辅导方法,研究复习策略

3.1 认真研究辅导资料,吃透教材

我省采用的《护理学基础》教材是由郭耀玲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本由石玉、高晓梅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下篇,是以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测试题的形式编写的。这本配套的教材重视与护士资格考试内容相配套,突出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和培养,注重与临床护理工作相一致,并且题型全面,覆盖广泛,为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的改变,加强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有助于师生课堂总结、学生重点复习巩固和自我评价。

3.2 集体备课,探讨最佳辅导方法

《护理学基础》不仅是护理专业毕业统考的课程,也是护士、护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鉴于《护理学基础》的重要性,在带领学生集中复习之前,我校护理教研室主任对参加统考辅导的教师进行了集中备课,探讨辅导复习的方法,对考前20个辅导学时进行合理安排,力争找出最适合的辅导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3.3 分析重难点,及时归纳总结

《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技能操作性强,很多重难点都在操作过程中,针对这一特点,可让学生结合实训课程进行复习总结。结合《护理学基础》下篇这本书上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也可以总结一些便于记忆的知识要点或口诀,如穿、脱隔离衣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

4 组织模拟考试,检测学习效果

统考复习期间,每周学校都组织一次全校模拟考试,考试形式以统考为准,标准试卷,填涂答题卡,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监考,严肃考场纪律,学校有关领导进行巡考。成绩出来后进行班级和全校排名,张榜公布成绩,检测复习效果。班级内排名督促学生,班级间排名督促教师,找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的薄弱环节,调整复习策略,掌握所学知识。

5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寻求最佳复习方法

卫校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教学〔2012〕11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占优势,而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局限性,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目前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特点是:卫生人力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但卫生人力分布不均衡,学历偏低,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1]。在卫生人力分布上表现为“东强西弱,城市强农村弱”,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卫生人员数量分别为354.9万人、257.7万人和 207.2 万人,卫生人力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2]。按城市和农村所占比例划分,城市占有卫生资源总量的69.83%,而农村只拥有总量的30.17%[3]。而城市卫生人力资源则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大型医院,因此,基层医务人员严重不足[4][5] [6]。

二、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心理

虽然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院医技人员严重缺乏,但医卫类高职毕业生的眼光仍然盯着大城市、大医院。而地区级以上的医院招聘医卫类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医生要研究生学历,护理及其他医技人员首选本科,其次才是专科。因此,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以下几种心理状况。

1.定位模糊,自我期望过高

医卫类高职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学校经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后,要到实习单位进行一年临床实习。实习单位基本上是由学校安排,一般都是正规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学生们在医院经过一年实习后面临毕业时,大多想进入自己实习的医院工作。这就造成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一味只考虑二甲甚至三甲医院。因此,在毕业生招聘时,招聘名额很少的医院会有大批的学生前往应聘,而一些同样有用人需求的社区医疗机构、药房、诊所等基层单位相比之下应聘学生则寥寥无几。医卫类高职毕业生这种盲目求高的择业心理,往往造成医院招聘时竞争十分激烈,一部分学生在医院应聘中屡屡碰壁,严重影响了就业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而产生转行的念头。

2.自卑心理

医卫类高职毕业生中,因为专业的特殊性,部分专业比如护理专业对个人的外貌等有一定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医院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对外貌特别是身高有一定的要求。种种原因都让医院在招聘时就像是在“选美”,在学业成绩和操作技能差不多的情况下,身高和长相占优势的学生更容易被医院所录取。甚至有些医院认为,操作技能可以在工作中训练出来,而身高长相这些外在条件很难改变,他们会更倾向于录取在学业成绩和操作技能上差一点可是外在条件较好的学生。这些无奈的现实无疑让一部分外在条件不突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多次应聘失败后会开始怨天尤人,也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质疑自己当初是否学错了专业。

3.焦虑和盲目依赖

随着毕业的临近,看到部分已经找到合适工作单位的同学,那些面试中遭遇失败、求职目标茫然、工作完全没有着落的学生,会渐渐产生求职焦虑。面对求职的不顺利、今后生活的不确定,这些学生担忧、紧张,严重的还会失眠,这种精神状态无疑会影响到后面的面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还有的学生,因为年龄及我国传统习俗的影响,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和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这类学生在择业时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缺乏独立意识,往往把找工作这件事完全交给家长,家长给自己找什么单位,自己就去什么单位,完全依赖家长。

三、解决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引导学生正确定位

毕业前,要指导学生们根据社会当前形势、专业特点、自身优缺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在定位时,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能盲目夸大,同时,还需要和一起毕业的同学进行横向比较,以求定位时的客观、全面和准确。只有定位准确了,才能避免因自傲自大而屡屡碰壁,才能避免遇到挫折后自暴自弃。当暂时不能进入自己的目标单位之前,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在工作中不断地来适应社会,提高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有时会觉得这个单位正适合自己。或者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7]。

2.拓宽就业途径,就业形式多样化

在当前医卫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竞争激烈及毕业生学历偏低的情况下,学校也应在学生中广泛宣传除医院外的其它医疗卫生机构,让学生知道医卫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进医院,还有很多地方可去。梁浩等研究表明,就业途径多样化已成为高职医卫类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协议就业比例逐年减少,而灵活就业、升学、自主创业、出国等逐年增多[8]。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为解决群众“看病难”这一问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也为医卫类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这些新的就业信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从而避免学生们因应聘医院而“挤破头”。

3.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实用型的技术人员,在这个目标之下,社会的需求就是我们培养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卫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护理专业中,近年来就新开设了“护理礼仪”、“沟通与礼仪”等课程。这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习能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礼仪技巧、沟通技能,形成规范的礼仪修养。一方面,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技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在毕业应聘时奠定基础。所以在学习中,可以强化面试礼仪技巧的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开始为今后的应聘做好准备,从而培养学生们择业时的自信,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良好就业心态

有人对300多名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只有 21.9%毕业生感觉无压力或有压力但有信心,而78.0%的毕业生感觉压力很大或近乎绝望[9]。因此学生在毕业前要做好就业心理辅导。高职学生在校时,已经接受过相应的就业指导,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就业的作用。学校应该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因就业挫折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总之,要提高医卫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力,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学生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培养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校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就业时选择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毛宗福,王永棣,刘继强等.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及其研究现状[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2-16.

[2]黄付敏,李峰,李涛.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及医学高等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2(15):122-123.

[3] 葛万龙,王国华,李翠等.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2009,29(12):52-54.

[4]徐霁,龚超,杨文秀. 天津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 人力资源管理,2031,33(4):39-40.

[5]冯伟泉,袁水香. 社区医疗卫生队伍现状及对策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528-529.

[6]龙苏兰. 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概况[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878-879.

[7]高宏. 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8):49-50.

卫校毕业总结篇3

父亲原本是大别山里的一个放牛娃,1930年他毅然离家投奔红军,因为刚刚17岁,领导看他长得瘦小,怕他扛不动枪,就分配他当了连队卫生员,从此父亲一生与医结缘。说起来,父亲入伍时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他说自己的第一个学校是长征路。每天行军不管多累,他都要在休息时跟认识字的老兵学几个字,然后在地上练习写,这样一年下来就认识了上千字,可以简单地写封信、看看书报了。于是,父亲把听到、看到和用到的战伤救护方法都一一记下来,整天小笔记本不离手。

红军时期的卫生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卫生员得自己捡木板做简易的骨折固定夹板,把换下来的脏纱布辅料洗干净、晒好,煮敷消毒器材备用,配盐水作消毒液,到老乡那收蜂蜜作伤口愈合药。上面发下来一点紫药水那是“宝贝”,要留给重伤员用。

那时,红军生存困难,整天奔袭作战,部队疲惫不堪,卫生员还要安排照顾重伤员。父亲战地救护的本领全是在实践中学习的,那些老连长、老排长告诉他老看护怎样包扎固定,父亲一边照着做,一边自己琢磨新法子。这样边学边干,边干边提升,入伍3年就当上了团卫生队看护长。到长征后期,父亲已是团卫生队队长,成为战士心中很有名气的好军医了。

长征中,红军缺吃少穿、弹药匮乏,围追堵截战斗不断,一场战斗下来,战死的比活着的都多,加上过草地雪山,战士们饥寒交迫,部队急剧减员。父亲回忆说,当时他带领卫生队跟随部队转战,每天在大部队后面收容时,都能看到路边饿死、累死的战士,遇到奄奄一息的,他就安排救护抬到卫生队收容。一天,父亲看到路边有个负伤掉队的连长,他在地上爬着追赶部队,已经好几天粒米未进,一步也挪不动了。见此情景,父亲用自己的坐骑把这位连长驼到卫生队,一直到他昏迷两天后苏醒,才把他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分别时,两人互留姓名,相约胜利时再见。没想到,两人真是在建国后第一次授衔时相见的。当领导宣布,授予军区总医院院长林春芳上校军衔,授予军区装甲兵政委杨中行少将军衔时,他们同一时间听到了对方的名字,随后激动地相认。杨政委第一句话就是:“救命恩人啊,可找到你了!”

父亲告诉我说,战争年代他亲自抢救的伤员不计其数,有的后来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有的如今已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也有的已复员回乡种田。晚年的他,每当想起这些战友,就会觉得光荣、自豪、庆幸、满足。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所经历的艰苦卓绝是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终生不忘的精神财富。

1938年,父亲因工作突出被部队选调到延安红军卫生学校学习。因为是已有8年军龄的“老干部”,领导任命他为学员十四期期长。这次入校学习对一个“土造医生”来说真是雪中送炭的提高机会,父亲如饥似渴,是当时学员中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老战友们都说:“那时的林春芳是大伙儿心中的英雄楷模啊!”

那时的延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红军卫校主要接收有文化的青年。由于的封锁,当时延安生活十分艰苦,学员们要边生产边学习。农忙时节,学员们下田干农活,铲地播种、除草收割,只有在农闲时才能抓紧时间读书学习。

窑洞是学员们的校舍,窑洞前的大树下就是课堂。同学们席地而坐,大树上挂个黑板,老师认真地讲着、画着,同学专心地听着、记着。老师的一本解剖图谱同学们传看,一小时后便传给另一班。晚上,一个班的学员围坐在窑洞的一铺大炕上,中间是一个小炕桌,上面放盏小油灯。为了省油,灯捻放得很低,小火苗一闪一闪,10个同学向蒜瓣围着蒜柱似地紧紧围坐在灯旁,借着昏暗的灯光,“贪婪”地看书和课堂笔记。那笔记本是每周一个学员发的几张草纸订起来的。父亲的笔记曾是同学们的考试蓝本,他常常把解剖图画下来,成为学员们传看的另一本教科书。父亲的笔记记得最好,解剖图画得也非常清晰。

父亲随军南征北战几十年,精简过多少次行装,但从没有丢掉这些在红军卫校时的材料,它们成了父亲从医生涯的珍贵纪念和传家宝。如今,我看到那个草纸笔记本已经泛黄变脆,可解剖图206块骨头依然那么清晰地、活灵活现地浮在纸上。笔记本封面上写着父亲为自己起的笔名“林松”。他喜欢松树的风骨与坚韧,而笔记本上的字字句句都可以看到他本人的坚韧和执著。

就是在这所红军卫校里,父亲和母亲相识相爱了。母亲是1938年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和一群年轻人整天围着父亲听他讲打仗的故事,期间她看到了这个唯一的红军干部学员与众不同的品行:他开荒总是最多,背柴总是最重,画图总是最像,考试分数总是最高,实习手术操作总是最漂亮。妈妈曾说,父亲讲的那些战斗故事成了他们战友情谊和恋人情意的心理桥梁和精神红娘:他带领伤员组成的突击队夜袭敌人据点,夺来急需的枪支和药品;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封锁,把大批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在妈妈眼里,父亲是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中的优秀代表,也是部队医务干部的光辉榜样。渐渐低,她对他由敬佩变成爱慕。于是,他们开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妈妈吃饭时总是把限量的小米饭拨给父亲一些,休息时总是为他把脏衣服洗干净;而爸爸也总是把笔记先借给妈妈看。在静静的延河岸边,留下了两人共同学习的身影、一起散步的脚印。毕业时,他们成了红军卫校一对人人羡慕、同窗结缘的革命伴侣。

就是在十四期,红军卫校的学制从一年改为三年。据说这是参考了苏联专家的意见,也是体现党中央对自己培养的医生寄予厚望。就在十四期学员毕业的1941年,红军卫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红军卫校十四期学员因而也就成了中国医大的第一期学员,父亲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大第一期期长。

毕业前夕,学员们个个热血沸腾,纷纷写请战书、决心书,要求分配到前线部队、英雄部队,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部队卫生事业建功立业。

父亲把同学们的请战书、决心书统统交到校长王斌手中,同时也代表大家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中央领导能来参加毕业典礼,并为大家颁发毕业证书,或为大家题词纪念。

当时,学校离中央首长的住地很近,王斌校长常去那里汇报工作,也为首长们看病保健。于是,他向主席转达了同学们的心愿。过了几天,同学们正在地里帮老乡干活,只见中央首长住地那边一个人骑马而来,走近了同学们才看清是的秘书。只见他朝着大家招呼道:“这是医大的同学吧,谁是领导啊?”同学们指着我的父亲异口同声地回应:“他是期长。”父亲赶忙迎上前去。秘书就把手中的一封信递给父亲说:“听说你们马上要毕业到各个部队去了。主席太忙,没有时间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这是主席为医大毕业学员的题词,让我专门送来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兴地蹦起来了:“为我们题词了!为我们题词了!”大家欢呼着围拢过来。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信纸,只见刚劲有力的十几个大字跃然纸上,他兴奋地大声读道:“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红军卫校十四期学员题词。”同学们再次兴奋地欢呼起来,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父亲把题词交给十四期的才女学员赵国芸,她随后动手把题词放大。一时间,题词让整个校园都沸腾了。

毕业典礼那天,被放大了的题词被庄重地挂在会场中央,全体学员在题词下庄严宣誓:“听从党中央分配,到前线去,救死扶伤,建功立业。”他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中央的指示和希望。毕业典礼上,每个学员都接到了一张印着题词的《毕业证书》。证书上,题词手写体被印成红色作背景,上书学生姓名和学制说明。这张毕业证书对全体学员来说,是最珍贵的文凭、最珍贵的纪念,以后再有什么样的学习也无法超越这个特殊年代、特殊教育对他们一生理想、品格和作风的造就和培养。

题词给学员们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鼓舞着他们走进部队,奔向抗战前线。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26陆军医院工作,随部队转战南北,战争在那里打响,他带领的医疗队就出现在哪里,常常是几小时的战斗,紧接着几十小时的手术。父亲总是连续手术,直到把伤员全部救护完才下手术台。他用在红军卫校学到的知识指导实践,技术水平一步步提高,先后担任了外科主任、医疗院长。他根据战伤病例实际发明了新术式,如五指炸没了的伤员,他用掌指切开法使伤员能用掌指来活动,能拿笔写字、用勺吃饭,甚至还能打枪。

卫校毕业总结篇4

人力资源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医院兴院之本。公立医院要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必须通过改革来创新人才管理方法。为此,医院需要抛开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如今困扰乡镇卫生院发展的问题几乎相同:专业人才奇缺。如何留住高学历的、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才成为乡镇医院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郑州市金水区常住人口有104万,有乡镇卫生院四所,乡镇卫生院要同时承担农村居民常见基本疾病的诊治、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妇女围产期的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等诸多医疗职能。但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多为中专,大专毕业生,甚至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医学院校教育的“赤脚医生”,很少有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高学历的毕业生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无法达到周边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完成自身的医疗职责。周边居民到“大医院”看病又要面临就医难,看病贵的难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金水区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07年将区人民医院与金水区四家乡镇卫生院实施集团一体化,由区人民医院统一管理。在这个大的医疗格局之内,城乡医疗机构间的设备、人员等医疗资源均可统一调配和流动,全面提升和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落后面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其能够承担起为农民提供卫生服务,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职能和职责。区总医院委派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到四所乡镇卫生院长期坐诊,并对乡镇卫生院原有职工进行业务培训。诊疗时乡镇卫生院解决不了的难题可通过互联网迅捷地传送到总医院,总医院能及时的给予技术上的全力支持。这样,较好地解决了就诊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使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并且享受的是区一级医院的服务标准。

但如何使临床经验丰富地专家安心的服务于乡镇卫生院,这又是一大难题。金水区总医院周国平院长经调研作了如下的安排:1、对于到乡镇卫生院坐诊的专家,在工资待遇方面,医院给予经济上的补助;2、由于乡镇卫生院的位置处于城市的郊区,每天的上下班总医院安排专车接送,这样就解决了医务人员因路途远不方便上下班的问题;3、工作及休息的调节上,每周总医院会排序好在乡镇工作的专家特定休息时间,这样也就消除了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专家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觉得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不是医院对他们的“下放”而是一种重视,对他们能力的看重。这样一来医疗资源在各个小医疗机构间统一调配、流动,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城乡共享,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差距,也使区人民医院有了充足的病源,也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做到了双赢。

金水区各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后,针对各大医学院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认为乡镇卫生院条件不好、提升空间有限,都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导致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的稀缺,金水区总医院建立了人才灵活流动机制。充分让新进入医院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感受到了医院文化中的团队力量作用,让他们能真正的全心全意为患者奉献青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具体作法是:第一、对于新招入金水区总医院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是属于总医院的正式在编人员,其人事关系是属于区总医院的,这就首先让他们吃了颗定心丸。第二、新进的医护人员到总医院之后,会被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但这个工作不是长期的,干一年两年后,就会调回总医院来,只属于暂时的科室调整,就形同于轮转科室,这种形式的人才流动,有效地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缺乏高学历医务人才的问题,以此给乡镇卫生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三、因为总医院有派遣高深资历的有经验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坐诊,也就让新进的年轻医生有了跟随老专家学习锻炼临床技能的机会,迅速提高了新进医务人员对于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经营之后,高学历医学毕业生以及原总医院各科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轮流到各个乡镇卫生院坐诊,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数量、学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人员离职率大为降低,人才队伍趋于稳定。由于集团内部人力资源流动顺畅,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短缺和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样,总医院就成为了医生流动的载体,吸引,培养,留用了大批的医学人才,并不断向乡镇卫生院输送人才,达到了医疗城乡机构共同发展的目的。以下为其中三所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前后人员学历变化情况,如表1、2、3所示:

我们对“医院城乡一体化”后的医疗服务对部分群众进行了随机访问,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以前看病很麻烦,就拿庙里乡卫生院来说,医院城乡一体化以前卫生院只有十几张病床,13个员工,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工只有1人,因缺少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加上医疗设备的缺乏,连最基本的疾病诊疗都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疾病诊治也需要到区里、市里的医院进行就诊,因此时常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附近居民都不愿意来卫生院看病。这些问题在完成医院集团化之后,新的门诊及住院大楼相继盖起来,病床增加到70多张,医护人员也增加到47人,并增加七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本科生,门诊量大幅度提高,内、外科的一些常见疾病都能诊治;像阑尾炎、疝气等简单的手术也能够开展,并且医护人员还是技术过得硬的区一级医院的人员,价格实惠公道,老百姓感受到了这种城乡结合的好处,真正的从实际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我们对三家卫生院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前后患者就诊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卫生院医疗环境满意度从11.7%上升为90%;对医疗服务满意度从25%上升为93.3%;对治疗效果满意度从28.3%上升为90%;对医院收费满意度从28.3%上升为81.7%,一体化经营模式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认可。

金水区总医院的这种“一拖四”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城乡医疗机构“打包”成一家,留住了大量人才(城乡一体化之前金水区乡镇卫生院的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仅占当时医院人力资源比的5.53,目前大学生比例占到了人力资源比例的12.17,金水区总医院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30多人),积极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动态的,开放的人才管理模式,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带动了医院的跑步式发展,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深层次地体现出了医院的办院宗旨:办基层的、广覆盖的、保证老百姓基本医疗服务的、低成本的医院,办老百姓放心的医院。

卫校毕业总结篇5

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出了新 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 全球性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承诺。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多 ,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12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是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尽快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高等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 据调查,1985年九江地区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仅占医师总数的15%,全市每万农民 仅有医师1.09名。由于医学本科教育培养周期长,毕业以后学生难以"下得去",下去以 后也很难"留得住"。而医学专科教育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等特 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当成为面向城乡基层、有别于本科医学教育、具有一定 特色、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层次。

 面对广大农村对医师的迫切需求,学校党委全面分析本省本校实际情况,坚定了为农村 基层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决心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医专教育新模式做贡献。这 一意愿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赞赏和支持,1986年12月卫生部正式确定我校为全国医专联系点。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1988年1月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并强调指出办好医学专科教育对我国乃 至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人力问题都将提供有益的经验。

 二、破除"本科压缩版",探索医专教育新模式

 在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医学专科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培 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为"本科压缩版";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医学专科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它需要一往无前的 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10余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学专科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 成绩。

 ( 一)推出和完善以"两加强一优化"为特色的医专教改模式

 1 . 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 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制定了人才规格四点要求和业务具 体培养要求40条。

 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 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科人才。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担负着为农 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师,以及为各级医院培养高级卫生辅助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培 养面向城乡基层医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制定其培养目标时,我们考虑到:①我国农村人 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农村为重点是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②迄今为止农村医 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③为县乡两级培养医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 可 能单靠本科教育来满足,应成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任务。而农村要实现初级卫生保 健,迫切需要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这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 2 . 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 (1)实施早期接触临床

 一年级新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采取早期见习、病案讨论、讲授医学入门和临床医学 导论 (ICM) 等形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增强学生从医的兴趣。 

( 2 )进行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 (基地教学)

 学生学完内基、外总后,深入到彭泽、都昌、武宁、修水四个县医院,边上课、边讨论 、边实践,进行为期6~12周的临床现场教学。

 ( 3 )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 1991年3月,我校借鉴美国医学院校职业技能实验室的经验,考虑到基层医院的设备条 件,在国内率先创建服务于培养目标、门类齐全、设备较先进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它包含 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技能室、手术技能室、妇产科技能室、眼耳鼻喉科技能室、检体诊断 技能室、护理技能室、临床检验诊断室、放射诊断室、心电诊断室、超声诊断室、手术闭路 电视电化教室等12个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条件。

 ( 4)引进标准化病人 (SP) 技术,强化诊断学基 本技能训练

 SP技术是国外特别是美国医学院校广泛使用于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先进方法。从1991 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和引进SP技术,用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评估,SP技术的应用,经历了 三个阶段:即正常问诊与查体SP,重点问诊与查体SP,多站考试SP。经过8年的初步实践, 我校已在六届学生中使用SP教学,九届学生中使用SP评估。

 1992年,我校将《诊断学》正式改为《临床诊断学》,学时增至216学时。改革后的临 床诊断学涵盖了内、外、妇产、儿、神经、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诊断学内容,将原来分散于诸 学科的诊断学内容集中和系统化。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与本科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学生技能 训练的规范化。

 1995年,我校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率先开展了临床技能毕业综合多站考试。五年 的 成功实践表明了这种临床技能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 3 .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全方位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 1)设置《预防医学》课程,包括卫生统计、保护和促进健康、疾 病预防、医疗卫生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 ( 2)新生入学时进行预防战略教育,其目的在于要求学一入校就明 确自己是为促进人民健康而学习,明白自己将成为实施"三级预防"的主体。

 ( 3)提高全校教师的预防战略思想,把预防战略教育贯彻到整个教 育过程中,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观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形成了临床医学 专业的全方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 4)在毕业实习时,安排学生在县卫生防疫站实习预防医学三周。

 ( 5)毕业理论考试改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综合考试。

 4 . 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相应编写了教材

 在课程结构上实行"三·一"制,即一年基础课,一年临床课,一年临床实习。优化课 程结构的主要途径是:

 ( 1)精减

 普通基础课 (生物、物理、化学) ,与医学相关内容以讲座形式组织 教学。

 ( 2)融合

 医学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融合成为《人体结构学》、《生理学》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基础》融合为《人体功能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融 合为《病原生物学》,加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 ( 3)重组

 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纵向联系,组织若干课题的联组教学 。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压缩教学时数,又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 。

 ( 4)增设

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设《急救医学》、《常用护理技 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 5 . 更新

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坚持以精减与高中阶段重复以及繁琐的内容,突出与临床紧密 联系的内容,兼顾与医学进展相关的内容为指导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卫生学》 改革为《预防医学》,《诊断学》改革为《临床诊断学》。

 ( 二)深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 科医生"。1994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我校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分流30名学生,率先举办全 科医学教改试点班,继续探索医专教育改革。全科医疗是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全科医 生 属于初级保健医生,他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所有健康问题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 体化、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我们在全科医学教改中采取如下措施:

 1 .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精神医学》、《康复医学》等,把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 旧学科改为面向社区强调预防保健的课程,如《社区内科学》、《社区外科学》、《社区妇 幼保健》等。

 2 . 改革教学方法 入学后每隔一周安排一次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将基础学科的机能实验课改为以临床问题 为引导的小组讨论;选择和设计病案,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式教学。

 3 . 建立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社区人群健康检查和疾病筛 选,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等活动。

 4 .选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安排一个月全科医学实习和三个月选修。

 ( 三)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育改革

 根据国内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现状和我校10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在基础课和临 床 前期课 (如内基、外总) 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专科生的临床教育改革是我 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两加强一优化"成果的基础上,我校于1996年秋实施了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医学教 育改革新方案 (简称'96教改新方案) 。该方案的特点如下:

 1 . 在校三年学习分为两个一年半,分别在学校和医院进行

 在校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前期课程;在医院学习阶段, 主要完成临床各主干学科课程和毕业生产实习。

 2 . 在医学基础课教学期间,增加100学时的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跨学科的综合讨论和 机能学科的联组实验

 这种教学在基础各学科的教学中期和后期进行,旨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促使他 们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以及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

 3 . 在医院学习阶段,实行临床各种轮转

 上午参加查房、病案讨论、见习手术、心电图、化验、放射检查等临床活动,模拟住院 医师,并组织开展一些临床常见问题的小讲课。下午进行临床各学科的系统理论教学,教学 方法主要采用以病案为基础的临床学科教学。

 4 . 在毕业临床实习阶段,安排两个月时间由学生选修各临床学科实习

 该项改革首届试点班临床教学基地为附属医院,学生今年已毕业。第二届试点班将临床 教学基地定为修水县医院,使教学活动与农村基层社区卫生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 ( 四)改革招生制度和分配办法,逐步推行和完善"定向招生、定向 培养、定向分配"制度

 1986年我校为适应边远山区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采取招收老区班的形式,适当降低 分数线,毕业后回到所在乡卫生院工作。1987年开始,对九江市所属县 (区) 考生全部采取定向招生,毕业后除少数分配到部队、厂矿基层医院外,绝大多数回到所 在县乡工作。据调查,九江市所属10个县临床医学专业1987-1992年六届招 生共641人,毕业生仍在当地县乡医院工作的407人,占63.49%,其中乡级317人,占在县乡 工作人数的77.8%。不少已担任县乡医院领导职务,如首届教改班毕业生张景明,毕业后安 心在农村工作,不到三年就担任乡中心卫生院院长。经过10年的努力九江地区1998年每个乡 中心卫生院平均拥有医师9.4人 (1985年为3.2人) ,乡卫生院平均拥有 医师4.2人 (1985年仅0.6人) ,基本上能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 ( 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农村急需专业人才

 由于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宽窄 并存。我校1958年创办时只有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以来,我校主动适应卫生人力需求先后 开设了骨创伤、儿科、血防、检验、麻醉、影像、护理、药学等专业。近年来又根据医疗卫 生单位需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后期进行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专业分流培训,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 三、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前途广阔

 处在世纪之交,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仍然具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这是因为尽管由于社会的 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将逐步过渡到要求医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是专科层次人才仍有广泛 的社会需求。

 (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承担为农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生和为 各级医院培养辅助卫生人才的双重使命

 就前者来说,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尤其老少边穷地区对专科毕业生还是迫切需要的。全国农村现有2 067个县医院 ,51 277个区 乡卫生院,10.2万个厂矿企业医疗机构,100余万所大中小学医务室以及部队团营卫生所都 需要专科层次的医生。尤其是卫生部明确提出逐步停办中专医士类专业,因此,以培养医生 为目标的医学专科教育临床医学类专业仍有较大量的社会需求。假如以本科医学教育取而代 之,一是短时期内从培养能力和规模上无法满足需求,二是本科生在农村基层工作还存在着 不适应、留不住的问题。

 (二)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急需护理、药剂、检验、放射 等高级辅助卫生人才

 这些岗位主要被中专生和无医科学历人员所占据。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在 临床实践工作中大量应用,中专生的知识和技能已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急需培养和补充高 级辅助卫生人员。我国的医学专科教育应顺应趋势,主动承担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培 养高级辅助卫生人才,并且在专业设置和人才类型上办出特色。这正是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生 命力之所在。 高等护理专科教育10余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已有50余所高校举办护理专科教育。但从全 国来看,现有护理队伍116.26万人(1996),90%以上为中专学历,医护比仅为1∶0.60。在 今后一个时期,培养大专护理人才应成为医学专科教育的重要任务。

( 三)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相当大量的是中专学历甚至无医学专 业学历,因此成人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任务比较繁重

 据卫生部1992年抽样调查,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无医科学历者占33.76%,师级人员不 具 备专科以上学历者,高达73.06%。1996年全国仅西医士就有37.54万人,他们迫切需要提 高到大专学历。另据江西省卫生厅1996年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省现有卫技人员191 878人 ,其中本科学历占9.7%,专科学历14.18%,中专学历41.90%,无学历34.22%。

卫校毕业总结篇6

连年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小张是陕西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大五的学生,同其他毕业生一样,各类招聘会他参加了不下十几场,简历投递了60多份。然而到现在都是石沉大海,还没有一家医院约他面试。他感到比起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前途更渺茫。小张想留在西安工作,离家近些,也不排除到外省工作,只要条件不错。小张的简历制作得并不豪华,但每份简历也要五六元钱。里面有他的个人简历、获奖证书,还有大学期间考取的英语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等。“近段时间花费特别大,每个周末从咸阳赶到西安,来回至少花费30元,有的同学花费更大。就业压力再加上经济压力,应届毕业生个个身心疲惫。”小张很无奈地说。

陈军个儿不高,但显得很精明,他是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去年年底开始,他已经马不停蹄参加了好几个毕业生就业市场了,至今还没有落实工作岗位,小伙子开始着急了:

“2005年不是管理年吗?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医院不想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不止小张和陈军两个人感到前途渺茫。从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分析,今年全国毕业生总数将达到400万,仅陕西省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就有18万多名,比2005年增加了3.4万多名,增幅达22.99%。陕西的西安交通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延安大学三所院校今年的医学类本科毕业生1709名,加上各类高职和中专学校的毕业生,业内人士预测,今年陕西的医学类毕业生将接近两万名,就业形势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严峻,并且今后几年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

2辅助专业需求大普通岗位门槛提高

在采访中,无论是三甲医院,还是市县旗医院、乡镇卫生院,普遍需求医学辅助专业的毕业生。

由于以前对医学辅助专业人员培养不足,目前各个学历层次的医学辅助专业人员都是空档。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后旗医院和河南营子乡卫生院记者了解到,从事影像麻醉等人员没有一个进行过专门学习,都从其他科室经过培训改行而来。随着医院的发展,他们希望尽快得到专门从事这项专业的人员。内蒙古医学院学生处处长张立东说,连续几年,内蒙古医学院麻醉、影像、化验等辅助科室的学生,除了考研学生以外,在毕业前基本一个不落的都会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

外地医院来招聘时,这些专业的需求也很大,所以就业空间相对人满为患的临床医学来说宽阔了不少。

在2005年底辽宁省连续几场的大规模招聘会上,记者看到了一些大医院的身影,其中不乏部级医院和省、市级三甲医院。只是这些医院对本科生都收紧了口子,把门槛提高了,普通岗位需求也都是硕士和博士生。记者从“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招聘应届毕业生计划”中看到,在拟招聘的200多名毕业生中,几乎青一色的要求是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学历。连一些市级医院招聘也极为“苛刻”,干脆明确提出只招收硕士、博士。

据一家市级三甲医院的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医院里本科生“打堆堆”,最缺的是高学历的人才。为了吸引人才,医院还开出提供住房、科研启动金等优惠条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

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记者从沈阳市人才市场高级人才评荐部了解到,在该市举办的几场大规模招聘会上,有五六千名东三省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本科学历占到六成以上。但沈阳地区大医院和科研院所众多,非常看重学历、外语和科研能力,硕士已成为就业起点,本科人才很难立足。尽管大医院的门槛提高了,但大部分本科生都不愿意去基层医院。

浙江杭州市市级医院这两年来对医学生学历要求基本定位在硕士一级,而湖州市市级医院比省会杭州更上一层楼,湖州中心医院2005年除医院信息科计算机专业需要硕士学历外,临床医学中的心胸内科和外科、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要的都是博士生。

从2005年浙江医学毕业生供需情况看,结构性矛盾明显突出。主要表现为:(1)医学各专业供需不平衡:如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等专业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多,但近年来却需求不旺。(2)学历上的不平衡:随着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进行,各级医疗机构出于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的需要,使传统的医学专业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大量吸收本科生有一定的困难,加上社会上高层次人才的紧缺和医疗卫生单位出于竞争的需要,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出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上升。(3)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医疗机构需求量不多但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都符合他们条件的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卫生机构需求量多,但是愿意去的毕业生少。

去年,安徽医大曾做过一次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愿意去县和县以下单位的毕业生不足2%,但是最后却有12%的学生走进了基层,比上年有了明显增加,这表明毕业生走进基层还是大势所趋。毕业生想进大城市、大医院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科学掂量自己、适当摆正位置、及时调整目标更重要。

3就业“难”考研、出国“热”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

记者了解到,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小雅今年就要从医学院毕业,她联系过许多单位都没希望,最后放弃了就业,全力准备考研。小雅说,家庭经济条件不错,她不用急于工作挣钱。小雅的父亲说:“以现在的家庭条件,孩子不就业也能供养得起,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有个稳定且收入较好的工作。如今,本科生就业竞争太激烈,要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进入一个稳定的行业,真的很难,研究生就业可能会好一些。”如今,医科院校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很多抱有和小雅一样的希望。

记者还了解到,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

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除了“考研族”,校园里还有一些学生只想在大城市谋求发展,尤其是从农村或县城考来的大学生,他们将户籍、档案放在学校,理由也很明确:不想回到家乡。

4服务领域拓展医学生有新舞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与人的生活、生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会增加。

这几年的事实证明,在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和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的成功人士,不乏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另外,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以及临终关怀等现代卫生服务随之出现,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浙江杭州市周边县区医疗卫生单位2005年卫生人才需求看,医疗单位对临床、护理、预防医学、影像学、中西药学、麻醉学、检验学均有需求。与以往比较,县级医院中对医学卫生专业有了新的需求,如针灸、康复、测控技术与仪器、医疗器械维修、卫生事业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乡镇、社区卫生机构对全科医学、社区医学专业的需求开始增长。

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使医学与其他学科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容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医学毕业生。

5量力而行找到合适岗位

“只要能留到城市,大医院不行小医院,小医院不行就改行。”这是内蒙古不少医科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在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医学院校内蒙古医学院的毕业生中,每年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用延缓就业或改行来实现自己的城市梦,其中还不包括20%考上研究生继续求学的那部分。内蒙古医学院学生处处长张立东说,除了部分在区外找工作,大部分学生都首先将目光放在了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各级医院上,像经济状况较好的阿拉善、锡林郭勒等偏远盟市,通常都不在首选的范围之内。

旗县级及以下的基层医院通常不在考虑范围内。虽然有些病源充足、经济状况好的旗县医院开出了不错的条件,但是由于全区基层医院的条件都比较差,很多医院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毕业生对基层医院失去了信任,个别几个经营好的基层医院并不能扭转这些长久形成的印象。

2005年医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82.5%的学生趋向于在大城市就业。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日趋饱和,吸纳毕业生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医疗机构、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医疗机构,原则上都需要研究生学历的医学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处处长张蕊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还是有的,但是学生的心理“定位”却很窄。大家都奔着三甲医院去,就业肯定不容易。如今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就像两条分离向上的直线,用人单位那条是都想要尖子学生,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成了必备条件;学生那条是都想上好单位拿高薪酬。两条线难以交汇,使得部分学生的就业发生困难。

从国家统计资料中可见,每千人口医生数城市为2.31,农村为1.17。另外,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中,目前尚有一定数量的低学历甚至无学历人员。因此,农村无论是卫生人员的数量还是学历层次都必须提高,需要大量的医学毕业生。

6农村基层难见本科生身影

“虽然现在很少有大学毕业生来我们这里,但是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很久了。”说这话的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旗医院院长徐喜。

拥有100张床位,年收入360万元的察右后旗旗医院,是乌兰察布地区经营处于中上游的旗县医院。随着医院的发展,从2004年至今已有5名本科医学毕业生在这里落户。河南营子乡卫生院是个年收入320万元的模范卫生院,但是从创院至今,这里的医生基本都是通过自考、成考得到学历的非正规军,没有一个正经八百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这里。虽然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比起城市的医生要逊色很多,但从医院的经营状况和发展上看,在当地也是凤毛麟角了。

陕西省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为16.1%,其中本科学历仅占0.9%。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占23.45%,本科以上的为4.5%。据对地处陕北的洛川县6个乡镇卫生院调查,76名医务人员中,仅有1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位于陕南山区的安康市卫生局办公室王洪涛主任告诉记者,他曾与部分县医院院长到西安人才招聘会上招聘大学生,招聘台前基本见不到医学类本科毕业生的身影,该市有两个县已连续8年没有分配或招聘到一名西医类本科毕业生。一位山区县卫生局长介绍,现在是市场配置资源,山区环境艰苦,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有些大学毕业生宁愿到城市个体诊所打工,也不愿到山区县工作,卫生人才匮乏、断层,已成为制约山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7到基层就业政府要大力引导

安徽省卫生厅科教处处长叶莉感慨地说:“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上,‘政府的手’还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

据她介绍,安徽省从2004年开始公开招募医药卫生类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对于下乡的毕业生,省级财政给予本科生每人2万元、专科生每人1万元的补助,各市县财政也安排一定经费给予配套;对招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本、专科毕业生,其工资由县财政供给,也可由用人单位解决,并直接执行定级工资,其定级工资高于同类人员一档,并按规定享受浮动岗位津贴。毕业生必须与当地卫生局签订协议,在卫生院服务期限不低于5年。

江西省从2004年开始,选拔医学院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拔生培养锻炼周期为三年,第一年在县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第二、第三年下派到乡镇卫生院,并以中心卫生院为主。选拔生工作期满后,根据个人意愿和工作需要,按照“双向选择、考试考核、竞争择优”的原则,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选拔生,按30%、30%、40%的比例,推荐到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选拔生工作期满后并继续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安排到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半年至一年,免收进修费用。对长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在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给予优先照顾和适当倾斜。鼓励选拔生扎根农村,留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所需经费由县财政负担。

陕西省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制定六项优惠措施,其中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见习期,提前转正定级,并实行浮动工资制度。本科以上毕业生向上浮动两档职务工资,专科毕业生向上浮动一档职务工资。浮动工资满8年后转为固定工资,并继续向上浮动一档职务工资。对享受了浮动工资而调离的人员,未满8年的浮动工资予以取消,符合浮动两档工资并转为固定的,只保留一档。2006年开始,该省每年将选派2000名高校毕业生到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平原县山区农村中小学以及医疗单位从医从教(教育、卫生系统各为1000名)。凡自愿到农村乡镇医疗单位工作,并且与当地人事、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工作服务年限6年以上的医学专业本科生,由县(市、区)政府一次性给予安家费3万元,资金由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解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毕业生优先,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和来自贫困县、山区县乡的毕业生优先,师范、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优先。

声音

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处处长张蕊:学校推出的23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有需求倾向,总体上临床类专业好于预防类专业,预防类专业又好于管理类专业,小专业好于大专业。学校原来担心医疗保险专业成“光头”,后来上海一家保险公司来要人从事核保理赔。医疗信息技术专业今年有60名毕业生,杭州创业软件一下要走10人,如今他们已在那里顶岗实习。影像、麻醉、康复、护理等小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都不错,需求比较旺盛,河南一家医院在就业市场上当场签约要了3名康复专业毕业生。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局局长黄志富:目前州级医疗卫生单位需要检验、放射、药学、妇产、部分临床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国贫县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缺本科毕业生,州卫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本州医疗卫生单位解决不完。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杨昆:市级医院更注重实用型、技能型毕业生。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定位要准。

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总医院院长成功:目前本院需要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烧伤科、消化内科、传染科等适用型的研究生。选医疗单位要选易于成才的地方,选尊重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地方,选有学术氛围的地方。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人事部部长齐跃文:打算近期增添运动医学、营养康复学等热门专业。医院希望接收多一点区外医学院校的毕业生。

卫校毕业总结篇7

 

本文通过探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的不同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通过培养学生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预防医学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成为理论和实践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预防医学生的就业去向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局、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如卫生部、卫生局等)、高等院校、医学科研单位等。这些单位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能力十分重要,寻求探索各种实习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预防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预防医学毕业生能力提高的当务之急[1]。

 

鉴于预防医学的特殊性,近几年来,我院从战略的高度对预防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进行了改革,使预防医学毕业生更能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本文通过探讨我院在近几年进行的不同预防医学实习模式,并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实习模式,探讨培养优秀预防医学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为了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

 

随着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卫生防病体制也相应发生了各种政策改革,从而对卫生管理防治等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在实习模式改革前,实习模式主要是在学院内按不同科室选择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或流行病学研究。实习时间为5个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不同的教研室进行实习。实习方向分为: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以及卫生统计学。在不同的教研室进行课题设计,完成毕业论文。在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学以及卫生毒理学进行实习的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完成毕业论,而流行病学及统计学通常是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校实习这一阶段的优点十分明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实验室进行工作,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虽然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学生能够及时和导师探讨,了解基本的实验设计,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查阅相关的文献,独立完成数据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非常好的锻炼和提高。另外,学校经常安排的讲座以及最新的科技发展,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跟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学生在独立的动手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提升,科研思维的锻炼对未来工作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同时,为在未来工作时进行现场操作或者取样、采样以及实验室结果检测和分析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此种实习模式同样有其弊端,由于学生全程在实验室中进行课题,从而造成学生对实际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日常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单位时会有陌生感,需要一段时间对整个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熟悉;学校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衔接存在一定的落差,不利于学生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运转。

 

学院发现此问题后,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改革后,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如下:首先,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毕业生在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单位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实习,主要是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工作,并配合实习基地对各个科室的资料进行整理,或者随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实地进行检查。在实地单位进行实习对于预防医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并且在毕业前这一阶段进行实习有很多优点:实习阶段等同于在疾病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工作,每天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工作或卫生监督检查及资料审核等,学生了解了疾病控制中心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资料的整理、录入和分析等;了解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实地进行检查或取样检测,学生通过采用各种仪器实地观察,取样品以及进行检测出报告等一系列程序,掌握疾病控制中心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卫生监督所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卫生检疫等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在进入新工作时非常容易融入环境,大大节约了熟悉工作内容的时间,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但是,以上工作过程虽然使学生在程序上了解了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日常工作内容,然而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这段实习时间与年终总结相冲突,因而学生实地观察和取样等现场工作机会大大减少,转而是进行各科的流转工作,即了解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基本工作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习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习工作的宽度和广度;接下来,学生会在5月初返回学校,5~6月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文献查阅、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撰写论文完成答辩;毕业论文是学生实习的总结与提升,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需要掌握多种与科研相关的能力,如查阅文献、翻译、统计分析等。这些科研能力为今后进入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资料的分析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

 

然而无论是在疾病控制中心或是在学校实习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毕业实习改革的近两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了两种实习模式,从毕业论文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单位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学院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情况,毕业论文实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毕业论文类型的转变,等等几方面了解实习状况,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的毕业实习模式效果更显著,比较贴近实际工作,能够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实习,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如利用工作单位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外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进行论文设计、数据分析处理、论文撰写等[2,3]。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直接进入实习基地,学生与学校导师的交流相对较少,缺乏理论方面的知识引导,因此学生在论文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非常薄弱,那么在学生实习前开设一些关于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课程和讲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议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两方面的锻炼:首先,了解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配合实习基地进行日常工作;其次,开展各项科研能力的学习,如进行案例教学、文献检索学习、科研思维的培养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等[4,5]。

 

此外,我们也调查了实习单位的意见,在两种实习模式下实习基地对学生能力的反馈,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据的整理统计等能力来进行调查;从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对于现阶段预防医学实习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80%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较快,能够快速处理现场的问题,采样以及检测方面能够独立完成,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时间,能够快速配合工作人员完成各项任务,总体比较满意。

 

以上实习模式的改革举措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显著提升预防医学生的各项能力,适应现实工作的暂时需求。然而,随着21世纪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预防医学的地位显著凸现出来,预防医学不能局限在某个地区或者国家,而是要上升到国际的高度,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考虑,建立信息通道的全球化[6],因此对于预防医学而言,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预防医学生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预防医学生需要逐渐和国际接轨,全方位的看待医学和人群的健康问题,处理疾病与健康的问题,用来增强全民的保健意识,如何培养更加适应国际的预防医学人才也是未来将要面临的重要医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预防医学实习模式的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努力,不断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和需求。此外,在未来的发展中,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合理的建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实习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卫校毕业总结篇8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过渡,国内高校包括医学院校连续扩招,使得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学生的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医学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了解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他们如何选择就业方向,我们对某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择业心态调查,分析并探讨了他们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对医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其顺利择业,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某医学院校2005级预防专业和2006级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毕业意向、对就业现状的认识和基层就业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9%,其中女生67人,男生53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调查

1.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选择了读研,36%的同学选择了直接找工作,只有1%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自己创业。

2.在回答“择业时您会选择哪类地区去发展”这一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去省会城市,23%的同学选择了中小城市,20%的同学选择了家乡,而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基层农村或偏远地区。

(二)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调查

此外,医学生就业信心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5%的毕业生表示就业信心一般,近12% 的人表示没有信心,其中男生较女生就业信心强,预防医学专业比管理专业的就业信心强。

(三)收入期望值调查

(四)基层就业态度调查

119名毕业生中有51.2%的同学认为决不会到基层就业,33.6%的同学暂时没有考虑基层就业,17.6%的同学有可能到基层,而决心到基层就业的同学则没有。

(五)获取就业信息渠道调查结果

有56%的同学在回答“您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一问题上,选择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24%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其余的同学则分别选择了同学或家人。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成为医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否培养就业力的一个重要因子。

三、学生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医学生对择业信心不足

大部分医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较难,有近80% 的医学毕业生表示就业信心一般,近7%的人表示没有信心,可见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

(二)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仅有1%的同学会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可见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极为薄弱。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极为有关。绝大多数的医学生都表示在毕业后希望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而不愿意跨领域创业。

(三)对就业后收入期望值偏高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毕业后薪酬的期望值低于1 000元的仅为3%。集中在1 500元以上,占到总人数的60%,其中20%多的同学期望薪酬为2 000元以上。从总体上来看,医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偏高,这可能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就业意向过高,对基层工作热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仍然存在浓厚的区域观念,执著地追求大医院、大研究所、大机关、大城市,而这些“大”单位经过几年的连续补充,人员已相对饱和。同时受“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上陈旧思想的影响,多数医学生不敢轻易选择企业单位或私立医院就业。过高的期望,无疑把自己挡在了就业的大门之外。

(五)择业信息来源渠道窄、信息不通畅

大部分的医学生把就业信息的获取严重依赖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无疑会影响到医学生的顺利就业,就业指导中心在医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只会起到引导的作用,它只是一种就业渠道,它对医学生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对指导中心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医学生就业范围的狭窄,就业路程的艰难。

四、针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医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跨行业就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医学生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拘泥于大中型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敢于到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要急于求成,在择业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再者,基层也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大医院年资高的医生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很难进入,即使勉强进入其中,常常遇到论资排辈的境况,发展受到限制,久而久之, 自信心与锐气容易消失殆尽,工作难有创新。“衡量大学生就业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有‘体面’的单位,而在于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正是许多大学生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在大中城市人才集中、求职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不仅创业机会较多,成功概率也相对较大”。因此“勇于到基层锻炼成才,是每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的长远选择,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可能给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创业的可能性。我们应对那些具有较强创业意识、主动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充分挖掘其潜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鼓励医学毕业生跨行业发展。比如转行做科研人员、教师、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等,这也反映了一种多元化就业的思路。

(二)政府提高基层对医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目前,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愿去基层工作,认为基层信息闭塞、待遇及环境差、适应不了基层的人文社会环境。目前基层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地方,因此为解决基层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增强基层的吸引力,着力建设基层人才大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基层的吸引力:(1)对长期坚持在基层工作的卫生人员,在工资、奖金、职称晋升及其他福利方面给予特殊待遇,这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自愿到农村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并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可放宽职称晋升条件,注重其实际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吸引、留住人才打下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缺乏的局面。(2)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卫生机构的活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服务体制,提高农村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卫生技术人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医学毕业生愿意下到基层来。(3)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做好区域卫生规划,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为医学毕业生到那里就业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提供施展空间的舞台。

(三)高校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据了解,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人才供给量远远大于其市场需求量且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供过于求的矛盾现状或人才能力缺陷影响了就业率,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遵循有需求才有供给的原则和按需定量市场规则,不要盲目设置不必要的专业或提供市场上无需求的人才。

(四)高校应加强医学生的就业教育,增强就业信息服务

要尽早开展医学生的就业教育,比如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就业交流会等,使他们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认清自我、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提前做好自己就业的定位。很多学校只有在学生面临就业时才会开展一些简单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和不全面使医学生真正面临择业时变得手足无措,犹犹豫豫,错过很多不错的机会。调查显示,将近有1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意向不清楚,说明这部分毕业生直到临近毕业还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如能及早对其进行就业教育,他们很可能就会及时规划自己的未来。

信息时代的就业信息不对等,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尽管网络能给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各种信息但有的同学面对网上浩大的资源不知如何查找,一方面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是同学们择业机会的丧失。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的情报教育职能,做好毕业生网上择业信息的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毕业生网上择业信息的服务有助于同学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和获取就业信息。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卫校毕业总结篇9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for medical students

WANG Huiying LIU Gaohua TANG Yuanjing ZHANG Fan LU Shigang

Yiyang Medical College, Hu'nan Province,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and help medical students to obtain employment conveniently, it suggests constructing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ing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pirit,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platform of medical students, thus realiz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of the market, professional, full, social, information. Through implementing of the "Five-in-On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it is good for forming of the benign cycle for medical students job-hunting, market adjusting employment, school accelerat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当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同时,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出现了许多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难”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境地。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对基层医学人才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2]。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为了促进医学专科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帮助医学专科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构建与实施市场化、专业化、全程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医学专科生就业体系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改进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1 分析医学生就业形势,实现就业指导的市场化

以市场为导向,分析医学专科生就业环境与政策,迎合市场竞争需求对医学专科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目前,我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如报销比率明显向县级、乡镇医院倾斜,鼓励患者在基层就诊,以及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措施,为医学专科生在基层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基层有更多锻炼的机会,有更多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等激励机制[3],为医学专科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大胆改变教育和就业观念,探索就业课程改革模式,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他们很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医学专科生赴基层铺路搭桥。

1.1 开展基层卫生系统调研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成立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任课老师组成的基层卫生系统调研小组,到学校周边省、市各乡镇实地调查,积极随访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从上到下、逐级沟通、形成共识,再告知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最真实的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方式,以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4]。

1.2 组织开展“接力”工程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开展“接力”工程,将在基层卫生系统工作的毕业生经常请回母校,向师弟师妹们讲述亲身成长事例、感受和体会,现场解说基层工作情况,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和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5],号召同学们仿效他们走进基层卫生机构,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让他们坚定“基层大有可为”的信心。

1.3 尝试人才“订单式”培养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将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结合,使毕业生的实习岗位转变为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实习一体化,积极尝试人才“订单式”培养[6]。学校要加强实现基地建设,医学生实习时的工作就是他们能力最直观的考核与检验,以实习带动就业,以实习促进就业,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拓宽医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通过面向市场,为医学生就业开辟新通道,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实现就业指导的市场化。

2 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实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

由于医学的专业性特别强[7],大部分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选择大学专业时,已经选择医生或者护士作为自己的职业,形成了择业心理定势[8],造成毕业生就业路径单一。医学专科生若想在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崭露头角,必须能担负起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医学专科生作为一种从事特殊职业的人,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因此,要使医学生在医疗卫生行业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就业指导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

2.1 运用典型案例教学

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当代医学生就业形式、就业特点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结合、与社会就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就业思想实际结合,选用既典型又真实的医学生就业案例引出就业内容主题,提炼身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的典型事例,将身边的事迹设计成与就业理论知识相吻合的故事,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如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讲述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高尚道德境界、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精神,讲述与学生就业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讲述学生身边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兄师姐的就业经历。医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就业指导讲述中,自觉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2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

在医学生毕业之际就业之前,开展生命价值教育,让生命教育在医学生就业指导的职业精神培养中发挥其独到的功能[9]。结合医学专业,组织医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馆、遗体捐献奉献碑等教学基地,不仅可以提高医学生承受就业时的抗挫折能力和毅力,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并能灵活处理就业中的多种压力, 变压力为前进的动力,而且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责任、宽容、感恩、爱心、发展,激励全体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坚定理想信念,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扬大医精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救死扶伤、维护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实现高尚的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

2.3 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

在就业指导的不同阶段,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直至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估。可以结合医学生进行阶段性课程结业考核、见习带教老师的量化评分以及实习期间患者对医学实习生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医学生职业精神总成绩[10],纳入就业指导课程结业考核成绩。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医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其职业精神成效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其今后就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行为。

总之,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体。就业指导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医学专科生履行上述医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医学生为本,培养医学生恪尽职守、一视同仁、端庄文明、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树立一切为了医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就业指导专业化。

3 完善医学生知识结构,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因为医学专科生的学制较本科生短,不可能接受到和本科生同样深广的知识。根据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设置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医学生认清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1],将职业发展与就业作为医学专科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实现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3.1 第一学期: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据调查,不少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并非出于自愿,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盲从性,并对将来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取向迷失、规划混乱、在就业观念上偏离现实,就业期望值较高,缺乏竞争意识和开阔的行业视野,普遍认同的就业渠道和意向太窄[12]。在这学期主要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使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自觉追求,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活规划并确认职业目标。内容包括专业前景、行业背景、就业环境与趋势、就业竞争力认知、评价自我、规划和管理职业生涯等。

3.2 第二学期:医学专科生基本的职业素质指导

通过与学校各部门、各学生组织及协会的合作,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进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书法等素质拓展课堂的教学和活动中。本部分内容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医患沟通技巧等。

3.3 第三学期:就业观念与准备、求职方法与技巧指导

本学期开始医学专科生面临应聘实习单位的任务,按照“以实习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着重加强就业观念与准备、求职方法与技巧的培训。内容包括医学专科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策略与礼仪等。

3.4 第四学期:就业权益保护与职业适应与发展指导

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与职业适应与发展指导,旨在引导学生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期间较好地完成由医学生到实习生到医生、护士等角色的转变,主动快速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目标。内容包括就业权利与义务、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签订、就业陷阱及其防范、医学专科生角色的转变等。

4 创新医学生实践活动,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医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教学应树立的理念概括为:通过实践活动,在获得密切联系社会和医院实际的个体职业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自主性,逐步形成“择世所需、择己所长”的理性就业观[13],使医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4.1 走出去,建立就业基地

学校与医疗机构共建“就业基地”,将医学生就业基地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医学生见习基地、实习基地联合加以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在校医学生“走出去”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医学生可以定点、长期、经常到就业基地锻炼,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就业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巡回医疗、医疗咨询等下乡活动[14]。一方面,医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业岗位,提前了解职业,真正地了解社会,展现自我,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真刀真枪地进行社会实践,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医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民情以及基层的卫生工作现状,切身感受到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医学生亲身感受基层对人才的渴望,确立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就业理念。

4.2 引进来,营造校园就业文化

实习就业指导的社会化,在建立就业基地为医学生“走出去”提供舞台的同时,还需要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医学生 “引进来”就业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就业氛围。开展医学生誓言践行、校友访谈、名医讲座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奉献意识、吃苦精神以及责任感,提高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展网络资源中心在线职业测评、个体发展性咨询、省校两级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自发开展的有关职业素质拓展等专项活动,利用演讲与口才素质拓展课堂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校级类似《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求职节目[15],利用主题班会设计“医学生素质训练营”、医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举办模拟应聘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职业能力,掌握与职业目标相关联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举办大型、小型、专题校园招聘会,为医学生提供公平竞争和选择用人单位的机会。

总之,针对有关医学专科生就业的各类知识,应加强指导,创新医学生实践活动,逐步完善对各类实践活动的统一设计和管理,使医学专科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就业指导的社会化。

5 构建医学生就业平台,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辟互联网络公共就业服务新渠道,组织毕业生进行网上求职、应聘和面试活动[16],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

5.1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信息功能

网站首页设立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新闻、毕业生求职、就业指导、院系专业等栏目,及时公布、宣传和传递消息,学生和用人单位注册登陆后可以查看就业方针、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新闻和招聘消息,了解生源结构、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

5.2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服务功能

医学生登录后查看各种招聘信息,然后可以在线申请或者邮件申请合适的岗位,平台直接把医学生的简历发到用人单位的邮箱;根据岗位匹配,直接把招聘信息发到学生的邮箱,这样可以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17],简化招聘流程,改善毕业生的求职方式和条件,帮助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深入、更广泛的就业服务[18]。

5.3 学校就业网站平台提供互动功能

就业网络平台提供留言及回复功能,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疑解惑,引导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职业素质等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全天候、零距离就业指导。实现网上服务、网下支持,网上有困难,网下有帮助。配合网上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工作支持,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卫生医疗机构在网上免费注册、最新招聘信息、查找求职人才信息,实现零成本高效率。针对多次应聘不成功的医学毕业生,网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调整就业心态和目标,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援助。

5.4 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微平台

卫校毕业总结篇10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 服务基层 成效 分析

一、基层的界定

什么是基层,虽然在不同人的意识中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基层就是乡村。具体来讲,基层是指县以下企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党政机关、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农村中小学、国有农(牧、林)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文化站、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本文在此界定的基础上,所指的基层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

二、高职医学生服务基层的必要性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急需医疗卫生人才

基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包含的范围很广,就目前来说,广大基层亟需各类人才,而医疗卫生技术人才更是紧缺。虽然今年医学类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满足了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是,毕业的医学生都集中瞄准了大城市、大医院,在这种就业意识的影响下,形成了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仍是人才不足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促使就业市场的重心下移,尤其是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使更多的农村病人由于新农合的推进而选择在县级或乡镇医院就医,并且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日益增多,并逐渐得到居民认可,这些机构必将吸纳,而且也需要更多的医学生去就业。

2.基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政府要更多的人民享受改革带来的福利引导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在出台的新医改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1]广大基层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人才和医疗设备都比较紧缺,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需求,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出现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这就需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职医学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增强基层医疗力量,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健康发展。

3.个人成才的需要

基层医疗单位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实践和动手的机会多,个人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大。尤其是新医改之后,基层医疗单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本条件逐渐在改善、完善中。所以,高职医学生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积极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在基层单位历练自己的本领,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高职医学生服务基层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引导与支持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医学生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职医学生到基层就业,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为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已开展了多项基层就业项目,比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高职医学生作为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这些基层项目,并且在以后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升学考研等方面可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2.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医疗人才

根据2002年全国农调总队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人口中,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仅占农村总人数的0.5%。而国际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三千美元的国家,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5.5%-5.7%。到2020年,我国能否实现农村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数4%这一目标,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根据粗略的估算,我国农村总人口到2020年将会达到十亿左右。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总人数4%的目标,届时就需要四千万大学生投身服务农村等基层地区的行列。从四百万发展到2020年的四千万,基层平均每年就需要增加两百万左右的大学生,可见基层对人才需求量是巨大的。[2]

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和单位,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低,医疗体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但是,随着政府对基层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基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落后和不健全的医疗体系会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届时,如前文所写的那样,会需要大量的医疗技术人才到基层单位就业,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四、高职医学生服务基层成效分析

1.理论层面

1.政府方面

随着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政府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广大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能在基层安心工作。有的地方政府出台了解决编制的政策,有的地方出提供与城市同等的待遇,尤其是对愿意在边远和贫困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大学生,可以减免一定的大学学习费用;对自愿到农村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或本科生,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高于同类人员一至二档;同时,工作2年后工资上浮2-3级,5-8年后转入固定工资,作为再调工资的基础,继续上浮。如果大学生志愿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5年以上并自愿留下继续工作,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5万元;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满10年的,再给予一次性义务补助5万元。[3] 在基层工作的同学,可以享受较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所在按市县的标准执行,使高职医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2.高校方面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的重心工作,各高校要面向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把重心放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上,同时多方面做好宣传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高职医学院校,更多的鼓励高职医学生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教育需进一步加强。近些年,高校为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都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摈弃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单位不进的错误观点。有些高校对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不定期的进行慰问,对在基层取得成绩的毕业生通过学校的宣传系统进行宣传表彰,甚至给予政治荣誉、精神或物质奖励,培养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意识。

3.高职医学生方面

在当前就业压力下,高职医学生也要做好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的准备,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技能的历练,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在基层工作的能力,树立服务基层,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信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实践层面

1.扎根基层创大业

高职医学生因为有着专业优势,他们有着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相对娴熟的医疗技能,在基层有着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优势,在基层工作几年后创建自己的医院或医疗机构。

李武强,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任三门峡武强颈肩腰腿痛医院院长,是三门峡市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会员,河南省中医康复医学会学术委员,三门峡市中医骨伤学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开办的颈肩腰腿痛科是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他总结的治疗颈肩腰腿痛“序贯疗法”已在全国推广。其科室被评为三门峡“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在医疗服务中,他始终“把病人当亲人,视疗效如生命”。他坚持“少花钱、治好病”的原则。尤其是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的三大技术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连续两年被评为三门峡市卫生系统 “政风行风先进单位”。[4]

2.服务基层创业绩

对于大多数高职医学生来说,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自己的精湛医疗技术服务当地百姓。

马云飞,毕业于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毕业后便扎根基层,在陕县宫前乡黑山沟村卫生所做了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2008年12月至今又在陕县宫前乡韩川村卫生所工作。13年的村医生涯使他清楚的看到了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真正感受到了基层农民对于医生的渴望,坚定了他扎根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2010年他获得陕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0年河南优秀乡村医生,2012年7月获得“中原健康好卫士”称号。2012年中国“最美乡村医生”候选人,最终获得“最美乡村医生?最受关注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R].2009-03-17.

[2] Val Butcher(2002)HE Careers Advisory Services in the UK: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reers Education and Couns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