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21:15:27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1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三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课题实验与研究人员

1.花沟镇研究人员:组长*

主要成员****

2.实验与研究人员分工

*理论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积累、实验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1)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2)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验中数据的整理与收集

五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内容,内化吸收,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好理论准备。

2.理论指导实践。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六、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七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步:(20*.1——20*.6)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第二步:(20*.9——20*.6)在总结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时,我们创造性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第三步:(20*.9——20*.6)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了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扩大范围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2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同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有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二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实验与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评价学生的平台。

三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该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促进小学生社会化等教育教学理论问题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四 课题实验与研究人员

1.花沟镇研究人员:组长 贾美忠

主要成员 王君峰 贾学燕 陈秀荣 高春燕

2.实验与研究人员分工

王君峰 理论研究、材料整理、成果积累、实验与研究报告的撰写

贾学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1)

陈秀荣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验和日常材料积累(2)

高春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验中数据的整理与收集

五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资料,研究内容,内化吸收,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好理论准备。

2.理论指导实践。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实验教师作为首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传递给第二批实验教师,使第二批教师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六、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

1.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是成功的关键。①将同班的学生按异质分组的原则,把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四名同学按前后桌位排列,以便随时讨论。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选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讨论活动。③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动员和训练,鼓励每个学生都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创新者,特别关注后进生,要克服自卑,认真研究,大胆发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④及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营造合作氛围——明确合作目标——指导合作过程——汇报合作成果——评价合作结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了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七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第一步:(2002.1——2002.6)我们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第二步:(2002.9——2003.6)在总结和改革第一步的同时,我们创造性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第三步:(2003.9——2004.6)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了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扩大范围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

第四步:(2004.9——2005.12)我们在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研究和实验,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五步:(2006.1——2006.12)我们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召开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结与交流会议,并撰写了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八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边是我们对陈秀荣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实验班进行的学习行为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 学习数学态度% 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的能力%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评价他人的能力%

欢 一

般 不

欢 乐意合作与评价 一

般 不乐意合作与评价 积

极 一

般 不

极 乐

意 一

般 不

前测94.7 19 58.3 38.9 2.8 60.2 21.1 18.7 53.3 15.2 31.5 52.6 28.5 18.9

后测97.3 19 76.3 23.7 0 84.2 15.8 0 75.6 24.4 0 81.6 15.4 3

比差 0 18 -15.2 -2.8 24 -5.3 -18.7 42.3 16 -31.5 29 -13.1 -15.9

由上表可以看出: 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能力。

2.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所学知识与社会调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是我们对贾学燕老师实验前和实验中学生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所取得的一些数据

数 对小组合作学习感兴趣% 参加社会调查的能力% 社会实践操作

能力% 对教学中的评价%

兴趣 一

般 不感

兴趣 乐

意 一

般 不

乐意 熟

练 一般 不

熟练 乐

意 一般 不

乐意

实验前 28 57.9 21.1 21 31.5 50 18.5 28.9 31.6 34.5 65.8 28.9 5.3

实验中 28 84.2 15.8 0 81.6 15.4 3 54.9 36.8 8.3 81.6 18.4 0

由以上对照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改观,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对教学的评价有了较大提高。具体表现为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能主动提出问题。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各种兴趣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得多。下面是实验教师王君峰与对照班教师教学同一内容的比较表:

班级 实验班 对照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尝试教学法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直接讲授时间 10分钟 22分钟

学生发言人数 23人 16人

讨论时间 10分钟 0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和提高性题 完成“做一做”和课本练习

做题正确率 95% 83%

从而可以看出:王君峰老师非常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中获取知识,对此学生做题正确率高。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互动、互评和个别指导与个别评价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是王君峰老师与对照班的一次成绩对比统计表。

别 教

法 实验前 实验后

2002-2003学年度第一学期末考试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人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人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小组合作学习 71.4 84.5% 63.4% 89.1 93.3% 73.3%

对照班 尝试教学法 72.2 91.6% 66.7% 80.8 88.3% 45.7%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益处。

6.实验中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在实验与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实验中的成果。结合我镇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我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参考文献:

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教育评论1994。4

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曾令鹏:《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2003。10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3

1、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够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学生课前预习只注重了基础知识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差。

3、忽视了预习提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引领作用。

4、预习的结果在课中的效果不明显。

5、教师还没有把“课前预习”、“课中改进”、“限时作业”作为一个相辅相成、连续发展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来认识,只是任务性的三步走,出现了“抓三丢四”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经过反复调查、总结与反思、归纳出我镇的“三环节”教学模式,即:“3911高效教学”模式。

一、“3911高效教学”模式主要突出的教学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教育即生活!”(杜威),“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本模式强调:①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合。课堂绝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整体成长无关,因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到生活中去体会,去体验,去拓展。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的生活进入、融入、成为书本。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让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本模式强调: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仅注重预设性,更注重生成性。预设性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生成性促使学生智慧的生成。这里更强调生成与开放,因为生命和人性具有不预设性和不可预测性。②教学本身要发展。本模式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实践必须要有理论指导: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教学必须要有研究支撑:教而不研则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让课堂洋溢生命气息。“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本模式强调:①关注、敬畏、提升生命。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成、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努力让课堂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教师还要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氛围。②课堂教学要成为师生生命历程的内在组成部分,让课堂教学“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智慧的生成、情境的体验。

二、“3911高效教学”模式的总体构架

“3911高效教学”模式中的“3911”是指“三步九环一条主线一个学习共同体”。

其结构框架图如下:

三步:是指“自学阶段—导学阶段—评学阶段”三个阶段。

九环:是指“自主预习—小组互助—展示交流—导学释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系统总结—限时作业—评价矫正”九个环节。

一条主线:是指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建构”这条主线。

一个学习共同体:是要求每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参加一个学习小组。

三、“3911高效教学”模式的阐释

(一)“自学阶段—导学阶段—评学阶段”三步的要求与关系

1、自学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课堂”。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会学”之目的。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导学阶段打下基础。

2、导学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努力引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抓好“学生质疑”和“学生展示”两个关键环节,实现学生“乐学”之目的,努力创造幸福课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展示自学成果,汇总各组疑难问题;再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然后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进行系统总结,升华提高。

3、评学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堂堂清”。通过达标测试后矫正教学,实现学生“学会”之目的。教师精心设计随堂限时作业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当堂批阅、分析与矫正。

(二)“自主预习—小组互助—展示交流—导学释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系统总结—限时作业—评价矫正”九个环节的流程要点

1、自主预习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小组互助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讨论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找同伴求教等形式,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并把小组解决不了的疑点、难点,记录下来,在课上展示交流时提出来供全班研讨。

教师切实做到:

①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按照“预习提纲”的设计思路,根据“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活动建构”的原则,把预习目标转化为预习问题,把预习问题转化为预习任务,把预习任务转化为预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本要求:要明确学习的内容—学会什么?要指出学习的方法—怎么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什么?要体现知识的价值—有什么作用?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有什么不同做法?

②预习提纲的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思路一致。

预习是为课堂教学做铺垫的,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思路一致,才能使展示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利用展示的结果完成教学任务。

③预习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好学生使用好“自主学习问题卡”。

④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3、展示交流

依据预习提纲,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认识,相互印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疑惑进行汇总,初步形成小组的预习共性问题,并总结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它组发起挑战。各小组汇报预习成果,组间印证学习认识,交流预习疑惑及挑战性问题,教师根据各组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4、导学释疑

教师根据展示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研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教师不要直接把原因说出来,要让学生在多次碰撞中获取知识,导学释疑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教师切实做到:

①课前教师要阅读各组的“问题卡”,整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课堂上对提出新的学习问题心中有数。

②新的学习问题的确立,不仅从学生的问题中来,教师还要根据课标、教材要求,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出来。

③放手让学生尽情展示,充分给学生自,体验到展示的乐趣,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④因学生有差异,提出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导致问题深浅不同,层次不同。教师要注重问题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的真正自主。

⑤要突出学生的“质疑”,了解到学生“想学什么?”,触动其兴奋点。

⑥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及时引导适时解决。

5、合作探究

小组根据交流展示中归纳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然后再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教师切实做到:

①这是课堂的核心环节,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②要突出学生的“展示”。尽可能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多形式创造性展示问题的答案及过程。

6、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解决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疑惑问题,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纠正易错点。

教师切实做到:

①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的问题。“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能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的不讲。

②针对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做到一问多解。应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更新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为火花。

③让学生对问题意见产生分歧,形成对立。巧借小组间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将问题引向深入。

④给学生问题的答案层层设阻,学生分析一个我们否定一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满足某一种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讨论和思考,诱导他们去探究、去创造,甚至不在乎有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只在乎学生是否进行了探究。

⑤教师通过疏、引、拨、问、答等方式与教师共同活动。

7、系统总结

由于学生前面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获得的,不够系统稳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包括知识总结、方法总结、特例总结。

教师切实做到:

①切忌走过场,教师简单总结,一代而过。

②在该项学习活动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思路,去归纳整理、归类链接、重新组合学到的知识,抽取知识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知识系统及基本技能。

③学生在对知识总结归纳后,还要进行自我感悟,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得到的收获,通过探究得到的启示,及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什么样的新认识,又将如何带着新收获和启示走进新的生活。

8、限时作业

当堂发放,限时独立完成,互批互阅、反馈矫正,约10-15分钟。通过完成限时作业情况,检测每位学生的当堂达标情况,并实施二次教学。

9、评价矫正

采取教师抽批、组内互批,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补救,做到堂堂清,避免知识缺陷的积累。

教师切实做到:

①科学地设计限时作业

设计要领:

A分析课标及题例,确定考查深广度。

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分析教材及课标。分析教材有哪些知识点,课标分别有什么要求,以此确定每个知识点考查的深广度。

(2)分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既体现教学重点,又展现基础目标的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后习题,分析考查的内容、角度和深广度,以此确定考查基础目标的设计内容。

B作业设计

(1)设计容量。题目数量依据本节知识点确定,作业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

(2)设计分值。一般采取10分制,明确各个试题的分值。

(3)设计内容。限时作业不仅要以基础性为主,促进学生及时巩固基础知识,又要适当进行拓展,设置一定量的拓展性作业,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性作业可根据课堂实际实行,教师自行掌握。

(4)设计类型。根据知识类型,可设计选择、填空、口答、辨析、演算等各种题型,考查角度可从四个方面思考,即: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训练。

②规范实施方式

限时:作业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限分:总分采取10分制。

闭卷:学生独立完成。

互批:采取组内(或组间)互批、教师抽批的方式。

统计:教师当堂统计达标率,及时进行分析讲评。

③实施捆绑式评价。

通过小组的得分率对各小组进行整体评价,有利于强化小组竞争和组内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一条主线:是指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建构”这条主线。

“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本模式的目的是想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通过设置“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卡”,加强“课堂以学生问题为核心”的研究,从而实现以“问题”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预习提纲引领学生自主预习,并提出新问题;以新问题统领课堂学习的实施。我们的主要教学策略为:①放手学生提问,即给学生自。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提出问题的乐趣,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最感兴趣的问题。②问题会因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问题的深浅不同,层次不同。教师既要巧用“学生问题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会,找到自我,张扬个性,实现真正自主。③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诞生所需要的宽松、民主的氛围。

2、让“问题”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即学习共同体。

3、让“问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我们的主要教学策略为:①针对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做到一问多解。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更新的答案,学生就能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②让学生对问题意见产生分歧,形成对立。教师组织学生辩论,辩论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③给学生问题的答案层层设阻,学生分析一个我们否定一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满足某一种答案,而是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讨论和思考,诱导他们去探究、去创造,甚至不在乎有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只在于进行了有效探究。

(四)一个学习共同体:是要求每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参加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学习”是最为有效的学习形式已被实践所证明。本模式的第二个目的是想将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班级改为小组,评价由个人转为小组,加强对学习小组建设及合作探究作用的发挥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小组学习的最优化。

1、重组“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班将学生分成5—8个小组,每组4—6人,照顾到各个学科,并设立小组长和学科组长。(主要参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 初中 篮球教学 学习兴趣 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47-02

1 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其组织方式

1.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员间共同完成任务,在这过程中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共同工作,为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它的组织方式以小组为主体,同学之间互助合作。

1.2 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

(1)混合组合。合作学习组建合作小组,要根据组内成员的性格特点、性别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各小组之间的水平要基本一致,保证小组之间公平竞争,这样的分组有利益各小组合理配置也可以让各小组总体均衡,促进组员对学习任务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定合理的目标。以小组为主体设置目标,得以保障存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小组的共同目标将小组内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小组内的成员只有通过分工合作、共享资源等方法才能达到共同目标,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团结互助关系。

(3)培养互助协助关系。合作学习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沟通、合作,共同学习从而达到总目标,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子目标,不单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也要为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同舟共济。

2 初中生合作意识能力调查分析

笔者以自己所任教初二年两个班级男生共50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班24人,对照班26人,对实验班的教学模式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和对照班均为一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教学内容包括:运球、传球、投篮、三步上篮。两个班级教学进度一致,笔者设计两份调查问卷:体育学习兴趣问卷和合作意识与能力问卷。

2.1 实验阶段

教学分组:笔者根据上学期学生体育课成绩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组,使小组内成员的成绩、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各组间水平相当,4个人一组,共6组,小组成员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保持不变,小组内成员的目标就是尽快完成新动作,巩固已会动作同时帮助小组其他成员。

教师授课:课前教师设置问题,如投篮的动作要领、纠正、特点、错误,为学生提供搜集材料的途径,每3个课时教授新的技术,共12个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的讲解示范,与对照班授课形式一致,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小组活动,在分组练习阶段,教师对个别较弱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小组合作:教师在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给各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各自方式搜集相关学习资料然后在汇总。教师可以每堂课随机对学生进行提问抽查,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做好课后准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若有同学遇到问题应相互帮助,纠正错误。小组成员在课堂上一起做动作,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小组成员自行安排练习方式。

小组竞争:在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后,在每次课开始前可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测试,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取胜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测试评价:对所教授的内容组织测试和小组间的竞赛,这样有便于教师了解各组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给予补救,对良好的合作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是由教师统一示范和讲解,学生集体练习。所有学生通过个人测验,以个人成绩进行评价。

2.2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调查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为了解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兴趣和对体育学习态度的变化,对实验班和对照班50名学生发放体育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50份。调查结果如下:

(1)合作学习模式实验前后体育兴趣对比(见表1)。

(2)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前后体育兴趣对比(见表2)。

(3)实验前两个班级学习兴趣调查情况对比(见图1)。

从实验前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实验前合作学习模式跟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差异不明显。

(3)实验后两个班级学习兴趣调查情况对比(见图2)。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所显示,体育教学经过12个课时不同模式,对照班和合作学习模式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差异十分明显。合作学习模式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要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体育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合作学习模式的评分是由小组评分,而小组的分数是由每个人的分数构成的,因此每个人都渴望为小组出力从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常常相互辅导,相互帮助,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焦虑程度大大降低了,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帮助学生形成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合作意识能力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前,合作学习模式和对照班经过t检验,得到概率P 值为0.57>0.05,因此,在实验前两个班级合作意识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经过12个课时的实验后,合作学习模式与对照班t检验发生了显著差异,概率P 值为0.0089

3 在篮球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情况调查

篮球课考核四项:运球、传球、投篮、上篮,每项25分。笔者通过对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成绩整理过程中发现合作学习模式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技能掌握。在小组合作间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得到提高,对技术要领的掌握也比较准备。另外,每堂课对小组设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进行小组总结,学生都可以在每堂课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促使他们在下一堂课改正自己错误动作。此外,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纠错的时候,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在向别人讲解动作的时候自己也可以详细的回想一遍动作要领,巩固了技术要领。

4 结语

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上,合作学习模式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方参与,不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自主学习的同时与他人合作交流,奉献和分享自己学习心得,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J].中国教育学刊,2003(7):39-42.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组;参与度;层次性;评价;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34-02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小组为形式,通过学生分工合作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特别巧妙的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学习,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有機会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相互讨论切磋,相互纠正检查,无拘无束的分享彼此的思想和观点,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了不少问题,同时也累积了些许经验。

问题一:分组不合理

教师仅按座次就近简单组合,组内学生活动不活跃(缺少领头雁),组间竞争不激烈(优生聚群,轻而易举,获胜的总是这一群;学困生扎堆,即使努力,落后的总是这一堆),大大地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经验:在划分小组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组织纪律性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如此分组,既可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例如,我班有四十八名学生,把他们分成八个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性别、能力、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又互补,便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小组内成员分工,分别设有组长、检查员、纠错员、记录员、记分员、总结汇报员等,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因为各小组又是同质的,使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问题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機会,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发言或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学生,其他的学生不是漫不经心,就是只作忠实听众,长此以往,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

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间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如果出现成员之间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我认为首先应该给予肯定,说明他们都认真,至少思考了,都积极的参与了。只是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更进一步的思考交流和探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的观点时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判断,要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概念进行讨论,要进行角色转换,摒弃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问题三:活动内容缺乏层次性

活动内容较难,小组活动会出现冷场或混乱,导致学困生或中等生无所事事,在一旁观望,成绩好的学生也趁機闲聊。活动内容过于简单,则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

经验:小组合作学习要针对教学目标及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难易编排,一般从理解为主的问答活动过渡到有控制的表达活动,然后,进行具有真实意义的交流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学习的连贯性,即一连串活动形成一个序列。因为后面部分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前面部分活动的完成。

问题四:活动评价欠科学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只重视对整个小组评价,对个体的评价相对较少,教师只把小组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评价形式单一。

经验:在评价过程中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同时,我们还应奖励积极参与活动和超越自我的学生个体,尤其是超越自我的学生个体,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再有,评价时不能只重视学习结果,应该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对个体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竞争性。

问题五:活动中教师的“导”不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分配完小组活动的任务后就很少甚至完全不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而是袖手旁观。

经验: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时常会遇到困扰,这时教师应及时地做适当的提醒和点拨。教师不是局外人,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有问题向你质疑时,你就是小组成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对学生大胆的质疑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争持不下时教师又是调解员,当学生冷场时,教师就是拉拉队员,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索,在竞争中明理,在合作中发展。

问题六:合作学习受课型限制

有些教师只限于在新授课的探讨学习时运用小组合作,复习课则不用。他以为,新授课趣味性强,学生感到新鲜、好奇,合作学习效果可能不错,但运用于复习课,担心学生会感到比较乏味,失去合作的兴趣。

经验:复习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明显。首先,教师指出复习课的目标,各小组由组长分工,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按分工进行合作,有的编问题,有的找答案,有的做记录,每个组每个人都在紧张有序的活动,并由提问人给对方判分,其中,提问人有权选择对方成员,不可换人,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并巩固了基本知识。

问题七:小组合作运用不恰当

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高,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科学分组;小组合作;有效评价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教学普遍采取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降低。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期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大班制授课,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一个比课堂更小的集体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2.符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他们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且参与意识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学会交流、协作,和睦相处地开展研究学习,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授课、客观经济状况更新快,极大地丰富经济理论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将课堂内外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通过研究我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划分小组,然后根据未来职业方向进行角色定位。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除了个别课堂由1个自然班,五六十人组成外,一般由两个自然班组成,大多为八十人左右的大课堂,在划分小组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自然班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7-9人。一方面方便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避免有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另外小组成员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不同小组之间男女生人数相等或相近。

第二,就业为导向,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组员责任和分工。如“总经理”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监管员”负责监督组内每个组员合作学习的结果;“记录员”认真及时记录每个组员发表的意见和内容及讨论结果;“策略员”能够激发其他组员讨论的积极性,鼓励不爱发言的组员说出他们的想法等等。

2.确定小组学习内容的。 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首先,要重构教学内容。为了使小组学习行之有效,需要明确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直接在课内精讲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交给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的。其次,结合客观经济状况。要搞好课堂教学,需要明白学生关注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每堂课的教学引导计划。

3.小组合作学习的考评。考评方式与考评要求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评过程中在关注学生团队展示效果的同时,兼顾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奉献精神与工作强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采用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度。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分析

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完成学习小组的划分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便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班级有国贸1301、1302、1303和1304班。根据实验要求,将国贸1301和1302班设定为实验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国贸1303和1304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选择将“利率的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章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各组制作出PPT,自第6周开始,每双周课程安排2个小组讲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有机结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性。在讲解阶段,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评委,对讲解组的讲解情况进行打分;各组满分为10分,计入小组平时成绩。学期结束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一份试卷理想的难度系数是0.2左右。其计算公式为:L=1-X/W其中:L为难度系数,X为分析组平均得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23,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26,两者相差并不大,均处于理想的难度系数区域。

2.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其基本计算公式:D=2(XH―XL)/W,其中:D为区分度,XH为前27%的高分学生的组平均分,XL为后27%的低分学生的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5,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46,两者相差不大,均达到理想的区分度。

3.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差系数低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平均分的代表性更好。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优秀率在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中优秀的学生比重为9.86%远远大于对照组的1.45%;60分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8.45%远远小于对照组中的14.49%,二者在其他区域的比重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是就业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有其必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宝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0,(03): 306-307.

[2]陶菊峰.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J].教育科学,2010, (11): 83-84.

[3]余丹.论合作性学习中的“合作”[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1.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

合作性学习;护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作者单位: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

护理专业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的70 %以上,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是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是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学校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性学习,并且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师生教学相长”[1]。为探讨合作性学习在护理专业技能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及以后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在我校五年制护理高职学生中采用了合作性学习与传统模式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 2007级护理高职学生77名,全部为女生,年龄19~23岁。按班级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1班为实验组, 共39名,采用合作性学习教学法;2班为对照组,共38名, 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组学生在年龄、所学基础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研究方法

理论课由同一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方法教学,实验课则在每一系统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实验课教师均为护理教研室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带教采取随机分组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室。

1.2.1 教学方法 ①教师准备 教师首先根据每次实践课授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病例,尽量将实验内容细化,通过合作性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全面评估护理对象,以找出存在的护理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动态;并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②学生准备 将每 5~6名学生分为1组,组长轮流搭配。在每次理论课授课完成后,根据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查阅资料后进行讨论,如有分歧也可反复进行查新。③课堂活动 实验课上课开始,教师先示教并讲解相关理论后,提出并分发问题给每个小组,有学生讨论后选择解决方法;每次实验课教师会随机抽出每个小组的1~2名学生演示自己小组的解题思路、操作步骤并回答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实验课将近结束时由各组组长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最后教师用 5~10 min时间进行总结和点评。

对照组采用单一授课法,即“示范-模仿”式的传统授课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教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由学生逐一回示、练习,最后教师总结。

1.2.2 效果测评

学生实践课和理论课是相互促进的,实践课的练习是部分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学习结果测评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本学期课程结束时,进行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 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践考核采取随机抽考和期末总体考核两种形式均计入实践成绩,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70%。理论阅卷和实践测评均由四位老师参加,取平均值作为最后考核结果。合作效果测评采用自制问卷形式,对实验组39名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模式的认可程度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合作性学习对学生自信心、学生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学习效果、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等10项内容,每项分三个等级描述其程度,由每个学生独立填写。发放问卷 39份, 收回有效问卷 39份,回收率为 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内容输入计算机,用 SSPS 11.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和统计描述的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实践考核成绩比较(表1)

表1显示,实验组学生理论、实践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验组学生对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表2)

表1

两组学生理论、实践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人数理论成绩实践成绩总成绩

对照组3825.23±1.4555.12±1.9780.45±2.73

实验组3926.29±1.4656.07±2.6682.40±3.34

注:与对照组相比,P

表2

实验组学生对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 (n=39)

项目同意(%)中立(%)不同意(%)

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33(84.6%)4(10.3%)2(5.1%)

有利于促进学生关系30(76.9%)4(10.3%)5(12.8%)

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30(76.9%)6(15.4%)3(7.7%)

增进相互间的协作能力29(74.4%)5(12.8%)5(12.8%)

有利于提高沟通能力31(79.5%)3(7.7%)5(12.8%)

能够增强自信心32(82.1%)4(10.3%)3(7.7%)

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22(56.4%)9(23.1%)8(20.5%)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24(61.5%)8(20.5%)7(17.9%)

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31(79.5%)5(12.8%)3(7.7%)

提高学习效果28(71.8%)6(15.4%)5(12.8%)

3 讨论

3.1 合作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科中的应用

合作性学习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首先提出的[2]。合作性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成异质小组,教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练习、讨论或交流等,以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说:“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美国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学者们已经验证了小组合作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4]。这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也逐渐应用在我国护理学科的教学中[5-8],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有针对性的适合护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模式。

3.2 采用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意义

本实践显示,合作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动机激发及决策技能有着积极地影响,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均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9]。由表1可以看出,合作性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成绩。初步说明,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合作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79.5%和84.6%,这是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都没有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从调查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合作性学习模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沟通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者比例均超过60%。

将合作性学习应用在护理专业技能实践课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小组讨论前,每个成员都必须熟悉将要学习的操作流程,且上课之前认真查阅资料。开始讨论时,小组内成员因为角色的轮流转变,迫使其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促进彼此间的合作。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很多学生都只是限于机械的练习操作,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提高,比如沟通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虽然有教师在旁边指导,但是学生很少主动发现问题并向老师请教。而合作性学习模式能较好的弥补这一缺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难免会产生很多疑问,有时小组内可以达成一致意见,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意见难以统一,自然会向教师请教。教师在帮助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师生关系。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组织能力、指导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合作性学习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很适合应用在护理专业技能实践课中。

3.3 合作性学习的缺点

当然,合作性学习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第一,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分组方法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几组,这种分组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组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组合、相互促进;第二,合作规则不明,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虽然出现一片热烈的讨论场面,但我们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具体规则;第三,学习内容多课时少,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虽然效果良好,但需花费大量时间,很多情况下往往不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有效解决。

本实践显示,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适合应用在护理专业技能实践课中,这种模式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有利于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1.

[3] 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 1(2):32-35.

[4] 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比较教育研究,2004,4:11-15.

[5] 任传忠,黄英,刘洪涛,等.合作学习在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解剖学杂志,2006,29(3):394-395.

[6] 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43-644.

[7] 游崇进.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内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99-100.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8

一、构建小组 ,明确责任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化。遵循“优势互补”原则。我主要采取动静、男女、动手强和思维强的组合方法。这样组合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每班根据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人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命是由各小组自己决定的,但原则上还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先当,给其余同学做好示范及榜样的工作。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二、适时交流,广泛讨论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懂得依靠集体力量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讨论中是一个倾听者、参与者和协调者,主要是倾听学生的意见,在必要的时候参与讨论,协调矛盾,给予适当的帮助。合作学习中,鼓励各人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在组内交流,各组在全班交流是合作学习必要的一环。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表述,获取别人的表达信息,仔细去体会。如果感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相符或有质疑时,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插嘴,并作好记录。即使你的观点与别人观点相反,也须等到别人发言结束后,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合作学习的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至少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和学生也要鼓励和帮助胆小的、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不要拘束,不怕说错,不怕嘲笑,勇敢参与,以此来培养他们交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共同成长的喜悦。经过这半年的努力,胆小学生也敢说敢做了,思维敏锐了。学生的参与率也大大提高了,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关注教学实际,根据本班学生特有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合作学习方案,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与人合作的快乐,而不是单单纯粹地合坐在一起。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有效组织,促使合作成功

努力培养学生的“三会”。 即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努力听出同学发言的要点,对同学的发言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同学作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出总结性发言。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如在当有较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较好时机。如在教学《红番茄》时,为了使一些学生充分认识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番茄等植物的各种器官,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的答案。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四、多种形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9

一、物理新课的合作学习模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新的物理知识,其基本模式为: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小组反馈归纳点评。

1.课前预习

学生需自主预习课堂将要学习内容,对所学内容初步了解,同时复习曾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学生将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前各小组组长检查各成员的预习情况。

2.发现问题

学生在阅读教材和了解教学内容之后,会发现很多问题。一个有想法、有深度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上的小组交流才容易找到讨论的话题。

3.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小组是异质小组,各人的想法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合作讨论,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后对问题达成共识。小组讨论时,老师也可参与其中,但主要是倾听,即使学生的观点有误,也不应急于打断他们的思路,有错误才更容易有收获。

4.小组反馈

各组发言人汇总本组的讨论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发言人主讲,如果有需要,其他成员还可以补充说明,各小组分别汇报完,组间有不同意见可辩论。

5.归纳点评

教师的点评要力求简明清晰,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根据学生争论的问题进行补充和概括,点评越“精简”、越“深刻”、越“新颖”,越能开拓学生的想象力,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教师的点评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教学案例:探究安培力

1.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探究安培力”,对所学内容进步初步了解,并回顾之前学过的各种力,对比一下,安培力与以前的力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学意图:学生对未知的新概念会有一种新鲜感,特别是半熟悉半陌生的新概念,让他们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发现的疑问越多,掌握和理解就越深刻。

2.发现问题:①安培力的受力物体是什么?②安培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③安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④之前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是有方向的,安培力有没有?⑤安培力的方向是否是统一的?有没有规律?⑥安培力的大小是否变化?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意图: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比较“正常”的,但也会有个别奇怪的问题。例如,血液流动也会形成电流,人在磁场中会不会受到安培力?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我们要保护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3.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内交换预习的问题,然后进行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讨论,但要少发言,少说结论)

教学意图: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体现,并且参与讨论的过程也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反馈:组内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汇总本组的讨论学习情况进行组间交流。

教学意图:通过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既实现新知识的传授,达到教学的目的,又能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5.归纳点评: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发言中解释不够全面的问题要给予引导、启发。

教学意图:给学生梳理新的知识,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二、物理实验课的合作学习模式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能脱离实验的教学,合作学习的核心在于互学互助,所以在物理实验课上进行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合作学习的先进性,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合作学习的模式为:课前准备设计方案互动实验组间交

流归纳点评。

1.课前准备

学习小组在课前预习老师明确学习的任务,回顾相关知识,准备好器材(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为了保证方案的多样性,器材的提供也应具有多样性)。为避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应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先要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还要预计实验完成的难度和时间。

2.设计方案

小组各成员分配任务,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商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设计实验记录的数据表格。

3.互动实验

按照计划,各小组通过多次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4.组间交流

各组发言人根据本组的探究过程和实验结论,进行汇报展示。

5.归纳点评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对本次合作实验进行剖析,得出结论。部分小组在实验中体现出的闪光点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而存在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进行优化,激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案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1.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明确实验中要研究的问题,思考用什么器材进行实验?怎样实验?完成实验的困难在哪里?怎样解决?

教学意图: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让他们先进行思考,尝试能否想到解决的办法,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解题”,以后遇到开放性的试题也不至于无从下手。

2.设计方案:设计实验电路图,内接还是外接?选择相应的器材,如电压表要几个?量程多少?电流表要几个?量程多少?滑动变阻器规格是多少?……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测量多少组?……

教学意图:学生会提出各种方案,有些是可操作的,有些则是无法在课堂实现的,教师在他们提出的方案中给出指引,哪些方案较难操作,需要更改,哪些方案的原理出错,也需要重新设计。这里的指引不是给出唯一方案,而是让学生既能自主设计,也能少走点冤枉路。

3.互动实验:实验过程,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与提醒,如某成员组装器材,另一成员则要检查是否正确合理;某成员测量数据时,另一成员则检验数据是否准确。任务可以交换,让大家都参与其中。实验结束后,组内进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意图:教师巡查各小组实验,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安全有效地进行,如果实验有误,如线路连接出错,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可以告诉他们要检查的方式,让学生自我纠错,效果更好。通过合作实验,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组间交流:组内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言人阐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论和实验误差。

教学意图: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如果某小组有误差,也能让他们对误差的产生原因印象深刻。

5.归纳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实验的误差也要进行说明。

教学意图:学生自主实验多少会有一些问题,教师的作用是要给学生理清实验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三、物理复习的合作学习模式

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是需要巩固复习的。复习是为了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学生初学某一概念或规律时,所学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很难理解深刻,往往会存在某些错误。为了让学生把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整理好,并适当地拓宽和加深,纠正之前认识上的错误,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复习。而大部分学生的复习办法就是做题,以为做得越多越好,其实如果基本概念没有分清楚,基本规律没有理解好,学习重点没有把握好,所谓的做题只是死套公式,题目稍微灵活变动一点,就傻了眼。所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应该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入手。物理复习的合作学习模式为:自主复习自行归纳小组总结合作命题组间评测。

1.自主复习

学生回顾并思考本章(或本阶段)所学到概念和规律,概念的定义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规律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推导的?应用规律的话需要注意什么?

2.自行归纳

学生需要把教材进行前后对比,找到教材的内在线索,找到重难点,加以思考后尝试按照自己的话来整理一遍学过的知识。整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3.小组总结

学生将自己整理出来的知识在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看看谁的整理更好更完整。

4.合作命题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各出5道题目,然后经小组讨论,根据题目的覆盖面情况及难易程度,精选10道题目作为本小组的命题。小组的命题要对外保密。

5.组间评测

教师根据13个小组交上来的命题,挑选其中1组质量高、难度相当的题目给全班进行小测(命题小组不参加),然后根据12个小组的测试情况进行复习归纳。

学生自主复习物理时需要完成的任务:

1.回顾本章学过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2.找出本章的重难点内容

3.分析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

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旨在能使小学英语教学找到高效的教学模式,切实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每个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以这样的学习形式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参与意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因此,在实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 "旁观"、 "旁听" 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3、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研究课题,拓宽研究思路,是今后合作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他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题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题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fanwen.7139.com)多种形式的小学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 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我校班级及学生情况,本课题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2、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1)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提高理论素质,组织落实,论证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踪教研为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每周有教研活动,期末有总结交流文章。

这一阶段结束后,开展阶段评估工作,撰写学科组规范、实用的课题方案,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这是课题的关键阶段,不仅把第一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文本问题如何提出、如何达到学习目标,以及问题的地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同前一阶段一样,有活动安排,有期末总结,并形成阶段性的总结成果,如教学案例、论文和展示课等。

充分总结材料,组织进行检测工作,通过分析、研讨、交流、总结和展示课等活动,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研究报告——《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报告》。

(二)、论文——《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八、课题主要参考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钱佩玲 王嵘 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教育科学报 2002.

(四) 王 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五) 王 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六)沈 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2003. 7.